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的主要特点

篇1

1.1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社区参与和生态旅游主要内容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得出:社区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应该参与到生态旅游开发、规划、经营、管理、监测和旅游利益分配的全过程,以促进生态旅游和社区的持续稳定发展。

1.2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

1.2.1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的定义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在国际上被认为是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能够最大限度的维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防治经济漏洞、切实的保护好当地的传统文化。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主要是指当地社区确实拥有和管理生态旅游事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切实的保证大部分的利益收入保留在社区的内部,以达到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促进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目标。

1.2.2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的特征

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的管理中,社区对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控制权和决定权,直接参与旅游业的规划和管理;旅游业的收入大部分保留在社区的内部,直接参与旅游业管理的社区居民能够获益,还要通过成立社区发展基金,以提高社区的医疗、卫生、教育事业;通过社区居民直接对旅游管理的参与,能够促进当地自然患者的可持续发展,大幅度的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社区参与在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2.1社区参与是生态的主要特点生态旅游与生俱来的有四个基本的特点,它们分别是:首先生态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相反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增强人们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其次生态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不是以牺牲旅游区域内的传统历史文化为代价,而是通过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促进当地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保护,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或者珍贵遗址的保护,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2.2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内涵的一部分

生态旅游的定义,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的条例中明确规定“生态旅游就是既能够保护自然环境又能够起到维系当地人们生活责任的旅游活动”,并且当地社区的参与已经成为衡量生态旅游的一种主要的标准。生态旅游不是单纯的自然旅游,它更多的包含了责任、保护、教育、社区参与等理念。

2.3社区参与是实现生态旅游目标的最佳途径

生态旅游能够实现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合理有效利用旅游资源的关键途径,也是对旅游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旅游运作的理想境界。生态旅游应该满足对旅游资源实施保护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实现群社区参与。

三、生态旅游管理中社区参与的促进作用

3.1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着眼点

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管理,当地的居民可以直接从事生态旅游全过程中各项活动的经营活动,社区居民能够从中直接获取利益,以改善自身的生活水平。从这个角度分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脱贫致富”。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发展能够为当地的居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当地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可以促进当地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增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意识,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当地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3.2以旅游业的发展为着眼点

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一是自然景观,其二是传统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而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开发和发展程度主要室友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实施和保护决定的。很多的旅游走出去,都希望见到没有见过的东西,浏览没有见过的风景,感受未曾见过的民俗,所以旅游到达一个地方,更愿意使用当地独具特色的设施,和当地的人们接触,融入当地的风俗习惯中。

3.3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为着眼点

在旅游业中,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是相互矛盾的,但是社区居民的参与确实该矛盾迎刃而解。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可使他们从依靠、消耗资源维持生活,到从事自然资源的管理开发工作,这从根本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也缓解了环境保护的压力。与此同时,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的教育理念了解到环境保护的加之,从而是生活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

四、总结

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研究综述 发展意义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旅游产业在外国发展得比较早,也比较成熟。 非洲的肯尼亚国家是开展生态旅游最早的国家,也是开展得最好的国家之一。肯尼亚政府于1977年就实行完全禁猎制度,以保护国内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并保持非洲国家独特的村野自然风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亚参观旅游。早在1989年开发生态旅游就使肯尼亚就获得高达3.5亿美元的经济收入。默西哥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开的一次国际旅游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得到确认,他指出生态旅游是游客前往没有被污染、被破坏、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区域进行对当地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和风俗习惯等欣赏、参与、研究活动(郑铁,2007)。

生态旅游农业是生态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其中的一种新形式。生态旅游农业在180多年前的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就出现了。郑铁(2007)认为生态旅游农业是指人们根据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各自特点,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生产与农村优美的环境空间、丰富多样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农村独特的民俗风情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开发出能让游客参与、体验、休闲、娱乐、教育等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农业。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过程

张莹、何佳梅(2005)认为,外国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是兴起阶段。19世纪60年代意大利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推荐游客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购买、品尝新鲜农产品,从中得到特别的乐趣,这是“旅游农业”的开始。第二是发展阶段。20世纪中后期,世界各国建立了许多观光农园,以游客观赏为主,生态旅游农业得到迅速发展。第三是扩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出现了游客参与性强的度假农庄。第四成熟阶段。生态旅游农业注重让游客体验农村、农业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态。

我国生态旅游农业于上世纪80年代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如今已有长足的发展。观其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农家乐型(主要是游客到农村参观游玩),第二阶段为农业娱乐型(主要是游客到各类农业观光园参与农业生产等等活动),第三阶段为乡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农村体验生活为主,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

三、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类型

关于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类型,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外国主要有三大类型的生态旅游农业:

(1)传统观光型旅游农业。主要以都市人比较不了解的农业生产制作过程作为旅游开发卖点,在城市郊区或交通便利的乡村建设有农业特色的花园、菜园、果园、茶园等,招揽游客到园内赏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动,享受田园无限乐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农业。主要是在都市周边建立高新技术的现代农业生产园区,以提供农产品和农业观光为主,同时也相应建有一定的娱乐场所。

(3)休闲度假型旅游农业。主要是让游客到农业园区进行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垂钓住宿、生态体验等各种旅游活动。

我国生态旅游农业的类型主要有:(1)综合性观光农庄。(2)森林公园。(3)乡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观光旅游。

四、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情况

蒋建明(2009)介绍了生态旅游农业在几个国家的开展情况:新加坡近年来建设了10座农业科技公园,发展现代高科技农业和观光旅游业,让游客观赏动植物,而且可能尽情品尝农产品,让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乐在其中。日本则大力发展观光农园和务农旅游,游客可以在观光农园内自由地参观,采摘鲜嫩的野果,参与农业生产劳动,还可以带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鲜农产品。韩国发展周末农场,主要建在大城市周边的农村,吸引市民到农场参与农业劳作、休闲、度假等等旅游活动。美国的农场可以让游客在农场的果园里采摘水果,随便品尝,不用另外付费,只需将离开农场时采摘的水果过称付款,非常实惠,游客们都非常开心愉快的。马来西亚开发的农林旅游区,距离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态属性为主要特点,以发展农林业旅游观光为主,吸引游客。瞿兆赛、曹林奎(2006)介绍了法国和意大利农业旅游的情况。农庄旅游在法国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占到法国全国旅游业1/4的收入,以“欢迎您到农庄来”作为主要旅游卖点招揽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农村进行农业劳作,体验农村生活,在农村休闲度假,过绿色假期,较好地带动了意大利农村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农业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迟,生态旅游概念在1993年9月才得到认知。近几年来中国国家旅游局陆续举办了“2006年中国乡村游”、“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年”等主题旅游年活动,推动了全国各地农家乐、生态农业观光、度假休闲农庄、民俗自然村等多种模式的乡村旅游,间接推动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朱智,2011) 。从40多年前的20世纪80年代广东省深圳市举办荔枝节以来,生态旅游农业在全国各省市得到迅速发展,呈现出一遍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如重庆市2006年实现生态旅游农业收入近6亿元;西安市2008年发展观光农业面积约1.83万平方公里,旅游农业观光园区83个;河北省2013年有1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收入超过70亿元;吉林省2008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多万人(次),旅游经济总收入高达450多亿元;福建省苍坂农场2007年开展农场生态旅游农业经济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显示出生态旅游农业独特的经济优势;四川省成都市近年来大力发展以“春季赏花、夏秋赏果”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农业,每年的阳春三月举办的“国际桃花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玩,旅游经济收入达到近20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发展有1.8万多个生态旅游农业园区,150多万家乡村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到4亿多人次,对促进农民经济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邱继勤,2009;郭良,2013;刘宇鹏、胡士杰,2013;米冰、焦爱丽,2012;郑海明,2008;彭明勇,2005;刘英俏、李丹丹、蒋银郡、腾越坤,2013)。

