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态学的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生态校园的定义与内涵
1.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质量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生态校园规划是全过程的规划,贯穿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阶段。生态校园规划能够提高校园运营效率,减少校园对外部物质能量的依赖。
2.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
天津大学杜惟玮等人将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归结为“生态、安全、科技、艺术、人文”五个方面。“生态”是生态校园最为显著的特征,生态校园虽由人为建设但仍保留有原始生态系统特定的特征,也是生态校园功能完整性的保障。“安全”是生态校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完整的校园生态系统在保障师生免于自然环境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保障师生的精神健康。“科技”是生态理念在校园规划中的补充,校园生态系统的产品是知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科技元素是生态校园规划的亮点。一个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往往是由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建筑、景观节点等要素组成。“人文”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特殊的使用功能上,校园是体现先进文明展现师生精神风貌的地方,同时也是校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建校园占地面积过大,校园内部硬化面积夸张
由于高校建设能够拓宽周边土地升值空间,同时对周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积极地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往往会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加之高校建设追求“大”“气派”的心理作用,新建高校校区面积一般较大。校内广场、建筑追求雄伟、宽大,校园场地一味平整硬化。最终导致校园土地原有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地表下渗面减少,校园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甚至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将规划范围内的原始生态景观全部铲除,校园生态景观系统一般是在校园基础建设完成后再经人工进行构建。大面积的“铲除重建”式的建设方式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
2.校园内部生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相容性较低
由于现有校园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铲除重建”的建设方式,校园生态系统完全独立于周围生态系统。大面积的校园建设犹如在原有的生态网络中打了一个大的补丁,原有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被打断。校园外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不能向校园内部流动,校园内部人工生态系统又需要源源不断地进行人工输入物质能量来维系正常运营。
3.校园内部生态系统各生态节点关联性不足
校园景观规划往往注重单个景观节点的营造,忽视各景观节点间的关联性。建成后各节点相互独立,景观视觉上难以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生态上不能形成供物种迁徙、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廊道,各生态斑块相互独立功能单一难以发挥系统。难以体现“生态”“艺术”“科技”的生态校园的基本内涵。
三、生态校园规划方法
生态校园规划方法可分为校园生态景观性质定位、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构建、校园生态节点布局设计和建设技术创新三个步骤,分别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建设层次进行规划设计。
1.生态景观性质定位与生态价值平衡
(1)周围生态环境决定校园生态景观类型校园生态景观类型应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生态环境类型,建设后的校园在其周围生态系统中可视为一个引入斑块。生态学研究认为,引入斑块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向原始生态景观演变的特性。若校园生态系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仅仅依靠持续的人为干预来维持,既消耗能量又易对生态基底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规划中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环境,打造能够适应周围原始生态系统的校园生态景观,将有利于生态校园低耗、高效运营。(2)校园建设前后基地生态价值变化最小化许多研究学者对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进行估值研究,以一种量化的手段指导区域内生态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操作性更强。目前,不同区位不同地域条件下各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估值技术也日趋成熟。生态校园规划可借鉴此规划思想,通过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将校园内生态问题进行量化,根据校园基地原始生态价值总量来定位校园生态景观类型。生态估值技术增强了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生态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建设依据。为方便文章对生态价值的表述我们引入生态贡献量的概念。生态贡献量表示某一生态子系统在其更高一层生态系统中所贡献的生态价值的大小。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贡献量大小不同。校园建设减少了原有生态景观面积,基地内生态贡献量减少。新的生态校园规划方法要求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的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甚至实现生态贡献量增加。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的建议性方法:①规划建设时结合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通过打造单位面积生态贡献量较高的生态景观类型来弥补因校园建筑占据原有生态景观面积而造成的生态贡献量的减少,尽量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生态贡献总量减量最小。②充分利用校园内可使用空间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如教学楼的中庭空间、建筑物的屋顶空间等。③注意衔接外部生态系统,打通生态廊道,增强校园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速率。
2.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
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是相对于校园所在地块更高一层次的生态系统而言的。建设前基地属于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态要素的集合,要求建设后基地内形成了一个与原生态系统相衔接且从属于原生态的子系统。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的关键在于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以及校园内部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两个方面。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应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原有生态要素,内部生态网络结构主体尊重和保留原始生态结构,同时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通畅。构建校园内部生态网络坚持“点—线—面”分层建设的原则,具体到生态学上即“斑块-廊道-基底”。通过此方法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生态网络。校园生态网络通过主要生态廊道和周围城市生态系统衔接,将校园生态系统统一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保留原始区域生态系统结构。
3.校园内部生态节点布局设计与建设技术创新
生态节点是校园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栖息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态节点应满足物种丰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基本要求。生态节点在校园景观系统规划中往往被处理为景观节点。对生态节点进行景观效果处理的过程中应根据生态节点的生态属性来确定人工干预的程度,对于生态效益非常高的节点类型应降低人为干预行的景观设计,节点处理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弥补校园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校园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基地中每一处有价值空间。生态节点布置结合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营造生态效益较高的中庭庭院生态系统。同时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建设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生态屋顶、生态建筑表皮。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生态学 应用翻译 和谐论 系统论 可持续发展
生态翻译学初期发展的基础研究《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切入点为生物学理论,即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论证结果必然是强调“活物”的重要作用,因而其研究结论就必然是确立以“译者为中心”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而翻译生态学则是将翻译学和生态学两者充分融合,创建了一个由“天、地、人”构建的新的交叉学科,强调其是创建一个崭新的交叉学科。翻译生态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领域,涉及的切入点自然也比较多,目前的两种研究模式也只涉及其中的某些切入点,如能进一步扩大范围,对其进行全面探索,则翻译生态研究必定会兴旺发达,并在译界占领其应有的一席之地。
既然生态与翻译的关系密切,其有关原理借用到应用翻译及其研究中,必然会开辟一个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天地。这里我们就讨论生态学原理在应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可归结为以下15个方面:
(1)生态环境基础论。世间万物的诞生、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其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是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既然翻译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那它的诞生、生存和发展就离不开人类生态环境。应用翻译研究也是如此,它有着自己赖以生存的沃土。凡应用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必受所处天地环境的影响,打上其地域的烙印。这就为我们建立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译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审视域外译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2)生态系统论。人类生态环境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按照生态学原理,全球生态圈和地域生态圈是相互依存的,全球生态圈的形成并不意味着地域生态圈的消失,相反,正是这五彩斑斓的地域生态圈构成了大一统的全球生态圈。翻译研究只有扎根于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壤,才能保持特色,并使其小生态圈得以保留,从而为建设外部大一统而其内部又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全球生态圈做出贡献。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3)生态和谐论。天、地、人,三者合而为一,既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也是翻译生态研究的支柱。人立于天地之间,必受其制约,不可违背其规律;但人可在认识天地规律的前提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因此,研究应用翻译,切不可将天地人相互对立,而要特别注意其间的妥协和包容,力求和谐。
(4)生态环境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探索,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译者和研究者的生理及心理环境以及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镶嵌性等,应用翻译的存在必然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应用翻译同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以及翻译理论实践研究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翻译不但需要社会基础,而且需要生物基础,处于地球的整个生物圈中。应用翻译的发展离不开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彼此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是对应用翻译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的n 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对其研究不但能分析应用翻译生态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而且还能研究作为应用翻译主体的人的生理和心理等环境因素。
(5)生态结构论。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翻译生态的层次分析。从多角度利用生态学结构来分析应用翻译结构,为揭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和法则打下基础。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包括应用翻译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宏观生态结构强调应用翻译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微观生态结构则强调应用翻译研究具体问题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剖析应用翻译的生态结构:纵向分为个体生态、群体生态、生态系统;横向分布为翻译资源、国际文化交流及翻译研究。而应用翻译生态系统只有在宏观生态和微观生态协调作用时才能有效运转。
(6)生态功能论。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包括内在功能和外部功能。从生态学观点和原理出发,研究和阐释应用翻译的生态功能;通过揭示应用翻译生态的内在过程及其外在作用,深入探讨应用翻译的内在功能和社会功能。内在功能即生产功能,包括应用翻译系统内部的生态条件,生产者(译者)、消费者(译语读者或听者)和分解者(翻译研究者)三大功能的协调运作;外部功能即社会功能,如应用翻译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挥的作用等。
(7)生态原理论。应用翻译生态研究的基本原理,即应用翻译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机理,包括:限制因子率、耐性定律与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翻译生态位原理、翻译生态链法则、翻译节律、社会群聚性与阿里氏原则、群体动力与群体动力学、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和翻译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如可探讨应用翻译中的竞争与合作,以及限制应用翻译发展的因素及对待某些具体问题,如翻译企业间竞争问题的解决办法;如何处理好应用翻译生态整体效应和边缘效应的关系;如何在应用翻译工作中群策群力,确保应用翻译生态链的完整闭合;如何让应用翻译人员和翻译企业在翻译实践和管理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如何把握好应用翻译工作和应用翻译发展的节律等。
(8)生态规律论。以生态学观点来研究应用翻译与外部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应用翻译内部各环节、各层次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基本规律。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应用翻译的生态机理,揭示应用翻译的现象、问题和本质。其中,可探索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翻译的生态平衡与失调、竞争机制的协同进化和翻译生态的良性循环。可运用这些基本规律讨论现阶段应用翻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如应用翻译内部研究的不平衡现象、应用翻译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保证等。
(9)生态行为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包括个体行为生态、群体行为生态、学习行为生态、教学行为生态等。引入行为生态学来进行应用翻译研究,讨论应用翻译的行为生态,可以从多样性的行为中找出一些带有共同性的特点,找出导致这些特点行为产生的因素,以便更好的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意义及后果。从而使应用翻译工作者、管理者更能根据人类行为的特点进行工作,去引导人的行为向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也就是了解人类行为规律,以此推进应用翻译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应用翻译教、学行为的发展。
(10)生态演替演化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主要论及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和演化的一般过程、纵向和横向演替和演化的趋势、应用翻译生态演替和演化的动力系统等。将生态学中的演替和演化与应用翻译相结合,得出结论:应用翻译生态的演替主要反映在层次演替和阶段演替上,其实质是知识、信息量的积累并产生质变。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应用翻译生态演替是从一种有序演化到另一种新的有序态的过程,或从无序经振荡过渡为有序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体系的改变,应用翻译结构的内部层次、系统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应用翻译系统发生变化,如更新应用翻译内容,改变我们对应用翻译的认识并使我们将翻译生态学方法与各种应用翻译理论结合起来,系统地研究这些外部因素。还可分析应用翻译发展的某些具体过程、应用翻译学科的演化及应用翻译演替演化的动力系统。
(11)生态监测评估论。运用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应用翻译生态的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对象以及有关应用翻译及其活动和过程进行检测与评价,从而正确认识应用翻译生态系统,促进整个应用翻译事业的发展。其内容涉及对人工翻译、机器翻译、口译的质量量化评价及整个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质量评价。
(12)生态调控论。生态系统不是自发的系统,而是一种目的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反馈机制,向目的趋移。应用翻译研究也是一样,在其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错误、偏移或不合时宜现象,这都需要其反馈机制,使用其调控系统予以纠正、修正,以维持应用翻译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推动应用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健康发展。
(13)全球本土化论。翻译生态研究使人最受启发之处,在于其借鉴西方翻译理论,但不拘泥于此,而是以此来发展、完善中国本土翻译理论,使翻译研究本土化。应用翻译研究也不例外。
(14)非完美论。根据翻译生态原理,大凡世上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翻译问题,这就为应用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了不断拓宽和深入的空间。
(15)可持续发展论。主要论及应尊重和顺应基本翻译生态规律,以及在此前提下发挥译者、研究者、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推动生态翻译和翻译生态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翻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述实现生态翻译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促进应用翻译事业的稳步发展。不管是对应用翻译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翻译生态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它能够指导译界人士自主调节生理、心理环境,改善应用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适应应用翻译的生态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应用翻译氛围和气候,逐步实现应用翻译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应用翻译的多维效益。
从生态学角度讲,目前应用翻译的地位有些尴尬。应用翻译,作为当前工作量最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最多的翻译工作,在我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都是文学翻译的一统天下,应用翻译及其研究常常被忽略。为扭转这种局面,应用翻译工作者及研究者当自强,并创建一个能使应用翻译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整体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曹凑贵.生态学概论(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J].外国语,2009,(2):47-50.
[4]黄秀敏.迈向绿色生态翻译――评许建忠教授的《翻译生态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9,(4):37.59-60.
[5]黄忠廉,焦鹏帅.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3-24.
[6]孟凡君.后现代之后的翻译研究新转向略论[J].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整合与创新[A].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48-53.
[7]庞博.《翻译生态学》述评[J].沧桑,2009,(4):254-255.
