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的发展过程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降解塑料的发展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高性能的包装材料
所谓高性能的包装材料主要是在包装设计的过程中,采用新型的纸质材料代替全金属包装材料,有效降低包装的成本,最大限度减少各类包装废弃物对生活环境的污染。
1.2可二次利用的包装材料
这里提及的可二次利用的包装材料,主要起源于国外。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瑞典等国家采用PET材质的饮料瓶,这种瓶子能够重复使用,有效减少包装材料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
1.3可食性包装材料
可食性包装材料具有能够供人们食用的特点。在现代包装材料的应用过程中,可食性包装材料主要包括了淀粉、蛋白质、植物纤维和其他天然物质等。目前,可食性包装材料主要应用于食品和药品等包装中。
1.4可降解包装材料
可降解包装材料主要是指包装材料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和处于特定环境下,所导致包装材料的化学结构发生化学性变化的塑料。其中具体表现为可降解材料在结束自身的使用寿命之后,当受到阳光紫外光的作用和土壤中水分的影响,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分裂和可降解的现象,最终以无污染的形态进入到生活环境中。目前,在包装材料应用中,可降解塑料材料主要分为合成光降解塑料、添加光敏剂的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多种降解塑料等综合在一起的多功能可降解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可降解材料所处环境发生变化而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完全或者部分生物降解塑料等等。
1.5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天然包装材料
所谓天然包装材料主要是指自然环境中自然生成的天然生物材料。目前应用较多的天然包装材料包括竹子、木材、麻类、柳条、芦苇等,这些包装材料主要来源于自然环境中,能够在受到自然环境中的水、光照等条件下分解掉。这种包装材料不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会有效降低包装材料的生产成本。
2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包装材料的作用
绿色包装的内涵主要是指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成本,从源头上减少各类包装材料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在我国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在选择物品包装材料的过程中,大部分是取材于自然中,如:竹子、草木、芦苇等。这些纯天然的包装材料不仅具有一定的天然美感,而且还具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浪费的作用,顺应了生态环境的发展规律。
2.1包装设计的市场需要
在现代人们综合素质提升,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现代消费者对绿色生态环保的包装设计越来越重视。其中,通过相关数据了解:80%的美国人和70%的英国人等在购买物品的过程中会思考这个物品包装的生态标准。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该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心理情况,尽量在包装设计和制造中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分,这也是现代包装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其中,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催生了新一代的绿色消费者,这些新的消费群体都会对物品将会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思考。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包装材料符合现代包装设计的市场需要。
2.2推动现代包装设计创新
为了更好的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包装材料,便需要从原材料的选择入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一些可降解、可食用、可重复使用的包装材料。同时,在制作包装材料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节约材料的原则,坚持在满足包装材料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量,从而避免现代包装材料造成浪费资源的现象。除此之外,在包装制作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包装材料的辅助材料的有害性,尽量避免在包装材料制作过程中添加一些如铅、汞等有毒物质,最大限度降低包装材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中国端午节吃的粽子,其使用的便是粽叶。这种粽叶主要生长在一些较高的山岭中,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生命力。这种植被不仅能够起到保护生态植被的作用,而且又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自然材料,所以被称之为山岭的绿色银行。这种粽叶无毒,而且不会对大自然造成污染。因此,在粽子的包裹过程中应用这种粽叶,不仅能够减少对大自然的污染,而且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同时,这种粽叶生长速度快,成本低廉,是一种较好的无污染一次性食用包装材料。还有一些人们,将这种粽叶作为餐桌上的食品包装,既美观,又环保节约,推动了现代包装设计的创新。
2.3资源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在现代商品的生产过程中,包装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主要应用在各类商品的开发和制作中。物品包装虽然能够给人们带来短暂的方便,但是也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应用绿色生态包装材料能够减少资源浪费,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其主要原因是绿色生态包装材料具有回收和再利用的功能。通过相关数据了解到,大部分人们在使用完物品包装之后便选择丢弃,从而导致食品包装成为污染环境的垃圾。从这个问题能够看出物品包装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全部是易降解和生态环保的,能够被回收再利用,直接分解,就能够将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上图是使用竹子为主要原材料的包装物品。这些包装物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从原材料的选择方面开始都凸显了生态绿色理念。竹子高大,生长速度较快,分布范围较广。因此,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竹子作为包装材料的一种类型,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其中,在竹子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主要是根据竹子的特性进行加工制作,并不需要添加过多的辅助材料。同时,采用竹子制作的包装,在结束使用寿命之后,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很容易被降解,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包装材料设计师在包装设计的阶段,便会结合竹子自身的本质特性,充分发挥其作为包装材料的循环再利用的作用,从而达到一物多用的目的。
篇2
关键词:绿色化学 发展历程 正负效应 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124-02
