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减排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25 17:3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碳减排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碳减排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国际航空组织(ICAO)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碳市场排放配额测量、报告核查(MRV)

国际航空二氧化碳排放占比全球不到2%,但是其未来的增长也较快[1],因此2016年10月6日,国际民航组织(ICAO)在第39届大会上通过了《国际民航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持续政策和做法的综合声明―气候变化》和《国际民航组织关于环境保护的持续政策和做法的综合声明―全球市场措施机制》两份重要的文件[2],该文件的出台形成了第一个全球范围内行业市场减排机制。这两份文件既是航空减排谈判的重要阶段性的成果,也是国际航空组织推动运输绿色发展的积极尝试。截止到2016年10月12日,共有66个国家表示自愿参与2021年启动的GMBM计划,这代表了将近国际航空碳排放的865%[3]。

一、国际航空市场机制的进展

(一)国际航空市场机制的由来

航空业和海运业一直未被纳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其中《巴黎协定》中各国提交的自主减排中覆盖的减排目标也仅仅是其国内的二氧化碳排放,国际航空业和航海业的排放则是单独进行汇报,并排除在减排计划中的。由于这两个行业均是涉及到交通运输的大型的移动源,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分别授权国际航空组织(ICAO)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管理各自的碳排放,并向公约秘书处进行汇报。

国际民航组织第39届会议的成果体现了国际航空业向温室气体减排迈出了第一步。国际航空市场机制的全称为国际航空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是航空运输业针对国际航线的一揽子减排措施,以减少国际航空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技术改进和运行管理方式、促进可持续的航空替代燃料的生产和利用等措施。

CORSIA计划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实现ICAO确定的2020年碳中性增长目标,照此规定,2020年后各航空公司国际航线产生碳排放的所有增加部分,均需要从国家碳市场上购买配额,以实现“碳中和”,也就是对超额碳排放进行抵消的一种模式。

根据会议的决议CORSIA计划将分阶段实施,各国自愿参加试验阶段(2021―2023年)、第一阶段(2024―2026年)和第二阶段(2027―2035年)。试验期和第一阶段各国自愿参与,其中发达国家将率先参与;第二阶段为强制参与,其中2018年单项国际航空活动的收入吨公里(RTKs)数超过RTKs总数05%的成员国,或RTKs累计数达到RTKs总数90%的成员国,都必须参与。被列为最不发达国家(LDCs)、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和内陆发展中国家(LLDCs)除外,除非其自愿加入这一阶段。同时自2022年起,ICAO理事会将每隔三年审查CORSIA的实施情况,包括其对国际航空业增长的影响,并以此作为是否有必要对下一阶段或合规期做出调整的依据。

(二)国际航空组织市场机制的配额分配

CORSIA中涉及的配额分配基本上是基于“祖父原则”的分配机制,决定自2021年起,某一航空运营商在某个特定年份中所需要抵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按照以下公式每年进行计算:

航空运营商的抵消义务 =[部门%×(航空运营商在CORSIA下的当年排放量×部门当年增长系数)] + [个体% ×(航空运营商在CORSIA下的当年排放量×航空运营商当年增长系数)];

其中:部门增长系数=(CORSIA下的当年总排放量DCORSIA下2019年和2020年平均总排放量)/CORSIA 下的当年总排放量;航空运营商增长系数=(航空运营商在CORSIA下的当年排放量D航空运营商在CORSIA下2019年和2020年的平均排放量)/航空运营商在CORSIA 下的当年总排放量;部门% =(100%D个体 %)。当部门权重为100%,航空公司个体权重为0时,改配额方案就是部门/行业方案;当部门权重为0,个体权重为100%时,该方案就是个体方案。根据决议,在2021―2035年期间,配额方案逐渐由行业方案过渡到个体方案,而且未来最终的目标就是过渡到个体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对于航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的国家而言,碳中性增长目标以及对未来碳排放增量的中和是相当大的挑战。

(三)国际航空组织市场机制的参与对象

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市场扭曲,CORSIA适用于成员国之间相同航线上的所有航空运营商。决议规定如果两个成员国均加入了CORSIA,那么这两个成员国之间航线上的所有国际航班,均须履行CORSIA下的碳抵消义务;如果两个成员国中仅有一个成员国加入了CORSIA,那么这两个成员国之间航线上的所有国际航班,无须履行CORSIA下的碳抵消义务,但须履行简单报告义务;如果筛龀稍惫均未加入CORSIA,那么这两个成员国之间航线上的所有国际航班,无须履行CORSIA下的碳抵消义务,但须履行简单报告义务。同时也规定了一定的豁免航班,包括国际航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低于10000吨的航空运营商;最大起飞重量(MTOM)低于5700 kg的航空器;或人道主义、医疗和消防作业,避免了不必要的行政成本。

二、国际航空市场机制关键要素对中国碳市场的影响

(一)国际航空市场机制关键要素

ICAO第39届大会确立了CORSIA的市场机制计划,为2020年实现碳中性增长给出了行动措施的框架,在2020年前,需要在行动措施的具体技术细节做进一步的讨论与构建。CORSIA市场机制的核心是减排目标的确定,配额分配方法、测量、报告核查(MRV)体系以及配额使用标准等。

2020年碳中性增长目标和抵消机制对航空业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是相当激进的。ICAO下的减排协议的制定必须在UNFCCC下的授权下进行,因此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CBDR)是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就像巴黎协定的国家资助减排贡献(INDC)一样,发展中国家只能承担与其自身能力相当的义务,而当前以抵消形式实施的机制,尤其可能对快速增长市场的相关国家承受与其能力不符的减排义务,按照这个方案各个航空公司所承担的抵消比例,必然是高增长市场的航企承担的多,而成熟市场的航企承担的少,这样的模式其实与CBDR是相背离的,因此ICAO在如何真正体现CBDR原则,使得排放得多,尤其是历史上排放得多的国家及其航企,能够成比例的承担其相应责任是重要的议题之一。目前配额分配方案中仅仅分阶段适用不同国家,实质上并没有区分出历史上排放多的国家和排放增长较快的国家之间的差别。

CORSIA下的MRV体系主要是由市场机制谈判小组下设的专家组进行讨论和建设,要求针对MRV系统编制相关的指南文件。目前统计国际航空领域排放的方法主要有3个:欧盟航空排放计算方法、IPCC移动燃烧源排放方法和ICAO标准排放量模型方法。这三种方法的数据需求和复杂程度有较大的不同。首先是方法学的边界问题,三种方法学中都考虑了起飞、降落、巡航等阶段的排放量,其中欧盟方法将整个飞行过程分为起降、巡航和爬升,IPCC方法将飞行阶段分为起降和巡航,ICAO方法将起降阶段分为滑行、起飞、爬升、进近着陆4个飞行阶段,对于巡航阶段则没有涉及。在方法学的适用范围上,欧盟方法学、IPCC方法学都是适用行器层面或者飞行器整体层面,针对不同机型进行分类。ICAO方法学则适用于发动机层面,飞行器的排放特性由发动机型号的排放特性和数量决定。在排放因子方面,欧盟方法学中起降阶段的排放因子由飞机型号决定,而在巡航与爬升阶段,除了飞机型号之外,排放因子还跟飞行的距离有关系。IPCC方法学1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起飞和降落阶段所消耗的燃料量约占整个飞行阶段消费量的10%,从而可以求出全部飞行阶段的排放因子平均值,而方法学2则是将起降阶段和巡航阶段分开考虑,不同机型在两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排放因子。ICAO的方法学是根据飞行时间、燃油流量和排放指数来确定的,这里的排放指数就是排放因子,也是在起降的不同阶段分开考虑,各有不同的参数。

以上三种碳排放方法学的核算比较来看,由于考虑的燃料消耗不同阶段,因此数据需求不同,也间接导致了数据报告和数据核查时的难易程度,通常来看,碳市场的数据准确性要求较高,因为涉及到具体航企的配额分配,使得较高质量的数据收集和报告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航企的运行和管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配额适用标准是为了遴选什么样的配额可以用于国际航空的抵消机制,目前也是由市场机制小组的专家进行论证,要求给出详细的标准,以便配额的买家和卖家体现做好规划和部署。目前关于配额适用标准的争议较大,主要考察的焦c在于环境完整性、额外性、重复计算、流动性和成本等方面如何进行评估,这些焦点要素主要一方面会涉及现行碳市场中的配额能够被纳入,同时也会对未来新建碳市场的基本要素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国际航空市场机制与中国碳市场构建

国际航空市场机制是全球第一个行业市场机制,因此其出台备受国际关注,也是未来行业减排实施效果的试验田。而中国全国碳市场的构建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一项重大体制创新,预计中国碳市场覆盖的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左右,建成后可能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而国际航空市场机制是一种抵消机制,需要从行业外购买相应的配额以便抵消其行业内增加的碳排放,因此中国碳市场未来可能会成为国际民航抵消配额的来源之一。

表一将二者进行了一般性的比较,尽管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均需要构建各自的MRV和交易体系,以便顺利开展碳市场机制。预计中国碳市场在2019年逐步走向成熟,因此结合ICAO下CORSIA的实施进度安排,中国碳市场未来有较大可能与其相连接。表1国际航空市场机制与中国碳市场

CORSIA中国碳市场地理范围全球国际航空业国家地理边界内覆盖部门单一部门多部门覆盖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管理体制国际减排决议国务院减排目标设定已经确定与国家整体减排目标挂钩配额分配祖父原则基准法/历史强度法MRV体系新建新建交易体系新建新建与其他市场的连接必须考虑,多边市场待考虑碳市场的连接问题无论在实践还是理论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未来碳市场之间的连接问题主要需要考虑三个层面上的问题:政治上的可能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以及硬件平台的可实施性等。中国碳市场的构建首先是满足国内自身节能减排的需要,其次才是考虑未来与国际碳市场的连接问题。尽管市场的链接或者是参与国际碳市场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包括降低总的履约成本,提高效率和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价格等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例如考虑潜在的保障措施设定链接的程度,否则会阻碍国内履约的效果等。而具体的链接模式和形式还会显现许多技术和政治上的障碍和挑战,例如各自体系的目标设定严格程度不同,则可能会增加政治上较难接受的风险;各自系统的MRV标准、流程的不统一,会造成一定管理负担。与发达国家较早就在MRV体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不同,我国碳市场构建是与国内MRV体系同时开展,还处在逐渐发展的阶段,其稳定性、透明性等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中国碳市场未来与ICAO下市场机制连接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是目前的政治和技术难度偏大。

