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23 16:37: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文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态文明的特点

篇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其优势与不足。显性教育的目的明确,具有正规性、直接性、系统性的教育优势,但也有单一化、灌输性、呆板性等教育弊端,单纯开展显性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而隐性教育具有间接性、多样性、持久性等教育优势,但也有非正规性、复杂性、目的不够明确等弊端,单纯依赖隐性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达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显性教育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的隐性教育,从而克服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弊端,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两种倾向:有些高校片面强调显性教育,忽视了隐形教育,不重视课堂之外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有些高校则片面强调隐性教育而不重视显性教育,连一门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都没有开设。这两种倾向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必须克服这种错误倾向,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1.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理论教育具有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等特点。首先,理论教育是由概念、判断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具有逻辑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逻辑性,发挥理论逻辑的力量,让大学生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的内在逻辑,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理论教育不是具体的事实陈述,而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阐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解决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问题,以提高他们的理论层次。最后,理论教育是一种系统的知识传授,具有系统性。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理论的系统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生态文明理论水平。所谓“实践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深刻教育,以巩固他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创造能力。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和自觉能动性等特点。首先,实践教育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生态文明理论见之于现实,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其次,实践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教育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可以发挥大学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创造能力。

2.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才能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实践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生态文明理论教育课程,但很少组织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使理论脱离实际,犯了唯理论的错误。二是片面强调实践教育的作用,而否定理论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虽然组织大学生开展了一些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活动,但没有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课程,使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性,犯了经验论的错误。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克服唯理论与经验论两种错误倾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造能力。另外,还要克服“两张皮”的现象,注重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育同解决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实践教育中,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注意用实践经验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要求大学生撰写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社会调查报告。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内涵与特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即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理论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点拨。传统教学手段具有教学成本低、便于随机应变、利于双向互动等特点和优势。首先,传统教育具有教学成本低的特点。这种教学手段花费精力小,投入经费少,节省了教学成本,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经济效益。其次,传统教育手段具有随机应变的特点。采用这种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变化,临时采用措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性事件。最后,传统教育手段具有双向互动性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发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的优势,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采用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现代教学器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型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QQ群及电子邮箱、手机等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生动形象性、内容丰富性等特点和优势。首先,现代教学手段具有高科技性。它采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现代教育手段操作能力。其次,现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它可以将抽象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像展示出来,以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最后,现代教学手段具有内容丰富的特点。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大量的教育内容传播给学生,包含信息量大,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

2.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的相互结合

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各有其优势和特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克服各自的不足,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采用现代多媒体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方法既能发挥多媒体、黑板板书各自的优势,又能克服它们各自的缺点。如:多媒体具有信息容量大的优势,但也具有学生记忆不深刻的缺点,而这一不足恰恰能通过黑板板书来弥补,因为黑板板书停留时间长,从而能起到突出重点、难点的作用。而黑板板书只能对所学知识作静态、平面地展示,这一不足又可通过多媒体来弥补,多媒体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一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交融、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再如:现代教学手段虽然具有高效性的优势,但它不利于师生双向互动和情感交流,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弥补其不足,有助于师生情感交流,开展个性化教育。因此,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必须把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

四、他律与自律相结合

1.他律与自律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自律”,是指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调整,把言行控制在社会道德、法律及制度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自律也叫“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觉性、自控性等特点。首先,自律具有自主性的特点。学生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在他律过程中,学生只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在自律过程中,学生却成了独立性的主体。通过生态文明的自律,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自律具有自觉性。学生在生态文明自律过程中,必须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生态文明的自我修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最后,自律具有自控性的特点。通过生态文明自律可以使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选择与调整,以保证自己在道德与法律制度的规范内活动,防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发生。所谓“他律”,是指他人对自己进行的教育。他律包括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与家庭教育等,具有外在性、互动性、强制性等特点。首先,他律具有外在性特点。教育者从外部把教育内容灌输到受教育者头脑中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发生变化。在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社会团体、家长都要发挥好他律的作用,相互配合做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其次,他律具有互动性特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在生态文明的他律过程中,必须做到双向互动,才能使教育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尤其是在课堂教育中,更要注重师生的双向互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他律具有强制性特点。无论是学校教育、社会团体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受社会法律制度的约束,具有强制性。学校教师、党团组织、家长都应按照法律制度和组织规定,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成为生态文明的合格建设者。

2.他律与自律的有机结合

篇2

关键词:青海林业;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作用;发展对策

1青海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1.1严重的荒漠化问题

青海省的荒漠面积较大,荒漠化严重影响了青海的生态环境,对青海省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另外青海在地理位置上比较特殊,黄河、长江等大河的发源地都在此地,由于荒漠化的影响,大量泥沙进入河流,给河流下游地区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灾害。

1.2森林资源较少且种类单一

在青海省境内,其森林覆盖面积较小,森林种类稀少,资源少,在林业结构上来看也不够丰富。主要是因为青海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再加上人为因素的开发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减少了森林资源。从整体上来看,天然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较低,森林负载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植被种类稀少,自然防御功能较弱,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遭到破坏后,恢复很困难。

1.3水源涵养能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青海省内的水土流失情况也逐渐加剧,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应用。青海水源问题突出,本身涵养水源的能力不足,再加上干旱气候的影响,致使江河流量锐减,河流泥沙含量增加,严重威胁着用水安全。

2青海林业作用分析

2.1有助于发扬高原林业文化

青海省林业文化的突出特点是高寒、高旱,森林资源量少,种类单一,林地覆盖面积小[2]。在林业分布上,灌木林面积较大,主要集中在三江源头的峡谷地区,由于海拔对于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乔木的生长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高旱、高寒的地区,灌木林得以生长,对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青海林业,充分发扬了这中高旱、高寒的林业文化,对保护青海的生态环境,强化生态系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2有利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青海自然条件较差,森林资源稀少,生态系统脆弱,已经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形成了经济、生态、社会的恶性循环发展状态。因此,加快推进青海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通过发展林业,森林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对实现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作用非常大。

2.3有利于满足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

青海地理环境特殊,气候条件恶劣,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对其发展的限制性很大。再加上林业资源不够丰富,林业产品有限,非常不利于其长远发展[3]。通过对青海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利用当前的土地资源,加强林业发展,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林产品的产量和效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4有利于提高高原生物的保护作用

森林也是各个物种得以生存、繁衍、发展的庇护所。在青海的森林中存在着多种生物,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脆弱,地理条件的限制,森林结构单一,种类较少,覆盖率低,对多样性的物种发展非常不利。通过发展林业,扩大了物种栖息生存的范围,提高了物种保护的能力,为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庇护作用。

