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旅游现状及发展

篇1

【关键词】 森林生态旅游现状发展对策

1 引言

森林生态旅游是上世纪50年代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是指以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为主要载体和依托,为人们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养生、文化教育等旅游活动。它是在不采伐、不破坏森林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是越来越受各国游客欢迎和重视的一种生活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观光旅游一统天下的局面已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游客转向休闲、自由、经济的森林生态旅游。本文从分析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入手,对如何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谈几点想法。

2 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

Barnwell对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绿色旅游,绿色旅游是一种能同时满足旅游地居民和游客共同需求的环境友好的旅游。Sullivan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平衡经济利益和发展的旅游策略,目前被认为是一种能使旅游地自然环境和社区同时受益的新途径。“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发展国家战略”中对生态旅游所下的定义:生态旅游是到大自然中去的、将自然环境教育和解释寓于其中的、受到生态上可持续管理的旅游。总之,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资源的旅游,它应在有效的管理措施下运行,并以生态环境、经营者、旅游者和社区居民四方共同受益为目标,达到环境、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目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其应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使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相平等,并且在森林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使游客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森林生态旅游强调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托,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三者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

3 森林生态旅游的现状

3.1 旅游资源盲目利用

生态旅游热的兴起和不计成本或少计成本而引发的森林生态旅游利润虚增现象,促使许多地方纷纷把森林生态旅游确定为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但许多地区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导致收不抵支,难以维持经营,更无法保护资源,造成许多不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某些景区不研究旅游生态容量,在特定的节假日不能合理安排游客数量,破坏了资源的原始性和自然状态,导致一些资源因游人过量失去原有特质而逐渐丧失观赏价值。

3.2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游客就是一个污染源,旅游设施密度越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的自然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使游客空间分布不均匀,致使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违反了生态旅游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环境的开发原则,导致旅游资源退化。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兴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严重的威胁。

3.3 景区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加之人们的生态意识薄弱,导致景区内生活垃圾、废渣、废物剧增。

3.4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旅游人才培养不受重视,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旅游专业人才匮乏。由于从事森林旅游业的人员主要是过去林业局、场、站的职工,缺乏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部分森林公园至今无一名专职导游,致使旅游景点不能引起游客的兴趣,而且存在部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违约经营、坑蒙欺骗游客的现象。

4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

4.1 有利于林业收入增加

林业是人类利用森林具有特殊的多功能、多效益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森林旅游业正是这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的良好生产经营方式之一,森林公园是这种社会协调组织形式的重要载体之一。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和村民收入来源结构的调整,村民人均收入中,依靠林副产品的收入从过去的71%降到现在的62%,旅游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从过去的4%增加到现在13%,这是可喜的变化,表明对木材生产、毛竹采伐加工等资源消耗型产业的依赖性在逐步减少。因此,无论从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还是从改变传统林业单一经营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社会就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无论是从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角度,还是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观察森林旅游业,都充分说明了森林旅游业是社会林业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林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4.2 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森林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走出了一条不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充分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区域招商引资环境,还有力地促进了林区和农区的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给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掘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像地处陕西省眉县的太白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国有林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过去由于林业生产的单一经营模型,森林采伐难以为继,林场经济每况愈下。近几年来,建设森林公园,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年接待游客27多万人次,收入570多万元。

4.3 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据国家旅游局调查,旅游企业每增加1名员工,社会就增加5.3名旅游服务人员。全国森林公园年接待国内游客5000多万人次,就可使50万人就业。如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现有从事旅游服务的职工120多人,是林场职工总数的60%,而当地从事商业、饮食、旅店、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旅游服务的国家、集体单位职工和个体户的各类服务人员近1000人。

5 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5.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开发资金限制,部分离市区较远的森林公园景观开发时,与之相配套的水、电、路、吃、住、购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园中大景区间尚无方便的交通联系,各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也有部分未能连通,游客进入不便,降低了旅游收入。在今后的旅游开发中,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让基础设施建设和景点建设同步。只有好的基础设施保障,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良性经济增长。

5.2 利用森林文化引导

森林文化是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认识和创造,是建立在对森林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之上的反映在人与森林关系中的文化现象。首先,只有生态文化才能使森林旅游成为一种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活动。其次,生态文化能够促进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森林生态旅游是发展生态文化的载体,生态文化是开展森林旅游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现代的森林文化集中到一点即森林的生态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森林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森林经营的一种独特形式,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其文化的核心理念与森林文化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即森林旅游文化以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它的核心。

5.3 建立开发补偿机制

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补偿是生态公益林补偿的一种延伸,它是以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为前提。建立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的补偿机制,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民受益,政府统筹,社会集资投入”的新型机制,解决过去存在“公众受益,由少数负担和部分受益对象不明确,无人投资,建设缓慢”的状况,以保证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和开发者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和积累,用于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5.4 完善管理监控体系

在管理上除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外,还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森林旅游的安全管理、服务质量等地方规范性文件,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维护旅游单位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运作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办法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进行监控,其基本方法是:当一个生态旅游区开发时,首先,测定该区域内动植物的分布状况、数量、种类以及保护级别;其后,定期对以上项目进行检查。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对开发经营者采取处罚措施,并强制性地要求其调整保护措施,促进环境的改善和资源的恢复。

6 结语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积极处理好保护对象与森林生态旅游的关系,处理好保护区内群众关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生态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以此来保护我们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使森林生态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参考文献:

篇2

衡水湖:2000年7月,被国家林业局和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衡水湖湿地和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随着环湖国际马拉松赛在2012年和2013年的两次成功举办,更是大大提高了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知名度,给衡水湖旅游区带来了更多的游客,衡水湖旅游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独特生态系统的湿地休闲旅游的发展诸多问题也凸现出来。

一、衡水湖湿地旅游的现状

衡水湖湿地位于华北平原河北衡水市境内,区内自然景观独特,发育成为湖泊湿地、淡水沼泽湿地、盐沼、沼泽化草甸等组成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栖息地之一;衡水湖湿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衡水湖的旅游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旅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旅游开发及城市的扩张建设,衡水湖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水体和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生态污染导致了湖区各种动植物数量和质量不同程度的减少。这样既破坏了衡水湖的自然环境也对旅游经济资源环境带来了负面

