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3 16: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进步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科技进步 经济增长 生产函数 科技贡献率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生产总值的大幅提升和较高水准的增长率,科技进步在这其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北京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无论是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和政策的相对倾斜,还是地方所拥有的大量科技创新人才,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未来走势。但我们的发展仍然主要依靠资本和人力的投入。是否在近几年了经济增长重点和方式的转变?我们的经济发展对科技进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
科技进步是包括有技术改进、技术效率提高、资源分配效率提高等的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以生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广义的科技进步也可以理解为产出增长中扣除了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的贡献份额,其他所有生产要素贡献的份额之和。Ricardo很早认识到科技进步相对于劳动投入和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越发重要。Cobb Douglas提出的C-D生产函数成为了测算科技进步的基础。Solow又将科学技术进步要素从其中抽离,用“剩余值法”把技术作为一种外生变量。国内学者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另一方面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在全社会研究方面,殷林森对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做了关联研究。在区域研究方面,安宁对广东省的科技进步、资金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实证分析。刘勇则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广东和全国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进行了比较。国内学者在测算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样本的局限性,各地区间的数据结论并没有可替代性。北京作为科技发展极具代表性的城市,不仅掌握大量资源,更有精英人才助力,这些年来科技投入和进步是否真的对经济产生影响。本文将结合1996—2011年的经济指标和数据,运用生产函数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路径进行实证分析。
二、理论模型假设
(一)模型假设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生产函数,满足索洛模型的全部假设。因此我们可将C-D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作为计量模型构建的基础。主要是为了将经济增长分解为来自各要入投入的贡献。其基本函数形式为:
(二)指标选取
首先对数据进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统一性原则的收集,选取1996~2011年为样本区间,所有原始数据来自北京市统计年鉴。
1.总产出数据
选取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我国经济产出量的指标,用Y表示。为排除价格影响,将1996年作为基期进行调整。
2.劳动投入指标数据
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和从业人口数量均可以衡量劳动投入。基于我国数据的可得性,采用年末北京市全社会从业人数作为各年的劳动投入指标,用L表示。
3.资本投入数据
作为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存量,有涉及直接和间接生产以提供商品和劳务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数据无法精确统计,本文采取历年北京市固定资产存量数据作为资本投入指标,以1996年为基期按不变价格进行了换算,用K表示。
三、模型估计与检验
引入C-D生产函数模型,通过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运用广义差分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可得:
对模型进行自相关检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05下不存在自相关,通过计量经济学检验。另从统计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变量间呈高度正相关。可得到:
四、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
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测算采用索洛余值法。其增长速度方程为:
变形得到
该模型中,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作的贡献为扣除资本、劳动投入增长意外的其他因素之和。a为索洛余值,三者的平均增长速度采用几何平均法。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根据北京市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相应的资本、劳动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
其中EA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Ek表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为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百分比。
据此计算北京市1996~2011年各要素的贡献率,结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值为43%。较前几年的不稳定,近年来科技进步的贡献作用呈整体上升趋势。个别年份表现出来的贡献率负值并不意味着这一因素对经济增长起到了负作用,而是在测量期间某些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整体来看,劳动投入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说明讲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更依赖于怎样增加个人产出,大部分的经济增长还是来源于资本投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并且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实际上,科技、劳动力和资本之间都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如若没有先进的科技进步作为支撑,有限的资源则得不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也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北京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国家给予的优先投入权、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充足的科技人才都给科技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上表中所呈现的科技进步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持平的态势也体现了北京市的增长转型。要继续保持并推动这一增长态势,还须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的作用,也可以提高资金的产出弹性。
五、结论和建议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北京市经济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科技进步的贡献程度有待提高。首先,人力资本的正向作用呈下降趋势,劳动力的投入也逐渐需要向高水平科技人才方面发展。一方面,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在人才教育上,以达到人才资源优势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广阔平台吸引国内外人才,以人才的溢出效应带动竞争,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的贡献便可相辅相成。其次,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加,与资本投入同时发挥主力作用。而随着经济发展,资本投入难以单独发挥引领经济增长的作用,只有在资本投入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活动,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加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更大程度地确保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以上结论的基础上,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改革重点。(1)增加科技投入的全面性。科技进步和资本、劳动力投入对经济增长本来就是相互渗透和促进的关系。科技投入更要建立多元投入机制,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技财政拨款,激励企业成为新的创新主体,为市场注入活力。(2)优化资源配置。北京地区拥有其它地区无法企及的资源和优势条件,这样的条件更需要构建合理的动力机制和分配机制,根据投入的不同影响合理优化,逐步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3)科技活动常态化。政府需要引导企业通过资本和人力投入手段来加大研发活动力度,并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更多地解决民生问题,使科技活动更直接和持续地推动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磊.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8(09).
[2]殷林森,胡文伟,李湛.我国科技投入与产业经济增长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7(11).
