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建筑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可持续建筑的内涵

篇1

关键词: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出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可以使建筑物的使用效率得到充分的发挥,最大程度减少建筑物对人们生活环境造成的影响。就我国现在的建筑来看,资源型和生态型的建筑占据很小的一部分,可持续建筑受重视的程度较低,所以,需要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增强人们对可持续建筑的认识,引导并且鼓励建筑单位进行可持续建筑施工的试点工程,进一步完善国家的建筑法律法规,利用政策指导可持续建筑向着更好地方向发展。

一、可持续建筑的内涵分析

传统建筑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对我国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出现,人们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建筑能耗占据全国能源总消耗的13%,其中生物能源的消耗量占商业用能总量的52%。不仅如此,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质,对环境造化严重的污染,针对建筑本身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加强建筑设计的方法来减少这一影响因素。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建筑和环境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建筑施工的不同环节减少工程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推动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要求走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道路。建筑材料的选择尽可能使用绿色建材产品,使用可以循环再利用的材料,从而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加强绿色能源的利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建筑物内部的能源使用绿色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使用,其次,将建筑物的能源消耗降至最低,可以借助于自然风光和通风条件为建筑物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可持续建筑的设计重点及方法

(一)可持续建筑的设计重点分析

可持续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坚持四个设计重点,首先是坚持重点目标,当今社会发展中,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是人类发展和环境的主要矛盾,因此,可持续建筑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高效利用洁净能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设计重点;其次是坚持重点部位,通过对建筑室内设计目标和室外设计要求的平衡,加强建筑内外空间维护结构的分割成为建筑施工中的关键问题,所以,可持续建筑设计的重点部位是对建筑结构的研究和设计;紧接着是重点方式,建筑设计中以被动设计方式为主,机械设计方式为辅,最终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以及资源节约目的的实现;最后一个是重点内容,可持续建筑的重点内容就是加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洁净能源在采暖、制冷以及通风方面的使用。

(二)可持续建筑的主要设计方法

1、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绿色建筑设计需要坚持土地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原则,强调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建筑设计人员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的配套设施,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在不增加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加强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建筑施工单位在开发土地资源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地下空间的微气候稳定对防风暴和防尘的作用,意识到微气候对生态平衡的保护作用。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的环境质量。建筑设计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优先发展地下车库以及地下商场等。

2、选择生态材料作为建筑的基础材料

生态材料是生态建筑的物质基础,生态建筑材料主要是指环保性材料、安全性材料等。生态材料的利用对地球的负荷最小,同时对人们的身体不会造成伤害,一般情况下,将生态材料主要分为天然建材和人工材料两种形式。生态建筑建设在材料选择上没有统一的标准,需要在选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材料的使用目的。建筑设计中采用对环境污染较小的材料可以增强生态效益,同时也可以加强现有资源的使用,利用地方资源来取代外来的特殊资源。

3、建筑设计中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材料的再生和循环利用可以增强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时还能够降低建筑生产中的相关处理程序。建筑构造中可以使用钢材、铝材等一些可循环利用的材料,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建筑物垃圾。此外,新型材料的生产、使用和回收过程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增强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性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建筑设计中还应该加强自然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例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的使用。在建筑物布局设计中,充分利用自然通风的效果能够增强建筑内部能源的消耗量,自然通风可以解决建筑内部空气流通问题,确保建筑气候的良好,从而增强建筑内部的空间质量和舒适度,住户无需增加投资改善建筑内部的小气候,使整个建筑的环境更加协调舒适。

结束语:

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和建筑数量的增加,当前的建筑设计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可持续建筑设计也成为建筑发展的主要趋势。考虑到可持续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建筑的所有环节,同时也涉及到建筑的使用者以及建筑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需要建筑工程设计人员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加强能源的有效利用,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建筑建设中的不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取代不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增强建筑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减少建筑施工中因为材料使用问题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树立科学的建筑设计目标,确定建筑设计的重点,将建筑艺术和人类的发展相结合,从而促进建筑施工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姚侃.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2412-2413.

[2]褚冬竹,魏书祥,塔战洋等.可持续建筑计IMGESB方法的建立与实验[J].新建筑,2013,(4):20-26.

篇2

规划缺失造成建筑浪费

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建筑大拆大建,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此前难以企及。然而,多数建筑深陷质次、寿短、能耗高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对可持续性建筑的实践。

规划的缺失与尴尬。无论在哪个城市,均有大量的拆除和违章建筑。据北京市环境办公室提供的信息,2005年,全市拆除45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2007年规划拆除违章建筑300万平方米。如果按人均住房25平方米计算,相当于两年就拆除了30万人口的住宅面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什么会有这样大面积的拆除?原因无外乎是没有总体规划,或是有总体规划缺少细节,或是规划、细节俱有,但没有落实。尤其是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府过于强势,权力过于集中,换一届政府就要一个重新规划,这等于没有规划。

急功近利不求持久。建筑是百年大计,但在目前政绩考核和产权制度下,五年或十年以后物是人非的不确定性,使投资和建筑商急功近利,注重当前,忽略持久性。目前,我国的现有建筑存量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新竣工超过20亿平方米。而住宅的平均使用寿命只有三十年。加固、改建还不如重建,只能一拆了之。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我国现有的城区改造,中国传统建筑保留的并不多,反而几乎将欧式建筑都保留了下来。

农村建筑更谈不上持久和低耗。农民住宅更新速度更快。在浙江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从外观上完全可以看出住宅的建设时间,几乎没有二十年以上的老房子。住宅节能几乎没有纳入建筑考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建筑的可持续难题将更为突出。

建筑和消费“买马不配鞍”。只关注房屋外观和结构,不注意节能,使居住用能极为浪费。南方地区夏天高温40℃,但几乎看不到中空玻璃,北京房价超过10000元每平方米,但节能考虑十分有限。如果建房时不考虑节能,建好后再装修,成本将成倍增加。

持久低耗是可持续建筑的内涵

建筑浪费,是我国物资、能源和人力上最大的浪费。如果实现持久、低耗的可持续建筑,我们将有很大的节约潜力。

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高达一百三十二年,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也多有百年历史。中国的建筑,按人均50平方米计算(居住30平方米,商用20平方米),需要近700亿平方米的建筑。如果按目前平均寿命三十年计,那么,每年更新面积将需要23亿平方米。如果寿命提高到五十年,每年的更新面积为14亿平方米。如果寿命增加到一百年,则我国每年建筑更新面积只有7亿平方米。

