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学细胞生物学笔记

篇1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3-0067-02

随着细胞结构及功能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不断深入,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医科学生来说,具备细胞生物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医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2011年以来,我校执行新版教学计划,其中对蒙医专业、临床和护理专业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时改革,学校教研室对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施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旨在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 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发展历程

1978年,哲里木医学院生物教研室成立,在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医学生物学课程,本、专科分别为72、54学时,先后由校内一些教师任教。在当时的医学生物学课程中,已用相当的篇幅向学生介绍了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1992年,蒙医学院将临床医学专业的医用生物学课程一分为二,南×老师开设医学细胞生物学,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18学时。2000年,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和哲里木盟畜牧学院三校合并成立内蒙古民族大学后,教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2011年,学校各学院执行新版本科生培养计划,蒙医药学院蒙医专业、医学院临床和护理专业医学细胞生物学课时压缩(仅24学时)。

二 优化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作为重要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和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大纲中的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是对一门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所做的基本规定,是教学大纲的核心部分。在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医学专业目标培养的需要,还要考虑与其他医学基础课程的前后链接,对于已学课程、将开课程和正在进行中的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深入了解分析,注意知识之间的衔接,避免遗漏与重复,最大程度地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蒙医学专业,过去曾开设“医学生物学”,该课程中涵盖了部分细胞生物学知识,后来取消了这门课程,这样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安排时增加了相应内容,并作深入讲解。如在医学生物学中第二章《细胞膜及其表面》的教学内容拟定过程中,细胞膜的化学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细胞膜的特性三部分内容加到医学细胞生物学中。2011年,执行新版教学计划,蒙医、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学时由原来的30减为24学时,由于课程压缩,医学细胞生物学总课时数减少。我们知道每个专业培养计划中所开设的每门课程相互之间联系密切,医学专业也不例外。如今医学细胞生物学面临着学时严重不足的现状,所以,我们重新审视了这门课的教学大纲。甄别在医学细胞生物学大纲中与其他课程重复的部分予以删除,尽量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学习掌握医学细胞生物学的精髓内容。近几年,学校教研室通过类似的教学改革研究,更加合理地组织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不但解决了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同时也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有的放矢,学生也学有所获。

三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当今很多课程都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当中,我们也将比较枯燥的纯理论知识放在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中,将微小的、看不见的细胞变为可视的,并营造了一种科学性、知识性、形象性融为一体的富有强烈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确实激起了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细胞生物学的学习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细胞生物学的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的另一大特点(优点)是极大压缩了传统教学中教师板书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同时由于屏幕的快速投放,在短时间内播放大量的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并且解决了学时矛盾。这个优点也在其他很多课程中得到了验证,我们也利用多媒体的这个优点,在教学中增加了细胞生物学的一些新知识、新进展、新技术,这样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扩展了知识面,这在应用多媒体手段之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医学细胞生物学这门课侧重于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及功能机制的讲授是细胞生物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第三个特点是可以进行大量相关图片的演示。由于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细胞,一般肉眼是看不见的,更不用提细胞的超微结构。在课堂中无论一个教师是多么善于语言、肢体表达或是精致的绘画,都难以表现或画出一些抽象的细胞结构图画,而这些结构知识内容又恰恰是细胞生物的重点和难点。

多媒体教学的第四个优点就是过程再现等操作,不但可以演示细胞功能机制,还能重现,即一遍没理解,能再播放一遍。例如,讲授“细胞质膜的物质跨膜转运”这一知识要点时,将细胞质膜上的钠钾泵转运细胞内外的钠离子和钾离子,可以把这个过程做成动画,并配以相应的讲解,使书面理论变成看得见的动态图像,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这个知识内容。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板书为中心进行的教学活动。如今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具有一些传统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图文并茂的课件带动学生兴趣;有限的课堂时间汇聚大量知识;易突破重点并分散难点,而且在众多其他课程中已得到了充分应用与认可。众所周知,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作为21世纪的医学人才必须具备医术精、能力强等较高的素质,而创新能力就是高素质的人才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四 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材

1.课程教材建设目标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体现。发扬内蒙古民族大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在保持原有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民族特色资源,建设符合我校医学专业的课程教材,使学生既能扎实掌握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又具有较强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创新意识,为后续的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高素质的生物、医学科学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在老一辈细胞生物学家的带领下,曾编写了《细胞与遗传实验指导》教科书,在使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评价。目前我校的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程已构建了完整的教学建设体系,教材建设提上日程。

2.教材建设步骤

第一,整理分析已有的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教案,积极编写适合我校不同学院专业的新的细胞生物学教材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结合我校的民族特色,如蒙医蒙药研究,增设民族研究特色内容,对学生更具针对性,有的放矢。比如在细胞实验中开设综合性实验蒙药对肝脏的保护作用等。第三,聘请校内外的知名专家作教材编写顾问,对教材编写进行指导,进一步提高教材质量。加强与国内其他先进学校的细胞生物学精品课的教师(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知名大学)的联系与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我们教学的水平。第四,结合多媒体授课手段,在教材编写中,注重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要多插入图片,便于学生理解。

参考文献

[1]方华灿著.论高等学校的课堂教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2]刘云、陈保锋、申跃武等.“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0(4):393~395

[3]王晔.论现代教学中的多媒体使用[J].教育科学,2013(4):50~53

[4]赖晓云.多媒体教学软件信息设计与加工策略研究――基于梅耶多媒体教学设计原理[J].电化教育研究,2015(1):77~82

[5]杨桂英、许桂芬.关于多媒体教室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6):179

[6]孙默.网络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1(7):88~91

[7]朱海英、訾晓渊、苏娟等.基于“平台”理念,打造实用型课程――谈研究生“细胞生物学大实验”课程建设[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4(1)

[8]靳玉乐、王洪席.十年教材建设:成就、问题及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2~16

