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技术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米技术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清洁煤产业属于热点重归,是“老树发新枝”。早在1997年,《中国洁净煤技术“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就得到国务院的批准;2005年,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2006年,煤的高效洁净利用技术作为先进能源技术进入《我国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2009年,我国政府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减少40%~45%,这一目标仅依靠可再生能源根本无法实现,使清洁煤被进一步突出出来。目前,国家能源局上报国务院审批的《新兴能源振兴规划》对清洁煤的未来发展也做出了部署规划。
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之后,物联网异军突起,掀起了第三次信息化浪潮。据估计,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我国在物联网领域已具备一定产业基础,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取得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重要话语权。2009年,得益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等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电信运营商、传感器企业、系统集成商、应用软件开发商、高校、科研机构等参与方迅速聚合,一条涉及前端传感、中间信息传递、后端信息处理和应用的物联网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巨大的产业链意味着巨大的价值。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物联网将锁定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和智能家居等十大领域,进行重点投资。
目前,云计算在我国可谓是风生水起,在各地掀起一股热潮。上海市经信委了《上海推进云计算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提出经过三年的努力实现上海在云计算领域“十百千”的发展目标;北京市经信委员也《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提出在2015年形成500亿元产业规模,同时带动云计算产业链形成2000亿元产值;深圳市则提出,到2015年培育10家左右在国内有影响的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企业,带动信息服务业新增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
种子是粮食安全的关键。由于转基因种子在全球主要国家已得到普遍应用,生物育种的发展势头不可逆转,成为确保国家食物安全和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生物育种领域,我国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跨国公司已控制了中国市场70%的种子来源,对中国的种质资源和种子产业安全构成了威胁。这一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被列为16个重大专项之一;201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将种业提至战略举措的地位;据了解,在最新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生物育种也被列在最重要的位置。
智能电网是电网发展的大趋势,在21世纪初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引领兴起,为全世界电力工业在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等方面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的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跨区跨省电网建设快速推进,也对智能电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5月,国家电网公司正式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研究报告,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智能电网”的发展计划。根据国家电网公司2010年的公司“1号文件”,今后10年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规划,将分三个阶段进行:2009~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2011~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16~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据了解,智能电网作为重要内容,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能源规划。
航空制造尤其是大飞机制造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扶持的重中之重。未来我国大飞机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预计2020年前,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将超过500架份,销售收入有望超千亿元;大型客机C919的销售至少为1000架份,销售收入将超过2500亿元。随着《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指导意见》的出台,2015年通用航空有望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放开,预计飞机需求市场容量将达到1500亿元。我国“大飞机项目”自2007年起正式启动,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的16个重大专项之一。
“十一五”期间,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引进时速200公里高速列车技术,到自主开发时速350公里、38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津城际铁路、武广高铁到京沪高铁的建设,我国引领世界进入“高铁时代”。据了解,“十一五”全国铁路新线投产1.47万公里,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98万亿元;“十二五”在这两方面均将超过“十一五”,其中50%新建线是高铁,由此将带动整个产业链蓬勃发展。
