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

篇1

方法 对298例钬激光碎石的术中观察及护理、配合及特殊器械的准备、使用、消毒、保养。结果 对此组病人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手术效果满意。

关键词 输尿管镜 钬激光碎石 护理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图像成像及处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这些技术和泌尿外科手术相结合开创了崭新的泌尿外科腔镜微创诊疗领域,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采用合肥科瑞达激光设备有限公司HANS-H65的65W钬激光仪治疗输尿管结石29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中的护理配合要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病例298例,男性189例,女性109例,年龄15岁至75岁,平均年龄46.5岁;输尿管中下段结石205例,输尿管上段结石93例,其中输尿管双侧结石36例,结石直径0.5-2.0cm。

1.2 手术方法 麻醉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术中采用WolfFr8/9.8输尿管硬镜观察到结石,插入钬激光光纤传输钬激光,将结石击成粉末状,使其直径

1.3 结果 绝大多数结石术后基本排净,术后1-3天拔尿管,术后1-2月拔内支架,复查X线平片,未发现残余结石,经随访患者无不适,效果满意。

2 术前准备

2.1术前访视

术前一天到病房访视病人,介绍手术方式、麻醉医生、手术护士以及钬激光碎石原理、此项手术优点如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对身体创伤小,碎石颗粒小,易于排出等优点。消除病人焦虑恐惧心理,使病人术前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接受和配合手术。

2.2器械及仪器准备

术前晚准备好输尿管镜一套,输尿管导管3.4.5号数根、斑马导丝一根,用2%中性强化戊二醛浸泡10小时以上达到灭菌状态;备好显像系统一套,钬激光机一台,腔内灌注泵一台。

2.3术前检测

术前检测手术仪器设备及配件是否齐全,确保性能良好、安全使用。

3 术中配合及护理

3.1心理护理

术日由手术室护士到病房接患者到手术室,途中与患者亲切交流,介绍手术工作流程和手术室环境,帮助患者克服紧张情绪,愉快接受与配合各项操作。

3.2

患者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先建立静脉通道,并协助麻醉师安全麻醉。麻醉成功后,病人取截石位,双下肢穿棉裤腿,腘窝处垫软垫,臀下垫软垫,双手放置身体两侧固定,胸前加盖小棉被,术中保暖可避免大量冲洗液引起的寒战。

3.3术中观察

术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心电变化,血氧饱和度,认真倾听病人反映,患者如有不适,立即处理,术中备好必要的急救药品,以防意外发生。

3.4术中配合

3.4.1术中消毒铺巾后,正确连接摄像镜头,冷光源,导光束,使仪器处于工作状态。

3.4.2当医生将输尿管镜顺利置入输尿管,检查发现结石后,护士将钬激光碎石机打开,根据结石大小调整功率,传递钬激光光纤及妥善安置脚踏板以方便医生操作。

3.4.3碎石过程中,如发现光纤碎石效果不佳,可行光纤切割,使钬激光光斑成圆形,避免因操作不当损伤器械及光纤。

3.4.4钬激光碎石时会产生“雪花”现象,此时注意调节适当的灌注压力及速度,以流量在300-400ml/min为宜,以保正碎石视野清晰为最佳状态。

4 手术器械及设备的保养

术毕,仪器所有调节按钮恢复到零,关闭电源。及时收回摄像头、电缆、光缆、光纤。、光缆、光纤可弯不可折,避免打结和扭曲,以防损伤光导纤维,并放回专柜保存,使用中轻拿轻放,术后输尿管镜清洗按腔镜清洗操作流程进行,打开各关节,吹干后专柜存放备用,显像系统、钬激光机可用95%酒精纱布擦拭干净后推回固定地点放置,使用后做好仪器使用登记。

5 体会

5.1专人管理、定期检查、定位放置

腔镜护士必须熟悉手术器械、仪器的性能,并掌握技术参数的调配,具备维护和保养知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手术配合操作步骤,定期检查仪器,圆满完成手术配合。

5.2输尿管镜保护措施

输尿管镜属精密贵重仪器,在碎石过程中,操作者应该相对固定光纤与输尿管镜,保持光纤末端距窥镜至少5mm,这样可以避免损伤镜面延长输尿管镜的使用寿命,术中碎石一定要在视野清晰状态下碎石,如果视野不清晰,不能盲目使用钬激光碎石,以免损伤输尿管镜及输尿管。

5.3术后观察

术后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特别是具有呼吸困难、腹胀等不适时,严密观察尿管引流量、颜色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发症,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只有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密切配合,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孙颖浩,杨波,钬激光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5,26:62-64

(2) 刘荣菲,夏庆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中配合及体会,中国中医药咨询杂志2010年8月下,第2卷第16期

篇2

【关键词】生活质量 主成分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对策建议

居民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类消费发展的必然规律。从定量分析的视角来构建可用于准确评估全面小康社会居民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不仅有利于准确分析和判断全面小康社会的完成进度与发展态势,还能直观衡量和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为“十二五”期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参考,努力实现中国梦,不断深化改革成果。本文在借鉴陈珏芬等人构建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统计的分析方法,对2012年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希望从中挖掘一些有用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关参考,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实现。

生活质量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又能反映社会和心理特征,具体内容包括经济条件、物质生活、生活环境、精神生活和居民素质等。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评价生活质量最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为“国民幸福指数”。为准确评估各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需通过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客观描述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因此,为客观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各地区的综合生活质量状况,准确评估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并考虑到指标的全面性、代表性、简洁性和实际可操作性,陈珏芬构建了生活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笔者又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时代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修改,从社会经济条件、物质生活、生活环境、精神生活等方面来描述城镇居民生活质量。

本文应用SPSS16.0软件对2012年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居民的18项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具体方法是:在计算相关系数R的特征值后,将选取的18个变量归纳为五个主成分;求出指标变量的特征向量值,找到并列示主成分的表达式;因子分析后归纳主成分因子并计算各地区得分;最后了解各个区域各方面的优势与差距,根据各地区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表1 我国各地区第一主成分得分

第一主成分排名 地区 得分 第一主成分排名 地区 得分

1 上 海 120132.6211 17 宁 夏 49580.60535

2 北 京 113977.6329 18 山 西 47929.891

3 天 津 102914.2867 19 河 南 47585.89907

4 浙 江 89780.48539 20 黑龙江 47527.22736

5 江 苏 82648.21674 21 海 南 46775.19923

6 广 东 80917.40169 22 广 西 45849.23962

7 内蒙古 71979.88197 23 四 川 45691.49131

8 福 建 70853.42204 24 安 徽 45451.97735

9 山 东 67996.02332 25 新 疆 45087.61914

10 辽 宁 67107.25445 26 江 西 44367.37266

11 重 庆 54524.55122 27 青 海 43842.03515

12 吉 林 54060.52729 28 云 南 40451.16527

13 湖 北 51480.96513 29 西 藏 38933.12244

14 陕 西 51017.01167 30 甘 肃 36873.39292

15 河 北 50938.28655 31 贵 州 35615.75119

16 湖 南 49684.06695

由上表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占绝对优势的地区是上海、北京、天津,生活质量前几位几乎都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根据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状况发展很不均衡,最高得分地区上海是贵州的四倍左右。再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31个地区分类,得到以下结果:

第一类:生活质量好{北京、上海、天津};第二类:生活质量较好{江苏、浙江、辽宁、山东、福建、内蒙古、广东};第三类:生活质量一般{陕西、宁夏、湖北、河北、山西、黑龙江、重庆、青海、新疆、河南、海南、湖南、安徽、四川、江西、广西、吉林};其余地区为生活质量较差的第四类{、甘肃、云南、贵州}。在四类中,生活质量较差的地区中,几乎都是中西部地区;在生活质量一般的17个地区中,2个为东部地区,8个为中部地区,7个为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较差。由此体现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的非均衡性,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较好,与中西部地区相比较存在显著优势。中西部各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整体偏差。

最后,通过以上的多元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中西部地区居民生活质量整体水平仍旧偏差。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都有待加强。中部地区的改革转型应继续引起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目前仍较为落后,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基础设施薄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政府政策的倾斜,应把握好政策资源并结合西部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自身发展潜力。西部地区人民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抓住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机遇,继续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注重可持续发展。