[9]黄慧芬、苏文军、孙丽娜等.我校教材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9~10

[10]吴永芳.加快体育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4(17):100~102

篇2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210-02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猛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是现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分支学科之一,是高校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生命科学及其应用领域的新型人才,必须深化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进行教育创新,其中包括教育理念、方法、手段、教材等的创新[1]。虽然目前的教学手段已从传统的手写口述改进到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大大提高了课题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信息的容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模式依然存在。要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精选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科的研究前沿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发展迅猛的生命科学基础学科,每年有大量的新成果涌现,属于该学科的知识内容不断扩充和更新。我们以“细胞生物学”为主题,搜索数据库发现,每年有1~2万篇相关文章发表,而以“细胞”为主题的则每年有超过5万篇文章发表。因此,细胞生物学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就是知识的更新。除了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细胞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更要紧跟细胞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最新科研成果,力求授课内容新颖。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及当前科学研究进展的速度极快,即使最新的教材也不能及时吸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搜寻教材之外的相关资源,通过介绍最新的研究方向、技术和研究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将教材内容、科研进展、生活实例有机融合进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研究的最近进展,在有限的学时内,重点突出、条理分明的展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时出于对知识结构的可控性及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性,只将本领域内大家达成共识的确定性知识写进教材[2],然而本着尊重科学的理念,教师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择性的将一些不曾出现在教材的知识介绍给学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他们的思维,以期在他们的研究生涯中爆发出新的创意。

二、采用先进手段,进行立体化教学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强、内容繁多、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传统的授课模式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立体的展示教学内容,将教材上的静态描述变成动态图画展示出来,将平面的细胞图片由立体的模型展示出来,将微观的细胞以宏观的状态展现,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既方便教师讲解又利于学生理解。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信息量过大、讲解速度过快的缺陷,因此课堂教学应重点突出。将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兴的“微课”[3]、“慕课”[4]结合起来,有深有浅、有繁有简,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常常由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变得沉闷、效率低,损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组借鉴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例如将“PBL”教学法和“BOPPPS”教学模式融入细胞生物学课堂教学中。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源于杜威的问题教学法理论,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并已从当初的医学教育领域走向其他学科教育领域。PBL的实施包括这样几个基本步骤: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设计出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提供足够资料指导学生自学分组进行讨论、归纳和汇报,最后教师作总结、强化和矫正。在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课程组精选出了一些重要科学研究案例,例如叶绿体、线粒体繁殖分裂机制、蛋白质分选信号学说、MPF发现及SRY性别决定调控机制等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设计、讨论与归纳、总结与矫正等环节开展学习。学生反馈说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帮助非常大,将枯燥抽象的知识记忆转变为了理解学习的过程,对其科学思维训练非常有用。“BOPPPS”教学模式:根据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学生学习注意力规律特点,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种高效率教学模式。BOPPPS是导言(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阶段课程设计的简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结构,有效率、有效果的教学模式。

课程组教师吸收引进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在课堂教学,同时根据这种模式制作了《MPF发现》、《细胞衰老机制》等微课教学视频,获得了学生的广泛好评。另外,教师应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的感受到所学领域的研究方式。

三、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其主动性和创新性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讲解、学生被动灌输容易造成教师口干舌燥、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而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很大,有时候教师照着读,学生运笔如飞记笔记,也不利于学生及时理解教学内容,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5]。因此,教师课件应尽量多用图画来展示内容,一方面图画比较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另一方面图画也能引导教师以自己的理解来讲解,而不全照搬课件的文字内容。而要真正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采用比较新颖的“微课”、“慕课”等教学方式。针对细胞生物学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懂内容,应让学生准备PPT,尽量用图画来展示自己的想法,从概念、原理、应用几个方面用5分钟的时间来解释清楚一个内容,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大胆提问。教师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解释的准确性、表述的简明性、应用进展的新颖度几个方面予以评价。这方面的改进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和自信,对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长久以来,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来进行的,学生接受的知识领域、容量、深度都受到教师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表达方式的限制[6]。在新形势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师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一个相关主题进行拓展,追踪研究前沿,尽量改善以前仅以课本为素材的教学对知识传授的有条件的限制。未知的事物对人的吸引力是无穷的,了解本学科的未知和不确定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

四、改进传统的评价和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模式,所有人做同一个题目,难免会出现抄作业的现象,并且学生没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的机会。因此,课后作业应该和以上的学生课堂小讲座结合起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进行准备,并将科学研究的前沿与时下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7]。细胞生物学有很多复杂、晦涩难懂的内容,细胞作为生命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非常重要却看不见摸不着,如何将细胞里面的微观世界跟我们的宏观世界联系起来,以及和日常生活的实例联系起来,就成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学好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工作。而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题目,以简明扼要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画在短短5分钟的时间内讲清楚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个原理,本身也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自我表现能力的大大提升。这不仅对本课程的学有帮助,更对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在对学生的课程成绩进行评定时,设定课堂表现、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表达能力等方面与课程卷面成绩并重,适当引入一些与当下研究热点、生活实际相关的能够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题目。

高校肩负着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使命[8],我们应该根据学科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手段的创新,立足基础与能力培养并重,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尽管目前细胞生物学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时数少、教师基础差别大等问题,但我们应一如既往的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主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绍军,高梅,陈坤明,胡景江.农林综合性院校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优化[J].高等农业教育,2014,(7):54-57.

[2]周守军,郑忠梅.现代大学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0,(1):81-83.

[3]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100-110.

[4]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刘培国.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4):7-9.

[5]赵伟,马德俊.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1):120.

