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性

篇1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设计艺术心理学就是一门新兴的重要设计学科,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设计艺术心理学是所有设计与消费心理学相互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一门研究物品预设用途的学问。”设计艺术心理学是研究在设计活动中,包括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设计活动,如何符合审美的规律,遵循消费行为规律,把握受众群心理,提升品牌凝聚力,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设计艺术心理具体在设计中的运用,有很多方法,但主要分为两大类型,分别是可用性设计与情感设计。可用性设计,是以提高产品的可用性作用核心理念的设计,它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的设计”。包括在产品的功能、使用等方面。而在设计艺术心理学中运用方面的情感设计,是现今社会最为流行与认可的一种设计趋势。情感设计就是在设计、使用等过程中理解情感体验的一种设计。因为每个人情感因素的关系,设计物中的情感体验自始至终都脱离不了功利性的目的,它在表达设计者的情感同时,也要或多或少的迎合受众群体的情感取向。例如在一些工业设计中,造型的简练、刚硬,体现设计品的一种速度与效率;在一些平面设计中,警告性标志采用的黄、黑对比色彩,给人刺激、危险、警惕感;在一些环境设计中,利用墙纸的组合运用营造一种温馨的家庭体验等等。在理解一项设计作品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时,主要从形的情感、色彩的情感、材料的情感三个层次入手,进行理解分析。

一、首先形的情感,形表现在很多方面,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有立体构成中的体、结构等。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都是相对。相对孤立、小的点,对于面来说就显得独立、叛逆,所以一幅画面上的几点更容易吸引人的眼球。而一定数量的点聚合起来,形成某种主观轮廓,这就变成了每个人心中不同的理解。当点汇聚成线的时候,有几种形式,包括直线、折线和曲线。直线给人感觉紧张、有目的性,还给人带来一种指向性的心理暗示。寒冷和平坦是它的基调”,“表现无限的寒冷运动”是它给人们带来情感基调。直线交叉为折线,锐角的折线最紧张,但也表现出积极和主动,角度超过直角后,它表现的紧张程度慢慢缓解而趋向了平稳,还伴随着一种慵懒与被动。而当折线形成曲线时则表达了一种忍耐与城府,给人一种含蓄成熟的情感心理。在中国,对面的认识也有很多,比如中国人最爱的“圆”形,它给人带来的直接情感因素就是团圆、圆满,也表示一种中庸的、成熟的为人处事的态度。面合围形成体,体的情感体验是靠它的外部特征。具象的外部特征唤醒人们对于真实物体的情感,比如物体的拟人形态,迎合了孩子的天真、好奇的特点。而抽象的外部特征,就依靠它的线条来体现。流畅线条的体,给人带来动感、韵律的情感体验,直线条的体,更多的是科技、未来的感受。

二、然后色彩的情感,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这表明了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是最普遍与直接的。色彩有很多种分类,每种分类给人的情感体验却大不相同。比如冷色给人宁静或者消极的情感暗示,而暖色给人带来积极或者刺激的感受。还有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物体的色彩还形成了固有的概念,在消费行为学中,人们经常根据他们对于物品色彩的常识经验来限定色彩的用途。例如红色在中国的文化中代表着吉祥与喜庆,金银色则显示一种高档感和尊贵性。此外,固有色还是色彩联想产生的原因之一,人们将物体的固有色与该物体本身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具象的思维,比如蓝色表示蓝天、海洋;橙色表示桔子、阳光等。色彩的概念会使人们在一定场合对色彩产生一定的好恶情感,瓦伦丁在《美的实验心理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认为她把绿色看成黄绿色的时候,便会讨厌绿色,而当她把绿色看成是秋天树叶上常见的褪了色的褐绿色时便会喜欢绿色。从这个例子可看出主体对于联想内容的记忆、所持的态度,对他们欣赏这些要素而产生的情感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三、最后材料的情感,材料本身并没有情感,它的情感是来源于人们对它的材质所产生的感受,即质感。不同质感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这种感受会引起一定的联想,人们就对材料产生了一种联想层面上的情感。总之,情感设计在设计心理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只要合理设计,可以使设计达到催人发奋与进步的积极目的,就是我们艺术心里学的积极表现。

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儿童;家庭教育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2000年,E.P.Seligm和Csikszenimihalyi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联名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在文章中他们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已经有很多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投身到了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中。但是,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过程中,诸多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沿袭了长久以来的消极心理学的方法,重点仍然放在预防和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上,结果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儿童的心理问题,不能激发儿童内心积极向上的力量,促进儿童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快乐感。因此,要打破传统一贯的方法,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学校,深入到家庭。

