碳排放概述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排放概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排放概述

篇1

【关键词】:城市防洪排涝;工程技术改造

中图分类号:TV212.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建设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规划格局也进一步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标准及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原来80年代所建的排涝泵站和现有城市排水管网及河道防洪标准远不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要求。如何提高防洪排涝标准,加大抽排流量,一般都是按规划设计的要求,或拆除老泵站,在原址重建新泵站,或另建新泵站。这样虽然可以解决间题,但建设工期长、见效慢且投资较多,资金筹集困难。这样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相反遵循“安全,资源,环境”三位一体的规划思路,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 发展需要,满足排涝安全、改善水生态环境,以现状水系为基础,因地制宜一,,统筹涉水工程布局,构建邳州市水利工程引排体系。

邳州市防洪治涝现状存在问题

邳州地处沂、沭、泗流域下游,因受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的影响,水旱灾害在历史上频频发生,特别在黄河夺淮夺泗以后,水灾更为突出。由于气候的变化,雨量的年际变化较大,变幅在658.8—1386.2毫米之间。降雨的年内分布也不均匀,全年降雨大多分布在夏秋两季,而以7、8月份为最多,汛期(6—9月)降雨约占年雨量三分之二,冬春两季降雨约占三分之一,这就容易造成干旱和内涝。

邳州市中心城区位于沿河洼地,地势平坦,高程在22.0~24.0米之间,地面高差1米左右,略呈西北高、东南低。南部紧靠中运河,东有六保河,西有官湖河。据近几年来水文资料统计,中运河常年水位在23.0米以上持续时间为5l天,接近23.0米184天,在22.5米至22.0米105天,枯水期水位21.5米至20.5米仅为25天,由于中运河水位长期接近或高于城区大部份地面,渗水量大涝渍严重,特别是暴雨季节易于积水成灾。因此,城区需常年开机抽水,降低水位。

二、邳州市防洪治涝现状存在问题

邳州市现有的防洪治涝工程在抵御历次洪涝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市防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随着工情水情的不断变化,城市防洪存在的问题也会愈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1、防洪标准不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邳州将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按防洪法要求,防洪标准应不小于五十年一遇。而邳州城区段中运河、官湖河仅二十年一遇,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官湖河在较大洪水时,为了保证堤防安全,上游沿河电排站需暂停排水,造成沿河区域积水成涝。

2、违章建筑物多,影响河道泄洪。由于历史原因,城区段中运河两岸提防上民房、公矿企业厂房密密麻麻,违章建筑物比比皆是,大部分堤段已面目全非。河滩地更是被随意占用,鱼塘、住房、芦苇及杂草等随处可见,毫无章法。防汛抢险时,车辆根本无法通行,影响防汛抢险。

3、城区泵站排涝能力偏低。随着城区排水能力加大和防洪要求提高,已经显现河道排涝能力不足,排涝标准偏低问题。主城区内现有排涝站的排水能力,远不能满足城区排涝需求。而南水北调骆马湖设计水位由23.0米提高至23.5米,将加大邳州市城区排涝压力和负担。新的城市防洪规划应适应21世纪邳州市发展需求。

4、河道排涝标准低。城区水面率低,排涝河道过水面积和调节库容偏小,河道排涝标准低,老区排水系统能力不足,需加以改造;新区排水系统有待规划。

5、水环境有待改善。随着邳州市城市规模扩大,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量的增加,河网水环境已经成为邳州市经济发展所关心的最主要问题之一。目前邳州市河道通畅度不够,河道淤积及污染严重。水利工程布局、河道整治和防洪排涝调度要体现到活动水体、保护水质之目的。

6、非工程防洪措施急需加强。通过对防洪、排涝、排水、水环境治理、城市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科学管理,研究和采取各种可行的非工程措施。

三、邳州市防洪治涝技术改造

布局合理的水系是防洪排涝、水资源优化配置、水文化建设、水生态建设、水景观建设的基础。规划结合区域发展需求和水利现代化建设要求,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确定骨干河道的等级、功能、规模及管理要求,采用“截”、“疏”、“引”、“治”“通”的治理方法,提升河流抗干扰功能,强化生态建设,拓展河道的服务功能,修复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

1清除障碍物

依法清除河道及两侧蓝线内中影响行洪和防汛的障碍物,定期疏浚河道沉积的淤泥,使河道恢复至规划状态,以保证河道能够根据规划要求,按标准抵御洪涝的侵袭,最大限度地保护全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清障清淤也使得邳州市水质改善、环境优美,保证国民经济高速、有序和持续发展。

2建立防洪分区

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老城区和新城区相结合,近期和远期相结合,改造和挖潜相结合,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先急后缓,分期实施,不断提高的原则,从河道治涝规划要求出发,将整个规划区域分成12个治涝分区,泵站14座。排水分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结合城市废水受纳置进行划分。雨水系统应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地形,结合竖向规划和城市废水受纳置,按照就近分散、自流排放的原则进行流域划分和系统布局。邳州市引排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排水分区的重新划分,从而影响了泵站的建设以及改造,这里主要提及的是泵站的增容。规划结合防洪排涝规划,将城区分成12个排水分区,并在每个分区建设相应排水站。

3改在和新建排涝泵站

规划保留现状15座排水站,即楚埠站、李庄站、徐塘站、旧河头站、运师站、运河站、镇西站、索家站、邵场站、戴楼北站、戴楼南站、张园站、平墩站、白宅站、前沈站,结合城市建设发展,新建1座排水站,即范庄站。排涝站规模由排涝模数确定,跟据《邳州市城区排涝能力分析及对策》中提到的近期排水规划中建成区排涝模数为2m3/s/km,结合现状条件,确立各排区排涝模数,计算出各排区排涝站排涝流量。排区规划按照城市发展要求,根据下垫面变化情况,实现泵站改造以及新建。与2011年基础上主要的调整在于索家站与运河站,泵站改造后流量提升,近期阶段性提高了老城区城市的排涝能力。为了满足城区规划要求,排涝能力仍需要大幅度提高,保障城区尤其是新城区的防洪安全。一般的排涝泵站,年利用小时数仅有几十小时,多则达20多小时,如建设新站,往往一次性投资大,抽排一个流量的单位造价达50万元左右,所以在进行排涝设施建设中,不能单纯追求建大站、新站来发挥效益,而是要根据现有排涝设施,合理的进行调整,该建新站的建新站,能技改的进行技改。对进行技改的老站,要使水泵达到有较大的排涝流量,适应较大的扬程变幅、具备良好的运行稳定性等指标

4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

在整治中将区域排洪考虑在内,提高河道的行洪标准,对现有的河道进行改造通过疏通水系、新建河道、调整河道功能等措施,解决水系布局中存在的问题。疏通现有淤积的中小河道,重点推进官湖河、纲河、古运河、珠江大狗、李口大沟、六保河等城市河道达到防洪标准,提升城市总体防洪能力。

排涝泵站的拦污、清污问题,是目前城市排涝站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排涝站的经济运行和安全运行。在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塑料、尼龙制品广泛得到应用,在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同时,其废弃物即白色垃圾对城市卫生、社会环境、农业养殖等都带来巨大危害,同样,对排涝站的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不仅会增加耗电量,而且会造成水泵因电机超载跳闸,不能正常运行。对这种现象进行仔细分析,其原因一是内河脏物太多;二是拦污栅前得不到及时清理,减少了水泵的进水面积,增大了水压,加速了进水流速,即使加密了拦污栅,也挡不住柔性的塑料袋类杂物垃圾,还使水泵运行工况更差,这种情况必须尽快治理。

参考文献:

[1]张静,何俊仕.城市排涝体系优化规划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46(4):24-25.