“化学”(英语:Chemistry)是“变化的科学”,它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用途、制法以及物质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以实验为基础,具体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这是化学变化的核心。化学与工业、农业、日常生活、医学、材料等均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燃烧后产生了二氧化碳等物质。从本质上来讲,化学研究的对象涉及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或物质和能量之间的关联。
1 化学的贡献及负面影响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古代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化学已发展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等分支及边缘性的学科。现代化学的高速发展在特定的社会时期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化学科学给生物学、材料、化肥、农药、医药、能源、冶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化学科技的进步也引发了各种公害和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例如早期冰箱使用的“氟利昂”气体致冷剂,持续性地严重破坏臭氧层。化学工业发展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造化学物质在自然环境下难以分解,且难以转化成无害物质,在环境中逐渐积累,破坏生态平衡。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化使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境污染必须要进行治理,而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则是要依靠化学方法,依靠科技进步。
2 绿色化学的提出
人类发展存在10个主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公害、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海洋污染、淡水资源污染、森林锐减以及有毒危化学品)日益突出,都是与化学产物的污染有关。发展绿色化学有可能是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人口、资源和环境挑战的重要途径。
“绿色化学”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最经济原理和技术来防止环境污染,它从源头上避免和消除对生态环境有毒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力求使化学反应是有原子经济性,实现废物的零排放。“绿色化学”也称为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和清洁化学,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称之为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化学是发展生态经济、工业及生态农业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1)实现原料的绿色化;(2)提高反应的选择性;(3)催化剂的绿色化;(4)溶剂的绿色化。绿色化学彻底跳出了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怪圈,抛弃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低级发展模式,进而采用绿色与环境友好相容的绿色发展模式,满足了现代农业、地球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愿景及时代要求。
3 绿色化学的应用领域
我国学者已经对绿色化学作了系统论述。笔者认为我国绿色化学应选择5大领域进行突破,尤其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业领域,以便大力促进我国绿色化学的发展,从而承担起我国在世界环境保护中所应尽的责任及义务,为全世界人民谋福利。
3.1 高效低毒农药
高效低毒农药逐步替代传统的有机农药已成为现代农药发展的趋势,是解决农药环境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我国目前使用的农药多为高种,生产过程也有公害,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势在必行。未来,我国将建立全面详实的农药残留和环境毒理学数据库,通过分子设计技术,创制全新的生态友好型农药。
3.2 生态生物肥料
目前农作物对化肥的吸收利用率较低,而且易造成土地贫瘠化,约有一半以上的化肥随地下水流失,对环境造成污染,为了适应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肥料的开发将是优先发展方向。该肥料可被微生物分解吸收,再把排泄物供农作物吸收利用,既具有很高的肥性,又可以改良土壤。近几年有机复合(混)肥是发展迅速,它主要是集生物肥、有机质及无机营养为一体,既发挥了生物菌的活化土壤、转化土壤养分的功能,又利用有机物质培肥土壤、改良土壤的特点。
3.3 生物物质的化学转化
生物质包括所有的植物、微生物以及以植物、微生物为食物的动物及其生产的废弃物,如农作物、农作物废弃物、木材、木材废弃物和动物粪便。目前95%以上的有机化学品来自煤和石油,其生产过程带来了很大的环境负面影响。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产生的碳氢化合物高达300亿吨以上,能量储备相当于8万亿吨煤或800亿吨石油,而且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降解,将生物物质用作化学原料和能源是绿色化学的战略目标。据此计算,生物物质中有90%的有机物可以转换为沼气,沼气燃烧产生能量。可以将秸杆制作成为饲料,用动物粪便制取沼气,沼渣用于食用菌栽培,沼液制成无公害液体肥料,从而综合利用生物物质再生资源制取沼气及其副产物,提高经济效益。
3.4 无污染可降解塑料其种类
塑料在农业生产中用作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迅猛发展,使农作物在任何季节均能结果,丰富了农产品供应品类,满足了人民生活多样化消费需求。然而,传统塑料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极难降解。随着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残留地膜越积越多,“白色污染”带来的环境污染危害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采用可降解塑料是使“白色垃圾”处理达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最有效的办法,这种塑料能够在光和生物双重作用下协同双降解。
4 绿色化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途径。21世纪,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相继强调绿色化学及其发展理念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必须重视环境问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协调,人类需要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转向生态文明的模式,并逐渐最终成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存在人口多、经济转型慢、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纵观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很多,例如:40%以上国土面积受到酸雨污染;盲目使用农药和化肥,土壤贫瘠化加剧,水体“富营养状态”,废弃塑料“白色污染”,水源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以上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产和生活水平提高,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而要彻底治理环境污染和实现农业健康发展,根本出路就是基于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重点开发高利用率无污染的生态肥料和高效低毒的生态农药,以及绿色粮储、加工以及农副产物高附加值等转化技术,才能解决社会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清时.绿色化学的进展[J].大学化学,1997,12(6):7-11.
