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我国法学界有一句备受推崇的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语)。与此相一致,形式各异的经验、实证方法在法学研究中备受青睐。但法理学正像它的别名法哲学所提示的那样,严格说来它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非法学的一个学科。就此而言,仅强调经验实证方法未必符合法哲学的本性。源于黑格尔的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这一方法经哲学的改造,以“辩证法”的形式为人们所熟知。我国法理学一直把唯物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原则加以提倡,但在实际研究中这一原则却陷于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窘境。在法学语境下,这种方法常常被简单地斥为抽象的、思辨的哲学方法,一方面受到规范方法的排斥,另一方面受到社会学方法的冲击。这种状况是没有真正理解逻辑学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的真实内涵和深刻意义造成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一个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三统一的哲学方法论体系。它以“绝对理念”自我运动的形式展开,蕴含了一系列重要的世界观、方法论原则:(1)统一性原理:“绝对理念”逻辑先在地蕴含于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中,人类的思维与客观世界服从于同一规律;(2)发展原理:“绝对理念”以具体化为发展原则,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式展现为“概念辩证法”;(3)内在否定性原理(矛盾原理):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的否定性,即事物本身的矛盾、有限性;在它的推动下,一切发展都是事物本身从自在到自为的自我运动、自我发展;(4)反思性的认识原理:作为认识对象的存在的本质是理念、概念、思想,因此认识即反思;(5)自由-必然性原理:真理是全体、过程通过“各个环节的必然性”实现的“全体的自由性”,因而是自由与必然的统一;(6)融贯性原理:真理不仅是认识论的,同时是本体论、方法论的,逻辑学作为同一性哲学持有融贯论的真理观;(7)体系性思维与体系化方法:理论所涉及的多方面因素只有通过体系性思维和体系化方法才能得到妥当的安排、准确的解释和完整的表述。透过“绝对理念”的神秘面纱,逻辑学方法对学术研究的最基本启示是:要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去推进对它的思考,使研究过程和结论呈现出一种必然性的联系。逻辑学方法之所以具有方法论原则的地位和意义,原因在于:(1)逻辑学方法不是普通的研究方法,作为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它是真正的思想方法、思维方法,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其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根据。其他研究方法多是在途径、手段的意义上使用,本身不具有推进思想发展的动力,是无方向、无灵魂的,只有在人的思维逻辑地提出要求时,它们才是必要的。(2)逻辑学方法不仅是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而且以人类思想运动的逻辑展现思维和存在服从于同一规律,它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换言之,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方法与内容不分”的“内涵逻辑”,堪称“方法的方法”。
逻辑学方法对法理学研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一,抽象问题具体化。
相对于部门法学,法理学常被评论为抽象、无用。这与对法理学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1)割裂式的抽象法理学,认为法理学与部门法学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这种理解把法理学与部门法学割裂开,正是逻辑学方法所反对的。按照逻辑学,所谓抽象不是具体之外、之上的幽灵,抽象、一般、普遍寓于具体、个别、特殊之中,正像离开苹果、葡萄、樱桃等无法想象水果一样,脱离部门法学的抽象法理学也并不恰当。(2)缩写式、摘要式的法理学,认为法理学是具有最大普遍性、最高概括性的法学理论。问题是,这种经由“提取公因式”或取“最大公约数”而形成的法理学,究竟有多大意义?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一致的,那么它是多余的。如果它与部门法学是不一致的,那么它是无用的。这两种法理学观都试图从研究对象上区分法理学与部门法学,进而都陷入在法学的对象世界里难以找到法理学独立领地的困境。
对此,逻辑学从思维方法与对象统一的角度定位哲学性学科,强调哲学从而法哲学是以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而立足。虽然法理学在法学对象世界的版图中没有独占一席之地,但它作为特有的思维方式却渗透于所有部门法学中。因此,当强调对象的法理学变得“无家可归”时,作为思维方法的法理学反而真正实现了“四海为家”。法理学研究需要“从抽象到具体”,将部门法哲学从一般法理学中区分出来加以专门研究是这一要求的体现。但这一努力仍然存有缺憾:在部门法哲学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多是诸如刑法哲学、民法哲学、行政法哲学一类的单科性研究,而缺少各部门法之间的一种“填平补齐”式的研究,即对各部门法中有关联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会有非常不同的样态以及彼此之间是否可以相互借鉴,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合理的解释。例如:为什么唯有刑法学发展出精致的构成要件理论而别的法律部门没有?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分类能否成为贯通所有法律部门的一种基础性分类?特别是行政法律行为与行政事实行为是否及能否与民法中采用统一的分类标准?源自私法的霍菲尔德的八个基本法律概念、四种法律关系的“元形式”能否及如何运用于公法领域?为什么在对行为的合法性评价之外,还存在有效性评价(民法)和合理性评价(行政法)?