二、正向引导,建立沟通的桥梁

俗话说:孩子是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孩子上了小学之后,有了更多的朋友,学校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父母每天早上将孩子交给教师之后,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了解多少?放学接到孩子时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问孩子:“今天考试了吗?考多少分?”或者“今天上课老师表扬你了吗?”这些问题的导向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会让孩子在潜意识中慢慢形成考好成绩就等于开心的想法。虽然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是毕业之后,孩子就会变得迷茫,不知道除了成绩好受表扬会开心之外,还有什么其他事情是快乐的。所以,作为家长,要试着用正向开放式问题去引导孩子。比方说,家长可以尝试去问孩子:“今天感觉怎么样?说点开心的事情和爸爸(妈妈)分享一下吧。”这样的引导首先让孩子得到一个反馈,就是今天在学校有开心的事情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自己开心他们也会很开心。所以,当孩子津津有味地给家长描述在学校里的开心事情的时候,也请家长用心去体会孩子的真实感受,给予适当的回应。

三、以身作则,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

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用人类既有的经验开发潜能,最终使人和谐发展。孩子在学校中能够和同学一起愉快学习已经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了,所以,当孩子回到家中,家长也要努力去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安全,感受到被尊重,不断健全孩子的人格,完善孩子的心理。

当孩子说无聊、没劲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否就是拿出电脑或者PAD给孩子,让他自己去玩,以求不要影响到自己手头的事情?有时候家长对着孩子使劲吼,甚至打骂孩子,认为他们花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太长。可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事实上孩子就是家长行为的一面镜子。孩子对电子产品的迷恋的原因不排除游戏的吸引力,但是更多的原因是孩子在家太孤独。在学校中,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回到家就没有玩伴了。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比较多,没有玩伴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很空虚,极度需要某样东西去填补,这个时候电视、电脑正好乘虚而入。对孩子来说,有了它们作为伙伴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要想让孩子少玩电子产品,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讲故事,与孩子一起看书、做游戏,让孩子深深体会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要比与电脑、与游戏在一起的时间更开心、更快乐。这些都需要家长付出爱心,从正面去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让孩子了解快乐是陪伴,快乐是分享的道理。

四、重信守诺,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在孩子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关注点不能只停留在心理问题的疏导和治疗上,应该将注意力转向培养孩子的积极品质上。如重承诺守信用。孩子是否守信,是否能得到其他人的信任,这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在家庭中,家长往往是一言九鼎,决定的事情不容孩子去更改。对于孩子做的决定,他们却能轻易废除。这样的事情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没有任何好处。那么该如何去做才能让孩子体会到重信守诺的意义?心理学上关于自我决定的研究认为,人类的需求有三个:胜任、归属、自主的需求。只有当这三个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个体的幸福将具有乐观的前景,个体就会受到内心的激励,从而激发自身的潜能,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也许你的孩子是一朵鲜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也许你的孩子一生都不会开花,但他却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用心去陪伴孩子,用心去呵护孩子。

参考文献:

[1]Sheldon K.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篇3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的智力因素之外的那些参与学习活动并产生影响的个性心理的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可以称作对心理过程有着起动、导向、维持与强化作用,但又不属于智力因素的心理因素。所以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复杂的概念,它包含除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的其他心理因素。它的主要内容有:1.兴趣与爱好;2.愉快的情绪,对学习的热情;3.对挫折的忍受性与意志力;4.活泼的性格,宽阔的胸怀;5.自信心与好强心;6.远大的理想与目标;7.远大抱负;8.焦虑等。心理学家根据非智力因素对心理活动的调节范围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作用的程度,将非智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学生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它属于高层次水平,对学习具有广泛的制约作用,对学习活动具有持久的影响。第二层次,主要指个性心理品质,如需要、兴趣、动机、意志、情绪、情感、性格与气质等。这些属于中间层次,它们对学习活动起着直接的影响。第三层次,指学生的自制力、顽强性、荣誉感、学习热情、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等。它们是与学习活动有直接联系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产生具体的影响。这些因素充满活力,对学习的作用十分明显。

那么,非智力因素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

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后,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的时间也较长。相对而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直接接触计算机类的实践操作类知识比较感兴趣,渴望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之类的理论性知识,兴趣就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不妨找一台废旧的计算机做道具,让学生通过亲眼所见、亲自动手操作来学习知识。这样,学生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

