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范文

时间:2023-12-24 15:2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如何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篇1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聊天;责任感淡薄问题;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067-03

网络聊天是当今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的重要方式。它的出现带来了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引发了不少道德问题,其中最令人深思的是网络聊天中的责任感淡薄问题。它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网络人际交往,阻碍了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因此,如何化解青少年网络聊天中的责任感淡薄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者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问题的主要表现

1.对自我的责任感淡薄。作为社会的人,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一个人必须首先对自己负责,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才不会成为他人和集体的拖累,才有可能对他人和社会负责。然而,一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无节制地上网聊天,以致荒废学业,染上“网络综合症”。部分青少年不注意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形象,网络聊天时口无遮拦,胡言乱语。这些都是对自我的责任感淡薄的表现。

2.对他人的责任感淡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承担对他人的责任是青少年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青少年在网络聊天中应学会对他人负责,尊重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然而,在网络聊天中,有的青少年任意扩大个人的自由度,而忽略自己对于他人的责任。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及开放性等特征和网络技术的某种缺陷,在网上恶意攻击他人,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甚至有的青少年利用网络黑客技术盗取他人信息和钱财,损害他人利益。这些都是对他人的责任感淡薄的表现。

3.对社会的责任感淡薄。社会责任反映的是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价值取向是社会的整体利益。青少年在网络聊天中要学会对社会负责,维护网络聊天的健康环境,关心社会整体利益。然而,有的青少年会恶意传播木马病毒,破坏社会资源,危害网络安全;有的青少年还会在网络聊天中散布谣言,恶意攻击国家、社会。这些都是对社会的责任感淡薄的表现。

二、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问题的归因分析

1.网络聊天环境对青少年责任感形成的负面影响。网络聊天环境对青少年责任感的形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网络聊天环境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的自我责任感发生飘逸。虚拟的网络聊天环境,使得一些青少年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忘记了自己的学业,忘记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忘记了自己的形象,他们的自我责任感在虚拟的空间里飘逸得无影无踪。二是网络聊天环境的自由性,使得青少年的他人责任感产生弱化。网络聊天的高度自由性和隐蔽性,使得一些青少年变得肆无忌惮,他们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三是网络聊天环境的开放性,使得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淡化。网络聊天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价值观在这里交汇撞击。对于自制力和辨别力不是很强的青少年而言,这极易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动摇,进而相对主义盛行,国家、社会被抛之脑后,在网上攻击国家社会或破坏网络安全,也不觉得有所不妥。

2.青少年的知情意存在偏差,导致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内化缺乏坚实基础。对于道德内化的定义,唐凯麟先生认为:“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1]简单来说,就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德性的过程。从此定义中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可看出,道德的内化离不开道德主体知、情、意的相互作用,哪一方面存在偏差,都会影响道德内化的结果。而在网络聊天中,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都存在一定的偏差。面对网络聊天的自由性和诱惑性,一些青少年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沉迷于本我的世界里,从而失去自制力和道德意志。青少年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偏差,必将影响社会道德的内化,使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内化缺乏坚实基础。

3.网络聊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薄弱,导致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外化难以推进。所谓道德的外化,简单来说就是把德性外化为德行。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或德性本非天赋,亦非违背本性而生”[2],人的德性绝非本能地、自然而然地在我们身上产生的,都是来源于习惯。“这就是说,一个人在认识善的同时,要积极地实践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可以掌握德性。实践善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就是一个道德践履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外化的过程。”[3]可见,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外化的基本途径,离开了实践活动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外化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要想推进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外化,对青少年进行网络聊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非常必要。然而,当前的网络聊天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非常薄弱。这就导致青少年在网络聊天实践中缺乏正确的教育引导,使不良行为逐渐累积成一种坏习惯,势必会严重影响网络聊天道德责任感的外化。

三、青少年网络聊天中责任感淡薄问题的应对策略

篇2

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如何既激发青少年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又不被某些人利用科技手段传播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观念所腐蚀,如此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向我们表明这样一个事实:强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一、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原则和和方法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思想特点的变化,作为教育者,我们的工作原则和方法也应与之相适应,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注意和探讨:

(一)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应是互动平等的

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我们与青少年学生形成共同思考和交流的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我们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参与,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我们要留有被教育者思考的余地,一句话说到底不留余地,有时反倒引起对方的反感,冲淡了教育的效果,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尽量保持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体现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被教育对象对我们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真诚可信

真诚才能可信,这一点现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突出,不回避社会消极现象,也不放弃正确的引导,这就是真诚,否则就会变成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是人们早已厌倦了的。真诚可信,还要求我们对教育的内容和主题,首先自己要坚信不移,这样才能产生真诚的力量,使青少年受到震撼和感染,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信,或半信半疑,却让被教育者相信,这是不会取得积极效果的。因此,真诚需要我们讲真话,需要我们表里如一。

(三)教育应与惩戒相结合

惩戒,现代教育理念中一直颇受争议,教育需不需要惩戒,两者是对立还是统一,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所以,在教育过程中,不是不需惩戒,而是不需过度的惩戒,即教育应与惩戒相结合,但教育者应十分注意惩戒的适度。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学生违反了课堂纪律或测试没有达到自己确定的目标,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惩戒,如做一件好事、帮同学一个忙,或主动承担一定量的劳动任务等。

二、当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来自学校的道德教育和家庭与社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健康

青少年人生的成功和失败与家庭特别是父母的言行、教育方法、责任等密切相关。一些家长思想观念、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或者由于当代社会工作和生活压力增大,许多父母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等现象,所有这些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农村学校,家长本身素质就不高,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得当,又你溺爱孩子,就使得上述问题更为突出。

(二)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社会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上述现象对青少年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教育和现实的落差,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当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三、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孩子们对是非美丑善恶的最初判断,常常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愚昧无知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关爱而不溺爱”,父母的爱应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直高尚的人生观来体现,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课余时间,我经常和学生家长联系,沟通交流,探讨如何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孩子,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

(二)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

篇3

关键词:网络;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

当今社会,互联网正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把新世纪的人类带进了“网络时代”,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与思维方式,尤其是冲击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个性心理和行为模式。因此,如何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管理,找准在网络条件下开展德育的最佳切人点,对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德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有积极意义的。