影响。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资源不完善

生态旅游是种旅游形式,要以保护环境为目的。要搞好生态旅游必须要设置相应的保障设施。目前衡水湖的基础设置虽然有了一定的建设,但是还是无法满足现有需要,例如:湖区内没有观鸟活动平台;景点内宣传栏数量不够多不够醒目;可供游客观赏游览点景点不多。景区及周边的旅饭店的数量和规模上水平较低,不能形成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链。

(三)没有合理的旅游规划

衡水湖湿地属于温带气候,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同时还是一些珍稀鸟类的栖息地。观光旅游工具、设施、卫生等方面的不合理规范,给湖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定的污染。同时人才的匮乏也是一方面,目前业务、营销、法律法规方面的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导致了衡水湖的整体规划措施跟不上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衡水湖湿地旅游的保护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置建设,加强开发与管理意识

衡水湖的旅游起步较晚,为了保障衡水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尽快完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湖区旅游项目文化建设,服务设施的建设,美化环境。既要做到文化遗产生物资源的保护,又要防止盲目开发破坏自然环境。找到开发旅游、防止污染、治理污染的一个平衡点。在生态教育内容上,可以在湖区及周边建立宣传栏,通过图片及图书向游客宣传生态旅游知识,使游客欣赏大自然的同时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自觉维护湖区的生态平衡。

(二)调整产业结构,打造生态旅游品牌

湖区居民主要以渔业生存,为了保护环境要实行取缔网箱养殖等措施,湖区居民生活将受到影响;湖区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开发意识不强,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要加大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利用多渠道的宣传,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同时,还可以和衡水市周边的旅游市场相结合,例如武强年画,衡水三绝、宝云塔的观光、深州的桃花欣赏和采摘、邓庄的农产品采摘等。打造成著名的生态旅游品牌,形成旅游

热点。

(三)保证资金投入,严格控制污染

在现有旅游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可以通过扩大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同时还可以将有关项目纳入到社会发展计划当中,建立配套的资金。支持旅游项目的优先发展;还可以采取银行担保,银行贷款的旅游项目等。但是在发展旅游项目的同时也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环境评估程序和严格项目审批,禁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项目,防止项目的随意、盲目建设和产生建设性的破坏。

(四)引进人才,合理规划与开发

因为人才是旅游开发的保证和关键。面对大力发展衡水湖休闲生态旅游品牌战略的条件下,针对旅游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以及经营者的素质不高的现状,要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引进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合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在提高人员素质的同时,也要对游客进行生态游宣传,使游客与周边社区政府共同参与湖区的环境保护活动。形成全方位、立体的发展保护生态旅游的良好运作机制,达到持续发展的预期目标。

篇3

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而随着这些的提高,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跟以往传统型的旅游不同,人们现在更注重的是生态型旅游,其中一种就是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逐渐变为一个越来越讨论热烈的话题。它的意义不在于旅游业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收益,而是在于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可以激起人们对森林的保护欲望,从而使森林得到有利的保护。

一、生态旅游的观念

生态旅游这一理念,最早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过去的很多年里,生态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生态旅游的发展代表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也代表了一种新的消费主张的形成。

虽然生态旅游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但是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是没能有一个准确的答复。因为生态这一概念的巨大性,不同的人对生态旅游区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直到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还是未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生态旅游是基于山林和游客之间的一种旅游方式。只要有好的生态环境才会有生态旅游这一说,否则一切就是空谈。生态旅游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激发旅游者的保护欲望,从而使得森林资源能够被很好的保护。此外还能给当地居民带来收入,改变它们原有的破坏森林来取得经济效益的做法。生态旅游的基本要义就是,从大自然中获取资源,再送还到大自然中,不破坏大自然。生态旅游应该制定一种规章制度,这样人们才能遵守,才不至于伤害到大自然。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作为自然旅游的一种,生态旅游往往被称为最好的方式。因为在进行生态旅游的时候,旅游者知道要保护生态环境,而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旅游来维持自然的系统,从而使得环境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护。一味的喊空头口号是没有用的,想要真正的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只有使人民群众真正走入环境,真正的从心底里想要保护环境。生态旅游就是一种绿色的旅游方式,这种旅游方式既能满足游客,也能满足当地的居民,最重要的是还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现在旅游就是从纷杂的社会找到简中寝室人的身心得到放松,但是也不破坏环境。在自然中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寓教于乐,而不是强制性教育别人。当然,生态旅游也不是自己就能发生的,它需要大家共同的维护,经营者、旅游者和居民一起受益,从而最终达到环境社会经济都能一起发展的目的。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而人们对自身资源的拥有量也不是很透彻的认识,再加上缺乏管理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森林资源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好开发全。在经济的逐步发展下,市场也在一步步的扩大,而那些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不足,一步步的暴露出来,森林资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与日俱增。目前中国有很多地方因为生态旅游而导致环境被破坏,森林资源被退化。以森林旅游为主体形式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得它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得到破坏。这一切都是森林旅游大力开发所带来的不幸的后果,所以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适度原则。

二、我国森林旅游的现状及其负效应

生态旅游应该与当地的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等等风景名胜联系起来。相比其它国家,我国森林旅游发展的是比较晚的。不同形态的地貌可以发展不同形态的生态旅游,各种形态的地貌混合成我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特征,也使我国的生态旅游变得丰富多彩。

我国森林旅游发展是蒸蒸日上的,人多需求也多,这样问题也会变得越来越多。问题出来了就需要人去解决。首先就是过度的开发,使得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其次就是森林旅游业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缺乏管理,缺乏系统性。最后一个要说的就是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比较差,对森林的保护意识还不是很高。作为一个旅游者,我们应该尽自己全力去保护我们赖以欣赏的,赖以生存的环境。

三、森林旅游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森林旅游业逐渐成为林业的支柱产业。而对于森林,我们应该以保护的态势去看待,合理地开发森林资源。不能一味的为了经济效益而去破坏生态环境,这样不仅是对不起自然,更是危害自己。要将经济与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取得一个平衡的发展。