篇2
关键词: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224;F830.59
一、引言
2010年以来,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北京市经济也从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进行转变。从最能体现经济运行的GDP指标看,三季度增长率下滑至7.7%,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接近政府调控底线;并且内生动力不足,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投资增速虽然在下半年企稳,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9月,同比增长10.2%、12.1%、9.2%、7.3%、7.4%、7.8%、7.8%、8.2%);消费增长虽然在下半年止跌趋稳,但相比去年,增幅下降明显(3~9月,同比增长7.8%、11.9%、5.6%、7.4%、9.7%、7.1%、8.0%,比去年同期平均水平下降2.4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呈重心下移的态势(2~9月,出口同比增长11.90%、1.40%、9.90%、9.88%、2.90%、6.39%、7.50%、5.77%)。在此情况下,为确保社会稳定,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实现稳增长。从北京市经济特点看,消费对GDP贡献率最大,平均超过70%,但其主体是市民,刺激政策见效慢,作用不显著,投资就成为见效最快的手段。但当前我们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投资政策的制定就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经济增长模型入手,考虑技术进步的因素,优化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利用历年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到北京经济增长的基本模型,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比较少,主要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并且研究成果也不尽相同。如阿肖尔 (Aschauer;1994)以西方7国的数据为基础,认为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民间投资[1];Khan等学者 (1990)以24个发展中国家为样本,发现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大于政府投资[2];Fisher和Turnovsky(1998)发现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入效应,能促进经济的增长[3]; Nader和Migue(1997)通过研究墨西哥的历史投资数据,发现私人投资和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具有挤出效应[4]。
国内对此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定性的方法,从民间投资的特点出发,定性分析促使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提出政策建议,如田剑英 (2002)[5]、孟耀(2004)[6]、丁松林(2003)[7]等。二是利用历史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经济增长间的关系模型,如梁毅华(2011)[8]、郭卫东(2011)[9]、陈真玲(2010)[10]、韩学广(2012)[11]等。三是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相关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钞小静(2008)[12]、方俊智(2011)[13]等。
从结果看,钞小静 (2008)等学者认为,长期来看,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起负作用,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短期来看,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具有促进作用。陈真玲(2010)等学者认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都将促进经济增长,但政府投资的效果小于民间投资。陈献(2009)[14]、曹建海(2006)[15]等认为政府投资的效果大于民间投资。
三、模型的建立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口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基本模型为:
其中Y为经济增长,Q为索洛余值,用以解释技术进步的作用,L为人口,I为资本。
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该理论一方面将技术进步看作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假定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而排除在外,存在缺陷。20世纪80年代后,新增长理论逐渐发展,将不同因素从索洛余值中分离出来,并将其内生进经济增长模型,其中一部分学者强调发展研究是经济刺激的产物,也就是意识的发展研究所取得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其引入经济增长模型,基本模型为:
其中Y为经济增长,L为人口,I为资本,A为发展研究。
考虑到投资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则模型变形为:
其中Y为经济增长,L为人口,Ig为政府资本,Is为社会资本,A为发展研究。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生产函数,被用来描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本文假定政府资本、民间资本、人口和发展研究的生产函数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要求,表现形式为:
其中Yt为第t年的GDP, At为第t年的发展研究, Igt为第t年的政府投资,Ist为第t年的社会投资,Lt为第t年投入的劳动力, εt为第t年的随机误差项, Ct、τ、α、β、γ为待估参数,用以衡量发展研究、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对公式(1)两边取自然对数,即可得到经济增长与发展研究、政府资本、民间资本、人口等因素的优化模型:
四、数据分析
(一)数据选取与处理
本部分分以下几个方面。
1.原始数据选择(见表1)
现有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注册类型划分为国有、集体、股份制、港澳台商、外商、私营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共7类,没有按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进行划分。各学者通常用相关数据进行替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郭卫东(2011)、钞小静(2008)等用国有投资代替政府投资,其余集体、股份制等6类非国有投资代替民间投资;
(2)郭栋(2004)[16]等学者用国有投资代替政府投资,集体、私营个体、股份制投资代替民间投资,其余定义为外商投资;
(3)部分学者用国有投资和国有控股的混合经济代替政府投资,集体、私营个体、非国有控股经济、外商、港澳台商及其控股经济代替外商投资。
考虑到北京市为配合国务院的新36条,出台 《引进社会资本推动市政基础设施领域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其本质针对的是社会资本,所以本文接受第一种划分方法,即用国有投资代替政府投资,其余集体、股份制等6类非国有投资代替民间投资。
技术进步难以用统计数据直接反映,有的学者利用科研投入数据反映发展研究,有的利用专利审批量或申请量反映,鉴于北京市统计年鉴中缺少该两项的长期历史数据,本文采用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近似代替。
2.数据处理
在统计年鉴中,可得到GDP、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就业人口和受教育人数,其中GDP、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为按当年实际价格计算的数值,考虑到价格因素,为增加可比性,需要处理。其中GDP数值按GDP平减指数折算为以1981年为基数的时间序列;由于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从1990年开始编制,1990年以前指数借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7],据此,将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折算为以1981年为基数的时间序列。
3.资本存量的处理
(1)基本公式
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中投入因素为资本,而统计年鉴中为投资,无法直接利用,需要将投资额度转化为各年资本存量。目前测算物质资本存量最常用的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基本公式为:
其中, Kt为第t年的资本存量, Kt-1为第t-1年的资本存量, It为t年的投资量, δt为资本折旧率。
(2)资本折旧率的确定
目前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折旧率,本文接受马栓友(2003)[18]等人的研究成果,设定综合折旧率为5%。
(3)基年资本存量的估算
根据国际常用方法,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基年资本存量:
其中, I0为基年投资,α为样本期投资平均增长率,δ为平均折旧率。
由此计算得到基年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存量为:
(4)最终数据
最终的数据,如表2所示。
(二)模型检验
本部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ADF单位根检验
进行回归分析时,所采用的时间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否则有可能出现伪回归现象,影响分析结果。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判断各时间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检验时,为便于得到平稳序列和消除异方差问题,分别对各个数据取自然对数,同时以AIC或SC最小为原则确定滞后阶数。利用Eview5.0软件进行计算,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从结果可以看出,各时间序列的水平值均大于临界值,不能拒绝有单位根的假设,序列不平稳;一阶差分均小于10%的临界值,拒绝了有单位根的假设,序列平稳,因此他们均是一阶平稳数据I(1)。
2.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原理,进行检验的序列,单整阶数必须相同,经检验证明选取的5个时间序列数据均为一阶平稳,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多变量系统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协整检验,其中滞后阶数按AIC和SC准则确定。检验结果见表4。
从检验结果看,在5%的检验水平上,迹统计或最大特征根的统计量均存在小于临界值的情况,说明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之间通过某种线性组合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线性组合为:
InGDP=0.0449+0.1644InGOV+0.4044InPOPU+0.4223InSOC+0.1416InEDU
为验证协整关系是否正确,将线性组合改写为:
θ=InGDP-0.0449-0.1644InGOV-0.4044InPOPU-0.4223InSOC-0.1416InEDU
对该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5),发现其水平数据为平稳序列,验证协整关系是正确的。
因此,长期来看,lnGDP、lnGOV、lnPOPU、lnSOC和lnEDU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
InGDP=0.0449+0.1644InGOV+0.4044InPOPU+0.4223InSOC+0.1416InEDU
3.验证结果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北京市的历史数据分析表明,政府资本与民间资本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但政府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要小于民间资本。
第二,由于资本与投资具有简单的线性关系,可认为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对经济的作用与政府资本和民间资本作用一致。
第三,除资本外,发展研究对经济也具有拉动作用。
五、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对当前形势下北京市投资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充分肯定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政府投资是拉动经济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可以避免经济大幅波动,确保充分就业,是保障市场经济体系正常运行的基础,同时也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在当前面临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不能谈政府投资就色变,应充分肯定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第二,选择政府投资最适合的方向。政府投资应避免在现有经济结构上简单的增加产能,加剧当前的过剩程度,应该充分发挥“四两拨千金”和“筑巢引凤”的作用。一是加强交通、电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和生态文明水平,为民间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降低投资和运营成本;二是强化重点功能区建设,提升承载水平,为“功能特色化、产业集群化”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条件;三是完善医院、学校、养老等民生设施,让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契合百姓生活;四是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立各种建设基金,广泛吸引民间投资投入城市建设,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第三,深刻认识民间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从分析看出,民间投资不但对经济发展起直接推动作用,效果强于政府投资,而且根据相关研究,民营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资本回报率、吸纳就业数指标均高于国有经济,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和抗冲击能力,能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利于改变原先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且与国有投资相互配合,形成多元主体和适度竞争的格局,保障公共产品供给。因此,应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民间投资的重要作用。
第四,创造条件扩大民间投资作用。利用一系列政策组合,解决民间投资“有钱难投”和“有钱不敢投”的问题。一是在国务院新36条基础上,制定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措施,将其固化为现有投资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民间投资意愿与信心;二是实施广泛的行业准入,促进民间投资进入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和基础产业,创造投资机会;三是制度创新,推动金融体系改革,扩大融资渠道,同时制定贷款担保、贴息、贷款优惠等政策,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问题;四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水平,降低民间投资成本,同时灵活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提高民间投资盈利水平。
第五,努力提高发展研究水平。从实证分析看,发展研究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且是改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建议:一是增加科研投入,改变长期以来科研投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局面;二是加强监管,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效率,避免虚支冒领、经费多用于会议差旅、设备重复购置等现象;三是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学研衔接,加快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变。
参考文献:
[1]Aschauer,D. The Investment Output Ratio in Growth Regression[J].Applied Economic Letters,1994(5):74-76.
