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保护土地资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节课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概况和耕地、林地、草场、沙漠的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资源之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设计理念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课本第71页问题。(要求独立思考,并畅所欲言)
篇2
[关键词]资源;管理;土地;统计数字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133-02
一系列可控资源在土地和资源管理中,都需要一定的土地作为基础,土地的利用和占用是以加强土地管理工作为基础的。土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但由于经济发展,建筑建设以及高速公路建设等进行了一定面积的占用,且目前仍处于土地占用的高速发展阶段,因此,应该深入研究如何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资源分析,以更加合理科学的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土地资源。
1土地统计分析
土地统计的含义是指对土地综合利用的规划和保护,如土地质量、土地统计的数量、利用和分布情况等,是土地综合、系统记录、整理和分析的土地管理措施。土地统计不仅是土地的统计工作,也是统计过程数据的编制和统计科学思维的指导,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土地统计特征是土地资源管理的一个分支,不仅是土地现状的闲置统计,也是土地是否被废弃的验证。
(1)土地的完整性。土地统计是对整个土地工作的研究,不仅是加强土地管理的控制,也是对现有土地资源的研究和规划。
(2)土地统计数量反映了土地数量和土地管理规律,土地统计不仅是当前对土地利用的规划,也是对土地全面管理和变化的分析。
(3)工具性土地统计是一种有目的的土地管理手段,它不仅是基于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用软件、书面图和其他形式的调整,也是土地管理信息反馈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土地管理工作的最终结果。其他土地管理的特点是控制统计工作的特点,区域土地管理更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措施。
2土地统计的相关内容
土地统计工作是维护一定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充分规划现有土地资源的开发,加强土地管理,制定一系列土地规划和相关制度的土地管理措施。
(1)土地统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土地管理措施,不仅是对土地的统计工作,也是当前土地面积、质量和所有权分配的统一规划。土地调查面积的控制不仅是对国家土地的汇总,也是对市、县、乡土地资源的一系列控制工作,其是利用一定的工作总结,加强土地评价的质量,具有一定针对性。
(2)土地统计使用的意义是保证土地的质量、分配和权属动态变化的主要态势,不仅保证了土地和人类生产的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土地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为科学利用土地、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3)土地统计整理主要是基于土地的研究目的进行一定的土地管理工作,通过土地调查获得的土地统计,对土地管理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最后使之系统化,保证土地管理和控制的总体特征,并对土地信息进行重新处理。在土地统计中收集的信息是整个过程的总结,是确定后的依据性文件。
(4)土地统计分析是土地管理的最后阶段,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土地总体数据和图片的分析。科学利用数据分析手段,是开发利用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土地管理法的调整。
(5)不同产业和不同领域土地开发的内涵不同,在土地管理中,土地开发是指通过工程或生物措施将土地转化为可利用土地的行为,包括荒山、贫瘠的荒地等。根土地利用后的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开发可以分为农业土地开发和建设用地开发两种形式。
(6)在经济建设和农业发展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土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1985年~1995年,全国累计耕地面积7368亩,同期,非农业建设占用面积29.6亩。通过土地开发,能够有效弥补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7)根据国家规划委员会和国家土地管理局对中国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截至1991年4月,开发土地资源总量为11.01,占土地总面积的7.7%。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土地统计工作中土地分配的相关过程,分析了土地统计各阶段,以确保各个进程的协调发展。
篇3
摘要: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是极其重要且极其稀有的资源,人们的生活、生产、耕作、交通、建筑等均离不开土地,土地资源的的有限性也直接决定了其稀缺性。那么,如何通过研究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机制,使经济与保护土地资源协调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保护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土地资源保护 集约利用 群众意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提升我国现代水平的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的保护一直是发展中存在的重要矛盾,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等越来越多概念的衍生,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开始激增,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再加之人类活动的频繁,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问题,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因此,农村土地管理成为当前一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与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早在几年前,我国便已经提出和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针,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显得尤为重大,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确实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确实在缩小城乡差距,拉近贫富距离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土地资源保护同样是在近几年来提出,其意在保护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资源浪费,增加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土地资源带来的却是越来越越严重的破坏,人们肆无忌惮的耕作、放牧、投资办厂等行为,这样做的后果非但加快了经济的发展,反而严重打破了土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缺失。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必须与土地资源管理协调发展,否则两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2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程是农村土地整理
首先应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的能力。农用地整理,其宗旨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综合采用农业、水利、林业、生物和科技措施,实现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实践证明,农用土地整理在很大程度上都发挥着极高的效益,如将处于荒废状态的道路、沟渠、损毁的防护林、坟墓等开发成生产用地, 可以有效的增加耕地面积:诸如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以及改良土壤等措施,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调整土地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能更好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同时保证土壤的养分不大量流失;通过平整土地、归并零星地块以及修筑梯田,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可以为大面积推广农业技术创造条件,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效的措施。
3 农业生产用地的配置机构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
在我国农村土地的政策中,家庭联产承包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目前来看,在以为核心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制度优势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弱化,正在不断的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弊端。由于单个家庭中所拥有的生产要素与制度中提到的扩大生产经营的要求相违背,分散农户的家庭经营已经难以适应整个市场的需求,生产同再生产在各个环节以及利益的分配存在重大的矛盾。不仅如此,农民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不够深刻,意识观念不统一,进而造成了不同区域的规模和流转的差异,再加之没有可操作的指导性策略,是土地的流转处在一种盲目运作的状态。