五、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生态旅游农业是城市居民为满足追求大自然绿色生态环境和农村原汁原味生活体验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农业活动,它把农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新兴的、功能复合的产业。在我国虽然出现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农庄”、“观光农业”、“绿色果园”等概念层出不穷,生态旅游农业很快就成为都市人的一种时尚。但是由于生态旅游农业发展时间短、起点低、认识不到位等各种因素,对生态旅游农业健康发展非常不利,这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朱方胜(2011)认为,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效益不高;②经营方式落后;③硬件设备差;④思想认识不足;⑤缺乏科学管理。

邱继勤(2009)认为,重庆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存在问题有四个:①区域产业布局失衡;②产品单一,没有特色;③管理不规范;④经营模式不科学。

学者们认为,我国的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思想认识不到位;②缺乏生态规划和科学指导;②盲目开发,同质化严重;③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破坏自然资源;④投入资金不足,服务设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学,服务不到位;⑥服务人员素质低,培训少;⑦缺乏指导,政策扶持不够;⑧产业化层次低;⑨生态科学宣传不足(刘年艳,2010;杨学峰,2007)。

从所看到的研究文献看,大家对国内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看法相似,这也反映了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六、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对策

杨学峰(2007)认为,我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生态系统原则;②可持续发展原则;③多元化原则。

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对策是:①政府重视,提高认识;②重视宣传,增加经济效益;③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特色;④合理适度开发,持续发展;⑤科学管理,加强人员培训;⑥拓展市场,服务到位。⑦保护好生态环境,做好生态旅游农业规划。学者们进一步建议开发生态旅游农业各种有本土特色的产品:①森林度假旅游产品;②奇花异草观赏旅游产品;③瓜果采摘品尝旅游产品;④“三高”生态农业旅游产品;⑤渔业观赏旅游产品;⑥民俗文化旅游产品;⑦生态旅游农业度假区;⑧生态旅游农业园(刘英俏、李丹丹、蒋银郡、腾越坤,2013;张靖、李爱萍、贾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简要评价

国外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农业的研究多在两个领域,一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有关理论的完善与补充;二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农业区域或农业企业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进行介绍、评价并提出对策。国内研究文献对生态旅游农业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几点: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以及推动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议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献对广东省和河源市的生态旅游农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意义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北部,东江的中上游,地处粤、赣两省交界处,是纯客家的地级市,管辖源城、东源、连平、和平、紫金、龙川5县1区,102个乡镇或办事处。全市土地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是农业大市。

历届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视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资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建成了一批生态旅游观光项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旅游业发展迅猛,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环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园”、“广东绿谷”。境内具有丰富的人文自然生态景观资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恐龙故乡、温泉之都、红色经典”的旅游名片。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成为河源市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资源,为高效发展河源市生态旅游农业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

河源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1)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拉动河源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村农民就业途径;(2)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旅游产业实现健康发展的最优途径之一;(3)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平衡的着力点;(4)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以增加河源市农村集体和农民经济收入,加快脱贫致富;(5)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河源市实现扶贫开发目标有力抓手;(6)建立农民与生态旅游农业企业之间利益的双赢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曹瑞.浅析娄底市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2013(6).

[2]郭丽.云浮生态旅游农业开发的困境与出路[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3]郭良.浅析西安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J].网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设“三带、三业、八区”打造生态农业旅游度假区[J].中国农垦,2013(510).

[5]蒋建明.外国的旅游农业[J].国外农业,2009(8).

篇3

一、“十一”旅游黄金周主要经济指标

今年黄金周为8天。假日期间天气晴好,气温宜人,为游客旅游度假提供良好条件。全县各旅游景区景点人气旺盛,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全面刷新。

一是游客接待增长超过两成。全县累计接待游客10.6万人次,同比增长28.36%。其中,白鹭岛生态旅游区日最大接待游客量为1.1万人次,皖东烈士陵园日均接待游客300人次。

二是旅游收入增幅超过三成。全县旅游总收入586.6万元,同比增长39.81%。

三是星级宾馆客房入住率增幅近两成。全县旅游宾馆黄金周期间客房入住率达90%,同比增长18.65。其中,白鹭山庄和碧云山庄客房入住率120%(加床),白云宾馆客房入住率平均为90.2%。

四是星级宾馆餐饮收入增幅超过三成。全县旅游宾馆黄金周期间餐饮收入116.42万元,同比增长35.23。其中,白云宾馆餐饮收入为58.64万元。

五是星级农家乐营业收入增长超过两成。全县农家乐黄金周期间营业收入16.84万元,同比增长21.76%。其中,柏露山庄黄金周期间营业收入7.51万元。

二、“十一”旅游黄金周游客特点

一是今年黄金周游客主体是散客,占游客总数82%,其中全家外出度假又是主力军;二是自驾游越来越多,白鹭岛生态旅游区日均收停车费1.5万元;三是江苏等外地游客人数超过省内游客;四是游客停留时间增多,过夜游客比例增加;五是游客消费大增,今年白鹭岛养生温泉公园、白鹭岛水由游乐公司和舜耕农业园相继开业,皖东烈士陵园纪念馆改建后重新开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

三、“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是旅游管理部门加强监管。县局领导多次深入景区景点调研,协调解决问题。黄金周期间无一起重大安全事故和游客投诉。

二是旅游企业一手抓旅游促销,一手抓员工培训管理。黄金周期间虽然游客众多,接待服务井然有序。

三是市县旅游和统计部门主要领导黄金周期间深入景区调研接待统计工作,加强对旅游统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篇4

关键词:湿地公园;震雷山;景观建设;信阳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03703

1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具有湿地的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的、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1]。震雷山湿地公园2006年入选为河南省首家湿地公园,本文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对其景观特色进行分析,结合城市地域特点指出其建设误区并提出相应建议,对信阳市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湿地公园的分类

城市湿地公园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多种不同类型,但就针对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概括为自然保护类、水体维护类、城市休闲旅游类和废污回用类4种类型[2],具体如表1所示。

表1湿地公园分类一览

类型 主要特点 实际案例自然保护类 主要是以原有各类自然保护区为核心,通过完善园区设施而成的城市湿地公园,原有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特色保留较充分,以环境资源保护为主要目的,建构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根据需要适当增添各类设施,为人们进行观鸟活动、湿地科普知识学习、湿地文化体验等各项湿地活动提供场所,这种湿地公园是目前国际湿地公园的主流 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等水体维护类 主要是在原有自然或人工水体改扩建的基础上形成的城市湿地公园。原有自然或人工水体是这类公园的基础,以保护水体水源为主要目的,根据所在城市水源位置的不同,分为上水型和下水型,上水型以改善城市环境、泻洪、提供水源、净化水质、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主,下水型以污水净化及水资源综合利用等功能为主 杭州西溪湿地等城市休闲旅游类 在已有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湿地并不是原始形态,仅处于展示和次要位置,主要目的是对原来的区域进行改造、利用,根据当地湿地自然条件和国内外旅游市场需要,以展示湿地类型、结构、功能为基础,以湿地科研技术为依托,集知识性、科学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以湿地特色休闲旅游为主的湿地公园 日本东京湾的野鸟公园、箱根湿地公园,英国伦敦的湿地中心,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废污回用类 利用工矿废弃塌陷地及积存的水体经修复改造而建立的城市湿地公园,主要根据处理污水需要达到的目标,通过设计建造人工湿地,将湿地系统的处理功能、湿地的自然过程以及景观艺术结合在一起。此类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一般都与在工业区或商住区的污水处理结合,企业多为公园的投资者美国奥兰多伊斯特里湿地公园等