三、结论与建议

(一)国内碳市场的建立需要与时俱进考虑国际环境的重要变化

国际民航组织第39届大会气候变化谈判取得重要成果,形成首个全球性的行业碳减排市场机制,其中有关CORSIA的议题需要引起国内碳市场建设过程中的重视,各个负责部门在建立碳市场过程中产生的标准和经验,对推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也对未来中国碳市场能否与国际航空组织市场机制对接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是国际航空增长较快的市场,还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

民航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最重要的民航市场之一。全行业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全行业运输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38%,国内航线占比65%,比上一年增长10%,国际航线占比34%,比上一年增长219%[4]。预计2020年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将分别达到1450亿吨公里、72亿人次和1000万吨[5],其中国际航线的周转量还会以两位数速度的增长。因此ICAO碳中性目标的确定无疑为中国国际航空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制约,我国国际航空的发展还需要争取到一定的空间,处理好发展和减排之间的矛盾。

(三)航空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对策选择空间有限,需要考虑未来的碳抵消成本

航空运输业的能源消费主要以航空公司的航油为主,以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主,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非常有限。2015年,民航吨公里油耗大约为0294kg,比2005年下降135%,节能降耗效果显著。《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规定,2020年民航单位客货运周转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10 年降低11%左右,年均下降1%左右。2015年民航节能减排专项基金220个项目,上亿的资金规模,年均减排二氧化碳90余万吨,显示航空运输业的节能减排对策选择空间非常有限,而且成本极高,因此未来ICAO的市场机制需要从行业外购买配额进行抵消,这就增加了航企的运营成本,需要提前考虑未来的碳抵消成本的因素,有研究分析显示由于中国航空公司增速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碳抵消的成本支出到2035年或将高达210亿元[6]。

(四)尽管国际航空业是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行业,但是目前的管理运营水平存在较大的国际国内差别

国际航空业属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但是从目前国内MRV体系构建的基础和采用的核算方法与国际标准还具有较大的差异,国内MRV基本沿用IPCC基于燃料消耗的统计基础,以公司法人作为核算边界,而ICAO下的MRVw系则采用机群作为核算边界,这种精细化MRV体系的管理要求,无疑会增加我国航企的运营管理负担和成本。

参考文献:

[1]On board a sustainable future ICAO Environmental Report 2016 http://wwwicaoi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Pages/ENV2016aspx,2016

[2]国际民航组织决议Consolidated statement of continuing ICAO policies and practices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 Global Market-based Measure (MBM)scheme http://wwwicaoint/Meetings/a39/Pages/documentationaspx

[3]Carbon Offsetting and Reduction Scheme for International Aviation(CORSIA) http://wwwicaoint/environmental-protection/Pages/market-based-measuresaspx,2016

[4]中国民用航空局 2015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caacgovcn/XXGK/XXGK/TJSJ/201605/t20160530_37643html,2016

[5]2015年民航发展基本数据 http://wwwcanaorgcn/news/224/224320html

篇2

关键词:碳排放交易;碳市场;低碳保定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度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支持保定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市场化减排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10214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7月12日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提升环境质量的渴望也越来越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许多国家的追求,创建低碳生存环境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实现低碳经济发展,营造绿色家园,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首批入选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的两个城市之一,2008年保定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打造“低碳保定”的城市发展目标,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培植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生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切实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使保定市的“两型社会”的建设稳步推进。而目前在金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财政资金趋于紧张,既要保增长,又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对保定市政府和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应对全球变暖,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公框架公约》以及《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利用碳交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建成了多个、多级别的碳排放市场,为遏制全球变暖趋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我国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的试点工作,这些都为借助市场化的手段推动保定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实践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三种为减少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即联合履约机制(简称JI),国际排放贸易(简称ET)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其中,前两项机制适用于公约附件I国家之间,而清洁发展机制(CDM)则适用于公约附件I国家和非附件I国家之间。由于附件I国家可以通过三种灵活的机制,以交易转让或者境外合作的模式来获得温室气体排放权。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全球环境完整性的同时,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活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全球减排成本效益最优。《京都议定书》之后,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碳排放交易所,发展中国家也借助清洁发展机制,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碳市场。欧盟和美国是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案例,其实践经验对中国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一)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欧盟一直是推动气候变化谈判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和践行者。为了帮助其成员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减排承诺做准备,2003年6月,欧盟立法委员会通过了“排放交易计划(ETS)”指令,对工业界排放温室气体设下限额;200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性的排放交易体系——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ETS),涵盖了所有27个欧盟成员国,且非欧盟成员国的瑞士和挪威也决定于2007年自愿加入EU ETS与欧盟成员国进行排放交易。在该交易体系下,人们采用的是总量管制和排放交易的管理和交易模式。其做法是:欧盟及其成员国政府设置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政府那里分配到一定数量的排放许可额度——欧洲排放单位(EUA),而所有企业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该上限。如果企业能够使其实际排放量小于分配到的排放许可额度,那么它就可以将剩余的额度放到排放市场上出售,以获取利润;反之,它就必须到市场上购买排放权,否则,将会受到重罚。

欧盟的排放交易制度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05~2007年,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在第一阶段,共有21个欧盟成员国参加。根据“总量控制、负担均分”的原则,欧盟规定至少将95%的配额(EUA)免费分给企业,剩余5%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每超标1吨,将被处以40欧元的罚款。2008~2012年是第二阶段即正式实施阶段。会员国所释出的排污权有90%必须免费分配给各厂,10%配额采取竞拍的方式,罚款额涨至100欧元/吨;通过与JI和CDM项目的接通,市场规模扩大到欧盟以外的国家。

目前,欧盟正在进行的是“排放权交易计划”第二阶段,由于在试运行的第一阶段,各国向其企业签发了过多的排放许可证,使企业缺乏减排动力,导致二氧化碳市场碳信用通胀,从而遭到了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批评。在正在实施的第二阶段中,欧盟就明显加紧了配额的限制,并且试图将该体系覆盖到更多的行业中去,尤其是近年来排放增长迅猛的航空业。EUETS的交易量不断增长,2007年交易了不到10亿吨,2008年交易额达到28亿吨,占欧盟京都议定书气候贸易体系交易总量的80%~90%,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所。

(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是全球第一家自愿减排碳交易市场交易平台,是京都机制以外的碳交易市场。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做出了有法律约束力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以保证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能够实现其两个阶段目标:做到在第一阶段(2003~2006年),通过自身减排和购买其他会员多余的信用额度达到每年减少1%排放的目标;并保证在第二阶段(2007~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交易所包含两类机构:一类是CCX的会员,即排放温室气体的实体;另一类是CCX的参与者,即替代物和流动性的提供者。每位会员公司通过减排或补偿购买达到各自的减排量,在维护大气环境稳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

CCX目前有会员公司200多个,主要来自航空、电力、环境、汽车、交通等行业,其中包括5家中国会员公司,交易产品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三)其他碳排放交易市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贸易体系于2003年1月正式启动,它对该州的电力零售商和其他部门规定排放份额,对于额外的排放,则通过该碳交易市场购买减排认证来补偿。2007年澳大利亚加入《京都议定书》后,加快了碳交易的立法。目前,澳大利亚政府正在推动参议院通过一项含有11个具体法案的碳交易法案,希望碳交易从2011年开始覆盖全国75%的碳排放,这一举措将使澳大利亚成为继欧洲之后的第二个碳交易平台。

加拿大作为一个远远落后于其《京都议定书》目标的国家,于2008年5月30日成立了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其使命是向加拿大经济中参与解决空气品质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许多部门提供价格透明度、环保整体性、低成本、广泛的准入和可靠性,促进加拿大的整体减排。

亚洲地区碳交易起步较晚,但正出现迎头赶上的迹象。港交所已经开始研发排放权相关产品,筹备温室气体排放权场内交易,日本也在进行碳排放交易所的筹备工作。

二、我国在碳排放交易机制上的探索

我国开展排污权交易的实践最早是在1991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在16个城市进行了排放大气污染物许可证制度的试点工作。自1994年起,又在其中的6个城市开展了大气排污权交易的试点。这些试点可以看作是中国起步阶段的排污权交易试点。1997年北京环境与发展研究会和美国环境保护协会合作开展了排污权交易研究项目,2001年亚洲开发银行和陕西省政府共同启动了由美国RFF和中国环境科学院联合执行的“SO2排污权交易制度”。2002年3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在七省市开展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排污权交易的示范工作。

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展,为我国积累了许多排污权交易的经验。但是,客观来讲,这些项目的开展多是在政府主导下或者在企业内部完成的,多数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在这些交易中,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作用没有得到体现,也没有相应的经济评估。近几年,我国开始逐步看清自己在碳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开始探索构建自己的碳市场。2008年相继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及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并于2009年11月17日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完成国内首笔基于碳足迹盘查的碳中和交易,开启了我国排放交易的先河。

三、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建设“低碳保定”的启示与经验借鉴

可以看出,碳排放权交易已成为国际社会推动全球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建设国内碳排放市场,这些都为保定市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以市场手段推动“低碳保定”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创建区域内的碳交易试验平台。首先借鉴国内已有的排污权交易试点经验,在区域内进行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为主的交易试点,随着试点交易的不断完善和推进,逐步推进节能量等其他创新产品的交易,并及时吸纳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所的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为下一步进行碳交易做好前期准备。在此基础之上,以“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和排放权交易试点建设的前期成果为支撑,积极争取省内的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落户保定,以此进一步推动“低碳保定”的建设,扩大其影响力。

(二)构建完善碳交易信息平台。碳交易市场一方面是与虚拟资本、金融创新、绿色技术、低碳信息咨询、新经济所需人力资源和教育培训等相关的信息经济市场,另一方面是与低碳经济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市场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市场相关的企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市场。因此,只有构建真实而强大的信息平台,才能最终构建碳市场。要认识到构建信息平台是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加快与国外先进交易体系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知识产权入股等形式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建立碳交易的法律保障机制。碳排放权的稀缺性来自政府法律强制性设立的排放上限,同时碳市场的运行更需要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节能减排贯穿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废气及回收、资源化、再利用的过程,上述各个领域对法制都有要求。只有在法制上对生产者、消费者和使用者以及再利用者的行为加以规定,并配合严厉的惩罚机制,才能保证节能减排工作得以顺利推进和碳交易机制的顺利实施。因此,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和保障碳市场运行的地方法律法规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碳排放配额分配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企业以及发电、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管理制度建设。只有制定并严格实施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制规章,才能使有关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所约束,才能激励企业主动节能减排,保证碳交易市场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良性运行。

