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质勘查市场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质勘查市场前景

篇1

目前,地勘队伍管理体制已发生了重大改革,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式挂牌运行,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始分体运行。在新的形势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加强地质勘查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地勘工作新体制的必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工作从经济意义上可划分为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两类。

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工环地质调查、区域物化探调查、遥感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海洋和极地地质调查、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矿产资源调查,以及与上述地质调查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等。公益性地质工作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为社会提供基本的国土地质资料,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领域提供普遍的服务。具体来说,包括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的全国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重要地区和重要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权益而进行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其他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2)投资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按照受益对象的不同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种主要来源,涉及全国的基础性、公益性地勘工作主要由中央财政支付,而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地质工作以及城市和地区的水工环地质工作,则以地方财政投资为主。其投资规模主要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和中央、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

(3)公益性地质工作主要采用事业体制运作,但并不等同于传统体制下的事业费拨款体制,政府投资的运作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在政府委托的投资主体与地勘单位(企业)之间实行市场化运作。

商业性地质工作则是指矿产勘查和为某一特定主体提供服务的水文、工程和环境地质勘察。与公益性地质工作相比,商业性地质工作更具有明显的特征:

(1)具有“私人物品”属性。其成果具有盈利性,为特定的企业单位进行专属,成果的产权归投资者所有,法律保护其合法权益;

(2)企业性。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通过企业这个载体来进行运作,这是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最本质要求。在市场经济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由独立的矿产勘查公司和大型矿业公司的勘查子公司来进行的;

(3)投资主体多元化。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商业性地质工作必须与金融业紧密地融合,逐步形成完善的资本市场,遵循“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一些矿业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矿产勘查)的投资是由企业和民间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而筹集的,一般地,其投资主要有三种来源:一是小型勘查公司的资金投入;二是矿业公司投资;三是通过筹组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政府有关法规,经批准发行一定数量的股票、债券筹集所需的资本。第一种类型,即勘查公司的投资,主要用于找矿发现阶段。但一旦找到或发现矿床,需作进一步的勘探与评价时,一般勘查公司难以独立承担巨大的找矿风险和投资,而需要通过后两种类型进行筹资和投资。从近年的发展趋势看,以发行股票、债券等形式筹集社会资金的做法趋势于普遍,这也是矿业公司和独立勘查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为推进地质工作改革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所有的部门和省局都探索了公益性队伍的组织形式。如,河北地勘局按地区成立地调院,使一部分人一心一意搞地质勘查工作,一部分人一心一意闯市场;部分省市探索了一院两制,在地勘单位内部划分事业和企业两个部类;江苏地矿厅通过改造一个单位为地质调查院,专门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地矿厅专门从各地勘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挂牌运行,标志着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分体运行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创造出了许多商业性地质工作进入市场的可行形式,主要有:

(1)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以矿业收入为主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勘单位,组建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矿业公司,以勘查为基础发展矿业,以矿业收益为目的加强勘查。四川地勘局402队、108队、川西北队等单位试行职工带资上岗、风险抵押、模拟股份合作制等风险勘探做法,形成了新的机制。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如陕西地勘局六队,从收益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再用于找矿勘查,走“以探促采,以采养探,探采结合,滚动发展”的路子,前景广阔。推进勘查、开发一体化,要以贵(贵金属)、稀(稀有、稀土)、宝(宝玉石)和有开发价值的非金属为重点矿种,以取得可观的效益,迅速积累资本,确保地勘工作的后劲。

(2)矿业权转让。地勘单位从事矿产勘查并取得找矿成果,出于经济效益比较分析,不再进行采矿经营与合股采矿经营,这时可依法进行矿业权转让。通过矿业权流转,补偿勘查费用,取得经济效益。

(3)国家订货。国家订货的商业性地质工作,主要是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的急缺、战略性矿产勘查、长远发展所必需的矿产资源储备,以及为了实现地区发展战略目标和产业的区域合理化所需的地勘工作。

篇2

关键词:黔东南;钒矿;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40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9-0123-03

钒矿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贵州省黔东南州蕴藏着丰富的黑色页岩型钒矿以及开发利用钒矿资源相配套的各种生产要素条件。大力发展钒矿产业的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钒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钒矿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1 黔东南州钒矿开发利用现状

1.1 社会经济条件

1.1.1 基础条件与设施

黔东南州交通十分便捷,州府凯里距省城贵阳160余km,全州已实现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路;黎平机场已实现建成通航;沪昆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岑巩、镇远、三穗、剑河、台江、凯里、麻江等县市;西南铁路大通道湘黔铁路复线途经镇远、施秉、黄平、凯里、麻江等县市,初步形成了公路,铁路和航空的现代交通网络。昔日交通、信息、文化闭塞的黔东南已做好了承接中东部产业发展的准备[1]。

1.1.2 钒矿市场需求

钒是重要的合金和功能材料,属于战略资源,素有“金属维生素”之称[2]。

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生产规模以及产品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钒在我国的应用总量也在不断增加,从在 2005~2011年钒的产量在逐年增长,其增长率保持在 5%~20%之间,在2012年钒产量短暂下降后,2013年钒产量又重新提高,增长率达50%,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钒矿产量仍会保持一定的增长势头[3]。

1.1.3 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扶持

西部大开发给黔东南州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黔东南州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良好的环境,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质的服务,因此,黔东南州迫切需要拓宽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空间,而黔东南州丰富的钒矿资源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1.2 开采有利条件

黔东南州钒矿资源属海相沉积成因、层状、似层状产出的矿床。

矿层直接顶板为黑色炭质泥岩、局部为页岩、黑-灰黑色炭质粉砂质泥岩和炭质泥质粉砂岩,属半坚硬岩组,厚度较大。

矿层底板为灰黑色薄层纹层状硅质岩,坚硬性脆;顶、底板较稳固,开采技术条件较好。部分矿山,矿层出露在地表,地表植被少,剥采比低,适宜露采,成本低,效率高。

矿层及其顶板均为炭质页岩,属相对隔水层;底板为硅质磷块岩和硅质岩,属弱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钒矿区域水质较好,地下水不低于Ⅱ类标准,地表水不低于Ⅲ类标准,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无大的影响。应该高度重视以坑采方式开采的矿山,由于开采时大量疏排地下水,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影响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甚至造成地表变形[4]。

根据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015年前对镇远县、岑巩县、施秉县、三穗县、台江县、黄平县、麻江县和丹寨县等地25个勘查区开展钒矿的普查或详查工作,远景资源量约V2O5100万吨。