2006年,我国钢铁消费突破4亿吨,水泥超过14亿吨,能源消耗总量近25亿吨标准煤。我国超大规模、超快速度的建筑,无疑是高能耗建筑材料迅猛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2005年,我国竣工房屋15亿平方米,保守估计,用钢超过1亿吨。如果我国建筑寿命从三十年提高到一百年,则每年可节省钢材1亿余吨。相应的水泥、砖瓦和建筑陶瓷数量更是惊人。要知道,我国不仅能源、资源存在挑战,矿石资源也十分短缺,2005年我国进口铁矿石2.8亿吨,2006年要超过3亿吨。

可持续建筑的另一节能潜力源于供热和空调,即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减少能源的流量消耗。冬天供暖,夏天制冷,几乎是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实际需要。我国近年来每年新建建筑中,只有10%~15%能达到国家制定的强制性节能标准,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现有城市的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

根据天津建筑供热试验,达到建筑节能标准的小区,节能率可达30%。如果天津市都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则每个采暖季,天津可节煤100万吨以上。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的供热时间多数比天津长,建筑节能水平普遍比天津差。假设全国有10亿人口冬天采暖,夏天用空调,按比较保守的天津的节能率计算,如果达到国家建筑节能标准,则每年至少可节能1亿吨标准煤以上。

有关专家统计,通过建筑保温,管网系统调节、提高热源效率三个方面的改进,我国北方地区采暖耗能至少可降低60%~70%。

多项措施推进可持续建筑

可持续建筑需要从制度安排与实施、市场手段应用及科技研发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推动建筑的持久性和能效水平的提高。建筑不同于一般的消耗性物品,是资金含量高的持久性资本品或家庭耐用消费品,其宏观调控需要从长远着手,从规划着手,注重实施。

在制度建设方面,政府要科学、长远规划,确立规划的法律地位,绝不可以因政府的更替而随意更改。而且规划不仅是总体上的,也要细节上的,增加规划的透明度和可实施性。

政府一定要明确房屋产权,尤其是产权的法律保护和长期性。由于建筑的高投入及使用长期性,如果没有完全和长久产权,投资方、承建方和拥有使用方均不可能从根本上重视建筑的长久性。

政府执法要严格。国家有明确的强制性建筑节能标准,但就是得不到执行。城市规划总是随意修改,得不到严格执行。为什么会有违法建筑?管理、执法及建设使用者均应承担责任。既然是违法建筑,就应追究法律责任。而目前执法只是,成本由纳税人承担。这样一种制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是纵容、鼓励违法。

建筑不论多持久,毕竟是商品,就需要按市场规律,采用激励机制,促进建筑的持续性和高能效。作为投资商,房屋建筑是百年大计,不应该采用高贴现率或高折旧率。如果贴现率低,投资商一定会注重质量,从长计议。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严防假冒伪劣和偷工减料,规范市场秩序。市场需要提供完全信息给消费者,使之了解建筑的使用寿命、能耗水平,作出正确的选择。政府应该利用税收的价格机制,遏制浪费和奢侈性消费。例如人均住房超过30平方米以上者,要按面积累进征收房产拥有税。政府应鼓励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对于建筑节能,政府可采用补贴措施,推进房屋节能投资。

可持续建筑,科技创新支撑不可或缺。建筑设计和材料选用,需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建筑寿命。意大利一些罗马时代的建筑寿命已在千年之上,现代科技提高建筑寿命潜力巨大。创新建筑材料、新型墙体、门窗和屋顶材料,可以大大提高节能效率。室内通风、供热系统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可以保障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开门窗而浪费能源。此外,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重复利用,减少建筑更新造成的建筑材料的浪费。

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原则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将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它是基于生态良性循环的原则,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生态社会为内涵,生态技术为支撑,生态环境为目标和方向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

一、可持续生态建筑的独特性

1、地域上的自然环境性别

生态建筑是在纯自然的环境中运行的,它是由生态环境决定的,而且受气候条件以及自然地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现代的生态建筑在光、声、热、气候以及室内的空气质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井建筑设计,就是根据各地气候特征,从热,声,光以及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形成的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形式,创造出建筑适应自然,舒适的微气候居住环境区域。当今世界,有很多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已注意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不断地探索能适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建筑形式。

2、层次上的高品位性

生态建筑是为了保护生态平衡做出相应的贡献,它是具有强烈的环

保意识的建筑。所以要求:

(1)建筑师不但要对建筑环境有高要求,也要保护自然环境,追求生

态平衡;

(2)一个生态建筑包含了很多内容,如动物、植物、人文、地貌、气象、环境、水文等,具有高含量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加上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就能打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建筑系统,创造高层次的品味,不但能继承传统的环境状态,还能发展与改善,使其适应现代社会。

3、利用上的可持续性

生态建筑是在自然规律环境中以生态系统为对象所进行的一种建筑形式,其目的是在于缩小人们主观愿望与实际行动对环境所造成影响之间的差距。努力寻求环境建设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促成环境更健康协调和持续发展。现实情况表明,生态建筑设计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地区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特色和传统习惯通常要付出巨大代价,才获得较良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4、内容上的专业性

生态建筑属于高层次跨世纪的,具有较强烈的时代感的专业建筑形式或类型。7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带来商业建筑,旅游建筑,文化建筑,工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的蓬勃发展,又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期望着我们的建筑设计师承们具有现代浓厚的环境意识,进行专业项目的设计。对一些有独特价值的生态建筑示范,可组织进行科学的调查或考察。

二、生态建筑建设原则和方法

生态建筑就把建筑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所以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原则也要符合生态学的原则。

1、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在传统建筑的设计中,往往不会把自然环境作为考虑因素。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人类能够征服自然,可以随意改造自然,而不需要顾忌什么。不过,在近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人们对于自然的改造是失败的。过度开发大自然,随意开采自然资源,不考虑自然环境而乱建乱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的平衡,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印尼海啸,日本大地震等大型的自然灾害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悲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这是否就是不尊重自然的后果。而现在的生态建筑就是在进行建筑物的建设之前充分考虑到大自然。

(1)进行实地考察

在进行建筑设计之前,建筑设计师要到施工现场进行细致的考察,摸清建筑场地的自然生态面貌,地质环境,植被情况等等。对于地质状况不良好的地方,要制定相应的施工计划;对于有重要植被的地方,在设计时应注意避开,或者对这些珍贵植被进行妥善的移植,一定注意不能随意破坏当地植被。在考察时还要注意有效利用地形状况进行建筑设计,比如如何利用地形保证建筑物的采光良好和通风良好。

(2)如何节约能源

以前的建筑往往会出现在施工场地随意取材的问题,比如在建筑场地的周围随意砍伐森林来获取木材作为建筑材料。以前的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的思想已经过时,在现代的生态建筑的设计中,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好施工所用的材料,尽量保证用最少的材料完成高质量的工程。同时注意在施工之时不浪费能源,保证能源的充分利用。