在新课程实施的初级阶段,信息技术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还较低,学生从心理上不太重视。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多下工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选取教学案例时要注意其时效性、实用性,这样学习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起来。

二、适时启发引导,适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利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组合已有的知识,保持脑力和体力的适度紧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与恒心。遇到一些需要创新设计的部分,如编程,就需要学生不断进取,百折不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促进学生积极向上,丰富学生的情感

篇4

关键词:农村物理 物理实验教学 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物理实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然而在农村中学,实验器材的严重匮乏和破损造成教材上的大部分实验教学都无法开展。部分教师以此为借口课堂上不做实验,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使原本就很抽象的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味,而且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很差,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

一、实验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产生最佳的学习动机,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兴趣源于好奇心,也出于实践成功的欣慰感。因此,教师可采取一些新异实验,比如,鸡蛋从高处下落在泡沫塑料上,鸡蛋非但不坏反而意外弹回的现象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一种求知欲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学习物理的概念和定律时非常实用。如果我们注重实验教学,详细地给学生演示,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亲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概念和定理地形成过程,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二、从实验中获取感性材料,明确科学道理

学生真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需要经过建立、完善、深化和巩固等过程。实验可以提供最直观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在实验过程中,给学生讲解用到的概念和规律,这样就可以为学生建立概念提供感性材料和清晰的观念。

由感性材料转化为概念和规律,是通过思维活动来完成认识上的飞跃的,为了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抓住实验教学中几个主要环节的不同优势侧重发展相关的思维能力。第一,在介绍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和方法手段时,借助形象思维逐步形成完整的实验设计构思;第二,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第三,通过实验数据处理,找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判断推理能力;第四,通过实验设计的分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由于在物理实验中富含唯物辩证法的客观事实,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是阐述实验中包含的辩证关系;二是用辩证观点指导实验活动。自然科学是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物理实验中的许多现象,如凸透镜成像,光电效应等都深刻地反映了唯物辩证法的量变质变、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三大定律,向学生阐明实验中包含的辩证因素,可促使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学以致用”,物理实验不仅能活化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让学生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组织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新课程改革后,中学物理实验活动开展的目标,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并且通过长期的实验活动,逐步提高。

初中物理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三种方式为主。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我们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如果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教学,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印象会更加深刻,并增强学习动机。 例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设置情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用电器间的关系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结束学生实验后,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并进行一些电路识别的专题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认识到物理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充分利用实验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物理为他们带来的乐趣,科学组织学生实验, 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具有创造精神,教师先要实施创造性教育。依靠具有创新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而教师对实验的创新又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沈晓明.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实践的体会[N].学知报,2010-12-6.

[2]张伟东.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质量的几点策略[J].数理化学习,2012(6).

[3]贾元宾,孙文娟.新课改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2).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必要性;对策

就国家的发展过程中而言,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对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精神和个人综合能力的发展也将起到十分有效的提升作用。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具备很多方面的必要性。

(一)学生思维个性化缺失导致小学数学教育得不到发展

学生个性化的缺失也是现代数学教育得不到有效发展的重要原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由于传统教育中长期认为教师都是正确的,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个性更是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和展示,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成为了学习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并在教学制度的压制下,沦为分数和考试的机器[1]。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小学数学教育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学生的自利得不到充分发挥,想要让其进行创新必然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二)教师话语权的独断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造成了不良影响

教师教学工作中的权威性是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话语往往不容挑战,具有绝对性,没有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进行重视和关注,这也是传统教育理念的落后性。这种思想导致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始终保持着不平等的关系和话语约束,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长期在这种环境进行学习,学生的才智也将得不到有效发展,个性化将被扼杀,所以创新意识的发展更是难以得到完善[2]。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教育体制的形成是一项比较漫长、复杂的工作,因此想要对其进行有效改善和发展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那么在现代教育背景下,怎样扬长避短,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得到发挥呢?

(一)创设更为宽松的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热情进行激发

要想将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指导作用绝对不能忽视。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教师要尽可能的将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有趣,从而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课堂背景下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在对数学思想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体验到追求真理的快乐,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进行完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抛出问题,让学生在经过充分思考后对其进行解答[3]。当出现不同意见的时候,还可以适当的开展小型辩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身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对教师的距离感将会大大减少,对于建立起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将起到重要的强化作用。

(二)通过提出相应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其不仅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起到有效激发。在这个基础上,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应该具备强烈的目的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问题的情境中,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掌握,以便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激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获更好的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因此在基础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是一项十分必要的工作。数学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课程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将起到明显的提升作用,同时数学学科教育的开展也是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在小学教学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笛Ы淌ξ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基本的掌握,还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创新也是民族的希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创新精神不断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雪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4,35(4):359-359.

