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对社会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激发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医学生由于学科限制,课程紧张,课余时间欠缺,活动范围窄小,创新和实践能力相当较低。暑期社会实践给了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给他们提供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平台,同时弥补了第一课堂的枯燥无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将知识传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成为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重要途径。
二、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医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与拓展
经过系统的课堂教学,医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将这些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依赖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中的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诸多因素,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三、暑期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医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适应今后临床工作的需要。同时,社会实践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固定的场所和对象,面对的是一个比较开放的环境以及不断变化的对象,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们要自行组织活动,独立面对各种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都非常有利于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虽然很多医学院校在运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然而客观分析新时期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不难发现,在取得了巨大成绩的情况下仍然暴露了一些不足之处。很多社会实践仅趋于一种形式,机制不健全,管理不统一,缺乏有针对性的设计和组织实施,部分资源分散,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停滞,缺乏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等,最终结果都适得其反。针对此现在,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明确职责,建立高效协调的长效机制
在医学高校内,针对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解决“政出多门”的情况,明确职责。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建立在以教务处和学生处的为主的基础上,由主管的校领导负责并协调校内各方资源参与,从根本上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的实践活动,要在一定的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下将培养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落实下去,最终实现提高高效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出校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丰富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强创新的理论基础
医学院校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科内容,增强学生理论水平,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形式,逐步使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
(三)聘请专业指导人员,指导实践活动的实施
许多高校内的教师多以研究型和授课型为主,缺乏实践经验和社会工作经历,。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就需要引进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和工作经历的课外指导老师,辅助高校内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效反馈机制,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出良好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篇2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的高速发展,社会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加了档案工作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现代社会是信息为主导的社会,信息对社会上各个主体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高,能够更加及时便捷的得到最新最全的社会信息成为人们发展事业的必要条件,而档案工作作为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重要部门,其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保存和修护,对社会的发展及其重要。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以人力为主,管理制度显得保守、封闭,工作效率非常低,而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改变传统的档案工作方式,将档案工作与互联网思维相融合的发展方式,值得目前档案工作部门关注。然而如何保障档案工作顺应时展潮流,以及进行网络技术创新,仍然是目前档案工作发展的重点。
二、网络时代档案工作创新的重要性
(一)档案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
目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人员多数年龄比较大,他们习惯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对于新的信息技术系统认识不够充分,虽然档案管理工作非常的繁琐,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技术,不能利用网络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阻碍了档案工作的发展。
(二)社会的发展需要档案工作的创新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更新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量的信息资源急需被整理成案,企业、个人急需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最新最全的社会经济发展信息。然而,传统的档案工作过程繁琐复杂,效率低下,大量信息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适当的处理,形成信息堆积,而企业、个人、政府等也难以及时得到最新最全的信息来应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网络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对档案工作进行深度改革,将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加入到档案工作中,提高信息更新速度,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这样的技术创新才能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三)有利于档案工作的长远发展
传统档案工作的主要职责是对文字档案的保存,这种工作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文字历史最原本的样貌,是对档案的尊重和保护,然而其存在占用空间巨大,搜索不方便等问题,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数据、资料不断增多,搜索起来越来越困难,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中,人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大量翻阅档案信息来查找所需信息,长时间下去,档案工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在人们心理的地位会不断下降,影响档案工作的传承和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环境,适应人们的需求,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三、网络时代档案工作创新的途径
