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型基金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3 10:05: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股票型基金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信核心精选股票型基金成立于2008年11月25日,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7月31日,在成立仅8个月有余的时间里,建信核心精选的涨幅达到66.10%。
抢眼表现主要源于及时加仓
2009年二季度,在股指加速上扬的推动下,大比例增仓成为基金的共识。以建信核心精选为例,该基金在2008年11月份成立之后,采取了相对积极的投资策略。据田擎介绍,“我们从今年初开始就把这只基金的仓位快速地提了上去,最近几个月都保存了较高的仓位水平。在资产配置方面,我们采取了积极建仓的策略,即以金融概念作为配置主线,一季度重点配置了银行、地产等行业,二季度则加大了钢铁和煤炭的配置。”
建信核心精选的这一操作策略,与大多数偏股型基金不谋而合。据国金证券研究所统计,偏股型基金第二季度仓位为84.07%,其中股票型基金的整体仓位已经达到86.78%,超过2007年第三季度市场最高点时股票型基金83.87%的仓位,主动加仓行为较为明显。
据Wind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二季度以来,共有21只偏股型基金成立。相比一季度成立的新基金,二季度成立的新基金大多采取了快速建仓的策略。成立时间在2008年四季度末和2009年一季度的新基金建仓分化严重,而成立于二季度特别是5月以后的新基金,在建仓策略上却步调一致,大多数都选择成立即建仓的快速建仓策略。
房地产投资仍是市场主线
加仓的同时,田擎给出了第一条投资主线――房地产。上半年经济复苏的预期是否能在下半年被验证?田擎指出,更有实际意义的应该是房地产行业的数据。“经济总量数据是一个大的框架,判断经济复苏与否具体应看房地产数据。房地产销售和投资这两个数据对投资指导意义更大。”
经济结构调整到现在,田擎依旧看好房地产在经济的龙头地位。“房地产是2009年投资的一条主线,并由此延伸到家电、焦煤、建材和钢铁等相关行业。现在建信核心精选最主要的配置就是金融、地产、钢铁和煤炭,还有商业白酒及工程机械家电等。我的投资理念比较简单,就是基于这种可获得的信息,站在目前的时点,用比较简单、淳朴的逻辑做一个合理的预期,寻找可重复、可持续及可表述的盈利模式。”
关注通胀受益板块
田擎的第二条投资主线是通胀预期的受益板块。强周期性行业也成为基金二季度增持的重点。“经济复苏和通胀预期下,煤炭、有色等重点上游行业以及房地产行业或将继续受益。在目前的估值水平下,前期表现落后的行业在指数持续上扬中存在补涨动力,钢铁、机械、建材及电力等行业值得关注。此外,政策积极引导,消费能力增强,出口逐渐好转以及货币政策收缩预期上升等因素都将促进消费服务等下游行业实现超额收益,包括医药、食品饮料、零售和旅游等。”
至于充裕流动性是否会带来泡沫?田擎表示:“其实股指处于低位时,市场估值并不见得便宜,例如,2009年以来表现较好的周期性股票,股价处于底部时,估值往往较高。我认为估值并不是制约市场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经济探底的区域,这一点更为明显。”
保持乐观 不忘风险
篇2
21只新基金正在发行
自春节以来,基金发行步入常态,一季度管理层共放行34只新基金,基金发行迎来了历史上最密集期。再加上4月份和5月初拿到发行批文的新基金,今年发行和获批的基金已经超过60只,远远超过了去年全年38只的数量。
5月6日,汇添富蓝筹稳健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和易方达中小盘股票型基金分别拿到了证监会的发行批文。根据两家公司的公告显示,汇添富蓝筹稳健基金是一只混合型基金,其中股票投资比例为30%~80%,债券投资比例为0~60%,现金类资产比例不低于5%;易方达中小盘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可占基金资产的60%~95%,其中,投资中小盘股票的资产不低于股票资产的80%。
AA5月12日,共有21只新基金同时发行。包括7只股票型基金,7只混合型基金,5只债券型基金,1只保本型基金和1只QDⅡ基金。
新基金发行分化加剧
印花税率的下调,刺激了股市的强力反弹,加之投资者对于“红五月”行情的一致预期,导致近期基金销售回暖。
博时特许价值和嘉实研究精选股票型基金自发行以来销售情况良好,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和国泰金鹿保本增值(二期)基金的销售更让人欣喜。
在首日发行中,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基金获得了近亿元的认购,这在近期新基金的首日发行中已‘算是佼佼者。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傅帆表示,认购上投摩根双核平衡基金的投资者一大半都是上投的老客户。为了保护基金持有人利益,基金公司并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去年以来上投摩根旗下4只基金暂停申购时间累计长达40个月,并采取了暂停开户、首先对老客户开放申购、加强与老客户沟通等多种措施控制规模。
近期资本市场震荡,保本成为市场最关注的话题。今年首只保本基金――国泰金鹿保本增值(二期)首日募集近2亿元,创出近期基金新发首日募集新高。
同时,供给的大幅增加,加上投资者对于市场半信半疑的态度,也导致一些公司的产品在募集期内无法完成额度的状况出现。截至5月12日,共有5只基金宣布延长募集期,分别是天治创新先锋、银河竞争优势成长、信诚盛世蓝筹、富国天成红利、益民多利债券基金。
天治创新先锋基金原定于4月18日结束募集,后来延至4月30日,成立时规模仅2.49亿元。银河基金公司也宣布,原定于4月30日结束募集的银河竞争优势成长基金,募集期延长A5月16日。这两家决定延长募集期的新基金都存在发行规模过小的情况,尽管也能勉强达到基金成立条件,但规模过小却会使新基金成立后的生存成为问题。业内人士分析,如果这些小基金成立后继续遭遇市场低迷,打开申购时容易因大额赎回引发生存危机:此外,规模过小使得管理成本相对较高,让基金公司觉得得不偿失。除此之外,基金公司可能还要考虑一个形象问题。
进入5月,又有信诚、富国、益民3家基金公司宣布新基金延长募集期。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宣布延长基金募集期的均为中小基金公司,而品牌基金公司的日子相对好过得多,新基金发行分化正在加剧。
例如,南方优选价值由有“白马基金”之称的南方绩优成长基金经理谈建强担纲,其一贯稳健的投资风格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华夏策略精选的基金经理将由“最赚钱基金经理”王亚伟掌舵,使得新基金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一直希望申购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基民近期正在等待华夏策略精选基金的发行,预计这只基金将会为基金发行市场带来暖流。
新基金选择要点
面对新基金的密集发行,投资者该如何选择呢?