篇3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学;结合
一、重要意义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潮和生态环保意识觉醒的当下,风景园林设计中必然要考虑生态因素,才能实现更好地完成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不仅仅展示风景园林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更要体现其科学性,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将园林艺术提升到生态环保的高度。只有这种基于生态环保的风景园林设计才能真正对所依据的环境有着深入的理解,通过利用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展现艺术的魅力,又能通过合理科学的布局,利用各种生态因素的相互作用,保证园林景观的可持续性维护。因此,与生态学理论的结合,是风景园林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相关理论
1、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物多样性理论是生态环境得以自我保护自我净化的依据,不仅反映了环境中物种的丰富程,更能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保证生态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节功能,维系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在现代风景园林的设计中以生物多样性原理为指导和基础理论,既能丰富园林景观的丰富度,又能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提高各类物种共存的潜在机会,维护园林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位原理
生态位理论主要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又结合了种间关系、种的多样性、种群进化、群落结构等因素。结合生态位原理,可以更为科学的进行风景园林的植物的选配,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学习性与生态环境条件,辅以相对应的空间、时间和营养条件,,避免种间或种内的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这样既能提高景观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又能综合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通过相互间的联系与作用,更适应园林环境,改善园林环境。
3、生态平衡原理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相互协调,物资和能量在输入和输出间的循环,达到系统的整体平衡。在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强调各类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如湿地地形,湖泊河川,丛林灌木等结构和布局的协调,丰富园林的景观之余,又切实保证生态平衡。
4、生态自我调控原理
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是生态系统保证运行和稳定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可以减少人为对环境破坏的影响。在风景园林中运用生态的自我调节功能,可以改变靠以人为措施维护景观的方式,而是利用生物的相互作用主动适应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造环境,实现园林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再生、协调共生、持续自生的平衡,更能切实保护环境,减少人为维护的消耗。
三、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风景园林设计逐渐挣脱传统设计的桎梏,有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辅助,向科学化,信息化,生态化转变。可以从更为精细,精密的角度调整园林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因素,及时侦测,掌握,调试各种因素的变化。
传统意义上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强调景观的美和视觉等的感官享受,着重于一池、一园、一区、一林的设计和全面的景物布局,而忽视其中植物的相冲竞争或是依赖共存,还有不同生态间的相互联系。而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现代风景园林,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强调了园林的生态价值,运用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合理安排布局,既保留美学价值,又发挥生态优势,维护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恶化。要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特征,如泉水、溪流、造型树、已有地被、及名树、古木、水、地形等,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布局和加工,这是对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又能避免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加入生态学理论,一种是着重于园林本身的生态效益,通过物种间相互作用平衡园林环境,同时加入生物治理废物利用的思想,将有害物质自然降解再次利用。另一种则是站在更高的生态角度注重园林生态的对环境的改造,比如利用绿化改善城市环境,利用引进河流改善周围土质等,更淡化风景而强调园林功效。现在的园林建造逐步融入了这些生态观念,更提升了风景园林的重要性,对整个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四、应用趋势
1、以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基础理论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结合生态学理论,首先要明确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性地位。物种多样性主要反映了群落和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均匀度、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和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在风景园林建造中不能随意破坏或拆除自然景观,要以自然风貌为主,尽可能保持原样,即原有的生态系统,或是尽量加入合适的物种资源,打造更复杂的群落结构,既能丰富景物的多样性,又能通过生物多样性,复杂的生物网,不断循环的物质流、能量流达到维护生态平衡和稳定的目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如信息网络、数据监控等,对风景园中的生态环境因子如光、水、温度、土壤及时检测或补充,满足生物对此的需要,而后通过整个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进行完善,达到园林生态的完美融合。
2、植物配置注重共生关系和生态效益
植物的互利共生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注重植物的相互匹配,可以让植物生长彼此依赖、相互共存、共同获利。比如不少植物与真菌共生,一些植物的分泌物有利于相对应植物的生长发育,这些物种相互匹配间能达到茁壮生长的功效,减少人为照看和肥料药用的消耗与污染。相对的也存在有一些植物不利于另一些植物生长发育的情况,比如彼此间的竞争,加大对养料,能量,生存空间的需求和消耗,或者一些植物的分泌物会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发育。充分考虑物种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合理安排植物的配置和布局,能有效地保证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增大生态效益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为了增大园林的生态效益,可以选择增加更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植物,如能吸收污染气体,更有抗性,更易存活的植物,达到明显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的效果。
3、应用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要充分应用生态学原理进行设计,保护自然环境尽量免受人为因素的破坏。在景观改造或园林建造时,要根据当地环境,充分保护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结合生态特征进行改造和植物布置,对原有的土壤,水源,植被要善加保护,使得园林环境能自生更新、自我养护,同时善于挖掘原有的自然生态要素的价值,包括其生态方面的能力和艺术美学价值,结合到风景园林的设计中去。
对于植物的选择时,也要因地制宜,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根据区域性的气候,地质,土壤,水源的特点,考虑污染问题,病虫害现象等,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选择合适的植被,不能仅仅满足美学的需求,更要考虑植物栽种的合理性。科学选择植物种类,合理配置植物布局,避免各个物种对空间和营养的争夺,而是要利用植物对空间、营养不同层次的需求,协调竞争与共生关系,互相补益,既能充分利当地环境资源,让植物生长良好,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又能在设计中发挥不同植物的自身优势,形成具有良好视觉效果的园林景观。
4、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生态自我调控,
生态的自我调控功能是生态学融入风景园林的重要内容,包括了园林生态的抗干扰能力,自我净化调节功能,乃至改善周边环境等。加大对原有自然风貌的保护,合理增大生态系统的物种的丰富度,种落结构复杂度,就能实现园林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促进内部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再生和利用。同时尽可能将原有场地上和原有自然资源,还能节省人力和物力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达到环保和生态的双重效果。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跳出园林景观的局限,而是能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独立运行,具有相应的自我净化和调节功能,过滤并包容适度的外力破坏,增加抗压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植被的良好生长,改善周边环境,扩大生态效益。
5、生态环保型循环水源设计
风景园林设计中要达到艺术美学的效果必不能缺少灵动之水,而要达到生态的效益也不能缺少相应的水源以及水资源的处理利用。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园林的设计尽量利用现有的源头活水或是引进活水,以此营造特别的生态圈如人工湿地,湖泊溪流等,对水的利用和处理还包括地表水循环、雨水收集、污水处理、水资源的节约再利用等方面。传统设计多考虑管道排污,人工处理,加入生态的理念,则要充分利用园林中湿地的大型植物及其它生态圈的自然净化能力,通过引导自然的水循环,引进活水、处理污水,并在此过程中增加植被覆盖,保持水土,增大绿化面积,建设可持续的园林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项羽. 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类型和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2(04)
篇4
长白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又能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涉及面较广的问题。现就如何把该科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去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 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