在资源方面,森林是一N特殊性的资源。森林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合适的环境,更能为人类提供合适的副产品。在很多靠近森林的地方,很多村民都是依赖森林而存活下来的。所以不管是从社会生态系统来看,还是从发展经济角度来看,发展森林旅游业都是十分必要的。森林资源的开发,使得林业资产结构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调整,从而不再是以前的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态势,而是充分发挥了森林的技能。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环境,还为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当地改变传统的以砍伐业为生的经济模式,而改用开发森林新技能的模式,从而使得环境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也使得经济效益更加的好。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林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森林公园的建设对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为帮助地方招商引资提供环境,还促进了当地林业和农业的发展。此外还大力发展纪念品之类的东西,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

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另一个好处是,增加了林区就业,推动林业经济发展,减少了失业率。根据最新的调查,森林资源对我们做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在人力的使用上,森林资源的一系列相关服务需要很多的人。如果把这些都加上的话,就会是一个庞大的数目,可以为国家解决一大批失业人群。

四、基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篇4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重庆丰都

生态农业,就是“生态合理的现代化农业”,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系统工程方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而农业旅游是一种以农业为载体、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绿色消费、返璞归真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旅游,是将生产、生活及生态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方式,是一种新兴产业。

1现代生态农业的特点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科学性的农业,是一种注重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一种综合性的农业。

生态农业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多的产出,是一种优化了的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具有稳定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

生态农业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是可持续发展的农业。

2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

当前国外的生态农业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各国正在全力探索有效替代模式和技术,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 000多个,其中有160多个县级规模、10多个地(市)级规模,另有几个省逐步发展为生态农业省。1994年国家7部委(局)联合启动的全国51个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顺利实施,均取得了巨大成效,并于1999年6~7月全部通过国家级验收。生态农业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引起了国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国际组织对我国这一创新给予高度评价,我国已走在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前列。

3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县农业旅游发展多局限在“农家乐”项目上,多数规模不大,设施简陋,环境较差,娱乐的方式也单一。而已形成一定规模、具有发展前景的是佛建生态农业旅游园,该园位于兴义镇水天坪村,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主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观光旅游农业。规划发展面积250hm2。2006年,园区实现经营收入2 100万元,其中观光旅游收入800万元,园区实现税利300万元,安置就业人口120人。

随着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园区根据生态农业旅游和科技农业发展要求已投入1 0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但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薄弱,特别是观光旅游道路、水、电、气、绿化、排污管网等建设已不适应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需要。二是接待设施已不适应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需要。园区生态农业旅游因资金制约,无法满足接待需要和达到景区规划要求。三是缺乏改造园区的资金。四是县里未将生态旅游园纳入全县旅游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五是管理机构不健全。园区涉及多个业主发展、多个部门指导、多个单位协调,导致管理力度不大,协调指挥能力不强。

4我县生态农业和农业旅游产业的出路

4.1各级领导重视,部门支持

我县的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有国家级牌子,区位较好、农业发展基础较好,打造为全县重要旅游景区和重庆市著名农业旅游景区条件适宜,应考虑将其纳入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总体布局规划。

4.2搞好园区规划,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佛建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具备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一些功能;但与全国其他农业旅游示范点相比仍有差距,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通过进一步规划、改造、完善其基础设施和接待功能,改造环境,打造精品,挖掘整理农业文化、农村文化、农村移民文化,丰富深化农业旅游内涵,带动我县其他“农家乐”的上档升级,真正起到全国农业旅游和农业旅游示范的作用,促进我县农业旅游产业化发展。

4.3加大投入力度

要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库区产业发展、移民后期扶持、旅游发展等基金倾斜园区发展,主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改善。

4.4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重要旅游景区规划打造

由全县旅游发展基金解决一部分经费、业主筹集一部分经费,按重庆市农业旅游景区和全县主要旅游景点定位重新规划建设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

篇5

关键词:水生蔬菜;产业化;思路;桂林

中图分类号:S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3)18-0023-02

水生蔬菜风味独特,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较少,大多数可以直接食用,被称之为“回归型农产品”。近年,纯天然无污染的水生蔬菜产品成为风靡全球的环保食品,在国内大、中城市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桂林市水田和湿地资源丰富,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得天独厚,拥有诸如“荔浦芋”、“桂林荸荠”等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优势,因此发展水生蔬菜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但目前桂林市水生蔬菜发展除荸荠种植有一定规模以外,其他品种多以农民自产自销为主,生产规模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市场供应短缺,大大制约了桂林市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1 桂林市水生蔬菜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市水生蔬菜种植面积在

2万hm2,总产值约9亿元。就品种分布而言,栽培面积最大的是荸荠,约1万hm2;其次为莲藕和慈姑,均在0.1万hm2上下。就生产基地而言,以荔浦县的水生蔬菜生产基地规模最大,面积达1.33万hm2,属于广西最大的无公害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受到农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其次,除平乐县和秀峰区的传统莲藕种植基地有一定的规模外,其余都是农户自发的小规模零散种植,产业化发展程度不高。

制约桂林市水生蔬菜产业更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五。一是水生蔬菜生产基础建设滞后,农田排灌不畅,田埂围埂蓄水、防水能力差,运输道路不通畅,生产生活缺电。二是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及生产管理和科技推广队伍,导致桂林市水生蔬菜推广力度不够,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其他省市,完全与目前全国水生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称。三是水生蔬菜发展环境条件不理想,传统的生产习惯积重难返。由于非农田的湖泊面积局限,加上最大的会仙湿地保护放在第一位,难以形成水生蔬菜大规模的生产基地,水生蔬菜的产业优势带动辐射面小。四是生产基地分散经营,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影响水生蔬菜产业化发展。必须尽快通过成立专业化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形式,把农户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五是水生蔬菜产品的深加工缺乏政策支持,严重滞后,使得如桂林荸荠粉等地方特色产品未能发挥品牌优势,从而未能带动地方特色水生蔬菜的发展。