1.3 开发利用现状

黔东南州境内钒矿含矿层分布较广,通过找矿勘查,预计可供开发的钒矿层位稳定,远景资源量较大。

州境内已探明钒矿总资源量28.81万吨,其中已审批钒矿资源量23.85万吨,未审批钒矿资源4.32万吨经上述工作已初步查明,并伴生镍、磷、铀等多种矿产。

黔东南州黑色岩系钒矿资源主要分布在镇远,黄平,天柱,三穗以及施秉等县,保有V2O5可采资源量23.85万吨,目前可供开采的天柱县大河边伴生钒矿13.54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31年,动态保障年限25年;

三穗县煤炭井钒矿6.92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16年,动态保障年限13年;

黄平县纸房钒矿1.9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4年,动态保障年限3年;

而施秉县新城钒矿0.62万吨、镇远县两路口钒矿0.17万吨、镇远县火石洞钒矿0.41万吨、丹寨县南皋磷矿伴生钒矿0.28万吨,其静态保障年限和动态保障年限都不足2年。

根据钒矿资源调查现状,统筹钒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和谐发展,兼顾地区、县(市)和企业利益,高效管理,将黔东南州的钒矿划分10个允许开采区,7个禁止开采区,并实行不同的管理措施,见表1。

目前,黔东南州已建的钒矿项目不多,已建或筹建的6家提炼钒企业分布于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天柱县、台江县,大部分企业矿区采用露天,少部分也有坑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生产[5]。

1.4 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1.4.1 勘查程度低

黔东南州蕴藏大量尚待开发的含钒黑色页岩,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不足,地质工作主要局限于浅部,工作程度低,钒矿产资源储量大部分尚未查明。从源头上制约了钒矿业进一步开发利用。

解决黔东南州钒资源勘查的瓶颈问题:一是提钒企业探采结合,提高储量级别,提高钒资源的保障程度;二是地勘单位和提钒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加快地勘工作。

1.4.2 布局欠合理,开发利用总体水平较低

已建或筹建的6家提炼钒企业分布于三穗县、镇远县、黄平县、天柱县、台江县。有的企业选址布局欠合理,技术装备水平较差,矿业结构不完善,节约和集约利用程度不高,附加值不高。这将会制约全区钒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

1.4.3 管理、技术人才缺口大,矿政管理有待完善

①黔东南州经济欠发达欠开发,待遇较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②矿业权市场建设滞后,矿业资本市场不够发育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融资渠道不畅,现有体制和机制不健全;③矿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使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证;④地矿行政管理基础工作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力度;⑤需进一步治理整顿矿产资源管理秩序,防止非法采矿、无证勘查或开采、越界勘查或开采、非法转让矿业权等违法行为。

2 黔东南州钒矿循环开发利用建议

2.1 黔东南州钒矿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目前,我国矿业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发达国家注重发展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业,利用科技力量实现了产业从外延型、数量型向内涵型、质量型转变,产业梯度转移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与此同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为工业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贵州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也与日俱增。

黔东南州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处于南-贵-昆经济区东北缘,直接受到华中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经济区的辐射影响。从更广域的范围来看,本区处于泛珠江流域经济合作区和长江流域各经济区域共同影响的地带,并较省内其他地区更多地受到珠江流域经济力量的影响。

在广阔的黔东腹地范围内,蕴藏着丰富的林业、矿产、生物等资源,是自然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资源优势突出,能够为基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钒的价格变化,受钢铁工业产品上涨下跌的影响,价格有所波动,近期钒矿价格处于低位,但根据国内有关专家预测,随着经济平稳回升,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及钢铁行业回暖,还有钒电池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V2O5价格还有一定的上行空间,钒产业的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

黔东南蕴藏大量的石煤型钒矿,以钒资源为切入点,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高效利用钒矿资源,逐步建成贵州省重要的钒矿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将成为黔东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2.2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

钒矿产业循环经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次,即大循环,主要为矿业循环提供有利的经济和政策保障;中观层次,即中循环,通过建立产业园区,延长钒矿资源产业链,合理配置各种资源,提高区域产业联合体的经济效益;微观层次,即小循环,在企业内部利用高科技技术,做到清洁生产,同时充分开采和利用伴生矿产,合理排放等,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1 钒矿企业内部循环模式(小循环)

黔东南州钒矿企业内部实现循环经济主要体现在废气治理、节水措施、废渣综合回收利用、钒矿床多金属的循环利用等几个方面。

黔东南州钒矿床矿石中含钼、钴、镍等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种,如达到工业开采价值,则应选用先进合适的工艺,实现多矿种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钒矿企业中,可以根据黔东南州钒矿资源的赋存条件,选择合理的开采方式和生产工艺,提高钒矿资源和其他伴生金属的采出率和产品的质量,推广节能、节水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尾矿的利用率,实现废水、废渣的综合回收利用,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废气的零排放,减少进入生产环节的物质、能量消耗。

2.2.2 钒矿企业循环模式(中循环)

传统的钒矿生产是以钒矿资源的开采和选冶初加工为主,生产经济的增长是按照“资源产品废物排放”的模式来实现,钒产业链比较短,要实现循环经济模式,就应考虑到拉长产业链,不断提高提钒冶炼的科技含量,延长钒矿价值链条,实现产品优化升级,提高经济附加值,更好地消化吸收废弃物,积极培育下游主导产业。

实现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化生产,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建议在将精细加工如钒铝合金、钒铁合金、氮化钒、钒薄膜、钒电池等科技型企业,布局在工业园区内发展,园区内统一规划,集中生产,集中管理,集中治污,变废为宝,化废为利。

实现产业共生耦合,形成钒工业相关联的“产品链”,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2.3 黔东南州钒矿综合协调发展(大循环)

黔东南州政府要从政策导向和投资导向两方面加以引导,在以钒产业的主导的情况下,建设产业群,构建循环利用资源你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起引导作用。

同时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使政府、市场、人民大众协力配合,发展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的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之路。

2.3 黔东南州钒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①鼓励矿山企业创造条件,通过发行股票、债券、项目融资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用于勘查和开发钒矿资源。规范地质勘查工作,维护地质勘查市场秩序,保护地质勘查投资者和勘查作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②建立钒矿探矿权管理档案,提高勘探单位的探矿权资质要求,要求探矿权的最低投入,推行钒矿探矿权竞价出让制度,新设置钒矿探矿权以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竞争方式出让,切实保障探矿权人的权益,通过市场行为来调动社会资金促进资源的勘查、开发,实现收益最大化。

开展钒矿地质勘查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提高钒矿地质勘查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水平。查明黔东南州钒矿的资源储量,各级储量比例和空间分布,为钒矿资源规划利用提供依据。

③研究钒矿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特性,矿石和顶底板围岩稳固性,矿区内边坡稳定性,矿石粘结性和自然性,放射性元素等有害物质,为矿石的开采提供可靠依据。

研究钒矿石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钒矿石结构构造和矿物嵌布特征研究,矿石类型和品级划分,共生和伴生的有益组分为钒矿的选冶提供可靠的依据。

④黔东南州钒矿的开发利用的环境治理工作是实现钒矿循环经济的第四个重要的环节,坚持绿色矿业发展道路[6],是其必然选择。发挥政府引导和调控作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即国家、矿山企业、矿山所在地居民三者利益的协调。转变环保理念,倡导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钒矿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树立矿业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钒矿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战略,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参考文献:

[1] 贵州省地质矿产局.贵州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2] 文.国内外钒资源与钒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01, (11).