[2]Khan,Mohsin S., Reinhart,Carmen M. Privat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1990(18): 19-27.
[3]Walter H. Fisher, Stephen J. Turnovsky,Public Investment, Congestion, and Private Capital Accumulation[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18):399–413.
[4]Nader Nazmi,Ramirez Miguel D.Public and Private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Mexico[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1997(15):65-75.
[5]田剑英.拓展民间投资促进经济增长[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61-65.
[6]孟耀.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发展演变[J].财经问题研究,2004(2):28-31.
[7]丁松林.我国民间投资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
[8]梁毅华,陈文静.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深圳市数据实证[J].北方经济,2011(6):16-17.
[9]郭卫东,穆月英.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相互影响分析—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2011(1):56-59.
[10]陈真玲.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11]韩学广.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
[12]钞小静,任保平.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成长与政府投资转向-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8(2):5-15.
[13]方俊智,伏润民.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兼论云南省基础设施投资的最优规模[J].商情,2011(8):41-42.
[14]陈献.温州政府、民间、外商直接投资的效率及关系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
[15]曹建海,朱波,赵锦辉.公共投资、私人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一个向量误差修正模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1-7.
[16]郭栋.民间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4.
篇3
关键词:科技;现代企业管理;影响
科技是重要的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自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依靠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日益增多,并在市场上占据着较强的竞争力。因此,现代企业需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与进步的意义,并合理运用各种科学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创新自身的管理方式,还能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一、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1.促进现代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获得稳定发展,需要注重增强自身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这需要企业将科技创新与管理结合起来,为自身长远发展提供可靠技术支持,这样才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塑造良好的品牌,提升经营利润。若是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忽视创新,未能跟上时展步伐,那么会让体制变得混乱,人员变得消极。而科技创新是企业赖以发展的关键,是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手段,关系着现代化管理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实现。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沟通,围绕科技进步与创新开展工作,调动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确保与市场发展模式相适应,让资源得到优化与重组。这样企业生产力与经营利润才能得到提升,获得更大发展。
2.推动现代企业长远稳定发展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为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破坏,为妥善解决环境问题,我国非常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倡导绿色经济。现代企业能耗较大,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时候,更需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这要求企业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配置先进设备,让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能耗,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如在污水处理中,除了可以减少污染以外,还有利于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加快绿色经济发展。从企业传统管理模式来看,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科技进步与创新,和企业管理结合起来,让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提升企业资源利用率[1]。尤其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通过大力引进科学技术,能够提升机械化水平,加快企业转型,减轻人员压力,降低成本投入,提升产品生产速度。
3.从整体上提升现代企业经济实力
对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来看,主要是实现战略目标,提升经济效益。劳动生产是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上发挥着关键作用,为确保经营目标得以实现,企业应该注重提升生产率。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成本投入,还能帮助企业提升生产力。同时还可以增强企业管理者对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认识,让管理者形成正确的观念,在产品生产期间,主动引进各种新技术,减少产品生产时间,提升产品质量。此外,通过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力应用,还能够让企业的生产流程得到优化,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让企业获得更大劳动生产率,确保自身发展目标能够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让现代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在进入国际市场以后,科技进步与创新就显得更加重要,企业要大力引进科技,可以让生产规模得到提升,让更加优质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确保在产品质量、外观等方面可以比得上发达国家产品。同时,对于企业产品出口而言,要考虑在进口国建厂,这样既可以减少运费,还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并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实现技术的创新和融合,让企业的产品种类更加丰富,这样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由此可见,科技进步与创新关系着企业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确保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
二、科技创新与进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1.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以商品交换为主的商务性活动,也能够视为一种以在企业内部与互联网上发展的电子交易为主要模式的交易相关服务,让现代企业管理的所有环节都可以实现电子信息网络化发展。电子商务是随着科学进步与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如我们常用的“淘宝购物”,就是现代企业电子商务化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企业在应用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主要运用计算机、手机等多媒体技术,为社会传播各项产品服务信息。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之间可以自动化完成交易,让企业和用户的沟通效率得到提升,提升了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2.远程办公
当前,远程办公在现代企业中也应用较多,主要利用远程控制技术软件,实现对远程计算机的操作办公,这样企业的办公地点就不受到限制,企业管理者在家里、在外地都能够办公,通过对移动通讯技术的应用,让现代企业实现了远程办公[2]。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通过采取远程办公模式,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减少经营成本,并极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让员工可以从繁重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并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借助远程办公的方式,有利于跨国企业更好的管理下属公司,让企业总公司工作指导思想能够真正上通下达,让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办公效率得到提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都可以看出,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三、结语
现代企业只有加强管理工作,才能保证各项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随着科技进步与创新,现代企业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确保生产率得到提升。这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提升,在市场上占据更多的份额,将企业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自身的快速、长远和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林,李林.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6,(2):152.