[6]卢晓东.如何破解“钱学森之问”?――兼论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校科技,2011,(7):9-12.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程;生命科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247-02

生命科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本质是研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和生命本质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既可以是组成生命现象的生物大分子,也可以是生物个体本身,甚至可以是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建设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目前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及疾病危害,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因此生命科学被誉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自然科学的前沿学科[2]。生命科学素养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3]。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为全校的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开设生物类的课程,包括世界一流的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就将生物导论等生物学基础课程开放给全校[2]。通过在大学课程中普及生命科学知识,增强生命科学素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的手段之一。《生命科学导论》是高等院校面向全校各类专业,尤其是非生物科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由于生命科学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而且发展十分迅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学生的专业差异均进一步加大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难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成熟,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热点[4]。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PowerPoint、动画、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和生命科学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将原先大量复杂的知识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可以更大程度地的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发展。

一、多媒体在《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

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涉及了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及现代、生物技术等众多的学科和内容,涵盖的信息容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3]。作为一门全校通识类的选修课程,《生命科学导论》所面向的是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专业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实际需求,教学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基础差异性,因此在授课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目前的多媒体教学的最主要方式体现在PPT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PPT具有图文并茂,便于讲解和记忆的优点,对于生物专业知识接触较少的工科和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非专业知识时也可以节省很多精力[5]。采用PPT进行授课,可以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方便学生在后期随时进行查阅和回忆之前的课程内容。对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知识的农科和理科学生,具有一定生命科学相关基础的学生,应当适当地增加一些知识的深度,需要对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引入一些新的技术和研究,激发学生对于生命科学领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了解的欲望。然而,PPT的平面图像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技术原理无法很好的进行展现,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丧失学习兴趣。教学动画在国外生物方面的课程中已有不错的发展,许多优秀的教材中附带有大量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同时一些研究者也渐渐开始在论文中利用动画或者影像来更为直观地表述自己的结论,或是将制作的动画或影像连接到自身的主页上,帮助其他研究者进行了解[4]。在常规的平面图像中,筛选、引用和制作生命科学导论相关的教学动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纳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此外,目前国内外媒体制作了许多精美的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发行的《森林之歌》系列、英国广播公司(BBC)制作的《生命》系列、美国公共电视网(PBS)制作的《自然》系列等,这些纪录片或介绍了自然生态的伟大,或展现了生命的神奇,或介绍了快速发展的新兴技术,均可以与专题内容相结合。通过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去了解新的研究进展,提升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的应用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具有很大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课堂脱离了原先的板书模式,授课模式逐渐由文字化走向图像化,而图像化也开始脱离原先静态的模式,走向动态。例如,在进行动物免疫系统的介绍时,仅用文字配合图片的讲解的时候,对于有一定生物学基础的学生来说或许较易于接受,但是对于一些文科类的学生,较多专业信息的涌入和单一的过程示意图很容易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如果将各类免疫细胞,如T细胞、白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用卡通的形象描述出来,表述成为人体内的士兵,将免疫细胞对病原体进行防御的过程用动画表述出来。短短的几分钟的动画就可以将原先枯燥乏味的原理化虚为实,帮助学生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鲁迅先生曾说:“用活动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在《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纪录片的应用也是如此,特别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介绍中,由于课堂的局限性,许多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接触仅仅限制在了书本上的介绍,在对“生命多样性”一章进行讲解之时,文字和数据大段地标示出了目前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严重威胁,对于不少学生来说,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很难感受到这些数据的冲击性。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制作了精美的纪录片向公众展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适当地引入这些纪录片比单纯的罗列数字更能够让他们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例如《最孤独的动物》这部纪录片,表述了包括孤独乔治在内的若干种已灭绝或濒临灭绝的生物的困境,这些生物的日常生活、生存环境以及那些为保护他们而努力的生物学家的工作都通过摄像机直观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引发他们的思考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此外,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的领军学科之一,其发展日新月异,通过书本进行知识传播的更新频率有限,学生无法通过书本的学习了解到新兴研究的发展。多媒体则不同,新的信息影响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平台进行传播,将其适当地引入到课堂中,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也扩展了教学内容。

三、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弊端

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幻灯片、动画等影像的使用,其原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听课而非记笔记上面,但是也会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在课堂上不去记录笔记和听课,下课后直接拷贝课件,这反而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过多地引入动画和视频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相较于文字,影像固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学生会存在抓不住重点,难以对影片中的专业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的状况。导致无法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的情况[4]。同时,引入影像进行教学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6]。在课堂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吸纳新的知识信息,多媒体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应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是并不应该取代教师的作用。若是教师过于依赖于多媒体的帮助,反而会丧失了其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导致无法正常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从而致使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进行《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中,适当地引入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生命科学知识以及熟悉生命科学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板书模式,多媒体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需接受的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凡事有利则有弊,过多地引入多媒体动画、影像等资源则容易使学生失掉重点,在学习理解上存在偏差。而教师如果过度地依赖于多媒体,则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丧失其在课堂上原有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应用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适度原则,教师应当及时地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

[2]李遂焰,吴坚,李萍.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4,(29):94-5.

[3]陈阿琴,陶贤继,刘其根,等.关于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06):42-3.

[4]厉建中,胡振林,邱磊,等.多媒体在专业课《基因工程药学》教学中的应用[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10):333.

篇4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已经用于许多领域,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要求并抓住机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尽早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发挥作用。

【关键词】生理学;多媒体教学;优势

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伴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人们预言:21世纪必将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合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的发展,会给予医疗科学领域许多全新的概念和发展前景,因此加强医学生理学与医学临床课程的联系,以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医学生理学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如何适应今后临床的要求和发展,对该学科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科技信息以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这给教学目标、手段和内容的安排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讲解更多知识,提供更多相关信息和学科发展动态,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不断探索并寻找适应这一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中的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以其特有的魅力,简便易行的手段为我们合理使用网络信息和改变教学方式提供可能。CAI不仅加深了老师对课本难点的理解并且对教学内容有了新的认识,这种变化有利于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极大的提高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信息的获得,提高了学习能力的培养[1]。本文将阐述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于医学生理学教学的中的方法,使得CAI能够更好地为医学专业教学服务。由于医学生理学是医学基础与临床学习的桥梁课程,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是的内容纵横连贯,结构紧凑的特点,本人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广泛推荐并积极倡导使用的教学手段,但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些软件于教学活动?本人在其制作课件及教学活动中,作者将一些感悟总结如下,供各位同行老师参考。

