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的核心

篇1

关键词:发达经济体;新兴产业;创新;研发投入

中图分类号:F276.44

全球金融危机推动了国际产业格局的调整变化,世界主要经济体正在把争夺科技制高点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达经济体更加注重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律,合理选择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领域进行政策支持,并不断改革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研究借鉴发达经济体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对于中国新兴产业的发展不无裨益。

一、发达经济体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

尽管发达经济体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为了推动实体经济的早日复苏,并在新的全球经济科技竞争中继续占据有利地位,发达经济体从各自的优势出发,增加研发投入,改善创新环境,以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一)美国通过发展新兴产业,确保科技优势和产业领先地位

在方兴未艾的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竞争中,美国正在通过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等新兴产业,促使新兴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繁荣的重要推动力量,确保美国在全球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中的领先地位。

1.将推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美国政府历来重视科技创新,奥巴马政府更是将创新视作调整美国经济结构、重新恢复美国经济活力的关键。美国于2009年9月推出了《国家创新战略:推动实现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2011年2月又推出新版本的《国家创新战略:确保经济繁荣和增长》,认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创新能力,只有大力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才能实现美国经济快速和可持续的增长,才能提供更多的高收入工作岗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美国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就必须携起手来,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基础研究、发展信息技术、改善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促进技术开发和产业创新的生态环境。新版本的《国家创新战略》将清洁能源、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制造业、空间技术、健康护理技术和教育技术作为美国推动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纳米技术发展战略》、《国家先进制造战略计划》、《国家生物经济蓝图》等,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具体部署。

2.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加

尽管金融危机重创了美国经济,但对美国研发投入的总体水平没有产生大的影响。美国的研发投入主要来自于联邦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非营利机构,企业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提供者和研发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联邦政府提供的研发投入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以及研发设施和设备,尽管它在全社会研发投入中所占比重并不太大,但对于研发的导向作用非常明显。奥巴马在就职伊始,就提出要把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提升到3%,以进一步推动美国的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从2010年到2012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稳定在2.8%左右,占全球研发投入的比重也一直保持在32%左右。从美国联邦政府2013财年的财政预算来看,即便在政府不得不大幅削减财政赤字、财政支出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用于研发的预算总额仍高达1422亿美元,按照名义价格计算,仍比上年增加了1.2%。美国以其良好的研发环境、雄厚的人力资源还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公司在美国设立研发机构,这对美国的新技术研发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清洁能源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优先方向

美国将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放到了非常突出的位置,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尖端的清洁能源技术,引领新的清洁能源产业革命。这样不仅能够继续保持美国在技术前沿的领先地位,实现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而且可以减少对海外能源的依赖,从而确保美国的能源安全,更可以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节能减排目标。美国在《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将高达900亿美元的资金投向清洁高效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其主要投资方向包括:提高能源效率、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交通和高速铁路、智能电网技术的开发和建设、先进电池及电动汽车等的国内生产、绿色创新和就业培训、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清洁能源设备生产税收抵扣。为了更好地推动美国在清洁能源应用和提高能效方面的突破性的技术开发,美国还设立了能源高级研究项目办公室(ARPA-E),专门向能够创造与清洁能源相关的就业岗位、具有商业机会和新产业发展潜力的项目提供资助。ARPA-E迄今为止已经资助了180个项目。为了鼓励美国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美国联邦2013财年的预算草案中,继续安排67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的研发、示范和推广。

美国对新能源发展的扶持已经开始取得明显的效果,近年来,包括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在内的清洁能源发电在美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持续攀升,2008年仅为2.8%,预计2012年将上升到5.6%。奥巴马在2011年国情咨文中确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在2015年美国电动汽车销售量要达到100万辆,到2035年,美国以核能、天然气、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能源发电在电力供给结构中的比例将达到80%,从而维护其在全球新能源产业领域的领军地位。美国正在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欧盟以低碳经济理念推动新兴产业发展

篇2

摘要:国际“四大”和世界其他知名会计公司正使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从资源论的角度提出“以人为本”作为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思想。文章认为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拥有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即注册会计师;其次要拥有整合核心资源的适当手段即有效的制度;同时还必须拥有具有企业家才能的整合核心资源的优秀主体。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它是企业取得竞争胜利的关键,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大多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

随着加入WTO带来的我国会计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四大”和世界其他知名会计公司正对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提出新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竞争压力,要想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在竞争中保持长期的主动权,必须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就是其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竞争。因此,如何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Craswell,Francis和Tayloy(1995)等三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比非“”可以获得30%的品牌溢价,指出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更具竞争优势。Brian W. Mayhew(2001) 重点分析了如何采取激励措施使审计人员有动力形成声誉,并且认为声誉好的审计人员不仅可以增加个人收入而且对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也有提高作用。以上作者强调品牌和声誉在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中的作用,而Inder K. Khurana 和 K.K.Raman(2004)认为应该用审计质量来反映一个事务所竞争力的大小,同时认为诉讼风险对审计质量的影响大于声誉资本,这间接地表明诉讼风险对事务所竞争力的影响大于声誉资本。Evelyn Patterson和David Wright(2003)则强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他们认为如果审计人员认真执业、不欺骗客户和社会关注并放宽责任范围,就会降低审计风险、取得竞争优势。

刘桂良(2002)认为品牌可以为事务所带来附加值、体现核心竞争优势。漆江娜、陈慧霖(2004)等认为大规模与高品牌的事务所可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高品牌。郭振山(2004)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应牢固把握“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才能充分发挥事务所的竞争优势。白蔚秋(2002)指出,会计师事务所只有管理好知识和知识资本、健全知识使用的机制、发挥与知识共享的人的作用,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提高竞争能力、创造更高价值。王善平等(2003)认为会计师事务所要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致力于质量的提升、信誉的培育和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发挥,而且这三者相互关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将有损于事务所的竞争力。以上作者都围绕竞争优势讨论问题,但没有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胡国龙(2003)黄良杰(2003)则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他们认为规模、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管理水平等是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葛从云(2004)主要分析了基于资源基础观点的事务所战略资产与核心能力层竞争优势的表现形式。朱慧、唐松莲(2005)认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是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并建议从提升市场准入机制、建立事务所发展机制、打造品牌注册会计师等三个方面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

总的来看,国内外现有文献大多围绕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优势展开,大致集中在三种观点:声誉和品牌的创建、人力资本的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其中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的为数很少。关于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方面的专门研究数量不多,而且角度各异,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本文从资源论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着“以人为本”的关键思想提出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围绕其核心资源即注册会计师着手。

二、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路径分析

(一)拥有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注册会计师

核心资源以其具有的价值性、相对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不易被替代性使得企业可以通过对核心资源的积累和有效使用获得并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首先拥有产生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拥有核心资源是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源