篇4
摘 要: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国家电网公司为贯彻中央决定,更好地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切实提升农网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如何依靠科技进步推陈出新、开拓创新,优化网络结构,提高农网整体装备技术水平,建设“一强三优”的现代化电网,有力地推动电力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电力先行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农网;建设;科技进步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农村电网是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电网公司为贯彻中央决定,建设以“坚强、智能”为特征的新型农网,是新时期农电工作的新目标和新任务。经济发展,电力先行。这句话充分体现了电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及电力企业建立以来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能源基础的发展导向。可以说,没有电力的可靠供应就没有国民经济超常规跨越式的快速发展。电力从崛起到壮大的发展过程十分迅速。
电力发展之所以这么快速,一方面是由于电力人不畏艰难险阻、顽强奋斗的铁军精神铸就了电业的辉煌;另一方面,是在各个阶段电网建设中对科技推广应用的持续高度重视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科学的产物,电力能源在发展、普及的各个历史时期中都尽可能地集中了人类的最新技术、材料和工艺。电力企业在建立之初就与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之后的发展中也时时把科技进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科技在电力企业内是最为活跃的生产力,应用得最普遍,推广得最迅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是最集中的,大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小的创新改造更是比比皆是。科技进步计划一直是电网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不断推动着电网的发展。可以说电力事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电力科技大力推进的过程。六氟化硫开关、真空开关、有载调压变压器、微机保护、绝缘架空导线、导线束、自动抄表、非晶变等等这些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不同阶段农网建设与改造的中心内容,不断地提升着电网的自动化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一批批高标准的改造之后,目前的农村电网科技含量是较高的,已完全改变了办电初期和普及期那种混乱、落后的面貌,形成了与当今科技时代相一致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化电网。
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家农电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阶段遇到的新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电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对农村电力科技进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新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快速顺利实施,党和政府对农村电气化事业高度重视,为农电建设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我国农村电气化事业呈现广阔的发展前景。鉴于科技进步在电网建设中已经发挥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在以后的电网建设中不可替代的关键因素,对于农村电网来说,找准科技进步的方向、领域,从科技进步入手,以此为总抓手,通过大幅提高电网科技含量和建设水平来不断提高农网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农电优质服务水平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大力开展科技进步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摆在我们农网建设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完成这项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也是能够顺利完成国网公司对我们提出的科技发展目标的有力保障。
那么,具体说来,在这个大的背景下,电业部门应该如何加大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更好更快地建设地方电网呢?就现在这个阶段,应该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健全农网科技进步工作管理机制
要想抓好任何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同样要抓好科技进步工作,也必须在进一步探索农电体制改革后管理方式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农网建设工作的具体特点,健全相应的组织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使科技进步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能够达到PDCA闭环管理的基本要求,能够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
2 重视和启动规划的龙头指导作用
要想真正发挥科技进步规划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要求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要科学合理、翔实可行。要达成这个首要条件,关键是要对农网现状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实践得真知”,多渠道地获取真实可信的大量第一手基础资料,这是编写规划的基础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分类整理、对比分析、趋势计算等等,得出对当地电网的正确认识和总体评价,对其发展方向也有了切合实际的结论。这是制定规划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是最复杂的一步,也是决定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本着协调发展和适度超前的方针规划电网科技投入水平与发展步伐,这样制定出来的规划才能保证是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才真正能够指导电网不断提高科技含量,达到较先进的现代化程度,提升电网运行水平。
其次是在制定专业的科技进步规划的同时,要结合内部、外部的具体情况,同步制定相配套的详细实施措施。这是规划制定之后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有计划,还要有措施,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是计划得以顺利实现的有力保障。
3 同步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力企业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企业,在重视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综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后劲,贯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原则。所以开展大规模的科技建设与改造项目,必须慎重考虑投入产出问题。实事求是地做好承受能力和投资偿还能力的测算分析,循序渐进地发展,才能够确保企业的正常经营。经济效益分析既是规划重要的后续组成部分,也是检验规划项目是否切实可行的标准。
4 大力推广应用典型设计
典型设计是国家电网公司实施集约化管理,统一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管理、合理控制造价的重要手段。因为典型设计是国网公司较为成熟的经验总结,所以可以大大减少建设工程的设计步骤,极大地加快了设计进度,提高了工程效率;运用典型设计,可以直接提升设计质量,将设计水平提升到当前最为先进的层次;因为应用典型设计统一了设备规范,规范了网络结构,所以同时有效地清除了设备杂乱的局面,同时也方便了运行维护,降低了运营成本。尤其是结合我国农村面积广大的特点,对于工程面广工程量大的农网来说,推广应用典型设计更无疑是走了捷径,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农网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性低、电能质量差的问题,进而建设网架坚实,布局合理、装备先进、管理科学、供电能力强,自动化程度比较高的农村电网是非常有效的。在农网建设中,大力推广应用典型设计,可以助推农村电网尽快走到行业发展的前沿,促进电网突飞猛跃的发展。
5 走出去,请进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可能及时全面预见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和不断创新的科学管理新办法,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向同行业兄弟单位的学习、借鉴,注重对现代化高端技术应用情况的研究,通过不断学习、借鉴新知识,并进而转化运用到本地电网建设中去,对于适时赶上时代科学发展步伐,及时提升电网科技水平,以科技促发展,保持电网的先进性显得尤为重要。过去的实践也已经证明拿来主义是提高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走出去,请进来,对于我们电力部门来说,仍将是我们建设统一开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大电网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孙刚.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建设现代化农村电网[Z].
篇5
在喀斯特山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态系统及其脆弱,决定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苏维词[17]、杨胜天[18]通过研究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指出喀斯特生态系统具有易损性强、环境与人口容量小、稳定性低、变异敏感度高、承灾能力弱、自然恢复速率低等特点。覃小群等[19]通过评价广西岩溶县的生态环境,指出喀斯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王世杰[20]等则从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角度出发,指出石漠化过程具有区域性、渐发性、潜发性(隐蔽性)、生态破坏性、难恢复性(严重性)等特点。万军[21]、李阳兵[22]等更是指出,石漠化区域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粗放式发展经济、掠夺式开发资源,导致其处于“岩溶生态环境破坏—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中。如何有效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决定着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成效。针对当前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任务重、难度高与区域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贫困问题突出等矛盾,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消除贫困、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苏维词等[23]指出,要就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整治及产业化技术、石漠化治理关键技术等与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开展攻关研究、技术创新、技术集成等工作;李先琨等[24]则提出要抓好实验示范区的示范建设,树立样板,推广成功模式。熊生平[11]提出要确定自然因素和人为作用对石漠化过程的正负面影响和各自的贡献率,朱文孝等[25]则着重指出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科技水平的提高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科学规划,建立适合于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科技贡献率测算模型,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
