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3 16:37: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党的十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国家战略,充分显示出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对提升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传统农业国家,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首要问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总体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所在。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15年我国农村常驻人口占总人口43.9%,我国农村面积占全国面积80%以上。由于多年来我国只是重视农村的经济建设,忽视农村生态建设,导致现在农村整体上处于环境较为落后的状态。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而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农村人口数量巨大,如果农村人口素质全面提升,积极参与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去,就能大幅度减少生活垃圾排放,节约资源,从而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反之,如果农民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漠不关心,就会导致截然相反的现象发生。可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于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意义。
二、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障碍
近几年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尚没有得到体现,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一些障碍。
(一)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处于较为贫困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正在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多年来根植于农民头脑的小农意识还根深蒂固。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只重视财富的积累和创造,不重视创造财富过程中的环境改善。
农民生态建设意识淡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忽视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如农村很多地方的养殖户,在饲养的动物死亡后为了图省事省钱,不经过处理乱扔死亡动物尸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每年长江下游江面、河面上总会漂来数百具甚至上千具动物尸体,这些动物尸体严重污染了水源,给下游地方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灾难。农村地区垃圾乱扔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地方随处可见成堆垃圾。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化肥使用后的残留物随处乱扔的现象也很普遍。这些都说明许多农民生态建设意识淡薄。他们不太关心自己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缺乏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实现了集中居住。许多新建的住宅小区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居民应该承担的环境责任进行规范。但是仍然有部分农村居民忽视这方面的宣传,对于农村基层组织号召居民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置之不理。比如有的农村居民甚至在自己的住宅小区里饲养家禽等,这些做法都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背离。可见,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思淡薄已经影响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较低
受到长期以来城乡教育水平差距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由此导致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不高。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较低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低。许多农民科学素养较低,看不懂农药使用说明,不知道每亩地科学使用化肥的数量和种类。结果是造成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也造成了土壤和水体污染,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统计表明,每年我国每公顷土地施用的化肥数量是美国的4倍以上,每年都有一些因为不会正确使用农药而导致的伤亡事故发生。
二是不能有效行使农村生态建设的相关权利。有些地方遇到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时候,当地农民要么选择默默忍受,要么以非正常的手段抗争。前者如河北省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周边钢铁厂粉尘污染严重,造成当地农户庄稼绝收,水体污染严重,本地农民正常生活受到限制,当地很多人患上癌症。当地人有条件的都搬走了,没有条件的只能默默忍受。后者如许多地区因为环境污染严重,当地许多民众自发起来围攻当地政府,要求政府出面解决问题,或者直接与造成环境污染单位发生冲突。这些现象都表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缺乏。他们缺乏通过正当渠道反映自己的诉求,争取自己应当的权利的能力。结果是许多地方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此外,由于相关能力的缺乏,很少有地方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相关环境治理自治组织,履行当地环境治理职能,也很少有农民能够严格督促农村基层组织承担相关环境治理责任,督促地方人大代表通过正式会议提出相关农村环境治理的议案。
(三)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狭窄
梳理当前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和规定可以看出,我国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依然不够畅通。当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散乱状态,缺乏完善的体系支撑。随着农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许多地方农民越来越重视当地环境治理,但是苦于没有完善的渠道,这样就影响了农村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如农村环境出现问题谁负责?如何负责?向谁反映?如何监督相关机构是否履行了职责?这些问题的界定都比较模糊。众所周知,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滥施农药、化肥等造成的污染,二是农民生活垃圾随处排放造成污染,三是养殖业造成污染,四是农村周边工厂造成的污染。现在对于周边工厂造成的污染可以向环保部门进行举报,但是前面三类污染由谁来治理,农民反映的渠道是什么,在许多地方无明确答案。
(四)缺少相关法律制度支撑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宏观性的规定,缺乏微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针对性规定。还没有专门的法律和制度对农民参与农村生态建设进行规定。如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是什么?农民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有哪些权利?有哪些义务?该如何行使这些权利,承担这些义务。这些都缺乏系统化的法律和制度支撑。
三、农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农民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应该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强化宣传引导,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意识
农村基层政府相关部门要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极力提升农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一是利用社区报栏、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当地农民群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当地群众有什么样的影响,每个个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以此提升农民的生态意识。二是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组织相关人员,利用农村村级管理组织的平台,进行宣传。地方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宣传规划,利用村级组织召开会议的时间进行宣传,或者在适当的时候集中宣传。三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进行宣传。近些年来的电视公益广告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目前电视公益广告基础上,还可以创作更多的适合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特点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资料。通过经常播放,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垃圾集中分类堆放,采取家庭节水节电措施,不乱扔农药化肥包装物等。只有大力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才能够保障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培训,提升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要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有各级政府部门,也有社会组织,还有广大的农村居民。其中农民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有重要的影响。针对当前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能力较差的实际情况,应该进行系统培训,有效提升农村居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培训应该集中于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农民生产能力的培训,比如如何正确施用化肥、农药,如何灌溉、播种,才能达到资源节约、减少环境污染的效果。相关农技推广人员可以订立计划,集中进行培训。由于许多农民文化素质不高,这种培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通俗易懂方式进行,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二是提升农民生活素质的培训。包括生活中如何节水、节电,如何减少生活垃圾,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和集中处理等方面的培训,让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实现低碳生活。三是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监督和建言献策方面的能力。可以印发相关宣传手册,内容涵盖农民遇到相关的环境问题时如何监督、举报和处理的程序,如何行使民利,选取代表民情民意的人大代表,如何通过人大代表反应相关农村生态问题等。可以将这种宣传手册发给每家每户,并对内容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和指导,让农民真正理解宣传资料的内容,这样可以大大提升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监督的能力,有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进行。
(三)建立完善相关机构,为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途径
当前可以通过几个方面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机构进行完善。一是成立农民自治组织。各个农村地区可以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自发成立相关组织,职责是维护本地环境良好,监督本地生态建设的具体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二是充分依靠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村一级的村民自治组织。在现有的村级组织框架内,可以设立专人负责本地生态建设方面的监督和联系,也可以由村委现有成员兼任这项职责。主要是负责接受本地农民关于本地生态问题方面的举报,协调相关问题的解决。三是上级相关结构应该开辟专门渠道,方面群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如在现有的地方政府热线基础上,增加农村生态建设项目,方便农村参与当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四)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农民参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和法律支撑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关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很少,对于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规定几乎没有。现行《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主要着眼于各级政府方面环境污染的治理责任和义务的规定。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参与权的保护。如美国政府在《应急计划和社区知情法》中作出专门规定,要求环境信息及时向公众公开。这些规定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防治环境污染的积极性。
篇2
[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指向标, 引领着新农村建设的方向, 促进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上的宗旨是提倡高度重视保护环境, 重视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使广大农民共享社会主义国家所创造的美好幸福生活。