篇3
【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TE9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6-0001-01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
(一)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三)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五)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1.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2.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3.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二、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二)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三)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
(四)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五)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 改变耕作制度,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或筛选出在食用部位累积污染物少的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如种植树木、花草等观赏或经济作物;
(二) 采用农艺修复措施。通过增施有机肥或深耕土地等手段调节诸如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pH值和土壤氧化还原状况等土壤理化性质,实现对污染物所处环境介质的调控。
篇4
[关键词]生物能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104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2
社会的发展,加快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产生了各种不利的影响。当前,资源的严重匮乏、环境严重污染、能源的极其短缺等问题,已经严重限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更是威胁到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企业要注重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能源利用的最大化,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持续发展。
1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1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当前,实现生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是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所形成的第三代产业园区。总体来看,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在实现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以及建设生态园区方面,还处于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其正在积极吸取国内外生态能源发展的先进经验,对国内外成功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认真学结,在结合天冠集团自身情况和工业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天冠企业集团生态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企业实现生物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2.1 企业可能出现污染问题
传统工业模式,会对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例如,乙醇企业的生产,如果没有做好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对环境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知道,乙醇生产是仅仅次于造纸生产的有机污染源,也就是说,在乙醇生产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废弃物(如废水、二氧化碳气体以及各种废渣等)产生。据专家推算,生产1吨的液态乙醇,大概能产生10~12吨的糟液。酒糟呈现酸性,是高浓度的有机废水,被认为是乙醇生产最主要的污染源,乙醇生产产生的二氧化碳,其回收率较低,直接排入大气,必然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乙醇生产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还会排放大量废水,这必然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必然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污染。
1.2.2 多数企业产业区工业生态链简单,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所有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之间,是存在网状或链状关系的。并且,短链与长链结构相比,长链结构循环转化的环节较多,对于物质能源的多层次利用以及工业系统的稳定发展是有利的,能够保证系统生产力的提高。同时,网状结构的优点在于其各个环节是相互联通的,途径是多条的,这样可以保证生态系统具有相对稳定性,对于减少和分散风险也是有利的。然而,当前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产业园区内其余共同生产的企业是比较少的,所生产产品的种类也较单一,其产业链条相对单一,完善的工业共生链条还没有形成,这种情况下,对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不利的。
2 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河南天冠企业集团的实际发展状况,其在未来如何在实现生态能源可持续发展、真正走上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和进行完善。
2.1 创新方法,注重节能减排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始建于1939年,是一个具有76年光荣历史的老国有企业。多年来,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与其注重科研和创新是分不开的。通过创新节能减排方法,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摸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了企业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企业生物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天冠集团在探索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其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主线是清洁生产。通过科学管理,加大对落后生产技术以及设施的改进,促进企业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科研技术,“天冠燃料乙醇循环经济模型”逐步在企业内建立,为企业的健康循环发展提供了保障。下一步,应继续在创新方式方法上继续做文章,通过大力引进吸收、加大企业自主研发力度等技术进步手段持续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2.2 发展生态乙醇工业