天相投顾分析师于善辉认为,虽然众多新基金当前面临建仓好时机,但并不是所有新基金都能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的回报,投资者在挑选时应做进一步的个体分析,精挑细选。新基金发行出现分化,说明投资者逐渐趋于理性。公司管理业绩的好坏已经成为投资者买新基金的重要指导因素。基金公司为持有人谋利才能获得投资者的认购信心。
选股能力强的基金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根据国内股票型基金2002年一季度至2007年四季度的投资组合数据研究发现,对于国内基金而言,牛市中资产配置贡献较大,而震荡市场中个股选择贡献更大。因此,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选择选股能力较强的基金,有望取得较好回报。
而申银万国分析了2002年一季度至2007年时间区间内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主动投资股票基金的业绩表现发现,选股能力所得收益对基金超额收益贡献最高可达到90%左右,表明对主动投资股票基金来讲,选股是获取超额收益的重要因素:行业配置收益对基金超额收益贡献达到20%左右。在一个震荡市场当中,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是否具有选股能力,基金规模是否适合“自下而上”的操作模式,是基金投资者选择基金的要害。申银万国分析师表示,在中国资本市场还未完全进入成熟阶段时,精选个股将是可以获得超额回报的重要途径,投资者应更关注精选个股为投资导向的基金。
新基金推荐:
嘉实研究精选
嘉实研究精选基金股票组合的构建完全采用“自下而上”的精选策略,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精选个股。定性分析主要从公司战略、企业核心竞争力、公司治理结构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定量分析方面,首先通过财务分析,根据财务指标,并配合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偿债能力等相关方面的分析,选择盈利能力强、主营业务成长快、能够创造价值的上市公司;同时结合估值水平,选择目前估值水平明显较低、或相对合理的上市公司进行重点投资。
博时特许价值
博时特许价值基金的投资目标在于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那些具有政府壁垒优势、技术壁垒优势、市场与品牌壁垒优势的企业所带来的持续投资收益。
该基金实行风险管理下的主动型价值投资策略,即采用以精选个股为核心的多层次复合投资策略。具体投资策略为:在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方面,利用金融工程手段和投资组合管理技术,保持组合流动性;在选股层面,按照价值投资原则,从品质过滤和价值精选两个阶段来精选个股,选择价值被低估且具有政府壁垒优势、技术壁垒优势、市场壁垒优势或者品牌壁垒优势等持续增长潜力的股票,作为构建股票组合的基础。
华夏策略精选
华夏策略精选基金为开放式混合型基金,股票、债券等资产灵活配置,该基金拟由王亚伟担任基金经理。他所管理的华夏大盘精选基金2007年创造的基
金净值增长率为226.24%,以超过第二名32个百分点的差距遥遥领先。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投资足迹,早已成为各大媒体及投资者追踪的风向标。王亚伟则以“剑走偏锋”闻名业内。其精于投资小盘,在操作上擅长根据市场形势变化,灵活调仓、波段操作的盈利模式,令其他基金经理钦佩。
回归价值投资
前期股市的深幅调整给投资者上了一堂深刻的风险教育课。随着股市、基市回暖,具有稳健投资风格的价值型基金有望成为“新宠”。
尽管基金销售开始回暖,但是鉴于前段时间的深幅调整,基民非常看重基金公司的过往业绩以及稳健的投资风格。从目前基民反应不难看出,不少人已表现得比较理性,开始重视长期价值投资。分析人士称,基金公司需要的就是长期的、连续的、稳定的股票投资管理能力,如果能够连续保持在“中上游”,时间长了,这类基金公司一样会在“长跑”中取胜。
新基金推荐:
上投摩根双核平衡
上投摩根双核平衡的投资目标是深化价值投资理念,精选具备较高估值优势的上市公司股票与优质债券等,持续优化投资风险与收益的动态匹配,通过积极主动的组合管理,追求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增值。
在具体的股票投资策略方面,该基金所关注的价值投资不仅注重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更为重要的是,该基金强调,当具体对象的内在价值确定以后,基金管理人通过对股票市场价格和内在价值的比较,以明确投资方向。特别是股票的价格低于它的内在价值时,就存在一个正的安全边际。足够的安全边际使投资拥有更容易取胜的优势,因为在价值引力作用下,股票价格更倾向于上涨。这种理念与策略,相对于市场上某些空谈价值投资的基金来说,更切合当前的市场情况。尤其是在市场经过前期大幅度调整,后市震荡可能比较激烈的情况下,更为实用有效。
富兰克林国海深化价值
面对今年如此震荡的市场,富兰克林国海深化价值基金的基金经理张晓东表示,那些具有核心竞争力、占据行业垄断地位、处于成长拐点或成长转型阶段的上市公司,往往能在价值重构的过程中获取估值溢价。
富兰克林国海深化价值基金属于价值型投资的基金,其强调“深化价值”的核心意义在于挑选出“相对便宜”的优质股票后,再次深挖这些股票的成长性潜力,除了追求股票价值重估后的大幅上涨收益外,更进一步寻求由于上市公司竞争力变化而带来的超额收益。
该基金将专注于投资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行业垄断地位、处于成长拐点或成长转型、在价值分化中打开估值空间的上市公司,通过综合评定公司的盈利能力、资产状况、成长性等指标,深层分析上市公司内、外部竞争力的变化,深度挖掘那些估值不断提升、有超额收益预期的股票,作为最终投资的首选。
南方优选价值
南方优选价值基金由“明星基金经理”谈建强担纲。谈建强称,该基金将从产业资本的角度投资,掘金于全流通时代“新蓝筹”,在A股结束单边上升,2008年整体表现为牛市震荡特征的背景下,该只基金将重点“强调对确定性增长机会的把握”。大盘从3000点因印花税调整而产生的这波行情,是政策底形成的一个信号。事实上,一季度末,无论是宏观基本面还是资金面的不利因素,都出现了一些缓和的迹象。谈建强认为,“我们继续看好三条行业主线:内需为主的消费服务和投资拉动行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先进制造业;供给持续紧张以及价格超越通胀速度的大宗商品和原材料行业。”
南方优选价值基金将以产业投资的方法掘金“全流通时代的新蓝筹”品种,锁定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隐藏价值所带来的确定性增长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
注重资产配置
虽然股市有所回暖,但投资者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从目前银行基金销售情况来看,投资者更多的关注保本型理财产品。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王群航也指出,投资者在这一轮行情中充分体验了与股市高收益相伴而生的高风险,转而寻求风险较低、收益稳定的投资品种,保本型基金正是符合这种投资要求的低风险基金品种之一。
新基金推荐:
国泰金鹿保本增值(二期)
国泰金鹿保本增值基金成立于2006年4月28日,保本周期为两年,至今年4月28日已经圆满完成第一个保本周期的运作。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今年4月28日,该基金成立以来的净值增长率为51.97%,远远地超过了它的业绩比较基准――2年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收益率,为投资者创造出了良好的收益。
5月6日起,国泰金鹿保本增值基金(二期)开始进行募集。作为国泰金鹿保本增值基金的延续,.国泰金鹿保本增值(二期)将沿用保本首期中原先的产品设计思路。
篇3
在结束了征求意见阶段后,9月下旬,中国证监会内部正在就《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下称《暂行办法》)的反馈意见进行汇总整理,计划于近期新规。
基金评价制度改革功效有限
这一办法带给市场的直接后果是,由于意在取消短期评价,在今年年底的各类基金排名中,多达283只各类基金将不能参与评价――这将占到中国现有基金的一半以上。
中国的基金市场已经有17年的历史,目前拥有60家基金公司,约500只基金,包括开放式基金及封闭式基金,涉及股票型、债券型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等多个品种。
“这对于已经养成依赖基金评级进行投资的中小投资者来说,到底是福是祸?”一位基金公司人士有些担忧。
突出长期理念和设立行业准入门槛,是《暂行办法》的两大核心内容。但在目前,对基金行为起到硬约束的基金契约尚难以完全执行,在分红条款、投资投向上等均存在重大瑕疵,基金评价制度改革作为外部软约束,功效非常有限。
比如,截至9月24日,共有46家基金公司的431只基金宣布拟投资创业板,其中包括几十只冠之以“大盘”、“蓝筹”和“指数”的基金。
“基金业存在的问题,远非一个基金评级体系所能解决。”一位业内人士称。
短期评价利弊
对于《暂行办法》制定的初衷,业界普遍表示认同,即通过规范基金评价行业,建立一定的行业准入门槛,来引导投资者客观理性看待基金及其短期和长远的业绩,而非过于看重基金短期业绩。
中国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无论其名称或者契约如何特立独行,真实的投资情况却是同质化严重,“千基一面”,基本上在同一时间段,大部分证券投资基金都会关注并投向相同的行业甚至个股。
“除了当前资本市场产品单一、市场深度不足等原因,外部市场对基金的评价影响也很大。”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事实上,公募基金公司对于评级众多而且短期化的倾向早有不满――每周基金净值、每天基金净值、收益率等名目众多的排名,也给基金经理带来巨大压力。
有鉴于此,证监会表示,目前基金评价的期间和更新间隔过于短暂,会导致基金管理人片面关注基金净值增长,忽略资产配置的长期效益,不利于基金公司建立科学的投资方法;同时,由于基金销售机构依据短期评价结果推荐基金,可能对投资人产生误导,不利于树立长期投资理念。
为此,《暂行办法》对从事基金评价业务的机构作出了“八不准”的规定。内容包括,基金评价机构不得对不同分类的基金进行比较;不得对同一分类中包含基金少于10只的基金进行评级;不得对成立期少于36个月的基金进行评级;不得对处于建仓期的基金进行基金评价;基金评级期间不得少于36个月;基金评级的更新间隔不得少于三个月;单一收益指标排名(包括具有点击排序功能的网站或咨询系统数据列示)期间不得少于三个月;单一收益指标排名的更新间隔不得少于一个月。
换言之,今后,只有成立时间超过三年的基金才可以成为评级对象,而且评级的区间不能低于三年,评级更新的间隔最多一个季度一次。