(四)完善市场化节能减排的配套政策。实践表明,运用市场机制,利用经济手段,能最有效地做到节能减排,但必须有完善的配套政策。保定市政府应积极配合国家资源品的价格改革,稳妥地推进煤、油、气、电、水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改革,运用价格杠杆引导企业节能减排。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将能源与环境的成本内化到企业的生产决策中去,将节能减排与企业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引导企业自觉地实施节能减排行动。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通过严格的土地、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措施,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过快增长。同时,完善监督检查机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得以贯彻。

(五)加快企业节能减排技术的转化。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在于,它拥有中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中国电谷”,要利用好这一产业技术优势,在稳步推进碳市场建设的同时,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开发专项,开发一批节能减排关键和共性技术。而且碳市场本身就具有连接绿色金融与绿色技术的功能,以碳市场为媒介基础,建立节能技术的供需平台,将“中国电谷”中的节能技术推介给碳市场参与企业,推动企业节能减排技术向实际应用领域的转化。

(六)积极推动CDM项目发展,利用国际市场节能减排。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作为《京都议定书》的一种灵活履约机制,自2005年开始启动就受到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欢迎。这一机制鼓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减少排放的数量可用于抵扣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视做本国减排指标的一部分。我国积极地参与了这一机制,截至2009年10月,我国政府已批准了2,232个CDM项目,其中663个已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成功注册,预计年减排量为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项目减排放量的58%以上,注册量和年减排量均居世界第一。保定市政府要积极利用这一国际市场,通过搭建CDM项目信息平台,畅通项目融资渠道,推动CDM项目的发展,利用国际市场推动本地区的节能减排。

主要参考文献:

[1]PointCarbon:“Carbon 2009-Emission trading coming home.”,2009.Tvinnereim,E.,Rine,K.and Heimdal,C.(eds.)

[2]陈成.浅论京都议定书下的碳排放权交易[J].法制与社会,2007.1.

篇3

关键词:碳排放;碳生产率;脱钩弹性系数;差异;LMDI方法

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3)11-0083-05

一、引言

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进程中,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呈现出不同的特色,除了全国层面的研究,近年来从区域层面对碳排放的研究也逐渐展开。吴宗杰等(2011)从我国的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中选取了1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基于各区域200l—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建模与比较分析,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的碳减排策略[1]。李国志等(2010)将我国30个省份按照碳排放量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采用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因素对不同区域碳排放的影响[2]。潘家华等(2011)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为对象,利用聚类分析、泰尔指数和脱钩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区域碳生产率的差异性和影响因素[3]。上述成果在深化低碳经济的区域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由于区域划分标准不一,能源和碳排放核算口径各异,计量方法不同,对区域碳排放的研究仍有较大的探索空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的研究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考虑到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层次及资源分布状况,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基本体现了区域特点并紧扣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①,因此本文以三大区域为对象展开研究。二是本文采用各地区终端能源消费量为依据测算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是指一定时期全国(地区)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消费的各种能源在扣除了用于加工转换二次能源消费量和损失量以后的数量,它能够比较准确反映各地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情况,并与各区域不同部门的终端能源消费量衔接,便于进行因素分解。三是本文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对三大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无残差分解,更有利于清晰分辨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异质性。

二、三大区域碳排放及低碳经济转型进展的差异

(一)三大区域碳排放量的测算

能源部门通常是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的最重要部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指出,在发达国家,其贡献一般占CO2排放量的90%以上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5%。能源活动也是中国最主要的CO2排放源,中国能源活动的CO2排放量占全国CO2排放总量中占90%左右。因此,本文以终端能源消耗能源量为依据测算各区域的碳排放量②。

碳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为:碳排放量=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其中,能源的品种包括碳排放量较大的10种能源:原煤、焦炭、原油、煤油、柴油、汽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天然气;各种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11)附录4,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以《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缺省碳含量(排放系数)为原始数据,并采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各种能源平均低位发热值和折标准煤系数,计算各种能源按标准煤折算的碳排放系数,具体数据见表1。

根据上述公式,本文计算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缺失未包括)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并按照三大区域进行汇总,其结果见表2。可见,近10年来,三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都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东部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超过了中西部,西部碳排放增速从2007年起超过了中部。2010年,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碳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45.9%、27.6%和26.5%。

(二)静态考察:碳生产率的区域差异

碳生产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呈倒数关系,它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3]。该指标可以从静态角度反映一定区域单位碳资源消耗所带来的相应产出。我们计算了2001-2010年三大区域的碳生产率,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碳生产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图1)。从碳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来看,中部地区最快,达到3.4%,西部地区次之,为2.2%,东部地区最慢,为1.8%。2001—2010年,三大区域的碳生产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并从2006年起持续上升的趋势。

(三)动态考察:脱钩弹性系数的区域差异

脱钩弹性系数是指碳排放量变化率与同期GDP变化率之比,它能够考察碳排放与GDP的动态变化关系。本文计算了2001—2010年三大区域脱钩弹性系数(见表3)。根据Petri Tapio构建的脱钩状态评价标准[4],2001—2010年,东中西三大区域在大多数年份都呈现出了弱脱钩的状态,但2002—2005年由于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重化工业的加速发展,三大区域都不同程度呈现出扩张负脱钩的趋势。相比而言,东部的脱钩弹性系数比较稳定,而中西部地区则波动较大。2001—2004年,由于西部大开发的兴起,西部脱钩弹性系数明显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2004—2006年中部崛起战略同样对该地区产生了显著影响,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使得中部地区出现扩张负脱钩和扩张挂钩的状态。总体看,2001—2010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脱钩弹性系数分别为0.77、0.58和0.74。

(四)三大区域低碳经济转型进展的比较

结合静态和动态考察的结果,三大区域在低碳经济转型过程中呈现以下特点:(1)东部区域具有最高的碳生产率水平,说明该地区在低碳转型的道路上走在前列,但动态的脱钩弹性系数也处于最高水平,表明东部地区的低碳发展面临着速度放慢、难度加大、空间减少的严峻挑战。(2)中部地区碳生产率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区域低碳发展有一定进展,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该地区脱钩弹性系数最低,表明该地区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步伐较大,进步明显。(3)西部地区碳生产率处于最低水平,表明该地区低碳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巨大。该地区脱钩弹性系数处于中等水平,表明该地区低碳转型的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

三、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差异

为了进一步考察三大区域碳排放的特点,本文根据KAYA恒等式的扩展等式,建立LMDI分解模型,具体考察三大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

(一)模型与数据

鉴于碳排放系数测度困难,本文选择《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能源碳排放系数,并假定该系数不变,故因素分解中碳排放系数变化的贡献度为零。依据LMDI方法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终端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以2001年为基期),得出以下结果(见表4)。

根据上述结果,从三大区域总体来看,2001—2010年,人均产出规模和经济结构两大因素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人均产出规模始终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的首要因素。能源强度则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反向影响。能源结构与人口规模则在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驱动效果。具体从三大区域看:

(1)东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规模驱动型特征。2001—2010年,东部地区碳排放量共增加了321.10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与人口规模的变化导致其增加了372.75百万吨,贡献率为116.08%;能源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动导致碳排放增加了16.85百万吨,贡献率为5.25%;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68.50百万吨,贡献率为-21.33%。可见,东部地区碳排放增长主要是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但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尤其是能源结构在三大区域中是唯一产生正向影响的因素。

(2)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2001—2010年该地区碳排放量共增加了162.81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规模、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这三项因素的变化导致碳排放分别增加了232.48百万吨、18.03百万吨和2.43百万吨,贡献率分别为142.79%和11.07%和1.49%,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动使碳排放减少了90.12百万吨,贡献率为-55.35%。

(3)西部地区碳排放同样呈现出规模结构混合驱动型特征,但与中部地区相比,该地区的产出驱动稍弱,而经济结构驱动稍强。该地区碳排放增加了192.98百万吨,其中人均产出、经济结构和人口规模的变化分别导致其增加227.26百万吨、24.39百万吨和1.99百万吨,贡献率分别为117.76%、12.64%和1.03%,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的变化使其减少60.68百万吨,贡献率为-31.44%。

四、三大区域低碳发展的差异化对策

针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碳排放呈现的上述异质性,低碳发展策略应该进一步细化,各区域在全国低碳转型中要找好定位,扬长避短,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1. 东部地区要在低碳转型中发挥领航者的作用,发挥优势,率先摆脱规模驱动型碳排放增长的模式,早日跨越碳排放峰值,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强脱钩”。(1)依靠技术和管理创新,引领低碳发展。东部地区要依靠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低碳节能的基础技术、应用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上进行跟踪和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超前技术储备。东部地区还要探索低碳管理模式,率先开展低碳政策试点,在碳交易、碳税等经济手段方面为低碳政策推广提供经验。(2)积极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优化能源结构。东部沿海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以适当开发风电资源,解决发展火电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东部地区还可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适当进口液化天然气,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此外,积极倡导东中西部开展绿色能源的互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采取“煤转电”的方式输出能源,以减少东部地区煤炭消耗。(3)控制人口规模,创建低碳城市,倡导绿色消费。重点要控制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并推动低碳城市建设。通过技术改造降低交通、建筑、能源部门对化石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效率。通过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转变高碳的消费方式,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促进低碳消费。

2. 中部地区是低碳转型的积极追随者,要以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为突破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绿色GDP,提高碳生产率,全面拓展低碳发展的空间。(1)调整经济结构、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该地区要在结构调整上狠下功夫,尤其要压缩对环境负面影响大的高耗能产业,运用低碳环保技术对煤炭、钢铁、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煤炭等资源型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与政策支持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打造出更多附加值高、链条较长的支柱产业。注重促进第二产业内部的结构调整,鼓励工业企业按照专业化、精细化、深加工的方向发展。(2)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在较高的起点上充分利用环保技术提升改造承接产业,防止重复建设、淘汰落后产能。(3)从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新能源发展两方面着手,降低能源碳排放水平。中部地区是我国煤炭等传统能源主要产地,应积极引进新技术,实现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同时结合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发展以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积极推进生物质能的运用,建立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多能互补的新能源发电系统。

3. 西部地区作为低碳发展的追赶者,低碳发展空间巨大,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和政策优势,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步伐,实现低碳经济的跨越式发展。(1)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西部地区凭借自身的资源禀赋形成了较为密集的矿产资源型产业,但绝大多数矿产资源型产业都高度依赖资金、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是典型的高碳产业。因此,西部地区应充分把握现有资源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西部地区还要用好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产业改造成本低、产业发展策略灵活等优势,建设一批成长性高、创新力强的低碳环保示范项目,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2)把握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商机,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严格坚持节能环保的准则,合理确定产业承接重点,防止低水平、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扩散。对承接产业转移项目应做好备案,加强对承接产业的环境监测。积极引进具备先进工艺和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园区,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产业集聚、专业分工、特色鲜明、环境友好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低碳发展。(3)因地制宜,培养低碳环保而又富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西部地区依托其资源条件,可以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西部地区碳汇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完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加大对碳汇林业的支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西部地区还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开发,不仅可以进一步改善当地的能源结构,还可以为全国低碳发展提供清洁能源。

注释:

①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划分如下:东部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个省、直辖市;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份;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由于数据资料缺失没有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②以终端能源消费量口径测算的碳排放量比按各地区能源消费量计算的碳排放量偏小,但不影响区域之间的比较。

参考文献:

[1]吴宗杰,唐合龙.我国区域碳减排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东岳论丛,2011,(6):158-162.