[3] 吴起鑫,王建平,车东.顾亚中国钒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建议[J].资源 与产业.2016,(6).

[4] 刘玉红.贵州省黔东南州钒矿地质特征和循环开发利用研究[D].长沙: 中南大学,2009.

篇3

关键词:能源供需;机遇挑战;深部找矿;服务地方;成本控制;遏制潜亏;走出去

一、能源供需状况

山东省既是我国矿产种类比较齐全又是查明矿产资源储量比较丰富的省份。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重要矿产在山东均查明了资源储量。山东省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的矿产资源有金、金刚石、自然硫、石膏、菱镁矿、石墨等30种。目前,山东绝大多数煤炭资源已被开发利用,按目前的生产能力和回收率,仅能维持20年左右。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剧了有限煤炭资源的短缺。

二、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于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方面的财政投入和社会投资将会大幅增加,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依然面临良好机遇。从山东省内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黄三角开发建设全面推进,有利于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看,业务归口省国土资源厅管理,调整为省直事业单位,确定了“十三五”宏伟蓝图,为我们满怀信心开创“十三五”新局面提供了奋斗目标。

2.面对的挑战

一是缺乏与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没有真正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三是矿业开发受政策制约,获取难度越来越大,获取成本越来越高;四是公益性地质项目严重不足,市场项目承揽价格偏低和施工成本不断上升的两难问题挤压着利润空间;五是技术装备落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打工者”的身份短期内难以改变。

三、对策及建议

1.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要把自身优势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围绕地方重大建设工程和政府关心的重要资源、环境等开展工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首先,进行深部找矿。“攻深找盲”寻找大矿富矿是国家资源战略需要。目前我国矿业发展已陷入资源短缺的窘境,后备探明储量严重不足。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显示,我国煤炭埋深在1000m以下的为2.95万亿吨,占煤炭资源总量的53%,山东省埋深-1200米以下的原煤层大多集中在菏泽等中西部地区。目前我国国有重点煤矿矿井平均开采深度约420m,开采深度超过1000m的仅有10余处。当前,1500-2000米深度开采从工艺与成本上都已能接受,只限于亟待勘探手段的跟进,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深部定位预测和找矿提高到重要位置,进行“攻深找盲”。一要遵循“遥感扫面、物探先行、钻探验证”的原则。二要加强成矿理论研究,确定成矿模式和展布规律。三要加大先进技术方法和仪器研制开发。其次,培育新兴能源产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煤层气、地热能、风能、太阳能储量大、环保节能、应用广泛,部分还可以再生,都是传统能源的替代能源。我国埋深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总量为36.81万亿m3,可直接用于民用燃料、汽车燃料、发电以及使用范围极广的化工原料。我国开采深度在2000米以上的地热资源相当于4000多亿吨标准煤的储量,广泛应用于发电、采暖、医疗保健、养殖、种植等领域,世界上已有110个国家在开发利用地热能,并以12.8%的速度递增。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已成为我国第一个实现商业化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勘探、开发、应用以上能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值得考虑的发展方向。一要积极研究新兴能源开发、运用的政策,摸清新兴能源的分布和用途,制定开发利用规划,推动新能源业的开发利用;二要加强与相关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地热成矿模式、勘查技术、开发利用等专题研究。再次,走出去寻找新的矿产基地。就山东煤炭资源而言,省外储备储量是省内的12.5倍,但这远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所以一定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对走出去的短期和长期效应有合理的预期,同时要对走出去的困难和问题有充分的准备。要充分利用我国政治优势和地缘优势,把矿产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周边和非洲国家作为主要目标,选择那些受发达国家控制程度较低、地质工作政策法规较成熟和规范的国家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要立足国内资源短缺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矿产,把国内急需的重要矿产资源作为主攻方向,获取国家和省政府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

2.着力进行矿权运作

一要做好立项工作。一方面要学习研究国家的矿权申报、转让政策;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资料,实地踏勘,摸清资源状况。二要立足实际抓矿权。煤炭矿权属于《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规定的二类矿产,可通过勘探入股、参股等方式取得。地热资源属于《矿产勘查开采分类目录》规定的一类矿产,目前登记和转让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登记地热矿权潜力巨大。三要认真做好地质工作。投入地质勘查工作,提高矿业权的含金量。

3.提供保障和支撑

一是加强人才工作。要大力引进人才,敢于使用人才,能够留住人才。要围绕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实施引智工程。要着重内部培养,用事业、待遇和感情留人。要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敢于使用人才。二是加强成本控制。就钻机成本控制应该把握以下几点:一要建立钻机成本控制台帐;二要明确责任人,建立谁采购、谁报销,谁审核、谁负责的工作机制;三要进行价格比对,严控预算外支出;四要定期进行成本分析,杜绝弄虚作假、欺下瞒上的现象。三是加强潜亏控制。一是建立内部会计管理规范,明确岗位责任;二是建立内部会计工作检查制度,对会计工作、会计信息质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分析、评比;三是建立货币资金预算、资金管理、财务处理等控制规范;四是建立实物资产控制制度,进行定期盘点、财务记录、财务核对;五是建立应收账款控制制度,进行账龄分析和逾期催收,进行坏账损失核销备查及追索;六是建立风险预警制度,通过评分法来预测、预报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七是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责任追究。

作者:李丙庆 单位: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三勘探队

参考文献:

篇4

我市拥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西部大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重心逐渐西移,西部将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能源和原材料的接替区,这将极大地带动我市资源的开发利用,转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如何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合理地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步伐,事关西部大开发的成败,是实现我市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资源状况

(一)矿产资源

经过40余年的地质勘查,重庆市已发现矿产81种,已探明储量的38种,其中在全国排前10位的有14种,依次为石英砂岩、毒重石(第一位)、岩盐(第二位)、汞(第三位)、锶(第五位)、锰(第五位)、铝土矿(第六位)、滑石、耐火粘土(第八位)、水泥配料泥岩(第十位)。此外,重庆的天然气、煤(煤层气)、石膏、粉石英等高效益非金属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根据目前矿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以及探明矿种的开发利用现状,其中天然气、煤(煤层气)、锰、汞、锶、钡、白云岩、石灰岩等具有现实资源优势;铂族金属、硫铁矿、粘土矿、石膏、粉石英、岩盐及滑石等具有潜在经济优势。