4 如何合理规范土地使用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其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通常,我们把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的资本以及劳动投入量,来确定土地利用集约程度的标准。土地集约主要侧重于土地利用潜力的挖掘,以节约用地和高效用地为原则,达到投入产出比和土地利用的最高经济效益。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
4.1 必须高度重视优化土地资源的配置:土地资源在利用率上存在的问题,追溯其根源不难发现俺,资源短缺与低效利用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通过优化配置这一策略,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土地集约利用在根本上涵括了土地优化配置的问题,土地优化配置可以很有效的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土地优化配置在其实质上,完全可以可以理解为以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为根本目标和准则。在一定区域内使土地资源需求既能满足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对人类未来的发展造成威胁。这样做的同时,也满足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2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农村,浪费土地的情景随处可见。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农村,很多地区都在延续这先人粗犷型的生产生活方式,肆意开采、放牧、砍伐等行为,这直接导致了土地资源的大面积破坏以及土壤营养含量的流逝。积极的开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是有效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不能靠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来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我们必须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创造出尽可能无限多的效益。对每一类土壤进行分类指导,给予合理的确定,不能忽视现有的状况而采取“一刀切”的盲目策略,从而以发挥每类土地的最高利用价值。
4.3 坚定不移的遵循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原则:在目前的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遵循低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在有限的自然供给中,创造出属于人类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务等相关部门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为广大群众提供政策咨询等多种形式,使群众可以充分的了解我国的国情,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在土地整理上的整体认知,使经济发展理念和资源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增强了群众自身对土地资源的认识,从而能够为土地整理项目的有效实施,奠定了最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
5 结语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各项制度和法律法则都还不完善,新农村的出现以及土地资源保护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的局面,然而能否做到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还要靠有关部门的大力发展深入以及群众的鼎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武子宁、路紫.河北省村庄改造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邹礼红、张俊飚.试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篇4
一、土地资源中存在的隐患
(一)工业、城市,耕地三者之间问题重重。工业化污染土地资源,城市化破坏土地资源,耕地保护问题更是眼下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当今世界工业发展如火如荼,固有的城镇产业结构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因此,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脚步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两大局势[1]。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势必要占用一部分的土地资源。那么,如何制止和预防土地滥用、树立保护耕地资源的强烈意识迫在眉睫。
(二)土地利用阴霾不断。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城市中的产业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困难重重,同时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粗放、农村宅基地大量空置等问题的出现也再次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蒙上阴影。
(三)农民权益急如星火。在城市项目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达成国家和企业对公共利益的需求,导致出现了现行征地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在这样的外部环境刺激下,很容易出现大量耕地被占用以及农民失去大量土地等问题。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其权益就会受到严重的损害,最终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埋下隐患。
(四)粮食安全刻不容缓。近几年来,我国国内粮食产量已经出现了大幅度减弱的趋势,但是依然没有撼动我国粮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粮食安全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是,国家粮食局的相关人员提出,近几年粮食持续减产,国家储备起来的粮食以及农民手中的粮食都不多,粮食结构已经出现了短暂性的缺乏局面。
(五)城乡发展水远山长。土地是我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保障,在现有的制度体制发展下,这部分资源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愈演愈烈。当下,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仍处于尝试阶段,城市与农村的发展走向仍旧充满迷茫与未知。
(六)违规隐患深埋隐忧。世界粮农组织曾经做出过精准的测算,如果按百分之九十五的粮食自给作为一个基本目标,那么我们国家就需要十八亿亩的耕地作为红线。然而,关于这个目标该如何实现的问题,不断受到重重阻碍,其中也包括个别地方政府办的阻碍。由此可见,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任重道远。
二、运用管理学原理提出具体解决办法
(一)管理系统理论。管理系统理论是在美籍生物学家创立的普遍系统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的。主要内容为,“管理应该从组织整体的系统方面出发,按照系统特征的相关要求,从整理的角度来把握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规定,对管理方面的有关问题提前最初分析应对,实现系统化,并且根据组织活动和社会环境转变,及时对组织系统的运行做出调整和控制,最终达到自身的组织目标。”系统管理的主要观点有:综合性的观点,开放性的观点,以及整体性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对掌握和利用管理系统原理方面,非常具有代表性[2]。
土地管理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然而,在促进城市化发展方面,还需要有效调节规划用地和科学用地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一定要考虑到目前经济建设方面的有关要求,做好保护耕地方面的有关工作,不能为了发展城市化而忽视耕地保护问题,一定要做到保护耕地和城市化建设并肩而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管理的系统理念。
(二)实现整分合理化。对于整分合理这一理念,从原则上就是实现整体规划的明确分工,并在分工的过程中实现有效地綜合,这需要对整体做出详尽的了解,探究其中的现状和规律等等。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到的是科学分析,也就是理论上所提及到的分工明确。最后就是协调组织和综合之间的管理,使各个方面的环节都能得到平衡发展。
根据城市的自身规模和所属性质,多方面结合在用地方面的具体条件,像是历史文化背景或者是自然地理条件等方面,从而进一步确定城市的整体容量。改用空间垂直利用替换之前的空间平面利用,提高土地在空间上的利用价值,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顺利平稳运行。
(三)动力原理。管理动力原理需要管理时自身具有强大的动力。当然,要正确的利用这种动力,才可以保证在管理的过程中有效运行,物质动力和信息动力是当今管理中最为普遍的动力模式。
