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起点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改革的起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新一轮 农村改革 方位
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需要深刻把握农村发展的历史坐标和时代方位,认识新一轮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力度推进各项改革。
一、加大农村改革开放的步伐,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坐标中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的方位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农村改革,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占据特殊地位,发挥开创性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改革的难度越来越大、涉及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改革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总书记说:“抓住农村改革发展这个重点,就能掌握整个改革开放的主动权,就能带动我国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改革的新突破,仍然需要由农村改革做出新的尝试、进行新的探索,仍然需要从农村改革中汲取智慧、积累经验。比如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制度改革,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等等。以农村改革的新突破带动整个改革的新突围,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为此,一方面,我们在以更高的视角、更宽的视野来审视农村改革,把农村改革放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来考量、来谋划、来推进。另一方面,要以更加深刻的认识来把握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地位和任务,以农村改革的深入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
二、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坐标中把握新一轮改革的方位
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稳定繁荣就没有全国的稳定繁荣;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过去30多年,农村改革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未来,农村改革也将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进程。所以,我们对“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切实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切实加以解决。一方面,要跳出“三农”抓改革。借助改革开放促进城市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城市聚集的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发挥市场取向形成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反哺力度,实践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思路。当前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许多农村改革发展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城市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要抓好农村改革带动整个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农”问题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难点所在,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希望所在。农村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巨大的需求、美好的前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搞好“三农”工作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无比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扩大农民消费、拉动国内需求,以农村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目的,为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篇2
辉煌的2009年即将过去,充满期待和希望的2010年就要到来。年末岁首,抚今追昔,感慨颇多。回顾那忙碌而充实的过去的一年,365个日日夜夜,鞭策与动力常在,收获和希翼并存。喜迎新年,我们代表本刊编辑部向一直以来关注、支持《农村・农民・农民》(A版)杂志发展的全国广大读者特别是农民朋友送上新年的祝福,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合家幸福!
对《农村・农业・农民》(A版)来说,2009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始终以“发展农业、振兴农村、富裕农民”为办刊宗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年,我们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力争把刊物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这一年,我们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做好涉农服务工作。不仅编发了大量宣传农村改革的好文章,而且还着重报道了我省农村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成果、新经验、新人物,“把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息县夏庄,新农村改革发展的领跑者”等报道,宣传了我省农业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庆祝60周年,我们又派出精干人员,赴漯河深入采访,编发了一组系列文章“漯河市在改革创新中阔步前进”,从多侧面、全方位进行深度报道,引起强烈反响,得到多方面的好评。同时,我们还针对一些重大纪念日,精心策划、编发了专题文章,进行宣传报道。如,为纪念六一儿童节,杂志刊发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文章“花蕾,在春天里绽放”;为纪念党的生日,刊发了“民生让党旗更鲜艳”的长篇报道等,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11月14日,在郑州召开的“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A版)阅评会上”,参评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本刊给予了肯定和厚望,并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鞭策。
2010年是充满希翼的一年。在迎战金融危机初战告捷,经济起稳回升的基础上,新的一年将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12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作为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中的重要一项,并从六个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这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将“三农”工作放在了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也为“三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为“三农”的腾飞拓宽了更大的空间,为办好刊物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任务。我们将再接再厉,努力把杂志办出新亮点,办出新特色,办出新水平,使之成为广大读者的挚友、农民朋友的致富指南。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浇灌下,农业茁壮成长,农民大有作为。农业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三农杂志也犹如一棵嫩绿的幼苗需要呵护,需要扶持,需要阳光雨露,需要良田沃土。我们诚恳地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扶持和帮助,需要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的广泛参与。只有如此,她才能吐绿发芽、蕊萼怒放,成为希望的田野上最灿烂的花朵,在为中原大地奉献盎然生机的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期待的眼神!