3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3.1加强防护林建设

在青海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中,要根据当地的自然、人文等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防护林建设方案,对其进行合理规划,推进退牧还草、退耕还林、天然林防护等工程的发展[4]。根据当前的生态环境,林业发展问题,采取科学的治理办法,杜绝生态破坏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同时,制定严格的惩处机制,对森林破坏行为进行严惩,加强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促进防护林建设的进步,提高其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

3.2创新生态治理模式

要打破传统的生态治理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生态治理的水平。首先,要强化造林工作,合理考察分析宜林面积,选择合理的造林项目,切实做好育林、造林工作;其次,采用先进造林技术,提高育林成活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最后,采取合理造林模式,加快建设速生林,提高林业管理水平,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3对林业发展进行科学布局

结合青海的地理特点,生态特性,对林业发展工作进行科学布局[5]。充分考察三江源地区、黄河、长江源头地区、青海湖区域等特殊地域,结合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布局,促进林业的健康发展,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发展。

3.4充分发扬地区的生态优势

要对生态优势地区进行更好地保护,发挥其优势作用,强力打造生态治理品牌,推进生态治理的快速发展。例如:对于祁连山、湟水流域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要进一步强化生态项目建设。重点保护中华水塔,全面提高三江源、青海湖等区域的生态保护效应。此外还要加强林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使青海民众主动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从整体上,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3.5更新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理念

要与时俱进,结合生态环境发展的大环境,把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不断更新林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理念。切实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发展特点,生态环境特点,确定造林、治理、封山育林的具体思路,使林业发展,生态保护理念符合青海省生态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科学理念指引实际的林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既要提高青海的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又要兼顾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生态、林业、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

4结论

综上所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其中高原生态建设意义重大。以青海省为例,其林业发展对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生态环境复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通过科学发展林业、改善其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保护的能力对于促进生态发展、经济发展、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得红.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林业建设,2013(1):38-40

[2]董得红.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G]//探索创新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2012:6

[3]汪生霞.青海林业在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7(2):325

[4]谈重鳞.发展青海林业,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6(6):153

篇3

【关键词】城市生态建设;评价方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生态文明是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更加发达的人类社会文明状态,其坚持的是健康有序的原则。本文主要就是从我国目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出发,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参考指标体系。

1.城市生态建设的含义

所谓城市城市生态建设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加入生态以及环境的内容,让人工环境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城市的人工环境建设必须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至上,自然环境是人工环境的媒介,人工环境的建设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之内,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可以反作用于人工环境的建设,两者可以实现整体有效的统一,这也是城市保持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生态建设主要以人工系统自身的组织结构以及发展规律为前提,坚持实现生态建设在城市空间上的融入为原则,把城市发展的生态,以及经济效益等其他方面的效益进行有效的融合,以期推动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2.城市生态建设形势与现状

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取得迅猛发展,但是在生态建设方面却缺少足够的重视,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对于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逐渐开始显现。但是,人们的现代化生态意识却还没有真正培养起来,人们对大多数破坏生态的行为以及现象很多都是保持容忍,有时直接不管不问。所以在我国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同发达国家相比困难程度非常大。我国当前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步发展过程,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研究机构,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没有进一步研究,实践经验匮乏,还不够丰富,存在对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误解,匮乏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深入认识。大多数城市只是单纯的追求类似“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以及其他内容。尽管这些措施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生态退化,在环境质量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其整体上同生态城市的内涵还有很大的区别,很难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建设生态城市的水平[1]。

3.城市生态建设的指标

一般来说,城市生态建设的主要分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制度保障等几个方面。其中,生态经济是环境和经济相融合的基本表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外部表现以及物质基础;生态文化利用文化理念制约着社会行为,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源泉;生态制度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在法律规章制度上的保证。

4.评价方法及分析

通常对指标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归一化处理,根据城市的各项指标参数值,确定指标的高低值,使用归一化方法对指标参数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定第i个指标的原始值Xl的对应的高值水平为Ki,低值水平为km,那么归一化的指标为Ri,对于不同特点的指标归一化公式为:首先是效益型指标,其次是成本型指标,最后使用AHP原理对不同指标经过构造互相判断矩阵的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具体的矩阵记为:

其中Cij体现评价某项评价目标时,第i个指标的关键性对第j个指标的关键性的比值,通常采取1-9标度法表示Cij的值,Cij的取值从1/9到9分别表示在评价某项目标时,i指标同j指标的重要性从极端不重要到非常重要,同时利用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点同对应的特点向量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

5.评价实例

本文从山东济南市的生态城市为实例来进行充分的评价,表一是济南市2008-2013年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指标参数。

表1济南市2008-2013年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不同指标参数

指标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人均绿地面积(m²/人) 7.1 8.1 8.3 9.1 9.8 10.1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7 39 39.5 40.1 39.1 36.5

城市空气质量(天/年) 278 292 234 210 258 311

环保投资GDP比率(%) 0.03 0.05 0.25 3.17 1.04 2.76

6.评价影响和总结

通过对济南市生态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分析出济南市的生态城市的具体指标参数,其主要是建立在在科学认识城市生态建设内涵的前提之上,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社会等角度对济南市建设实践进行具体的分析,使用建立的城市生态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济南市生态建设的现状进行评价与深入研究,从中可以找到济南市生态建设具有的优点和阻碍,为济南市生态建设提供可以充分参考的资料,另外通过评价可以对济南生态建设的不力方面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的具体对策与方法,这样才可以不断的提高济南市在社会生态以及文明等方面整体的发展和进步[2]。

综上所述,本文从城市生态建设实际的现状入手,根据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目前阶段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本文的实际研究结果,不但可以为经济发达城市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方法,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其地区生态文明指标参数研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3]。

参考文献

[1]叶林生.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1,(5):13-20.