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总体较好,但仍有个别经济发达地区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存有不协调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地区环境问题存有较大隐患。因此,各级地方政府须特别重视个别地区,进行合理的引导,全面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优质护理;高血压;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基础慢性病之一,病程很长,严重时会导致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和脑卒中等,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越来越多,效果也越来越显著,但患者的生活质量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2]。优质护理是实行护理责任制,强化基础护理,完全以患者为中心,提升整体的护理服务水平,是护理工作不断优化的结果。本文研究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详细说明见下文所示。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我院就诊高血压老年患者选取100例,采取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上两组研究人员的选取时间均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其中对照组中男:女=26:24;年龄从66~76岁,平均年龄:(69.5±2.2)岁,文化程度大学:中学:小学及以下=5:33:12。观察组男:女=27:23;患者年龄从67~75岁,平均年龄:(69.7±2.1)岁,文化程度大学:中学:小学及以下=3:34:13。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且入院时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50mmHg。②排除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以及并发症患者等。两组资料比较,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方式。包括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告知患者注意事项以及积极配合治疗。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成立专门的优质护理小组,落实责任制,制定操作规范标准,完善护理相关规章制度,建立轻松的工作氛围。以确保护理人员热情、积极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②心理护理:高血压需要长期的治疗,在漫长的治疗过程,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消极的情绪。因此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为患者讲述成功案例,增强患者治愈的信心。②饮食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减少高热量、高脂和盐的摄入量,多食低脂、低胆固醇和多纤维素的食物,饭菜中应少油、少盐,改掉不好的饮食习惯。增加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适度运动,降低体重。③用药护理干预:患者的用药方案需要个性化处理,同时了解患者用药后的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用药建议,防止患者出现情绪波动。④家庭护理干预:患者家属在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中尤为重要,针对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知识和心理疏导的方法,建议家属为患者创造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多多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水平。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和焦虑情绪。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抑郁水平,SAS(焦虑自评量表)评估患者焦虑水平,分数越高,抑郁或者焦虑程度越高。②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水平。③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情况,采用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文对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数据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束之后,应用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比较,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SDS、SAS、血压和生活质量评分。当P小于0.05时,在经过不同护理方法后,数据存在差异,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抑郁和焦虑情绪

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为36.46±7.19分,对照组为47.06±6.21分,观察组明显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DS评分为33.76±6.09分,对照组为46.76±6.59分,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的干预后血压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舒张压为78.3±9.9mmHg,对照组为92.5±9.6mmHg,观察组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收缩压为120.2±10.6mmHg,对照组为141.3±10.4mmHg,观察组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小于0.05,见表1,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高血压为终身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血压,由于老年患者担心经济问题,不能按时按量服药,同时由于常年积累的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严重影响血压控制的效果。传统的护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优质护理服务市以患者为中心,进行疾病知识的宣讲,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危害,按时按量服药的重要性,保障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针对患者的消极情绪,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提高治疗的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协助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运动计划,协助家属监督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优质护理服务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社会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3]。帮助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同时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缓解医患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对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DS和SAS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优质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高血压水平、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高血压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综上所述,通过对高血压老年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有效改善患者血压水平、抑郁和焦虑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的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晨頔.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6):125-127.

篇4

关键词: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研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8-0014-03

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国民幸福指数的今天,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归根到底就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学习生活质量不仅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研究成果的梳理,揭示已有研究存在的缺失和不足,希冀为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进一步研究创造条件。

一、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1.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内涵的研究

学者对学习生活质量内涵有不同界定,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符合说、状况说、存在说、水平说、满意说和幸福说等六种不同观点。第一,“符合说”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习活动符合其特点和要求,能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使学习充满趣味性以及目标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等[1]。第二,“状况说”指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实际状况 [2]。第三,“存在说”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是其生命存在状态好坏的集中反映[3]。第四,“水平说”指学生学习生活水平高低状况[4]。 第五,“满意说”指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也可以说是个体根据自有标准对自身学习状况进行主观评价所达到的主观满意程度 [5]。 第六,“幸福说”指学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及学生根据自定标准对学习生活质量整体性的主观评估 [6]。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虽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内涵理解不同,但可以看出学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主体性地位也愈加突出。研究从单一的学习角度考量转变为对学习和生活两方面的研究,进而又注重学习生活“质量”的状况。

2.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构成的研究

关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构成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第一,学习生活质量即学习质量构成,主要包括学习活动、学习方式方法、学习目标和学习活动的反馈 等[1]。第二,学习生活质量即反映生命存在状况构成,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感受、身心实际状况的客观结果和潜能发挥的现实行为表现[3]。第三,学习生活质量即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构成。一般分为学业满意度(认知成分)和学习情感体验[6]。第四,学习生活质量即学习生活满意度构成,包括学生学习负担满意度、学习状态满意度、学生对教师满意度和对学校环境满意度[7]。第五,学习生活质量即学习生活水平高低构成,包括学习负担的承受度、学习过程的愉悦度、学习环境的和谐度和学习资源的丰富度[4]。第六,学习生活质量即学习适应性构成,它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学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以不同阶段和类型的学生为对象,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探讨学生对学习生活的适应状况,揭示学业成绩、心理健康、人格发展与适应的关系[8]。第七,学习生活质量即校园生活质量构成,可分为课程、课堂以及学习压力三个部分[9]。

学习是学习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一旦离开学习,就无所谓学习生活。虽然学者最初只停留在学习质量的研究上,忽视对与之相关的内容的分析,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习生活质量已转变为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自身学习状态的集中体现,不管是主观、客观或是潜能的发挥,学者们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且随着新课程

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者们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并以此作为判断学习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比如,学习生活质量通过学习生活满意度来体现,把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关内容纳入其中,但不管是满意度还是幸福感都是学生的主观体验过程。

3.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学者对学习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通常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三类客观因素对学习生活质量会造成影响。第一,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探讨市场经济、多元价值观、现代网络对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从而进一步分析对学习生活质量的影 响[10]。第二,从学校环境单因素分析,学校所能提供的图书资料、电子网络资源、多媒体教室、实验条件、自习教室等硬件设施的差异状况对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11]。第三,除学校外,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延续的另一重要场所。家长一方面既要完成教师布置的帮助学生学习的任务,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子女的竞争力,除学校教育外,家长还会适当加强学生课外学习的难度[12]。

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状况、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期望值、学习方式和习惯等。第一,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身的状态对学习生活有所影响,主要是其身体状况、睡眠状况以及性别比例等方面带来的影响13]。第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等有关学习动机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对学业重要性的认识以及追求知识和学业成功的需要等带来的影响。第三,作为主观指标的学习兴趣一直都是学者透视学生学习生活状态的重点,学习兴趣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感,学习生活质量不高的原因就是因为其学习兴趣的缺失[4]。第四,有学者提出大学生对学习成绩期望值与其生活质量呈正相关[14]。第五,学习方式与习惯既是评判学习生活质量高低的指标,又可视为影响因素。

从学者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因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之间相互交错,互相影响。学者对于客观因素的分析,是从的社会大环境缩至与其息息相关的校园和家庭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系统内,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成为学者分析的对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执行者,其本身的各种内部因素对学习生活质量的影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研究起来较为复杂,但是学者都从各方面进行了探讨。

4.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实证研究

学者通过研究得出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身心状况受学业负担影响,近视率偏高,睡眠不足[13]。第二,学习压力随年级升高逐渐增大,使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常常处于被动地位[9]。第三,学校管理方式造成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存在差别,封闭式学校管理能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满意度[7]。第四,不同地区和 不同级别学校的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也有差别[11]。第五,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存在差异,初中生和小学生相比呈下降趋势。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的愉悦感递减,且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高于低年级的学生[4]。第六,贫困学生的生活质量问题主要来自于学业产生的学习压力[15]。

5.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改进策略研究

学者对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建议有:第一,学校要进行科学管理,对学生进行课后指导[7]。第二,学校要引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得知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意识[16]。第三,传统的观点一直视游戏为干扰学生学习生活的因素,学者提出,游戏具有影响生活模式和推进生活质量的能动性,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质量,而且有利于增进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17]。第四,学者就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问题提出了对策,主要是:完善资助体系;加强自立自强教育,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强化学习生活指导,帮助解决学习压力[15]。第五,学习生活质量可通过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得到改善。学者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建议:要提高大学生运用系统思考方法管理自己学习生活的能力。主要有重视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其规划意识;重视大学生系统思考能力的培养;重视自我反思,提高元认知能力;增强自我内驱力,提高自我执行力[18]。

