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创新性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创新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创新性

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创新经济;鹰潭市

[作者简介]曹桂香(1988―),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财会教研室主任、助教,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吴 玮(1987―),女,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鹰潭 335000)

一、引言

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对城市发展的新要求,2014年住建部联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试点智慧城市名单,鹰潭市作为第三批试点城市位列其中。鹰潭市对信息改革全面扶持,秉持“互联网+鹰潭”的新型智慧城市理念,在包括政务、城市治理、社保、养老、医疗、环保等领域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在此背景下,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也将受到智慧城市建设的有利影响,在新形势下创新经济成为鹰潭市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支撑。

二、鹰潭市智慧城市现状

鹰潭拥有月湖区、龙虎山风景名胜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信江新区、贵溪市和余江县六个市县辖区。其中,贵溪号称“铜都”,拥有最大铜工业生产基地,是鹰潭市工业GDP大头;龙虎山景区是著名5A级旅游名胜,是鹰潭市旅游总收入的主力支撑。

截至目前,鹰潭市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已经为广大市民构建地方卫生信息系统,通过网监平台全面监管就诊过程中的相关医疗药费。鹰潭云计算数据中心,在华为云平台的技术基础之上建设起来,包含全市国土、水利、农林业、财政、审计、卫生和教育等领域共计37个数据系统,互动耦合良好。同时,云平台上部署了电子政务综合办公平台,为智能办公和监管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智慧城市的建设,除却智能化管理之外,对新型智慧产业以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都能推动鹰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同时,智慧产业的催生,也促进智慧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三、智慧鹰潭下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形势

(一)鹰潭市2013-2015年创新型经济发展

近年来,鹰潭市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在五年规划里,全力保证经济稳增长,接连公布“稳增长40条”和“创业创新36条”等政策措施,强调生态城市建设,节能减排成果喜人。鹰潭市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成效显著,贵溪市和余江县双双获得“省级森林城市”称号,同时大力构建生态乡镇。鹰潭市在绿色城镇化指标环境排名国内前二十名,贵溪和龙虎山景区已获批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根据2013-2015年度鹰潭市统计公报,鹰潭市园区和旅游收入情况如下表1。

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鹰潭市在2013-2015年间的经济发展增速稳定,规上工业增值占比较高,三大园区完成工业增值比重较高,可见鹰潭市在园区工业经济发展上投入较多。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里,铜产业占比90%左右,三大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则以高新区和贵溪为主,经济平稳增长。旅游收入逐年快速增长,2015年全年创收200亿元,以“寻梦龙虎山”等系列活动推进旅游业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2015年年末,在鹰潭市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科技技g园区建设不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质量稳步提升的良好成效。在产业技术创新、尤其是铜产业绿色减排技术创新改造中,在2015年统计公告里,以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3%的优质表现,宣告鹰潭市全面完成“十二五”目标之中的节能减排指标。同时多方面鼓励大众创新、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引入“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概念,发展绿色铜产业、智慧产业、大力推动园区建设和电商基地构建。

(二)2016年鹰潭市加快创新型经济发展

智慧城市的新型发展模式,结合鹰潭市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以“科技+改革”对经济发展起着有利的推动作用。据调查,鹰潭市就业信息化体系已经全面覆盖了市、区、街(学校)三大就业服务机构。街上随处可见的“天网工程”视频监控,更是全市社会治安的有力保障,有效减少犯罪。尤其像鹰潭特色的旅游产业,龙虎山景区更是以“互联网+”的模式进行产业创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高新园区的高新企业专利业已突破1000个,对高新企业的认定逐年增多,大力支持企业技术革新。

鹰潭市2016年召开的十四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全力做好铜产业、旅游业和物流业。铜产业作为鹰潭工业支柱产业,继续做大做强,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优化产业构造。打响“龙虎天下绝”这一旅游品牌,做好“寻梦龙虎山”活动。同时,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以便利的交通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城市。提高“信息江西”的智慧城市建设,全力打造智慧鹰潭,全面深化创新和改革,重点领域推动技术革新。

