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发展低碳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物流;环境危机
一、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心与核心要素
(一)低碳物流应正视的现实问题
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定下了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45%的碳减排目标,对于这一绿色承诺,中央进一步加大了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保增长、调结构”作为2010年的工作主题,这也是避免经济衰退的重要路径。但是低碳排放如何操作,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政府目前的处理办法是:城市的道路交通全部倾向于乘客,向客流倾斜而不是物流倾斜,物流有被边缘化的倾向。
但是,对企业而言应该如何应对呢?很多企业只有采取规避的方法,然而,并非治本之策,政策应考虑到这些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内的多位专家认为,在减排、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由加工制造环节伸向两端,在现代服务业及高端技术产业方面需求增大。
(二)如何应对低碳物流的现实问题
1、量化低碳指标
企业考虑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有效益。如果低碳能让成本降低,就不需要国家倡导了,企业自身就会有动力去推动。但问题是:如果实现低碳物流需要企业提高成本,而低碳物流又确实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有一些国家政策或是媒体来引导企业,让企业了解到――成本的上升换来的低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效果,这些指标都需要进行量化。航运巨头马士基物流已积极加入到支持碳减排的行列中。马士基物流亚太区供应链拓展部总经理Lee Stephne表示:“就马士基而言,为了减少碳排放,运营成本相对之前大概提高了15%左右。现在国外很重视‘低碳物流’。而国内客户对于‘低碳物流’的重视程度显得还不是很高,毕竟这对于企业运营成本来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还进一步指出,由于碳排放量和客户的运营成本直接挂钩,虽然企业很重视,但企业本身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确定哪种经营“成本”对企业自身更有利。不过,由于国外倡导“低碳”比较早,已有客户主动提出“非低碳不合作”。南航货运相关人士也强调:“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制定一定的标准,企业本身更需要有深刻的认识。”而在低碳技术上,无论国家还是企业都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从而取得技术上的优势。
2、充分利用低碳带来的机会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每个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些目标最终分给谁?分给企业的机会是最大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比较先进。在他们看来,碳排放不是一种限制,而是一个机会。甚至有的企业会有碳排放的交易――买卖碳排放量配额。IBM也是比较早地研究低碳物流的企业之一。而在中国,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也提出了“扩大开放领域,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的决议。中远曾经做过两期的低碳物流项目。在第一期,他们考虑了三个因素:客户要什么样的服务;运输、库存相关的成本有多少;是运输的效率如何。到了第二期,就加入了碳排放量指标。如果要降低碳排放量,对企业的效率、成本,甚至对客户的服务水平,可能都要做一些让步。因此,对物流行业而言,其行业格局将随着低碳时代的来临发生深刻变革,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3、低碳物流――效率和绿色的结合体
低碳物流一方面是提高了企业效率,另一方面是倡导绿色。事实上,随着整个运输交通和技术的发展,地铁、公共交通工具等都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效率,而业内人士也会在行业建设时注意到这些问题。以西安为例,2009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就已经制定出了具有指导性的招商工作规划,在这份规划中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并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入区――为了这份绿色的承诺,仅仅2009当年,园区就已婉转谢绝了16家不符合国际港务区产业导向的企业入区申请。目前,在低碳经济诉求下,国家发改委正在积极研究发展铁路物流的政策,如未来500公里以上的货物运输尽可能地用铁路,尽可能地实现低碳物流。
二、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且发达国家所占比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交通运输行业也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之一。为此,交通运输部制定了行业节能减排的目标:形成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体系、法规标准体系、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一)海运业
1、海运业打响“绿色战役”
过去25年,90%的世界贸易运输都通过海运,海运业碳排放量将占全球排放的4%。据国际油轮独立船东协会的研究报告,航运业目前每年消耗20亿桶燃油,排放了超过12亿吨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6%。到2020年全球航运业将需要4亿吨燃油,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加75%。在此背景下,航运业、造船业面临的挑战也愈加严峻,各国纷纷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发展安全、环保、节能的“绿色船舶”。而作为国内航运龙头企业,中远集团从2008年开始,首先以中远集运实施集装箱船队降速10%的手段,达到节能减排目的。中远集团还研制并开发了集多种信息技术应用于一体的“船舶燃油实时监控平台”,实现了节能降耗和生产经营的科学统一。在技术节能方面,中远一直紧盯国际、国内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新动向,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研究、消化和吸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节能环保新技术。
2、港航企业也在行动
近年来,中国在港口领域以优化港口布局为主线,以引导大型、专业化码头建设和研究、推广提高装卸设备效率的节能技术为重点,全国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稳步推进。2009年12月3日,经过专家鉴定,“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研究”和“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两项科研成果被认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E闸口集装箱自动消毒系统实现了集装箱码头消毒由人工到自动的转变,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目前该系统已成功运行在盐田国际扩建闸口。此外,此次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降频技术是国内首次通过降低柴油机组转速,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研究项目。青岛港集团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在节能减排方面具有超前意识,“青岛港门机作业自动计量系统应用”项目被评为交通运输部第三批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目前,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等沿海大港的集装箱码头也都采用了各种节能减排的措施。
(二)铁路运输
据悉,最近“股神”巴菲特斥资260亿美元,同时承担100亿美元债务,收购美国铁路企业北伯林顿铁路公司77%的股份,这是巴菲特迄今为止最大一笔收购。中投顾问流通行业研究员黎雪荣认为,低碳经济将是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碳优势将是未来企业制胜法宝,提早布局,可以尽快占据领先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铁路货运市场占有率除了2003年有少许增长外,其他年份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78年的54%到1990年的40.5%再到2007年的23.5%。客运和货运从低碳排放的铁路上转移到高碳的公路和航空上,对于中国节能减排不利,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而发改委数据也显示,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15000亿元用于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到了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增加到12万公里以上,将成为世界第一。
(三)航空业
航空业出路将是可替代性燃料。2009年,欧盟推出“绿色天空”计划,即从2012年起,所有进出欧盟的航空公司排放的温室气体必须纳入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向欧盟缴纳排放费用。面对日益苛刻的环保标准,显然节油是最后的手段,却不是最终的救赎。更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新型可替代燃料的应用。据了解,第二代航空生物燃料主要取材于麻风树、亚麻荠、藻类、盐生植物等,而且可以直接替代传统的航空煤油,而不需要制造商重新设计引擎或飞机,航空公司和机场无需开发新的燃料运输系统。而对于航空运输业这类技术高度聚集的行业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谁能更早一步掌握和利用新技术,谁就会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更容易取得明显的优势。交通运输业是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随着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必将快速增长。在全球能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挑战日益严峻,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三、仓储业:打造低碳园区
(一)中国仓储业现状
1、中国仓储业实现了强有力的恢复性增长
日前,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对全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2009年我国61家大型仓储企业的亏损面为6.6%,亏损额比上年略有降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比上年下降13.6%;实现利润3.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完成货物吞吐量8019万吨,比上年增长1.1%;货物周转次数9.11次,基本与上年持平。从主要统计指标看,截至2009年底,中国仓储业已基本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发展水平。
2、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纷纷扶持
200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证监会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进一步支持物流中心和物流聚集区的发展。仓储企业在仓储保管业务的基础上,加大了运输配送、贸易、加工、动产监管、期货交割库和电子商务交割库、进厂物流等综合业务的业务量;并采取了降低价格、改善环境、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等措施,进一步维护好客户资源,稳定仓储市场。
3、低碳园区规模进扩大
在国家相关政策措施扶持和仓储企业自身的积极努力下,2009年,中国物流园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仓储面积保有量和需求量均实现持续增长。全国新增近200家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达到43134万平方米;全国13座城市拥有仓储面积5456.6万平方米。
