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3 10:0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意识;有效途径

中国分类号:G434

信息素养指的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其指导思想是使学生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支持基础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素养培养的理念已经广泛地为大家所接受。“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要求,学校教育要从记忆型教育转化为信息教育,即培养学生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标准》的字里行间都充满教师要树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多方面且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理念。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例如在讲“文本信息的加工”一节内容时,教师不能只讲授word的文本处理技术,单纯强调技术应用,而应该把文本处理的方法同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给学生展示一些报刊杂志,海报等,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并把文本处理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对文本处理的方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观念使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二、采取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从情景的设计、举例到活动设计,都应选择贴近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将信息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获取、处理、传递和利用信息的情景呈现给学生,从而学生增强从信息的角度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如在《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课教学中,我们如果直接灌输给学生物质能量信息是客观事物的基本存在基本形态,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可以采取播放野外生存训练的画面,让学生分组讨论都带哪三样东西可以走出原始森林。经讨论学生总结出必带的钢刀、火石、指南针。教师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钢刀代表物质,火石代表能量,指南针代表信息,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个知识点了,而且还能使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注信息能力的形成

信息能力是基于思维层面、操作层面和方法层面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应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提出超越技术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工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要素、信息实践与相应文化内化的平台。为学生最终形成信息能力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学生用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学习和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注重学科整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有效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提升信息素养打造理想的学习环境,。比如,利用动画信息的加工这一课内容,我们可以结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平抛物体的运动内容,让学生制作一个“平抛物体的运动”演示实验,不仅指导学生学会了动作元件的参数设置,还帮助学生对物体运动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促进学生物理学科的学习。利用学习“文本信息的处理”,一课,巧妙的给学生设置任务,让学生利用WORD软件写作文学会利用文字处理功能,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利用CAI软件把学生做物理、化学、生物试题过程趣味化,让他们学得更快乐;在学习“图片处理”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给自己设计个人名片;通过学科整合让学生在一起展示交流,学生不仅学会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学会了信息应用技巧,提高了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与各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还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整合是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信息素养的精髓

对信息来源、信息价值的判断与评价,对信息技术与人的关系的把握,对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的认识,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在综合活动中,引导学生依据自己找到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强化信息道德、规范与伦理

篇2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从新课程要求来看,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核心,如何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中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是我们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及改变评价方面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信息素养;提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素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每周的信息技术课是他们所期盼的,作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下,该如何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

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可以看出,课程的主体思想不像以往,是让学生学会某几个软件的用法,或某个系统的功能,而是让学生学会在现有的信息中获取新的信息并加工利用,学会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获取新的知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思想、掌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二、采用适宜的教学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才能完全体会信息技术课程的奥秘,感悟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分层次分小组讨论,使学生掌握诸如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极大地加深学生对于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自己运用多媒体网络、利用各种媒体收集信息,从生疏到熟练,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自己解决问题,可以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高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

三、通过改变评价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评价上,笔者认为应把信息素养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一个标志,而教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到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课堂上教师要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力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观念,才能使学生对杂乱无序的大量信息有较强的适应力,才能提升学生信息生成能力,才能使学生善于挖掘有用信息和浓缩有效信息,对信息内容进行深层加工,能够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正确评价、消化信息,同时通过调查分析,独立思考,最终创造出新的有效信息。而教师对学生收集处理的有效信息进行恰当的评价,表扬优点,指出努力方向,把学生的信息成果全部分类保存、并交流,从而肯定了学生的劳动成果,激励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有兴趣,这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提升高中生的信息素养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偏离课程标准,更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能停留在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学生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让学生们去进行发明创造,充分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的人才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更需要学生的参与,只有把以上各方面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篇3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教材 问题 对策 实用性

一、引言

教材是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编写好教材有利于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目前高中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不仅影响了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探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并就今后的编写工作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的实践指导性不够。新课标要求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调查显示,大多数教材的实践指导性不强。例如,尽管章节后面有实践应用模块,但是没有指向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例如,某教材数据库应用基础后面有以下习题:什么是子查询?普通求解子查询的方法怎样产生?很明显这样的习题设置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2、教材的人文性不足。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既包括技术又包括人文,但是大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以技术为核心,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事实上,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整个社会的共识,但目前教材中诸如计算机安全与网络道德、计算机道德规范与安全、计算机病毒与安全相关内容太少,平均只有六页左右的内容,占整个教材内容的比例还不到2%。

