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消费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绿色产品 市场开发 问题 措施

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生活物质、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与此同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似乎也愈演愈烈,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甚至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制约性因素。在这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的表现更加明显。在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之后,他们往往在环境保护方面给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施加更多的压力,要求投入更多的环境保护资金,承当跟多的全球环境问题治理责任,而在产品的制造、生产和销售方面则通过制定绿色技术标准,征收高额的关税并以此为贸易壁垒来达到全球贸易自我保护的目的。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要适应期所规定的国际贸易规则,所以我国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强化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力度,通过分析我国绿色产品开发的国际国内的环境,同时结合行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等等,来发现我国绿色产品开发市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才成绩,但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比,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较为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对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缺乏足够的应有的认识。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很多企业忽视对绿色标识制度的重视,往往囿于节约成本而忽视了对该“绿色通行证”的购买,所以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拓展发展范围就收到了绿色问题的制约和限制。具体表现在缺乏对绿色产品的宣传,产品的包装不一分解,未设立专门的废弃物处理机构等等。其次是,消费者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国内消费着在选购商品时,往往由于收入低,而缺乏消费的动力和消费的信心,而普遍存在的情形是,销售商品在被打上绿色标志后在价格方面就会有一定程度上的提升,所以很多消费者都会望而却步,而不会选择该类商品。当然这与国内消费着普遍的受教育水平也有很重要的关系,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现实状况,使得他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消费又从反面给我国绿色产品的开发起到的了不利的制约作用。最后一点政府等监管部门对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缺乏监管的力度,主要是由于众多的企业为当地的政府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税源,而不愿意给企业施加更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压力。所以反过来又给绿色产品市场无序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的改善措施

与上述的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相适应,笔者认为,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也应当重视企业、消费者和政府三者之间的作用发挥。当然同时也需要结合我国绿色产品市场开发中的具体问题,甚至是行业特色等来贯彻和推行绿色产品开发制度的构建和运行。

首先是企业要转变观念,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积极地采用环境保护标志,严格按照绿色产品的标准来组织生产活动。落实到具体的生产细节中,就是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对内部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努力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企业的环境保护目标统一起来,在外界树立起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在消费者口中打造良好的口碑,进而推广企业绿色产品的市场范围。其次就是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通过传播绿色消费文化,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产品的选择和绿色消费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企业首先要承担起一定程度的社会责任,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价值,以及提倡适用绿色产品的价值。让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产品的选择有利于消费者自身的健康,从长远来看,对消费者自身是有益而无害的特点。除此之外,企业还要积极营造一种绿色消费时尚,通过对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重点培养和引导,来间接地带领整个社会的绿色消费时尚,最终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风尚。最后,从政府的角度而言,政府要积极地实施宏观调控策略,通过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相关政策的推行来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引导和规制,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进而促进消费进行绿色消费。具体而言,政府需要在已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到环境保护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来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如通过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环保产品设备的引进,增收绿色消费税,增加环保资金的投入等等,综合采用多种措施来达到鼓励企业进行绿色生产的目的。

总而言之,我国绿色产品市场的开发需要在我国经济环境等具体的国情上来进行探索,通过企业自身,消费者以及政府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协同行为来促进良好的绿色消费文化的形成,进而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培育绿色产品市场文化,形成绿色产品市场良好发展的气候。

参考文献:

[1]张世新,魏琦.试论企业绿色营销.兰州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2]张洪铖.跨越绿色壁垒实施绿色营销.新余高专学报,2003年第3期

[3]张小蒂,张铁军.“绿色营销”:值得重视的国际商务新潮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绿色消费 绿色营销

[中图分类号]F126.1;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06-02

引言

绿色消费是以“绿色、和谐、自然、健康”为标准的,能改善人类健康以及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兴消费模式。绿色消费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追溯到1992年地球高峰会议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议题。通过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的调查研究和内容分析,探究绿色消费的推动模式,一方面,能促进企业绿色营销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社会寻找到高效率的大众消费模式。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正在接受正规化、系统化、全面化高等教育的青年群体,其所具有的良好的学习优势,有助于具有进行绿色消费行动的巨大潜力,能营造绿色消费的观念和接触新鲜事物。本研究对于掌握大学生绿色消费习惯、消费理念等方面,促进企业和社会良好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在校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

商品性消费和生产性消费是绿色消费两个方面,商品消费的主要人群普通消费者,在绿色消费过程中,购买行为仅仅是一个方面,绿色环保的主观意愿,以及垃圾的回收和利用等都是绿色消费模式需要关注的重点。绿色消费是大众化、流行化的一种消费,在校大学生作为接受新兴事物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对绿色消费的含义和意义,以及分辨绿色产品的优劣上,都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因此,消费者和企业在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层面上,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的误区有:

(一)对绿色消费的概念认知不够

现如今,阻碍中国发展的严重问题中,环境问题是一个主要方面,国人对自身的利益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较为担忧,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在此时,随着绿色消费理念的引入和迅速传播,安全、健康的消费途径是人们迫切需要找到的,另外,保持对绿色产品的钟爱,刺激了消费市场巨大的绿色需求,厂商也关注需求所带来的商机,认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是一个“朝阳产业”,所以,在极短时间内,绿色环保商品的宣传在消费领域随处可见。然而,对于假冒伪劣的绿色产品,由于缺乏认知,消费者仍然趋之若鹜,这一现象令人叹息。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现象,是由于消费者缺乏关于绿色消费知识、概念的了解和掌握。另外,由于消费者、和企业、政府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现象,促使在绿色消费的观念和行为方面,大量消费者均产生了种种误区,其中大学生也是一个主要的消费群体,自然也免不了在观念和行为上存在误区。

(二)企业对“绿色营销”的投机性和盲目性

中国消费者协会将2001年定为:绿色消费年。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绿色”风。绿色环保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很短时间内,生产者、零售商不断推陈出新,极力声称所生产和销售的产品是绿色的、健康的、无污染的,旨在营造“绿色环保”品牌效应。然而,让消费者不满、让政府心寒的是,在绿色消费概念充斥的消费领域,出于种种因素,某些行为不端的生产者在这一“契机”下,抓住消费者的“绿色消费”心理,尽力使商品“绿色化”,欺骗消费者。企业为了能较好地实现利润最大化,忽视了“绿色营销”的内涵和本质,通过欺骗消费者而获得较高的企业绩效,是一种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

二、大学生绿色消费影响因素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的重要组成成分。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的是内因;决定事物变化的条件是外因。因此,从大学生内部和外部因素为出发点,对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内在因素

约束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内在因素主要有两个: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

消费习惯是其中一个内在因素,因为如今,大学生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模式日益多样化。消费质量不断提升,消费空间不断扩大,开始追求更多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氛围,尽可能满足多样性需求和自身发展的愿望。在消费过程中,片面追求商品的优点,大学生消费时的一大特点,只关注对自身有利的方面,而不顾及消费行为对他人、对环境的危害。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针对自己的购买行为,内心所做出的反应,其产生是基于一系列的外部影响。认识、意志、情感是其存在历程的三个过程。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四种表现: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第四种消费方式,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理智消费模式。较为符合消费者心理,并能迎合实践的需要,绿色消费其实质就是追求实际的消费,追求合理的消费,有利于提高个人生活水平,加速社会发展,因此,值得大力推广和提倡。

(二)外界因素

一种新兴的生活模式——绿色消费,随着时代的变化崛地而起。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培养大学生的绿色素质。促进绿色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大学生人文素质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社会性人文素质教育,社会各界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分析大学生绿色消费的外部影响因素,当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着手。

社会消费的组成成分中,家庭是微观决定因素。大多数家庭绿色消费方式的建立和大多数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的养成,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依此分析可以看出,绿色消费的家庭教育,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绿色消费教育系统是整个社会普遍缺乏的,因此,高校有必要为社会开发出这样一套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从而为社会各界输送人才。因为,没有标准化教育课程,很难将绿色消费理念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去。

绿色教育是一个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在真正意义上,只有少数几个才是经过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并授予“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满足不了消费者的绿色需求。

三、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问题的政策建议

为了推广和深化绿色消费对大学生的益处,本研究从大学生日常的消费活动视角分析,根据大学生的消费特点,需要采用如下改进措施:

(一)在校大学生需从自身出发,培养良好的绿色消费习惯

绿色消费行为能体现一个人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提高个人修养,接受和培养良好的绿色观念,进而影响社会各界人士的购买行为。为建立一份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大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通过高素质的行动感染他人。

(二)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培养教育

尽管大学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很高,对于绿色消费观念的接受能力也很强,但是大学生在绿色消费观念的认知上,缺乏相关知识,在绿色产品的购买上,较为盲目。高校应根据这一具体现象,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知识教育,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学到相应知识。另外,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让学生社团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大力宣传和推广绿色消费观念。最后,学校可以通过流行的交流平台,例如网络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互动性强、实践性较高的绿色消费教育。

(三)针对大学生群体,企业应加强绿色营销,开发差异化产品

企业是市场上最为活跃的要素,能为广大消费者带来便利。从企业视角看待大学生绿色消费问题,其重点是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较好地掌握其消费习惯,针对性地进行绿色营销,根据自身企业的产品优势,开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销售模式,针对大学生消费群体,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绿色品牌战略和绿色价格战略,加强绿色营销,在完成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又有利于企业所在社区、所服务人群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启杰,楼尊.论绿色消费模式[J].财经研究,2001(9).