(一)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档案工作队伍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网络技术的普及奠定人才基础。为了扩大档案工作队伍,首先,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网络时代档案工作的创新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为推动,只有不断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为档案工作的创新奠定基础;其次,要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档案工作复杂繁琐,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要转变工作理念,以网络信息时代的创新思维思考档案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即用创新型思想理念应对当下档案工作,是当前档案工作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观念;最后,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招揽一些对档案工作有饱满热情,熟悉网络时代经营规则的优秀人才作为当下档案工作的主力人员,并要定期对传统的档案工作人员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培养基础的网络知识意识,为将来的网络时代档案工作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三)规范创新管理、促进机制创新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而档案工作的发展也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引导。网络时代下的档案工作创新面临的现实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对于创新的理解更的深刻,也同样需要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各种行为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指导,并且要对传统工作机制进行必要的创新,完善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岗位应该担负的责任,形成岗位责任制,明晰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创新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就是要确保网络时代下的档案工作的创新不是盲目的和随意的,要在严格的创新制度规范下进行创新活动。其次,要完善传统的规章制度,让网络时代的创新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网络时代下的档案工作创新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为真正的创新观念和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保障,促进其发展。
首先,完善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平台。网络时代下的档案工作创新最重要的一点是技术必须要跟得上创新观念发展的速度,为了促进档案工作的创新发展,就应该不断完善单位已有的档案工作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进行积极的更新和维护,最大限度的做到当天的信息能够及时更新。此外,要不间断的对网络平台上的信息进行杀毒修复,避免恶性网络病毒对档案工作系统的侵害,避免档案信息的大量流失将会对档案工作的造成巨大损失。最后,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平台的级别,完善网络技术在档案信息工作中的应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条件。
其次,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档案工作创新经验。网络时代下我国的档案工作的创新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技术条件还不太成熟,这就需要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借鉴国外数字化档案工作改革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从而为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最后,整合力量,推动创新。网络时代下的档案工作创新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是档案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关键阶段,而纵观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企业已经开始从单一的竞争发展成为以合作求双赢的全方位竞争,可见“整合力量,推动创新”对网络时代下档案工作创新的重要性。整合力量要求各单位将自身的档案信息与其他单位的档案信息进行网络资源共享,,找到能够达到双赢的落脚点,才能够不断推动整体的创新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文化课;薄弱
一、引言
一提到职业教育,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群初中文化课成绩差、没有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到职业教育学校学些职业性较强课程,这些学生成天不干别的,要么是跟车床打交道,如车钳铆电焊专业,要么是和畜、禽打交道,如畜牧、兽医专业,要么是和剪刀、布匹打交道,如裁剪专业等等,他们技术学得倒还可以,但是一问到一些文化常识、著名历史人物往往答非所问,甚至令人啼笑皆非,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一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所偏见,存在一种误区,另外,就是当下的职业教育也确实存在一些注重于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文化知识学习的现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来探讨、交流中职教育文化课的重要性。
二、职业教育学习内容
职业教育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也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文化课的任务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同类科目一样具有基础性,这就说明职业教育不单单要学习专业的职业技能,还要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职业高中,面对学生就业和升学两种需求,因此,文化课相对来说更显得尤为重要。就目前情况来看,各学校开设的职业课程也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既有传统也有创新,既有地域性也有时代性。相对于多样化的职业技术课程来说,文化课显得“孤独寂寞冷”,课程传统、科目单一,对于原本文化基础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没有一点吸引力,再加之一些职业学校忽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基本要求,结果造成很多毕业生文化基础越来越薄弱,导致学生“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三、职业技能课和文化课二者关系
职业技能课与文化基础课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二者应是相辅相成,不可偏颇,就好比一个人,如果只有一肚子文化,只会高谈阔论,却不能很好的应用和发挥,那么也只是纸上谈兵,百无一用,反之,如果一个人空有一身技术,却一点文化没有,说话时念白字,写文章时错字连篇,不知道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不但令自身尴尬,也会让别人笑话,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所以说,二者只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体现最大的价值和作用。文化是基础,职业技能是手段,文化可以显示出人们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体现一个人素质和修养,职业技能可以显示一个人的技术能力,为人们提供谋生手段,深厚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在职业教育中,二者就好像人的两条腿,要协调,不可顾此失彼,否则就会“瘸腿儿”。另外,就职业教育而言,文化课的学习要与职业技能密切相连,贴近实际应用,必须有助于职业技能的提高,不能像空中楼阁一样,虚无缥缈,毫无用处。
四、文化课的重要性
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技能的培养固然重要,因为通过它可以学得一技之长,成为谋生的重要手段,但也不能忽视文化课的重要性,文化课的学习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公民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的基础。因为它是学习、理解、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一个人如果连字都不认识,连别人说的话都理解不了,怎么去学习?同时它还是社会交往,与人交流沟通,融入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是无法与人正常交流的,会被孤立,最终会被整个社会边缘化,这是很可怕的。文化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技术职能,它不仅是工具性和基础性的统一,而且还是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五、文化课教学改革
在新的历史时期,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也应适应时展的潮流、与时俱进,这就需要进行改革,而改革的重点在于全面素质与综合职业教育能力上,兼顾文化课与职业技能课,让文化课在学生素质的培养、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中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文化课改革也是文化课重要性的一种体现。文化课教学改革,要顺应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为重点,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全面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文化课教学改革,学校和教师务必要认识到职业教育文化课改革的重要性,不要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要居安思危、丢掉包袱、勇于创新、大胆改革,否则,就会浪费了教育资源,耽误学生青春,阻滞职业教育的成长和发展。文化课教学改革,要体现出“灵活性、多样性、实效性”,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一些新的课程,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又要具有实用性,如,在必修科目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点选择自己的选修课程,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学分制进行考核、管理。文化课教学改革,要借鉴、学习国、内外的改革、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其弃糟粕,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同时要善于总结、不断改进。