[2]罗小青,蒲文泰.浅谈防洪标准问题[J].防汛与抗旱,2008,(9):31-33.

篇2

提交人:晏路辉(中国北京)

方案热度:

概述: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中国对世界承诺,到2020年,单位生产总值的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这是一个强制性的碳减排指标。在“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阶段性的减排目标。随后,共计43个省市被纳为第一批和第二批低碳试点,7个省市被纳为碳交易试点。

碳交易的第一步就是对试点企业进行碳排放的核算,继而为其分配每年的碳排放配额,根据企业节能减碳表现,如果企业需要更多的碳减排配额,则需要购买;反之,如果企业节能减碳表现优异,则企业可以将其剩余的碳排放配额进行出售,为企业带来利润。国家发改委的说法是,预计到2015年形成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样就将有更多的企业将被纳入碳管理和披露范畴。

方案点点看:

在这个过程中,碳阻迹公司主要为企业机构提供碳排放计算的培训、咨询、软件等产品和服务,使企业有能力对碳排放信息进行披露,同时也能了解到自身的碳排放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据介绍,计算碳足迹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国际标准ISO-14064,找到合适的方法学和排放因子对碳排放进行计算。在量化的基础之上软件能自动分析出企业减排潜力,促进企业进行节能减排,同时减少企业成本。还可以生成一份符合ISO-14064的报告。

对此,碳阻迹团队于2011年底研发成功中国第一款碳排放管理软件——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平台(英文名CAMP:Carbon Accounting and Management Platform),已经取得三项软件著作权,通过软件的模式取代传统手工Excel计算碳排放的方式,实现企业碳排放管理的高效性与标准化。

受阿拉善基金会委托,碳阻迹公司作为碳排放核算以及低碳策划方案提供商,为2012年11月4日举行的阿拉善绿色契约活动提供碳排放的量化以及碳中和方案,到场的嘉宾和企业家包括吴敬琏、冯仑、黄鸣、任志强等。碳阻迹公司根据活动性质,制定了碳排放计算的整体方案,为每位企业家计算了由于参加本次活动个人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并且通过种树的形式抵消其个人碳排放,实现企业家个人和活动的碳中和。

核心竞争力:

碳阻迹公司创始人晏路辉(牛津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联合国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专家组成员,CDP技术组成员,ISO-14064碳核算师、顾问师)拥有IT和环境咨询领域的双重背景。公司其他团队成员包括IT界资深精英以及环境咨询专家。

碳阻迹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创立时建立的商业模式:软件+咨询。这比起单一的软件或咨询公司有着明显的专业化优势。在碳排放管理领域,传统的软件企业也开始涉足此领域,但由于其缺乏对碳排放管理业务的深刻理解,无法在业务层面和用户体验上与碳阻迹抗衡。而比起碳管理咨询公司通过传统的excel手工计算方式模式,碳阻迹倡导的通过软件来计算和管理碳排放的模式,体现出明显的高效性与规范化。同时,碳阻迹能提供一套以碳排放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包括培训、咨询、软件以及碳中和的产品服务。

篇3

【关键词】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京都议定书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2007年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表示:“当期从全球平均气温和海温升高、大范围积雪和冰融化、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观测中可以看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是明显的、毋庸置疑的。”

无论从需要来看,还是从迅速发展的碳交易市场来看,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都显得十分必要。

一、碳排放权概述

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于1968年提出排污权交易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碳排放权交易概念的起源。排污权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向环境排放必须和适量污染物的权利,通常以排污许可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是与发展中国家联系最紧密的一项机制,其是指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整个会计核算程序中,确认是项目应否应列入财务报表某一要素的第一道关口,是进行其他会计核算程序的基础。

(一)碳排放权是一项资产

1.碳排放权满足资产的定义和条件

根据碳排放权的定义和性质,它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碳交易后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企业的商品。企业为了获取配额中剩余的排放权,必须进行一定的支出。在开发节能减排项目过程中通过核算相关工程人员薪金、工程物资、与工程有关的资本化借款费用等开发支出时,这些开发支出作为相关成本能可靠地计量。

2.碳排放权与排污权比较

碳排放权概念的起源于排污权,无论从定义上还是属性上都与碳排放权颇为相似,有很大的对照的意义。排污权是环境许可证中较为典型的一种,而环境许可证又是环境资产的主要类型。由此也可以看出碳排放权应该确认为资产。

(二)碳排放权应确认为何种资产

1.碳排放权确认为金融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四章第二十四条规定,“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时,应当确认为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金融资产实质上是对金融工具的投资,通过投资获取其中的差额以牟取利润。碳排放权起初由配额获得,然后将剩余的配额或不足的部分在碳交易市场上卖出或买入。如果来源于政府所给的碳排放权的配额,则几乎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在这一点上,与金融衍生工具有相类似的特征。但就我国目前碳交易市场来说,还不具备与金融市场一样的条件,主要在于其流动性不强,且在出售碳排放权时风险也比普通金融工具风险小的多。

2.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

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从这一点上,根据清洁发展机制的规定,与碳排放权有相吻合的地方,这是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推出的主要目的。

通常意义的存货一般都表现为直接组成产成品或商品的一部分,或者直接在销售产成品或商品之前先储存着。如果碳排放权作为存货,只能是其本身作为在销售之前而储存着的商品。但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资源,在整个会计年度中无法确定是否会产生剩余碳排放权,会剩余多少的排放权,如果剩余较少,使得获得的经济利益还不能弥补发生的交易成本,也就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那么企业便不会进行销售。从这点可以看出,碳排放权除了不具备存货的实物形态,也无法满足一般意义上存货的生产经营形态。

3.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

(1)碳排放权满足无形资产定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中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定义中的可辨认性标准为:(1)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计量。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2)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

碳排放权不具有实物形态,非货币,能单独辨认,完全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2)国际对碳排放权的观点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下辖的财务报告解释委员(IFRIC)会经过几番讨论,在2003年5月了关于管制与贸易机制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Draft1排放权。在2003年12月,IFRIC对相关文件进行了修改。修改的目的是在相关文件中的无形资产中增加新的会计科目,以便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排放权包括在内。IFRIC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资产(排放权)和负债(排放义务)在稳定的基础上,与所有应同时报告的对象一起进行计量,以确认其价值变化,继而减轻由混合计量方式和报告制度给企业损益带来的影响。

(3)排污权和采矿权确认的参考

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同样可以比照与之属性相类似的排污权。

2003年五月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对参与政府减少温室效应计划的企业提出了相应的会计建议。将排污许可证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以初始的公允价值入账。

采矿权是指具有相应资质的法人、公民和其他组织依法对国家所有的矿产资源占有、进行开采和获得开采矿产品的权利。通过支付采矿权价款方式获得的采矿权,享有在规定区域内开发、获得矿产品并通过转让、出售等方式获得收益的权利。、

从采矿权的定义可以看出,采矿权与碳排放权也较为相似。而我国已经规定采矿权是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

参考文献

[1]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48-49.

[2]万红波,张泽草.地毯经济下碳排放权相关问题的探讨[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0(23):58-59.

[3]陈蕾嫣,张白玲.碳排放会计研究述评[J].财会通讯,2010(10):16-18.

[4]张巧良.碳排放会计处理及信息披露差异化研究[J].当代财经,2010(4):110-115.