(3)注意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生态建筑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必然要大力利用可再生能源。以前的随意使用煤炭、天然气的方法已经不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在生态建筑中,应处处体现着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比如,可以在建筑中加入太阳能设备,把白天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以供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利用。这样就能大量减少用煤炭产生的电能。另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配套建设小型水力发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注意建筑物朝向,保证良好采光,这样能更加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在无形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4)使用无污染、易降解材料

在建筑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废料,这些废料无法再利用,如果随意丢弃,势必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所以,在生态建筑的施工中,建筑设计师应有意识的采用新型、环保、应降解的材料进行建筑施工。在施工中要注意对于建筑材料的有效利用,尽量充分的使用建筑材料,减少废料的产生;对于废弃的材料,要妥善进行回收处理,能够再利用的一定要在把废料重制成符合标准的材料后再一次投入使用。对于不能再利用的应该妥善销毁,如果采用易降解的材料,可以适当埋入土中,待其降解、挥发。总之,要不断探索新型材料,争取在施工中对自然环境产生最小的污染。

(5)尽量降低成本

每个施工开始之前,都会计算施工成本,如果施工成本太高,则失去了建设的意义和目的。所以,在施工之前和施工过程当中应注意控制成本。施工人力一定要精简,在施工之前先估算好需要多少工人参与施工,在施工中观察效果,如果不够再补充,同时要注意激发工人积极性,使其有效率的工作,不能出现有人无所事事的情况。施工中应该注意采用新技术,保证施工进度又快又好。还可以尽量使用当地的材料,这样就能减少运送的成本,也可避免车辆对自然产生的影响。

2、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在建筑设计中,应注意居住者或者使用者与自然资源的良好互动。

(1)施工设计时,应充分保证建筑物采光,尽量保证每天有充足的光照时间。例如,杭州建德房屋朝向最佳方位是:座北朝南偏东12度。

(2)还要注意建筑物的通风,在充分考虑到采光的基础上,尽量使建筑物的门窗口与常年风向一致,这样能够保证通风良好,空气流通。

(3)保证建筑物周边环境

建成的建筑是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人们都希望在一个接近大自然的环境工作生活,这样不仅能够陶冶情操,也能提升工作效率。所以在建筑周围应该充分做好绿化工作,有意识的净化环境,尽可能拉近人们与大自然的距离。同时,建筑周围应尽可能保证安静,给人们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作生活环境。还应保证有较宽阔的活动场地,这样能够使人心情舒畅。

三、生态建筑与我国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增强生态教育

教育是第一位,首先要使人们具有这方面的意识,才可以不断地完善,因此,需要普及生态教学,使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有充分的了解,进而推进生态建筑的建设,为普及生态建筑提供良好的条件。

2、从国情出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生态建筑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建筑领域的结果,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导趋势。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生态建筑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评价体系,有的已着手研究编制可持续建筑标准。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不同,对生态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差异。

从基本国情出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与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提法不同,内涵相通,具有某种一致性,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理念。

3、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及评估体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国这个依法治国的国家里,在各行各业中,法律都是必须具备的,用来监督和有效约束建筑的发展。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法律制度体系,监督和完善生态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行政监管制度,完善评估价值体系,达到真正的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的目的,使其真正具有可操作性,为指导和监督生态建筑的实施和建设提供科学保证。

4、激励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推进生态建筑时,仅仅依靠自觉是不够的,依靠道德的力量是不能束缚的,必须要用激励的政策来推动人们更好地遵守,为此,政府应该建立一套透明的奖惩制度,其激励政策中经济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用这种经济激励手段可以调动消费者和开发商节约能源的积极性,通常可以采用适当的补贴和降低对生态建筑的税收标准,为生态建筑的更好推广提供可能性,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使生态开发沿着更好的轨道顺利运行,实现健康、持续的发展。

结束语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建筑能耗占全国商品能耗的比例逐年增长,可持续的建筑设计的要求日益迫切,因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本国国情,发展节能材料和技术,是建筑师和社会各界的迫切任务。

参考文献

[1]沈文.浅析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华章,2012.

篇4

【关键词】可持续化;发展理念;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0.引言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发展中大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早已成为共识。对于建筑业,1999年的《北京》通过对20世纪的现代建筑大发展及伴随的环境大破坏进行了总结和反思,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中国现代建筑业开始了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十多年来,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在为业主设计提供舒适、健康、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对如何科学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建筑设计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本文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和就可持续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个剖析,理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思路。

1.可持续发展建筑的历史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也许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雏形。早在周朝就颁布了《野禁》和《四时之禁》,禁止违背时令砍伐林木、割草烧灰、捕捉鸟兽鱼虾,以保证农耕的持续发展。 《吕氏春秋.审时》篇说:“夫稼, 为之者人也, 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其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农业生产中彼此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尽人力。

而贯穿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风水学说,就包含有建筑营造要适应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这一点上与当前提倡的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理念是一致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建造了大量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具有丰富地域特色的建筑。

(上海青浦朱家角水乡建筑)

(云南纳诺山地建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二十年前人们为了解决房子有无的问题,关注的是面积大小、功能便利、经济合理、结构安全等建筑基本属性;前二十年到前五年,因为有了拥有房子的能力,人们开始关注景观优美、形式美观、文化内涵等意识属性。而到了现在,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舒适、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这就进入了绿色建筑属性阶段。将来,建筑还会向着更高的可持续建筑方向发展。

绿色建筑的概念: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建筑设计在为人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同时,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建材生产、运输,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运行、维修到废弃拆除、物料回用的整个过程),实现高效率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

节能、节材、节水、节电、环境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是绿色建筑的基本特征。

2.国内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人均资源匮乏,前三十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低技术的、粗放型的发展,是依赖于对资源的无序消耗,和对环境的严重污染,这是“断子孙路”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据统计,建筑业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32.9%,是低碳减排的优先选项。在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国家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到目前,在京、沪、苏、粤,已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建筑出现,全国各省、市也纷纷响应。2012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确定了对二、三星级的绿色建筑的补贴方案。2013年年初国家出台了绿色建筑标准的执行规划和时间要求。所有这些都逼迫我们建筑师在今后的设计中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之路。

3.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其实,早在2006年国家就编制并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细分为:(1)节地与室外环境、(2)节能与能源利用、(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5)室内环境质量、(6)运营管理,六个大项。我们所说的“四节、一环保”就是来源于此。建筑师在这几个环节中,虽然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但还是可以做很多的工作。其中,节能是建筑师最基本的设计内容,受外部影响较少,有较大的自,本文将重点论述。