至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作为经济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呈现,到现在已经从定义、测算方法、模型、指标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目前已成功运用于环境、农业、交通、化工、建筑、水利等领域。本文选取经济、环境、农业、林业、畜牧业、水利等行业研究的科技贡献率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反映当前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石漠化综合治理科技进步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贡献的前沿理论。科技贡献率的测算经历了测算方法建立、对模型进行修改、完善三个阶段。在测量方法创立阶段,192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26]首先阐述了产出量和投入量之间关系的生产函数理论和方法,用以计算出科技进步对新增产值的贡献,但不能直接计算出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速度的贡献。后来又研究出现CES生产函数、VES生产函数、前沿生产函数、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在修改阶段,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索洛[27]对生产函数做出了重大改进,将科技进步纳入生产函数方程,在中性生产函数假设下推导出增长速度方程,定量分离出广义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完善阶段,丹尼森、乔根森[28]等将资本与劳动进一步划分,并且将索洛剩余中可以测度的因素进一步明确出来,从索洛剩余中剔除,使索洛余值越来越小。1978年,著名的美国运筹学家查恩斯[29]、库伯、罗兹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在此以后,国外对于科技贡献率的研究相对淡化,然而国内则处于起始阶段,而且此后的研究大多基于计量方法的运用展开的,创新成果较少。对于科技贡献率的认识,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各观点相互补充,完善了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理论。狄昂照[30]提出科技贡献率测算与其计算使用的数据不可分割;庞智强[31]则指出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应基于科学技术的进步量展开,而不应是全部科学技术水平,科技进步贡献率应介于[0,1]之间。杨少华等[32]认为在测算过程中,应把劳动、资本的产出弹性作为一个动态指标来测算,定量地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陈颖等[33]提出单纯地分析和比较科技进步贡献率并不能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质,甚至还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许平祥等[34]通过研究指出各个指标只能做到反映各因素综合作用的平均效果,不能反映某项具体的政策或技术措施在短时间内的效果,再者,科技进步指标反映的是趋势而不是状况。在科技比较发达地区,科技贡献率反而会低。丁兴烁[35]针对当前测算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运用因素分析法构建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科技贡献率的影响程度,可以分析在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寻求提高科技创新贡献效应的途径。在基于环境、农业等视角的科技贡献率测算中,张应禄[36]提出仅从纯科技的角度认识这个概念会产生严重的误解,不切实际地使用这个词也会产生严重的偏差。梁俊芬[37]认为农业、林业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给解释变量的设置带来困难,而且使模型自身的假设条件难以满足。程智强[38]、魏邦龙[39]、徐保根[40]、卢亚丽[41]等提出在测算过程中,由于对方法的理解不同,加之对原始数据处理不当,使得同样数据资料,产生的测算结果也会不同,为此应把政策、天气作为影响因素加以考虑,而且,测算目标不仅在于经济效益,还在于生态效益。随着科技贡献率研究的深化,研究行业从经济向农业、环境等方面进一步拓展(表1)。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评价
科技贡献率的测算,需要以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的研究作为支撑。经过长期的研究,岩溶石漠化治理的效益评价基本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民生效益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目前国内尚未有一套取得普遍认可的、成熟的、适合于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的体系和方法[11]。对石漠化的评价大多为基于统计学的现象调查,评价指标繁杂、获取数据难度大、实用性不强、各因子之间相互交错、信息层次不清[58],使得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综合效益与实际状况可能出现偏移。而且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首要目标是生态环境改善,在工程开展和实施工程中,部分工程不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目前,国内外各研究领域的科技贡献率测算研究大多以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为基础,把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目标。而且还没有一套测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的科技贡献率测算方法和模型[46]。科技贡献率测算过程中以直接经济产出作为唯一产出目标,会使测算结果偏小。在数据获取时,属于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范畴的社会经济数据获取困难,把生态效益折算为直接经济效益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今后需建立和完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社会经济数据库,健全石漠化防治综合效益监测体系,保证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
篇6
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也是建立在农业科技革命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振兴我国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整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我国农业科技投入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是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食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应该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
1.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对农业科技投入却长期不足,导致农业科技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科技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加入WIO以后,我国农业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对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如何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结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显得尤为迫切。
1)农业科技投入总量长期偏低。
1985-1999年,农业科技总投入(包括政府财政支出和研究机构的开发创收)从13.55增加到了63.68亿元。但是如果按不变价计算,1985-1999年间只有4.0%,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在1985-1999年间,政府对农业科研的财政支出在扣除物价增长因素之后实际上是下降了,每年增长率是-1.3%。1996-1999年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加快,达到了7.4%,但由于前期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太少,从1985-1999年,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严重不足可见一斑。
2)农业科技投入强度显著低于国际水平。
在国际上农业科研投入强度(即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常被用来衡量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水平。按政府对农业科研拨款额计算(不包括科研单位创收),我国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从1985年的0.4%下降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0.20%-0.23%。这一水平还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37%)的1/10,仅为80年代30个最低收入国家平均投资强度(0.65%)的1/3。即使包括科研单位开发创收以及外国及民营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在内,1999年我国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也仅为0.44%。这一水平也仅占30个低收入国家政府对农业科研投资平均强度的2/3左右。
发达国家的农业科研强度普遍大于非农业部门。例如90年代中期日本的总科研公共(政府)投资强度保持在2.8%-2.9%,农业科技的公共投资强度则高达3.4%;英国的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在1995年(私有化改革之后)为2.29%,也高于它的科技总投资强度2.05%;法国、德国和美国两者则基本相当,都保持在2%-2.5%左右。而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公共(政府拨款)投资强度只为0.20%,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仅为总的科研投资强度(0.60%)的1/3。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例如1996年我国农业科研强度为0.36%,而同期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农业科研强度为1.4%、1.6%、0.52%和0.47%,均高于我国水平。
3)农业科技投入分散。
由于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加之我国财政预算科目设置不尽合理,导致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十分分散,造成了重复浪费和效率低下等问题。从管理部门来看,在国家层面上有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安排农业科技资金,由于渠道分散,无法实行统筹安排,从科研体系来看,学科设置大量重复,地方与地方之间农业科研内容重复,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现实需求
我国人多地少,农业劳动力数量充裕,但劳动者的文化与科技水平普遍较低;农业资源总量虽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农业自身积累能力小,而国家的支持能力又有限;工业化程度较低,在短期内,工业难以向农业提供大量的价廉物美的技术装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别悬殊,且总体水平较低;社会人均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较少,而社会对农产品需要的数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些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1)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增强农业自身积累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自我积累的能力很低,自我积累的机制还不健全,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能力较差,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主要原因在于长期以来国家为了优先发展工业,曾利用行政力量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从农业中抽取工业化原始积累,导致农业资源向非农产品转移,农业资金投入不足,科技装备落后,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成本较高,农民收入较低,农业的自身积累能力十分低下,因此,今后必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保护农民,帮助农民提高自我积累能力。
2)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一例外地把农业科技放在首位。在我国,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因此,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遥感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生产设备不断得到改进,农业生产工艺更加先进,各种资源利用更加合理,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力质的飞跃。而要实现我国农业的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相应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3)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我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民经济较长时期地持续增长,促使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过去的长期短缺转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不复存在,而农产品季节性、区域性供大于求的现象经常出现,这表明农业生产实际上存在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农产品过剩除了农业生产缺乏计划性因素外,与农产品质量不高、加工性能差有直接关系,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调整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需要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入力度。依靠科技,启动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重点引进科研和生产急需的动植物种质资源及关键技术,改善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促进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转化,为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的形成提供科技支撑,因地因时制宜地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农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要以市场、资源、政策为导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3.增加国家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理论依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农业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稳定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运用公共财政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是维持农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是有充分理论依据的。
1)农业科研的福利分配理论。