篇4

关键词:包装设计;卡通图形;儿童;生态文明;民族特色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卡通形象成为经济发展的宠儿,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用品中。特别是在儿童食品包装中,卡通造型更是司空见惯。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活泼可爱的卡通造型相当于企业代言人,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宣传媒介,可以拉近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赢得消费者的好感。[1]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卡通图形成为儿童乳品包装设计不可缺少的元素。起到促进销售、宣传品牌文化的作用,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儿童乳品包装中的卡通图形有待进一步民族化、个性化,同时应注重生态文明的宣传。

1刺激消费与迎合儿童心理的卡通造型

卡通造型具有刺激消费的商业性特点。卡通造型的视觉冲击力与文字、普通图形相比要强烈的多,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表现力,更易于传递情感。卡通造型能引起信息接收者视觉上的刺激,将信息作用于感官而产生由感觉到知觉的过程,在感知中获得印象,通过思维活动将信息加工,进而使视觉主体得到,同时形成一定的情绪意识,引起观者较强的兴奋感知欲,并再次进行视觉信息摄入,用较长时间观察值得玩味之处,引起人们内心的感染与持久的兴奋[1]。卡通形象作为儿童乳品包装的设计符号,更容易识别,更能给人带来,给信息接收者留下更深刻印象,通过唤醒人们的记忆符号激发其对产品的好感并产生购买欲。看到蒙牛卡通造型人们会自然想到蒙牛企业的系列产品,蒙牛企业通过活泼可爱的蒙牛卡通造型在品牌市场上树立、推广自己的品牌形象。卡通形象幽默、夸张、生动、通俗,易于接受,亲和力强,受众面广,大人小孩都喜欢,恰当地运用个性鲜明的卡通形象为设计元素,能更好的引发人们的好感,增加家长、儿童对乳品的喜爱。儿童由于审美意识缺乏、视知觉不稳定、思维方式尚未完善,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持游戏的心理态度,游戏对他们的生活极为重要,并成为其审美动因[2],而卡通形象本身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特点,十分符合儿童的游戏审美标准;同时,儿童对事物的认识一般仅限于自己熟悉的平面形象中,而卡通造型恰恰是儿童最熟悉的平面形象之一,容易引起儿童注意,诱导儿童的占有欲望,趣味化的卡通造型可加深儿童对产品的印象,儿童对卡通造型具有浓厚兴趣,他们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看到可爱的卡通形象,一旦看到亲切的卡通造型,脑海中就会自然联想到动画片、广告中的卡通形象,产生占有欲,以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如伊利儿童酸奶包装造型采用能够给人带来梦想、带来快乐的迪斯尼、维尼熊形象来吸引消费者,不论家长、儿童一看到可爱的卡通形象,就会产生占有欲、购买欲;另外,好奇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喜欢用自己的视角模仿、看待身边的趣味性事物。当电视广告中出现某一有趣的卡通图形、并对某产品进行宣传时,他会很自然的跟家长说“妈妈给我买这个”之类的话语,进行简单的模仿性消费。当进入超市、食品店,儿童看到广告中的卡通造型出现在儿童乳品包装上面时,便会让家长购买。儿童乳品包装上的卡通造型恰恰迎合了儿童喜欢游戏性、趣味性、平面化图形的特点,迎合了儿童善于模仿的个性特征,从而达到间接刺激消费的作用。

2儿童乳品包装卡通形象的教育性特点

卡通图形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教育性是动画影片中卡通形象的主要特色,通过生动的卡通形象,简单的故事情节,自然地传达、寓意某种做人的道理。如《三个和尚》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3],该影片对中华民族心理作了深层次挖掘,启示普通人在生活中为了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的心态,而一旦共同利益受到侵犯时,会迅速团结起来,战胜困难;《雪孩子》告诉孩子雪遇热会融化成水的道理,教育孩子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许多设计师也把卡通形象的教育意义渗透在乳品包装图形设计中。如在伊利乳品包装中的熊维尼卡通造型,不但活泼可爱,看到小熊维尼形象时,人们会想到它纯真可爱、善良、阳光、好奇的性格,小熊维尼时刻启示着人们要客观、自信、阳光,要善良的对待我们身边的人、事,要乐于助人,这样才会交到更多的知心朋友,找到属于自己的“奶酪”。还有,吉百福棒棒奶酪的包装,设计人员把“科学家”、“建筑师”等画成卡通形象,设计在“棒棒糖”模样的包装上,儿童在打开包装时,便会主动识别包装上的卡通图形,猜测卡通人物造型是谁,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卡通造型所代表的职业,帮孩子解释不同职业的性质、特点。儿童不但可以享受到吃的幸福,还可以与家长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家长会很情愿的选择这种乳制品。设计师也可以把具有正义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卡通造型设计在乳品包装中,家长可以通过包装中的卡通图形告诉孩子,卡通图形是谁,与孩子一起学习、了解卡通故事,从小培养孩子正义的好习惯,设计师可以把具有诙谐幽默的中国传统故事,设计成卡通图形,来表现单纯的乐趣,延续中国文化。

3儿童乳品包装卡通形象的生态文明宣传功能

随着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可爱的家园遭受着工业发展的破坏,“生态危机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生态文明成为人类新的文明”[4]。设计师在着手设计之前,要对其面对的设计任务有正确的道德判断,判断他的设计将会有利于社会利益,还是损于社会利益。[5]是否能促进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儿童包装设计师不仅要面向市场,考虑经济利益,还要面向社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社会、为人类生态文明服务。早在在20世纪60年代,著名设计师理论家威克多・佩帕尼克(victor papanek)就提出绿色设计理念,把设计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上升为道德的规范[6]。然而,绿色设计不但要考虑有效资源的再生利用、包装材料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装设计师在设计图形内容时也要考虑环保的宣传问题,起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儿童包装更应该在设计中融入环保主题的图形信息,让儿童从小树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意识。这方面蒙牛公司做的就很好,该公司全面推出生态化牛奶包装,以六个国家城市的标志形象为背景。身着不同民族服饰的生态卡通形象,活泼可爱、亲和力十足;包装上还加有“少用一度电”之类的生态文明标语,在突出城市自然风情的同时,还与消费者一起分享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通过生活化的寓教于乐传递出生态文明的正能量,推动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以起到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动社会生态文明进步与发展的作用。然而这一系列的生态包装并非针对于儿童设计的,儿童乳品包装的卡通图形有待于向生态文明宣传的方向发展。另外,儿童包装设计师应该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的卡通造型,如包装设计中借鉴动画片《熊出没》的卡通形象,应该尽量避免选择“光头强”之类的形象,以免导致儿童不良的消费行为、不良的文明价值观念与生活习惯;设计者可以借用雄大、熊二等保护自然环境的造型进行宣传,让儿童从小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