2016年鹰潭市全面加快建设创业创新平台,以江西师专为例,学校响应宣传,近年来逐步加大对教职工和师生的创业培训,已经形成诸如师专创业园超市、师专眼视光基地等各种特色创业项目,尤其是为优秀学生提供广大就业和实训平台。学校已经全面实施视频监控和规范化教室安排,保障师生财物安全,同时为承接大型规范化考试做好准备。

四、推动智慧城市下鹰潭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建议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高度融合信息化和城市化,推动鹰潭市的智慧管理模式,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智慧鹰潭的创新型经济建设。

(一)突出绿色、创新的工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创新

加快建设绿色铜都,推动绿色产业诸如循环能源、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增长。以建设智慧城市为动力,适度发展“互联网+产业”的产业发展新结构,稳步推动智慧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促进鹰潭市产业结构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产业经济,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水平,集成创新,争取在经济支柱如铜产业以及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实现关键的技术改革,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加强智慧技术的应用,打造知名品牌,推动绿色崛起

围绕智慧城市、低碳环保,探索诸如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服务,例如市区今年新安装的公交站台都带有智能到站提醒,建议将鹰潭地图和交通纳入“掌上公交”应用平台,可及时更新公交站台、行车路线和到站时间。借助“互联网+”,发展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打造“区域物流中心”,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将知名品牌推向国内外。促进产业集群,以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模式,走生态发展的新型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建设创新性人才体系,培养智慧人才团队

构建创新型人才体系,着重实施人才优先发展策略,以政府为主导地位、企业作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模式培养和投入人才资源。推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计划”和高层次人才以及农业生产实用人才的培养,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如加大引进博士等高水平、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建设,构建具有鹰潭特色的优秀创新团队,促进鹰潭市创新型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成青青.县域智慧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以海门市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6,(20).

篇2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内容 特点 优势作用

记得在90年代初,由于生产不景气,单位的经济建设正处在摸索阶段,有很多职工都下岗分流了,他们习惯了在国有单位过着“铁饭碗”的日子,一旦失去工作就措手不及,无所事事,要么就是打牌喝酒消遣,要么就是到单位找茬闹事,整体秩序比较乱。这是什么带来如此大的变化呢?我想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了优势作用。

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渗透于组织之中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组织包括三大内容:1.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2.能使组织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3.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提倡团队工作而不仅是个人工作、提倡项目工作而不仅是职能性工作,当组织成员从静态工作转向解决一系列问题时,他们将工作组织成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小组,这些小组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一起学习;将一些在知识和经验上互补的员工集中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开发,加快知识的商品化过程;由于不断的吸收新信息和新知识,能够站在时代的前端,把握住企业所处的大环境,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市场适应能力。

学习型组织在企业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优势作用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企业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改制以后,先进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在长期计划经济和企业文化差异影响下,员工总是根据过去的标准来判断现在的决策,总是担心在变化中会失去什么,从而对将要发生的变化产生怀疑、害怕和抵御的心理和行为,这样导致新的决策难以出台,新的改制改革方案的实施遭遇巨大的阻力,甚至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包括决策制定者在内的所有组织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导致新的具有开拓、创新、进取氛围的企业文化难以形成。近几年来,我单位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创建设学习型组织,形成了“和合 笃行 先锋”的企业文化,科学的决策,让全体员工上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开创了以“地矿主业,辅业并举”的良好局面。

二、有利于企业持续有效地推进企业变革。

现代社会中,组织变革实际上是而且也应该成为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一项经常性活动,组织更确切地被称为“再组织”,抓住时机顺利推进组织变革就成为衡量管理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标志。组织变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其能否激发变革的动力,克服变革的阻力。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有利于营造组织的学习气氛,提升组织中积极的冲突因素,改变管理者和员工的安逸心态,增强改革的驱动力,真正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为绩效考核改革扫除障碍。