[2]李国志,李宗植.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2-27.

[3]潘家华,张丽峰.我国碳生产率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5):47-57.

篇4

【关键词】 碳排放权; CERs;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一、企业碳排放权的取得

碳排放权是一种排污权,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联合国为每个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确定一个碳排放配额,并允许额度不够用的国家向额度富余或者没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购买排放指标。这些国家再将联合国分配给他们的排放配额分配给各个企业,企业取得排放配额就可以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排污。由此可见,《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发达国家缔约方分配到的排放配额,表现为一种排放权利,该排放权的稀缺性使其能够进行交易,并具有市场价值。为使发达国家履行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履行机制(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贸易(IET)三种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JI和IET建立了发达国家之间的碳减排交易市场,CDM建立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碳减排交易市场。

对于没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家,企业可以不进行任何减排,也可以进行自愿减排。当企业处于自愿减排的市场时,企业应该将自愿减排所核定的碳排放额度推定为从政府取得的碳排放权,并按照强制减排市场一样进行会计确认。2012年多哈气候变化会议确定的2013—2020年为期8年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意味着我国在2020年之前仍没有强制减排义务,我国目前的碳排放权仍是我国企业与发达国家合作,通过CDM项目产生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的一个统称。2020年之后我国承担强制减排义务的可能性将非常大,这就意味着我国对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在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前后是截然不同的。鉴于此,我们需要对企业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前后的会计处理分别进行研究,找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企业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在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前,中国的碳排放权问题基本上都和CDM机制有关,当CDM项目通过审批程序在CDM执行理事会(EB)注册成功后,CERs就可以作为碳减排量资产进行核算并出售,目前CERs仍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在承担强制减排义务前,我国企业的CERs与强制减排企业的碳排放权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我国通常将“碳排放权”改称为“碳减排量”。

(一)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

我国学术界将碳减排量确认为资产已达成了共识,但对确认为何种资产尚未取得一致看法。张鹏(2010)、曾锴(2010)等认为CERs是为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的、可以在短期内变现的资产,应确认为流动资产存货(无形资产自然被排除在外);王爱国(2012)、彭敏(2010)、邸利芳(2011)等则认为CERs类似于我国现行的土地使用权等,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故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毛小松(2011)、王艳(2008)等认为CERs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张小英(2012)等将其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李晨晨(2010)通过区分具体的业务背景,将我国有强制减排义务之前的CERs确认为无形资产,之后的CERs则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对于目前中国的CDM项目来说,碳减排量就是为了执行销售合同而持有,它的最终目的必然是出售,这也是研究者将CERs确认为存货的主要理由。但从“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的定义看,存货往往是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有形资产,而碳减排量是无形的,在我国非强制减排的大环境中,也不一定是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因此将其确认为存货并不合适。

碳减排量(或碳排放权)是CDM项目企业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这与其他排污权类似,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但企业持有无形资产一般和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正常生产经营所需,且一般将其作为非流动性长期资产进行管理。目前CDM项目企业持有CERs的目的是为了最终出售,因此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也不合适。

将CERs确认为金融资产的观点认为其符合企业持有金融资产的目的。实际上我国的CERs是根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修订)》(以下简称《办法(修订)》)的规定执行的,《办法(修订)》中对CDM项目报批时CERs的价格、CERs批准后的购买方、购买量以及成交价的底线等都有明确规定,并没有完全将碳减排量拿到金融市场上去交易。另外,我国目前碳排放权市场非常不完善,所以确认为金融资产也不合适。

CERs签发后,在会计确认上首先需要回答确认为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的问题。流动资产是能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被耗用的资产。第二承诺期的确定,意味着碳减排量被授权在2013—2020年八年期内都有效,因此应将CERs确认为非流动资产。至于该非流动资产的科目设置,可以考虑得长远些,为我国2020年后可能的强制减排做准备。建议专设“碳资产”一级科目,二级科目视情况而定,例如,对于签发的CERs,可设二级科目“碳排放权”①;对于购置的碳固长期性资产,可设二级科目“碳固非流动性资产”等。

(二)碳减排量的会计计量

对我国碳减排量会计确认的多样性决定了对其会计计量的不同。张鹏(2010)等将CDM项目产生的CERs确认为存货,对其初始计量是按成本计价的,后续计量按成本和可变现净值孰低进行计量。将其确认为无形资产的学者按CDM项目实际发生的成本对其进行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则按以公允价值计量。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学者按公允价值对其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可见将碳减排量确认为哪种资产,其计量就一般遵循该类资产的计量规定。

因为我国的碳减排量有其自身的特点,对其会计计量方法的选取也必须考虑我国的实际市场环境。由于我国企业CDM项目主要进行的是原始碳减排量的交易,且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尚处在建设期②,因此碳减排量的公允价值无法获得,故在现阶段碳减排量的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都不适合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应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但随着碳排放权市场的日益完善,可以在条件许可的将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1.碳减排量的初始计量

我国的CDM项目审批程序包括项目设计和描述、国家批准、审查登记、项目融资、监测、核实/认证和签发碳减排量权证等步骤,该审批程序顺利完成一般最少需要3到6个月的时间,不论是否注册成功,前期的设计、包装、咨询等开发费用投入一般都会超过10万美元,所以CDM项目的开发成本比较高。由于只有碳减排量被EB批准后才能确认为碳减排量资产,所以企业可以借鉴无形资产研发的会计核算思路,设置一个新的成本类科目,即“CDM项目成本”科目,用来核算核准签证之前CDM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支出(不必像无形资产研发那样细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若EB签发了CERs而开发成功,将其转入“碳资产——碳排放权(成本)”科目;若开发失败,则全额转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科目。

2.碳减排量的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即期末计量,采用历史成本,企业应对其进行减值测试,其可回收金额可以通过市场上的市价进行计算=CERs存量×交易单价。若其账面价值>可回收金额,两者之差应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碳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3.碳减排量的处置

《办法(修订)》及《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CDM项目因转让温室气体减排量所获得的收益归国家和CDM项目企业所有,减排量收入由国家和CDM项目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分别所有。上交国家的部分是双方收益中国家的分成,所以建议将其确认为“其他应付款——国家”;企业自己的收入部分则可以专设“CERs销售收入”科目进行核算。当签订核证减排量买卖协议并收到付款,可以确认处置碳减排量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碳资产——碳排放权(成本),其他应付款——上交国家部分,CERs销售收入。

三、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由于CDM的核心内容是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出资金和先进技术设备,在发展中国家境内共同实施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的减排项目,由此获得经过公证的减排量,实现其在《京都议定书》中所作的减排承诺。当我国在将来的某年有强制减排义务时,不但通过CDM项目产生的CERs会锐减,有减排义务的企业还要在减排量有缺口的情况下到企业外的市场购买碳排放权。那时我国对碳排放权的确认和计量就应与目前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的处理基本一致了。下面对有强制减排义务的国外企业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分析,就是我国企业有强制减排义务时的会计处理。

(一)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国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有强制减排义务的企业有偿获得碳排放配额后,应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企业的资产,具体可以确认为存货、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对于政府免费(无偿)发放的碳排放权,大多数公司在实务中采用了净额法,即只确认购买的碳排放权,而对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不予确认。

IFRIC的主要观点是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2002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下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IFRIC)启动了总量—交易模式下排放权会计处理的研究,并于2004年12月了《IFRIC 3——排污权》解释公告,全面解释了有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该公告认为碳排放权应按照历史成本初始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按照《IAS 38——无形资产》进行处理,其限排义务按IAS 37号确认为负债。由于IFRIC 3存在计量基础和报告的不一致,最终于2005年6月被撤销,并由此产生了碳排放权会计处理方法的多样化。2003年美国根据碳排放配额的年度交付性质,按取得的历史成本将初始分配的排污许可证确认为流动资产存货。有的研究者根据英国FRS 13的规定,认为碳排放权本身是一种金融衍生产品,排放配额具有与金融工具相似的特征,因此将其确认为“金融工具”。日本会计准则委员会(ASBJ)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将排污权作为无形固定资产入账,而以交易为目的的排污权则参照金融商品会计准则处理。

专业碳排放核算会计准则的缺失直接导致不同的公司对碳排放的会计核算方法不同,最终影响到碳披露信息的可比性。国际上的这种会计处理混乱行为促使FASB和IASB于2008年开始合作研究“排放交易机制”项目,该项目意在建立碳报告和碳排放核算模型,规范对碳排放的会计核算方法,并于2010年取得实质性进展。

实际上,由于碳排放权有着不同的交易目的,因此其会计确认应根据具体的业务背景进行具体分析。目前我国不进行自愿减排的企业持有CDM项目产生的CERs的目的是单一的,即出售。对我国将来有强制减排义务的企业而言,初始分配到的碳排放权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需的一项生产要素,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在对该排放权配额使用过程中,持有碳排放配额的目的则可能是多样的,所以对其确认则可以根据其不同的交易目进行如下确认:1.政府分配给企业,属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排放配额,有偿分配的,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在持有期间判断是否进行累计摊销。2.若企业实际排放量大于政府规定的排放配额,企业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碳排放权以弥补其缺口,该外购部分可以视同从政府有偿购入而确认为“无形资产”;若企业未从外部购入弥补该缺口,则该缺口应作为“预计负债”处理。3.若企业实际排放量小于政府规定的排放配额而剩余的排放配额,根据管理目的分两种情形进行处理:(1)若剩余部分结转下年自用,而非近期销售,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2)若准备近期销售,且碳排放权具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4.企业仅仅为了近期销售购买的排放配额,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即生产自用的,确认为无形资产;为了近期销售持有的,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另一种思路是和非强制减排时的会计处理一脉相承下来,可以在一级科目“碳资产”下进行核算,对于生产自用的碳排放配额,确认为“碳资产——生产自用碳排放权”;对于近期销售持有的碳排放配额,确认为“碳资产——销售持有碳排放权”。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目前国外实务界主要采用历史成本对碳排放权进行核算,而较少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于生产自用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一般应当分别情况进行处理:1.对于购买或拍卖取得的无形资产,可以按照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2.对于无偿分配获得的无形资产,可以按照公允价值法进行初始计量。对于按成本法进行初始计量的,在后续计量中应当按照企业的实际排放量对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进行摊销,这部分摊销额应直接作为当期损益,计入费用科目。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其价值波动将不计入损益或者所有者权益。对于应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碳排放权,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当然,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完善后,公允价值计量将是最佳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 吕能芳.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2):46-49.