3.1尊重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

在目前的国内建筑设计领域中,有一些建筑师缺乏自主意识,持机械的拿来主义思想,国外的理念拿来就用,不思考这些理念是否符合国内当前的城市环境因素。民众评出的“十大丑陋建筑”多在其中。其实,传统的中国建筑浸透了华夏文明的优秀文化,建筑师应回归母体文化,勇敢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应尽的责任,在规划和设计时,应充分挖掘潜在的地域建筑文化资源,学习、借鉴传统;对待环境要有若谷的胸怀,从既有环境出发,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锐意创新,实现建筑可持续化发展,这是建筑设计未来的希望。

3.2节能型建筑的被动式设计

在全国广大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绿色建筑刚刚兴起,其中节能建筑方新未艾,在实际设计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有节能理念的问题、有技术措施的问题、还有施工和运营维护的问题。如何合理的把握节能理念是建筑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课。

为不断进步的人类社会提供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建筑活动最基本的动因;节能不能以牺牲建筑应有的室内环境品质为代价,这是基本原则;在这一点上,建筑师必须清醒。我国现行规范中对各类建筑中室内的采光、照度、温度、湿度、风速、噪声分贝、污染物浓度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如何科学合理的达到这些舒适度指标要求是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研究的课题,目前较为流行的理论是气候适应性建筑(Climate-adapting buildings)理论,强调被动式设计(passive design)。即在满足和达到建筑室内环境各物理要素的设计全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首选通过对建筑选址、总图布局、建筑形体以及空间组织设计、选用合理的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节点、利用自然的阳光、气流、冷热源进行采光、通风、供热(冷)等组织设计,力求使室内环境达到人体舒适度的要求。达不到要求时,才考虑使用人工照明、空气调节、人工采暖等“主动技术手段”。

总之,建筑内环境是自然环境系统的一个部分,节能建筑设计就是要寻求:1、符合当地节能所要求的建筑形态;2、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围护结构与材料; 3、优化采光通风及采暖空调方案;4、力求最小的冷、热负荷。这种寻求低能耗状态下的建筑舒适性设计方法其实就是要尊重、顺应自然、利用、享受自然,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今的继续。

3.3节能型建筑的设计实例介绍

我国现行规范中把全国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温和五个气候区,并了相应的节能设计标准。各省、市针对本地特点又制定了实施细则。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本人结合节能型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通过对几个实例的介绍,试图给读者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3.3.1建筑形体设计是节能设计的开始,也是节能设计的关键,好的建筑设计应有一个节能的建筑形体,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的形体设计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理念;其南立面设计为向下15°倾斜,形成了遮阳效果,有效的减少了夏季阳光(高度角较大)的直接射入;而北向向上倾斜,有利于自然采光。屋顶设计结合了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布置设计,有效收集太阳能用于补充照明。(该项目通过了中国国家级绿色建筑和美国LEED铂金级双认证)

(杭州绿色建筑科技馆)

3.3.2 自然的采光系统设计:建筑室内采光首选自然采光,昆明长水机场的设计中也很好的利用量当地优良的气候资源条件进行设计,白天其采光就主要依靠屋顶和外玻璃幕墙的采光系统,你在其超大的室内,你看不到几盏电灯开启,却有着足够的亮度,舒适的室内通风也是靠自然风力完成的。(该项目是国内有限的几个绿色机场之一)

(昆明长水机场)

3.3.3被动式通风设计:夏季通风主要靠非动力通风,靠自然风力及空气冷热压差完成;空调及采暖只在极热、极寒天气时起作用。笔者设计的江苏常熟某联排小住宅,就统一设计了通风塔楼,设置可开闭的通风窗,以达到平时大多数时间利用自然风力“被动”通风的效果。

(江苏常熟某联排小住宅)

3.3.4 门窗外遮阳设计:为防止夏季强烈的阳光过多的进入室内,往往设置外遮阳系统,外遮阳包括水平遮阳,竖向遮阳及外窗自遮阳几个方面,是现代建筑立面表皮设计的重要内容;笔者设计的昆明某高层建筑南向立面,为减少高原夏季强烈太阳辐射对室内温度的影响,试图通过立面阳台(水平遮阳)与竖向遮阳板和双层保温窗有序组合,穿插设计,力图把节能构件设计与建筑立面美学设计结合起来。

(昆明某高层建筑立面表皮设计)

3.3.5 以上所述包括建筑形体、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外遮阳系统及太阳能利用等方面,实际工程中,往往是组合在一起设计的,下图为某会议中心的采光穹顶,设有自然采光窗、自然通风窗(可按需要开闭调节),并设有遮光板控制进入室内的阳光,与建筑体型结合也不错。

(某会议中心的采光顶)

3.3.6 建筑节能设计的主要指标: 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是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有五个主要指标:(1)建筑的体型系数、(2)围护结构的热阻值(与土壤接触部分);(3)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与空气接触部分),(4)围护结构的热惰性指标,(5)窗墙比及外窗的气密性、保温等级和遮阳系数。各地都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定,软件商也适时地开发了相应的指标计算和权衡对比计算软件,建筑师执行已多年,对此已逐渐适应,在这里我不再过多敖述。

3.4 绿色建筑其他方面的简述

绿色建筑除了节能外,还有很多方面,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设计;节水设备的选择、雨水收集系统和中水利用系统设计;建筑的一体化设计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旧建筑的改造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的利用;可呼吸的外墙与幕墙;土壤源(或水源)热泵系统;能源再生电梯;温、湿度独立控制系统……等等。所有这些,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多数子项目需要建筑师与设备工程师及厂家多方配合,才能完成。在这里我想说的是,绿色建筑设计所选的各子系统不一定要选最先进、最昂贵的,根据工程实际和资金能力选择最可靠、最适用的系统才是上策。好的绿色建筑并不是各种新技术、新系统的堆砌;而是建筑师和工程师根据每个工程实际情况,细心分析比较各系统的优劣,精心设计选用适合的系统,这样得出的设计才是现实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建筑。

下图为王澍设计的宁波博物馆,其外墙所使用的材料是附近村庄拆迁后留下的建筑废砖瓦,其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信息,有利于营造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它也是建筑废旧材料的一次再利用实例;有节材、节能的理念在里面。

4.结束语

中国建筑设计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不争的共识;目前的阶段是推广绿色建筑理念,其中节能是重点;而节能设计的手段应首选“被动式设计”;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个重点和思路,扎扎实实的做工作,才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而总的来说,国内可持续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国外成熟的成功经验为基石,借鉴优秀的设计思想,从而推进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发展绿色建筑、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因此,只有在发展过程中,有效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才能真正地实现感性与理性合二为一的可持续建筑。 [科]

【参考文献】

[1]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科技与企业,2012,(04).

[2]庄俊河.浅谈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园艺,2012,(04).

[3]邹志生.浅谈我国建筑设计如何考虑可持续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4]汤丹.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10,(09).