[2]彭飞.试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及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速读(中旬),2016,29(4):159-159.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而现阶段整齐划一、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创造个性的发展。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有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更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地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体育教学中必须要加强培养创造力教学

(一)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社会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重视人的创造发展,就是推动社会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发展空间。创造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作为己任。没有创造,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上,社会就不会前进,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实在是未来社会发展最需要的。

(二)符合现代教学理论

现代教学论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传统的体育教学的主要弊端在于“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教师将动作练习方法硬塞给学生,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体育课更像“训练课”和“教练课”,学生只是被动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教学方法机械单一,学生创造思维匮乏,毫无个性可言。同时,只重视课本知识中技术动作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我们所提倡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教学中又过分强调统一性而忽略灵活性,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有教师包揽,致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成为发展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严重桎梏。

(三)个性身心发展的需要

现在,大量实验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在学生时代,由于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大脑思维活动活跃,其创造力发展正处于黄金季节,这种能力在我们所认同的所有能力中,其爱遗传因素影响程度相对较小,亦即作为环境因素的一种。学校教育对创造思维发展可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发展认知一些运动的规律,运动的特性,既有利于加强学习的深度,也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

(四)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体育运动的种类层次不穷,特别是《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学生将来不能总是机械地再现教师所教的动作,也不可能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个运动技术去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动作问题。如何使体育运动贯穿终身,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学阶段,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能在不同的环境下具有创造性的解决世纪运动问题的一代新人。

二、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当今中国社会在学习知识文化气息很浓,这绝对是件好事。以前是孩子只要考上大学,父母就很满足,脸上很光彩;现在社会竞争格外激烈,孩子不仅要考上大学,而且只有考上名牌大学父母脸上才有光彩,考上三本、四本实在没有脸面。在社会这种风气下,给了重点中学的学生和家长太多的压力,使得家长过多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名次,而忽视了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得孩子心理压力加大,只要考上名牌大学才有脸见爹娘。形成孩子和家长都只看重分数,只看重名次,别的都可以不在乎。认真学习考上名牌大学是理所应该的,学生一天到晚地做题目,做答卷,的确可以训出一批能考高分的学生,但在能力方面却无法得到提高和培养。从长远角度上来讲实际上降低了我们民族的气质和能力。

(二)家庭环境因素

现在经济发达,家庭经济实力都普遍较好,家庭里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子女的读书成绩上。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认为分数和名次最重要,别的都无所谓,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孩子,老师和家长就会喜欢自己。于是其他方面事情很少接触,尝试,没有机会得到锻炼,因此缺乏处理事情上的创新能力。

(三)学校因素

虽然社会上近几年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事实上真正可以搞素质教育的学校的确不多,学校之间竞争激烈,一个学校的好坏在公众心目中就是看高考升学率,重点上线人数,而不太看重其他因素。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途径

(一)利用教材内容价值,引导发现规律

体育学科的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术、技能,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

所以,教师在教学上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动作技术、技能的规律。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内部动机的形成。在学生发现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启发,以便学生尽快的掌握;使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只是运用于实践,寻找运动特点、规律。

(二)增加提问,激发积极思维

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去积极思考。提出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提出新颖的创见,提出新的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加强左侧肢体练习,增强右脑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实现对全脑尤其是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从而使右脑潜在的智力得到开发和提高,其人的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加强。

(四)鼓励提问求异,开拓思维

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生空间,多给学生时间,去积极的思考和提问。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猜想和假说;也应有计划、有目的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多方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冒险、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所以,教师子啊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在练习中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夯实基础知识,丰富经验,举一反三

创新思维要求学生能积极思考,但这并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掌握,不能一知半解,而是必须要打牢基础知识,必须掌握好现有的知识,丰富经验。其实,创新思维活动就是组织只是经验的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和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和丰富只是经验,为进行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严赛君。《试谈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编辑部出版,2001年2期17-18页

篇7

例如,2016年2月14日,发生的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件:北大学生弑母。该学生是在仅有母亲的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成绩优秀,以高考状元身份考上北大。在这起事件的追踪中发现,该大学生弑母的原因竟只是因为发生口角。而在弑母之后,他竟然用塑料袋封尸,安装监控,用已逝母亲的名义申请贷款。这起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整个社会都在关注这起事件的恶劣性,在指责该学生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该学生的心理问题,让这起惨痛的事件成为敲响我国推进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警钟。该学生的单亲家庭环境很可能使他心理长期处于压抑、暴躁的状态下。尽管成绩优秀,但可能其人格在成长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完全的发展,为这起事故埋下祸患。近期遇到的其他问题或者压力点燃了这个祸患,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遗憾。