[5]郑玲,周志方.全球气候变化下碳排放与交易的会计问题:最新发展与评述[J].财经科学,2010(3):111-117.

[6]姜永德.关于碳排放权会计性质的探讨[J].Commercial Accounting,2010(21):4-5.

[7]何洪峰,刘桂春.浅谈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5):65-66.

篇4

文/ 齐海云 耿世刚

当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中,明确将消费后废弃物(postconsumerwaste)作为一个独立对象来计算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有卫生填埋、焚烧、堆肥等多种,本文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计算方法,对卫生填埋和焚烧两种处理方式下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并展开比较分析,以期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科学依据。

一、概述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通过使生活垃圾中的可降解有机成分分解、可回收成分回收利用、惰性成分永久存放或埋藏等途径,使其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在城市生活垃圾填埋过程中,垃圾中的有机物将会发生生物分解,产生大量垃圾填埋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甲烷所产生的温室效应是当量体积二氧化碳的21倍,属于《京都议定书》中规定要减排的六大温室气体之一。垃圾填埋气中含有的部分二氧化碳,最初来源为生物质,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计入温室气体产生量的计算当中。

以焚烧方式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具有占地面积小、 焚烧产物稳定、 消灭病原菌和回收热能等优点,在国内外的应用日趋广泛。生活垃圾在焚烧的过程中会产生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由于垃圾中动物、植物、厨余、纸等垃圾所含碳的最初来源为生物质,因此,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计入温室气体产生量计算。只计算矿物碳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二、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

1、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秦皇岛相关数据来源于2011年、2013年《秦皇岛市统计年鉴》及秦皇岛市城建部门统计资料。

2、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和焚烧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温室气体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

ECH4=(MSWTXMSWFXL0-R)X(1-OX)式中:ECH4指甲烷排放量(万吨/年);MSWT指总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万吨/年);MSWF指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处理率;L0指各管理类型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产生潜力(万吨甲烷/万吨废弃物);R指甲烷回收量(万吨/年);OX指氧化因子。

其中:L0 =MCFXDOCXDOCFXFX16/12。

式中:MCF指各管理类型垃圾填埋场的甲烷修正因子(比例);DOC指可降解有机碳(千克碳/千克废弃物);

DOCF指可分解的DOC比例;F指垃圾填埋气体中的甲烷比例;16/12 指甲烷/碳分子量比率。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如下:

ECO2=IWXCCWXFCFXEFX44/12

式中:ECO2指废弃物焚烧处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年);IW指生活垃圾的焚烧量(万吨/年);CCW 指生活垃圾中的碳含量比例;FCF指生活垃圾中矿物碳在碳总量中比例;EF指生活垃圾焚烧炉的燃烧效率;44/12指碳转换成二氧化碳的转换系数。

3、排放因子的确定

本文排放因子多数采用《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的推荐值,MCF、DOC、R根据秦皇岛市实际计算数值。秦皇岛市温室气体排放因子见表1、表 2。

三、计算结果

1、城市生活垃圾焚烧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底以后,秦皇岛市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启动,所以2012年秦皇岛市区的城市生活垃圾全部转入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根据前述计算方法及排放因子,计算得2012年,秦皇岛市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77万吨。

2、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量2010年底之前,秦皇岛市的城市生活垃圾均送至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2012年的城市生活垃圾如果仍然采用填埋处理的方法,计算产生的甲烷排放量为0.90万吨,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为18.9万吨。

四、结论

篇5

【关键词】碳市场 排放权交易 计算实验

一、概述

为了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控制碳排放。碳排放权交易是应对该问题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我国经过四年的试点实践,已经开始建立全国范围的碳交易市场。相对于其他方法,排放权交易这一市场化手段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减排的积极性。

二、碳排放控制方法

为了控制碳排放,从环境管理角度来讲共有三种工具可以选择,分别是强制措施、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三种工具各有利弊和侧重。强制措施就是通过行政手段和执法机构,对排放者限定排放额度,超出排放额度就会受到管理部门的处罚,监管有赖于执法机构。这种方式是最传统的环境管理手段,理论上并不属于经济学范畴,但是其容易造成权力寻租和监管与偷逃之间的博弈,属于经济学讨论范畴。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相对于传统的强制措施手段,经济学家们提供了替代方法。不同于传统的制定目标和行政管制的方式,在理想化的设计体系中,政府将环境容量目标设定最具经济效率的某一个点上,这个点包括了关于公共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问题的考虑。环境税和排放权交易都属于经济手段,区别在于环境税是基于价格的机制,需要行政手段的共同作用;排放权交易则属于基于数量的机制,是市场化的经济手段。

环境税也称为“庇古税”,庇古1920年设计了福利经济学中的环境税的概念,他提出对污染者征税,以纠正市场活动负的“外部性”,监管方会通过环境税收获取收益,并将其用于抵消污染的负面效应。在碳排放的情境下,庇古的解决方案是引进一种税收,以使碳排放者为其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带来的环境影响支付成本。

而排放权交易机制则有赖于诺贝尔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工作,他提出社会成本问题,使污染者和那些受影响的人之间分配财产权的概念获得发展。美国环保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控制硫的排放引进了排放权交易机制,在1977年的《清洁空气法案修正案》中得到法律确认,以此建立的“酸雨计划”是最早也最知名的排放权交易体系。

三、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对于排放权交易,我们可以通过经济学原理分析其内在机理。假设排放二氧化碳的工厂能够从排放的每单位碳中获得一定的收益,这个收益就是其边际收益MB。而社会公众由于排放的每单位碳而造成的环境损害受到的损失则为边际环境成本MEC。根据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可知,其平衡点在于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EC=MB)。假设全社会只有两家工厂A和B,由于两家工厂的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不同,造成他们的二氧化碳排放边际收益不同,那么全社会的边际收益就是两家企业边际收益之和,MB=MBA+MBB。碳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这是碳排放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其与其他污染物最大的区别。在地球上任何地方排放等量的碳,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都一样;而这环境的改变对整个社会的损失也使全体均摊的。因此,全社会的边际环境成本MEC是一样的。

无论是第一种以价格为基础的方式,还是第二种以数量为基础的方式,希望达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即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出发,实现减排边际成本等于减排边际收益(MB=MEC)。实现这一目标时所决定的价格和数量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最佳的减排量和减排价格。

整个社会的最佳碳排放数量应当是均衡点对应的Q,这这个总量分配个各个企业可以采用免费发放(通过各个工厂历史排放进行免费分配额度)、拍卖(各个工厂根据自身情况举牌拍卖获得额度)或者定价销售(政策制定者决定每份额度的价格,各个工厂自行购买)的方式进行。额度分配好之后各个工厂就可以按照Q对应的碳排放权价格P来进行比较,到底是卖出额度减少排放还是购买额度增加排放划算。

四、排放权交易的计算实验仿真模型

对于排放权交易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中文为了简化研究,假设社会上只有两家企业,而实际上企业的数量是非常多的。现实中的企业存在不同的排放需求、边际处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企业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排放权交易的策略,这就使得区域排放权交易系统具有了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

本文使用Netlogo(6.0.1版)作为计算实验仿真软件平台,将所有企业设为Agent,这些Agent在获得初始分配之后互相交易,实验重复进行多次以消除随机影响,主要考察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对于排放权交易的影响。计算实验模型的计算机界面如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到如下结论:在交易成本极低或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排放权交易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带来的社会成本;交易时间越长,市场交易越充分,对碳排放的控制效果越好;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均会对排放权交易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应该注意考虑如何有效实现增加交易信息透明度,同时注意控制交易成本,并在市场初始阶段对交易成本进行补贴。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生命周期评价;化工建材产品;碳足迹