三年时限会将多数基金拒之门外。据Wind资讯统计,公募基金业在2006年牛市开始后才逐渐出现规模和数量的扩张。
2007年,基金发行的平均份额首次达到100亿份;2008年,基金年度发行数量首次突破100只。按《暂行办法》中三年时限的规定,目前市场上584只基金中,有283只成立在2007年1月1日之后,将无法获得正规基金评价机构的评级和排名,占比超过48.46%。另外,近年来具有创新性的9只QDII产品,由于总体数量少于10只,也将无法参与评级。
对此,一家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目前,市场导向确实让短期业绩显得非常重要,基金的申购赎回、基金经理的考核均与短期排名高度关联。“从持续营销上看,连续两年的五星级评级也比不上一个月净值排名冠军的力量。”
不过,他认为,是否应该通过取消短期评级和新基金评级的方式来引导市场风向,仍然有待商榷。虽然取消短期公开排名,确实可以减轻基金经理的压力,使其更加注重长期投资表现,但如果市场中高达半数的基金无法获得专业机构的评级,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会大打折扣。
一位国际基金公司基金经理则认为,监管部门规范基金评级业务无可厚非,但不应该规定得过于细致,否则会得不偿失。比如,短期排名的火爆,也反映出了投资者和基金公司的需求。基金公司需要通过新基金的业绩表现来考核基金经理业绩,了解同行近期投资动向。
而且,对于新成立的基金,如果在三年之内都不能获得客观专业的评价,对投资者来讲也弊大于利。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各类基金评价机构对基金的评价排名,是当前众多投资者和理财顾问作出投资决定的重要甚至是惟一的依据。
此外,由于基金排名主要参考基金净值等公开数据,即便没有评价机构的公开短期评价,机构投资者也可以自行汇总计算,但这对于个人投资者较难实现,从而引起更大的信息不对称。为满足个人投资者的需求,本来公开透明的评价很可能走入地下,变得更加不规范。
谁来评价基金
一位长期从事基金评价业务的人士表示,目前基金评级的主要差异在于分类口径。比如,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主要根据基金产品的契约来分类;晨星则按照基金的实际仓位来分类,由此导致评级和排名出现差异。
基金评价制度改革功效有限
比如,同样一只华夏成长基金(代码:000001),在晨星归于股票型基金,两年评价均获得4星评级,在银河的分类中则属于混合基金-偏股型,并获得5星评级;另一只中海分红增利基金(代码:398011),在晨星的评级中同属股票型基金获得3星,在银河的评级中属于混合基金-偏股型,只获得1星评级。晨星的股票型基金有153个样本,而银河的混合基金-偏股型样本量为47个,其中有20只基金重合。
比起表面的评级差异,投资者更为关注的是基金评价机构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目前市场上的基金评级机构,主要分成券商、外资和民营第三方三大阵营,券商的代表公司是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外资阵营则以晨星、理柏为代表,民营第三方以天相投资为代表,但实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民营评级机构非常有限。此外,部分财经类媒体和这些机构合作,也会推出基金的评价和排名。
安信证券基金分析师任瞳表示,国外基金评级的盈利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向参加评级的基金公司收费,另一种是向投资者收费。
理柏与晨星对外都声称并不依靠基金评级来盈利,而是依靠庞大的基金数据分析系统或者为客户提供服务系统和解决方案来盈利。
这种盈利模式目前在中国尚无法复制。民营基金评价机构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合伙人兼首席分析师江赛春表示,目前来看做基金评级的首要目的,是提升评级机构的市场影响力,树立品牌,基金评级业务本身在国内还没有盈利的前景。
即便看不到盈利空间,愿意参与基金评价的机构仍然很多,到底所为何来?
一家基金公司高管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基金公司的股票交易操作需要通过券商的专用席位进行。基金公司的分仓量与该券商的代销业绩直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券商研究所对于基金的评价和推荐是否客观、公正,更加值得关注。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上半年,券商来自基金公司的佣金收入达30.57亿元,同比增长8.4%。
对此,本次颁布的《暂行办法》要求,基金评价机构与评价对象存在当前或潜在利益冲突时,应当在评级报告、评价报告中声明该机构与评价对象之间的关系,同时说明该机构在评价过程中,为规避利益冲突影响而采取的措施;基金评价机构应当避免使用与评价对象存在当前或潜在利益冲突的人员对该对象进行评价。
此次《暂行办法》引发较大反响的,还包括给评级机构设置的门槛。
《暂行办法》规定,基金评价机构应当加入中国证券业协会,由证券业协会制定严格的基金评价机构自律规则、执业规范、入会标准和入会程序。并要求基金评价机构在本办法施行后30个工作日内或开始从事基金评价业务后30个工作日内,按照协会公示的要求向协会提请办理入会手续。入会后15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报送书面材料进行备案。同时强调,今后,基金公司、销售机构、指定信披媒体均将不得引用不具备资格的机构所提供的基金评价结果。
一位基金评价机构总经理表示,由于《暂行办法》尚未正式出台,“《暂行办法》要求施行后30个工作日内就要申请,但我们现在甚至不知道应该准备哪些具体资料,时间太仓促了。”
目前,券商研究所已经天然具备了证券业协会的会员资格,外资和民营机构将会面临更大的入会挑战。比如,由于目前的中国证券业协会会员并没有外资全资会员,相关章程也没有规定,为此,晨星、理柏能否获得资格,仍然存在变数。
对此,一位接近证监会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待《暂行办法》最终稿公布后,证券业协会也将尽快推出入会手续的规定,给相关评价机构的申请工作提供依据。而针对券商系能否会占据优势的问题,监管部门也将一视同仁,维护评价业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篇4
>>案例分析
房屋首付20万元,缴纳的费用需要视房子属于一手房还是二手房。如果属于一手房的话,需要缴纳契税和印花税以及公共维修基金,加上装修共计约8万元左右;若属于二手房,则需要缴纳营业税、个税、契税等,连同装修合计约9万元。所以,一共需要准备资金28万-30万之间。
>>理财建议
按照每月固定支出3000-4000元的标准,再减去每月3000元左右(待完成阶段任务后逐步增加)交给家人的生活费等支出后,结合当前收入情况,每月可以有1万元左右的资金运作。考虑到将来供房、孩子教育的支出情况,应该采取分项投资计划。
首先,针对2万多元的存款,可以选择两种投资方式,其一是定投基金。在当前极弱的市场里,注意不要一次性投入,应采取有计划的分批投入。值得强调的是,由于国内市场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改变,建议避免购买指数型基金,最好选择过去整体收益较稳定的股票型基金。
其二是改变存款的方式。最好选择整存整取的定期存款,也可以将资金分成两份,一份存为半年或一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另一份可以存为三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这样的存款方式一方面可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尽量提高利息。另外,每月除去基本支出后的收入约为1万元。建议每月再从1万元中提取2000元用作购买保险和应急资金。对于应急资金可以选择银行三个月或半年期的整存整取定期存款,既能够用于应急,也可以收取部分利息,剩下的8000元资金可以用作基金定投或购买国债。针对购买基金的问题,应采取上述的定投方式。
篇5
[关键词]资产管理,机构投资,多元化,风险控制
一、保险资金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1.保险资金运用规模快速扩大
保险行业可运用资金增长迅速。前三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5328亿元,同比增长23.6%,保险业总资产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54.5%,投资类资产增速明显,同比增长66.6%,特别是股票、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快速增长。
2.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多元化
2006年,泰康资产成为中国保监会指定的四家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的试点单位之一后,积极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项目的各项相关业务。2007年9月13日,由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主办的“泰康——上海水务债权计划”签约仪式在上海举行,该计划定向募集20亿元资金,投资于上海新水源地——青草沙原水工程,并在香港设立寿险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继投资建行后又投资于中行和中信,认购广东发展银行股份,投资渤海产业基金,并在香港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平安则先后控股了平安银行(原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也在香港设立了资产管理公司。华泰发行基金型投资产品。各家保险集团及其资产公司推出多种战略部署,努力提高竞争力。
3.保险资金运用收益快速提升
在总保费规模中拥有绝对占比的寿险业,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是一个突出亮点。从2000年~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在2.5%和4.5%之间,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年均收益率在8%-12%之间。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至今的牛市行情,带动了保险资金投资收益水涨船高,在加息通道下,占据保险资金运用最大份额的债券投资和仍然保持一定比例的银行存款,都为保险业带来不错的收益。2006年,保险业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率5.8%,实现盈利130多亿元,较上年增长71亿元,提高2.2个百分点。