篇5

生态经济的相关理论介绍。生态经济是生态学当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同时也被称作环境经济,主要就是指政府或者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的时候,在考虑纯粹的经济问题时,还应该要全面综合的思考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国家和地区的进步和发展能够最大限度的和周围的环境处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在生态经济领域中看,人们的可持续经济行为能够被当成是,实现所处区域的环境价值,并将其同社会经济和价值进行整合的方式,对于现代建筑行业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作用。可持续性建筑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是追求保护环境,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将环境的价值以及经济衡量标准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看,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和成功都是实现自然资本生态主义的过程,比如现代建筑中所采用的自然排水系统,这种方式能够通过人工设计和创造有效降低建筑成本,还能够实现自然环境的价值。在建筑中采用的多元化节能措施能够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得自然的资本更好地转变成现实的经济价值。

二、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分析建筑经济的特征

1.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重视优化和智能

智能化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物的节能目标。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建筑经济更多的表现就是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实现优化功能以及控制成本。这个时候,现代化的建筑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智能化的系统。

2.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环保以及生态

在设计现代建筑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环境生态保护,对于可再生材料以及自然应该要最大程度的去利用,对美化自然环境以及绿化人居环境比较的重视。不管是建筑的外墙或者内墙,都应该要尽量的使用木材,在选择墙体的保温材料时,也应该要尽可能的选择那些可再生的木材,在室内和客厅内,基本上都是使用的木地板,有的甚至是使用的旧建筑当中拆除的旧木地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让水泥的使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除此之外,在很多建筑物的外墙上,基本上都不使用油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3.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更加的重视自然和节能

在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现代建筑应该要对能源的有效使用更加重视。而为了能够达到这样目的,首先就应该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能源的使用量应该要尽量的节约。比如在节约水资源方面,要对整体的预制卫生间进行合理的规划,而卫生间内部的设施应该要选用那些节水型的产品。在条件允许或者是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回收雨水等,然后在将回收的水经过处理之后进行合理的利用。

三、可持续发展使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实现良性互动

在生态经济与建筑经济理念互动性机制的一大重要体现就是绿色生态住宅区。绿色生态住宅区关注并研究了生物方面的关系,比如各条食物链上面实现的能量流动以及物质循环等,还有非生物方面的比如土壤、水体以及空气流动等方面的状态。这些多元化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对生态环境起着重大的影响。在可持续建筑的设计中,所参考和收集的信息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无论是住宅区的环境治理保护还是到具体户型的设计规划,无论是政府的各个部门还是一套房的业务,都是在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对于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制定出适合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和目标。

1.构建起生态经济和绿色建筑的指标体系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其实就是看现代建筑和生态经济之间的最终结合程度。所以就需要制定出一套比较科学和合理的体系,主要的目的就是对现代建筑的现状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够对现代建筑的生态发展规划意图进行相关的指导。另外,在对现代建筑物规划进行制定的时候,目标应该要确定可定量化以及明确,比如交通网络以及综合土地的使用,对于汽车的使用频率以及使用量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限制,对于多样化的本土能源供应以及可再生资源的建设应该要尽量的去落实。

2.对于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应该要比较明确

为了让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能够有效的实现良性互动,那么就需要把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放在目标相同的系统当中,而对可持续性建筑的要求和内涵进行明确就是其中比较直接的行动。

3.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的整合,给现代建筑行业的设计带来了深远的改革意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工程项目的最初阶段保证可持续性的规划,制定出最高效的计划和角色,可持续性建筑研究并不是对于建筑风格或者造型的追求,而是将建筑当成是能够实现多种价值的有机系统。生态建筑经济并不代表需要更高的经济成本投入,也不是比一般的建筑更为复杂和繁琐,自是对于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整合性设计来实现建筑的成本和效益之间的最佳关系,目的在于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有效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状况。生态经济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的互动,首先要将经济、生物和人类的各个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要创设一种“做好事轻而易举,工作和生活中自然的日常行为理所当然而不是有意识地利他”的新体制,据此需要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设立一系列目标,根据这一系列的经济发展目标,首先应把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目标明确为:

1)仍然以有利于减少能量与资源消耗的技术策略为基础,尽量减少建筑的资源消耗量与废弃物的排放量;

2)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降低可持续性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各阶段成本;

3)提高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中的经济分析与环境影响分析的整合程度,从提高经济-环境复合价值出发,科学计算可持续性建筑节省的生态成本与其长远社会经济效益间的关系,使由建筑活动所带来的“入”与“出”一目了然;

4)通过建筑的建造行为策略性地向自然资本投资,促进自然资本价值的实现,使可持续性建筑在环境与经济评价中都表现出比普通建筑更多的优越性。

四、结语

篇6

当前社会发展中,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低能耗的活动场所及居住环境,即为绿色建筑,旨在实现建筑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最低层次影响,完成对相应建筑资源的充分利用,从此层面的意思来看,又可将绿色建筑视为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等,这也是未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方面,相比于日本、美国等,在国际分工中更具优势,加之市场经济、技术创新及全球化等的助推,将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和谐高效发展。

2、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现状

首先,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理念,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在起初发展阶段并未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基于对其理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管理方面并不完善,扶持力度不够,缺乏一套良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保护机制,且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限制了其发展,影响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应作用的发挥;其次,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的认识不够,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之中并没有全面的树立绿色建筑经济的观念,并且很多人也并未充分重视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前景;最后,仅有单纯的技术理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实践,综合来看,建筑企业才是发展绿色建筑经济的主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绿色建筑经济并不是先进技术的堆砌,转而应当结合实地发展的具体情况,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让建筑的节能减排指标达到相关的要求,这样才能真真正意义上促进其发展。

3、促进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了真正意义上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有效地宣传工作是前提,应当确保宣传工作具有针对性,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有力宣传,进而促进大众绿色意识的提高。

3.2完善政府的资金补贴政策。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政府始终扮演着指导宏观经济发展的作用,基于此,为了更有效促进新时期绿色建筑经济的高速发展,应当有效地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这种措施,让绿色建筑经济经济的发展更趋于稳定,此外,为助推其发展,政府应当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加强对绿色经济的资金补贴水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高效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繁荣。