[2] 张小英.刍议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J].中国外资,2012,10(上):136.

[3] 王军,滕晔,董影娜.碳排放权及其会计处理问题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3):90-92.

[4] 蒲春燕,孙璐.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研究[J].财会月刊,2012,4(上):3-5.

[5] 张彩平.碳排放权初始会计确认问题研究[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1(4):34-43.

[6] 邸利芳,陈毓敏.基于CDM的碳排放权交易会计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1,6(下):52-54.

[7] 刘骁.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碳会计学发展[J].国际经济合作,2011(5):83-86.

[8] 李晨晨.不同市场成熟度下碳排放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财会月刊,2010(36):60-61.

篇5

关键词:发电权;节能减排;电力市场

作者简介:伍玉林(1985-),男,广东台山人,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调控中心,助理工程师。(广东 广州 51000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183-02

发电权交易是指发电机组将发电权电量有偿转让给有剩余发电能力的低能耗机组。[1]发电权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发电成本、能耗与排放高的机组将其合同电量部分或全部出售给发电成本低的节能环保机组替代其发电,交易的结果是交易双方在取得经济上双赢的同时电源结构得到优化配置、降耗减排目的得以实现。目前国内已有部分的省市进行发电权交易试点,如河南、四川、江苏,实践结果也证明发电权交易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发电权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献[2借鉴了普通商品二级市场交易的理论,首次提出了发电权交易的概念与交易机制,并分析了经纪人模式组织普通双边交易的机理。在机会约束规划的框架下,文献[3]构建了发电权出让方与受让方的竞价模型,分析了其中的竞价行为。

合理的发电权转让和利益补偿机制对于能否顺利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如能增加洁净能源发电权交易的份额,则其节能减排效果必然更加明显。文献[4]提出了一种基于两部制电价的发电权集中撮合交易模式,按照可以体现煤耗成本的电量电价的“高低匹配”原则进行撮合交易,使交易结果符合节能调度要求。文献[5]通过引入煤耗率,提出了基于能耗最优的发电权交易模型。文献[6]以节能降耗为目的,提出了计及能耗约束的发电权阻塞调度模型。但上述文献还没对排放这一约束条件作直接的处理。为止,通过引进能耗与排放因子,本文建立了一种同时考虑交易机组的能耗与排放的发电权交易模式,力图使发电权交易取得更为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一、发电权交易模型

目前发电权交易模型主要有三种类型——经纪人(集中撮合)[2]、基于期权[7、8]与基于委托[9、10]的发电权交易模式。

现阶段,经纪人交易模型更具有实用性。经纪人模型的核心思想是“高低匹配”,即发电权买卖双方在交易平台上各自申报价格,分别按照报价由高到低以及由低到高的次序将买卖方依次排序成交,成交价格为双方报价的平均值。交易的目标是使所有市场成员的效用之和(社会总效用)最大,据此可建立社会效用最大化的交易模型。基于经纪人交易模型,本文引入能耗和排放因子,建立两种新的交易模型——能耗排放规范化加权和最优模型、考虑能耗排放约束的社会效用最大化模型。

二、基于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模型

1.社会效用最大化的交易模型

当前电力市场均是以微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基础设计的,即买卖双方的社会剩余最大化。[11]从微观经济学的社会效用的概念出发,可以得出发电权交易中的社会效用为:

式中:Uij为双方的社会效益;,为参与发电权交易的出让机组编号;,为受让机组编号;PBj为出让机组i的申报价格;Psj为受让机组j的申报价格;Cij为双方的交易成本,包括固定交易成本Cc和网损成本CR两部分[2,5],即;Qij为双方的成交量。社会效用最大化的交易模型为:

目标函数——社会效用最大化:

约束条件:一是发电权成交量约束条件:

其中:式(3)为出让机组i的总出让量约束条件,QBi为出让机组i提交的最大发电权出让量,应不超过机组的最大有功出力。式(4)为受让机组j的总受让量约束条件,QSj为受让机组j提交的最大发电权受让量,应不大于机组的最大出力与原有功出力的差值。

二是电网安全约束条件:

其中:式(5)为机组技术出力约束条件:为发电机组i的最小出力;PGi为发电机组i的实际出力;为发电机i的最大出力。式(6)为电网功率平衡约束条件,PD为整个电网负荷功率;PL为电网总的网络损耗。式(7)为功率传输线安全约束,Pij表示首末点为i和j的线路传输功率;和分别为该线路传输的最小和最大功率。

2.能耗与排放加权最优模型

理论上,市场竞争与节能是一致的,即生产成本低、能耗低,往往更具竞争优势,能够优先在市场中被利用。所以,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11]如能优先撮合洁净、高效的机组替代能耗低、污染重的机组进行发电权交易,则能实现市场竞争与节能减排的有机结合。

记ei、di、ej、dj分别为参与发电权交易的出让机组i的煤耗率、污染气体(如二氧化硫)排放率、受让机组j的煤耗率、污染气体排放率。同时引入两交易变量:出让机组i和受让机组j在交易量Qij下的能耗因子Eij和排放因子Dij,为正确反映在Qij交易下的能耗和排放的减少程度,有,。则发电权交易后总能耗和排放的减少量分别为:

问题现在转化为求解双目标最优化——函数f1和f2最大值,求解该这类问题的一般思路是将双目标化为单目标,数学上可采用“目的规划法”和“线性加权和法”。 [13、14]但上述方法在子目标数量级不一致的情况下将导致主要目标被次要目标掩盖,影响优化效果。为此,文献[14]给出了在处理多目标优化问题方面具有计算效率高、规避目标希望值难以确定等优点的规范化加权平方和法。

所谓规范化加权平方和,就是先对线性加权和法进行规范化。具体方法是分别以各个子目标函数maxfi为单一最优化问题求解出该子目标函数的最大值(fi)max,将各子目标与其相比,即可将各子目标规范化,其值约束在[-l,1]。同时为减小各子目标差值较大对目标函数的影响,将各项平方后相加得到单目标函数。采用上述思想与方法构建的能耗排放加权和最优的发电权交易模型可表示为:

目标函数:

式中:σ为加权因子,;(f1)max、(f2)max分别为以maxf1、maxf2为单一目标函数时求得的最优值,并分别记为能耗最优模型与排放最优模型。

约束条件为社会效用最大化模型的发电权成交量约束条件和电网安全约束条件。为确保交易双方都能获益,保证交易的自愿原则,需增加报价约束条件:

3.能耗排放约束模型

考虑上面提出的模型以能耗和排放为最优化,可能导致社会总效用大为减少,基于能耗约束节能电力市场[11]和能耗约束的发电权阻塞调度模式[6]的设计思想,在社会效益最大化模型式(1)~(7)基础上,为保证交易前后的发电能耗和排放量控制在设定范围以内,构建了同时考虑能耗和排放约束的交易模型。其增加能耗和排放约束条件如下:

式中:α、β分别为预定的能耗下降率和排放下降率;Pi为机组原发电出力;、为发电权交易前的总能耗和排放。

三、算例

1.算例数据

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是说明模型的节能减排效果,故暂不考虑功率传输线安全约束(7)与交易成本(即Cij=0)。算例数据如表1所示。取加权因子σ=0.5,预定能耗下降率α=25%,预定排放下降率β=40%,分别对第二节提出的模型进行计算。其中,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分别为社会效用最大化模型、能耗与排放加权平均和模型、能耗排放约束模型、能耗最优模型、排放最优模型。

2.算例分析

从表2可以得出,模型2的能耗下降率和排放下降率分别与模型4的能耗下降率和模型5的排放下降率相差8.045%和0.387%,说明了所采用的规范化加权平方和法可以很好地将双目标统一起来,使其能同时接近单个目标时的最优值,对于双目标函数的最优化问题具有很好的优化效果。

对比模型1、2、3可以得出,社会总效用最高的为模型1(社会效用最大化模型),但其成交量、能耗和排放下降率为最低。这是因为该模型是按照报价差排序进行撮合交易,没有涉及机组能耗和排放的条件。模型2(能耗与排放加权和最优模型)的节能减排效果最为显著。该模型通过增加总交易量,提高节能环保机组的交易额,带来较高的能耗和排放下降率。模型3(能耗排放约束模型),既可以满足预定的能耗和排序下降率要求,又能使社会总效用得到一定提升,在实现节能减排的预定要求的同时又能兼顾交易机组的经济效益。另外,该模型通过直接确定下降率的方法对能耗和排放进行约束,便于量化控制,相对另两种模型,更为直观、易于操作。

四、结论

模型1适合于发电权交易市场实施的最初阶段,该模型通过优先撮合出报价差大的让机组和受让机组,交易双方获利最大,通过市场手段吸引、鼓励更多的机组参与发电权交易,有利于建立活跃、稳定的发电权交易市场。发电权交易市场稳定后,可采用模型3,在保证能耗和排放下降率控制在预定水平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交易机组的经济利益,兼顾市场机制和节能减排的效果。在实现了小火电的停运和机组脱硫设备的普遍安装后的阶段,大部分的机组能耗和排放都相近,用模型3难以确定合理的预定下降率,而用模型1则会导致总能耗和排放的增加,这时,可以用模型2,通过确定加权因子来控制能耗与排放的优化程度,牺牲一定的经济性来获取节能减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尚金成,张立庆.电力节能减排与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电网技术,2007,31(22):58-63.

[2]黎灿兵,康重庆,夏清,等.发电权交易及其机理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6):13-18.

[3]伍玉林,文福拴,丁剑英,等.发电公司在发电权交易市场的竞价策略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0,34(17):6-11,16.

[4]伍玉林,文福拴,丁剑英,等.基于两部制电价的发电权交易模式[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37(5):16-22.

[5]郑欣,蒋传文,李磊,赵岩.基于能耗和效益最优的发电权节能降耗分析[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24):39-42.

[6]肖健,文福拴.发电权交易的阻塞调度[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18):24-29.

[7]姚建刚,周启亮,张佳启,等.基于期权理论的发电权交易模型[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25(21):76-81.

[8]李江,彭文兵.基于期权的发电权交易分析与应用[J].华东电力,2007,35(1):37-40.