六、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地质勘探档案管理工作浅析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档案事业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在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方面有重要作用,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要事业。地质勘查单位,应提交通过一系列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地管理和服务工作,积极推进档案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作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开展服务工作,在积极改善档案室的硬件条件下,应用现代化的设施,来进行档案管理,使档案工作更好为经济发展服务。
1、 地勘档案管理工作观念
创新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是中国民族千百年来无尽的发展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创新也是地勘档案管理工作保持的源动力的最主要原因,作为基础工作的地质勘查单位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工人绝大多数是真实记录地勘信息,形成一个载体来存储所有的信息、知识和更多的技术,它是地质调查以及勘探资产和财富最主要的潜在的生产力,这是地勘单位的各职能部门的写照,与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地质记录管理地深化改革的煤炭地质勘查单位的情况,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要求。为了使档案工作适应和服务于变化的社会,在改革煤炭地质勘探单位、经济发展中,我们应该做的做好煤炭地质勘探工作中的管理服务理念提升,创新的理念、手段,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充分发挥档案的主要创新作用。
在计划经济的思维定势、文件、工作和经济自由的情况下,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档案工作遵循传统的管理方法,习惯于过去的工作经验,文件的形成以及每天的档案工作,只是为了满足年度归档文件数量的需求。使用的卷数以及所需的档案材料、服务对象、学科发展的前沿,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少有人知道,这是很少利用新的技术,来解决新问题。信息社会是一个新的社会,档案文件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要求,应该有创新意识和观念。尤其是在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减少部门人员、增加的工作量以及档案工作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档案需要作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应该为保持工作的准确性,创建仓库保管员的形象,在同一时间的艰苦工作,默默奉献,这需要敏捷和智慧的头脑,更需要勇气和决心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这样一来,就可以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社会效益。
2、如何做好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
2.1围绕中心工作,切实履行职能,不断增强档案工作的服务功能
地勘也经历过低谷阶段,档案室的冷清也时常出现,档案工作的功能是对物品的有限的保管,作为地质勘探单位少有人问津。由于经济的原因,档案管理理念落后,档案室和设备陈旧,一直没有跟上。近年来,国家先后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地质勘探单位采取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地质勘探单位的经济实现了质的飞跃。各种档案材料正在逐步增加,因此,也就逐步显示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档案管理不仅提供了一个行政上的方便,但也为经济发展的地质勘查单位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2.2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档案工作的管理水平
近年来的经营成果的数量上的不断地增加,越来越丰富的地质资料,地质调查单位的项目合同也不断的增加。原有的工作人员呈现老龄化的趋势,为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近年来的地质勘探单位招收了大量不同的人,不断丰富劳动力人员。因此,人事档案,文档文件和技术文件在借贷利率的大幅增加,档案的利用也大大提高。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做好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并努力学习智慧和能力,积累更多档案工作的知识和经验。
2.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档案事业发展
拥有特定的地质调查,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坚持自然的属性、社会的属性以及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的单位,强调人性化的管理和人类的重要性是主要的方面,因此,这也就要求工作人员尽快掌握新知识,新方法和技能,以促进档案事业的进步。因为其工作性质特殊的地质勘查单位,工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低,近年来引进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相关的档案管理专业人员依然很少。这也就造成在新的时代依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有效地整合到档案工作当中。
3、加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途径
档案事业作为一个历史的记录的主要载体,对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事业有很大帮助,是党和国家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地质勘查单位,应提交通过一系列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推进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
3.1加强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管理培训工作,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特别是有关于专业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3.2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料信息库的建设的力度,提供档案资料的查阅、利用,从而更好地为地勘经济建设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3.3认真做好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档案利用最终目的在于档案管理,档案的开发和利用是文件处理使用中自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文件管理人员在完成档案整理保管等方面外,还必须重点做好档案的编检、编研以及审核工作,提高档案查阅、利用效率。
3.4确保档案安全管理。
确保档案安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中心主题,也是档案工作者最主要的职责。
4、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地质勘查单位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也在非常迅速的发展,“地质学”的概念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不仅满足了当局的需要,充分认识到知识的价值,档案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记录地质勘查单位的管理人员,必须进一步加强档案管理,创新知识,学习研究,加强学习和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充实自己,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工作,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知识和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金玲,刘永良 浅议如何创新地勘单位档案服务工作。吉林地质,2009 第28卷第1 期。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本质;德育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60-02