3震雷山湿地公园概况

震雷山湿地位于信阳市震雷山风景区入口处,杜河与东双河交汇处的东岸,两河口大桥南侧,东临平南大道,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过渡区,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1~15.3℃,无霜期长,平均220~230d;降雨丰沛,年均降雨量900~1400mm,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年均77%,震雷山湿地公园地势低洼,水量充沛,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首家湿地公园。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72400m2,建筑面积2531m2,道路铺装7000m2,绿化面积63000m2,绿化率86%。建设内容包括办公及商业用房、滨水和架空木栈道、中心广场、主题雕塑、生态公厕、儿童游乐场、假山、码头、标志性大门以及楼台、亭榭、景墙等。园内环境独特,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湿地内有植物约45种,主要是以人工湿地植物形成“乔+灌+草”的群落布局,如枫杨、水杉、垂柳、毛白杨、竹子、麦冬、白三叶、狗牙根、荷花、菖蒲、芦苇、田字草、菱等。动物资源丰富,两栖爬行动物有青蛙、蟾蜍、壁虎等40余种,鱼类有鲫鱼,鲢鱼、草鱼、黑鱼等57种,鸟类有白鹭、鸬鹚、野鸭等20余种,昆虫有1000余种。

4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资源特色与开发

现状4.1景观资源特色

震雷山湿地公园湿地类型主要为河流、输水河、滩涂与岛屿,其最大的特色在于水。东双河和杜河在这里交汇之后流入浉河,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波光潋滟。湿地公园两岸及岛上生长着成片的竹林和多种高大乔木、灌木,周围毗邻震雷山风景区,低山、丘陵、垄岗、平原地貌并存,远望又可见绿树掩映的村庄,视野开阔处是质朴清幽的农田景观,具有浓郁的自然田园气息。

4.2景观资源开发现状

该湿地公园目前以城市休闲旅游类公园进行开发,充分利用浉河、杜河宽阔水面,滨河高架木栈道,临水建与震雷山风景区景区入口牌楼风格类似的楼台亭榭等仿古建筑。近水修建游乐码头,购置画舫游船,公园内道路主要沿河呈环型布置,湿地公园内的游览活动以亲水、近水及水上活动为主。双休日和节假日,园区内游人络绎不绝。湿地资源是城市湿地公园的根基和命脉,资源保护首当其冲。就目前来看,震雷山湿地公园在景观规划上对原有湿地保护资源缺乏深入了解,分区布局不合理。而入口广场过分强调中央主题雕塑,实际利用率较差。开辟游船码头,水上活动较多又缺乏规范管理,致使对原有湿地生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5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建设误区

5.1景观设计过度“公园化”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湿地保护,而不是单纯建设成“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是利用原有水体开辟成水上乐园,忽视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湿地景观的魅力是由其独特的生态系统模式发挥出来的。因此,如果评价一个湿地公园的景观建设成功与否,是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湿地生态系统应该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这需要水文专家、湿地专家、林业专家和生态专家共同参与设计[3]。震雷山湿地位于城市的下游方向,本应以开发污水净化及其水源综合利用的水源维护型湿地为主,却以游乐休闲活动为主设置儿童游乐场、游船码头、大型中央雕塑广场等硬性设施,片面追求景观化和休闲游乐功能,湿地缺少有效的生态功能分区。湿地公园境内的植物群落以人工栽植植物为主,除少量湿生植物如枫杨、水杉、荷花等,能够对水体净化有益的水生植物选用较为单一,园区植物栽植缺乏湿地景观特色,原有的次生植物群落被认为"杂乱无章"而被铲除,湿地生境的破坏及过量的人为干扰,致使原有的环岛白鹭栖息地目前已很少见到白鹭踪影。

5.2旅游开发“盲目化”

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旅游开发,二者既对立矛盾又统一协调。进行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震雷山湿地公园毗邻震雷山风景区,是信阳市特色旅游线路上的重要一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具有巨大的优势。该公园目前主要以赏景、水上活动、儿童游乐、农家乐观光餐饮等传统的旅游方式为主,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严重,游憩方式缺少生命力与吸引力。不当的旅游开发方式对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和破坏,缺少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资源有益、使当地社区受惠、进行环境教育、规范道德与责任、可持续性发展、开发旅游享受体验和进行文化熏陶的生态旅游开发方式[4],震雷山湿地公园的未来发展令人担忧。

5.3湿地教育及文化传承意识欠缺

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进行湿地知识普及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目前震雷山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缺少科普教育的元素,多数游客进行公园游览时仅限于休闲娱乐,缺少湿地知识的基本认识。另外,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生命繁延和文明发祥的起源地。湿地文化随着人类对湿地的认识和利用应运而生,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中就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大量湿地景观的描写。震雷山湿地属于河南湿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却缺乏有效的湿地生态保护,只有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才能够让后人切身感受到该湿地的文化魅力,进行地方湿地文化的有效传承。

6对策与建议

6.1进行规范的湿地公园分区规划

进行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是处理湿地保护、开发与科普教育等内容的重要手段。根据《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城市湿地公园一般应包括重点保护区、湿地展示区、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目前震雷山湿地景观建设以游览活动区和管理服务区两项分区为主,湿地展示区面积较小,重点保护区划分不明显,应严格按照实际需要,将湖心半岛划定为湿地重点保护区,除经允许的科研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出入,力争实现原有白鹭栖息地的恢复。湿地展示区可沿水岸栽植能够有效进行水体净化的植物,如水葱、水竹、伞草等。同时在该区域对湿地植物进行挂牌展示,增加有关震雷山湿地动植物资源相关知识介绍的景观小品设施,形成湿地科普知识的系统教育体系。

6.2进行有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

湿地公园的生态旅游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开展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应遵守规模与质量控制、限制性开放、注重湿地生态环境的科学检测、保护当地文化与环境、约束旅游行为、兼顾经济与环境保护、利益的长期性原则[4]。在对震雷山湿地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时,应紧紧围绕这8个原则进行,具体如:减少公园内部使用较少的儿童游乐场的人工设施,进行日游客量控制,减少人为干扰;有效控制游客的活动范围,避免影响湖心半岛核心区鸟类栖息地;在园区内设置专门的污染观测点并对湿地环境进行动态监测;保护当地的文化环境,在湿地观景设施中强化地域文化的符号;指定湿地公园旅游导则,明确规范游客行为;除政府投资外,可利用政策吸引民间投资进行生态旅游投入,强调湿地利益的长期性。

6.3动员公众参与广泛保护

城市湿地公园与一般湿地相比,除生态功能以外,其主要不同在于城市湿地公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和娱乐功能,因此城市居民对湿地的认知及其生活方式与游览方式会对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必须靠市民的共同努力。因此,信阳市人民政府应在2011年出台的《信阳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规定》的基础上,上下联动,团结一心,加大湿地保护宣传力度,进行湿地科普及环保教育,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规范市民旅游行为,这是进行信阳市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必要条件,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S].北京:中化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5.

[2]王浩,汪辉,王胜永,等.城市湿地公园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7.

[3]张毅川,乔丽芳,陈亮明.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28(6):18~23.