4.资产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完善
面对迅速发展的资本市场,资产管理公司不断提高创新研究能力,进一步优化投资研究体系。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吸收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才加盟,满足投资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建设优秀的投资管理团队,进一步加强公司内控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包含内控信息系统建设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使投资管理体系建设在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上迈上了新台阶。
二、保险资金运用处于最有利的发展时机
1.宏观经济和投资市场总体向好为获取稳定的资金收益提供了有利空间
在权益市场方面,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和所得税并轨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仍将保持偏快的格局,同时行业分化会比较明显。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资金充裕仍将是2008年股市上升的主要动力。总体上,2008年的国内股票市场在趋升的同时风险将明显加大,因此,把握结构性机会、寻找估值相对偏低或能够持续高成长的公司进行重点投资非常重要。
椐分析,2008年国内投资市场总体向好。在固定收益市场方面,在国际市场利率下行和国内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下,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可能在2008年小幅攀升后出现下行,基本面对债券市场的负面压力逐渐趋于缓和。从中长期看,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比例将逐步降低,通过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规模和比重逐步上升,直接融资中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不平衡、政府债权融资与企业债权融资不平衡的局面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公司债券市场将加快发展。适时把握投资机会,大力挖掘企业债、公司债投资产品是2008年固定收益投资的重点。此外,基础设施投资将成为长期债券的替代品,稳健的基础设施投资有利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的匹配。
2.市场环境和投资政策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资本市场进入持续的活跃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以股权分置改革为重点的基础性工作的稳健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保险资金运用政策不断放宽。2003年以来,寿险公司投资资产主要配置在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上,占比均在90%以上,相比而言,股权类投资占比明显偏低。2004年以来,政府逐步放开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特别是2006年6月26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保险资金主要投资渠道几乎同时开放,提高投资资本市场比例,允许参股商业银行、境外投资、投资资产证券化,投资不动产、投资创投企业等等。“国十条”有关保险资金运用的规定,意味着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瓶颈已全部打破。这也标志着我国保险资金多元化运用新时代的到来。
3.资金运用和保险业务销售实现良性互动
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且不断壮大的投资资金。同时,良好的投资收益也带动业务经营进入新的时期。中金公司首席保险分析师周光飞认为,与中国不同,欧美市场已处于支付阶段,需要为此承担大量的后期给付。相比之下,中国寿险市场刚刚起步,正迈入黄金期。根据保险深度测算,这一阶段将持续10~15年。资金收益的快速增长使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并改变了新生公司的赢利周期。投资收益开始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并推动保险公司资产总额快速增加,特别是改善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使快速发展中的偿付能力压力大为改善。更为重要的是,推动保险公司从注重负债管理向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同时并重,协调发展转变。而且,推动了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产品的价值链得以延伸,增强了保险理财产品的销售能力,保险公司的综合优势得以有效发挥。
4.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有着相对安全的获利空间
新股发行成为机构投资者的盛宴,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级市场丰厚的利润空间是吸引诸如tcl等众多实体产业参与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一级市场,机构投资者拥有两大优势,一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配售,保险机构无疑是优先选择的对象之一,这种优先权是其它机构很难与之相提并论的。此外,充足的现金流使保险公司可以快速调配巨额资金参与网上申购。
目前,市场管理层已经明确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高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股改以前我国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仅为3%左右,股改之后这一比重明显提升,达到了20%左右。在资本融资发达的市场,这一比重在50%以上。由此可以想象,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投资品种有望继续稳步增长。这一趋势下,只要国内一级市场的游戏规则没有根本的变化,新股申购的获利空间将依然充裕,充分参与一级市场基本仍然是机构投资者稳赚不赔的投资选择。
三、强化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管理
回顾国际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透视花旗和美林在次贷上的巨额亏损,我们能够十分清晰地廓清出保险行业在资产管理水平上面临的巨大压力:
1.现实压力: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和高估值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波动加大
据预测,2008年世界经济虽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世界经济增长5%,世界贸易增长7%.由于美联储迅速大幅度降息,全球通胀压力稳中趋升,经济金融市场波动风险增大。从国内来看,中国国内经济可能继续快速增长,gdp增速在10.5%左右,通胀压力高位趋缓。2008年底外汇储备余额将达到1.8万亿元左右。中国经济运行仍然存在过热风险,宏观调控力度趋紧,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波动风险加大。
从2007年初到10月底,流入股市的资金超过1.3万亿元,在过剩资金推动下,上证指数从2700点一路上涨到6000多点,上涨幅度超过一倍。与国外公司相比,上市公司估值过高。如今,连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也承认,蓝筹股估值过高,存在回调的压力。快速上涨的股指,也使市场波动加大,2007年以来,每月都出现了一次超过4%的市场回调,市场波动的风险不断集聚。
2.中期压力:资金运用多元化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和业务的连销反应问题
在资金运用多元化,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不断创新的同时,新的风险也不断发生。最近一段时期,在创新业务领域,各种风险不断显现。由于次贷风波、国际油价飙升、美元暴跌等影响,美国股市和亚太股市均受到剧烈影响,股市出现巨幅下跌,多个基金qdii问世之初即跌破面值。资金运用的多元化风险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银保业务盈利模式越来越依靠规模,且利润的增长速度会低于规模的增长速度,而银保业务利润对投资收益的依赖越来越强。2006年以来随着中国股市的火爆,投连险已经改变了银保市场的格局,引起各家保险公司特别是全国性寿险公司的高度重视,纷纷跟进推出,投连险占比迅速提高。而从该产品的国际经验看,投连险的规模和盈利能力与投资账户投资收益率紧密相关。投资方法和投资收益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盈利模式的改变,使银保业务的风险更加复杂。利润更依赖于投资,也使银保业务盈利能力对利率及资本市场变化更敏感。
我们也看到,投连资金性质与传统保险资金性质有明显差异,对投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投连与股票型基金产品比较在机制、资源上存在劣势,销售成本较高,与一流基金公司的股票型基金产品直接竞争没有优势,在市场高位销售的投连产品大规模推广期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必须提前准备充分的应对措施。
3.长期压力:急剧增加的资产管理规模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提出挑战