3、教材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信息技术教材应该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使学生掌握好新技术和新方法,但是教材在这方面存在着不足。调查显示,大部分教材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例如,高中生特别喜欢的网页与动画制作的工具很少有教材提到,教材上的收索引擎过于陈旧,人工智能、自动控制、桌面印刷等技术也在教材中难以找到。

4、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教材内容结构强调学科知识体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某教材在第一章就讲述计算机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多媒体技术,第二章就学习操作系统、汉字处理、键盘操作,完全照搬高校教材内容,违背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违反了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规律。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的对策

为了应对当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笔者认为将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编写中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1、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感和道德,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注重渗透人文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完善教材内容编排。教材内容应该选择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材,并完善内容编排,将具体软件的操作、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向、人文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更好的组织课堂教学。

3、注重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设计的时候,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地区差异,并注重学科间的综合,设计出不同主题的多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以供学生选择。同时,还应该提供各种资源,为学生研究、学习、合作交流创造有利条件,以提高学生的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设计立体化的资源与教材。立体化的资源和教材包括文字教材、配套光盘、专题网站三个部分,每部分在教学和学习中担当不同角色,但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文字教材包括书、活动记录本、评价手册书等;配套光盘多用影像、图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专题网站要不断更新信息,紧跟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新的资料。

5、提高教材内容的实用性。信息技术的学习不仅是应付考试,而是提高自己操作技能,因此,必须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例如,在编写Windows的时候,应该编写Windows系统维护的知识,让学生掌握如何处理软件故障。在编写硬件组成的时候,应该编写硬件故障诊断和排除的内容。在编写网络应用的时候,应该编写网络故障和网络上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技能,解决实际运用中的具体问题。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编写好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今后在教材编写工作中,我们需要认识当前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根据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改进课程内容,提高教材的实用性、趣味性和研究性,以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现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述评[J].科教文汇,2005(2)

[2]申钦培.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使用中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的探究[J].神州(下旬刊) ,2013(2)

篇4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 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122-02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化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国家和政府对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我国的信息技术进步较快。尽管我国的信息技术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大环境,学校必须正确对待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出路进行探讨。

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改下,我国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设施落后、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四方面的问题。

1.1 教学设施落后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计算机逐渐普及,国内拥有计算机的家庭越来越多,而且,家庭用的计算机普遍配置较高,性能比学校的计算机要好很多。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大部分普通高中的机房数量很少,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却很多,造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无法实现一人一机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高中机房内的计算机普遍配置较低,运行速度较慢,难以满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直接造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低下的后果。

1.2 教学内容滞后

受高中教学的局限性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样,在几年内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而电子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速度非常快的学科,各种软件更新换代的周期非常短,这使得高中信息课程的教学内容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多教材中的观点已经不合时宜,这使得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与现实脱节。不仅如此,很多高中为了增加其他文化课的课时,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进行缩减,有的高中甚至没有实际的信息技术课程。

1.3 教学方式陈旧

很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方式相同,采用传统的教师向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方式,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十分枯燥乏味。由于大部分普通高中的计算机配备不完善,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书本进行教学,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接触到电子计算机。这些教学方式都违背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要求。

1.4 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简单,国内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授课教师,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都是中途转岗,没有进行过严格、系统的培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都不能满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

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出路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1)具备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2)具备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3)具备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4)必须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以及法律法规,要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的责任感。

为了适应新课改,寻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出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对信息技术教学出路进行探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2.1 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设施建设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全面调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对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确保提供基本的软硬件教学设施,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和信息技术学习氛围。针对国内高中普遍存在的教材设施落后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三方面寻求出路:

(1)争取社会的支持,通过获得资金支持对设置进行维护和更新,确保教材设施与现实接轨;

(2)合理安排课程,避免出现几个班级同时上信息技术课程导致计算机不够用的情况;

(3)教师课前要进行检查,避免出现计算机故障导致无法正常上课。

2.2 对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进行优化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非常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必须结合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来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所学能有所用。例如对“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我国传统节日的flas片,来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源进行思考,教学生利用因特网进行查询,总结当前常用的搜索方法,进而引出对搜索引擎的使用策略和技巧,让学生总结常用搜索引擎并对其进行分类,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通过设定一定的题目,让学生比赛进行搜索。

在课程内容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教材中已经过时的例子要进行删减,增加符合现实的例子,让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2.3 更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仅通过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也不能发现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难题。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更新教学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让教材内容更符合教学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在环境。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薄弱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成效,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从两个方面开展:

(1)学校要聘用具有相关资格证明、能力出众的信息技术教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并对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能力进行考核。

(2)教师自身要转变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教学宗旨,不能仅以课程内容为教学成效评定标准;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素养;必须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对教学经验进行分享,通过良好的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 结语

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加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新课改的实施,为高中信息教育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了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我国普通高中必须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出路进行研究。

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广大高中只有不断加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设施、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更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真正全面提高我国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目标,提高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 刘向永.解读《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2010(5):5-8.