篇5

       【关键词】河南旅游发展;精品路线;强化促销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河南省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很大的发展。目前,全省已经有郑州、洛阳、开封、濮阳、济源、登封等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行列;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嵩山少林寺、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林州红旗渠、焦作云台山等景区景点,进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行列;龙门石窟、殷墟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岳嵩山、焦作云台山和内乡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分别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和联合国确定的世界生物保护圈;清明上河园、云台山、石人山、白云山、重渡沟、龙峪湾等景区景点逐步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一、河南旅游主要特点

       (一)以精品线路、景点为依托,构筑了河南旅游大框架

        郑、汴、洛沿黄旅游线以洛阳龙门石窟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契机,以申报郑州嵩山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充分发挥了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效应,突出了古都、名寺、祖根、功夫、文化特色,着力开发了文化观光、寻根朝敬、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项目,郑、汴、洛沿黄旅游线建设已经成为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精品旅游热线,为河南省开展生态旅游和专项旅游的理想旅游区和发展国内旅游的重要基地。配合国家实施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试验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发战略,规划建设了黄河生态旅游示范区、伏牛山生态旅游示范区等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规划建设了包括一些国家级贫困县的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规划建设并完善了包括黄河小浪底度假区、白云山旅游度假区等一批旅游度假区。

(二)以强化促销为突破口,注重营造河南旅游大市场格局

        加大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形成了“古都”、“黄河”、“功夫”、“寻根”、“赏花”等旅游品牌,改善了旅游形象宣传,增强了河南省旅游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发展空间,努力扩大海外来豫客源。进一步做好了“外地人游河南”、“河南人游河南”的市场促销工作,开展了“一卡游河南”旅游促销活动,提高河南省旅游景区景点的市场占有率。结合国家旅游局每年度的旅游主题,策划实施了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大型节庆活动,发挥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烘托的综合效应。依托少林、太极两大名拳,举办了多场次国际性武术擂台赛,使其成为河南省名牌旅游产品,通过大型活动和特色旅游,把河南的旅游精品推向全国和世界。

(三)以改善旅游条件为重点,注重创建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优良环境

积极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美化环境,优化服务,强化管理,增强旅游城市的吸引力,提升旅游城市综合品位。开展了旅游景区景点质量等级评定,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景点。80%以上的旅游景区、景点达到了等级标准。星级饭店评定步伐得到加快,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规范了旅行社管理,促进了旅游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提高了旅行社服务质量,促进了旅行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进一步加大了旅游人才培训的力度,全省的旅游管理人才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建立健全旅游信息网络。积极推进“金旅工程”的建设,建成了全省旅游行业信息网络系统。

二、河南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旅游虽然较前几年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横向与旅游发达省份比起来仍有巨大差距,河南旅游在全国的排名始终尴尬地处在20位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首先,一些地方对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地方旅游资源颇具优势,但地方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有的地方把旅游业当成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没有当成产业去看待,致使发展步子不大。其次是一些地方发展旅游业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对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只注重以资源为导向的初始阶段开发,不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产品开发。

(二)旅游产品比较单一

没有让历史变得时尚,让文化变得轻松可以解读,厚重的河南文化大多表现在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上,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是休闲度假,因此,河南的文化观光产品必须实现与现代旅游概念的结合,通过功能的附加,实现由单一的观光产品向娱乐产品的转化,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深入

河南是一座浩瀚的天然历史博物馆,一本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的中国历史文化教科书,藏在这里的东方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决定了河南旅游必须要走文化旅游之路。河南旅游界近年来围绕文化旅游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连载《厚重河南》介绍河南历史和文化、对濒临灭绝的民俗文化的保护、收集传说故事等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河南文化旅游的主流仍然是“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河南发展文化旅游目前还停留在低层次的水平、文化的内涵挖掘还缺乏深度、文化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文化的附加值比较少 。

(四)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河南通过组织“河南风”旅游推介这种新颖而又生动活泼的旅游宣传促销形式,到全国各地及日本、东南亚及台港澳地区,进行了多次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受到了海内外旅游界、新闻界和广大旅游者的广泛好评。“河南风”已经被评选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河南省对旅游宣传促销的投入偏少,在重点市场只能做蜻蜒点水式的宣传促销,有许多城市甚至没有专项促销经费的预算。各级旅游部门在搞产品开发的同时,忽略了市场开发。

(五)整体开发水平还有欠缺

河南省部分旅游景区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缺乏开发建设的统一性和长远规划,一些地方没有按照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方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严格保护,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虽然初步形成一些旅游品牌,但旅游精品太少,文化景观没有培育出像兵马俑、自然景观没有培育出像九寨沟之类的世界级旅游精品。

(六)服务质量跟不上实际需求

在旅游旺季,当大量游客兴致勃勃地涌入景区后,许多景区还是面临尴尬:房间、床位和停车位仍无法全部满足,景区的服务质量低,有的连热水、三餐和床褥都无法保证。

三、河南旅游业的努力方向

(一)改变传统观念

对于河南经济的发展来说,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必需的。但应该看到,对于一些旅游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是投入少、产出大的“朝阳产业”。针对河南的实际情况,旅游业目前还处于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成熟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因此,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一是切实做好旅游发展规划。在实际建设中,避免那种纯粹为了形象工程的“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事情发生,切实做好近期和远景规划;二是突出发展重点。在河南旅游资源众多、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避免采取四面出击、遍地开花、平均分配的发展思路,把有限的经济力量集中到拥有广大客源市场的特色景点景区和精品线路,重点投入、分批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特色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构建旅游发展大平台。发展旅游,应放远眼光,不局限于目前的“门票经济”,把整个地方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建立一个合理的均衡制度,方便各旅游接待部门的有机合作,共同把河南旅游这块蛋糕做大,达成可持续发展的多赢的局面。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要想富,先修路”,作为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如此,要增加景点景区的可进入性。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说,要增加在旅游景点的游览时间,适当减少在景区间路途中消耗的时间,才能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二是挖掘社会资源,采用多种经营方式。在一些旅游热点地区,特别要发挥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建设家庭旅馆,集自住和经营于一体,既缓解了旅游旺季带来的过量消费需求,又减少了旅游淡季时作为星级酒店的资源的损失,还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增加了游客与当地民俗文化的亲密接触和体验。

(三)深挖文化内涵,拉长河南旅游产业链

随着河南旅游的不断发展,文化旅游逐步成为河南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应该进一步在文化内涵上创新旅游产品,从而真正形成河南文化旅游的优势。一是挖掘文化内涵。在此方面,要充分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特点和文化内涵,制作出具有当地资源特点的旅游纪念品,提供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形成更强的旅游合力;二是采取丰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河南为振兴文化旅游,在一些城市相继开展了文艺精品工程,大型文化演出也实现了公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培育,逐步形成富有河南特点的旅游产品;三是多方位提升文化品位。在这方面可以组织历史、哲学、宗教、文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到景区进行专题调研、考察,进一步挖掘景点的文化内涵;组织各类剧团,把演出从舞台剧场延伸到景区,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演出。同时,聘请一些乡土人才,根据各地历史文化特点,编导一些雅俗共赏的短剧在景区演出。有条件的,拍摄电影、电视剧在景区播放,同时也制成光盘作为纪念品赠送、出售。

(四)拓宽宣传渠道和方式

一是改善宣传形式。应组织文艺工作者,到景区体验生活,举办笔会,创作出版游记、诗集、画册和张贴画、摄影作品,一些优秀的游记、诗词、摄影,要争取到大报大刊上发表。二是适当加大实地宣传的力度。这方面应可以借鉴外国的不少博物馆,每年固定几次免费开放时间,使当地居民对自己的文化得以潜移默化,也促进了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还增加其对旅游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抓好宣传内容的落实。对于旅游促销推出的产品,应注重抓好落实,按照质量和标准要求满足游客的实际需求,不能推出宣传一个样,实际落实另一个样。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巴西政府旅游业起步虽然较晚,但由于国家快速的经济增长、政府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投入,以及有效的组织和体制架构等原因,近几年得到明显、快速地发展,呈现出具有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海外市场快速发展的特征。本文从巴西的旅游部门经济、组织和体制结构、产品结构、客源市场、主要政策措施等五个方面,对巴西旅游业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 :巴西;旅游业;组织体制结构

一、巴西旅游业发展概况

1.部门经济——旅游业增长势头较强,发展优势和劣势并存

2003 年至2009 年,巴西旅游业增长速度达到114%。2012年巴西旅游业增长6%,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7%,接待外国游客570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66 亿美元,已成为南美洲第一大旅游目的地、拉丁美洲仅次于墨西哥的第二大旅游目的地。