篇2
从磁电阻效应说起
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磁的利用源远流长,我国对古代世界文明的四大贡献之一的指南针便是磁的一种重要应用。人们很早就以大量科学观测和实验来寻找电与磁之间的联系。早在150年前的1857年,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就发现了铁磁材料在磁场中电阻改变的磁电阻效应。他把铁和镍放在磁场中,发现这些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沿着磁场方向测得的电阻增加,垂直于磁场方向测得的电阻减小:电阻增加或减小的幅度约在1%~2%之间。由于磁电阻效应的大小与磁化强度的取向有关,所以称为各向异性磁电阻效应(AMR)。由于电阻的变化不大和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一效应未引起太多的关注。直到1971年,美国科学家亨特才第一次提出利用磁电阻效应制作磁盘系统读出磁头。1985年IBM公司首先把亨特的设想付诸实用化,生产了AMR磁头,用于当时IBM3480磁带机上。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今年这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88年的新发现之后。
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
从1986年起,德国格林贝格尔教授率领的研究小组,利用纳米技术,对“Fe/Cr/Fe三层膜”结构系统进行实验研究,从中他们发现:当调节铬(Cr)层厚度为某一数值时,在两铁(Fe)层之间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再取各种不同膜层厚度,在一定的磁场和室温条件下,可观察到材料电阻值的变化幅度达4.1%;在后来的实验中,他们再通过降低温度,观察到材料电阻值的变化幅度达10%。格林贝格尔意识到这种磁电阻效应在技术上的应用前景。因此,他在1988年发表该项研究成果的同时就申请了专利。
与此同时,法国费尔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独立地设计了一种铁、铬相间的“Fe/Cr多层膜”。他们在实验中使用微弱的磁场变化就成功地使材料电阻发生急剧变化。例如,他们在温度为4.2K、2T磁场的条件下,观察到材料电阻值下降达50%。
费尔小组在研究报告中把这一效应称为巨磁电阻效应(缩写为GMR)。GMR的发现起源于纳米科技的进步,也是凝聚态物理学的一项重大成就,它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GMR发现后,人们迅速开发出一系列磁电子新器件,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最突出的是IBM实验室帕金的工作。他的小组尝试用通常的磁性材料进行实验,并很快获得成功;以后又在室温、常规磁场条件下做大量相关实验,最终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一突破大大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步伐。
巨磁电阻效应的应用
这里只谈一些大家较常见的例子。先讲讲它在计算机外存储器或称硬盘(HDD)中的应用。大家知道,硬盘读取数据是通过磁头来完成的。最早使用的磁头是一种读写合一的电磁感应式磁头,由于它对硬盘的设计造成不便,很快就被一种分离式结构的MR磁头替代。但随着单碟容量的不断增加,MR磁头也到了读取的极限。这样人们很快就意识到GMR材料的重要性。1994年,IBM公司首次把GMR材料用于制造GMR自旋阀结构读出磁头(GMRSV),当年就获得了每平方英寸10亿位(1Gb/平方英寸)的HDD面密度世界纪录,1995~1996年,IBM产的HDD面密度继续领先,达到了5Gb/平方英寸。这些新技术、新产品给IBM公司带来了上百亿美元的收入。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引入纳米厚度的氧化物反射层和人造反铁磁耦合技术对GMR磁头的结构进行改进,使HDD的面密度迅速提高到100Gb/平方英寸的数量级。硬盘的体积越来越小,容量越来越大,转换信号的清晰度越来越高,从而引发了硬盘容量与质量的根本变革。
再讲讲GMR在计算机内存方面的开发应用。内存用来存放计算机正在使用(或执行中)的数据或程序。前些年,内存广泛采用的随机存储器(RAM)主要是半导体动态存储器(DRAM)和静态存储器(SRAM)。但这两种均为易失性的存储器,即当机件断电时,所存数据易丢失。这些年来,人们用GMR研制成了巨磁电阻随机存储器(MRAM),它是一种非挥发性的随机存储器,所谓“非挥发性”是指关掉电源后,仍可保持记忆完整,只有在外界的磁场影响下,才会使它改变存储的数据。运用MRAM,大大地降低了器件的生产成本,在容量和运行速度上均超过半导体存储器。目前IBM、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等公司都在不断地研究与推出新一代MRAM。另外,由于MRAM具有抗辐射性能强、寿命长等特点,使它在军事和航空航天中的应用有重要意义。它对民用工业中的传真机、固态录像机等大容量电子存储器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最后,还要讲讲GMR传感器的广阔市场。磁传感器主要用来检查磁场的存在、强弱、方向和变化。在GMR传感器之前,人们主要是用AMR材料制作的传感器。由于AMR磁电阻率变化小,在检测微弱磁场时受到限制。而巨磁电阻材料制成的传感器则磁电阻率变化大,能够对微弱磁场进行传感,具有抗恶劣环境的特点;再加上体积小、功耗少,可靠性强等优势,它将逐步取代霍尔传感器、感应线圈传感器等传统产品。它在汽车电子技术、机电一体化控制、家用电器、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以及精密测量技术中都具有广阔的开发与应用价值。
但是,巨磁电阻效应在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理论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目前各国仍有不少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早在1996年6月,我国香山科学会议的主题就是“巨磁电阻效应的现状与未来”,会议把GMR的研究及应用开发列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中科院物理所“九五”课题“磁膜和微结构”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当时国际上发现的20多种GMR金属多层膜,其中的3种是该课题组首次发现的。同时,南京大学等高校及中科院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这些年来在GMR颗粒膜、大磁矩膜、磁膜随机存储器、薄膜磁头等项研究都获得了显著成果,使我国具备了GMR基础研究和器件研制的良好基础。