1在Powerpoint中使用超链接制作多媒体幻灯

用链接方式展现教学课程的框架结构的层次。由于医学生理学分章节的知识体系比较复杂,内容繁多且抽象难以掌握。为了解决此问题,选用超文本结构来组织幻灯片的内容,可以很好的解决此问题。例如:在讲述细胞内信号转导章节的内容时,由于该部分内容繁杂,层次多,用普通的方法很难使学生将这些相关知识横向和纵向联系起来,而应用链接方式后,可将这些内容放在一起,对比不同的转导特点,再将各个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制成不同的幻灯,然后通过超级链接的方式将个部分内容展开。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每种信号转导时,对所学的内容是对理论知识有一个纵向和横向的了解[2]。例如:在介绍cGMP信号途径时使用的动画材料,这个信号转导的过程和Ca2+内流引起的胞内信号过程,使得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

2多媒体课件中图文并茂,动静结合

JPG、gif、AVI和swf影视资料内容直观性强、生动活泼,适当利用软件将这些视频资料添加于课件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并理解抽象的理论,并将这些内容以具体生动的影视资料清晰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神经元动作电位产生和传到”一节内容时,教学内容经计算机处理,声音、图像及文字的合理搭配,动静图像的显示,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深动有趣,便于学习和记忆,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充分利用ppt中的开发工具,把gif和swf后缀的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得课件操作简便易行。在网络中可以查到插入的方法。

3教师充分准备与认真设计

教学素材可通过多种方式获得,适当增加图片及动画素材,可以较好展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突出重点、易化难点,展现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和逻辑性特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构思出能够充分展现教学内容、重点并强化难点的课件。要做到这些,就要求专业课教师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本应用的知识,追踪并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舒适参考其它老师的优秀课件,制作出体现自己教学思路的优秀的思想和智慧课件[3]。基于此,多媒体教学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的应用可以使得ppt色彩鲜艳,图象生动形象,为学生营造了一个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海量数据中精选视听资料,按照教学大纲,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构思,把书本上、课堂上的文字语言变成生动、形象的形声语言,准确表达教学内容;

(3)掌握视听教学设备的使用和基本的操作技术。多媒体教学是将声像效果统一起来,而不是成为一个活动的板书;

(4)同时研究医学教育的现状和教育改革的趋势,将临床具体病例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使视听材料既能与当前医学教育的内容相互联系,又能促进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利弊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信息资源急剧增多。这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两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即如何选择和处理海量的教育信息、如何利用这些资料?并把它们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前者是及时增加新的教学信息的问题,后者是教学体系改进和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问题。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使得课堂讲授的信息明显增加,对学生已经熟悉的传统的学习方法和记笔记的速度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教学信息量大造成问题:例如:一些学生认为课堂学习简单,但是课后复习时出现理解和记忆困难的两难尴尬境地,如何把多媒体教学课件合情合理的给予学生值得考虑。由于多媒体教学所含信息量大,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学生感官刺激性强,课堂中易于接受,教师也能充分体现个人教学中的电脑软件技术使用的水平。但此时教学速度提升。学生却陷入记笔记的速度跟不上的困难中,听课时好像明白,但课后复习感到压力非常大。因为他们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消化,给课后复习带来极大困难,基于此状况,教学内容扩展和教学方法和教学大纲的变革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其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实施方案正在研究、解决之中,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提升自学能力的培养,以弥补教学课时少,内容多、进展快的特点。目前,虽然教学手段在技术上已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许多人未能充分利用和足够重视这些资源和技术,这种状况成为影响高等医学教育,特别是基础医学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原因[4]。因此,我们必须放弃一些陈旧的教学方法,应用适当的软件技术,使课堂出现理应出现的效果,调整好教与学的关系。

5在多媒体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教学方式与日益繁多的教学内容的关系,成为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新课题。因为来自网络或其他途径的多媒体资源具有广泛地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等特点,能够使很多难点理论内容在多媒体视频资料的演示后一目了然[5]。其特点如下:

(1)视频多媒体资料生动和形象的特点。由于形象,这一特点有利于进行医学形态学内容的讲解和复习,尤其有利于重演一些在人体上不能进行的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例如血型的鉴定和输血反应和心脏的传导特点以及自律性异常引起的病理变化等。

(2)经过适当地筛选、控制课堂中的所用的多媒体资料,突出教学目标、内容并深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于该种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直观地揭示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有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正常的呼吸膜的结构和功能,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药理机理、免疫功能的影响等的模拟实验、验证性实验,均可在屏幕上完成,达到知识构架的完整的目标。

(3)在当前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老师主导课堂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即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这就需

参考文献

[1]管世鹤,杨凯,刘周.多媒体教学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教育,2011,18(4):24-25.

[2]赵立影,吴庆麟.基于知识反转效应的多媒体学习环境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2(300):86-89.

[3]侯滕菲,陈宝琅,李忠山,等.生理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1):1813-1814.

[4]余万桂.多媒体应用于生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山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379-380.

篇5

关键词: 微生物学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生物学基础学科,它包含了细菌学、病毒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丰富多样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内容涉及大量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讲解及复杂细致的实验操作技术。传统微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以黑板式讲授为单一模式,课本图片资料较少,并且大多数图片为黑白图片,且图片模糊,质量较差,造成教学效率低、效果差。虽然教师有时利用挂图和幻灯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直观性,但教师操作不方便,并且使用一段时间后,幻灯片变模糊,影响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上述弊病,且已应用到我们的微生物教学中,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1],[2]。然而,目前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过多滥用、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交流。这样的授课方式没有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应有的作用,有时还降低了教学效果。当前,如何正确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即实现真正意义上现代教育技术与微生物教学的整合,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探索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新思路、新方法的关键。笔者在此分析当前多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适时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微生物的课堂教学中。