成熟的资产管理队伍是在复杂市场中锻炼出来的。和庞大的并迅速增长的可运用资金,日益开放的金融领域,不断创新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更趋多元化的资金流动,更为强烈的盈利压力和投资冲动相对应的是年轻的资产管理公司、年轻的资产管理队伍。今天,快速发展的资产管理队伍还没有对资本市场的深刻经历就匆匆走上了风险和机遇并存的战场,风险管理意识难以有效形成,风险控制手段不完善也时有显露。即使在今天的行情中,风险误判和误操作也可能发生。数据表明,股指越过4000点以后,不少保险公司进行了减仓操作,这也是上市保险公司三季度的盈利出乎市场预期的原因之一。面对资本市场的日益国际化和全球化,国内资本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也就愈明显,也将使年轻的保险资产公司面对更为强烈的竞争压力。
四、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策略
1.继续坚持价值投资的总体思路,在市场收益率相对较高时加大对固定收益市场的投资力度。
2.权益投资量力而行,严把风险控制。对投资品种的把握坚持风险收益全面评判的原则。根据风险承担能力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传统账户的权益投资额度。对待由客户承担风险的投资连结产品,也必须关注账户的整体风险控制。
3.关注业务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主动调整,以产品影响市场,以营销教育客户,合理引导市场的方向,在负债方加强开发、销售稳健型的分红、万能等产品,使客户充分享受债券市场高收益时期的稳健回报,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权益市场的长期增长和收益。在分红、万能等产品账户的管理中,关注市场退保等因素,强化账户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避免在市场低位时减持资产而给公司及客户造成损失。
4.恰当把握产品设计的利率水平,一方面我们应主动迎接利率上升时代提供的机会与挑战,另一方面也应关注利率的基本走势和资产负债匹配的能力和水平,避免争相提高产品的定价利率带来新一轮的利差损风险。
五、完善资产管理政策方面
1.尽快推出基础设施股权、非上市股权、境外投资等领域的管理细则
在基础设施股权投资方面,优质的基础设施股权计划具有期限长、收益稳定、收益率显著优于债权工具等特征,适合保险资金尤其是寿险资金的投资。目前,在股票市场估值已经较高、股票投资的风险逐步积累的背景下,基础设施股权计划的相对价值逐步显现,是保险资产配置的战略品种。建议保监会会同相关部门,支持经营稳健、研究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较强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推出基础设施股权计划,满足寿险行业的资产配置要求。
在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方面,目前保险公司只能投资银行类非上市公司的股权。然而,按照当前市场行情,非上市银行类股权的价值普遍被高估,投资价值有所降低,并且单一的银行类非上市股权投资不利于风险的分散。当前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具有投资价值的非银行类企业,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可为保险公司提供超额回报,建议保监会放宽对非上市股权投资的行业限制。
在保险资金境外投资方面,从增加投资品种、分散投资风险及提高投资能力的角度出发,建议加快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细则的出台。目前,银行、基金的海外投资均已开闸,在a股市场投资风险显著增加、全球利率处于阶段性高点的背景下,放开保险资金海外投资的时机不应错过。
2.适当放宽对保险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的担保要求
目前银监会已经出台办法限制银行对保险收益计划提供担保,如果仍严格要求银行担保的话,则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债权计划相关业务的开展将面临严峻挑战,同时也会限制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的空间和能力。从国内固定收益市场的发展方向来看,发展信用产品是大趋势。通过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自行设计和发行基础设施债权计划,有利于信用风险控制的前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设计征信措施、安排交易结构和控制交易流程从源头上降低信用风险。
3.允许保险资产公司投资设立基金、信托机构,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保险投资力量
篇6
对于基金,无论是买卖差价还是分红,本质上还是来源于基金净值的上涨。所以,投资者赚钱不赚钱,不是由分红来决定的,而是由基金净值的涨跌来决定的。
中性的分红
所谓基金分红,就是基金实现投资净收益后,将其分配给投资人,是投资回报的一种体现方式。在分红后,基金净值也相应减少。对基民而言,只是钱从左口袋转移一部分到右口袋,并不改变总的数目。比如:某基金净值每份1.5元,基民A持有该基金10000份,则共有资产1.5万元。该基金此次分红是每份分0.1元,则基民A可以取得分红款1000元。分红后,基金净值变为1.4元,基民A持有的基金总净值变为1.4万元,加上分红取得的1000元,基民A的总资产仍然为1.5万元,与分红前一致。也就是说,分红只是对投资收益进行分配,它本身并不会凭空创造出新的收益,也不会改变既得收益。因此基金分红本身是中性。
基金分红分为现金分红和红利再投资。现金分红是实现阶段性投资目标,收益落袋;而红利再投资方式,则是把这部分现金继续购买该基金。笔者建议在市场处于高位时的分红应该采取落袋的方式,锁定收益。而市场处于低位时,则采取红利再投资的分红方式,相当于免费申购了增加的份额,有利于长期投资,降低成本。(以下所提到的基金分红特指现金分红)
但是基金分红对基民还是有影响的,这些影响完全取决于分红之后的市场走势:选择现金分红的投资者相当于减仓,所以如果市场上涨,则分红对投资者而言是减少了获利,是不利的;如果市场下跌,则对投资者而言是减少了损失,是有利的。
分红对投资者有利
那么基金分红对投资者而言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笔者认为,基金分红对投资者是利大于弊。
市场上涨的时候,往往可以激发众多投资者热情,不断加仓买入股票或者基金,最后大部分的投资者都被高位套牢。假如基金在市场加速上涨的时候,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进行分红,则相当于帮投资者减仓,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目前,我们的投资者仍然以追求资本利得为投资目标,为了利润最大化,就需要不断的高买低卖,导致市场投机氛围日渐浓重,市场波动较大。由于专业能力较差,普通投资者在市场中追涨杀跌,损失惨重。而通过投资基金,不定时收到基金的分红,可以使投资者体会另一种盈利模式:将资金交给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不定时收取盈利,可谓省时省心省力。一方面可以吸引投资者从股民转为基民,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市场稳定度,为构建稳定的资本市场打下社会基础。
而现实中,很少有基金能够稳定并且持续的分红,特别是牛市熊市一个样。有些基金在牛市为了更多的募集基金,偶尔会采取大比例分红作为营销手段。所以也不具备持续性。
分红亦有益于公司长期发展
那么为什么基金不愿意主动分红?是不是因为基金分红对基金公司是弊大于利呢?
基金作为投资管理方,肯定是为自己考虑的。那么基金要考虑的是什么呢?就是基金收入主要来源――管理费。只要基金管理的资金不断膨胀,就可以收取越来越多的管理费,基金公司盈利也就越多。而一旦基金分红,则不可避免的造成管理规模的下降,从而导致管理费减少。所以为了避免分红,早在2007年部分基金公司就通过大规模拆分等手段将基金留在了面值以下以合理地规避基金分红,将基金保持一定规模,获得相应管理费。
表面上看,分红确实导致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直接减少,是不利的。但是,我们看的长远一些。当基金稳定的分红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投资者群体,在牛市时的分红,减少了管理费的收入,但是使投资者获得现金分红。在市场处于低位时,这些投资者用以前的分红现金会再次投入,从而增加了基金公司在熊市时的收入,使基金公司在牛市和熊市的收入差距不是那么明显,增加了公司业绩的稳定度。假如基金公司不分红,熊市时,投资者相继赎回基金份额,反而使基金公司在熊市时的管理费收入加速减少,容易对基金公司本身的业绩稳定性造成影响。
而因为分红又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股票换手,使基金经理被动操作。所以从基金经理的角度,大多也不喜欢分红尤其是大比例分红。但是据统计,2008年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换手率超过120%。基金的换手其实并不低。如果基金经理可以很好的安排好操作策略,控制好操作仓位,提前为分红做好准备,那么分红就不会变得那么勉强和被动。如果能够做到定时分红反而会增强投资者的归属感。
现时并没有基金能够稳定分红。如果有一只基金可以率先做到这一点,那么必然会引起市场的关注。通过稳定的分红,增强了投资者的向心力和稳定性,培养了投资者长期投资的风格,从而为基金管理费的稳定增加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所以,笔者认为稳定的基金分红对基金公司长期发展也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分红对社会、对资本市场、对基金公司、对基民长期来看都是有利的,但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并没有硬性规定基金公司必须分红。所以,4月1日证监会出台《证券投资基金收益分配条款的审核指引》,对基金分红条件作出更细致、准确的规定后,基金分红数量大幅增加。据天相投资的统计,4月份实施分红的基金数量达到43只,超过一季度分红基金数量37只的总和。并且4月份分红总额约为70亿元,远远超过一季度26亿元左右的分红总额。
篇7
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虽然不用面对公募基金的排名压力,但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基金经理离职潮暗涌