2003 年至2007 年间,巴西旅游业提供的直接或间接就业机会增幅为9.6%。2010年直接就业人口达到220万。2011年提供的就业机会占国民就业总数的8%,直接或间接解决770 万人的就业问题。

2013年,国际组织进行的旅游竞争力指数(TTCI,Travel and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Index,共140 个国家参与)排名中,巴西位列世界第51位,在美洲国家中名列第七位。从各分项指数看,其优势和劣势并存。巴西旅游在自然资源方面多年蝉联全球之冠。丰富的世界遗产项目令其在人文资源方面位居第23位。但巴西在交通基础设施、物价、安全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分别仅位列140个国家的129、126及73位。其中物价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问题,严重遏制了巴西旅游的竞争力。2012年,巴西旅游业相关服务价格上涨9.6%,而当年的官方IPCA通货膨胀率为5.84% 。政府在安全方面虽下大力气进行了整治,从2008年的第128位上升至目前的73位,但不良的社会治安现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形象,阻碍了旅游业发展。

2.组织和体制结构——政府分权而治,机构市场化运营

1995年起,巴西政府把发展旅游列入国家战略发展规划。

巴西旅游业组织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分权而治(Decentralization ManagementSystem),即将宏观计划政策制订职能与旅游服务促销职能分离。2003年建立的国家旅游部,下辖巴西旅游公司(Brazil?ian Institute of Tourism,亦称Embratur)、国家旅游委员会(National Tourism Coun?cil)、国家旅游政策秘书处(National Sec?retariat of Tourism Poli?cies)、国家旅游发展项目秘书处(The National Sec?retariat of Programs for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国家旅游部负责制定巴西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开发旅游项目、扩大旅游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巴西旅游公司的工作重点放在为海外旅游促销、旅游贸易、目的地开发和旅游服务、制订旅游政策实施计划等领域[2]。国家旅游政策秘书处和国家旅游发展项目秘书处辅助国家旅游部及巴西旅游公司开展工作,前者在国家旅游委员会指导下负责旅游政策落实、旅游服务质量促进和监管,后者则负责基础设施及其质量的发展和推进。

巴西国家旅游部体制为政府性质,而巴西旅游公司采取的体制为非政府性的市场化社会参与模式。这一机制使得巴西国家旅游业的推广模式和手段呈现出市场化、专业化的特点。例如,建立巴西旅游国家品牌、在社交网站上广泛建立页面等。

分权而治及市场化社会参与模式,使巴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包括各级政府及公私企业、学术研究机构等非政府组织乃至社区在内的广泛的旅游计划研究、实施、反馈网络,促使巴西旅游业获得较快发展。巴西旅游业组织和体制结构见下图:

3.产品结构——旅游资源丰富,产品结构明晰

巴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巴西国家旅游局将其旅游产品明确划分为五个主要方面:阳光沙滩旅游、运动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事旅游。近年来,巴西对生态旅游尤为重视。比如,在其东北部9 省投资1314 亿美元,建立沙滩、阳光、空气和原始森林的生态旅游区。

为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变旅游者对巴西旅游产品的印象多限于沿海和狂欢节的状况,巴西国家旅游局自2004年起实施“旅游地区化”项目,推广新兴内陆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经过几年的产品形象打造,亚马逊热带雨林、东北部沙滩和沙丘、中西部大沼泽地、里约热内卢、圣卡塔琳娜沙滩、历史文化胜地米纳斯吉拉斯以及商务旅游目的地圣保罗城成为国内外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4.客源市场结构——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海外市场发展潜力较大

随着巴西的经济发展,巴西中产阶级规模扩大,国内、入境、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均有不同程度发展。

(1)国内游市场。巴西国家旅游局对国内旅游的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国内游(非常规、逗留1晚以上)总次数为1.39亿次,每个家庭旅游次数比2001 年增长26.5%。2011 年巴西国内旅游人数超过1.9亿人次,其中绝大多数以汽车旅行以及在亲友家留宿为主,航空旅行和入住酒店占比分别为17%和20%。巴西旅游部2011年7月的调研显示,巴西人旅游意愿同比增长37.6%,其中66.2%的受访者希望在国内旅游。

(2)入境游市场。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巴西入境旅游人数自2000年起快速增长。2003-2008年期间,入境旅游人数增加23%。2012 接待外国游客57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约66亿美元,2013年突破600万人次。历年来,巴西入境游客主要来自拉美国家,包括阿根廷、美国、乌拉圭等,其次是欧洲来自欧洲地区意大利、德国、葡萄牙、法国、西班牙的游客。2012 年,五大客源国是阿根廷(29.33% )、美国(10.95% )、乌拉圭(4.81%)、德国(4.45%)、意大利(4.22%)。巴西入境游客数量在1999 年达到500万人次,但从500万到600万,经历了14年,可见入境游市场发展阻力较大。巴西的地理位置、汇率波动、设施不足、安全隐患等均是影响国外游客旅行的因素。(3)出境游市场。由于2004 年起巴西货币雷亚尔对美元大幅升值,使巴西出境游市场稳步增长。2006年巴西出境游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9%。近年来,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出境游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达800万人次,超过入境游。

二、巴西旅游业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巴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惠及国民经济诸方面,包括增加收入、解决就业、完善国民经济结构、弥合社会问题等。巴西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政府将此视为树立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大契机,对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极为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实施旅游城镇化

为提高巴西软硬件设施水平,政府加强了投资力度:2006年巴西财政预算投资7.3亿雷亚尔,比2003年增加265%;政府向美洲洲际银行贷款6.5亿美元,建设东北部和南部旅游基础设施;巴西旅游局与巴西机场建设运营方Infraero签署合约,加强对11个城市机场改建;2012年共投资80亿美元用于新建机场、公路和市政卫生项目等。

巴西旅游局也高度重视“旅游城镇化”。在城镇建立完善的旅游服务系统,组织旅游培训中心,培训旅游服务人员,开发生产旅游工艺品,开展各项旅游促销活动。

2.重视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

上世纪90 年代前,巴西政府对旅游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未进行很好地规划,旅游业者和游客也缺少环保意识。旅游业的无序发展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数量减少,自然景观被破坏。

从90 年代起巴西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旅游业,强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化风貌,使旅游、环境及社会和谐发展。必须把发展旅游业作为保护和提高国家自然和文化遗产价值,提高人民素质的重要方式。巴西政府1995年起帮助具有发展旅游潜力的各市政府制订推动旅游发展计划,推出全国生态旅游计划和发展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保护和开发利用国家公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在全国建立了包括亚马逊地区在内的18个生态旅游区,并专设机构制定和发展巴西生态管理技术,监管生态旅游计划实施。殖民时期遗留的特色建筑均被列为国家保护文物,使具有历史价值和风貌的建筑及街区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2002年,巴西旅游部启动“巴西可持续发展计划(Brazil Sustain?able Tourism Program,PCTS)”,旨在提高巴西旅游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力。该计划按全球可持续发展旅游标准建立了国家级标准,为小型饭店业主提供有关培训。

3.确立国家品牌战略,加强国内外市场营销

2005年颁布的“水彩计划”是巴西旅游史上首个国际旅游营销计划,标志着巴西国家旅游品牌的创建、国家旅游品牌战略的确立,为巴西中长期国际旅游发展及营销确定目标、提供指导。在国内游方面,制订了名为“巴西色彩”的计划,将推广刺激国内旅游需求作为促进社会融合、稳定的新途径,以改善巴西旅游业淡旺季明显的局面,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社会财富。

为确保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巴西旅游公司将网络营销视为主要营销方式。目前,已在Orkut、Facebook、Flickr、Twitter等社交网站上建立页面,在cnn.com、trav?elocity.com 和tripadvisor.com 等网站上投放广告,并与YouTube合作推出巴西旅游品牌频道,提供旅游体验交流平台,增设地图搜索功能,嵌入近百段巴西旅游景点视频,取得不错反响。