3.3实施政策税收。我国经济发展中,所谓的政策税收可分为优惠政策税收和强制性政策税收两种,其中优惠政策税收的实施对于将外部效益的内部化具有积极意义,综合看来,补贴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与优惠政策税收在实施方面的目的是一样的,仅仅需要减少一部分地方或中奖的收入即可,所以,相比于补贴,这一政策形式更具执行性;除此之外,强制性政策税收在收费方面表现出高强度和高标准的特点,从长远的社会发展角度看来,非绿色建筑产品存在不经济性,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及减低产量方面来看,这种税收方式的实施具有前瞻性和必要性,具体实施方面,借助于政府的调控干预,有效强化对建筑工程的节能监管,加之合理的资源配置,贯彻执行强制性标准,使得相应的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得到完善,降低绿色建筑的外部成本,全面促进其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3.4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任何新事物的崛起都是受到一定抵制或排挤的,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亦是如此,针对此,应当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依次为基础,有效发挥其标杆作用,具体实施中,结合所在地经济的发展现状,来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借助其代表的榜样理论来引导市场建筑发展潮流,最大化发挥其标杆作用,明确政策导向,有效消除市场风险,以此来对绿色建筑的相关投资及建设者进行吸引,有助于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经济,在更大的范围内为对其的有效推广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结合市场化发展的支持,全面促进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7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摘要: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需要解决能源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与持续发展,并有了相应的措施与规范。作者通过对绿色可持续建筑体系的研究,以及建筑业内正在推广的绿色节能方式效率的分析,从理论上探索建筑可持续性,找到建筑中如何减少对传统能源的消耗依赖以及提高节能设备的效率。从而得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方法,利用持续发展的辨证关系对绿色建筑的提出新的设计理念。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面对不可再生资源枯竭,我们面临着重大发展问题的挑战。现今我们的城市建设观和能源系统,这些已经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师的工作是在创造环境,在建设中认识到,人类本身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其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才是发展的基础。即要从传统的高能耗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可循环的绿色持续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这种新的发展形式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新型绿色节能并可持续的建筑,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是建筑设计与技术的基本任务。

1 绿色节能建筑与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

1.1绿色建筑的定义范畴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指出“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所代表的是高效率、自身适应环境而又低能耗的建筑。它所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而绿色建筑并不是单指绿化率或屋顶花园,是基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原则,以绿色节能为基础,技术为支撑,环境为标志建立的一种新型建筑体系。绿色建筑是研究人类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研究人、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做法上促进生态系统循环、高效节能、无污染的建筑技术。

1.2 建筑节能的可持续理论

人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建筑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空间。如何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存在于自然中的建筑创作原则必须具有可持续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在节能方面:通过建筑朝向、提高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设备和管线的节能,研究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在节地方面:要合理规划用地,少占耕地,尽可能利用荒地、劣地等。在节水方面: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利用与补给的平衡关系,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措施和设备,解决用水的来源。在节材方面: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推广应用高性能、低耗财的建筑材料。因地制宜的选用当地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减少耗材和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主张调整或改变现行的设计观念,使建筑由运用新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开发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摆脱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实现能源使用的自给自足。比如制冷由流动的空气产生,采暖可以从人体以及办公设备中获得,这些资源还可以通过其他自然方式补充,太阳加热,以风压产生自然通风,以水的蒸发产生制冷。再如应用高新技术根据季节及风向变化而调整建筑朝向。在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用当地的普通材料,是绿色建筑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将其原理与智能技术、信息技术及节能技术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绿色建筑发展的基础。

2 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

由于绿色建筑体系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自身可调节系统。因此,它要求建筑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作为能源转换的界面,需要收集、转换自然能源,并且防止能源的流失;另一方面,外层必须具备调节气候的能力,以消除、减缓、甚至改变环境的波动,使室内气候趋于稳定,而实现这一理念,必须依赖于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

2.1被动式建筑节能

在绿色建筑的实现体系中,以非机械电气设备干预手段进行能耗降低的技术为被动式节能,具体指在建筑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建筑朝向的合理布置、遮阳的设置、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等实现建筑需要的采暖、空调、通风能耗的降低。要实现被动式节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墙体的保温做法

建筑护结构热工性能相对于普通节能建筑要求明显增加,采用180mm左右厚度的外墙外保温材料,这个标准明显高于国家节能规定,但如此的厚度才能抵御冬季室外低温与夏季太阳辐射对室温的影响,并且围护结构室内表面墙体要采用高蓄热重质建筑材料,才能减少对空调暖气的依赖。

2)冷桥的降低与节能

冷桥是建筑中热损失极大的部位,在被动式建筑中必须进行合理设计。首先要减少冷桥,在没有特殊要求情况下不随意设计架空层与悬挑板,对于外墙的墙体采用热阻值较高的材料,对柱子或梁部位采用包砌法,形成自保温。其次对于保温层要选用吸水性低,性能稳定耐用的材料,必要时要设计隔汽层,防止材料由于潮湿或结露后期形成的冷桥,屋面等易积水部位尤为重要。最后对于窗的要求不能产生冷桥,目前塑钢窗能达到这个被动式标准。

3)节能门窗及通风换气系统

门窗节能是建筑节能的关键,并关系到采光、通风、隔声。新型技术包含提高材料(玻璃、窗框)的光学性能、热工性能和密封性。对于被动式建筑门窗做法通长设计为四腔以上结构,采用新工艺加工的胶条,提高门窗密闭性能,降低导热系数。

除此,空气流动必然造成屋内外热量的交换,所以降低能耗需要建筑的相对密封。同时绿色建筑需要通过适量的换气引入新鲜冷空气,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所以运用能量回收通风系统,将废气中的大部分热量留住,加热进入室内的新鲜空气,通过管道线路,送到需要空间。

2.2主动式建筑节能

主动式节能是指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资源来代替矿物能等不可持续资源。从绿色可持续观点看,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清洁可再生能量,通过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能量的效率用可再生的资源补充高耗能的绿色环保理念。我们通过两种方式介绍此项技术:

1)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将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发电系统,达到室内通风换气、采暖、抽湿等功能。通常来说指建筑发电提供用电需求, 实现建筑物环保零能耗。如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屋面以及朝向好的外墙,甚至窗台与遮阳板放置太阳能硅片,结合建筑的造型改变设计手法,达到充分利用太阳能带动建筑设备运转。

2)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制冷的新型能源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目前一些建筑已经应用,整体运行比较稳定,尤其不受大气环境与资源等限制,这种储存于地表浅层近乎无限的可再生能源,使得地能也成为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2.3 绿色建筑投资与收益的可行性研究

绿色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评价不会仅仅以单独建筑零能耗为标准。应该客观的与其建筑设备的投资与耐久,建筑材料的生产是否环保,是否材料已经污染了环境为代价来衡量。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建筑耗能节约及循环系统;同时,也要通盘考虑新型设备的合理利用问题。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可行性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在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投入的最小化;二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最佳。

绿色建筑可行性还应该以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作为研究的基准期。与普通建筑相比绿色建筑的前期投资较大,产出能效短期不明显。所以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将极大限度地吸收先进技术,创造一种能更加适合人类生活的、与大自然高度和谐的建筑。发展绿色建筑设计与创作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重大变革。绿色建筑赋予建筑以生命,它是一个能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低能耗的、可调节的系统。建筑与自然将和谐共生,最终实现人类、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2010》.建筑工业出版社.