[DOI]10.13939/ki.zgsc.2016.36.058

1 质感漆产品生产工艺

质感漆是一种新型的建筑外墙涂料,其主要成分为丙烯酸乳液、天然石英砂、颜填料、化学助剂以及水。其中石英砂与丙烯酸乳液为主要原材料。质感漆的生产工艺主要由四步组成。第一步为质感漆基础白漆生产阶段;第二步为质感漆生产阶段;第三步为检验阶段;第四步为包装入库阶段。

2 碳足迹评估与分析模型构建

本文按照PAS 2050标准中描述的“从摇篮到大门”的产品碳足迹的评价方法,建立了以生命周期为基础的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评价的范围包括原材料的提取、运输,以及质感漆的生产过程。

图1 基于生命周期的产品碳足迹评价模型

2.1 目标与范围确定

本文选取S公司主打的外墙装饰涂料质感漆作为目标产品,经实地调研发现,S公司生产质感漆时以t作为计量单位,因此本文选用1t质感漆产品作为碳足迹计算的功能单位。

质感漆生产碳足迹的研究是针对质感漆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跟踪计算,因此本文采用了“从摇篮到大门”的方法(即B2B模型)核算质感漆产品的碳足迹,实际生命周期评价范围包括原材料开采、加工以及运输和质感漆产品生产两个阶段。质感漆生产生命周期流程图如图2所示。2.2 数据收集

系统边界定义了产品碳足迹计算的范围,即哪些生命周期阶段、输入和输出需要纳入评价过程中。在质感漆产品碳足迹核算过程中,质感漆产品生命周期范围包括:①石英砂,包括从石英砂的生产以及运输到S公司的全过程;②丙烯酸等化学制剂的使用、运输过程;③质感漆的生产过程。在碳足迹评估过程中,初级活动水平数据与次级数据都需要收集。

2.3 碳足迹计算

本文中质感漆产品的碳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3 质感漆生产碳足迹计算

3.1 天然石英砂环节碳足迹计算

在石英砂开采、生产以及运输阶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产生碳排放,如石英砂采选过程中设备运转耗电带来的间接碳排放,汽车在运输过程中耗油带来直接碳排放。因此,本环节对石英砂碳排放计算的功能单位为:生产1t石英砂,计量范围是:石英砂生产和运输两个阶段。

本文中S企业的石英砂的供应商单位位于福建省莆田市。通过电话沟通的方式,了解到该公司在开采、生产1t石英砂成品消耗电能2.6kWh,消耗柴油0.37L,消耗自来水1.7t。S公司石英砂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运输用燃料为柴油,运输平均距离为2063km,平均油耗为596.4L。运输用货车的载重量为40t,则运输1t石英砂需消耗柴油14.91L。生产与运输1t石英砂的初级活动水平数据见表1。

各类温室气体全球变暖潜值(GWP)见表3。

根据3.3节中的碳足迹计算公式,可以得出生产及运输1t石英砂的碳足迹,具体结果见表4。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到,在石英砂阶段,生产和运输1t石英砂的碳足迹为45.44kg CO2e。柴油的消耗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电力消耗次之,水消耗的碳足迹最少。

3.2 丙烯酸等化学制剂环节碳足迹计算

丙烯酸等化学制剂的碳足迹计算范围为使用和运输两个阶段,以1kg化学试剂的碳足迹作为功能单位。在丙烯酸等化学制剂使用阶段,采用基于财务数据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对化学原料的碳足迹进行计算。在化学试剂的运输阶段,采用与石英砂运输相同的测算方法。运输及使用1kg化学试剂的碳足迹总量如表5所示。

3.3 质感漆生产碳足迹计算

3.3.1 质感漆生产概述

质感漆生产分为质感漆基础白漆生产阶段,质感漆成品生产阶段,产成品检验以及包装入库四个阶段,质感漆生产的碳足迹计算也将根据这四个阶段来进行。

3.3.2 基础白漆生产阶段碳足迹计算

基础白漆是质感漆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1t质感漆需要0.39t基础白漆,因此本阶段以0.39t基础白漆作为功能单位,生产0.39t基础白漆的碳足迹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3.3.3 质感漆成品生产阶段碳足迹计算

在质感漆生产阶段,将基础白漆与石英砂混合搅拌,用调色剂进行调色。生产1t质感漆成品的碳足迹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

3.3.4 产成品检验阶段碳足迹计算

产成品检验阶段的碳排放源为电能消耗,生产1t质感漆所需要的电能消耗为0.22kWh,华北区域电能消耗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为1.28kg CO2/kWh,因此产成品检验阶段碳足迹为0.28kg CO2e。

3.3.5 包装入库阶段碳足迹计算

包装入库阶段没有原材料的消耗,能源消耗来源于包装机器所消耗的电能以及使用叉车将包装好的质感漆产品运输至仓库过程中消耗的柴油。1t质感漆产品包装入库阶段的能源消耗量以及碳足迹计算结果如表8所示。

根据上述计算可知,生产1t质感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为328.84kg CO2e,其中基础白漆生产阶段碳足迹最高,为241.96kg CO2e,质感漆生产阶段次之,为82.18kg CO2e,产成品检验阶段碳足迹最少,为0.28kg CO2e,包装入库阶段阶段碳足迹为4.41kg CO2e。生产1t质感漆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碳足迹如图3所示。4 结 论

本文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质感漆产品的碳足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质感漆生产过程中碳足迹计量的技术路线,找出适合涂料企业碳足迹的计量方法,构建了涂料企业碳足迹计量的模式。通过计算与分析涂料产品的碳足迹,找到温室气体的关键排放源,分析出涂料企业的减排潜势。

参考文献:

[1]郝新鸿,蔡仲.IPCC 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要争取科学话语权[J].科学学研究,2011,29(1):3-8.

[2]ISO/DIS 14067(2012)[S].

[3]侯萍,王洪涛,张浩,等.用于组织和产品碳足迹的中国电力温室气体排放因子[J].中国环境科学,2012(6):961-967.

篇7

在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和能源过度消耗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情况下,地球低碳经济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子、原子能空间技术和互联网浪潮后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即低碳化浪潮。为了降低碳的排放,低碳技术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现今逐渐兴起并被推崇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融资、投资、运营和分配四个过程,这些过程又需要低碳金融为其提供资金保障和增长动力。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在资本市场中,很快就会衍生出各种金融产品。本文主要探讨碳排放权配额成为金融产品的同时,为了规避碳排放权价格变动的风险,碳期货的推出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碳期货的会计确认和计量成为探讨的热点。

一、碳排放权期货概述

(一)碳排放机制减排机制主要两种:第一种是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监管者(通常政府)通常会制定一个履约年度的排放总量并确定相应的排放配额(通常一个排放配额等同于一吨二氧化碳或其他气体的排放量),然后在期初向主体发放一定量的免费配额,主体会在年度结束前向监管者上缴与其排放量等量的配额,如果主体主体排放量低于年初发放的配额,则可以将节余的配额在市场上出售获利或用以抵补以后年度的排放,反之则需要在市场上购买不足的差额;第二种是基准及信用交易机制,监管者在期初会为主体设定一个排放配额,在该基准内,主体就不需为其排放行为支付额外的成本,与第一种不同的是,当主体排放量低于其基准额的差额时,主体只能在期末获得与其相等的信用配额,然后才可以用于在市场上出售获利或用以递减未来的排放。本文主要针对总量控制及交易机制的排放机制展开讨论的。