学者选取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不同问题提出了对策,但作为一项复杂的工作,从目前研究成果看,很难有全面、系统的解决措施。虽然学者提供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还需进一步研究,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二、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研究的反思

1.学习生活质量的内涵有待澄清

国内学者研究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大多是从两个视角出发的。首先,侧重于从学习生活方面来概括学习生活质量的内涵,并从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研究其质量状况。关于学生学习生活质量是以学习为主线涵盖学生生活的各方面,还是单指学生的学习质量,抑或完全将学习与生活分离,在这一点上学者提供的概念是较为模糊的。比如,有学者将学习生活质量理解为学习质量,研究有关的学习活动,并没将生活概念融进去。我们知道,在学习型社会中所提倡的理念就是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这是现代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已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学习为

己任的学生群体,学习是学生特殊的生活状态,可学者轻易地将学习与生活质量分开研究,学生生活就指学习生活,这显然脱离了学习生活质量的本质。其次,关于学习生活的“质量”内涵的定义。有的学者将学习生活质量定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水平的高低。但实际上我们并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关于学习生活质量到底是什么的信息,这个定义并没真正诠释其本质。我们所探讨的学习生活质量到底是过程还是结果,作为过程,需要关注学生整个的学习生活体验;作为结果,到底呈现的是如同日常生活中人们生活水平的高低,还是有着特殊群体所固有的生活属性?为此,有的学者开始分析学生在学习生活质量评价中的主观体验,将学习生活质量解释为学习生活满意度或是幸福感,这点是值得肯定的。可是作为复杂的个体,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归纳为整体性的统一主观体验,只有将学生的内外在的学习生活质量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诠释其内涵。

2.学习生活质量的研究对象有待拓展

研究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是为指导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展现他们真实的学习生活状态,满足他们的成长需要,体验存在的意义。由于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可供的研究对象比较丰富,尽管学者分不同教育阶段进行,对中小学以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都有过研究,这表明纵向层面很丰富,可横向的研究显得比较单薄。这里所谓横向的学生群体,主要是根据群体属性划分的,或是专门针对特殊的学生群体的。比如,以班级群体为视角,正式和非正式的学生群体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生活特点。城与乡、东与西地区学生横向对比研究以及留守、随迁子女的学习生活质量等等这些都值得研究。个体属性千差万别,正如美国学者迈尔斯( Isabel Briggs Myers)和布里格斯( Katherine Cook Briggs) 研制的一种自我报告式的性格类型量表,可将学生分为不同类型。所以不同类型的学习生活质量的研究可从学生性格类别着手,因为不同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们知道,不管是新课程还是素质教育的理念都提出要关注全体学生。正如任何研究都会经历总体、局部到特殊的历程。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整体性的全局研究,故应将研究视野推进到特殊的边缘人群。比如在学习方面遇到阻力的贫困生,研究其学习生活质量,找出症结所在,帮助其解决问题。此外,还有社会或是教育者们关心的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都可以纳入其研究范围。

3.学习生活质量的本土化研究有待加强

本土化的研究取向强调研究者采取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必须与当地的文化、历史紧密相连,并且研究者应拥有与本土相符的价值观念和思考方式等等。之所以强调对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本土研究,由于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方面的特征也是不同的,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所以他们都具有很强的本土性色彩。比如,从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来看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家长的期望等决定了升学率是影响学生的一个无法规避的因素。研究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应立足本土,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强. 为孩子们发动新年革命——谈提高儿童的学习生活 质量[J]. 中国人才,1988(1).

[2]鲁克亮,刘琼芳. 西南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 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

[3]唐荣德. 学生学习生活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学位论文,2005.

[4]王俊山,张燕燕,柯慧. 中小学生学习生活质量调查研究—— 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2011(1).

[5]金小苗. 初中生学习生活满意度量表的编制与应用[D]. 浙江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姜毅超,李娜,刘淑霞. 硕士生学习生活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及 影响因素[J]. 集美大学学报,2010(2).

[7]于川,孙晓星,马文晴,赵华,张悦. 封闭式中学与非封闭式中 学学生学习生活满意度差异的调查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11(9).

[8]田澜.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2004 (3).

[9]尹清强. 重庆市初中生校园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对策研究[D]. 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

[10]郝永贞. 自主与依附:社会转型期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D].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2.

[11]任培江,张峰. 我国高校师生学习生活条件满意度调查报告 [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6).

[12]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负担研究课题组.上海市小学生学业负 担现状、原因与教育对策[J]. 上海教育科研,1994(10).

[13]杜丽娟. 河南省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状况调查分析[J]. 新乡学 院学报,2011(10).

[14]舒剑萍,何宏宝. 影响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学习相关因素[J]. 中国临床康复,2004(2).

[15]刘喜东,刘颖,李柳情. 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问题分析及对策 探讨[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

[16]金阿宁,南纪稳.关于中学生学习生活的调查分析[J]. 现代中 小学教育,2006(6).

篇5

【关键词】 乳腺癌;生活质量;社会支持

乳腺癌是一种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乳腺癌患者有可能由于手术的缺如, 而影响其形体美、家庭生活及社会活动。所以, 乳腺癌患者不仅要面对死亡的威胁, 还要承受身体缺陷的心理压力, 使乳腺癌患者处于非常痛苦中。乳腺癌患者和家庭存在许多生活、心理等健康问题, 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生活质量调查表, 通过对92例乳腺癌患者及72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问卷调查, 然后进行比较, 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组为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放疗科乳腺癌患者92例, 均为女性, 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 患者自愿参加本次问卷调查并知情, 无定向力、理解力以及记忆力等认知障碍问题, 年龄(27.23±7.55)岁, 受教育程度:受初中小学教育者50例, 受中等职业教育者22例, 受高等教育者20例。对照组为本地区选取的与研究组各方面相匹配的健康患者, 共72例, 年龄(30.35±6.83)岁, 受教育程度:受初中小学教育者44例, 受中等职业教育者16例, 受高等教育者12例。

1. 2 方法 由参与课题研究的护理人员发放调查表格, 包括社会支持量表和生活质量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时向被调查者详细讲解填表说明及注意事项, 并负责全部收回。生活质量调查表采用(EORTC QLQ-C30)[1], 即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问卷。社会支持量表采用国内通用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2]。

1. 3 统计学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测评, 建立数据库, 进行资料整理分析,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

2 结果

2. 1 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结果比较(见表1)

研究组生活质量中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偏高, 研究组整体健康状况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偏低, 表明乳腺癌患者功能状态偏低且整体健康状况较差。

2. 2 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整体健康状况等6个项目与社会支持的多个维度呈正相关, 表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 乳腺癌患者获得社会支持越多, 生活质量就越高。

3 讨论

3. 1 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乳腺癌造成身心的痛苦致使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而产生恐惧、焦虑和抑郁,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罗晓梅[3]的研究表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健康和功能状况评价最低。李桂琴等[4]的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较差。本研究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偏高, 乳腺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得分较对照组明显偏低, 表明乳腺癌患者功能状态偏低且整体健康状况较差, 与文献报道一致。

3. 2 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和个体之间, 或个体和团体之间的依存关系。我国更多的人把社会支持理解为来自社会各方面, 包括同事、家庭、朋友、亲属、工会等个人或组织所给予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4,5]。社会支持水平高者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社会支持水平低下可导致个体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社会支持系统对人在生病等应激状态下有较大的影响, 两者关系密切。社会支持对应激情况下的个体既可以提供保护作用, 也可以起缓冲作用。良好的社会支持在乳腺癌患者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比如能够增强乳腺癌患者的适应、能减轻疾病的痛苦, 能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等, 并影响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时间, 乳腺癌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比正常人高。

3. 3 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密切相关 近年来社会支持受到国内、国外心身医学领域的高度关注。社会支持是影响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乳腺癌患者的身心健康, 反之恶劣社会关系则损害健康。生活质量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乳腺癌患者自己的判断, 是患者的个体主观感受, 患者自我感知的社会支持越高, 其主观体验就越好, 患者的生活质量就越好。本研究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整体健康状况等6个项目与社会支持的多个维度呈正相关, 表明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关系密切, 乳腺癌患者获得社会支持越多, 生活质量就越高。

3. 4 护士应该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作用,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社会支持给乳腺癌患者提供外部支持, 是一种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护士本身就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营造和谐融洽的护患关系, 要定时召开护患座谈会, 征求患者的意见和建议, 争取得到患者支持, 使科室服务设施和休养条件更适合患者的需求。讲究与患者交流方法, 化解护患矛盾。要客观评估乳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 帮助患者充分有效的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鼓励患者广泛的接触社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支持以及帮助, 使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到提高。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患者, 可以通过捐款, 甚至发动社会慈善机构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 使患者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关怀。倡导政府建立有效完善的医疗保险政策, 建立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为乳腺癌患者提供医疗保障, 提高患者的整体社会支持, 改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优质的、全面的、整体的护理。医务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Sigurdardottir V, Bolund C, Brandberg Y, et al.The impact of generalized malignant melanoma on quality of life evaluated by the EORTC questionnaire technique.Qual Life Res, 1993,2(3):193-203.