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

2006年起,巴西实施国家旅游专业人才及企业资格计划(The National Programfor Professional and Entrepreneurial Qualifi?cation),投资1530 万雷亚尔提供专业培训。通过“旅游食品安全计划”培训近5700名专业人才,并在学校设置专业,计划使巴西青年旅游人才达到15万。在国内外区域合作上,巴西也做了积极实践。例如,与南美地区最大经济一体化组织“南方共同市场”合作,在日本等国拓展海外旅游市场。在公路等旅游基础建设方面,加强国内区域合作,加快提升巴西基础设施水平。

三、小结

巴西政府全力发展旅游业起步虽较晚,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特色的组织和体制架构,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近几年,巴西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为提升产业能级,政府采取了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实施旅游城镇化;重视生态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确立国家品牌战略,加强国内外市场营销;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旅游业在巴西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增加了就业机会,促使国力不断增强,社会更加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巴西借两大赛事走进世博园推介旅游业[EB/OL].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29/c_12156896.htm(2010-5-29)

[2]The 2013-2016 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resonanceco.com/Li ?brary/brazilian- governments- national- tour?ism-plan/

[3]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EB/OL].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3_en_lr_0.pdf

[4]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巴西重视发展旅游业[EB/OL].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2004-2-10)

[5]南美侨报. 巴西旅游业增长22%[EB/OL].nmqb.com.cn/html/c4/2010- 10/4904.html.

[6]World Travel & Tourism Council. Brazil isleading the Travel & Tourism economy in LatinAmerica. [EB/OL].wttc.org/newsmedia/news-archive/2012/brazil-leading-trav?el-tourism-economy-latin-america/(2012-3-16)

[7]2013 World Economic Forum. The Travel &Tourism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3[EB/OL].www3.weforum.org/docs/

WEF_TT_Competitiveness_Report_2013.pdf[8]中国经济新闻网.巴西旅游业迎来发展契机[EB/OL].cet.com.cn/lypd/yw/947674.shtml(2013-8-21)

[9]2007- 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 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10]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巴西重视发展旅游业[EB/OL].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2004-2-10)

[11]WIKIPEDIA. Tourism in Brazil [EB/OL].en.wikipedia.org/wiki/ Tourism_in_Brazil

[12]根据巴西旅游公司官网信息整理embratur.gov.br/site/en/home/index.php

[13]钟林生,刘敏,郑群明. 世界生态旅游区划[J].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2006 ,25 (12) :1549~1553

[14]2007-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 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 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15]WIKIPEDIA. Tourism in Brazil [EB/OL].en.wikipedia.org/wiki/Tourism_in_Brazil

[16]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big-tourism-market(2014-1-28)

[17]The Rio Times.Domestic Tourism rises withMiddle Class. [EB/OL].riotimesonline.com/brazil- news/rio- business/domestic- tour?ism-rises-with-middle-class/#.(2012-2-14)

[18]2007-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EB/OL]..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19]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UNWTO).UNW?TO Tourism Highlights, 2013 Edition[EB/OL].dtxtq4w60xqpw.cloudfront.net/sites/all/files/pdf/unwto_highlights13_en_lr_0.pdf

[20]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big-tourism-market(2014-1-28)

[21]佐思研究报告和竞争情报网. Brazil Tour?ism Report Q2 2011[EB/OL].oko?kok.com.cn/Htmls/PE_Product/110422/122832.html.

[22]Rebeca Duran .Tourism in Brail [EB/OL].thebrazilbusiness.com/article/tourismmarket-in-brazil

[23]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big-tourism-market(2014-1-28)

[24]Ecotourism and sustaninable tourism con?ference. Brazil: A big tourism market[EB/OL].ecotourismconference.org/news/2014/brazil- big- tourism- market(2014-1-28)

[25]2007-2010 年巴西国家旅游计划(2007-2010national tourism plan BRASIL). turismo.gov.br/turismo/ingles/

[26]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

[27]新华网. 巴西大力倡导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EB/OL].news.sina.com.cn/w/2003-10-06/1101868759s.shtml.

[28]中国商品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巴西重视发展旅游业[EB/OL].ccn.mofcom.gov.cn/spbg/show.php?id=2148&ids=1

[29]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EcoD?estinations- Brazil. [EB/OL].eco?tourism.org/brazil

[30]中文业界资讯站. 谷歌携手巴西旅游局共建YouTube 品牌频道[EB/OL].cn?beta.com/articles/105289.htm.

篇7

第一,宏观环境与政策优势。尽管在政策操作层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但是宏观环境已经确定了生态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关的优惠政策也陆续出台。加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属于基础性、公益性项目,是国债投资的重点。当前,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进入深入实施阶段,成都、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也于2007年被批准设立,2010年又推出了成渝经济区规划。要真正使这些举措得以有效实施并造福于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则是切入点,与这些举措相关的政策中,要求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与实施力度的声音也越来越强烈,这也将更加有利于加快生态环保工作的有力推进,三峡工程的巨大的防洪、发电和航运综合效益已开始显现。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三峡工程的主体功能定位除了防洪、发电和航运外,还是我国重要的淡水资源库。因此,作为库区一部分的乌江流域地区,其生态环境保护、库区经济发展、移民安稳致富和构建库区和谐社会则是三峡建设工程后乌江流域发展的另一重要任务。乌江流域内的贵州省提出了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乌江流域建设生态产业有了社会环境和政府的支持和保障,使得乌江流域在全国江河流域的生态建设中走在了前列。

第二,产业生态基础。乌江流域的农业生态基础是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规模化建设和环境保护与治理而逐步形成的,即通过农业生态园建设,带动农业生态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处于乌江流域上游的毕节地区是西南出海的重要辅助通道,多年来以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基础,以示范辐射为导向,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了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8.40平方公里。其功能主要包括: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起到了很好的龙头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全国,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起到了广泛的辐射效应,为长江上游及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树立了典型。在乌江流域的很多地区,工业生态基础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乌江流域现已建设多个生态工业园区,并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建设等途径促进产业转型、工业基地和重化工集中地区的调整和改造。如早在2000年,贵阳市就开始着手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几年来在省内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和企业建立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并进一步规划建设开阳、织金、桐梓、安龙、绥阳、六枝、普定、翁福、镇远、玉屏等一批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乌江流域的第三产业生态基础主要是由旅游业、商贸物流业、现代金融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基础的。其中,由于乌江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而使得旅游业更加引人瞩目,旅游生态基础是以乌江流域天然的生态旅游资源为依靠的。从贵州到重庆,山川、峰林、溶洞、河流、人文景观、民族风情、红色文化等无数的天然风景名胜构成了乌江流域特有的旅游生态基础。

二、乌江流域生态产业体系的构建思路

乌江流域的生态产业体系构建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结合乌江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历史和现状,不仅要兴建生态工业园区、采用清洁生产的工业技术,更要在原有产业的发展基础上进行产业的生态转型,再以政府的政策和法律为支持,以生态社区、生态管理建设为保障,全面建立乌江流域的生态产业体系。

1.环境优势产业升级换代。

自然环境条件依存度高的一类产业,如现代农业、旅游业以及越来越受市场青睐的生态型房地产业等。乌江流域具有优越的光热、降水、物种多样性、自然景观等条件,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与生态服务业得天独厚。乌江流域的自然经济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自然条件及时升级换代,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升生态工业与生态服务业产品的质量,以生态和谐为理念,提升与发展生态产业,把环境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2.传统工业的生态转型。

乌江流域现有的传统工业应通过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技术手段,对相关的产业按照生态工业的要求进行改造、重组,加强企业之间的上下游协作,延长产业链,推动污染产业的换代升级,使传统产业的发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目标。