2 桂林市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新思路

2.1 发展水生蔬菜种植,保持漓江流域生态平衡

大力发展水生蔬菜种植,与漓江“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高度一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对维护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及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有着非常大的好处。另外,水生蔬菜如慈姑能够有效地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元素,有效地减少了氮、磷等物质在水体和底泥中的富集,起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同时在暴雨洪灾季节,水生蔬菜可截流蓄洪,减少漓江的洪涝灾害。因此,充分利用水生蔬菜对地表径流的截污、过滤功能,通过大力发展水生蔬菜种植与漓江治理有机结合,达到保护漓江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2.2 发展水生蔬菜产业,挖掘水生蔬菜旅游功能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名城,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也极为迅猛。如果在发展水生蔬菜产业的同时,挖掘水生蔬菜生态旅游功能,既可促进水生蔬菜产业的大力发展,同时也给桂林生态旅游注入新的生气和活力。

首先,合理规划设计水生蔬菜产业带,营造休闲农业景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可注入新的休闲观光效果;漫步于河边的柳林下,袭来阵阵清香,朵朵莲花挺立水面,亭亭玉立的茎秆,碧绿的苞片漂浮水面,更是一番怡然自得的景象。

其次,大力挖掘水生蔬菜的文化底蕴,拓展水生蔬菜文化旅游功能,发展水生蔬菜旅游经济。如莲“出淤泥而不染”,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在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而荷花,不随波逐流,不离群索居、不孤芳自赏等,都可赋予水生蔬菜休闲观光新的文化魅力。

2.3 开发水生蔬菜产品深加工,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农业出口创汇能力

水生蔬菜加工产品如莲籽、藕粉、糖藕、荸荠粉、荸荠糕、芡实等都是深受欢迎的出口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因此,加大水生蔬菜深加工的开发力度,扶持培育深加工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我市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出口创汇能力。目前,部分水生蔬菜花茶的开发、桂林荸荠系列化妆品的开发研究等开始受到科研人员的关注。

3 桂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遵循保护优先、因势开发的原则

进行水生蔬菜产业规划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在会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保护为先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在农业观光区合理规划水生蔬菜产业带,将保护“漓江之肾”与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有机结合,为发展桂林市水生蔬菜产业提供新的契机。

3.2 大打文化、品牌效应

桂林市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桂林人民创业致富的无形资产,充分利用“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建设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发展契机,大力发展桂林市旅游观光水生蔬菜产业,将“荔浦芋”、“桂林荸荠”等水生蔬菜品牌产品打造成像“桂林山水”、“刘三姐”一样享誉海内外市场的知名品牌。

3.3 避免二次污染

利用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生态旅游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水生蔬菜后期枯死植物体的二次污染,造成湿地公园的破坏和漓江水质的富营养化。

3.4 注意水生蔬菜景观的季相变化

对于水生蔬菜景观的季相变化,规划人员大都普遍认识不足。冬季景观较差,往往水面一览无余,或枯枝残叶。在目前种植水生蔬菜绝大多数为落叶性状,只有少数表现出常绿特性,因此在设计中必须合理使用现有的水生蔬菜种类,并考虑冬季景观的营造。

参考文献

[1] 柯卫东,李峰,孙亚林,等.安徽中南部地区水生蔬菜资源与生产考察[J].中国蔬菜,2009(20):61-67.

[2] 曹碚生,江解增.我国水生蔬菜生产科研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蔬菜,2002(5):1-3.

[3] 朱进华,殷琳毅,刘伯芹.南通地区水生蔬菜产业发展战略思考[C]//第二届全国水生蔬菜学术及产业化研讨会论文集,2007.

篇6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业 可持续性 研究

旅游业是当今中国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正成为一支推动全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国各地,尤其以自然保护区、边远地区以及原始森林等地为甚,都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要诉求点的旅游产业。生态旅游是21世纪的一种旅游时尚,现今在我国旅游行业整体层面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势头。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旅游虽相对于某些旅游业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目前,我国开放的生态旅游区以森林公园、自然旅游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天然湿地保护区等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有各类森林公园870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292处,全国已建立起各类自然保护区达1000多个,被正式批准加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有14个。这些保护区集中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精华,是生态旅游的理想区域。2000年,我国森林旅游者将近1亿人次,年旅游总收人近5.2亿元。在某些地区生态旅游已成为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但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史较短,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同时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对资源的破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开发者急功近利,只重开发而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还有许多地方由于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近年来,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区都受到破坏,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区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相关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超标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这些对景区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4.生态旅游者及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旅游者只喜欢自然风光,缺乏的环境保护意识。游客爆满、乱扔垃圾等对旅游区造成侵蚀,对野生动植物造成干扰和破坏,给环境带来多种负面影响。另外,生态旅游的管理、研究方面的人才以及具有环保理念的旅游开发商稀缺。这些都束缚了生态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措施

1.加快环保立法,强化法制观念。认真遵守和执行如:《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加速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制定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办法等。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2.加强宣传教育,树立环保意识。一方面要把生态教育纳人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内容,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是利用保护区的展览场所、影像资料、宣传资料和导游讲解等,对游客进行直接的宣传教育;同时通过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进行范围更广泛的宣传教育。另外,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对象还应包括旅游景区所在地的政府官员、开发商、旅游管理人员,以使其承担生态旅游开发所应开展的各项工作。

3.全面规划,有序开发。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组织制定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并纳入全国旅游发展规划。近期内可以推出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精品路线或游览区作为示范,推动全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生态旅游规划之前,进行可行性研究,对旅游资源价值和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调查和评估,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

4.完善观光结构,追求整体利益。未来休闲度假将成为旅游的主体,而让游客能亲自参与和亲身体验是休闲度假游的特点。在考虑旅游与生态的关系时,仅仅关注如何将生态资源利用于旅游事业是不够的,还应该掌握生态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兴趣取向,在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使生态旅游者能够参与的新型观光结构。这既包括硬件设施,也包括软件方面的服务和管理,两者缺一不可。