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然而,素质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一、认清当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在当下,素质教育正在各个中学如火如荼地开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中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践和创新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人才的需要,从而,素质教育的开展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可以更好地弥补这一方面的缺点。素质教育使得学生能够有更多的自己发挥的空间,它注重的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但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开展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在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的开展,然而,德育教育却是孕育其中的重要部分。
二、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
德育教育的工作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是一个复杂的工作,所以要想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第一,在软件环境方面要使是教师工作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第二,在硬件环境方面要为学生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好的硬件设备。然而,在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下这两个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软件环境方面是一些老师没有经过一些相关专业的培训,再就是在硬件条件方面没有为中学生专门设置的设施。所以面对当下的德育环境所存在的问题必须要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这就需要学校在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加强培养,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所需要的硬件设施,只有这样为中学生提供更好的软硬件条件才能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
三、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原有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
中学生始终是德育教育的主体,要实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突破,从学生的本身出发进行切身教育。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中老师知识注重对课本内容的言传身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方面不够重视,使得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一种固有的学习模式,这样学生在个人的德育素质方面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仍有很大的欠缺。面对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是德育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时,也使得素质教育能够更好地开展,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四、认识到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的开展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良好的德育教育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德育教育的真正核心是要对学生能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指引,对学生的个人能力、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能够有更好的提高,让他们能够在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的教育环境进行改善,还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的教育环境能够更好地改善,因此,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处在核心重要的位置,必须正确认识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必要性。
五、实时推行课程的改革,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
面对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课程方面必须要做出实时的改革,才能更好地拓宽德育教育的途径。在学科课程方面要对中学生的学科进行实时的改变,课程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能够浅显易懂而且能够更符合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其次,在环境课程方面要对学生本身的德育进行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对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德育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德育环境,才能让学生能够实时实地地得到更好的教育。最后,要加强德育教育中的活动课程的改革,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和家长能够有很好的配合,学校和老师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走向社区、走向社会,实现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合到社区环境、社会环境中去,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中学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结语:
本文通过论述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到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教育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得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但是,素质教育的开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德育教育在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只有创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才能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这就需要学校、老师以及家庭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中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更好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去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6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更需要具有多种品质的人才,而诚信也是作为人才所必需的。而审计会计工作的运行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我们不仅仅需要有着扎实专业知识的会计审计人员,还需要会计审计人员有清晰创新的头脑,从而在进行审计核算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尽快进行解决,从而完善企业内部的人才管理工作。在进行会计审计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会计审计工作的基础,加强诚信意识。而在现阶段的课程说明之中采用的方法比较传统,而这种传统方法下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也比较死板,对问题的分析和认识并不深入明确。因此对于审计会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入对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程当中使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从而将会计审计工作的基础落实到位。
在会计审计课程中合理融入创新思想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一种有效运用,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需要。当下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会计审计工作有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人才素质能力的提升也可以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进一步对我国经济有着促进作用。
1.改变课程侧重点
在进行会计审计类课程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课程的内容进行一定的规划,同时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理,明确教学的重点。由于现阶段的会计审计工作对实践操作更加重视,因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将要学习的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另外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不应该将教学重点一味的放在知识学习上,而且教学的方式也需要进行改善。传统方式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学生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解知识的效率很低下。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渐渐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是一味的接受,这种情况是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的。而在创新课程当中应该重视学生对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进行有效沟通的同时进行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的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