虽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测,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由这起个例结合往届的历史案件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背后往往都伴随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自20世纪初,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青少年学生心理,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概率。

但事实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大重要的调节机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法制教育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

在这些学生中,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拥有特殊的群体特性,即拥有特殊的群体心理和行为。中等职业学校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中高层技术人才的学校,但学生往往具有学习成绩并非十分优秀,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与学生思想主流有一定出入等特性。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呈现多层面特征。这一切都导致在我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把中等职业学校当作一个特殊的部分单独研究。

在心理学的大范围中,影响学生心理及行为的因素中,性别、爱好、家庭、年龄、地区差异、性别等都是直接影响学生心理行为的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同样如此。冲动、爱好游戏打斗、家庭出现多方面问题、地处偏远的学生总是占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中的大多数。心理出现问题往往伴随违法犯罪行为。这些学生中,中职学校学生又占据多数,据2010年不完全统计,我国青少年犯罪中,60%的学生为在校中职学生。

这些大量中职学生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是不懂法,根本原因是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而不懂法的原因是当前中职学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推进法制教育从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考虑的同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双机制的又一条道路。

推进法制教育,帮助学生用法律手段构造安全心理环境,有助于保护学生心理健康。在上面有提到,法制教育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非常重要的间接因素。在中等职业学校中,由于家庭纠纷、财产纠葛等问题导致的学生心理出现异常是较为常见的现象。而法制教育中,《法律》常识、《经济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合同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能直接给予学生法律工具来帮助其保护自身人身、财产安全,从而可以极大地预防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外在因素可能性。

心理学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态度是通过学习形成的并能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倾向性或反应性的一种状态。因此,接受法制教育形成学习的过程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过程。因此,此职能法制教育是基本地、直接地、有效地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及行为的职能。

法制教育不仅仅对学生个体有影响,对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工程也有重要作用。

法制教育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基本目标,是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北大弑母事件再次敲响全国推进法制、心理健康教育工程警钟一样,每一年每个地区甚至每个学校,都会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这些看似无止尽的事件是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力,以减少同类型事件的再次发生。努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将违法犯罪事件出现概率无限制降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而法制教育的直接效果同样是无限制降低违法犯罪现象。因此,心理健康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学生的普遍法制教育,从而减少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实例。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计青少年违法犯罪相关数据,研究这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内部客观规律,以期望从源头规避犯罪行为。这个过程中的产物是各类型的案例。这些案例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例支撑支柱,能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显然,有了丰富的个体案例支撑,心理健康教育的说服力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接受度也会相应地提高。

法制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需求,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法制教育相较于许多教育而言,更加强硬,其对外教育形式也很呆板。同时,在法制教育过程中,为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内在本质,需要充分运用符合时代的心理健康知识。可以说,在法制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到符合所处时代、最先进、最有科学性的心理学知识。这种对优秀、先进心理学知识的渴求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动力。

除了上诉这些之外,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法制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是各种各样契合社会当前发展的法律法规,而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法律法规表示我国十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在不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程。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法制建设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因此,法制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保障。

综上所述及实践证明,法制教育对中等着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时代的要求。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但又不局限于中职学校,需要大力加强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探寻两种调节机制二合一共同施展功效的途径和手段,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张可(1981- ),女,河南平顶山人,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8-JKGHAGH-67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07-02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基曼创立并发展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全世界对心理学这门学问给予了更加科学和全面的审视。心理学在最初属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分离出哲学以前,人们对心理学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局限在其本质和一些比较大的问题上。心理学独立出哲学科目之后,人们关注的范围更加细致和具体,其研究范围也开始走出理论,关注人们的实际心理。一些心理现象开始进入人们的研究范围,如心理障碍、性犯罪、婚姻危机等。随着人们对不正常心理的过分关注及不正常心理研究的持续发展,反而忽略了人类正常心理的研究,使得心理学距离人类正常心理学的距离越来越远。

一、心理学发展概述

心理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重心的几次转移,这是该专业领域内的正常发展规律,无可厚非。但是心理学自诞生以来始终面临着三项最基本的任务:一是通过研究那些精神或心理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规律,为促进人类精神和心理健康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二是完善和提升普通人的精神世界,促使人类生活质量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三是挖掘心理学方面的人才,使他们能够成为心理学进一步发展、进一步造福人类的后备军。这是心理学存在和发展道路上必须完成的三大任务,心理学的发展和壮大首先应建立在为人们精神健康服务的基础之上。