会计师事务所以其智力资本的集中为特色,它没有大量的厂房、设备、产品等有形资产,而是以人力资本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产。余玉苗等(2002)认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力资本大体可以分为通用人力资本和专用人力资本两类。通用人力资本指会计师事务所的一般审计人员,而专用人力资本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事务所的最终产品即审计报告是由人力资本通过智力劳动创造的,审计报告质量的好坏完全由人力资本决定,而在这个过程中签字注册会计师显然比一般审计人员起着更加非同一般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决定了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和经营风险,并由此影响着事务所的声誉和发展(王善平,2004)。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以及各种执业行为均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应该属于专用人力资本。显然,专用人力资本具备的价值性、相对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以及不易被替代性更符合核心资源的特点。根据现代管理学中核心竞争力理论中资源论的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核心资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资源,是构成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资源的分析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披露的2005年度会计师事务所全国百家信息是按照年业务收入排序的我国境内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情况,我们不妨对这百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际所和国内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以期寻找差距。

表1 全国百家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情况分析表

CPA人数 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小于30岁 30-50岁 大于50岁 硕士以上 大学 大专 其他

平均值 国内所 106.6 13.7 73.3 19.6 4.6 54.4 42.2 5.4

国际所 232.2 95.8 132.4 4 20.2 192.4 19.2 0.4

百分比 国内所 100 12.85 68.76 18.39 4.32 51.03 39.59 5.06

国际所 100 41.26 57.02 1.72 8.70 82.86 8.27 0.17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站(.cn)相关资料整理

在这百家会计师事务所中,国际所有5家,其余95家为国内所。根据表1我们可以做出三个方面的分析,即注册会计师的人数规模、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

首先,从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方面分析。国内所平均每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为106.6人,而国际所平均每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为232.2人,国内所平均每家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仅占到国际所的45.91%。也就是说,从拥有的注册会计师数量上看,国内所的规模显著小于国际所,或者说国内所平均拥有的核心资源的数量显著少于国际所,这样,在国内国际高端、大规模业务的承接等方面,国内所会显然不敌国际所。

其次,从注册会计师的年龄结构方面分析。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对工作强度的承受程度、工作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工作经验的积累的重要性。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对工作强度的承受能力强、工作思维活跃,但是工作经验的积累不足;50岁以上的年长者,工作经验的积累丰富,但是对工作强度的承受程度以及工作思维的活跃性不如年轻人;只有30岁至50岁的中年人,属于年富力强的群体。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合理的年龄结构应该是极少数具有丰富经验的年长者起指导作用,至少占总数一半的年富力强者起骨干支撑作用,其余年轻力壮者作为骨干梯队的预备役。由上表资料分析,国内所中大于50岁的注册会计师比重高达18.39%,而国际所只有1.72%,相比而言,国内所年长者比重太高,这样的局面会使会计师事务所效率低而成本高的可能性加大,从而减弱核心竞争力;国内所中30至50岁的注册会计师比国际所的比重高11.74%,但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12.85%,比国际所的比重低28.41%,一旦骨干注册会计师发生跳槽、退出等情况,后备梯队的队伍明显不足。总的来说,国内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年龄结构尚待改进。

最后,从注册会计师的学历结构方面分析。国际所中82.86%的注册会计师是大学本科学历,另外还有8.7%的注册会计师有硕士以上的学历,而国内所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注册会计师只占到51.03%,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只有4.32%,将近一半的注册会计师只有大学专科学历、甚至连大学专科学历都没有。学历的高低虽然不能绝对地说明能力的高低,但是他和一个人的能力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它标志着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代表着一个人在专业方面的理论水平。理论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理论水平高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实践的能力、以及分析、判断、学习、协作和沟通等能力相对也强。拥有高学历注册会计师数量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其核心资源质量更高,核心竞争力也更强。因此,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学历层次有待提高。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核心资源即注册会计师呈现三少的局面,平均每家会计师事务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总人数少、年轻人少、高学历的少,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拥有的核心资源着手。首先要做大,即增加拥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扩大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以增强业务承接能力;其次要做强,即优化所拥有的注册会计师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强化核心资源产生核心竞争力的能力。

(二)拥有整合核心资源的适当手段——有效的制度

核心资源只是构成了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拥有核心资源并不一定能获得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有效地整合,包括其内部整合和利用外部条件促使其发挥作用,这样才能使会计师事务所保持强劲的竞争力和成长势头。对核心资源进行整合的重要手段就是有效的制度,其中最主要的是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业绩评价和利益分配的结果如果经常低于注册会计师的期望值,就会使注册会计师产生挫折感和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影响审计质量,对会计师事务所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而客观的业绩评价和有效的利益分配则会避免劳逸不均、给注册会计师以公平感和认同感,增强其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忠诚度,减少或防止人才尤其是核心人才的流失。

1.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

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是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的基础,只有客观地评价注册会计师的业绩,才会有效地分配利益。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普遍缺乏科学、客观的考评体制,其中最主要的缺陷是以注册会计师完成的业务量为考核指标,忽视对注册会计师工作的过程、状态的考察,也就是重数量而轻质量。这样会引导注册会计师的价值取向偏向数量而不顾及质量,甚至出具虚假报告危及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而且,同一个项目小组中的成员会出现干与不干、干多干少都一样的“吃大锅饭”现象。因此业绩考核指标的设计,首先应该遵循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并重的原则。

另外,应该公布制定的考核指标以及考核程序和方法,坚持公开透明、民主公平的原则,切忌出现考核层“暗箱操作”,而注册会计师太过被动的局面。同时,根据公平原则,注册会计师的业绩评价应尽可能采用量化方式,把在考核中人为评价的因素降到最低,如工作量可按照制定的系数折算为标准工作小时等,对于难以量化的因素,要尽可能采用最简明的方式表述清楚(常勋,2006)。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会干的不如会说的”的现象出现,使对注册会计师的业绩评价尽可能客观。

2.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

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对客观的业绩评价制度的具体落实,有效的利益分配会起到适当激励的作用,而适当的激励会促使注册会计师充分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大大提升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大多数是有限责任公司,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薪金的形式取得报酬,这部分利益所得相对于出资人而言可谓太少。但是,作为在审计报告上签字的注册会计师而言,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又可谓太重。也就是说,当前利益分配制度中的主要缺陷是注册会计师承担的风险与得到的报酬极不相称,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挫伤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应该注意公平对待各类各级员工,注意处理好管理层与员工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制定各级工资奖酬间的级差倍数。