合法性、违法性、有效性概念能否在各部门法中得到统一的解释?竞合问题为何在刑法别突出而在其他法律部门并不明显?法律冲突或竞合得否在规范的逻辑结构上给予精确的说明?违法、过错、责任之间的关系能否在法理学中给予统一的说明?如何在法理学层面说明部门法之间的界限,特别是行政法、民事侵权法与刑法之间的界限?诸如此类的问题,既不同于一般法理学问题,也不同于单科性的部门法哲学,而是部门法之间的问题处于宏观与微观之间,可称之为“中观法理学”。这是目前法理学研究中极为缺乏的一块,也是较为困难的一个领域。它要求研究者至少对一个部门法有精深的理解。中观法理学的基本诉求是:建构一套一般性、统一性的法哲学理论,又能以这种统一性理论为基础对各部门法的特殊性、差异性作出恰当的解释和合理的说明。中观法理学的基本方法是:通过比较各部门法相关理论的异同,追问其共同性基础和差异性根源,探寻相互借鉴的可能和限度,进而深化对部门法理论的理解。从研究方法的角度说,中观法理学也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比较法。它认为部门法的区分不应当成为画地为牢、相互隔绝、各自为政的理由,以各部门法的任务、目的不同回答这类问题恐怕过于简单而无实益,不同部门法中具有相关性的理论之间的比较性思考,对于深化部门法学和法理学研究都大有裨益。#p#分页标题#e#
第二,横向问题纵向化。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逻辑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按这一原则,内容丰富、流派纷呈的法哲学史是法哲学理论得以展开的必然性环节。法哲学史是历史形态的法哲学,法哲学是理论形态的法哲学史。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体现了对法哲学史与论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结合我国法理学研究现状,把这一原则转述为“横向问题纵向化”或许更能切中要害,因为我们现有的法理学研究,以论为主,鲜有史的意识。倒是国外的一些法哲学著作较多体现了“史论结合”、“以史带论”的方法。“横向问题纵向化”提醒我们对于那些具有永恒性、根本性的法哲学问题(比如公平、正义、权利、自由等),最有效的研究方法就是追随思想史上那些巨人的思考,循着先哲们的思想轨迹,首先学会“照着想”,再努力学会“接着想”,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进相关问题的思考。把法哲学问题融入既有的思想传统、理论脉络、学术资源中去讨论,不仅是进入法哲学门径的简捷方法,而且是法哲学研究取得实质性创新的不二法门。离开思想传统,我们的思考要么不着边际,要么是重复劳动。只有“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才有可能从当下语境出发做出“对最古老问题的最新解答”。“横向问题纵向化”在把法哲学理论具体化的同时,也把法哲学史提升到法哲学的水平。这就是说,要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个思想流派所处的逻辑位置,既避免法哲学理论的抽象、空疏,也避免把法哲学史处理成偶然、散乱、无序的流派或人物思想的清单。史论融合基础上的法理学研究,首先应当强化流派意识,不仅要认识到流派是法哲学的存在方式,而且要认识到我们的思考若要合逻辑,必定属于某一流派,企图建构超流派的理论是徒劳无益的,超流派的思考只能导致逻辑不清、思维混乱。其次,在法哲学的理论结构中说明各流派的位置,就是把单个流派的思想的“片面的深刻性”,理解和把握为作为真理的“全体的自由性”的“环节的必然性”。最后,同一流派思想的修正,不同流派理论的折中、妥协只有建立在清晰的流派意识基础上,才是可理解的。理论的纯粹和典型,尽管可能与极端化、片面性相伴随,却是理解各种复合的、复杂的理论形态的基点和前提。就此来说,实证主义者说的“错也要错得清楚”是一个特别值得遵循的思想原则。
第三,现实问题理论化。
强调法学研究面向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无疑是正确的,但我们也要认识到,“面向现实”是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深层的而不是浅表的、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按照逻辑学的思想,现实不能等同于现象、现存只有具有合理性的现存才是现实。合理性意味着现实之成为现实的根据,其中蕴含的理性、理论才是灵魂性的东西。因此,我们应当避免把“面向现实”以及与之关联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简单化、庸俗化。这里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例作简要分析。显然,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原则在法学研究中也是有效的,但实际上,这些原则常常被误解、误用。其根源是:对实际(现实对象)只是从客体的方面而“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即不是当作人的实践去理解。于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变成“一切向实际靠拢”。“实际”被理解为冰冷僵硬、外在于人的客观事实,看不到支撑现实的背后的理论,“实际”沦为经验表象,进而只有“实际”没有“出发”。(2)“理论联系实际”变成“没有理论,只有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中往往成为离开理论、只谈实际的借口,以至有的法学教授直斥这一原则是伪命题。(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变成“就事论事”。一旦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把理论抛之脑后、束之高阁,而陷于事务性的叙述;一旦强调理论,就离开了具体内容或问题而使理论抽象化、空疏化。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探究型;动手操作;分组实验
现在的中专学生接触电脑普遍较早,不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真正到了学习这门课程时,他们会发现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并不像平常上网那样轻松愉快,反而感觉这门课学习起来非常枯燥和抽象,慢慢地便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失去了兴趣,继而上课不再认真听讲,恶性循环,不懂的知识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才能学好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呢?