( 一) 有利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现代高效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充分合理利用资源环境, 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佳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这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即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不谋而合的,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途径, 而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现代高效农业的支撑, 二者相互作用, 提升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结构、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二)有利于加强民生工程建设, 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是要惠及民生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以及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排灌设施, 发展节水灌溉,消除水库隐患, 扩大防洪库容。加强农村社区服务,使农民生活更加便利更有保障, 精神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使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落实到满足农民需要、实现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上。这是农民的新期待, 党和政府工作的新目标, 也是国家发展建设的新希望。
( 三)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城市和工业的污染向农村转移, 加之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耕地大量减少,灾害频发, 致使我国广大农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环境恶化。广大农民的环境权益受到侵害,严重有悖于以人为本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把弘扬生态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大力搞好文明生态村建设, 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倡导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农民生态意识现状
(一)生态主体意识淡薄
(1)经济发展水平不足以为生态保护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尚未达到富裕级别,处于温饱问题稍有解决,有一定文化教育经历,但是仍热衷如何快速致富,对于长远生态效益没有概念,对于经济处罚也不会像以往那样畏惧。或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有了教育经历,潜意识里可以接受环保教育。远远没有达到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乐于接受环保知识,主动参与生态投资阶段。
(2)教育水平与人口结构导致环保知识匮乏。农村居民缺乏环境保护知识,认识不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既是受教育程度低造成的,也是目前农村留守人口结构造成的。青壮年是农村中接受过教育的一小部分群体,他们与农村的脱离便将仅有的环保知识一同带离农村。
(3)受传统思想和道德习俗影响公共意识薄弱。受根深蒂固小农思想影响农民往往因循守旧、狭隘自私。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对于新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以为意。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大局意识空洞抽象,很少关注公共环境的变化。尤其是当一些破坏环境行为与自身存在利益关系时就更容易听之任之。
(二)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
(1)执法不严监督不力。总体上环保法律法规在农村落实不到位,有关组织机构在审批农村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立项报告时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存在审批漏洞,加之环保部门监督不严,致使群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热情受到压抑。
(2)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生态保护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后盾。然而目前农村的生态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尚处萌芽状态,还需进一步完善,而且由于资金投入不够、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农村的民间环保组织有很大的缺失,村一级环保宣传组织机构缺乏资源匮乏,组织协调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农民接受环保教育机会进一步减少。
(3)环保知识获取渠道单一。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村民获取生态知识的渠道十分单一,原有的村里的广播小喇叭等可以用来宣传的工具已由于种种原因销声匿迹,周围亲友邻居等的环保知识十分有限,电视网络上的宣传知识只是在被动的碰到时偶尔看一下,印象并不会深刻。城市里的环保知识普及活动辐射范围限于城市,乡村难覆盖。
(4)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脱节。一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生态意识,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顾环境代价或者是出于熟人道德而惯于忍耐,另一方面环保法律知识宣传不力,在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事件时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现有土地产权制度缺乏生态保护激励作用
(1)所有权稳定性影响农地生态投入。我国目前的农地和林地的承包年限分别是30年和50年,但这对于满足改善农地生态状况来说仍然有些短,农民在有限的承包期限内会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进行生产,而不会考虑其所带来的长远生态后果。农民对土地收益的预期受到所有权稳定性的影响,如果农民预期土地所有权有不确定的转变就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2)环保行为具有公益性。环保行为比其他任何法律行为都更具有公共性,自己本身并不能在短期内享有生态行为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在潜意识中会阻碍农民生态行为,经济理性通常会超越生态道德伦理占据农民价值判断的主导层面。
三.新时期农民生态意识培养对策
1.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和激励机制作用强化农民生态意识。农民的生态环保知识亟待丰富,农村的生态经济发展势在必行。要培养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农民,使农民掌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让农民有看得见的经济利益,让农民从保护生态中获利。通过诸如公告栏、定期广播之类的开放信息平台公开村内环境事件,褒扬先进批评落后奖优罚劣,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村内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要长期深入有效的开展生态知识宣传,就必须政府高度重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上到下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形成体系,同时配备专业宣传人员,责任到人严格考核,保证宣传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篇3
这次省文明委全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7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前不久,中央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我们开好今天这个会,总结去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刚才,吟怡同志向大家汇报了省文明委去年的工作、今年的工作安排和其它一些事项,大家也进行了讨论,都谈得很好,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当前正值年关当头,大家都很忙,一年一次会议很难得,也不容易。会后,文明办要很好吸纳、整理大家意见,做好有关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文明礼仪宣传教育、“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文明出行、乡风评议等为载体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题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进一步深入人心;以评选表彰全国道德模范为契机,学习先进典型、关爱先进典型、崇尚先进典型、争当先进典型的良好氛围日益形成。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风景区创建深度拓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教育广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文化建设成绩明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环境日益改善。文化大省建设迈出了新步伐,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都取得了重大成绩,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过去一年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文明委各成员单位的积极努力和所作出的贡献。在此,我代表省文明委对各文明委成员单位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精神文明建设还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精神文明建设在区域发展上不平衡,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各阶层群体差距比较大,统筹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紧迫;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压力在增大;面对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思想活动的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非常紧迫,等等。
我们必须从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善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把握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弘扬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建设生态文明;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要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等,所有这些,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前几天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中央高度重视这次会议,总书记和李长春同志出席会议并分别作重要讲话。会议回顾总结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对积累的经验给予了精辟概括,科学分析了新形势新任务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研究部署。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结合我省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1、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对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新的部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审时度势,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发展战略,对我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动员和激励全省人民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需要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释放全社会的活力;需要精神文明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更好地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动力和支持作用,着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环境,营造居安思危、艰苦奋斗、埋头苦干、顾全大局的良好氛围,切实把全省人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上来。
2、面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经济较量中的文化因素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明显提高,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国际社会更加重视我国的声音和作用,国际形势中的中国文化因素和国内形势中的国际文化因素都在增加.同时,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复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战略之举。我们必须从提高综合国力、掌握国际文化竞争和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权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善于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互动联系中谋划宣传思想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高文化的软实力,增强精神文明的影响力。