[2]司林胜.对我国消费者绿色观念和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2(5).

篇3

摘要:石油企业的绿色化物流问题,是本世纪现代石油物流产业发展的趋势,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起步晚,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很有限,如果石油企业继续保持原有的传统物流产业的做法,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过度的消耗资源、破坏环境,那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所以,了解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找出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在石油企业形成绿色化的物流产业是十分重要的,这对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企业 绿色物流 对策

0 引言

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石油产品的物流过程中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石油企业产品的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然。

我国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起步较晚,石油企业对其产品的绿色物流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也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对我国石油企业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悄然兴起,重视和研究石油企业产品的绿色物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绿色物流产业概述

绿色物流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才被提出来的一个全新的物流思想,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一些学者对绿色物流产业的定义都有不同的表述,H.J.Wu和S.Dunn(199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就是从原料的获取、产品生产、包装、运输、仓储、直接送达最终用户手中的前向物流过程的绿色化,还包括废弃物回收与处置的逆向物流。Jean-paul Rodrigue,Brian Slack&Claude Comtois (2001)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与环境相协调的物流系统,是种环境友好而有效的物流系统。夏春玉、李健生(2005)认为:绿色物流产业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 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 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其主要包括:①集约资源: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②绿色运输:绿色运输是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③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④绿色包装,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⑤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是出于环保考虑的无污染的流通加工方式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总和。包括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集中处理流通加工中产生的废料,与废弃物物流顺畅对接,降低废弃物污染。

绿色物流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及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要。国家环保总局的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三分之一的国土已经被酸雨污染,主要水系的五分之二为劣五类水,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我国是一个世界工厂,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污染负荷也将不可避免的成倍增加,工业的大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消耗给我国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发展绿色物流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2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2.1 石油企业领导的观念问题 石油企业现代绿色物流的运作,是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政府职能部门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缺乏统一的协调,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发展。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2 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 石油企业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却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甚至有些石油企业认为绿色物流只是一种理念,它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只会增加企业的物流成本等等。

2.3 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 现代绿色物流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制度环境,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关注传统物流的发展,对现代绿色物流产业存在认识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我国绿色物流产业人才,改革制度环境,也是根本上促进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另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需要石油企业改变认识,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产业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产业的政策性建设。

3 国外绿色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借鉴

上世纪末来,美国物流界推行即时(JIT)制造、即时配送。由于物流业务数量巨大,所以就决定了美国对绿色物流的关注。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了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都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在供应链管理方面,通过各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绿色化。

欧盟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合作型的物流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例如,欧洲货代组织(FFE)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的相应的绿色标准,并加强了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欧盟国家还倡导绿色包装,德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倡导商品的“无包装”和“简单包装”,强调包装要无害于生态环境、人体健康并能循环利用或再生,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

日本上世纪末也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标准,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后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日本明确规定:①因地球温暖化问题,应加强排放管制措施,以达成“京都议定书”的二氧化碳排出削减目标;促进运输的效率化,到2010年,使长距离杂货运输方面的模块化比率达到50%以上。②因空气污染问题,提出强化排放瓦斯限制、开发及普及低公害车辆等措施。③实践循环型社会,构建静脉型物流系统。探讨循环型社会的有效物流系统等等。

另外,日本政府在1992年起草了《能源保护和促进回收法》,1995年日本政府以“污染者付费”原则为基础提出由消费者负责将包装废弃物分类,市政府负责收集,私有企业获政府批准后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再处理的方法,也大大促进了日本环境的不断优化。

通过分析国外绿色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制定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政策时,政府起着主导的作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都必须严格执行和不断提高对绿色物流产业的认识,以实现我国物流的绿色化。

4 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对策

4.1 石油企业应该树立的绿色物流观念 石油企业要适应全球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对物流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时要树立绿色物流意识;石油企业的各级物流部门要树立绿色经营理念,展现给消费者以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强化绿色营销;同时广大石油产品的消费者也要树立绿色消费意识。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石油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引导石油企业打破其物流活动主要依靠石油企业内部的自我服务来完成的经营组织模式,鼓励石油企业实行物流外包,以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效率。现代绿色物流应着眼于石油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石油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4.2 石油企业必须完善绿色物流政策 发展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离不开政策支持,因此,制定适合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机制的政策,提高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物流企业进行鼓励和扶持,鼓励石油企业物资公司进行改造和升级,支持石油企业物资公司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方式,摒弃粗放的经营模式是发展绿色物流产业的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制订石油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对石油企业和石油物资公司发展绿色物流进行管理控制。

4.3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控制 石油企业物流活动引起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油品运输量的增加带来的,特别是石油与天然气管输过程中产生的石油与天然气泄漏造成的,如大连的石油管输泄漏产生的大火,造成了环境污染的严重后果。因此石油企业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石油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治理车辆的废气排放、促进低公害车的普及、减少油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等等。

4.4 石油企业应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 通过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促进石油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统筹建立现代化的物流中心。通过道路、铁路与管线运输等不同方式,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建立石油、天燃气管线网络,实现成品油、天燃气等物资的最优运输,配送方式。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4.5 石油企业应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企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方式转给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的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动作与管理方式。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运输、通关等业务。帮助石油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4.6 石油企业应注重校企合作 石油企业要积极支持各石油院校进行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物流网络的研究。要加强石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绿色物流产业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和层次高,要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熟悉绿色理论和实务的物流人才是当务之急。各石油院校和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绿色物流的培养和训练计划,努力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通过调动石油企业、石油大学以及科研机构相互合作的积极性,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使大学与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基础,提升石油企业物流从业人员的理论业务水平。

5 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石油企业绿色物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石油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它的认识还很有限。认识一种事物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

第二,在石油企业中发展绿色物流还存在许多的问题,主要包括:石油企业领导和政府的观念问题,石油企业经营者和油品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问题,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与政策问题等等,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第三,解决石油企业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是石油企业必须树立绿色物流的全新观念、制订和完善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政策、控制石油企业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建立现代化的石油企业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注重校企合作。只有这样,石油企业的绿色物流产业才能更健康和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岳.国内外绿色物流产业现状和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

[2]李慧婷.绿色物流:物流产业发展的新热点.[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2):4-6.

[3]焦文旗.美国物流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4(3):163-163.

[4]张红.云南绿色产业呼唤第三方物流.[J].云南科技管理.2004(5):13-14.

[5]王兴伟.我国绿色物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210.

[6]胡国杰.21世纪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状况分析.[J].商场现代化学术版.2005(2):4.

[7]阎兆万.基于环保化的绿色物流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5):24-26.

[8]旺旭晖.日本物流产业发展及对中国物流业的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3(02).