(二)碳期货的定义碳排放权期货,指的是以碳排放权的配额为标的物的合约,是一种承诺,而不是有价证券,是商户(投机者)购买合约,承诺在交割日以特定价格买入碳排放权的合约;排放权拥有者(套期保值者)出售合约,承诺在特定日期在特定地点交割的合约,买卖双方报出的价格是一定时期后的碳排放权的价格水平,在合约到期后,碳期货通过现金结算差价的方式进行交割,即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出售/购买合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最终卖出/买入碳排放权,而是套期保值者为了将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这个风险的投机者,而投机者是因为承担这个风险的潜在收益大于潜在风险。

(三)碳排放权期货引入的必然性一方面,碳排放期货的风险规避性。伴随着国际上日益兴起的碳交易市场,该市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这就需要引入碳期货等衍生产品。根据法国电力交易所的数据,碳排放权的价格最高可达30欧元,最低可至5欧元以下,如果没有相应的衍生工具来规避其价格变动的风险,将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碳期货引入了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等市场功能,其中套期保值功能是根据现货和期货价格具有同步变动趋势,由此在碳排放权的现货市场和碳期货市场上做相反操作来抵消风险,当买进碳排放权时,套期保值者就卖出期货:如果价格上升,投机者就会卖出期货赚取差价;如果价格下降,投机者很可能就放弃期货,套期保值者赚取保证金。另一方面,碳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首先,碳期货同实物期货一样具有交易成本低、杠杆倍数高、执行速度快等特点,且投资者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以较少的资金成本买入或卖出碳排放期货,而这些操作对现货交易并没多大影响,故不会直接加剧市场的下跌功能。但是,期货具有的做空机制,即碳期货交易可以卖空(相比碳排放权不可以卖空)和双向交易(既可以先买后卖,又可以先卖后买,而碳排放权只能先买后买)的机制,将使期价对股价具有引导作用。其次,期货价格都是参与者在交易所集中交易并且在自由、公开的环境下进行竞价形成的;期货交易的参与者是带着不同的预期进行交易的,交易结果也代表的是市场对未来价格的看法,故期货价格比现货价格更真实、更具有权威性。

二、碳排放权期货的确认与计量

(一)碳期货的确认碳排放权期货本质是一种期货合约,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虚拟商品,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和交易价格,碳期货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第一,初始确认,是对碳期货的开仓交易进行确认,即当企业成为期货合约一方时,由于碳期货合约可以在交易所或柜台交易而迅速地转换为货币,企业应确认金融资产,同时确认金融负债,当然还要确认保证金。第二,后续确认,在合约持仓期间,如果在财务报告期内,则应对碳期货价格的变动所导致的潜在资本利得或损失进行确认。第三,终止确认,在合约平仓时对期货交易进行确认,即对已列入财务报表的期货何时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确认。通常交易者购买期货的目的很少是为了最终买入碳排放权配额,大多是为了通过期货赚取差价;而碳排放权拥有者出售期货的目的也很少是为了买出碳排放权,而是为了套期保值。当碳期货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且持有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内销售,并具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时,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转贴于

(二)碳期货的会计计量SFAS133明确指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罪相关的计量属性,而且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是不变的,无法反映碳期货价格变动的风险,无法反映碳期货合约价值的变化,也不能反映由于合约价值变化而产生的浮动盈亏,相反,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确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些缺陷,由于碳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是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动而变化的,企业将根据碳期货合约的公允价值变化调整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第一,碳期货的初始计量。当企业成为碳期货合约的一方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相关金融资产、金融负债与保证金,而相关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根据新会计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定,凡是衍生工具投资的企业,应设置“衍生工具”科目。对于期货市场,当企业买入或卖出碳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时,按其公允价值,借记本科目,按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或税费,借记‘投资收益’科目,按实际支付的款项,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借记“碳排放权期货”、“投资收益”,贷记“银行存款”。第二,碳期货的后续计量。当碳期货合约在持有期内发生价值变动时,企业应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金融资产与保证金的账面价值(金融负债一般不涉及后续计量问题),利得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为了维护市场信用秩序,期货通常都涉及逐日结算,也就是所谓的当日无负债结算制度,交易所当日对交易保证金进行结算,如果账户保证金余额不足,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补足,否则可能会被强行平仓。在以后的资产负债表日:买入碳排放权期货合约,如果碳排放权配额的市价上扬,应按其盈利,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如果市价下跌,则应按其亏损额做相反分录;如果因亏损而要按结算机构的通知追加保证金,则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卖出碳排放权期货合约,如果碳排放权配额市价上涨,则套期保值者亏损,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记‘衍生工具’科目;向投机者追加保证金时,借记‘衍生工具’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等;如果盈利,则作相反分录。第三,碳期货的终止计量。当企业平仓或交割时,将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因平仓或交割而收到的对价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由于碳排放权期货最终以现金交割而不是以碳排放权配额,除客户全部保证金余额不付亏损及相关税费的情况外,终止确认时客户一般都可以收回全部或部分保证金,相关交易费用则可以从应退保证金中扣除。因此:终止确认时,按实际收到的保证金,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终止确认前碳排放权期货的账面余额,贷记‘衍生工具’科目,按其差额,贷(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同时,将原确认的盈亏转入投资损益,借(或)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贷(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三)碳期货的披露 由于金融期货以及其他衍生金融工具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蕴涵着高风险。由于现金还没有专门的期货会计准则,所以对于碳期货这一新型衍生金融工具,为了充分揭示其交易风险,碳期货合约的表外披露可以参照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处理。由此碳期货合约的表外披露实际上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碳期货合约本身和会计政策的描述;而是与套期保值有关的信息披露;三是有关风险和风险管理政策的披露。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 安徽省 碳交易 启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行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于近期出台了《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规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和运行。目前,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或筹建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其中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全球最大、最活跃,也相对完备,借鉴欧盟做法,对安徽省探索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促进节能减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概述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下简称EU―ETS)于2005年正式启动,是世界上第一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最大的温室气体交易市场,交易额占全球总交易额的27%。欧盟28个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等31个国家参与交易。

(一)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原理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核心原理是“排放上限和排放配额交易”。排放上限是指为体系内受管制企业设置一定温室气体排放配额量。每个配额相当于一吨二氧化碳排放权限。体系内企业必须保证其排放量在配额限定范围内,否则将受到惩罚(试验阶段为40欧元/吨,实施阶段为100欧元/吨)。企业若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碳排放量,可选择保留多余配额供将来使用或将配额出售给配额紧缺的公司,即排放配额交易。

(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发展过程

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经过第一阶段的试运行和第二阶段的深化,目前已进入了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07年),为试验阶段,目的是“在行动中学习”,为下一阶段积累经验。交易涵盖的温室气体只有二氧化碳,覆盖的工业设备仅限于火力发电、炼油、钢铁、矿物加工和造纸等少数行业。该阶段每年碳排放配额总量均为22.99亿吨,各工业设备的碳排放配额按历史法计算,单个设备三年的总配额一次性发放,全部为免费配额。第一阶段结束后,剩余配额不能转到第二阶段继续使用。

第二阶段(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所有行业的基础上,将经营欧盟境内航空企业纳入交易范围,碳排放配额总量年均为20.81亿吨。该阶段大部分行业排放设备的碳排放配额仍然采用历史法计算分配,同时在部分行业和地区开始试点拍卖,单个设备三年的总配额一次发放,期末剩余配额可以结转到第三阶段。同时,该阶段引入了《京都议定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 ) ”和“联合履约机制(JI) ”。

