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产业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体育产业;软实力;提升策略
一、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一词是在1992年由美国教授约瑟夫.奈正式提出的,在这之后约瑟夫.奈又对其进行了不断地完善还改进。所谓的软实力主要包含价值、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决定政治议题与国际规则塑造的能力。“软实力”一词起源于美国,直到左学金教授将软实力引入中国,我们才对“软实力”一词有所了解。他认为约瑟夫.奈对于软实力的讲解充分揭示了其目的性、相对性、吸引性以及具备文化、产业属性等诸多特点,左学金教授还提出软实力即是一国自身的国际号召力以及发展潜力均受国家文化、社会制度以及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见提高软实力的重要意义。同时还有研究表明,文化产业作为城市软实力的重中之重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与作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软实力已不再单单局限于国家层面的研究,对产业属性以及文化属性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早以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长城曾经指出,加快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提高体育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作为国民体质环节中重要的体育环节,我们更应该加强体育产业的软实力,提高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内涵以及传播能力,塑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形象。
二、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提升策略
(一)积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
积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力对于我国体育产业软实力的增强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提高体育产业创新能力,我们首先要培养加强体育产业中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体育产业中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体育产业中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通过工作队伍的完善,才能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感,确保员工积极主动的才遇到工作中去,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由于体育工作人员较为缺乏,专业型人才就更为匮乏,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引进专业型人才;此外,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员工身上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思维,创新理念,所以,应积极引进、吸取先进的管理模式来鼓励员工的创新服务与管理。最后,还应该加强法律观念,完善法律制度,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文化吸引力
(1)、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产业的重要标志,是其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体育产业的建设中,加强文化吸引力对于体育产业软实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产业文化不单单包含企业文化,同时也包含管理文化。我国历史悠久,其管理经验以及企业文化都涵括了深奥的内涵,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同时,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国文化的渗透,也为我们带来了先进、丰富的管理资源。集古今中外,加强体育产业文化,是提高体育产业软实力的重要基础。
(2)、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人服务。在体育产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将和谐理念作为指导思想,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一切为人民服务。坚决抵制体育产业建设中弄虚作假等不良作风,将“为了人、重视人、尊重人、依靠人”的格言体现在体育产业建设中。
(3)、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化的全面普及,市场经济法治化已成为当今的主旋律。在法制经济下,要加强体育产业的经济实力,就必须完善体育产业文化法治化的建设,只有具备法律的保障,才能更好、更快的促进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为体育产业培育人、塑造人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4)、体育产业要加强体育产业的投入,合理规划产业资源,加强物质文化的建设,为体育产业的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三)、积极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传播能力
当今社会是信息快速传播的社会,抓住信息传播的先机,积极整合有关体育产业的相关信息资源,大力提升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能力对于加强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同样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传播能力虽然已有很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方面的问题,传播力还相对落后,因此,大力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传播力已迫在眉睫。
首先,我们要对体育产业文化进行一次积极整合与梳理,然后,在利用各种不同的传播途径进行传播。在传播媒介方面,我们最好是采取多种媒介,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都能进行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网络的覆盖性,来进行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提供我国体育产业文化影响力;此外,顺应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对于提高体育产业文化的传播,增强体育产业的软实力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积极塑造塑造我国良好的体育产业形象
积极塑造塑造我国良好的体育产业形象,首先就要求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创新能力、文化内涵以及传播能力,其次,还要积极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自我形象以及媒体形象。只有从内在与外在都进行不断地完善,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体育产业的软实力,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
参考文献:
[1] 徐耀魁.大众传播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 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3] 王超逸.软实力与文化力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9:100?
[4] 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软实力在中国的实践之二———国家软实力[EB/OL]..
篇2
>> 新常态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新视点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 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研究 广义经济学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研究 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新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我国体育营销发展战略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及动力培育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之我见 浅谈体育经济下我国体育产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我国体育产业视角下浅谈体育经纪人未来的发展 奥运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分析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新路径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3] 智研咨询.2016―2022年中国体育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EB/OL]. (2016-04-29)[2016-10-28].
.
[24] 周爱光. “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内涵探析[J]. 体育学刊,2009,16(11):1-4.
[25]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16-05-05)[2016-10-28]. .
[26]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 (2016-07-13)[2016-10-28]. .
[27] 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EB/OL].
(2015-09-18)[2016-10-28]. .
[28] 胡祖才. “十一五”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226.
[29] 杜德军,杨越.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 调研世界,2016(2):36-40.
[30] 张林,黄海燕.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83.
[31] 搜狐财经. 健身行业市场研究报告[EB/OL]. (2016-01-06)[2016-10-28]. .
[34] 中商产业研究院. 2016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发展情况预测[EB/OL]. (2016-04-12)[2016-10-28]. .
[36] 周爱光. 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 体育科学,2012,32(5):64-70.
[37] 李博. “供给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2):52-58.
[3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 (2016-10-28) [2016-11-08].