2.激发学生对会计审计学科进行思考
在会计审计类课程当中加入创新元素不仅仅需要扎实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会计审计意识,在学习意识的前提下进行自主的学习和自发地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思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质。学科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仅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为对日后的学习进性深入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会计审计知识。在会计审计类课程的创新过程中也可以融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新型的媒体方式进行教学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设备直观的展示所学内容的重点,对知识点有更详细深入的剖析和扩展。同时这些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从而对会计审计知识有自己的理解,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3.加强学生的实践意识
会计审计工作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对企业内部的各项事宜进行监管和控制,为管理者提供合理科学的意见和管理办法,同时也可以直观的展现企业内部的运营效果。因此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之前,实践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实践意识不仅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这对学生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加强对实践操作的训练,在训练中运用学科知识从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由此可见在会计审计类课程当中需要加入对学科知识训练的内容,在对学科知识进行学习之余还需要对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因此在课程当中首先要明确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同时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入会计审计实务的操作对学生进行训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扎实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4.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课程设置的有效性和有序性对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有着重要的作用,提升有效性和有序性也是课程内容创新的重点。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首先要要引导学生对内容的整体进行了解和掌握,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划分整理使教学更加有序。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会计审计类的课程也有了一定的整改,而这些整改都是基于一些条例进行的,所有及时的修订也是提升课程有效性的重要方式,而有效性和有序性决定的了学生未来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对现阶段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进行创新的过程中也应该岁相应课程进行整改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会计审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更加全面的对企业内部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升我国的实力,从而有效的进行经济政策改革,达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关联性
当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下不断的进步,企业的内部思想也在不断的转变,从原先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变成现在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核心,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而企业的发展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对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联展开探讨,在企业寻求长期稳定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几点考虑,本文通过对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介绍,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现状,对我国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夯实企业文化基础、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拟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一、相关概念阐述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独特个性和气质,也是企业所有员工的工作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也表现了企业的整体定位,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各项事业进行的基本指导思想。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全称是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以改变企业职工与管理者思想为目的的,对该群体在行为和思想上产生指导性意义的工作。如何进一步把正确科学的企业知识灌输到企业职工的大脑当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观,成为现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关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企业的文化品位、企业的科技含量、企业的整体形象以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有赖于企业文化的建立来实现和强化,企业的管理层次、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企业文化的指导和促进。而企业的不同部门、不同员工在工作中会由于种种原因而无法避免地发生冲突与矛盾,而这些问题想要得到处理,需要每个个体之间进行自我方面的调节,这些都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范畴。由此可见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的对象均是企业内部职工,并且两者的研究内容都是职工的思想与行为,其最终目的都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度等。
三、关于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
企业文化有利于使全体职工拥有共同的信念以及使命,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多方面的助益,主要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满足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进步促使了人们思想中的独立性、多样性更加突出。现如今,单靠说教是无法满足现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的。企业文化与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相互结合,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增强企业职工的向心力,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互相结合,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得到创新。企业文化是集企业思想与企业行为于一身的建设,其内容也容易被员工所接受,而将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结合,可将呆板的理论说教生动化,增强说服力,改变现今集团思想政治工作空泛的局面。
第三,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是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保证。企业文化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是将其与经济工作进行结合的扩展点,将企业文化融入与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丰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具体实际。