3、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要更加旺盛,文化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人民群众文化消费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不仅需要更多高品位、高质量、多姿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还希望更加优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文化服务;不仅需要获得更多感性的愉悦,还希望受到更多理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近年来,我省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但是,我省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总体还不高,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相适应。我们一定要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高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4、面对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社会思想多元多变的实际,切实提高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我国我省正处于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机遇期,也是矛盾的凸现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如一些人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政治领域中的杂音、噪音时有出现,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部分社会成员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引领社会思潮、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的任务更加繁重。这就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下大气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二、突出重点,明确任务,抓好今年的精神文明建设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面实施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奥运会举办年。做好2008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意义十分重大。
1、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党的十七大和这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都十分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来论述和强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鲜明回答了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理论、信念、精神和道德来指导、团结、鼓舞和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前进的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要结合实际,通过开展诸如十七大精神主题宣传教育、道德实践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文明素质工程实施等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活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要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有力支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要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完善有关政策,制定得力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内容融入到理论武装、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社会科学等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中,以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产品鼓舞人、塑造人;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广泛吸收群众参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内容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潮、陶冶情操。
2、着眼于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现代文明程度,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广大干部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是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的有效载体。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有关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要求,以评选表彰第二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为契机,突出群众创、群众评,紧紧围绕关注群众生活和文化权益的根本问题,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文明城市创建活动要以解决社会反映强烈、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诸如交通秩序、公共场所市民的文明言行、社会治安等精神文明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立足于制度建设和常态管理,突出针对性、实效性和经常性,通过修改完善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和考核方式,深化创建主题,丰富思想内涵,健全工作机制,进一步巩固提高城市的现代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要围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节日,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系列庆祝活动。要大力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人们支持奥运、参与奥运,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力量。完善志愿者服务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文明行业、文明示范窗口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要充分运用先进评比机制,调动广大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根据群众反映的意见,着眼于方便群众办事,健全和完善信用制、承诺制等制度,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流程,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要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参与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把关注民工文化生活、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民营企业创建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要着眼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以乡风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激发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的热情,广泛动员农民群众参与。文明风景区的创建,要从优化景区管理、改善景区条件、提高景区员工素质入手,将《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落到实处。
3、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的,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题中之义,又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总要求,着眼于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活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在农村广泛深入地开展党的十七大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村干部群众确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形成与新农村要求相适应的文明风尚,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农村垃圾集中处置、污水集中排放为重点,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努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镇(乡)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为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引导宣传文化工作者深入农村基层,贴近农民群众,创作更好更多适应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文化产品。继续推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大城市文化资源配送农村、服务农民的力度,形成理论政策、电影戏剧、图书报刊、文化工作者下农村基层的长效机制。着眼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认真总结近年来全省各地农村开展“种文化”活动经验,在全省农村开展“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加大组织实施力度,广泛发动农民参与,努力扩大活动覆盖面。以巩固规模、拓展领域、提升水平、扩大成果为目标,深化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引导各级文明单位进一步从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结对村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
4、着眼于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青少年是社会的主群体,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对象。紧紧围绕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重点,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继续按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3510”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大力实施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社会环境的阵地、精品、绿网、净化、帮护等“五大工程”,积极引导和协调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以及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服务,动员社会各方力量,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区为平台,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三方联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继续实施未成年人实事项目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为未成年人办好10件实事的考核机制,鼓励各地在完成省规定动作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努力为未成年人多做好事、多办实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关爱未成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要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和形式多样的人文大讲堂为载体,全方位培训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着眼于建立健全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显著特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关键在领导。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按照总书记在这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16字的总体要求,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高度,切实加强和改善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努力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精神文明建设,及时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党政各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检查考评制、表彰激励制、财政投入制等工作机制,在制度上、财力上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篇4
论文摘要: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文章论述了初级形态生态文明的内涵、发展历程以及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笔者从生态文明初级形态的理论出发,提出了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并从高等林业教育要为现代林业建设培养“生态型人才”,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大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等方面阐述了高等林业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迅速,但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以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生态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中央及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战略,这是总结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作出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的形态及特征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人类社会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生态文明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可分为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我国现阶段努力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所谓初级形态的生态文明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不野蛮开发,不粗暴对待大自然,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认真保护和积极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而高级形态的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