继工银瑞信投资总监江晖、长盛基金投资总监闵昱等离职之后,公募基金经理们再次涌动离职潮。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个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近期都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的问题。进入2007年以来,基于对公募基金的赎回压力以及强调短期排名的不满,越来越多的明星基金经理开始转战私募基金。
基金经理炫目的光环背后,是年均30%左右的淘汰率和年均54.3%的变动率。近年众多明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更使基金经理的流动性为投资者所关注。每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不断增加,平均任职期限不长于一年半。在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职期一般超过5年。
2000-2006年的7年间,职位更换最频繁的基金经理,是现任信达澳银基金管理公司的信达澳银领先增长的基金经理曾昭雄,自2003年4月起,他曾先后任职于泰达荷银、景顺长城、招商等3家基金管理公司的8只基金。
从基金分类看,66只基金中,封闭式基金11只,其余均为开放式基金。在开放式基金中,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率相对较高,有22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占40%。此外,货币型、混合型、保本型和债券型基金经理的变动率分别为24%、22%、7%、7%。
“金钱”和“游戏规则”导致离职
分析人士认为,基金经理抛弃公募基金原因较为复杂,但其中公募基金关于基金经理收入分配制度及个人投资限制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原因。
调查显示,公募基金经理在收入上属于当之无愧的“金领”。国内基金经理现在的收入因所在公司规模大小而有所不同,规模较小的公司,基金经理年收入数十万元;规模较大的公司,基金经理收入可能超过100万元。但这样的高薪酬也并不能让基金经理满意。去年以来,随着基金规模的井喷式增长,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费也与日俱增,可公募基金经理们并未获得更多的收益,这使他们创造的价值与得到的回报显得不成比例。
与公募基金封顶的年薪制相比,私募基金的激励机制更为灵活。由于不受仓位比例限制,也不披露投资状况,私募基金在去年的市场行情中通常能获取2~3倍的收益。如此一来,私募基金惯用的收益分成模式,把公募基金经理远远甩在了身后。
此外,公募基金经理个人不能为自己买卖股票、基金公司的员工持股计划无法开展、基金经理不能购买自己管理的基金等,这些限制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对基金经理的个人价值的货币实现构成了障碍。于是,不少公募基金经理只得通过私下建“老鼠仓”来堤内损失堤外补。然而,“老鼠仓”也让人胆战心惊。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在积累了一定名气或客户资源后,选择了转入私募基金,甚至自立门户组建私募基金。
事实上,公募基金经理目前坚定看好中国资本市场的长期增长,中国资本市场制度性变革和中国经济的强大增长潜力使他们相信,这一轮牛市是自己一生中难得的机遇,因此希望抓住时机尽快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私募基金个人参股或者按比例分红的分配制度,最契合公募基金经理的心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公募基金经理集中投奔私募的原因。
当然,金钱并非是基金经理“出走”的唯一理由。公募基金业绩考核的残酷众所周知,短期排名的“游戏规则”让众多基金经理感觉时刻如坐针毡。
由于公募基金公司追求的是相对收益,基金经理只要跑赢基准指数和大多数同行,就可以称之为成功,而基金公司又是以收取1%左右的管理费为盈利模式,所以拼命做大基金规模成了基金公司的经营目标,客户盈利的最大化就退居其次了。因此,才有了每周每月每年的基金经理排名,排名靠前才能为下一次基金发行吸引更多资金申购,才能收取更多的管理费。而一些新基金经理只要一个季度或半年业绩排名不好,公司老总就没耐心了。
这种排名机制迫使基金经理不能按照一个中长期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进行操作,更难以坚守自己的风格,而每个基金公司几乎雷同的股票池,也限制了基金经理投资智慧的发挥。
在这一点上,私募基金就灵活许多。私募基金永远追求绝对收益,收益越高越稳定越能吸引客户,未必需要很大的资金规模,管理几亿元的私募的收益不亚于管理几十亿元的公募的收益,而且收益大部分都属于私募基金经理所有,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公”转“私”的日子并不好过
公募基金选择批量离开,多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表示是制度使然,但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的杀入,一些私募基金经理的看法却大不相同。
已经“公”转“私”一段时间的张旭扬认为,公募基金经理进入私募基金并非一片坦途,公募基金经理需要一个适应期,虽然不用面对公募的排名压力,但面对的业绩压力可能更大。
张旭扬解释说,绝大多数私募客户都是追求高回报的,他们不会考虑市场是在高位还是低位,资金随时都可能交给你,投资期也有长有短,或者3个月,或者一年,这些都是操作的难点。但大多数客户并不关心,他们只关心两个问题,一是最终能赚多少钱,二是你用多长时间赚了这些钱。张旭扬表示,适应这些都需要时间,去年那种单边上扬行情很难重现了,而客户的思维却依然停留在暴利的记忆中,说服他们降低预期很难,让他们长期投资同样很难。
即使遇到了一个大客户,他愿意长期投资,也只是初步成功。在私募基金圈内,有一种情况时常会发生,就是私募基金经理为客户赚了大钱,但对方却不按谈好的条件支付管理费。因为钱在客户账户上,他可以说是自己操作的,即使你去告他,私募基金这种形式也不受法律保护,多半赢不了官司,他去年就有一个账户从400万做到了1200万,结果一分钱没拿到,最后也只有不了了之。
在许多关于基金经理弃“公”投“私”的原因分析中,报酬较少是公转私的重要原因。但相当多人士持“私募公募的薪酬根本不能相比较”的观点。“两者的制度相差太远,很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是拿了自己的钱出来的,和投资人的钱放在一个锅里投资,也就是他自己也承担投资风险,更不要说还要负责管理费用这些固定开支了。”
据称,虽然同样是做投资,“公转私”也并不是外界想象的那么水到渠成,由公开募集转到私下募集,能否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这是不少拟“转私”基金经理关心的焦点。
一位两年前就考虑过转做私募的基金经理分析,私募的风险还不仅仅在要承担投资风险上。今年以来,转投私募的人多起来,这是2006年行情催化所致,早两年行情清淡的时候却没有人敢跨出这一步。原因很简单,行情不好的时候,投资人纷纷收回投资款,私募基金无米下锅,只有喝西北风的份――这是一些公募基金经理迟迟没有下决心离开公募基金的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私募基金的所谓高报酬符合一个最简单的投资法则“高风险高收益”,而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则有旱涝保收的优势。不过,相对于私募基金的“高风险高收益”,公募基金的“低风险低收益”的特征还表现得不明显。有知情人士非常坦白地说,就是以现在的行情,一些公募基金经理也不见得比私募基金的管理人挣得少。现在好多公募基金经理在外面都管了一些资金,也就是俗称的“老鼠仓”。这些资金给基金经理带来的收益堪比私募基金。
篇8
关键词:基层工商银行;经营发展方式转变;对策思考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6-0116-05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一、信贷发展方式转变是核心
信贷工作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信贷结构调整的力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深度。所以,中央要求银行要优化信贷结构,落实好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总行提出要通过信贷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如何通过优化信贷结构促进信贷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把好投向“人口”,疏通风险“出口”,治好不良“决口”。
在贷款投向上,要由以大为主向“大小新”并重转变。近年来,基层行在信贷投向上偏重于竞争大行业、大客户、大项目,偏重于一劳永逸的批发业务,对于中小客户和新兴信贷市场关注不够、拓展不力,这样虽在一定时段上占有了优质信贷市场份额,但也容易形成“垒大户”、集中度高及系统性的风险,又由于在贷款议价、资本占用配置等方面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也影响了贷款的整体收益水平。所以,要在继续做好优质大型项目市场的同时,着力提高中小企业、贸易融资、个人贷款等经济资本占用低、收益率高、风险分散信贷业务的占比,使其增幅始终高于整体贷款增幅。一是要着力调整品种结构。要按照国家、监管部门及总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以贸易融资作为公司客户短期融资的主要方式,以落实“实贷实付”和“受托支付”为抓手,积极推进小企业循环贷款、网络融资、经营型物业贷款等信贷品种,依托核心企业大力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和物流链等为基础的链融资业务,重点支持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管理科学、资本运营水平高、市场开发能力强等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以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优化信贷品种和客户结构。个人贷款要在抓好按揭贷款的同时,加大个人商用房贷款、个人房屋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等高收益贷款的营销力度,推动个人贷款产品和收益的结构性调整。二是要着力调整行业结构。要以新思路、新视野、新触角深度拓展新行业、新领域、新板块,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总行信贷政策,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大力培育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现代先进装备制造业、生命科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医疗卫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文化旅游、传媒网络、节能环保、各种要素市场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市场,打造新的信贷增长极。三是要着力调整担保结构。要围绕减少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占用,利用优质应收账款质押、组合担保、多重担保等新型担保方式降低担保系数,稳固第二还款来源。要坚持“好苹果也只吃一半”的原则,提高银团贷款在新增贷款和存量贷款置换中的占比,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综合收益水平。