[2]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1994, 4(2):98-100.

[3] 罗晓梅,张映芬,陈尔.乳腺癌术后患者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12):63-64.

篇6

[关键词]农民工;客观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社会排斥;市民化

[中图分类号]D42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2.008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如何使他们很好地融入城市,如何使城里人不戴有色眼镜去审视农民工,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尤为重要。此外,关注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真正促进城市化进程。

本文拟以在河南省郑州市工作生活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收集资料,对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以揭示其质量的现状和特点,并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导致其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方法

1.文献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关于农民工生活质量方面的文献资料,对文献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进行系统的研读,并借鉴其中一些研究成果,以便为本研究的开展和深入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收集资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3份;问卷内容分为2部分,一是被访人的基本资料,二是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状况;问卷共设50个问题。在问卷调查的实施过程中,选择的访问员都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以确保调查的质量。

3.抽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抽样方法是配额抽样,即根据农民工总体的内在结构与比例,按照性别和年龄这2个变量进行了配额。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向男性农民工发放问卷180份,向女性农民工发放问卷120份;向“80后”和“90后”农民工发放问卷180份,向其他年龄段农民工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3份,有效问卷率达到977%。(见表1)。

由表1可知,样本中男性农民工居多,占604%,女性农民工较少,占39.6%。这与农民工性别总体结构中的男性与女性比例接近。样本中21~30岁之间的农民工占33.4%,16~20岁农民工占28%,“80后”和“90后”的农民工占61.4%,其他年龄段的农民工占38.6%,这与样本总体结构中的年龄比例也接近。样本中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以初中和高中居多,占81.9%。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样本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有6人,他们到郑州市打工后,通过自学考试或成人高考而获得相应的文凭,这也反映了这部分农民工积极乐观、勤奋好学的精神风貌。

二、调查结果

19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首次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之后西方学者关于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这与其经济的发达程度有关。当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更多地去关注生活质量的主观方面,也就是生活满意度。1980年代初期,国内学者也开始了生活质量问题的研究,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3种观点,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派。客观派认为,生活质量是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各种客观条件;主观派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关于生活各个方面的评价与感受;主客观派则认为,生活质量是影响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客观条件与主观评价的综合。本文较倾向于主客观派的观点,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包括客观生活质量和主观生活质量,客观生活质量包括居住状况、工作状况和权益保护、消费状况、婚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闲暇生活、健康状况7个方面,主观生活质量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

1.城市农民工的客观生活质量

(1)居住环境较差

调查中发现,66.9%的城市农民工所居住的是租来的房子,约19.8%的城市农民工居住在单位宿舍。这两部分农民工居住的条件一般都很简陋,面积不大。仅有4.4%的城市农民工是居住自己在城市中购买的房屋,这部分城市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时间比较长,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于是就转变成了新的城市居民。

(2)收入水平较低且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关于“你打算换工作吗”这一问题的回答情况如下:24.7%的被调查对象打算换工作,41.4%的被调查对象不打算换工作,33.9%的被调查对象暂时未考虑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寻求稳定是城市农民工的首要目标。

在被调查的城市农民工中,月收入801~1 500 元的占58%。这样的月收入,扣除生活费和房租,所剩不多。关于“单位是否克扣过工资”的问题,18.1%的认为克扣过,631%认为没有克扣过。关于“法定的节假日能否享有”这一问题,32.1%的认为能够享有,67.6%的认为不能享有。关于“你与目前的工作单位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这一问题,14.4%的回答“签了”,67.8%的回答“没签”,其他17.8%的被调查农民工是个体户,所以不存在是否签订合同的问题。

在技能培训方面,被调查对象中62.3%的农民工说自己没有参加过技能培训,只有37.7%的确认自己参加过技能培训。城市农民工有技能培训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参加相关的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以便能在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另外,城市农民工的消费水平不高,无法与城市居民相比。当然,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水平超过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差额部分一般由家庭贴补。这也凸显了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方式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293名城市农民工中,有258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占88.1%,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仅占11.9%。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更不用说享受工伤保险了。城市农民工这种“边缘人”的身份使得他们在城市中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一旦生活中出现一些意外事故,他们的合法权益便无法得到保障。

(3)婚姻家庭生活质量不高

在被调查的293名城市农民工中,已婚者占39.6%,未婚者占57%,离婚者占2.0%,丧偶者占1.4%。

调查数据显示,65.2%的是和配偶一起来城市务工,58.8%的是丈夫的月收入高于妻子的,37.7%的是夫妻双方的收入不相上下,只有3.5%的是妻子的月收入高于丈夫的。这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观念相一致。然而从随后的两个问题即“在家庭重大事情上,夫妻俩谁做决定”和“在做家务这件事情上,你赞同哪种观点”的回答中,我们又看到了区别于农村传统观念的现代观念。在家庭重大事情(如购买家电、孩子上学等)的决定权上,60%的认为应该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34.8%的认为应该由丈夫决定,5.2%的认为应该由妻子决定。这反映了大部分城市农民工家庭夫妻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家庭的重大事情由夫妻双方协商决定,但在家庭重大事情的决定权上,丈夫比妻子更有话语权。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工“男女平等”和“男主女从”的思想是交织在一起的。对“在做家务这件事上,你赞同哪种观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同样体现了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文化观念的交织。66.9%的认为家务应该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27.6%的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家务应该主要由妻子承担,只有2.4%的认为家务应该由丈夫承担。由这2组数据可以看出,现代家庭文化观念处于主导地位,这说明农民工进城后,由于受到城市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已逐渐地被市民化了。

在择偶条件方面,54%的认为人品好是其择偶的首要条件,22.1%的认为志趣相投是其择偶的首要条件,只有5.9%的认为经济条件和家庭背景好为其择偶的首要条件。显然,城市农民工在择偶观念方面还是比较理性的。虽然农民工生活在城市,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的生活状况较差,但是,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在择偶方面并未追求经济的富裕和家庭背景的优越,而是更多地注重人品、感情。

(4)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于初级社会关系网络

城市农民工平时的交往对象涉及到家人、亲戚、老乡、同事、同学和其他朋友。当问到“你平时主要和下列哪些人交往”这一问题时,50.9%的选择了“家人”,30%的选择了“亲戚”,43.7%的选择了“老乡”,52.6%的选择了“同事”,31.4%的选择了“同学”,17.4%的选择了“其他朋友”。由此可见,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既有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也有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初级社会关系网络是基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这一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农民工初次进城务工时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同时,家人和老乡也为城市农民工提供了经济帮助和情感支持。而基于业缘关系而建构起来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在城市农民工的再次职业流动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调查中,69.8%的城市农民工认为与城里人交往不多,30.2%的城市农民工认为与城里人交往较多。关于“城里人会主动与你交往吗”这一问题,76%的认为“有的会,有的不会”,108%的认为“都不会”,只有13.2%的认为“接触到的城里人都会”。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交往的不多,也不深。城市农民工在城市居民的眼里是“他们”,是“陌生人”。可见,城市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陌生人”的身份使他们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落地未生根。更有甚者,35.5%的城市农民工在与城市居民打交道时,感觉到城市居民对他们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歧视。

(5)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数据表明,城市农民工在闲暇时间,57.7%的看电视,34.8%的读书或看报,13.7%的参加体育锻炼,39.6%的睡觉休息,9.9%的唱歌,14%的打麻将,6.1%的旅游,25.9%的逛街购物,6.1%的谈恋爱,239%的无所事事,23.2%的进行其他活动。同时,调查显示,49.8%的在闲暇时间里有一种空虚无聊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乏味。