几点启示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两位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其意义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发现被广泛应用,造福了人类,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该发现具有极大的潜力,为我们打开了通往自旋电子学等新领域的大门,推动未来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首先,物理学作为一门最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发展动力是深深地植根于人类对真理的非功利追求。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有力地证明,这种非功利的追求给人类带来了最大的利益。坚持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科学,方能实现高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其次,当今科研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技术应用、实际生产或社会发展中的需求转化为科研课题,这两种转化互为因果,关系越来越紧密,转化的周期也不断缩短。巨磁电阻效应发现这一基础性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仅仅间隔6年,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它是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高技术生产力的一个范例,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篇3
周劲波(1970-),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何相海(1982-),男,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学生
摘要:新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强国富民的新历史性机遇,必将对全球经济的格局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新工业化的内涵及主要影响,结合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指出民营投资的方向和思路。认为必须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拓宽融资渠道,将投资重点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网络产品、软件、生物药业等方面。
关键词:工业化 新工业化 民营投资 民间资本
一、工业危机与新工业化的必然性
在传统理论中,工业化一般被定义为生产工具或资源配置的转换,如“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处从农业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只有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随着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可见,工业化是在农业生产成熟之后的新生产工具、新产品、新生产方式、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实现资源更优化配置的过程,甚至被置换成生产力的代名词,“工业化是一系列基要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发生连续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过程”。新工业化是一种更高级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主题,其负作用却也日益明显。英国工业革命的情况说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主要特征:运用机器生产、大规模的采掘、冶炼、加工、制造、煤炭和石油成为主要能源、钢铁的大量需求等。从本质上讲,工业化生产是一种“采掘和利用矿物资源的生产”。目前,人类使用的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和70%以上的农副业生产资源都来自于矿产资源。这决定了工业化的历史局限性:一方面,工业化生产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工业化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罗马俱乐部在1970年发表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一文中指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其内在推理可以表示为:
进入工业化的人口逐步扩大工业化的总需求急剧扩大工业化生产力不断提高资源的开发消耗不断增长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天然资源出现短缺和匮乏工业化生产发生危机工业化产业走向衰退。其过程如农业因天然生物的局限性(受天气、地质、水利等限制,人的主动性较难发挥)而衰落一样。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经验露出了“大量采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单向生产的弊端。越来越多的报告预言“能源危机提前到来”,一是高经济增长要求持续的大量投入,二是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在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下,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高增长就会引起资源的全面紧张,很难持续发展。可以断定,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中。
二、新工业化的兴起、内涵及机遇
工业危机的呈现正意味着新工业化的兴起,按照俄罗斯学者伊诺泽姆采夫的观察,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在20世纪60-70年代形成,直到1973年的石油危机,这是第一阶段。其特征是西方工业社会繁荣富强,新经济在不断地创记录增长,低失业、高耗能,石油大幅度涨价。第二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美国和德国右翼保守政府促进经济创新的改革,石油消费下降,进口技术和廉价劳动力创造了巨大的成就。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初,信息经济成为动力主轴,美国经济长时间地持续增长,GDP的43%来自卫生、科教研、电讯,非物质性的科学新产品及软件生产等领域。