5.强调当地社区群众的参与性和收益性。生态旅游区的开发要带动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旅游区居民融入到生态旅游开发之中。当地群众参与所开发的生态旅游,是原汁原味的,这一人文与当地的生态是协调的,是互补的。只有当地群众参与,让他们获得了利益,才能让他们体会到资源的价值,自觉地进行保护。过去许多景区乱砍乱伐,禁而不止,最后政府出一点资金,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护山队,允许他们在景区划定的地点开设小店做些土特产和旅游品的生意,结果破坏的力量转变为保护的力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6.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生态旅游作为专业性的旅游形式,一方面,应该随着环保产业的不断进步,也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把环保产业的新技术不断地应用到生产中去。另一方面,为了保证把旅游对生态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就要求不断地进行环境的检测、研究和比较。而生态旅游科研机构作为研究机构,也不可能长期地驻留景区内,因此,建立生态旅游专家规划和指导的辅助系统就显得很必要了。

参考文献:

[1]吕逸新黄细嘉:旅游生态化与生态旅游建设[J].南昌大学学报,2005.2

篇7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并行对策

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城市的人口压力增大。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7.9%增长到目前的51.27%,城镇人口也从1.72亿增长到6.9亿。因此,也造成了现阶段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和资源短缺问题。现在很多长期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仅要承受城镇化带来的经济压力,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为了缓解自身压力、品尝绿色食品、寻求精神快乐,城市居民开始选择旅游,尤其是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以及生态旅游等。由此,一种以体验农村为概念的农村旅游悄然流行,城市居民可以体验到农村的日常生活,包括农事、农耕等。农村旅游集合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两大内涵,生态农业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在生态农业旅游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失去了原有的“生态”与“农业”的本质。所以,必须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

(一)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学与经济学原理、现代管理与科学技术方法以及传统农业发展经验等,能够获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都比较高的一种现代化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内围要求农业生产、农业种植和林牧渔业结合发展,在要求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做好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工作,力求降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生态旅游”一词,最早在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首先提出,到了1993年,由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其正式定义,赋予了生态旅游自然环境保护以及旅游地居民保护的双层含义。由此可见,生态旅游更注重保护自然景观,更能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而更好地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各类生态旅游活动,如生态体验、生态教育及生态认知等。

(二)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有助于广大旅游者身心愉悦、减轻压力、促进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意识,提高旅游者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社区财富积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有利于改善生存面貌,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其社会结构逐步转向多样化与合理化;另一方面,“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入,有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消除城乡差距。

二、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农业之“生态”难体现。

从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生态农业旅游空有“生态”之名,其实与“生态”理念的内涵相差甚远,以至于形成了“生态”一词名不副实的尴尬局面。一部分农产品种植者或经营者以经济效益作为唯一目标,不惜丧失道德,使用过量的化学制品和农药,造成了当前多数的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毒韭菜、毒豇豆、毒豆芽等,农产品安全问题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

(二)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理念。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通过生态农业旅游来发家致富,在经营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对经营方式、理念、项目等纷纷效仿,出现了经营项目单一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区域重复度提高、深层次开发欠缺等多种情况的发生。以农业生态旅游中的采摘和观光等项目为例,多数农户的农作物种植种类高度雷同,无法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

(三)经营项目分散,缺乏专业性能。

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并没有做到充分地结合发展,如农作物的种植、生产等项目和旅游业当中的种植体验项目、生态农业项目等相互分离,还有很多旅游目的地建立生态旅游度假村,大力提高服务水平,与农业项目联系不大。正如上文所说,经营项目单一,缺乏创新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旅游项目的进行,缺乏足够的专业性能。与此同时,旅游者难以真正享受到生态农业旅游所带来的物质与精神实质,农村经营者也无法获取更高的实际效益。

(四)管理制度疏漏,缺乏有效规范。

在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管理问题,如对旅游者和经营者的约束与规范,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两方面的管理制度存在极大的疏漏,直接造成旅游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问题。此外,管理制度上的漏洞,使得生态农业旅游各类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如基础设施管理、安全监督等,很难保证旅游区域内旅游者的安全。

(五)配套设施简陋,缺乏高效服务。

我国农村普遍经济实力不高,有很多偏远地区的农村仍然面临严峻的基础生活问题,农村村民还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生态农业旅游是不二选择,但是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其配套设施建设落后,村民素质不高,缺乏高效服务。如在旅游区域内经常可以看到道路等基础设施破烂不堪,致使旅游交通不便;相关娱乐、休闲、餐饮等配套设施简陋;农村村民未受到系统地专业性的培训,旅游服务质量低下。生态意识薄弱,缺乏保护理念。

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突显生态,重点建设。

在现在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中,必须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合理经营农业项目与旅游项目,使之尽显生态示范,并且进一步扩大生态示范的建立范围,提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功能的多样化。可以通过农业生态园的观光业务,打破原有沉闷的项目建设,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征以及“绿色产出”优势;第二,针对“生态”这一理念,建设相关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并行发展项目,并进行重点建设,努力培植“精品”,增强特色优质产品的开发能力。如建立旅游区生态和农业用具化石展馆,不仅可以充分体现“生态”理念,还可以让经营者与旅游者共同感受到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从而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和经济社会效益。

(二)保持特色,勇于创新。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高速现代化、工业化的社会背景下得以发展,就是因为其具有与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同的特点,即拥有自然风情、本土特色以及乡村人情。为了更好地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将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充分结合,必须要保持自身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勇于创新。首先,在经营方面。生态农业旅游应尽可能努力创新,一改传统农业旅游中观光、体验、采摘等单一的经营项目,进而推出更新更能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如在各项旅游项目开发的同时融入文化和艺术气息,提高旅游精神高度,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模式;在技术方面。加强改革创新,建立生态农业旅游胜地,将效益旅游和生态保护相结合,建立了各类技术栽培,引领健康时尚生活,促进旅游区的特色化发展。

(三)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势必要以自然和经济规律为根本要素,以全局规划为重要目标,以资源充分利用为关键方式,才能科学规划、明确定位、统一布局。首先,科学规划设计生态农业旅游园,充分挖掘现代生态园中的丰富内涵和资源,健全旅游路线设计方案、明确旅游区分工、增加产品结构等;其次,准确进行整体定位与科学思考,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划力度,建立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的和谐局面,提高旅游吸引力;最后,合理规划旅游区域内的农业生产和布局,将生态农业作为农业旅游的基础,体现出良好的生态文化内涵。