(6)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

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89.7%的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74.9%的甚至在一个月内没有生过病,只有1.7%的感觉自己的身体状况较差。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的身体状况还是较好的。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如何呢?12.6%的表示经常会参加体育锻炼,61.4%的表示偶尔会参加体育锻炼,25.9%的表示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并不强。

2.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

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可以用生活满意度来测量。城市农民工的主观生活质量主要包括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婚姻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闲暇生活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在问卷中,关于各个方面满意度的备选答案设定为5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一点也不满意,在进行数据输入的时候,分别赋值为5、4、3、2、1。下面结合调查数据,分别对这些满意度进行说明和讨论。城市农民工对婚姻生活的满意度最高,均值为370;其次为人际关系满意度,均值为3.16;再次为闲暇生活满意度,均值为2.80。居住满意度、收入满意度、工作环境满意度、就医状况满意度均值依次为2.68、2.37、2.78、2.79。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满意度最低。这反映出城市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尽管城市农民工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满意度有一定差别,但是总体满意度为309。与城市居民相比,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较差,工作环境不好,但是他们的心态较好,对自己的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见表2)。

三、基于社会排斥视角的原因分析

与城里人相比,城市农民工的生活质量不高,导致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的原因有很多,社会排斥是其中之一。城市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后,遭遇的社会排斥主要有政治排斥、经济排斥、文化排斥和社会交往排斥。

1.政治排斥

城市农民工走出农村进城务工后,无法参加家乡的选举活动,很少有农民工专门为参加选举活动而返乡的。因此,城市农民工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无法实现。城市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很多,社会却不能为他们提供表达其诉求的有效渠道,因此,即使他们在城市遭遇了不公正的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

2.经济排斥

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之外,都在第二劳动力市场就业,多从事苦、脏、累、险等工作。他们的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城市农民工刚进城找工作的时候,为了能在城市立足,不太计较工资的高低,只要能生存下去就行了,待积累一定工作经验后一般会寻找工资稍高的工作。城市农民工的工资除了用于日常生活开支之外,基本上是寄给家里,用于盖房、结婚等大事。城市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是他们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尽管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观念有一些变化,其消费水平比第一代农民工要高,有的甚至是“月光族”,每月还需要父母贴补,但是,总体而言,与城市居民相比,较低的收入水平也决定了他们较低的消费水平。[1]

3.文化排斥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市与农村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尤其是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生活习惯、风俗、语言、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城市农民工由于长期在农村生活、在农村长大,因此,他们所接受或认同的农村文化、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与城市居民的有所不同。城市农民工虽然生活在城市里,然而他们满身的农村文化气息使得他们会不同程度地遭到城市居民的异样目光,从而成为城里人眼中的“异类”。尽管城市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在逐步适应城市生活时,也会尽量学说当地话,穿着打扮也会考虑流行、时尚,但是他们毕竟在农村文化氛围中长大,农村文化已经在他们身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当城市农民工身上的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发生碰撞时,城市农民工会感到很不适应,成为“边缘人”。

4.社会交往排斥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子不大,主要局限在家人、亲戚及老乡所构成的初级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在逐步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城市农民工的次级社会关系网络会逐渐拓展,与同事、城市居民的交往也会逐渐增加。然而,由于城市农民工过去长期生长在农村,他们已经习惯了熟人社会的交往方式,即交往比较深、投入真情实感、注重礼尚往来,因此,当面对比较理性、交往比较浅、功利性较强的城市社会交往时,他们很难适应。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遭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认为他们是乡下人,看不起他们,这使得城市农民工无法正常地与城市居民交往,有些城市居民甚至不愿意与城市农民工交往,认为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这样,城市农民工就会被排斥在城市居民的圈子之外。

四、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建议

鉴于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较低,结合对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的社会排斥问题分析,笔者提出提高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如下对策建议。

1.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

要提高城市农民工的居住、工作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生活质量,政府应该在户籍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例如,可以让一部分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有稳定工作和稳定收入、符合一定条件的城市农民工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鉴于新生代农民工年轻、富有活力,现代意识较父辈强,更倾向于在城市定居,政府可考虑降低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门槛,有选择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户籍入市问题。

2.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绝大多数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没有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缺少社会保障。政府应逐步建立覆盖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城市农民工在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都能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按照“低门槛、便参保、广覆盖、易流动”的原则,逐步做好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扩面工作;坚持“低费率、保大病、保当期、用人单位缴费为主”的原则,推行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2]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尤其要注意城市与农村、省与省之间的对接。

3.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

鉴于城市农民工被排斥在第一劳动力市场之外,不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待遇,影响其经济收入,因此应打破城乡用工制度上的壁垒,建立城乡一体的用工制度,保障城市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使得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凭学历、技能在劳动力市场公平竞争、平等就业。

4.积极进行城市农民工进城安居扶持

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基本生活问题。调查显示,大多数城市农民工租房或居住在单位宿舍或工棚中,居住条件较差。要改善其居住状况,有必要进行城市农民工安居扶持,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积极建设单位宿舍,改善单位居住条件;其次,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使城市农民工也能享受到这方面的优惠政策;再次,把符合一定条件、收入稳定的城市农民工纳入到经济适用房的目标范围内。[3]

5.积极组织城市农民工进行就业和转岗技能培训

城市农民工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中没有竞争力,在就业和转岗中会遭遇很多困境。因此,政府部门应积极组织城市农民工进行就业和转岗技能培训,不仅在农民工的输入地,也要在农民工的输出地即在城市农民工进入城市之前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其进入城市后的城市生存能力。当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鼓励第三部门和用工单位组织城市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改变城市农民工技能缺乏的现状,以提高其在城市中的竞争力。

6.用工单位或社区应积极为农民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调查显示,城市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较低,提高其闲暇生活质量势在必行。首先,用工单位或社区组织应积极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城市农民工工作的积极性,丰富社区居民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其次,城市农民工应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提高自己的文化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成思远.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农民工问题[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11):16.

篇7

[关键词]休闲;生活质量;客观指标;主观指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6)12―0048―05

[收稿日期]2006-09―08

[作者简介]宋瑞(197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产业经济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近期研究休闲、出境旅游、旅游资源管理等问题。E-mail:hello.sr@263.

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休闲正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休闲研究也成为热点。尽管人们对休闲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即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就是说,在休闲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这个判断更多地是逻辑推演的结果,至于如何衡量休闲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目前国内还缺乏系统的量化研究。少数学者仅从不同角度对此有所触及。从某种程度上说,量化考察的不足制约着休闲研究的深入,使得相关问题的分析只能停留在思辨层面,而缺乏实证结果的支撑。本文在介绍国外生活质量研究的基础上,重点说明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量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对准确测算、评价休闲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最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裨益。

一、生活质量的定量研究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缩写为QOL)研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其在国外的发展而言,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20―30年代初步萌芽。1927年美国学者威廉(William)最早开始关注国民的生活质量问题。在他的领导下,胡佛研究中心于1933年发表了《近期美国社会动向》,对美国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在以后的20多年时间里,他和他的学生们在该领域发表了许多著作,并在日后逐步发展为两大主流派别:社会指标(Social Indicator)研究和生活质量研究。(2)20世纪50―60年代蓬勃发展。1958年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calbrith)在其所著的《富裕社会》(The Affluent Society)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了生活质量的概念。随后,古瑞(Gurin)、费尔德(Field)、海德雷(Hadley)等人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民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3)20世纪70年代渐成体系。经济学家罗斯托(Rostow)在1971年发表的《政治和增长阶段》(Politics and the Stages of Growth)一书中深入地探讨了生活质量问题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70年代以后坎贝尔(Campbell)、康维斯(Converse)等人予以细化,从13个不同方面对生活质量进行了考察。(4)20世纪80年代逐步分化。此后,学者们对生活质量的概念、指标体系、影响因素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同看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①生活质量就是个体生活条件的质量,即纯粹客观的外在条件;②生活质量是指个体对其生活条件的满意度,即用个体对各个生活领域(如健康、工作、休闲、教育、个人创造能力的发挥、生活状况、家庭、邻里关系、城市或城镇的居住环境、国家形势等)的满意程度来反映其生活质量水平;③生活质量是生活条件和个人满意度的综合;④生活质量包括生活条件和个人满意度,同时在评价生活质量时,还要依据个人价值观赋予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以不同的权重,即生活质量取决于个人价值观、生活条件和生活满意度三个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目前,大部分研究者更认同最后一种。