4呼吁民族特色卡通形象的儿童乳品包装

包装设计反映着国家、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包装设计应该体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与艺术特征。好的包装源于历史,源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图形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它不但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还给人的精神带来对吉祥、团结、和谐的寄托与向往。蒙牛公司在虎年的庆典包装设计中,把老虎的剪纸形象、卡通形象用在包装设计中,把传统元素、新年与牛奶进行有效结合,突出新年的喜庆气息,从民俗文化――民间图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找寻传统与卡通图形的契合点,使民俗文化、民俗图形升温、再现与传承。儿童包装的卡通形象设计,同样要选用中国自己的卡通造型,突出中国民族文化色彩。中国有许多经典的、生动活泼的、符合中国儿童审美的民族卡通造型,如葫芦娃、哪吒、孙悟空,中国“民俗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7],而这些现有的中国特色的卡通图形却可少出现在我国的儿童乳品包装中,儿童乳品包装大都选择“洋卡通造型”米老鼠、唐老鸭、维尼熊、芭比等。设计师应当不断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了解企业历史及人文内涵,不断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质,设计出有中国特色的卡通形象,更多的发展民族化的卡通形象,来满足儿童的求知欲、传承中国文化。

5突出企业特征的卡通形象

中国本土卡通造型不像西方卡通造型那样长久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自己的卡通形象缺少生活内容,缺乏创新。[8]艺术作品趣味的生成,取决于主体在作品创造过程中审美的思维方式、独特的兴会与创造精神[9]。而包装中趣味性卡通图形的产生,依赖于设计者的创新精神。要想吸引消费者、刺激其购买欲望,不但包装外形需要创新,儿童乳品包装的视觉图形同样要富有个性。如:旺旺的牛奶包装中,设计师把旺旺公司可爱的吉祥物、卡通造型“旺旺狗”的形象放大,生动活泼的卡通“欢乐笑脸”造型深受小朋友喜爱,提到“旺旺”,人们很自然会想到“旺旺狗”的卡通形象。而看到具有这一卡通造型的食品,小朋友们也会情不自禁的想要去拿、去喝,从而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许多乳品包装都在挪用动画片中的正义、智慧化身的喜洋洋、哆啦A梦的卡通图形。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侵权、违法行为,侵犯了卡通形象的发行权、使用权,是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更不能突出产品本身的特点,设计师在进行卡通造型的选用时应根据企业、产品本身的特点进行定位、创造。

6结语

儿童乳品包装的卡通图形具有娱乐性、商业性、益智性特点,但中国儿童乳品中的卡通造型设计有待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乳品包装的卡通形象要体现企业自身特征,要设计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为人类、为生态文明服务的、融合“娱乐性、商业实用性、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为一体的卡通形象。

参考文献:

[1] 佟海丰,杨涛,王忠.包装设计[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9:53.

[2] 王倩.论卡通形象的审美接受心理[J].科协论坛(下),2008(12):119.

[3] 宫承波,王大智.动画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47.

[4] 余谋昌.生态文明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9.

[5]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6.

[6] 梁梅.世界现代设计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16.

[7] 诸葛凯.艺术设计学十讲[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291.

[8] 潘鲁生.匠心独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8.

篇5

一、 巧妙点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

教材涉及生态文明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语汇积累、品词析句、理解课文等方面入手,适时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比如,低年级语汇积累教学应把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渗透其中。我们常见的狮子、熊猫、大象、老虎、熊等动物,生活在笼子里,它们为什么不能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它们自己的家园里?教育学生爱护动物,保护生态文明,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面对教材中无数纵横交织的生态文明教育契机,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于教学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 相机熏陶,让学生在自行感悟中提升

第一,欣赏“插图”,直观形象。小学语文插图多达几百幅,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例如,教学《桂林山水》,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清澈的湖水,翠绿的山峰,倒映在水中的山影、树影。美丽的景色在学生心头唤起的感觉,会产生愉悦之情,并慢慢沉淀,使之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这就强化了生态文明教育。第二,欣赏朗诵,感知形象。小学语文课文都是编者从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筛选出来的文质兼备的上乘佳作,如《三亚落日》《草原》《黄果树瀑布》等,本身就是很好的生态文明教育课文。教学时,可播放配乐朗诵,让学生通过声音感受自然景观的美丽,引导学生认识只有生态文明保护得当,自然的美丽才能得以永恒,使学生在熏陶中深刻感悟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第三,自我朗读,内悟形象。加强朗读,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会收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效果。如教学《长城与运河》《迷人的张家界》这类课文,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进而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资源的情感。

三、 有意运用,让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养成

课上,在课堂练习中运用。课堂练习,除了巩固所学知识,也可有意设计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其中。如第八册有个看图讨论练习,除了复习相关句型造句外,可引导学生仔细观看画面:青山,绿水,嫩草,舒坡;沙滩野餐,水里游泳;试飞航模;海鸥低旋。要求学生再造一句,勾画一幅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和谐共处图来。这样的训练多次反复进行后,学生必然会得到生态文明教育,形成重视生态文明的意识,养成注意生态文明的习惯。课后,在拓展延伸中运用。一方面,可通过写作练习有意训练。另一方面,可通过活动安排反复实践。小学语文虽有不少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需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补充。可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有意安排在活动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课外天地,来强化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生态文明的社会责任感。

篇6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东莞市

东莞市坐落在珠江三角洲网河滨海区,河网密布,是珠江三角洲中河网密度最大的区域,是一座典型的岭南水乡城市,是绿色珠江建设[1]中着力打造的"绿网"。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东莞从一个农业县转变成国际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在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退化的沉重代价。因此,在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防治水污染,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是东莞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开展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能够为建设美丽东莞发挥积极作用,为珠三角地区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1 东莞市概况与水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1.1东莞市概况

东莞市地处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区,全市陆地面积2465km2,海域面积97km2。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境内属南亚热带典型的季风海洋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1693mm。由于地处沿海,常受台风侵袭,枯水期易受咸潮上溯影响。

东莞市水系发达,河网密度达0.33km/km2。市内河流属珠江水系,主要有东江流域(东莞市部分)、东江三角洲网河区、石马河、寒溪水、东引运河、茅洲河流域、珠江河口。境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76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0.52亿m3。东莞市多年平均入境水资源量319.0亿m3。结合水系特点及现状与规划的供水布局,东莞市可划分为石马河片、中部及沿海片、水乡片三个基本水资源分区单元。

东莞市野生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包括维管束植物210 科、805 属、1630种,淡水及过河口鱼类共98 种。已知分布在东莞水域及附近的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有黄唇鱼、鲥鱼和中华白海豚。东莞市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全市湿地总面积38120.6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1%。