河南天冠企业集团位于河南省,该省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生产省份。长期以来,小麦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和转化一直是该省研究的课题。河南天冠集团根据当地的粮食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燃料乙醇生产和精深加工,有利于减少小麦仓储,增加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传统的乙醇行业污染问题一直为乙醇生产企业所高度重视,为了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之路,只有通过生产各个环节所形成的工业生态链,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减少废弃物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污染,有效促进乙醇在生产和加工方面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真正实现天冠集团走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天冠集团的主产品是燃料乙醇,为了充分利用燃料乙醇有机废水开发绿色新能源,促进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工作的有效实施,实现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该企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先后建立了饲料公司、沼气公司、肥料公司、二氧化碳全降解塑料公司,形成了围绕相关废弃物和副产品而构成的工业生态链。小麦被加工生产成乙醇,乙醇生产产生的酒糟在生产成饲料后剩余糟液被制成沼气,剩余沼液被加工后成为有机肥料,被用于小麦种植;在生产乙醇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一部分经提纯后生产为食品级二氧化碳产品,一部分被生产成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可彻底解决环境污染的白色垃圾污染问题。这样,天冠企业集团的整个生产过程,就形成了闭路循环,能源和废弃物都被循环利用,工业污染问题也被解决,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了天冠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2.3 进一步完善天冠集团生态工业系统
严格按照生态工业园的定义,天冠集团目前虽然基本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但其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态工业园。也就是说,部分天冠集团下属企业参与到整个生态工业网络的建设力度尚不够深入。同时,参与进生态工业网络建设的企业所形成的生态工业链也较少,相互交错的网状链条还没有形成,还有部分链条的闭路循环也没有实现。因此,河南天冠企业集团还要不断加强科研力度,完善生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拉长企业集团的生态工业链条,针对各种工业废弃物和副产品持续开发新产品,不断推动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可持续绿色循环发展工作的开展,不断完善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3 结 语
作为社会发展重要保障的企业集团,要从自身做起,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起与传统工业模式不一样的新的经济模式,要注重“效率”和“环境”双重指标,走循环经济之路,实现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环境、资源和经济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人类和社会的长久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篇5
一、“中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在区域规划和产业加速梯度转移的作用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开始向中西部转移。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和国家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游地区”被列为“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更提出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鼓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强联系,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一方面,“中三角”城市群规模效应明显,是各省经济和税收的主要力量。以“中三角”核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20__年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分别为12.5%、14.5%和13%,均高于全国9.2%的增幅,比“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的8.2%、杭州的10.1%和宁波的10%要高出至少2个百分点,也快于“珠三角”的核心城市广州的11%和深圳的10%。以武汉、长沙、南昌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总量占湘鄂赣三省经济总量的近80%,占全国的7.43%,整体联动发展已初具雏形,发展速度明显高于沿海三大城市群。另一方面,“中三角”城市群发展渊远流长,一体化发展趋势有所显现。“中三角”区域的要素配置以及政策机遇较为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相同,水平相近,面临的诸多挑战相同或相似,有着众多的共同利益诉求,为实现共同发展和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可能。
二、制约“中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税收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缺乏国家战略支撑
1.新兴的城市群不断涌现,竞争者众多。目前已经获得国家认可或者已初具规模的城市群,除了“中三角”城市群外,还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等等。
2.“中部崛起”战略起步较晚,政策倾斜处于劣势地位,缺乏有竞争力的国家级优惠政策。
3.“中三角”缺乏国家中心城市。“中三角”城市群三个核心城市武汉、南昌、长沙中,武汉综合实力最强但仅被国家定位于地区中心城市。
(二)中观层面:“中三角”自身基础条件有待改善
1.资源禀赋弱。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居全国中游偏后水平,能源自给率低,缺煤少油乏气,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2.产业结构趋同。根据20__年湘鄂赣39个工业大类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省际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湖北省与江西省工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64,湖北与湖南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77,江西与湖南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是0.85。相似的工业结构使得省际产业相关度和互补度较低。
3.产业关联度低。虽然“中三角”建设了具有高度带动性的汽车产业,但产业配套不及中原城市群;武汉虽具有相当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但高新技术对其他行业的转化率和贡献率偏低。
4.融资能力差。金融信贷资源大量外流,资金流与企业发展不匹配,表现为大企业上市难,中小企业贷款难。
5.城市化进程不够。三个支点城市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均达到或超过半壁江山,而城市圈内的副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不仅贡献率低,而且功能定位不明。
(三)微观层面:现有税收政策有待完善
1.缺乏国家级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三大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税收政策倾斜的贡献,而在参与争夺第四极的经济带和城市群中,其他地区也有国家直接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唯中部地区缺少国家级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
2.地方税收优惠政策无序竞争。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刺激本地经济发展,出台地方性法规、地方性税收优惠或通过财政返还、补助变相优惠是常用手段。
3.现有税收政策对城市群发展的辐射作用有限。我国地区性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多,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工业园区,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为有利,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东、中、西部城市群发展失衡。