同时,在有限责任公司制的会计师事务所里,注册会计师通常认为自己是在给出资人打工,很难建立起主人翁意识,这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缺乏凝聚力、难以实施长远规划的局面。针对这种现象,可以借鉴其他实体性质公司的作法即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目前,我国的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对此有所尝试,但是由于如果?予员工的持股比例太低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如果?予员工的持股比例太高又害怕损害到出资人的利益,所以真正实施起来的时候大多束手束脚。本文建议把持股计划设计为持续累积持股的形式,结合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业绩和执业年限,配合持股方案,逐步将业绩突出的核心注册会计师提升为中层负责人甚至吸收为出资人,以激励注册会计师以主人的身份而非被雇佣者的身份积极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尽力献策,这样才能使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拥有整合核心资源的优秀主体——企业家才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要拥有核心资源,还是要利用有效的制度整合核心资源,都需要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主任会计师来操作,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管理体制和制度上差别很大,尚未形成比较系统、合理、成熟的管理平台,因此,主任会计师的管理理念和思想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状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任会计师对事务所的执业结果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事务所的发展前途承担管理责任;对事务所的经营理念和执业人员的执业理念承担引导责任;对事务所在社会中的诚信水平及职工利益都要承担相应责任。没有一个具备成功潜质的主任会计师的会计师事务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创造自己的竞争优势,要拓展业务、控制业务风险,要平衡事务所内部利益,要扩大规模、上水平上质量,都是不可能的。因此,主任会计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执业水平,还应具备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不仅是事务所的科学管理者,还要是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者,要敢于吃苦,善于沟通,有较好的凝聚力。

目前我国主任会计师的素质参差不齐,远不能适应事务所发展的需要。要提升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打造一批素质过硬的主任会计师做领头羊。一方面要提高主任会计师受教育的程度,例如在申请设立会计师事务所时将受教育程度作为门槛条件;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训其管理方法和技能,这主要依靠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后续教育、提供国内各所之间或者与国际所之间进行交流提高的机会。

篇3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来达到利用现有资源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以生产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了,而应该越来越注重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其中企业经济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控制企业的产品成本和费用、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合理地组织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受到重视。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经济管理工作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大多数企业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但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这些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企业应该将经济管理工作必须放在战略发展的高度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目前很多企业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理念和创新意识,只注重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忽略了作为提高经济效益重要辅助力量的经济管理工作,没有提高对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企业经济管理混乱,无法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企业内部管控难以切实发挥作用。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协调和高效利用企业内部的各项资源,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工作。目前制约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内部管控难以切实发挥效用,不能为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管控目标定位比较低,相关的内部管理控制规范体系不够健全,内部管理工作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这就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成为形式,不能切实发挥作用。现有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全面的经济管理的需要,存在局限性,不利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单一。现阶段制约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经济管理模式比较单一,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模式都相对比较落后,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没有提起应有的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往往只停留在领导层和决策层,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各部门、各工作环节的职责权限、内容等都不够明确,经济管理职能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被弱化。

二、新时期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的对策

 

(一)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先进的经济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指导,因此现代企业要想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更新经济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自上而下的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经济管理体系,在整个企业范围内树立经济管理理念,创设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企业内部环境,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经济管理理念、配合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另外企业要加强对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宣传和推广,保障全体员工树立战略意识和危机意识,明确企业经济管理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沉着的应对市场竞争和挑战,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如前文所述,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不完善是制约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新形势下企业有必要强化内控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经济管理监督和审计工作。首先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的规律完善必要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以财务管理为核心扩大内控管理的范围,同时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好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规划、控制和协调工作,加大财务管理工作的约束力和控制力,为经济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其次,企业还要从内控入手完善内部监督审计工作,帮助企业有效排除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问题,沉着的应对市场竞争和来自各方的挑战,实现企业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而提升企业经济管理的整体效益。

 

(三)完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现代企业要想切实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制度作为支撑。首先,企业要明确各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权限,并制定严格的经济管理工作流程,保障各项经济管理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其次,企业要对各项收支、费用、成本等的规划、预算等进行严格的审查编制,保证各项经济管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企业还可以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约束激励体制,科学的规划、控制、和协调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从而强化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管控作用,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是现代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然要求,针对目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企业有必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经济管理理念,强化内部控制管理,完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为经济管理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篇4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蒲河经济带;核心城市;沈北新区;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N94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当今社会的进步已然从单一性发展向区域性发展方向转变,区域一体化是实现区域性资源整合,推动区域相互作用关系,实现区域共赢态势的重要抓手[1]。而构建经济圈或经济带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阶段产物。顺应当前流域开放发展的新形势,沈阳北部蒲河流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无疑成为辽宁地区率先实践新四化,突破各地差异化发展、实现区域协调统筹的最佳实践区。然而要实现蒲河经济带良好的开放开发,实践沈阳大都市区北部的快速崛起,选准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是重中之重。纵观蒲河流域各区县发展情况,沈北新区无疑是从地理区位还是经济总量、城市建设等方面看,都具备核心城市的能级评价标准,因此其蓬勃崛起对整个蒲河流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水平都有着重要的现实与借鉴意义。

2区域一体化与核心增长极的互动发展研究

2.1核心增长极相关理论研究

区域发展点轴理论认为生产力各要素在空间中相互吸引而集聚,同时又向周边辐射作用力,形成扩散效应[2]。因此确定有利发展条件的轴线空间,并对轴线地带的若干节点予以重点培育[3],从而带动区域联动发展。

2.2区域一体化发展与核心增长极的相互作用关系

区域联动发展即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其吸引和辐射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起一种稳定的空间网络体系。实践证实,在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正是由于中心城市先行,来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因此核心城市始终位于核心地位。

3蒲河经济带的一体化联动发展

3.1现阶段蒲河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动向

蒲河流域是沈阳城镇发展最为密集和生态保护十分重要的区域,串联起沈阳北部各区县城镇,它以蒲河沿线生态景观化建设为引擎,呈现出跃跃欲试的发展态势,自2012年,为优化城市空间,编制《蒲河生态经济带城镇化发展规划》,旨在促进城乡统筹、优化全域空间。

3.2实施蒲河生态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意义

蒲河经济带是沈阳市乃至辽宁省率先响应十提出“新四化”号召的新举措,具有极强的时代顺应性特征,是战略性的新思路。在此战略性转变的新时期,必然会为沈阳北部区域城镇群的建设搭建优质的空间平台和提升核心城市的能级。

4沈北新区核心地位的确立

4.1高首位度决定了沈北新区是蒲河经济带的核心增长极

在经济带概念中,首位度是衡量经济带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现将流域经济指标类比,表明沈北新区首位度为5,由此证明高首位度的沈北新区是蒲河经济带的最为重要的核心增长极。

4.2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升级,带动作用逐步增强

在“沈北大开发”战略背景下,沈北新区一方面对原有产业基础的调整和转型,从落后的农业区一跃成为全省工业强区;另一方面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再者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推进招商选资,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4.3现代城市服务功能逐步提升