截止1998年底,重庆市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达2915.57亿元,加工增值可达万亿元以上。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在l00亿元以上的有:煤1031.01亿元;岩盐706.55亿元;石膏441.97亿元;水泥灰岩301亿元;天然气160.02亿元,5种矿产保有储量潜在价值合计达2640.53亿元,占全市保有储量潜在价值总值的90%。

(二)旅游资源

我市山川秀美,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景观奇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其旅游资源分布广泛,种类齐全,个性鲜明,地方特色浓郁,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市之一。在整个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十分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旅游景点300余处,旅游景区45处。既有闻名遐迹的山水画廊--长江三峡,又有蜚声中外的大足石刻,享誉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巴渝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三峡文化、三国文化、山城都市文化荟萃一炉,异彩纷呈,赋予了重庆旅游资源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知名度。目前,长江三峡、江津四面山、缙云山、南川金佛山已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巫山龙骨坡古猿人遗址、大足石刻、涪陵白鹤梁水文碑林、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歌乐山烈士陵园、合川钓鱼城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上两大类型旅游资源构成了重庆市旅游资源的主体,它们的区域分布及空间组合构成了重庆市一个中心、一条主线、旅游特色区的旅游资源分布格局。

(三)水能资源

我市水资源较丰富。据统计,地表水资源总量达536.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达149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总量40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为重庆的水电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分析表明,除三峡电站外,重庆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88万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76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可达650万千瓦,占可开采水能资源总量的85.5%。全市已建大小水电站1000余座,装机容量61.9万千瓦,占全市可开发利用水能资源总量的8.14%,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我市水能资源主要分布在长寿、合川、江律、英江、钢梁等县(市),水能资源为278.69万千瓦。其次为彭水、武隆、酉阳、秀山、丰都、万州、奉节、巫溪水能资源411.6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289.35万千瓦。重庆水能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化道路,对重庆的经济振兴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生物资源

我市生物(包括微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名、优、特品种多,优势较突出,开发利用潜力大,在国内外市场颇具竞争力。除种植植物4000多种和养殖动物40多种外,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面广,在不到全国国土面积1%的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达500种左右,水生动物达100多种,占陆生脊推动物种类的17%。在野生动物中有国家一、二级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约50种。另外,还有毛皮草羽用动物、药用动物和其他有益动物以及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经济价值的动物。野生植物繁多,有6000多种,其中列为国家级保护和珍稀濒危植物63种、特有和模式标本植物达47种,食用、药用、工业用等植物达2200多种。缙云山、四面山等国家、市级自然保护区从生物多样性看,堪称物种基因库,建设“天保工程”势在必行。

二、资源开发利用方向建议

(一)优势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当前,应选择天然气、钾盐、锰、铝、钡、石灰岩、煤(煤层气)、硫、锶、石膏等优势矿产,建立集约化矿业集团,加强矿产品深加工,紧紧把握国内、外市场对这些矿产品的需求,依靠高科技,加大资源开发利用力度,使矿产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议建设以下3大国家、7大市场级矿物原料基地及矿产品供应加工基地:

1.渝东天然气工业基地

渝东天然气产于长寿、垫江、丰都、忠县、万州、开县及云阳等地,是我国陆上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之一,资源总量2.38万亿m3,远景储量12000亿m3,已探明储量3200亿m3,列全国陆上及西部10省(区市)第三位。目前探明储量中剩余储量2000亿m3。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西气东送”工程的启动,我市天然气除已北上四川,正东送湖北外,建议向西南大区贵州、湖南等省输送。同时,加强渝东地区天然气的滚动勘查开发。新增探明可采储量2000--3000亿m3,力争到2010年生产能力达80--100m3,使之成为国家级的天然气生产基地。建议成立以川维天然气电化工产业为龙头的产业集团,对天然气系列产品进行深度的规模性开发利用。

2.渝西锶盐工业基地,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锶矿是我市优势矿种,集中分布于铜梁、大足、合川一带,探明储量385.26万吨,在全国排第5位,保有储量285万吨,远景资源量达1406.3万吨,因矿石品位高、质量好、市场前景好,矿业开发利用已上规模,现已成为我国锶盐工业的重要矿物原料基地。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建议以重庆天青锶化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大力开发锶盐化工系列产品,严禁低附加值的原矿外销。

3.城口、秀山锰工业基地

锰矿是我市优势矿种之一,主要分布在城口、秀山县,探明储量3631.8万吨,在全国排第五位,预测远景资源总量达20177.35万吨。目前,我市年采锰矿石约26万吨,工业产值5011.08万元,利润156.22万元,税金500余万元,是我市矿业开发中效益较好的矿种之一。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目前开发产品还较单一,科技合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走电、矿结合的产业化道路。目前经过新一轮地质大调查,有望在城口县找到优质富锰矿,开发锰矿系列产品,力争2010年生产能力达到80―100吨,构筑我市锰电矿业工业基地。建议以乌江电业集团、城口县燕山锰矿厂为锰电骨干企业,规模性开发锰矿系列产品。

4.南川铝工业基地

铝土矿主要分布于我市南川、武隆、黔江等地,已发现矿产地26处,探明矿石储量6571.28万吨,在全国排第6位,预测资源总量31290万吨,资源潜力巨大。目前,为我市私营业主开发利用,生产熟铝钒土和棕刚玉,远销国外,经济效益良好。我市铝资源潜在价值巨大,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开发铝土矿系列产品,尤其是近年来氧化铝国内紧缺,市场前景较好,可建年产30万吨的氧化铝厂缓解我国内需。同时充分利用彭水电站、江口电站的电力资源,大力发展铝电联合,形成我市铝业基地。以西南铝加工厂、重庆铝厂、南川矿产品集团公司为龙头企业,加强铝土矿系列产品的开发利用。

5.万州盐化工基地

万州区、忠县及云阳县等地有丰富的岩盐和盐卤资源,已探明储量20亿吨,在全国排第2位,预计远景资源6000亿吨。钾盐为我国的急缺矿产,是国家近期开发利用的导向矿种,应加大开发利用力度。以索特集团公司为骨干企业,拟建我市年产卤盐110万吨、烧碱60万吨的盐化工基地。

6.城口钡盐化工基地

产于城口县的巴山钡矿,矿床规模为特大型,探明储量329.9万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1.9%,排第一位,远景资源量3887万吨。以川渝钡盐化公司为龙头企业,可建年产30万吨矿山,开发钡盐化工系列产品,形成我市钡盐化工基地。

7.重庆水泥原料基地

水泥用石灰岩资源丰富,广泛分布于重庆市主城区、涪陵、丰都、江津、合川以及渝东南的二十余区县,探明储量181274万吨,远景资源达100亿吨以上。目前,应加大水泥用石灰岩及粘土岩等配料的开发利用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工程、库区移民迁建中基础设施建设对水泥市场需求的机遇,以重庆水泥厂、江津水泥厂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形成年产400万吨的大型水泥原料基地,并逐渐扩展为向大西南乃于长江经济带等市场辐射的矿产品供应基地。