(四)完善管理经营制度,提高服务质量。

应当从管理制度和服务培训两个方面来进一步改进与完善。首先,在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健全规范的行为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将旅游区域内所涉及的各项旅游与农业项目运行管理落到实处,并且对经营工作者和旅游者的不良行为给予一定的约束;其次,在服务培训方面。利用专业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文化与职业素养,进而提高服务质量。

(五)农业与旅游并行发展,提高其附加价值。

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基础条件,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增加了农产品的消耗量,由此增加了旅游附加值,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这则带来了更多的农业价值。因此,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之间必然有结合发展的支点,两者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具备并行发展的能力和条件。通过“生态”理念的植入,创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品种类和样式,在此过程中,应当力求“生态”一词名副其实,避免以“生态”为旗号的欺骗行为发生,不利于生态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本是两个各具特色的独立的发展形势,两者的并行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自身特色资源的充分发挥,从而获取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现代化的生态农业旅游所存在的多种问题,必须将“生态”充分发挥、保持特色、勇于创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健全供销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并行发展等一如既往,才能使得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爱民.“美丽中国”视角下的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14(1)

[2]丁培卫.近3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1,32(7)

[3]张芝敏.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探析[J].农业经济,2012(6)

篇8

关键词:桂林 旅游 规划 特色 建设

Abstract: guilin is China's first batch of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ity tourism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guilin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a certain scale and famou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overall development is insufficient, a lot of resources is not development, tourism mode to be perfe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enic spot, combin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 guili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some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the hope can the development of guilin's tourism has certain reference meaning.

Keywords: guilin tourism planning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5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旅游业已逐步发展并呈现一定规模。而“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作为国际国内的旅游明珠,拥有“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桂冠,因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古老的文化气息,受到广大旅游爱好者的亲睐,在国际国内旅游业内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但相比其他旅游热点城市如杭州等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桂林景区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

有调查显示桂林山水景观对游客构成主要吸引力,溶洞和民族风情次之,历史资源吸引力不够。由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声在外,因此大众对桂林的山水景观表现出较高热度,桂林、漓江、阳朔三地旅游发展势头较好。桂林银子岩、芦笛岩、冠岩等大自然雕琢的溶洞以其奇、美、幽、雄获得游客亲睐,民族风情以壮族和瑶族为首在旅游区开展的各种民族特色活动能吸引游客眼球。历史资源如靖王城、李宗仁故居等游客量较多,但作为同时冠以“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两项殊荣的桂林,相比于山水景观,历史文化景点的名气和旅游量大显不足。

旅游方式以参加旅游团为主,团体组织和自助游次之。其中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游客占主导,商务和会议游客数量较低。报旅游团具有方便、省心的特点,客源以中老年人、处于经济上层的人群为主,而年轻人多喜欢自助游这种自由、经济的方式旅行。游客大多冲着秀丽的山水和生态休闲环境,而商务会议游客数偏少,因此在提升商务水平上有较大发展空间。

游客对桂林景区的信息来源主要为课本和亲友及旅行社介绍,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宣传来源仅占较小比例。课本、亲友及旅行社的宣传属小面积宣传,其传播效率远不如电视、网络、报刊等快捷的媒体效应,这也是限制游客量的因素之一,因此,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对扩大桂林的影响力是有益的手段之一。

旅游消费,包括价格、服务质量、服务设施、特色商品。其中餐饮价格在可接受价格内,而特色产品一方面个性特色不够,种类贫乏,另一方面价格偏高,景点门票也存在部分偏高的情况,在这两方面有待改善。服务态度较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服务设施方面主要有部分道路狭窄、交通混乱,吃住等方面可选余地不足、质量差等问题。

通过对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发现桂林旅游较成熟,旅客来源较稳定,大部分旅游景点获得大众好评。但仍有媒体宣传度力度不够、历史资源开发不足、服务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需解决。

二、桂林景区旅游发展对策

1、山水景观与历史内涵并重。一直以来,桂林以山水著名,而忽略其历史价值,而在开发时为迎合旅客喜好,也偏重于山水风景线路的开发,造成历史资源得不到重视,一些历史景点开发不够,当地经济也跟不上来。因此,应加大历史景点的打造,在重山水景区的同时,积极提升桂林的历史文化内涵,将部分历史景点与风景线路绑定,带动其发展。对风景优美的景点,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将风景与文化联合起来,将桂林打造成一个文化与自然环境双优的优质旅游城市。

2、加大民族特色开发。桂林是个多民族聚集地,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十几个民族共同聚集在此,各个民族有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可充分运用其文化资源,将民族风打造成桂林的另一特色,将旅游与民族文化联合起来,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除传统的民族歌舞等活动外,民族饰品、民族特色美食可作为发展重点,可修建民族风的住宿客栈,甚者可将民族特色文化编著出书,扩大其影响,达到发展旅游的目的。

3、桂林好山好水,但如漓江国际国内名声远扬的景点并不多,因此,可以现存的著名景点为中心辐射周围的景区,扩大其它景区的名气,重点打造多个国际旅游景点。另外,桂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岩洞数量多,分布广,丹霞地貌也是桂林一大特色,这些天然景观更能吸引游客眼球,可加大宣传力度。

4、生态旅游是近几年来国内的旅游热点,桂林依托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恭城和龙胜的生态旅游模式已具备一定规模。目前生态旅游主要停留在观光的层面上,因此可在此基础上发展各种参与性项目,诸如野营、垂钓、生态氧吧等,还可开发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虽然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发展起来的,但由于资源的浪费、企业的竞争等因素,给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因此,应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的和谐。

5、旅游消费是游客在旅游时考虑的一大因素。完善旅游设施、合理规划旅游价格,提高与同层次旅游城市的性价比,建立品牌,树立口碑,也是提升旅游人次的手段之一。另外,因时制宜、根据不同人群消费特点制定相应的旅游路线,自由旅行与套餐式灵活发展,及实行淡季旅游优惠政策等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6、全面提升行业人员素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旅游城市的整体印象,从细节处打造优质旅游城市,提升桂林旅游的品牌形象。