三、有利于企业员工成熟度的提高和实现自我控制。

员工的成熟度直接制约着领导风格和生产经营工作以及各项管理工作,学习型组织的创建,通过营造学习气氛,分阶段,分层次,分岗位性质的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形式和内容多样的辅导和培训机会,有利于帮助员工结合劳动力市场价位,识别自身的学习潜力,明确学习方向,固化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我单位自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来,一直大力鼓励员工多参加各种职称、执业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学习,对取得证书的员工给予经济奖励,并予以聘用,对参加学历提升的函授、自学、进修等学习的,单位报销其学费。这些举措现在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我单位有许多员工获得了多个证书,学习氛围非常浓厚,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我单位原来有一对年轻夫妻,因为工厂停产,俩人双下岗,当时连买一套三万元左右的单位福利房还要四处筹钱,生活比较拮据,迫于生计,丈夫只好硬着头皮走出去创业,经过几年的艰难打拼,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深切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了一级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证和本科学历,年收入近二十万,家庭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在他的传帮带下,其家人、朋友和同事们纷纷仿效学习,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就是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创新不断。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需要转化成为学习型组织,国家需要大力鼓励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行为,使整个社会保持一种锐意进取和不断发展的状态。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企业向学习型组织转化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朱必祥.论学习型企业文化[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2.

2.连玉明.学习型组织[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

篇3

东蓝创新性地提出智慧城市项目投资、融资、运营一体化模式,在智慧城市试点的顶层设计、投融资规划、投资融资、运营管理、项目实施、产品服务等方面全程贯穿,形成以区域性龙头企业带动智慧城市的产业集聚、一体化发展的模式。

目前东蓝已经与15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含区县、镇)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体系与运营体系,实施智慧城市运营平台。东蓝还将联合金融机构及地方政府在试点城市(含区县、镇)比较集中的地区共同合作设立智慧城市产业基金,组建智慧城市运营公司和智慧城市项目公司,投资当地的智慧城市项目及智慧城市产业从业企业,形成用资本和信息化推动城市转型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模式。

目前,宁波市镇海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肯定,并作为示范样板在东蓝智慧城市群复制推广。东蓝作为国家智慧城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浙江省智慧城市产业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通过不懈的努力,已经成为中国智慧城市项目投融资体系与运营体系建设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

宁波镇海模式

2013年10月28日,镇海区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东蓝第一个区域智慧城市运营公司。东蓝致力于智慧城市投融资、信息化投资和运营管理,在“智慧镇海”首轮建设中起核心引领作用。镇海智慧城市模式包括:建立镇海智慧城市运营公司,整合国内外专家、技术资源和项目建设经验,为智慧城区建设提供资金筹措、项目建设、系统运维与运营服务;创立IBM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满足镇海区智慧城区建设的资金需求:成立产业园和宁波市镇海文化创意产业联盟;引进若干项目公司,开展智慧水务、智慧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工程建设与运维服务。

篇4

南京南大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南大”)开发的“智慧政务”系统具备四大特征: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

具体来看,全面透彻的感知是指通过传感技术,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的监测与全面感知。

所谓宽带泛在的互联,是指各类宽带有线、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中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全面互联、互通、互动,为城市各类随时、随地、随需、随意的应用提供基础条件。宽带泛在网络作为智慧城市的“神经网络”,极大地增强了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随时随地智能服务的能力。

所谓智能融合的应用,是指现代城市及其管理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而新一代全面感知技术的应用更增加了城市的海量数据。

可持续创新表明,面向知识社会的下一代创新重塑了现代科技以人为本的内涵,也重新定义了创新中用户的角色、应用的价值、协同的内涵和大众的力量。

解决方案的优势和特点

“智慧政务”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智慧政府”先行,可以推动智慧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应用,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银行等。

智慧的政务社区可以满足政务社区六项基本需求:将信息转化为洞察,提升社区运营效率,提高敏捷性,互联协作释放潜力,服务支持,以及产品创新、风险管理、安全性和合规性。

典型用户案例及用户反馈

河西新城大厦二期项目——智慧政务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项目,引入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通过部分业务和技术的创新,实现人、设施、应用的充分融合,为入驻办公人员、大厦管理人员、访客及相关服务人群提供智能化、舒适、安全、便捷的工作生活服务。

2013年1月,南京南大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参加“2013年第三届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因其在智慧城市建设及应用上的卓越成绩,在大会上荣获“中国智慧政务社区贡献奖及中国智能建筑创新奖”。2013年3月,公司还成为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理事长单位。

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路径

[DOI]10.13939/ki.zgsc.2016.38.203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许多城市都出现了人口膨胀、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病。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解决当今“城市病”和城市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让困境中的政府与民众对未来城市生活有了新的期盼与憧憬。建设智慧城市,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相关技术,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建立智能型、数字型以及无线型城市,这不仅对于城市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还为城市规划创新提供了开阔的思路。