篇4

关键词:绿色营销 绿色消费 绿色产品

一、理解绿色营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以满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共同利益为目的的社会绿色需求管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的绿色市场营销模式。在企业的生产或经营过程中,将消费者利益、企业自身利益、社会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既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和企业的利润要求,最终实现企业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营销的核心是如何使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更加重视全社会环境的保护。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断加强,在我国开展绿色营销是大势所趋,这符合我国大力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针,这既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也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只要我们能把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达成一个平衡,实现三方的共赢,就会实现人与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全面性特点绿色营销涵盖了多种市场营销的观念,其中包括市场营销观念、生态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以及创新营销观念和整合营销观念等等新的观念。把这几种新观念紧密结合起来,把多方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2.一致性特点绿色营销重点强调保护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的长远利益,强调这三方利益的协调一致。消费者要提高生活水准,企业就得提供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质量的产品,同时也必须保护社会环境。只有三方利益协调一致才能真正符合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绿色营销才能真正的向前发展。

3.同质性特点无论是国外开展的绿色营销活动,还是国内提倡的绿色营销活动,都在强调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都在强调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以及在产品经营和消费过程中,不破坏社会环境,不危害人类健康。

4.两面性特点绿色营销在对企业提出高标准高要求的同时,也对消费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企业应该提供绿色产品,消费者也应该购买绿色产品。

二、开展绿色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1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有待于提高,消费水平跟不上绿色营销的发展。我国消费者的整体素质不够高,了解和接受绿色营销的人数较少,多数消费者对绿色消费持怀疑态度甚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绿色消费。同时由于我国消费者的整体消费水平不高,再加上政府和企业对绿色产品宣传力度较小,目前多数消费者没有把环境保护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对有些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去自觉抵制。这种较低的绿色消费意识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选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只考虑产品的质量、价格等因素,忽视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更不会考虑到在生产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对环境有什么影响。即使企业有心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活动,消费者也不会迅速接受。

2生产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观念有待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生产经营观念仍比较落后,只看重企业眼前的利益,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只看重企业本身的效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社会利益,甚至于有些企业利益的获得是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获得的。虽然有些企业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是企业的投入较大、成本较高、市场风险较大,而现在即使不开展绿色营销也可以生存,落后的管理方式也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这些企业就不愿意花高代价、高风险去实施绿色营销观念,也不愿意去改变落后的管理方式。

3政府对企业绿色营销的保护手段和力度有待于提高,缺乏足够的措施来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绿色营销对于社会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及消费者的利益具有一种协调作用,但是在协调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的支持与保护。虽然国家对绿色营销已经制定了一些保护政策与措施,但是在执法过程中,存在着从地方局部利益出发的地方保护,忽视环境保护,更缺少足够的措施来支持绿色营销的发展。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政府的支持力度和保护手段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三、开展绿色营销的对策

1.培育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意识,营造绿色消费的氛围。

企业要想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必须有绿色消费的支持,国家应该使用各种宣传手段向消费者宣传这种能保护自己、保护社会环境的绿色消费意识,引导消费者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让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具有这种意识。只要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消费者一定会接受的,全社会的绿色消费氛围也会自然形成。

2.增强企业的绿色环保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营销观念,积极开发绿色产品。要开展绿色营销,企业首先要转变自身观念,承担环保义务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有些企业却患上了近视症,表现如下: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不顾环境效益;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认为对环境投资是没有意义的增加成本;认为保护环境会加重企业的负担等。发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应该设法改变这些企业的陈旧观念,虽然目前的投入多些,积极开发绿色产品,但是企业这种竞争中的前瞻性定会给企业带来更高的收益。

3.加强绿色营销组合。在市场营销的4P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组合上下功夫,尽量在这4P组合上贯彻绿色营销观念。例如要抓好以下工作:绿色产品的开发是在保证生产的产品是完全符合绿色产品概念的基础上开发的;采用绿色包装的包装物一定是以保护环境为主而且也必须符合绿色产品概念;合理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并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来定价;选择中间商时则要考虑中间商是否重视绿色营销;促销活动要环保健康等,确保绿色营销组合的顺利开展。

4.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绿色营销的顺利发展。为了保证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的长远利益,政府应该强化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在建立健全绿色法规的同时,还要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情况,真正把保护环境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还要建立绿色产业及绿色产品的管理机构。对于那些积极开展绿色营销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于那些抵制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利的企业给予严重的处罚或承担法律责任。当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起作用的时候,消费者就会自觉进行绿色消费,企业就会自觉开展绿色营销。

参考资料:

1、刘小新.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宏观经济管理 ,20062(10)王强 浅谈绿色营销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商业2010.6

2、王坤. 浅谈企业绿色营销,商场现代化,2007(518).

3、张补莲. 现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战略,科技信息,2007(2)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江苏省;绿色饭店;创建;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030-04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绿色浪潮”的推动下,20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提出了绿色饭店概念,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通过开展绿色活动,减少能源成本、促进饭店业可持续发展。最有国际影响力的绿色饭店认证项目起源于欧美;按申请认证的国家及企业数目,欧美最具影响力的3个绿色饭店认证项目为:绿色钥匙认证项目(the green key program)、绿色钥匙生态评价项目(green key eco-rating program)和绿叶生态评价项目(green leaf eco-rating program)。

我国的绿色饭店创建起步相对较晚,2006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提出了《绿色旅游饭店》标准(LB/T007-2006)(以下简称“标准”);将绿色旅游饭店定义为: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坚持清洁生产、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标准”的颁布执行,为我国绿色饭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推进、发展较为缓慢;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15年,江苏省星级饭店共有792家;其中绿色饭店仅为228家,比例为28.8%;饭店企业的“创绿”热情不高,2013年后,已鲜有饭店企业申请该项目的认证(数据来源于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绿色旅游饭店基本信息表”)。因此,深入调研绿色饭店在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梳理存在问题并探询改进措施,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二、文献回顾

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一步研究分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范星宏等对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状况进行分析后提出,一要加强宏观政策制定,发挥引领与引导作用;二要积极树立绿色理念、培育绿色企业文化;三要全面落实培训机制,夯实绿色市场基础;四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微观上全面推广。曾朝霞等认为,国内绿色饭店存在很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但旅游者对绿色饭店的整体认知度不高;旅游者对于价格因素仍较敏感;政府是发展绿色饭店的首要关键人物。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属于浅层次探讨,一般性的理论阐述和建议性的文章较多;实证研究多见于顾客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消费意向等方面。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针对绿色饭店发展中的综合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及对策。

三、研究设计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研、专家咨询法等方法。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及绿色消费行为等;接着,进行实地调研与访谈,从行业管理和饭店企业两个方面收集并梳理江苏旅游饭店“创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形成发展对策初稿;最后,编制调查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以期为推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消费者问卷调查

调查目的是分析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态度及消费意愿;调查对象为南京市6家高星级饭店的住店客人;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客人的个人基本信息,是否入住过绿色饭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入住饭店的选择倾向,对绿色饭店服务产品的看法以及对绿色饭店发展建设的态度等。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05份,回收率为87.5%,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为93.3%。

(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

结合文献研究,分别设计访谈提纲,采取准结构化访谈形式,分两个阶段进行访谈调研与实地考察:一是走访江苏省旅游局相关部门,通过访谈,了解江苏绿色饭店发展建设情况;二是深入企业调研并进行访谈;选择了苏南、苏中和苏北共10家三星至五星级挂牌的绿色饭店;考察及访谈的重点是饭店在“创绿”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遇到的困惑以及对“标准”及其认证方式的看法等;分别与这10家饭店相关负责人及工程总监(经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度访谈;分析、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形成“绿色饭店发展问题与对策”初稿。

(三)专家咨询

选取了江苏省饭店行业专家20名,其中行业主管部门专家4位、饭店企业高管10位、高校教师6位;他们均作为评委参与过绿色饭店的评审认证10次以上,从事饭店行业管理或研究15以上;专家所在地区覆盖了苏南、苏中和苏北,饭店企业包括了单体饭店、国内品牌饭店和国际品牌饭店;总体上看,专家群体具有专业代表性、行业代表性、地域代表性和权威性。以邮件形式向专家邮发咨询问卷,问卷分两个部分:一是咨询说明和调研综述,二是“绿色饭店发展对策”。第一轮咨询中,请专家们从应用性角度出发,对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和必要的说明;进行个别调整后,再进行第二轮咨询,评价选项采用李克特(Likert)5分量表尺度进行评价。其中,“1”表示极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不确定;“4”表示重要;“5”表示很重要。第二轮征询时专家的意见已趋于稳定,于是我们保留第二轮调查中75%的专家认为“很重要”和“重要”的项目,形成绿色饭店发展对策分析(见下表)。

四、绿色饭店发展问题分析

“标准”颁布以来,江苏绿色饭店的推动主要依靠政府主导和少部分企业的自觉意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社会影响不大;特别是近几年,企业“创绿”表现出外部压力不大、内部动力不足、参评饭店呈逐年减少之势。