4.分配补偿机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成本。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投入大、见效慢,并且容易搭便车和转嫁损失。如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成本分摊机制,整体利益将无法保证。
三、支持“中三角”城市群建设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根据“中三角”地区实际,探索建立生态税收体系
在保证税制严肃性和收入中性的前提下,建议在“中三角”城市群内建立和完善生态税收体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与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地区之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即:按照费改税的指导思想,清理环保类各种收费,将排污费改为排污税,由地税部门征收;改革和完善现行资源税,取消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相关费用,将对土地课征的税种并入资源税,调整税率,促进资源合理利用;按照“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在环鄱阳湖、环洞庭湖地区试点开征环境保护税(生态税);视企业生产的环保产品对环境的正面效应程度,分别给予免税、零税率、低税率优惠;对企业生产的大型环保产品、环保设备给予增值税优惠政策;调整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将矿产的废石(如高硅石)等作为综合利用产品;将生物性化肥农药和可降解塑料列入减免税范围,取消对剧毒农药、农膜等减免税政策;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仍给予免征增值税的优惠。
(二)发挥企业所得税调控作用,完善相关税收优惠
对于企业对资源节约、治理环境方面的投入,按实际投资额的50%在投资当年较上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中抵免,当年新增部分不足抵免的,可以延长5年;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对“中三角”地区新办企业自2013年起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可在新法规定的折旧年限的基础上,按照不高于40%的比例缩短折旧年限;对“中三角”城市群内从事生产、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物流等老企业,在20__年实现的企业所得税的基数上,自2013年开始,10年内实行“增量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中三角”城市群内新办企业,投资总额5000万元,注册资本 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购置成套设备的50%,以20__年实现的企业所得税为基数,可以抵免当年较20__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当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延长5年;为了吸引外来资本,凡投资在重点扶持领域的新办企业,比照创业投资优惠政策办法,其投资额的70%可以抵扣该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中三角”城市群内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财政分享部分免征50%(以财政退库形式),专项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技术改造。
(三)调整税收分配关系,完善财税管理和协调机制
1.提高地方共享税的分配比例。“中三角”地区能否将车辆购置税、燃油税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同时调高增值税地方分成比例,建议中央50%、省15%、市级15%、县级20%;所得税收入中央与地方实行五五分成,为“中三角”地区让渡部分财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充裕的财力支撑。
2.清理财税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净化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环境, 从财税政策上防止地区间恶性竞争。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税收分成、税收返还等激励政策, 向“中三角”城市群倾斜。
3.建立跨区的税收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中三角”城市群税务局长定期会议机制,集中解决中三角地区内的税收问题。建立税收利益协调保证机制,各方承诺不重复征税,不擅自减免税。
4.建立税收支持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的机制。在打造武汉、长沙、南昌区域中心城市的同时,要以宜昌、襄阳、株洲、湘潭、九江、赣州等城市为次中心,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初步形成跨省域的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群。
篇6
一、绿色消费的含义及特征
绿色消费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理和社会的需要, 综合考虑环境影响、资源效率、消费者权利等因素, 对有益于人类健康、环境和资源保护的产品和劳务进行消费的一种现代新型消费模式。它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 坚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和人的相互关系的平衡中实现需求的全面、持续与最大化满足。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在消费内容上,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尽量减少环境的污染;三是在消费观念上,引导人们在追求生活方便、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满足子孙后代的消费需要。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绿色消费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绿色消费体现了适度性原则。一方面,要求消费者进行以满足基本需要为标准的“节约型”消费,反对奢侈浪费的炫耀性消费;另一方面,要求消费者实行量力而出型消费,在消费中既考虑到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又兼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绿色消费体现了公平性原则。在代内公平上,一方面,绿色消费既反对奢侈、豪华的消费,同时又主张大众性、多层次消费,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并力求在使人民享受到福祉的同时,减少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要求不管是国与国还是人与人之间都不能破坏性地开采和利用生态资源,损害人类的共同利益。在代际公平上,绿色消费要求在保证当代人的合理权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给后代人留下更为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第三,绿色消费是文明、科学的消费。一方面,要求消费者个人的消费不能危害到他人的生活、健康和安全,也不能败坏社会风气,危害社会利益;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必须以绿色知识为指导,培养购买绿色产品的主动性,提高对绿色产品的鉴别能力。
第四,绿色消费侧重于满足人的生态需求。一方面,绿色消费要求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使用绿色包装,并在使用过后进行无害化处理,这些都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消费者要求吃绿色食品、穿绿色服装、住绿色房屋等等,都是为了满足居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以上的生态需求。
二、拓展我国绿色消费的意义
消费作为再生产过程的终点,引导着生产的方向,绿色消费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实现消费结构升级