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我们将整装待发,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篇3
从当前情况看,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部分农产品供给增幅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的矛盾已经显现。近年来,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城镇居民人均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数量开始基本稳定,但对加工食品、绿色食品的消费数量开始明显增加。二是农民表现出对农产品自给性消费减少而商品性消费增加的趋势,同时又呈现出人均消费的口粮下降而对食用植物油、肉禽蛋奶和水产品消费数量增长的趋势。三是城镇化使农业转移人口直接消费的农产品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显然,我国当前的农产品供求已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局面。
为了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近年来我国对部分农产品的进口数量明显增加。我国是一个人均农业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需要合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以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但我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牢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警示:“我国有13亿人口,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从我国的国情看,再靠增加自然资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已没有多少余地,再靠增施化肥农药来增加农产品产量不仅提高成本更会破坏环境。因此,要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就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舍此别无他途。
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大兴农田水利、加强科技服务、不断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更离不开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本身的活力。
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已成为建设我国现代农业必须突破的一大瓶颈。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是我国农村改革已经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也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起点。
篇4
一、粮食问题的核心在于保护主产区积极性
(一)与会代表认为,今年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延续了过去多年的好形势,在“九连增”的基础上保持了稳步发展的好势头。
夏粮再获丰收,小麦实现“十连增”。从辽宁、吉林、湖南、安徽、江苏等地与会代表反映的情况看,南方主产区早稻面积增加、增产趋势明显,中稻长势正常;东北地区目前大部分作物长势好于去年;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玉米面积增加,长势普遍较好。可以说,全年粮食生产实现丰收具备较好基础,对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将提供有力支撑。
(二)与会专家也指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中有忧,下半年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影响粮食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渐凸现。
从国内看,农业生产存在不确定性,如应对得力,全年丰收仍有希望。今年部分地区秋粮播种期推迟,生长期缩短,要过好东北洪涝和早霜、南方台风、洪涝、干旱、寒露风等多个关口,近期部分地区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控形势较为严峻。
宏观经济影响存在不确定性。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农产品需求特别是工业用农产品需求与价格会得到抑制;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下降,有可能对增加“三农”投入产生影响。
农产品市场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如近期镉大米事件持续发酵,南方大米价格大幅下跌。从国际看,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比较缓慢,农产品出口的外部环境不宽松。目前我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20%,受人民币持续升值和自贸区谈判影响,未来大宗农产品进口可能持续增加。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对国内农产品需求与价格有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农业生产者心理预期。
(三)与会专家认为,从人口、消费和资源因素看,粮食紧平衡将是长期趋势,供需总量平衡、品种品质结构平衡、粮食作物与非粮食作物结构平衡、产销区域结构平衡、自给与进出口平衡这“五个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农产品供给宏观调控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有以下四个问题需要高度关注。
一是如何看待粮食紧平衡。有专家认为,粮食紧平衡是一种理想状态,也是调控追求的目标,这种状态不容易出现谷贱伤农,有利于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有鉴于此,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看待粮食安全问题,我国95%以上的粮食自给率目标实现有一系列目标需要研究。
二是如何看待粮食主产区地位。有专家指出,浙江农民粮食种的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如果吉林、黑龙江这些地方的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国家的粮食安全就很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说,浙江等发达地区是钱库,吉林、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就是粮库,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粮食安全是国家的责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既要发挥比较优势,也要强调利益补偿。让粮食主产区为了国家粮食安全牺牲地方和农民的利益,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状况保障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是如何看待农产品质量安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敏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比数量安全更严峻。在信息完全开放的背景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对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近期湖南、江西出现的镉大米事件,导致湖南、江西大米滞销,影响远未结束。
四是如何看待农业资源安全。农业资源安全既包括数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目前这两方面的问题都很突出。在数量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耕地减少不可逆转。特别像东北地区,黑土地下完雨都油汪汪的,真是肥沃。但这些年由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配套扶持政策没有跟上,这些限制开发区也在上工业项目,占的都是好地,这些黑土地用一寸少一寸,绝对是不可再生资源,占了可惜。在质量方面,一些地方农地退化、沙化,耕地面源污染加剧,水资源污染情况更加严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迫在眉睫。