1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1 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目标一致

对城市进行规划的目的是让城市经济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快、最好的发展,对城市土地进行合理利用,对城市建设中的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安排,使得城市的性质、规模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更加明确。城市规划这项措施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证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则是使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将高科技技术与管理模式结合在一起,不断提升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以及经营能力,从而解决城市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最终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智慧城市与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更好的方式来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不断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1.2 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统一的顶层设计。新时期的智慧城市发展呈现出两个新特征: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运而生;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消费的需求与日俱增,而又有很强的隐私保护意识。因此,智慧城市规划是根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愿景和发展目标,在综合区域基础条件、产业发展、资源供给和内外部环境等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规律和先进经验,运用科学的规划理论和绩效模型,制订完整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过程。智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建设实施,就可以在充分有效利用新技术的同时,做到基础设施共享、资源高效利用和方便人们生活。而城市规划在智慧城市模式下对自身也可不断调整和创新。

2 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城市规划相关平台建设

2.1 一级平台建设

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需要有一级平台数据的支持,也就是需要有大量基础数据的支持,诸如城市人口、交通以及地理等方面的数据。这些基础型数据能够帮助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建立一定的管理体系。随着城市逐渐向着数字化发展,很多城市虽然都建立了有关城市规划的管理系统,但是在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由于智慧城市在我国引入的时间比较短,在有关智慧城市方面的政策以及法律体系都很不健全,很多城市在引入“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时对其城市病不了解,没有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设计就进行了实施,造成重复建设以及数据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智慧城市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一级平台上的数据,设计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系统,从而更好地为城市规划做出贡献。

2.2 二级平台建设

2.2.1 城市规划综合协同管理系统

在传统的数字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主要是从信息化这一角度进行的,即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规划管理系统,但是会存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中信息不共享的问题。而在智慧城市视野下,就要求城市规划要进行扁平化管理,政府各部门之间要协同合作,建立一个相对统一的系统,不同的政府部门通过系统平台将各自的信息进行共享和整合,不断加强共享信息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权威性,从而实现规划内容与一级平台数据以及空间管制信息等衔接,然后在与审批过程所需要用到的信息进行融合,从而将城市规划中所有的信息进行串联,使得城市规划内容能够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促进城市的进步。

2.2.2 公众参与系统

在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中还要建立公众参与系统,这种系统建立的目的就在于让公众参与到整个城市规划过程中,使得城市规划内容能够符合公众的需求。建立公众参与系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为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

2.2.3 基于一级平台的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建立了城市规划的决策支持系统,这些系统都是以规划部门作为是最重要的部门,政府各部门和公众就可以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上了解或者是调用一些有用的信息。虽然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为智慧城市的建立提供了很多便捷,但是还需要保证平台上决策标准的统一性,这就要求整个系统的建立要以一级平台数据为基础,这样才能够保证整个决策支持过程中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3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城市规划过程不符合公众的需求

城市发展的目的是要让城市的发展状态满足居民需求,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但是在目前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居民的需求,而一味地追求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城市规划中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公众的意愿,这就说明智慧城市视野下的城市规划仍然缺乏很强的科学性。比如,在很多城市规划中过于重视土地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人口、地理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使用的规划工具也比较落后,不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这样就会造成规划数据的不准确,直接影响相关计算人员对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最终导致规划结果偏离正确的方向。

3.2 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与城市发展阶段不符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特点,不同城市在发展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发达国家中,多推崇城市的独立发展,不同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现状来选择合适的规划层面,以打造具有城市特色的城市名片。而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虽然有很多城市都打出了智慧城市的口号,但是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却并没有与城市发展现状相联系,有的城市甚至只是想要尽快发展经济,希望在短期内迅速变成智慧城市,从而导致在规划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当下,世界整体经济都处于低迷状态,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很高,但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如果城市的规划创新过程不能够有效地促进智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经济在未来的走势,给我国的城市建设带来很大的影响。