一、微生物学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多数以课本为基础,靠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来进行讲解。但是,微生物是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情况下肉眼看不到的低等生物,所以,导致传统的微生物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教师讲解抽象,重点难点难以突出;学生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效果不佳。例如在讲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时,由于微生物形态微小,肉眼看不到,学生对其没有一个整体形态方面的观念,常会感到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教师在上课时,所能利用的教具也只有黑板和课本。教师板书画图受到时间、绘图水平等许多因素的限制;课本上的图片也存在图像模糊、无立体感和动态感等缺陷。这对于学生掌握原核生物、病毒和真核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特征和繁殖方式等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板书画图需要时间较长,教师往往只能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几分钟总结重点难点,而学生因听课时间长,大脑相当疲惫,对教师总结的内容不能很好吸收,势必造成学生重点难点不清楚,学习效率低,教师的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有时也利用幻灯片、挂图等媒体辅助教学。但是,它们操作起来较麻烦,既浪费时间,又缺乏真实感,且时间久了,图像变得模糊。这些辅助教学的上述特点,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情趣,学习兴趣不搞,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时间长,而且现在各高校大多数课程课时进行压缩,微生物学内容多,板书画图消耗时间长,所以,很明显难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微生物学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集图、文、像于一体,形式多样,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3]。我们可以把多媒体的优点应用到微生物的教学中去。以微生物形态结构为例,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设备、显微镜等设备,扫描到微生物的真实照片,把它们放入我们所制作的教学课件中,这样就可以真实、生动直观地展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给学生强烈的感官效果,使学生对微生物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以便于增强记忆。再如,在细菌的遗传变异这一章中,基因转移和重组的方式,采用多媒体动画画面,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为生动直观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些优点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是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的精彩体现。

2.丰富和优化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微生物学内容繁多,教师在传统教学中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板书和画图,使得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的信息量非常有限。教师的课堂教学仅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很少涉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介绍。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板书画图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查阅较多本学科相关知识,举更多的例子,深入浅出,突出教学重点,讲透教学难点,合理设置教学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教学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入微生物学发展的最新展示,如微生物制药、微生物发酵和微生物疫苗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成果,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既需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又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中,通过教师生动地讲解加上图像、动画等合理的运用,增强了教学感染力和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师在讲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时,就可通过播放大量环境污染和环境污染处理厂的真实图片,介绍环境污染以及微生物在污染处理中的作用。尽管微生物在污染物处理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筛选的对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的菌株容易变异,失去对污染物处理的能力怎么办;污水处理后,大量的微生物随处理好的水进入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有无影响?这样可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留给学生去深入钻研的余地。

三、多媒体课件应用微生物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微生物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完善。

1.多媒体教学应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多媒体课件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始终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在合理使用多媒体同时,教师要吸引学生,引导、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微生物多媒体课件仅是教学辅助软件,不能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替代微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而只能作为微生物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和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交流,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很难预计的,但多媒体微生物课件是教师据教学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软件,不可能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千变万化。所以,在微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还是起主导作用,多媒体只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互动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因此教师要避免过分依赖课件,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否则,教师就会沦为电脑的操作者和解说员[4]。

2.课件制作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

目前,微生物课件制作最常用的软件是PowerPoint,再辅以必要的图片和动画。制作幻灯片应做到内容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过多地堆积文字材料。过多的文字,易使学生无法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更谈不上思考问题,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幻灯片色彩不能太复杂,动画、声响、切换等不能太频繁,以免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3.微生物多媒体课件应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微生物多媒体教学极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讲解速度、放映速度较快,内容较多,学生和教师都处于思想紧张状态,缺乏师生交流,学生没有时间和空间思考理解,最终导致学生重点把握不住,难点理解不透。我认为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汲取传统教学的优点。传统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教师利用黑板板书和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学生相呼应。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将一些重点、难点,配合黑板书写,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已达到更好的效果。

4.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时机。

我们在微生物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应掌握适当的时机。在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时机,使用精心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激活课本内容,让静止变为运动,让抽象变为具体,让微观世界变为宏观世界,可以将外部资源引入课堂,把课本以及课堂的概念大而化之,变为无限,例如模拟实验操作、模拟微生物运动、微生物形态结构等。在这样的课件引导下,学生可以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且还会有广泛学习、探索发现规律、认识本质的兴趣,提高学习认知的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我们微生物学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不断地更新、完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并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出更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微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红妹.微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文教资料,2006,(22):82-83.

[2]姜艳玲.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4,(4):20-21.

篇6

 

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仍以学科为中心,该授课模式虽存在系统性、基础性和完整性等特点,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学科之间衔接不够紧密,忽视实际临床应用,医学生学习负担重、临床能力弱。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和课程整合是实现医学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与目标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整合是目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趋势,解剖学从神经的形态学角度、生理学从神经的功能学角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功能的障碍求根寻缘其微观的形态结构一定发生了改变,以器官系统的形式整合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有利于学生以器官系统形成一个更为完整的知识构架,避免不同学科间递进时学时的低效重复,有助于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目前国外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之一,更是国内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热点方向,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强化。教学是一个词两个词义,如何教、如何学?所以实施神经系统课程整合,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本文从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具体实施出发,以国家政策为导向,结合当前医学教育的背景和目标,从转化医学到精准医学的新模式为主导的路线指导下,以感觉器、神经系统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一点为例,全面开展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基础医学整合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一、感觉器、神经系统课程整合的实施

 

传统的生物医学教学模式,基础医学由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免疫微生物学等学科组成,随着医学研究手段的日益更新,各个学科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却割裂了基础医学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业负担,忽略了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实施课程整合,应建立优秀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本课程以感觉器、神经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医学专业需要将基础医学各门基础课程进行综合和重组,将各门基础医学学科中有关感觉器、神经系统的内容进行综合和重组,淡化了学科意识,强调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使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学科与学科之间教学内容重叠,学科之间教学脱节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更深一步地从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去把握感觉器、神经系统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实施教学改

 

1.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念,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建立一套适应循环系统模块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1)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指导教师参与下围绕某医学专题或具体病例等进行研究学习;

 

(2)案例式教学在教学开始,首先给出一个病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病例中相关知识点和疑问,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学习知识点和解决疑问点,在教学结束时由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教师指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媒体讲授法复杂、抽象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画面清晰、图片明了、形象生动、节省时间等特点,进行多媒体讲授为主的教学;

 