.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 民族性 传统性 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88--02
1 前言
我国的体育产业在1996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推动下,已经缓缓起步,至今为止仍然还在摸索和模仿阶段,并且主要以西方的体育项目为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一个子系统,其发展不能照搬或复制西方已经成型的体育产业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特性,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模式,为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另辟蹊径。
2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指生产民族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民族传统体育服务的各个行业的总和。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我国体育产业和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1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民族传统体育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有机体的一部分,它丰富了体育产业的内容,壮大了体育产业的队伍,为体育产业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再者,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出现,让国家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多样化、更加合理化的方向不断调整。它的发展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大众的喜爱,是中国国情在很大程度上的一种体现。
2.2拉动内需吸纳资金,提供社会就业机会
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国内和国际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交流与竞赛等。这些活动往往是与经贸活动融合在一起的,具有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在一定范围内吸收了不少的社会资金,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地促进了各民族人民的商业贸易、旅游发展、体育和文化交流,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2.3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既是一种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传承的具有体育性质的身体活动,又是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再现形式。民族传统体育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或者将来,都脱离不开其母体文化的约束和影响。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促进人类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也让维系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链上的所有参与者,在有意无意间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
3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特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个或某些民族在各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并流传下来的传统体育活动。它体现出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历史风貌,是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集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所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传统性、地域性等特性。
3.1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民族性
民族传统体育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直接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培育,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各个民族把自己的民俗风情融入到了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促进了民族传统体育的深化与发展。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民族性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最根本的特性。我们只有在保持鲜明的民族性的基础上,发挥民族传统体育的自身优势,才可能实现产业化和直向世界的目标。
3.2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传统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一定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它无疑带有本民族特有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习惯有及价值观念的烙印,是顺应民族喜爱、地域局限而创造出来的身体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标志和灵魂,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理应顾及到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信仰,所以说传统性是民族传统产业的一个重要特性。
3.3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地域性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主要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形成的一种民族区域文化,因而区域性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特点之一。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起步较晚,并与当地的民族风情结合在一起,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广泛地存在于本民族、本地的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日常事物之中。
3.4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时空并存性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和其它产业一样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但其各环节在时间空间上是并存的,没有时间上的继起性和先后次序之分,也没有空间上的层次性,也就是说民族传统体育产业有时空同一性。当然,民族传统体育产业起步不久,还存在商业化程度不太高,产值较低、规模不大,影响面不够广,从业人数还不够多,产业关联度不够高等不足的地方,但它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4
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4.1从农村走向城市
民族传统体育爱好者资源是人类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财富,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藏在深山少人知”的状态,但当今社会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如各城市边缘一个个农家乐生态旅游如雨后春笋出现;城市的文化广场、公园景区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市民晨练的普遍内容;还有一些节庆活动中也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其中,为其增添光彩。在今后像这样的方式会越来越多样化,项目也会越来越多的,直到农村、城市一体化。
4.2从民俗走向市场
民族传统体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各民族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相互交融,形成多种文化相互辉映的民族文化综合体,让体育资源、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使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开发具有自然山水景观和民族文化氛围的渲染与衬托,使人体运动形态的表现性、文化内涵的浓厚性与自然环境的映衬性等和谐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民族传统体育系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市场开发潜力。随着我国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具有自然和谐性、地域风情性、民族风俗性、观赏体验性浓郁的民族传统体育将更加推崇,更加热衷,并在参与、观赏民族体育的过程中满足现代人类求动、求乐、求健、求知的特殊身心需求和满足人们感受民俗文化及民族风情的精神需要,民族传统体育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甚至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4.3商业化、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一,甚至还有许多项目不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因而要找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各组成部分中有可能发展最决的部分、对其他行业带动作用最大的部分,并把它们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因此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培训市场、体育旅游市场作为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重点,让其商业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其作用。
篇4
关键词:体育产业;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是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有效融合,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对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要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便是当前我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的概述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体制建构相对不完善,在文化产业的包装与宣传下有了很大的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体育事业的繁荣,体育产业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紧密结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繁荣,体育产业使大企业对体育方面的投资加大,而另外中小企业对消费者体育方面的关注也加强了不少,体育产业在当今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以及休闲娱乐,还包括与这些有关的设备生产、相关技术等。文化产业是一门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时间不长的产业,随着社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体育产业在广义上属于文化产业的一部分,最初我国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相互独立,然而,随着社会信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各个产业之间不再独自建设,而是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对文化产业有着深远的意义,对文化体质的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2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意义
当今社会人们在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提高有所需求,体育产业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体育尤其在学校教育、休闲娱乐中受到重视。体育锻炼增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上中学生可以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考入理想学校,使更多的人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学习文化知识;体育节目在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播出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而新闻、报纸上出现的体育消息也成了更多人讨论的话题,各大媒体借助体育新闻为自己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另外,体育产业带来的巨大利润,对技术的改革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科技的体育技术被运用到体育活动中,例如,利用仿生学设计出的衣服可以减少摩擦,高端的技术拍摄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供教练和运动员进行分析研究。随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更加合理化的制度被制定出来,各部门加大对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协助,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将得到迅速发展,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提升我国体育文化水平、增强我国国际地位、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困境