1当今青少年学生利用网络的现状及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许多青少年学生上网是带着健康目的的,至少初衷是这样的。他们上网学习网络知识,他们查询各种信息和资料以增长学识,他们编辑程序,制作网页网站,开办网络公司,在网_卜开店,进行着许多有创意的健康的活动,甚至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可以说网络对于人的服务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许多青少年已经或正在从中受益。但是绝大部分青少年上网却是为了其他目的。网上聊天,交友,游戏,访问黄色网站,制造信息垃圾,甚至制造病毒,充当黑客等,给社会带来诸多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2德育管理工作如何应对网络时代

面临如此严峻的挑战,不得不需要我们很好地对德育管理工作作出重新的科学的思考和研究,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要有哪些新的适应性的策略,才能实现其实效性呢?我认为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积极承担责任并发挥作用。

2.1发挥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针对性和超前性

(1)要加强思想的正确引导。我们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的积极与消极的方面,自觉利用网络优势,积极上网学习,学习应是上硎的丰要目的。为配合网络教育,许多学校建立了校园网,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上网。住平时的教育中,始终贯彻网络是我们学习的助手和教师的观点,鼓励学生为学习上网。由十把握住“学习”这个角度,就能起到既引导了学生,又不走极端,不引起学生逆反,同时消除了学生对上网的过于新奇,让学生队识上网上学习这对矛盾的辨证统一关系。

(2)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不断丰富校园内容,设置校园网文化平台,积极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如开展有关国情、法制等多媒体专题制作比赛;开设“网上论坛”,自由讨论热点问题、新人新事;建立电子刊物,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等。把学校网络资源利用起来,校园网要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时间,积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是管理好孩子上网的一个好办法。只有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

(3)让网络成为学生成长道路的良师益友。利用网络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行的目的。此外,还可以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比如网页制作、动漫画设计比赛等,既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及锻炼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2建立家庭学校互动的德育模式

(1)家长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家长如果不懂得基本的网络知识,不了解自己孩子的上网情况,那么家庭教育就会出现真空地带。我们的学校在这个时候可以为家长提供免费的网络知识培训,对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正确上网的方法进行指导,教家长如何全程跟踪孩子使用电脑的时间和内容,针对沉迷网络比较严重的孩子,家长如何通过向学校网络技术培训班的老师发电子邮件获得如何设置密码,限制其使用时间的技术及如何建立“防黄屏障”,避免孩子主动或被动地遭受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的技术。

(2)正确引导孩子上网,加强对孩子的网上监督与防范。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生理与生理发育时期,父母有责任参与孩子上网的过程。如: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向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以减少孩子受不良网络影响的机会;让孩子搜集“法制网站”一些内容,特别是注意查阅对孩子行为有帮助的事例,让孩子学会进行自我教育;还可以与孩子一起赏阅“科技网站”的有关内容;或学一点“生活窍门”、“保健常识”等等。通过疏导,不仅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不健康内容的危害,更能借助网上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学能力。由于青少年自制能力差,心理防线脆弱,易受客观因素左右,所以对于家庭入网者,家长应在电脑终端安装过滤软件,提取精华,剔除糟粕,为我所用。

2.3让社会共同来关注网络的发展对青少年的影响,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1)发挥社会舆论的正面引导作用,净化社会环境。舆论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共同的关注是人类自身的幸福。自网络问题发生以来,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媒体不断予以批露,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伤心甚至是血淋淋的真实故事,网络道德教育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是我国启动网络道德教育毕竞是较迟的,社会上尚缺乏这种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缺乏群众性的关注,许多成人对网络道德问题缺乏认识和对应措施,更谈不上教育。所以,社会舆论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引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认识网络中的道德问题,参与网络道德建设,体现整体合力作用,才能逐步净化网络社会环境。

篇4

【关 键 词】文学教育;青少年;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9-04

人文素养,是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氛围化育下形成的个人人格、气质、修养,是由一个人的学识、才能、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格追求等多种因素综合生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体现。人文素养是与科学素养相对而言的人的基本素质。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的人文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盛。

但是,以实际情况而言,当下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文学素养普遍不高。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自1992年我国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中国进入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以经济体制转轨为基础的中国社会转型,不仅是工业和经济领域的转型,即从农业国向工业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且是一场广泛的社会领域的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革。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负面效应,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环境恶化、贫富分化、心理疾患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素养的下降。以青少年而言,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良思想、风气影响,一些青少年迷恋金钱,贪图物质享受,沉醉于感官刺激;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还由于单纯强调专业化的实用主义教育所造成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人文精神及其与之有关的文学艺术和文学艺术教育造成了巨大冲击;再加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在不断侵蚀文学的领地,挤缩着文学读者群,特别是由于近年来大众传媒所存在的娱乐化、媚俗乃至低俗风气影响,文学艺术教育受到空前严重的削弱,导致青少年的人文素养较低,滋生了诸如价值混乱、道德失范、缺乏责任、理想消解、精神萎靡、漠视生命、违法犯罪等比较严重的现象。

人文素质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危及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和谐,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加速期,如果不重视培育理性和谐的理念和精神,不注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稳定”。[1]因此,如何加强青少年文学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我国出生率下降,人口红利面临枯竭,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农村留守未成年子女激增的大背景下,怎样有效培养我国青少年的文学素质,以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后备建设者,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有多种路径,但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文学作为人学,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包含着人的全部生命要素,具有娱情悦性、育美启智、锻造品德、增长知识、促进交流、讽谏教化、建构人心的多重复合效能,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般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对人的影响是深入、长久和全面的。因此,文学承担着丰富青少年精神世界、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提升青少年精神境界的崇高使命。

通过文学教育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主导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观念,提升文学素质教育的层次。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尽管它具有增长知识、讽谏教化、锻造品德、开发思维的功能,但它最终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使人获得精神的支持,得到心灵的自由和解放,给人提供的是终极关怀。因此,搞好文学素质教育必须更新观念,全面、深入认识文学教育的价值和作用。文学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完整地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使每个人都有一个理想、完美的生命,都能自由全面地发展。那种把文学艺术教育视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等同于文学艺术知识传授和技艺训练的狭隘的功利化的认识和做法,弱化了文学艺术的价值和功用,是十分短视和有害的。

篇5

一、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现状

“能够负责才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本质,也只有借由负责,才能完成答覆生命的使命。”[1]生命是一种责任,与生俱来或后天萌发的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探索和实现生命机制的过程,生命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个体的职责和义务,还在于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责任有很多种,但无论哪一种,当今青少年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责任,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责任感迷茫