鉴于沈北新区道义核心区作为金廊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有利的地理优势,吸引了如华强、盛京医院等大型公服类项目,公服设施建设标准已向大中城市水平逼近,核心区形象已暂露头角,沈阳城市北部新中心的雏形已初步形成。

4.4能级分析综述

蒲河流域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作为其核心城市的沈北新区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其在区位、交通、产业门类、服务功能等多方面优势明显,但同时也面临着问题与条件制约。通过新区与蒲河经济带的协调发展,组织内外资源,寻找新的增长点和空间平台,促进流域经济全面腾飞。

5区域一体化视角下的沈北新区优化研究

基于上述对沈北新区在蒲河经济带中的能级分析结果,在蒲河流域一体化发展中重点依托其在流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从战略发展、新四化建设等两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5.1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5.1.1依托沈北新区,借助上下游经济带,实现流域联动发展

从现阶段新区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二三产共同主导经济发展,因此在联动发展中,其它区域应依托沈北新区的综合实力和辐射能力,积极把握新区产业转型期“退二进三”的有力机遇,依靠市场化的资源配置,形成产业链完善的经济增长体系。

5.1.2充分发挥沈北新区的龙头作用与地位

在蒲河经济带新一轮开发建设中,明确沈北新区在区域中的作用与地位,突出对新区的支持,强化新区的城市功能。另外基于流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不高、支柱产业不鲜明等特性,加快主导产业的形成,将有效带动区域发展。

5.2新四化建设

5.2.1新型工业化建设

沈北新区的产业基础是其发展的重大优势,同时也是流域城镇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不断延伸食品加工产业链条,积极向精深加工和高端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转型,依托上下游于洪、新民、辽中的有机稻米、果蔬水产等经济区为生产基地,建成产值超千亿的食品加工及生物产业集群等。

5.2.2新型信息化建设

新区紧抓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重大机遇,充分利用优越的产业科教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沈北核心竞争力,并与带内其他区县的协调合作与对接中实现全方位的开发与合作。

5.2.3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工业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重视培育中心城区的主导产业,加强城市间产业协作,强力推进城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区近年来集中全区资源力量,高标准、大力度推进核心区建设,一大批重点现代服务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核心区形象极为凸显。

5.2.4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依托新区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高效农业,全力推动农业加速发展。依托生态观光旅游产业,重点发展以观赏、采摘为主的观光农园,以体验农耕、餐饮娱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场,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产业聚集区。

6结语

伴随蒲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开启,在沈阳都市区总体发展格局的框架下,已迈向蒲河发展的新时代,开启了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篇章,实现沈阳的第三次跨越式新发展,成为沈阳市新时期实践新四化的重要抓手。沈北新区作为蒲河流域最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着重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个方面,探讨沈北新区作为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成为流域沿线重要的增长极和辐射级,以期实现流域各区县的联动发展,为辽宁省乃至东三省地区沿河流域的开放开发提供具有实践性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历,构建昆仑大道经济带促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小城镇建设,62-65

篇5

关键词 电视策划 频道设计 形象设计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这里说的频道设计,是指频道的总体设计,包括频道的风格定位、频道的形象设计、频道的栏目设置、频道的节目编排等内容。如今电视竞争异常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站住脚,必须全面提升电视频道的核心竞争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要强化频道整体形象策划,突出特色。

一、频道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1 频道设计的目标

尽可能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频道必须具有核心竞争力、不可替代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进行频道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优势,独树一帜的个性。

2 频道设计的原则

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频道设计时,要考虑受众,要充分了解观众的意愿、要求,要认真研究频道覆盖地区观众的作息规律、生活方式、欣赏习惯,乃至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台(频道)的综合实力,设计频道时量力而行,市(地)级台不能与中央级台和省级台攀比,偏远、落后地区台不能与发达地区台攀比。不搞大而全,不摘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三是彰显特色的原则。设计频道时,要考虑地域性、个性化的问题,努力使频道不盲目跟风、因袭他人,要尽量克服同质化倾向。

二、频道设计中的形象宣传

形象即频道形象,频道形象是指公众对频道的认知、了解和评价。影响频道形象有很多因素,其中包括频道从业人员的形象,频道在公共领域内的作为等等。频道形象主要诉诸于视觉,因此也叫视觉形象设计,主要是引入CIS系统。电视媒体的视觉识别系统的基本要素有标识、标准色和标准字等符号,包括频道标识、宣传片、片头、片花、定位宣传广告语、公益广告片;应用系统要素有办公建筑、演播室、机房等外在标志和装置,以及采访车的图案、工作服、名片等识别符号。频道形象可以通过栏目与节目、主持人、公益活动和对外宣传等来表现。但频道自我形象宣传是向观众展示自身形象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自我形象宣传的主要方式是频道宣传片,其优势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向观众展示频道管理人员和从业者的诉求、理念以及自身形象;可以借助电视声画结合的优势,给观众巨大的感召力和视觉冲击力。

做好频道形象设计,应在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定位和目标上狠下功夫。地域特色就是要立足于本地,突出表现本土文化,考虑频道覆盖区域内的主体收视群的欣赏趣味和收视习惯,使频道宣传片传达出地缘性、个性化特征。例如浙江卫视的形象宣传片让人过目不忘,水墨画的形式能很好地表现江南水乡清新、细腻、雅致的独特韵味,小桥、流水、人家,一条乌蓬船,一看就是江南水乡的景色和风情。从色调上看,浙江卫视主打“中国蓝”,也产生了良好的视觉影响力。

笔者曾为黑龙江黑河公共频道策划设计了题为《相约在黑河》的春季宣传片:黑龙江跑冰排的壮观场面,达子香开放的烂漫姿容。画面中叠加字幕――正是黑龙江流冰的日子,正是达子香绽放的时节。我们相约在春天,我们相约在黑河,共创美好的生活。配音――公共频道每天与您相约!播出后收到较好的效果。

电视频道形象设计的定位,指的是频道的受众定位。在形象设计和频道定位时,要考虑给什么人看的。贵州卫视聚焦西部,打造自己的“西部黄金卫视”品牌,将原广告提出用于业务推广的“西部黄金卫视”扩大到全台的战略品牌定位。黑河公共频道由于是有线网络传送节目信号,主要覆盖黑河城区及周边部分乡(镇)村,收视群体主要是市民,频道主要是为广大城市百姓服务的,因此,频道定位在“黑河公共频道,咱老百姓自己的频道。”主要以制作和播出生活服务和娱乐节目为主。做好受众调查,对搞好频道形象设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频道改版时期,频道的形象设计和宣传也很重要。改版有两种,一种是保固推新的;一种是彻底全改的。前一种在形象定位上要新老结合,后一种则需要重新定位。改版这种情况一般是表现在栏目的变更演化上。

