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光伏产业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光伏产业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光伏产业的看法

篇1

对于中国光伏产业而言,2011年上半年是一个晦暗不明的转折。

3月初,光伏组件在欧洲遭集体拒绝、此后光伏产品价格全线跳水,5月初又传出国家质检总局将对光伏产业的质量问题进行大规模整顿的消息……

在经历了2010年的火爆之后,这是否标志着,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将面临新一轮大洗牌?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到底隐藏了哪些“不足向外人道”的隐衷?刚刚起步的安徽光伏产业又将如何应对?市场在外是病因

“光伏组件在欧洲遭集体拒绝、质检总局整顿光伏产业,是由中国光伏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直接导致。然而,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的一个痼疾――市场在外。”

国家教育部光伏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安在接受《徽商》专访时指出,中国光伏产业完全依赖向欧美市场出口光伏组件生存,这已经严重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数据充分印证了张晓安的观点。2010年,中国光伏组件产能达到11,5GW,占到全世界60%的市场份额,不过95%的产品最终销往海外,尤其是欧洲。

这种“市场在外”的局面造成了欧洲市场一咳嗽,中国光伏产业就得发烧。

自年初以来,高速增长的欧洲光伏产业迎来一轮政策紧缩期。其中,占据了全球光伏市场42%份额的德国已经确立了2011年中期光伏补贴加速下调方案,根据全年安装量不同,补贴将下调3%~12%;而占全球21%份额的意大利光伏市场,也将逐渐降低补贴比例。

由于对欧洲市场的严重依赖,此轮欧洲重要国家的市场紧缩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运行态势。3月初中同光伏厂商在欧洲遭遇的“集体退货”风波,就是这一影响的直接体现。

2011年3月2日,业内突然传出重磅消息。国内一些大型光伏企业,其最新的一批组件产品在抵达欧洲港口时遭遇欧洲企业的集体拒绝,他们接受中国组件产品的条件是:降价30%!而且,此次被拒的组件总量可能达几百MW,如果算上正在发货的、正在海运的,将接近1个GW。

尽管传闻中的几位当事人都矢口否认,但是从两位业内人士口中,《徽商》获知此消息属实。

其中,安徽派雅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鹏胜向记者透露,3月初,国内的确有一批光伏组件在欧洲遭拒,其中就有当前的中国光伏产业老大尚德。

张晓安更是明确指出,不仅是今年的3月,在过去几年狂飙突进的草莽年代,由于抢占市场的需要,一些光伏产品的确存在质量问题,许多包括明星企业在内的光伏组件商都曾或多或少承受过退货之痛。而且,随着中国光伏产业的不断壮大,未来,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光伏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和制裁或将成为常态。

也还是“市场在外”导致了国内市场上的光伏组件质量参差不齐,最终促使国家质监局下决心对光伏产业进行质量整顿。张晓安向记者透露,“大家都心知肚明,国内用的光伏组件质量是比国外低,毕竟95%的市场在国外。”

聂鹏胜也分析说,由于国内市场规模有限,在太阳能项目公开招标中,参与竞标的企业为了抢下项目,不惜以不合理的低价竞标。由于光伏组件的成本占光伏电站成本的一半左右,抢下项目的企业在采购光伏组件时也会压低价格。而光伏组件生产商就会把质量一般的产品低价卖给国内的项目,而质量好的组件则高价出口。

洗牌无法避免

除了“市场在外”,张晓安还认为,多年的野蛮生长也是掣肘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造成光伏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分析说,中国光伏市场一直是由民间资本所撬动的,其趋利性、盲目性导致中国光伏产业布局很不合理,大多停留在光伏组件生产阶段。而且近两年由于各地方政府的狂热,大量民间游资蜂拥而人,甚至一批箱包、皮具、印染等行业出身的“技术盲”也投入了组件制造的洪流。这也导致了中国光伏产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不稳定的局面。

其实,早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央38号文件出台,曾判断中国多晶硅原材料产能已经过剩,而近两年,对于“产能过剩说”,各界也是争论不休。不过对于热情高涨的地方政府而言,根本无暇“坐而论道”。

数据显示,当前约有18个省在打造光伏基地,100多个城市将太阳能作为支柱产业,其中数十个城市都在打造千亿级多晶硅产业园。而合肥市也将光伏产业视为通向未来的门票。过去一年中包括赛维LDK、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等国内巨头纷纷落户于合肥市高新区。

尽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前景依然光明,然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光伏产业在“”中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

安徽光伏产业的现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据安徽省新能源协会名誉会长宋明预测,到今年底,安徽全省太阳能电池片的产能将高达十几个GW。然而,2010年中国光伏组件的总产能也才11,5GW,并且当前光伏皖军在全国的位次仅能排在十名左右。