一、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1)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新课,内容非常抽象,很多问题需要他们自己去想象。有些学生上课时非常专心,又是听讲,又是记录,忙个不停,可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是因为他们有许多“拦路虎”没有在课前扫除,课堂上只顾着听和记,没有时间消化。如果课前做好充分预习,情况就不一样了,对于一般问题可以自己解决,疑难问题做上记号,留到课上解决,有重点地听和记,效果会好得多。
(2)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学过的课程,整理课堂笔记,做到温故而知新。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存在这种情况:学生自己看书看不太懂,听老师讲过后会明白,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又想不起来了,而回过头来再看书本,也不明白了。所以上课记好笔记,课后整理课堂笔记是计算机网络知识“反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回顾上课的过程,再次“品味”课堂上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也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二、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教师要做好新课的导入工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抽象的课程,学生学习时的主动性都不太高,所以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同时,要想想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感兴趣。另外,教师要注意课堂时间的配置,保证上课节奏的紧凑,减少学生“开小差”的时间。教师可及时提出一些问题,让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及时地“回到”课堂中。
(2)教师教学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教师授课时应该及时将学科前沿、科研成果与经验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避免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又保证了教学内容新颖生动,教学效果良好。
(3)教师可以考虑改变讲授地点,直接在计算机机房进行教学。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操作课程,除了少数纯理论的章节在教室讲解外,其余课程均可在机房内操作学习,尽量使学生边学边练,在大量的练习中掌握知识点。教师在机房的讲授过程中可以适当让学生先动手自己操作,出现错误或者遇到不会的知识点时,教师从旁指导,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相对应的知识。
(4)教师可以探究型教学法为主进行教学。有些老师认为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新的课程,而且比较抽象,所以主要会采用授导型教学,但是这样出现的后果是学生们思考的较少,老师教的偏多,不能调动学生学的同时及时思考,最终无法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如果尝试在计算机网络学习中采用探究型教学法,则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老师再带领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剖析,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他们的学习经验,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5)可以采用老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分组实验作用大,效果明显,成功的分组实验,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加深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快乐中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分组实验往往是3~4人一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共同探讨完成实验。最后,老师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实验进行总结评估,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确保实验课的效果。在总结评估时,既要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进行表扬,也要客观地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尤其对错误的操作要重点指出,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实验时当然要力求成功,但也允许失败,失败了,就要弄清楚失败的原因。
要想学好计算机网络,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刚入门的学生,我会提出让其课后继续学习计算机网络的要求,并帮助学生解决其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关于计算机网络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能真正学精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 李清玲.计算机教学过程中的网络安全教育[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3).
篇3
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 ,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1 引言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之一。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就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加强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小学数学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把逻辑思维的趣味还给学生
“以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莱辛的这句曾激励无数人的至理名言让我茅塞顿开。我为何不从根源上让学生品尝到逻辑思维的甜头呢?
在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动脑思考得到新的知识。例如:讲圆周率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圆周率这个概念,明白圆周率是怎样得来的。我在给学生讲了圆的各部分名称以后,组织他们完成一个实际测量和计算的作业。目的在于在实践中学习,是肯于动脑筋想问题的,对于新学的基本概念清楚明白,对于基础知识掌握得十分牢固,因此,以后涉及到圆周率的计算问题时,很少发现错误。
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给学生提出思考问题。学生在自学中,有时抓不住重点,不愿意动脑筋想。我就采取留预习题和复习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刻地研究问题。在留作业题时,我按照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程度尽可能提出难易适度的关键性的问题。多年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如果提出的问题正好提在学生的疑点上,而他们又有强烈的释疑要求,那就得及时、准确,学生就愿意动脑去想。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在教学中,我还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提出疑点越多,解决问题越彻底,学习就越深入。
3 充分设计好练习题以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得。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3.1 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得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3.2 设计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但是,做有不同解法的练习题时,不宜让学生片面追求解法的数量,而要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思路,或运用不同的知识去解决,并且要找出简便的解法。
3.3 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在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思维,往往出一些超过大纲课本范围的题目,这样不仅会增加学生负担,而且由于难度太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思维的灵活性。
4 要重视对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思维品质如何将直接影响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因此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必须重视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4.1 培养思维敏捷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也可这样算”、“看谁算得快”、“怎样算简单就怎样算”等提示,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类比,拓宽思路,选择最佳思路,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4.2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教学中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启发学生联想起分数应用题……这样可以调整和完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的“几”,到百分之几的“几”,从而使之连成一个整体,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广阔性,也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4.3 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借助形象思维的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劝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5 结束语
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 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 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 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积极的营造良好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独立空间,从根本上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全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发展,全面地培养以及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一、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不够合理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集理论与实践与一体的综合学科,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软硬件的结合,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但是当前计算机网络教学存在教学模式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还是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学生缺少实践应用的机会,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的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其创新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2.教师的专业实践经验缺乏
计算机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许多教师因为没有参与过网络的管理和设计,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其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就会显露出来,同时固有的实践知识过于陈旧,会严重影响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并且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教师缺少专业的经验必定会成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的重大阻碍。
3.网络教学环境亟待解决
在许多中职院校,网络实验缺少标准的环境,许多学校都存在实验室条件差和设备陈旧的问题。例如,在许多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验的时候,存在着很多学生共用一台设备,导致许多学生没有实践机会的问题。或者设备过于陈旧,不能够进行一些专业的实验等。这样网络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对于教学的有效性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做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法
1.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
想要做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首先,应该优化教学内容,简化抽象知识。因为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所以针对学科中过于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删除或者简化,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理解知识,从而保证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实际操作的讲解。例如,在遇到网络故障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对实际操作的步骤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明白,从而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
2.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想要做好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实践,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践来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应该改善计算机网络实践环境,从而保证更多的网络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更加具体和规范。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布线、服务器设置和网页设计等,通过相关方面的教学,使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能力有效提高。
3.组织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针对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例如,学校应该组织相关的培训,加强对于教师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引导教师开展更多的计算机网络实践练习,从而使教师在不断的网络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经验,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有效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4.丰富考核方式,保证提高学习能力
篇5
在新课引入环节,借助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诸如“曹冲称象”、“真假皇冠”、阿基米德简介等有关浮力的趣味小故事与背景知识。这样,可调动学生阅读与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知识库,初步感知。同时,也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发挥联想,大胆猜想哪些因素影响了浮力大小?给后续探究学习做好铺垫。其次,提出实验方法,验证猜想。教师可指导同学们借助电脑上网搜索有关资料,既可以自由访问有关网站,也可以查阅教师提供的网站。这样,可培养学生自觉意识与主体意识,也让学生开阔视野,学会辨析、筛选,由众多网络资源中提炼所需信息,并合理加工整合,变为自己的语言与知识。这样,学生会更深刻的认识浮力,在交流讨论活动中,学生也会更主动的参与,思考角度会更全面,提出了各种实验验证方案。而后师生选取较好的、可行的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协助合作完成,增强体验。教学后,教师还可要求学生自选练习题,进行巩固训练,在规定时间提交,电脑会动反馈结果。这样,符合因材施教的特点,可让各层次的同学都能“吃饱、吃好”。另外,教师还可进行总结归纳,呈现知识结构网络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再次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微格教学法,优化知识呈现方式
微格教学,也有“微型教学”、“小型教学”之称,其创始人德瓦埃•特•爱伦博士说其是个缩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是教师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随着这一教学方法的逐步发展,开始运用到教学训练中,利用电视摄录像设备等现代化技术对学习者的某种技能加以训练,即引导学生观摩录像示范片,然后师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技能。其特点如下:首先,在微格教学中,通常围绕几个技能展开,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其次,通过信息技术来记录学生行为,可及时反馈信息,可强化训练效果。另外,微格教学将有关理论知识与学习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热情。此外,微格教学遵循“教师为导、学生为主的”训练,有思考讨论、角色扮演、小组交流等活动,可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学生自我创造能力。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微格教学法,优化知识呈现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如教学《力与运动的关系》时,教师可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微格教学,播放一些生活事例,比如多媒体播放视频:足球比赛、小车运动等,呈现问题包:它们为什么会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呢?倘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会是什么力呢?物体运动与静止到底遵循怎样的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现象,认识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后利用多媒体模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①在演示实验中,运用了哪一方法对小车所受阻力进行改变?