4、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提升
随着期货交易品种迅速增加和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实体仓库的需求量也有所增加,其中化工危险品库、液体库、冷藏库的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此外,自动化立体仓库大量涌现,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有较大提升。有专家认为,2010年,中国仓储业继续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主要指标的增幅将超过10%。不过,在世界产业转移和布局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仓储企业仍然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问题,单纯的出租库房或只提供简单服务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中国仓储业发展策略
一是仓储企业要继续把业务综合化、精细化管理作为主要竞争手段,大力发展增值服务,努力提升综合业务在企业经营业绩中的比重;二是引入新的管理理念,为客户量身定做业务模式、业务流程、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裁减冗余,节约成本;三是科学合理地进行仓储物流园区布局,减少货物的迂流、减少车辆的空载、发展多式联运服务,打造低碳物流园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推进综合业务和精细化管理作为两大抓手,仍是仓储业健康发展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四、结论
未来几年,国家有可能将单位GDP的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制订相应的统计、监测、考核、奖惩办法,并做好与现有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的衔接。通过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和节能方式创新,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运营及技术创新和进步,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
参考文献:
1、低碳物流以绿色的名义[N].东方烟草报,2010-04-14.
2、苏嵘.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低碳物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N].山西日报,2010-01-31.
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生态道路可持续发展
一般地,低碳经济的实施要想顺利运行,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协调好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一、低碳经济的定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
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一般来说,涵盖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在内的社会再坐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生态化能源消费。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1.生态破坏与资源浪费频繁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环境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污染破坏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以及土壤板结,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等。随着人口增长与工业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耕地、水资源三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严重影响了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2.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大力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环境就受到了一系列破坏,导致致相关工业周围的土地和水资源内的各种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造成影响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更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农药、饲料添加剂、或者化肥就容易导致水资源以及土壤资源的富营养化,不利于动植物相关质量的提升,因此我国的农业产品出口贸易也受到相关发达国家的技术限制。
3.农业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战略一直是农村支持城市的发展战略,农业投资的力度较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相对比较落后,同时相应的土地产出率也是较低的。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普遍较低,推广能力也非常薄弱。农业设施的机械化程度总体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厦一般较低,缺乏较高的生产经营管理
水准,在此情况下容易导致科技人才的严重流失。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步增多,农村劳动力逐渐向于女性化、老龄化的发展,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相对较低,不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现代新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
1.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方法。(1)在现实农业管理中,为了响应低碳经济的时代形势,需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式,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经济的建设,具体来说,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心可能降低农药以及化肥的使用量,尽量使用农家肥,以降低土壤板结的程度,摆脱其对化学能源的过分依赖,努力推进生态有机农业的发展,利用农家肥取代普通肥料,实现土壤有机含量的提升。通过合理运用秸秆还田措施使得土壤写信更多的养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此环节中,利用深、中耕作为轮作的方式,引进一系列的微生物,使其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提升,有利于作物根系营养能力的优化发展。(2)为了更好的推动低碳经济建设的进行,需要积极摆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它需要将农业的剩余能量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对作物秸秆资源的合理运用,防止环境污染进一步恶化,确保资源的使用效率。比如利用作物秸秆资源作为营养肥料,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农业经济建设当中,要综合利用相关原则,确保农业生产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对土地资源、水源等的相对节约使用,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系统,形成高效益以及投入消耗较低可循环式经济发展方式,构建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循环模式,推动其内涵式发展,有利于预防环境污染的产生。
3.农业的发展要走生态化道路。在日常农业管理中,生态农业是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相结合,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最终建立人与环境相互和谐的发展体系。它是一种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生产方式,能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能够充分利用我国的后备土地资源,减少裸地面积,防止水土流失以及荒漠化现象的产生,减小洪涝与沙尘暴灾害的影响,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土地与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4促进农业经济向科学化发展。(1)加大农业科技教学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其农业技术的堵训,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置,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综合效益。(2)建立健全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它包括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机制,调整以及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合理规范农民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安全保障,确保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风险。(3)推进农业信息站的建立,及时做好农业信息情况的公布,做好积极的农业预警工作,保证农业生产能够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更多经济价值的有效创造。
篇3
关键词:编制 林地经济 发展规划
1 编制规划的原则
1.1 发展村级林地经济应坚持生态立村、产业富民、协调发展、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的方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村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在做好森林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地种植业、养殖业,最终达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
1.2 编制村级林地经济规划应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明确实用、操作性强、突出特色、集中连片、一村一品、上下结合、尊重民意、合理布局、节约用地、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
1.3 村级林地经济的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中期(2015年)、远期(2025年),近期林地经济发展规划布局以及具体项目安排是规划的重点。
2 规划编制的内容
2.1 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及分析
2.1.1 村林地经济现状调查内容包括收集、整理乡镇、村已有林地经济发展规划与目标;本村自然状况(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本村社会人口状况(总户数、总人口、总劳动力等)、林地状况(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防护林等);现有产业发展状况(主要产业种类、面积、产量和效益、经营水平等情况);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介服务组织及经纪人发展情况;经济发展水平(村集体经济状况、农民技术文化和收入水平等)和其他情况。
2.1.2 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对全村林地经济、建设条件进行研究和综合评价,判断本村发展的潜力与优劣势,找出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佳发展项目,并按照林农意愿和要求,提出规划期内本村林地经济发展的思路、总体定位及林农适宜发展的产业项目。
2.1.3 全村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情况。
2.2 确定林地经济发展内容