生态文明是人类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这个进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一,绝对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功利主义时期。认为万物为人类而存在,只要人类需要就可以任意地改造自然,只有人类的存在价值而不存在自然自身的价值,文明仅限于社会文明,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明。其二,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文明时期。反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持续的健康和富裕。在不触动人类伦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技术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问题。其三,自然价值的生态文明时期。认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路线是文化的,仅仅依靠技术的改进远远不能奏效,必须确立新的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政治社会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
生态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很显然,生态文明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与物质文明是一致的。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应该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二、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联合国指出:全球森林已从76亿公顷减少到38亿公顷,减少了50%,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大厦。并强调,“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2007年12月17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的<国际森林文书》中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要履行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政治承诺,制定和实施国家林业发展战略和规划,将林业发展纳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务院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这是对林业重要性的准确判断,预示着林业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近两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林学、森林与林业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深化,林学经历了传统林学的各个阶段向现代林学转变。现代林学成了以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建、经营管理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为核心,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效益和多种功能为目的的学科。对森林的认识,也经历了从认识单株树木群体到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森林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功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占有30%左右的面积,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以其在陆地上分布的广泛,森林生物量占地球生物量的60%以上,森林的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全球50%以上生物种生活在森林之中,森林既是人类产生和生活的摇篮,又是繁衍的家园,既是人类不可缺乏的资源,又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环境,同时森林在改善地球环境,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中有着特殊重要作用。由于上述对林学及森林认识的深刻变化,使人们对林业的认识从长期形成的以木材利用为中心,已逐渐转变为以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作用为核心和重点,全面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作为林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以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毋庸置疑,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及维护生物多样性、弘扬生态文明的重要职责。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教授认为:林业以培育森林资源、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使命,是生态建设的排头兵,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以培育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生态实践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具体而言:林业通过生态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能够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林业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建立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满足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林业通过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唤起人们的绿色意识,促使人们形成尊重白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
三、高等林业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现代林业承担着优化生态环境与促进林业发展的双重使命,是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林业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现代林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级林业专门人才,切实履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使命。
(一)为现代林业建设大力培养“生态型人才”
“生态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观,真正感悟自然是人类生命存续的基础,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内在的精神信念。其次,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人类的生产劳动、物质财富的创造要本着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再次,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这种公平和共享的道德应成为人类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高等林业院校“生态型人才”的培养应当建立和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和教育体系,明确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大胆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环境生态教育模块,将环境生态学系列课程列为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使其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者、组织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二)注重培养农民的生态道德观念
在整个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农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防止整个生态恶化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冈,也是高等林业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农民生态道德教育要注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注重与“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相结合。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是紧密相连的,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改善生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了当地发展和老百姓致富,不考虑经济,侈谈生态,无法鼓励老百姓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生态建设只能停留在口头上或纸面上;只考虑经济发展,不考虑生态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这种发展也必然是不可持续的,迟早要遭到自然的报复。因此,要更新观念,向生态要经济效益,将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有效地结合起来。农民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基础雄厚的物质保证,依赖于农民生存环境的提高以及提高的程度。因此,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态道德水平,较为宽裕的生活条件是根本、是基础。只有把生态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基础”密切结合起来,协调发展,使农民在摆脱了贫困并逐步走向富裕的生活中陶冶情操,从生态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的快乐中分享实惠,农村社会才能得到全面的进步和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绿色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民在学习掌握这些“绿色科技”成果的同时,能真正理解生态文化的内涵,纠正那种把生态与经济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
(三)着力研究生态建设制度
我国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维护国土安全、木材安全、物种安全、能源安全、淡水安全、粮食安全,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发展条件;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空间;才能不断增加森林碳汇,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环境基础,物质保障和文化支撑。大力加强生态建设,关键是尽快健全、完善生态制度建设。林业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在师资、科研、学科优势,把加强生态建设制度的研究和创新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以落实。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结合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大力发展人工林等领域分别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重大的成绩,但很多生态建设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生态补偿制度的建设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的政策缺位。李文华院士认为,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还是过分注重自然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略了其生态价值,尤其是忽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生态无价、资源无偿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体制和政策中。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严重短缺,无法解决诸如森林、自然保护区等领域的生态保护问题。这种生态保护及其经济利益关系的扭曲,不仅使生态保护工作面临很大困难,而且威胁着地区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和谐。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不仅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现代林业认为相对于森林的生产价值,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创造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更高,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更大。国际上认为地球森林生态系统所创造的生态价值远远高于木材生产价值十几倍。但是,这一点至今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有些人认为林业生态建设是赔钱的,国家每年都在投人,收益却不多,其实林业创造的效益在别的行业得到了具体体现,比如,林业的碳汇功能、旅游业的收人、粮食的增产、人们的健康,等等,但大家没有意识到这是林业的功劳,没有计人林业的收益,这对林业生态建设是不公平的。我国的森林大都分布在偏远山区,当地居民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丧失了快速发展的机会,而其他地区的人享受着森林提供的多项服务,却不尽任何责任,这样的“免费午餐”、“不劳而获”是以牺牲保护者的利益为前提的。在这类生态保护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公平的原则下,处理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只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才能调整相关主体生态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鼓励生态保护行为。在生态文明社会里,必须转变观念,以新的文明理念建立一套科学的核算体系和制度,让保护者得到补偿,让破坏者得到惩罚,让占有者付出代价,让受益者分担成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良性的循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四)积极培育和传播生态文化
篇5
关键词:生态视域;农村小学;环境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252-01
一、生态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生态环境理念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中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而且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更为缺乏。但作为农村和农业未来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当前中小学生对待生态环境的观点和认识是影响我国未来农村、农业发展模式的重要因素。