8、北碚轻型建材基地

重庆市石膏、滑石等非金属资源丰富。石膏主要分布在北碚区,探明储量7.8亿吨。滑石分布在秀山、南川一带,为黑滑石、探明储量2497万吨。目前我市已形成以北碚石膏矿为开发龙头的骨干企业,随西部大开发中市场对非金属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采用超细、合成、提纯、改性和增白等新技术手段,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新产品,构筑以北碚石膏矿开发为龙头的非金属矿物原料基地。

9、渝南煤、煤层气、硫化工原料基地

重庆南部的南川、綦江、万盛等县有着十分丰富的煤、煤层气和硫铁矿资源,探明煤矿储量58.36亿吨,预测煤层气2904.4亿立方米,赋存于煤系地层中的硫铁矿控明储量53575万吨。我市煤以高硫煤为主,属目前国家限量开采的矿种,但煤层气属清洁能源,应加大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煤系地层硫铁矿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拟建我市的硫化工基地。

10、主城区温泉文化度假村群

重庆市地热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及,已得到初步开发利用。应加大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把地热和矿泉水的开发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相结合,形成温泉文化娱乐度假村群,并与矿泉食品加工业相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二)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紧紧围绕我市旅游总体布局,以突出整体、突出重点、做好业品为原则,以资源为基础、把整体发展和重点景区深度开发相结合,突出区域旅游特色。对我市拟定的一个中心、一条主线、特色旅游区分层次,有重点的开发。

1、打好“三峡牌”,重点开发三峡国际黄金旅游线。闻名于世的长江三峡和灿烂的三国文化、三峡文化以入精湛的名胜古迹构成了三峡黄金旅游干线。沿线有著名的丰都名山、白鹤梁水文碑林、石宝寨自然风光、张飞庙、白帝城、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等景区景点,其旅游综合功能优势明显,开发应在现有景点和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开发,拓展景区和景点的旅游文化蕴涵和可游览性。同时,加强库区交通网络和旅游设施的建设,形成三峡旅游线水陆空的旅游交通网络。

2、构建山城都市旅游中心和山水园林都市。重庆主城区以典型的都市风光、著名革命纪念地、丰富的抗战文化史迹和都市园林景观,以及息然风景和温泉度假为特色,主要旅游功能是山城风貌揽胜、革命传统教育,抗战文化遗址凭吊、观光、游乐、会展、温泉疗养、度假旅游等。并以此作为重庆乃至西南大区的旅游中心辐射地和国内外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地。都市旅游资源开发应与主城区地热资源的优势开发相结合,为旅游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同时,建一流设施、提供一流股务、发挥龙头效应,充分分展示重庆的旅游形象,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加强旅游景区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尤其是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万州科考旅游区和芙蓉洞猎奇旅游区等旅游资源极富特色,有的堪称世界奇观,国内外罕见,如大足石刻艺术、芙蓉洞、奉节的天坑地缝、龙缸、黔江小南海等,探险猎奇科学考察价值很大。应加大旅游资源的分区规划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力度,促进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再上一个台阶,变旅游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三、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首先,资源开发利用总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要积极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积极推进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资源管理新体制,以加强对全国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

其次,发挥资源调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先行作用、基础作用和导向作用。重点调要成矿区、重要经济区的重要和急缺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资源与环境评价;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和方法。

第三,在调查基础上,制定资源勘查开发和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在实施规划中,严格依法力矿、科学开采、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第五,对大型矿产基地、大型水能基地等建设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做好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工作。

第六,加强对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区和优势矿产基地勘查开发利用的严格管理和监督。

四、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领导

由于过去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我市铂矿、有色多金属矿等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不够,铝土矿、锶矿、毒重石、天然气等部门优势矿产的工作程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开发利用的需要。要将我市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还需做很多的前期工作。要做好这些工作,关键是加强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领导。

建立适应西部大开发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中统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权威的矿产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内入市场西部大开发领导管理体系,以便加强对全市矿产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综合组织协调工作。建议领导小组由一位市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为成员,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牵头组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中,代表市政府履行以下职责:

1、组织协调我市矿产资源富集区主要矿产和急缺矿产资源的潜力评价,其投入来源,一是引进资金,二是矿产资源神偿费国家和市的留成部分,按项目管理,实行专款专用;

2、组织研究我市特有的铂矿、锰矿、铝土矿、锶矿、毒重石等矿产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法研究,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走出一条适合我市特,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点、科技含量高的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新路子;

3、组织编制符合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全市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的“十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开采、综合利用、有序发展;

篇5

关键词:湖南生产业;FDI;现状

中图分类号:F719;F83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1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23-02

一、湖南生产业的特点

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近些年来湖南省政府致力于生产业外资的引导,秉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湖南生产业在利用FDI方面区别于其他省份的发展,没有盲目地模仿复制,而是根据湖南省自身发展的情况和特点,制定对策解决问题。湖南省生产业就本身而言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湖南省生产业发展迅速。2005-2011年,湖南省生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1068.5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859.18亿元。第二,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第三产业每年平均新增38.64万人,可见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吸纳就业人数已经超过其他两个产业,成为吸收就业人数的主力军。2011年生产业从业人员达388.35万人,占全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27.89%。第三,生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发展。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40%,生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8%。并且生产业的各行业都普遍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可见湖南生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的发展。

湖南省生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和初级水平。但是随着西方国家生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的开放力度越来越大,相当多的生产业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前景,纷纷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解决我国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生产外,更能刺激生产业的发展。作为中部省份的湖南,更应该抓住机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满足湖南省制造业对生产业的需求,促进本省生产业的发展。

二、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的情况

(一)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总量变动趋势波动中有上升

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就其总量而言,整体表现为增长中有波动。2001-2007年生产业利用FDI金额是一个稳定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国加入WTO之后,生产业吸引FDI逐渐增加,2002年增长率为26.5%,而2003年对于前一年而言,更是增长了一倍多。接下来的2004年和2005年又是小幅增长,随后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2006年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79140万美元。但生产业利用FDI在2008年则有一定幅度的回落,接下来的2009年、2010年缓慢增长,最终在2011年又有大幅度增长。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湖南省服务业加快对外开放步伐,除了一些零售批发的传统行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对外引资也加快了进程。2007年以后,生产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时期,生产业利用外资情况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是,相对于东部沿海的一些省份和城市,湖南生产业利用FDI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江苏省生产业在1998年就已经达到45108万美元,超过湖南省2005年利用外资的水平。并且江苏在2009年底,生产业利用外资的金额已达到504937万美元,是同期湖南生产业利用外资水平的5倍,远远超过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水平。