2.2.1 林地经济目标:提出规划期内(近期分年度)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主要林产品和二、三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项目构成测算;村组及农户经济发展的项目、产值、效益等规划内容。
2.2.2 产业发展与定位:应对全村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制定产业发展目标,搞好林业生态建设的规划布局,明确全村的主导产业和一至二个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划(包括区域布局、年度目标、增长速度以及规划期末的发展规模、工作措施等),逐步形成优势产业。提出全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计划,对村内林产品加工业、观光旅游等行业发展进行规划。
2.2.3 围绕产业发展,对推进林地经济建设的基层组织机构提出规划建议;对市场组织化程度高、符合国内外市场准则要求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各类专业协会、综合服务社、中介组织等)建设,提出名称、种类、规模和农民参合率的规划建议。
2.2.4 提出发展林地经济的融资措施和途径,比如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2.3 林地经济开发适宜条件
2.3.1 森林类别:商品林、除特殊保护地区以外的公益林。
2.3.2 林龄:幼、中龄林、成熟林。
2.3.3 坡位:中、下腹。
2.3.4 土层厚度:20厘米以上。
2.4 林地经济开发项目
2.4.1 林菌模式。在郁闭的林下种植双孢菇、鸡腿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主要原料为稻草、玉米秸等农作物废料,一次搭棚,可多茬轮种、技术易掌握、市场前景好、收益高,是郁闭林地种植的首选模式。林下种食用菌既利用了林下闲地,又能实现林菌互补共生,比另辟新地建大棚、温室,不仅省地,成本也只相当于大棚生产的10%左右,而经济效益与大棚生产相差无几。林菌模式也可选择保护和发展野生食用菌采集基地,如松伞蘑、榛蘑、松茸菌等。
2.4.2 林禽模式。在郁闭的林下饲养肉鹅、笨鸡、山鸡、肉鸭等,放养、圈养均可,每年可养3—5茬,是发展林下养殖的主导模式。该养殖技术简单,群众易接受,市场潜力大、收益可观。
篇4
【关键词】地勘经济发展 思想政治工作
我们伟大的党是中心思想,工作红思想政治工作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地勘单位的发展,在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历程中,才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思政工作是鼓舞士气的旗帜,它能使团队产生很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是单位创造辉煌的强有力法宝,对于新形势下抵抗风险、提高效益,加快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就,如何做好,广大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本人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坚持长期性,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长期性,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才能有效,调动职工积极性,达到服务于地勘发展,为目的。为此,要为基层开展,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创造良好环境。经常性的提高领导班子的素质是必不可少的。要经常开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学习,要实现精神文明和无红字文明的双赢局面,树立两手抓的共识,把长期性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地勘单位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长期进行,紧抓思政工作,要看清目前的形式,对形式进行透彻的分析,明确当前和今后我们主要的工作方向,以确定思想政治工作,课题和内容,包括:宣传,鼓动课题、预测防范课题、解决普遍现象和个别问题的课题、关心职工生活的课题。政工干部要树立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做到,政治坚定,经得起考验;甘于奉献耐得住磨练严于律己,当得起表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注重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力
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目的性。第一,下达任务目标,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整体思想素质。要做到一点:首先,联系本单位,发展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宣传先进工作人员和加大表扬力度,提倡奉献的精神,形成人心向上,良好风气。其次,联系安全生产,实际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主动查找、整改事故隐患,勇于同违反安全管理制度,规定的行为,做斗争。最后,联系维护稳定的实际,使党员干部,能够严格落实,岗位职责,及时掌握职工,思想动态,稳定职工情绪,化解职工,思想矛盾。第二,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前预测组织教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依据思想,形势预测、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其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工作内容对待。第三,针对不同人员情况,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首先,要细心观察分层次,调查研究讲方法。职工的年龄、性别、知识结构,个人经历不同思想问题千差万别,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应该细心观察,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的职工思想问题。其次,要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工作中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做好不同层次人员的思想工作,以优秀党员和先进职工为例,宣传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肯定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对于主动找上门来,找领导谈思想,解决问题的,应该热情接待耐心倾听。针对不同情况,给予疏导解释,批评鼓励。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答复的问题,要研究后认真做好,善后工作。
三、坚持群众性,突出党、工、团一起抓的作用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加强,思想教育,坚持,说服劝导,讲政策讲法律,以政策、法律规范行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确保职工队伍思想稳定,生产办公秩序稳定,为地勘单位,持续稳定,发展形势做出,积极贡献。因此,党、工、团组织,要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发现正确把握有效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地勘单位,相互间、各部门间,业务相互交织渗透、人员组成复杂等原因,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单靠政工干部孤军奋战,而是要纵向横向渗透铺开,构建大政工组织体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
四、掌握灵活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方法
思想政治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掌握好,灵活性,才能,真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应注意,把握“四个结合”、“一个区别”、“做有情领导”等环节。“四个结合”是:表扬,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普遍教育,个别帮助相结合,以普遍教育为主。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经常教育,定期活动相结合。以经常教育为主。“一个区别”是:认真区别,实际问题,思想问题的界线,在现实条件下,职工中存在,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确定解决的办法,而不能统归于,思想问题。属于实际问题的能解决,尽快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也要给职工,讲清道理。属于思想问题,要做细致,思想工作,力求解决。另外,要“做有情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根基”是人心。温暖人才能激励人,凝聚人才能振奋人。当前地勘单位职工,工作竞争精神压力加大,社会环境价值概念趋向复杂,所以更需要真情,呵护温情和关心。各办事处野外项目组远离单位,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都在人烟罕至的高原沙漠戈壁荒滩,大多数职工都存在“舍小家顾大家”的实际困难。政工部门要牢固树立“职工利益无小事”的服务观念,结合“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服务在基层”和“双向约谈”等活动的开展,不定期深入到野外生产一线,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 风险投资 分析 预测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39-02
一、引言
“低碳产业”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产业。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正是因为“低碳产业”的可持续性优势,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一直以来,人类对碳基能源的依赖,导致CO2排放过度,带来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经济,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巨大影响,严重危及人类生存,这比经济危机更为可怕。解决世界气候和环境问题,低碳化是一条根本途径,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继此之后,“低碳产业”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低碳行业的公司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少投资者见其发展迅猛频频将手中的资金投向该行业,其中不乏大型的机构投资者。
二、低碳经济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在《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阐释了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发展势态。并指出近年来我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确实进行预测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措施。
什么是低碳经济,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条件如何,怎样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研究综述》一文就中国如何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与气候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发展低碳经济的潮流和趋势,同时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利益,寻求长期和短期利益的均衡的角度对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了分析,旨在引导中国低碳经济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同样是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一文跳出了低碳经济本身,将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联系起来,从环境金融的角度,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经验,探讨了环境金融创新的各种途径,并针对我国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作者就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环境金融的创新提出了一些见解,对低碳经济和环境金融的相互促进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一文中,作者提出低碳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要求,我国必须尽快构建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包括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和碳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几大方面。作者支持目前中国碳金融的发展只能说是初露萌芽,发展相对滞后并存在诸多问题。