(4)演示法实验教学内容简单操作通过录像结合讲解完成,复杂操作由教师先演示正确操作及步骤,然后再由学生操作。

 

2.网络教学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着多元化、简单化、趣味化等特点。同时,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寻求更符合现代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网络教学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网络教学中,要求教学团队做到:

 

(1)进一步加强对授课教师进行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运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

 

(2)组织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学习,熟练运用网络教学平台;

 

(3)及时更新循环系统基础与疾病网络课程相关教学资源,使网络教学资源与课堂最新授课内容保持一致;

 

(4)不断完善网络课程中的课程教学互动等栏目,通过教学论坛、教学笔记、教学博客、课程作业、在线测试等,实现与学生的全面课程教学互动。

 

3.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课堂教学到网络教学,如何优化教学方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显然更加重要,从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到开展多种新式的案例教学等,以及利用现代网络的“微课”教学和“慕课”教学的广泛开展,这里面都提出了对学生自身素质要有更高的要求,医学整合课程平台:主要分为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基础整合课程模块和以系统疾病为引导的临床整合课程模块。以基础与临床深度融合、系统与疾病交叉引导,各系统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及教学内容的交叉渗透融合;同时注重学生的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的培养例如最新研究表明,大脑内神经胶质细胞不仅仅只是支持细胞,在大脑皮层和海马等组织内存在大量的神经胶质细胞,这些核团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就是通过神经胶质细胞来完成的,从而协助大脑来完成处理信息、学习和记忆的能力。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把科学的研究进展融入到教学中去,为科研打下坚实基础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并且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授课方式表示满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推广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尤其在临床课程中引入病例进行分析,重在讲解预防与治疗。关注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重在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基于团队学习,PBL小组讨论,小组展示,模拟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感觉器、神经系统课程整合的评价

 

遵循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可行性原则,通过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综合测定,建立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给出较为全面和科学的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以实现感觉器、神经系统基础与疾病教学目标为根本出发点,即围绕“培养学生的感觉器、神经系统基础与疾病综合应用能力”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具体内容包括课堂评价、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及教师评语。终结性评价包括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期末成绩包括:期末闭卷考试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课程论文(20%)和实验课成绩(10%)。

 

感觉器、神经系统课程整合的评价,在不同层次的学校,对教师和学生都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对新开展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很重要,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如何去学,应形成定期的问卷形式进行反馈,如果考核学生成绩普遍好了是怎么回事,普遍差了又是怎么回事?是不是一定要用成绩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评价,评价的标准等都与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四、感觉器、神经系统整合课程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医学科学的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培养医生的整体观是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医学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科式教育已无法满足这种要求,医学课程整合越来越受到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回顾历史,早在1952年,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率先提出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学习((Organ-system Based Learning,OBL)模式”旨在打破传统的医学教育把临床融合到基础,从基础的角度再解决临床的疾病问题,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世界上很多医学院校都在实施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和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医学院相继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疾病案例分析为中心实施教学改革。哈佛大学的“新途径”课程计划以及日本的“医学教育模式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指南”等。

 

虽然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不尽相同,这也证实了课程整合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其主要思想也就是消除了传统医学的教育的先基础后临床完全分离的方式,开展以器官系统的课程整合也不是让其孤立的存在,至于课程整合的真正科学内涵,各学校理解也各不相同,有的开展持续了一定的时间,有的甚至扼杀在萌芽里,发展至今也参差不齐,在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使医学的基础和临床融合在一起,以真正培养优秀学生为目标。在五年制本科为起点的临床医学课程整合中也为更高级的阶段性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对学科的界限已经模糊,在单一学科的关注性也越来越少,多学科的整合使得学生更加关注学习现实各种案例的知识点,甚至更关注和热衷某种单一疾病的深入研究。

 

尽管对感官及神经系统基础教学进行整合符合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整合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而且还可能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学科之间交叉显得内容过多;学科之间的一些知识不统一;考试内容对性不强,学生答题过程中找不到侧重点等。拟解决的办法:交叉学科之间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感觉器、神经系统从解剖学的形态角度和从生理学的功能角度分成两块但要贯穿起来融为一体;在实施教学前应进行集体备课,集体讨论对交叉学科知识进行统一规范;考试试题应先规划、讨论和集中出题,注意学科之间的交融点让学生对试题有明确的思路,制订和建立感觉器、神经系统基础课程试题库。

 

五、结论与展望

 

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要求,医学教育机构培养的医学毕业生不仅能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而且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因而,这意味着医学院校教育任务不仅要传授学生从事一定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其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继续的深造奠定必要的基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就必须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新课程模式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界限,加强了学科间综合和减少课程间的重复,使基础与临床结合得到较好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其知识面,增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93年举行的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被列为推荐的课程模式,受到充分的肯定。

 

总之,在国内外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改革的潮流中,很多医学院校通过重组和综合基础学科中有关运动、感官及神经系统的课程,进行运动、感官及神经系统基础整合模块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形成内容冗余度少、结构性好、整体协调性好的新课程,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而且有助于培训注重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师资力量,在高等医药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中,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希望通过课程整合能让教师和学生从细胞分子水平、器官系统水平和整体水平重新认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关系,为转化医学和精准医学的推广,做出进一步的贡献。

篇7

【关键词】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为了构建新型的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外医学教育一直将医学实验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并随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基本框架一直延续本科教育模式,但学制为三年,此模式沿袭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实验医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好,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性强;但它同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缺陷,尤其是对高职学生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操作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方面难以得到落实。当前高职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尚有以下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教学定位较低

传统的生物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际上是理论课程的延续,实验手段仅仅是单学科的理论验证和重复演示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和实验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偏低,忽视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忽视了实验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上好实验课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

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

由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实验的技术和医学理论的不断深入,涌现了大量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技术。尽管基础医学的教学内容时有更新,但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主要“从属学科、以科设室、封闭管理”, 学科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教学内容陈旧、单一、重复和对基础医学理论的简单验证的实验多,知识交叉渗透少,并与临床医学实践严重脱节,整个基础医学实验的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得不到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简单的重复和模仿禁锢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个性发展的要求。