(一)绿色消费市场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目前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有85.6%的客人表示听说过绿色饭店,但其中52.3%的客人表示并不完全了解;在消费意愿方面,只有32.5%的客人表示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同时,53.5%顾客表示,入住绿色饭店的经历并没有到达他们的期望,而对于绿色饭店“取消客房‘六小件’”“减少布草洗涤次数”等措施,约16.3%的客人觉得有悖于消费习惯。调查还显示,消费者认为影响绿色饭店发展的关键因素中,“政府部门”以45.5% 的比例排在第一,其次依次为“饭店管理者”34.2%、“社会监督机构”18.5% 和“顾客”10.8%。

因此可见,江苏绿色消费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潜在的消费市场较大;部分绿色饭店的产品及服务还存在一定缺陷;政府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饭店管理层是制定经营策略、发展方向的决策者,在绿色饭店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饭店企业“创绿”热情分析

调研结果反映,企业“创绿”热情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二是消费市场,三是企业的经营理念及硬件条件。在政策引导力不强、绿色消费还不是主流消费的前提下,除了少数社会责任感强、立足可持续发展的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饭店之外,更多的饭店仍是将经营目标设定为刺激消费和追求消费额为主;特别是当硬件条件与“标准”的相关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时,饭店则会认为“创绿”可能会增加企业负担。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许多饭店或多或少存在着硬件缺陷,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创绿”工作和饭店的绿色管理,也反映了我国饭店业建设过程的专业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标准”及其认证问题分析

“标准”评定细则分为“绿色设计”“节能管理”“环境管理”“提供绿色产品与服务”和“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五大项共80个测评分项;其核心是要求饭店在建设和营运中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及替代等基本原则;“标准”涵盖内容广泛、评审项目详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评委及参评饭店都认为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集中反映为:一是“标准”中少数评审项目不具有普适性,个别甚至不经济,比如“风能利用”“使用溴化锂冷水机组”等。二是有的项目缺乏定量或明确的评价标准,可操作性不强,如“建筑设计中考虑自然采光的设计与运用”。三是“标准”适用范围较窄,“标准”按全功能饭店进行设计,而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等因功能项目、设施设备种类较少,评级达标将非常困难。

五、绿色饭店发展对策

绿色饭店的推进与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和饭店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一)政策环境

1.舆论宣传。饭店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营利性企业,消费者的认可,是饭店“创绿”的基本动力。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创建绿色饭店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积极倡导并鼓励绿色消费;使社会公众理解实行绿色发展的必要性,并使这一观念变成人们的自觉行为。

2.政策导向。政府部门应研究制定合理的政策、法规,实行强制性的绿色管理,通过强化绿色导向,引领饭店业的绿色发展。比如对于实施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等“创绿”工作的饭店,可以在税收和贷款上给予相应的优惠或政府补贴;将通过绿色饭店认证作为政府采购定点饭店的必要条件或优先条件等;同时,应加强对环境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二)行业管理

1.完善“标准”。我国绿色饭店标准的影响力及认证效果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从以下几方面,逐一梳理并研究论证“标准”中各项条款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不断调整完善。一是拓宽认证范围。应兼顾经济型酒店、客栈、青年旅馆等。二是修订完善评审项目。项目条款应更有普适性,在重视节能等硬件项目的同时,更应加强管理和员工参与度等软件项目的评价。另外,应尽可能量化评审标准,使其更具操作性。三是增加认证分级。由目前的金叶、银叶两级体系改为5级制;认证等级的增多可以鼓励饭店改进管理,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绿色饭店等级。

2.改善评审认证工作。由于“标准”的项目内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建议主管部门应研究、撰写关于“标准”的释义和评审条款的解析与操作实务,达到统一理解、便于宣贯、利于实施的目的。同时,应组建专业、相对稳定的评审专家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确保评审认证工作科学、规范。

3.做好技术培训和后续服务工作。绿色饭店的创建与保持是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欧美国家的绿色饭店认证较为注重后续的跟进辅导,以利于实现饭店的可持续发展[1]。这种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可以依托饭店行业协会等专业团体,充分利用行业及社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在做好对参评饭店进行帮助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未能达到较高标准的饭店,对其进行后续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建议和培训,指导饭店企业的绿色发展[2]。

(三)饭店企业

1.明确绿色发展方向。固有的单纯追逐经济利益的经营模式缺乏长远眼光,相关研究表明,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绿色饭店将越来越受顾客欢迎[3]。因此,饭店应明确绿色经营理念,以“两结合”为原则,研究制定饭店的绿色发展策略与方案:一是将饭店的短期利益和长远发展相结合;将“创绿”工作纳入饭店发展规划,并不断融入饭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将顾客价值与企业利益相结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比如注重健康等),分析饭店的自身条件,制订绿色发展计划,并在推进过程中注重效果评估,充分关注顾客满意度,在保证饭店经营业绩的同时,实现绿色发展。

2.营造绿色文化。绿色饭店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会影响到他们的入住意愿、口碑传播意愿和支付意愿[4];针对目前饭店企业存在的绿色经营意识、环保意识不强和顾客的“绿色”感知不明显等问题,建议在营造绿色文化方面,重点加强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强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培养培训员工的绿色意识和相关知识;使广大员工既能充分认识到绿色经营是饭店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又能充分掌握和具备实施绿色经营、提供绿色服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二是要制定并落实绿色管理与绿色服务体系;明确全体员工在能源管理、资源使用管理、绿色产品与服务等各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充分体现饭店的绿色经营,向顾客提供环保、健康、安全的服务产品。三是制度保障;制定奖惩制度,激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绿色经营活动,营造绿色经营氛围。

3.实施节能减排。从“标准”的评定细则来看,“饭店的节能技术运用及能源管理”部分的分值占总分36%,是“创绿”的重点内容。节能减排是国家战略,也是企业降本增效、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而高能耗仍是当前饭店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江苏饭店行业能源管理水平差距明显,造成企业间能耗差异的原因及其重要度依次是饭店能源管理体制、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建筑设计和节能技术的运用[5]。节能减排的难点,一是构成高能耗的因素多、企业间能耗数据的可比性差,二是实施节能减排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高。为此,推进和实现节能减排,第一,饭店管理层要高度重视,成立主要高管负责的节能减排组织机构,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第二,要制定主要能耗设备的“节能操作规程”,在保证饭店服务质量前提下,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制定饭店各区域的“能源使用管理规定”,保证能源的使用效率;第三,针对设计不合理、设备选用不当等缺陷,应及时、有效地进行节能改造。在实施过程中,当饭店自身技术力量等有限时,可以借助行业协会、专业公司、行业专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帮助企业进行问题诊断、制定实施方案等,或采取合同能源管理形式,有效地控制能源消耗。

六、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较为突出的价值在于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绿色饭店的发展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系统的研究,对于推动和促进饭店业的绿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然而,鉴于笔者的水平和资源有限,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一是本次研究的样本中低星级饭店数量偏少,二是由于以前鲜有学者运用定量的方法来研究绿色饭店发展对策。所以,本研究在设计量表时缺少相关的参考与借鉴,与一些成熟的研究领域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东霞,李春颖.国内外绿色饭店标准及认证评级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13,(8):79-85.

[2] 范星宏,周娟.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安徽省绿色饭店建设策略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4):6-9.

[3] 曾朝霞,黄燕玲,王娟云.旅游者对绿色饭店认知的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3,(3):77-84.