[9]莫莉,周建中,李清清,等.基于委托模型的发电权交易模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2):30-34.

[10]莫莉,周建中,向秀桥,等.基于多任务委托的发电权交易协调激励机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23):51-55.

[11]耿建,高宗和,张显,等.节能电力市场设计初探[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7,31(19):18-21.

[12]许荣,赵岩,李磊,等.基于节能降耗的发电权交易效益分析[J].水电能源科学,2007,25(6):150-153.

篇6

医院品牌是指医院所拥有的有形和无形资产(包括技术特色、医疗质量、人才素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文化积淀以及设备仪器和基本建设等的数量与质量)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知名度、信任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医院品牌具有排他性、专有性、独创性、领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成功的医院品牌意味着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及良好的医疗信誉。因而谁拥有了品牌,就意味着谁拥有了市场,谁就能在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面对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医院品牌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期许。医院品牌的吸引力为自己带来忠诚的消费力并赢得市场,的竞争力为自己带来更多利润,盈利能力更是成为大家公认的无形资产,被列入医院资产统计中。因此,研究医院品牌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 公立医院品牌构建与管理的重要性

1.有利于公立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一般患者在选择医疗机构时,往往即考虑的是以往就医时对医院服务的体验或是其他患者的评价。因此,公立医院可以设计有序、独特和统一的识别系统,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医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认同氛围。

2.有利于公立医院医疗水平和信誉的提高

公立医院的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它是医院品牌的基础,而医院的信誉则维系着和谐的医患关系,无论哪方面出现差错,都会对品牌的构建与管理造成影响。。

3.有利于公立医院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

品牌构建增可以强医院所有医护和管理人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可以使医院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使医院上下对组织精神与理念达成共识,使医院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动力、活力和凝聚力,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医院文化,这种文化对内是广大医务人员服务患者的力量源泉,对外则是具有社会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医院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二 公立医院品牌构建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充分认识到医院品牌构建与管理的重要性

一些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错误地认为医院品牌只是为了吸引患者的关注度,忽视了医院品牌最重要的内核,没有认识到医院品牌的本质是提升医院自身的品质。

2.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品牌定位不清晰

医院在打造品牌时,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创建具有鲜明个性的品牌形象。不能简单地借用甚至抄袭其他医院的成熟品牌。实际上,每所医院的特质不同,其技术服务特点和患者群体也是不同的,如果缺乏针对性,不仅不能够完善和提升医院的品质,起到医院科学发展助推器的作用,也丧失了医院多年运行和经营所沉淀的历史特质。

3.品牌的宣传与推广缺乏诚信

这种破坏诚信、偏离医德的做法必将使医院失信于患者,是对医院自身的破坏。

三 公立医院品牌构建与管理对策

1.强化品牌意识,树立品牌理念

我国的公立医院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服务型经济实体,因此必须树立“服务品牌”的发展理念。走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之路,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品牌影响力

医疗技术是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是医院品牌构建与管理的基本条件。医院是靠医疗技术为患者服务的,靠医疗技术特色和医疗安全质量吸引患者。因此,公立医院必须瞄准国际医学最新发展,跟踪前沿研究信息、学习,开拓,不断将医学界临床研究最新成果汲取、消化、创新,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最新手段。

3.重视人才培养,加强品牌创新

首先,应该加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指名医、专家团队和梯队建设。公立医院要努力克服体制与机制上的缺陷,保护、尊重老名医,不断培养新名医。同时,公立医院更要注重整合名医资源,发挥专家团队的集体作用,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积聚经验,积聚智慧,为患者提供更准确、更优质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服务。此外,也要注重梯队建设,这对公立医院的品牌构建与管理至关重要。其次,公立医院要培养一支具有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精干高效的管理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4.加强人性化服务,提升品牌宗旨

医院服务首先应把患者的舒适放在第一位,既要照顾患者的生理状况,也要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让患者及家属就医时能感受到方便、舒适、快捷、安全、满意,做到“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并把服务延伸到院前的预防、健康教育、健康体检和院后的电话随访、心理咨询、社区医疗服务等方面,以满足患者多样化、个体化需求。

5.营造医院文化,深化品牌内涵

医院文化是医院品牌建设的灵魂,是决定一所医院能否塑造一流医院品牌的关键要素,对医院的发展前景起着重要作用。营造公立医院文化,建立医院整体利益至高无上的信念,将医院精神融会于医院整体形象设计中,提倡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团队精神的结合,创造出员工积极向上的医院文化土壤;营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医院文化氛围,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把员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医院发展目标上来,变成整体、自觉的行动,进而全面提高服务品质,推动医院品牌建设。

6.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确保品牌信誉

医院职业道德、行为作风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是社会评判医院品牌形象的重要指标。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公立医院应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第一竞争力,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积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文明行医、优质服务”的各项措施,建立健全社会服务承诺制和相应的院内监督约束机制,培养和塑造医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监督,防止腐败滋生,确保一诺千金、取信于民,维护患者合法利益,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医院形象,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

7.加大营销宣传,打造品牌形象

篇7

关键词:隐形浪费,建筑节水,给排水设计,超压出流,热水循环,废水利用,节水设备等

一、建筑节水形势严峻

水是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联合国的一项名为“综合评估世界淡水资源”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淡水资源缺乏的环境中,而如果人们继续像现在这样节制不力用水的话,则三十年来贫水人口数将可能达到三分之二。据称地球上有百分之九十七的水属于不可饮用的水,而余下的百分之三的水资源中又有三分之二在冰川雪原,不能直接供人们使用,人们可利用的江、河、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地球总水量中极微小的比例。人们用水分配中农业灌溉占百分之六十七,工业生产占百分二十三,市政民用占百分之十。本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激增,农业用水量以增长了五倍,工业用水量增长了二十六倍,市政用水量增长了十八倍。目前,世界已有十亿人口生活在淡水资源贫缺环境中。

当前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不仅困扰国计民生,并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水利部统计, 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缺水范围不断扩大,缺水程度不断加剧,全国670座建制城市中有400 座不同程度的缺水,110座严重缺水。正常年份全国城市缺水60亿万m3。2000年由于我国北方地区春、夏连旱,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今夏已有1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被迫限时限量供水,面对缺水的现状,节约用水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筑节水更是任重道远。

二、水量浪费的隐患

如何实施节水的国策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并予以重视的问题。本人主要结合给排水的设计工作,经过分析和统计,水量的浪费隐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超压出流浪费水量巨大

卫生器具给水额定流量是为满足使用要求,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出口,在单位时间内流出的规定出水量。流出水头是保证给水配件流出额定流量,在阀前所需的静水压。给水配件阀前压力大于流出水头,给水配件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水量超过额定流量的现象,称超压出流现象,该流量与额定流量的差值,为超压出流量。给水配件超压出流,不但会破坏给水系统中水量的正常分配,对用水工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因超压出流量未产生使用效益,为无效用水量,即浪费的水量。因它在使用过程中流失,不易被人们察觉和认识,属\"隐形\"水量浪费,因而至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这种\"隐形\"水量浪费在各类建筑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其浪费的水量也是十分可观的。本人曾在大压湾核电站工作生活过,由于供水压力很大,卫生间水龙头都是喷射水流,自闭式冲洗阀延时时间比正常的长的多。水量浪费感觉很明显。

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节水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1998~1999年对北京市住宅、集体宿舍、综合楼等11栋建筑,67个配水点先后安装口径15mm的螺旋升降式水龙头和陶瓷阀芯水龙头(又称节水龙头)实测统计:以螺旋升降式龙头和陶瓷阀芯水龙头半开时出流量0.2L/s为额定值,则水龙头的超压出流率前者为54%,后者为24%。因陶瓷阀芯水龙头出口设有网板,出水断面较螺旋升降式水龙头明显减少,为使出水流速不至过大,使用时获得较好手感,若以0.16L/s为半开时的额定值,也有52%的龙头超压出流。由此可见节水龙头虽然可以起到减压节流作用,但若给水系统设计不当,仍不能解决好超压出流问题。同时据实测分析,这种\"隐形的\"水量流失,绝不亚于\"显形的\"漏水量。有关单位实测,口径15mm水龙头每小时的滴漏量为3.6L,则20个龙头一天的滴漏量为1728L。而\"课题组\"实测北京某大学12层留学生楼的楼首层盥洗室口径15mm的螺旋升降水龙头和陶瓷阀芯水龙头半开时的出水量,分别达0.42L/s和0.21L/s ,则理论无效用水量分别为0.22L/s和0.05L/s。同样以20个龙头计,若每个龙头每天平均使用15min,则每天的理论无效用水量,前者为3960L,大于20个同类龙头的滴漏水量,后者为900L,也相当于一天10个龙头连续滴漏的水量。我国的建筑量大、面广,若以其中配水龙头每年超压出流量累计,将是一个惊人的数据。

2、热水干管循环浪费水量巨大

我国热水供应系统的水量浪费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开启配水装置后,不能及时获得满足使用温度的热水,往往要放掉不少冷水后,热水设备才能正常使用。这部分流失的冷水,未产生使用效益,可称无效冷水,也即浪费的水量。以哈尔滨建筑大学新区的一个浴室为例:共有龙头约300个,因采用干管循环,首次开启时都得放掉支管内的冷水。以首次开启放掉的冷水约2.0L计算,浴室每周开放三次,则每周浪费水量为300*2.0*3=1800L,每月浪费水量7.2吨。以一栋设有定时供应热水系统的6层招待所为例,采用干管循环,有16根立管,以每根平均管径 32mm,长18m计,每天供应一次热水则每年约流失无效冷水105m3,那么全国同类建筑热水系统年浪费水量的累计值,也将是十分可观的。显然,干管循环浪费水量最多。

3、管道及阀门泄露

管道锈蚀、阀门的质量等导致大量的水消失于无形。经常都能看到路边的给水管道在管子接缝处及法兰、阀门连接处滋滋的往外冒水。埋在地下的开不见的更不知道有多少。用户们经常反映浮球阀经常损坏、漏水,不论是用于水池、水箱的还是马桶上使用的,其质量的低劣直接导致大量水从溢流管流出。据调查,滴漏的水龙头每天就可耗水70升。

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城市中有百分之六十的饮用水管道蚀损严重,及干线违规分流等原因流失了许多水量。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市供水管网的漏耗水量以近其总供水量的百分之五十八,即使在管理措施较好的新加坡,也存在着百分之八的管网漏耗率,但人们认为无足为怪。据联合国的一项调查,美、英两国管网漏耗率均为百分之十二