对低碳经济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综述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如何科学地发展低碳经济,如何将低碳经济同其他行业合理的结合,如何引导投资者正确地投资于低碳行业,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的是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通过对目前低碳行业风险投资的分析及预测,希望能科学地引导低碳行业的发展。
三、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现状分析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转换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当前世界面临的一个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全球气候变暖,而其原因正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现在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已开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进程。工业正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而想要减少工业排放二氧化碳,发展低碳行业无疑是一种解决之道。低碳行业泛指任何以低碳排放或者致力于减少碳排放为特征的行业,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核能、能源管理、水处理和垃圾处理企业。这个行业是符合保护自然的规律的,因此具有很光明的前途。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低碳行业产值不降反升,表明这个行业正是一个很有潜力的行业。图1是来自省略的2009年2月到2010年2月中国低碳能源行业创投市场月度投资规模,从图中可以看出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关注低碳行业。
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未能达成成果,但低碳环保风潮已经在风投之间劲吹。正如前面对低碳行业的分析,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此为中心衍生出较多的投资主线,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领域。中国现在很多新的产业都跟这些领域有关。而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发展方向往这些领域方面靠拢。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风险投资再度热了起来;而比风投更热的,则是低碳经济。根据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对556家风投机构的调查显示,2009年VC对能源环保领域共投资了35亿元;VC投资的项目中,每10元钱中就有1.1元投向了能源环保领域。在很多的风投机构看来,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既属于产业政策扶植范畴、又对经济周期不敏感,这种低碳行业特殊的特性也是迎来风投广泛关注的原因。
历时3个月、访问了556家风险投资机构后,民建中央下属的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CVCRI)得出结论:2009年中国VC/PE市场募资、投资规模均逐步回升,迎来了复苏和发展。CVCRI指出,由于经济的复苏和创业板的推出,2009年下半年的投资热情增加。上半年投资案例数为229个,占总案例数的38.10%,投资总额为120亿元,占全年投资总额的40.43%;而下半年的投资案例数为372个,明显高于上半年,投资金额也占到了全年投资总额的59.57%。另一个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便是低碳能源环保行业的崛起。据CVCRI数据,2009年风投对能源环保的投资项目数为99项,总金额为34.99亿元;仅次于狭义IT行业的135项和43.29亿元,成为继传统行业、狭义IT行业之后的第三受宠行业。另外更加值得关注的就是556家风投机构将能源环保行业评为了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其次是医药保健和消费服务行业;而传统产业、狭义IT则甚至没有进入前十名。2009年度风险投资总额为315.34亿元。除此之外,不少风司也对低碳行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总裁王一军表示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而核心则在于节能减排和发展新能源。以我国过去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看,节能减排在技术、推广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长也在驱使着新能源的发展。
对于“两高六新”的公司,即具有成长性高、科技含量高、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的公司,是风投关注的重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低碳行业所具备的。基于上述对低碳行业前景的分析,对于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无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但凡是投资都存在着风险,众多的投资者在投资低碳行业之前也会对该行业的众多上市公司进行综合评估,通过行业数据和公司相关的各方面指标选出最具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的公司进行投资。
在对低碳行业风险投资概况进行综述之后,从投资价值的角度将低碳行业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图2是2009年统计的最具投资价值行业分布情况,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低碳能源和环保列居首位。
四、低碳经济模式下的风险投资前景预测
前面通过对低碳行业的风险投资数据和图表的分析,低碳经济模式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受到了投资者们的青睐。风险投资是众多投资方式的一种,风险投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权益投资,投资者们为了获得公司上市和退出时的高额收益,还要为初创期的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前面说到了低碳经济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优势,这一点是风险投资决策时的一个主要决策因素。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既促进了低碳行业的高速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了一片全新的投资领域。由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不仅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时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所以,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必将会持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这些政策也将为投资者的资金进入低碳领域敞开了大门。综上所述,在未来几年里,风险投资与低碳经济模式的结合将是投资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08EYA002)]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2.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5)
3.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4.王遥,刘倩.中国的低碳经济选择和碳金融发展问题研究[J].投资研究,2010(2)
5.俞颖.我国风险投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过程的分析[J].2008
篇6
【关键词】低碳 发展 内在驱动性
一、引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价值较过去几千年创造的总和都多。但伴随而来的是温室效应逐年增强,极端天气频发,全球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低碳经济运势而生。
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大家普遍认同的说法是:低碳经济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我国已经有多位学者从多个角度对我国低碳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刘再起(2010)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在沈琳(2010)提出低碳金融业务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政策的激励。张建军(2014)指出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不全,提出低碳发展需要政府部门提出低碳政策扶持,企业的设备改善。以上学者对我国碳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然而他们主要是从外部环境考虑了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但是他们缺少从内在的驱动性来考虑低碳发展。笔者结合内在的外在的矛盾来分析我国碳发展的可行方案。
二、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现状
(一)国外形势带来的压力
国外低碳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持续低速增长,复苏进程艰难,各国纷纷把低碳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低碳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碳生产力更是一国的科技力量的体现,各国优先发展好低碳创新以抢占未来市场的高点。
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以史为鉴,从“煤炭-英镑”到“石油-美元”,能源与货币与一国的强盛存在紧密的联系。目前,在全球碳交易市场,欧元已经成为主要结算货币,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在努力使本币与碳交易挂钩以便提高自己国家货币影响力。发达国家通过市场合并以便争取更大的垄断地位。
发达国家已率先建立碳标签准入机制,通过征收碳关税形成绿色壁垒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产业碳足迹超标,面对这种新型的绿色壁垒,我国许多企业缺少相关经验,制约我国的贸易发展。
(二)我国自身的压力
就在2013年我国遇到史上最严重的雾霾天气,PM 2.5指数爆表、中小学停课、航班停飞等等,波及我国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我国有学者研究得出空气污染可致儿童基因受损以及增大人们的患癌率。除了空气污染严重,我国的水污染、土地污染也非常严重。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数商(2014)指出我国虽制定了清洁发展机制,但碳排放量未见降低,从2007年至2012年,4年内碳排放量年均增长8.5%。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是我国低碳技术的一个落后更重要的是低碳意识的缺乏以及低碳的认识不够准确。广东省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然而2014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只是基本了解低碳。无有独偶,民众对低碳也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而理应该作为低碳的表率者―政府也缺少低碳的行为与意识。现在我国的情况是发达省份有了环保要求,开始令自己省内的污染比较高的企业迁出,似乎是自己省份的碳排放量少了。但污染企业的无非是从东部转移去了中部和西部。所以笔者以为除却外部环境:低碳体系不完善、法律不完善,技术相对落后、CDM机制转移问题等等,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居民之间乃至整个社会没有共同的认识――努力实现低碳。所以如何激发国民的内在低碳诉求成为首要问题。