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最后取得经济优势,这是一个基本点。过去在长白山林区的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由于左的思想影响,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资源不断破坏,生态平衡失调,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在任何区域性的开发活动中,不仅要对资源进行利用和改造,更重要的是要对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和合理配置,用生态经济学的术语来说,各种自然资源实际上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任何一个人工生态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以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构成的一个不可分隔的具有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代谢功能的综合体。各种自然资源在自然环境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
2 发挥长白山林区自然优势必须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
为了达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是非常重要的。生态经济学原理是结合人类经济目的研究生态经济而找出的规律,即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资和价值流变化的规律。如果正确地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就会更有效地去指导生产活动,这方面有以下几点:
2.1 生产活动必须要改造和适应生态环境
改造自然资源,实际上就是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控制,使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更为协调,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功能。随着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不断扩大,必须要对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加以改造。自然界许多资源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当中成为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的整体,这一重要的生态学规律在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各种人工生态系统中,只能加以遵循和利用,对生产中的不利因素假如不能改造,就要设法适应。改造和适应是一条生态经济学原则,其重点在于改造,从而才能不断提高系统生产力,许多适应某些资源的措施,也是对另一种资源的改造,应以辩证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改造生态环境的措施必须考虑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2 必须同时利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组成
利用自然资源是为了进行各种经济活动,而保护资源则是为了永续利用,使各种生态系统功能不断加强。从生态学角度看,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是关于生态系统的存在与发展问题;从经济学角度看,则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的问题。
那么如何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应用这一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资源只是利用它的潜在生产能力,在利用过程中就必须考虑保护这种生产能力,使之在利用后不仅不会降低而且还会提高;其次,利用资源必须要考虑其更新能力,此外必须全面、综合地考虑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许多资源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某种资源不注意保护,很可能导致其它资源受到破坏。
2.3 各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的每个环节,都储存着能量和物质
即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每增加食物链一个环节,就会增加一种使用价值,即食物链越长越能增加对人类有用的物质财富。因此,在利用自然资源中,应尽可能低增加各种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环节。
当然,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增加食物链环节,必须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创造各具特色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3 在资源利用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长白山林区如何发挥优势,避开劣势,使产品商品化,达到整个社会发展目的,是开发长白山林区的最终战略目标。但这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合理利用资源问题,还涉及到产品分配、消费和交换的循环以及生态系统中复杂的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问题,这些都是生态经济学的内容,当然首先必须着重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3.1 资源利用如何合理组合
所谓资源利用的合理组合,就是在深入分析当地各种自然资源条件的前提下,首先决定经营何种产品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系统,然后研究各种资源利用之前是否需要改造和如何改造,各种资源利用数量的组合比例、投入的方式和时间等问题。
3.2 重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在发展商品生产的过程中,资源开发必须要有不同的产品优势,这当然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技术水平差异的产物,因此,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是基础。
3.3 必须研究经济发展与资源更新的关系
自然资源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更新性,如果在其利用中能使各种资源间相互协调,并进行进化性的运动,则资源生产力不仅不会降低,反而会逐步提高。资源的另一性质是它的有限性,人类只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依靠技术发展和管理的进步,才能取得生产的提高。资源的有限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长白山林区林木资源有限,要取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在综合利用、多种经营上下功夫,同时还要进行资源更新(多造一些工艺成熟林)。
篇5
一、用生态理念开发校园物理教学素材的原因
物理学研究的是与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能量、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①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字面上浅显地理解,“物”即物质,“理”是道理,并且物理学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应用广泛,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世界,培养分析思考能力,获得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学生们将来有些会直接运用物理学的实验技能技巧丰富自己的劳动操作技能,有些会就职与物理学相关的或者交叉学科的领域,如天文、工程、计算机、医学等等,还有些可以运用所学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去从事商业、财经、社会学等与物理学看来完全不相关的一些工作。因此,高中物理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实际的意义。但是由于高中教学中物理事例经常仅限于书本,教学过程多限制于课堂,学生体验感缺乏,科学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教学的内容涉及多个物理知识分支,多数习题的设定理想化程度严重,这些都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物理学离实际生活遥远,学习必要性不大,而且学起来非常困难”的感觉。
本文提出用“生态理念下开发校园物理教学素材”的方法来改善以上教学现状。“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者“栖息地”,由此衍生出“一定地域(或空间)生存的各种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含义,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②生态理念下的教学不仅是指环境教育,更多的是指注重学生、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由此展开的教学互动。
中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校园的环境设施建设中就大量运用了物理学相关知识,一边是学生埋头于孤立的书本理论不会联系实际,一边是校园里大量事物的现有素材,如果以生态理念在校园里开发物理教学素材,把书本理论与身边的校园相结合,注重学生和校园之间的联系互动,就能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找到很亲近的切入点,让学生感觉“物理不远,它很近,很实际,很有用”,贴近实际生活的思考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学习兴趣的提升能增加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深入研究问题的毅力,学生也能从中得到观察、思维、动手等各方面的训练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切实基础,物理学也能因此恢复原本的面目,同时这一切也有助于校园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开发校园物理教学素材的方式与相关实践
近期有报道说“某学校在校园里种庄稼获得各种好评”、“在校园里种庄稼”一方面让学生实际参与了生产实践,感受了城市里少有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庄稼也可以起到校园某时期绿化的效果。如果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种庄稼”就是这所学校开发出来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指用来进行教学分析或者实践的实例,是教学知识点的载体,放在校园里,它可以是一处房屋、一丛花草、一方池塘,甚至一根电线杆子。这些都是校园里司空见惯的存在物,其中都包含着很多事物道理,如何开发教学素材,就看教师看待校园的眼光视角。
1. 方式一:按图索骥、按需索取。根据我国现行中学教材,中学的物理学科大致包括力、热、光、声、电与磁、原子这六个部分,由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种分类并不绝对,但利用这个分类寻找开发校园的物理教学素材还是可以的,可供参考的一种简单方式就是按照物理课本,对照着章节把校园里各个景观、建筑或者各项建设归类到相应的知识上去,发掘其可供物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因子,顺序编排起来,这就好像是“按图索骥”。比如,很多学校有的吊棚(可以是车棚也可以是游泳池的顶棚等),就可以归类到力学;而学校的电力系统以及用电安全等,就可以归类到电学等等。不过,如果这些素材只是零碎而模糊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那么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用着用着就忘记用了,而且在教学分析时也存在理论不清楚、道理不明朗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够做成一本物理学校园案例集或者校园物理课本,方便教师和学生“按需索取”地进行课上讲解或者课下阅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篇6
[关键词]生态工程 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114