1.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为我国工农业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健康、持续的生态环境保障。在农村小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师生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文明意识、环保意识,帮助学生获得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做农村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者、促进者,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公民,为建设农村、农业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贡献力量。
2.小学特殊教育阶段的需求。小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对象之一,正处于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的养成时期,学习知识快,可塑性强,因此在该阶段进行正确的生态文明教育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切身践行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宗旨;有助于树立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助于培养人才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顺利进行。
3.农村环境现状的需求。当前我国城市的垃圾处理基本进入分类集中处理阶段,但是我国农村还处在农户自行处理中,很多垃圾未经处理就放置在村庄周围,造成大量垃圾围村的现状;同时由于近年来农村燃气等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利用,大量农业废弃物如作物秸秆等不再被农民所重视或者利用,更多的被焚烧或者弃置与农田周围,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由于追求农业利益,化肥、农药大量使用,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而小学生接受能力强,对生态环境的认同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行为,从而为保护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做出贡献。现在的小学生也将是未来农村的主人,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也是为未来农村环境保护奠定基础。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可行性
小学生极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和现象,同时通过教育可尽快认知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有助于生态文明理论在农村的传播和未来农村的发展。通过小学生可实现以下环境保护工作。
1.家庭垃圾分类集中与回收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是造成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同时缺乏有效的垃圾收集和处理措施。在农村生活垃圾中,主要以生物质垃圾为主,其物理组分以易腐垃圾为主,已有的示范运行结果表明,在收集前进行人工分拣,可采用生物垃圾就地堆肥、惰性垃圾集中处置为特征的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处理技术,减量率达到50%左右,无害化率达到100%,堆肥产品质量符合现行标准要求。而通过小学生将家庭产生的垃圾进行相关分类,一方面可以增强其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便于进行规模化处理。
2.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宣传。通过中小学生参与,在农村开展有关科学施用农药、化肥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用药过度滥用,农产品安全遭到威胁。如果能在小学教育中加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课程,通过小学生的宣传,扩大农药、化肥以及农业科学施用技术的利用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措施
1.教师榜样示范,以身作则。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十分强调了榜样的作用,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认为:对儿童行为发生最大的影响的是周围同伴,是他的监护人行为的模样。因此为使小学生有效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并付诸行动,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包括有关领导都应该为小学生的成长环境营造一种生态文明发展的良好氛围。
2.课堂理论教育。课堂要成为学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这要落实好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各在学科都要注入关于生态文明的内容;二是提高教师生态文明业务理论素养,将科学的、人文的、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三是专门设置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把地方生态文明纳入课堂,形成特色,如昌邑市具有万亩柽柳湿地,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编辑成教学素材可提高学生的科学和环保意识。
3.课外实践活动。生态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重视生态文明实验教育,为学生提供生态文明实验的场所和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与生产技能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意识,将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是可以把生态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实践课程开设,通过对家乡周围特殊地理环境、生态系统的认识,树立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结合节假日,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举办生态文明图片展览,生态文明报告会等,拓宽视野,形成心灵震撼,形成生态文明意识,最终形成小学生自觉生态文明行为。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具体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明确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并把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起来,提出了保护自然环境,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党的十七大又将生态文明这一崭新亮点写进党的报告中,文明生态村已日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综合创建载体。因此,无论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还是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农民来说,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态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自然观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诉求。
生态伦理思想是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的产生、繁衍与进化都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历程中逐渐完成的。第二,人类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劳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手段,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和善待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进化,注重可持续发展。第三,人类应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在享受现代文明以及自然界的恩赐的同时,彼此的矛盾和不协调因素会逐渐显现。人只有遵循客观生态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凭借人类的聪明才智来逐步消除这些矛盾。第四,应坚持制度、科技进步与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从表象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自然出现异化现象,但从本质来看,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异化的反应,要解决这个困扰全人类的难题,唯有解放人类,消除人与社会的异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观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核。科学发展观强调人是自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要充分尊重自然、珍爱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代际利益,把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主要利益和次要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与马克思自然观一脉相承的,是社会主义生态伦理观的思想精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道德意识是衡量国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文明的综合体。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步经历了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回归过程。其中,如何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国家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尺。按照人的需求理论,人类生存首先要解决饮食男女等物质生活的需求,当这些条件满足后,人们必然有更高层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例如,环境优美的宜居环境,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喜闻乐见的生态文化,等等。其中,环境质量的优劣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物质生活,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以及幸福指数。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生态道德体系,必将极大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来说,生态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公德意识、生态道德规范和生态美学观念等三个方面。所谓生态公德意识就是要求公民积极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生态保护要摆脱狭隘的自我意识和地方保护主义,要着眼于人类整体和子孙后代的利益。生态道德规范即是指建立起从生态道德认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行为等三位一体的道德约束、监管与奖惩机制,以规范环境个人行为、环境集体行为、环境职业行为、环境决策行为等。生态美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的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视角,感受生态美的愉悦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坚持“三同步”(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原则和“三统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发展原则,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农村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农民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构想,是人类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思想强调,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最佳组合与可持续发展。在农村,某些地方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代际效益,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有助于加强农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唤醒农民的危机意识,树立起生态意识,从而有效制止破坏生态道德的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新型农民,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对农民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加强农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之一。生态道德教育从塑造理性生态农民的方面来展开,把农民培养成具备生态道德修养的劳动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就可持续发展人才。从根本上说,就是造就具有优良的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品质和行为的新型农民,使他们具有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心,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具有把开发、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意识,具有为维护生态平衡而献身的精神。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主要原则。
1.平等和谐原则。
生态环境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然环境的价值并非是无限的,人类作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就要遵循自然界的内在规律,只有顺应了这种规律,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才能不断进步。生态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道德的形成,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都是直接在生态环境中进行的,所以更应尊重和顺应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树立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的观念。这种与生态环境平等和谐的观念,并非是农民对其所处的环境毫无干涉,而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并按照这种规律去生产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状况,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解,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公正原则。