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是全社会的一次变革,需要全社会所有成员多方位、多层次的参与,整体协调去发展好低碳经济。如何激发国民对低碳的诉求,让每个经济人把低碳当作自身的利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切入:
政府对政府。首先在源头上地方政府观念的转变。要明白低碳的作用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污染的减少,同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竞争力。政府首先需要以身作则,从机关单位首先树立低碳形象并加以宣传,让社会看到政府的决心。
政府对公民。政府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组织人员在媒体平台宣传低碳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低碳行为。第三,低碳公益广告的宣传,通过感动指引整个社会的低碳风气。籍此让整个社会参与到低碳的行动当中。
政府对企业。各级政府需要成立低碳组织部,定期宣传低碳经济,并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做到激发企业自发低碳,在低碳过程给予指导帮助。对于高排放企业给予强制整改要求。对于低碳产品进行标识,鼓励低碳产品并适当给予补贴。
外部系统。政府需要加紧构建统一低碳体系,包括低碳法律体系、低碳金融体系、统一的交流平台,并引进与培养低碳相关的人才。完整低碳法律体系是低碳经济的重要保障,低碳金融体系的完善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低碳人才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推动低碳技术的增长,以技术的发展带动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再起,陈春.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国外社会科学,2010,(3).
[2]沈琳,叶敏.低碳金融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J].金融论坛,2010,(12).
[3]张丽慧.浅析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
篇7
“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尽管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引发的话题依然在热议中。”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备受关注和重视。这一新兴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成为许多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也可惠及全人类。所谓“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在生产和生活中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今,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悄然走进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
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包括本次哥本哈根在内的历次全球气候变化会议,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不仅仅是警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人类自毁地球家园的悲剧不应在我们身上发生。同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生产和消费中,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生存空间逐渐缩小,人类已经到了需要认真反思的时候。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需要以低碳排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原有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此,“低碳经济”的提出应运而生,正在或将要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则成为一项新的紧迫课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转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就有所表述。“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低碳经济”的经济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由此,“低碳经济”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被世界各国所日益重视,“低碳经济”一词也被广泛使用。在重大国际性会议上(特别是包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性会议),转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此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在出版的《斯特恩报告》中就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避免将来CDP5%甚至到20%的损失,并呼吁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美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2007年12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正式通过了一项决议,即“巴厘岛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为推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2008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以提示世界各国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2008年7月G8峰会成员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尽管尔后西方发达国家在温室气体量化排放问题上自食其言,不肯履行承诺,但发展“低碳经济”仍是未来西方发达国家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首选。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问题上,中国是最早重视和着手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同时,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观的转变是吻合的,符合中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此发展“低碳经济”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在目前的基础上降低40%~45%,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并逐步适应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的重要意义
虽然“低碳经济”未必就能够将人类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解救出来,但“低碳经济”毕竟能够减缓碳排放给地球带来的压力,或延缓气候变暖,使人类生存危机尽可能避免。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改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从环保意识出发,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因经济发展对环境毫无理智的破坏,避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悲剧”的发生。除此之外,人类没有回头路,也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尽管“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各国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规模,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重也不大,但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却不可估量。首先。“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即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储藏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其次,低能耗的“低碳经济”即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一举两得;其二三,“低碳经济”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重视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发展“低碳经济”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上看,发展“低碳经济”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与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截然不同,不仅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从全球范围看,近年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安全主要是气候异常变化带来的严重自然灾害,导致许多受到自然灾害袭击的国家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将面『临着严重威胁。灾难的降临对整个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无疑是一场悲剧。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多发的地质性自然灾害不再是某个地区或国家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全球范围多发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经济生活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因此无论是那个地区和国家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同时,全球气候异常变化使世界各国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否则人类将难以从气候异常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的困境中摆脱出来。
另外,有关导致气候变暖原因的论证。在本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一些媒体也出现过一种“另类”的评论,质
疑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无论这一论点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能否站得住脚,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有着必然的联系,从这一角度出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也是延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人类现实与未来的选择。
共同环境与共同责任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费任的承担也不能置之度外享有“特权”,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应负有共同的责任。