3.集约化发展资源型加工业。

依托乌江流域丰富的煤炭、矿产、气候等资源条件,引进发展技术含量高、高度集约化、污染可有效控制的现代资源型加工业,通过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能迅速提高区域经济总量、污染可控制在规定限度和范围内、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链条的产业群将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密集、技术密集、集约发展、高物耗、高经济效益、污染有效控制。

4.孵化培育新兴高技术产业。

新兴技术产业有别于传统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看好、目前还处于小规模幼年发展阶段的特点。由于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征,新兴产业需要进行孵化才能成长和壮大,如制药、生物等。这类产业的主要特点是在乌江流域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较好。

5.培育发展生态型服务产业。

篇8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篇9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体系,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农业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态农业,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的3R理论在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主要形成了以下3种理论模式:一是以多产业复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就是研究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牧副渔的一体化的模式。主要包括农林模式、农渔-农畜型模式、农林牧副渔各业兼而有之的综合型模式。二是以生态农业的提升和整合为基础的生态保护型发展模式,主要研究如何把现代化技术与传统农业通过合理的投入,使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在理想的状态并能保持良好的物质能量循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型发展模式。该理论主要研究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后再利用,实现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秸秆利用、“三沼”利用等。

二、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

(一)粮食作物循环经济模式

1、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模式该模式是根据不同农作物的各个生育期以及不同土壤情况,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使肥料有效成分被农作物吸收,提高肥料养分利用率。2008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60万亩,其中水稻实施面积16万亩,玉米实施面积23万亩,油菜实施面积21万亩。通过田间试验示范及投肥调查表明,测土配方施肥共减不合理施肥量971.59吨,节本增效2053.5万元,肥料利用率比常规施肥的肥料利用率增加3%以上。同时,还提高了农村的施肥技术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协调了土壤养分,培肥了地力,保护了生态。

2、生态旱育秧技术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采用旱育壮秧,达到增产、省种、省秧田、省农膜的效果。2008年全县水稻生态旱育示范推广项目实施面积1.48万亩,项目实施新增总产量53.13万公斤,新增产值168.59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项目降低了化肥农药用量,提高了沼气综合利用效果,发挥了极好的生态效益;项目实施还提高了农民素质,增加了农技干部业务水平。

(二)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近年来,金沙县每年都以2万口的速度发展沼气能源建设,在沼气能源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批以沼气为纽带,以“猪-沼-果(蔬)”、“猪-沼-粮”等为模式的农村庭院生态农业。这些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运用生态学物质循环原理,把蔬菜、林果种植、养殖、加工等与沼气池、改厕、改厨有机配套,使整个过程实现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综合效率。“户建一口沼气池,圈养2—3头猪,种好2—3亩菜(果)”,利用农作物秸杆作猪饲料,产生的猪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作为能源,沼液、沼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产沼气剩余的粪便直接堆肥用作肥料,从而形成了农户的良性循环系统。

(三)生态农业示范村模式

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种应用形式。如金沙县岩孔镇板桥村,通过沼气建设项目,积极发展循环型立体生态农业,探索出了以“猪—沼—粮”、“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菌”等模式并存的立体生态循环经济的路子,走上了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该村552户,户户建有沼气池,全部实行“一池三改”,普遍推广了“三沼”综合利用。利用沼液、沼渣培植葡萄、生产食用菌、养猪、养鱼。经过试验和推广,葡萄等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村葡萄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1000亩,平均每户1.8亩,产量达150万公斤,产值450万元,仅此一项该村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板桥村还通过举办葡萄节等活动,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旅游业。近年来,板桥村每年的旅游人次均在5万以上,旅游总收入在60万元以上。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旅游业之间产业链的延伸,为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的观光农业奠定了基础。

(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根据区域布局优化与分工优化的原则,以区域资源优势为导向,以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为中心,打通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联结,通过建立健全区域生态整合机制与产业共生机制,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均衡。如金沙县以板桥村为中心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就是重点探索坝区型循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该示范园区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岩孔镇光明村、板桥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县大水酒厂等。通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整合项目、资金、资源等,在生产布局上注意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引导人、财、物等要素向该区域聚集,着力构建以支柱产业为支撑,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特色经济体系。示范园区汇聚了板桥葡萄、回沙酒、惠馨果品、绿星牌畜产品、冠香坊调味品等品牌,形成了双低油菜、优质米、特色蔬菜等两高一优农业,推广了水稻宽窄行两段育秧、油菜育苗移栽、玉米单株定向、烤烟麦肥分带轮作,形成规模酿酒、批量生产调味品、无公害生产蔬菜和有机养殖畜产品和机械化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

三、毕节试验区农业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构建

(一)生态种植业

金沙县是全省优质玉米、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县,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处于全区、全省前列。在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应继续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普及推广实施优质水稻、双低优质油菜、优质辣椒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正在示范研究发展实施脱毒马铃薯、玉米、蔬菜、茶叶、高梁农业标准化生产。二是重点研究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作物新品种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配套技术,水土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技术;减少资源消耗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节本农业生产技术。三是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农民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通过种植绿肥、秸杆还田,努力培育耕地的持续产出能力。

(二)龙头企业

1、基地建设。一是优质种猪生产基地,以绿健公司养殖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三元仔猪生产小区,向全县提供优质外三元仔猪。以二元母猪生产基地为依托,建设优质肉猪生产基地。二是以金沙县惠馨果业有限公司为基础,建设为椪柑基地、大枣基地。以金沙县鑫源林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金沙县兴林有限责任公司为基础,建设核桃基地、金银花基地、樱桃基地。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建设葡萄基地。三是茶叶基地,建设以清池镇、龙坝乡、后山乡、高坪乡为核心的茶叶产业基地,每年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繁育基地。四是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基地,搞好蔬菜商品化处理和加工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的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量,着力改善蔬菜产品的加工、包装、储运、运输条件,充分发挥加工、贮运企业在区域内的龙头作用。五是以茅台酒厂为依托,建设有机生态高梁生产基地。

2、龙产品加工。一是优质稻米加工。重点开发优质稻米,扩大金沙县种子公司优质米加工厂及金沙县优质米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提升加工能力,使“黔金”牌、“冷水河”牌优质米创国家“绿色食品”品牌。二是油菜籽加工。以开发无公害双低优质菜籽油深加工、精加工创新品牌,争创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为主,巩固、提高贵州康星油脂(集团)有限公司、世纪香植物油厂、玉明油脂加工厂的生产水平。三是辣椒加工。以巩固开发油辣椒、糟辣椒、糍粑辣椒和风味辣椒食品为主,扩大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提升生产能力。四是醋业方面,以禹谟醋业加工为主,保持传统风味,扩大金沙县禹谟供销合作社酱醋厂、禹谟温馨醋园、安底醋厂的生产规模,并促成其实行强强联合,组建金沙县醋业集团公司,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五是茶叶加工。以开发精制茶、顶级茶为主,引进高新技术,改造扩建金沙县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厂。以金沙县梦桥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龙坝乡兴建高标准茶叶加工厂,以贵州天灵茶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在后山新建茶叶加工厂。

3、农产品市场。一是在城关镇建立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综合专业市场,在金沙县西洛乡建立优质稻米专业市场。二是在金沙县城关镇、沙土镇建立植物油专业市场。三是金沙县源村乡、官田乡建立鱼类专业市场。四是在金沙县岩孔镇建立葡萄、雪梨专业市场。五是在金沙县清池镇、后山乡、龙坝乡、高坪乡建立优质茶叶专业市场、茶青交易市场。六是在城关镇建立蔬菜批发市场,在清池镇普安村、大田乡白泥村建立反季节蔬菜专业市场,扩大、规范木孔弯子、安底黔北辣椒专业市场规模。七是建立禹谟醋、温家醋等专业市场。