[2]曹启坤《建筑节能工程材料与施工》.化学工业出版社.

篇8

关键词:生态建筑理论;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及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态建筑及其设计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一种发展趋势。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为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面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

一、生态建筑及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分析

1.1生态建筑的概念

生态建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建筑学概念,在狭义上,生态建筑指的是具体的建筑,是指把生态学原理融入在设计、应用、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与人类、自然环境等和谐的发展关系的建筑;广义上来说,生态建筑理论是抽象的,它从建筑学理论与生态学原理相结合产生的建筑实物层面,上升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建筑产物应有可持续发展性构建更加适合于人类居住的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与周围的环境建立统一和谐的关系,实现环境、人、建筑的相互和谐;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对人类、社会、环境等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都是实现建筑生态化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生态建筑运用生态建筑理论的方法与原理,科学合理地利用并改造自然,达到社会人、建筑以及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目标。

1.2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上提出的,生态建筑在设计、建设以及使用的过程中详细地考虑了人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理论,综合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理论,就建筑设计、建设及使用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合理科学规划的整体设计,实现建筑环境的生态平衡、舒适健康;实现建筑的使用中高效、无污染、低耗它是以自然为基础,加以科学合理的人工创造,创建统一和谐的环境,实现人、建筑、自然的生态平衡因地制宜在建设过程中使生态建筑的地域性很明显。这种地域性表现为两个层面,一是生态建筑与气候、地理等实体要素的统一,二是生态建筑与人文、历史等抽象要素的统一。生态建筑其本身即实体元素,实现建筑正常功能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建筑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等地域自然要素特征相适应,同时建筑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部分和参与部分,必然要求与地域历史、人文要素特征要相适应。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要求设计要尊重地域特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建筑生态理论的最好实践,这个过程也赋予了生态建筑的一定地域特性。[1]

二、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建筑理论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2.1.1自然环境

取材于自然,应用于自然,无废无污染的最终重回于自然是生态建筑理论的核心内涵。生态建筑是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有机体,这就要求自然环境与建筑之间要建立起良睦循环;自然环境中的诸多种因素也影响制约生态建筑的实现

2.1.2技术环境

建筑设计与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应有良好的技术环境做前提保证,为实现建筑生态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持。从生态建筑的设计、施工,到生态化选材以及生态化材料加工处理,再到各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资源能源在生态建筑使用中的开发和利用,最后到生活废弃物的废弃处理和再生利用等,解决这些关乎到建筑生态化水平高低的问题,都需要相关科学技术环境作为理论与实际支持

2.1.3经济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经济环境水平的影响。在经济水平发达程度较低、相对滞后的地域,即使生态建筑理论的引入,有了完善合理的建筑生态化设计,因缺少与之相应的经济环境,建筑的生态化也无法得以实现

2.1.4人文环境

生态化建筑就是要为人们创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舒适健康的生存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显然要合理、周到、细致的考虑到人文环境的影响。生态化建筑设计过程中把风土人情、地域文化以及人们各不相同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更好的融入进去,使建筑在生态化更好的反应出当地的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

2.1.5社会环境

高污染、高耗能是建筑行业的特点,这使得人们对建筑合理科学设计的重视程度增加,建筑设计中生态理论的应用己成为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使建筑成为了涉及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学科的复杂工程,只有生态学原理都贯彻于建筑所涉及每个领域之内,生态建筑的设计、建设和使用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2.2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运用方略

2.2.1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地域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使得建筑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不可单一遵循固定的设计模式,要与不同的自然环境相结合,设计方案要力求实现将自然环境与建筑完美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原有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设计中,实现不同自然环境与建筑融合主要有两种方式:把建筑融入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关系;采用合适的技术和设计手段,把自然环境引入建筑群体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完美融合,实现建筑生态化

2.2.2优势能源在建筑中的高效利用

作为一个生态建筑的设计师,在强调建筑使用过程中环保节能的同时,更应当在设计中把不同地域的种种优势能源的利用体现出来。比如频临海面的建筑群,这种地域优势极大地使它拥有巨大的风能、太阳能的利用潜在能力,设计人员可在建筑群楼顶增设多作座风车,在前方呈矩阵型排列多组太阳能电池板,与此同时,可配备智能电网,使电能有效合理储存,采用交流配电柜与并网逆变器还可以实现风能和太阳能之间相互发电,使优势能源在建筑群体中得到高效利用。

2.2.3建筑材料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实现建筑的生态化过程可采用生态建材,选用建筑材料改善建筑群体节能节源的同时还减少了对环境污染;还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广泛使用地方性建筑材,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和地域性的建设。在我国许多传统建筑很好地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独到好处居民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弃料用建造屋体,达到了冬暖夏凉的效果,这就是建筑生态化地域性设计的典范。

三、促进生态建筑的经济技术合理性

人们在衡量一种新思想或技术的合理性时往往重视其短期效益是否明显高于传统思想或技术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纵使它有更好的长期效益,也很难为人们所接受,这可能成为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推广生态建筑的一道门槛。在经济方面,生态建筑是需要更多前期费用而利益目标速度又相对较为缓慢的一类项目。更主要的是,用于生态设施方面投资所带来的回报最终并不是一定能够装进开发商的口袋,而更多为使用者和社会所分享,并且若干年后,才能体现出节约能源的价值大于生态建设投资的价值,这可能使决策者与开发商望而却步。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就应当在可持续发展原则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例如,使采用节能设备与材料、无公害材料及各种节约资源的措施成为设计中的必须,并通过政府在立法、税收等方面的政策调整,加强生态建筑在经济上的可行性,从而促进生态建筑的推广。[2]

四、结语

生态建筑也被称作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 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 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绿色建筑能源、可持续发展

1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广义上的节能,除“四节”外,主要是强调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二是保护环境,强调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满足人们使用上的要求,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四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生。

学术界对绿色建筑有两个观点是比较一致的:一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对全球生态环境、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影响。二是要求绿色建筑关注建筑本身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即从材料开采、加工运输、建造、使用维修、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各个阶段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绿色建筑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化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利用、地热利用、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充分展示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绿色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最为经济合理,对绿色环境的冲击最小。

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城市化率将从目前40%左右发展到本世纪中叶的75%以上,这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而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同时,近年来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面积近20亿平方米,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全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全部资源和能源的50%,同时增加了环境负荷。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理念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

我国建设部、科技部已于2005年10月印发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国家建设部和质量监督检疫检验总局于2006年6月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2007年10月,在党的第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节能减排目标是具有法律效力的约束性指标,是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我国绿色建筑目前存在的不足