在贷款管理上,要由显现风险向隐性风险管理转变。主动退出潜在风险贷款是提高贷款质量、防止贷款劣变的一项重要手段,是实现信贷结构优化调整的必经途径。要树立“晚退不如早退、少退不如多退”的思想,正确处理好进与退、保与压、取与舍的关系,切实加大“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潜在性风险贷款的退出力度。要提高对潜在风险客户的识别能力,采取核减风险客户授信、提高风险贷款利率等手段,运用贸易融资、低风险业务置换存量贷款等途径,通过改变承贷主体、企业并购贷款等多种方式尝试挖掘压降潜力,化解信贷风险。要明确营销部门是潜在风险贷款日常管理的直接责任部门,树立为把关为后台守卫的营销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前台退出的主动性。当前,要重点防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集中度增高等贷款风险,加大“担保圈”风险化解力度,推进信贷业务由存量管理向流量管理、由显性风险管理向潜在风险管理的转变。
在不良贷款处置上,要由注重降低占比向注重收益转变。有的行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上存在为处置而处置的倾向,注重于不良率的下降,忽略了风险收益,事实上,清收处置不良贷款一样能够创造EvA,不良贷款中蕴藏着较大的效益潜力。为此,要加大现金清收在不良资产压降考核中的比重和奖励力度,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不良贷款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以及能够挖掘的最大潜力,充分运用账户扣收、还款免息、诉讼清收、正常催收、协议清收、破产清算和贷款重组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现金清收受偿比例。要严防不良贷款形成后的“冰棍效应”,抓紧清收处置近年来产生的不良贷款,提高现金受偿率。要创新工作思路,尝试打包委托资产管理公司清收等措施,向账销案存资产要效益。
二、客户发展方式转变是根本
银行经营发展中的各类结构性矛盾,从根本上讲是客户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主要是各类中高端客户占有率低,价值创造能力低。所以,在讲以客户为中心时,必须明确以优质客户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在全面扩充客户资源总量的同时,更加突出有效客户增长和中高端客户市场占有率及各类产品渗透率,加快实施客户升级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在客户拓展上,要由注重量的扩张向注重质的提升转变。要在大力开展扩户工程、增加客户总量的同时,从法人优质客户、个人优质客户、私人银行客户三个纬度着手,加快提高中高端客户市场占比和结构占比。法人客户方面。要注重抓好源头性客户的拓展。全面推行企业验资核查系统,以新注册企业、专业市场客户、块状经济企业、产业链上下交易对手为切人点和突破口抢抓各类支出专户,提高新注册企业留行率;要着重提升渠道服务功能,加快实施网点对公核心竞争力提升项目,不断充实和丰富财智账户卡、电子银行、批量处理等虚拟渠道的服务功能,推动营业网点由操作型向营销型转变。个人客户方面,要围绕打造第一零售银行战略,按照客户服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由过去以发展零散客户为主的模式向发展集团客户和零散客户并重的模式转变,积极向优质机构、公司客户和政府机关批量拓展个人目标客户,主动深入各类专业市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业主客户,实现目标客户数量的快速增长,推进由“大个金”向“强个金”的转变。私人银行方面,要深入分析高净值聚集群体特征,通过各种高品质活动、1+N个性化服务以及专享产品,形成高净值客户量质并举、以质为重的市场拓展机制,着力将私人银行打造成为高净值客户服务的平台和渠道。
在客户维护上,要由单一产品营销向全产品营销转变。事实证明,客户使用的银行产品越多,其忠诚度越高,依赖度越强,贡献度越大。公司、机构、国
际、年金、小企业、结算与现金管理、电子银行、银行卡、私人银行、个金等有客户的部门要增强联动营销意识,通过构建一站式的客户服务平台,制定一揽子的综合服务计划,采取“盯户、跟户、帮户”等多样化服务策略,提高各类产品尤其是高端产品渗透率,实现各类产品对客户尤其是中高端客户的全覆盖。要利用工商银行拥有的庞大客户群和销售网络,通过公私联动、私私联动、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形成稳定、成熟的产品联动市场推广模式,避免成本重复投入,争取营销效果最大化。要高度关注客户的产业链、项目链、交易链、贸易链、资金链等价值链,拓展核心客户的上下游客户、新源头客户、他行客户,变单一客户为群体客户,提升链条客户贡献度。
在客户范畴上,要由结算类客户为主向全客户市场转变。基层行在客户拓展上偏重于以结算为媒介的对公对私客户,对于信贷类客户、国际业务客户、表外业务客户重视程度亟待提高。要大力实施信贷扩户工程,通过信贷传统产品与新兴产品以及信贷业务与中间业务、表外业务、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非信贷业务的品种组合,拓展尚未融资的同业重点信贷客户,特别是优质行业、垄断行业的重点客户,一般行业中的龙头客户及区域大型优质客户。要依托现金管理、电子票据、企业网银等全产品营销手段,努力从结算户中挖掘有潜力的贷款户。要坚持本外币业务一起抓的经营战略,着力推进外汇产品对机构网点和客户的覆盖,把人民币业务客户同时做成国际业务客户,提高对公对私国际业务客户总量和贡献度。同时,要贯彻落实从持有资产向经营资产转型的思路,注重表外资产业务客户的拓展,形成表内外业务互动发展格局。
三、收益增长方式转变是关键
提高可持续盈利能力,关键在于转变收益增长方式。新的经营环境下,依靠传统发展方式保持盈利高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必须通过加快由管理型向经营型、由数量型向集约型、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的转变,通过增强产品线价值的创造能力、非信贷资产获利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能力,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实现盈利的可持续增长。
在收益渠道上,要由利差收人为主向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转变。在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加速演进的环境下,利差收窄是不争的现实,去年在贷款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利息收入和净息差反出现明显下滑就是例证。银行的持续盈利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如有的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已占到净利润的60%甚至更高,其在盈利中的主导效应日益显现。要注重传统中间业务收入的挖潜,着力拓展对公和个人结算收入、个人代收代付、上门收款、保险、个人账户管理等传统业务以及国内信用证、国内保理和银行承兑等贸易结算类产品收入;注重拓展银团贷款、代客资金交易、三方存管、担保承诺、理财产品、年金等新兴中间业务收入。要进一步细化中间业务分类管理,逐项制定增长目标和资源配置方案,逐项研究创新与营销计划,逐机构、逐部门分解落实发展指标,并建立部门捆绑考核机制,把授信、信管、运管、资负等部门纳入考核范围,实行影子价格考核,增强部门合力。要加强中间业务收费管理,在综合金融服务中引入“利率+费率”相结合的价格模式,根据客户风险水平和偿债能力、外部竞争及未来潜力,灵活制定息费结合的价格策略,提高综合收益水平。
在收益结构上,要由注重产品总量的增长向贡献提升转变。目前,基层行竞争压力很大,各类业务和产品都要追求同业第一,因为获取不了足够的市场资源也难以获得系统内资源配置,但竞争中也出现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而收入乏力的问题,即增收与增量明显不相匹配,影响了盈利的持续增长。所以,在各类产品营销中,要牢固坚持以收入和效益为核心的理念,既要注重量的扩张,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更要注重收益的提高,因为只有收益领先才能印证结构合理,才是最优的产品营销发展路径。要把高收益产品营销放在优先位置,如基金中的偏股型基金、保险中的期缴保险、工资中的一、二类工资、个人贷款中的个人经营贷款、电子银行中的银企互联等,据测算,股票型基金是货币型基金收益的150倍,期缴保险是趸缴保险收益的近4倍,非住房类贷款是按揭贷款收益的2,88倍,所以,必须要以收人为导向抓营销,改变以产品营销衍生收入的习惯。在考核导向上,要注重对产品收入市场占比的考核和计价,对价值贡献大、竞争力强的重点产品实施以产品计价为依托的费用配置办法。
在收益潜力上,要由单项产品收益向综合收益转变。要以收益最大化为原则,在提高各类产品单项收益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品优化组合带来的收益,加快推进商行与投行、信贷与非信贷、对公与对私、表内与表外、本币与外币等业务的营销创新组合。要着重完善投行与公司业务互动发展机制,以项目信贷为依托,大力发展投融资顾问、常年财务顾问、债务融资、重组并购、股本融资、银团贷款、上市发债、担保承诺、短券等投行业务,全面提高信贷产品边际收益水平。要加快高成本存款与理财产品的转换力度,将法人理财业务纳入现金管理流动性方案,力争使每个网点都能办理法人理财业务,提高法人理财业务贡献度。要坚持把创新用新作为转变盈利增长方式的不竭动力,在产品、机制、方法、管理、流程等方面持续开展创新用新活动,夯实收益增长基础,拓宽收益增长渠道,提升收益增长后劲。