东莞市地理位置见图1。

1.2水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1.2.1水体污染严重

东莞市境内东江南支流以下河段、三角洲河网区河段水质较差,部分河段水质劣于Ⅳ类;城镇中小河涌污染严重,河道生态基流小,绝大部分水质劣于V类;具有饮用水功能的水库,普遍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大部分水质劣于Ⅳ类。东部石马河为东江一级支流,水体污染严重,直接威胁东江水质,影响东江沿线的供水安全。

1.2.2水生态环境恶化

由于东莞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用水被不断挤占,湿地由于缺乏水源或被填埋而不断丧失。东莞市建设了大量的堤防,早期由于未能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昔日绿色的河岸大多成了单纯的防洪工程,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景观系统。加上境内河流水体污染,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域生物多样性缺失,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3供排水安全保障低

东莞市供水水源单一,供水主要依靠东江,由于东江来水年际年内分布不均,致使枯季供水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存在供水保证率偏低和供水安全保障不足的问题。东莞市中部沿海片、水乡片受咸潮影响大。另一方面水污染严重,造成本地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加上境内供水工程调蓄能力差,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东莞市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较为滞后,同时因城市发展导致地面硬底化面积增加,蓄水设施减少,内涝常有发生。境内沿海地区部分堤防防洪(潮)标准偏低。

1.2.4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待加强

2010年4月,东莞市组建水务局,全面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镇级水务一体化改革正处于全面展开阶段。部分镇街的涉水事务仍存在多头管理,部门交叉问题,影响行政效率。

1.2.5水文化未得到充分呈现

东莞市具有丰富的地域水文化,素有龙舟之乡、游泳之乡、戏曲之乡等美称。但长期以来水文化未得到充分的呈现,主要表现在水文化建设体制尚未建立;水文化研究与岭南特色结合不够紧密,特色水文化品牌还不够鲜明;水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还不够广泛深入,群众爱护、保护、珍惜水的行为还需引导。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总体布局

2.1总体目标

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东莞市"水通、水清、水动、水美、水兴、水合"的"六水"目标,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岭南水乡风貌。

2.2总体布局

根据东莞市河流水系和地区特点,立足东莞市水生态功能与特色,通过实施"东治、中联、西合"战略,打造东部石马河片水污染防治功能区、中部沿海片水源保护功能区、西部水乡片景观生态功能区[2]。

"东治",东部石马河片面积723km2,占全市的29.3%。本区域有深圳、惠州两市的跨界污水汇入,石马河水污染严重,因此要加强东部石马河片区的水污染防治,以确保东江干流水源地水质达标。采取"截污、清淤、活源、治堤"等治理措施,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逐步改善区域水环境状况,构建东部石马河片水污染防治功能区。

"中联",中部沿海片面积1232km2,占全市的50.0%。重点通过江库联网工程和水源保护工程的建设,构建多水源联合调度系统,实现以丰补枯,增强对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性的调控能力,全面提高中部及沿海片区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构建中部沿海片水源保护功能区。

"西合",西部水乡片面积约510km2,占全市的20.7%。通过统筹水乡经济区"10镇1港"(石龙镇、万江街道、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石碣镇、高墩颉⒑槊氛颉⒌蛘颉⑸程镎颉⒒⒚鸥郏,加强境内河涌综合整治、水系连通、人工湿地和景观提升工程的建设,彰显、传承岭南特色的水景观、水文化,构建西部水乡片景观生态功能区。

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布局见图2。

3 珠江三角洲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思考

通过对东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分析,对于处于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恶化的区域如何进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供类似区域借鉴。主要如下:

3.1规划引领,突出特色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要以规划为引领,结合区域地理位置、经济产业结构、历史文化与涉水文化,根据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和发展定位,系统梳理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治水兴水战略,突出区域特色,科学、合理地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规划,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

3.2系统分析,统筹兼顾

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3]。要以系统论的思想为指导,统筹兼顾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以人工、自然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统筹各部门各行业的合理用水需求,系统地防治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达到人水和谐相处。

3.3实事求是,突出重点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伴随着经济社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水生态文明也面临着不同的阶段性问题。因此,对于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结合区域发展的阶段和特点,以实事求是的思想为指导,理清水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的主要任务,突出重点。

3.4措施得当,突出引领

水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示范性项目要有一定的引领作用。建设方案要经济、合理,满足区域发展要求,符合区域特点,阶段的建设目标要具有可达性。

参考文献:

[1]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主编.绿色珠江建设战略规划.广州,2011

篇7

××市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真抓实干,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推动了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共同发展,全市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文明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实施“双百万十”工程,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载体,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营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氛围,开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一、建设生态文明村的基本做法和体会

(一)上下联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村建设

1.实施“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薄弱点。它不仅影响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的生活方式和小农经济的思想观念也不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以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水平。结合我市农村实际和特点,经过分析研究,决定在全市开展“双百万十”创建工程,即创建100个文明单位、100个生态文明村、10000个文明户、10条文明示范街活动。在农村则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作为载体,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全面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2.领导挂点,深入推进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委的领导下,市精神文明委员会制订创建百个生态文明村活动方案,确定在三县一市以及郊区力争在3年内创建100个生态平衡、环境良好、秩序良好的生态文明村,使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连片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精神文明建设上一个新台阶。为了确保创建活动落到实处,成立××市创造生态文明村领导小组,由市副书记×××担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点,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制订和落实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具体措施,解决了具体问题,确保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市长×××多次到×县×××镇×××调研,与镇领导和村民一道研究建设方案,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副书记×××深入到×××市×××镇大和村,与村民一道研究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规划问题,并现场拍板解决一些困难。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与×××县文镇新村挂点,帮助村解决建设生态文明村急需的部分资金和水泥等问题。副市长×××则与×××村五组挂点,协调各部门大力扶持该村搞好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同时,市文明委多次组织召开县、镇文明办主任会议,了解情况,做好协调工作,并在×××市和×××县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交流会,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使我市的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得到全面推开。

3.三级联动,调动各方积极性。在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市、县和镇三级联动机制。爱卫、卫生、水电、土地、建设、规划、教育、环保、能源、林业、农业等部门做到明确分工,挂点定村,明确目标和任务,各负其责,通力合作。同时,各部门领导带队进村入户,抓规划、抓项目落实等,有力调动各方参与共建生态文明村的积极性。各部门按照各自的特点,从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如×××县免收城市建设配套费、耕地占用税等税费,金融部门实施贷款建房优惠政策等。在资金方面,市、县镇三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也给予支持,×××县政府拨款5万元,县建设局拨款2万元,县各单位支持资金15万元,镇政府支持3万元,市建设局支持水泥130吨,扶持挂村建设生态文明村。规划、环保、农业、卫生、水电等部门单位也通力合作,帮助创建村做好规划、生活环境卫生治理和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等工作。据统计,目前,市、县、镇三级各部门支持资金万元,水泥吨等物资支持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