3、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传统的实验教学,老师先讲理论,原后给学生示教,学生再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忽视了学生实验综合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培养,缺乏运用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上实验室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使实验教学受人力物力限制,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落后,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尚未较好地在教学中得到应用。

4、缺乏有效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一直缺乏系统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验教学的考试只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评价,只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实验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忽视了学生要掌握实验操作技术要领外,还要运用基本知识、 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基础知识和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医学教育实践性很强,根据医学教育的规律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关系,确定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三早”(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成为学校医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2、构建新的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构建新的高职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创新实验教学,对原来单一、陈旧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对零散于各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地重新组合,根据临床护理所需技能重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将传统的验证性的动物实验改为临床护理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贯穿于医学高职教育全过程的新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为卫生高职教育寻找一条适合基础医学教育课程体系。丰富、发展高职医学教育。

3、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分组实验法、角色扮演法 、计算机模拟实验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们改革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一项重要措施。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综合使用教学网站、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手段;以视频和动画教学为突破口,加强VCD、DVD教学资源的建设。基础联系临床,理论联系护理工作实践。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到医院见习和参加社会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目前,中心拥有数码互动显微教学系统、数字解剖实验室教学系统、形态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等一批可以满足现代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2]。

4、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将“过程评价” 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过程评价”包括每项实践任务的出勤及操作技能达标情况,课外作业和实践报告的完成情况,课堂笔记及随堂小测试的成绩。“结果评价”包括平时理论测验、操作技能考核及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

三、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应用价值

1、利用组织学、细胞生物学和病理学一些有学习价值或有代表性实验教学积累和科研成果,结合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的需要,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革。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对实验动物进行操作,给予实验动物施行人工因素的干预,模拟异常发生过程,使动物正常形态结构发生改变,然后制作组织切片并通过观察(包括显微镜观察)记录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初步的科研训练和具有创新精神。

2、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中,针对不同模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形态学的解剖学应用“学生学在先,教师导在后”的“三段五自”教学法(理论教学阶段-尸体操作阶段-课堂演讲阶段;自读教材、自剖标本、自查标本、自我总结、自我演讲)、病理学的“CBL教学法”、组织胚胎学的“分层实验学习模式”;机能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以疾病为主线的PBL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对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改革,逐步摸索和形成了分而不离、合而不拘、方向一致、互为推动的特色。在尊重相关教学规律的原则下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整合,整合的同时适当保留原实验项目中的基础性、经典性实验内容。而实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共同推进基础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文科专业课;考试;应用型人才

中国的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本科生的数量迅速增长,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另一方面,用工单位无法招到满意的员工。人才市场呈现巨大的供求矛盾,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严重脱节,对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产生的疑问。加之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即由传统的工业化朝新兴工业化的方向转变,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大量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学以致用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宽厚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具备转化和应用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任务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创造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充满自信,能应对压力和挑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能适应社会,有力的推动社会发展。

1 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改革

专业课的学习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文科专业课与理科专业课相比,更注重理论的讲授与传播,实践性、操作性较弱。在教学上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重点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理论写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等。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特别是考试制度的规范化实施,许多文科学生能顺利的完成大学的学业,并获得较高的成绩,但进入社会后,用人单位发现他们不善与人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不尽人意,做事呆板,不懂得变通,无法达到单位的要求。为解决困境,高校的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提出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指明了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的意义,要求高校深化改革,加强质量工程建设,重点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其成为应用型人才。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人才,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应用型人才不单纯指”学以致用”的人才,更多强调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①。应用型人才培养涉及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试制度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部分。利用考试改革的导向作用,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轻松的考试环境,使学生从“考生”向“学生”跨越,从以获取高分向提高个人综合素养、实践操作能力转变,学会做事、做事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只有不断改革,与时代相结合、与时俱进,才能使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提高质量,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 我国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存在的弊端

2.1 考试形式单一,范围狭窄

以湖北民族学院的文科专业课考试的实际情况为例,大多数文科的专业课考试闭卷考试居多,只有选修课采取开卷考试,考试的范围大多局限为所学教材和教师讲授的内容,为得到高分或者顺利通过考试,就形成大学学习的独特方法,即“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使许多学生用死记硬背来应付学习,这种突击记忆会造成掌握知识不牢固,没有真正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得到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找到乐趣,容易对课堂产生厌倦,有的不愿意上课,来上课的学生没有听课,有的学生看小说、打游戏、刷微博等。学生学习只希望课程通过就好,更别奢谈对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不科学,重知识轻能力

许多学校的考试局限于教学大纲的范围,为方便改卷或应付上级的检查,闭卷考试的题型多为:名词解释、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题等。偏重于理论知识、概念的考核。这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的是对学生记忆能力,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缺乏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创新思维的培养,整个课堂就是教师满堂灌,缺乏与实践的联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事物缺乏自己的看法,没有去认真思考许多问题,个人的创造能力受阻,没有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思维模式,许多文科毕业生在毕业时无法准确的介绍自己,对待面试无所适从,无法写出让人满意的一份简历。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步入社会,应变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这就反映我们的专业课教学已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2.2 评价体系不够灵活,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当前多数高校对考试成绩有严格、规范的制度,基本上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成绩占60%-70%加上平时成绩的40%-60%组成,期末考试课由一张集体或者任课教师命题的考卷分数决定,平时成绩由平时作业,甚至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决定,考查课由一份论文或者小设计决定,这种由一张考卷成绩决定考试成绩的做法,强化了考试的结果,忽略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考评。学生为通过考试,会坚持上课,为的是平时成绩有效,但不会认真听课,更不会积极思考教学内容,高校甚至衍生了代替上课的生意,他们会利用考试前很短的时间进行强化记忆,得到高分。加之考试成绩的高低与学生的升、留级、毕业、保送研究生、获奖、奖学金等息息相关,学生关注的是分数,没有主动学习的动力,更缺乏探索知识前沿的兴趣,抹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这种评价体系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运用知识的能力,与教育的主旨相悖,容易造成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表面,动手能力差,走向社会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2.3 考试时间太集中,学生压力大,作弊行为屡禁不止