农业科研的福利及其分配产生影响。对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来说,政府通常尽量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对市民予以消费补助,同时大力促进以提高产量为目的的科研活动。由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增加越来越快,其结果是人均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增长缓慢,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带来的福利增加在分配时有别于自由市场条件下的分配,生产者的剩余被缩减,而消费者的剩余得以增加。生产者的福利有相当的数量被政府用于消费者的补贴。其它部分则用于降低工业原料的成本。这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在统购统销制度下,当农民生产状态良好时政府不太注重对农业的投入,而只有在农业生产状况恶化并影响到工业化进程时,政府才注意加大对农业和农业科研的投入。以缓解农业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之间的矛盾。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地位更加突出,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更应该加强农业科技的投入。
2)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的结果,表现为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要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通过考察科技进步前后生产过程中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变化来衡量。一般来讲,科技进步能够使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比没有科技进步以前更多的产品,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测定,分为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两个层次,国内测定科技进步率最常用的是是增长速度测定模型,通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率在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据测算,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建国初期的19.92%上升到“八五”期间的40.7%。
3)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财政存在的前提是当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方面是失灵的,需要公共财政加以干预,而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的特征;农业生产过程的非排他性,大多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的非竞争性和外部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则意味着若该产品的市场供给不足,其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农业是具有广泛外部性的产业,但其生产的特殊决定了它又是比较利益较低和承担风险较大的产业。农业科技存在明显的外溢现象。即某地对农业科研投资产生的技术,往往被其他地区推广使用,从而收益外溢,因此地方政府缺乏对农业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加上大量农业技术成果具有公共物品的特征,如种质资源、病虫害防治、栽培养殖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等等,因此农业科技需要国家给予更大的支持。
农业的弱质性和风险性决定了农业投入比较效益低、投入回收具有较长的滞后性,因此,容易导致农业生产中的资金、土地、技术以及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向效益高、见效快的非农产业转移,最终导致农业萎缩。农业单凭自身的积累无法满足其资金的需要,农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外力予以推动。农业技术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也必须主要由政府来支持才能发展。政府进行农业投资的行业动机是谋求宏观及长远的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保障人民生产需要及政府的长远目标。政府在农业投入目标政策选择上,既要考虑农业自身的发展,又要考虑农业对社会稳定国民经济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既要考虑农业的积累水平,又要考虑农业的产出贡献。
中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甚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制约了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国家财政应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
4.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政策建议
1)利用“绿箱政策”,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改善投入结构。
1993年,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签署了《农业协议》,对关税、农产品补贴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在《农业协议》中,对各成员国用于农产品和农户的直接补贴有明确的限制,但其中的“绿箱政策”对农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的投入是鼓励的。在11项主要“绿箱政策”中,我国只用了政府一般、粮食安全储备补贴及粮食援助补贴等少数几种,在所实施的“绿箱”政策中,政府一般安全储备补贴数额最高,但转嫁给农业生产者的比例和对农业生产能力的推动作用却比较小。特别是在对农业产值增长和生产成本降低作用比较明显的农业科技投入方面,显得很不够。建议通过立法保证农业科教投入的适度增长,鼓励和规范政府的投资行为,确保在农业科技、农村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序,在稳定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优先增加农业科技和农村教育的投资。
2)加大对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的支持度。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支持力度。在“绿箱政策”的范围内,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及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保障公益性推广体系的事业费,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的投入,并设立专项资金,扶持重大农业技术,标准化完全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同时,推进国家各项农技推广投入向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集中,试点启动优势农产品良种补贴和优势地区农业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对农业科研单位通过农业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方式的经营性活动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予以免税、信贷担保等政策优惠;对个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让合法收入降低,所得税税率或提高纳税额度的政策优惠等。
3)引导企业投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篇7
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主要目的是通过表彰奖励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进一步增强全市上下的科技意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进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实现富民强市的伟大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刚才,大会对许昌市最高科学技术成就奖的获得者陈玉忠、刘建设2位同志进行了表彰,也对*年度获得许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今天受到表彰的所有获奖者是全市科技工作者的代表和缩影,是我们许昌最值得尊敬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特别是陈玉忠同志与他的团队,经过14年的艰辛努力,使国审小麦许农5号成为我市目前唯一通过国审并且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小麦新品种,创造了使农民增收3.6亿元的奇迹,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乃至许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此,借今天这个机会,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所有获奖的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及所有关心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同志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进一步推动全市科技进步和创新,讲几点意见。
第一,科技进步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许昌新一轮发展目标,关键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真正摆在全市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当前,科技创新的浪潮此起彼伏,科技创新的局面日新月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的周期越来越短,国民财富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对科技创新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区域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特别是在当前,我们要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更为重要的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自主创新之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果我们在科技进步与创新方面无所作为,就会在应对危机中束手无策,就会在新一轮发展中丧失优势。近年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迈出了新的步伐,*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130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已经达到36家,高新技术产品达到了361种;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059件,总量和增幅分别居全省第4和第1位;全市每年获得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都在50项以上,连续6年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1%,今年有望达到52%。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市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较高,科技成果的总量不足、质量不高、转化率偏低、科技人才的优势还没有充分得到发挥;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和途径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科技与经济结合上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就,也要正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努力在认识上有新提高,在行动上有新举措,在落实上有新成效。
第二,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作用
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抢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既是自主创新的重点,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更有针对性。因此,我们要着力培育壮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尤其要着力培育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支持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尽快把企业做大做强,抢占发展高地。要着力增强优势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以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市级企业研发中心为依托,通过实施高新技术领域自主创新专项,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培育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的优质名牌产品,涌现一批“许昌制造”。要着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第三,切实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一要引导企业在自主研发中充当主体。围绕市场需求和制约自身发展的一些技术“瓶颈”,不断加大研发力度,争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平安之所以选择和许继合作,就在于许继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拥有12项在国际上领先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项目,特别是拥有6个世界第一的技术项目,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要引导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充当主力。引导激励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在这方面,要突出做好对*等企业技术研发的支持、扶持工作。三要引导企业在专利申请和标准化生产中走在前列。继续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名牌战略、质量兴市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推动企业不断强化质量和品牌意识。四要引导企业在产学研结合上建立新机制。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共建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开展多种技术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四,尤为注重增强项目建设在科技进步中的带动能力