美国思想库对新工业化的关注主要体现于三种理论:第一,“后工业社会”理论。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将社会历史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明确提出工业社会不是历史的终结,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其特点是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最简单的特点是使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教育和管理。”第二,“信息社会”理论。1982年,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进一步肯定贝尔的结论,并强调“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更为微妙,也更具有爆炸性”。声称:“现在大量生产信息,正如过去大量生产汽车一样。”他对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超载美国不以为然,“日本是第一,不过它是一项衰退比赛中的新世界冠军”,“(美国)信息经济及其他新兴部门发展的情况都很好”,“买进电脑软件公司的股票,卖出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第三,“第三次浪潮”理论。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当前人类正进行的新社会变革,即为第三次浪潮(前两次分别为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意味着工业文明的末日,展示着一个新文明正在兴起”。并且,更综合性地揭示:“正如第二次浪潮将煤、钢、电力和铁路运输组合在一起,生产了汽车以及其他上千种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产品一样,在还没有把所有的新技术――计算机、电子、来自外层空间和海洋的新材料、遗传工程以及与此相应的新的能源基础结合在一起以前,我们体会不到这种新变化的真正含义。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就会产生一股史无前例的革新洪流。”
上述只是对新工业社会作出的模糊预感和猜测,目前对新工业化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知,但从各国的经验来看,新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一般是指高新技术,可归类信息科技、生物科技、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制造等领域。反映在经济上是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生产力、生产要素、生产空间、生产效益诸多方面入手,结合科学技术,多方面革新性地创造财富。科技创新是关键特征,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可持续发展是它另一个重要特征,即综合考虑环境、资源的持续使用和人的发展,实现高效能循环式生产是必然的选择。
我国仍然未完成工业化体系的建设,但在新工业化方面却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度上升,经济效益快速增长,对传统产业的提升和结构调整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03年我国全年生产电子计算机达53595部,同比增长101.3%;微型计算机产量达到3084万台,同比增长83%;半导体集成电路产量达139亿块,同比增长44.5%;移动电话生产17989万部,同比增长48.1%,其中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超过55%;程控交换机产量7379万线,同比增长25.9%;彩色电视机产量6679万台,同比增长29.6%,创历史新高。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彩电、彩色显示器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0%、35%、40%、50%。高新技术产品全年销售收入20158.3亿元,增长27.6%,比其他工业行业高出5.3%;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955.2亿元,增长27.6%,增幅比上半年提高4.3%,而其他工业行业比上半年回落了17.1%;累计上缴税金总额452.8亿元,增长11.8%。与全社会各项指标相比较,新工业化的发展是迅速的,有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优化。2003年高新技术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1445.9亿元,同比增长46.5%,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20%;资产总额为19184亿元,比全国高4.9%;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分别比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高4.2%和4.3%;从业人员488万人,增长10.1%,比全国工业平均高5.5%。
三、新工业背景下民营投资的地位和作用
民营企业正演变为我国经济中最活跃、最富有发展潜力的经济主体。在每一次产业革命与演进的关键时刻,国家和企业都迅速地聚集资本,改变投资方向,瞄准新兴市场,组织新的生产。美国的工业化进程更是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把握了19世纪下半叶的电力革命,在20世纪初就取代了英国的地位,之后,化学、电气设备和汽车工业的兴起又成为美国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与企业能否做大做强是息息相关。网络经济的兴起促使了一批年轻企业的快速成长,如微软、IBM、联想、新浪等,其产值增长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有学者对比较优势认为,民营企业不必要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因为投资大风险大,应转向服务业、经销商、商等。但这种理论也只是在李嘉图的前工业化时代有效,现代社会只能依靠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并降低成本,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实证表明,许多民营已有能力而且有优势进入高级产业,如汽车、电力、金融、科教等。统计显示,民营投资在已走出了国有经济投资,在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占了“半壁江山”,民营投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作用日趋明显。