篇5

信息素养,是一种凭空理论,还是一种学科信仰?素养是可以“教”出来的吗?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本期《热点解码》将与您一起讨论信息素养的本质内涵与价值取向,启发您去寻找更多、更开放的思维观点。

自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被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范畴以来,至今已有五年多了。然而,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一直讨论着这样一句话――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一问题,可以从信息素养的内涵、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及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分析入手。

众所周知,信息素养的概念最早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的。随着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也逐渐演化成信息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国内外,关于信息素养的认识虽然是见仁见智,但总体描述却大同小异。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的李艺和张义兵二位专家认为,要全面认识信息素养,需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综合论证:从技术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处理能力上;从心理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该定位在信息问题解决上;从社会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交流上;从文化学视野看,信息素养应定位在信息文化的多重建构方面。专家们还特别指出,信息技术教育不是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叠加,而是从信息处理到信息文化的不断升华。信息素养的科学结构,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单纯的信息活动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而是建立在上述四个层面相互融合基础上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其中,信息处理是基础,信息问题解决是关键,信息交流是根本,信息文化是导向,四者相互依存并构成一个统一而丰满的整体。

从发展的角度看,信息技术教育虽然脱胎于计算机教育,但与计算机教育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的大众信息文化应运而生;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又使信息科学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一员。基础教育不仅要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应肩负着传承人类科学文化之重任。显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看作大众信息文化和信息科学两个不同母体在基础教育的映射。从对世界发达国家和我国港澳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及信息技术课程的调研分析来看,我国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信息素养表述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还沿用了本次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分解和细划为11条,同时,针对每一条又作了详细的诠释。

篇6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主题式教学 应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我国深入开展,然而,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目,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该科目教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主题式教学,正是以全面性、连接性、综合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可以上学生在课堂的情景环境中,体验过程,获得知识,达到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质的目的。

一、主题式教学的内涵

主题式教学方式以主题为枢纽,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在学习论、系统论与教学论的指导下,以教学主题为中轴,系统内部的要素相互协调运行。使师生能够彼此适应与互惠发展,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自我完善甚至实现自我超越。

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主题式教学较为常用的是单元型的主题式教学,即以学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主题,根据教材的体系结构,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设置教学主题。而高中信息技术的主题式教学,不同于单纯灌输知识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主题式教学更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协作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二、开展主题式教学的现实意义

由于主题式教学具有全面性和研究性等特征,具有使高中信息技术课突破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局限的现实意义。

(一)主题式教学符合高中生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进行主题式的开放性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联系实际等方式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在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已经具备,在主题式活动的引导下,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潜能,而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更能帮助学生摆脱束缚。

(二)解决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问题

主题式教育可以通过设计任务,让学生们合作完成,这样可以减少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的相互督促,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制,需要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优化,而应用主题式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整合优化内容,在一次的主题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组间的竞争学习,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学到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开展主题式教育的注意事项

开展主题式教育首先需要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以及追寻探求答案的欲望。由于主题式教育的主题是引起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因此,主题式教育的主题选择和设计都极为重要。同时,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需要引领学生置身于主题情景之中。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一)选择新颖、贴近生活的主题

主题式教育中,主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一个新颖并且贴近生活的主题,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选择主题前,需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范围、讨论热点等,保证所选的主题贴近学生,并且学生对该主题所涉及的方面存在疑惑,具有探究该主题的热情。但是,主题追求“新”和贴近学生,并不意味着脱离了教学内容和脱离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全面培养。例如,在因特网信息查找这一章节中,可以设计需要寻找的贴近学生的相关主题,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主题设计式应注意内容的架构的连续性

信息技术的教学需要较大的实践性和连贯性,例如信息的搜索、文档的下载、信息的加工处理以及文字处理软件等,都是具有连续性的。所以,教师需要注意现将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重新架构,使主题在纵向上更有深度。同时,注意主题的科学性,在适合教学内容的同时,主题是新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并能指引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

(三)教师发挥引导者作用

在开展主题式教育的高中信息技术课上,老师不再是权威的掌控者,而是引导者。老师需要构造一个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情景,让学生沉浸于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完成任务。老师在创设主题后,将学生带入情景中,便可引导学生将所需要学的内容完成。主题式教育方式不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这个课堂的主体,通过探索、发现和教师交流的方式学会知识。因此,在主题式教育的开展上,教师应该让学生沉浸于情景之中,并适当和学生对话,扮演好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

总而言之,主题式教学方式在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解决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合作能力,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高效、高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庆亮,.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 学周刊,2013,(33).