一、 教学过程
1. 巧用道歉视频,创设情境导入
播放冯小刚导演,葛优、李小璐、郑恺、白百何主演的2014年贺岁片《私人订制》最后一段“向大自然道歉”视频。学生观看视频,教师依次提出下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分析:(1)四位主角为什么要向大自然道歉?(学生:雾霾天气频发、森林乱砍滥伐、煤炭过度开采、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与人类的不当活动有关)(2)这些问题的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问题?(学生: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所需等导致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引起的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充分暴露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难以可持续发展。)(3)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教师:建设生态工程,就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系统设计、调控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一般的传统工程相比,生态工程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特点。)
2.运用模型构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案例1]出示“石油农业”模式图。教师:“石油农业”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由于需要大量使用石油作为原料或动力而得名。该农业模式对解决粮食需求和提高粮食产量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由于其高能耗、高污染,使粮食品质和安全不断下降,难以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发展生态农业。
介绍“传统生态农业”模式。教师:“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古代最早、最生动的一种生态工程模式。请同学们利用所给的项目绘制“无废弃物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可分组讨论、交流与合作。在学生讨论出现疑惑的地方时,教师应协助学生解答,以完成概念图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模型构建活动,教师提出以下思考问题: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的突出优势是什么?(回答: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通过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达到无废弃物生产,减少环境污染。)进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引出“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教师:上述“无废弃物农业”模式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成就之一,但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可增设沼气池、蘑菇等环节更好地利用物质能量。请同学们自主构建,完成下列“现代生态农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案例2]出示“纯樟子松林、珊瑚礁区”图片。教师:我国“三北防护林”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最初进行林带建设时,单一种植的樟子松林遇松毛虫害大量毁坏死亡;而珊瑚礁区却能够在养分稀少的深海中,保持着很高的生物多样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纯樟子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短而简单,缺少松毛虫的天敌,而成片单一的林木又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因而导致树林的大量毁坏死亡。珊瑚礁区的生物多样性高,食物链复杂,不同的生物占据不同的生态位,通过食物链关系互相依存,充分利用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环境,实现了很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教师:从上述正面和反面的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植树造林等生态工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只有保持生态系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和平衡。(归纳总结出“物种多样性原理”)
[案例3]出示“灰色长城、水葫芦疯长、草原过度放牧”图片。教师:“三北防护林”的西北防护林早期栽种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杨树林,导致“绿色”长城变成“灰色”长城。江苏、上海和浙江三省市交界孕育吴越的美丽太湖。近年来,由于富营养化促使太湖水体中水葫芦和藻类疯长,并导致鱼虾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给水生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如果在西北草原地区发展畜牧养殖业,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西北畜牧养殖应该注意牲畜数量不能超过草地的承载量(环境容纳量);针对公共草地的过度放牧问题,应该实行草地承包,调动个人的管理积极性,减少过度放牧现象。另外,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人工种植牧草,增加牧草产量。
教师:从上述3个实例,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学生: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要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要栽种适宜树种,要考虑生物数量不能超出环境承载量。(归纳总结出“协调与平衡原理”)
教师: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要整体考虑经济和社会等的影响力。例如,进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一方面要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要考虑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网进行和服务,欢迎光DYlw.NeT 联系方式QQ 712086966]贫困地区农民的粮食、烧柴以及收入等生活问题。如果农民的生计得不到保证,随时会发生“前面造林,后面砍林”的现象。这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整体性原理。
[案例4]出示“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图。教师:“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在一起,将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图3为“四位一体”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及物质和能量流动图。
篇7
关键词:生态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2-054-1
一、物理生态课堂中的教学目标
1.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原有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态度等各有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一定要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学习兴趣和智力水平等进行综合性分析,以确保目标的设定符合全体学生的需要。
三维的教学目标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本着以人为本,发展普遍性教育,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平衡发展的目标,这并不是说要求学生的发展水平和方向要机械化地一致,而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耐度范围,培养学生多层次、多维度的发展。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考虑不同学生的发展层次,对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的分层,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相应的层次上获得发展。
2.过程和结果紧密相连。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和社会紧密相连的学科,物理现象充斥在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如我们日常用的电灯、电话、电视机;自然现象中的打雷、下雨、结霜;各种机械和电器,小到手表、电池、手电筒,大到飞机、轮船、宇航器等等。
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物理学的原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路面结冰,给汽车装上防滑链;推门发出刺耳的声音时给门轴上涂上油;做饭用压力锅要比普通锅熟得快;晒衣服要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等。
三维课堂教学目标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操作能力,要求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功和失败。物理实验的功能不仅仅是追求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科学探究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能力,使他们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
3.注重人文渗透。
三维教学目标指出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培养他们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生态化物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物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理性的科学思维,也要培养他们感性的人文认识。
二、教学资源
1.教材等文字资源的开发利用。
教科书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它是古今物理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对教材的利用不是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而是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内容顺序,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序,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如可以适当删减或增加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可以讲解图像推导法,讲解一下如何用vt图像的斜率推导速度公式,用面积法推导出位移公式,还可以讲解如何在图像上比较不同运动的快慢和位移关系,这样学生能多角度掌握知识,学习会更灵活多样。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简单的演示实验。科技图书、科技期刊和报纸上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为物理教学所用。教师不仅应该经常查阅资料以丰富自身的知识含量,还应该指导学生合理利用这些教材外的文字资源来拓展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共享。
2.开发物理实验器材。