篇6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它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它具有3个重要的特征,较高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更加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绿色饭店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绿色饭店(Green hotel)是指运用环保健康安全理念,坚持绿色管理,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和合理使用资源的饭店。它要求饭店的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最小、饭店设备的运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饭店的物资消耗降到最低点、饭店提供满足人体健康需要的产品和饭店积极参与社会的环境保护活动、宣传绿色理念。饭店业是服务产业中的碳排放大户,能否有效地节能减排成为政府和企业经营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绿色饭店的具体要求体现了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思想,其日趋完善的评价体系使饭店的“创绿”工作有章可循,促进了饭店业绿色化的进程,同时其“积极宣传绿色理念”的要求也为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作出贡献。因此,绿色饭店完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发展绿色饭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另外,生态文明的理念对绿色饭店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高度既考虑长远又考虑眼前,既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又考虑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指导绿色饭店的发展方向,使绿色饭店能够正确处理资源与环境、物质与精神、生态与享受之间的关系,真正走上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二、广西绿色饭店的发展现状

我国现行的绿色饭店标准有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LB/T007-2006)以及国家标准《绿色饭店》(GB /T21084-2007)两种。此两种标准的评价主体不同,评分细则也存在差异,但差异不大。本文所指的绿色饭店包括符合这两种标准的所有级别的饭店。

(一)广西绿色饭店发展概况

广西酒店业到目前为止按旅游行业标准被评定为《绿色旅游饭店》的共有82家饭店,其中金叶级18家,银叶级64家;按国家标准被评为《绿色饭店》的共有2家饭店,其中5叶级1家、4叶级1家。广西绿色饭店的分布情况见表1。到2012年底,广西共有星级饭店456家,绿色饭店占比18.2%。

(二)具体调查

本次研究采取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原始资料。调查对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广西的绿色饭店,另一部分是没有“评绿”的饭店,或称非绿色饭店。这两类饭店的对比可以体现出广西饭店业对绿色饭店评定的态度,从而推测出广西绿色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面向绿色饭店的问卷设计包括四个方面的问题:参评原因、政策支持、自身绿色宣传和“创绿”获益;面向非绿色饭店的问卷只涉及一个问题:是否打算参评及其原因。本次调查共采访了22家绿色饭店,31家非绿色饭店,均按类型比例抽样方式确定采访对象,包括广西各地区的星级和非星级饭店。

1、面向绿色饭店的调查

(1)参评原因

从对绿色饭店的访谈结果看,“评绿”原因包括四个方面:政府号召、政策支持、借此提高酒店的环保水平并节能减排、借此定位酒店市场形象,具体结果见表2。

(2)政策支持

对于饭店“评绿”过程中或“创绿”之后是否得到过政策支持这一问题,91%的饭店持否认态度。只有2家桂林籍的酒店提到“政府曾组织饭店企业就评绿工作进行过培训和交流,并且上马节能项目有财政支持”,但他们也补充“上节能项目的财政支持是其他部门给的,与评绿无关”。这也许是桂林籍绿色饭店占比较多的原因之一。

(3)自身绿色宣传

对于饭店“创绿”之后是否有大力进行绿色宣传的问题,82%的饭店回答是否定的。只有18%的饭店回答曾经宣传过,但效果并不明显。

(4)“创绿”获益

对于“创绿”后饭店是否因此而获益的问题,23%的饭店认为饭店声誉有所提高,另外77%的饭店认为获益较少,可忽略不计。有部分饭店提到成本的节约,但非绿色饭店也要进行节能等成本管理,这与“创绿”关系不大,所以本文不将其归结为“创绿”获益。

2、面向非绿色饭店的调查

本次调查的31家非绿色饭店包括星级饭店和未评星的特色酒店。对于“评绿”意向问题,他们全部表示近期没有参评计划。而不参评的原因及其分布情况见表3。

(三)调查结论

1、除桂林外,广西饭店“评绿”动力不足

广西共有绿色饭店84家,桂林一地就有49家,占比58.3%,这与旅游城市的饭店业顺应国际绿色趋势的前瞻性和桂林市政府的工作都有关系。本文的论述重点不是桂林个案,所以对桂林绿色饭店较多的原因不做详细研究。

在广西的其他地区,绿色饭店的数量屈指可数。到2012年底,南宁星级饭店总数68家,绿色饭店仅有9家,占比13.2%(见表1),绿色饭店的数量和从业人员规模均远远低于沈阳、杭州、南京、广州等城市的水平。从表3可以看出,非绿色饭店不参评的原因大都是“自己做好节能管理就好,参评费时费力没有用”,而即使是参评饭店,一半以上饭店的参评原因都包括“政府号召”(见表2)。所谓“政府号召”可以被理解成一种压力,因为旅游行业标准《绿色旅游饭店》的评定机构就是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机构,所以“创绿”和星级评定挂钩是部分饭店参评的原因。这也恰好可以解释广西有82家按行业标准评定的绿色饭店,却只有2家按国家标准评定的绿色饭店的原因。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广西饭店业参评绿色饭店的动力不足。

2、“创绿”饭店收益不大

从调查中绝大多数绿色饭店认为“创绿”后获益甚微的结果可以看出,“绿色饭店”称号的获得并没有给饭店企业带来明显的收益,饭店感受不到它的价值。这说明广西的绿色饭店评定并没有真正帮助到饭店企业,使其在改善生态效益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绿色饭店的社会认可度低

从调查中得知,大多数饭店获得“绿色饭店”称号后,除了在大堂悬挂牌匾、在网站简介里简单提及之外,并没有进行绿色宣传。原因是饭店认为消费大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度不高,进行绿色宣传费时费力却未必有效果。而另外几家进行过宣传的饭店的宣传效果也并不明显,说明绿色饭店的社会认可度确实不高,这与前人关于国内游客对绿色饭店认知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

三、广西绿色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对绿色饭店的支持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

从调查中可以得知,广西饭店业参与绿色饭店评定动力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访谈中,大多数“创绿”饭店认为“政府对绿色饭店不够重视,‘创绿’之后没有任何政策倾斜,评与不评一个样”。饭店是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在考虑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之前会先考虑经济效益。如果绿色饭店评定只成为饭店企业的负担,却不能为饭店带来经济利益,即便政府大力号召,也难以激发饭店的参评兴趣。另外,社会大众对绿色饭店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低,也是饭店业“评绿”动力不足的原因。“评绿”是说明饭店对生态、对社会具有负责任的态度,但如果消费者不认可,那“评绿”对饭店就会失去意义。而消费者对绿色饭店的了解和认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政府的宣传,因为公众对一个理念的接受是不可能由个别企业来完成的,所以政府若想发展绿色饭店就必须肩负起宣传的责任,为绿色饭店培养大量的绿色消费者。

(二)绿色饭店认证工作本身存在不足

在访谈中,一些饭店的不参评原因是“此评价不适合本类酒店”(见表3),还有一些饭店抱怨评价委员会“只评价、不辅导”。这些反映说明部分饭店企业认为绿色饭店认证工作存在适用面不够宽、缺乏后续服务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已显然影响到绿色饭店的发展。我国绿色饭店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认证范围比欧美绿色饭店认证项目更窄,一些诸如“有中水系统”、“有专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游泳池有水质净化系统”、“有检测合格的烟雾报警装置、自动喷淋装置、客用防毒面具”的评定细则成为小酒店申请绿色认证的障碍。另外,绿色饭店的认证评级不应该一蹴而就,从普通饭店到绿色饭店、从较低层级到较高层级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被施以持续的辅导,通过辅导引领饭店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的绿色饭店认证却没有任何后续辅导。

(三)绿色饭店进行绿色营销的力度不够

虽然现阶段我国旅游者对于绿色饭店的总体认知程度不高,但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和绿色环保理念的宣传,人们的生态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将会逐步增强。有研究发现,入住绿色饭店的经历能加大旅游者对绿色饭店的认知程度,即使没有绿色饭店入住经历,中青年旅游者也更愿意为入住绿色饭店支付额外费用。另外的研究发现,顾客是期望酒店绿色行为的,如果一家酒店没有有效采用环保措施或者无法以良好的方式展现这些措施,那么它在绿色环保的竞争中可能失去潜在的客户。而广西的绿色饭店对消费者“绿色化”趋势的认识明显不足,对绿色营销的态度是相当消极的。这种消极的态度会使广西绿色饭店的发展进入恶性循环:越不宣传公众就越不认知,公众越不认知饭店就越不宣传。从而导致广西的绿色饭店失去大量潜在客户,错失树立绿色形象的良机,在未来的绿色环保竞争中失去竞争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广西绿色饭店的建议