[2]刘永军,.分层合作教学模式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2013,(33).

[3]卢兆明,.加强探究型学习 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2).

[4]王,.试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河南科技,2013,(18).

[5]苏梅,.关于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J]. 学周刊,2013,(25).

[6]朱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题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传统教学 弊端 信息技术 新课堂 必要性 重要性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08

1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分析

1.1 教学目标问题重重

首先,传统教学对于不同学生设定同样的教学目标,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体需求。这无形之中就给许多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和情绪排斥。这不利于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知识,目标地设定适得其反。

其次,教学目标太集中于对认知目标的凸显而忽视了情感目标与人格目标。高中教学往往重点强调的是掌握所学知识,以应对考试。然而,被忽视的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人格得以健全,素质得以提升,情操得以升华,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再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过于功利化。每堂课学习什么内容,要完成多少教学任务,都硬性地规定和计划好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丰富性、动态性和趣味性。

1.2 教学方式弊端明显

高中的课堂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为主体,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师生互动性非常差。学生一味追求“听懂”,而不是真正地学懂弄懂,整个过程中是被动地接受,缺乏主动的思考。这使得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成为一个有待于被证实的问题。

1.3 考核办法落后单一

高中的考核办法永远是一张试卷,一个分数。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办法有它的合理性以及优点,但是同样不能否认,它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由于考试都是统一安排,这就决定了它存在很多的偶然性。譬如,考试的时候某个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学生生病了,某个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状态不好发挥失常了,而某个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考前临时抱佛脚抱到了点子上,这样就会导致考试结果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真实情况大相径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够公平的。

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措施的浅析初探

2.1 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简析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而以计算机为载体,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一直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工作方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社会的人必需的素质。所以,学校教育应该从小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这是信息社会对现代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国家也将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列入了新课标改革的范畴,明文要求各学校真正重视信息技术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并且严格执行。因此,探讨和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教学,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2.2 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措施探讨

2.2.1 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首要目标

通过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关于信息技术的基本文化常识和社会问题,学会正确获取、选择、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把信息技术变为一项持久的手段,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这是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即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养成。

2.2.2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

高中的教学多理论且乏味,尤其在高考压力下,学生的学多是处在一种消极接受、被动为之的状态。要使学生真正在快乐中主动学习,兴趣才是最好的驱动力。所以,信息技术新课堂的出发点,应该是通过独特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只有具有了兴趣,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达到双赢。

2.2.3 以学生的独特性为教学出发点

信息技术的涵盖面很广,包括的方面很多,每个学生喜欢的侧重面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学中要避免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整齐划一的规定。而要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爱好与兴趣所在,尽量做到让他们在掌握必须掌握的共同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专研自己喜欢的方面,并尽可能对每个同学多一些指导。这就是因材施教思想的落实。

2.2.4 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的是育人,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通过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完善自己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所以,教学理当以学生,而不是老师,作为主体。首先,老师应该改变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多关注一下学生的兴趣、疑问,让学生多思考、多发言,积极参与。另外,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小组互动学习。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2.5 创新教学手段

信息技术是一门极具趣味性的课程。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尝试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为了增强课堂的活跃性与丰富性,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小游戏、小比赛,如打字速度比赛,PPT制作比赛等等。这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促进学生进行创新和创作。

2.2.6 改革考核办法

一张试卷,一个分数,这种传统的考核办法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言,尤其行不通。既然是信息技术,那么更倾向于是一门技术、一门技艺。笔者认为,在考核中,只限定大致的方向与内容,让学生在所学范围内自由发挥自主创造,才是真正掌握了所学知识与技巧,学以致用,学以创新的表现。

3 总结

直视并且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探索高中信息技术新课堂,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目前,尚且处于初步探讨的阶段。因此,我们要不懈努力,孜孜以求,探索出信息技术新课堂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新课程的教学实施[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孙英娟.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生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信息技术教育,2007(1).