从生活中开发物理教学资源,师生共同合作,利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进行物理实验。发现并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易得品、材料、器具、人体(或人体局部)以及儿童玩具等可以开发利用的一类体现自创性、体验性、趣味性、简易性、生活化的物理实验器具,来替代实验中的专门物理实验用品。这样就能拉近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此外,很多物理仪器的功能也都不是单一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它们潜在的功能。例如电流表在已知内阻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测电流,还可以测电压;同理,电压表在已知内阻的情况下,不仅可以测电压,还可以测电流。平抛演示仪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平抛运动,还可设法测出小球沿轨道运动时摩擦力对小球所做的功。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且能够加快课堂节奏、增大课堂容量,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媒体教学过程快、学生反应跟不上的问题,要注意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有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基本没有板书,知识的阐述、典型例题的讲解等都直接在教学屏幕上显现出来,甚至还出现以多媒体仿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的错误做法。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使用过度或使用错误,会产生许多不良效果,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局限于屏幕上出现的画面或者学生只注意看好看的画面、听好听的声音,不进行深刻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动态生成;开发利用
中国分类号:G623.5
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学课堂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研究(QJY125229)论文。
“动态生成”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理论中曾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课堂动态生成的精髓所在。而新课程改革实施十多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状态如何,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落实怎样了。笔者在一线教学实践中,所见所闻,促进所思,得到一些体会,借此之机谈谈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认识与实践,愿与同行们共勉。
一、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一些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十分重要的,实践证明,课堂动态生成能使课堂一片生机勃勃,反之,一片沉默,毫无激情。深入地思考之,一是老师们教学理念的问题,二是对课堂“动态生成”的认识出了偏差。
(一)关于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认识
动态,就是“活动变化的状态”。课堂中的活动变化主要是指教师、学生、环境、资源等要素之间不断变化且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是指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生成”强调了教师、学生、文本环境之间的互动,学生以原有认知为基础,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流,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师生的双向互动,呈现高度开放的课堂,各种类型的信息得到了交流,学生的各方面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结论,充分地思考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使得课堂上常常出现不同的声音,经常发生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这一切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资源。
生成性资源主要来源于学生,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动态生成的,具有以下特性:其一是偶发性。即生成资源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生成的,它没有给教师留下更多的思考、选择与调整的时空。其二是多样性。即生成资源外显形成具有多样性,它可以是一个问题或问题的答案,一项任务的解决方法,也可以是一次操作活动的结果。可归纳为“目标生成”、“过程生成”、“方法生成”等等。其三是复杂性。即生成资源内容具有复杂性。教师往往无法完全预知教学中可能会生成哪些资源,无法完全预知不同资源可能会由哪些学生生成。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功能,一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二是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对话的,因此也必然是生成而无序的,在这种情境之中,教师需要更多的经验、更多的智慧、更多的技能去推动课堂教学的进行,这就必然是需要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情感结构,从而不断获得专业成长。三是学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上,从而推进学校主动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需要动态生成
其一,课堂教学需要焕发出生命活力。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沉默无活力。如果教师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观念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主体作用,使其智慧活动真正活跃起来,充满创造性。在学生尝试体验知识发生过程中或尝试探究问题时,教师善于驾驭课堂,善于捕捉动态生成资源,用自己教育智慧碰撞学生的新智慧,从而让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这种特殊的乐趣。如此,课堂将活力无比,生机勃勃。
其二,课堂教学需要促使学生在“生成”中得到收获。一是要使学生养成耐心倾听的习惯。倾听别人发言、理解别人是与人产生动态互动的前提,同时可以把别人与自己比较、对照,从中向他人学习获得进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鼓励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鼓励学生在吸取他人好的方法的同时,结合自我的认识,生成新的意见和见解。因此,课堂上一位学生发言之后,经常让另一学生复述、概括别人的发言,结合自己的研究提炼补充别人的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我们的课堂资源,除了教材、教师、外有媒介等,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来自于学生本身。而这些学生所创造的资源的取得和效果如何,表达得清晰、生动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明白跟全班同学交流的过程,要说得很清楚、明白而且生动。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从有条理到简洁再到有感情地表达,从而真正达到了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三是培养善于反省的习惯和能力。由于学生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性,因此生成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在听取和接纳别人的看法见解之后,学生会反省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一个真实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异,有利于学生在互动中扬长避短。
其三,课堂教学需要促进教师在“生成”中提升自己。“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和班级建设本身要求是互动的、动态生成的和开放的。这需要建立平等、民主、开放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知识面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只不过教师的各种经历和经验比学生丰富而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树立教育民主的观念,才能让学生的生命得到真正地成长。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感到教师学会了反思,主动探求自己的不当之处和改正之法,在思考困惑的同时也学会记录自己的成功之处,体会教学带来的无比乐趣。久而久之,多彩的课堂经验和教学技巧将得到积蓄和提高。
(三)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思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生成。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优秀的数学教师总能及时地捕捉、合理地利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高效又灵动。但立足我们的课堂,还可以发现:有些教师缺乏生成意识,上课仍是在执行教案,课堂教学机械、沉闷;有些教师思想上虽有生成意识,但他们追求的动态生成存在着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拘泥于自己的教案,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呈现的信息。教师不能正确理解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对“动态生成资源”给予恰当的评价,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②只顾完成教学任务,主观意识强,忽略了学生学习中个人的意见。③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在课堂上随意发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课堂效率低下。
可见,当前我们数学老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现状是不尽人意的,与新课标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践思考
无论如何改革教学,“有效课堂”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作为教学一线教师的我们认为,教师要更新陈旧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使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的利用,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采用多种手段,促使学生生成资源
1.教学内容结构重组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我们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有意识地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内容“走近”学生,学生“走进”生活,拓展思维。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拓宽教学空间的视野。二是拓宽收集信息渠道的视野。
例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梯形时,要求学生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开,分别符合以下条件,怎么剪?
一是剪成两个大小不同的梯形,怎么剪?二是剪成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怎么剪?三是剪成两个大小相同的直角梯形,怎么剪?