项目是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载体,要始终依靠项目建设,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一要确立科技工作项目化的理念。围绕“一带九区二十个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抓紧编制一批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产业关联度高的科技项目,有选择的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和专利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二要以项目带动科技资金的投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在政策性资金安排上要向科技类项目予以倾斜,同时要积极地申报一批科技计划项目,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三要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最近,中央把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作为拉动内需的十项措施之一,全市科技部门、政府综合协调部门以及相关企业都要抢抓机遇,千方百计地谋划、包装、推出一批科技项目,千方百计地上项目、跑项目,通过一批具体项目的推进实施,带动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升级。当前,市委、市政府为促进2009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出台了“3816”投资促进计划:“3”就是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要素,基础产业包括能源、电力、钢材等传统产业,也包括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农产品转化、仓储物流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就是道路、交通、给水排水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等;基础要素就是人才、技术、创新、资本等。只要基础产业不断地发展壮大,基础设施不断地强化完善,基础要素不断地凝聚裂变,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能更快、更好。因此,人才、科技、创新是保持发展的基础要素,必须突出抓好。“8”就是工业、农业、节能减排等8个领域。“1”就是10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6”就是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600个亿。在“3816”的投资促进计划中,要坚决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注重科技项目的包装、筛选、投入,着力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效。
第五,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工作热情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资产安全;风险;对策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2008年这场危机的起源可追溯至2001年,美联储为维持经济增长而将利率降低至1%。这一举措降低了投资者储蓄与购买国债的热情,但却极大导致了借贷事业的繁荣。而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次级债券较多,形成较大的实际损失。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中国政府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开始海外投资。因此,如何保护我国金融市场,增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成为了现阶段金融发展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金融市场资产面临的风险
1.法律风险
美国是资产证券化的发源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产证券化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由于美国一直没有一部专门的有关资产证券化的统一立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失败的。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为核心,一场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风暴正在挑战金融市场脆弱的神经,凸现了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虽然起步较晚,应当有必要注意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防范,特别是法律风险防范。相对而言,在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法律风险显得更加紧迫。一般情况下,虽然法律函件及意见书原本是为了消除外部的风险因素,但有时法律的不明确性及条款的变化本身往往成为整个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事实上法律风险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一直伴随且起关键作用的一种风险。
2.市场风险
2002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提高,国际游资开始逐渐流入我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进行投机炒作,使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和资产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诱发国际游资继续流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如此下去,最终将不断加剧国际游资的流入以及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我国资本市场的经济虚假繁荣的假象,引发资本市场泡沫。而且,这种非理性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扩张会误导个人投资和企业融资,一旦游资获得成功,便会撤离我国资本市场,泡沫破灭,给国家、企业和个人带来巨大的损失,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引起金融危机。
3. 政策风险
投资管制是指政府对投资行为的非经济手段的限制,即市场以外的因素限制了投资。在历史上很多国家对垄断性的行业,特别是国有投资进行过投资管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为体制上的原因,对投资进行过管制。在目前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投资管制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民间投资的活跃性,导致国家经济过于依赖国有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民间投资的融资管制程度比较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信贷投资长期向国有企业倾斜,出现了“只创造30%产值的国有企业占用了70%的信贷,而创造70%产值的非国有企业只占有30%的信贷”的怪现象。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并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资产安全的现实反思
1.金融发展过于依赖虚拟经济。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与美国金融结构的选择不无关系。自互联网泡沫破碎以来,美国便开始大力发展金融业。1999年在美国国会通过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更为美国国内全面的金融自由化去除了法律障碍。自由化之后,美国金融业更加繁荣,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此同时,美国不断将制造业转向境外,实体经济比例逐渐降低,经济虚拟化程度大大提高。鉴于虚拟化经济本身便是一种泡沫经济,一旦金融监管不到位,便容易导致泡沫顷刻破灭,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2.金融创新违背了经济学基本原理
首先,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信用衍生产品次级房贷违背了银行信贷可偿还性原则,没有注重借款人的第一还款现金流,而寄托于抵押物品价格上涨上面;其次,衍生产品违背了让客户充分了解金融风险的原则,致使风险积累,超过投资者可承受范围。第三、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诚信原则,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罔顾投资者的经济利益,这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政府监管不利,没有推出有效措施约束金融从业人员不理性的投资行为,助长了金融市场上的过度投资,从而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的彻底爆发。
三、完善我国资产安全机制的对策
1.金融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实体经济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革命性科技进步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力。科技进步产生新技术,进而大规模的催生人类新的需求,产生经济效益。这种做法可以把原来几点的泡沫消灭掉,并对解决经济上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极大的帮助。一次革命性的科技进步可以带来超过10% 的GDP增长。因此,科技进步以及围绕科技进步发展的工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如果科技进步与工商经济能够更好的互动发展,我们就能早日摆脱困境,实现飞跃。
2. 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防范道德风险
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便需要完善由国务院牵头,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参加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并且合理划分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的监管范围与职责,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我国目前对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隐性担保”现象,这容易导致过度投资以及道德风险,引发金融危机。所以,我国应加快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和存款保险制度,使金融机构成为自担风险的行为主体。(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子贤,徐培文.政府担保、资产价格泡沫与金融安全——基于道德风险模型的分析视 角[J].浙江金融,2011(10)
[2]黄奇帆.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和反思[J].西部论坛.2012(02)
[3]马方方.金融结构演进中资产泡沫与金融危机的形成机制——对中国金融结构发展的启示[J]. 新金融. 2009(09)
篇9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1—0062—01
20世纪下半叶,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得到广泛关注,教育经济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教育经济学主要研究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育支出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影响。教育为国民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从经济发展的实质、途径、效果和目的上确立较为全面的经济发展观念。具体来讲,经济发展内涵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济实力的增长,其中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二是经济效率的进步。其中包括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运用。三是经济体制的完善。其中包括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保证公平,缩小收入差距,减少贫困,增加就业机会和教育机会等。四是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的人的后天素质与能力,以及这种素质与能力在经济发展上的意义,有助于引导人们重视人的价值,引导人们去实现自我价值。
从1952年—2010年,我国GDP增长了585倍,人均GDP增长了249倍。为了体现改革开放的作用,我们把这段时间分为两个阶段:1952—1977年,GDP增长了3.74倍,人均GDP增长了1.87倍;1977年—2010年GDP增长了122.5倍,人均GDP增长了86.2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力资本不断提高,197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102万,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3105万,提高了将近30倍。到2010年,国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得到空前发展。