如今,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变得无比重要。由于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在我国没有先例,如今两者结合制定的制度不是很完善,体育产业到底在不在文化产业的范畴之内,在我国没有明确的界限,这就导致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体制的时候受到很多影响,呈现出了文体各自发展、不相融合的局面,政府过去制定的各自的体制已经不适用于两者融合以后的状况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展开,虽然也举办不少体育活动,但很多体育项目与我国独特的文化联系很少,而我国在体育运动中所借用的是外国的技术和文化,也阻碍了我国对体育文化事业的探索和创新。
4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措施
4.1借鉴国外经验与本国实际结合的综合手段以促进文体产业的发展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我国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学习国外成功的融合方法,引进他们先进的技术,注定使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优异的成绩,通过文化平台播出体育竞赛,使人们了解体育精神,对体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例如,在教育上更加注重文化结合体育教学,为我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奥运会的举办不光是带给我们激动人心的体育比赛,更加带给了我们荣耀与感动,传达给我们奥运拼搏不放弃的精神。体育产业以文化的方式展现给大众,不仅赋予体育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促使了体育行业的迅速发展。
4.2国家通过优化文、体产业融合制度措施来促进文体产业发展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政府部门重新制定文、体产业融合的政策,解决过去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界限不明确的问题,开拓一条全新的文化与体育融合发展带动经济腾飞的道路,因此,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应给予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支持,例如,国家在关于文、体融合方面实行免税、增加财政补贴等举措。另外,国家也要对中小企业体育营销方面在政策和经济上加以扶持,加大企业与体育产品的互动,促进文体行业的发展。
4.3通过提高并完善体育产业的内涵来有效发展体育与文化产业链
当代人对文化重视的同时,也对体育事业有所关注,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潮流,体育活动可以以个人、团体、组合的方式进行表演、实践,体育产品也包括手工制作、体育服装等,在体育活动中结合我国传统的知识文化推出体育用品和体育品牌,发展我国独特的体育文化,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体育活动制定的规则和比赛中要用到的体育器材,都需要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吸引我国群众的目光,使中国体育文化受到我国人民的喜爱,而在体育产业发展中所展现出来的文化气息,在吸引本国人目光的同时,也加深了外国友人对我国文化的了解,使全世界热爱体育的人乐于参加这具有文化气息的中国式活动,促进了我国文化体育事业与世界接轨,从而使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4.4通过加强和联系体育与文化产业部门的沟通来优化文体产业接轨发展
我国为了加强文化与体育的结合,在一些地方,文化局和体育局进行了合并,虽然在目前的发展中这种合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但它依旧对我国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合作,通过对体育产业进行文化的提升,运用文化产业对体育进行包装和宣传,加大消费者对体育事业的关注度;同时,体育部门与网络、媒体、影视、报纸等部门紧密联系,加大对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注重体育比赛所体现出来的拼搏精神,鼓励人们走出家门锻炼身体,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有效合作,能够促使体育在文化、娱乐、生活、服装等领域取得一定的发展。例如,体育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团结、奋斗、坚持不懈的精神,文化部门帮助体育产业策划、举办体育活动,公益的体育活动又可以扩大和影响文化企业的发展,在提高企业的宣传力度的同时也提升了经济和文化效益,带动人们的消费,加速货币的流通,也使得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与百姓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总体来说,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所展现出来的优势会更加明显,为我国教育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初步融合的阶段,这种创新性的发展方式,不仅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为我国体、文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机会。因此我们要及时、尽力地融合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制定相关的法律、完善相应政策、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保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桥,王健.论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41-44.
篇5
1.1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得到肯定
在物质丰富的年代,文化诉求成为社会的焦点,文化产业赫然显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文化被区分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两部分。文化之于我国开始肩负“事业”和“产业”的双重属性。如此而言,谓之曰“能体现出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必然偏重于“经营性”的文化产业。体育文化的促进与发展已经开始被委之以重任,并逐渐提上日程。尤其是在2012年3月5日总理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体育的部份表述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作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的体育文化产业业已蓬勃兴起,但在官方文件中一直没有得到认可。“体育文化产业”这个概念在经历了曲折发展之后第一次作为官方表述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理清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关系之后,暗示了“体育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体育文化产业”的“经营性”。
1.2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阻隔与融合
当代中国体育正在成为集政治影响力、经济生产力、文化传播力和社会亲和力于一体的综合社会价值实现平台,体育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其中存在的问题集中在:(1)体育文化产业自身结构布局不合理,尚未形成多方位且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集群;(2)对于体育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与实体产业形态融合不到位;(3)缺少推进文化发展的责任担当;(4)国家对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政策不统一。作为体育文化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剂”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发挥其作用。从理论层面上说,将任何一种体育商品赋予文化创意的内涵后,都会使其附加值提升,从而成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滋生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文化门类都可以变为商品,形成产业。只有那些能够作为体育商品交换或提供有偿服务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才能化身为产业形态的文化,才可以作为产业经营运作。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当中,在体育文化发展被提上日程之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值得人们的注意,因为通过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我们既可以将抽象的、崇高的体育文化实体化、产业化,通过经济手段将其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又可以将时代气息融入到现有的体育文化产业当中,使其更为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们更容易参与其中、感受其中。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必将在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1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开拓性
由于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因此能够将技术、商业、创意和文化融为一体,使制造业得以延伸,有利于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创意产业在生产环节上不仅占据了价值链的高端,并且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其核心创意设计为众多行业生产提供服务,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创意产业成为高增长性产业的基础。如此而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是对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一种质的提升和超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融合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体育经济三方面内容,汲取并集结各界人才,将文化资源优势融合到体育资源当中,从而大幅度提高传统体育制造业产品的文化知识含量,进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体育产业的整体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极为活跃的形式,体育运动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实质、体育产业的经济贡献能力、体育文化的多元化共存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可供培育的土壤。分析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使体育文化交流能促进产业互动,使体育创意理念能引领体育产业的走向,使体育文化资源成为激发体育产业的动力,从而以特色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带动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其层次的提升。可以说,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细化体育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空间和新领域。