但是,随着心理学的逐渐细化和发展,人们开始过多地关注心理学中的疾病心理或不正常心理,而忽视了人们生活中的正常心理状态。这与心理学发展中伴随出现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心理学独立服务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残酷的二战,全世界生灵涂炭,战争的可怕直接摧毁了人们宁静的心理家园,迫切需要心理医学来医治人们的心理创伤。同时,这也对广大心理医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重大而严峻的任务。他们不得不面对形形的心理疾病和不正常的心理状况,尝试用科学的方法消除人们心中的不平和郁积的块垒。由此可见,心理学重心的变化是有一定社会基础的。但是这仅仅是心理学研究走向极端、难以摆脱对消极心理研究窠臼的一个外部原因。就内部情况来看,学科发展中的惯性和早期研究方法的不足也是导致消极心理学兴起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如此,心理学除了消极心理学之外,也必须包括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虽然在某一个历史时期不是研究主流,但是它依然存在着,并且有大量的工作者从事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推广工作。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平稳定成为主流,积极心理学将在提升人类精神和生活质量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出发点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加健康和幸福的心理条件。其主要目的不是专门针对那些心理疾病开展研究,而是开始专注于从巨大创伤中逐渐恢复、好转的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健康,这就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为此,积极心理学突破了传统的研究模式,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起点去关注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努力,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人自身的积极情感和力量,通过不断调整人们的身心状态去积极争取和赢得美好的生活环境。

积极心理学发展到现阶段,大体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一是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而且这些情绪体验又都是积极的体验。它包括幸福感、快乐、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二是人们为获取积极的心理体验而具备的心理能力,如进取心、勇气、探索精神等。三是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都是为了个体的积极心理而存在的。例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的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医院的心理咨询等机构。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条件优势是心理学激发人类进步,帮助其攻坚克难的一条重要途径,能够促使人类在对待自身发展的时候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人们在积极的环境中,往往会满怀自信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开辟自己的道路,从而最终实现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圆满。基于这种功能,积极心理学在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方面有着十分深刻而深远的意义。

三、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高职院校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长期高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心理健康要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些变化面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种种不适应症状。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有必要对传统模式进行积极的反思。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无论是理念还是体制机制尚没有达到完全成熟。高职院校的根本目标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院校和学生本人来说非常重要。这既是学生赢得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又是高职院校积累声誉、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的学习给予了过多的重视,拿出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锤炼学生的技能。在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下,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暇顾及,对学生的人文关爱长期被忽视。单薄无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健康长期荒芜,产生了不少问题,也埋下了很多隐患。

其中,最明显、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理解不准确这一重大问题。不准确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从概念上去简单理解;二是实际行动中执行的不足和不到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单一,目前现存的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仅仅对学生心理中存在的不正常的、畸形的心理状态给予指导和疏通,而没有对那些处在问题边缘或者正常水平线上的学生给予更加积极的情感关怀和潜力的激发。简单地说,目前的高职院校心理辅导工作就是仅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设置,而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而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标恰好是让普通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学工作者的激发和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到更多的幸福感,拥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人生中美好的东西,也就是“好上加好”。毕竟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特别是需要心理工作者专门疏导的学生是少数的,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能够促进心理能力提高和精神健康发展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职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质量,甚至人生道路未来的走向都至关重要。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又取决于高职院校和教师对于该科目重要性的认识和机理的理解。当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是基于传统的心理学背景而建立的,其主要特点就是针对有问题的心理情况开展工作。而目前学生很少会存在重大心理问题,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比较健康向上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做出调整,扩大服务范围,将教育和辅导的对象扩展至那些没有重大心理问题,而又长期无人关注的内心世界。在传统的主流心理学背景下,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还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抑或认知心理学等,都对心理服务的对象定格为“有问题的人”,这种消极的心理研究思维忽略了人性中积极的一面。人人都有积极向上,追求美好的心理状态,通过激发和调整这种积极心理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2.加强心理教育与其他工作之间的联系。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积极的心理需要,都希望能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其他人的认可。正是这种潜在的动力,激励着人们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作为教育者,更应当重视和利用好学生内心深处的这种心理需求,引导这种需求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实践锻炼服务,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服务。为此,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树立积极心理,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院校实际情况,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合理的安排。其次,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同其他学生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学生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综合体,针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尤其需要体现这种综合性。因此,所有能够激发学生进取心和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项目和活动,都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