②阻力方向如何?与运动的方向关系怎样?
篇6
小学生进入中年级,第二信号系统活动逐渐占主要地位。他们的学习不再像初入学时那样依赖直接的刺激 物,他们的抽象思维已有所发展,具备了从简单的比较、分类向简单的推理、概括等逻辑方法发展的基础。因 此,中年级概念教学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开始要求用较严谨的语言表述概念的内涵。相对于低年级,在表述概念的内涵时,教材逐渐加强了 语言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要求。教材中,日常性的语言大大减少,如“东西”之类的词语越来越少,取而代之 的是科学上常用的“物体”等词语。
其二,教材所揭示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仍然是较低层次的。教材所揭示的概念的内涵或外延都是比较简单 的、基本的。例如:“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这里只揭示了“浮力” 的方向,并没有涉及浮力是如何产生的,浮力的本质(水的压力差)等。值得一提的是,有许多概念,教材并 没有要求揭示其内涵和外延。这类概念,或者是直接引用儿童日常生活中已形成的概念,如“螺丝钉”、“喷 壶”等;或者在引入日常概念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特征,如“果实”、“鸟”等;或者是直接引入科学概念, 让儿童通过多次接触、使用这些概念,去体验这些概念的大致含义,如“脊柱”、“关节”等;还有些概念是 在让儿童观察自然事物范例的基础上,运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抽象出来的,如“哺乳动物”、“溶解”等。
根据以上两点特征以及概念本身的基本逻辑特征,教师在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应注意只使用简单的 和基础的逻辑方法,并且只要求学生用这些逻辑方法去获得概念,不要求他们知道这些方法本身的内涵。在中 年级,这些简单的和基础的逻辑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概念的限制法和概括法
概念的限制法是由外延宽的概念过渡到外延窄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要增加原概念的内涵 ,使它的外延相应地减少而过渡到新的外延较窄的概念。例如“砂质土”的概念可由“土壤”的概念通过限制 而来:
土壤——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土。
砂质土——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含砂多的土。
原概念的内涵增加了“含砂多”,就可使其外延缩小,变为外延窄的“砂质土”这个新概念。
概念的限制法只在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中进行,而且有一定的限度。例如,
限制 限制 限制 果实─肉果─苹果─红玉苹果。限制到具体的种“红玉苹果”,就不能继续限制下去了。
概念的概括法是由外延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宽的概念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时,就要通过减少原概念 的内涵,使它的外延相应地扩大,转化为外延宽的新概念。例如,“土壤”的概念可以由“砂质土”的概念通 过概括而来:在“砂质土”的内涵中减去“含砂多的”几个字,便可得到“土壤”的概念。
由于中年级儿童的认知水平有限,自然教材并没有严格按这种逻辑方法获得概念,往往通过观察直观形象 的自然事物或现象,然后运用语言归纳(概括)来得出概念。例如,“哺乳动物”,是在让学生观察猫、牛、 猴、狮子的外形、繁殖、喂养后代的情况,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之后,再进行归纳:“猫、牛、猴、狮子在外 形和繁殖、喂养后代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它们是同一类动物,叫做哺乳动物。”教材中还有“金属”、“水 的净化”等概念,也是采用类似方法获得的。诚然,这还是属于由外延窄的概念过渡到外延宽的概念,也是概 括的一种形式。
二、概念的定义法。
它是通过揭示邻近属概念和种差来说明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用公式表示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属概念
定义法在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有三种形式:
1.性质定义 指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性质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如:
(附图 {图})
~~表示种差;==表示邻近属概念;
——表示被定义概念。(下同)
教材中还有“螺丝钉的共同特征”、“水的浮力”、“骨胳”、“污染物”、“温度”、“导体”、“绝 缘体”、“热胀冷缩”等概念,是运用性质定义来揭示概念内涵的。
2.发生定义 指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产生或形成过程中的特征、来源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 如:
(附图 {图})
教材中还有“大气”、“脱臼”、“污染源”、“摆”、“摄氏温度”等概念是运用发生定义来揭示概念 内涵的。
3.功用定义 用被定义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功用作为种差下定义的方法。例如:
(附图 {图})
“土壤”的概念也属功用定义。
三、概念的划分法。
划分是揭示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物质、生物的分类,一般都属于划分法。
划分由划分的母项、子项和划分的依据三个部分组成。例如,对“土壤”概念可作如下划分:
根据含砂和粘土的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砂多的叫砂质土;含粘土多的叫粘质土;砂和粘土含量 差不多的叫壤土。
在这里,含砂和粘土的多少是划分依据,土壤是母项,砂质土、粘质土、壤土是子项。
教材中还有“肉果”和“干果”的概念是通过划分得出来的。
四、语词解释法。
是对语词的意义进行规定或说明的方法。它告诉我们一个语词表达什么概念,并不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不是概念的定义,只是明确概念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例如:
磁铁指南的一端叫做南极。
篇7
关键字:小学数学 学生 逻辑 思维 方法 简谈
一、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5,教师要求学生把5个苹果放在两个盘子里,从而得到四种分法:1和4;2和3;3和2;4和1。由此学生认识到5可以分成1和4,也可以分成2和3等。这就是分析法。反过来,教师又引导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认识:1和4可以组成5,2和3也可以组成5。这就是综合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再一次运用分析、综合方法,指导学生认识5还可以分成5个1,从而知道5里面有5个1;反过来,5个1能组成5。分析、综合法广泛应用于整数的认识、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复合应用题、组合图形的计算等教学中。
二、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在《分类》一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分类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我们每天用的铅笔来分一分类?要求四个人一个小组把铅笔放到一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动手实践,不一会儿就分好了,有的说是按用过的和没用过的分组,有的说是按有橡皮头和没有橡皮头分的,有的说是按牌子分的……,因为铅笔是小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用品,这样在不停的分一分、说一说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比较》一课中,除了教材中的比手掌、比衣服的长短,还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些事物来进行比较?这些看起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是多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不可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关于分类和比较的数学内容,也就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