此问题的提出,打乱教材内容次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在探究实践中,生成众多的不同见解,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和生成者。同时也体现了教师是“呈现信息”的重组者。
2.教学手段和方法灵活运用有利于课堂动态生成。《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诸如以下方法:“探究式”、“合作式”、“实践操作式”等都是教学改革提倡的。
(二)创设开放学习情景,促进课堂生成
“主动”是“互动”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只有在内心产生求知需要,才会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做到:
1.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景,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小学生的认知需要往往与解决他们周围生活中各种有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社会现象相联系,其认识的起点也往往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事例。
例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在执教的《圆的认识》时,巧妙处理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上课开始。师:我给每一位同学都发了一张纸,纸上有一些图形(四个图形:三个圆,其中一个画有圆心,一个空白,一个简单画了眼、鼻子和嘴;还有一个三角形),看一看,有一张脸画着,那就是我。(学生开怀大笑。)
师:老师非常喜欢圆圆的脸蛋,看一看,找一找,哪一个同学的脸蛋是圆圆脸蛋?(学生都开心地把班级中一些比较胖的同学找了出来。)
这样寥寥几句,轻松、幽默、风趣,而且与学生即将学习的新知挂钩。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心理很快走到一起;从另一方面,这几句话也唤起了孩子们对平常见过的“圆”这一形象的回顾,唤起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圆的经验和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创设明确的任务化情景,满足学生成功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提供给学生一些让学生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激发起学生尝试的动机和参与的热情。如在学习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后,布置学生回去观察你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状的,并想想这些物体可不可以做成其他形状,为什么?学生完成要这个作业的热情必定很高,并且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答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另一方面,课堂教学还可以创设生动的艺术化情景,满足学生审美需要;创设活泼的游戏化情景,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三)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生成资源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交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问题和差异是形成课堂互动局面的重要资源。
1.巧妙设置“陷阱”,引发学生“冲突”
学生的数学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而产生的生生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更深入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对知识更高质量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具体内容充分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巧妙地设置善意“陷阱”,自然引发生生之间的争辩,激活课堂。
2.多用教具辅助教学,展开学生个性思维
在数学课堂里适度地引进多用教具,有利于全体学生显现不同层次的个性化思维。开放问题的答案不唯一,不同的学生常常找到不全相同的结果。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为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篇9
关键词: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职业生涯规划
台湾的高等职业教育较大陆起步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资本,形成了一套结合中国教育传统与美国学生事务工作模式的学生工作体系。这种体系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集成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传统和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并吸取美国学生事务工作的经验,由1994年以前的“重训导”改为“重辅导”的学生工作模式。这种工作理念的改变形成了当今台湾技职院校“目标为先,方法为要;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服务重于管理,奖励由于惩罚;关怀先于要求,耐心多于忧心;主动出击,争取认同”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注重全人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处事成熟、关心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专业人才。台湾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体现:
一、机构设置和工作机制
台湾技职院校学生事务处一般设有下列机构:(1)生活辅导组,主要作用是维护校园安全,预防重大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和出勤考评;(2)卫生保健组,主要作用是开展健康教育,实施健康服务;(3)谘商辅导组,也称为“学生辅导中心”,主要职能是开展学生心理测验,提供就业咨询服务;(4)课外活动指导组,也称作“社团辅导组”,它受理学生社团设计及活动申报,组织各种节庆活动,以及相关社区文化服务。①
与大陆高校很不相同的是,台湾高职院校学生事务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分配只在学校一级进行。学生事务处作为学校统管学生工作的部门,负责学生除学业以外的所有事务,直接面对学生。这种扁平化的机构设置以学生发展为要务,做到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短、平、快”,保证了学生事务工作的连贯性和规范化,防止了多头管理,议而不决等问题的出现。
全员参与也是台湾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机制的鲜明特点。学生事务工作人员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专职学生事务工作者。根据台湾“教育部”统计,台湾高职院校2008年的专职学务工作者占职员总数的12.1%,学务工作人员与在校生之比约为1:600;(2)兼职学生事务工作者。主要包括校级领导和校级学务工作者,如学务处长一般由教授兼任;以及普通教师,如班级的指导教师(类似大陆高校的班主任);(3)校外兼职学务工作者。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数据,台湾高职院校2008年在校生为640926人,高校学生住宿率平均为29.3%②。也就是说超过70%的学生住在校外,这些学生很大部分是在学校周边租房。而学校与校外租房业主和校外住宿学生签订合同,明确各自责任,实际上将房东变成了编外的学务工作人员,纳入了学生管理事务中。(4)工读生。相比大陆高校勤工助学省在公共服务机构兼职以获取相应报酬,台湾高职院校的工读生有相当一部分成了学务工作者的助手。
二、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
台湾高职院校学务处的每个工作部门进行的常规工作,从工作计划、人员配备、工作流程到经费使用与管理都有详尽的制度。并且学生申诉制度和改过迁善制度也十分健全。学生和学生团体对学习和组织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均可以通过申诉解决。成立有学生申诉委员会,处理相关事务,根据评议结果进行决议,并上报校长核定,之后报审评会,评议决定书经完成行政程序后,学校立即实行。学生若遭受退学活开除学籍的处分,可向学校提出申诉,表现良好这可获得救济。台湾有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推行惩罚销过制度,处罚较轻的学生于接受处分公告后一周内可申请填写销过申请表,由导师担任辅导,按照一定标准引导学生从事爱校服务工作,接受考核,考核期满后可办理销过手续。
台湾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务处均实行行政标准化,对各项工作和服务内容办理作业流程进行标准化制定,公布在校内或公共服务机构,供学生随意取阅。各学校编制的《学生手册》中,包含规章制度、管理服务工作标准作业流程、各种健康提示,以及对学生办理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请假手续、宿舍申请与设备维修、勤工俭学、保险理赔和器材借用等各种业务标准化流程做出明确规定。这种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将教育、管理和服务较好的融合,提高了行政办事透明度和便捷性,极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行政效率。
三、生活服务和心理健康方面
1.生活服务与住宿辅导
台湾各高校只有部分学生入住校内公寓,主要分配给外地学生、经济困难生、上学年住宿表现优良者和一年级女生等。其余学生一般住宿于学校周边。校方与出租房屋业主及学生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这样的规定既把繁重的住宿管理程序简化,并分流给自愿履行这一义务的广大出租房屋者,明确了房东的管理职责,也在一定程度上租金了校外学生住宿资源及其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校内外安全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举办各种座谈会,开展宿舍安全演练、卫生讲座、急救训练、校外活动辅导等,加强了学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
2.卫生保健
台湾各类学校均设有卫生保健机构,推广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健康检查工作,并与附近医院签约为学校特约优惠医院,使学生就医方便。有些学校把体育室设置在学生事务处下,由主任、组员、技士、救生员和工读生组成。体育室有教学与行政任务。其中行政任务的目标是以学生个人兴趣为主,个人技能为辅,满足学生的个人保健需求,以利于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3.心理健康指导