四、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企业文化格局的不断形成,企业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当前形势下,只有正确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加强。
第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企业文化是整个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代表支柱,为提升企业文化的形象,应当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使员工将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企业文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使员工正确理解并主动接受企业文化。
第二,注重管理方法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增长,是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所在,为促进全面发展,应当在企业日常生活中坚持以人为本,改变强制性管理的行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人性化。
第三,满足员工的需求。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人们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也日渐增加。企业文化建立的根本目的除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益之外,也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物质收入与满足其精神需求。因此,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正面认识的另一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满足员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需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工作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与时俱进、坚持创新,才能够增强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够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彩虹.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工会组织的重要责任[N].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报,2009,20(4) .
篇8
关键词:高中德育;创新发展;课程改革
1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缺乏对不良思想的辨别和抵制能力
1.1.1社会的影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上出现了以“黄、赌、毒”为主的不良思想,而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广大高中学生,必然受到影响,身心健康受到损害,阻碍青年学子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1.1.2个体的心理。高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性的独特。学生对于新事物盲目崇拜、学习,只顾追寻所谓的潮流,缺乏对不良思想的抵制力和自控力。因而潜移默化中侵蚀了青少年的思想,使其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下降。
1.2家庭环境阻碍高中生健康发展:现代社会中,一方面,我国独生子女家庭不断增加,父母一味地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缺乏对孩子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异、突发性事故,导致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这种家庭环境极易造成孩子孤僻、自卑。这两种家庭环境对高中生性格上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自私、自卑、孤僻的性格必然不利于其在德育方面的健康发展。
1.3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1)传统教育模式是建构在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之上的,传统思想中保守、愚昧的一面反映到教育模式上,则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禁锢。教育目标上,往往停留在升学层面,忽视人的健康、快乐的成长,把升学看作了目的;课程设置上,往往陷于功利层面,以高考统领一切,重眼前轻未来,忽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学方式上,往往停留在静态的传授知识,忽视动态的建构知识,轻视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格养成上,往往满足于封闭性的道德认知的传递和刚性教条的约束,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养和不同思想观点的交锋磨砺。(2)教育部门的方针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当今教育部门在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上缺少政策引导。在这种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高中生的德育发展被牢牢禁锢。
2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性
2.1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得思想文化的传播越来越速度,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在开阔人们视野,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对高中生的思维、品行也产生了不良影响,“德者,才之率也。”真正优秀的学生应是德力具足的学生,是快乐的、自由的、健康的成长并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能够为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埋下良好的伏笔,不至于在社会激烈竞争的浪潮中被淘汰。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会使青少年具备乐观向上的精神、较高的德育素质,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
2.2推动社会进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中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对未来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的进步需要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全面发展,思想文化又会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思想道德修养却提高缓慢,国民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低。要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应重视思想文化建设,让高中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发展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3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措施
3.1构建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优良环境
3.1.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德育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应是父母关系和谐、父母与子女相处融洽、家庭环境宽松的,并且父母对子女在德育发展方面进行积极引导。父母与孩子应该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3.1.2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下,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如今多种多样的思潮、观点不断涌现,使得缺乏辨别力、自控力的高中生丧失了自我。因此,应该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介,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传递社会正能量。如每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的光辉事迹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为高中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社会大环境。