新农村生态伦理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实行利益公正,具体而言,生态道德范畴的“利益公正”原则主要涉及人与天地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在共同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过程中权益与义务关系以及基于长远利益考虑的当代与后代的关系。首先是人地公正,即人类和自然应保持一种公正关系,人类要理性地对待自然,合理节制自身欲望,有效利用资源,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其次是代内公正,即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过程中,要做到权限明晰、机会均等、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其目的是强调社会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之间要公平享有和保护自然资源,要公平拥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权利和义务;更要求先进富裕地区在保护生态环境上要承担比落后贫穷地区更多的责任与义务。最后是代际公正,主要是指地球上有限资源在不同代与代之间的合理分配和补偿。
3.适度原则。
适度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性原则。第一,适度发展。要彻底扭转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重增长不重结构的粗放式农村经营模式,适度发展传统农村产业,积极发展生态型和环保型农业,将生态环境作为潜在物质财富和潜在生产力保护起来。第二,适度消费。要积极倡导消费文明化、消费生态化和消费适量化。消费品的设计、生产、包装、流通、消费都要环保化,要在全社会树立消费的生态良心;同时要积极调整消费结构,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决不能搞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浪费资源的高消费。第三,生育节制。从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的角度分析,控制人口是重中之重。农村人口的增加会加剧代内矛盾冲突,势必影响代与代之间的利益平等,这就要求树立自觉节制生育的道德观念,控制农村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将人类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结合起来,与社会文明进步结合起来,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4.统筹兼顾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兼顾,多管齐下。要坚持德治和法制相结合,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首先,生态道德是发展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培养具有生态道德意识的公众,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进而培养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保护问题。其次,应加大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包括加大执法频次和处罚力度,使农民感受到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形成全社会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利舆论氛围。最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公众环境意识,要通过农村素质教育培养农民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境技能,提高其有效地参与环境保护实践的能力。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道德建设的路径。
1.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生态道德认知。
生态道德教育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广大农民是否能够受到全面系统的生态知识教育,形成清晰的生态道德认知。首先,我们要积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的自然观以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使生态道德观念成为广大农民深层次的道德认识,并使这种道德意识渗入到农村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次,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环保长远教育规划,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依靠县农干校、党校、职业培训学校、村委会等农村教育平台,以农村领导干部、中小学学生和农村居民为受众重点,以环保常识、环保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开展不同层次的生态教育。最后,要特别注重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意识的培养,完善干部考级制度,将环保工作列入考核范围,使他们正确处理环保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改变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村建设的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农村进行广泛调研,增加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报道频次,树立典型,推广经验。环保部门要经常性深入基层,开展宣传活动,帮助农民排忧解难,要大力普及环保知识,利用图片、乡土教材、乡村短剧、村头板报、科普报告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知识性与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广大农民自觉养成环保理念,树立起良好的生态价值观念。农村生态道德建设必须建立在农民具备环保能力的基础上,因此,有关部门还应加大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生态技术的宣传与培训的力度,如沼气使用技术、合理施肥和施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珍稀动植物的繁殖和保护技术以及防污、排污、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等。
2.发展生态农业,培养生态道德情感。
生态道德教育不仅要有理念的树立,还要有情感的培养。生态情感的萌生主要根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自然界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会油然而生对自然的敬重和爱惜之情;二是因为自然界是满足人生存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原始基础,对此有深刻认识的人们会对自然产生出一种认同、依恋、感恩和爱护之情。因此,我们要重视从审美需要和生存需要的角度去培育农民的生态情感,培育农民热爱自然、与自然为友的生态情感,唤起人们的生态良知。生态道德教育要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发展新产业。当前,重点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产业层面。生态道德教育要与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激发农民学习生态知识、运用生态知识的积极性。同时,生态道德教育还要与改变农民生存环境相结合。当前,生态道德教育重点要与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生态环境结合起来,鼓励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的规划中来,建设新人居,使“三清”(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3.强化管理,规范生态道德行为。
强化管理是农村生态伦理建设机制运行的保障。要综合运用法律、新闻舆论、经济奖惩、技术检测、行政处罚等多种手段,加大生态环境的监控力度,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明确责任。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彻底转变资源部门管理体制。目前,我国资源部门担负着资源保护执法监督、生态建设、资源经营和开发等多重角色,政企不分,严重制约了其生态保护的主要职能的发挥,因此,实行资源管理政企分开,明确各自责任,已迫在眉睫。第二,建立并逐步完善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第三,制定有关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土壤污染等方面的法律,制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矿山生态恢复、生态脆弱区评估、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生态旅游管理等法规和标准。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家法制化管理体系之中,加大对重点区域和流域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第四,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损失纳入政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到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上来,建立生态保护经济政策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下游对上游、开发区域对保护区域、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受益人群对受损人群以及自然保护区内外的利益补偿,积极探索建立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共享机制。
4.监督反馈,科学设计生态道德评价体系。
设计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信息反馈系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力推动和强大约束。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提供了途径,反映出绩效。所谓提供了途径,就是明确而具体地告诉人们,寻求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重点和关键,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及其他各项社会事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相互作用及影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应立足践行科学发展观,设立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环境友好和运行效率五个方面并兼顾其他因素,能体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能否协调发展,人民群众是否分享了发展的成果,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不仅要体现经济增长,更体现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对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作用。所谓反映出绩效,就是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评判,体现出各地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差距及出现的问题。通过社会评判和公众监督,形成强大的约束力,督促各级地方政府不断纠正偏差,使公共决策和执政行为更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着制度设计、政绩考核,影响着公众评判和舆论导向,唯有科学设计、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促进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对其建设生态文明的成果做出全面准确的评判。
参考文献:
[1]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3-0160-02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争取利润最大化、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应承担对企业员工、客户和消费者、所在社区和社会环境的责任。企业必须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己任而努力实践之。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不可讳言,我国在多年来的经济建设中,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有关领导部门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提倡要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制止并坚决处理了一批污染环境、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项目。
有国内媒体援引的一则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由于中国拒绝,几百吨原本是运往中国的生活垃圾正在被运回它们的老家英国。对此,英国环境署无奈地说,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和环保意识的苏醒,洋垃圾输入中国将越来越困难。这和此前几十年问,中国成为很多国家垃圾处理目的地形成了强大的反差。
由此可见,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正在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但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的还十分严重。其中,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甚至被破坏这种消极现象,在某些地方和部¨依然严重存在。
据2010年5月《凤凰网》报道,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等,造成河流污染严重,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据统计,目前水中污染物已达两千多种,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菌的水。
从上可见,在我们前进道路上确实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有不少闲难和问题,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一些地方和企业的领导层片面追求GDP,片面追求政绩,片面追求利润,而没有真正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导致只要对增加GDP有好处的,明知会严重污染当地环境、损害生态文明的项目却争着要上,或者边评估边上项目,或者是未经必要的审批上了再讲,顽固地走先污染后治理甚至不治理的老路。如果一定要在受到当地居民反对造成重大影响后被迫叫停,这不仅会使企业形像受到损害,同时也会使项目的先期投资成为无效投资而在经济上带来重大损失,也许还可能由此引发法律风险。
