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的表现范文

时间:2023-12-23 16: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进步的表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进步的表现

篇1

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多地少、水资源短缺的矛盾也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最为严峻的挑战。从容应对挑战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依靠农业科技。如何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当前农业研究人员和决策部门最为关心的突出问题。

一、 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和内涵

1、农业科技水平。

农业科技水平是指农业科技创新所达到的程度(能力的高低),它包括农业科研能力及其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两个方面。它是一个反映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2、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仅包含自然科学技术的科技进步,表现为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产技能、技巧的提高及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所取得的进展称狭义科技进步,也称为硬科技进步。广义的科技进步除了包括狭义科技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制度创新等软科技的进步,如经济体制改革,组织管理和决策方法的改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广义科技进步一般来讲能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科技进步水平。要更进一步全面理解广义科技进步的概念,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点:

①农业基础研究与农业应用基础研究水平提高。这虽然是一种基础研究,一旦应用于生产,潜力巨大,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如生物科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的大力发展并在农业中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水平提高。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和核心,具体包括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成果一经推广应用,就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动植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农作物栽培技术、施肥方法的革新,畜、禽。水产品养殖方法的改进,新型经营管理理念、方法的应用,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等。这里的技术创新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行的部分改造和革新,而技术革命是指在日积月累的技术创新基础上使整个技术体系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如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都将会带来农业技术革命。

③农业技术推广普及程度提高。一项农业科技成果必须通过推广,让技术应用主体普遍接受并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程度高与低,直接影响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的大小。再好的技术,如果得不到有效推广,其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

④农业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劳动者既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也是农业技术的使用者,还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技术应用水平的高低,从而影响着技术效率的高低。如果劳动者素质得不到提高,一方面先进的技术可能不被接受,另一方面即使新技术被接受了,也可能由于使用不当而难以发挥作用。技术的进步与提高,离不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之间的关系。

农业科技与农业科技进步既有本质区别也有内在联系。它们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农业科技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科技进步的保障和源泉,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就谈不上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反过来又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动力、方向和目标,农业科研工作者总是根据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而取得的结果去不断修正、创新自己的科研成果。

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农业科技是一个纯技术概念,而农业科技进步既是一个技术概念,也是一个经济概念。第二,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可以有三种方式实现,一种方式是在科技水平既定的条件下,通过提高技术效率而导致科技进步水平提高;第二种方式是科技水平提高,而技术效率不变,也可以实现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科技水平和技术效率都提高,可以使科技进步水平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第三,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既可以产生正效果,也可以产生负效果,农业科技进步仅强调农业科技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正效果,如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负效果,则会导致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下降。第四,农业科技水平高,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高;农业科技水平低,也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也低。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提高当且仅当农业新科技适应当地农业生产,并经过掌握农业科技的生产者应用于农业生产。

二、我国未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有关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概念以及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二是提高农业技术效率。从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来看,反映我国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的技术效率已经很高,特别是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现农业科技创新,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水平,以不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和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瓶颈”制约,今后一段时期内应在以下方面实现战略性突破。

1、应在一些战略高技术领域和抢占科技制高点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发达的科技型产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跟上农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步伐,就必须赶上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的浪潮,在一些关键性的重大技术领域保持领先。

①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应走在世界前列。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物技术已经从探索实验阶段进入生产应用阶段,尤其是在现代农业生产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广泛应用于农业的生物技术主要有生物育种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等。

生物育种技术:通过生物育种技术可培育出优良作物品种,以提高产量或培育出具有特种抗病、抗虫、抗逆的经济作物新品种。目前应用较多的先进育种技术有植物组织培养、有性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微生物工程技术:指利用微生物的特色功能通过现代化装备,生产有用物质或把微生物直接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农用工程微生物菌株;第二,利用微生物特有的转化、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能力,制成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化肥。

转基因技术: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物体,以定向改变其生物性状或得到预期的代谢产物,建立活体‘生物工厂”。

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动物的体外受精、胚胎分割、性别控制、核移植等胚胎工程技术和克隆技术已趋成熟和实现商业化,并将给养殖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②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应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农业信息化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农业科技教育和农业宏观决策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当前的研究重点:一是农业数据库和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农情信息和农业市场信息的搜集、整理、建库和网络体系建立;二是农业信息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如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生态和生物系统建模,仪器设备的自动化控制软件等;三是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精准农业技术,即“3s”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③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开发应跟上时代步伐。国际上以精细化工、新型材料、自动控制、航空航天等为代表的现代工程技术加速了对农业的武装。紧密贴近作物营养需求,工艺农艺相结合以及高效、多元、无公害的肥料生产和施肥技术体系正在形成;灌溉正由传统的沟输畦灌向着激光平地与低压管道输水,精细灌溉与水肥药联用相结合的节水农业方向发展;工厂化种植和养殖,是工程设计、新型材料、自动控制、专用品种、专门栽培和饲养与植保防疫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先进生产和管理方式。

2、应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①农作物超高产新品种的选育应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将是我国农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的超级稻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突破,通过品种矮秆化和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我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水平已实现了两次大的突破,现已育成了“两优培九”(籼稻)、“沈农265”(粳稻)等一批超高产新品种,每公顷产量能达11-12吨,目前正向选育每公顷能产15吨的超级稻品种前进。今后要在对超级稻进行继续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超级稻的产业化开发力度,同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不断加强,使我国水稻育种技术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在继续不断推进超级稻研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推进超高产小麦、超高产玉米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确保我国人口不断增长条件下的粮食安全。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可持续

一、农业科技和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是国民生活的保证,农业科技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手段。所谓农业科技,主要就是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以及专门针对农村生活方面和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科技进步是指通过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 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新旧技术间差别效益的过程。这里农业生产要素的改变是指原有生产要素性能的改良或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也可以指生产要素的组合状态的改变, 是农业科技进步的手段, 产生新旧技术间的差别效益是目的,而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动态过程。

二、农业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农业科技的进步为农业提供了高效的劳动资料和高质量的劳动对象,提供了科学的管理手段。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业科学技术最大程度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业劳动由体力型向脑力型逐渐转化,使农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所有这些都促使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据统计,20世纪初期,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靠采用新的技术成果来实现的不足20%,而到90年代已达70%到90%,由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开始转变。

(二)新兴科技的应用可以为农业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科研成果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农业的“绿色革命”;细胞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使人民利用杂交优势培育出一系列的新品种;核辐射技术诱变和辐射处理改良品种,控制病虫害,提高了果蔬鱼肉防腐保鲜的技术。生物科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正孕育着新的技术革命,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三)农业科技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管理技术是随着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这就要求有与其相应的现代化生产管理。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大大地推进了管理技术进步,比如电子计算机联网技术,一方面使农民和农业企业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同时也实现了组织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现实状况

近年来,科技进步对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科技兴农”已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经济的不断发展又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河南农业科技进步的良好发展