3.2借力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在全省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要改变传统教育单方面地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精神层面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有其积极方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则体现在思想保守、内容单一、形式古板方面,这些都不利于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和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有效的德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理念的生长点,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来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增进学生和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3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3.3.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多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3.3.2集体主义教育是强调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以集体利益为重。在课上学习过程中,老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对小组这个整体进行综合评估;课外活动过程中,开展“我们是一家”、“滚雪球”、“蒙眼作画”等需要团结合作才能完成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广泛学习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
3.4借鉴国外优秀的德育教育思想
19世纪以来,西方利用以“育人”为本,以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合作能力,自主独立和创新意识的学生。而在我国现行教育模式下,恰恰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的教育,使我国学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对待国外思想文化,我们应秉承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积极吸收引进国外德育教育方面的优秀思想文化,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学生情况,对其中有利于我国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发展的部分进行利用。切不可“闭门造车”。学习、借鉴、吸收其中的精华是我们进行高中德育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赵斌 单位:浙江省上虞中学
参考文献:
[1]周谷平.全球化与高校德育改革[J].高等教育,2009
篇9
关键词:节约集约用地 资源节约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01-0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是对于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和低效利用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不断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可是我国土地后备资源却越来越少,这样的矛盾决定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它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需求和供应矛盾和根本之道,也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1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识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
党的十强调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上申明了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息息息相关,只有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性,才能自觉树立节约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和资源紧迫感,把节约集约用地放到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需要对节约集约用地相关知识进行普及,鼓励各行各业自觉贯彻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增强全社会对于节约土地资源的责任意识;其次,优化土地规划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现有限资源的扩大利用。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因此,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2 加强规划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2.1 科学规划,将节约集约用地贯穿各行各业
一切土地的利用和管理都以相关规划为基础,因此,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就要将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融入规划工作中,树立和落实新型资源观,构建节约集约用地的科学导向机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各行各业的用地需求、城乡和产业的布局安排和基础设施的配置进行科学的规划,尽可能的节约集约用地,努力保护国土资源,充分挖掘土地潜力,保护群众权益不受侵犯,保障可持续发展。
2.2 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开辟节约集约用地新空间
盘活存量土地是指将现有的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利用起来,这需要做两个方面的前提工作,一是建立存量和闲置土地的方案,将这些土地的情况全面、及时、准确的进行登记,并根据批准时间、面积、类型、用途、权属等情况进行分门别类;二是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办法,对于本辖区内需要调整使用的土地依法收回、收购和置换,加大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加强对土地储备的开发管理,降低土地储备风险。除此之外,要积极鼓励盘活存量用地,对于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闲置的建设用地鼓励其一地或者设备招商,其中土地用途不改变的可以保留土地使用权;对于闲置和空闲土地在摸查清楚之后,通过司法、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及时处理相关债权债务关系,进行合法有效的处置,优化土地的利用;对于建设用地被批准一年以上没有进行开发建设的,征收土地闲置费,两年以上的,统一收回。
2.3 发挥土地区域集聚效应
在进行土地规划的时候,应该注重发挥土地区域集聚效应,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做好工业区和生活区土地用地规划建设。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空间统筹,调整优化城乡用地布局和结构,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3 严格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1 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政策
我国的土地管理政策贯穿土地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节约集约用地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的土地管理政策。例如:对于国家和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以及产业鼓励政策项目优先安排,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地优先安排,而对于一些限制类甚至淘汰类的项目就要严格控制土地利用率甚至禁止土地供应。
3.2 形成完善的制度、政策、技术、标准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在保护耕地的前提下,不断探索,按照“规划管控、计划调节、标准控制、市场配置、政策鼓励、监测监管、考核评价、共同责任”的原则,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的制度、政策、技术和标准体系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挥土地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前提条件。针对不同的地区要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全面提高节约集约用地的科技含量,对于各项建设用地进行预审和论证,从源头上控制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分配。例如:工业项目的建筑系数不得低于百分之三十,而厂区的绿化率要在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以内,严禁改变建设用地的属性。节约集约用地要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在各类试点中深化完善和提炼经验,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4 结语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与我国“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相符,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道路上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自觉行动,不断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责任体系,加快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使得节约集约用地成为每一位公民的信念和自觉行动,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开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孙亚.高举节约集约用地大旗:以资源节约集约促科学发展[J].咨询与决策,2014(8):8-11.