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比如学生开始学习数学,他就会比较长短,比较大小,进而学会比较多少。然后就会把同样大小的放在一起,相同形状的归为一类。或者把相同属性的数学归并在一起(整数、小数、分数)。前者反映的是比较方法,后者例举的是分类方法。分类常常是通过比较得到的。比较和分类方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三、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例如,10以内加法题一共有45道,学生初学时都是靠记住数的组成进行计算的。但是如果教师帮助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如下的规律,学生的计算就灵活多了:①一个数加上1,其结果就是这个数的后继数。②应用加法的交换性质。③一个数加上2,共13道题,可运用规律①推得。④5+5=10。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其认识水平也可以大大提高。又如,在计算得数是11的加法时,学生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9、3+8、7+4、6+5等几道题之后,从中抽象出“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这样,在学习后面的所有20以内进位加法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凑十法”进行计算了。事实表明,学生一旦掌握了抽象与概括的学习方法,机械记忆就将被意义理解所代替,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四、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如加法的交换律是通过枚举整数中的几个“两个加数交换位置相加和不变”的例子推导概括出来的。这样的推理在小学一年级就可以经常开展训练。如让学生演算下面各题后发现一种规律:7-7=,6-6=,5-5=……9-8=,8-7=……2-1=。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有理、有据的思维。
演绎推理是由一般推到特殊的思维方法。例如一年级学生“算加法想减法”,实际上是以加减互逆关系作为大前提,从而推算出减法式题的计算结果。又如,由“0不能做除数”为大前提,根据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推理出分母和比的后项不能为0。事实上,人们认识事物一般都经历两个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因此,归纳与演绎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归纳推理的判断是一些个别的、特殊的判断,因而它的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例如,虽然有0÷2=0,0÷3=0,0÷100=0,……但并不能因此推出“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所以,人们在得到一般规律性知识以后,还要用某个规律性知识推到某个个别的特殊的知识。一般说来,如果一般规律性知识是真的,那么,所推得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也是真的。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的方法研究事物,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然而,人们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要经历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而抽象概括的过程既要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也要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这些方法通常是在结合使用、交替使用和综合运用中发挥作用。因此,上述逻辑思维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经常用到的一般方法,也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基本方法。我们要根据各年级的教学内容,认真研究哪些逻辑思维方法对学习某个内容所起的作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高职教育应着眼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与我国各重点大学主要培养理论型、研究型人才的观念不同。作者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适用型网络技术人才从“调整教学内容、改变师资结构、完善教学设备、注重行业认证”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2 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技术教学工作的策略
2.1 调整教学内容
本人认为网络专业教学的重点应侧重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管理网络服务器。企业建造的各种网络服务贯穿intranet和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系列和Linux系列操作系统最为常用。因此,两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应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规划,授课形式全部改变为实训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与知识, 从而更快更准确培养企业服务器和桌面系统维护的动手能力。
二是配置与维护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作为构建一个企业主干网络的必要设备,应以现在行业中的主流设备贯穿在教学计划中,我国主流设备主要是Cisco网络设备和H3C网络设备。要培养学生成为当代网络技术人才,当然要用一流设备教学,因其适应面宽,在学生学会了Cisco的设备配置与维护后,与Cisco原理相近的其它厂家的设备其命令和原理,就可以学以致用,手到擒来。
三是学习网络安全。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安全尤为重要。我国重点大学及本科院校在网络安全问题方面主要侧重抽象深奥的理论讲解,虽然在学生中普及,但效果不佳。而高职计算机网络教学是使同学借助网络安全理论,准确熟练判断各种网络威胁,防御网络安全问题,例如抵御DDOS攻击、ICMP攻击、阻止木马和蠕虫侵入、练习利用NBRA过滤主页、病毒防护以及使用radius服务器认证计费,加密数据,数据积沉等等,学生只有经历实验,印象才能深刻,才更好掌握工作能力。
对于综合布线这种一般高职院实践条件较难满足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需要太过苛刻的要求,我建议学生侧重学习掌握线缆性能,判断线缆故障以及使用测试仪器等方面就足够。 类似于这种课程,只需要安排较少学时而突出讲授重点知识即可。
2.2 改变师资结构
一个学校质量的好坏要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都去高职院校任教,他们大多没有丰富经验,所获得的的知识信息较为局限。这些老师大多从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转换,不能更全面的接触到教师行业,致使他们在给学生讲授课程时,对行业所需的知识与重点掌握的必要知识区分含糊不清,甚至本末倒置。对此,我有以下方式以提高师资实践能力:一是学校应将更多机会留给已经在校的教师,鼓舞他们参加教师行业的实践来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二是对那些刚刚引进的本、研毕业生,应该先派他们去自身行业中体验,深入到企业接受一年半载的实际工作,锻练其专业能力,丰富对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增强自身动手的能力;三是引进在行业中资深的、专业技术高超的人才,至于他们的学历条件等要求可以适当降低。