(四)与会专家建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出台相关战略措施。
一是下决心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实施用“财政转移支付换取粮食安全”的战略,国家应根据对粮食安全贡献的大小,对农业大县合理增加资金奖励,在保证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同时,根据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情况,设立奖励系数,建立与粮食产量、商品量和利益相挂钩的粮食奖补稳定增长机制。改革产粮大县考核机制,彻底摒弃GDP指挥棒。让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不吃亏,充分调动产粮大县积极性,专心发展粮食生产。
二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稳定农民种粮预期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合理确定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粮价合理水平,引导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借鉴国外经验,积极探索重点粮食品种的目标价格政策,稳定粮农收入预期,提高种粮比较效益,使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三是加大核心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把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作为重点区域,把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重点受益对象,着力加强灌溉排水、土壤改良、道路整治、机耕道、电力配套等工程建设,尽快出台
解决种粮大户等规模经营主体晒粮场、机库棚建设用地的办法,创造规模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四是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优质优价,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农民收入能否持续较快增长值得高度关注
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4817元,同比实际增长9.2%,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回落了3.2个百分点。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无论是粮食主产区还是非主产区,都呈现出农民增收步伐放缓的态势。
(一)与会代表认为,纵观当前价格、就业、补贴等几方面增收因素,农民收入能否实现全年较快增长还存在不确定性,连续三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的势头能否延续值得关注。
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看,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家庭经营收入历来是农民收入的一个大头,但也是今年波动最大和最不确定的因素。上半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达到2434元,同比增长7.6%,增幅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超过总体降幅,成为上半年农民增收放缓的最大下拉力量。
影响上半年家庭经营收入的因素,除养猪业低迷外,H7N9禽流感也对禽业生产消费造成重大冲击。江苏农委同志讲,H7N9禽流感已使江苏家禽产业直接损失近50亿元,很多是把种鸡当成商品鸡杀,把种蛋当成商品蛋卖。原来判断6、7月份应该从H7N9禽流感阴影中走出来,现在还没有见好转,许多家禽企业濒临倒闭。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影响紧随其后。湖南桃源县的大米原来畅销浙江、广东等地,镉大米事件以来,已经卖不到县外了。更重要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重挫了消费者信心,负面影响短期难以消除,进而对农产品消费需求与价格造成长期不利影响。此外,农业灾害影响不可忽视。今年以来,农业干旱、洪涝、病虫害等灾害交替出现,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明显增大。重庆市仅近期的强降雨就造成农业直接损失4.3亿元。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农产品数量和价格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数量上看,只有增产才能保证卖力的增长。但农业生产有周期性规律,“十连增”后是否还继续增产?这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影响生产增长的土地、水等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支撑持续增产已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增加农民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数量的不断增长是有难度的。从价格上看,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也有很多约束。价格是波动的,有涨有落,更重要的是它有两个直接限制因素,一是CPI中农产品权重过大,国家控通胀、管物价,必然首先要调控农产品价格;二是目前很多国内农产品价格都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由于消费者容忍度和国际价格天花板两个因素制约,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上涨增加家庭经营收入也是不太现实的。
从工资性收入趋势看,将由快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近年来,农民工资性收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一大动力来源。但是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趋势的背景下,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态势能否持续下去,形势也不容乐观。工资性收入是农民转移的数量和务工人员工资水平两个因素作用的结果。一些专家认为,目前,对农民工数量转移起主要作用的是机会和能力两个因素。机会就是经济增长提供的就业机会。国内经济增幅已连续六个季度回落,经济放缓就业机会自然就会减少,特别是目前吸纳农民工就业最多的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加大,长此以往对农民转移就业更为不利。从能力上看,大部分农民工素质不高,较多地是在低端产业就业。经济放缓会促使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虽然带来相关就业机会,但目前农民工整体素质还与此不匹配,有机会无能力,农民工转移数量自然上不去。目前农民工工资比2008年翻了一倍多,希望今后保持如此较快的增长率是不现实的。因此,从农民转移数量的速度和农民工工资的增长率两个方面分析,未来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会减慢下来。
从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变动看,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依然偏小。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主要依靠国家财力的增长,经济增速下降,财政收入增幅减缓,农业补贴的增加就有了难度。近两年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是比较快的,但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比较低,未来一个时期的变动对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影响较小。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很大;二是结构性变化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三是实现十提出的翻番目标相对容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困难。