我们认为,教育无法直接面对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物的方面,教育面对的是人,通过促进人的发展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首先,教育促进人力资本提升。经济学家认为,人力资本而非物质资本是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虽然人口、资源、环境等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发展事实证明即使没有充足的自然资源,经济仍然可以得到较快的发展。初等教育培养了人们生活领域的文字和计算等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对人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意义;中等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人的科学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了人的专业技能;高等教育提高了人的综合素质以及科研能力。教育从低端到高端对社会进行人才输出,提高了全社会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从整体上提升了人力资本。
其次,教育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典型地表现为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则意味着拥有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会更快地适应新工作,在相同条件下会更多、更快、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一些复杂的职业通常需要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来完成,例如,航天科技、外科医生。实证也表明,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收入相应也越高,而收入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的体现,即劳动力的价格,所以教育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再次,教育推动科技进步。高等教育有双重任务,一是人才培养,二是科学研究。高等学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为科学研究输送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科学研究是推动科技进步最主要的力量,任何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都是以大量的科学研究为背景的,而教育一方面直接参与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保障。因此,教育是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 后发展地区 人才引进 策略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90-0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人才是发展的动力,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创新人才引进策略,以此来促进其经济发展。信息和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正向我们走来,其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来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创新人才引进策略,以此来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1 人才引进对于后发展地区的意义
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人才引进不仅能够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还能够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劳动者素质,具体来说如下。
1.1 促进后发展地区发展
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要想缩小与先发展地区之间的差距,首要任务就是引进人才,人才的引进代表着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思想的引进,能够促进后发展地区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的发展,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从而缓解后发展地区的资源劣势,提升后发展地区的发展速度,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富裕的目标。
1.2 推动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许多后发展地区以农业为主,但由于科技水平的制约,其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农业现代化实现脚步较慢,这就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有着较高的要求[1]。从本质上来说,后发展地区发展较慢的原因是资源劣势和科技水平不高。先进的人才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因此,后发展地区引进人才就能够更快的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促进科技进步,从而带动农、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了后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
1.3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是创新发展的主体,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的发展,只有人才才能够促进创新,才能够实现发展。对于后发展地区来说,要想缩小与发达地区在各个方面的差距,首要的任务就是建设一支符合后发展地区实际情况的优秀人才队伍。因此,后发展地区引进满足其需求的人才,补充人才缺口,提升整体的人才素质,这对于强化后发展地区的人才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后发展地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1.4 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间有许多传统的艺术和文化,例如剪纸艺术、刺绣艺术、民间舞蹈文化等等。对与后发展地区来说,有着许多的文化遗产需要保护,引进人才能够运用其先进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对文化遗产进行专业化的保护,能够发掘后发展地区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后发展地区文化、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互联网+背景下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策略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人才引进对于后发展地区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来引进人才,促进发展。
2.1 互联网+ 后发展地区企业获取人才的策略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引进人才的策略是后发展地区人才引进策略的重要内容。在传统的企业招聘中,从开始招聘、人员培训到上岗需要的时间较长,这就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运转,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应当积极创新人才引进的策略。
首先,后发展地区企业应当以战略需求为导向进行动态的人才储备。企业应当根据公司的人力资源规划及战略目标来选择合适的人才招聘渠道,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公司招聘的职位进行动态分析,同时还应对市场上的人才形势进行分析,对于一些市场需求紧张的人才职位应当进行适当的人才储备,对人才进行动态化的管理,以此来缩短人才招聘的周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2]。
第二,后发展地区企业应当以发展战略为中心制定标准的素质考核。后发展地区资源存在劣势,因此,企业应当积极明确自身的战略目标,以其组织结构和业务内容为导向,制定标准的素质考核,因地制宜,选取符合后发展地区及其企业特点的人才,提升人才引进质量。
2.2 建立人才招聘系统
对于后发展地区而言,区域内的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因此应鼓励企业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来建立人才招聘系统,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招聘系统中,企业可以在网站上来个性化的招聘信息,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实时的进行修改,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此外,招聘系统还可以根据求职者的注册信息来建立面向整个市场的人才数据库,企业可以很容易的根据简历、分类、专业等信息,对数据库中的人才进行筛选,这样无疑会提升企业的招聘效率和招聘质量。
2.3 互联网+背景下获取优秀毕业生策略
高校是人才的重要集中地,也是企业获取人才的重要渠道,在互联网+背景下,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制定获取优秀毕业生的策略。后发展地区企业在校园招聘广告时,不要局限于区域之内,应当打破区域的界限,面向全国招聘广告,以此来引进更多的人才[3]。此外,后发展地区企业还应当与各大高校积极合作,在各大高校网站及论坛上信息,吸引业生的注意力,与校园宣讲相结合,以此来引进优秀毕业生。
2.4 利用网络平台与发达地区共享人才
互联网+时代形成了020的人才流动模式,这就为后发展地区与发达地区共享人才提供了可能,因此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与发达地区共享人才,以缩小与发达地区发展的差距。首先,后发展地区鼓励区域内各个企业要以产业和项目为依托来吸引人才,制定柔性的人才引进策略,通过与发达地区之间的产业合作来借才借智,用才用智,打通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共享之路;第二,后发展地区应当坚持按需取才的原则,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选好人才,用好人才,提升人才的引进效率和利用效率;第三,后发展地区应当坚持以才聚力的原则,以此来提升人才的附加价值,例如可以建立“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博士服务团等人才项目,提升对人才的服务,以此来提升人才的引进和利用的效果。
2.5 建立大数据思维
在上文中的招聘系统建立中简要提到人才数据库,这就是大数据思维的一种重要体现。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和数据的流通加快,对于人才引进而言,可以说谁掌握了人才信息和人才数据,谁就掌握了人才,因此,应当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人力资源的数据化建设,为后发展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共享奠定基础。首先,应当保证数据采集的全覆盖,对不同学历、不同年龄、不同工作经验、不同地区的人才设定个性化的人才数据采集标准,扩大数据采集的覆盖面,以此来形成客观、全面、系统、完善的“人才数据金库”,以此来为后发展地区的人才引进奠定基础;其次,要保证数据联通的畅通性,当今人才信息系统的建设分门别类,有干部档案系统、公务员管理系y、人力资源统计系统、两新组织人才信息系统等,这些人才数据的流通很不利,后发展地区应当打破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流通壁垒,将系统内外的人才整合到一起,以此来促进人才的引进[4];第三,根据国家人才信息数据开放标准和政策来积极解放人才数据价值,平衡后发展区域与发达区域之间的人才差距。办好门户网站、开设区域公众号,促进人才信息的高速传递,提升后发展地区人才的引进效率。
2.6 树立跨界思维,加强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的融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人才圈和产业链形成,这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树立跨界思维,加强产业发展与人才引进的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互联网+背景下强调融合发展,因此,后发展地区应当以此为导向,鼓励各级政府重视互联网+人才的培训;(2)发挥人才团队作用: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推行产业专家服务团、名师工作室等新模式,以此来充分发挥人才团队的聚集作用,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后发展地区。同时,后发展地区应当将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对于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要及时引进,保证其能及时的发挥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5];(3)以产业融合来吸引人才:后发展地区产业融合度不高,因此应当加强产业融合,推进传统产的转型发展,随着产业的兴起而吸引一批人才,以产业链来吸引人才,以人才圈来发展产业。
3 结语
综上所述,后发展地区引进人才对于其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人才建设、科技进步、产业结构优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后发展地区应当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创新人才引进策略,以开放的思想来广纳人才,以产业的发展来吸引人才,以先进的技术来打造人才,以大数据思维来发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缩小后发展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才能够促进我国各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 谢磊.落后地区人才引进的系统反思[J].广西社会科学,2004(9):170-171.
[2] 荆炜.调整落后地区人才结构问题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J].英语广场,2015(8):112-113.
[3] 阙伟贤.“互联网+”时代下广东高职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0):86-8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