(四)弹性管理。所谓的弹性管理,就是要求保持管理原理的可伸缩和可调节,灵活适应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进行动态管理。管理学在大多时候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在这一过程中无法保证确定性,管理就无法达到预期中出现的期望值。由此可见,弹性管理在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想要做到耕地保护,就要农民和城市问题调节好,在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收益的同时,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紧缺问题。这一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3]。
总结:任何一条管理原理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各个管理原理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在运行的过程中达到相互制约的作用。单个原理若想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在互相的配合与牵制下,才能激发其本身的最大作用。在土地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只有做到各种有效原理相结合,才能发挥土地资源管理的最大效能。
参考文献
[1]牛牧. 浅谈管理学原理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2011,03:164.
篇5
【关键词】新时期 国土资源 管理 规划
国土资源管理与人们生产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要想做好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合作。因此,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做好国土资源管理,以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
一、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已经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并且能够科学、合理的分配土地,掌握经济发展的重心,依据地域以及城市的不同,能够划分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积极主动的配合国家分配的任务,制定合理的发展方案,使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管理人员为使自身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会占有部分土地资源,在未经国家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占用国家土地[1]。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国家为提高村民的住宅质量,将会分配当地部分土地,然而,管理人员并没有合理的分配国家土地,为谋取更多的利润,将国家分配的土地资源用于其它建设用地。此外,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缺少相关证件,无法证明土地所有权,并且监督和管理力度缺失,土地的私有化越来越严重,这会违背国家土地法的基本要求。
二、新时期如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一)全面贯彻落实土地保护的基本国策
在我国土地管理法中,已经明确规定土地保护的基本国策,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是珍惜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并且保护耕地不受侵犯。我国土地基本国策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短缺,人口数量较多,用地量较大,耕地较少。因此基于以上土地现状,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落实土地保护基本国策,还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以保护耕地不受侵犯。
(二)树立节约、集约理念
首先,要想做好国土资源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应当严格依据国家供地基本政策,以及产业政策,在水利、交通、能源等领域,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水、电、气等方面,进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对于部分国家禁止开发的项目,严禁供地,并且应始终坚持节约理念,以节约每一寸耕地资源。
其次,管理人员应树立集约理念,转变以往的用地观念,完善用地方式,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使土地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以充分发挥土地的利用价值。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做好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产业布置格局,依据外部市场环境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以及废弃土地,使土地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
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化服务体系,以强化信息的透明度,增加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机会,进而在服务体系中,能够向人民群众公开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内容、相关政策以及行政办理的注意事项等等,以增加国土信息的透明度。此外,管理部门还应建立信息查询系统,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通过信息反馈,管理人员能够吸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职能,有利于政务公开制度建设,并且能够达到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
(四)加强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要求管理人员应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流程,以实现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管理部门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由单一化转变为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交流会议以及座谈会议等等,增加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机会,吸收先进的管理经验。
此外,管理部门的领导阶层应定期参加与国土资源管理相关的国际交流会议,吸取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并且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管理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管理人才更好的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
(五)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现阶段,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对于出让地以及用地行为,管理人员应对出让地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管。例如,出让土地方式以及出让底价方面,进而确保土地出让行为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性。此外,管理人员应当明确监督和管理的重点,对上级布置的任务,应当重点进行管理,明确下级人员监管的具体职责,对于部分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工作人员,加大处罚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几率。
(六)国家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为有效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国家应当给予管理部门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加快管理工作的进程,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奠定良好的资金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新时期如何加强国土资源管理,我们能够看出,国土资源管理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限制,在国土资源管理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问题,阻碍国土资源管理的顺利开展。因此,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应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机制,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此外,国家应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确保国土资源管理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土地规划;土地管理;土地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地的占用量不断增多,因此如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无论从国家整体上看,或者从建筑施工的微观角度,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都存在低下的问题,如何加强土地规划与管理,已经是一个热点问题。由于我国目前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有效的促使土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并且对建筑施工过程中如何强化土地规划和管理进行分析,从微观角度提高土地的资源利用率。