自我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负责的一种情感体验,自我责任感包括很多,其中以珍惜自己生命为主。但近几年,随着青少年自杀自残比例的上升,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青少年无法积极承担自我责任,自我责任感迷茫。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青少年学生内心空虚,总是感到孤独,感觉不到生存的力量与意义,不愿意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完全封闭自己,如果不及时开导,则会直接导致自杀自残。

2.他人责任感的冷漠

他人责任感就是行为主体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情感体验,这是相对自我责任感而言的。如果没有他人的存在,社会就不成为社会,个人也就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使得对他人承担责任感成为必然。然而,现当今社会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小娇生惯养,从而导致其身上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品质,如懒惰、自私、目中无人、叛逆、排斥他人等。

3.自然责任感缺乏

大师泰戈尔(1984)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正是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2]。尊重生命,即尊重自己、他人及自然界其他所有的生命。我们要树立善待其他非人类生命的意识和责任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见到有随意虐待动物、不爱护花木等的事件发生,对自然界生命责任感的缺乏越来越严重,也越来越偏向青少年化。

4.无视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行为主体对社会所负的责任的一种自觉意识。社会责任感是一种自律意识,然而,在亟需社会责任感的当今社会,青少年却淡化了责任感,更有些青少年根本就不懂什么叫社会责任感,比如说:很多青少年已经忘记道义的含义,注重的只是自己的收益,不太注重自己思想的升华,喜欢物质攀比等,这些现象都使得现如今的青少年无视社会责任感。

二、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青少年生命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综合起来无非还是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因素出发来考虑。

1.社会支持不够

随时代飞速发展,青少年生理成熟期已经明显提前,但外界环境并没有适应青少年的这种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与外界的不平衡,如果不及时指导,青少年学生就会产生困惑,严重的则会引发行为上的失控,如不珍惜生命。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生成和发展的,需要良性的社会环境,但当今,报刊、影视、出版、网络媒介等监管力度不强,仍然有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仍极度缺乏社会的关注,缺乏良好的环境氛围,缺乏媒体的正面影响。

2.学校重视不够

在我国,虽已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但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成绩才是硬道理。我们都知道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发展,但很多学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的办学质量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给学生的成绩提高带来显著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常被忽略,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也只是形式。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但教育中却过分强调对青少年的成才教育,忽略了青少年作为人的成长教育,如有些老师教育思想不端正,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给学生造成超负荷的心理压力等,都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3.家庭理解不够

家庭的首要要素是家长,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很少和自己的孩子谈论有关生命、生死等方面的知识,有些家长甚至是避讳,再加上现当今的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把家庭发展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去做,让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大手大脚,不懂得感恩。这些都让孩子的成长缺少了自立和责任心,而缺少这些品质,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会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轻则抽烟、喝酒、打架斗殴、上网、早恋等,重则伤害自己,对他人暴力,对社会报复等。再有,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潜意识阶段,都不认为孩子在除学习之外,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只希望孩子把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校把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

4.自我认识不够

现阶段的青少年都是温室里的花朵,很少遇到挫折,因此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发展的角度看,青少年时期是处于情绪易波动的时期,面对问题时,容易冲动,容易意气用事,也容易选择过激的行为,从而给自己和家人乃至社会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三、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与国外相比,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其中生命责任感教育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当代青少年成长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不断创造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责任感教育,帮助其树立科学合理的生命态度与责任意识。

1.加强政府、学校的责任,让生命责任感教育走进课堂

从政府层面来讲,应重视生命责任感教育,积极主动推动生命责任感的发展,“引导青少年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国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3]。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不断巩固“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使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要制定相应的生命责任感教育规划,在态度上首先重视起来。

学校应规范教材,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开展多项课外活动等,这些都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生命认识和心理健康素质。

2.挖掘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学校综合实践

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进行的基本行为规范、生活知识、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家庭生活中的亲情体验是青少年养成良好生命责任感的基础,无论是哪一个教育思想家,都会或多或少的提到家庭教育,以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会受到家庭的结构、气氛、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在生命责任感教育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在关注孩子身体和学业成绩的同时,也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在增加自身生命责任感知识的同时,还要及时主动的和学校联系,共同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交流生命责任感教育的经验,协助学校做好生命责任感教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及时恰当的对孩子进行生命责任感教育。

作为年轻一代的新家长,我们应该摒弃以往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是要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良好的家庭氛围是新的教育思想的有利保障,家庭氛围越是欢乐、宽松、自由,就越能激发人性中更多快乐的品质,个体就会感受到快乐,这也符合现当今“幸福感”的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幸福感的增加,会直接影响到责任感的发展,相应的也会影响生命责任感的发展。

学校应把家长的生命知识普及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开展以家长为主体的“生命责任感”实践活动,让家长参观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医院等,体验生命的喜悦和理解生命的尊严与责任,家长有了自己关于生命的正确阐释,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起生命责任感意识。学校应多给家长做心理教育辅导讲座,教他们欣赏和信任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方法,走出狭隘家庭教育的误区,使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达到最大的合力,让青少年学生积极健康成长。

3.学校提供幸福环境,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自我成长导向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年代,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自我成长导向,是指青少年在遭遇不良外界因素干扰时,学会运用成熟的防御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用积极的方式面对困境的一种应对策略。青少年这种自我成长导向的培养,主要是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进行,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营造“幸福”的生命环境,提升其幸福感,提升其积极的态度,从而提升其对生命的责任感。

4.加强与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及国家近几年的重视,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始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生健康成长,有正确的生命态度和价值观。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应该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学科渗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心理咨询活动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把生命责任感教育启发在萌芽阶段,让孩子健康成长。

生命责任感教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一个新生事物,建设和培养一支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是搞好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关键。具体来讲,学校应培训一批心理健康教师,让他们充分了解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内涵,掌握生命观教育实施的原则和方法,探讨生命责任感教育的具体教学方式,然后再以这些心理健康老师为主导,对学校其他老师进行知识普及,形成辐射状的生命责任感知识的传播。这样,形成良好的校园生命责任感氛围,对推广和加强生命责任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心理健康课及心理咨询的途径,引导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状态,关注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健康。学校设立“知心姐姐信箱”,通过阅读学生的信件,了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及时进行矫治疏导,并据以调整学校的活动等。

青少年学生是特殊的群体,身心发展在巨变,又要面临现实压力,所以,重视和倡导生命责任感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这项新的挑战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家庭、学校及社会要协调统一,创建一个大的环境,来培养青少年的生命责任感认识。人只有创造性地为他人生活,才能创造性地为自己生活,才能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参与中来践行生命的责任,也才能更好地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谢曼盈,潘靖瑛.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探研——从心理学与哲学观点检视使生命有意义的要件.2002(7).