3.3 城市规划创新过程的协同性不足

目前,在我国引入“智慧城市”概念的城市中,虽然政府各部门都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的数据,并将数据录入城市规划平台中,但是各部门之间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往往不会对本部门的信息在平台上进行公开,所以造成在整个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协同性很低,造成整个规划创新平台中的信息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没有办法进行整合处理,这就会在无形中为城市规划创新过程增添很多的工作量,影响到整个过程的工作效率。另外,很多企业在提供相关数据时,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也会对有些数据有所保留,这样就会造成规划平台中的数据与城市真实的发展情况有所出入,从而影响到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

4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的路径

4.1 重视公众在城市规划中的需求

公众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城市政府在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对公众的需求进行重视。首先,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不能只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而要以公众对城市发展的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建设与公民生活水平相符的智慧城市;其次,随着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要积极鼓励公众通过城市规划系统的网络平台来参与到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保证公众的意见能够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得到体现;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公众微观活动的研究,采用大数据的优势对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数据进行整合,采取最佳的方式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求,使居民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4.2 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智慧城市的发展具有长久性。在未来的智慧城市中,城市规划创新要与居民需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融合,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生态、技术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对城市规划创新过程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创新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短期效益问题,更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经济因素,还需要将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也纳入城市规划的考虑范围中,要将所有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都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城市规划创新过程的正确性和持续发展性。

4.3 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信息的协同性

要想保证城市规划创新过程的顺利开展,就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彼此之间信息的协同性。目前,城市政府的各部门大多都可以做到收集比较齐全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上传和及时更新,但是部门之间的信息协同性则较差,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各部门为了保证信息的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城市规划创新小组,小组成员由各部门的骨干人员组成,这些人共同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从而保证各部门信息具有协同性。

总之,“智慧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和路线性的实施战略,要根据智慧城市发展趋势、愿景和发展目标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借助于智能化的技术与工具,科学分析城市集成数据,提倡大量的公众参与,最终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才能有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智慧化。

参考文献:

[1]张飞舟,杨东凯,张弛.智慧城市及其解决方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2]王广斌,范美燕,王捷.“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创新[J].上海城市规划,2013(2).

[3]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8).

篇6

智慧城市需要北斗系统

管理比智慧重要,服务比管理重要。

智慧城市发展有强力的需求,智慧城市会缩短机构和机构、公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扩展公共信息资源的利用与获取,提高信息流通的时效性、信息资源的可靠性和现势性。智慧来自于信息,首先要有信息的获取、处理、利用,以及智慧决策、智慧管理和智慧服务。我一直把智慧服务放在核心位置上。建设智慧基础设施并不是目的,让基础设施服务于民、服务于城市建设、城市管理,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城市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需要智慧,科学的决策是政府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在信息化时代,城市多部门协同管理和决策是必然趋势,跨部门信息错综复杂,而时空信息是核心信息,也是共性信息。基于时空信息的综合服务系统将是多部门协同管理决策的核心关键基础。

智慧城市需要物联网和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信息是位置、速度、时间,这是我们的导航定位信息;除此之外还包括第二环境,即影像信息、地理信息以及虚拟空间的信息,这是测绘和地理信息。

智慧城市的建设与时间、空间有密切关联,需要位置、速度、时间及地理空间信息。北斗位置跟踪可以为智慧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

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的选择

北斗系统是国家战略的选择。1994年,国务院批准建设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北斗系统。这套系统由我国独立自主建设并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整个建设共分为三个阶段,现在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建设目标。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双星定位系统,这套系统于2003年已经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第二阶段是建立区域系统,该系统于2012年12月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

目前,这套区域系统能够为东经55度到180度、南北纬55度区域内提供连续的卫星导航和授时服务。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技术已经获得突破,目前,湖北省大部分地区能实现米级卫星导航服务。同时,在测绘等高端应用领域,基于北斗系统的地基增强系统可实现厘米级的卫星导航服务。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解决空间基准、时间基准、卫星轨道、卫星时间、授时、短报文通信,以及寿命监测等问题。中国北斗卫星导航运控系统的基本性能,轨道交通:2米,用户直接距离:0.2米,通过卫星轨道,预报精度2小时,用户测距精度1米,卫星中预报精度2小时1.4纳秒,短报文优于1秒钟的反应速度。