对生活质量的定量研究需要借助合适的指标,这些指标必须能够覆盖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包括所有被调查社会成员的主要生活方面。根据戴(Day)等人的研究,生活质量指标应该涵盖家庭生活、财产、个人健康、医疗保健、社会生活、工作、个人发展、宗教和精神生活、休闲和娱乐等方面。尽管人们采用了不同的变量,但在各种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中,大多都包括了一些与休闲有关的因素,如“自由时间”、“业余活动”、“休闲与游憩”、“休闲设施的可进入性”等。

二、休闲与生活质量的关系:主观与客观指标之争

学术界对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的关注始于二战后。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休闲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究竟通过什么变量来衡量二者的关系,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一般来说,包括两类:一类是客观指标,即根据个体体验的外部条件(如城市公园、体育设施或服务及其使用频率等)来衡量;另一类是主观指标,即根据个体体验(如休闲态度、休闲满意度等)来衡量。一般来说,采用客观指标的人持以场所为中心的观点(place-centered perspective),而采用主观指标的则持以人为中心的观点(person-centered perspective)。

1.以场所为中心的休闲指标与生活质量

在以场所为中心的休闲指标中,各种休闲设施、休闲资源、休闲环境被认为是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二战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认为“休闲场所”是研究生活质量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人认为,生活在规划完善、文明友好、宜居的环境中,生活质量就会提高。因此,提供适合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各种休闲资源,如体育活动场所、高尔夫球场、网球场、游泳池、自行车道和散步道、湖泊、社区中心等就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研究者分别从公园和运动场(如Marans.R和Rodgers,1975)、户外娱乐和娱乐设施(如Blake等,1975)、娱乐服务和设施、公共和私人娱乐设施和服务、参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参与文化活动的机会(如Papageourgiou,1975)等角度分析了提供各种休闲设施的必要性。持此观点的研究者指出,为了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政府和相关机构应建造更多的休闲设施,提供更多的休闲服务,从而能够让所有市民更加方便地获得各种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

2.以人为中心的休闲指标与生活质量

在以人为中心的休闲指标中,休闲参与情况、休闲满意度和休闲态度等被认为是影响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对一般公众而言,参与休闲活动,能够提高其生活质量。一些学者分别研究了休闲活动或运动(如Wankel和Berger,1990)、体育活动(如Dowall等人,1988)对提高生活质量的 积极影响。其他学者对存在中年危机的妇女(如Benum等人,1984)、老年人(如Siegenthaler和Vaughanx,1998)、失业者(如1wasaki,1998)等社会群体的研究发现,休闲活动能不同程度地提高这些人的生活质量。其他研究者还分析了一些社会边缘群体的休闲满意度与其生活质量的关系,如南非城市黑人青年(如Moller,1992)、伊朗已婚和未婚城市妇女(如Kousha和Mohsenix,1997)、残障人士(如Romney等人,1994)。总之,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各种休闲活动对于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来说,都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

一些研究者还进一步说明,休闲活动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从事这项活动的频率,而且取决于参与者的态度和心态。根据瑞格布等人(Ragheb,1993)的研究,对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言,一个人具体参与什么活动远不如从活动中所获得的满意度更为重要。卢塞尔(Russell,1990)在对老人的研究中也持同样观点,认为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言,休闲满意度远比休闲参与状况更加重要。

3.休闲与生活质量关系指标的争论

如同生活质量指标的争论一样,在衡量休闲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面,主观方法(即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和客观方法(即以场所为中心的方法)也存在分歧。而后来的研究者则认为,仅仅使用其中哪一个都会过于简单,因此应该把两类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但也有人认为,由于两套指标的结果缺乏可比性,无法在一个研究中同时使用。如莫瑟(Mercer,1994)认为,不可能同时使用主客观指标,原因在于无法建立一个足够广泛的、综合的、灵活的指标体系,从而将二者联系在一起。而澳大利亚学者凯瑟琳和克里斯托夫(Kathleen M.Lloyd和ChristopherJ.Auld,2002)则通过实证方法进一步证明了两类指标分别在何种程度上能够预测生活质量,以及两类指标之间存在怎样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又对生活质量有何影响。

三、休闲与生活质量指标矩阵

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凯瑟琳和克里斯托夫指出,单独使用两类指标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全面衡量休闲质量及其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因此必须把两类指标结合起来(见表1)。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指标。

1.对休闲资源的使用和满意度

玛瑞兹等人(Marans,1991)把休闲资源分为3类:以自然为基础的休闲资源;人工的、与体育有关的休闲资源;文化资源。凯瑟琳和克里斯托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休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休闲资源使用满意度”两个指标,同时结合澳大利亚城市的休闲环境,作了一些调整,分为32项休闲资源,借此来调查人们对各种休闲资源的使用状况以及对每项资源的满意度。

2.对环境质量的认知

玛瑞兹等人(Marans,1991)在生活环境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后指出,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没有噪声、垃圾、拥挤和有害物等都影响着人们对休闲资源的使用及其满意度。因此这些环境质量指标也应予以考虑。

3.休闲参与状况

休闲参与状况(Leisure Participation Survey,缩写为LPS),包括参与频率和参与特点等,被认为是考察生活质量时的重要因素。不同国家政府部门以及不同机构对休闲活动的分类有所不同。凯瑟琳和克里斯托夫结合学者卢塞尔提出的休闲活动表以及澳大利亚统计局的分类,把休闲活动分为6类:大众媒体(看电视、读报纸)、社会活动(访友、参加聚会)、户外活动(散步、园艺)、体育活动(健身、高尔夫)、文化活动(跳舞、去剧院)、个人爱好(收藏等)。

4.休闲态度

休闲态度指标(Leisure Attitude Measurement,缩写为LAM)是由瑞格布和比尔德(Ragheb和Beard.1982)首先提出的,目的是用来检测休闲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特征。凯瑟琳和克里斯托夫进行了细化,指出休闲态度的认知是指一个人关于休闲、休闲特点、休闲价值的一般知识和信仰以及这种认知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具体包括12项,如“休闲活动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是有益的”、“休闲活动给人们带来更多幸福”等;休闲态度的情感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休闲生活的积极或消极感觉,也包括12项,如“我的休闲活动给我带来幸福”、“我的休闲让我觉得心轻气爽”等;休闲态度的行为部分是指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打算的休闲活动和经历,也包括12项,如“我经常参与休闲活动”、“我在休闲活动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等。

5.休闲满意度

比尔德和瑞格布(Beard和Ragheb,1980)最先提出休闲满意度指标(Leisure Satisfaction Measurement.缩写为LSM),包括6个方面――心理的、教育的、社会的、放松的、生理上的、审美上的满意度,如“休闲让我对周围事物的知识增加了”(教育的)、“休闲缓解压力”(放松的)、“休闲让我身体更好”(生理的)等。

凯瑟琳和克里斯托夫以澳大利亚为例,采用上述指标对市民休闲活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其基本结论是,相对客观指标(即以场所为中心的指标)而言,主观指标(即以人为中心的指标,特别是休闲满意度)更能反映生活质量。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除了关注客观条件外,更应该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休闲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休闲与生活质量量化考察的政策意义

从量化角度考察休闲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具有极大的政策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在此过程中,关注国民休闲状况及其与个体生活质量的关系,能够帮助政府及相关决策者制定和调整社会政策,并针对影响休闲与生活质量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切实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1.提高对社会指标的重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发现,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传统发展模式忽略了其他社会生活和福利问题,无法反映社会的全部面貌,于是社会指标运动应运而生。提倡者认为,应该从政治、人文、社会、生态等各个角度来考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单单是经济指标。20世纪80年代,社会指标研究开始进入我国。随着我国发展战略从过去注重经济发展逐步改变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目前社会指标的理论和方法已深入到各个部门、地区。针对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目标,研究者们还提出了相应的社会指标体系。不仅深圳等地在当地社会指标体系中提出了“和谐”、“幸福感”等指数,而且国家统计局也正着手制定国民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等统计指标。这些社会指标的建立,说明衡量经济社会运行状况的方式 已从单纯的GDP崇拜转变为更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指标,不仅可以描述社会发展的各种现象,了解社会和居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及时发现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针对矛盾和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将休闲纳入公共政策的视野之中