(二)建设生态文明村,农村精神文明带来新变化

从去年4月开始,我市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全面启动至今,全市已初步建成个生态文明村,新铺水泥路米,新建沼气池座,新建卫生厕所座。基本上达到了创建标准。在生态文明村中基本实现道路水泥化,饮水洁净化,能源沼气化,村内环境绿化美化,村风民风文明化,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

1.以道路硬化,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加大创建力度。在创建活动中,开始时,村民对建成生态文明村信心不足,往往看不到好处,因此创建热情不高。我们抓住了这一情况,以实施村道硬化和能源沼气化作为突破口,先抓示范村,以带动其他村的创建活动。在各级领导的挂点定村和各级部门支持下,×××县挂村、×××县×镇良村,×××市台村、×××县连村、郊区新村5组等10多个村作为创建示范村。由各县(市)、区、镇领导组织人员到示范村,深入了解,观农家厕,闻猪栏“味”,踏泥泞路,体农家难。面对面倾听农民意见。帮助农民做好规划,筹建创建项目,落实具体任务,解决资金、用地、技术以及政策优惠等问题。×××县挂村修建了一条主干村道宽8米,巷道4米宽,长880米的水泥路。×××县江镇良村修建了一条长2.3公里的主干水泥道路,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建成沼气池45座。郊区新村修建了一条长近3公里,宽10多米的水泥路,家家户户出门就能踏上水泥路,其中5组村民家家用上沼气。在示范村的带动下,各村也纷纷加快了创建力度,×××县江镇在良村的带动下,也掀起了修建水泥村道和沼气池的热潮,权村、大山村、大水村修建了水泥路,大洲村修建了一条环洲水泥路,建成了11个水泥码头,同时,修建沼气池,煮饭、冲凉用上了沼气。据镇政府统计,全镇各村共修建水泥路32公里,建沼气池2780多座。目前,在我市各县(市)区的家村正掀起了创建生态文明村新一轮热潮,从原来确定创建100个生态文明村增加到105个目标。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村道和巷道基本上修建或铺设了水泥路面,家家户户建起了沼气池和打水井,饮上洁净的井水或山泉水,实现了水、电、路三通。配合改厕,新建住房在村内修建了排水系统,改变了过去卫生赃、乱、臭的现象。许多村建成了文化活动室、球场、村头花园。电视电话进村入户。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各村根据各自的特点,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有的村以发展水果种植为主,有的以发展养殖为主,充分利用沼渣沼液发展生态农业致富。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使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可喜的变化,村民的文明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2.农村面貌新变化。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给农村带来了可喜的新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在创建前,在村内看到的是赃、乱,牛粪猪粪鸡屎遍地,污水随处流,闻到的是猪栏和厕所的臭味。创建后,道路宽阔洁净,村内绿树成荫,果树飘香,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三层五层错落有致。村中公园有凉亭小息,并建有单杠、秋千等健身场所,有些村建成了水泥篮球。在村民家中,家家户户用上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既节约能源又干净卫生。如×××市容镇和村,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座漂亮的山庄,内有游泳池、篮球场、冲浪池、花园和鱼池等。×××县良村,村头建起了一座标准的篮球场,村中周围荔枝树花蕊飘香,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户,一座座沼气池整齐建在村边,同时建成了完整的排水系统。村中建起2-5层不等的新房,外墙装饰漂亮的墙砖,家中打制水井和抽水管道,屋内建有卫生系统,沼气炉和沼气热水器。村容村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二是村风民风出现可喜变化。在创建生态文明村前,由于缺乏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赌博现象时有出现,封建迷信思想较为严重,建庙搞迷信活动大有市场。创建生态文明村后,制订村规民约,经常进行法制教育,法制观念和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村民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良村以前民风骠旱,赌博、偷窃、迷信活动常有出现。创建后,赌博、偷窃现象没有了,甚至喝酒时行拳的现象也少了。村民办白事时,也没有大操大办,更不会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关心集体,相互帮助在村中已蔚然成风。良村郑组长,以人工1000多元把几个困难村民请来种植蘑菇,使他们既学到种植技术又增加了收入。许多村成立篮球队,与邻村举行比赛,在节日期间参加县、镇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三是思想观念发生可喜变化。在创建活动中,村民得到实惠,使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悄悄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变了过去的小农经济的意识,逐步树立起开放的意识和市场经济的意识,村民文明意识也得到提高,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观念和凝聚力。如在修建村道时,需占用到的屋地或房屋,村民能以集体利益为重,自动拆除,也不需要补偿。修建集体项目全部由村民义务投工,在资金方面,大家踊跃集资,有些困难村民,较富裕的村民主动借款。在修建沼气池中,能互相帮助,共同修建。村民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了新的认识,着重发展绿色食品,利用沼液沼渣作为肥料种植蔬菜、瓜果,建立生态农业。×××县良村发展蘑菇种植和荔枝种植,同时发挥靠近圩镇优势,大力栽种绿色蔬菜,目前已发挥效益,一些单位、酒店已专程到村内定购蔬菜,而且价格比其他蔬菜高出2-3角钱,去年17户种植的蘑菇每户收入达4000-50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江镇大山头村和郊区新村等则发展种桑养蚕业。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增加了收入,农民对建设生态文明村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热情更加高涨,村与村之间出现了你追我赶的争创热潮。如×××镇二叉、三叉两村,提出了各自的创建招数,大摆创建“擂台”。四是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融洽了,干部自觉深入农村基层,察民情、体民意,解民忧,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民也自觉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三提五统”自觉上交,过去“天下第一难事”的计生工作好做了,村民自觉执行计生政策,结扎率达100%,超生现象也没有了,个别村民自愿只生一个小孩。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城乡互动,促进全市人民群众文明素质的提高