2.3 完善教学设备
可能由于资金缺乏或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对部分高职院校来说实验设备投入不够。实验设备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必不可少的,像路由器、交换机、电脑、线缆测试仪等网络专业的实验设备较为贵重。资金较充余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到很好,而那些资金紧张的高职院校,为弥补设备的不足,以构建网络教学设施将按照“熟悉真实备,模拟器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仅一个具有网络设备的实验室,多个网络专业班级分时共享,学生在实验室时操作到真实设备,再到计算机机房里的模拟器上完成实验,路由交换的模拟器有:Dy-namips,Packet Tracer,HW-RouteSim等。在此本人推荐使用 Dy-namips,此模拟软件加载的是Cisco真实的IOS,可以达到仿真的效果。对于网络服务器,也可以利用真实机房结合虚拟机软件,更便宜、更方便、更安全,并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后练习。
2.4 注重行业认证
在服务器领域,有Linux的认证和微软的MCSE等,而在网络设备和安全方面,大型网络设备的制造商对网络技术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像国外的思科,国内的中兴、华为、锐捷等网络设备生产商,招收的高职毕业生必须要了解他们生产的设备如何使用。有些高职毕业生很幸运地在毕业前取得任意一个网络工程师认证,那他的就业就更加便捷,与有这样需求的公司更加对口,也因此获得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
3 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的网络技术人才,高职院校就必须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其教师必须以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点,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术,培养出适应时代、满足社会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明.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李治龙,黄崇争.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福建电脑.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及其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2
二、 引言
众所周知,21世纪的一些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是一个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要实现信息化就必须依靠完善的网络,因为网络可以非常迅速地传递信息。因此网络现在已经称为信息社会的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技术,不仅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技能,而且高校大学生更应该熟练掌握的基本技能。尤其是网络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掌握好,并能很好的应用。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不仅要结合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这一特点来授课,而且还要认识到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所以任课老师要认真的选好相应教材和补充最新的技术及计算机网络实际运用案例。
二、做好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
(一)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
由于本校是学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础知识相比之下没有学理工科的学生扎实。并且该专业在修改教学大纲的时候就给定位做前台,所以对网络知识的要求不是很高,学生只需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知识就可以。比如OSI的七层参考模型,本校学网络专业的学生只需要掌握每层的功能就可以了。至于更深层次的内容就不需要去掌握。所以在选择教材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过难,但同时也不能过于简单。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提高授课效率与教学效果相一致的原则,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前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我讲学生听,慢慢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因为这门课程理论知识比较多,学生容易思想不集中。我采用布置作业的方式,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下次要讲的内容,在我讲解前,我先找几个同学来讲解,就他对课本的了解来讲解,刚开始学生会感觉别扭,但过上一段时间后,学生感觉这种教学方法很不错。有时候我故意讲错知识点,看学生什么反应,每次我讲错就有学生很快的举手说我讲解的知识点跟书本有出入,但我也不会马上承认错了,我会让学生回去再查下相关资料,下次上课的时候再一起讨论,这样学生就很积极的查阅相关资料,期待下次课的时候好发言。
(三)明确教学内容
教师一定要对讲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细化,针对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反复研究。我们首先明确“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明确各个知识点之间关系,然后在相应的框架内设计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学生的互动形式,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灵活掌握教学过程优化的特点。
下面以“计算机网络简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高效地获得更多的知识,我们将这一节的教学内容由原教学计划的60分钟压缩到40分钟。在讲计算机网络定义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定义,要将比较难理解的语句变化为学生易懂的知识点,在40分钟内我们要学习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定义、分类和应用举例等知识点,为了讲透彻、讲明白,我们通过一系列方法对计算机网络简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设计,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对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和次要问题作了进一步具体的分析,通过思考、研究和分析,确定符合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把教学工作置于切实有效的基础上来。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最好做的详案,理论讲几分钟,在什么时候开始举例,哪个知识点开始提问,重点部分需要讲几分钟,要找出最具有说服力的案例来讲解。只有把这些都做好了,才能上好课,学生也能学到知识。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要做到这些,那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查阅很多相关的资料,让知识点更全面更权威。