人类拥有同一个地球,共同的生存环境必然使世界各国拥有同样的责任,而这种责任既不容质疑,也不能推卸,更不要说是带有其他色彩的附加条件。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本应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大会期间,各方为了减排目标和路径展开了激烈的交锋,纷纷站在各自的立场提出各种意见,会议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火药味”,全球气候变化会议演变成各方利益和力量博奕的场所,在激烈争辩的喧嚣声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几度达到“白热化”程度,似乎脱离了召开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初衷。由于各方代表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各国应负的历史责任等敏感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分歧始终围绕在量化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最终分歧难以协调,历时10多天的哥本哈根大会没有广泛形成全球性共识,本无更多实质性进展内容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没有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只达成部分共识,草草收场。尽管会议最终的结果令人大失所望,但至少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留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和反思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应反映的是各自利益的博奕,而是如何使人类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转变二氧化碳密集排放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减轻地球压力。
从本次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看,虽然各国谈判代表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初步共识,但分歧依然存在,人类在共同抵御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着尴尬的局面。哥本哈根会议尽管不是人类为生存而努力的惟一机会,但毕竟失去了一次机会,留给人类的机会只能是越来越少。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国家的范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关系,成为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或许这一新的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2003年2月,英国工贸部了《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序言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所谓“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其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要求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其核心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一、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现况
作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国内一些省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因此,其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状况受到了国家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云南省支柱产业低碳经济发展状况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低碳产业的支撑。
按照低碳产业概念,烟草产业、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旅游产业是低碳产业,电力产业中水电也是低碳产业,云南五大支柱产业中有三个半属于低碳产业范畴。矿产业也在积极寻求向低碳经济的转型。
(1)烟草产业
烟草业是一个环境污染相对较小的行业,但基于国家和省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烟草业自身的改良也在不断进行之中。抽烟产生的有害物质有4000余种,其中包括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那么如何降低卷烟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含量就成为烟草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燃烧一支香烟,最终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90mg,二氧化碳约为135mg。05年我国销售香烟19328亿支,因此,由于吸烟进入空气的一氧化碳约为17.4万吨,二氧化碳约为26.1万吨。一氧化碳进入空气最终会转化为二氧化碳,也就是说每年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43.5万吨。新品云烟“如意”是云南红云集团成立后回馈消费者的第一份厚礼,其在烟标上首次印有环保标志,根据国家局有关规定标注:烟气一氧化碳量13mg。以此类推,如果我国销售的香烟都为“如意”,那么,云南省将为全国每年减少37.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电力产业
云南省煤层气资源约4240亿立方米,抽采1亿立方米用于发电,可实现节能量9.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21.375万吨的二氧化碳;“十一五”期间,示范完成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示范工程1600项,其中完成600台高效节能电机替代落后低效电机,600台套风机、水泵低压变频改造,50台套高压电机变频调速改造。目标是年节能14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31.5万吨二氧化碳;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计划年节能22万吨标准煤。云南省电力产业40%靠火力发电,如果采用节能改造工程,将年减少4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3)矿产业
云南地质结构复杂,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都十分丰富,是中国有色金属重要生产基地,因此,也是治理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单位。矿产的冶炼过程是产生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与电力产业一样,矿产业同样采用了燃煤工业锅炉节能改造工程,将减少49.5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余热余压利用工程,例如:1)钢铁行业:完成昆钢控股有限公司余热发电示范项目,年新增发电量11.4亿千瓦时,折合14万吨标准煤。2)水泥行业:完成云南瑞安建材48兆瓦新型干法水泥窑纯低温余热发电示范项目,推动昆钢嘉华、红塔滇西水泥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全省50%新型干法水泥窑实现装机发电,年新增发电量8.14亿千瓦时,折合l0万吨标准煤。3)焦化行业:在焦炭主要生产地曲靖示范完成两个焦炉煤气发电项目。回收60%焦炉煤气发电9亿千瓦时,折合11.061万吨标准煤。4)黄磷行业:在有条件的黄磷生产企业示范完成两个黄磷炉尾气发电项目。5)推广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蒸汽蓄热器项目,实现每小时回收100吨蒸汽冷凝水,年节约能源1.44万吨标准煤。每年共可减少至少82.12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林业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即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指发达国家间和发展中国家开展减少源的排放和增强汇的清除项目,产生的减排单位可以出让和买卖。简单来说就是发达国家从中国的清洁能源类项目中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量,抵冲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现阶段可计入cdm减排项目的林业活动限于造林与再造林,即林业cdm固碳项目。
由国家林业局与保护国际(ci)和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合作,按照有关国际规则设计和操作程序,正在云南和四川,结合森林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林业碳汇试点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发展森林多重效益,包括生物多样性、碳汇、及社区发展。目前已开展的工作:一是筛选出了玉龙、隆阳、腾冲、双江4个县市区为森林多重效益项目(fccb)优先发展县;二是召开了fccb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专家咨询会及设计报告会;三是成立了碳汇信息管理中心,通过招标的形式确定由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院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共同完成信息系统的开发。
二、促进云南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云南省拥有丰富的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这些资源使得云南能源结构的转变成为可能;秀美的自然风光及浓厚的民族风情,为低碳经济的代表——旅游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云南排碳少(工业化程度不高),吸碳多(森林资源丰富)的经济特点,大大降低了发展低碳经济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云南应该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各个产业,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呢?1.烟草产业随着人类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增强,烟草业不可避免地面临衰退,云南省的烟草业已经发展到顶峰,在未来的低碳竞争中并不占优势,对于贮备了大量资金却不知如何使用的云南烟草业,我认为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拿出一部分资金投资其他具有低碳竞争力的产业,如旅游业,生物质能产业,实现共赢;二是积极研发烟草的其他用途,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烟草蛋白具有食用价值。烟叶富含蛋白质,烤烟烟叶在10%左右,晒烟和白肋烟可高达20%。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叶蛋白尤以烟草叶片中可溶性蛋白(fi)含量高,fi蛋白中的各种必需氨基酸含量不仅均高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制定的蛋白制品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标准,而且其中的酪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亮氨酸都超过该标准1倍左右,比一些主要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大豆蛋白质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都高。而且烟草再生能力强,一年可多次收获,烟叶产量高,利用鲜烟叶提取蛋白,其亩产量可超过大豆。
烟草具有药用价值。烟草中所含的泛琨10是目前治疗心肌梗塞等心脏病的特效药物。从烟叶中提取的烟碱具有使精神兴奋和镇静两方面的温和作用。最近的医学研究又发现,烟碱可以缓解托瑞特综合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综合症、溃疡性结肠炎和注意力缺乏症;而且烟碱制成农药可防治农作物害虫,剩余物质可用作饲料和肥料。
2.以食品为重点的生物开发产业
生物产业是以再生性生物资源为主要原料,市场需求规模巨大,能源需求较少,污染性低,具备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是创造绿色gdp的“领航产业”。