[2] 圣笈多·泰戈尔评传.董红钧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3] 徐秉国.英国的生命教育及启示.教育科学,2006(4).

[4] 刑胜.初中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初步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1.

[5] 史兆光.当代大学生生命责任感教育探讨.航海教育研究,2011(3).

[6] 李海苗.论中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浙江师范大学,2011.

[7] 钮则诚.从台湾生命教育到华人生命教育.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篇6

(一)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社会福利的实现载体,二战前,欧美国家把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对象,弱势群体(vulnerable groups)主要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中比较脆弱和易受伤害的群体。二战后,由于公民社会权利理论的提出和福利国家的形成,界定福利服务对象的标准和原则由无劳动能力和道德化因素转变为公民的社会权利,由此社会福利的对象超出了弱势群体的范围,社会服务的性质开始从救济延伸到发展。

(二)福利多元主义

福利多元主义是面临福利国家整体危机而引发的福利私有化的呼声,它要求减少政府在社会福利直接供给中的角色。在英国,有“福利多元主义”(Welfare pluralism) ,“福利的政治经济与混合经济”;在美国,有“共同生产”(Co-production) 、权力下放(Empowerment) ;在欧洲其他国家, 则有“福利组合”、“社会经济”;在新西兰、澳洲有“从福利国家到福利社会”等政策被提出,这些名词虽然不同,但却有着很类似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即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i]

福利多元主义一方面强调福利服务可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与社区四个部门共同来负担,政府角色逐渐转变为福利服务的规范者、福利服务的购买者、物品管理与仲裁者,以及促使其他部门从事服务供给的角色。另一方面强调非营利组织的参与,以填补政府从福利领域后撤所遗留下的真空,抵挡市场势力的过度膨胀,同时,通过非营利组织来达到整合福利服务,促进福利的供给效率,迅速满足福利需求的变化,以及强化民主参与等功能。[ii]

虽然对福利多元主义的讨论起源于欧洲福利国家,但是这一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仍然适用于当今中国所遇到的情况。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按需所取思想而建立的福利体系,其实要比任何一个欧洲福利国家来得更为彻底和公平,尽管这样的福利体系易引致民众的安逸和不利个人能动性的发挥。

二、社会福利社会化与NGO的涉入

(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出现

理论界把社会福利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理解,广义上指一切旨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社会措施;狭义上指“专为社会弱者提供的社会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承担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在人类社会未进入工业化和现代化之前,社会福利的主要责任是由家庭、社区、教会和民间慈善团体负担,政府很少对公民提供直接的生活帮助。从20 世纪30 年代开始,政府逐渐取代家庭和社区,扮演福利提供的重要角色。自1948 年英国宣布为“福利国家”,其成为西方国家标榜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制度。政府成为福利的主要承担者,福利范围“从摇篮到坟墓”无所不包,开支也越来越大。70 年代中期,西方各国普遍遭遇经济衰退,福利国家面临危机。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政府在福利制度方面的角色,主张福利的责任应该由公共部门、营利部门、非营利部门和家庭社区等四个部门共同负担。政府应该与民间合作,共同提供社会福利的各项内容。福利开支将不再是完全由政府来创造和分配,而是由政府和其他机构(包括企业)一起通过合作来提供。[iii]

社会福利社会化要求福利由公共部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家庭与社区四个部门共同来负担,它与前面提到的福利多元主义实质上是一致的。吉登斯认为福利国家面临的风险是人为风险,福利国家的危机是风险管理危机,并非简单的财政危机。据此,他提出要彻底改革英国的消极福利政策为积极福利政策,强调“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新原则,主张个人、集体和国家共同建设社会投资型国家。[iv]

(二)社会福利社会化与NGO涉入

美国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萨拉蒙(Salamon,1999)教授提出一个“结构-运作”性定义,该定义强调了NGO的六大特征:组织性(formal organization)、民间性(nongovernmental)、非营利性(nonprofit-distributing)、自治性(self-governing)、志愿性(voluntary),后来又加入了两个要素,即非政治性(nonpolitical)和非宗教性(nonreligious),以进一步界定NGO,并逐渐成为国际上公认的关于NGO的界定标准。[v]NGO在我国官方文件里一般称之为民间组织,广义的NGO是指政府和营利的企业之外的一切社会民间组织,它在外延上包括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国有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其它组织(含单位内部的、以企业形式登记的、未登记的社团等)。[vi]狭义的NGO是指严格符合《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的社会组织,即官方概念里的“民间组织”,在外延上就只有社团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组织。[vii]

NGO涉入社会服务福利领域,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NGO本身优势所在。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福利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福利承担的主体要求多元化和社会化,同时NGO能以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非营利性和支援性,能更直接、更灵活地接近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形成某种互动关系,并能够以低成本获取较高的社会效益,运用自己的资源以及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服务,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政府在社会福利支出上的成本,有效地满足其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保证服务质量,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viii]

三、上海的实践及启示

(一)上海的实践

2003年下半年,上海市委领导进行专题调研后,依据当时上海社会的三大特征,即社会成员流动性大、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维稳工作不确定因素显现,提出维稳工作的四点思路:一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单靠政法部门力量不够,必须从大治安、大社会的角度形成整体合力的工作格局;二是“严打”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三是当前单一行政管理模式已无法实现社会管理职能,需要形成社会化的整体管理理念和模式,要努力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位一体的管理构架,把社会人组织起来,将社区建设作为提高人员组织化的工作平台;四是要通过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工作规范化程度。

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虽然是在原有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基础上的发展,但它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的全新的工作,它不仅会带来工作方法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用新的理念指导。

经过反复研究,上海的领导们提出创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在社区戒毒、社区矫正、青少年管理的领域中,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市委领导十分重视,两次专门下发文件,指示在浦东、卢湾、闸北和徐汇四个区域先行试点,从2003年8月起先行在浦东、卢湾、闸北和徐汇等四个区开展试点,11月四个试点区的社工正式上岗。2004年2月,市委领导肯定试点工作成效,并指示全面推进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按照“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行、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组建了的三个民办非企业性质社团组织,即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和上海市阳光青少年事务中心在“上海市青年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成立揭牌仪式,标志着社团自主运行的实质性启动,2004年8月起,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体系建设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全面推进,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各司其职、协同管理的综合治理新格局。