(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门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但理论知识多过实践,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会觉得枯燥或者觉得只要自己回去看下书就可以,那要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让学生动手,自己去做试验。在讲网络传输介质的这一章节的时候,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教学,问学生宿舍联网采用的传输介质是什么?由于学生不能准确的去定义,只能说是一根灰色的线,这样就可以告诉他们这根灰色的线就交双绞线。然后再问学生从运行商联网采用的传输介质是什么?学生也不是很清楚,再问学生如果采用无线上网,那传输介质是什么?通过这样一个一个的问题就把知识点给道出来了,这样学生也很容易记住这些知识。然后再问学生有谁知道如何制作这个双绞线的连接方式的,每个学生都摇头,只知道花钱买的时候都是制作好的双绞线,这样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双绞线,水晶头还有已经制作好的网线,让学生先看下这些设备,然后每个学生都发一套这样的东西,模仿已经做的去制作,每个学生都很感兴趣,最后才告诉学生制作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掌握这个知识点。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能我们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我们不讲的内容学生就不怎么去学习。曾经对班上学生做过名义调查,在上课前有多少学生去温习过课本?结果是全班没有一个学生这样做,这就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为了学生以后走向社会能更好的自学,那我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例如,如何组建校园网,这其中涉及到校园网的总体目标、校园网建设过程与应用现状、校园网拓扑结构及主要设备简介等知识点。理论知识让学生觉得没实际性的意义。当时正好本校也在改造校园网,所以我让学生先自己设计下校园网,并根据他们的方案来实地考察和解决,这样学生以前的疑惑全部给解决了,同时,我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拥有100台电脑的网吧。并增加了难度,如何综合布线、子网的划分、后期的升级等。但通过学生交来的作业了解到学生学的很不错,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 实验室配置的更新
试验是检验真理的最好方式之一,如何能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这些理论性知识,有时候全靠讲解是没办法能理解的了,那就只有通过做试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实验室设备要更着发展的步伐随时更新,这样学生学习也才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比如在讲交换机这节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觉得为什么在不同的场合要用到不同的交换机,曾经有学生问我,宿舍里为什么不用2000块钱的交换机,为什么学校的交换机要那么贵,这个为了更好说明这个问题,那就用做试验的方法来解决,当我们将4台电脑联网的时候就没必要花高价钱去买交换机,一般的路由器就可以解决4个人上网问题,但面对成千上万的人需要链接网络的时候就要考虑交换机问题了。通过试验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原因。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和需要,老师不但要上好自己的课,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随时关心市场上的发展和需求,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大多是来自来老师。当然,我们在要求好自己的专业的同时也要讲究教学方法,同样的课程,不同的教学最后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完全不同,要做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马时来.计算机网络实用技术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理论教学;教学方法
1教学思路
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过程,与人类社会中的通信过程有许多相似之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许多抽象的理论概念,不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若能够结合人们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研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自然界的许多知识是有联系的、可以类比的,通过类比,可以做到触类旁通。在对抽象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感到困惑时,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类比,可以让学生很快真正理解计算机网络中对应的理论知识,并且会和计算机网络的具体应用联系起来,留下深刻记忆。在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时,学生也会借助这种类比的方法分析、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们生活中的通信过程,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剖析,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生活中类似的例子阐述比较抽象的对等层协议、服务和接口等概念。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因特网和身边的网络阐述计算机网络的理论基础、核心技术和应用方法。让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能与身边的网络应用紧密联系,知道所学网络知识用在哪里、怎样用。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尽快联系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实例,带着网络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学习,知道要学什么,拥有终生学习的信心和工具。
2网络协议层次与人类通信所使用协议层次的类比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把网络功能划分到不同层次上,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有网络层次之间怎样联系;对等层怎样通过对等层协议理解和通信;网络中的层次、服务、协议和接口怎样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1]。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通信自觉或不自觉使用着分层和协议的概念,这对理解网络协议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会有帮助。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离不开消息的传递,通信就是从一个地点向另一个地点传递消息。人们在通信时也要遵循双方认可的通信协议,只不过人们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着通信的协议。这些通信协议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以至于不会注意它们的存在。
TCP/IP协议就是Internet中计算机设备之间采用的通信语言,可以类比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语言。人们之间的语言交流就要用到双方都遵循的协议,人们要么讲汉语,要么讲英语,双方要能彼此理解对方的语言、所讲的内容和含义,也应能知道讲话内容的分隔,知道讲话内容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以及听不清楚怎么处理,讲错了怎么处理,来不及听怎么处理。人们遵循的这些协议是在自觉不自觉中进行的[2]25-26。