(二)与会专家指出,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态势不出现逆转,需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一是要加大农产品价格支持力度。要特别注重利用价格手段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近期要特别关注夏粮的收购和价格,一旦价格下跌要及时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下一步还应提高农产品价格支持水平,丰富价格支持的形式。
二是要确保农民转移就业和收入水平稳步提高。未来一个时期,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的重要意义都不会改变,在产业政策导向上,应始终坚持把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在优先位序。要特别鼓励支持微小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建立农民工劳动报酬稳定增长机制。
三是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党的十提出农民收入倍增目标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发达的江苏、浙江到不发达的甘肃等许多地区,都出台了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并且提出农民收入增幅要高于城镇居民,这个方向应坚持不变。各地促进农民增收要注意发挥本地优势,比如,东北尤其是黑龙江和吉林农民增收主要依靠粮食与价格,上海、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农民增收要靠现代农业建设、城镇化带动和财政转移支付,贵州等资源缺乏、经济又不发达地区主要依靠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工资水平提高。
四是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力度。在当前经济走势趋缓的大背景下,更应坚定促进农民增收的信心和决心,保持增加“三农”投入的决心不动摇,使农民收入中来自政府支持部分的比重有明显提升。
三、土地制度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补上农业短板、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实现要素平等交换、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迫切需要深化农村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当前,农村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到了闯关的关键阶段。
(一)与会同志对深化农村改革呼声很高,关注的焦点大多涉及农村土地制度,可以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绕不过的一个关口。大家对农村土地制度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如何得到切实保护?长期以来,城市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的权益不平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不能进入市场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同地不同价。征地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补偿标准低。一些地方借城镇化名义,随意征占农民土地,擅自开展或扩大土地增减挂钩,侵害农民土地权益。
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如何落到实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此后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均就落实“长久不变”提出明确要求。但目前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不尽统一,有的理解就是原有承包关系的长久不变,有的理解是以起点公平为基础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长久不变的年限到底是多长,这些都需要尽快从政策和法律的角度给予回答。
三是土地流转行为如何规范?当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流转服务不完善问题,有的地方甚至还存在违背农民意愿强制流转等问题。在土地流转后,一些经营主体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出现“非农化”现象。
(二)与会同志认为,当前健全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基础工作。明晰的产权关系是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基础和前提,经过确权登记颁证后的农村土地,用益物权的性质体现更为明显,权能更加充分和完善,农民对投资、生产、流转的预期有稳定感。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颁证要重点解决农户承包地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强化对农户承包地的物权保护,推进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进程。
二是在起点公平基础上实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应在充分考虑现有土地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探索起点公平的长久不变形式。对于长期实行“生不增、死不减”模式,土地承包关系非常稳定,农户对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充分认可,可以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作为土地确权和长久不变的起点;对于长期实行“大稳定、小调整”模式,可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针对历史遗留问题和个别特殊案例作最后一次小调整,在此基础上确权颁证和实现长久不变;对于个别土地承包关系频繁调整,或者土地长期数量不清、分配不匀的地方,要下大力气摸清底数,在群众充分认可的条件上公平分配,并以此为基础确权颁证并明确今后长久不变。
三是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交易。建立认定农业者制度,明确土地流转政策边界,依据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等加强项目监管和土地用途管制,防止耕地流转“非农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土地流转时要尊重农民意愿,引导而不强迫,防止脱离实际人为加快流转。
四是加强土地物权保护。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继承、转让和退出机制。允许农民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城。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严格征地程序,提高补偿标准。
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与方向
(一)与会专家认为,当前我们强调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形势要求。
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长时间、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怎样确保商品农产品供给面临全新考验,以商品农产品生产为目的的新型经营主体的构建,自然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四化同步”,农业现代化是短腿。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完的历史,真正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城镇化看,珠三角、长三角与发达国家没有区别;从工业化看,更是显而易见,世界上500种工业产品,我们220种产品全世界产量第一,典型的工业品制造大国;从信息化看,信息化进程与发达国家也几乎是同步发展。但从农业现代化看,囿于生产特征和产业特征,我国农业并没有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走过发达国家一两百年走过的路,因此相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是滞后的,是短腿。从产业效率看,也能说明这个问题。据测算,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创造增加值人均2万元,第二产业是10万元,第三产业是8.3万元,这个数据十年间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补上农业短腿,解决农业现代化滞后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二)与会专家认为,新型经营主体的载体形式多样,但从组织属性来讲,无外乎三种类型,即家庭经营型、互助合作型和企业经营型。