从(表1)中可以看出,民营投资比重已接近国有投资,股份制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逐年下降,全社会投资对政府直接依赖程度正在降低。1980年至1992年,国有经济平均投资比重为67.4%,占绝对主导地位。自1992年以后,国有经济投资比重呈逐年下降态势,1999年以前民营投资一直保持在平均投资水平33.1%左右。自1999年起民营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国有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则逐年下降。1998-2001年,国有投资、国内民营投资、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分别由54.1%、35.5%和10.5%变为47.3%、44.6%和8.1%,目前民营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经接近国有经济。1990年代以来,国有经济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持续下降,2001年与1994年相比,降低了9.1。同期集体经济投资比重小幅度下降,降低了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比重下降3.1%;而个体经济投资尤其是股份制经济投资所占比重明显上升,分别上升了3%和11.4%。国家注入大量国债投资以来,尽管国有经济在全社会投资中所占比重在1998、1999年曾有小幅度回升,但是总的来看仍呈下降趋势,1998-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毕生由54.1%下降到47.3%。同期,在民营投资比重的变化中,集体经济投资所占比重略有下降,由14.8%下降到14.2%;个体经济投资比重由13.2%上升到14.6%。这表明,在国债投资集中投向国有经济领域的同时,民营投资也渐趋活跃,尤其是股份制经济的投资活力最为强劲,比重上升幅度最大。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日益发展成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力军:首先,民营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出口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投资首先需要大量的机器、设备、建筑、原材料等,相关供应商又会需求第二层次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从而发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增加;其次,又生产出大量的产品并在市场中流通。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资需求或者投资供给推动的。研究表明,我国1953年-1990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为6.78%,由于资金投入带来的增长达75%;1979年-1990年的经济增长中由资金投入带来的增长占51%。近年来,尽管资金投入带来的增长的比重有所下降,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比重提高,但在经济增长中,依靠投资带来的增长仍然在50-60%。其次,民营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民营企业家创业的初衷在于“营利”、“增值”、“做大”、“做强”,其市场嗅觉异常敏锐,一旦发现新的市场空间、营利机会,就会迅速作出反应。亚当・斯密认为,这种“自利”行为不停地叠加的结果是资源的有效配置。从1978~2000年,随着政府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民营投资已经比较广泛地进入了国民经济的各个主要领域。截至2000年在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中,民营投资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7.2%、71.3%、41.5%。1997年,国有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为30.5%,1999年这一比重下降到24%;而同期民营投资的比重由16%上升到18%。最后,民营投资在高新科技产业领域的成效日益明显。调查显示,民营主要从事第二产业的占62.5%,在第二产业中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民企中,以“联想”、“清华同方”、“深圳华为”、“上海复得”、“西安海星”、“长沙远大”等企业为代表,总收入和总资产集中在电子及通信制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制造业、仪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医药制造业、生物制品制造业、汽车和摩托车制造业等。联想集团1999年产品销售额达到203亿元,计算机占有国内市场份额27%以上。深圳华为1999年实现销售额120亿元,是目前国内国产通讯设备最大的生产厂商。主要从事生物技术的开发和生产的上海延长星高科技有限公司,1999年实现总收入28.3亿元。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医药、电子通信、电子计算机三大行业中的产值均很大,年增长率也大;小型企业比中型企业更有竞争力。
四、民营经济在新工业化方面投资的局限性
新工业化下的投资更注重对技术和资金的考虑。我国民营企业由于发展路程不长,各方面的力量显得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力量不足。技术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尤其如此。民企的技术障碍表现在高文化员工的缺乏和技术开发不足,被调查的民企从业人员91.4万人,大专以下文化的人数占80%以上,大专文化以上的人数仅占17.9%,技术人员占13.4%,高层管理人员占2.7%。民营企业由于缺乏市场运作经验,技术开发与市场开发不能有效结合起来。许多民企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是一味追求产品在数量上的扩张;有些企业虽然在一定的时期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但忽视了根本性长远开发,不对产品进行技术上的更新换代;还有一些企业尽管在技术开发上给予一些重视,但是在研发时忽视市场调查和消费群体的细分,导致产品投入市场却“找不到市场”。二是融资难。无论是直接融资或是间接融资,对民间资本特别是非公有企业开放程度都很低。据国家原计划管理委员会(宏观院)研究,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已形成股票类、贷款类、债券类、基金类、项目融资类、财政支持类六
大融资方式。但是,对非公有经济仅开放短期信贷和大企业股票融资的渠道,是满足不了各类非公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只能自己筹资。1997~2000年,民间投资占国内贷款的比重仅从37.1%上升到38.2%;而自筹资的比重则从50.3%上升到56.7%,占其他投资来源的比重从42%上升。对2434家民企的调查显示,有近1%企业流动资金的25%以上来自高利贷,近1%企业的流动资金的5%-25%来自高利贷。浙江的私营企业中有45.7%认为主要的障碍是融资困难,有66.4%的企业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很不容易。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主要通过向职工借债集资、内部股份募集、发起人与相关企业之间募股、红利转股等。这种非正规、小范围的股权融资,不仅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而且无法转让兑现,使股权速效缺乏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五、结论与建议
-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及措施
- 下一篇:发电厂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