2.2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体育文化产业由二维向三维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和赛事经济、体育中介服务业、体育用品制造和销售业、体育旅游业、体育传媒产业都日渐成熟,发展迅速。体育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比体育产业要晚,但是也通过实践总结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特色的经验,例如中国奥组委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取得丰硕成果,北京奥组委的市场开发包括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和独家供应商等赞助企业62家,15家奥运体育器材供应商,35家残奥会赞助企业,5家火炬接力赞助企业,累计收入超过10亿美元。伴随着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初具雏形,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福娃的征集、选秀、知识产权保护、营销等一系列过程,正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例再现。福娃具有独创的知识产权和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在全国各地北京奥组委授权的特许商品零售店销售。其营销范围主要有玩具、服装服饰、箱包、文具、贵重金属纪念章、徽章等六大类近300种。同时,福娃动漫也充满了创意,106集动画片《福娃》是全球第一部以奥运文化历史及奥运吉祥物为题材的动画片。作为奥运会吉祥物,是刺激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从历届奥运会的经济数据中,足见吉祥物的“含金量”。按往届奥运会,吉祥物收入一般占奥运会收入的10%左右来计算,将有近3亿美元左右的收入记在福娃账下。北京奥运会期间,“福娃”等奥运特许商品的销售异常火爆,带动相关税收收入大增。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共开设奥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超过6300家,销售12大类8000余款奥运特许商品。奥运会吉祥物本身是体育文化的一角,“福娃”则是北京奥运会的一个文化创意,而“福娃”产业链则体现了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的效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拓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使其由二维的——体育与文化,发展成三维的——体育、创意、文化。在巩固已有市场的同时拓宽思路,培育新型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领域。将生产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将故有体育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巧妙融合,从而实现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勃兴与发展,这是体育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和思路。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体育经济发展
在信息、科技都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绝不可以只拘泥于现有形式,而应该多元吸纳信息元素,充分实现创意的融合,创意产业的发展是现代社会符号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当我们将视域界定在体育领域,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则成为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是体育社会功能符号化转向的重要表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促进无形体育文化资源的实体化,使被“束之高阁”的体育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感觉或知觉而得到的文化体验。作为具有体育文化体验、富有体育文化内涵、体现体育文化品格的经济形式——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体育产业的活化剂,为新时期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缘起和意义的追溯,对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以及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文化繁荣背景下进行追溯的反思。在追溯以及反思之后抽象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义以及提升路径,即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应遵循体育是背景、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思路、产业是出口的基本原则。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通过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体育经济全面发展;通过提高社会效益,促进体育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塑造体育品牌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只有实现以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体育产业互动、以体育文化创意理念引领体育产业走向、以体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产业动力、以有特色的体育文化整合方式带动体育产业提升,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体育文化力”与“体育生产力”的结合。
四、结束语
篇6
【关键词】 互联网+;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一、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渊源与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全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思想源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主张“供给会自行创造需求”供给学派。“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主要有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1]“供需错位”是我国供给侧改革提出的基本背景,国产体育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全国很多消费者倾向于消费外国品牌的体育产品。因此,包括陕西省在内的全国各省区体育产业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着力提升体育产品的品质。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体育产业从供给环节出发,以创新为核心手段,使各要素实现最优配置,着力提高包括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在内的体育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增加有效供给和优质供给,以此来增强竞争力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二、陕西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机遇
近年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陕西省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等方面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西部各省区中位居前列。在体育产业领域,五年来,全省体育彩票累计销售超过140亿元,超额完成任务;职业类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6273人,超过预定的5000人的目标。在为这些成绩高兴的同时,也应该清醒认识到不足:体育产业增加值未实现占全省GDP比重1%的预定目标;体育产业从业人数未实现占全省就业人数比重1%的预定目标。[2]在认识到不足的同时,也要充满信心看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难得机遇,抓住机遇,促进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力争陕西省体育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的发展机遇,谓之“互联网+”的时代机遇;其次是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必将获得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有利条件;再次是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2021年将在陕西举办的机遇,这必将促进陕西省体育场馆基础设施和体育产业的新发展。此外还有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互联网+”时代陕西省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路径
1、积极实施“互联网+体育”发展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所谓“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3]体育产业的“互联网+”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促使互联网与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深度融合,在体育产业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这和体育产业的供给侧改革一脉相承。2017年1月,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特别是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陕西省体育产品的宣传、营销和衍生品开发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陕西省的相关体育企业应该积极利用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和营销,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还可以拉近和消费者的距离,及时获得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尤其是在体育营销方面,可以采用现在已经比较成熟的O2O模式,O2O指将线下的商机与互联网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此外,相关体育企业和人员还可以开发在线票务、运动记录和体育社交等各种体育APP,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2、大力发展陕西各地的特色体育产业,建立竞争优势
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增长点,这已经成为全国各省区的共识,在全国都在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陕西省要想在体育领域建立竞争优势,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特色资源。陕西省是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各种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不胜数。陕西省应该因地制宜,把体育产业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开发各种富有文化内涵的体育产品。举例来说,西安明城墙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驰名中外,陕西省相关部门因此打造了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这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赛道设置在古城墙上的马拉松赛事,不仅促进了全民健身,还宣传了城市历史和文化,使得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成为陕西一张靓丽的名片。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人文地理资源的一个有效结合点,陕西各地应该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业。宝鸡市发展特色体育旅游业的举措值得借鉴。宝鸡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了凤县民族体育旅游节、金台观太极拳文化节、太白山登山节、陇县关山草原赛马和千阳县千湖国家湿地公园健步行等五大精品体育旅游项目。总之,陕西省各城市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利用山地、草原、江河、湖海和文物遗迹等发展富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体育产业。
3、积极调整体育产业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
陕西省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体育制造业占的比重过大,若要实现“十三五”时期体育服务业占比超30%的目标,任重道远,必须全力调整产业结构。体育服务业占比低是我国各省区的通病,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体育服务业的占比甚至高达70%。陕西省体育产业的结构调整,应该以市场为主导,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健身休闲、体育旅游、体育表演和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同时应该重点打造一系列如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那样的品牌赛事。此外,陕西省内的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应该积极发挥供给侧改革四要素中的创新要素,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努力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制造体育精品树立体育品牌,在供给侧方面责无旁贷地向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体育产品。
四、结语
体育产业在促进全民健身、扩大内需和加快“三个陕西”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供给侧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的背景下,陕西省必须抓住“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等各种机遇,发挥自然和人文资源优势,义无反顾地推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扩大体育产品的有效供给,促使体育产业成为陕西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同时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博.“供o侧改革”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2)53-54.