(一)政府应给予绿色饭店足够的支持

政府发展绿色饭店、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初衷是好的,但其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它是否符合企业需求和市场运行规律。行政命令或给企业压力的方法只会造成表面上的繁荣,实际上却适得其反,而真正可能被企业接受的做法是给予其支持和引导。所谓的支持不一定是财政上的奖励或补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节能项目的上马和清洁能源的使用,这些都是“评绿”可以利用的。关键是要表明政府对绿色饭店的态度,它可以体现在市场宣传和政府接待上。政府应在公众平台上大力宣传绿色饭店的理念,让公众了解到绿色饭店是对生态环境、对消费者非常负责的饭店,是值得信赖的饭店,并且利用政府的平台宣传已经“创绿”的饭店,提升绿色饭店整体的市场形象和美誉度。同时,政府可规定政府接待原则上应在绿色饭店进行,表明政府“绿色化”的决心。以上两种做法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既让绿色饭店看到了市场利益,又培育了绿色消费者,同时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另外,政府应为“评绿”饭店提供咨询和交流的平台,引导饭店企业参与到绿色饭店的创建中来。

(二)行业组织应积极发挥作用,弥补认证工作的不足

对于绿色饭店认证标准和后续服务的不足,作为地方政府是不可能在标准制定层面上加以修改的,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以有所弥补。行业协会组织可以在此发挥重要作用。广西饭店协会、酒店学会等组织可以参考欧美绿色饭店认证项目的标准,从地方行业组织层面制定出面向小型饭店的绿色饭店认证地方标准,包括乡村旅馆、经济型酒店、青年旅馆、客栈等,并对其进行辅导和认证。对于“评绿”饭店的前期培训和后续辅导也可由行业协会来组织完成。当然,这一切工作都应在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进行,因为我国绿色饭店的认证机构及认证方式具有强烈官方色彩,行业组织不太可能独立完成以上工作。

(三)绿色饭店应加大绿色营销力度,树立绿色形象

篇7

关键词 :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生产过程;

1、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Green Food)指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生产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农药,不加非经许可的添加剂,经专门机构认定后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1]。绿色食品又称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消费者鉴别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方法是看其是否有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3部分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2]。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绿色食品来自自然、无污染的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也是符合人类健康要求,绿色食品能够给生命带来健康和保护。因此,人们也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

2 、绿色食品的生产

2.1 、原料的环境条件

绿色食品的初级原料生产地必须没有工业污染,即没有直接污染。初级原料所在区域的上风向或水流上游没有污染源,否则有可能会给产地带来间接污染,造成该区域大气、土壤、草场及灌溉用水等受到污染或者破坏,使得初级原料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减少或者不使用化肥或者农药,以此避免对初级农产品的污染。以上3种绿色食品初级原料的条件,要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能长期保持其生态环境条件不下降。

2.2、 原料的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初级原料生产过程有严格的操作要求,不能随意发挥,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农作物品种选择、化肥施用、作物病虫害防治及作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3]。

2.3 、绿色食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

产品加工过程中,如果是人工加工,则必须保证人不会对绿色食品造成污染,如毛发污染或皮屑污染。如果是机器加工,要对机器进行严格消毒杀菌,保证机器本身不会对绿色食品造成污染。产品贮藏时,要对仓库进行严格的消毒,从而排除一切污染。绿色食品不能用紫外照射,因为会对绿色食品本身造成破坏。储存过程中要划分出独立的储存区存放,避免各种作物相互接触,引发污染。储存绿色食品的仓库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消灭可能存在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能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不能为了产品的外观好看,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色素。不能为了保持绿色食品的新鲜,过度使用防腐剂,不能为了改良绿色食品的品质,使用品质改良剂等添加剂。绿色食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按要求选择,不使用假冒伪劣包装材料。产品流通媒介,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要具备安全无污染条件,并且具备防止运输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措施。

3、绿色食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3.1 、国际市场分析

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欧洲、北美、亚洲和大洋洲是绿色食品的主要需求和供给区。欧洲是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的主要市场之一。据行业云数据查询报告称,由于人们对保护环境和注重健康的意识增强,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各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4]。欧洲绿色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德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等。美国因其有机谷物产量一直很高,所以出口量较多。美国出口的有机谷物大部分销往亚洲,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进口国。同时,日本也是亚洲地区有机食品最大进口国,进口的有机食品种类也很多。大洋洲生产与消费有机食品最多的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有相关激励政策,因此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较快。

3.2、 国内市场分析

中国绿色食品销路有内销和出口。在中国31个省份中有58.06%的省份绿色食品供需不平衡,其中供大于求和需大于供各占1/2。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在迅速增长[5],但供需存在不平衡,市场活力旺盛。绿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很大的发掘和成长空间。绿色食品的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一定要打开国际市场,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3.3 、绿色食品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业相比,中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伤在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方式,在监管过程中,有时候缺乏理性管理思维。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加工方式,绿色食品的吃法也会存在差异。质量监管体系进行监控的时候很难做到灵活监控,对各个环节不能完整掌握监管信息。对质量监控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对质量监督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能够树立自身品牌的信誉度,加强品牌力量。能够拓宽销路,获得稳定的销路,质量是品牌的保障,也是企业生产的命脉。质量把控,能让产品走出国门,卖向世界,增加农民收入[6]。

4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仍有问题存在[7]。

4.1 、生产基地建设标准不明确,建设理念不完善,缺少示范性基地的榜样作用;造成部分地区的生产基地建设产出的绿色食品质量不高

抓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好,能源源不断地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地方产业长远打算。要提升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将生产基地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安全、环保、高效、优质”,找准发展方向,提升标准化水平,要严格落实操作标准。增大对化肥、农药管控力度,加大有机肥料的使用。增强示范基地建设,树立发展标杆。

4.2 、部分地区发展的绿色食品单一化趋势严重,绿色食品品种多元化不强,造成地区竞争力不足,创造的经济效益不高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丰富基地经营主体类型。采用多方合作的方法,破开单打独斗的局面,采取绿色食品合作社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作、绿色食品公司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作等多元化的运营方式。通过以上合作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各机构之间的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有效地为农民规避风险,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3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提升基地现代化程度

优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参与制定有关文件政策。各地区先后从农民现代化种植技术培养,熟悉现代化售卖方式和背后原理,实现农民在家就能卖出自己的绿色食品。构建产品生产全流程追踪机制。为了让消费者能安心购买绿色食品,能够对问题食品追根溯源,实现自身消费权益保障,企业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建设产品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的检测手段与检测数据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能够有地方检测且能及时检测。构建并不断优化奖惩体系。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合格或者优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好的企业能有更充足的力量和激情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要适当惩罚。对多年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可以取消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授权。通过完整的考核政策,加速绿色产业升级改造。

4.4、 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质量监管包括对生产基地的环境要进行监控;要督促企业生产过程中遵守生产规程;对产出的产品要及时全面的检测,确保每一份产品都能达到标准;对绿色食品的包装,要体现美感,也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与标准。质量监管很难做到全覆盖,监管方法缺乏系统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解决该问题需要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存在监管盲区。绿色食品加工的生产链条长,涉及到很多部门,每一环节的食品加工都需要合理的监管体系。要实现所有步骤的监管,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要在现有质量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更加适合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监管体系,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质量的提升。

4.5、 绿色食品生产工艺急需升级改造

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大量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但众多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工艺参差不齐。绿色食品的生产,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技术规定。如果生产工艺不达标,那么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很难达到标准要求,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浪费,产品质量难以提升。于是,提升产品加工工艺成为提升绿色食品质量的必要改进过程。食品加工企业,要完善生产器械,在硬件上提供保障;改善生产技术;完善质量检测系统,及时地检测生产出的食品是否符合要求。

4.6、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产品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绿色食品原料是否达标直接影响产品能否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很多绿色食品企业在加工过程中,生产原料品质会影响到产品质量[8]。绿色食品证书有效期只有3a,在这3a内要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且供应的原料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特殊要求。即使能够达到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基地要求,自然灾害也可能会给原料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为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建立有效稳定原料供应。地方政府或者龙头企业建立大型规模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型生产基地,有利于产品的质量保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规避风险,降低经济损失,也能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稳定低价的生产原料。为了避免经常更换生产场所带来的风险,就需要地方政府为原料生产基地划定专区。

4.7 、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不足,导致竞争力下降

中国绿色食品的产品销售还处于起步阶段。宣传不到位,导致消费者不了解绿色产品。绿色食品包装过于简单,导致绿色食品卖相不佳。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不良商家搞虚假宣传,破环绿色食品的整体市场氛围[9]。

打造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打造优质绿色食品品牌,发挥品牌价值效应,拉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车”。品牌效应的发挥可以实现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打造信息互通桥梁,打通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壁垒,培养绿色素养,唤起绿色需求,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食品,从而让消费者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开展绿色食品促销,通过参加绿色食品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在包装上采用绿色食品包装,突出绿色食品的独特优势,让产品更具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消费者[10]。

5、 建议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使绿色食品更加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政府统筹管理,企业需要谋求长远发展。绿色食品关键是质量,只有质量过关,才能进入市场,取得相应的效益。增大宣传力度,让好产品走出小天地,迈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尚光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农家科技(下旬刊) , 2019(05):278.