消费结构升级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的结构升级和层次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居民消费日益由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从原来的要求吃好穿暖,发展到现在追求消费的自然、安全、健康、舒适。绿色消费对消费结构升级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绿色消费要求避免使用危害到消费者和他人健康的商品,即主张少吃快餐、少喝酒、不吸烟、食用绿色食品、使用绿色产品、居住绿色住宅。这些都有利于维护人体健康,提高居民消费层次。其次,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层面,由于物质需求具有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学规律,在人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以后,它的相对效用降低,而非物质层面的效用将上升。即人们在通过消费满足了物质需求以后,就会追求另外一个层面的诸如健康、安全、情感、名誉层面的需要,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享受,而这些恰恰是绿色消费所提供的对象。这时人们的消费内容也将从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所以,绿色消费必将为我国消费结构的升级创造条件。
(二)有利于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消费有助于人类早日破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资源、环境困惑,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绿色消费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绿色消费主张人们避免使用在生产、使用和丢弃时造成大量资源消耗的商品;不购买进行超过商品物质的过度包装或因生命期过短而造成不必要浪费的商品;在反对奢侈、炫耀性消费的同时主张人们修理旧物,消费可再生的、重复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这些都有利于实现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其次,绿色消费以绿色产品为消费对象,而绿色产品则要求在其生产过程中不能过度消耗资源,不可过度包装,不得含有对动物残酷或不必要的剥夺,禁止直接排放未经处理、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水、废气、废渣等等。这些行为都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最后,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对他人和环境造成破坏。例如,消费者使用无磷洗衣粉可以减少普通洗衣粉对水域的污染,维持水域生态平衡。又如,政府向居民征收垃圾排放税,并设置专门机构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循环利用,可以有效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为居民营造一个健康美丽的生活环境。
(三)有助于抑制虚假需求,预防经济危机
现代市场经济中,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增加需求来促进生产、增加国民收入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各国盲目刺激需求、拉动消费,以谋求经济增长。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增加,生产者的逐利性和竞争性必将导致大量生产,而现实社会中贫富差距的拉大又导致居民购买力下降、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
绿色消费对经济危机的预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绿色消费倡导人们在消费过程中遵循“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 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五大原则,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虚假需求,避免造成需求过旺的假象。另一方面,为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企业必须放弃通过提高产量增加利润的传统经营方式,在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重视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耐用性,并通过高科技的发明和应用来增加产值。此外,绿色消费也要求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打造自身的绿色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消费和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创造一种健康的经济增长方式,避免生产过剩引起的经济危机。
三、我国绿色消费拓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消费主体方面的制约
1.绿色消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绿色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外部经济性的行为,即该行为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其自身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按照绿色消费的定义,绿色消费品的生产要考虑避免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对企业而言,从环保角度研制新产品、新包装需要投入大量科研、生产费用。在我国绿色补贴制度欠缺的情况下,企业为追求利润必然要在定价环节将其环保成本交由消费者买单。但消费者却会因“理性经济人”的本性,只考虑质量、价格等因素,不会在意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更不会在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从而不愿支付这一成本,转向绿色替代品的购买。这就需要用绿色消费理念来引导消费者选购绿色产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还远不成熟。他们虽有环境诉求,但大部分人把环保的责任推给政府,缺乏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环保理念与行动,在消费这种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上更不会以自己的财富来满足环保的需要。再加上占我国人口70%的农村居民几乎无绿色消费观念,更加限制了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和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
2.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消费尚缺乏理性
随着绿色消费的逐步推广,我国绿色产品的品牌和明目也在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愿意选择绿色产品,但不排除在其中有些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是带有盲目性和自私性的伪绿色消费。这些人大都以自己所消费产品的绿色化作为绿色消费的判断标准,如很多消费者只注重在消费时选择“私益型”绿色产品,并且往往在其使用周期之内就将其废弃,只为炫耀其绿色化的高消费生活水准;更有甚者虽口头倡导自己是绿色消费者,但却珍稀动物照吃、皮毛大衣照买、生活方式奢侈浪费。这些行为,究其根本原因是对绿色消费的本质认识不足,将绿色消费片面地理解为“消费绿色”,从而在消费过程中摒弃了“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的绿色消费原则,以“绿色消费”作为其奢侈浪费的途径和方式。
3.消费者的绿色知识还不足以指导消费
我国学者尹世杰曾提出:“消费力不只是购买力,还应该包括消费者本身在消费方面的能力、才能。即便有了购买力,如果消费者本身不懂得或不善于进行消费,也会影响消费”。这里所说的能力、才能涉及绿色消费就是指对绿色产品的鉴别能力、对绿色标志的认知程度和对绿色产品本身的了解程度,关于这一情况,国内学者曾有过相关调查。当问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知识了解程度时,只有56%的人认为“很了解,能够指导消费”,而738%认为“了解一些,但消费有很大盲目性”。很多消费者只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判断哪些是绿色产品,只有50%的人会以绿色标志为准进行选购。在这一情况下,如果消费者没有绿色知识,就无法认识到绿色产品给自身和社会所带来的益处,制售假冒伪劣绿色产品者也将会有机可乘,其“柠檬效应”将会使真正绿色产品的形象在消费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4.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制约