三、结束语

桂林是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多年前《我想去桂林》一歌爆红一时,足见桂林在我国旅游业的地位,桂林旅游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趋向成熟,很容易出现发展瓶颈,只有及时找出漏洞,及时完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另辟蹊径,开发新的发展模式,才能突破瓶颈,延长旅游发展的生命周期,使桂林旅游持续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彬.桂林旅游规划评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0

[2]秦宏莉.桂林休闲旅游现状及发展战略对策研究[J].旅游论坛.2009.12

[3]黄万英 朱桂田.浅析桂林旅游发展现状[J].中国集体经济.2009.07

[4]李海防.桂林生态旅游热的冷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

[5]覃江华 蔡平. 延长桂林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对策[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篇9

1、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的现状

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而成的复合系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遵循着自然生态规律,建立与自然生态链相配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环保的利用,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在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这个大的框架下,2008年6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的宏大构想:在江西省的规划中,“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将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并划分禁止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构筑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定位为:建设成为全国粮食安全的战略核心区、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高效经济作物的主产区、生态高效及循环农业的示范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如今,环鄱阳湖生态经济试验区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一切都在稳步有序地进行中。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环湖区域利用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知名度及其在环境资源上的不可替性,建设以湖为纽带、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区域品牌,协调好区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使区域在良性的轨道上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2、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鄱阳湖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的经济发展还主要是粗放型增长模式

出口产品主要是以低附加值、高污染、高消耗产品为主,给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成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2.2鄱阳湖区域内发展生态农业经济及生态旅游产业还处于比较低端的阶段

江西的生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还比较缓慢。同时,发展生态旅游业需要的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发展的后劲不足。

2.3立法不够重视。

国家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立法对贸易与生态经济的协同发展重视不够。贸易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府管理引导对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都有待完善。

2.4生态经济发展滞后

生态经济发展滞后是该地区出口的产品经常遭遇国外绿色壁垒限制的主要原因。

2.5国内环保标准较低。

较低的环保标准无法阻止西方国家用贸易的方式将环境污染向我国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转向了环鄱阳湖经济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环保建设的力度还贸易普遍得到共识,对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主题的鄱阳湖来说,环保标准的降低将不仅仅有利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污染的转移,同时,另一方面对鄱阳湖区域内的工业企业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很好污染物排放的出口。

二、进一步发展鄱阳湖生态建设的策略及对策

1、搭建绿色生态平台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

江西省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全省有94%的面积属于鄱阳湖水系,整个的水陆相生态系统是我国少见的省级封闭式自然地理单元。江西省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正是要突出生态这一特点。“鄱阳湖”区域品牌具备“绿色、生态”的显著特征,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逐渐演变成为了该区域品牌的竞争优势。落实区域品牌建设科学发展观,搭建绿色生态平台,保持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区域内的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的污染控制对“鄱阳湖”区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绿色GDP,必须清醒面对当前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使区域内企业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有效控制和克服污染,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并逐项落实企业经常性的环保教育计划,并增设专门的环保预测、监督、处理机构,加强环保技术研究,指导企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安装环保设备,开展企业控污、治污的经常性监管,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对违反者按照国家法律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要求进行严厉处罚,直至关闭企业,形成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层面共同参与和协力推进的环境监管体系,逐步实现持续清洁生产的环境保护一体化目标。借助绿色平台,环湖区域各相关产业可凭借区域的生态环境优势,将“鄱阳湖”牌产品定位于“绿色、生态”。构建鄱阳湖生态区域品牌的同时,还要实施东部地区与江西在资本、科技、人才一、信息、物流、经营管理等诸方面的合作。特别要注重联合长三角实力派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参与鄱阳湖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

2、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鄱阳湖流域资源丰富,环湖城市合力打造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使特色产业在集聚的同时,发展成支柱产业,形成鄱阳湖经济圈产业的亮点。可以通过统筹环湖城市的发展与湖区保护,争取国家有关政策支持。同时江西鄱阳湖区域范围还要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发展模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借鉴“山江湖工程”创造的有益经验,将生态和经济融为一体。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乐平市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翠平湖”、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洪岩仙境”、稀世奇幻绝景“泪滩双月”、巧夺天工的“文山石林”、避暑胜地“历居寺”以及饶派风格古民居建筑群等一批特色自然人文景观,都可以整合的态势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鄱阳湖湖泊碧波荡漾,生态环境优美,客气质量上乘。而且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也是最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湿地。依托鄱阳湖、利用鄱阳湖的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示范基地将会有助于提高鄱阳湖旅游经济的腾飞。依托鄱阳湖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当前鄱阳湖建设生态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标准、区域合作、产品开发、品牌塑造等问题,倡导生态旅游,打造生态旅游精品,形成良好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抢占中国生态旅游的先机,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典范。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基地,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建设鄱阳湖一个核心生态旅游区,南昌都市生态、瓷都仙山文化、大庐山“山江湖”三大旅游板块,一个大环湖国际文化生态旅游圈。紧紧围绕生态旅游发展具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系统构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旅游发展交通体系、旅游节点城镇体系、旅游多维开发体系、旅游空间布局体系和旅游政策支持体系等鄱阳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六大体系,重点实施“鄱湖游轮观光休闲线”、“环鄱国际极品旅游圈”、“环鄱湿地候鸟观光科考点”、“赣西山水生态旅游走廊”、“抚州自然生态体验休闲地”、“赣鄱风情大型文娱节目”等十大项目开发工程。此外,设立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推动了周边城镇的建设,推动了周边农村往生态旅游的建设力度,能够完善湖区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区内物质、精神、生态文明的建设,能使得示范区内民众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物质得到更大的改善。