二、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造成生态文明被破坏的原因是多方而的,但生产企业的超标排放却是最主要的原因,或者说是最主要的污染源头。因而,企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负的责任是晕大的。
党的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报告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而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此,无论是地方政府或是企业领导层,都要努力学好十文件,提高对建设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以文件精神为指针,联系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实际,切实进行整改。这是治理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最有力保障。
“社会成就企业,企业回报社会。”介业是创造财富与履行社会责任的统一体,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企业改进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综合价值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在为社会创造财富和提品,在为社会吸纳劳动力,在为国家贡献税收的同时,一定不可以只顾产值、只顾利润、只顾讨好上级,而不顾一切地乱耗资源、浪费能源、严重污染,置生态环境与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闻不问,最终招致在强烈反对声中被迫停产整顿,甚至停产搬迁的风险。
十报告还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而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企业只有严格按照这一要求运作,才能在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也才能得到良好的生存和持续发展。
三、企业应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在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同时,企业至少应该落实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监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篇8
关键词:生态文明;潮流;问题;挑战;对策
近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全球气候协定。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当天在一份声明中批评说,美国“加入了少数拒绝未来的国家行列”。加上近些年来,我国多个省市都出现大规模的雾霾状态,空气质量的严重恶化再一次将环境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关注生态文明,构建美好家园日益成了人民群众的强烈诉求。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要让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一直以来,我国对生态文明都予以高度的重视,但是其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分析并探究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挑战,并分析出相对应的对策,进而不断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我国生态文明潮流发展中的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生态文明潮流下的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地进行相处、社会拥有健全的保护环境的法律,生态技术相对发达。但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景象并非如此,且与理想状态依然存在很多差距。从整体上来看,我国虽说是顺应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但是从局部方面分析依然存在很多逆生态文明潮流的问题。
(一)淡薄的生态文明观念
意识对人的实践具有反作用,社会经济愈发展,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就愈加尖锐。这种淡薄生态文明观念的行为不仅表现在个体的消费习惯和生态认知方面,还存在于政府片面的政绩观里面。对于个人而言,首先是骄奢的消费习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和提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物质生活的富足导致一部分人民生活开始铺张浪费,到处炫富,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排场,这就让社会中的自然资源开始面临短缺的危险。其次是缺乏对于生态环境的正确认知。据不完全统计,普通民众对于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了解不全面。他们只知道汽车尾气、雾霾抑或是焚烧秸秆等会对空气造成污染,但是对于酸雨、臭氧层、土地沙漠化等问题却知道得很少。这就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很大程度上还认为自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而不是环境保护的执行者。对于政府而言,虽然中央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已下发中央文件。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官员依然以提升GDP作为区域发展的目标,在政绩观上出现严重偏差。这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不计大自然成本的工作思想,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必然会对生态文明的建设造成无法估测的影响。
(二)缺失的生态法治政策
在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大步地跟随着生态文明趋势,但是在环境法律体系上还是需要不断完善。经过不断的努力,我国在环境法律体系上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但是,作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政策体系来讲,需要我们完善的地方还是很多。首先,我国依然缺少一部统一的、对各方面都具有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法律。说到环境,就必须要说到它的庞杂性,它包含多个方面的法律,例如社会法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民法部门的《物权法》;行政法部门的《矿产资源管理法》等,[1]各个法律之间的界定衔接不紧密,在对法律的实施过程中很容易就会造成相互扯皮推诿的情形,这就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潮流的发展。其次,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很多方面在法律上依然是空白。生态文明潮流是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虽然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已经制定了相关数量的法律条文,但是其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例如,几年前发生的日本核泄漏事件,当时就让世界茫然了,很多国家不知所措。而对于核能的安全使用,我国也没有适用的法律,这就需要我国在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加以完善。
(三)落后的生态技术水平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现代化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同样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顺应生态文明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的需求。所以,如何一手拉动经济一手保护环境,成了我国此时面临的重要难题。而生态技术的发展是化解这个难题的一把钥匙。生态技术可以从源头上控制住污染源,将污染物进行转化或者分离,之后变成人类可以再次运用的再生资源。生态技术也可以称之为绿色技术,是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但是从相关数据上来看,我国在生态技术方面的发展还是任重道远的。从BP公司2016年的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在2016年,我国的石油消费占据仅次于美国的第二位;煤炭的使量排在世界的第一位。众所周知,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造成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形成温室效应或者雾霾。[2]而且,因为生态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也是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我们的利用率依然很低。这些因为技术不足所带来的困扰,也是我们我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生态文明潮流发展中的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处在转型期,生态文明的构建面临着复杂的情况。我国政府不仅要解决上述的问题,还需要面临下面的挑战和矛盾。
(一)生态环境整体性与区域管理分散性的挑战
生态环境从内而外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简言之,某个区域内的水、阳光、各种生物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但是,我国如今的生态环境的管理中存在着分散性的特点。首先,同一个生态环境被划分给不同的部分进行管理,如环保局、农林局等;其次是不同的生态环境被分散在不同的区域内,被不同的行政部门分管辖,这就使得这样一个有机整体在管理中潜藏了很多危机。在生态文明潮流中,如果出现了跨界的环境污染,无法责任到人,导致有关工作人员相互推诿,不能协调运转,使得原本良好生态发展政策不能很好地得到落实。还有就是,因为被不同区域管辖,两个地区政府不能商定出跨区域环境治理的协定,导致环境污染在有关区域之中产生转移。
(二)公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与缺乏公众参与空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地提升,比较关注身边的环境污染以及其对健康影响的程度。人们对和自身密切相关的空气污染、水污染都表现出极大的担忧,并且通过微博、微信或是其他媒介表达出来。但是,在我国,人们如果想要尽情地表达自己对环境的看法是缺乏公众参与的空间的。从制度层面来讲,虽然公众可以利用、听证会或者直接诉讼的方式来表达自身对于环境的诉求,但是由于一定的局限性,这都没有能够发挥出积极的作用。[3]而公众没有表达出的这些诉求会逐渐转化成抗议,尤其在农村地区,有些抗议事件受到政府压制,反而转变成了恶性的暴力事件,严重影响生态文明潮流的发展。
三、迎合生态文明潮流,建设美好家园的战略与对策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要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运用现在互联网中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创新宣传方式,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民众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在政府官方微博中进行对区域环境治理的好决策,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到环境构建以及环境保护中。此外,就是要提高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师资队伍水平。我国高校要开设和环境保护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环境专业人才,以便为小学、中学输送更多的专业教师,进而保证高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来保证生态环保理念得到大力宣传。当然,政府相关人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依据最新的环保政绩考核机制,将环境保护放在心上,对于未落实该机制的人员,追究其相关责任。
(二)推进我国生态法治工作的展开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进程,需要法律的维护和保障。生态文明的法治工作,要能够充分地发挥法律的规范以及引导方面的作用,为顺应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奠定基础。首先,是立法工作。我国要在分析目前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的法律,并补充新的条例,以此来解决法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除此之外,就是修改现有法律中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协调现有法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执法工作。当然执法人员自身的素质要能够满足相关岗位的要求,在执法过程中要能够遵循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章程。当然,环境问责制度需要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执行;此外,就是对立法以及执法的监督工作。我国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群众要能够对相关的立法与执法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其顺应生态文明发展的潮流。
(三)促进生态技术创新和使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技术也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我们国家需要制定生态技术创新的工作计划,并且落实到实践中。在推广过程中政府要能够进行扶植,让其在工业、农业等多领域得到合理运用。其次,是引进外国先进的生态技术,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以及生态环境的生态技术。[4]当然,还要加强生态领域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吸收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向他国展示我国负责任的环保大国的形象,减轻西方国家在环保方面的压力。此外,政府要能够积极地支持生态技术的转化,鼓励生态技术的研发工作,积极促进新技术的诞生。
四、结语
总而言之,顺应生态文明的发展潮流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关系到民众利益,关系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虽然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地创新思路,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参与进来,解决相应的问题,直面挑战,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张家炜.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6):85-87.
[2]靖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3]张欢,成金华,陈军,倪琳.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差异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6):22-29.