[2]罗霞.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J] .食品界,2020,84(07):89.

[3]王崇民.2019北京国际健康食品产业及有机绿色食品展在京开幕[J] .食品安全导刊。2020,263(Z1):19.

[4]郭清仪.浅谈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与营销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 2020(05)-:62-63.

[5]梅洪尧,刘呈庆,李建春,等.中国绿色食品供需的耦合时空演变分析[J] .生态经济,2020,36(09):125-132.

[6]张鑫,李晓婧,曹世源,等.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化分析[] .食品安全导刊, 2020(15):4.

[7]王艳民.抓好基地建设是绿色食品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任务[J].现代农业研究 , 2021,27(06):32,12.

[8]马渝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难点及建议分析[J] . 现代食品, 2019(15):34-37.

篇8

【关键词】绿色税收 生态环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与资源滥用等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制约未来发展的瓶颈。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将环境代价降到最低,已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的“绿色税收”,指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税收征收、优惠政策以及各项收费。其具体实施效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税费征收过程中的征税成本和征收效率。这主要取决于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征纳程序的简明便捷以及征纳双方的相互配合等。但在我国现行税制框架下,大部分税种税源分散、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绿色税收的效率;收费因其缺乏立法严肃性,又经常受到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其征收效率往往被人为降低。

二是所征“绿色税收”真正利用在环保事业上的比重以及利用效率。我国目前真正基于资源环境保护的税收安排主要体现在部分税种的税收优惠政策上,但这些政策形式单一、判断标准模棱两可,容易造成企业的恶意挂靠和逆向选择行为,不但没能有效达到“绿色”的目的,反而为企业避税提供了政策漏洞。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意义大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税收和排污费收入都无法做到专款专用。拨给环保事业的资金大部分用于环保部门的内部建设,而没有真正落实到污染治理上。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

在这样的情况下,完善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提高绿色税收实施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现状

我国目前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绿色税收体系和单独的征收方案,与绿色税收相关的政策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相关税种征税使企业外部成本内部化。通过征税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主要是通过税收带来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来实现。收入效应提高了带有负外部性产品的成本与价格,降低消费者对此类商品的消费;替代效应是指征税使消费者寻找无税或低税产品消费进行对原来商品的替代。

2.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注重环境保护。给节能减排、主动治理污染的企业以税收优惠,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在降低负外部性时付出的成本,鼓励企业支持环保、合理利用资源,在环境保护中起带头作用,做出节能减排努力。在我国现行税制中,主要是流转税、所得税的部分税种起到了这方面的作用。

3.通过排污收费来限制企业污染行为。

三、我国绿色税收体系整体存在的问题

1.税收征管目标不明确,征纳双方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目前我国仍把经济增量和保证政府收入视为税收的主要目标,忽略了绿色税收作为一种“矫正性税收”所应具有的调节作用。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都将税收视为国家单方面的任务,没有形成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机制,征税努力往往大于纳税努力,导致税收效率低下。

2.税率普遍偏低,征税范围狭窄。绿色税收应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调整消费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的消费。从理论上讲,最佳的税率标准应该使边际污染、耗用成本等于边际收益,即收费标准不应低于污染防治成本,否则无法形成同其他产品之间的价格差距,无法实现调整消费结构、刺激企业减少污染的政策目标。

此外,我国绿色税收的征税范围狭窄,很多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尚没有进入征税范围之内,例如一次性塑料产品、干电池、含氟利昂家电等;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未通过绿色税收形式加以限制,比如过度捕捞、进口和丢弃电子垃圾、外商在中国境内开办污染性工厂等;很多稀有资源未通过绿色税收加以保护,例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仅仅通过行政管制手段进行控制,往往存在人为商议空间大、政府寻租、地方保护等效率低下的问题。

3.体系散乱且没有做到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我国现行税制中缺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专门性税种,而是将各“绿色税收”政策散乱分布在各项税种当中。这既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行为的调控力度、降低征收效率,又难以形成专门用于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

四、对我国绿色税收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简洁高效的绿色税收制度、显著的环境保护效果、稳定的财政收入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绝对完美的税种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将不同税种相结合,优势互补,同时完善制度建设,努力构建高效、环保的绿色税收体制。

1.确保环保部门与征税部门密切配合但相互独立。绿色税收是以税费征收为手段,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特殊财政政策,故要求征税部门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信息共享,脱离单纯的增加财政收入的税收目标而实现税收对生态环境的调节作用。但同时也要保证环保部门、征税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之间保持相对独立,防止行政干预、政府寻租等现象的产生,降低绿色税收实施效率。

2.注重环保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经济发展难免带来生态环境破坏,但环境保护应以促进经济、社会更和谐有序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为环保而放弃一切经济发展是绝不可能的。为此政策制定者应该努力寻找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税收政策。

3.注重其他配套设施的建设。征收环境税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只有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最佳的环境目标,例如完善交通管制、鼓励使用高新技术设备等。

4.加强征纳双方的互动,保证绿色税收专款专用,提高绿色税收利用效率。

5.完善针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加强国际间的对话与合作。应注重完善绿色税收中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制度建设,积极与其他国家就环境保护问题和绿色税收问题进行对话和合作,加强国际间的信息交流与政策协调,以利于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付伯颖,齐海鹏.关于环境税收几个问题的探讨[j].税务研究,2002,(1).

篇9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现状,笔者分别对山东大学、烟台大学、聊城大学三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97分,其中有效问卷395份。

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程度,本调查采用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听说过绿色消费吗?“从调查情况来看,9.2%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绿色消费,45%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绿色消费,比较了解绿色消费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45.8%。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涵,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是购买绿色产品,4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谓的绿色消费就是考虑环保问题,17.5%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示虽然听说过绿色消费,但对于具体什么是绿色消费并不清楚。对于绿色消费的意义,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能笼统地提到环保、健康,但缺乏具体的说明。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的调查。一般来说,一个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会影响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所以本调查在绿色消费态度上设计的问题是“你是否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和“你购买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质量、价格、品牌、环保、健康?”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只有53%的被调查者给出肯定回答,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超过40%的同学不在意或者没有意识到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注重质量的34.3%,注重价格的占35.5%,14.4%注重健康,10%注重品牌。对于环保关注度低于6%,这说明大学生在消费态度上,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

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调查。针对绿色消费行为,本调查选取的问题是“你和你的同学使用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的纸巾、餐具、杯碟、筷子、塑料袋等)的情况。”选择“非常普遍”和“较为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87.4%,可见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大部分一次性物品时塑料制品和泡沫制品,众所周知,塑料和泡沫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资源,而且这些制品又难以降解,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又会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对于一次性物品中的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原材料,比如,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会严重损耗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森林植被,并加剧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之所以如此普遍是一方面是因为一次性物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周围的便利店、小吃店的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碗筷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为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但总体还是处在认知的低级阶段。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正规系统教育中没有专门针对绿色消费的培训和教导,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一些绿色消费的知识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正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绿色消费教育,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体还是处在绿色消费认知的低级阶段,不仅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对绿色消费的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如调查结果所示,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关注绿色消费,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必要性;但在消费态度上,往往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具体到消费行为上,绿色远没有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首选理由,大学生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没有过多顾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还是价格和质量;还有当绿色和便利二者需要选其一的时候,不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便利,一次性产品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加强对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学校应作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第一阵地,可借助正规教育途径和课外活动支持两个渠道来推广绿色消费知识。一方面,增设和绿色消费有关的正规课程或选修课程,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为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主题讲座。其实,绿色消费意识的前提是环境和生态意识。所以上述两个方面都要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让大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绿色消费理念的意义认识和践行能力。

篇10

[关键词] 绿色壁垒国际物流业绿色物流碳经济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跨国经营和产品本地化生产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随着国际化采购、国际化生产、国际化销售格局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化物流。可以说,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物流已出现“无国界”的局面。