近年来,河南省的农业发展有了较快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2003年9月,林毅夫提出中部崛起的突破口在“三农”。截止到2007年底,作为中国“大粮仓”的河南省,第一产业GDP为2217.66亿元,占河南省GDP总量的14.77%,比全国同类指标均高出3个百分点。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2007年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1000亿斤,达到1039亿斤,连续7年居全国第l;蔬菜的总产量也位居全国第3位;同时,牛肉产量占全国的七分之一,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

(二)河南农业科技进步所面对的压力

虽然河南省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飞快的发展,我国国力日益强盛,我国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全面化,我省的农业发展也面临着转型的重重压力。

1、如何提高农民农业收入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河南是地处中原的农业大省,人多地少,小规模粮食生产是主体格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极其复杂,但主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价格的下跌随着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出现农产品卖难、增产不增收,甚至增产减收的现象,造成农业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逐年减少,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2、农业生产成本的上升由于我国实行制度,随之出现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和现代劳动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土地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很多农产品生产费用居高不下,农业平均利润率连年下跌,造成了农民“增投不增收”、“增产不增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

3、农业结构不合理制约着农民增收由于长期以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单一。农村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重大的格局仍然存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发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阻碍了农业向社会大生产发展,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影响了农民多渠道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我省农村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生产,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户耕3、6亩,规模小,难以采用规模化的现代耕作手段。此外,自2005年以来,尽管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比重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体制、观念、收入等原因,导致农民在二、三产业的不稳定性;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农户中有73.7%仍然没有放弃农村的土地。

四、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河南农业发展

根据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态势及河南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河南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及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新技术体系;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并使其逐步产业化;积极研究和开发设施农业技术,通过人工调控环境、全过程自动化养殖,建立起技术高度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储存、保鲜及深加工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用工成本迅速上涨,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我省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羽燕华.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J].求是,2007(11).

[2]陈奇榕、谢华安.加快福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J].台湾农业探索,2006(2).

[3]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李学勇.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J].学习时报, 2006(8).

篇3

关键词 科技传播;多主体;跨界沙龙;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5-0017-02

生活在当下的社会,我们无时不刻不处在科技进步带来的极大便利中: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在眨眼之间沟通世界风云;新一代生物技术,作用于从餐桌到战场的广袤领域;而在科学的发现上,“上帝粒子”的证实昭示着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新高度。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崇尚科学、传播科学成为全社会的呼唤。

互联网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有笑、有料的科学传播正在信息大爆炸的海洋里显得弥足珍贵。

1问题的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学科发展在纵深和交叉两个纬度上不断深化。一方面在纵深的方向上,学科前沿与学科本级、普适的距离越走越远,另一方面学科间的交叉越来越多,越是在深入的领域里越是会遭遇相邻或其他学科的难题,越是在产业支撑的关键适用技术领域越是遭遇跨学科的挑战。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在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学科发展研究报告中曾指出: “在前沿研究方向、新兴学科领域,学科间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彰显”、这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将更加明确。”针对学科发展当前面临发展不协调、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亟待改善等困难,李静海提出“应统筹规划,努力推动学科体系的协调发展,开拓创新,发展支撑新兴产业的学科体系”的对策。以人为本,培养造就勇于创新的学科队伍,并切实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决定了科技开放与合作的现实需要,也让更广泛意义上的科技传播,成为科技发展的必要和制约力量。

尤其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外,从传播受众到主流渠道的消息源,还深受传统人文思维模式的影响,崇尚科学理性、尊重创造创意的浓厚氛围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公民社会是理性社会。以科技视角关注社会文明,以科技传播培育社会文明,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旋律。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三中全会决定也进一步提出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而与此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科协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的程度比欧盟、美国、日本还高,但同时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显得单一、肤浅和简单。公众一方面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高,另一方面科学素质水平偏低。

学术界和产业界自身也难免受害其中:在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治理格局的新形势下,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挑战近在眼前。面对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我国科技界存在一个追赶者所必须面对的困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没有真正确立,科技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技工作者被尊重状况堪忧等。

普遍、有效的科技传播越来越成为科技发展、产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汽车科技的启示

在时空的四维空间里,汽车不仅让人们走得更远,更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的影响,在当下更深刻地在汽车领域里得以体现,并通过汽车更深刻地变革着世界原来的模样。

一方面,汽车通过电子、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更高智能,甚至无人驾驶。

实际上目前已经出现许多辅助驾驶系统,广泛应用在汽车上,如自动泊车,可以自动感知驻地信息,自动倒车入库自动泊车;碰撞预警,感知碰撞危险,自动刹车;智能空调,通过检测人皮肤的温度来控制空调风量和温度;智能悬架,自动根据路面情况来控制悬架行程,减少颠簸;同时基于互联网海量数据的各种信息服务也开始在车载终端中海量开发。汽车智能化前景广阔。

另一方面,汽车也据依这些技术手段,对外环境和人车本身产生更安全、更便捷的影响。改善人车空间,改善交通环境,创新汽车生活新方式。大数据的地理基础信息及其实时交互的服务开发,是汽车厂商开发智能汽车的外环境。智能汽车实际上是智能汽车和数字化公路、数字化设施组成的系统。目前国际上数字化外环境的条件也还不充分,“车联网”作为近两年兴起的“物联网”思维的新领域,在主要的发达国家也还没有实现重大突破。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在数字化地理信息的基础设施上,在实时定位导航领域,中国有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预期在汽车这一移动载体的领域,北斗――这一中国自己的外环境系统将大有可为。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的双模电动车已经在深圳的出租车市场上实现市场化盈利。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最近在2014年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电动汽车在科技进步、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与国际间的科技合作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技术输出和产品输出越来越多,部分品牌电动汽车和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性能正在走向世界前列”。可以设想,未来我们的私家车生活将直接与国家电网的技术进步与国际能源产业的格局,密切相关。

毋庸置疑的是,在未来的科技发展中,汽车业与能源化工、通信业、软件业,以及汽车学科与材料学科、环境学科、交通学科等的交叉融合将越来越紧密,一个更加开放的汽车业,将是唯一的选择。而在汽车科技的传播中,我们看到在以汽车厂商及其零部件体系厂商主导的市场化传播的同时,有关研究院所、传媒机构和车迷机构的传播,更是因为贴地气、少推销而更深入人心,更对科技的进步和普及推波助澜。

3从汽车科技的传播显见,科技传播是系统工程。

1)科技不是象牙之塔的专利,而应该是降落凡尘的天使,服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只有深入把握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科学有效地表现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高关联性,才能在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