绿色产品属于需求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都较大的商品,它在价格上要高于普通同类产品。所以,当收入水平较低时,消费者往往会选择普通产品作为替代。然而,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出于对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考虑则会更多地选择有益于自身和社会的绿色产品。此时,绿色产品的需求量就会有更大幅度的增加。但在我国,由于受生产力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劳动报酬比重偏低的限制,居民收入水平相比物价水平提高幅度较小。且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发展转轨时期,预期收入不明确,正面临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体制改革,增加了人们的预期支出和未来风险。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影响着我国绿色需求的增长。首先,由于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增长缓慢且预期收入不稳定,占居民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难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消费者对自己心中所向往的绿色消费品望尘莫及,从而使绿色产品维持在高端、奢侈型消费品的行列,难以走入寻常百姓家。其次,由于区域间、城乡间、行业间收入差距拉大,我国大部分的社会财富逐渐被极少数的富人所占据。但由于消费在一个人的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会随收入的增加而减少,所以富人对绿色产品的购买量只能与其自身需求量相当,即富人群体的绿色消费量是有限的。而占我国居民大多数的普通消费者则虽有相当大的绿色需求,却终因收入水平的限制而无力购买绿色产品。
(二)消费客体方面的制约
1.企业缺乏绿色生产的动力
相对于传统产品而言,绿色产品在研发和生产上都属于一个新的投资领域,其生产和投资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一方面,绿色生产具有规模经济的效应,即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品平均成本降低或平均收益提高。这主要是因为,绿色产品在研发和生产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固定成本,但随着销售份额的扩大和生产数量的逐步增加,分摊到单个产品上的平均成本会逐渐降低。而且,随着生产过程的逐步深入,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人的操作技能都会有所提高,这也会降低产品的平均成本。所以,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企业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来逐步扩大生产,并赚取规模经济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但当前,我国涉及或专门从事绿色产品生产的多为中小型企业,很少有大型企业专门从事绿色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有限的规模和实力使绿色企业扩大再生产步履维艰,并 难以获得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巨大收益。另一方面,绿色生产行为也要求其产品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容量,来为其产量的增加和平均成本的降低创造条件。但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居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有限,限制了绿色产品的市场容量,从而,对绿色产业的投资活动形成了约束。
2.企业间“互补性”的制约
就整个生产行业而言,绿色生产行为具有“互补性”。所谓“互补性”是一种特殊的外部效应,它是指就某些行为而言,其收益的外溢会使他人采取同样行为的成本降低,或收益提高,即外溢的那部分收益被采取同样行为的其他人所获得。 绿色产品目前在我国还尚未普及,消费者也尚未形成绿色偏好。在这种情况下,率先进行绿色生产的企业需要独自承担科技研发、市场开拓的高昂成本。而当到了绿色消费热点已经形成阶段,其他纷纷效仿的生产者则会比率先行动者支付更少的成本,更加有利可图。其结果是,没有企业愿意成为先行者,大家都会等待别人先行动。
因此,由于上述“互补性”的存在,绿色生产将会维持在一种低水平均衡状态中。为了打破这种均衡,从理论上讲,就需要各个企业能够成功地合作,同时采取行动。一旦绿色生产得到广泛推行,所有企业都能从中获利,且继续采取同样行动的成本将会降低,从而跃升到一种高水平均衡状态中。但这只是经济学上的一种分析,在现实生产中这种合作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不符合所有企业的自身利益,而打破这种合作就可以分享先行者带来的利益。所以,需要一种力量来促使一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在某一范围内彼此合作,共同从事绿色产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开拓,打破现有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培育绿色生产与消费的热点。
3.企业绿色营销不足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树立将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利益相结合的理念,对产品和服务进行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然而,由于我国绿色消费起步较晚,企业的绿色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着我国的绿色消费:
首先,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设计阶段,企业缺乏对公众绿色需求的市场调研,无法掌握绿色产品的市场状况。这就导致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不能以市场为导向,所生产的绿色产品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要。
其次,绿色产品缺乏专门的绿色物流体系。绿色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关卡、收费与普通产品没有区别,运输中缺乏统一标志和标准,致使绿色产品在运输途中时常被污染,并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
第三,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普遍缺乏营销意识。一方面,绿色生产企业往往只注重产品的生产,而忽视了绿色营销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使绿色产品往往只能和普通产品一同销售,消费者难以对各式各样的绿色产品进行专门购买。另一方面,专业化绿色产品推销、促销团队的缺乏,也导致公众难以对绿色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了解,从而影响了其对绿色产品的购买。
(三)消费环境方面的制约
1.绿色产品入市难度较大
在绿色消费的发展过程中,我国虽有完善的绿色产品生产、管理体系和绿色标志认证制度,但整个绿色产品系统的市场准入制度仍然存在缺陷。
首先,申请绿色产品认证手续繁杂。就农副产品而言,只有经规模化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才有资格申请绿色标志,而中小型无公害蔬菜基地和农民自己生产的不用化肥农药的果蔬,尚无参与绿色认证的资格,这就限制了绿色产品市场的扩大。
其次,申请绿色产品认证需要交纳相关费用,很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财力限制或不能确定所获认证产品的市场预期,即使自身产品符合绿色标准,也不愿承担认证成本。
2.绿色产品市场秩序混乱
尽管我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以我国国情为基础,多层次、广覆盖的绿色产品体系,但是绿色市场仍然相当的不规范,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相关部门对生产假冒伪劣绿色产品、违规使用绿色标志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由于绿色标志管理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随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做出相应修改,按照过去所制定的处罚标准对不法商家进行处罚已很难起到应有的震慑作用。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伪造有机、绿色等食品认证的企业、个人,最高将被处罚款10万元,远远低于违规制售绿色产品所获得的利润,加上相关监督机制不健全,被查处的可能性较小,很多不法厂家顶风作案。