一、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
针对目前的土地利用形势,构建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做到科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存在以下缺陷:总量大,人均少,耕地压力大,非农建设占用地面积急剧上升,占用耕地面积大,对于土地的管理和规划模式是粗放型管理,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使用。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自然环境资源,如何解决人口和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利用动态监测模型对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变化的直接驱动力,将各种监测数据纳入变化模型中,模拟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变化。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样面临着用地资源的匮乏,根据土地规划与管理动态监测模型,研究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土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宏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根据管理与规划动态监测模型属于整体较大尺度的规划和管理,目前我国土地规划与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耕地整体被滥用、管理混乱等现象屡见不鲜,从整体上看,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率不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规划方面存在问题,其二是管理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土地管理和规划进行改革。
1.缩小指令性规划范围。从土地规划与管理的动态监测模型进行分析,我国目前应该缩小指令性规划的范围,而逐步扩大分区管制的独立效能。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应该逐步实现各个地区对于诸如农田水利或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的分区管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随行入市,不再将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整体的土地占用年度计划,而对于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应该报经国务院审批,这些类型的用地应该减少计划管理,将这些用地纳入计划管理的范畴内,往往会对区域内的其他因素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土地利用率的下降。
2.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的规划。目前,有许多专家认为应该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这种意见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会加剧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由于非农占用低计划会扩展至农业内部用地,指令性计划将会扩展至整个农业生产结构用地的调整,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其主要目的在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对于粮食的播种面积主要由市场和政府经济部门共同调节,近年来供过于求的市场趋势使得这种调节模式发挥着巨大的潜力,而如果再次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用地纳入计划范围,就会造成越管越乱的情况,我国政府对于非农占用地的宏观管理已经稍显牵强,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就会丧失规划的有效性。
3.增加规划与管理的市场弹性。我国目前正在不断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但是除了要坚持市场调节的作用外,还不应该摒弃计划管理,要坚持在特定领域采用计划指标,对于如招商引资等情况而导致的较大缺口,如确有需要可以允许地方在一定幅度内使用计划外指标,使用计划外指标要经过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批准,而对于用地较多时,则应上报国务院批准。
三、微观层面的土地规划与管理
现今社会发展对于土地的依赖性日益加大,特别是那些占地面积特别大的企业,每年需要新增大量的建设用地,本文举油田企业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为例,分析如何加强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促使土地节约集约使用。
1.完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对于占地面积较大的大型企业来说,应该设立专门的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加强土地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组织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严格遵守土地管理法,并且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监督运行机制,土地资产管理机构应该对土地资产的开发利用进行分析,加强可行性论证,深入市场和环境进行调查,做到决策科学,管理有序,规划合理。
2.土地使用集约化。由于类似油田企业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并且土地新增数量逐年加大,通过集约化手段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和自动化手段降低土地的使用量,尽量做到节约用地,降低成本。在保障油田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选用劣质地和未利用地,而减少占用耕地和农田。并且要保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土地污染,地方政府部门要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的门栏。
3.实施土地资产信息化管理。大型占地工业企业要对土地资料做好统计、填报和等级等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定期清查土地资产,深入实地现场进行核实。其次,要健全土地资产信息档案,一地一档,完整保存原始材料。最后,应该分类存放,专人负责,做好借阅和查询等后续服务工作。
篇7
关键词;国土资源;土地集约利用: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P285.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毫无疑问,我国是属于人多地少的国家,且东西部之间不管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自然条件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土地的经济生产力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主导因素。所以,在近年来,国家主要针对各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对国土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并不断加大对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一、对我国国土资源利用的思考
国土资源效益是就资源在数量上和功能上而言,人类对土地资源利用应坚持土地尽其用、用尽其利的原则,减少和杜绝浪费现象,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可持续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经济效益是就国土资源跟环境之间关系来说,要求人们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不应导致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经济效益是对国土资源利用经济利益的追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往往成为国土资源利用的主要动力和选择利用方式的决定因素;社会效益则是不同人群生存与发展权利中体现出的公平程度。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效益属于综合概念,虽然在国土资源利用的不同时期,人们对不同经济效益的关注程度也有所差异,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人们利用资源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不浪费或者持续利用造成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二、土地集约利用
当前,大多研究者普遍将土地集约利用理解为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要素投入强度和经济产出。这种观点触及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本质,也迎合了各地急于发展经济的需要。但由于国土资源利用效益涵盖资源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对土地产出结果的关注不仅要注重在经济效益上,还更应该注重其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方面的影响。