篇9
党的十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和贯彻十精神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任务。十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图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发展新格局,也首次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命题,学习贯彻十精神,对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
1 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创新,为农业产业发展服务
十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环境问题是涉及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关系到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方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涉及农业自身的问题,也涉及科技支撑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作为农业自身的基础性资源,在农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环境科学,既涉及农业生产本身,又与科技技术关联,要给农业发展提供后劲,因此,必须要有良好的农业生态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农业环境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必须处理好有限土地资源与粮食增长、农业增效,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外源投入,农业水资源利用开发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注意处理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资源环境问题,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农业环境科技创新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农业的多功能性,要突出农业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性资源的功能,必须紧紧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环境科技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对农业生产发展的贡献率[2]。必须把农业环境科技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作为农业环境科技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农业环境科技工作要做好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服务,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坚持科技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有针对性地大力研发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农业面源污染以及生态农业、农业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等新技术、新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粮食作物安全;充分利用和借鉴现代物联网技术,大力研发农业环境质量监控的新方法新技术,实现动态监控、预警预报,确保农业资源环境质量安全;大力研发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用农业环境新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要紧紧把握农业环境科技服务产业发展需求的总要求、总目标,实现农业环境科技服务产业发展驱动,大力研发农业环境高新实用技术,要敢于从实验室走向农业产业发展的第一线,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善于从农业生产实践中发现环境问题,要把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环境问题摆在首要位置,从农业生产需求中探求农业环境技术发展新动向,实现产业联动,促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为“构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技术体系”提供支撑,使农业环境科技创新真正成为促进生产力解放、发展的加速器。
2 加强农业环境科技应用与推广,为建设美丽农村服务
建设美丽农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山银山换不来绿山清水”,农业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环境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选择的发展道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基,必须保护有限的农业生态资源,必须创造人民群众生活的美好生态环境,坚持地区差异化包容性发展,下大力气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按照十的精神,以建设美丽中国为总体目标,为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要阵地,进一步强化农村农业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农业产业调整,建设宜居村镇或社区,把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起来,把农业生态资源科学合理开发与养育保护结合起来,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结合起来,把区域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农业生产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展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空间,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真正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提供有力支撑[3]。
大力推广农业环境实用技术,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农业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农作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土壤肥力保育技术、农村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等实用型的农业环境科技,切实保护好农区土壤耕地质量、饮用水源地等,大力推广农业减排技术、农业精准耕作技术,强化实用技术的高信息化高集成化和简单化,让农民一看就懂,一用就会。同时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充分挖掘农业环境技术的农村市场前景,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保护农业环境生态资源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践行者,成为建设美丽农村的主体力量,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
3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舆论服务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和内容。建设美丽中国,离不开农业环境保护宣传,要在社会舆论上引导广大农民朋友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推动者、服务者和实践者,成为农业农村科学发展观的推动者,为建设美丽中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
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要使更多的人能积极接受和响应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升农村地区干部群众的生态文明观念和环境道德水平,自觉规范生活行为,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要积极鼓励和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产,使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成为一种生产习惯、生活习惯,使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深入人心;要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多层面多角度在城区、城中村、乡镇、村庄等多个层次上开展环境保护宣教工作,给广大农民朋友讲清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其对生态文明县、乡镇、村创建的意义,尤其要对农业节能减排工作及具体行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等进行重要讲解;要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给广大民众普及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意义,同时也介绍一些国外农业环保的先进经验、理念和行动,调动广大民众自觉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使广大民众自觉成为农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生态文明观念的传播者。
4 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农业环境科技创新
篇10
[关键词]现代化林业,林业生产,林业保护,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S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308-01
前言:对于人类而言,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协调保护与生产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摒弃掉传统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利用创新科技完善我国林业监管体系,促进我国林业系统合理完善的发展运行。森林生态系统就是现代化林业的主要经营目标,人们在保护客观世界的同时其实也在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足以支撑人类社会物质,自然运行机制以及科学合理化的生态机制。总体来说,现代化生态保护就是说要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一、可持m发展的重要性
林业肩负着很多重要的责任,在生态产品、生态文明以及生态建设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承担者,就必须承担起保护生态文明的责任。而林业又是生态建设的主要部分,肩负着植树造林,保护林地、湿地等重要任务。林业资源同时也承担着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历史使命,如建设生态环境、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改善荒地生态系统。目前全球性环境危机已经逐步显露,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泥石流灾害、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近年来尤为严重的雾霾――空气污染。上述生态危机中,几乎全部都与林业有直接关系。因此,保护林业资源关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林业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成果以及物质基础,我们需要努力构建和谐的生态系统,建立完善的林业保护措施,以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稳定发展。
在林业生产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林业资源的问题,无资源就谈不上生产。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因此,林业的生产与保护应该同样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开拓进取,笔者认为创新理念林业资源主要包括森林资源,林地资源以及绿化带等资源,其主要作用就是确保可以有效发挥林业资源对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制约,以及作为人类社会自然屏障的作用。如今,如何有效保护林业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资源包括森林资源及林地资源,同时,其最主要作用还是为人类社会提供一个平衡的自然屏障。
二、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中潜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林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某些因素影响,在林业保护措施方面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如下:
1.我国尚未树立林业保护措施,尤其是在相对比较落后的乡村,在这些地方根本没有法律意识,或者是法律政策施行的不顺利。人们一心关注如何致富,而不是关注如何通过改善林业生产促进生态平衡,没有完善的环境保护意识。
2.林地被非法占用。由于我国相关政策不完善,林业管理过程中有很多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没有按照国家的政策实行林业管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林地都被非法占用。
3.林业部门管理不善,导致一地多证的问题出现。在农村等地区,由于管理不当以及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人在使用林地时没有签订合同。同时,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也存在很多非法占用林地的违法现象。
三、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就是林业,在我国林业又作为肩负着生态系统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等任务。因此,在推进现代化林业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具体措施如下:
1.大力宣传有关生态保护环境的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林业保护方面。大力提高全民的林业保护意识,实施完善的林业保护措施,开展退耕还林、防止沙土等项目,切实保障林业生态系统建设。
2.推进林业生产,改革生产方式,尤其是林业生产方式。弘扬创新生态文化以及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生产和林业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文明建设对林业建设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大力开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从我国的国情和现有的林业生态建设基础上出发,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发挥现代化林业建设。
3.完善关于林业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措施,推进法律政策的建设,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大力推进法制建设,不断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积极完善和构建资源管理体系,防止某些人钻法律空子来满足私利。通过构建完善的林业体系的法律条令,做到依法治林,有法治林。
4.要严格对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生产进行严格管理,强化监管机制。限制甚至是禁止滥砍乱伐等现象出现,并且施行措施,防护土地沙漠化等。强化预警机制,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提高火灾预警、面对火灾时的扑救能力,科学化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5.增加林业生物防治的工作,科学研制药物降低林业遭受生物侵蚀的受灾率。提高森林自身防御能力,对保护林业资源的人员加强培训。构建一个完备的林业保护系统,来推进现代化林业的生产。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林业资源的生产与保护已经愈来愈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力,为切实保障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创新,拓宽管理领域,积极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教训,推动我国的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