[4]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Z].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8

1.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参差不齐和思想上不重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对结果作出正确评价,并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使高中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但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列入毕业考试的科目,部分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平时很少开设甚至不开设信息技术课,等到这些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几乎不了解信息技术,即使了解,也知之甚少。

在这种情况下,在高中阶段如果依据新课程标准来实施教学,就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那么谈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虽然现在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已经列入会考、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但由于考试的内容过于简单,通过率很高,导致很多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上课时不认真听讲,操作时不按照要求去做,这些都影响着他们信息素养的提升。

2.信息技术教师方面的原因

信息技术教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效果。要将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更要具备很高的信息素养。但目前信息素养高且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非常少。首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是大专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一般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操作上比较熟练,但缺少社会和生活等其他方面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导致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不高。其次,很多信息技术培训往往局限于一些理论培训,缺少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实践培训,因此不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能力。第三,现在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不但要承担教学任务,还担任其他方面的烦琐工作,他们从早忙到晚,很少有时间来加强自身的学习,无法集中精力改进教学,影响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原因

信息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仅涵盖面广,而且与许多学科联系紧密,而信息技术仅仅是它的一种工具。另外,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所开设的课时也很少,如果仅靠信息技术教学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很乏力。

4.终结评价机制的影响

新课程虽然已经实施了好几年,但最终评价的方式就是通过考试来检验教学成果,而且考试的题型和内容很难检验学生的信息素养,比如选择题和填空题大多是一些基本理论和一些软件的某些操作步骤,而操作题纯粹就是对某一软件的操作。考试内容大部分过于简单,题目的质量不高,因而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信息素养。另外,信息技术考试能否通过影响着学生将来的高考录取,使得考试通过成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选择,使得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纯粹是一种应试教学,影响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对策

1.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和评价标准,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保证

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确保在中小学开好开足信息技术课程并进行监督,对违反制度的学校要作出相应的处罚。对所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制定相应的评价和考核标准,以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地位,这样从制度上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从原来的纯技术教育,转向技术教育基础上的信息素养提升的教育,需要教师挖掘技术所蕴含的方法和思想,挖掘信息社会和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知道信息技术是怎样影响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首先,教师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多学习,拓宽知识面,提升文化素养,不断进行创新教学实践。其次,主管部门要创新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提高培训的实效性。要以典型的成功案例引导教师在交流和分享中学习他人长处,自主建构新课程倡导的教育教学新理念。第三,多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的成长。

3.把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通过多学科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一种涵盖多学科的综合能力,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各学科教师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进行辅助教学,要实现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种演示工具。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应用到教学中,如建构主义理论等。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根据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问题探索、信息交互、自主学习等,从而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4.制定科学的考评机制,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指明方向

考试内容和形式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但当前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明显地制约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教师能动性的发挥,需要进行改革。首先,要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难易适中的题型,不要纯粹考查某个理论知识或某些技术操作,试题的内容和形式设计要充分体现过程化、人性化,面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原则。这就要求试题设计者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和技术掌握要透彻。其次,要突破技术瓶颈,设计出人性化、交互性强、容量小、易运行且安全的优秀评测系统。这些都需要主管部门认真研究并加大投入。

三、结束语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科学的且与时俱进的。虽然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历史较短,在实施过程中可 借鉴的经验较少。但是只要我们从思想上重视,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积极投身到课改中来,持续不断地从事新课程的体系、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完全能够实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曹恒来,薛冲.信息技术新课程实验的成绩、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19-20.

[2] 蔡福民.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冷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25-27.

[3] 祝智庭,顾小清.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37-41.

篇9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教法运用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中信息技术需要不断进行优化改革,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这是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直接要求。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它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打造高效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学生通过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从中学习和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的整体教学过程,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或者具体的任务独立自主地完成整个项目流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教学法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探究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实践性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的理念包含四个部分:一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的项目操作掌握最优化的解决方案;二是通过教材与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项目教学法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情境,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活动组织的形式以项目小组为基准,项目教学法并不是让学生单打独斗,而是依靠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完成的;四是教学最后的评价与考核是依靠项目完成的情况实施的,即学生在项目活动中的整体表现及最后的项目成果。项目教学法基本的要素包含项目内容、项目活动、项目情境、项目结果等。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而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则可以发挥巨大作用,通过项目设计、实施及评估等项目实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新课改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要求。现以Word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为例,详细讲述项目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要应用流程:

1.项目设计阶段。高中信息技术Word字处理软件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Word字处理软件的各项功能,对文章进行综合的编辑处理,所以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应该以这一教学目标为标准,完成本章节的教学任务。项目设计包括组织结构设计和任务设计两个部分:(1)组织结构设计,就是对班级成员进行分组,划分小组模块,方便之后项目活动的实施。在进行分组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发挥好自身的主导作用,依据学生个体实际的情况实施混合分组,保证小组成员之间能够互补合作,之后还要设立小组长,并将各功能的项目板块任务分发给各个小组,让他们自主、合作、独立完成。(2)遵循可行性原则、目标性原则及实践性原则进行任务设计。老师在项目设计时还要重视趣味性和时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结合即将到来的母亲节,组织学生进行母亲节专题校刊的征稿,让学生通过Word字处理软件,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制作一期电子版的校刊;或者通过书籍、网络等搜集自己喜欢的一个名人的相关信息,之后为其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电子期刊等。任务设计突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充分锻炼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2.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的最关键环节,在这一阶段,老师一定要明确学生是项目实施的主体,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和辅助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在旁辅助指导。而这一阶段主又可以分为两个环节:(1)项目实施准备阶段。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依照要求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书”、“小组项目进度表”等,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存储,熟练Word字处理软件各项功能的运用;(2)活动探究及作品制作阶段。小组分工合作,将搜集到的资料通过Word字处理软件进行编辑排版,完成项目的制作,要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老师、组员等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并做好学习笔记的记录,及时总结和反思。

3.项目成果展示和评估阶段。对学生完成的项目成果进行验收和评估,老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成果的展示,并遵循客观、科学的原则,依据相关的“项目作品评价量规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最后通过评估报告的形式对每一个小组的项目成果进行实用性评价,认真落实项目教学的各个环节。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基本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这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深化改革的要求,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成为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迫在眉睫的教学任务。而项目教学法以其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优势,开始逐渐被应用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师在后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总结先前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项目教学,使其取得更好的效果,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关注。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质量低效、学科关注度不高、课堂教学流于形式等等,影响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加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至关重要。

一、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以“学习中心论”为核心,其有效性直接指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衡量标准则从传统的以掌握知识为主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度的有机结合。有效教学是教学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有机统一。有效果,指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应符合一定的比率;有效益,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相吻合,是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有效教学使教学实践这种师生相契合的生存方式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的愉快历程。

二、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环境因素:信息技术不是高考科目,学科地位不高,学校对其重视不够,软、硬件投入不够。教材因素:教材选用单一,更新不及时,教材重组形式化且忽视学生兴趣和个性差异。教师因素:教师缺少相关培训,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教学策略单一。管理因素:有的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有的纪律良好但气氛沉闷,师生互动不足,学习效率不高。评价因素: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单一,为学生提供反馈的机会少,评价方式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发展。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 取得学校的支持与重视

对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学校领导给予的重视和关注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尽可能改善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和设备,适应信息技术快速更新的特点,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信息技术设备,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聘任专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加大管理力度,重视课时安排和课程考核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互帮助,良性竞争,定期就存在的问题与困惑进行交流等。这些措施将成为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强有力的后盾。

2. 加强教材的选取、更新、重组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材的选取、更新、重组不容忽视。在选定教材时要灵活一些,充分考虑本地区的特点,根据本校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和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重组教材内容,编制一套真正适合学生的教材。另外,在对教材的重组上应注意三个问题。首先是教学目标要明确。在普通高中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应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应用已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树立服务意识与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选择学生在实践中能用到的知识和学生愿意学的内容,选择适宜地区发展和当地人文特色的内容,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接受情况的内容。再次是教学资源要立体化,将文字内容和与文字内容相辅相成的光盘及因特网的网络资源相结合,发挥各种资源的内在优势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能否构建一种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关键就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观念和素质。首先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使他们热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学上用心钻研,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领学生积极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其次是鼓励教师积极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营造生动高效的课堂教学。其中有效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比如适时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讲授等教学方法,合理采用组内协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式,搭建合理教学平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4.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整顿纪律的场面,这会浪费较多的学习时间,降低教学效率。有时课堂纪律良好,却又有氛围不够活跃的问题,造成师生互动不足,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所以,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包括教学纪律管理和时间管理。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的目的是在良好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在相应范围内,允许学生积极投入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 合理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评价对于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及信息素养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或者之后,给学生设置需要完成的作品、任务,利用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效果的反馈。同时教师需要将自己教学所得及时形成教学反思,针对自身的教学做出评价,以此来提升专业能力,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如何提高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效性内容,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