形象宣传片的目标指的是频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想要达到的目的各不一样,在片子中也有不同的表现手段。在频道初创时期,宣传侧重于很基本的栏目介绍和主持人介绍,这种宣传一般规模大,频率高,并相对集中。它主要是为了让观众知道有这样一个频道。在频道的成熟时期,形象宣传则着重在于它的收视率和收视效果,这种宣传是为了使更多的观众来观看,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吸引广告客户。

三、频道设计中的栏目设置

设置栏目的前提是依据频道的定位和受众需求。依据频道定位设置栏目可以使栏目符合频道主旨,避免重点不突出、栏目偏离中心现象发生;关注受众就是设置栏目必须洞悉观众收看节目的动机与兴趣,研究观众的情感和心思,找到他们的收视点,在充分调查、分析观众群、收视率的基础上,科学地、艺术地设置栏目。在这个前提下,设置栏目要有拳头产品。要有地方特色,要富于个性化。

1、设置栏目要推出拳头产品。一个频道由若干栏目支撑,把每一个栏目都办成品牌,恐非易事,但把一两个栏目办成拳头产品,经过努力是可以达到的。设计频道或节目改版时,要设置这样的重点栏目,要举全频道之力,打造品牌栏目。

2、设置栏目要突出地域优势。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精神需求。自然环境、地理条件是形成独特文化与人文精神的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同时也构成这一地区特定的文化形态。栏目设置就要着眼于当地现实,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开办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栏目,充分表现本地的人文氛围和地域文化。无论是新闻还是其他栏目,都要立足本土,审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这种“土特产”,常常是国内外电视文化市场上的“畅销货”,这也是地方电视台制胜的法宝。

3、设置栏目要打出个性品牌。电视栏目有独特的个性。既是电视栏目立足的关键,又是一个电视栏目能否长足发展的内在动力。如今的电视栏目异彩纷呈,但同质化现象也相当严重,互相模仿,克隆,千“栏”一面,《玫瑰之约》、《快乐大本营》、《超级女声》类的节目一“火”,各台竞相仿效,时间一长,难免让人望而生厌。湖南卫视的《乡村发现》由于主创人员坚持自己的独到之处,走进生活、走进农民,形成了自然、亲切、风趣的栏目风格,受到农民朋友的欢迎,被誉为农民朋友的“好兄弟”。黑龙江卫视的《新闻夜航》,吉林卫视的《回家》、《农村俱乐部》,浙江卫视的《亚妮专访》,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往事》,山东卫视的《天南地北山东人》,福建东南台的《相约名人坊》等都由于富有个性,成为频道品牌,受到受众的欢迎,使频道呈现勃勃生机。

四、频道设计中的节目编排

节目编排是频道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可小视节目编排工作,它是电视编排人员根据频道设置要求和节目内容,在认真分析受众情况、收视时段特点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电视节目的一项创造性劳动,是提高电视台美誉度和电视节目收视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电视节目编排要以受众为本,充分研究受众的需要,受众的兴趣和口味。如今电视频道节目内容千姿百态,节目制作技术日新月异,能收看的频道越来越多,频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收视的选择权在观众手里,换台的频率非常快,若想在频道竞争中站稳脚跟,留住观众,就必须精心编排节目,适时、适宜对节目编排进行调整。

节目编排应坚持导向性,该播什么,不播什么,哪些内容是有教育引导功能的,哪些是宣传封建迷信和歪理邪说的,哪些是低级庸俗的,必须分得清,搞明白,要喟晌主旋律,净化、美化荧屏;节目编排应尊重科学,节目编排人员要了解受众,要经常做一些调查,要有心理学、行为科学、统计学等方面的知识。

篇6

关键词:竞赛;车工兴趣小组;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93-04

现代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及技术竞赛已成为产业革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创意经济发展的工程竞赛已扩展到文化、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五元知识链”的视野。随着技术进步和技术竞赛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创意引发的价值竞赛、价值裂变越来越显现。创意价值的集成是创意协同在人的创意能力作用下、在制造技术与创造艺术有机结合下,价值创造要素的匹配、优化、动态的价值创造过程。

以往兴趣小组教学模式更多地应用在学生的业余时间,而实践表明,它对工程性比较强的专业也非常适用。目前,浙江省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依据专业特色,分别成立了8个相对应的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教学模式,可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市、省国家级比赛任务,开设的课程是有组织、有一定排列顺序的教育活动。它是对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延续,用这种思想编制教学计划、教学手段、体系框架,减少不实用理论课程,增加实践环节。因此,车工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建设对学生技能竞赛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树立以“竞赛教育”为指导思想

在2010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宁波市一举夺得20项一等奖、21项二等奖、10项优秀奖,总成绩列全国第三。“宁波职教现象”在全国教育界引发关注,职业教育成为宁波市(以下简称“我市”)的又一大品牌,教育部副部长鲁昕专门向我市发来贺信并表示感谢。这几年我市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背后,融入的是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宁波人对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竞赛。

宁波职业教育是国内较早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参加人才培养整个过程。据统计,目前全市48所职业院校已与15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一些企业还将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了校园。2005年底,海天集团投资300万元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了一个在国内同类设备中最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正式启动“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2006年,该集团再次出资1000万元建成海天学院大楼。学校与企业合一、课堂与车间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近7年来,我市7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保持在90%以上,有的院校甚至达到99%。

“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这一全新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使我市职业教育迅速崛起,引起了全国职教界的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并得以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如今,宁波职校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当全国职校都开始关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时,宁波职校开始致力于提高职教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业竞赛能力。基于宁波市职业教育的背景,我校师生在每年的市技能大赛中逐步开展并树立“以竞赛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兴趣小组活动。

二、车工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实践

1.结合专业特色,完善教学体系。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设立有钳工、车工、数车、数铣、加工中心、CAD/CAM、电子电工、PLC、单片机等9个兴趣小组,都是我校骨干专业中最实用、最热门的工种。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竞赛为主,发展学生特长,旨在更好地为市技能比赛提供服务。兴趣小组有一套完整的组织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成员主要由学生、各专业教研室教师、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等组成。兴趣小组不定期聘请高校知名专家、教授和行业技术人员为各成员提供各种专业技术培训,提供最新的前沿技术和行业发展动态。同时,开展各种竞赛与学生作品展览等活动。

(1)注重学思结合。在兴趣小组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2)注重知行统一。兴趣小组课程的开设,是以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而定的。因此,课程的开设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在完成该项目标或任务的过程中,坚持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3)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推进分层教学、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个体性发展需要。

2.注重竞赛意识培养,丰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专业兴趣小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竞赛意识,丰富校园第二课堂活动。

(1)拓展知识。专业兴趣小组教学,是为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的教学。首先,兴趣小组采用聘请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支富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兴趣小组导师队伍,建立“师导生做”的教育模式。成员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的课程学习和常规活动,丰富专业知识;其次,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相关专业的企业文化宣传和技术交流,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文化功底和加工产品知识。