(二)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结构不合理

湖南省生产业利用外资内部结构不合理。在2006年以前,金融业和信息服务利用外资还处于零水平,主要是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社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等行业。2006年以后,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生产业内部结构有了一定的变化。从2011年湖南生产业各行业利用外资的情况可以看出,房地产和计算机行业利用外资水平是生产行业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分别达到43%和35%,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利用外资水平则相对而言比较低。

(三)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空间分布呈分散化

就湖南省利用FDI的空间分布而言,现在基本呈现出分散化趋势。生产业利用FDI在区域上的分布,局限于具体数据的难获得性,所以本文分析了湖南省外资的总体地区分布情况。长株潭地区、衡阳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传统区域,由于他们自身先前经济发展与文化因素等影响,是吸引和利用外资的重要区域。近年来,郴州也成为湖南省吸引FDI的重要地区,由此形成了湖南省FDI分布的“三足鼎立”局面,但这三个地区吸引FDI的项目和实际投资额在全省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有不断下降的趋势。从地域分布看,以珠三角外资内移为主要特征的“外资梯度转移”在湖南显现。“十一五”期间,长株潭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0.5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59.9%;湘南地区累计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46.37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25.1%;其中永州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为承接外资梯度转移的主要城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五”时期的4.1%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7.0%,提高2.9个百分点。可见,湖南省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出现绝大多数外资额只被少数城市吸收利用,而很多湘西城市利用外资额还远远不够,但是这种情况正在逐步完善变好,外商直接投资区域分布将更趋合理规范。

三、湖南省生产业利用FDI的意义

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影响湖南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发展生产业,利用FDI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对促进湖南经济发展、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对外贸易、优化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及增加外汇储备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影响。FDI的入湘,弥补了湖南省生产业建设资金的不足,并且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服务业FDI从1993年的1.45亿美元到 2008年的增长到8.79亿美元;且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湖南省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上升0.439491%。截至2010年一季度已有48家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湖南,设立了49家外商投资企业或分支机构。所以所湖南省生产业若是能较好的引入并合理利用外资,对湖南省经济发展将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 殷凤.中国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现状、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01):4-10.

篇6

关键词:沧州;产业结构;优化

一、沧州市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1.沧州所处经济发展阶段

2014年,沧州市地区生产总值313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0%,在2014年河北省11个地市GDP排名中名列第三位,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河北省中发展较高。2014年沧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1:51.9:38.0。因此,目前沧州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二三一”型。

2.沧州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根据2005年―2014年沧州三产的占比数据可知,沧州市三次产业的变动规律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趋势。目前,第一产业所产比重比较稳定,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10%以上,主要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沧州的第二产业发展与全国基本一致,除2008年奥运会所造成的2009年二产比重有所降低之外,其余年份都发展相对稳定,基本维持在50%以上,但相较于2005年二产比重还是有所下降。沧州的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还有逐步增长的趋势,说明沧州的第三产业发展虽与发达城市相比尚有差距,但仍有发展潜力。

二、沧州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对比分析

1.第一产业内部结构

国际第一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地区经济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种植业所占比重将会逐步降低,而畜牧业和渔业的比重将逐步提高。根据沧州2014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显著特征呈现出种植业所占将近60%的比重,种植业比重偏高;而其区位商较高的畜牧业与其所占比重也不相符。除此之外,沧州位于环渤海的核心位置,属于临海经济发展区,然而其渔业发展所占比重却只占5%,区位商也只有0.4,可以看出,沧州没有充分发挥其临海的优势而大力发展渔业。由此可知,沧州目前的第一产业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

2.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沧州是重工业发达的地区。2014年沧州的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冶金、机械制造、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3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7.0%,增长8.9%。沧州素有“石油之城”和“管道之都”的美誉,根据2014年沧州第二产业比重及区位商数据显示,石油化工所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区位商也最高,分别为34%和2.5,除此之外,沧州的管道装备制造和机械制造所占比重和区位商也较高。相比之下,沧州的纺织服装和食品加工等轻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占比重和区位商分别为4.9%,0.6和3.1%,0.5,较重工业数据偏低。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沧州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存在基础型、传统型产业比重偏大,现代型、高科技型产业比重偏小的结构缺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是第三产业主导产业,所占比重最高,为27.30%,区位商也较高为2.6,这主要是依赖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天然优良的港口条件。除计算机服务业外,所占比重为14.85%,区位商为3.1,其他相对高端服务业,如金融(比重4.82%,区位商0.4)、科技服务业(比重0.85,区位商0.2)、文化娱乐业(比重0.44%,区位商0.3)等发展程度较低,专业化水平也较低。

三、沧州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沧州市整体产业结构偏向于工业经济,农业发展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整个城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第一产业看,首先,种植业比重偏高,畜牧业及渔业比重偏低,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其次,在农业生产中,生产集约度不高,一些沧州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对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相对不足;第三,从农业产业结构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相关农业项目的产业链条延伸不足,而且某些项目也只能进行简单加工,深加工能力欠缺,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下等等。

从第二产业看,从2014年沧州的统计年鉴数据来看,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05.66亿元,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97.18亿元,重工业是轻工业的5.6倍。由于,沧州的重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导致当地形成了耗能高、污染大、效益低的企业集群,并且这些企业的技术、资本含量较低,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企业。并且目前,沧州的一些新兴企业发展规模较小,还没形成一定规模的影响力,所占比重也相对较低,造成了沧州地区的工业水平低下,创新能力较弱,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化水平较为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从第三产业看,沧州的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业所占比重较大,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发展较为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沧州市产业结构优化

1.优化原则

(1)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沧州定位,坚持创新和特色原则。

结合沧州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定位,即环渤海地区重要沿海开放城市和京津冀城市群重要产业支撑基地,将沧州作为全国、全省整体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部分,合理地规划沧州一二三产之间的分配关系和每一个产业内部的结构关系,重点加强产业结构内部之间的质量,实现和强化城市功能的产业结构,而不要只注重外部形式和规模扩张。

(2)客观认识沧州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沧州市地处河北省东南,东临渤海,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北方重要陆海交通枢纽,属于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沧州的产业结构优化要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找出对特定产业发展的约束和促进条件,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发展。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沧州的开放性程度及产品竞争优势来优化产业结构。

2.主导产业选择

一般而言,主导产业应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市场竞争力。沧州市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点:一是选择沧州区位商大于2的产业,这代表当地该产业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如石油化工、管道装备及机械制造业等,区位商都比较高;二是选择沧州产业增加值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大于15%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在当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都较高,且会给当地政府带来较高的税收收入;三是要选择具有较强关联度的产业,这类产业通常能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共同发展,促进产业链的延伸,能将自身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扩展在真个产业结构中;四是要选择代表未来城市发展发现的产业,认清楚未来城市发展是依靠资源导向还是技术、知识导向,这对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沧州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与重点