第三阶段(2013―2020年),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石化、有色金属、石膏、氨、铝制品等行业纳入交易范围,同时纳入更多种类的温室气体,比如生产硝酸、己二酸、乙醛酸排放的氧化亚氮、铝制品生产过程排放的全氟化碳等。起始年度配额为19.74亿吨,以后每年减少3600万吨。该阶段电力行业配额全部须通过拍卖获得,其他行业设备排放配额采用基准线法计算免费获得,且免费配额占比逐年减少。

(三)配额分配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首先由各成员国提交申请,由欧盟委员会审核确定后再反馈落实到每个设施,各成员国的分配总量必须和欧盟委员会的分配总量一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对新进者预留并免费分配排放配额,对停工的设施没收原先分配的排放配额。分配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历史法分配。主要应用于第一、二阶段,即选择过去一段时间的实际排放量作为分配排放配额的标准,通常是历史活动和产能的指标,乘以一个统一的排放率,来确定分配给各个设施的配额。二是基准线法分配。该方法由行业内前10%温室气体排放效率最优的设备平均值确定,且不受生产技术、燃料混合、规模、老化程度、气候条件、原材料质量等因素影响。截至目前,欧盟共制定了涉及21个部门的52条基准线,囊括了EU-ETS约80%的免费配额发放。

(四)监测、报告与核查(MRV)制度

欧盟于2004年通过了《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和报告指南》,指导第一阶段的温室气体监测和报告活动,2007年和2011年对该指南进行了修订,用于第二、第三阶段。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和报告是实施排放交易的基本条件和工具,是衡量排放源是否达标的重要依据,也是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与其他国家或国际贸易机制接轨的必备基础。为保证企业报告的真实性,避免企业通过低估排放量而获益,所有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排放活动都要接受核查,通过核查后的排放报告于每年3月31日前提交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构审核。企业逾期如未履约将被处罚,处以罚款、关闭设备、禁止转让配额等惩罚,情节严重追究刑事责任。

(五)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

碳排放配额量作为EU―ETS的核心交易产品,统一存放在登记注册系统账户中。登记注册系统负责跟踪碳交易配额的流转情况,并管理交易帐户。参与EU―ETS的任何机构和个人都要在登记注册系统中开设账户,登记其拥有的配额和交易记录。2013年欧盟通过了新的登记系统法令,规定第三阶段使用欧盟统一的登记注册系统,各成员国现有的登记注册系统仅负责管理本国的账户。配额的签发、转移和注销将记录在欧盟独立交易日志中,交易日志由统一的欧盟管理机构来维护。欧盟统一登记注册系统通过交易日志网站公布可公开的信息,包括账户名单、国家配额分配表、运营商经核查后的排放量、上缴配额量、遵约状态、交易量、交易类型等。

(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作

根据欧盟法律规定,EU―ETS产生的碳排放权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交易产品除了发放的配额外,还可使用一定比例的CER(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产生的核证减排量)和VER(自愿减排项目的核证减排量)来抵减其排放量,从而实现了EU-ETS与CDM、JI等机制的系统对接。目前,欧洲碳交易活动主要是在伦敦和莱比锡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可以在市场里直接交易,也可通过经纪人、委托交易所或其他市场中介开展场外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有现货支付、期货支付和混合支付(现货加期货)三种支付方式。排放配额通常采取现货支付。减排信用额度由于项目期长、预期风险大,往往采取混合支付。碳排放权交易所通过制定规则,规范买卖双方支付的进度、条件和比例等详细规则,确保期货和现货可以成功交割,整个EU―ETS实现稳定运行。

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经验与启示

经过近十年的运行,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不仅成功实现欧盟范围内整体的节能减碳,而且为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对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碳减排,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制定统一的法律与制度是前提

欧盟经过三个阶段的反复实践,通过加强立法和制度建设,制定了统一的法律框架和实施细则,建立了统一的登记注册系统、碳排放监测和第三方核查机构及人员认证标准,设定了欧盟统一的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计划,确保了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的有序开展。

(二)科学设定交易总量是基础

欧盟制定第二阶段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时,由于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过于乐观,对企业生产开工率估计过高,导致第二阶段ETS系统内投放的碳排放权过多,特别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第二阶段末碳排放权结余高达20亿吨,造成碳价一路下跌至6欧元以下,整个市场长期陷入交易萎缩状态。为解决这一问题,欧盟研究提出了折量拍卖、市场稳定储备等方案,但这些溢出碳权的消化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成熟的碳金融服务市场是关键

为解决中小型公司和单个排放设备所有者缺乏资金和专业知识的问题,欧盟积极推动中介机构参与,促进了财务、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广泛的参与性增强了碳排放权交易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并催生出碳期货、期权以及掉期交易等衍生产品,有助于形成更合理的碳市场价格,促进整个碳市场的持续繁荣。同时,参与的中介机构能够对未来减排单位提供担保,也满足了碳排放权最终使用者的风险管理需要,增强了投资者交易的信心。

(四)严格的监测、报告与核查制度是保障

精准的碳排放数据对于制定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和排放总量至关重要。因此,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正常运作需要健全的碳排放量监测、报告及核查(MRV)制度作为保障。欧盟MRV包括监测、报告、核查三个阶段共14个环节,涉及政府主管部门、参与企业、核查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是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的重要基础环节。在欧盟MRV制度中,对核查者的监管十分严格。核查由获得认证的核查者独立、合理和专业地进行,企业报告和核查报告都要公开,接受监督,如发现弄虚作假,核查者与企业一并受罚。

三、对安徽省建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几点建议

2011年10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及深圳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计划到2016年底建立全国范围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还处于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阶段,与欧盟发达国家和我国试点省份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探索建立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既要认真吸收欧盟好的经验和做法,更要立足实际,开展符合省情的制度设计,扎实推进相关工作。

(一)准确把握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具有市场化手段节能减碳、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以及促进碳金融服务发展等功能。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今后较长时间内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将继续上升,加快工业发展与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矛盾将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要立足市场化减碳功能,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在碳排放稀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环境污染成本内部化,以最低成本实现减排目标,并达到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双赢目的。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安徽省电力、水泥、化工、钢铁等行业企业规模较大、碳排放量较多,减排目标容易实现,建议将这些行业首批纳入碳交易市场的范围。

(二)加快碳排放权交易相关制度设计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是庞大的系统性工作,对安徽省来说是一项崭新任务。建议抓紧组织专家队伍,研究制定安徽省碳排放权交易总体框架,对企业历史排放水平、配额分配方法、核证制度、登记结算平台、交易市场和监管制度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部署,尽快研究制定细化的操作规则和流程,确保安徽省在碳排放权交易中有统一的标准和依据。

(三)科学制定配额总量及分配方式

安徽省在制定碳排放权交易总量和配额分配方案时,要根据未来经济增长预期,充分考虑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趋势和结构调整方向,适当控制配额总量,完善配额发放的弹性设计,以保证配额的稀缺性,保持市场交易活跃和碳价的相对稳定。同时要设计合理的碳市场稳定储备方案,以降低经济增长波动对碳市场运行的影响。当前,安徽省要加快建立重点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报告、监测与核查制度,加强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管控,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提供数据支持,为安徽省2016年底加入全国统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做好准备。