3)科技传播是系统工程,要尊重科技进步的累积性,尊重科技创新的生态、规律。多维度、多主体来表现科技进步。

多主体参与科技传播模式、渠道、内容和手段创新

科技传播是弥足重要的一环。经过多年来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始转换到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上来。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战略的有力引擎。一些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包括环境保护、落后产能、传统产业的升级以及在新型产业领域的布局等,包括社会治理、民主政治等,都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乃至引领。通过传播科技,使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社会阶层,为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提供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的借鉴,推动创新驱动的科学

发展。

唤起全社会关注科学的热情,呼唤多主体参与面向产业支撑的科技传播,无疑是对当前科技传播体制机制的必要继承和创新。

3.1模式:多主体参与的跨界沙龙模式

基础科学的领域固然阳春白雪,应用科学和技术的领域,更体现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其中新兴科技产业,尤其体现科技与社会的关联性,是更具艰苦挑战的领域。在当前转型期的中国,国民经济综合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面向产业支撑面向经济转型的导向尤其重要。

多主体参与,在于切实把握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文化、科技与社会的融合,科学有效地表现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高关联性。

跨界沙龙,在于以“沙龙”的宽松、灵活形式,容纳各学科自身学术的“严谨”和学科间交叉的“跨界”,引领社会对于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的各种思潮,释放一种开放的、逼近真理的学术/产业融合生态。

3.2渠道:传媒、学界、产业界

面向高端人群和未来知识阶层的科学普及。

传媒界是传播科技新知、发挥科技力量的重要力量。丰富的受众资源和国际国内影响,决定了其作为科技传播主渠道之一的重要地位。

学界,是未来的知识阶层,未来社会的主流影响力来自

他们。

产业界,是现代科技进步的重要主导力量,尤其在技术的领域。

必须站在全球的高度,追踪世界科技进展,有对人类进步以及对产业安全、国家形象、科学道德的丰富积累和敏锐认识,从而发挥中国科技队伍的优势,做有担当、有影响的科技传播。

必须和科学家交朋友,赢得科学家的信任、理解和配合,从而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必须从产业中来,这是我们科技传播贴地气、见实效、切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可持续之道。

3.3内容

3.3.1内容平台的构建

以话题构建内容平台。

聚焦热点、焦点话题,提炼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科技元素及其科技进展,构建内容平台,以求整合科技界共识,形成面向公众的科技传播。具体的话题,可以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和科技进展展开,需另文说明。这里不再做具体的展开。

3.3.2互联网工具平台的构建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探索世界的另一只手。互联网工具平台的构建必不可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专项的工作这里无需具体展开。

3.4手段:“学科之旅”系列传播活动

3.4.1 综述

科技回应社会热点,服务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学科贡献服务产业发展。相关学科提炼科普能力,培育社会理性、产业理性,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科技专家资源交流整合,传承有序,创新学科教育与交流,拉近学科与实际距离,缩短科技工作者入门周期

“学科之旅”活动是产业进步所需要的学术理性,是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主流舆情,是科技服务社会的服务创新和传播创新,使学术界提炼核心能力创新科技教育与交流的科普传播创新。是以科技传播的创新,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3.4.2主要内容

“学科之旅”系列科技传播活动,针对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进程中,公民社会对消费、生产、以及科技发展的热点、焦点关注,整合科技界共识,通过传媒互动,为公众带来开放式的理性解答,凝聚起产业各领域、社会各界科技驱动创新发展的共识。并通过与博物馆机构、科技社团、教育、企业等机构的协作,以学科共识、科技前沿为亮点,以对标博物馆展陈、以及消费前沿、热点为辅助,传播科学理性,培育科技文明,涵养经济社会科学、理性的水土,弘扬科学精神。

包括话题组织(含社区互动,互联网调查)、调查研究、形成沙龙主题报告、专家邀请、场地落实、观众组织、媒体组织、舆情监测、活动总结提高等环节。

3.4.3活动目标及预期成果

篇4

农业科技竞争力是指通过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以及农业科技发展政策的实施,所反映的一国(地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总量、实力和科技水平与潜力,以及对科学技术支撑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能力与贡献程度[3]。按照这一概念,农业科技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研究范畴,具备竞争力研究的所有特征。农业科技竞争力不仅仅是科技总量和综合实力,还是一种潜力,要体现在支撑、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农业科技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共性等特征,这使得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与其他竞争范围的竞争力研究具有明显区别。

2农业科技竞争力发展的特点

农业是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4]。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与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科技进步密不可分,农业的外部性、公共产品性、弱质性和不稳定性等经济特征决定了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具备以下5个特性:

2.1渐进性

大量的科技进步一般都是以渐进的形式出现的,即在技术原理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无数大小不等的改进使科技本身不断完善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4]。

2.2区域适应性

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应用农业科学技术时也应该因地制宜,这使得农业科学技术的转移性较差。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需要事前进行多次试验和适应性研究。

2.3系统性

农业科技进步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密不可分,由于某一项农业科技的进步,可以向其他领域推广转移和渗透扩散,促进其他产业科技的发展,逐步形成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出现更加协调和全新的局面。

2.4合作性

保障农业科技资源综合集成及有效配置,应广泛凝聚科技力量,以项目为载体,将项目做成凝聚力量及集聚资源的平台及载体。

2.5复杂性

农业科技发展的复杂性表现为:①由于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难以控制、调节,不可能持续地保持农业科技进步的最佳环境。因此,只能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内,实现科技进步由低级向高级的转化。②农业科技进步内容的复杂性。只有各种科技进步内容的有效化组合,才能形成较大的社会生产力。③农业科技进步结构的复杂性。只有发挥农业科技的综合效应,才能推动农业科技进步。④各类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必须坚持农业科技应用的生产可行性、先进实用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标准,注重农业科技的连锁反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业科技进步体系。农业科技进步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在进行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时不仅要考虑农业科技发展的硬件,还要考虑到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新的方针政策、新的经济体制等软件条件。

3竞争力评价常用方法

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是竞争力综合评价在农业产业领域的应用。从已经收集的文献资料来看,竞争力评价最常使用的是定量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4种方法。

3.1传统的TOPSIS法

TOPSIS法,全称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anIdealSolution,是C.L.Hwang和K.Yoon于1981年首次提出,TOPSIS法根据有限个评价对象与理想化目标的接近程度进行排序,是在现有的对象中进行相对优劣的评价,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法,该方法只要求各效用函数具有单调递增(或递减)性。“理想解”和“负理想解”是TOPSIS法的两个基本概念。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方案),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方案),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则该方案是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TOPSIS法在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中经常被研究者使用,慈斌(2012)、刘贵文(2011)、张洪(2010)、王小建(2009)等均使用TOPSIS法进行了相关行业或产业的竞争力研究。