在海洋上时,没有卫星通讯,北斗系统就是非常好的通讯手段。北斗坐标系统大概是1厘米精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基本性能是:定位精度:平面10米,高程10米;侧素精度:0.2米/秒;授时精度:50纳秒。定位侧素精度,静态,水平精度优于6米,高程优于10米,三维精度优于11米。在导航方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基本性能,单程导航大概是:东方向0.6米,北方向1米多,高程方向13米。目前北斗的亚太覆盖率接近100%,实际覆盖率94%;在可能应用方面,气象、大气、海洋、空气监测都可能基于北斗。在交通管理方面,北斗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可以用于城市交通管理、抢险救灾,比如汶川地震时通讯中断,灾情都是靠北斗的短报文通讯功能传送的。

北斗与智慧城市有效集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智慧城市的有效集成,将提高建设规划水平和资源监测、环境监测水平。

加强卫星导航、地理信息与智能交通的集成,将提高城市职能交通管理效率,如大导航、地理信息与其他电子信息系统的集成融合;将扩大位置服务领域,带动智慧城市智慧物联网的应用与拓展,统筹导航地理产品集成应用;将提高智慧城市的安全运行,包括行业融合、信息融合水平,完善各类导航、地理标准;将提高智慧城市建设规范,改进智慧城市服务观念,提升智慧城市保障效能。

卫星导航、地理信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测绘导航局,我们有义务为全国智慧城市以及智慧中国的建设发挥我们的作用,把发展以北斗为支撑的智慧城市作为国家战略。

我们银行如果还用GPS时间有可能造成巨大损失,我们的互联网、电网如果还用GPS时间,可能造成电网总网的失败。发展自主独立的中国的时间、中国的坐标是测绘导航人应尽的义务,发展导航以及智慧城市也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策略,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智慧城市紧密的结合,是应对公共安全、事故灾难、反恐维稳、提高政府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卫星导航及智慧城市将为城市宏观管理和辅助决策提供重要的支撑。

智慧城市的行业标准是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要重视智慧城市标准的建设,如果一个城市一个标准,这样智慧城市中间的互联互通就会成为问题。要强调服务观念,强化智慧城市的特色服务是智慧城市相关产品发展的重点,也是智慧城市理念推广的重要途径,集成导航、地理信息及其他信息技术是提高智慧城市位置服务产品适应性的重要手段。

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及位置服务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潜力是巨大的,智慧城市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的优势领域。我们要把北斗应用于智慧城市和智慧中国,作为智慧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

篇7

一、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和战略优势

(一)石家庄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情况

作为河北省会的石家庄市近年来财政收入持续攀升,经济总量也有新突破,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石家庄市2014年全年生产总值达到5100.2亿元,比上年增长7.9%。全年财政收入完成6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015年1―8月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55.8亿元,同比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689.8 亿元,同比增长13.8。同时,石家庄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9月行政区划调整后,市区面积达到220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303.92万增加到455万,201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1061.62万人。石家庄已步入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新四化时代,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相互促进,融合创新

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其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农村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带动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存的城镇化。智慧城市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高级形态,可以看作是数字化城市的升级版,是基于各种信息化手段,如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把我们城市的各种资源有序的集约起来,提高我们城市的管理水准、运营效率和宜居程度。它强调集成性、融合性和协同性,两者有相融相通、互相促进的效果。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既响应了国家今年初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也是促进“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城镇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路径。因此,作为河北省会石家庄,智慧城市建设应从新型城镇化战略高度、城市转型发展以及全局的视角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确定目标、重点和实施路径。

二、将“以人为核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目标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目标定位应站在“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新“四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以城市发展中涉及的重点问题作为突破口,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城市的智慧化运行和管理,使人们生活更加舒适,城市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第一,改善民生。智慧城市将提供高层次的智慧公共服务,智慧医疗、智慧教学、智慧交通、智慧商业等,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进社会多领域的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极大地满足城市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第二,提高政府效能。信息技术的互联互通为“智慧政府”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政府通过各类先进技术的综合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智慧政府”将把传统的政府提升为“整合的政府”和“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提高政府办公的透明度,使政府工作更加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

第三,促进经济转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以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作为投入要素,属于高科技产业。运用智慧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能够促进传统工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这本身就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征,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的集约型发展。