构建预防和减少犯罪工作体系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基本价值取向是维护社会稳定,从战略上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为上海的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政府职能与社会资源的最佳结合是保证这个体系有效工作的根本条件。

(二)上海实践的启示

1、为传统政府服务提供有效补充,促进了社会服务的全覆盖

传统的由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往往都是面向一些普通的弱势人群,如老年人、残疾人、下岗人员等。但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社会中正形成一些人数日益壮大、状态不稳定的特殊群体,如禁毒人员、矫正人员、“三失”青少年等。类似的特殊群体都是被传统的社会福利服务所忽略的。正是考虑到维稳需要,上海市推出了预防与减少犯罪工作体系,为禁毒人员、矫正人员、“三失”青少年这三类人群提供免费的专业服务,所有这些服务都以政府购买NGO服务的形式进行。三家NGO的出现给传统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他们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社会服务,填补了传统社会福利服务的盲点。

以“三失”青少年服务为例,在中国内地青少年工作主要由共青团承担,但传统团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精英青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青年群体日益分化和多元化,其中“三失”青少年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群体,2005年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排摸的全市“三失”(失学、失业、失管)青少年超过10万人。作为一个将青年和青少年定位为工作对象的团体,共青团的工作不能完全无视这一庞大群体的存在,而且这些“三失”青少年与其他青少年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交流和联系。将“三失”青少年纳入日常团务会更好地促进传统团务的成效,在团组织的引导下,使不同群体的青少年之间逐渐形成良性的互动,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更为值得关注的是,传统的团务基本上是以面上工作为主,很少深入到每个青少年社会网络。所有的这些不足都在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这个NGO所提供的服务中得到了弥补。

2、通过专业化推进和规范化建设,提升了社会服务的品质

提及社会福利服务,人们立即会联想到社区服务,而社区服务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那种只要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就能做好的工作,其工作人员以中老年人为主,待遇也不高,让我们很难用专业化这个词来形容其职业形象。作为新社会组织的三大社团,塑造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职业形象,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一半以上,大专以上学历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所提供的服务都需要按照统一便准的工作流程进行,为了保证服务品质,他们还需要接受社团为他们设计的各类培训,并在实际工作中处处受到严格的职业伦理的约束。在社团管理上,他们也引进了学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此外,这些NGO的管理者们也十分注重服务品牌的建设,并已打造了多个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如禁毒社工的女子戒毒沙龙、自强家庭联谊会,青少年社工的网络脱瘾五步法。

3、在社会与政府之间架起了纽带,缓解了社会矛盾

缓解社会矛盾,就是要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政府通过投放社会资源直接或间接地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由于政府直接提供各类服务,就导致政府在处理各类社会事务时,常常冲在一线,一旦和老百姓发生冲突,没有缓冲区,没有调解方。由政府提供直接社会服务于大众,常常陷政府于被动。以禁毒社工参与世博动迁为例。在这次世博动迁工作中,政府已经将主要的拆迁安置工作委托给动拆迁公司,这种做法在形式上具备了市场化的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先天不足,相对于“政府-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除政府外,还缺少一方。此外,因为政府与动拆迁公司之间是委托关系和代言关系,并非相互独立的“政府-市场”二元模式,两者具有较高的利益一致性,这就导致动拆迁公司与老百姓发生冲突时,由政府进行的调解十分被动,且收效甚微。在这次世博动迁工作中,引进了禁毒社团这个社会组织,并在政府、拆迁公司和禁毒社团间形成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三方各司其职,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总体方针政策、协调各参与部门,拆迁公司的主要职责是拆迁和安置,禁毒社工的主要职责是为吸毒人员提供咨询、调解冲突、争取权益等服务。禁毒社团的参与,为传统动迁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补充形式,开创了动拆迁工作的新局面。NGO在协调处理社会矛盾时,充分体现了社会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其效能要比政府直接处理好。

4、通过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了社会参与,积累了社会资本

经济学解释认为社会发育不成熟及社会管理水平的落后,导致社会面临严重信任危机,信任缺失会造成巨大的交易成本[ix],在没有很好的制度以保障个人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效应或回报时,个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便会减少,这是个人行为之于集体行为的选择。[x]经济发展导致深度分工,这强化了人们的自由思想,也强化了个人主义思想。人们总是需要在某种体制安排之下参与某些公共事务才不被认为是异类,而这种制度安排,通常是与社区自治组织密切相关的。

以禁毒社团为例,为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珍爱生命、远离的氛围,全新定义了志愿者,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个人志愿者和团体志愿者,一个公司或企业可以用团体志愿者的身份集体参与到抵制的社会行动中去,这些公司或企业需要为他们的员工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的培训,而无需与禁毒社工一起探访社区,对禁毒社团来说,只要是自愿付出了时间和精力去宣传预防知识的都可以称为禁毒志愿者。正因有了广大公民的参与,在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建立了各种联结,所以我们这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存量才能不断增加。

四、社会服务与NGO的几个重要议题

(一)政府与NGO的关系

我们的社会治理模式与港台以及西方非常不同,我们的市民社会尚未成形,政府长期以来的大包揽作风,使得进行“政社分离”时,政府无法从社会中找到承接社会事务的社会组织。对急需完成转型的政府来说,最快捷的方式莫过于其自己成立一些独立法人的社会组织,即官办社团,上海的三大社团就具有这种性质。其实,官办社团也好,草根组织也好,大家殊途同归,目标都是促进市民社会的发展。向这个目标靠近的过程,即是官办社团的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与官办社团面临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或者说在进行社会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政府建设。目前的三大社团社工工作中存在着条线交叉的复杂状况,为社工有效提供服务带来阻力,为了使预防犯罪体系构建过程中真正实现社会多方参与的目标,建议推动政府跨部门合作,以联合项目的形式来加以推进,以项目促进多方合作,以项目促进服务效益,其中包括社区青少年家长的亲职培训项目。