一是大力宣传,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互动发展的局面。在开展“双百万十”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中,通过×××日报、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情况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宣传报道,各县(市)、镇通过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宣传创建活动的典型。同时召开创建活动经验座谈会,组织人员到农村参观学习,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相互促进,互动发展。城镇单位和居民在感受到农村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的热情,深受鼓舞,也加大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的活动,投入资金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活动。如×××花园小区,经常组织住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和文艺比赛等,活跃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二是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中,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也出钱出物或从技术上为农村生态文明村建设出力。有些单位送书送技术,为农民送上精神食粮,有些单位送去水泥,厕所瓷盘等物资。在全市文明单位中开展“工农手拉手,文明单位助农友”活动,文明单位积极从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有些单位与农村结成对子开展共建活动,出现了军民共建、村镇共建、城村共建等创建形式。

(三)一点体会

1.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作为突破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能事半功倍。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中,首先确立了真真正正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的创建新思路。因此,从修路、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作为创建突破口,使农民能得到实惠,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深得农民欢迎,农民对创建活动热情高涨。因此,以为农民办实事好事的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适应了当前梧州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需要;适应了农民渴望文明,追求新生活水平需要;适应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需要;适应了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极具生命力。农民积极投身到创建活动中,甚至能牺牲个人的一些利益,自筹资金,积极义务投工,毫无怨言。

篇8

我国从1978年党的三中全会开始了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开始了我国文艺学与美学的新的历史时期。新时期三十年来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重要的转型,由此也直接影响到文艺学与美学的变化与转型,出现诸如网络文艺学、消费文化文艺学与生态美学等一系列新的文艺学与美学的理论形态。我这里着重谈一下新时期之“新”与当代生态审美观之“新”的必然联系。

首先是新时期为生态美学的产生提供了新的时代的需要。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在这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了学术发展的最大动力是经济社会与时代的需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就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具体讲就是新的生态文明时代的的产物。新时期三十年,特别是从20世纪后期开始,我国发生了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这是没有疑义的。尽管对于这种转型如何理解与阐释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国已经由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向新的生态文明也是绝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可持续发展问题;2004年4月,我国学者又明确提出“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一起作为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的提出不仅是经济社会转型的标志,而且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指导原则与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它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与指导原则将逐步地从人类中心转向生态整体,由“战天斗地”转向“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由单纯的经济发展转到发展与环保的双赢等等。正是在这种重要的经济社会与理论原则转型的背景下,才使传统的以“人化自然”为其特点的美学观愈加显示其局限性,从而使新的生态审美观得以应运而生。

更为重要的是新时期为生态美学建设在内涵上的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新时期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与创新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包括“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理论观念。而且,十分重要的是党的所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掉了一切“左”的禁锢,为我们在包括美学与文艺学在内的学术领域的创新与借鉴开辟了空前广阔的天地。正是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理论界的同仁共同努力,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和更新生态审美观的内涵。事实证明,生态审美观的确具有不同于以往美学观的崭新内容。其最基本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理论”,以此区别于传统的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美学理论。其具体表现在如下六个方面:第一,从哲学观上实现由机械认识论到现代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转型。深入发掘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实践论中的生态内涵并对其进行唯物实践存在论的阐释。并借鉴海德格尔等西方存在论哲学家有关人与世界的机缘性在世关系的理论,代替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人与自然对立的在世关系理论。由此克服长期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二分思维模式与绝对的“人化自然”的理论对美学的束缚。第二,在美学的研究对象上,克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将自然审美排除在外的“美学是艺术哲学”的传统观念,而将“生态系统”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这里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与人对立的“自然”,而是充满生命的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系统”。这样的研究对象是与传统的“自然美”不同的。也是与西方环境美学中有可能外在于人的“环境”有明显区别的。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在坚持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前提下,运用生态现象学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将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与对自然过渡掠夺的物欲加以“悬搁”,回到人的精神的自然基础这个事情本身,扭转人与自然的纯粹工具理性关系,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适度承认。由此,进入人与万物平等对话、共生共存的审美境界。第四,在美学观念上,明确提出生态审美本性论。一改完全从认识的角度对审美的阐释,而是认为人对自然的亲和与审美是人的生态审美本性的表现。它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正视人来自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以及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这样的事实;人的生态环链性,说明人只有在生态环链中才得以生存,人与自然万物生态环链须臾难分;人的生态自觉性,也就是人是生态环链中唯一有自觉意识的物种,人应该具有维护生态环链平衡与稳定的自觉意识,而且也只有人类具有破坏与保持生态环链平衡的能力。这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共存的生态人文主义。这种生态人文主义是优于传统的主体性人文主义的,是新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得以长期美好生存的法宝。第五,在美学内涵上,与传统的“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相对,提出一系列崭新的美学观念。诸如,诗意的栖居、四方游戏、家园意识、场所意识、参与美学、生态美学批评等等。这些美学观念的特点在于不是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来阐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而是主要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释人与对象的审美关系。不是以认识的完善而是以人的生存的美好来界定审美,因而将人与自然的因缘协协调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所以在美学范畴上是全新的。第六,生态美学强烈的实践性特色。所有的现代生态理论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品格,而绝不是离开实际的坐而论道。这是生态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之一。生态美学的实践性品格首先表现在它将生态审美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认为生态美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人们的文化立场,使人们确立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的观念,确立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自身的观念。诚如罗马俱乐部创始人贝切伊所说环境问题归根揭底是一个文化态度问题。由此说明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而生态审美教育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其特殊的作用。众所周知,环境教育则是1972年联合国通过的具有国际法律地位的教育形式。由此彰现生态审美教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同时,生态美学吸收环境美学的某些内容,努力对于人类的生产实际、特别是生存环境的建设提出某些有价值的理念。 转贴于