[2] 佚名.国土资源部:以节约集约利用统领土地管理工作[J].资源与人居环境, 2104(9):6-8.
[3] 李风.在创新中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浙江省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2014(12):32-35.
篇10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
1.1有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然而,现在的大学生“生在蜜罐里,长在红旗下”,从小生活在家庭、学校营造的良好环境中,对国家的真实国情缺乏了解。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他们对我国发展的真实现状有最直观的了解,让他们能够真正有所想、有所感,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
1.2有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
所谓社会实践,就是将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在实践中来检验、发现自身理论学习的不足之处,用实践来指导理论的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逐步加快,特别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变化更是日新月异。而社会的快速变化对大学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教科书的更新会远远滞后于社会的需求,这导致学生刚学到的有些知识在他们离开校门的时候就已经落伍,这就要求学生到社会中去验证自己的所学,并让他们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在社会中更新自身的知识。[3]
1.3有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一直备受呵护,家庭为他们营造了一个温室环境,从小到大很少遇到挫折,这导致他们平日里自视甚高,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显示出信心不足、垂头丧气。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成为如今大学生的一种普遍症状,这些学生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经常会难以适应社会的环境。而社会实践就为他们提供一个缓冲的机会。社会实践并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还让他们在实践的挫折与困难中逐渐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使其毕业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
1.4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时候不是独立的,需要在一个团队中与其他成员去共同努力协作完成任务。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够逐渐了解到每个人的优点及其对团队的价值所在,了解到团队中每个人的职责,了解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在其中逐渐学会如何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如与同事的关系、与指导老师等的关系。通过团队学习,大学生会树立应有的责任心,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素。
1.5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调查显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差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与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匹配这两方面。[4]择业观的偏差主要体现在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匮乏,在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发生冲突时缺乏处理能力。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加深对社会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理性、更长远的择业观。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大学生时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集中在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以及个性特长等方面。社会实践能够让学生对更早的知道企业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他们能够较早地针对企业要求拓展自身素质,在将来的就业中占取先机。
2.当前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自80年代开始,在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下和各个高校的努力下,社会实践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已经越来越贴近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需要。但由于各种原因,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老师认识不到社会实践对学生培养的重要意义,认为社会实践只不过就是学校交代的一项没有多大意义的工作,不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应有的指导。而部分学生则不知道社会实践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而去参加社会实践只是浪费时间,经常随便找个单位盖章敷衍了事。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社会实践在好多学校和学生那里失去了其原来的价值,而成为一个应付的差事。
2.2学校与企业的脱节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学校主要进行基础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而企业则更注重工程应用技术的开发;学校注重学生的培养,而企业则更注重其生产秩序和生产任务。这些差别导致在大学生实践安排的时候学校难以与企业寻找到共同点,实践工作难以推行下去。
3.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会实践工作的一些建议
3.1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工作重要性的教育
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老师和学生明白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总根本上转变认识和态度,强化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参加的方式由被动的应付进行转变为主动的争取参与。只有师生在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态度上转变,才能切实有效地将社会实践工作推行下去,社会实践工作才能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3.2要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
要建立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保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制度化、有序化地进行。这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配合协作进行。企业要主动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也要认识到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对企业带来的好处。通过“官产学”共同协作,逐步建立起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
3.3学校要明确其定位并合理安排社会实践的内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