(二)建立政府与NGO平行发展的模式

建立政府与NGO的平行发展即政府与NGO在合作中成长,在成长中合作,实现“共赢”。“小政府、大社会”是现代政府的治理模式,政府把社会事务下放或返还给社会,交给社会来承担,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也即所谓的“政社分开”。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意识和服务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政府除了履行管理社会和发展经济等职责以外,服务全体人民以及为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安全网的职责日益突出。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都已经成为政府职能机构改革的重要社会目标。[xi]在多元化社会结构中,政府将不再包揽一切、包打天下,而是作为服务的提供者,主动为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搭建资源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以促进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形成新的社会治理机制。

(三)做实政府购买服务

为吸毒人员、矫正人员、“三失”青少年提供社工服务的三家NGO,均采用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两年的实践下来,NGO在提供这类服务方面的成效十分显著。但是现在遇到了诸多发展瓶颈阻碍着这些NGO组织的继续发展。如何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三家NGO组织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都是在市级层面签订服务购买合同,再由区级(二级)财政买单。这一制度设计就导致了三家NGO不具备财政自主权、从而不完全具备人事自主权以及决策自主权。当前进的步伐走到当前这个阶段,如何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如何找到突破体制的切入点成为难题和重要话题。总体来说,做实政府购买服务可以包括这样几个具体方面,(1)调整拨款模式,改当前的“一级签约二级买单”为“整笔拨款”,通过拨款模式的调整保障社团自主的基础;(2)做实社团自主运作,即做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3)做实政府对社团的干预评估,即从过程干预及评估转向目标评估或结果评估。

在社团自主运作方面,甚至还存在着这样一个认识逻辑:做实社团自主运作从做实董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负责制开始,在总干事责任制的前提下进行社团管理革新,以管理促专业、以专业促成效。周而复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i] 林闽钢.福利多元主义的兴起及其政策实践.社会[J],2002.7,36-37.

[ii] 林闽钢,王章佩.福利多元化视野中的非营利组织研究.社会科学研究[J],2001.6,103-107.

[iii] 范健.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社区福利.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5.2,19-22.

[iv]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15-122.

[v] (美)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贾西津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vi] 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张明,非政府组织与社区建设,社会,2001.88

[vii] 齐丙文,民间组织,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viii] 齐丙文,民间组织,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ix] 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24.

篇7

关键词:再婚家庭;青少年;家庭教育;伦理

再婚家庭包含多种形式,包括双方无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的组合形式;双方无子女,再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或女方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子女的组合形式等等。在多种形式中,本文重点研究的是男方和女方均带一子女,婚后再育一子女的组合形式且前夫、前妻建在的家庭组合形式。

一、重组家庭的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1.“伦理学”“伦理”指的就是为人处事应该遵循的道理和准则,也泛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伦理学实际上是关于道德的学科,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育道德人格、建立人的道德主体性、处理人际关系等。广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指的是家庭教育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狭义的家庭教育伦理问题是指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2.“再婚家庭教育”再婚家庭中的家庭教育与正常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再婚家庭的家庭教育的感染性、延续性和权威性相对较弱。因为再婚家庭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使得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客体实施教育活动的时候,存在着很多诸如情感、能力、精力等其他因素的干扰。即便如此,再婚家庭教育中的父母“育人成才”的责任也不能减弱。

(二)再婚家庭教育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青少年必将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再婚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必须注重人格、价值观、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子女正确处理好与亲生父母和继父继母的关系。具体来看,再婚家庭子女教育的内容是与再婚家庭生活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

(三)家庭教育的意义

家庭自古以来就承担着教育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的作用非但没有减弱,反而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推动力。1.再婚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意义再婚家庭的子女经历了两个家庭生活和两种家庭教育,两种家庭教育模式自然就会在青少年心中形成对比,那么哪一种家庭教育相对科学,哪一种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最深刻就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和价值观的形成、能力素质的培养,最后决定了青少年的发展前途和人生高度。2.再婚家庭教育对社会的意义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都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与转型,特别是人们的思想“抵抗”能力经不住多元思想意识的冲击,表现出了动摇和迷茫,自然在家庭教育中,这种危险的思想状态毫不掩饰地暴露在未成年人的眼前,再通过潜移默化的强大作用,使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无力抵抗,如不及时引导纠正,就会造成家庭中代际的恶性循环,社会的和谐稳定埋下隐患。

二、再婚家庭子女的家庭教育存在的伦理问题及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冲击,在家庭中的直接表现就是离婚率的提高。父母离异对子女的生活和心理造成了严重的打击。昔日亲密的父母关系的决裂,直系亲子关系的变迁,重组家庭后,新的家庭成员的出现,使生活于其中的子女心理活动复杂。

(一)教育主体

再婚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实施家庭教育,对再婚家庭中教育客体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主体主要有亲生父母和继父母四种角色,这四种角色同样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主要依与子女日常生活的远近不同,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机会有多和少的差异。由于再婚的婚姻现实,很多继父母出于责任感和道德感,希望能够弥补青少年受伤的心灵,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关系和疼爱。不可否认,这样的教育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急切补偿的“好意”事实上违背了家庭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无论是再婚家庭还是传统的婚姻家庭形式,都要正确认识青少年的敏感性和可塑性。此外,更多的是亲生父母和继父母由于家庭关系的变更,无视或者推卸教育子女的责任、对于两个及以上子女实行差别待遇。不平等的教育观念即使对于受“优待”的子女来说也是一种误导,对于受歧视的子女带来的更是心灵和情感的伤害。家长能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没有任何的硬性资格考证,只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也就使得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有高有低,而家庭教育具有十分强烈的感染性,家长的消极情绪和错误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成为青少年学习的“榜样”。家长把自认为有益的东西强加到青少年身上,或者自认为青少年能够“自学成才”,使家庭教育成了无稽之谈。在再婚家庭的子女教育中,由于重新组合的家庭关系不融洽,家庭成员之间存在隔阂,家庭关系紧张,内部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又是以简单粗暴的单向性为主要形式,这样教育出来的子女必定是充满了问题与矛盾的。