因此,张晓安认为,即将到来的质量整顿对行业而言,是一个利好消息。而且在他看来,在整顿质量之余,更重要的是在行业内形成一波优胜劣汰的浪潮,通过对企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条件、生产的工艺技术的综合考核,让行业重新洗牌,鼓励高技术含量、低能耗的企业迅速形成规模化生产。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光伏产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很多小企业在技术和其他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挤入了产业之中,然而无论谁进来,都似乎能够生存下去。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而相对于省内对合肥光伏产业前景的一致看好,张晓安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引入赛维、晶澳、海润等国内大型光伏企业,是一个明智的举动,然而,政府在招商过程中忽视了产业链的延伸问题,目前大多项目仍然是光伏组件的生产,整个产业链条存在严重的缺失。”

篇2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光伏工程;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5-02

一、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启示

工信部于2012年2月24日印发《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从经济目标、技术目标、创新目标和发电成本目标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方向,作为光伏行业十二五最重要的规划文件的,使得近日来一直处于寒冬的光伏行业,终于迎来期盼的政策“温暖”。规划表示,“十二五”期间,光伏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支持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到2015年形成:多晶硅领先企业达到5万吨级,骨干企业达到万吨级水平;太阳能电池领先企业达到5GW级,骨干企业达到GW级水平。规划还调整了光伏发电成本目标,称:到2015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7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光伏发电具有一定经济竞争力;到2020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到5000元/千瓦,光伏系统成本下降到1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6元/千瓦时,在主要电力市场实现有效竞争。规划还提到了“十二五”期间对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加强产业战略部署;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光伏产业发展;着力实施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合理布局;积极培育多样化市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检测认证、监测制度建设;加强行业组织建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作为河南省首批申办光伏工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方案应跟上国际形势和国内产业战略的变化,针对光伏工程专业在校学生正在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实践的环节中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调整,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二、光伏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1.本科光伏人才培养的定位。从十二五规划看,我国的光伏产业要走自主发展道路,一改过去大量生产太阳能电池及原材料,企业依赖出口销售的单一生产局面,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等产品适应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确定的装机容量要求,同时积极满足国际市场发展需要,更重要的是要大幅度调整光伏发电成本,提升光伏能源地位,将逐步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推动市场应用和产业发展。行业的蓬勃发展,以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人才作为支柱。就目前光伏行业人才现状来看,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高端人才,包括海归在内的太阳能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他们是企业研发部门和科研单位向外挖取的对象;而另一方面是极少数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或经过短期职业培训的技术工人,他们主要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劳动和管理工作。光伏行业目前的这种人才结构,不能满足行业长足发展要求。而目前作为一个新兴本科层次的光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在国内同等层次的高校中,尚无可以参照执行的标准。根据这种现状,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层次,应用研究型”,所谓的“应用研究型”人才,是既可以在企业从事生产和管理工作,在生产一线作为技术员工程师使用,也能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补充到行业科研人员队伍中,以弥补光伏行业人才的缺口。

2.本科光伏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应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合理配置,设计好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比例,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思路进行课程设置,同时满足高校本科必须的实验环节要求。为着重基础,光伏工程专业外语、计算机应用四年不间断,同时电磁学、电动力学、电工学、电路、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光学、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工程企图等都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数;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覆盖面要适中,既包括应用光伏学、光伏建筑一体化、光伏技术与工艺、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该有太阳能电池材料等方面的课程;在选修课程与科技创新活动教学计划中要列举更多的与太阳能相关联的可选课目,如洁净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材料、应用软件,科技创新等。在各个课程计划中应保证足够的实验学时,确保理论与实践合理配置。

3.“应用研究型”人才是光伏行业当前的市场需求。光伏工程“应用研究型”本科人才培养以“重基础、宽口径”为思路,既符合我国光伏行业的现状,也符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尽管在国际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都持续迅猛发展,我国按十二五规划既定方针,即便是五年内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到1.3万元/千瓦,发电成本下降到0.8元/千瓦时,与传统水力发电或火力发电成本不足0.2元/千瓦时相比,发电成本还是很高。另一方面,要上马光伏发电系享受国家财政补贴需经过严格审批制度,企业完全靠自行投资光伏发电系统回收资金周期太长,再者太阳能发电单位面积上功率小,国家电网大规模上项目受到场地的限制,所以目前和相当一段时间里,光伏发电要走用电企业自发电、供电之路,要经历一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对人才的需求更是“技能+应用+研究”的多面手。我们输送的人才要对发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有全面的掌控能力。然而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毕业生要面对就业的双向选择,不能否认会有一部分毕业生从事光伏相关甚至相近(如LED等)行业的工作。为了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局面,我们本着“重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把“应用研究型”作为光伏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当下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4.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置为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性环节和校外课堂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不可缺要的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这些年来,各个高校很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课题,或者教师科研课题分出一部分作为子课题让学生来做,这是对学生科研能力、团队精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很好方式。我们在光伏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很重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大支持,每年都有学生创新项目和大学生基金项目申报和审批,并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还给予必要的学籍学分。事实证明,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是非常高的。在这项工作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思,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系统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需要历经实践来检验,要在执行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光伏工程这个最新兴的行业人才培养方案正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中。

参考文献:

[1]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Z].