(四)健全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保障措施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建议设立碳交易能力建设专项工作经费,保障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以及相关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待安徽省纳入国家碳交易市场后,参照EU―ETS做法,从整个交易总量中拿出一定比例配额进行拍卖,所得资金再设立低碳发展专项基金,用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利用财政、金融等手段,优先支持碳减排履约企业申报国家、省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支持项目;对不履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各级发改部门不接受其申报国家和省相关财政支持项目;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履约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与企业负责人的考核挂钩。三是加强能力建设。针对相关部门和重点排放单位,加快开展报送流程管理、核算指南、监测报告、第三方机构核查认证以及第三方管理等内容培训。

参考文献:

[1]贾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运行及启示与借鉴[J].吉林大学学报,2012(4)

[2]邱玮,刘桂荣.借鉴欧盟模式建立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2(5)

[3]公衍照,吴宗杰.欧盟碳交易机制及其启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3(1)

[4]陈惠珍.减排目标与总量设定: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经验及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2013(4)

[5]温岩.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碳交易体系的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3(6)

[6]王文涛,陈跃,张九天,仲平.欧盟碳排放交易发展最新趋势及其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13(8)

[7]周伟,高岚.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及其对广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

篇9

摘 要: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权制度的安排。合理的产权制度能够促进大气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从碳排放权难以界定、碳权交易市场的不健全、公众低碳意识淡薄和技术创新成本过高的角度分析了阻碍低碳经济实施的原因,并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落实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产权理论;碳排放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17-02

1 引言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的,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国际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当前,学者从产权理论角度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与交易障碍的排除上。国内最早用产权理论分析低碳经济的是天博士(2007),他对碳排放权的特征进行了界定,认为碳排放权具有稀缺性、强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的特征,提出构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建议。张国丰(2011)通过对国内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现状进行分析,认为要从初始配额分配制度、市场机制和法律制度方面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张鹏(2011)从知识产权的角度论述了知识产权制度应在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上对低碳技术创新给以回应。然而,还没有学者从产权理论的视角对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因此,本文从产权理论角度分析了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产权方面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2 相关理论概述

著名的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将产权定义为:“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其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他强调的产权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制度安排,规定了每个人对应于物时的行为规范,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一行为准则,若有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体现了产权在维护人们对资产的排他性权威。经济学家科斯指出庇古税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弊端,认为通过惩罚的方式并不能实现社会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在产权明晰的,且交易成本很低的情况下,私人之间达成的契约或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照样可以实现外部性内部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通过对大气资源产权的清晰界定以及合理的制度安排,通过产权分配、拍卖等方式为没有市场的大气资源建立起市场,让价格机制来调节大气资源的供需是实现环境污染外部性内在化的一种有效方式,其中,产权的清晰界定与交易成本的尽量降低成为推进大气资源市场化的关键。

3 低碳经济实施的难点问题

3.1 碳排放权的分配与核算较困难

首先,碳排放量难以测量。由于碳排放的主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每个个体,每个组织都在进行着碳排放的行为,排放方式各种各样,排放总类纷繁复杂,排放时间和地域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次,不同产业之间碳排放量有很大的差异,如石化和煤炭产业的碳排放量远高于IT产业,如何在不同产业之间分配排放量,使得各产业的发展不受碳排放量的束缚,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目的也是个问题。再次,新建企业和已建企业之间在碳排放量要如何进行初始分配?有学者提出借鉴欧盟的“祖父条款”原则,对现有的排放者实行免费分到排放权,而对新进入的企业则采用有偿分配激励政策,这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十分不公平,无形中就建立了行业壁垒,阻碍了市场的有序竞争。

3.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善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实行以行政指导为主,市场机制为辅的管理机制。在碳排放权定价上,一般只是依据国外的定价机制,而未形成自己的价格机制,价格往往不能反映出真实价值。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情况,导致市场交易价格容易受到人为的扭曲出现较大的波动性。不稳定的市场增加了买卖双方相互寻找、信息搜寻和谈判协调的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交易市场之间,存在着市场分割、制度不相融的现象,他们制定不同的交易制度,采用不同的碳排放量衡量办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碳交易的费用,阻碍了碳交易的顺利进行。

3.3 公众低碳意识比较淡薄

有一份调查显示,在实际生活中,有77.23%的家庭使用一次性杯子、筷子,仅有13.17%的人对废旧物品再次利用。在对低碳节能产品选择方面,56.81%人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更注重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这说明人们虽然对低碳经济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行动方面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低碳,小我观念的意识还主导着人们的思想。这主要源于:一方面,社会各界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还不够,公众对低碳经济概念认识不清,对低碳生活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实现途径知之甚少。另一方面,社会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利益激励机制以引导公众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作为独立经济个体的公众,大多是从个人当前利益以及固有观念出发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对环境保护重视度不高。

3.4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积极性不高

通过技术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实施低碳经济最为重要的路径之一。但企业对国家低碳政策的响应度并不高,有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大多数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只有24%,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用于低碳技术创新的费用就少之又少了。很多企业把政府的环境规制当做一种成本,并没有采取主动的绿色环境战略。这主要源于在现有经济体制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益与成本的不成比例。企业发展低碳需要投入大量的环保设备、采购环保原材料,使用清洁能源,这将极大的提高企业生产运营成本。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都倾向于保持原有的生产模式。此外,我国法律制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还不到位,创新技术很容易被他人复制和模仿。因此,很多企业主体并不愿花费高成本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进行投入,更愿意使用已经成熟的传统技术,以避免低碳技术创新带来的风险。

4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4.1 准确核定碳排放量,完善产权分配规则

在碳排放量的核算上,应对各企业建立碳排放量的测量系统,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定期公告,尤其要加大对高排放量企业的监测力度,对于像电力、石油化工等能源使用大户应单独实行减排指标的制定和考核。在碳排放量的分配上,应对各个行业推行有差异的碳减排额度制度。也就是要在每一个行业之间确定一个基准碳排放额度,基准额度相当于整个行业碳排放的中等水平,其发放方式可以实行无偿分配,但超过基准额度的碳排放量必须通过碳交易市场进行购买。对于像城市交通、建筑业等与政府政策、规划直接相关的产业,则可将减排指标分给地方政府,对于超额部分实行固定价格转让机制。

4.2 完善碳权交易制度,降低碳权交易费用

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碳权交易管理机构,对碳权交易的主体及其权利进行界定,制定相应的交易程序、交易规则,避免非法交易和幕后操纵行为。其次,建立交易价格监督机制,以约束内部人员采用权利寻租、价格控制等方式来谋求自身利益的行为,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最后,政府应该建立网上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将全国所有碳排放权交易所连在一起,把最新的交易信息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公布,以便于为交易各方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以降低交易费用。

4.3 引导社会低碳发展,激励公众全民参与

政府应当通过建立低碳示范城市,来鼓励城市发展的低碳化,并将城市的低碳化程度作为衡量当地政府绩效的一个指标,从政府绩效角度来强化政府的低碳行为。同样,也可以建立低碳创新示范单位、低碳创新先进个人等方式来增强人们参与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众参与低碳经济的方式包括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直接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个人的行为来减少碳排放的一种方式,主要包括购买低碳产品、实行低碳消费,参加低碳活动、宣传低碳知识,积极植树造林、增加森林碳汇等。间接参与主要是指公众通过碳权交易市场对低碳企业、低碳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行为。

4.4 加强国际合作力度,促进低碳技术创新

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特征,决定了必须通过各个国家间的国际合作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难题。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共同攻克低碳技术难题,共享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我们应进一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国家在继续实行低碳技术创新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政策外,还要加强对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的技术指导,通过建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运用与推广速度。此外,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本开发与管理体制,重视新能源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企业要营造吸引科技人才的良好氛围,为科技人才创建良好的研发环境以实现其自身价值,给以科技人才较高的薪酬福利待遇以吸引和留住创新性人才。

4.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产权保护制度

健全的法律法规和产权保护制度是低碳经济得以实施的根本保障。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我国低碳经济相关法制制度还不完善,尤其是在碳排放权交易的监督控制上还有较大的空缺。为此,我国应立足本国实际,结合国际要求,逐步完善低碳经济的法律体系,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其次,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企业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申请意识,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范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风险。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要加快对低碳技术的审查,建立低碳经济认证体系,推进低碳技术标准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资助制度以及风险预警制度。再次,要努力促进低碳技术的转让进程。现有的知识产权更多地注重产权保护,而忽略了对技术转让的促进。国家应从转让资金支持、转让制度保障、转让平台建设等方面为低碳技术的转让扫除障碍,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79-87.