物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但其在推动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国际权威统计,交通运输业碳排量占全球的20%左右。高污染高能耗的增长方式已然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为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人们对物流业也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即改变经济发展与物流、消费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形成一种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发展、又能抑制物流过程中的环境危害的绿色物流。然而,在绿色物流得到国际社会相互认可和支持的同时,绿色壁垒的概念也悄然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二、绿色壁垒与我国国际物流

1. 绿色壁垒的概念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而绿色壁垒逐渐兴起,“所谓的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强制性技术标准与法规,要求某一产品必须符合特定的环境和贸易双重标准,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技术壁垒。它是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因为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密切,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参与方,尤其是出口国的影响最大,而作为全球出口大国的中国,也就成为深受绿色壁垒影响的国家。

绿色壁垒并非简单的法规、制度或者标准,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比一般公众认知的大。“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绿色市场准入、‘绿色发补贴’、‘绿色反倾销’、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及其他标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绿色消费)、强制性绿色标志、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繁琐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制度,以及要求回收、政府采购、押金制度等等。”例如,ISO14000已经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ISO1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就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因此,绿色壁垒也对国际物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2.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物流提出更高的要求

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物流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运输,商品包装、流通加工以及逆向物流等环节。

(1)绿色壁垒对运输行业的要求

运输业带来的物流离不开运输,作为二氧化碳的重要“产地”,在不久的将来,物流企业为排放的二氧化碳付费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计算一下你的碳排放,缩减你的碳足迹”已成为企业在全球贸易中的考量指标。面对全球减碳新趋势,“低成本+低碳减碳”已经成为全球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在供应链不只要拼低成本,更要拼低碳已达成共识,不能适应这一潮流的企业很可能遇到外国政府和市场的阻力,因此,在物流系统和物流活动的规划与决策中采用对环境污染最小的方案,也越来越受到物流企业和客户的关注。

(2)绿色壁垒对包装行业的要求

各国很早就认识到包装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包装或重复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都对国际物流包装制定了非常多的法规,如美国法律规定进口商品包装不得用稻草;新西兰规定进口商品包装不得用干草、稻草、竹席;欧盟规定进口木制包装箱、木制托盘必须经过熏蒸灭菌处理。

(3)绿色壁垒对逆向物流的要求

在逆向物流方面,由于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已成为全球共识,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推出相关废旧物质回收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欧盟在环境贸易壁垒方面就采取了较大的行动,要求家电、电子产品、通信用品的回收率为60%以上,个别类产品回收率高达75%。由于这些绿色壁垒的增强,出口商品的退货、召回、报废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报废零部件的回收和利用所涉及的国际逆向物流问题越来越多,对国际逆向物流成本和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由于这些规定是按照发达国家的资源条件、消费偏好等因素确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的出口贸易,成为了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障碍。

三、我国国际物流业在绿色壁垒下存在的问题

1.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现状

物流业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支柱产业群,它涉及到运输、配送、仓储、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物流设备制造、物流设施建设、物流管理等多个产业。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国际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零售业和制造业的巨头已将采购重心转移到中国的成品与半成品市场,而众多中小企业也正开始将它们的供应链延伸到中国。无论是国际海运、空运、陆路运输,还是进出口货物仓储、流通加工和包装等国际物流服务,都能在中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国际贸易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尽管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使我国国际物流业在09年受到较大影响,但可以预期,未来数年间我国国际物流的市场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需求依然巨大,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我国国际物流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与经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绿色壁垒面前,常常显得无奈和被动。

2.我国在绿色壁垒下发展国际物流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应对来自发达国家所建立的绿色壁垒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绿色物流思想尚未真正确立

首先,有关部门和领导没有在根本上转变转变观念,系统的绿色物流思想还没有确立,没有将绿色物流上升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其次,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仍较淡薄,许多企业尚未明确绿色物流的概念,也没有建立完整的绿色物流体系。

(2)政府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不断地致力于完善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针对物流行业的法规还不是很多,现存的一些法律法规也很不完善。对各种产品制定涉及环境方面的技术指标,我国目前甚至还没有明确地规定这类指标由环境保护部门制定还是由技术监督部门制定。再如,绿色壁垒涉及和影响的行业众多,范围广泛,由此可以形成各种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对这些标准进行分类管理或者合理统一是一个繁冗的问题。

(3)标准化基础工作薄弱

我国自1998年到加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制度后,只有近百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而物流经营者还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国一些企业在实施ISO14000系列标准方面,尚未完全建立最基本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4)技术上存在很大差距

绿色物流的贯彻实施,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理念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还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发达国家所建立的严格而广泛的绿色壁垒体系,是以其发达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为后盾的。我国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四、我国国际物流业如何跨越绿色壁垒

绿色壁垒既然已经成为国际物流业乃至我国国际物流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跨越我们面前的绿色屏障就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我国国际物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克服绿色壁垒给我国国际物流发展所造成的障碍。

1.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和法规进行引导

政策因素对行业及企业的发展具有导向及指向性作用。然而,我国现有的物流政策并没有把在发展国际物流中可能因污染环境和破坏资源而必须支付的环境资源成本纳入经济目标体系内,未体现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因此,可以考虑借鉴国际经验,在环境产权难以在短期内明晰化的情况下,政府应该逐步推行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把物流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内部化。

政府还应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工作,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国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法规体系。ISO14000认证是通往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应对绿色壁垒的最有效的武器。通过对企业ISO14000实施情况的评估过程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不利于环境或者不符合标准的做法和问题,加强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

此外,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研究国外绿色壁垒的相关政策、法规,并建立国外绿色壁垒数据库和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就国外的政策、法规对我国从事出口贸易的物流企业的影响及时做出反应,提供相应的对策对其进行有效监控,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其不利影响。

2. 强化企业和公众的绿色物流意识

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到公众切身利益的事业。绿色物流发展除了要完善政府政策法规的管理性和强制性,还需要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因此,必须重视绿色理念的推广,以及对消费者和企业经营者绿色物流理念的宣传教育。

只有企业自身认识到绿色物流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绿色再造和规范才能有所突破。强化绿色物流意识分为三个层次:政府要有前瞻性的绿色物流发展理念,将物流与绿色化进行有机的结合;政府要引导物流企业增强绿色物流意识,围绕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经营;政府要倡导绿色物流,鼓励、引导工商企业集中于主业,减少非生产性投资,降低成本,防止重复投资建设,消除或者避免多余物流活动。

3.不断提升科技水平

绿色壁垒说到底是绿色科技壁垒,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才是国际物流企业突破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企业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实现国际物流产业的绿色化。例如对运输环节实行绿色物流系统设备与工具决策,采取节能新技术、清洁能源、环保型车辆等技术改善物流过程的能耗和废气污染现象;对于包装环节,应顺应全球包装工业绿色包装的要求,组织科研队伍进行技术创新,开发绿色包装产品,提高包装产品质量,达到发达国家对物流包装的标准,以冲破绿色壁垒;在逆向物流方面,企业应进行渠道设计,采用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的进步,实现废旧物品的再利用; 此外,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CPS、CIS、网络技术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有利于物流系统的合理规划和物流系统效率的提高,尤其是能帮助制定最佳运输路线、实现物流资源的共享、减少无效物流量,进而减少能量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4.加快培养国际型的绿色物流专门人才

我国要在国际物流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绿色物流专门人才,作为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先锋,进行绿色物流的研究,并提供政策和技术改进的建议,参与国际谈判,运用外交手段正面反击各类绿色壁垒。

五、总结

随着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角色从昔日的制造业出口大国逐渐向多元化国际贸易国转化,当中难免会要面对种种转型带来的挑战,绿色壁垒就是其中之一。我国国际物流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密不可分,也必然要面对绿色壁垒。绿色壁垒虽然使我国国际物流行业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挑战也是一种动力,我国应抓住这个机遇,从我国的国际物流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着手,积极面对和处理绿色壁垒问题,总结当中的经验,以用于日后的发展,也是我国本土国际物流企业成长的好机会。争取通过这一契机发展自身,与外资国际物流企业看齐,促进本国科研产结合,并在未来成为绿色标准的制定者,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真正实现多方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肖林: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突破[J]. 南方论刊,2006,(2):24

[2] 陈成栋:绿色壁垒对我国国际物流的影响及其对策[J].科技资讯,2006,(4):221-222

[3] 王圣军:绿色壁垒:珠三角大都市圈国际物流的瓶颈,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8(8):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