第四,改善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有一个智慧的生态环境,就是生态建设与监控的智慧化。一方面信息技术产业的推广和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低碳环保,实现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另一方面,智慧生态提高了生态环境的智能监测和综合治理水平,可实现污染的实时监控与生态恶化的适时报警。

三、石家庄市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

依据2014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七部委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结合石家庄市现阶段基本情况和智慧城市系统运作机理分析,建议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如下:

(一)设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作为智慧城市的中枢组织

设立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以其为智慧城市建设的统筹规划部门和实施主体。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全市统一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城市范围内不同系统、不同部门之间的相互联通、数据整合、信息共享,为城市运营、管理和服务提供统一的智能化指挥协同平台,实现社会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合理分配,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促进城市生活更智慧,建设现代化的宜居城市。

(二)将智慧硬件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

一是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国务院总理把“互联网+”写入《2015 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也是思维、模式与理念的创新。结合石家庄的实际,当务之急是加强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推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满足多领域的智慧应用需求。

二是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公共建设和管理是智慧城市的两个显著特征,这两个特征都反映了信息技术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打造信息技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建设。

三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安全保障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行的基础保障,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引导推动建设若干个重点专项,打击信息领域犯罪,尽快建立智慧城市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有效保护计算机网络和公共信息平台的安全运营。

(三)将智慧应用建设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抓手

一是智慧民生。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进步,搭建开放、互动、融合的一体化新型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以人为本的城市运行和管理功能。当前石家庄市正处于跨越赶超、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城市人口具有增长快且流动性强的特点,医疗、教育、就业、交通、住房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亟待解决。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坚持应用需求导向,通过建设满足民生需求的各类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优质医疗教育资源较多,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医疗教育资源的互联共享等。需要注意的是,民生的改善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量力而行,搞好惠民工程建设,不要一味地搞硬件投资,智慧城市建设不等于高科技的堆积。

二是智慧政府。建设政府决策、管理、服务信息、民意集纳的支撑系统,全面感知并掌控城市运行状况,整合城市分散的资源、信息和组织,实现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政府治理创新和提升民生服务能力。

三是智慧经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引入,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在信息技术不断的冲击下,实现了传统行业的创新驱动,使之不断与新技术融合,推动传统行业实现华丽转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另一方面,随着高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的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将会应运而生,促进城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从而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智慧环境。空气污染是目前京津冀区域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石家庄更是多次在近期全国空气污染排名前十中榜上有名。空气环境质量既与自然环境有关,也涉及到产业结构、城市建设、交通出行等多方面。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智能化途径,提高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监控力度,做好环保知识的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做到提前预防、适时预警和及时处置,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篇8

这是时隔37年,我国再次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

根据会议精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将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在“建设”与“管理”两端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会议指出,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和数据分割,促进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的融合,打造维系城市运行的“超级大脑”。

智慧城市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建设智慧城市既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升城市承载能力的现实需要,也是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战略抉择。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再次召开让智慧城市发展从此步入“国家战略清晰化,部际推进协调化”的新阶段。

根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经有近600个城市在进行智慧城市试点,总共计划规模超过万亿元。而住建部正在制定中的“十三五”规划对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逾5000亿元。从实际效果看,智慧城市在城市交通、医疗、政务管理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顶层设计不合理,特别是缺少市民的互动与参与;建设模式过于粗放,对经济成本和后期商业模式思考探索不足;智慧城市建设与生态城市、人文城市等以人为本的历史传承和生态文明衔接互动不足甚至脱离;与之配套的体制和机制缺失,数据信息共享成为难题;重建设不重运营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今年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智慧城市该如何建设、推进与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看看我国“十三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从全球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社会信息化在不断深入发展,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具体到国内,社会经济进入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细化、结构更优化的阶段演进的趋势更加明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形成。

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所承担的功能更多,管理的边界更大,遇到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因此智慧城市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发展重点自然与国外不同;更何况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生产水平、治理水平和需求,而且差异很大。

在规划和建设上,智慧城市必须结合以上实际和各地的具体需求,应本着“一城一策”的原则切实解决内涵、使命、重点、路径和模式问题,打造中国特色的新型智慧城市发展模式,切忌简单复制,照搬照抄,也不要贪全求大。