(2)培养创造性思维。专业兴趣小组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其常规工作中定期开展各类专业竞赛、学生作品展览和技术竞赛交流活动。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技术竞赛交流环节中,根据各专业兴趣小组的实际情况,定期提出不同的专业操作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针对同一类工程问题,指导教师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通过类似的活动,提升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养成良好的工作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以车工兴趣小组为例,将合作企业提供的若干典型产品进行演化和分解,形成若干个加工任务。在各个项目任务的零件加工制作中涉及相关工艺知识、刃磨刀具和加工操作技能训练。通过对普通车床操作这些直观项目的讲练,让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实现融合。在工艺分析与加工实训环节,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机床设备的台数,科学合理地将学生分组。按照能力强弱搭配,指派组长,阐明组长责任、组员与组员之间的协作关系,形成互帮互助的风气,增强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

(4)获得相关技能,提升综合能力。通过专业兴趣小组教学,学生在完成预先确定的某项目标或明确规定的一组教育任务过程中获得相关产品的加工能力,也提升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3.推动案例教学,完善计划,强化实践实效。要求教师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案例,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例如,在车工兴趣小组中给学生讲授螺纹车削方法时,首先将螺纹基本知识介绍给学生,再拿出一个螺纹加工案例,从车削分析到刃磨刀具、技术解决、车床操作等一步步讲授给学生。当一个螺纹加工成功的时候,螺纹车削项目的课程也就练完了。部分训练计划可见上表。通过训练,2009年我校学生代表镇海区参加宁波市学生组车工技能大赛,获得二等奖两人次;2010年又获得二等奖一人次,三等奖一人次。从这些实际成绩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技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

三、车工兴趣小组活动评价依据

专业教学评价是根据各专业教学目标和人才理念,运用一切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对专业教学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测量,并予以价值判定的过程。传统的专业教学评价方法主要依据专业性质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并将课程的期末综合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原有基础的存在。

完善对学生的考核办法,要将学习评价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评价应在每个教学单元中,不仅对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作出评价,对学生的意志、态度、思考、判断、表现、理解等因素都要做出客观评价。从以下方面选拔学生: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有效试件自检、较强识图能力、较高的工艺分析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采用聘请和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聘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我校担任兴趣小组技术顾问,利用寒暑假期选派教师进行培训。

2.保障经费投入。兴趣小组教学的正常开展,势必需要一定经费。学校结合各个兴趣小组的不同性质给予一定的启动经费,并设立兴趣小组经费使用卡,进行严格的财务管理。另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相关企业洽谈,争取赞助经费,兴趣小组可以企业冠名和解决技术难题的方式进行社会服务,作为对企业的回馈。

3.发挥积极性,推出激励机制。随着集训小组管理的展开,给予兴趣小组指导教师的工作考核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与学生的竞赛成绩挂钩,可以折算对应课时。参加专业兴趣小组学生的部分课程可以替代课程学分,鼓励感兴趣并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报名参加兴趣小组。

由中职教育课改引发的技能竞赛、价值裂变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如何走出传统竞赛活动的模式,接轨国家技能比赛,树立以培养竞赛意识为核心的专业教学的道路方向,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命题。通过专业兴趣小组教学模式培养人才,是对中职生技能竞赛教育模式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篇7

一、企业品牌的特征 

(一)品牌的综合性 

品牌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自身具备的一种竞争优势,知名品牌同样彰显出企业的地位,也是企业其他能力的核心;品牌属于企业独有的能力,而这样的能力是其他竞争对手不能够模仿的;品牌是企业借助于自身的努力和提升而最终得到的一种能力,它不会因为外部竞争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变化,属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逐渐积淀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品牌属于企业所独有的优势,它能够确保企业持续稳定的拥有一种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竞争力,属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企业综合能力的直接体现。 

(二)品牌的价值性 

品牌的建立不单单能够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还能够给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利益,给学生带来超出其他竞争对手的经济效益。比如说茅台、五粮液等知名白酒品牌,其价格往往是普通白酒的十几倍,为企业提供了非常多的利润。知名品牌在为企业提供丰厚利润的基础上同时还可以给消费者更多的心理安慰,是消费者愿意购买的放心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与此同时,企业品牌自身的价值也是很重要的,很多知名品牌的市场价值甚至高达几十亿元。 

(三)品牌的独特性 

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品牌自身的独特性常常关系到其是否能够成功。品牌的独特性指的是其他企业不拥有的特征、能力以及品质,比如说苹果相对于其他手机品牌的独特性,即是其ios系统无法被其他手机品牌所模仿和使用。正是因为它的独特性,其他竞争对手无法轻易地掌握,即便是经历了多年的发展,知名品牌依旧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 

二、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品牌质量战略。对于任何品牌而言,质量都是非常关键的,直接影响到品牌未来的发展,是品牌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国内企業在制定实施品牌战略时必须要根据实际的市场状况,借助于全面的调查分析来掌握市场需求,从而制定出各种层次有针对性的质量目标,另外还应当明确质量标准,从而将其当成是品牌质量的标准,做好质量工作工作以及品牌质量的检验工作。 

其次是品牌文化战略。国内企业要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就应当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真正彰显出时代性与民族性,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进一步实现个性化与理性化的需要,真正促进品牌资产的积累,促进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企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最后是品牌市场战略。国内企业必须要瞄准目标市场,结合实际经营发展状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战略进一步打开市场,保证品牌战略的推进实施。企业应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开辟市场,借助于科学的营销措施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实施品牌战略时,市场战略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企业需要塑造自己独有的品牌,开展好品牌市场规划。 

三、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必要性 

(一)品牌战略是统领性战略 

品牌战略属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种,表现出长期性、系统性以及全局性的特征。它应当基于明确与统一的且具备差异化特征的品牌地位,同时借助于其他相匹配的发展战略才能够真正获得更好的市场效果。对于企业营销战略的重组,品牌战略表现出极强的统领性,属于其他各项配套战略制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果企业品牌战略不能够有序推进,那么其他战略的制定都是盲目的。 

(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指的是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具体地位以及实际价值。好的企业形象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资产,同时也是企业自身竞争力提升的有效保证。品牌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企业形象的塑造,国际国内各大知名品牌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而品牌战略取得成功且具备良好企业形象的公司比如说格力空调、可口可乐、微软等。能够发现,品牌战略的有序推进能够有效地优化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的塑造也能够反作用于品牌战略的推进,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 

(三)有效促进产品销售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谁可以实现产品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的跳跃,谁就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就可以达成预期经营管理目标。营销属于企业运营发展的灵魂,品牌战略属于一种促销方式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消费者也能够逐渐地了解产品品牌的价值,对品牌慢慢地产生信赖。企业营销管理部门必须要紧紧抓住品牌战略这一武器,进一步打开自身产品的市场。 