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的范围较广,几乎涉及所有的章节,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加之考试时间大多集中于学期最后两周,时间相对集中,客观上造成考前复习压力大,疲于应付。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能够划重点,甚至划定考试范围。考试及格就行,有的学生平时没有听课,考前准备不足,就会出现多门挂科。有的学生对教师的满堂灌十分反感,对专业课不敢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缺乏动力。但考试不及格就会导致面临留级、无法毕业的严重后果,部分学生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以各种理由逃避考试,有的诱发心理疾病。为通过考试有的学生铤而走险,采取作弊的方法蒙混过关,使高校出现一种五花八门的作弊怪相并屡禁不止,有的学生因此招致严厉的处分。

2.4 忽略考试后的分析与反馈

高校考试就其功能来讲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学校通过考试来检查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其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任课教师通过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运用情况,有哪些问题与偏差,对于难点是否吃透,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等。这说明考试的反馈与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但实际工作中,每当考试结束后,任课教师阅卷登分,成绩留档保存就了事,试卷分析流于形式,更无法反馈至学生层面,对于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内容没有讲解,没有释疑解惑,不懂的继续不懂,也没有机制查漏补缺,导致学生的恶性循环,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实现,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依然如此,考试变成了学生和老师完成的一个任务,其功能没有真正的发挥。

3 如何进行考试的改革

3.1 加强教与学互动,转变考试观念

制度的改革,必须从观念的改革着手。自隋唐以来,中国的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但对于考试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观念,即考试不是手段而是目的,在古代是获取功名的凭证,在现在的大学,考试成绩是大学生保研、评选奖学金的重要条件,这会导致大家去追逐考试的分数,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考试的真正目的。科学的考试目的是围绕“人”出发的,重在培养大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养,引导他们主动的探寻学科的发展,建立科学人生观、价值观。考试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成绩,一方面在于检查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效果如何;另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否学以致用,使其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考试是促进教与学互动的重要手段,它促使二者相互了解、相互提高,共同完善。教师通过考试结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考试结果,发现自己的不足,我将来的学习提供经验与教训,从而改变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这样考试就不会成为负担,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3.2 丰富考试形式,科学、全面的评价学生

从现实情况看,当前大部分高校文科专业课考试都采用的书面考试,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考核,其结果是大学生死记硬背功力的评估,她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略学生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背离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因此,为适应现实发展,进行多样的考试形式尤为重要。首先,应加大平时考试的力度。根据教学内容,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进行讲评,也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演讲,使大学生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借鉴,发挥大家的智慧,尝试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平时的表现与考试成绩相联系,会丰富课堂教学,有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将每门课程考试的形式都分为闭卷和开卷两部分,闭卷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开卷考试部分重点进行综合素养的考核,为促进文科学生对专业课所学理论的掌握和运用,可以采用笔试、口试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在本课程的研究范围内自由选题,查找资料,撰写小论文,并将成果制作成PPT进行讲解,增强其学习的深度,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口试现场让学生随意抽题,然后进行回答,从服装的搭配、语言表达、内容掌握、论述深度等方面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与点评,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罗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个性特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对于操作性强的内容,要求进行操作演练,培养其动手能力,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从而改变一卷定成绩的模式,避免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搞突击的现象,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从而实现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严格考试纪律,培养优良学风

大学考试的成绩与学籍管理、评优、研究生的免试推选有密切关系,要制止大学生作弊,首先应端正其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位专业课教师应给学生开出与本课程相关的阅读书目,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查找资料,然后进行读书心得交流,注意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懂得专业课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愿意去分析问题,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投身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自然就不会作弊了。其次,增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今天的大学生的最大压力来自就业,双向选择、供需矛盾对学生形成较大的冲击,大部分学生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一部分容易陷入迷茫从而消沉,高校的教师及管理机构应加大对学生就业的引导,让他们懂得社会人才需求的趋势,要求的能力与素养,让学生发现个人的不足、长处,懂得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将就业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就不会虚度时光,也会勤奋学习了。

最后严格考试纪律。为加强考试的管理,每所高校都建立了健全的考试管理规定和学籍管理办法,对考试流程、考试违纪有详尽的处理规定,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保证考试的严肃性,严格监考,校、院两级领导进行巡视,监考教师认真、负责,防范在前。同时新生刚进校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让他们懂得考试不及格、作弊的严重后果,使其一开始就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开端十分必要。按照惯例每学期开学初就会将警告、留级、退学的学籍处理情况进行公示,这对其他学生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同时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要与这些学生进行深入的交谈,了解实际情况,积极进行干预,使这些学生能吸取教训,积极改进学习方法与态度,走出学习困境。

3.4 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分析反馈机制

现在许多大学考试的流程就是,学生考试结束,教师进行阅卷、评分,然后进行成绩登录,虽然许多大学也要求教师填写试卷分析表,但往往流于形式。对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怎样?教学方法有没有偏差?补考的学生存在什么问题等等?教学管理机构与任课教师都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这种忽略教学评价反馈机制的做法,没有充分发挥考试对大学教学的促进和指导作用。首先要重视对考卷的分析,考试结束后,一是,要对考卷的科学性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考卷是否科学?能否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也需要对小论文、口试的内容进行分析,考察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为未来改进考试方法提供依据,也可以进一步完善题库。二是,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比如考分是否正态分布?部分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并与学生进行交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其次,要重视考试结束后的反馈机制,信息的反馈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将试卷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学管理部门,使其对本校的教学现状、考试机制有深入了解,从而促进其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考试改革。二是,教师应将考试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将试卷答案给学生讲解,对错误率高的问题进行释疑解惑,加强沟通,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将来的教学提供借鉴,也使学生发现个人的不足,懂得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情况的主要方式,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更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养的增强,从而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警鹏,郑启跃.“从考试到评价”的实例分析[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 2008(1):39-42.

[2]刘建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校考试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3]余红,赵矫,陈绍坤.医学细胞生物学考试改革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