篇3

李毅中(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

中国消费了全球能源的21.3%,创造了世界GDP的11.6%,这两个数字很扭曲。近十年来中国的总能耗要增长0.8个百分点,即使今后几年放缓GDP增速,到2020年全国总能耗也将超过45亿吨标准煤,节能减排的目标难以完成。在节能减排方面,应实施能源消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加快推进能源价税改革。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税费改革已酝酿多年,因牵涉面大,举步维艰,资源税、资源占用费、环境税等改革是“双刃剑”,要权衡利弊分步出台,征收资源税应用于资源的勘探开发,返回资源产地,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但由此带来制造业成本上升,消费品价格推动等不利因素,要靠技术进步、加强管理、逐步消化、多方承担。

加强合作消除“亚洲溢价”

田中伸男(国际能源署前任署长)

液化天然气(LNG)的亚洲溢价(Asian Premium)情况非常明显。进口到亚洲的天然气比美国国内天然气价格高出3-5倍。当然运输、汽化等都会造成成本上升,即使考虑到这些成本,我们的溢价也是大大超过欧洲的。日、中、韩和印度等亚洲能源进口大国,应通力合作,通过签署目的地条款(采购的LNG只能运抵特定目的地)进行合同限制,建立中转市场,共同对LNG定价进行影响。页岩气和天然气目前这种井喷式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对美国而言,把天然气的价格和石油价格挂钩是非常错误的,要考虑到亚洲经济体的发展速度,石油价格越高,越会抑制天然气价格。同时亚洲国家自身也需要寻求一个更新的方案,这个新方案不能仅考虑进口国的利益,也要和出口国建立一个良好的关系。

新能源发展要有序有度

张廷克(华能集团副总经理)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电力空前发展,今年的电力装机规模可能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发展也带来了排放和雾霾。中国的能源和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需要通过常规能源和新能源互补,东、西部互补,中国的国家电网公司负责输电、配电、售电,在现有体制下,发展分布式能源就是要从这个蛋糕里切一块出来,国家电网可能有矛盾心理,这需要靠体制改革来解决。新能源的发展要协调,要有序有度。要和电网输送、调节能力相适应,和政府的补贴能力和用户的承受能力相适应,过度发展,国家补贴不起,消费者承受不了,经济竞争力也会受影响。

绿色经济发展对化工业带来挑战

钱明诚(德国朗盛化学中华区CEO)

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化工制造行业的挑战很高,口头上说可持续发展容易,实际操作很难。现在的社会发展谈的是百年大计,不再是过去的“多快好省”,我们关注人类未来的发展,这就需要化工行业在实际操作中要有计划,要多花钱。欧盟在2012年11月开始实施新的轮胎标签法,这对工业界是一个挑战,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大部分产品用于出口,中国有六七百家轮胎生产商,这些轮胎厂商是朗盛下游企业,朗盛帮助这些厂商,一起在轮胎技术上做开发,在原材料上做合作,使企业自身、合作伙伴和整个社会都收益。

中国应推动柴油轿车发展

徐大全(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

汽油是我们原油的很大的一个消耗户,用电能够解决原油的危机。但是从市场的排放角度来说,因为90%来自于火力发电,用电动车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 2020年中国到底能有多少纯电动车,我们的预测可能会在5%左右,甚至以下。我们中国的商用车,商用车道路上跑的卡车和欧洲美国跑的卡车相比,我们的油耗要比他们高至少20%左右,这中间有很大的节能减排的空间需要我们一起来推动。此外,轿车中间柴油化的比例相对低,大家都知道柴油机的油耗比汽油机要低25%,欧洲大概50%以上的轿车都已经是柴油机了,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中国从政府层面是否应该推动柴油轿车的发展。电动车是我们大家努力的一个方向,同时也不要忘记我们现有的内燃机车的减排的任务。

能源企业要向前端管控转型

邓建玲(华电集团副总经理)