3、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

鄱阳湖是国家首批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保护与发展”的主题已经与鄱阳湖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鄱阳湖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对其进行传统农业的生态改造,使得农业生产能实现标准化进行。同时,加快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用高新技术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发展生态工业,开发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愿望的系列“湖、鸟、渔”生态旅游产品。当然,鄱阳湖环围大展的特色农业生态经济并不仅仅局限于江西这个区域空间,还需要密切注意生产生态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与长三角等市场的需求紧跟。生态农业产业化应从产前、产中、产后及消费环节着眼构建质量无公害、绿色、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比如,可以发展冬季种植我国南方一项传统的“养地”经验的绿肥紫云英,这是新形势下稻田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途径。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冬季绿肥,对于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除了种植冬季绿肥之外,还可种植夏、秋季绿肥,其对农田节能减排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要以出众的绿色农业产品及特色农业品种、高质量的农业产品品质吸引长三角市场的消费市场,并逐渐站稳脚跟。大力发展鄱阳湖及周边地区的农业,对于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4、利用渔业排污减排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经济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环保、绿色、可持续发展。对鄱阳湖来说,鄱阳湖区域范围内的水系要保持环保、绿色、健康的生存状态,才可以谈生态经济建设。只有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空气优质才能为进一步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发展服务,才能为生态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可以采用渔业进行排污减排的方式来达到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全国重要农产品产区和有重要影响的“鱼米之乡”。因此,可以利用副业——养殖渔业发展,同时结合本土化的农产品建设,构建农副产品一体化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对鄱阳湖来说,养殖渔业在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减排作用(消耗氮和磷)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调节水体营养、能量代谢的重要技术手段。发展鄱阳湖渔业及水产业是解决人类食物来源、满足人们不同的食品结构的需要;同时也是调节鄱阳湖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一环。通过这种放牧式的渔业,投资少,成本低,不需要消耗能源物质。周围群山环绕且植被丰富的鄱阳湖未出现“水华”现象,保持着山清水秀,保护了水环境,发展了渔业,为旅游业创造了条件,当地人民创造了财富。低成本,高收益,养殖产品安全,质量高,为库区人民提供了一条致富之路。养殖渔业能通过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是一个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值得深入推广。

篇10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管理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新生方向,游客们对自然保护区的原生态的向往让管理者们看到了利益。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保护生态不受破坏也是管理者们的责任。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可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合理的开发,这不管是发展中国家亦或是发达国家都是讲生态旅游放在重要地位的,也是获得经济利益、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推动自然保护事业平稳发展的主要措施。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特点是面积特别的大,有较多的数量和各种各样的类型,具有旅游开发的价值,具有着优厚的自然旅游开发的条件。这些年来,保护区的开发、管理都受到了公众和有关专家的注意,其中的优势和暴露的问题都值得人们关注。

一.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存在的问题

自然保护区合理的开发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提供了经济效益。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存在,值得人们注意。

(一)盲目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保护区的旅游游客的增多导致了自然保护区的疯狂开发,管理者盲目的利用生态资源来进行旅游建设。多数自然保护区都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加速增长的重要措施。有个别自然保护区在进行开发的时候,没有经过具体的考证和科学的分析,随随便便就进行开发,尤其是对新生的旅游区进行开发,只考虑经济效益,没有在开发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保护,让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大量的消耗,得不偿失。

(二)大量游客让保护区不堪重负

旅游区管理者为了经济效益,不顾自然保护区所能承担的负荷,大量引进游客,完全无视对生态环境应有的保护,加上在开发之前并没有对环境所能承担的最大负荷量进行评估,最后产生了在旅游旺季旅游人员过多的情况。游客对自然保护区过度的践踏,大量的排放垃圾,导致环境遭到破坏。长此以往,就改变了自然保护区的本来的面目,对自然保护区造成了不可复原的伤害。

(三)布局不合理对保护区造成破坏

自然保护区不能随意的开发,必须经过细致的布局。但是在我国,现如今缺少生态旅游的管理人员,尤其是对中国目前情况的分析,还没有成立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从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到管理,一般都缺少对生态旅游全面的解读。没有制定细致的自然保护区旅游的规划,或者是虽然制定了规划但并没有有效的实施,这样就会对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破坏。

(四)自然保护区开发缺少科技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开发的项目缺少科技研究作为保障,没有严格科学技术的支持。表现在:首先,缺少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或者是开发的机构并没有对有关的科学研究的结果进行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项目的布局和设计和对旅游人员等情况的调查都没有深入的进行。对待旅游资源的开发等没有科学的根据。第二,技术性的缺失,表现在基本设施的建设没有更多方面的考虑。没有科技手段对生态进行保护。第三,几乎没有旅游项目能够准确的评估对环境的想。最后,大部分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没有对游客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提示,更别说对游客进行基本的培训和生态常识的普及了。

二.对生态环境合理的开发与管理

为了避免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进行破坏,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预防。要对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的建设和保障,让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的贯彻到旅游开发和管理中,基于我们国家自然保护目前的情况,和上文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的策略。

(一)布局完善,规划科学,合理开发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有着复杂的气候种类,物种资源非常的充足,这也是我们国家生态资源现有的特点。但是,我们国家的生态资源也有自身的特点。比如说,地方性差别很大,每个区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保护的资源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管理者不能盲目的进行建设,随随便便就进行开发,要利用好资源,合理的进行布局,开发的时候要经过深入的思考。除此之外,要对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进行考察,并邀请生态学者对旅游项目开发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包括环境容量,规模,布局,风格能严加控制,针对不同地域的特点,合理的进行的开发。

(二)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管理

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进行管理,明确管理者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我国已经有一定的法律对生态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但是各项规定还是不够详细,应该更加的细化。在此基础上,执法者也相当的重要。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进行监督,对一些盲目开发的违法行为进行严重的处罚。用这样的方法,我国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管理才能更加的合乎常理,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对旅游业进行科学严格的管理

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旅游,就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不仅要依靠游客们的自觉,更要建立一系列的制度来保障环境不被破坏。要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结合起来,共同获得利益。所以说,对自然保护区建立合理的体制,创造出科学的管理方法是非常主要的。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不同,要结合发展和保护,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开发的过程中要牢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导游、旅游资源、设施、旅游对象、环境保护等多方位进行考虑,并且严格控制对环境的不利因素,将保护环境作为首位。

参考文献:

[1]于爱水;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4).

[2]彭若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管理;[J];科技资讯.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