[2] 陕西省体育局.陕西省“十三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EB/OL].(2016-07-22)[2017-03-08].
[3]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9.
篇7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体育的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国际体育商业化冲击的必然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意大利等,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最活跃的、最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同时也为国家扩大就业人口、获取巨额收入(年产值已达上千亿美元)发挥了作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显著地位的重要行业。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总的来说,我国体育产业相对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从理论研究、产业立法、产业开发及市场运作等诸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据此,有必要对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和产业化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再作探讨,抓住我国体育产业处于起飞阶段的有利时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1体育产业化的涵义
1.1体育产业的概念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体育产业的概念理解基本有三种观点,即鲍明晓、张岩等提出的体育事业说;韩丹、鲍明晓等认为的体育企业集合说;杨年松、丛湖平、陈少宇等提出的体育服务业说。另外,韩国、日本、美国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体育行政部门及体育产业经营者则认为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使各种形态的体育产品(包括实物形态与非实物形态产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的部门。目前对各种观点的争论比较激烈,有相互质疑甚至否定的倾向。笔者认为对任何一种观点的评说,不应简单地判断它的正确与否,而需结合提出这种观点的作者界定时所处的时代(或视角)来分析,并且需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的思维方法,同时结合体育产业的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进行,才有利于理论的发展和成熟。
1.2体育产业化的再认识
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并成为国民经济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产业化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是指一定条件下或历史时期提供某种特殊服务或成果的非国民经济部门或行业,通过商品货币关系的转变,对自身规模组织目标调整改造,实现由非产业部门向产业部门转化,成为国民经济一个部门或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是改革体育体制,建立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由事业型、公益性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体育产业的分类
体育产业的分类是根据体育产业的性质和范围来定论的。范围不同,对产业的概念理解相应存在很大差距,划分体育产业的标准就不同。国外体育产业主要从营销学的角度进行划分,体育产业分为:核心产业、中介产业和产业。而我国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将体育产业分为本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体办产业。赵芳认为体育产业分为体育核心产业和体育相关产业两类。她认为体办产业(即体育部门为创收和补助体育事业发展而开展的生产主体产业以外)的某些内容与体育相关产业类有所重复,所以将体育相关产业类和与体育有关的其他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两类归为一类。卢元镇根据体育产品类型将体育产业分为体育用品业(包括体育服装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设施业、体育运动饮料业、体育科研仪器业)、体育服务业(包括竞赛表演业、健身活动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空间服务业、体育会展业和体育养殖业);按照消费者的参与动机分为体育健身业和体育娱乐业;按照经营、集资方式分为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广告业、体育节目电视转播业和体育经纪人业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体育产业的这种划分,都是一种静态的划分。任步攀等学者认为,从体育运动市场开发、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这个视角,对体育产业可以进行动态量性划分: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辅助产业。这种划分是根据体育相关资源和体育产业结构内部规律进行的,为体育产业有重点、分先后、有步骤和合理利用体育资源等形成良性的发展模式,值得学者们探讨和借鉴。
从2003年国家统计局修订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和2005年文化管理部门出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这两份文件中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的地位在不断上升,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为我国体育产业的更快更宽泛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体育产业的分类可能还有更多的观点,值得今后不断探讨。
3国外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3.1规模大、产值高
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他们的体育产业门类非常广,像美国体育产业的门类达到19个之多。所以该国体育产业20世纪80年代的总产值就超过600亿美元,2004年达到1786亿美元,这一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37%,居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第22位,成为四大产业之一(石油、汽车、钢铁和体育产业)。这些国家体育产业国民产值一般占到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3%,行业站位挤入前20名。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产业地位越来越高。
3.2产业遵循“消费决定论”
发达国家体育产业是一个复合结构,既包括与体育相关的物质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也包括体育服务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他们强调体育消费决定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体育产业。从政府到体育企业都非常重视启动体育消费,拓展体育消费领域。
3.3产业发展重点有所侧重、有所区别
意大利以“足球产业”为主,法国和韩国以健身娱乐业为主,日本和德国以体育用品业为主,瑞士则结合自身的情况重点发展登山、滑雪等体育旅游业。3.4解决就业,带动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体育产业是个庞大的经济部门。如美国有近百万各种职业运动员,从事与体育产业有关的人员达数百万人,而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员达1.8亿,美国的“三大球”——棒球、橄榄球和篮球,每年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爱好者观看参与。我国香港的赛马会每年吸引了数以百万市民参与,其下注额为1000多亿港元,平均每人2.3亿港元,为政府带来大量收入。发达国家的体育赛事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牵动了亿万人心,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按照2003年的统计,体育产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为87.6万个,相当于整个英国化工和人造纤维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煤矿、农业和汽车零件制造业的就业人数。
由以上可见,体育产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重要经济部门,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是自由经济,产品和劳务的产值是按用途种类直接在其账户上反映,我国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部门经济,由此产生了体育产业中的“体育”,究竟是指体育部门,还是指体育行业,还是指体育需求,还有待研究。
4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对策
4.1需要研究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发展相关理论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的初衷是为了发展经济、发展产业和发展包括体育在内的其它事业。如果影响了经济、产业和事业的发展,这种划分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我国体育产业属于劳务的第三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将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研究我国体育产业的相关理论时应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现实性与历史性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协调的思维方法,从符合我国的国情需要出发。
4.2需要明确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