(1)依靠高新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维持国民生计最重要的产业,因此要保持第一产业的区位竞争优势,加快第一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步伐。对于农业发展,要借助科学技术,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面向京津的高档食品;对于沧州的渔业,要积极探索渔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思路,大力推广盐碱地水产养殖等等。

(2)注重节能环保,推动新型工业化

由于沧州是以重工业主导的城市,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居多,因此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沧州被誉为“石油之城”和“管道之都”,因此,在发展其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注重提高其科技含量,改善高污染、高耗能的现状。并且在目前全国主张去库存,全省钢铁产业沿海转移的形势下,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走出一条适合沧州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构建物流通道,促进临港经济发展

沧州作为河北省重要的物流枢纽,其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不言而喻。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临港优势,加快构建冀中南物流通道,以黄骅港为龙头,覆盖冀中南等市,连接晋中南、鲁西北、豫北等广阔腹地。并且加快黄骅港港口升级,不断拓展港口功能,加快临港产业聚集,促进沧州临港经济发展,并依靠临近天津滨海新区的区位优势,以天津自贸区带动沧州沿海经济走出低谷,使其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2014年沧州统计年鉴.

篇7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区位;投资目的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054-06

梁静波(1973-),男,博士,信阳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投资和产业经济。(河南信阳 474000)

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8670)和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GGJS-073)的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图1是2001-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情况。从流量可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2005年以前发展平稳,2005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之後高速增长。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全球主要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0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688.1亿美元,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位居全球第五,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对外投资大国。2010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172.1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7位,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发展势头良好,但对外直接投资中出现了投资主体不均衡、投资行业不均衡和投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若不及时调整将影响今後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状况

对外直接投资包括投资主体、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三个关键内容。投资的主体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是否协调是衡量一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投资行业和投资区域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主体上,在国有企业占绝对地位,民营企业占比较低;行业上,侧重于以贸易为导向的服务业和以资源为导向的采矿业,国内极具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科技行业及现代服务业投资较少;区位上,侧重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其他大洲较少。

(一)投资主体不均衡

尽管从企业数量上看,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大,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分别占16.1%、13.4%和10.2%,但从投资金额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仍然是国有企业(含国有控股企业),其他类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见表1)。

流量上,2010年中央企业和单位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24.4亿美元,占流量的70.5%。存量上,至2010年年末,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国有企业占66.2%,居第一位,而其他类型企业占33.8%,其中,有限责任公司占23.6%,股份有限公司占6.1%,股份合作企业占1.1%,私营企业占1.5%,外商投资企业占0.7%,集体企业占0.2%,港澳台投资企业占0.1%,其他占0.5%。在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国有企业中,以大中型国有企业为主,比如大型工业企业集团,如首钢总公司;大型能源公司,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大型金融机构,如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国有企业占主导的局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很大程度上集中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这与中央企业拥有大量资金、实力雄厚的现状密不可分,也与我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仍集中于能源开采、金融等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有关。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上的活力还待加强。

(二)投资行业不均衡

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门类,但无论从流量还是从存量来看,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都比较集中,主要分布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服务业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见表2)。

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直接投资总共累计净额为2623.5亿美元,占82.7%,尤其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净额为972.5亿美元,占30.7%。而国内最具竞争力的制造业仅为178亿美元,占5.6%(见表2),主要分布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有色金融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等,这些多是中低端制造业。我国在其他先进行业,尤其是先进服务业的投资数额更少,例如,截至2010年末,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为84.1亿美元,占2.7%;建筑业为61.7亿美元,占1.9%;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为39.7亿美元,占1.3%;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为11.3亿美元,占0.4%。由此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偏向较严重,主要集中分布在采矿业及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与对外贸易紧密相关的领域,而对技术服务、科学研究、信息传输、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比例极小。这样的行业结构表明我国对外投资具有较明显的寻求资源和促进出口的特征,说明获取资源和能源及促进出口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目的。

需要重点说明的是,虽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真正体现我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不论在规模还是速度上都赶不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服务业。从流量上看,2010年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46.4亿美元,仅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8%;从存量上看,2010年末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78亿美元,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5.6%。而且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存流量排名多年来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还有略微下降的趋势。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规模较小,说明国内制造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制造企业还不具备大规模向外投资的水平和能力。国内服务业的竞争能力远低于制造业,但对外直接投资却高于制造业,这值得我们思考。

(三)投资区域不均衡

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是亚洲和拉丁美洲,且集中于几个避税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亚洲占71.9%,拉美占13.8%,两者合计达85.7%,而欧洲、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合计仅占14.3%。而投向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资金,又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几个避税地。避税地并非对外直接投资的最终目的地,很大一部分投资又流回到内地。这种回流的对外直接投资并没有起到真正开拓海外市场、获取国外资源和转移产业的目的。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亚洲占65.3%,拉丁美洲占15.3%。受市场竞争力、文化差异等因素限制,我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相对较少,2010年我国对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直接投资仅分别占总存量的5%、2.7%和2.5%(见表4)。由此可见,无论是从洲际分布,还是从国别(地区)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都呈现出较大的不平衡性,以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传统避税区为投资重点。对外直接投资区域过度集中容易造成企业生产经营之间竞争加剧,重复投资,资源利用率下降;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不利于企业在全球生产布局、合理分配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不均衡的成因分析

(一)投资主体不均衡的成因

如前所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之所以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是因为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高,金融和战略性的能源、矿山等行业以国有企业为主,这些国有企业具有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优势、规模优势、行业垄断优势和肩负国家战略产业安全的责任,同时也是“走出去”战略的忠实执行者。在政府的推动下,尤其是对战略性资源投资加大力度的情况下,众多大型国有企业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民营企业众多,但有实力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很多民营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能力和动力;加之为保证获取经济发展所需的战略资源而投向的采矿业需要巨大的资金作後盾且伴有巨大的风险,而这是众多民营企业所无力承受的。

(二)投资行业不均衡的成因

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采矿业和制造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主要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以在本文分析中,主要针对第二产业的采矿业和制造业;服务业由于领域较多,为便于比较,把服务业的几个重要分行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不对其进行细分。

1.服务业占比高的成因

服务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较高,成为对外直接投资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一是得益于国际服务业大的开发环境,许多国家服务业进入门槛低,不会遇到国内那样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二是部分服务业技术要求相对简单且又能适合投资地的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这为技术含量少、资本额小的国内商业资本提供了机会;三是很多服务行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领域,在国际上有较强的竞争力。服务业占比高说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更看好服务业的盈利机会和市场前景。

2.制造业占比低的成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比较低。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除了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和国内高劳动力成本的驱动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跨国公司的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从我国现实情况看,国内很多制造企业并不具备对外直接投资实力。