(四)指导市场和引导消费 

消费者进行购买和消费行为的主要过程一般来说都是基于对市场信息以及企业产品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和了解的,企业品牌战略的推进不但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他们所需要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可以给消费者带来选择本品牌的重要理由,能够让消费者在心中对该品牌形成一种信赖感,从而让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重要的地位,也能够引导消费者购买本品牌的产品。可以说,品牌战略的实施不但能够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产品市场的发展。 

四、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品牌意识 

从实际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都开始积极树立品牌战略意识,很多企业都需要长期性的品牌战略来指导其发展。企业管理者应当意识到品牌战略的实施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树立品牌战略意识的过程中也应当开始制定品牌战略规划,进一步突出自身产品的优势与特点,进一步促进产品质量的提升,全面开展市场调研工作,做好品牌形象的树立和传播工作。在塑造符合企业实际的品牌形象的基础上还应当对品牌战略有一个理性的考量,从实际出发建立品牌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履行好品牌承诺。

     (二)确定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的实施往往直接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成败,也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的统领,是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先做对的事,之后再把事情做对,品牌战略即是正确的时,若一开始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那么无论过程怎样努力,最终都是不好的结果。现阶段全球大品牌不过500家,大型企业也不过500多家,在消费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状态下,企业所开发的商品必须要彰显出异质性,具有企业所独有的特征,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品牌战略实施的最终成功,其重点是这一异质性必须要结合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开发,很多知名品牌都是因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而最终取得成功的。 

(三)加大研发创新 

国内企业要塑造自身的知名品牌,首先必须要努力增强自身的产量质量和基本效益,确保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经受消费者以及市场的考验。产品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是国内企业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同时也是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的动力,唯有提高资金投入,在产品的设计以及生产技术方面不断突破,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换代升级,争取生产出技术相对领先、附加值较高且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唯有确保企业产品具有质量优势,国内企业才能够进一步推进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 

(四)追求品牌质量 

质量属于企业品牌的生命和灵魂,如果产品失去质量,品牌就如同无水之源,就失去了其根本立足点。优秀品牌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即是可以带来更加可靠的质量保证。很多消费者都希望购买名牌产品,甚至不惜花费更高的价格来购置名牌,正是因为名牌产品自身所具有的质量优势,名牌产品基本上都是依赖于其优秀的质量为基础的。质量是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的关键,也是让消费者对这一品牌更加信赖的基本要素,是品牌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若企业不注重产品质量,就无法真正建设知名品牌,反而还会造成企业效益的下降。另外,较高的产品质量也会促进品牌的建设成长,给品牌提供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国内诸多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必须要突破的关卡。 

(五)建设品牌团队 

国内企业应当进一步强调品牌资源管理工作,建立可以有效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机制,从而构建一个高水平的稳定的品牌管理团队,积极探究符合自身企业实际情况的职工培训激励手段。在企业内部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内部职工自身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制度措施,选择激励手段来给内部职工进行物质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奖励,进一步挖掘出其潜在价值,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够在企业中营造出一种压力氛围,给内部职工更多的责任和竞争压力,从而让内部职工能够自觉地产生危机意识,形成一种职业压力与动力。另外还应当给予职工更充足的保障,发挥出其潜在能力和价值。 

(六)加强品牌管理 

企业必须要构建更加科学和规范化的品牌管理目标,对企业品牌进一步开发与维护,这是提升品牌管理工作效率的关键,才能够让企业品牌从无形朝着有形转变,逐渐进入更有序的发展轨道。品牌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不单单包含了对市场环境的深入调研,包含了对消费者和竞争企业具体情况的调研,对外部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对品牌战略实施科学策划,同时还应当第一时间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出合理反应,对品牌宣传工作的时机有准确的掌控,在符合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对管理成本实施有效的控制,对企业利润予以科学分配,尽可能的促进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品牌管理队伍应当由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主,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具体实施和运作情况直接负责。 

(七)做好危机管理 

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潜在的危险因素,没有出现危机事件并不代表危险因素不存在。如果企业已经出现了影响到品牌的事件,若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辛辛苦苦建立起的品牌形象毁于一旦,另外品牌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在于进行事前预防,即是对品牌形象做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针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及时防范,制定较为完善的应急处理措施。一般来说品牌危机包含了两种结果:其一是通过正确科学的手段让企业渡过难关,同时增强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其二是采取的对策不合理,或者是因为面临的危机过大难以及时挽回局面,从而导致品牌的没落。所以国内企业必须要真正对危机管理工作引起重视,特别是应当不断创新发展品牌,增强品牌的产品质量。 

(八)融入民族元素 

企業所提供的所有商品以及服务都应当有人的参与,而不同的人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和文化水平是不同的,企业管理者在实施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应当在品牌中渗透民族元素,当国内品牌进入到国际市场之后,以民族元素为依托的国家形象和国人的价值取向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形成,此时品牌便成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那么针对国内企业品牌在坚持走国家化道路的过程中,要真正把民族化和地区化当成是品牌发展战略,借助于各省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把企业品牌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真正将民族元素和企业品牌文化相融合,不断促进企业品牌档次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任思远.中小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7(02) 

[2]李磊.企业品牌的战略选择[J].现代企业文化(上),2017(01) 

[3]王艳梅.学习优秀企业文化实施品牌企业战略[J].东方企业文化,2016(12)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资本运营策略

核心竞争力指的是组织内部整合过的知识、技能和怎样对其进行协调、整合。资本运营,指的是企业对自身拥有的各项存量资本进行优化配量、流动等方式的有效运营,将其变为活化资本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从其对企业规模产生的影响来看,资本运营可以分为扩张型、收缩型和内变型资本运营。

一、核心竞争力概述

核心竞争力是能够使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领先其他对手的一种或几种能力,是能够让企业在某个或多个领域占据优势的内在资源。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更是不断创新营销和管理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因而其具有持久性和一定的刚性。

二、资本运营概述

企业的资本运营是对内部管理和外部交易战略的有效运用,现代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来增加竞争实力以持续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扩张型资本运营是企业在既有的资本结构下以内部积累、兼并收购等手段来扩大企业资本规模,根据产权的流动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型、纵向型和混合型资本扩张;收缩型资本运营是企业为提高运行效率和实现价值最大化而将自身拥有的机构和资产分离出一部分,以减小企业的规模,常见的有资产剥离、分拆上市等形式。

三、资本运营现状

近年来,我国有很多企业借鉴国际上成功的资本运营经验实现了企业的发展目标,提升了核心竞争力。然而资本运营在我国实践的时间毕竟很短,我国企业对资本运营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不少企业都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个别企业甚至因失败而倒闭。对资本运营理解错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脱节