(三)生态服务业

1、生态旅游业。金沙县近年来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在园区内大力发展观光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在生态旅游业方面,充分利用西洛乡洋海村、中心村、阳灯村、新坡村天然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打造乡村美乐园,使其成为县城居民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后花园。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观光园、动物园、特种养殖基地、森林公园。二是建设体育中心,建设集会议、商务洽谈、住宿、餐饮为一体的会展中心。三是指导农户改造环境开展乡村旅游接待,利用苗族同胞聚居地打造民族风情园。充分发挥现有农家乐的优势,建设岩孔镇板桥村的10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

2、投资融资。财政金融部门要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三农”工作,金融部门要充分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开发融资、引资服务,为农业生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保险部门要认真探索防范农业风险和救助农业灾害的新机制,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国家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通过各种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加强基地建设。争取地方财政专门用于特色经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良种培育、高产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资金。实行多元化投入,以农户、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投入为主,整合部门资金为辅,各级财政主导、财政投入资金担保贷款、贴息、补助、奖励等方式进行。

篇10

关键词:生态;措施;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兴隆县地处河北省北部,燕山山脉东段,辖9镇11乡290个行政村,总人口32.5万人,其中有75%在农村,总面积31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万亩,人均耕地不足7分,山场390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深山区县。地貌主要特点是山高谷深坡陡,千米以上主要山峰30余座,燕山第一高峰――雾灵山横卧县境西北(海拔2118米)。地处暖温带,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无霜期140―175天,是京东板栗主产区和燕山山楂雾灵红等名优果品的适宜区,成为北方干鲜果品主产区之一。

兴隆县年降雨量740毫米,雨量充沛,地表径流由山峰向四周分流形成滦河和潮白蓟两大水系,15公里以上河流10余条,是京津重要的水源地,分别向潘家口、密云两座大型水库输送水源,平均水资源总量8亿立方米。兴隆森林植物垂直分布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是京津周边天然的绿化屏障。森林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20万吨,释放氧气15万吨,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8000-10000个,是北京地区的40倍,被誉为华北“热海”中的“凉岛”,风清气爽的“天然氧吧”。

一、战略措施得力,打造生态兴隆

1、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兴隆县地处长城沿线,毗邻北京、天津。早在清代顺治年间,兴隆被划为清东陵后龙风水禁地,从1661年起被封禁254年,形成了山场广阔、奇峰林立、树木繁茂、水秀山青的秀丽风光。解放以后,特别是“以粮为纲”年代,兴隆县片面追求粮食产量,陡坡开荒、毁林种粮,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农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自然灾害连年不断。1978年全县有林地面积104万亩,森林覆盖率不足30%,农民人均收入不足120元。为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县委、县政府通过分析对比产业发展的利弊,决定大作“山”和“林”文章,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以林为主、粮果并举、多种经营、提高效益”的山区建设方针,工作重点由抓8分田转移到15亩山上,发动群众大搞林果产业,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改以粮为纲为多种经营,变单一种植为以林为主。并制定了长远规划和逐年实施计划。

兴隆县历届领导班子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思想,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1983年县委、县政府提出 “三年大育、五年大栽,实现大地一片红”,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红果,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红果树定为兴隆县县树。对偏远山区和一些绿化难度较大的地方,县政府还出台了“地随树走、谁栽谁有”和“谁造林、谁管理、谁经营、谁受益”的鼓励政策,近三年时间全县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投工3000万个,栽植红果、板栗等1500万株,建标准化示范园250处,绿化荒山50万亩。林地面积迅速增加,使大面积荒山、荒坡、荒地披上了绿装。紧接着县委县政府又及时出台了“四条禁令”即“禁止放牧,砍掉羊牛;禁止污染,关闭五小;禁止砍伐,保护植被;禁止开荒,实行退耕还林”给果农吃了“定心丸”。

2、结合实际,围绕林果产业,做足生态文章

兴隆县始终坚持不懈地抓林业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坚持把林果业作为农民致富、农村共富的支柱产业,林果生产、加工等各项工作均得到国家、省市认可。兴隆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山楂之乡”、“中国板栗之乡”,被评为“全国甲级绿化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示范县”。

林业生态建设长足发展。以建设京津生态屏障,保护京津水源地为主线,结合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完成人工造林35.6万亩、飞播造林19.5万亩、退耕还林19.5万亩、封山育林29万亩,建设基本草场和人工草场9万亩,治理小流域44条148平方公里。通过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全县新增植被90.8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305万亩,每年减少水土流失面积100万亩,减少水土流失40万吨。在抓好生态建设的同时,站在保护好首都北京生态环境的高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先后砍掉了化肥厂、造纸厂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42家,实施节能减排项目91项,生产企业严格做到污水达标排放。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兴隆大气、地面水质常年保持国家一级和1类标准,森林覆盖率达65.76%,居华北地区县级第一位,相比1978年增加了近40个百分点。兴隆县通过大力造林,实现为京津保水源、阻沙源目标的同时,默默的守护着京津周边的这块“绿岛”最大限度的增加森林生态资源,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造林栽果实现富民增收。一是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兴隆县坚持把林果业作为农村经济和优化生态环境的主要支撑产业,由过去的“栽、改、管”变为现在的“管、改、栽”,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截止2013年底,全县各类果树面积发展到82万亩,其中板栗50万亩、山楂16万亩、苹果3万亩、梨3.8万亩、核桃2万亩,其他果树7.2万亩。年果品总产量达44万吨,优质果品率达70%,其中绿色、有机果品栽培面积分别达到30%和10%以上。。山楂、板栗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首位,全县90%以上的农户从事果品生产,农民人均林果收入突破3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二是品牌意识不断加强。2010年,兴隆县12.09万亩山楂正式通过农业部绿色标准生产基地验收,同时认证有机山楂1.5万亩,有机板栗2.11万亩。全县注册各类品牌32个,其中农业部“绿色食品”品牌5个,“紫瑜珠”板栗、“富兴”苹果等省级优质名牌产品8个,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并出口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是果品质量不断提高。制定并大力推广山楂、板栗、苹果等主导树种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规程,果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果农质量安全意识显著增强。推广普及山楂矮化复壮修剪技术、板栗实膛修剪技术、板栗密植丰产栽培技术。建成百亩以上板栗高标准示范园30多个,现已建成标准化果园1000多个,其中包括5个千亩精品果园和3个优种嫁接示范基地。建设绿色优质山楂基地15万亩,有机板栗基地3万亩,完成了40万亩无公害果品基地环境检测。

果品加工就地增值。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大的果品加工企业在兴隆投资兴业,实现兴隆果品就地增值,解决农民卖果难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县果品加工企业整合完成后有89家,其中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 17家,果品就地转化率达到75%以上,创产值17亿元, 3.5万农村劳动力直接从事果品加工业。建成了饮料灌装、原浆加工、罐头、制罐等15条现代化生产线,果品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加工产品有山楂汁、山楂干红酒、山楂汉堡、栗子鸡和各种水果罐头等1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26个省市区,有30多种产品远销韩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

3、生态旅游展示兴隆魅力

兴隆的魅力在于生态,在林果发展的树梢上,在生态建设的山水间。兴隆县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旅游工作方针,构筑起以生态和休闲为主要特色,以峰、林、水、洞、天为支撑点的生态旅游新格局。这里有‘京东第一峰’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北方小黄山’之称的六里坪国家级森林公园;有‘北方张家界’之称的九龙潭;有保存完好的15亿年前的兴隆溶洞;还有亚太地区直径最大的2.16米天文望远境的北京天文台兴隆观测站。全县建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景区景点20余个,拥有燕山主峰雾灵山和六里坪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具备对外开放能力景区达到10个,其中3A景区2个、2A景区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个, 2013年度,全县接待游客15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3亿元。同时,许多乡(镇)以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为依托,搞起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特色的民俗旅游。宾馆度假村发展到15家,农家院发展到500家,涉及旅游服务业的从业人员近万人,从旅游产业中收益的超过5万人,有效地拉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