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反映了社会结构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社会指标中必不可少的变量。随着公众假期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活动已成为国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社会变迁的写照。与此同时,休闲文化的匮乏,休闲意识的淡薄,休闲方式的单一,休闲内容的平庸等也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因此,应将公民的休闲生活纳入政府公共政策的视野之中,予以充分的重视。

3.建立相应指标来了解休闲发展状况

要客观了解公民的休闲状况及其对生活质量的贡献,就必须尽快建立相应指标,从而为政府制定、调整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此,建议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与相关部门配合,制定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定期调查,对城市休闲环境、休闲服务体系以及居民的休闲状况进行全面考量。如前所述,休闲与生活质量指标包括主客观两类。一般来说,客观指标主要通过官方统计部门的统计体系来获得;主观指标则主要靠问卷调查来获取。为此,各级统计部门需要尽快加强对休闲相关领域的统计,获得休闲资源、休闲设施、休闲参与状况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公民休闲态度、休闲满意度等方面信息。

4.从两类指标入手改善休闲及生活质量

在了解主客观两方面信息的基础上,从休闲资源、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环境和休闲态度、休闲参与状况、休闲满意度等人手,采取积极措施,改善国民的休闲条件,提高其休闲意识与能力,从而促进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1)提高休闲资源/机会的可获得性

休闲活动对各类资源的依赖性很大,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休闲资源/机会的可获得性,包括:①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城市建设、公共福利、社区教育等各方面对休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②保护好相关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降低资源使用费,使社会大部分成员能够较为方便地使用各类休闲资源;③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包括直接提供、合作提供、委托或授权志愿组织或企业提供、补助或资助相关机构提供等)来提供适合当地民众需求的各种公共休闲设施和服务,如城市公共绿地、博物馆、艺术馆、市民公园、游憩中心、社区娱乐中心、老年人或青少年休闲中心等;④建立相关信息,保证休闲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平衡,方便公民选择合适的休闲活动;⑤对商业休闲企业予以适当引导和规制等。

(2)普及休闲教育,提高休闲参与能力

目前我国国民休闲时间已得到大幅增加,但人们对相应的生活方式却不甚了解,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休闲时间,因此必须通过各种休闲教育活动,唤起国民对休闲的重视,使每个人在其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能够自由地享受休闲。休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们选择和评估闲暇活动的能力、决定个人目标与闲暇行为标准的能力以及合理运用闲暇时间的意识和能力。休闲教育包括以下方面:①理论教育,即重视休闲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大专院校经济、管理、社会院系增加相关专业和课程的设置;②普及教育,即将休闲精神、休闲能力作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③社会教育,即针对社会公众,通过社区、各种活动中心、社会团体等开展如何培养良好的休闲习惯,如何提高休闲主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项目。

(3)完善各种制度,提高居民休闲满意度

篇8

【关键词】舒适护理;肺癌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43-01

随着工业发展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增加,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但是就诊往往偏晚,约有60%的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1]。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关注。本研究通过对93例肺癌患者采取舒适护理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9月~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93例,男56例,女37例;年龄(62~84)岁,平均(75.08±7.21)岁。对照组57例,男34例,女23例;年龄(63~84)岁,平均(75.84±6.91)岁。两组患者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 (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

1.3 观察指标:(1)不良反应:对患者胃肠道反应进行统计,并检测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进行统计。(2) 生活质量:使用诺丁汉健康调查表(NHP)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包括精力、情感、睡眠、社交以及活动五个方面38个项目。对得分进行统计,得分高代表功能损害严重,生活质量差。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以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生活质量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在完成化疗时,经过舒适护理的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骨髓抑制反应亦较轻;通过诺丁汉健康调查表进行评分,观察组5个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有可比性(P<0.05)。

3讨论

肺癌患者在承受疾病本身带来的痛苦之时,往往还要承受治疗带来的不适以及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效的良好的护理至关重要。舒适护理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护理不仅仅针对疾病本身,而是全方位的护理,使患者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均得到照顾,当患者的身体症状减轻时,生活质量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无论对谁而言,癌症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刺激,如果再需要做化疗,则患者难免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是抑郁情绪。因此在患者入院后应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及医护人员,并给予患者一个全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家庭社会情况,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2]。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讲解药物的作用和效果以及用药后不良反应。也可以建议患者之间加强交流,尤其是请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提高患者的信心,使其以乐观的情绪正确面对,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病房,避免强光刺激,让患者感到安全、舒适[3]。有研究认为,舒适护理可以明显改善肺癌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4]。

此外,护士应努力提高自身技术,静脉穿刺时尽量减少给患者带来的疼痛和恐惧。穿刺后帮患者摆一个不影响输液的、舒适的,并告知患者及家属一旦有肢体酸麻不适如何变化。在输液过程中需经常巡视病房,询问患者的主观感觉,对不适及时采取措施。

化疗可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较为常见。于使用阿斯米亚前30min给予止吐药,减轻胃肠反应;化疗期间多饮水,加速毒素排除,同样可以减轻胃肠反应;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少刺激、清淡可口的饮食。患者一旦发生呕吐,应尽量陪伴,给予帮助,使其在心理上感到舒适。还需密切监测患者骨髓抑制征象,每日开窗通风,保证病房空气清新,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癌症患者往往因为感到成为社会尤其是家庭的负担而产生内疚感,此时亲友的支持、安慰可以有效优化患者情绪。我们在给患者带来舒适护理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家人的情绪,给予安慰和体贴,动员家人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证实通过舒适护理的患者胃肠道反应以及骨髓抑制均轻于实施普通护理的患者,而生活质量5个方面的评分均低于普通护理的患者,也即生活质量更高,与报道相似[5]。

总之,对肺癌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杜艳,李晶. 肺癌病人围手术期舒适护理的应用与探讨[J].现代护理, 2007,4(36):100-101.

[2]黄芳荣. 肺癌患者围手术期的舒适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0, 26(7B):28-29.

[3]周芹,甘妙玲,等. 舒适护理在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 2006,12(9):852.

[4]刘佳美. 舒适护理对肺癌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z2):328.

篇9

关键词: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生活质量

随着近年来糖尿病发生率在我国的不断上升,已经成为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2 型糖尿病的发生率远高于1型,且当患者症状明显或被明确诊为2型糖尿病时,往往已有7 年以上的高糖状态[1]。 2型糖尿病(T2DM)常发生伴随血管损伤的并发症,自我护理有助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或延缓疾病进展,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低死亡率和减少医疗费用 [2];生存质量是评估患者健康状况和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本次研究旨在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和生存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出科学依据。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发放问卷调查,问卷收回8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100.0%。病例入选标准[4]:①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②符合1999 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标准:①胰岛素使用者;②意识不清楚、不合作、语言表达不清者;③存在视力障碍,无法完成糖尿病相关健康素养评估;④资料不全者。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2. 方法

2.1研究工具 采取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前按照统一填写说明解释,由患者自行填写,不能自行填写者由患者家属或护理人员代为填写。问卷共分2个部分: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和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SQL)。①自我护理能力测量表(ESCA):参照Orem自我护理理论1979 年制定[3],并于2000年被台湾学者Wang等[4]翻译成中文。主要包含43个条目,4 个维度:自我概念、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健康知识水平。分值越高,说明自我护理能力越强。根据量表总分和各项目分值得分情况,将自我护理能力分为以下3个水平: 1)高水平, 大于总分的66%;2)中水平,介于总分的33% ~ 66%之间;3)低水平,小于总分的33%。最后的得分指标= (分量表的实际得分/该量表的可能最高得分)×100%。 ②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由廖志红等[5]设计,共分27个条目,4个维度,分别是生理功能、心理(精神)、社会关系和治疗维度。通过Likert 5级评分制评价患者生存质量情况。总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结 果

2.1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如表1所示,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范围为25-80岁,平均年龄(54.6±19.7)岁;病程以3-6年居多,最长20年;伴有糖尿病、冠心病等合并症43例。