3.树立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生观。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心理健康咨询教师对待来访者应摒除“他是问题学生”的心理观念。这种思维定式的存在,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降格成了“病人”。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首先应当将学生定位为“健康的学生”,他们的需求是“更加健康”。只有这样,在工作中才能更具亲和力,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都存在不足,教育者缺乏大量的教育经验,被教育者缺乏大量的知识内容。因此,他们需要共同进步,二者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并不存在谁高谁低,谁贵谁贱的问题。为此,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建立起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应组织现有心理健康教师参加专业的积极心理学培训。保证教师接受丰富的、高质量的积极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对教师工作的综合测评,了解和观察他们对这一理念的执行情况。既保证他们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也保证他们在工作的时候能够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和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总而言之,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新观念,顺应这种变化,改革传统的心理学教育思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健康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董晓倩,朱艳丽,李庆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J].品牌:理论月刊,2011(1).

[2]付叶亮,李化侠.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王筱鹏.太原市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其个性特征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课堂教学 有效应用

较其他研究领域而言,就积极心理学来说,它是一门正在兴起的研究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到这一领域,并且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就现阶段大学课堂教学现状来说,积极性理学的引入有着极为现实的重大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重要作用

积极性心理学的英文译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主要的理论是指在利用目前心理学现有的研究成果去影响人们的行为,并且带给人们一种较好行为反映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较广,且受众较多,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就现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后备力量,是我国完成经济飞跃的中流砥柱,社会对他们有着极大的希冀。但是就现阶段大学生面临的现实来说,他们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面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冲击,在巨大的发展洪流中开始逐渐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这一心理状态最为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们在课堂上精神的涣散,注意力的不集中,甚至出现严重而频繁的逃课现象。年轻的一辈在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同时又没有人及时的给他们以引导,因此价值观在形成的过程中极易发生扭曲,从而降低大学教育的最终教育效用,造成大量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从这一层面对积极心理学的作用进行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在大学课业居于半主导地位的期间,心理健康发展、价值观正确形成的重要性实际上是与其并驾齐驱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情感等方面的观念。

二、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具体措施

通过上文的相关叙述,我们已经明确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那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积极干预的过程中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呢?

1.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创造积极心理感受与体验。众所周知,大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学习阶段,与其说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还不如说是让学生在正式进入社会之前有一个阶段的缓冲。从这个层面我们不难看出大学期间对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心理教育过程中,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与社会生活实际脱轨,很难达到想要的教育效果。因此大学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与课本不一样的学习内容。

就心理学理论的特点来说,其大多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如果想要带给学生比较立体感官的话,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讲授的具体内容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通过心理学在现实实例中的运用,让学生们感受到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就理论联系实际、实际阐述理论这一教学方式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负面案例衬托,通过反面教材展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在当下社会经济条件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比如就药家鑫案与马加爵案的发生,教师在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这些离学生生活较为接近的反面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与积极向上的重要作用。就药家鑫一案来说,如果他在撞倒张妙之后,能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快速的冷静下来进行问题的思考的话,就不会出现致人死亡的念头,那么案件的最后,就不会是最后让人觉得遗憾的收尾;马加爵一案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学的室友关系,与同学朋友间的相处之道实际上也能从不同的程度反映出某个人的心理状况或者心理倾向,心理健康且积极向上的同学总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与众人都能相处融洽。反之,心理状况过于消极的人,表现出来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无法与身边的人良好相处,在构建与同学之间的感情框架的时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在马加爵一案中,有问题的不仅仅是施害人,受害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同样也表现出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通过这样的案例方式展开心理教学,严重的后果可以让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可以让学生在警声之后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笃定的前行;除了反面案例教学之外,另外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方式就是正面案例教学,具体的教学方式与反面案例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运用的案例多为积极心理学的正面教材,通过现实的例子鼓励学生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决策。

2.在心理学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学生心理的健康重塑是具有难度的。就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来说,复杂多样,且由于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接触人群的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对世界认知方式形成的不同,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就有了千差万别个性化的东西,尤其是表现在心理方面的特立独行。针对这一现状,建议教师在应有积极心理学展开心理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积极行为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自身的一些观念以及看法,通过这样一种间接的方式就能达成心理学教育的最终目的,何乐而不为呢;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以及心理发展趋势,或者是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更好的开展积极地心理学教育,对症下药,从正确且学生能接受的方向,对学生加以引导。