人们之间的会话也在使用分层的概念,之所以感觉不到,是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以两个人之间的自然语言通信为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传输层;语言层;知识层。两个人通信用到的分层协议如图1所示。
1) 传输层。人的发音器官,气流通过声带的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输到人的听觉器官,耳膜感受到声波振动,接收声音。传输层并不关心采用什么语言,也不考虑传输的是什么内容,只要能够发出声音传到对方,对方可以听到声音就行了。
2) 语言层。解决双方通信采用哪一种语言,比如是讲汉语还是讲英语,关心的是彼此能够听得懂通信的语言,但是并不考虑语言所表示的确切含义。
3) 知识层。该层关心彼此通信的内容、双方传递消息的具体含义,与收发双方的文化背景、经验、阅历有关。例如,若有一方从来没有听说过Internet,即使也能辨识听到有关Internet内容的声音,但是双方也无法交流。
网络通信协议是信息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使用的通信语言,是按对等层协议、即通信双方理解的格式设计的。例如,人们常说TCP/IP协议是Internet中的语言。通信是在人们(对象)之间传递消息,计算机网络中的通信对象就是计算机设备。
进一步说明,在计算机网络中,用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 PDU)描述网络协议,计算机网络中计算机设备之间的通信类似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采用的是书面语言,是用二进制语言表示、可以彼此理解、有结构的由二进制数据0或1组成的数据块,即网络协议数据单元PDU。网络体系结构中的每一层次都有该层对应的PDU。PDU由控制部分和数据部分组成,控制部分由若干字段组成,表示通信中用到的双方可以理解和遵循的协议,数据部分为需要传输的信息内容。协议数据单元(PDU)格式如图2所示。
3身边计算机网络协议与层次的位置
人们可能会问,在具体组网时,TCP/IP协议在哪里呢?TCP/IP协议与底层网络协议之间是怎样联系的?要说明这些问题,需要确定协议层次的位置,这里以底层网络采用以太网为例进行讨论。
一般来讲,底层网络涉及到网络体系结构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具体实现时由网络适配器(网卡)描述。对于一个给定的通信链路,链路层协议的主要部分在网络适配器中实现,网络适配器也称为网络接口卡或NIC,通常包括RAM、DSP芯片、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适配器的主要部分是总线接口和链路接口,总线接口在适配器和节点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息,链路接口实现链路层协议,负责形成帧,提供差错控制、信道访问控制等链路层功能,链路接口也包括收发器电路。
而应用层、TCP层、IP层协议包含在操作系统中。目前主流的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Unix、Linux等,均支持TCP/IP协议。TCP/IP协议的位置以及与5层协议的对应关系如图3所示。
在配置网络协议时,顺序是先配置底层网络协议,在计算机主板的扩展槽上插入网卡,网卡可以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功能,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即安装了低两层的网络协议。之后,选择计算机中使用的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若与Internet连接,需要选择TCP/IP协议,绑定IP层协议、TCP层协议和应用层协议,分别对应着网络体系结构中的网络层、运输层和应用层。在相应的操作系统中,可以指定采用的网络协议为TCP/IP协议,然后在TCP/IP协议属性对话框中设置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服务器地址等,从而完成整个TCP/IP协议配置。要清楚网络协议层次绑定的概念,绑定是按自底向上的顺序进行的[2]29-30。
进一步对上述内容进行归纳,说明网络终端节点网络协议的安装和设置步骤:安装网卡驱动程序;指定(安装)TCP/IP协议;绑定网络协议(第一层到第五层);用Ping测试协议安装和配置是否成功。
4RIP路由协议水平分割的教学设计
解决RIP路由无穷计算问题的方法是采用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带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的水平分割机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避免由于协议本身缺陷造成的收敛慢和路由环路问题。RIP无穷计算问题如图4所示。
水平分割采用的设计思想如下:任何一个节点并不把从其相邻节点学到的路由信息再回送给那些相邻节点,即当节点从某个网络接口发送路由更新信息时,其中不能包含从该接口学习到的路由信息。我所知道的有关这条路由的信息是来自于你,就不用再告诉你了。例如,如果节点C在其距离表中有从节点B学到的路由表项(A,2),节点C在发送更新路由信息的距离表给节点B时,在其距离表中不应包含表项(A,2)。
可以类比生活中的例子理解水平分隔的思想。假设北京人(D地)和郑州人(C地)都要去广州(A地),他们都必须经过武汉(B地)。北京人想知道去广州的路径信息必须通过郑州人了解,同理,郑州人想知道到广州的路径信息需要通过武汉人了解。在这种情况下,郑州人告诉武汉人怎样到广州去的路径信息没有任何意义,因为郑州人所得到的怎样到广州的路径信息是从武汉人那里学到的。借助图4来描述上述类比情况,C可以告诉D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C或者不告诉B它到A的情况(水平分割),或者告诉B它到A的距离为无穷大(带毒性逆转的水平分割)。由于C到A的路由要通过B,所以C告诉B它到A的距离没有任何意义。依次类推,D可以告诉E它到A的实际距离,但不用向C通告它到A的距离。可以看出水平分割采用的策略是不对路由信息来源的接口通告路由更新信息[2]200-201。
5三层交换技术的教学设计
局域网采用的一种三层交换技术称为下一跳解析协议(Next Hop Resolution Protocol, NHRP),采用的技术也称为“路由一次,随后交换”,3COM公司的Fast IP技术使用的就是NHRP[2]296-299。
Fast IP的工作原理如图5所示。其中,主机A、B分别处在不同的VLAN中,图中数字表示下一跳解析协议的工作顺序。以主机A与主机B通信为例,最初主机A通过路由器与主机B建立通信连接,并学习到A与B之间的交换路径,主机B给出响应,双方建立起交换路径,一旦路由确定了交换路径,双方就可以在确定交换路径上进行通信,无须再通过路由器。这就是“路由一次,随后交换”的核心思想。
可以类比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进一步理解“路由一次,随后交换”概念。例如,一个人要到火车站,最初他不知道到火车站的路径,需要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这个人找到了火车站,学习到了去火车站的路径,这个人以后再去火车站时,就不用再询问知道到火车站怎样去的人了,可以自己直接去了。
接着,再进一步说明,Fast IP受到网络拓扑结构的限制,这是因为NHRP的响应是基于交换路径的,在通信的双方之间必须存在交换路径。Fast IP技术的关键是在数据交换过程中避开第三层路由器,把基于IP地址路由表的功能转换成基于端口MAC地址表的转发功能。Fast IP把交换和路由结合在一起,在一次路由的基础上进行交换,既使用路由,又对路由进行补充。
6结语
采用结合生活知识辅助“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的方法,给理论教学带来清新的思路,是一种把对抽象理论的理解演绎为生活知识类比应用的教学途径。
实践证明,任何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到可以类比的知识。这又从另一方面说明自然界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需要不断探寻讲授理论知识的方法,与人们生活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是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29-234.
[2] 王相林. 计算机网络:原理、技术与应用[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Methods of Aid Computer Network Theory Teaching with Knowledge of Daily Life
WANG Xianglin
(College of Computer,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