在社会领域,农地的非农转化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收益,提高所谓的集约用地强度,但一味地偏重经济效益,往往会造成对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剥夺,影响社会公正,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生态方面,由于生态承载阈限存在,要将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干预限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否则在取得短期经济利益时会以生态系统的长期不平衡作为代价。目前,西部地区毁林开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以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度施用,各地工业废水,废料的无序排放导致土地被污染便是佐证。
国土资源高效和集约利用战略,应坚持“科技先导,制度创新”的方针,从科技创新上解决资源高效和集约利用问题,从资源管理模式创新解决资源利用方式问题。
(一)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推进资源利用科技进步
(二)坚持开源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三) 坚持供需的双向调节,加强需求管理
(四)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原则相结合,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三、如何转变国土资源利用方式来促进经济发展
(一)高效和集约利用国土资源解决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1、解决现阶段土地问题的关键是全面地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解决矿产资源保障问题的关键是高效和集约利用、综合利用矿产资源
3、高效和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必须实行国土资源市场配置
(二)土地管理从单一的资源保护目标向保障发展、保护环境等多重目标转变
1、实现“在集约利用土地的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的战略转变
2、实现多管齐下,提高耕地的质量,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耕地生产能力提高并重的耕地资源保护战略转变
3.实现差异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战略的转变
四、产业结构调整对国土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驱动的分析
产业结构作为资源配置结构、生产能力结构和产出结构的综合,是社会需求结构的综合反映,并在很大的程度上集中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各产业的发展都会需要对土地资源的投入,各产业部门所需土地资源的多少也是各不相同的。通常第一产业用地面积大,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用地面积相对较少。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会呈现出第一产业面积的逐渐减少,二三产业的用地面积相对增多的变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所有投资者或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便要讲各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其产业发展,优化其产业结构。不同的产业用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存在较大差别。在产业用地成本和效益规律影响与作用下,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地租跟收益水平低的第一产业用地向地租跟收益水平较高的第二,三产业用地转变,地租水平收益较高的第二产业用地向更高地租和收益水平的第三产业用地转变。因此,产业结构升级是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的主要驱动力。
结语:
从对比各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发现,我国在完善国土资源利用模式这条道路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国土资源作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对其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必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保持其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宏艳.浅谈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2012,(4):73.
[2] 金波.浅谈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1,(26):322.
[3] 尹绪恒.国土资源开发的现状及加强管理的措施[J].中国房地产业,2011,(9):23.
篇8
关键词: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54-2
1 土地资源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大约为1.33亿公顷的真实耕地面积,在世界范围内排列第三,然而由于我国人口较多,人均耕地则只有0.11公顷,世界人均耕地为0.25公顷,因此,我国的人均耕地还不及世界耕地的44%。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人均耕地的警界线为0.05公顷,目前,我国还有666个县低于这个警戒线。在上世纪的86年至96年之间,我国以平均每年净减少耕地50万公顷的速度在递减。
由于工业污染、化肥农药使用不当、耕作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土壤状况急剧下降,包括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土壤中有害物质残留过多等现象频频发生。据统计,目前我国拥有1.3亿公顷林地,仅为世界林地面积的 3-4%,人均林地面积更低,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6。我国共拥有3.9亿公顷各类天然草地,占我国总面积的40%,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水平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水土流失、主地沙化现象在我国也有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在治理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边治理边破坏的问题,破坏速度远远高于治理的速度,致使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现象逐年加重。目前,每年我国荒漠化面积仍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增加。建国以来,我国对土地的使用模式一直是采取粗放型利用的模式,不仅对土地资源造成了破坏,也存在着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导致大量土地资源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极大的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闲置现象严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上世纪末,我国有1164.67平方千米闲置的非农用地,其中79.13%为国家建设闲置土地,18.06%为集体用地闲置,2.8%为农村建房闲置用地。
(2)城镇建设占地比例逐年增加。有研究统计,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与城市常往人口增长速度的比例系数控制在1.12是较为合理的状态。但是,据统计我国1951-1980年和1981-199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用地系数分别为1.31和1.91,已经超过了合理系数。经过对我国17个城市的卫星监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城镇建设规模基本都扩大了60%以上,并在不断的扩大当中。
(3)工业用地比重打、利用效率低,用地结构不合理。相关数据表明,我国工业用地所占比例已经高达26%,远远超过了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美国的工业用地所占比例为7.3%和我国香港地区的比例为4.95%。然而,我国的城市道路、绿地、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的用地比例却很低。同时,我国城镇建设用地的利用率也较低,有将近40%的城镇建设用地属于低效利用。另外,农业生产结构不尽合理,土地集中投入到种植业中,使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偏低。据统计,在我国目前的有效耕地中,有0.36亿公顷的各类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27%。
(4)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并且前期工业生产并未过多注意对环境的影响,导致大量排放的“三废”引起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每年工业产生的固体废渣及日常的生活垃圾分别为80多亿千克和60多亿千克,堆放这些就需要占地12万公顷左右的面积;而全国每年约有1/3的农业灌溉用水是来自被工业严重污染的湖泊江河。另外,由于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也使土壤的质量不断下降,我国目前有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磷钾均缺,耕地总量的61.9%为中低产田。
2 如何合理利用我国土地资源
由于我国存在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的矛盾,因此,我们就应该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开辟出一条新的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