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属于家庭经营型;社区合作、股份合作、专业合作、联合社等属于互助合作型;大中型龙头企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等,属于企业经营型。这三大类主体组织属性、产权属性和分配关系不同,内在运行机制和比较优势也不一样。所谓组织属性不同,是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或产业链上分工不同,产业产品不同,对组织属性的要求也不同。所谓比较优势不同,是指各种类型新型经营主体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各自功能不同,彼此是相互补充关系,而非替代关系。从发展趋势看,家庭经营型主体将是商品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互助合作型主体将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企业经营型主体将在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加工、营销、开发“四荒”以及规模化养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与会专家认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推进规模经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新型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发展动力源于规模效益和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升。但从我国国情出发,农业经营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讲究适度。一方面,适度规模的收益与外出务工机会成本基本相当;另一方面,适度规模的生产投入有限,贷款压力较小。当然,由于各地条件差别较大,南方和北方,中原和东北的适度规模标准也不一样。有专家测算,北方的适度规模标准为100—120亩,南方的适度规模标准为50—60亩。同时,与会专家也指出,虽然传统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正从商品生产者演变为兼业型、生计型小农,但仍将长期存在,要重视普通农户对国家粮食安的重要影响,继续稳定完善相关支持政策,特别要大力发展生产,包括土地托管和代耕等服务,提高普通农户的生产水平。
(四)与会专家指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要高度关注从业人员,要使从事农业经营达到进入有门槛、经营有效益、收入有保障、职业有尊严的要求。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方面,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实行差别化的扶持政策。目前,对合作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对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要尽快出台相关专门扶持政策,明确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倾斜。对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要加强监管,使农民利益最大化,坚决不允许“非农化”,适度限制“非粮化”。
篇5
那么,新阶段的发展与改革有哪些内在关系?发展对改革提出了哪些现实要求?
第一,可持续发展与改革。我们说发展进入新阶段,一项重要任务是实现从追求经济总量向追求经济质量的转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仍然需要继续把“蛋糕”做大。但是,就发展的趋势看,经济增长质量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为此,我们不能再坚持原来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不能再走高消耗能源、无偿使用土地、无条件招商引资的路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新阶段市场化改革,要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为重大任务。也就是说,改革要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体制机制保障,由此更好地为发展服务。
第二,和谐社会建设与改革。如何正确处理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这些年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再强调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条件。但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利益矛盾增加了,各个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成员需要平等协商对话,需要形成利益博奔的制度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作出了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这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此可见,进入新阶段,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适应这个大趋势,建立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已成为新阶段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三,新农村建设与改革。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的突出矛盾是,改革搞了近30年,但还在多方面保留着城乡二元的制度结构。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个由农民工孩子表演的诗朗诵节目,诗名叫“心里话”,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的,“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开着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裤腿沾满泥巴。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要问我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是妈妈把首都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是爸爸建起了北京的高楼大厦。”这些话促使我们要切实关注城乡二元制度结构的社会不公平性。孩子们因为父母是农民工,就不能享受城市的义务教育。我们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不仅影响到农民工,也影响到了农民工的子女。从2006年开始,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并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表明,我国的农村改革已经开始从“城乡二元”向“城乡一元”的制度结构转变。
第四,全面对外开放与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来投资,我们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这对于大量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全面开放和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吸引外来投资,要由以往的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综上所述,对新阶段改革的历史起点可以作几点初步概括:
篇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农村变革的新起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年代就已提出。上世纪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农村变革的一个新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的第三次重大调整。第一次调整始于上世纪年代末实施的,土地承包给农民,分权是其核心。××年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为第二次调整,调整的核心是减负。