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化水平不高,其规模、结构和层次都没有达到一个完美成熟的产业部门的水平,体育的经济功能还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体育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培育市场就应该从影响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来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育资源,提高体育事业为社会服务的整体效能。现阶段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有很大提高,群众的闲暇时间增多,对体育产品(劳务)的需求将会愈来愈多。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把一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推向市场,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不应该只是消耗国家资源的部门,集刻苦、拼搏、艺术健身与振奋民族精神于一体的体育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体育产业起步阶段,应形成“放水养鱼”的市场氛围。但开发、培育体育市场,并不等于放松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行为都应当在法律的轨道上运行。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培育体育市场与管理体育市场并举的方针,边培育边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积极培育。随着体育产业的开发和体育市场的逐步形成,对体育产业政策和市场管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目前的状况,笔者认为可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策性支持。国家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对体育部门有所倾斜,给予税收和其他方面的支持,以鼓励体育生产经营部门的发展。②大力推行运动项目的行业协会制和俱乐部制,建立社会化的群体体育组织网络,形成全方位的社会共办体育的格局。③投资体制方面,应该变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体育部门的自身创收、社会集资并举,同时注意引进外资,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④要积极培育和完善体育市场,逐步建立体育商品劳务和信息市场,形成全方位市场体系。⑤要加强体育经济理论研究,培养一批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的体育产业人才,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⑥加快体育的职业化进程,这是体育产业化的必经之路。一是组织者必须是企事业单位如俱乐部等,二是运动员是商品,即运动员可以向其他实战要素一样自由流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体育部门的经营效益。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太高,不可能对所有的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最好的办法是找准突破口,由点及面,通过培育若干个有影响的体育项目的市场,刺激对体育的需求,进而扩大到其他项目,形成体育的产业化格局。相信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从事体育运动,关心体育事业,体育一定会成为新世纪我国重要的产业部门。
参考文献
1鲍明晓.对我国体育产业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学,1999(7)
2张岩.体育产业辨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
3韩丹.“产业”与“体育产业”辨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2)
4鲍明晓.体育产业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体育科研,2005(4)
5杨年松.论体育产业之界定[J].体育学院学报,2002(1)
6丛湖平.体育产业若干界说的辨析及相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体育科技,2001(12)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 发展状况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三大支柱之一,在形成产业化的道路上起步较晚,发展较慢。学校体育为保持其应有的地位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走产业化道路,多方面筹集资金,为学校体育事业注入生机和活力是保持其生存和发展的新观念。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实际情况和专业性质,产业项目必须体现和发挥各自的优势,针对资源的特点,通过恰当的管理方式,积极地开发相关市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产业。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高校体育产业拥有较为完善的体育设施。高校体育场馆、器械设备较为完善,而社会上的体育健身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校在非教学时间有组织地、合理地对外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吸引社会人员到高校来进行体育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而且会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高校体育产业拥有较高的人才优势。高校拥有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又有众多的大学生群体,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人才优势。我国高校在教学、训练、科研、健身、裁判等方面拥有体育界高学历人才,他们处于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是体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掌握先进的理论方法、专项运动新技术、新战术,能研发出先进的运动训练竞赛设施、装备,他们在体育产业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 高校体育产业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体育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体育消费人口呈上升趋势,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高校有一批喜欢体育运动、收入相对稳定、有余暇时间的教师,而大多数教师都有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消费的主体,他们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超前体育消费意识。
二、影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因素
1.体育化市场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由于相应的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高校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从笔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建设非常滞后,未能依据经济规律和高校体育特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缺乏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这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2.缺乏产业化运作环境。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全国体制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真正以产业化的形式立足于市场。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运作资金的投入,有赖于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政府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多居民缺乏积极的体育消费的观念,这种大的环境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3.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薄弱,致使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狭小。
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巨大的体育需求,依赖于居民积极的体育消费行为,没有稳定体育消费群体就谈不上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在校师生及周围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和体育消费能力息息相关。
三、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1.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时,要立足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发展体育产业,一要把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实现体育事业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结合起来。二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三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经济体育日趋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四要做到高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一方面要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借鉴其他成熟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产业给予高校体育产业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2.寻求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经营模式。高校体育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它既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又有其自身特有的情况。因此,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时,即要灵活,多元化发展,同时也要考虑高校本身的自身利益,不要为达到短时期经济的增长而影响高校的正常秩序,所以在制定经营模式时,每个学校都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行尝试,以达到学校和社会的完美结合。