四、服务供给方式转变是基石
总行将2010年定位为“服务价值年”,就是要在服务品质提升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为客户为本行创造价值,因为只有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才能提高客户的贡献度,才能为本行创造更多的价值,事实上更加突出了以客户为核心的服务理念。
在服务渠道上,要由网点升级改造为主向功能提升为主转变。近几年来,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基层行通过开展大规模的网点升级改造,尤其是一大批财富管理中心和贵宾理财中心的成功建设,明显提升了服务供给能力、网点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但由于客户经理和理财经理配备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考核机制不健全以及网点布局不合理等因素,网点的分层、分区、分类、分流服务功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普遍未达到预计设想的业绩目标,并且各渠道的交叉销售与协同服务功能发挥也不够理想。所以,要在搞好网点收尾改造的同时,深入开展网点竞争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网点功能升级转型,力求使每个网点都能销售各类产品,使每个网点尤其城区网点都能实行独立核算,提高利润贡献度。要深入推进网点达标活动,做好对升级改造后网点的评价,以网均指标为核心,按照主要业务指标体系对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综合理财网点、金融便利店等各类网点分别设置不同的达标目标,原则上贵宾理财中心以上网点主要指标不低于全国系统平均水平;对于新改造网点,必须明确业务达标目标,签订达标责任书,到期实现不了达标目标的,要有相应
的惩戒措施。同时,要将电子银行和自助银行等虚拟渠道视同物理网点进行建设和管理,加大物理网点和自助网点的转换力度,提高运行效率和离柜业务分流比例,提升交叉销售和协同服务能力。
在服务内涵上,要由产品供给向价值提升转变。要加快由经营产品向经营客户的转变,紧紧围绕客户需求设计个性化产品服务方案,通过高附加值、高效率、高端产品的服务,努力使客户的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让客户在收益提升中增强对工行的依赖度和忠诚度。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先优势,紧紧依托总行打造更加完备的个人(对公)客户营销服务、全球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个人循环信用消费贷款、金融市场业务等服务平台,深入推进网点对公、对私核心竞争力提升项目,加快构建对公、对私客户分层营销体系,建立省行、二级分行、支行分层级的客户网络,提升省市直营功能,增强为优质客户提供差异化、增值型服务的能力。要着力提高对公和外汇业务服务能力,明确对公和外汇业务产品对网点的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80%,通过对公对私和本外币业务的协调发展增强为客户综合服务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服务管理上,要由内部监督为主向内外互动监督转变。目前,基层行在服务监督上偏重于内部监督检查,忽视了外力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监督效率和效果。要围绕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美誉度,实行内外兼修,既注重于上级行对下级行的监督,又注重于完善服务质量第三方独立监测机制和客户需求收集反应机制,探索在社会重点行业聘请服务检查监督员机制,还可探索行际之间的互查互访监督机制,完善内外部监督网络。要把服务监督管理与客户排队和客户投诉治理结合起来,健全投诉处理机制,逐步建立小额赔付制度,完善服务失误补救措施和目标客户流失挽留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投诉率;还要与行风政风评议和品牌建设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品牌形象。
五、风险管理方式转变是保障
有效的风险管理是保障经营发展方式顺利转变的强大后盾。风险管理基础不牢,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就会出现波折,并且风险管理也是创造价值的有力手段。要高度关注新的市场环境下各类风险的演变趋势,从转变管理理念人手,加强风险管控机制建设,提升风险管理技术的应用水平,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础。
在信用风险上,要由注重贷款管理向降低经济资本占用转变。目前,基层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偏重于贷款的“三查”,对于风险技术应用不够、行业政策研究不够、创新业务监管不够,整体信用风险防控能力和信贷创利能力亟待提高。要围绕提高信贷创利水平,完善贷款风险定价管理,加快内部评级法成果在信贷业务定价、授权、信贷组合管理、质量分类和拨备计提、风险监测预警、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价等领域的应用,尤其要定期分析客户评级分布与迁移、新增贷款的定价达标和风险调整后收益、贷款的经济资本占用与风险拨备计提等情况,提高议价能力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推进信贷业务盈利模式从规模扩张型向资本效益型转变。要加强对国家产业经济政策和总行行业信贷政策的研究,及时跟进和调整信贷布局,在防范产业结构调整可能暴露的风险中实施好绿色信贷政策,增强信贷风险防控的前瞻性。要重视信贷创新产品本身及创新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把握好风险控制点与市场的结合度,注意防范创新产品应用可能带来的政策风险和信用风险。要注重借助外力规范信贷经营行为,认真落实监管部门“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加强贷款用途审核,从源头上控制信贷资金被挪用风险。
在操作风险上,要由事后控制为主向事中事前控制转变。以前在操作风险控制上,主要依靠事后延时监督、现场检查、授权管理等形式,占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控制效果却不够明显。目前,各级行正在推行的运营“三项”改革,对传统控制模式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如河南分行推行的以省行为中心的业务运行风险集中监控模式,在增强监督独立性的同时,把监督触角从事后移向事中,并以多个监督模型为风险识别引擎进一步实现了向事前预防的转变。所以,要高度重视运营改革成果的应用,把运行监督平台升级为操作风险管理防范的基础平台,深入推进风险分类管理,重点解决好风险事件“谁负责处理”和“如何处理”的问题,确保把风险事件尤其是高风险事件降至最低。要以风险事件识别、揭示、反馈为基础,以风险事件整改、控制为重点,构建运行管理、业务部门、内控合规和纪检监察为一体的风险事件“全流程”管理体系;积极推广网点运营风险评级管理,按照风险指标体系、一类风险事件控制情况定期对网点运营风险管理进行评价,据此确定网点运营风险管理级次,增强监管的针对性。
在管理模式上,要由信用和操作为主向全方位风险管理转变。目前,基层行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给予了足够重视,而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以及案件风险、声誉风险、道德风险、产品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重视不够。要加快全面风险管理转型步伐,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和风险管理技术,探索建立矩阵式风险管理模式,发挥各专业委员会在本专业业务领域的风险防控作用,全面提升各类风险管控能力。要加强案件风险管理,拓宽案防工作的外延和内涵,紧密围绕总行、监管部门以及业务部门揭示的风险点抓案防,确保每个风险点得到有效治理;要以二级分行为单位开发远程监控联网系统,强化三防一保工作,高度警惕诈骗和暴力抢劫银行案件。要围绕全面加强品牌形象建设,细化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加强舆情监测,完善应对预案,防控好声誉风险。
六、人力结构方式转变是源泉
人才资源始终是第一资源。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才资源作为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加以管理,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把人才开发作为经营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量,实现人才价值与企业价值共同成长、共同发展。
在人员配置上,要由风险控制为主向市场拓展为主转变。目前,基层行通过运行改革、报表集中改革、跨区域流动等,前中后台人员结构逐步优化,市场拓展能力明显增强,但与同业尤其是中小股份制银行相比,前台人员尤其是走出去营销人员明显偏少,影响了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必须加快调整步伐,使更多的人员配置到直接创造价值的岗位上。要加快优化区域结构,通过组织调配、内部人才市场等手段,加大跨区域流动力度,使人员向金融资源丰富、业务发展迅速、内部管理规范、资本回报较高的重点区域、重点城市、重点县域机构、重点网点流动,提高机构和人员总体效率。要加快优化专业结构,加大新的效益增长点和新兴业务领域的人员投入,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比和边际效益,加快形成专业优势突出、结构合理、与业务发展相协调的核心专业人才队伍。要加快优化岗位结构,及时跟进全行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结合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业务运营方式变革创新,科学引导中后台人员向柜面及营销等前台岗位有序流动,力争使销售类人员的比例达到总行要求的目标。同时,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可通过招聘柜员合同工的形式为支行以下机构补充新生力量,优化年龄结构和岗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