3.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特长。就积极心理的本质而言,它实际上是建立在一种圆融自信状态下的。学生一旦拥有一份由内而外的自信,那么他是不容易被打败的。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过程中,建议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方式来进行。比如在 大学生人群中,总是有许多拥有特长的学生,哪怕没有特长,也会有比较擅长的某一方面,总的来说就是任何一个人,总有一点可取之处的。教师在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事先将学生的资料都大致收集一遍,然后通过分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然后再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创造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才艺展示或者是其他形式的展示,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能强大以往学生并不自信的小宇宙,帮助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向上的爆发。在采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一点,在大学生里,有的学生盲目的将个性当成资本进行炫耀,针对这一类学生,教师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因为个性鲜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极端的发展。

4.社会实践的历练。仅仅依靠有限的课堂理论教学,就想要完成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已经发展到接近完全成熟的状态,理论教学对他们而言实际上没有太大用处,仿佛纸上谈兵。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在开展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展开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建议学校可以提供适当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与社会环境进行实际的接触,通过实践去见证自己的心理发展,通过磨让原本不再正确轨道上的价值观回归,这样才能达到心理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积极心理学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市场对大学生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也就越来越大,与之而来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泛滥,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能辅助日常的专业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综合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可谓是举足轻重,我们的大学教育工作者们应肩负好自身神圣的教育职责,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春梅.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探究[J].海外英语.2013(11).

[2]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

[3]黄敏.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提升高职生幸福感水平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

[4]张倩倩,田良臣.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有效课堂教学建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1(05).

[5]门瑞雪. 积极心理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01).

篇10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理论的实践应用性哲学的核心是实践,更强调时间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没有绝对理论只有相对的理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进行重构,通过消解现代心理学中绝对的“中心”,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提倡多角度视角看问题,认为研究问题可以多种方法,反对了为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我国学者赵家祥曾经提出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如果把这种复杂的联系简单化,就可能产生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片面强调理论的重要性、轻视实践经验的教条主义倾向,另一种是片面强点实践的重要性、忽视或不能全面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的唯实践主义倾向。现代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取向必将导致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的必然结果,自然现象是不因为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人本质上就具有社会性,受制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同时又具有能动性,那么把自然科学的发展道路沿用于心理学无疑是不合理的,用客观量化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无法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实际最终必然导向了惟实践主义的错误理论与实践观。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的形象由原来的置外的、沉思的、不动感情的观察者转向积极主动参与的、更富解释的探索者;研究方式由注重归纳推论和试验研究转向注重语义分析和协商对话;有价值中立、人为机器的立场转向价值负荷、人性复归的立场;这种转变使心理学研究的结果理论更具有实践应用性。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关注理论对人们日常生活和对现实问题的适应与解决,强烈要求恢复心理学应用知识的合法地位,强调心理学的生命力在于实际应用,认为脱离现实生活的、处于象牙塔之上的传统心理学终将失去市场和存在的价值。后现代主义反对将心理学归为自然科学,强调心理学的边缘性、交叉性和中间性学科定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更加关注心理学的实践性。

理论的不惟一性和多元性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社会性,后现代主义因为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后现代主义认为理论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在科学主义视野中,理论是理性思维运用科学方法对客观现实进行抽象与概括的结果,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虽然事物与现象是千差万别的,但其本质只有一个。后现代主义则认为,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关于此物的见解,理论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任何理论都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在一定的框架中去解释,因此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概念体系和解释框架,在各自的体系内都能有效的解释世界,不存在惟一有效的解释。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各自的研究时,都应该考虑这项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及环境因素:选择这一课题的根据何在?它所含盖的范围?他要证实和支持什么?又要阻止和反对什么?对后现代学者而言,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的反省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普遍性的理论取决于心理学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发展,取决于心理学理论自身的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理论的多样化是理论统一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理论是实践和实践中包含着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本质主义视野下理论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和实践是感性活动的绝对划分是一种错误,理论和实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正如瑞安所言:所有理论要么是它所描述的过去实践的理论,要么只想未来的实践理论,而且理论本身就是一种实践。理论本身是另外一种实践的形式,所有的心理理论来源于心理实践活动,同时既然的哲学是实践的哲学观,那么理论可以理解为一种实践。心理实践活动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那么不存在没有理论的个人,我们任何人在实践活动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这个理论是“个人理论”,这种“个人理论”体现在个人对同一理论的不同的理解;体现在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个人本身的差异性,那么实践主体本身有个人理论进行指导,因此不存在脱离了心理理论的实践活动,可以说实践本身是理论的实践。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中理论与实践关系对心理学发展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