3.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消费人口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高校师生们更能理解体育产业这一“生命产业”的内涵。以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和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4.发挥政府职能,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当前高校体育市场尚未发达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全部依靠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政府部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政协调能力,应当在高校体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和体育公益金的投入;打造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主动地去培养高校体育市场,扩大高校体育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同时,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各项有关法规的制定;形成国家、社会、高校体育产业的长效机制;抓好我国高校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体育市场管理法制体系,建立更为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督机制,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玲.现行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责任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篇9
摘 要 常州市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高,具备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软硬件基础条件,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自然物质基础雄厚,经济发展快速,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大,健身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壮大,群众参与休闲体育的意识强烈等,通过这些分析阐述常州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优势所在。
关键词 常州市 休闲体育产业 产业政策 优势分析
常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沪宁线的中间,自古就是江南水乡,社会与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大中城市的前列,是全国公共体育服务先进城市。随着常州市民假日和自由时间日益增多,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休闲需求也愈来愈强烈。休闲体育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常州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有着诸多的优势,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常州市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为常州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基础
常州市是全国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众多的市区公园和园林、恐龙园、嬉戏谷、茅山风景区、天目湖风景区、度假山庄、其他风景名胜区的众多自然资源丰富,为常州休闲体育产业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基础。常州市的地形特点突出,市区河道纵横,平摊无山,园林覆盖率高,植被丰富,很多市民利用空闲时间在这些场所中休闲锻炼,常州市的两个郊县溧阳和金坛则有很多山区丘陵地带,水库和大型湖泊纵横,风光秀丽,有多处国家4A级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量的本外地客人来观光休闲。此外,常州市投资开发的恐龙园、嬉戏谷及淹城野生动物园等游玩场所近年来也成为成熟的娱乐休闲场所。随着常州市政府大力打造的西太湖休闲旅游圈的进一步开发,常州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物资基础将越来越稳固。
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倾斜扶持,为南京的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撑
(一)经济高速发展对南京休闲体育产业的拉动
近些年来,江苏省的经济总量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常州市虽然经济总量上在省内已经被南通等地区超越,但是人均GDP还是位居前五,而且呈现出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和增长势头明显的特征,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为带动常州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政策对南京市休闲体育产业的支持
从2011年开始,常州市政府就制定文件,要把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到产业统计标准化、市场行为规范化、龙头产业规模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场馆经营效益化。而且,要求体育产业的增加值应该稳固在GDP的4%以上,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要逐步增加,体育系统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要达到千万元以上的级别。另外,还规定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公共体育赛事的外包和承接活动,丰富市民生活,提高体育产业活力。
三、体育健身休闲服务组织及服务人员不断壮大,为南京休闲体育产业提供人员组织保障
据相关报道的统计和实地的市场调查,目前常州市健身场所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目前有近百家各类健身场所,还存在大量的体育培训机构,体育健身和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正在大幅度的增长。
四、市民休闲观念的进步及积极参与休闲体育运动,为休闲体育产业做出行动上的努力
(一)人们对休闲观念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有相当多的公众对休闲价值缺乏正确认识,认为“休闲”是在浪费生命,唯有工作才能体现人的存在价值。由此,面对这些错误的休闲观念,常州市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以科学引导,让人们认识到休闲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价值和潜在意蕴,领会到它作为“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真正内涵,领略到丰富的物质生活并不能全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只有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相和谐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也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真正契合才能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们还认识到,休闲不等于消费,真正的休闲状态并非只是物质的满足,而应看成生命活动的积极准备,正是这些可喜的变化,为常州开展休闲体育产业提供思想基础。
(二)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休闲体育实践活动
1.休闲体育消费投入不断增大
休闲体育消费是一种“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近些年来,常州市民无论在休闲体育消费的吃穿住用行,还是在高层次的情感式体验式消费中都不断增加消费之处,为拉动休闲体育产业经济做出了贡献。
2.休闲体育生活方式业已成常B生活化
休闲体育生活化对于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助推作用。一方面,休闲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是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有效途径。“休闲体育生活化”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大休闲体育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拉动了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的开发;再有就是休闲体育生活化的实现是休闲体育市场消费需求开发的最佳状态之一。“休闲体育生活化”强调一种以休闲体育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居民将自觉地视休闲体育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亦将维持和加大休闲体育参与广度和深度,推动休闲体育市场开发的良性循环,加速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常州较之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条件更为优越,居民的休闲体育意识更高,休闲体育在优越的经济环境下更容易转化为市场需求的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篇10