而站在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看这个“新起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则更加清晰。国际经验表明,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比较普遍的现象。我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三农”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矛盾累积到今天已演化成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大局的焦点。
正是在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财政收入.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这样的宏观背景,催生出跳出“三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料显示,××年我国农业用地减少了数千万亩,突破了应该稳定在年的亿亩的耕地指标,导致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到亿亩以下。在这种情况下,粮食短缺造成基本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带动物价上涨,导致××年年初物价指数突破。
“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林毅夫由此进一步分析认为,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对于保证农业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且对于预防通缩、拉动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将成为未来我国投资和消费的最大市场。
农村进步的新理念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字的定位,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政策,体现了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全新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温铁军分析说,新农村至少具有三个“新”特点:一是新在城乡之间的统筹良性互动上,体现出一种城乡之间的和谐;二是新在农村的发展重在农村的社会制度建设,体现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要求;三是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保持充满田园风光的良好生态型社会。
全新的建设理念来源于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年之后连年扩大,目前仍维持在∶。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的行政村没有通公路通电话,的村庄还没有通电,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由于农民手中没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明显不足,不仅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连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据卫生部估计,全国有到的农村人口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到高中毕业,在上世纪年代共需支出元,年代需支出约元,到××年则需支出约万元。
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也不能止于增加农民收入,而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国务院总理挂牵的事。今年月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
农村建设的新发展
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农村建设正迎来一次新的发展。
——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年全国共安排粮食直补资金亿元;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农村教育方面,中央明确提出,到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年招标采购总计亿元的总值。
来自农业部的统计显示,全国已有万农户用上了沼气。以沼气等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批生态项目,如今已在各地农村积极推进。山东、浙江等省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口号,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等可再生能源。河北省从××年开始在全省农村广泛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确定把“道路硬化、街院净化、村庄绿化”作为改善农民居住环境的主要目标。
篇7
“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更加充盈、丰富、安全
陈萌山表示,《规划》的一大亮点就是首次在国务院文件中明确从定性定量两方面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农产品供给、农业结构、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科技等7个方面27个发展指标。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5年达到5.4亿吨,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300万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310元等。
“到时候,我们国家的现代农业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瓶子’将更加充盈、丰富、安全,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普及,新型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陈萌山说。
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实现《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今后几年我国将保证农业投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支持保护、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农业法制保障、加强组织领导。《规划》进一步明确国家农业投入总量要持续增加、比例要稳步提高,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今后继续实施农业“四补贴”政策,增加补贴规模、扩大补贴品种、完善补贴办法、增强补贴时效。加大动物强制免疫补贴力度,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应用与服务支持政策。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农业农村改革将继续深化,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制定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的鼓励政策。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等。
着力解决明天“谁来种田”、“谁来养猪”
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陈萌山表示,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需要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方面下功夫。
在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规划》将“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从增强农业公益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经营两方面进行了部署,致力于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方面,《规划》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