3.2灰色系统理论方法

灰色系统理论中,灰色关联度是事物之间、因素之间关联程度和数量的表现。通过计算关联系数和关联度,可从整体上或动态上定量分析事物之间的关联程度和影响程度,为确立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提供数量依据[5]。灰色关联度分析是系统态势的量化分析比较,其实质是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列与理想(标准)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几何形状的接近程度,几何形状越接近,其关联度越大。关联度则反映各评价对象的优劣次序,其中灰色关联度最大的评价对象为最佳。与常规研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不同,灰色系统理论认为,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广泛的灰色性,即信息的不完备与不确定性。灰色系统理论从信息的非完备性出发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它根据系统某些层次的观测资料以及相关的数学处理,达到对系统内部变化趋势、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石宝军等(2011)、迟国泰等(2006)、陈光潮等(2004)均使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竞争力研究。

3.3因子分析法

篇5

【关键词】 科技进步 农业总产值 科技进步贡献率

一、科技进步贡献率与农业总产值

科技进步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他在书中提出了“创新理论”。之后,人们继续对“创新”作出种种不同解释,并最终把它归结为“科技进步”这一概念。科技进步贡献率就是在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增长所占的比重,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大小的一项综合指标。要准确地分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必须将科技进步因素从影响经济增长的诸多要素中单独分离出来,然后对其进行量化分析。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总量,它反映一定时期内农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成果。农业总产值的计算方法通常是按农林牧渔业产品及其副产品的产量分别乘以各自单位产品价格求得;少数生产周期较长,当年没有产品或产品产量不易统计的,则采用间接方法匡算其产值;然后将四业产品产值相加即为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生产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二、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

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

此方法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共同提出,该函数反映了劳动与资本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具有如下函数形式:Y=AK?琢L?茁,其中,Y为产出量,K为资本投入量,L为劳动力投入量,A为一定的科技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认为科技水平A应该是时间的函数,可表示为:At=A0ert,其中A0为常数,表示基期的科技水平,r为科技进步系数。则原式可化为:

Y=A0ertK?琢L?茁 (1)

为方便计算,将公式(1)两边取对数,可得公式(2),即:

lnY=lnA0+rt+?琢lnK+?茁lnL+?滋 (2)

由于假定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则将?琢+?茁=1代入上式, 可得回归模型:

ln(Y/L)=lnA0+rt+?琢ln(K/L)+?滋 (3)

本文即根据公式(3)对资本产出弹性?琢和劳动产出弹性?茁进行估计,以进一步测算出我国的科技进步贡献率。

2、索洛余值法

对上述公式(3)两边取微分:

Y/Y=rt+?琢(K/K)+?茁(L/L) (4)

假设时间增量t=1,记Y/Y为K/K,L/L为y,k,l,分别表示产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率。则公式(4)可化为:y=r+?琢k+?茁l (5)

公式(5)即为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方程两边同除以y:

r/y+?琢k/y+?茁l/y=1 (6)

记EA=r/y,Ek=?琢k/y,EL=?茁l/y,则可得到科技进步贡献率公式为:

EA+Ek+EL=1,EA=1-Ek-EL (7)

EA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K为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EL为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三、测算指标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在经济分析模型建立过程中,应该根据经济理论的要求选择合理的经济指标。农业生产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描述的是一个经济过程,一段时期的经济现象,所需要的各项指标数据都应是时期数据。各时点指标或得以推算的时点指标,如固定资产、劳动力数、土地面积等,使用时要做好时点到时期的调整转换。

1、测算指标的确定

(1)农业总产值Y的确定

这里的农业总产值包括:农作物种植业及其它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牧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为了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采用基年的价格水平,计算年的农业总产值用价格指数进行缩减才能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动态。因此,用货币计量的总产出指标必须利用价格指数调整为按同一价格计算的指标。本文根据中名义农业总产值除以农业总产值价格指数来确定农业缩减总产值。

(2)资本投入量K的确定

农业资本投入要素指标,严格说是度量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量,包括固定资产的投入和流动资金的投入两大部分。固定资产投入用农业生产过程中占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存量来度量,用农业生产的中间消耗来度量农业生产的流动资金投入,通过农业总产值与增加值的推算得到,推算公式为:农业中间消耗=农业总产值一农业增加值,为排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固定资产投入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缩减,中间消耗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缩减。

(3)劳动投入L的确定

对于劳动投入量的确定,在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际测算过程中,往往选择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

2、模型参数?琢、?茁的确定

参数?琢、?茁分别表示资本和劳动投入的产出弹性。根据C-D生产函数计算科技进步贡献率时,要先估计出?琢和 ?茁的值,两者的取值不同会导致测算结果的不同。在实践中,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探索,提出了多种估计方法。本文采用回归法,即根据上述公式(3),利用最小二乘估计法来估计?琢、?茁的值。

四、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1、参数的估计

ln(Y/L)=lnA0+rt+?琢ln(K/L)+?滋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取对数后的形式,即公式(3)

采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利用EViews软件对我国2000―2012年的经济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果:LnA0=

-0.117202,r=0.034997,α=0.6684,原方程可以写为:

t统计量值:(-0.466409)(1.619998)(3.079055)

该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R2=0.9919,调整后的判定系数R2=0.9904,说明原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很好。由回归方程得出2000―2012年间的资本的产出弹性?琢=0.6684,劳动的产出弹性?茁=0.3316。?琢=0.6684说明资本投入每增加1%,将会引起产出增加0.6684%,?茁=0.3316说明劳动投入每增加1%,会引起产出增加0.3316%。

2、2000-2012年年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根据公式(6)为了计算各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先算出产出Y、资本K和劳动L的增长率,即y,k,l。然后将?琢=0.6684、?茁=0.3316代入公式(6),即可得到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具体计算值如表下表所示

EA=a/y?鄢100% EL=βl/y?鄢100% EK=αk/y?鄢100%

五、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状况分析

从理论上讲,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应处在[0,1]区间内。从计算结果来看,2000-2012年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均在该区间内。我国的年均科技进步贡献率年为29.05%,年均资本贡献率为67.09%,年均劳动贡献率为3.85%。这说明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资本投入,其次是科技进步,而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最低的,从这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合理配置,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劳动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产业,开拓新的劳动就业岗位。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全民族的劳动者素质既有利于劳动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的提高,也有利于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份额的提高。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促进作用还未超过资本投入。以上计算结果显示,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29%左右,因此针对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发展状况,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第一,加大对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虽然我国在技术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引进规模小、引进结构不合理、引进质量不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第二,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长期以来,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且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过低。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积极拓宽农业科研经费的筹集渠道;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适应高新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增加高技术企业股票上市规模,切实解决科研经费筹集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章刚勇、阮陆宁: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

[2] 罗觯嚎萍冀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影响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篇6

关键词: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现状

一、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社会生产力,早已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也不容小觑,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当时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一,其实质上,则是科技进步发展程度的不同,接下来,我们就对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做进一步的分析。

1.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构成要素有积极的影响

区域经济的构成要素包括:经济中心、腹地和网络,技术进步在对着三要素进行改良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区域经济的深入发展创造良好的地理环境。具体表现在:

(1)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中心的影响

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区域内的主要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经济中心之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成长,技术进步是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区域范围内的科术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中心的地理位置,这样就使其掌握了先进科技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经济中心处于整个地理区域的中心关键部位,整个区域中主要的先进产业和技术部门都集中于此,使其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广阔的市场发展潜力,使它能在第一时间吸收最新的科技成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内在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经济能力。

(2)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腹地的影响

区域经济中心的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增强其对周追经济腹地的辐射力。第一,科学技术在增强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能力后,还可以顺势吸收经济腹地内更多的剩余产品和安置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也拓宽了周围腹地的经济发展空间;第二,技术进步促使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势必会造经济中心城市产业的大变革,从而,使得一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开始向周围腹地扩散,这就为腹地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3)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网络的影响

技术进步也同样改善着经济网络的具体形态,以便促进其更快的发展,换一种方式说,技术进步也同样优化了三者之间的联系。例如,科技的进步使得经济中心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发化发展,经济中心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腹地的产业结构层次,这样就可以从经济腹地转化一部分剩余的劳动力,也就相应地密切了经济中心和腹地的关系。同时,对于经济网络来说,也相应地改善了区域内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快了各地区之间的信息互递和经济交往。

2、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积极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要素通常有四种类型:自生要素、再生要素、牵动性要素以及制动性要素。对于再生要素中的劳动者来说,技术进步可以改善其存在的形态,促使其向知识化、技能化转变,再生要素的资金方面,技术进步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其使用的效率,在拥有高技能的劳动者和高效的资金利用率的同时,就可以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功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对市场这一牵动性要素来说,技术进步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也相应地增加了该产品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市场的作用功能;对于区域经济活动中的组织管理而言,技术进步可以不断地促进组织管理的方法趋于科学化、高效化,也就相应地改善和提高了组织管理的功能形态最终,也就使得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生要素有了重新的认识。

二、科学技术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科学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区经济的增长规模体现出来。尤其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学者,他们强调经济增长作为经济体系的内部因素,是受内生技术影响的,所谓内生技术就是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的有效积累等相关的技术进步因素,这些内生的技术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进入新世纪以来,部分学者对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收集了我国2000以来四五年的综合数据,并采用了随机效应模型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首先,他们把全国所有的地域具体分为大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等8个大的区域,通过对其统计的相关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技术创新方面,与东部沿海以及北部沿海等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我国的西南、大西北区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而同时,其经济的增长速度与东部地区相比也较缓慢,这就明显地表现出当地经济的增长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依赖性相对较弱,也就是说该区科学技术的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区域内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我国研究学者李国平同样利用Fagetherg的模型对我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同样得出技术进步对我国区域地区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也较为显著的结论。

三、科学技术影响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原因分析

1.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力资源量少,尤其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和优秀的管理人才极度匮乏,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现有的类似于高等院校中的校的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等先进科技力量难以充分发挥有效作用,从而,就很难形成一个从基础科研、实际应用到产业化落实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地削弱了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2.技术的消化吸收较低

从我国大部分经济落后的区域看,多数企业对科学技术的消化能力较低,吸收强度不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引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其对先进科技消化吸收的投入,其引进和消化吸收之间的比例关系约为1:2:6。而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其在科学技术方面引进经费与吸收经费的比例还达不到为1:0.1,这种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不合理现象,容易将其陷入“引进一落后一继续引进一继续落后一持续引进一持续落后”的恶性循环之中。

3.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经济落后区域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合作双方的矛盾突出,因为知识产权还未达到资本化、股份化的目标,这就使得先进科学技术发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未得到充分的发

挥,进一步阻碍了科研人员原有的技术创新的动力。虽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企业的积极性很高,研发机构的技术水平也很好,但合作的道路却是异常艰辛。这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方不能及时地处理好各自的利益。

4.金融制约因素

多数区域经济落后地区的企业对风险投资机制的认识不深,该企业发展基金的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受到阻碍,在外资的利用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方面力度不大,从而,严重制约了企业自身的科研实践和生产经营活动。

四、加快区域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

1.深刻认识到区域科技进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国家或地区其经济竞争力的强弱,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脱离了科技进步的发展轨道,区域经济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总量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其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资源消耗高、企业效益低。这一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技术的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经济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同时,面临着提高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

2.提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即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科学技术的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区域经济又为技术创新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东西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全国各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同地区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区域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

3.为区域科技进步提供必要的条件

各区域要深化改革,制定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相关制度。特别是要积极推进与科学技术配套的教育体制、经济体箭等方面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科技、教育、经济三者严重脱节的现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还要积极推进生产和科研的紧密结合,加快科学技术向产品的转化。除此之外,还要改革企业资金的投入方式,对科研项目研究要有选择性的进行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进步中的主力军作用。

篇7

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正逐步走向健全和完善,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1999年国家对科技奖励制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贯彻少而精原则,提高奖励质量;(3)调整奖励的等级和数量,增大奖金额度;(4)加强对社会力量设奖的管理。改革后的科技奖励制度取消了以前不同行政层次的重复设奖现象,强化了奖励的质量,扩大了奖励的社会影响,加强了奖励对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等。但对整个奖励体系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而言,还是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的必要性。尤其是200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和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空缺更是反映出我国科技奖励体系中存在着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科技奖励制度的矛盾和问题

奖后衍生待遇反差巨大

奖后衍生待遇的巨大反差主要体现在政府设奖与社会力量设奖之间,即政府奖与民间奖之间。虽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一项基本内容是加强对社会力量设奖的管理,但直到现在,民间奖励依然游离于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公众的视线之外。每年春天我们都会把最关注的目光投向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公布,而对何梁何利基金奖、求是奖等则只有部分科技工作者知晓。获得国家级甚至省部级的政府性奖励一般都会带来“奖生奖”的现象,即衍生出许多新的效益:晋升职称、工资提档、住房分配、头衔晋级等等。这已经成为非常普遍且公认的规律。但是民间奖的获得似乎是一次性的,很难产生奖后派生待遇,有时甚至在履历表和职称晋升填写的表格中不予承认。做个非精确类比,如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尽管获奖者首次直接得到的奖励经费仅为9万元,但获奖者在回单位之后有可能再次获得单位为获奖而再奖的上百万元经费(当然,其中一般包含科研经费),更不用说其它的晋升职称等待遇了。但是如果获得的是一项9万元的民间科技奖励,那么这项奖励几乎不可能衍生出后面的百万科研经费等待遇。政府奖的权威性以及衍生出的奖后派生待遇与一次性的民间奖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由此导致民间奖和政府奖在整个科技界和社会公众视野中处于极不公平的地位,这对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拓宽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以及科研体制走出行政干预圈等都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评审周期与评审程序不对称