推进工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完善与管理。要尽快建立以供给规范和引导需求的工地市场新机制,制约对工地的过量需求。争取将闲置土地盘活,以达到合理利用的目的。优化工业用地结构,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利用科学技术方式,完善工业用地的利用方式,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最大化土地综合效益。要将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工业用地的利用率相结合,要坚定不移的施行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战略性措施以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在林业生产中进行战略性调整,将过去的砍树人培养成现在的种树人,尤其要注意对江河源头及中上游地区树木的栽种及水土保持;在各种产业的结构调整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争取打造成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及绿色工业和生态工业,最大程度改善城市与矿区的环境。要加大工地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选择
从长远来看,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资源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种,一是可更新资源,一是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要贯彻在利用资源时要增强和保护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能力,尽最大程度降低不可更新资源的消耗,同时也要采取办法用可更新资源替代不可更新资源。在众多资源中,土地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既是任何物质无法取代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因此,土地的利用效率及利用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发展。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4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
结合我国目前土地利用状况和基本国情,根据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目标是:要充分认识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逐渐实现稳定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和可持续利用。
(1)确保足够耕地,保证粮食安全。首先必须要确保足够数量的耕地面积,用于粮食、棉花、油料作物等必需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我国人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2)确保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必需用地。在确保足够耕地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和办法,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以满足城市化和工业化必需用地的需要。
(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是极其稀缺的,并且是需求量较大的自然资源,因此,仅仅依靠土地资源的数量是不可行的。需要通过改量土壤、培肥地力,才能够增强土壤的生产能力,以达到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作物的目的,使土地资源得到可持续的利用。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既能够保证现有的生态环境,还能够改善原来恶化的生态环境,由于土地逐渐得到合理化利用,土地逐步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总体向好。因此,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会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更加适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5)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要根据我国资源总量、类型和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地制宜,积极而有步骤地调整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永远处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优化状态。
5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是解决当前土地矛盾的基础。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控制人口增长是根本措施。根据相关部门的测算,以每人平均拥有450千克粮食计算,预计在2025年我国能够养活15.48亿人,测算出我国极限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为16.6亿人。因此,人口增长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必须控制人口的无序增长,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布局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1)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
(2)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
(3)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6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
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抓,一方面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宣传,以提高全民的耕地保护意识,设立耕地保护区;一方面要加强农田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农田基本水利建设。完善、修复、更新现有的基本水利设施。要建设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同时,也要加大力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以节水增效,缓解用矛盾;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质量是改造中低产田的目标,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去除限制土地生产能力发挥的因素,最大程度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加快农田装备现代化的进程。着力推广各种农业机械及配套技术,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设施农业发展速度,增加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
7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1)彻底消除很长时间以来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的思想,坚持国有土地所有权归中央和地方政府所有不动摇,同时要进一步细化土地使用权,建立两权分离原则下各产权主体明晰的权利关系。
(2)在目前市场大环境下,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推进土地市场化建设的进程,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土地市场流转机制。无论农业用地还是城市建设用地,都必须在合理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及时、有效的交易和流转。
(3)加强政府监管职能。政府部门主要从宏观方面进行调控,包括制定和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利用中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处理、调控土地供求平衡等几个方面对土地加强管理。
(4)发挥法律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尤其强化在土地立法、司法和监督等关键环节上的法律完善力度。确保法律在管理土地中的权威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银蓉,梅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挖潜的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
[2] 张艳,梅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差异影响因素[J].科技信息,2010,(01).
[3] 陈银蓉,梅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与挖潜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
[4] 王华春,唐任伍.中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及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5] 杨传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8.
[6]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
[7] 石成球.关于我国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0,(02).