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借助低碳经济的契机进一步发展壮大。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国际国内资金的支持。世界银行,各大投资性银行以及国内银行都对低碳融资采取着非常积极地态度;二是大力发展乙醇燃料。云南省
主要采用木薯、甘薯等非粮作物生产燃料乙醇,而且现有的生产企业并未占用耕地,所以云南的发展前景看好。三是引进先进技术,发展以可再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产品。
3.以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旅游业旅游业同样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产业,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竞争压力的不断扩大,对精神愉悦的追求将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我们要做的是,借助低碳之风,进一步壮大生态特色旅游。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拆除景区违规建筑,恢复生态原貌,积极推进生态饭店、生态旅馆的建设,提供以绿色食品为主的饮食和采用节能设备的住宿;二是积极开发新的景点,在创意上结合环保,策略上注意与其他景点的斜街,规划时充分考虑当地经济、人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4.其他非支柱产业应如何应对低碳的挑战除了以上支柱产业,其他产业也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减排二氧化碳同样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政府应鼓励非支柱产业的兼并与合作,发展产业集群。这些产业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发展壮大,很难在践行低碳的过程中得到政府及国际社会的支持,在技术引进及结构转型中将遇到无法逾越的难关,根本谈不上发展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推行低碳方式,培养职工低碳意识,开发企业低碳精神。
5.直接的经济利益
以上都是间接通过节能减排来实现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能否形成一个产业,其是否能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至关重要。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使我们看到了契机,它可以直接带来资金的收入,完全可以发展壮大为一个产业。
三、小结
发展低碳经济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是一致的,不仅能够促进解决国内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而且有利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1).
[2]何燕.昆明低碳经济情景分析[j].科学环境导刊,2009(1).
篇9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经济
1.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必要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速建设的时期,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内这一趋势将持续。与此同时、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高速发达的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压力,城市的外延增长式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
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提出了低碳概念并进而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新概念,同时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气候组织先后确定上海和保定等若干城市为低碳城市试点。而本文就是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从而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因而如何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低碳城市,意义重大。
2.国内低碳城市的发展探索
2008 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设立保定和上海为首批试点城市,以期推动我国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的行动计划,同年气候组织推出“城市低碳领导力”项目,通过该项目实施,推动了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商企业、科研机构、新闻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构建中国城市低碳领导力体系以来,国内许多城市纷纷开展了低碳发展的试点实践。
如保定市,提出建设“中国电谷”的概念,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电力自动化、高效节能等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七大产业园区,目前“中国电谷・低碳保定”已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而上海在其崇明岛,正着手打造一个碳中和区域即东滩生态城,在新城中,热能和电力将通过风能、垃圾、生物质能发电和城市建筑物上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直接获得;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
3.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影响因素
3.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农业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城市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城市的资源状况决定其产业的发展,城市产业的不同则导致城市低碳发展的类型不同,进而影响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同。在低碳城市发展模式选择的过程中,对于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其低碳城市发展模式应更多地思考如何挖掘和发挥它的优势。如日照充足的城市应发展光伏发电为主的低碳产业,在风力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则应重点发展风电来减轻对煤炭、石油的使用。
3.2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整体经济发展水映了它的活跃程度,可以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来反映。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增长较快,基本需求还没有满足,未来碳排放会与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增加,所以建设低碳城市绝对不能超越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正确处理建设低碳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由于处于不同国家的历史阶段不同,所以在我国在走向低碳社会时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相应的发展模式,政策措施也不相同。
3.3能源因素
当今城市的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两个严重问题。优化城市能源结构是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变以煤炭为主向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为主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转变。二是提高能源效率,注重煤炭气化、煤气层的开发使用,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以及对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的开发。三是发展清洁能源,促进能源使用的多样化,从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能促进能源使用的多样化,逐步降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使用比例,大力发展煤气化技术,减少能源使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
3.4社会消费模式
社会经济活动最终都要体现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而一切能源消耗及其排放在根本上都是受到全社会各种消费活动的,研究发现,发展水平,自然条件,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
使得不同国家由居民消费产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具有很大的差异,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除了受到
自然气候条件、人均收入水平、文化习俗、资源禀赋的影响之外,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对于排放的影响很大。
研究表明:CO2减排的高效方式包括了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基于此,居民要改变以往高消费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模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首先戒除奢侈型消费的不良嗜好。其次从衣食住用行做起,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3.5政策因素
政策环境是影响低碳城市模式选择的外部因素之一。政府在推动现代低碳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低碳城市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合理规划低碳产业布局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并通过政策实现宏观调控。同时,低碳城市的发展是涉及到经济、环境、政治等多个环节,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支持。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是创造低碳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低碳政策与措施贯彻和落实的有力保障。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集中体现在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
硬件建设政策硬件环境建设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低碳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改善低碳运作的整体硬件条件。主要包括:①鼓励投资低碳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善现代低碳基础设施;②给予低碳产业的建设用地政策;③鼓励并推动企业低碳生产经营,加快低碳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等等。
低碳软件环境建设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制定相关低碳政策,为城市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有利于提高低碳效率的政策,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技术、投资等政策以及相关技术标准等。主要有:①放宽低碳型企业市场准入条件;②调整低碳型企业的财政税收政策;③吸引外资投资低碳领域;④鼓励传统企业向低碳企业发展,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⑤加强低碳人才培养,引进先进人才等等。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A].张坤民等主编.低碳经济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41-62.