而且应该认识到,我国当前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综合条件,只能是现行在基本具备相关条件的城市进行试点。在具体措施上,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专家、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振强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智慧城市是一个“巨系统”工程,只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能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局面,这一点应该得到足够重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应包括两个层面: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解决体制的不协调)和技术层面的顶层设计(打通技术壁垒);以此解决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建设主体、数据资源共享以及投融资畅销机制等问题。

从城市发展战略出发,智慧城市的构建,应定位为智慧型战略新型产业的培育和有机生长绿色低碳城市形态的合体。并将智慧城市作为经济引擎来打造,才可能避免智慧城市创建流于表面、成效不足和缺乏市场活力。城市可以依托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经开区、软件园、服务外包园、职教城、新城(区)和内城重点商圈等,按照产城融合的规划理念,充分汲取市场创新的鲜活实践,设计与智慧城市需求相适应的产业定位,编制有效的智慧城市产业专项规划和招商导则。

智慧城市面向的主体主要是城市政府、城市居民和城市消费,因此,合理、有条件开放与公众消费相关的领域(如民用建筑、交通、旅游、医疗和教育等),让市场主体有效参与,能够促进智慧城市应用型消费服务的成型。与市民紧密相关领域的有效适度开放,有助于市场主体将应用理念和技术路径得到充分的实践,有利于催生新型消费方式,同时对政府简政放权和国企改革提供启示。

篇9

智慧城市建设须打通信息孤岛

为了紧跟国家发展城镇化、信息化和各地政府推动城市转型发展智慧城市的需要,由深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牵头,联合全国智慧产业链的优秀企业共同发起筹备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投资联盟,共同拓展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投资市场。其中包括深圳企业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

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支撑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引领智慧产业发展。姚建铨院士和李林教授一致认为智慧城市涵盖了一个城市全部的社会机构、资源管理、社区人文和经济组织全方位、全系统的升级改造,以打通信息孤岛实现智慧化的发展目标。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涉及到顶层规划、产业标准等工作,还需要从产品、系统单元和园区、社区的智慧做起。在保证低碳、节能的情况下走可持续建设路线,稳步建设智慧城市。

打造低碳环保的智慧园区

可以说,智慧园区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动力,智慧园区将是一个低碳环保绿色示范园区,汇集云计算、物联网、能耗管理、BIM+FM新技术应用的智慧园区。如常熟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山翠亨园区、华南智慧城园区、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创新走廊、深圳软件园管理中心等在论坛上分享了智慧园区建设经验。

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建设的著名企业,如达实智能、亚信联创、华南智慧城、华丰集团等,业务涉及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安防服务和基础建设等多个领域。当中已有部分企业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达实智能为例,作为深圳本土的建筑节能服务上市企业,其智慧城市建设及建筑节能投资计划金额以数亿元计,已成功帮助深圳、上海、北京等地区的建筑完成智能化及节能建设。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将从顶层设计开始就要与达实智能这些有着成熟服务以及核心技术的企业进行紧密合作,走强强联合的发展道路。

智慧园区的发展现状

“智慧园区”是园区全面数字化基础之上建立的智能化园区管理和运营,标志着园区整体信息化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智慧园区的核心是以一种更高效集约的办法,通过软件、服务、物联网技术未提高办公和管理效率,提升园区产业服务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服务的明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做到随需服务,建立自主创新服务体系的新型园区,实现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产业价值链提升的目标。

目前国内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等园区纷纷从自身特色出发,制定出台相关战略举措,有针对性地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并且已取得一定成果。苏州工业园已经建成了包括电子政务私有云、数据中心、非凡城市SIP等软硬件平台架构,具备了云服务方式的条件。依据其工业园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园区将以建设“智融服务、慧聚创新”的智慧新园区为目标,2015年基本实现电子政务、社会资源、公众服务、企业应用的“共享、整合、服务、创新”落地;上海市漕河泾开发区城市光网建设完成覆盖,漕河泾开发区数字园区网络建设的初步完成,成为我国首个全面覆盖城市光网、3G和WiFi三种网络的高科技园区。

智慧园区的前景

伴随着国内智慧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投身于智慧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投资规模正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据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高达5000亿元,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篇10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