消费群体主要是学生、本校教师,闲暇时间相对充足,有时间、精力进行体育消费和服务,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保证;其三,人力资源优越。高校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技术密集地,在教学、科研、训练与健身指导等方面集聚了众多人才,训练专业、表演专业完全可以组建高水平队或竞技表演队为市场服务;其四,物质设施丰富。优越的体育馆、田径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充裕的图书资料等为体育参与者提供优质服务。
2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组织模式
2.1校企一体化的组织模式
校企一体化的组织模式是用比较专业的运动技能指导大众健身;用比较优质的健身服务树立企业长期品牌形象;用比较独特的营销方式传播运动文化;用比较优质的健身服务引导运动消费,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社会化,推广全民健身,最终实现多赢。校企一体化高校产业组织模式的经营项目有:体质的监测,运动处方的制定,健身指导;体育赛事的组织策划与推广;体育文化演出的创意编排与宣传推广;体育中介如代赛项目、体育家教服务、体育保健、体育旅游等[3]。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发挥自身的技术指导作用,企业也可以进行营销、推广体育服务。
2.2企业、俱乐部投资,在高校自建后备梯队模式
高校提供地点、场馆,企业、俱乐部投资,在学校里建设后备人才培养梯队,满足大学生体育走向职业化道路的需求。一方面高校可以减轻建设、培养的负担;另一方面企业、俱乐部可以利用高校平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并从中获利。具有高水平竞技能力的运动员是一种具有较强资产专用性的稀缺资源,这种模式减少了俱乐部在运动员交易上的被动局面,降低了球员市场波动对自身的影响,也降低了俱乐部与运动员沟通环节的繁琐及信息不对称,大大防止机会主义的产生[4]。但这种模式缺乏长效机制,容易出现利益纠纷现象,没有成绩、效益的时候,双方投资都存在疑虑,出成绩时,利益分配又受到挑战。
2.3俱乐部+管理人员+运动员模式
俱乐部﹢管理人员﹢运动员模式是以管理人员为媒介,运用市场把俱乐部与运动员联系起来,同时也是当今各个职业体育联盟引进运动员通常采取的方式。俱乐部要想获得称心如意的运动员,可以不必自己四处奔波,通过管理人员的中介作用获得。但是,管理人员的诚信成为此模式的关键,如果管理人员贪图小利,就会失去后来合作的机会,也会导致俱乐部无法按期开展工作,这无形中就增加了监管的成本。
2.4俱乐部+校内场馆+高水平运动队模式
这是一种以俱乐部为核心,通过与高等院校、培训学校合作的方式,促成高水平运动员市场化的培养模式。俱乐部在这种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仅是高校运动人才的消费对象,也是高水平队员培训、参与的方式,而高校、场馆管理者是这一模式的最终执行者,主要负责高水平队员的文化教育、生活后勤保障等。这种模式既有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也有利于发挥俱乐部的专业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的优势。但是,这种模式中俱乐部对高校场馆的投入、监控成本高,容易出现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中途退出的现象。
2.5企业+体育教师+体育运动员、裁判员培训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企业出资、管理、监管,由体育教师对体育运动员、裁判员进行传授、培训的模式。以前高校只负责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对体育专业的运动员、教练员却很少过问,了解市场的需求也很少,再加上不愿把经费投入体育比赛或表演上,导致运动员、裁判员业务素质过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通过企业的介入,与高校联合培养,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培训运动员、教练员所需的知识、技能等,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的问题。当然,企业管理和高校体育教师之间易出现矛盾,企业是为了赢利,而体育教师由于职业道德、责任心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
2.6产品开发+销售+咨询服务模式
高校具有办校、办工厂的条件,体育产品在高校开发起来相对容易,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社会上也比较容易受到认可。同样,高校具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产品销售也具有优势。众所周知,体育咨询服务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的发展同样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体育产品开发、产品销售、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都可以通过高等学校进行,一方面高校获得利益,另一方面扩大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有利于高校的生源优化、就业推广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
3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整合策略
3.1加强体育产业政策引导,完善相应法规建设
政府应把高校体育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切实为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环境;制定相应的扶持高校体育产业的金融、财税政策;规范并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制度管理,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尽最大努力完成高校体育产业的优化和资源配置;建立、健全体育市场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督和管理[5]。努力实现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既符合我国实际,又与国际体育产业及体育产业市场规则接轨。(本文来自于《体育科学研究》杂志。《体育科学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3.2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后勤管理人员都应更新观念,强化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态度和意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采用资助、有偿服务、联合办理等有效方式,广泛吸纳社会的资源、资金和技术,以此弥补高校资源不足的现状。明确体育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受益权等,这样可以避免多个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减少无关紧要的干预,建立管理机构,坚持多种经营的方针,使经营者有独立自主的权利,能发挥资源最优化配置与资源利用,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6]。
3.3规范高校体育产业的中介市场,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放度
体育产业的中介市场发展较晚,规模不大,还规范形成,是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薄弱环节。体育产业中介市场成为我国后奥运时期面临巨大冲击的领域,也是潜力巨大的领域。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应大力培养体育经纪队伍、中介服务品牌,推广体育产业市场的中介服务,包含经纪、、咨询等服务项目,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还应大力推进协会实体化,培育高校体育用品协会、器材服装配备,切实服务于体育、服务于企业、服务于消费者,发挥好“纽带”、“帮手”、“桥梁”作用,逐步突破体育产业中介的“瓶颈”。
3.4发挥高校拥有的资源优势,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
我国高校拥有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人力资源(体育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科研人员),设备资源(高质量的体育设施,充足的训练场所),人文环境资源(图书资料,学生的人文素养)等这些资源都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应该利用好这些资源,注重培养体育运动的专业化、特色化。未来高水平运动员中肯定有部分是在高校里培养和产生的,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创造有利条件,为他们的学习、训练、研究一体化打下基础。
3.5加强对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体育产业发展需要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成为高校体育产业良性运行的源泉。在培养体育产业应用型人才时,不能只传授知识、技能,还应该把他们放到社会中去锻炼、实践、磨练,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当然,这些培养队伍也可从社会中聘请和雇用,从社会中锻炼出来的专家熟悉市场运作机制,懂得社会需求,再结合高校体育理论,这样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必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6增加高校体育资源与社会、社区资源的融合度
长期以来,被誉为“象牙塔”式的大学校园与社会总是隔着篱笆,高校里面的认为外面太吵杂、社会化,外面的认为里面的太保守、太高傲。实际上,开放的高校应该是与社会的高度融合,否则,不懂社会的大学迟早要落伍。体育资源同样需要高校与社会、社区相融合,高校具有体育教师、心理学家等社会急需的健身指导的人才,社会、社区具有资金、信息等资源,可以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只有与社会、社区体育资源相互融合,高校体育产业才具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在社会市场中得以长久发展。
4结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