三、建筑节水采取的一些措施

建筑节水有三层含义:一是减少用水量,二是提高水的有效使用效率,三是防止泄漏。针对以上水资源浪费隐患,提出以下解决办法以供商榷。

1、明确提出控制超压出流的要求,以减少\"隐形\"水量浪费,促进科学、有效的用水,控制超压出流的有效途径是控制给水系统中配水点的出水压力,在80,90年代所建建筑中有的也较好地解决了控制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问题。经笔者调查研究,认为做好防超压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首先应遵循规范,合理分区。

“规范”第2.3.4条规定\"高参建筑生活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应根据使用要求、材料设备性能、维修管理、建筑物层数等条件,结合利用室外给水管网的水压合理确定。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住宅、宾馆、医院宜为300~350Kpa;办公楼宜为350~450KPa。”对于一个具体工程来说,最佳给水分区压力值可以通过优化设计确定,必须考虑建筑物的层数、层高,水泵的性能,室外管网的压力。

(2)供水方式建议采用水箱供水方式。

本人认为在市政管网不能满足用户供水的情况下,尽量采用水箱供水方式。无论是水箱独立供水,还是各种联合水箱供水方式,比如:水泵—水箱供水方式、水池水泵供水方式等,它不但供水可靠,而且水压稳定,因而各配水点的压力波动很小,有利于节水。

(3)设置减压装置

“规范”第2.3.4A条规定“建筑物内的生活给水系统,当卫生器具给水配件处的静水压超过本规范第2.3.4条规定时,宜采取减压限流措施。”除浴盆的流出水头为5~10m外,其他各用水配件的流出水头不超过5m,因此进户压力10m、最不利点压力为5m即可满足各住户要求,超过10m即形成超压出流。笔者认为可在进户管处,水表前装设调压孔板或节流塞实施减压,减少超压出流量。而规范要求“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的静水压,住宅、宾馆、医院宜为300~350KPa;办公楼宜为350~450KPa”,大部分都超压。到底多少米开始减压,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院给排水技术人员也正在探讨此问题。而根据北京据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课题组”对北京11栋建筑,67个配水点,螺旋升降式水龙头和陶瓷阀芯龙头半开时,水压和水量的有关数据研究,得出配水点处静压大于0.15MPa时,水龙头流出水量开始迅速上升。他们建议在“高层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处静水压,不宜大于0.45Mpa,最大不得大于0.55Mpa”的基础上,采取“配水点处静压大于0.15MPa时”,采取减压措施,值得大家借鉴。

2、热水循环方式的选择,建议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保证干管、立管中的热水循环。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施工、管理的不当,也有设计的不足。就设计而言,热水循环方式的选择,是影响无效冷水量多少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规范\"中提出了三种热水循环方式,即干管循环,立管、干管循环和支管、立管、干管循环。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显然干管循环浪费水量最多。改变这种\"先天不足\"的现象,当前已成为用户迫切的要求。

由于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实施了计划用水,不少单位为控制用水,避免超标,正纷纷改造供水系统,采取多种有效的节水措施。如北京某大学对学生浴室的无循环热水系统进行改造,增设了回水管,取得了每月节水50m3成效。虽然,采用支管、立管、干管的热水循环方式最为省水,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目前要求全部热水供应系统采用这种供水方式,还难以实现,但对多层定时供应热水系统采用立管、干管循环方式是有必要也是有条件做到的。为此建议设计集中热水供应系统时应保证干管、立管中的热水循环,有经济条件的可做到支管循环。

3、废水再利用

建筑中水工程是节约用水的好措施,既保护了环境,又极大的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建筑中水工程设计应作到安全使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但对于小型建筑等可实行一些简单可行的废水再利用措施。

拥有1.46万余人的天津大学夏季每个学生每月平均用水3立方米。他们以33号楼作为试点,通过改造洗漱用水的下水管道,收集废水送至楼顶的水箱,作为厕所冲洗用水。33楼过去每月用水量为2000吨,安装这一装置后,每月可回收废水1000余立方米,节水50%以上。这也算作简单的中水工程。

4、重视设计所选水表的设置要求及水表和表前阀门的质量要求

(1)增加小区给水系统水表的设置

它还是合理用水分析和水量平衡测试必不可少的仪表。水量平衡测试是用水单位对本单位用水体系进行实际测试,根据其输入水量与输出水量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分析的工作。目前各城市节水法规中对开展合理用水分析和水量平衡测试工作均有明确的要求。而增加小区进户总水表,通过与各户水表进行水量平衡分析,有利于查出漏水隐患。如上海交通大学徐汇分部,进行水量平衡测试后,查出了不少漏水隐患,经整治给水系统,取得了每月节水3万m3,每年少缴100万元水费的显著成效。深圳方面早已采取此项措施,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在深圳所做的几个小区均设置了总水表,一方面可杜绝漏水隐患,另一方面也是小区物业管理的要求。

(2)水表是法定的计量仪表,其计量值是供水部门向用户收费的凭据。

若水表质量低劣,计量不准,不但将直接影响供水部门和用户的经济利益,还会使为遏制水资源严重透支,利用经济杠杆调整水价和采取用户计划用水,节约获奖,浪费受罚等节水措施因缺乏正确的依据,而不能顺利实施。同时,水表长期使用,由于水质或自身零件磨损等原因,会影响水表的计量精度。据有关部门对我国10个城市1432只在装水表拆回校验,符合±4%要求的,占60.9%,偏快的占33.4%,偏慢的占5. 7%。国家技术监督局已于1991年发文规定,生活用水表只作首次强制检定,限期使用,到期更换。使用期限:口径15~20mm的水表不超过6年;口径25~50mm的水表,不超过4年。而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1998至1999年北京住宅小区和大专院校约有80%以上的用水单位和居民区进水管及家庭进户管表前阀门损坏或锈蚀难以启闭,给水表的拆卸更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虽然目前供水部门对落实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以上规定,还未作出相应规定和采取有效措施,但随着建筑节水工作的深入开展,水价的逐步调整,用户对水表正确计量的要求,必然越来越强烈。所以,控制阀门的质量要求,以利于水表保证计量的正确,保护用户的利益和节水的积极性。

5、使用合格给水管件及配件、推广新型节水设备

由于管道及阀门泄露问题,采用合格、合理的管材、阀门,给排水设计、施工等方面应严格把关,使用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

新型节水龙头、节水型马桶、节水型、洗衣机等已推出,这方面的研究一直不断。推广节水器具的使用是开源节流的节水措施之一,以提高广大市民的节水意识,节约宝贵的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节能节水型的设备应为设计首选。

四、总结

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正在飞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供水量和质的要求正不断扩展,同时实施水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使水资源不受破坏,并能进入良性的水质、水量再生循环,也已成为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这一切都给建筑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供水技术先进化的步伐急待加快。

而目前节水最关键的不是建筑节水技术,而是人们节水的意识,人们的用水习惯。据调查目前这种观念尚未真正有效树立。应倡导人们将淡水资源当作一种珍稀资源,节制使用,呼吁全民节水。不久前,河南省刚对用水定额作出了规定,每个月每户用水量超过12吨时,超过的水量按高价取费。

[参考文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中国计划出版社

民用建筑给水排水措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8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日益发展,环境保护、能源消耗、水土流失、大气变暖等问题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到环保话题不能不说到碳排放问题。据统计,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预计到2015年,我国CO2 排放量将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0%,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温室气体大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目前低碳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抉择。国家“十二五”规划已经把大幅降低单位GDP能耗、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这对中国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已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是不争的事实。因此,研究低碳发展,必须要摸清碳排放的底数。

二、我国碳排放量

碳排放量是指燃烧化石能源释放出的热量所对应的碳量。其中,电力、 热能等二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均来自于其生产过程中化石能源的能量转换与能量损失。因此,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即为各类化石能源的终端消费(不包括作为原料的化石能源)、能源转换及能源损失所产生的相应碳排放量。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中国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的趋势[3]。1994—2002 年期间,碳排放量以 1.6%的速度呈缓

慢上升趋势,年均碳排放量 7.9 亿吨。2003 年以来,碳排放量增加迅速,年均碳排放量 13.9 亿吨,平均增长率为 11.1%。造成中国碳排放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中国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1994—2002 年 GDP 的年均增长率为 8.9%,2003—2009 年GDP 的年均增长率上升为 11.1%。1994—2009 年间,我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 71%,石油消费占 19%。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而能源消费的增长也得益于经济增长,最终导致近几年我国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压力,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在众多的污染问题中,空气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工厂生产废气、人们日常生活排放废气、汽车尾气的无限制排放,都给我们赖以生存的空气带来了沉重的负荷。另一方面,城市绿化面积不断减少,而玻璃建筑、空调等的增加,都使得我们生活环境的气温逐年升高,空气中有毒成分的含量明显超标。随着政府对环境问题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入,逐渐加大了环境规制的强度,但由于环境规制与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关系,各年环境规制力度的强弱往往是政府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4]。

四、制约推进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是一次能源消耗总量及其结构。深究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的原因,核心在于临港重化工业、能源基地特色定位等导致能源消耗总量过大和能源结构、发电结构比例失调问题,碳排放强度高的能源主要是原煤和石油产品,高排放领域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大型公共建筑能源消耗;居民生活中私家车出行的能源消耗所占比例呈现逐年增大趋势。

(一)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工业增加值能耗强度是衡量工业企业创造价值过程中能耗水平和碳排放强度的主要考量指标。

(二)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

(三)建筑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调研显示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滞后,建筑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差,空调夏季制冷、冬季制热能耗大,成为电力负荷高峰的主要因素,也是夏季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居民建筑能耗相对较低,但宾馆、商场、医院、政府及大型企事业单位办公楼、写字楼等公共建筑能耗巨大,能耗水平大约是居民建筑的10—20倍。

(四)电力、热力行业燃料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要推进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电行业的总量控制和发电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道绕不过去的槛,必须下大力予以化解。与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18克;德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497克;美国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25克。根本原因是电力生产使用的一次能源化石燃料比例较高。

(五)居民生活能源消耗总量与碳排放结构比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生活用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持续增长,私家车增加导致的成品油增长幅度最大,电力、成品油消费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

五、实现低碳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突出以第二产业结构优化为重点,实施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双重控制。

(二)狠抓节能降耗,着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调整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四)纵深推进环境整治,以大气污染减排带动低碳发展。

(五)发展生态种植业,着力增加农林碳汇

(六)加强政策创新,引导绿色低碳消费。

(七)培育低碳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六、结论和建议

鉴于此[6],我国在制定碳排放增长控制政策时应注重以下几点:第一,把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由投资拉动型向技术进步型、 由技术引进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通过技术创新和引进,更新、 改造落后生产工具,提高能源密集部门的能源效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 新能源、 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通过命令控制型和市场激励型两大类规制政策,有效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推进环保收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资源环境产权交易机制,对低碳经济复杂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进行调节,以达到保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目标。参考文献

[1]宋杰鲲,张宇.基于 BP 神经网络的我国碳排放情景预测

[2]王国印.环境规制与企业科技创新—— —低碳视角下波特假说在东部地区的检验性研究[J] . 科技与经济, 2010,(137): 70-74.