(二)教育客体

教育客体即家庭环境中的被教育者,一般指的是青少年群体。再婚家庭中的青少年被动地接受父母关系的破裂、家庭关系的重组,家庭结构的变迁,这需要很大的内心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一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庭的变故都会给青少年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大量的事实证明,巨大的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父母关系的疏离、陌生监护人的出现,加上社会舆论的压力,使青少年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常表现,比如被忽视的失落感和自卑感,展现出不愿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往、对事偏执的状态,出现了人际交往方面的恐惧,他人很难走进他们的内心;还有很多青少年会出现强烈的逆反心理,温暖的家庭环境的丧失,使他们把失落和愤怒的情绪转移给周围的人和事,对周围的环境态度冷酷无情,内心敏感,从伤害他人、虐待自己中寻找。在重新组合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排斥,很难正确对待新的家庭成员,给家庭气氛加上一层无形的压力,长时间的压抑和抵抗就如一颗随时会爆的“炸弹”,这是对继父继母角色的考验,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巨型障碍。如果继父母能力素质较高,有耐心教导子女转变其不良心态,将对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继父母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能力水平,就使这种个人问题、家庭问题扩大为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和谐埋下不良的种子。

三、解决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对策

再婚家庭子女家庭教育伦理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再婚家庭就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错误的家庭组合形式。换言之,传统的家庭模式在子女教育方面也同样存在着亟待解决的伦理困境,家庭幸福与否的衡量标准是个人的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的主观感受。

(一)优化社会环境

教育作为知识能力、理想信念的培育、传授过程,是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交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的必要条件,重要的是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场。在全社会倡导积极、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正能量,消除歧视和冷漠的路人立场,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给再婚家庭子女更多的理解、关怀和帮助,营造积极的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此外,政府要完善保障子女受教育权的法律法规,使法律法规具体到事、落实到人,保证法律法规的实效性;相关的社会机构和社区组织要深入细化责任范围内的工作,相关机构工作人员深入家庭了解再婚家庭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受教育状况,帮助甚至强制性使青少年的法定监护人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对无视非亲生子女教育、歧视虐待非亲生子女的行为进行处罚;贯彻实行家长资格认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家长素质,为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政策上的保障。

(二)加强学校指导

学校是实现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专门教育机构,设有专门的教学设备和专业化的实施教育的人才。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教师在学生们心中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细心观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信息,特别要关注特殊家庭环境下的学生的情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给出专业性的教育方案,并注重实施的效果。对特殊家庭的学生要宽严相济,既要尊重理解又要严格要求。及时与家长沟通,做到家校联合,形成教育合力。同时,要教导其它学生正确对待“特殊学生”,形成平等友爱、互帮互助的班级氛围。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不仅有利于“特殊学生”的成长,而且对其它学生也是一种情感素质教育。

篇8

这种转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现在的中学生已经见不到很多过去的传统行业和手艺了,他们的父母或其他长辈们从被淘汰的企业下岗,他们家的传统买卖越来越难做,他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学习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竞争。同时,年长的老师奇怪为什么现在的男生上课时不再给女生传纸条,也没有人用教材的封面包着古龙的小说看。因为信息技术让这些怀旧的行为轻松地在一小块屏幕上实现。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哪个角度来考量,都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信息技术日益重要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成为中学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一、满足中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的求知欲望的必然要求。

我对“求知欲望”的认识可以用一句话概述,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的头脑是最开放、最灵活的,是信息技知识术最易普及,也是最容易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时期。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也是最高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就应该以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为支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使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促进智能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不能因此否认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性,不能怀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望。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对游戏、聊天的兴趣转化为对游戏软件、聊天软件背后的创新研发的兴趣,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二、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等。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破除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克服“高考不考了、领导不重视了、家长不要求了”的多重障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天赋和努力,为他们实现自身潜能、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人的个性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苹果公司的产品Iphone,除了产品的设计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其大部分器件是外包给其他供货商的。值得“骄傲”的是大部分苹果产品是由一家著名的中国台湾厂商在中国内地的工厂代工组装的。据测算,苹果公司从一部Iphone中获得了约100美元利润,欧美和日韩等其他制造企业获得了8美元利润,而中国公司和劳动者只得到了不到2美元的报酬。真所谓:美元留给他们,光荣属于我们。如何实现美元与光荣兼得呢?就要坚持“科教兴国”,坚持创建创新型社会。青少年是为未来创新社会的主体,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创新的源动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成为重要平台和载体。

三、做好为高等教育储备和输送信息技术人才等基础性工作的必然要求。

篇9

一、学校科技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结合的行动研究

科技活动是学生喜爱的学校活动,是学生容易接受的一种教育形式。如果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者注重设计科技活动与培养社会责任感结合,使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促使学生养成使创新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的责任心。

小学教育应关注社会发展中公民必备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小学科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者结合,从学校科技活动的设计、开展和实践,探讨研究科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以丰富科技教育的高度和层次。

(一)活动设计的方向和方法

1. 关注社会生活,把当前发生的违背社会责任感的科技创新事件放入科技教育宣传活动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借助创新案例对社会的消极影响分析,引起学生对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关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责任知识,清楚公民应承担哪些(创新者)社会责任、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例如:塑料袋这一创新产品,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却成为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瘦肉精、美味剂等创新成果虽然满足了人们对美味的追求,却成为生命健康的隐形杀手等。案例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重大意义,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公民社会责任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科技创新与人类生活科普活动”等,宣传普及社会责任知识,使社会责任意识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基本意识和规范,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公民社会责任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

2. 对影响社会正常秩序、危害人们健康的科技创新案例进行实证调查研究。

针对社会不法分子造假商品危险人们身体健康的事例向学生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学生了解讨论,进行科学调查活动,撰写科学小论文。

如苏丹红事件,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调查活动。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提出食品添加剂是否都是有毒的,在选择食物时有什么标准;到超市查看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对销售人员和顾客进行访谈,了解人们对食物添加剂的认识;对学校同学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同学对零食中添加剂的知晓状况;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成果,把科学研究过程、数据、图表、结论、建议制作成展板,展示在学校校园广而告之。学生有了深刻认知,自觉形成不危害社会的思想观念,社会责任心自然形成。

3. 关注网络的有关信息,把未经证实的说法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做流言终结者,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轻易散播流言的社会责任心。

网络时代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涉及生活内容非常多,传播速度快,最受到人们关注。但这些信息五花八门、很多都未经验证,还有人别有用心散播流言。如果养成不经验证就轻信并继续散播的习惯,就是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就是缺乏社会责任感。

流言“转基因黄豆不能发芽,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害”。四年级科学生命单元研究种子发芽的条件,全年级同学使用同一批转基因黄豆种子,控制同样的生长环境。实验结果是大部分都发芽了,验证了这一流言。流言“WIFI信号影响植物种子萌发,对人体有害”。学生对照条件进行了模拟实验,在严格控制WIFI条件下对比多组实验对象,结论是,WIFI对植物种子萌发没有影响。