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方面,现代化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农民,《规划》在重点任务中就“壮大农业农村人才队伍”进行了部署,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鼓励和支持新一代有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在农村或者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的现代化经营。
在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方面,《规划》在保障措施部分就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加大补贴力度、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等方面做了明确部署,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不搞一刀切,加强示范区建设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程度、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农业发展呈现出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基于这种情况,《规划》没有要求各地现代农业建设齐步走、一刀切,而是创造性地把全国现代农业建设划分为重点推进、率先实现和稳步发展三类不同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包括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其他主要农产品优势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供给保障功能;率先实现区域包括东部沿海先导农业区、大城市郊区多功能农业区和农垦规模化农业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稳步发展区域主要指草原生态经济区,突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态保障功能。
篇8
1目前农村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淡薄,缺乏创新理念。农村税费改革后,特别是实行村财乡管、“三资”制度以后,部分审计工作者认为,形势变了,管理制度落实了,农村审计工作可以放松了,甚至认为可有可无了;(2)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模式。面对新形势新特点,人们在审计方法上仍然停留在老问题、老方法、老模式上,工作方式陈旧,工作方法简单,审计工作抓不到重点,使审计流于形式;(3)因循守旧,缺乏突破意识。部分地方在新的条件下,对复杂的农经形势和农村工作,因循守旧,畏难情绪上升,对热点难点问题缺乏应有认识和审计对策,审计工作打不开新局面;(4)视野狭窄,缺乏创新手段。在农村重大惠农政策不断出台,各种重大涉农政策不断推出之后,审计工作面临新局面,部分同志视野狭窄,观念陈旧,对新形势、新特点,拿不出新办法,新手段,使审计工作严重滞后;(5)队伍老化,缺乏创新活力。由于多种客观原因,农经队伍特别审计队伍出现了人才断档、比例失调、队伍老化问题,农村审计队伍缺乏应有活力。
2解决农村审计问题的几个途径
结合东丰县实际,就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我个人认为应重点抓住如下五个途径:(1)抓起点,常态工作不放松。县级农经工作必须始终把农村审计工作列为重点,纳入日程,周密规划,狠抓落实。东丰县资产局多年来始终针对东丰实际坚持严格的制度审计,规范流程,严把关口,坚持从源头抓起,把住收支关,堵死账外洞,管住“当家人”,健全责任制,乡镇财务全面纳入了法制化轨道。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全面实现了“三资”崭新工作模式,为创新农村审计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2)抓重点,关键问题不放过。把农村现有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看住、管好,让农民群众满意放心,这是农村审计工作的出发点,更是落脚点,东丰县抓住这一核心问题不放松,凡是涉农工作一步不差,凡是涉农利益一步不让,凡是惠农大事一个不丢。对高速占地,涉农拆迁、征地补偿、惠农奖补等重点领域,即时展开重点审计、跟踪审计、全面审计。2012年先后对10个乡镇160个村进行了重点审计和专项审计,处理不合理支出,纠正违规项目,依法处理了责任人。(3)抓难点,坚守阵地不退缩。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三资”各种惠农资金能否按时足额到位,一直是农村工作中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东丰县始终把审计锋芒定在这个热点难点上,多年来对全县14个乡镇229个村定期进行拉网式审计,落实政策,查处问题,保驾护航收到了良好效果,使审计工作模式取得了全新突破。(4)抓焦点,在创新中求实效。农村中干部换届选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普九”化债,农业种植业保险涉农问题是农民群众最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审计工作能否在观念上有新突破,手段上有新创新,模式上有新举措,把这些焦点问题查实理清,让群众放心,让村民满意,这是个焦点中的焦点问题。几年来,东丰县始终迎难而上,抓焦点、破难点、审重点,先后对全县进行专项审计、离任审计,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全县得到及时、准确到位实施。(5)抓培训,全面强化队伍建设。为了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把农村审计工作推向新高度,东丰县多年来始终把审计人员培训提高工作当做大事抓,当做要事办。先后采取集中培训,定期考试,专业考核、资格考核,年度评比等多种形式对审计人员进行两个素质的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上述五个方面是解决目前农村审计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探讨。从这五个方面着手处理当前存在问题,对把农村审计工作推向新高度,必将产生良好效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三农”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作者:马春杰工作单位:吉林省东丰县拉拉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 语文教学 改革
农村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重点,农村改革开放的发展得依靠教育。中学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农村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模式,为农村的双文明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农民。
农村中学教学现状:一是重传授轻能力培养。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各种能力,不能适应农村实际的需要。二是忽视学生的课外阅读。三是理论和实践应用相脱节。学生感到书本知识枯燥无味,没有实用性。
以下是笔者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农村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教师培养学生具有各种学习能力,就要因材施教,能根据农村学生、农村实际去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降低学习要求。和城镇同龄学生相比,山村中的学生有明显的发展迟滞现象。思辨能力差,缺乏信心,依赖性强,碰到困难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真正做到日有所获,月有所得,才能让学生重拾信心。针对学生实际,教学中从最简单的要求抓起,只要未能达到要求的,便反复进行,直到达到要求为止。但一旦达到要求则给予鼓励、表扬。课文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尽量的简单化。如诗歌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探讨诗歌的感情,达到目标了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抒发感情,接着再指导学生写作诗歌。从易到难,一步步落实。写作也一样,分步走。这点点滴滴,慢慢地使学生看到了自己的潜力,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自由学习。教师首先要树立让学生自由学习的观念。在一种完全放松的心灵背景下,独立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智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比如笔者讲授《荔枝蜜》这一课,不急着要求学生如何划分结构,分析内容。先让大家讨论一下学生熟悉的蜜糖。什么味道,营养如何,蜜糖怎么得来的等等。进而引导大家谈到蜜蜂的特点,了解大家对蜜蜂的感情,最后学生都一致认为蜜蜂是我们农民的朋友。由于谈的都是农村孩子熟悉的东西,因而学生畅所欲言,气氛活跃。在这个基础上我再叫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于是学生各抒已见,相互启发,老师适当点拨,就明白了文章也是在写生活。整节课学生都在谈着大家熟悉的事物,进入一种聊天式的场景中,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大家可以自由的发挥意见,不必担心别人的嘲笑。这种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1.每周开设课外读书课,课上学生一律看课外书。开始我从自己家里拿来报纸、杂志、小说等让学生看,让学生遨游于半亩方田中,感受到课外书中湖光山色的美景,如痴如醉。学生被丰富多彩的课外书吸引了,再鼓励有课外书的学生从家里拿到课堂来,或去图书室借阅,相互交换着看,掀起阅读课外书的。