有人认为资本运营是独立的经营形态,它与生产经营相互独立存在,有着高智力、高收益而且非生产性的特征。这种错误的认识会把资本运营带入歧途,事实上资本运营除了企业并购等产权资本运作外,更是始于生产经营并最终为其服务的经营形态。如果与生产运营脱节,资本运营就会偏离企业的根本,承担更高的风险,并极有可能走向失败。

(二)片面的追求“规模经济”

目前还有不少企业认为只要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行企业规模的扩张就能够实现规模经济,简单的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规模经济是同一个概念。而事实上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围绕整体战略目标,是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盲目的扩张。过于追求“规模经济”而盲目的资本扩张也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额外的风险。

(三)过于追求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并提供更多的盈利机会和更高的资本运作效率,然而在另一方面多元化经营也容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短缺、投资膨胀等方面的问题,经常会出现企业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降低的现象,很多企业不仅没能在各行业获得较好的发展,更丧失了主业的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都缺乏多元化经营的能力,多元化经营必须要明确战略目标,保持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四)过于追求低成本扩张

目前我国有不少的企业热衷于 “低成本扩张”,认为以最低的投资来获得最大的资产收益能够实现企业资产的迅速扩张。而事实上大多数热衷于“低成本扩张”的企业都只看到了并购的基础成本,没能重视扩张后的整合成本和自身的整合能力,常存在并购企业没有能力让目标企业再次发展,却让自身步入困境而成为被收购目标的现象。企业并购其他企业的关键并不仅是以尽量低的价格来获得较高的资产,还要考虑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技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是否能够符合企业战略目标,在考虑整合成本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在扩张企业规模的同时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资本运营策略

若想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的资本运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资本运营理念

企业的决策者需要正确的理解资本运营,在制定整体战略的同时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资本运营策略,将资本运营作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工具。

(二)资本运营队伍

资本运营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管理队伍,保证队伍具有统一的价值观和合理的能力、专业结构,并实施法治化管理来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

(三)人力资本运营

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施科学、全方面的人力资本运营,通过科学的人才机制实施企业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

(四)资本运营机制

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风险、效率、调节、发展机制来完善资本运营机制,进而规避风险,高效率、高收益的进行资本运营。

(五)金融体系

目前,企业的资本运营受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金融政策的影响,因而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为企业的资本运营提供更广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总结

资本运营有股票上市、参股联合等方式。在现实的资本运营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变化和创新,在学习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的同时总结出适合自身的资本运营策略,以更好的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忠孝,隋冰.浅议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商业研究, 2008,(10)

篇9

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一直保持了超过30%的增长速度,规模持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无论是产业的总体规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都与软件产业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软件产业整体水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软件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当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就是要以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掌握一批核心软件技术和创新成果,全面提升软件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第3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即将在中国成为新的发展热点。产品的更新换代产生了新的消费需求,需要有新的技术和产品与它相适应,最易推动各种软件层出不穷地创新和出现。此外,由于电信网、互联网、广告网的融合是必然趋势,各种技术的相互融合又会催生新的消费需求,市场需求和技术的相互发展,为我们的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研究这种发展态势,抓住机遇来实现创新。

二、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软件企业。企业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也是产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我国软件企业尽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企业的规模依然偏小,核心竞争力还不强。我们要继续实施大公司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有关部门应该提供周到的服务、有效的咨询和指导,支持软件出口基地的建设,鼓励有产业规模、品牌优势和出口前景的软件企业走出去,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中,学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配置资源,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及服务机构,不断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

三、加快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打造中国软件的整体品牌。从我国软件发展的历程来看,原来主要是以内需为主,使得我国软件出口的总体规模较小,在世界市场占有度和知名度较低,导致与国际知名公司的合作度也不高,深层次的合作较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调配资源,我们也要学会在全球调配资源以实现在产业链过程中适应这种调整和变化。政府要大力实施软件产业的国家品牌战略,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整合资源、联合协作、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中国软件的品牌,使其在国际化软件市场上树立良好的产业形象,加快我国软件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增强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篇10

摘 要 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加强和重点的转变,企业的竞争不再限于产品、服务方面的竞争,也表现在品牌、企业文化方面的竞争。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需要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作用。本文对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途径进行了具体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业文化软实力 核心竞争力 作用机理 一、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企业文化软实力由物质力、精神力、行为力、制度力组成,在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具有不同作用。精神力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企业文化软实力中处于核心地位。精神力对物质力、行为力、制度力均有一定影响,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作用力。

(一)精神力的提升作用

企业的精神文化包含企业道德、价值观、精神以及员工的职业道德。其中,企业的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对企业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灵魂,对企业的全部活动产生影响。因此精神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支柱。

(二)物质力的提升作用

物质力体现了企业物质文化,包括产品、技术、品牌、企业形象多种因素。现代消费者对服务和品牌的重视程度加深,企业产品竞争从质量、价值转变为品牌和服务竞争,这种竞争属于技术和文化竞争。竞争重点转变使企业增加了对技术和文化的投入,由此带来的差异优势替代价格优势。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能够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企业不仅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能够为客户提供富有文化价值的产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以文化为枢纽确保和促进企业的经营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三)行为力的提升作用

从行为方面来看,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员工行为方式即员工受到企业统一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实现多种生产技能协调和技术有机结合效果的组织运行。行为力是企业员工组织纪律、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的表现,如果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就会形成为企业服务的价值理念,积极参与工作,有利于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行为力作为催化剂能够为核心竞争力带来提升,但需要建立在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上,并在企业范围内加强对全体员工的渗透。

(四)制度力的提升作用

制度力是企业领导体制、组织结构、企业民主、决策方式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其他行为规范。企业的制度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对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根据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能够制定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的规章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战略。制度力对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可靠的保障作用。企业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发展制度力,建立完善的制度,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更新观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水平

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能力,首先要对加深对企业文化含义和作用的认知,只有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才能够理解企业文化对其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加大对政策、资金、管理的投入,增强文化建设力度。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要对其所包含的不同层面进行明确的界定,分析各自功能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实现对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建立健全企业各方面的规章制度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而是企业在长期建设发展过程中提炼总结出来的,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较强的过程。企业要形成并发展独特的文化,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为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在企业的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要将文化制度建设作为工作重要环节,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引入文化建设,加大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投入,保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顺利。

(三)与时俱进,树立创新理念

企业文化在长期过程中形成,具有稳定性,但企业需要与时展保持同步,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发展。企业要以文化软实力推动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要顺利时展潮流,借鉴和参考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与时俱进,使企业文化具备时代特性,有效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竞争。企业应该在文化建设过程树立创新意识,提高企业文化内容和内涵的丰富程度,将自身实际情况与外部市场环境有机结合,保证文化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软实力为企业高效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可靠依据,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形成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文化,能够顺应市场竞争趋势,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提高对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制度建设,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