学生在活动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也懂得不轻易散步流言就是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

(二)开展团队科技活动

举行团体科技活动,培养团结协作、互助互爱的团队精神;邀请家长参与,在科技活动中增进亲子感情,解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对他人不够关注和关心的问题。成立“科技创新”、“爱迪生小发明”、“创意机器人”、“观鸟社”、“观植物活动”、“创意电脑小板报”、“电脑动画”、“模型”、“科普剧团”等科技活动社团。学生在社团主题活动中获得团队交流、建立关心他人、团队协作的精神,增进社会责任感形成。

二、学校科技教育对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的成效

经过多年实践,协和小学科技教育取得优异成绩,2014年11月被评为广东省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跟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发现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学生具有全面发展、团结协作、社会责任感强的特征。

学生在观鸟活动中懂得保护生命、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能自觉遵守社会公约,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谴责。如2015年4月,观鸟社师生对流花湖公园花工破坏黑水鸡巢,偷鸟蛋的行为与公园管理处交涉,和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信息时报记者一起声讨,呼吁社会公众对保护鸟类,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2015年6月,和流花湖公园管理处联合举办了公园爱鸟护鸟宣传活动,学生精心准备了印有爱鸟标语的扇子给现场游客小朋友涂色并赠送,现场讲解鸟类知识,用望远镜观察和欣赏鸟类形态和活动,受到游客欢迎。2016年5月,流花湖公园艺术展馆展出师生家长的观鸟文章和摄影作品,供游客欣赏和宣传保护鸟类。

涂益佳同学参加广州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获二等奖,展示的项目《论协和校园的生态环境和鸟类生存状况研究》和发明作品《方便寻找的近视眼镜》,研究来自对鸟类的喜爱与对其生存环境的关注,对高度近视的妈妈经常取下眼镜找不到的关心。

郁凌峰同学以学校开展的“流言终结者”科学探究活动中关注的《卧室里有杀手吗?――WIFI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市“科技小达人”电视大赛三等奖。

篇10

在信息社会,人们只有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图书馆利用其自身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服务优势,对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的引导与教育,是当前形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探讨公共图书馆在全面提高青少年信息素养中的角色和作用,对提高青少年信息素质,为国家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图书馆;现状;信息素质;教育;及策略;总结

一、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信息素质是指用 计算 机和信息技术高效获取、正确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质不仅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必备的基本能力。本文主要论述的是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它包含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教育;信息能力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下面进行分别论述: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眼前的繁杂信息的正确判断与捕捉,也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度。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要培养他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发现信息,利用信息,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的学习研究服务。

2、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组织处理能力与信息的利用能力等。信息能力是青少年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的基础,也是未来社会必备的基本能力。

3、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个体在获取信息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信息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使青少年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要培养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有信息责任感,能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那么未来的信息社会才会在良性循环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

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与人才优势,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 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方面的教育、指导作用,不断培养青少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的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

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借鉴了国外先进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及经验。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有义务与责任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与培训。青少年利用周末去图书馆,完成信息素质课的学习与实践。有了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学习与实践,使青少年的心里会种下信息素质理论与知识的种子。

对青少年开设的信息素质理论的基础课、拓展课由公共图书馆的信息专家专门讲授,在信息素质教育课的授课过程中,将 计算 机检索和信息资源的利用作为授课重点,提升青少年信息素质的高度来统筹实践这些课程。在青少年对信息素质理论进行初步实践阶段,图书馆安排专业馆员对青少年进行相应的指导,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的信息获取、加工处理能力。

青少年学会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检索系统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无论是纸质资料还是网上电子期刊文献,最终要为我所用,最后以 论文 或报告形式完成本次信息课的学习。青少年有效的利用图书馆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因此,可以看出图书馆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

1、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适应性教育的产生,使之忽略了对青少年人生很重要的图书馆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的筛选利用的引导与培养,加之中小学的图书馆条件简陋,学校义务教育中也没有一整套完全针对中学生的完备的图书馆知识教育体系的理论或教材做支撑,导致青少年图书馆意识淡漠,更不用说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能力了。

经调查,在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调差统计表中被调查的公共图书馆中,竟没有一个图书馆开展过关于读者信息素质状况相关调查和网络培训,也没有几家图书馆开展信息知识讲座与培训。由此可见,图书馆对读者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还很不够,需加大力度开展此项服务。

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不但能促进未来信息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而且能使青少年获得知识创新的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起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生存、竞争及终身学习奠定基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今天的信息素质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既关系着个人将来在信息时代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着整个民族的国际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信息素质教育及策略。 信息素质教育指为启发人的信息意识、提高人的信息能力、提升人的信息道德水平所进行的一系列社会教育和培训活动。其目的不仅是培养人们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们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系统的重要窗口,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其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便捷的 文献 检索系统、 得天独厚的人才技术及特有的服务、在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中具有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优势。

图书馆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对青少年的信息素质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图书馆通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善的服务设施,使各类杂乱无章的知识信息经过分类、排序、编目,成为有有章可循便于查找的有序信息,这种便捷的文献检索方法使信息素质教育更容易实施。

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和信息资源开发的双重功能,事实上已成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应当充分利用图书馆自身信息资源和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发挥其应有的引导作用。

要培养青少年的信息素养, 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水平首先要提高。图书馆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要重视馆员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应持有积极的态度,开放的思想为自己量身定制科学的、具有不断地、主动地、自觉地坚持自我学习、终身学习,关注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的影响,熟练掌握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包括图书馆专业知识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对 现代 信息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用全新的理念、现代化的手段、新颖的方式主动为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提供服务。

要尽快构建包括信息教育多学科领域内的专家指导队伍,以此来提升并拓展青少年的信息素质能力及综合素质。以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

图书馆是青少年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对信息素养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人才、技术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优势,图书馆作为实施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除利用图书馆的力量和优势外,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 总结 、不断完善、不断探索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方法、新模式来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以信息技术教育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为核心,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面对信息社会的新挑战,图书馆需要做出新的尝试,做青少年信息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参考 文献:

[1]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6)

[2] 图书馆青少年信息素养培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

[3] 信息素质定义的 发展 与评价标准[J].图书馆工作,2003

[4] 信息素养内涵的构建[J].图书馆 论坛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