中国能源今后不能走“靠投资、靠规模”发展的路,要走质量和效益的路,能源产业必须高举能效的旗帜,能效提高了,才能真正做到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对能效问题关注不够,才有大量的过剩产能和污染企业,因为没有用能效杠杆和门槛叫停他们。 要系统看待能源产业发展,一条龙地看投入产出、能效和应用前景,就是看能源结构、比重、自然条件和禀赋,是不是最优组合,是不是符合经济规律。没有系统不可能有最优,没有系统的优化组合不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实现能源转型升级,还要由末端控制向前端管控转型。能源企业、投资项目和存量资产需要末端刺激,但还有统筹兼顾问题,对增量资产一定要有前端管控。高效、低碳、低污染的鼓励发展,低效、高污染的要坚决用门槛卡住,这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关键。

加快新能源发电上网

刘航(汉能全球光伏应用集团高级副总裁)

新能源的有序发展是一定的。目前,很多电上不了网,有些人将其定义为垃圾电,实际上我们可以考虑一些新技术,比如说风光电互补,或者是风电、光伏再加上水电的互补,这样的技术在美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另外在微网这方面我们也已做了很多探讨,针对光伏、针对燃气的分布式,在不同的区域到底应该怎么向下,怎样更切合实际地应用,这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匹配的衔接。

纯电动车普及尚需时日

陈平(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电动车、节能车毫无置疑对节能减排,是有非常大的贡献的。我们国家前几年重点放在了纯电动车上,但是长安一直是有自己的看法的,我们的战略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混合动力车、节能汽车它是一个市场普及的东西,纯电动车可能还需要一点时间,应该说现在是一个追求普及的阶段。另外像燃料电池车、可替代燃料车,那是一个更未来的东西。

绿色经济需要整个产业链一起推动

关志华(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现在更希望的是,更多我们的供应链同行以及我们下游产业,都一起去推动绿色经济,因为有很多技术已经存在了,我们也愿意去分享,但使用的过程以及他的解决方案是需要很多的配套,而且并不是一家公司可以做到的,是整个产业链的推动。现在我们政策的导向,我们产业的导向并不是按照一个产业链来推动的,因为有很多所谓的绿色经济并不是单一的。

中国推动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相对简单,因没有考虑到一些鼓励的作用。中国现在需要先做再试、再考虑,但是比如说我们作为一个欧洲公司,我们看到欧洲已经做了十年以上这样的经验,我们有很多这方面的讨论,也非常积极的把这些意见交给政府,所以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还在学习的过程。

中国新能源发展并不激进

高纪凡(天合光能董事长兼CEO)

分布式新能源并网难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要承担一定责任,因为国网承担了电力的输送和售卖。太阳能在德国的发电中的比例已占到了约三分之一,为什么我们的电网做不到?究竟是中国的新能源发展太快了,还是国网配套新能源的能力发展太慢?中国政府规划在2020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需要通过可再生能源来解决。

中国的新能源并不存在激进发展的问题。1997年德国实施7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2004年开始进入大规模太阳能并网发电,当时每年约50万户屋顶安装太阳能,目前已翻倍。

中国人口是德国的近20倍,目前在中国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工商业屋顶,按照每个屋顶一吉瓦计算,总量8吉瓦目标需要约8000个载体,预计3-5年后需要200万户屋顶,那么现在就需要电网对未来可能接入的太阳能分布式屋顶做准备。

页岩气开发需要引入更多国际企业参与竞争

涂建军(国际能源署中国合作办主任)

在油气行业,页岩气的开发在美国主要是由中小型的公司启动的,即使现在它主要的行业增量的来源,也不是由大的油气公司提供,在中国当前这个国情下,国内就是主要的三桶半油,把握持国内油气行业的情况下,如何基于我们现有的能源行业格局,做一些渐进性的,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一些改变、一些改革,让相关的国际上有优势的公司能够参与竞争,更多地在油气官网改革,在国内页岩气的研发方面做一些改进。

美国页岩气革命何以成功

陈黎明(BP中国区总裁)

页岩气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美国,预计到2016年,美国的LNG开始出口以后,将会对传统的出口国卡塔尔、俄罗斯、澳大利亚产生一定影响。页岩气革命减少了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但中国、印度对石油依赖还会不断上升,由此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不言自明。

美国页岩气革命的成功在于:第一,不断地创新和完善。页岩气先驱们不断的创新,使得过去的边角料成为了今天能源供应的重要矿种之一;第二,市场开放与竞争。为什么页岩气革命发生在美国?美国有1万多家油服公司,不断地竞争、创新技术降低了成本;第三,管网发达。美国目前的天然气管网从1994年就已实现开发商与运输的全面分离,第三方对管网的无歧视准入条件,为页岩气并网输送奠定基础;第四,明细的矿权和矿权交易机制。美国的天然气是私人拥有,这些资源的拥有者有开发页岩气的强动力,也为油气公司获得这些资源,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看好中国页岩气开发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