篇9
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在赋予我们生存环境的同时,还给予了大量的土地以供人类种植农作物、养殖家畜,或是创造其他的价值,可以说农业部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是十分高的,需要大量的土地来完成农业生产。本文主要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我国当前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前提下,对如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有效的土地使用方式,希望能在满足土里使用的同时提升与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
【关键词】
措施;自然资源;资源利用;保护问题;土地资源
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土地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之一。土地是农民手头仅有的资源,与土地有关的问题一直是农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还与国家粮食安全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一直是农业部与其他相关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深化,当前农村中出现了很多土地利用问题,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后果,这也是近期三农问题当中的热点,急需有关部门尽心协调与解决。即便如此,我国当前的土地开发模式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并以此促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多样化进行。在这样的前提下,本文主要研究了当前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缺陷,对促进我国土地的利用率起到了有针对性的作用,希望能有效指导有关部门的土地工作。
1 我国土地资源现状
1. 1 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作为世界国土总面积排名第三的国家,在高达十三亿人口的压力之下,每个人能拥有的耕地面积就变得捉襟见肘了,每个人连一公顷的面积都难以达到,仅仅勉强达到了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可以说,我国利用世界百分之2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百分之22的人口,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部门面临的压力都是十分巨大的。我国的更低面积小,并且耕地的质量有待提高,有些地区的土地情况不适合耕种,土地角度较陡,在上面耕种需要冒着较大的风险,并且没有稳定的水源,给农民的耕种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除了耕种土地以外,我国的森林面积、草地面积虽然巨大,但是分配到人均之后就难以满足每个人对其的需求,并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草地与林区处于不断退化的过程中。
1.2 国土面积中山地与高原占的面积较大,平原面积较小
一直以来,土地结构都是制约我国土地利用工作开展的关键原因之一。我国的整体地貌从东向西呈阶梯式提升,东方的土地大都以平原为主,而逐渐向西,则转化成丘陵、山区,并且山地面积要占到极大的比例。在我国以往的土地利用情况当中,耕地面积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每年要产出能够养活十三亿人的农业资源。在所有的耕地当中,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能实现高产,还要受到季节、温度等非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每年能够稳定提供的农业资源是有限的。
我国的主要耕地主要存在于东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主要以平原为主,因此利于耕种农作物。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常年气候正常,很少出现剧烈变化的气候,因此与西部地区相比较为适合耕种。这种分布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了东西两个方面的农业生产情况有较大的区别,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差异。
1.3 土地储备少,整体资源利用率较低
由于我国土地利用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长时间的土地开发已经大大消耗了我国原本就羸弱的土地储备资源,很多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地难求的情况。在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我国当前的土地资源储备情况不容乐观,仅仅拥有全国土地面积百分之8左右的土地资源储备。并且大部分储备的土地都被利用于林业和牧业的发展,并没有更多的土地用来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给耕地的扩展带来了难度。
2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
随着土地利用率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耕地面积却呈现出逐步减少的态势。在一些欠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没有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给土地带来了较大的使用压力,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耕地由于人为原因而丧失耕种能力。其次,地方政府不重视护林工作,任由当地居民毁坏丛林、草地,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使土壤难以发挥相应的功效。很多地方的人们不顾环境保护,人为破坏天然的土地资源,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损失。
2.2 没有建立起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
在我国以往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当中,整个耕地的使用方式以种植粮食为主,而并没有重视林牧渔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土地利用失调。很多地方只有单一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这种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流失。
2.3 土地利用之后没有进行正确的保养
很多地区并没有重视徒弟的保养工作,而只是不断地利用土地。假若维持这样的利用方式一定时间,整个土地的肥力水平就会不断降低,土壤中的各种微量元素比例失衡,农作物也将更难存活。
2.4 滥排放造成了严重的土地污染
在一些地区的土地使用中,主要有三个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原因,而不同的原因都给土地资源的正常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参考近几年的耕地使用情况我们发现,农药、化肥等农业材料的使用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过量使用塑料薄膜的情况,这都是造成农作物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
3 土地资源的保护及措施
3.1 制定一套有效的土地利用规范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土地使用都有一定的长期目标,要想保证能够准确地实现目标,就必须要为其编制有效的土地使用规范,为长期的发展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措施,并确保其落实到位。
3.2 如何减缓耕地不断减少的势头
耕地的不断减少与其周边环境有着紧密地联系。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由于很多耕地周围都有数量众多的工业设施,这些工业设施往往要占用一定的耕地,影响耕地的正常使用。
3.3 建立起与耕地有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加强对耕地的保护机制,出台建设性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各地的土地管理部门都能以该项法律来约束自己的行动,建立起规范化程度较高的土地资源管理体系。
3.4 避免土地的过度污染
土地的使用应当结合周边环境来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不应当过度使用,也不应当过度保养,更要避免出现大范围污染的情况。通过循序渐进的手段来提升土壤的肥力,确保农业用地能培养出健康高产的农产品。
3.5 提升农业系统的产业化管理强度
对于一个地方的农业体系来说,要想实现产业化经营,就必须要建立起稳定的农村经济发展结构。我国传统的农村发展市场当中,由于农户主要以分散的方式存在于市场当中,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在一起的方法,将原来分散的农村土地经营体系聚集成牢固的集体,让农户也能在农业市场中分一杯羹,早日实现农民阶层的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龙开胜,陈哲.社会管理创新与土地资源管理方式转变――第十一届全国高等院校土地资源管理院长(系主任)联席会暨中国土地科学论坛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10):91-94