[2]杨浩.现代企业理论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银太.低碳消费与低碳意识[J].世界环境,2008,(03):7-8.

[4]牛乐德,鲁娜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企业发展浅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2): 65-69.

篇10

关键词:碳审计;国外碳审计实例;完善措施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一个贸易化、经济化、政治化和国际化问题。现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和经济控制的重要手段,理所当然应该运用自身的知识特点、技术专长和职业能力助推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知识文明向低碳文明、生态文明的转变。

一、碳审计概述

20世纪90年代,西方环境与生态学者曾建议设置一个类似传统会计账户的“碳账户”来处理碳排放所引起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等事项。企业的“碳账户”在“碳交易市场”进行交易前须由第三方独立鉴证,即进行碳审计。这是比较早的碳审计思想。

(一)碳审计基本内涵

从西方发达国家及相关国际组织碳审计行为推进情况来看,碳审计是审计主体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运用审计方式、方法对有生产、经营和消费或生活过程中因碳排放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独立、客观、公正地审验、鉴证,并出具审计报告的一种经济监督和经济控制行为。

(二)碳审计特点

“碳减排”注重政治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就决定了碳审计不能仅依赖社会道德自觉,还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推动力,因而应采用“以政府审计为主导,逐步向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过渡”的模式;碳审计应侧重于那些重点或主要的碳排放源行业企业,如采矿、制造、建筑、交通运输等;除了运用传统审计方法,碳审计更依赖于环境学、生态学、机械工程学、地球物理学等非经济管理类学科的知识交叉。

(三)学科属性

碳审计不仅属于环境审计的范畴,而且更是一种多元审计。首先,碳审计是“碳”社会责任审计。作为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延伸,目的在于促进各国政府和企业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次,碳审计是“碳减排”政策的法纪和绩效审计及“碳减排”管理系统制度符合性审计。最后,推广到审计实务,碳审计是“碳减排”资金分配、使用、评价的财政财务审计和“碳减排”活动或事项的会计核算审计。

二、国外“碳减排”审计实例

(一)荷兰

早在2007年,荷兰审计院就审查了2000-2005年涵盖工业、交通、农业和个人家庭等多个领域,包括“碳减排”政策目标、政策制定及实施效果的信息提供、等内容的“碳减排”情况,开创碳审计之先河。

(二)英国

1、2009年英国环境审计委员会(EAC)提出了对诸如碳的收集与储存、减少运输排放、减少采伐森林造成的排放、碳交易市场、碳收支等低碳问题进行全面审计的《2008-2009年度工作情况报告》,成为全面碳审计的应用典范。

2、欧盟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于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盟排放交易机制(EUETS),采用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模式。应英国议会下院环境审计委员会的要求,英国国家审计署(NAO)报告,内容包括:EUETS方案的结构和运作概况;EUETS方案对当前的影响;EUETS第3阶段发展展望。

(三)美国

2009年美国国家审计署报告指出:有关温室气体(GHG)排放的高质量的数据是建立和完成限制GHG排放系统的关键,并把碳审计的重点放在汽车、房产和生活方式三个方面;同年,美国众议院也通过议案同意投入资金,以检审美国税法中有多少条款在鼓励人们进行碳排放,迈出政府碳审计第一步。

(四)香港

香港环境保护署及机电工程署制定的《香港建筑物(商业住宅或公共用途)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的审计和报告指引》提供了一套系统及科学的方法,为建筑物的温室气体排放及减除进行核算及报告。

三、我国碳审计现状

我国政府一向重视碳审计工作,审计署早在《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我国在具体实施细则及审计实务推进方面还存在问题。

1、从英美国家审计实例来看,国家审计机关应率先开展碳审计工作。但我国目前还主要是企业内部审计以及节能减排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内部审计通常由生产部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实施,等于企业自己审计自己,审计深度不够。

另外,荷兰、英国及香港地区都将“碳减排”审计扩展到具体行业企业,甚至到具体产品与个人家庭的碳排放量稽核控制上,而目前我国主要以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为主,大多集中在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方面,审计广度不够。

2、从香港的《碳审计指引》来看,明确“碳减排”审计的具体内容、程序、方法等更具指导性。但对于我国大陆地区,碳审计还未形成一套比较标准、规范的审计方法与程序,没有形成一个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完整体系及权威的碳审计标准。

3、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意识不强,碳审计在实际执行中受限。碳排放信息充分披露是碳审计工作顺利推进的保证。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仅有部分公司对碳排放信息作了定性描述,而且没有定量披露的信息。相当多的企业也没有明确的减排目标与计划,更缺乏温室气体排放的数据搜集体系、评价体系,严重地阻碍了碳排放审计工作的开展。

四、相应措施

虽然我国国情与西方有差别,但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清洁发展模式是我国增强经济发展持久力,参与世界竞争的必然选择。“碳减排”审计作为清洁发展模式建立的重要保障,也应进一步完善。

(一)完善碳审计具体实施细则,构建碳审计法律保障

在现有相关审计准则中明确碳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增强指导性。在现行法律中充实与碳审计活动有关的内容和条款,为审计执法提供保障。同时,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和处罚范围,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二)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全面推进碳审计工作

1、碳审计的特点及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说明碳审计工作应上升到国家层面,国家审计机关是碳审计责任的首要承担者。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充分发挥“免疫系统”的预防性、揭示性和建设,主动开展“碳减排”审计工作,不仅应对“碳减排”政策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审查,还应审查政策制定的合理性问题。此外,大力发展国家授权的独立节能减排审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保证节能减排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2、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民都应树立节能减排意识,尤其是企业应该主动建立“碳减排”管理及“碳减排”审计相关制度并切实执行,积极披露“碳减排”相关信息,保证碳审计工作顺利开展。

3、重视节能减排审计公告的力量。审计公告可借助媒体进行广泛传播,以开展外部监督。在公告撰写上,借鉴英国、香港的经验,不仅要包括“碳减排”审计项目的当前实施效果,也要预测对未来的影响和对出现的问题的应对,增强审计公告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以人为本,以教育促发展,储备碳审计人才

传统审计人员多只具备财经、金融、法律等社会科学背景,但碳审计还会应用到环境、生态、工程、化学、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这就需要提早谋划、培养和储备碳审计专业人才。

助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碳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爱国.国外的碳审计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审计研究.2012(5)

[2] 余成鲲.节能减排审计的产生、发展和展望[J].经营管理者.2011(15)

[3] 李越冬、江纹、李俊.节能减排审计现状及完善建议[J].财会月刊.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