我国目前很多的奖励总是注重于近年的新成果,有些奖项甚至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前一年度或近几年之内的成果,其时效性很强。其实,重大的科学发现和理论是对原有理论成果的修改、发展和突破,有时甚至是与原有范式完全不同的新范式,库恩的科学革命结构模式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是经历着:前科学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反常危机新的科学革命……的反复推演。所以,新成果的学术价值常常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认识和实践应用才能得到同行及社会的承认。孟德尔的遗传定律经过35年后才被人们发现和承认;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刚发表时,能看懂的科学家寥若晨星,以至于爱因斯坦在和著名的喜剧大师卓别林见面时慨叹:“您真是伟大,全世界都懂您的作品并且为之而笑。”因此,科技奖励的评审周期应该坚持延迟评审。

相反,评审程序是一个审定过程,应该讲究时效性。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工作的评审程序一直在不断地调整和简化,但整体而言还是较为繁琐,而且没有走出行政干预的阴影。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者是:(1)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2)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3)中国人民各总部;(4)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从这里可以看出,国家科学技术奖候选人的推荐者都是行政所属单位,专家也必须是经过行政部门认定的。这种推荐制使我们的奖励工作过多地受到行政中心主义的干扰。一旦受行政部门的干扰,其评审时间与程序就容易被延长并变得烦琐。

评审周期的时效性与评审程序的繁琐形成了科技奖励中不对称的一种主要矛盾。只有解决这个矛盾才能避免奖励对象的错位,并且使真正有价值的科学成果不被埋没。

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难以化解

科技奖励的原则是普遍性,只要是有价值和有进步的成果都应该受到表彰,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奖励的价值在于其稀缺性,即要注重奖励的质量,在于精而不在于多。因此,普遍性与稀缺性构成了现行科技奖励中一个二律背反的难题:现代科技成果大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新成果的发展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按普遍性原则,奖励成果不应该有名额和数量的限制;按稀缺性原则和科技奖励的功能,如果不受数量的限制,人人有份,奖励将失去含义,就连著名的诺贝尔奖也有名额的限制。科学社会学家朱克曼说:“尽管关于每个领域不能超过3个获奖人的规定(指诺贝尔奖)有助于保持奖金荣誉和金钱价值,但它与当前科学生活的重大实际不相适应。现在,不仅所有科研项目大部分是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合作当中的主要促进者有时不止3人,因此,往往难以从一些合作者当中指出谁的贡献最大。”普遍性和稀缺性的矛盾是整个科技奖励的共同问题,在我国科技奖励制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注重成果奖,人物奖匮乏。评奖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科研成果与项目,这不仅表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中,更多地表现在各省部级的奖励系统中。这种以项目、课题及成果为核心因素进行评审可以减少因署名、合作单位等问题带来的困扰和矛盾,表面上似乎也可以化解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尤其是在激发科技人员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发挥不了正常的功能导向作用。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是人,是科学大师和科技精英,对典型科技工作者实施个人奖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措施。而且,对成果进行评奖容易造成科技奖励泛滥的情况,尤其是在省部级科技奖励体系中。同一成果获奖,只要是参与者都有一本获奖证书,于是就出现了我们经常见到的同一获奖证书的几种甚至上十种不同版本,其中唯一的区别就是获奖者的名字不同。这种以成果奖为主的奖励形式不仅不能化解、反而会加深科技奖励的普遍性与稀缺性的矛盾,最终挫伤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技精英的积极性,影响科技奖励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的发挥。

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

调控奖后衍生待遇 适当提高社会设奖的地位

获奖本身就是对科技工作者已做出成就的承认,因此它不应该再衍生出更多的奖后派生待遇,“奖生奖”的现象和对奖后派生待遇的获取容易使科技工作者陷入功利主义圈子中。当然,适当将获奖作为一项评价指标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不应该在政府奖与社会奖之间出现巨大反差。因为科技奖励制度不同于经济制度,与社会意识形态没有非常直接的联系,不需要特别强调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而且社会性奖励在科技史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例如,如果没有洛克菲勒基金会提供的资助和奖励,居里夫妇和贝塔朗菲都没有机会实现他们的学术旅行。

调控好奖后衍生待遇的反差问题,首先要对奖后派生的待遇实行适当的控制,防止“奖生奖”现象;其次是使社会奖项与政府奖项同样可以作为获奖者业绩考核的依据之一;再次是要提高社会奖的地位。社会奖的评审和颁发往往是由专业性的学术团体或基金会组织的,因此,提高社会奖的地位不仅有利于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扩大科技经费来源的渠道,对解决我国科技经费短缺、来源不广的现状非常有益。所幸的是,社会奖项的设立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往往通过首先奖励著名科学家来提高自己的声望、获取高标准的声誉。例如,首届何梁何利基金奖就是颁发给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黄汲清、王淦昌、王大珩。

建立行业评审协会 走出行政干预 坚持延迟评审

虽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是由各行业的专家组成,但他们仍然是隶属行政单位并且在评审过程中也要受到行政部门规则的约束,不能完全实行“学术性评审”。而对科学家而言,获得科学共同体的承认是最大的奖励和财富。科技奖励的评审委员会不应该是行政所属而是各学术团体、共同体协会。因此,建立行业评审协会、走出行政干预是我国现行科技奖励重要的措施之一。

对科技成果坚持延迟评审是合乎人类认识和实践规律的,也是和科学技术的不确定性及发展后果的不可预料性相适应的。诺贝尔奖是遵循延迟评审的,虽然在诺贝尔的遗嘱中写明要将奖励授予“前一年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但据统计,1901年到1980年间,诺贝尔获奖科学家从做出重大发现到获得奖励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3.85年,其中间隔5年以上的高达86.26%。即便这样,诺贝尔奖史上也出现过“最伤心的错误”,这就是将192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非比格和他的“寄生虫致癌”学说。因此,只有坚持延迟评审才能确保科技奖励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建立行业评审协会、邀请海外专家实行“开门评审”、走出行政干预、简化评审程序和调控评审透明度并坚持延迟评审是我国科技奖励中应该坚持和实践的具体对策。

篇8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科学测算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进步潜力,对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有效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畜牧业作为农业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畜牧行业的科技进步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另外畜牧业科技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对贫困地区畜牧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和研究有助于推动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畜牧行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几个方面

1.畜牧业技术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因素,发达的畜牧业可以为农民带来丰厚的利润。据四川省农科院对全省科研的603项应用成果的经济效益分析,得出建国50多年来全省农业增产中30%-40%是由于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取得的。另外国家对农业科技工作的投资效益为1:12,表明国家每向农业投资1元,就可得12元的收益,远高于其它部门的投资收益。2.畜牧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在畜牧生产中扩大养殖规模是有限的,由报酬递减规律,有限的规模上增加投入,达到一定的界限后,必然会造成报酬递减。而农业科技的潜力是无限的,通过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提高。3.畜牧技术对农村的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畜牧技术是农业技术中重要的部分。农业技术能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村的改革打下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加快农村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的改革。4.畜牧技术有利于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还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其它产业的转移。畜牧技术的提高可以使畜牧业的产量提高,有很多的过剩产品,另外畜牧技术还包括农村的信息技术和农民的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使农民更多的了解市场的变化,具有商业化的意识,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的进程。