篇10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中图分类号:F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大力发展工业,推进城镇化进程不断增强国力,改善人民生活。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存在着人多地少,保障与需求矛盾突出的问题。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还远没有结束,长期的发展需要土地来做支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保证一定时期内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而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40%,粮食安全要求我们必须确保耕地红线不动摇。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国土资源部门必须深入探索研究的课题。
2. 土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我国又是人口大国,人均下来,就变成了资源相对贫国,人均耕地只有1.37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40%。随着我国人口的继续增加,人均耕地将会更少,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会越来越突出。
2.1 土地利用粗放,低效用地问题突出
粗放利用土地用地还很突出。部分城市在编制规划时,缺乏科学合理的预测,确定城市发展规模过大,缺少有效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土地财政问题突出,城市的税收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度依赖土地出让金。因此,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缺少考虑投资强度、用地定额、容积率、土地利用率等限制指标,粗放供地,造成城市规划区内存在大量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土地严重浪费。
2.2 土地污染得不到有效治理,毁坏耕地问题突出
长期以来,矿山、电厂、公路等的尾矿库、弃渣场、取土场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很大一部分尾矿库、弃渣场的防护能力较差,给周边土地造成危害。如轰动全国的紫金矿业尾矿库污染事件,另外,工业的废水排放等得不到有效治理,每年约9000万亩的耕地受到毁坏。
2.3 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经济的发展是与土地的供给正相关,经济发展越快,对土地的需求也越大。近几年,全国建设用地的需求每年都在12000--15000万亩左右,而实际供给只有600--680万亩。“十二五”期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土地需求矛盾的凸显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将更高,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和长期存在。
2.4 违规违法用地问题仍很突出
2008年通过对全国172个大中城市的监测,违法用地比2007年虽然下降了约14%。但全国违法用地仍占到总用地的14.4%,其中有16个城市违法用地超过了15%。
3. 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措施
3.1 科学编制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管控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的人员技术优势,编制适合当地发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既要符合发展要求,也要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贯穿整个规划,科学细化分区土地用途,合理用地布局,要从平面规划向立体规划转变。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控制和统筹协调功能,做好城市规划、行业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有计划的安排用地指标,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法定效力,强化规划法定刚性,防止随意修改规划,保证规划期内的稳定。
3.2 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发挥土地最大效能
从我国现在土地利用现状看,走土地扩张发展的路已经不符合实际,应把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放在盘活存量土地上。多年来,由于新增用地价格比盘活存量土地价格低得多,因此,我们的发展大多依赖新增建设用地,而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上,做的工作有限。当前,我国城市中有较大50-60年的低矮建筑,容积很低,二次开发的空间大,盘活该部分建设用地,既可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又能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盘活存量土地要形成制度,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激励地方政府限制开发新增土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3.3 加大土地收储力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完善建设用地收购储备制度。通过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收、统一配置、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解决土地供给中存在的总量失控、资产流失问题。形成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供应,确保土地供应的合法性,减少违法用地、多头供地、越权批地等现象的发生,有效调控土地市场供需,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土地市场。实行土地储备制度,也是土地交易市场推行招拍挂等方式配置土地资源的现实需要。政府要根据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和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情况,确定土地的投放量,科学安排用地。确实发挥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作用,增强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有效遏制圈地、囤地、倒卖土地和私下交易土地的行为。逐步限制缩小划拨用地范围,最大限度的实行招拍挂出让土地,为市场配置土地资源提供保证,实现土地取得的公平和公正性。
3.4 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确保耕地红线
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就必须确立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方针。做到这一点,就要保护好耕地,守住耕地的红线。保护耕地,首先要将耕地占补平衡落到实处,不但要实现数量上的“占一补一”,更重要的是质量上的占补平衡。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将补充耕地的质量作为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内容,强化验收工作,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保护耕地还应重视表土地剥离工作,通过建立表土储存场,成立表土保护专项资金等形式,确实将表土剥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保护好耕地的后备资源,禁止土地的无序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垦草场和破坏湿地等行为。
3.5 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
节约集约用地,重要的是形成制度,要将监督检查落实到土地利用的始终。首先是做好审批核查,项目审批时要根据行业性质、投资规模和符合土地利用地总体规划情况,认真核定建筑系数、容积率、投资强度等用地指标,根据核定情况提供相应土地。二是对建设过程全程监督。供地后要督促项目及时开工建设,同时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督,对不按规划设计进行建设的要马上责令整改,不按规定整改的要下达停建通知书;对达不到规定建设标准的,要进行综合分析,确实无法达要的,要对剩余土地进行收回,防止土地闲置。三是加大卫片执法监察力度和违法用地责任追究制度。坚持违法用地不但要处理事,更要处理人的原则,最大限度的杜绝违法行为。
4. 结语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稀缺,当前又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要充分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节约集约用地的责任感,切实转变用地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将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落实在政府决策中,落实到各项建设中,科学规划用地,着力内涵挖潜,以节约集约用地的实际行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