新时期使中国生态美学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我国的生态美学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于新世纪,目前仍然处于建设完善阶段。它尽管吸收借鉴了大量西方资源,但总体上还是产生于中国自己的土地之上,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当然生态美学具有国际对话的通约性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种通约性与特色性的共存正是生态美学的特色和我们的努力方向。其特色性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第一,紧密结合中国现实生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通常所说的“硬道理”。而且我国也是一个资源紧缺型国家,人均生态足迹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生态美学建设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为此,我们在生态美学建设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生态整体观的指导。力主人与自然的共生、发展与环境以及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双赢。我们放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放弃“战天斗地”与“人定胜天”的口号,走环境友好之路。同时,我们也不同意生态中心主义,不同意无限制地夸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在对待西方的“荒野哲学”的态度上,我们承认“荒野哲学”的价值意义,力争“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但具体到中国环境资源空前紧缺的情况下,这种“荒野哲学”一般只具有哲学理论的指导意义,而难以变成现实。而在生态美学的理论建设中,我们认为“生态美学”的提法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而一般不使用西方盛行的“环境美学”的提法。因为“生态美学”更加强调其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万物共存的“生态系统”,而不是简单的有可能外在于人并与人对立的“自然”。事实证明,环境美学是一种内涵非常丰富同时也比较复杂的美学理论形态,对西方当代美学建设做出重要贡献,也是我们建设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参照。但不仅“环境”一词的模糊性容易产生其外在于人的主客对立的理解,而且“环境美学”也有“如画风景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与“自然全美”论的生态中心主义倾向。而这两种倾向的美学理论都是理论上不完善的,也是不适合于我国的。所谓“如画风景论”完全将自然环境看作人观赏与游玩的对象,甚至可以任意破坏,许多著名景点在所谓“度假环境周”所遭到的难以修复的破坏就是明证,这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而“自然全美论”则从任何自然存在物[包括细菌]都是合理的着眼,论证自然的都是美的。这当然是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全面肯定,但自然全美与内在价值都是在保持生态环链稳定平衡的前提之下的,并非是无条件的,这才是真正的生态共生理论,而不是无条件的“生态中心主义”。这种“自然全美论”如果在已经完成现代化并且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还可以说说的话,在我国则是行不通的。我们的立场是生态整体论。第二努力吸收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首先应该对于中国古代的生态审美智慧给予足够的认识与充分的估价。应该说,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分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的文明古国。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农业大国,我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对于生态审美的体悟的确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并逐步形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美学形态。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像西方那样以“模仿”与“感性认识的完善”为其特点的美学难以找到的话,但却独具以“天人之际”、“生生为易”为其特色的生存论与生命论美学,其中包含非常丰富的生态审美资源。《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居位正体之至美”;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位育中和”;道家的“道法自然”、“万物齐一”;佛家的“法界缘起”、“善待众生”等等都包含十分丰富的生态审美内涵。可以作为当代生态美学建设的重要资源。但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生态审美智慧毕竟是前现代的产物,没有经过工业革命的洗礼,需要现代的改造与扬弃。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的大地之上,同时又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到国际与国内的学术对话当中,生态美学的建设一定会更加健康,并逐步走向繁荣。

篇9

生态文明教育,是为了教育人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人能够长久的利用自然资源,爱护自然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更好的享受自然带来的馈赠。这是新时期的一种新的生态价值观的产生的表现,能让人树立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自然观,更能带来崭新的生存发展观。减少人对自然的盲目索取,对自然资源盲目采撷造成的自然伤害。黄正福的《高校生态教育浅析》中言道: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根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生态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完全的包含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又在其中有了突破,把安全观、价值观、哲学观、伦理观应用到生态文明中,探索了生态文明的方法,所以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崭新的科学的世界观。

2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问题

2.1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我国大部分的院校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当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当然生态教育也不在高校的培养目标之内,一些高校虽然有了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但是由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正处于教育研究的初级阶段,大家都在探索,产生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使得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2.2大学生生态教育体系不完善

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中,教育体系十分不完善,甚至没有形成有步骤的教育内容。生态教育也只是一些系或者专业的专业教学课程,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更加没有衡量教育成果的有效标准,这使得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让生态文明教育失去了他的趣味感,学生接受了生态文明教育更加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实践的机会,这样大学生生态教育也就没有了发展的后劲。

2.3生态文明教育困难重重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大环境还没有形成,生态文明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提升,生态教育没有渗透到所有的学科之中,并不能广泛而明显地体现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师资力量,没有相应的人才也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大问题。

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策略研究

3.1建立长久的系统的教育目标规划

在进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建立一个有效的目标长远的系统的教育计划,有了教育计划,就能避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流于形式,让学生建立共同的生态价值观,是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与大的社会环境相结合,与学生的心理相结合,更与社会道德结合,让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方方面面,不再有学校教育课程的局限性。

3.2发动学生参与生态文明活动

在现在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却很难亲身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中来,各个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常常是把学生们封闭在校园中,这种状况的结果就是大学生亲自参与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机会非常的少,对生态文明的理解也不到位,学校应发动学生亲自参与到生态文明的活动中,这样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3.3把生态教育上升到生态文明观意识上

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自然科学的课程上,它不仅仅是学校的一门课程,更是生态文明观意识的培养与建立,我们要在生态文明教育中体现出自然生态系统学知识,体现出生态学规律,结合当地的地域特点,让学生亲自参加有实际性、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4结语

篇10

1.生态文明教育概述

生态文明体现着人们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就,体现着人类对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认知。它有客观物化形态、文化伦理形态和社会形态三种,并且包括体制文明、生态文明和素质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我国国情、顺应社会发展的正确决策。生态文明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平共处、相互促进,是培养生态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通过系统的引导,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质,通过细致的分析和详细的解释,提高人们遵守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规律的自觉性,通过制定计划和详细的组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改善和协调,促进被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2.生态文明教育特点

⑴综合性。生态文明教育是通过多个学科的合作共同完成的,从其主要内容中就能够了解到。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还包括人与人、人的心理的和谐。⑵多样性。生态文明教育应当结合生态现状,因地制宜的进行教育,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实现教育的深刻性和高效性。⑶社会性。生态文明教育与全民生活息息相关,必须通过全民的积极参与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应当对生态文明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⑷全球性。生态环境关系到全球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可能对整个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尤其是气体排放这种扩散性较强的环境问题。

二、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中学生处于学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研究起步晚、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在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1.生态文明教育现状

我国的生态教育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使得我国对生态文明的教育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造成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高。当前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主要体现为:⑴生态教育流于形式。在对生态文明建设日益重视的现在,许多学校已经开展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但是有些学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教育方式偏向于形式化和即兴化,没有长远的教育规划,施教方式也比较随意,存在很多不足,并且由于脱离了实际和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⑵家庭、学校、社会之间没有有效沟通。学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缺乏对外界的有效交流,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并且很难得到家庭的支持,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阻碍。⑶生态教育不够深入。当前生态教育的实现方式大部分是通过自然科学的课程教育来实现的,学生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自主研究和认识,不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当中,导致生态文明意识难以提高。⑷生态文明教育没有针对性。生态教育应当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一旦脱离实际就很难实现其意义。但是当前的教育中,缺乏公共生态教育的认知。

2.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表现

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和论文,并与中学生交流后发现,当前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文明意识。这表现在:生态忧患意识的产生、有强烈的生态求知欲、生态感知能力增强等方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生态意识的增强是促进生态素质的提高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时候应当注重迎合学生的心理,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实践研究,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