2.2 2 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情况 结果显示,自我护理能力中自我概念维度的平均得分较高,其次是责任感、健康教育水平和自护技能,分别为(42.60±8.12)分,(26.10±7.82)分,(19.73±5.31)分,(19.70±5.20)分。2型糖尿病患者自护能力总分为(108.03±20.94)分,平均得分指标为60.67%。并且有33.05%的糖尿病患者处于高等水平,但有64.41% 的患者处于中低等水平。

2.3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情况 80例患者的生存质量DSQL总分为(69.95±9.74)分。其中心理(精神)和生理功能因素2个维度,比值较高,表明其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生活质量较差;社会关系和治疗得分比值较小,表明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生活质量较高。见表3。

2. 自我护理与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患者生存质量总分与自护能力总分、自我概念、责任感、自护技能以及健康教育水平呈正相关(r 分别为0.512, 0.468, 0.499, 0.434,0.298),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 论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生率逐渐上升,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发生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国内学者何叶等[6]提出实施自我护理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自我护理平均得分最高的是自我概念,其次是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以及健康教育水平,可能是与本次的研究对象大多为5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关,由于退休或自身生理功能变差等原因而逐渐将目光转移到自身健康,自我概念增强。但实际行动却不足,其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以及健康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提示医护工作者应加强对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糖尿病知识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责任感,并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如免费测血糖、开展糖尿病防治活动,通过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有效控制糖尿病,延缓疾病进展。

本次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处于中、低水平,其中主要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为生理维度和心理(精神)维度。由于本次研究对象多为老年人,缺乏足够家庭关心与支持,导致负面情绪增加,容易感到孤独和焦虑;另外,糖尿病治疗所带来的巨额费用以及合并症给患者健康带来的痛苦等问题容易加重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压力。因此,建议护士等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病人心理护理干预、对生理疾病认识和治疗护理干预,协助患者坚定战胜疾病的决心,增强对未来的信心。

本次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自我护理能力呈正相关。在4个维度的比较中,自护责任感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最为明显,说明患者的责任感是影响其生活质量重要的因素。自护责任感高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往往比较积极,因此能更好地依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良好的自我护理,从而有了较好的生活质量。因此,护理人员有责任通过一定的护理干预,增加其在自我护理的知识水平、提升自护技能以及自我决策能力等。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低、经济状况较差的糖尿病患者,开发一种简单、通俗、易懂的教育方式显得更为重要,以便增强老年患者的自护能力,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

综上,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处于中等水平,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因此,需要护理工作者对患者加强心理和行为宣传教育,使其能够正确认识糖尿病,提升自我护理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文博, 孙晓晶. 老年 2 型糖尿病病人自我护理能力及社会支持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10): 2342-2344.

[2]赵磊, 化前珍, 王波, 等. 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J]. 护理学报 ISTIC, 2014,21 (5):1-5.

[3]O’Shea M P, Teeling M, Bennett K. Comorbidityhealth-relatedquality of life and self-care in type 2 diabet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an outpatient population[J]. Ir J Med Sci, 2014, DOI 10.1007/s11845-014-1190-4.

[4]赵晓霜, 李春玉, 李彩福. 社区糖尿病患者健康素养和自我效能对健康状况影响的路径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 63-65.

篇10

方法:对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3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用综合护理干预后,比较干预前后患者COPD相关知识改善情况。

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后患者在疾病知识、戒烟、休息与活动、合理饮食、有效排痰、家庭氧疗、预防感冒等方面知识显著提高。

结论: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医疗、健康、保健、防病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的医疗保健综合水平,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干预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244-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下同)是以阻塞性、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以老年人常见、多发。COPD由于反复发作加重病情,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严重影响病人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1]。为了减少和预防该病的急性发作,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对稳定期的COPD病人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6例COPD患者为我院2008年3月-2009年3月住院治疗的确诊病例,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60-74岁,平均67岁。36例均为稳定期的COPD病人,无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和语言沟通障碍。

1.2方法。责任护士首先系统讲解COPD疾病知识和护理干预内容,12个月为一综合干预周期。进行一对一辅导,教育方式为疾病知识小讲课。为患者提供专业书籍、杂志,发放健康教育科普知识并附有图解。进行干预后,动态观察收集患者对护理干预内容的掌握与实施情况。若患者出院后则采用电话联系、随访。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疾病知识、戒烟、休息与活动、饮食、家庭氧疗等知识的改善。

1.3综合护理干预内容。

1.3.1心理护理。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全面评估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了解评估主要的心理问题,制定详尽的护理计划,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支持、疏导、安慰、鼓励患者,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与情绪控制,减少焦虑、抑郁和恐惧等不良情绪,让患者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1.3.2戒烟。首先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说明吸烟的危害,介绍成功的戒烟案例,取得患者的配合及家属的支持;然后与患者共同制定戒烟方案,纳入实施计划中。

1.3.3呼吸肌功能锻练。教会患者将腹式呼吸和扩胸、弯腰、下蹲等动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每日两次。方法是:平静呼吸4次-8次,立位吸气、前倾位呼气4次-8次,单举上臂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平举上肢吸气、双臂下垂呼气4次-8次,平伸上肢吸气、双手压腹呼气4次-8次,抱头吸气、转体呼气4次-8次,立位上肢上举吸气、蹲位呼气4次-8次,腹式缩唇呼吸4次-8次,平静呼吸4次-8次[2]。

1.3.4休息与活动的协调。合理安排休息和活动,协助患者制订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强度和持续时间,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方式包括慢步行走、慢跑、太极拳、体操等,持续时间每次10~30分钟,每日3~4次,运动强度为运动时不出现气短和气促为宜。

1.3.5饮食指导。向病人说明健康饮食治疗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保证食物的营养,避免进食油煎食物、干果、豆类、啤酒、马铃薯等食物,防止便秘、腹胀影响呼吸。指导病人少食多餐,进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养成良好的个人饮食与卫生习惯。

1.3.6加强有效排痰。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的正确方法,适量饮水可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粘膜湿润,有利于痰液排出。进行咳嗽训练,掌握排痰技巧,确保呼吸道通畅。

1.3.7坚持家庭氧疗。长期家庭氧疗(LTOT)是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长期低流量吸氧,常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睡眠性低氧血症和运动性低氧血症的病人,COPD患者连续使用氧气每天不得少于15小时。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张伟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长期家庭氧疗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和正确使用方法等,特别需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为什么要持续低流量吸氧而不宜间断吸氧和避免高流量吸氧的原因。COPD病人因长期二氧化碳潴留,主要通过缺氧刺激呼吸中枢,而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2L/min或氧浓度为25%-29%),维持PaO2在60mmHg以上,既能改善组织缺氧,也可防止因缺氧状态解除而抑制呼吸中枢[3]。

1.3.8预防感冒。遵医嘱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如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明显,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就诊,指导病人及家属观察并发症。

2结果

36例患者通过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患者在疾病知识、戒烟、休息与活动、饮食、有效排痰、家庭氧疗、预防感冒等方面知识显著提高。其中97.22%的患者掌握了戒烟知识,94.44%的患者能合理饮食,97.22%的患者能预防感冒,避免疾病复发,而且自我护理水平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对护理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3讨论

COPD因病程长、病情错综复杂、易反复感染病程呈进行性加重为其特点,患者常因焦虑、抑郁、呼吸困难、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因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同时COPD患者多为老年人,记忆力差、接受能力差及器官功能减退等特点突出,尤其是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低下。主要表现为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睡眠质量差、日常活动受限和社交活动明显减少等。高敏等[4]对49例COPD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内容包括用药指导、呼吸功能训练、有效的排痰技术训练、长期家庭氧疗、戒烟、心理支持、饮食指导等的健康教育,结果显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敬仁芝等[5]采用SCL-90量表在心理护理前后对COPD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增强COPD患者积极治疗疾病的信心,改善其生活质量。

本组36例COPD患者经综合给予心理护理、疾病知识、戒烟、休息与活动、合理饮食、家庭氧疗等为期12个月的护理干预措施,治疗、护理结果证明综合护理干预后,COPD患者在疾病知识、戒烟、休息与活动、合理饮食、家庭氧疗等方面的知识均有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证明COPD患者经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COPD患者的疾病知识水平和自我护理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的全面康复。因此,建议护理人员应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针对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因人而异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及家属治疗和呼吸肌功能训练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机能的恢复,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生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权瀛,周新,谢灿茂,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中国部分城市患者生命质量和经济负担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4):253-257

[2]张建华.呼吸康复训练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4-506

[3]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