[3]刘晓,熊文,朱永彬等.经济平稳增长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J] .热带地理, 2011,(3): 310-314.

[4]李程.环境管制: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J] .经济与管理,2011,(3) .

篇9

2002年10月23-25日,在第9届中国广告节上,太太药业选送的 “意可贴”和“太太口服液”双双荣获艾菲实效广告奖——这是中国首次引入权威性最高、知名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广告界奖项,也是对 “意可贴”品牌创建的最好褒奖。欣羡之余,人们不禁要问: “意可贴”成功的路径到底是怎样踏出来的、奥妙又在哪儿呢? 缘起:“口恙”

口腔溃疡药品市场是一个消费者意识不足而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

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超过50%的人受到口腔溃疡的困扰,其发病率占口腔门诊病例的10—15%。

传统的治疗药物多以散剂、喷剂、含漱剂、油膏及一些药物膜剂为主,而根据消费者的反馈,这些剂型的药物在不同程度上有口感苦、刺激创面、起效慢、副作用大、使用不方便等缺点,而且多数消费者对于口腔溃疡的重视程度不够。

另外一方面,在2000年,口腔溃疡药品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性的市场,缺少全国性的知名品牌,行业处于分散混战局面。

2000年3月,太太药业推出了他们治疗口腔溃疡的新型药剂——意可贴口腔溃疡粘贴片,这是太太药业正式向OTC市场进军的第一步。作为新型的OTC药品,意可贴准备以市场开拓者的角色开创一个全新市场,塑造清晰的品牌形象,占领市场高地。 定位:第一联想+唯一链接

既然是新型药品,意可贴就必然会面临被其他口腔溃疡药品模仿跟进的竞争局面,因此“太太”明确提出在传播品牌形象、教育市场的同时必须占据行业制高点,没有制高点的企业占位,市场教育成熟后会被其他品牌受惠,广告资源将会造成浪费。

“太太”利用排他性的定位策略,将意可贴品牌与口腔溃疡药品类进行捆绑,确定品牌和产品类别的唯一相关性,以达到建立起品牌与品类的第一联想的目的,“口腔溃疡意可贴”成为这种唯一相关性的品牌推广主题。

这样的战略定位确定之后,围绕这个主题推出了连续的广告运动,将“口腔溃疡意可贴”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认知,建立品牌与品类的唯一相关,形成市场区隔。“口腔溃疡意可贴”的定位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了最为现实的利益点;另一方面,也为广告的有效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策略支点。 具像:可爱“意可仔”

与其他疾病相比,口腔溃疡的发病率较高,患病人群也较为普遍,普通的消费者都有可能是意可贴的受众,这也成为意可贴不同于其他类药品的区分点。

意可贴巧妙避开了国家关于药品广告的相关限制,摆脱以往药品广告的呆板模式,以产品本身的全新特点作为主要诉求点,创造了以意可贴贴片为原型的“意可仔”卡通形象,作为品牌的识别符号;同时将这一视觉符号延伸到影视、平面、售点、包装等多种媒体形式中,融入意可贴的推广之中。

“意可仔”具有勇敢、热情、坚定又不失专业可信的人性化气质,加之活泼可爱的造型,使“意可仔”在面市之初就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意可仔”成为有效传达意可贴产品利益承诺的品牌代言人,这也是OTC药品推广模式的一次创新。

利用意可仔亲切可信的专业形象,针对口腔溃疡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烦恼,创作了以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为主线的系列广告:围绕意可仔形象,针对口腔溃疡的病兆,对准病因有的放矢地传达了意可贴的独特功效。“口腔溃疡,话也不能说了”、“口腔溃疡,想笑也不能笑”等真实的患病感受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大大地缩小了与目标消费者的距离,达到直接感知产品的效果。

“口腔溃疡意可贴”,直白针对的诉求为意可贴品牌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配合系列广告使得意可贴在推出市场后9个月就实现销售回款3000万的市场业绩。同时,“意可仔”所代表的勇敢坚定专业可信的品牌形象也让意可贴为大众周知,在口腔溃疡市场中具有很高知名度。 终端 “协奏” :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品牌的成长发展不是单靠知名度完成的,产品的宣传时时要以市场和消费者的反馈作为依据和重点。

为了让消费者更清楚的了解意可贴的使用方法,在广告频繁刊播的同时,太太还设计制作了专门针对销售终端的销售人员培训卡,结合“意可贴小课堂”活动的广泛开展,对销售人员进行产品知识的培训,重点讲授意可贴的使用口诀,保证药物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设计生动的培训卡、销售手册为意可贴的终端推广

在终端促销推广上,针对白领上班族,运用意可仔的形象设计浮凸式小挂历、小闹钟以及报事贴等礼品,在促进销售的同时加强与目标消费群的沟通。

在公关活动的宣传方面,结合教师节和秘书节,针对教师、秘书等口腔溃疡高发病群体向意可贴的适用人群赠送产品适用装以及浮凸式日历画等礼品,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刺激其他适用人群的消费。 意可贴在确定了行业内的领导品牌地位之后,增加产品使用率,扩张市场容量成为意可贴品牌的下一步推广重点。于是,利用售点宣传的直接性,通过赠送贴纸、两片试用装等形式将意可贴常备药的概念传达给消费者,零售药店内“时刻准备意可贴”的POP展示冲击着消费者的感官,这一系列的推广一方面继续强化意可贴的品牌识别,另一方面也为2003年的推广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机缘: 取巧善待

体育是商业永远的题材。

2000年的奥运会是广告投入的重要时机也是必争资源,意可贴在推广时并没有像常规的药品广告那样用赞助、冠名等传统方式与奥运资源挂钩,而是把广告创作聚焦到消费者和药品本身,用简单直接的形式从消费者使用意可贴后得到的利益感受出发,同时巧妙的将意可贴快速止痛、保护伤口、针对性强、贴得更牢等功能诉求与田径、足球、射击、橄榄球等热门奥运赛事的运动特点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意可贴奥运系列平面广告,也再次刷新了药品广告创意的形式。

世界杯期间,考虑到球迷更容易患口腔溃疡,影响看球的情绪,意可贴又不失时机的推出为“快乐球迷、快乐意可贴”系列平面,有意可贴就有快乐球迷,“意可仔”来到球场与球迷朋友一起为中国队加油!

直接、形象的广告表现让意可贴在受众心中的形象更加亲切鲜明,意可贴的品牌好感度也随着奥运等体育赛事的热潮高涨。 [编后]

篇10

关键词煤化工;二氧化碳;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Q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2)041-0112-01

目前,众多国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突破煤化工产业的高碳困扰,从而更好的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我国也在积极研究煤化工产业中的新兴技术来解决煤化工产业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1煤化工产业中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二氧化碳是常见以及化工产业中向大气排放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因为大量的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会导致全球的气候变暖,从而地球的自然环境及人们生产活动带来严重的影响。而我国是煤炭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之一,我们可探测的煤炭储存量超过了1万亿吨,因此作为我国主要的资源利用产业,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化工产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产业。

但是在发展煤化工产业的过程中必然面临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我们从煤炭及石油元素的够成上可以看出:煤中氢原子及碳原子的比在0.2-1.0之间,石油中氢原子与碳原子的比在1.6-2.0之间。在煤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中,用煤来代替石油生产出石化工产品会由于氢原子与碳原子比调整等原因,向外排放过量的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

在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也面临这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

首先,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把固态煤在高压高温下与氢气进行反应,让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油。在反应的过程中,煤中的氧与反应环境中的氢气结合,产出二氧化碳(据估算,煤炭直接液化中每吨液化粗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2 t)。其次,间接煤液化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是经过三个大步骤:煤的气化、煤的合成、煤的精炼。在这三个过程中,煤的气化和合成中会排放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据估算,煤间接液化过程每吨液化产品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3.4 t)。

在煤制烯烃的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估算,若根据每吨中间产品甲醇进行计算约为2.2 t,若根据每吨最终产品烯烃进行计算约为6.2 t。根据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工艺对其平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行估算:煤化工产业中因生产以上煤化工产品将会排放出超过2亿多t的二氧化碳。所以,煤化工产业中将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较为严重的环境压力。

2煤化工产业中节能减排技术

从对煤化工产业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煤化工生产的单元及工艺比较复杂多样,必须重视加强对整个煤化工产业的效益分析,提高科技节能的意识及技术,不断地降低煤化工产业过程中的生产消耗,促进煤炭资源的绿色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以下简要介绍几种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技术。

1)开发大规模气化技术。煤气化生产技术一种煤炭综合利用率较高及洁净煤水平较高的重要节能技术。同时,煤气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煤化工、煤造油等重要煤化工产业之中。但是,大规模的气能技术的开发,需要继续以高效生产、经济、环保为目标深入开展进一步的研究以确保在气化过程中技术的可靠性与稳定性。现代煤气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气化压力朝高压化发展、气化炉向大型气炉发展、气化温度向高温化发展,以此不断提高煤炭有机物的充气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多联产系统的运用。运用多联产系统可能集成各类资源进行综合运用,充分考虑资源、能量及环境等各种因素。例如,采用新型双气头多联产系统,将富一氧化碳的气化煤气充分燃烧,从而替代富氢的焦炉煤气。通过对多联产系统的应用,若采用新型的双气头多联产系统不仅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大大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节约了水及煤炭资源。与传统的生产工艺相比,多联产系统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节能目标。

3)煤与焦炉、高炉气制和二甲醚大型化技术的应用。众所之知,甲醇可以应用于在多个领域,包括天然气、焦炉煤气等。由于,煤变油的过程对于煤质的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对于高硫、高灰劣质煤等不能应用与煤变油的过程,但是却可以作为甲醇的生产原料。通过焦炉煤气制备甲醇,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3总结

综上,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提高对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从而,大大减少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结合煤化工生产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引进国内外等先进的节能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做好煤化工产业中的节能减排工作,促进煤资源的深加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强调“发展煤化工,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工程,促进煤炭深度加工”。通过纲要的要求,发展煤化工产业要充分利用我国多煤少油的能源结构,通过节能减排及洁净煤技术,集中处理在煤化工产业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及污染物的排放,缓解国内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