2.制订课外阅读记录表。全班分几个小组,记录学生看了哪些书,哪本书哪篇文章最好看,最感人。定期检查,组与组之间可展开竞赛。看哪组看书最多,谁看书最多,加以公布表扬。
3.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要求每个学生有一本课外阅读笔记本,记录课外书的精彩文章、片断、成语、歇后语、名言、警句、诗词等等。让学生把笔记本成为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根据自己兴趣精心设计,加上一些图画,图片,美术字等点缀其间,五彩缤纷。经常翻阅,乐在其中。一段时间后,可举办全年级或全班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笔记本,让获得荣誉的同学介绍经验,与差生结对子,共同提高,激发大家的阅读热情。课外阅读不但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转贴于
三、教学与应用相结合
1.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贴近自然,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感受大自然,体会生活,感悟人生;通过感受农村四季风光,增强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热爱,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和审美情趣,进而理解课文;通过讨论,调查,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会说,会听,去研究,去认识社会。如笔者给学生一个月时间调查家乡或学校存在的某个问题,按照“病状—病因—开药方”的格式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写成议论文。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把过去那种应付式的写作转变成了关注农村身边现实的写作了,学会了辩证的看问题的习惯,树立了新型农民的意识。笔者也试过叫学生调查农村老房子文化。通过这些语文的形式,学生加深了解农村,加深对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对课外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在生活中学语文,真正实现大语文的转变。
2.适用农村需要。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一种实用本领。(1)从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请柬、祝辞、题词、讣告、悼词、碑文、对联等的写作格式与技巧。(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讲、广播稿等。(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起诉书、答辩状等。
实施素质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农村中学和城市中学的学生起点不同,教学方式、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语文教学改革的步伐,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和应用,争取在农村这块薄田上有高的产量,相信农村小康社会离我们不远了。
参考文献
[1]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唐晓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学习辅导[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
[3]吴能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读本[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规划;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县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很多小城镇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乡(镇)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各乡(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
(四)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建设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设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领导干部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等原因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乡(镇)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上级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收费偏高。尤其是工业集中区因无工业用地指标,而致使投资者存在一定的后顾之忧,同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房价和土地租金偏高使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三)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一是县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二是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三是从小城镇建设中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不够。四是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想法
鉴于上述情况,个人认为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乡(镇)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集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人民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
(三)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县、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四)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结语
规划问题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党的以来,通过农村改革,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走上了城市和农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小城镇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一座座面貌一新的小城镇,不仅构筑了农村工业化的基石,而且开辟了农村城镇化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和农业的现代化展现出美好的前景和希望。
参考文献:
[1] 宣传中.加快小城镇改革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