二、计算方法

索洛余值法(公式略)上式中,m为技术进步率;Y1为产出增长率;k1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1为劳动力投入的增长率;z1为养殖规模的增长率;α、β、χ为参数,分别表示资本、劳动力、养殖规模的弹性。公式表明,在总产出的增长率中扣除资本、劳动力、饲养规模的投入量增加所产生的增长,剩余的部分就是技术水平提高产生的增长。Y1的计算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计算。(式略)α、β、χ是资本、劳动力、耕地面积的弹性系数。但是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假设是规模不变即α+β+χ=1,现实的经济中一般很难满足这种假设条件,将其正规化得到以下公式:(公式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Y1由两部分组成,一、前三项是综合要素投入增长率,等于以相应弹性为权数的要素投入量增长率的加权和;二、后三项是综合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它等于以相应弹性系数为权数的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和,即全要素增长率,用TFP表示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率。

篇9

关键词: 税收优惠 技术开发准备金

科技水平是一国综合国力的体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高新技术对于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而我国的科技投入长期处于水平过低和严重不足的状况。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科技研究和发展(r&d)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1990—1993年间为0.7%—0.72%,1994—1995年间均为0.5%。这不仅与发达国家2%—3%的平均水平相距甚远,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的科技投入不足已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到2000年全社会r&d/gdp比重达到1.5%。

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国务院也颁布与实施了一些财政税收政策。如在企业所得税方面,规定国务院批准的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按15%的税率征税;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自投产年度起免征所得税两年;同时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企业的技术成果、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收入暂免征所得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外商投资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15%的税率征税;从获利年度起,第1—2年免税;减免期满后,仍为先进企业的,可延长3年减半征税。并且,我国的《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和“关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有关财务税收问题的通知”(财工字[1996]41号)中明确规定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经费可入成本,增长超过10%时,另加50%税前扣除的优惠。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刺激了企业进行科技投入的积极性。但就目前来看,现行优惠政策基本属于税收优惠,体现在税率降低和税额的定期减免,其他相关措施不足,没有形成一系列多角度、多渠道的优惠政策。

一、现行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

第一、税收优惠对象选择上不尽科学。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一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即只是针对高科技产业区、经济开发区。这种做法有悖于平等竞争原则,区内、区外的企业享受的政策优惠差异较大,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区外企业享受的优惠较少,不利于企业间公平竞争。同时这也给企业避税创造了条件,区内外政策不同导致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税收征收管理。

第二、现行所得税制在鼓励科技进步方面存在着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直接性优惠过多、间接性优惠不足,特别是内、外资企业适用的两套不同企业所得税制与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产生交叉,并且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总体上多于内资企业,存在着技术水平相当条件下的内外资企业的非公平竞争问题。

第三、我国流转税体制方面也存着不利于鼓励企业科技进步的因素。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实施“生产型”增值税的两个国家之一(中国与印尼),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中不得抵扣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这对于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高科技企业而言,是一部分额外的税负,相当于多付了一笔“投资税”,从而影响了企业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的进行。另外,由于现代科研的前期投入资金量大,但“无形资产”、“ 特许权使用费”等不得在进项税额中抵扣,这又进一步加重了企业的税负。

 第四、现行税收征管工作的滞后不适应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需要。如我国对高科技企业税收征管大多专门设立税务机构进行属地管理,这固然有利于对高新产业区的企业统一管理,但对于其它非产业区的高科技企业而言,则带来了税收征管上的困难。同时税务机关在具体征管过程中把关不够,一些名义上的“高新科技企业”也在科技工业园注册、经营,这实际上只会带来国家税款的流失。因而,对于高科技企业的认定及完善其相关认定标准,是税务机关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 、国际上科技税收优惠的一般做法

经济发展需要科技支持,为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刺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世界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有:

第一、准备金制度(reserve fund system)。所谓准备金,系为减少企业投资风险而设立的资金准备,主要有技术开发准备金、呆帐准备金、退休准备金等。这是税式支出的一种形式,即企业所得中用于一定用途的所得可作为准备金处理而不纳税。这其中以韩国的“技术开发准备金” 较为有影响。它规定企业为解决技术开发和创新的资金需要,可按收入总额的3%(技术密集型产业4%,生产资料产业5%)提取技术开发准备金,在投资发生前作为损耗计算。这种做法适用的行业很广,并且该制度对资金使用范围和未用资金的处理有一定的限制:准备金必须有提留之日起3年内使用,主要用于技术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改造、技术信息及技术培训和研究设施等方面。

第二、加速折旧(accelerated depreciation)。即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初期提取较多的折旧,以后逐年减少,税负相对于后期较轻;尽管总税负不变,但相对于“直线法”折旧,企业享有递延纳税的好处,这就相当于给予企业一笔无息贷款。

第三、盈亏相抵(loss carryover and carryback)。系指准许企业以某年度的亏损抵销以后年度的盈利,以减少其以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或者冲抵以前年度的盈余,申请退还以前年度已纳税的部分税款。一般而言,冲抵或抵销前后年度的盈余,都有一定年限。如日本是前1年,后5年;英国则是前3年,后无限。由于现行高科技企业投资风险大、市场变化迅速,这种盈亏相抵的作法有对其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因为企业发生亏损时,其亏损额可以从以前或以后年度的盈余中补偿。因而,这种作法受到一些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极大欢迎。

第四、投资抵免(tax credit for investment)。即对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设备的企业,允许其在税前扣除设备价款一定比例的金额,以减轻其税负。这种抵免有利于鼓励企业更新固定资产和进行技术改造。如英国税法规定,企业用于科技开发的资本性支出可以100%从税前的营业收入中扣除,并且购买知识产权和技术秘诀(know-how)的投资,按递减余额的25%从税前扣除。美国税法也规定,公司可以将当年的研究试验费用“资本化”,通过待摊费用的方式逐年计入成本。这样通过开发费用的税前列支,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降低了企业的所得税负。

三 、对我国科技税收政策的若干建议

我国的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应在吸收借鉴国际上的通行作法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直接性优惠与间接性优惠并重;通过完善相应税制,制定以税收、投资、金融为主的多渠道、多角度的优惠措施,使企业充分享受税收优惠,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和进行技术改造。为此,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有关问题,笔者提出以下若干建议:

首先,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投入的支持。没有科技投入的增加,科技进步只能是一句空话。因而要把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研究开发作为国家产业发展战略来抓。我国企业投入能力弱、投入水平低、自有投资资金严重不足。发达国家企业r&d投入占整个投入的比例大多为50%—70%,日本为80%,韩国也为80%,而我国企业r&d投入比例不足30%。因而,借鉴国外的“技术准备金”制度,运用政策杠杆,促使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一项具有重要推动和激励作用的政策措施。韩国政府在振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广泛采用了这一制度。这一政策取得了极大成功,使韩国经济发展实现了腾飞。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七八十年代的韩国比较相似,因而我们可以吸收借鉴这一做法,规定企业可以从其税前营业收入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准备金在税前作为损耗计入成本费用列支。同时严格规定这笔资金的使用范围,并规定其在一定年限内使用(3—5年),否则对年限到期仍未使用的准备金,计入企业应税所得,并加收一定利息。这样,促使企业积极使用这笔技术开发准备金,并在规定年限、指定用途内使用,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其次,税收优惠要扩大其范围,特别是向一些高科技中小企业倾斜。因为新兴的高新科技企业在初期一般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另外,以前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针对较具规模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可谓少之又少。因而,可以考虑给技术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一定期间的税收减免。同时也可借鉴国外的风险投资机制,设立“创业板”市场,并对购买高科技企业风险基金的所得减免税款,支持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最近,我国台湾省出台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将租税奖励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公司和中小企业。其中,列举了一些人才培训支出抵减.建立国际品牌支出抵减等措施。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在如今的知识竞争条件下,对企业的无形资产投入予以一定数额的退税。这样,对于固定资产较少,享受不到加速折旧好处的新兴高科技中小企业而言,无疑打了一针“强心剂”,有利于其壮大发展。

最后,结合我国目前税制存在的问题,可以尝试对有关税种进行改革,这主要有:

1、企业所得税方面。由于所得税不易转嫁,因而可以选择对企业成本费用的扣除标准、范围作出相应规定来实施税收优惠,这可视为一种事前鼓励。针对我国目前企业所得税制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适时地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措施,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制中明确对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其次,税收优惠要趋向于间接性。直接性优惠主要体现在对凡被认定为高科技企业的,自开办之日起实行“二免三减半“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同时可考虑对一些生产水平的高科技企业,在规定的减免期满后,再延长若干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填补我国高新科技空白项目的高新科技企业可实行“五年全免”的税收政策。间接性优惠主要体现在允许企业在税前按期扣除当期营业收入若干比例的费用。可考虑按费用总额的一定比例(中小企业可适当提高)扣除技术及人才开发费用。同时对其购置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按购置价款的一定百分比(国产设备可适当提高)实行加速折旧。另外,考虑到科技开发风险较大、外部性强,对于企业的中间试验费用,可以对其按一定比例在税前列支。这样增强企业进行科研开发的积极性,降低其失败的风险损失。

2、增值税方面。由于现行生产型增值税范围仍未覆盖到全部商品与劳务,加之不少的减免税条款,并不能保证增值税“链条”环环相扣,存在着重复课税因素。因而,我国增值税收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已是必然的趋势。在此之前,可采取一些过渡性措施,对高科技企业购进的生产性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可作为进项税额扣除,同时可将自行研发或购买的“特许使用费”、“技术转让费”等所含税金按一定比例予以扣除。这样地消除了重复征税因素,有利于企业投资购买专用设备进行技术改造。

篇10

关键词:测绘档案;技术研究;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数字测绘技术的探究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一项重要体现,将科技事业作为社会建设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是社会发展在生活中的总要体现。结合数字测绘背景,将对数字测绘档案的管理技术进行探寻和研发,是建设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数字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主要应用在数字测绘的研究方面,通过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探究,将数字测绘运用到整个社会建设中。数字测绘是现今科技发展的重要产物,科技进步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建设将是深入探究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新途径。

一、测绘档案管理的原则

测绘档案管理有着本质上的要求,对于这一要求我们需要通过严苛的技术得以保证。将测绘档案的管理作为发展测绘事业的重要途径,要以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为首要任务,加大对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要知道,在测绘成果档案管理与测绘技术档案管理之间存在的差别,这是实现测绘技术提升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内容。通过对测绘档案管理与研究,深入的发现测绘档案中存在的不足,通过提高技术管理来加速测绘档案在社会建设中的运用。这正挖掘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与档案管理之间的不同,加大人们在运用测绘技术中的认知。从而加速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在社会建设中的广泛运用[1]。

在测绘档案管理技术中,我们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1.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理性,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运用其合理性在整个测绘过程中是最橹匾的一项体现。合理性通常表现为人们对现阶段技术发展的合理认知,通过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升测绘档案管理在整个测绘事业中的合理存在。2.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法性,合法性要求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需要合法的进行,对于法律的遵循不仅体现在测绘档案管理中,更体现在整个社会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一直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社会主义建设,坚持人民民主。所以,合法建设是我国终将坚持的社会发展目标。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才能保障社会建设的稳步进行,才能推进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3.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将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充分符合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将测绘档案管理技术运用到社会建设中来。合目的性是坚持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发展的一项新的目标,我们要一直坚持以技术发展来引领社会经济建设,将科学技术的创新作为社会建设的第一重要方向。始终坚持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合目的性也是坚持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2]。

二、测绘档案技术的多样性

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有着多样的方向,要通过对管理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升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多样发展。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唯一性、保密性、复杂性。具体分为以下几点[3]:

1.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唯一性。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是运用在测绘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是唯一的,对这一重要性质主要体现在测绘档案管理的技术研究方面。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我们时刻关注的都是管理技术的本身,而忽视了管理技术给测绘档案带来的方便与快捷。就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唯一性,主要体现在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探究中。时刻关注测绘方面的发展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是体现测绘档案管理技术唯一性的重要标志。2.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保密性。技术研发的秘密性一直都是科技发展中重要的部分。保证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保密性,是发展测绘事业进步的重要条件。现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随着通讯技术事业的不断推进,很多技术创新都不再拥有秘密性。所以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保密性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3.对于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复杂性。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是整个测绘事业发展中最为繁杂的部分,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发展来促进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进步。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本身是很复杂且繁多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深入的探寻和研究[4]。只有将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多样性充分的运用到测绘事业中,才能体现出测绘技术对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国家社会建设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

三、结语

数字测绘技术对档案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关注科技创新一直是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探究与分析,将数字测绘的发展推进到生活中,提升社会建设和生活质量。技术发展和科技创新将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放眼当下,将技术管理的研究作为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战略方向,是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时刻关注数字测绘档案管理技术的进步,将这项技术的创新运用在整个社会建设中。通过对科技的广泛运用来实现社会建设的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徐韬.对测绘成果资料提供量下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测绘科技通讯,2015(2):73.

[2]赵常红.数字测绘背景下的测绘技术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6):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