在国内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制造业,之所以没有出现大规模投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国内丰富低廉的资本投入和较低的人工成本使制造企业在产出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因此其制造活动更倾向于在国内进行,而不是大规模的离岸生产。我国制造业目前最大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而企业恰恰不能以此为作为海外投资的凭借。国内传统的制造企业一旦离开国内低廉的要素环境,到国外生产立刻就会失去竞争优势。第二,制造企业本身的竞争力太弱。目前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资金和市场渠道,缺乏能够整合全球价值链的战略资源,不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除了华为、联想、海尔等为数不多的企业以外,国内真正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制造企业屈指可数。2009年《财富》的世界500强名单中,尽管有34家企业上榜,但是绝大多数是国有垄断行业或者竞争不充分领域的企业,缺乏真正高技术或者充分竞争领域的制造业企业。制造企业缺乏竞争优势和垄断优势,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到很大限制,决定了我国制造业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还比较小。

3.采矿业占比高的成因

采矿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较高,是因为随着我国进入重工业阶段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资源能源需求大幅增加。然而,我国很多重要资源能源大多需要从外部输入才能维持正常运转,在输入形式中,通过进口容易受到世界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国际政治和寡头垄断等因素的影响,供应量和价格波动较大,需求都无法得到正常保障。为摆脱国内资源能源供应短缺的局面,政府鼓励资源能源类企业投资于采矿业,鼓励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建立资源能源供应基地,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利用资源能源。这是我国采矿业占比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投资区域不均衡的成因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大部分资金流向了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等传统避税港。向这三地投资目的除了这三个地区具备较高的金融、贸易自由度和经济开放度及优越的投资环境外,主要是获取生产经营以外的利益,即享受与外资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合理避税、规避贸易壁垒和便于海外上市等。虽然2008年开始我国统一内外资税率,使得企业投资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的一个动机消失,即以外商投资企业的身份享受税收优惠的动机消失,但向这些地区投资的其他动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从洲际情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量集中在亚洲,一方面是由于亚洲很多国家与我国存在一定的产业梯度,制造能力相对较弱,生产成本更低,这样我国转移出去的产业在那里具有更大的竞争实力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亚洲人口众多,市场容量大,资源丰富;第三是由于我国和亚洲具有先天性的地缘优势和血缘、文化的相似性,企业在当地投资遇到的文化和习俗障碍较少,所以近年来亚洲日益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拉丁美洲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直接投资区域。我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除了看重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两个全球著名的避税天堂所带来的好处外,更看重拉丁美洲丰裕的自然资源,如巴西、秘鲁、委内瑞拉等国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矿、铜矿等资源,能够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对能源的需求。这从对拉丁美洲的投资行业主要集中于采矿业可以得到印证。我国对欧洲、大洋洲和北美洲的投资相对较少,是因为这些大洲很多国家是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目前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加之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较大,部分西方国家把日益强大的我国视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实行更为苛刻的安全和政治审查,造成许多投资受阻,限制了我国在这些地区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另外,随着“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近年来资源丰富的非洲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位逐步上升。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调整策略

(一)发挥民营企业的生力军作用,推动对外直接投资向纵深发展

国有企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主体,虽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但由于许多国家对国有企业存在意识形态偏见,其投资意图常被东道国误解,把它们的正常投资行为与国家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因而常常设置一些障碍以阻止我国国有企业并购,导致许多并购失败。再加上国有企业本身治理结构的天然缺陷,风险控制能力较弱,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具有一些先天优势,如产权明晰、风险意识强、经营机制灵活、适应市场能力强,更重要的是很多西方国家认为民营企业更能代表市场经济成分,投资的商业意图更明显,因此其遭遇的严格审查较之国企要少。鉴于此,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政府应加快推进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的调整。给予民营企业金融、保险等政策支持,设立特别金融机构或建立特别基金,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以提升其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逐步使民营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规模上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以减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因企业背景及经营管理体制原因而寻找政治经济安全借口阻止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现象的发生。政府在着力推进国有企业向民营企业调整的同时,应加快国有企业经营的去政治化,改变国有企业经营决策过多体现政治意图,信贷等各种资源过度偏向国有企业的现状。政府对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介入和支持应尽可能采取政策引导和服务的形式。同时,国有企业则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二)推进行业调整,加强对重点行业投资

第一,发挥比较优势,加大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我国应加大制造业海外转移,把边际产业转移到下一个梯次的国家。我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主要是:拥有成熟和标准化适用技术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第二,加大高科技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推动技术和产业升级。为缩小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我国应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的航天技术、激光通信、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积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科技资源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建立技术密集型的合资合作企业、并购海外高科技中小企业。第三,继续加大采矿业等资源开发行业投资。“十二五”及今後一段时期,我国应继续加大对资源开发业境外直接投资规模,通过海外资源开发进一步参与全球国际资源的生产经营体系,争取全球重大战略资源的定价权,维护国家资源安全。除继续加大石油、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外,应适当向与可再生能源、新材料有密切关系的战略资源(如天然铀)转移。第四,加快现代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提升对外服务业层次。当今,全球现代服务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为此我国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应该向附加值高的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方向发展,以此促进国内相关产业升级。第五,抓住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投资与低碳经济有关的行业。我国应抓住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时机,拓宽对外直接投资领域,通过并购、独资、合资和合作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以尽早转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

(三)根据投资目的不同,合理安排投资区位

虽然,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的覆盖率已达到72.7%,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地区过于集中的根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多元化地区分布格局欠佳。今後根据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意图,确立多元化投资地应是政策鼓励的重点内容。对于自然资源获取型直接投资,资源丰富的拉美、北美、大洋洲、非洲以及中东、中亚等地区,应是我国资源开发型产业投资的重点区域;而以获取先进技术为目的的投资,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首选;以转移边际产业为目的的对外投资,应该流向和我国具有一定产业梯度的和市场空间较大的地区,比如非洲、中亚、东南亚等地区。另外,笔者认为消除对民营企业制度性歧视、完善资本市场是减少我国对避税地直接投资比例和改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地域分布不均衡的关键因素。

(四)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和规划,完善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由于我国政府对企业直接投资的区域、行业等缺乏明确的规划和指导,造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导致投资区域、投资行业过于集中。…为减少企业投资的盲目性、无序性,避免不必要的投资风险。政府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国家战略等内容,制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战略规划及中长期规划,进行统一的境外产业规划和合理布局,保持和谐的区域结构和行业结构;同时放宽民营企业的投资权限,使其逐步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而政府在提供信息方面应有所作为,承担起信息披露的责任。我国政府在提供信息服务方面做了很大工作,但仍不够。为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下一步政府除了充分发挥驻外使馆和机构、国外大公司驻华办事处、外国驻华使馆等的作用外,还应加强与国外商业机构、国际经济组织和东道国引资机构合作,同时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国际商会、各种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在这些部门和机构之间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网络体系,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最新最全的信息服务和投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