3.1法制建设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已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二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节能与节地的相关规定,缺乏对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方面的专门法规二是强调规划设计、评价、施工方面,忽视了物料生产、运营维护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相关政策。同时,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励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使得建筑节能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3.2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够:目前,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多数停留在关于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绿色、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等方面,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关于农村绿色建筑的深入理论研究较少,工程实践则更少。

3.3对绿色建筑的理解片面: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片面地认为加强建筑内外的绿化就是绿色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绿色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

3.4绿色建材行业发育不健全:在绿色建材方面存在着:片面强调材料的性能使用,对于材料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安全环保考虑不多缺乏完整有效的绿色建材认证体系,对绿色建材的评价简单和盲目追求新型材料等问题。

4推进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激励性政策:首先,针对建筑节能的相关问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来法规,形成由统一的基本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组成的完善的法律体系。其次出台财政补贴、绿色贷款、减税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励政策,支持绿色产品、绿色建筑、新能源的开发与建设。

4.2完善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支撑,我国目前在这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化。建设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一套科学全面、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篇10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由于20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拥有了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同时也感受到由于工业革命导致自然系统的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浩劫,人类正面临着自我困扰,自我毁灭的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经过若干年的探讨和发展,生态居住区正在成为 21世纪人类居住环境改善与发展的方向,世界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都在探索适宜本国和本民族特点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居住环境。

我国居住区的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人居特点的规模化居住社区建设模式,中国人从追求简单居所、居住面积、居住环境到需要居住的健康、舒适和可持续性,短短的十几年,我国许多居民的居住需求已跃升了四个台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居住观念的改变,全面建设生态化居住社区将是我国社会生存发展的理性选择。

从上世纪末到今天,我国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正经历着由概念到实践、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的跨越式过渡,居住者在选择自己理想的居所时开始对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有较高的要求,发展商也开始积极打造相应的品牌与产品,以满足居住者的需求。但由于很多人对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营销、宣传、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国外生态居住区研究现状:

在发达国家城镇规划中,判断可持续发展有两个不同的角度:一个是以生态为中心的,一个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中心论”以环境可承受和环境得以改善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如决定人口和经济增长的限度;“人本论”以满足当前人的需要但不损害后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为前提来判断可持续发展。两个不同的立脚点的差异之一是尺度不同:“生态中心论”的尺度是区域的或全球的,而“人本论” 的尺度是地方的,一个村,一个镇和一个城市。因此,发达国家城镇规划师在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时,大都采取 “人本论” 的立场。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四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规划设计: (1)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它的背景的关系,如自然景观、生态系统、水和能源,等等。 (2).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的独立的和综合功能。一个地方对汽车的依赖会产生环境污染,交通设施使用的不平等,过量使用土地和能源,因此,避免地方社区在区域中的功能的衰退,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是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规划设计社区的重要内容。(3) 在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4).应当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以致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

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且较适宜人们居住的地区人口密度很大,绝大部分城市和居住区都超出了自然系统原有的人居承载能力,根据我国的实际,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尽可能的恢复自然系统的生态功能,在现有的条件下使人们居住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合理,这是我国下阶段城镇居住区建设发展的总趋势。

生态居住区的建设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紧密合作与配合,尤其在居住区建设的前期规划阶段更为重要。生态规划应该依据居住区生态系统的条件和特点给建筑规划和景观规划以明确的建设规划定位,生态、建筑、景观等相关专业的规划师们应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在技术上、经济上应保证生态居住区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生态居住区建设有待正确的引导生态居住区的建设是21世纪居住区建设的发展方向,全社会最终都会了解生态居住区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前期发展阶段,对房地产开发商、居住者、物业经营管理者乃至全社会进行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可在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中少走弯路。

本区域如何打造宜人的生态居住区:

根据实际要求结合工程现状以及周边环境的现状,从淄博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发展,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高起点,以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发掘文化内涵,考虑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呼应,空间布局合理、科学,体现时代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新社区”持续发展的概念,力争塑造出自己的独特可持续发展文化主题内涵。主要研究的内容为:

基地分析与规划要求

明确规划用地的范围,以及在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

在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周围用地环境以及规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筑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

住宅选型与公建项目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规划的总用地面积和有关居住区用地规划标准来大致确定住宅以及公建的用地面积和各项用地指标。

根据确定的各类建筑用地面积和容积率要求,来设计建筑的类型以及大致的面积要求。

建筑物的摆放基本做到采光、通风、朝向等要求。总体设计从内部到外观体现实用、美观、经济、节能环保,营造和谐、典雅、清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社区形象。

规划结构与交通组织

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相结合。

交通实现人车分流的理想布置。

住宅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处理好不同功能建筑之间的关系,妥善组织交通,满足消防停车、环保等要求。

居住区总体布置

按其功能要求可以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根据居民的活动特点来进行绿化环境、公共娱乐场地、休闲绿地、商铺等的布置和设计。

通过对住宅布局的进一步认识来组织居住区的空间布置。

在我国目前的形势之下,生态居住区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但是生态居住区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内外的对比来看,我们还欠缺很多。在国内大部分开发商和居民认为生态居住区就是绿化多的小区,所以,经常会出现的生态小区都片面的强调绿化率。虽然这样的小区建成后可能是绿意盎然,但实质上生态效果却不好。我们对于生态居住区的认识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绿色”上,事实上真正的生态居住区不仅仅靠绿化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从小区的规划、建筑的设计、绿地的建设上都要从各种技术层面来考虑。其技术策略是对建筑设计规划、住宅声光热以及风场等诸多技术整合后的结果。在具体的项目操作过程中,国外的先进经验也给我们很多启示,例如,国内一些生态居住区项目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施,就是因为缺乏利益的参与,纯粹的理念目标往往难以实现。如果能吸引各利益团体加入生态型社区的建设,形成多方合作的机制,生态居住区将越来越具有现实意义。最为重要的是,国外的生态小区更多地考虑到了人参与的要素,设计为人服务,让人真正生活在其中。而国内的小区对于人的考虑还很欠缺,很多设计完全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方法,做出有我们地区特色的生态居住小区。

参考文献

[1]李建华、任彬彬.我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模式研究[A].山西建筑2005(09):34

[2]余源鹏.精品居住区规划设计300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秦坤.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住宅[J].上海住宅,2004(10)

[4]周剑.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成阳.后小康绿色住宅模式研讨[J].中国房地产,2004(12)

[7]杨士弘 等.城市生态建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王涛.景观设计助推绿色建筑发展[N].经济参考报2010-11-5.007

[9]宗合.建筑不能再乱贴“绿色”标签[N].中国建筑报2010-1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