其次,我国缺乏规范绿色标志管理的专项法律,绿色标志的运行依据仅仅是一些相关的管理办法,没有法律效力。现行《商标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等中虽有保护绿色标志证明性商标的法律条文,但它们主要侧重对损害消费者绿色消费权益和违规使用绿色标志行为的事后处罚,缺乏对绿色标志侵权行为的事前防御。
再次,在我国,由于绿色标志证明性商标种类繁多,因而被许可使用绿色标志的产品数量很多,这就因监督对象过于庞大而影响了商标的所有人和相关行政机构的监督效果。加上目前为止我国尚未设立绿色标志证明性商标的专门行政监督机构,绿色标志的市场监管就更显缺位。
最后,公众对绿色产品的社会监督薄弱。一方面,居民自家没有鉴别绿色产品真伪的设备,社会上也很少有相关鉴定机构,消费者无法通过技术手段识别绿色产品。从而导致消费者因难以判断所购绿色产品的真假,而无法对绿色生产企业和商家进行监督。另一方面,由于很多绿色标志的内涵不涉及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很难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加上我国又没有对绿色产品进行监督的专门渠道,民事监督的作用便很难发挥。
四、我国绿色消费拓展的对策分析
(一)合理引导消费者,扩大绿色消费的内在驱动
首先,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思想,增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通过政府相关部门、新闻媒体和企业经营实体的大力动员与配合,广泛开展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绿色消费知识,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身体健康,还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人们塑造更加清洁、优美的生存环境。
其次,要合理引导生态需要,意识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转变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消费内容和消费过程的双 重“绿色化”。在生活方式上,要引导居民逐步转变为追求方便快捷而经常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和不可降解塑料袋的生活方式;在购物过程中,要提倡选择简易包装的商品,并树立重复使用比再生利用更有利于环境的正确观念,优先选购可重复使用包装的产品。
最后,消费者应自觉抛弃消费主义的错误消费理念,意识到以“绿色产品”为对象进行奢侈浪费性消费对珍稀动物、自然资源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造成的危害,在消费中遵循绿色消费的5R原则,抛弃奢侈享乐的消费目的,转向以创造生态文明的生存环境为其终极追求。
(二)扩大企业绿色产品生产,优化绿色营销策略
1.培育企业绿色化生产观念,加强绿色营销
在绿色生产方面,第一,企业应以市场经营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第二,企业应按照绿色标准采购原材料,并在产品设计、制造、包装、储存和运输方面都达到绿色标准,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可靠的绿色产品。第三,应加强技术创新,努力降低产品成本,对绿色产品进行合理定价,以吸引更多的大众消费者。
在绿色营销方面,第一,企业应以诚信为原则,客观、科学地向消费者宣传、介绍、销售绿色产品,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这将有利于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和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第二,慎重选择商、批发商、销售商,在大型商场开设“生态柜”“生态角”,以有助于创造绿色品牌形象,或多家绿色企业联合,开设绿色产品专营店,提供种类齐全的绿色产品,以方便消费者购买并以质量保障提高其购买信心。第三,绿色生产企业应联合商业部门,做好绿色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
2.以大中型企业为龙头,进行战略化绿色生产
由于绿色生产需要大量的研发和生产资金投入,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小企业虽看好其前景但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企业规模对其进行生产,这就要求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转变观念,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绿色化经营,实行规模化生产。第一,促进绿色产品的研发,进行技术革新,打造绿色品牌,开拓绿色市场,以自身绿色产品的品牌效应占有绿色市场扩大所带来的规模报酬。第二,进行强强联合,共同制定和实施绿色发展战略,以克服绿色投资的互补性,并壮大企业实力。第三,引进国际最新绿色技术,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研发和生产,积极争取国际绿色标准认证,与国际接轨,加强绿色产品出口,并以出口带动国内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营造绿色消费环境
1. 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切实增加居民收入
由于绿色产品属于需求收入弹性大的商品,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才是拓展绿色消费的源泉。具体到政策层面则需要政府加强收入分配调节,扩大劳动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能力,使收入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加快完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2.整顿规范绿色市场
为保护绿色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购买到合格的绿色产品,也为了提高我国绿色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必须加大整顿不规范绿色产品市场的力度。第一,相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产品生产标准和认证制度,颁布绿色产品标志,严格企业绿色标志的申请认证程序,并规范对其的中间检查和监管,保证其以绿色原材料和绿色程序进行生产。第二,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法律法规,加强对绿色市场的监督管理。对非法制售假冒伪劣绿色产品者依法予以严惩,维护绿色市场秩序,增加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第三,加强消费者协会和国家相关法律机构对消费者绿色投诉的受理能力,帮助消费者解决实际问题。
3.加快税收制度改革,征收生态税
我国现在正处于发展绿色产业的初期,为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可以对采用绿色生产模式的企业进行生产补贴或实行减免税政策,以补偿其环保成本;而对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则征收生态税,以督促其进行绿色技术改进,实行清洁生产。这样就既能为绿色生产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又能鼓励其他企业进行绿色化转型。
4.加强公民绿色教育,培养绿色消费者
以绿色教育的方式培养绿色消费者主要包括三种途径:第一,在各级学校开设绿色课程,并引导学生进行绿色消费实践;第二,通过消费者协会开展绿色消费主题活动,使绿色消费观念深入人心;第三,以电视节目或公益广告的形式向公民宣传绿色消费思想,普及绿色消费知识。这些措施,一方面会使广大消费者充分意识到绿色消费对自身与整个社会的益处,从而自觉选择绿色消费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鉴别、选择能力,保证绿色消费的质量。
结语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必由之路的绿色消费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促进策略虽有很多,但各项措施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绿色产品专营店的建立需要生产企业提供式样充足的绿色产品,而企业绿色生产的前提则是消费者普遍的绿色消费需求,这一需求的形成又要靠消费者自身的觉悟、企业的诚信经营和政府与消费者协会的多方引导、监督和调控。只有各方同时做出努力才能使绿色消费浪潮得以掀起,才能再创我们伟大祖国高山长青、涧水长蓝的美丽图景。
刘晓薇. 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论略. 综合竞争力, 2010,(6).
中国消费者协会. 中国消费者协会“绿色消费”年主题宣传提纲. 北京: 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1.
汪铭芳. 绿色消费的哲学思考. 福建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