篇10
尽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没能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只是勉强通过了一个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会议的形式多于内容。但是,各界对“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关注和重视成为本次会议新的热点,具有实实在在的现实意义。显然,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改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低碳经济”是人类的选择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倡导的“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疑是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大意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和社会各界聚集在哥本哈根,力图通过协商和谈判的方式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是希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框架内,“低碳经济”的倡导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方式确定下来。尽管,哥本哈根会议由于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应负的历史责任等问题存在的分歧难以弥合,不能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倡导似乎被会议“边缘化”了,只得留给墨西哥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去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但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将“低碳经济”列入会议的议题,就足以表明“低碳经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
“低碳经济”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因气候变化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担忧,其概念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是提倡人类以低排放、低污染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尽管,在现实的社会经济生中,“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但“低碳经济”的提出却是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发展观转变的老问题,离我们现实的生产和生活并不遥远。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导致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碳排放所致,而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当然,近期在一些媒体中也不断传播出一种“另类的声音”,质疑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但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无论这一论点是否有足够的科学根据,能否站得住脚,不可否认的是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毕竟有着必然的联系,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无疑是改善自然环境或延缓气候变暖的重要举措,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现实与未来的选择,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早有广泛的共识。
“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从人类的未来着眼,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由此,“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形成的共识日益增多,发展“低碳经济”在许多国家已经提升到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我们现实的社会越来越近了,并非遥不可及的事。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问题上,中国是最早重视和着手制定低排放、低污染发展规划的发展中国家,低排放、低污染成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步骤。同时,低排放、低污染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年至2015年)规划。
气候变化转变人类活动方式
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任何国家和任何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对责任的承担也不能置之度外,在共同的生存环境下,负有共同的责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改变传统的产生和生活方式已经迫在眉睫。
人类社会在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中,由于碳的大量排放,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急功近利”的对自然环境破坏的发展途径,使人类在不知不觉中生存空间逐渐缩小。如何善待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需要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由此“低碳经济”正在或将要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一项新的紧迫课题摆在世界各国面前。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更多的从环保意识出发,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对环境毫无理智的破坏,避免人类生存环境危机“悲剧”的发生。除此之外,人类没有回头路和其他道路可走。尽管,新兴的“低碳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国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规模,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也十分有限,但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却不可估量。首先,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储藏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既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碳排放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减轻了后续的压力,一举两得;其三,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上看,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与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截然不同,与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是人类日益强烈的保护自然环境的诉求,为人类生存危机寻求新的出路。
从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到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再到哥本哈根会议提出的“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社会在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上的广泛共识和行动的一致性。转变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倡“低碳经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中也有表述。其表述的理念和含义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意味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经济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由此,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被世界各国所日益重视,加快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呼声不绝于耳,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尽管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的最终不尽如人意,但会后各国都会为尽量减少和控制碳排放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并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会在低碳经济方面进一步采取重大措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此主导全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进行新经济的变革,使资本主义从金融危机后的衰退和低速发展再次步入繁荣。因此,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是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必要措施,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全球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是全球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大变革,甚至是金融结构的变革。从这个意义来说,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调整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和产能的技术标准符合生产和生活方式低碳要求,同时在进行调整能源结构中提高新能源的比重,在调整技术研发上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
发展观的转变与持续发展
发展是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被联合国纳入全球首要重大问题。发展问题的提出是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对发展观念不断深化的结果。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经济开放程度的扩大和经济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加快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正在改变世界经济以至各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式,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对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深入,发展涵盖的内容也不断得到充实。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无数次实践人们深刻体会到,单凭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合理发展,不仅如此,甚至还会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经济的增长并不等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需要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和转变。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谋求发展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和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和更新,对发展的要求更客观、更现实、更高了。发展观从内容到形式的转变化赋予了全球发展新的使命,对世界各国的发展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扩展和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加剧以及地球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中包括森林面积减少、土地荒漠化严重、水资源匮乏、海洋环境遭到破坏、生物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气候变化等),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将受到严重威胁,人类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危机。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因此到了80年代,人们更加关心自身所在世界的生存环境和前景,国际社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和要求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把人类社会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不能不说是人类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的又一进步,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观,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体现了人类在发展问题上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而且对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味着人类在发展问题上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的人类发展目标是,在满足目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未来人类的发展,当今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构成危害。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体现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发展观不断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延伸和深化。
共同的生存环境与同样的责任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本应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但大会期间,各国家代表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各国应负的责任等敏感问题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分歧始终围绕在减排量化、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以应对气候变化。会议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充满了“火药味”, 气候变化会议演变成各方利益和力量博奕的场所,在激烈争辩的喧嚣声中,各种力量的较量和交锋几度达到“白热化”程度,似乎脱离了召开气候变化会议的初衷。
哥本哈根会议尽管不是人类为生存而努力的惟一机会,但毕竟失去了一次机会,留给人类的机会只能是越来越少。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国家的范畴,成为全人类共同的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面前,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的博弈与碰撞中,如何处理国家利益与全球共同利益关系,成为各界广泛议论的话题,或许这一新的课题带给我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看,谁也不愿意看到全球变暖加速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世界各国必须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前提下,共同负起责任来应对气候变化,为改善自然环境或减缓自然环境继续恶化方面有所作为,而不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为了眼前的利益患得患失。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情况千差万别,国际社会确立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准则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其宗旨就是需要国际社会综合、全面、客观、历史地看待气候变化问题。由于气候变化是西方发达国家在长期工业化过程中无节制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严重后果,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历史责任,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不应是套用其惯用的、带有附加条件的“施舍”。但是,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谈判的一开始,西方发达国家不仅不履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协议书》减排、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的承诺,甚至美国始终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而且变本加厉地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承担额外的、不合理的义务。由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在相关问题的谈判和磋商历经十多年,谈判过程曲折、复杂、激烈,甚至是情绪“激愤”,直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第15次哥本哈根会议,190多个缔约国依然没能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和应负的历史责任等敏感问题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但从人们从激愤的情绪中平静下来之后冷静地思考一下,要争取各缔约国达成某种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协议,尤其是规定国家发达在量化的减排、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支持机制安排和承诺,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安排,并非希望渺茫,应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不是人类为全力自救的终点,人类在全力拯救自身生存环境危机从刚刚开始,或许墨西哥气候会议也不能全面解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所问题,但墨西哥气候会议也不会是人类为自身生存环境而自救的终点,人类需要永无止境地与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抗争。
- 上一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建议
- 下一篇:提高生活质量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