台湾高职院校的学生事务处设置的心理健康指导机构称为“谘商辅导”。辅导人员学历较高,辅导中心主任学历以博士居多,占53.33%,其次为硕士,占41.21%。③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主要业务包括团体心理测验及辅导、个别心理测验及辅导等。学校在新生适应性辅导和定向辅导方面投入很大精力,向新生介绍各行政单位的业务内容,让新生了解在校需求及权利义务,并有“与校长有约座谈会”之类的行政单位主管和学生的面对面沟通,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诸多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些适应性辅导措施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并适应学校的学习与生活。台湾高职院校也十分重视身心障碍学生的辅导,每学年均召开身心障碍学生座谈会2次,以系为单位,了解此类学生各方面适应情形与需求,安排相应的辅导。以简讯、电话和e-mail等方式与身心障碍学生保持联系,使其感受到学校的关怀,重拾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学校同时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在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2008年3月,台湾师范大学教育评鉴与发展研究中心对台湾大专院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报告显示,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占所有大专毕业生综合的54.63%,其中80.93%的毕业生在就读期间就拥有工作经验,其中有21.3%有全职工作经验。这得益于各学校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举措。
1.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
台湾职业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全台有完整的竞赛体系,项目繁多,贴近产业行业的现实状况,社会认可度高。每年举办一次的全台大专院校绩优学生社团评鉴暨观摩活动,各院校均据此开展社团评价,获得优胜者,学校颁发奖牌、奖金,并可参加台湾“教育部”主办的绩优社团评鉴,其负责人及社团干部和指导老师均可获奖励。这样的措施一方面把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学特别是专题制作相衔接,成为常态化的教学活动,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注重相关竞赛咨询的,便于相关院系和学生组织申报;同时对参加竞赛的学生及指导教师加以报道宣传并予以奖励,这样营造出职业技能竞赛良心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较早接触行业现状,有的放矢地为自己的未来做出规划,针对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对学业做出调整,为未来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孵化氛围。
2.新生生涯探索与定向辅导
自大一起,台湾高职院校便开始注重全程性的培养,鼓励生涯的定向探索,以期学生能在主修领域内外的生涯目标进行更完善的规划⑤。首先由学务处组织对新生进行适应性定向辅导;其次由谘商辅导中心提供一定时间的生涯探索课程,为学生了解自己兴趣和选填志愿作参考;最后由教务处修正选修课程,供学生选课。并且学校的相关部门十分注重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训练,与校友保持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业务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职业生涯规划
注重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发挥潜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以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业为目的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从以下几点开展:(1)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台湾高职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整个学业过程,将其作为一门课程开设,内容丰富多样;(2)开展职业生涯心理测验与训练。各种心理量表由学生填写,使学生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增进对职业的了解,积极探索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生涯信念。
4.就业能力竞争
台湾高职院校会根据市场就业环境的变化,面对学生针对性地提出各种应对策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各类从业资格考试在台湾很受青睐。高职院校学生考取资格证级别越高,就业后薪酬越高。各高职院校也鼓励学生努力取得各种从业资格证书,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通过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谋职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职场,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5.毕业生就业跟踪辅导
此方面包括毕业后的就业辅导,协助毕业生就业,跟踪学生就业动向等。其中校友的作用不容忽视,很多校友在得到较好发展后,主动帮助校内毕业生就业,这样良性循环,成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有效手段。各高职院校建有校友资料库,详细记录校友的工作单位、职务,联系方式等。校友帮扶就业已成为台湾高职院校常年推行的就业措施之一。
此外,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设有产学合作平台,其与企业间建有产学联盟,每年举办各种研讨会、论坛、合作成果展,加强产学资源整合,并在学校课程设置中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台湾高职院校促进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的来说,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清晰,重视方法,重发展和预防,服务先于管理,这于我们在学生工作管理实践中,有借鉴意义。在学生管理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应当借鉴和吸收台湾地区技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创建高效的学生管理模式,促进大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随着教育及人才的国际化发展,新时期对人才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新形势下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广阔视野的人才。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职院校,借鉴和学习不同制度下的学生工作高效管理方式有着特殊的意义。
注释:
①钱钟.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 . 江苏高教, 2003( 4) : 59.
②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民国”98年版),
edu.tw。
③台湾教育资料馆:《“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民国”96
年版》,2007年,453页。
④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学务处:96中区大专校院“新生定向
辅导――我的未来不是梦”实施计划研讨会成果报告
参考文献:
[1]钱钟. 台湾高校的学生事务[J] . 江苏高教, 2003( 4) : 59.
[2]台湾“教育部”:教育统计资料(“民国”98年版),
edu.tw.
[3]台湾教育资料馆:《“中华民国”教育年报“民国”96
年版》,2007年,453页.
[4]台湾环球技术学院学务处:96中区大专校院“新生定向
辅导――我的未来不是梦”实施计划研讨会成果报告.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利用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材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具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意义
1.利用动态生成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资源蕴藏在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之中,也隐藏在他们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思维之中。学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的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和学生在交往活动中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2.建立知识的联系,促进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学生带着大量的已有知识、观念与经验走进课堂,这些知识、观念和经验可能成为学习的起点,促进学习的正迁移。同时,也可能产生负迁移作用,动态生成一些与学习内容相抵触、相矛盾的判断和观点,阻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导致无法同化和顺应所学新知识。课堂教学中教师及时发现这类生成性资源的价值,采取有效措施,可强化生成性资源对重点知识理解的促进作用,克服阻碍作用。
3.把课堂生成的信息变为“活水”, 能让课堂更加灿烂。
教学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好的课堂应该是灵动的,是富有机智和充满变数的。在生成中获得不曾预约的精彩,让“生成”成为课堂的亮点。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课堂上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情况,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调整预设,及时关注并有效利用生成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即时引领,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使之成为有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课堂教学所用。
二、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策略
1.调节预设,机智生成。
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碰到一些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现象或问题。如课堂出现异常、学生的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有些教师在出现教学意外后不知所措,自己心中没底,故意掩盖发生事实,这样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教学意外直接转化为教学事故。而事实上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和活动说不定其价值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它可能就是枝外生花疏影横斜,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利用好了也许更能妙手生花,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
案例1:为了操练“how many ”的句型,我出示铅笔盒里的一捆新铅笔并问学生:“Guess, how many new pencils do I have?”学生不知道“how many”的意思,课堂一下变得沉闷起来。面对这个“意外”,我改用其它方法提问学生:“How many? Five, six or eight?”学生很快明白了“how many”的意思,争先恐后地开始猜数。等到学生猜对后,再让学生用“how many”互相提问,学生兴趣昂然,课堂气氛非常热烈,how many的句型学习在快乐中掌握了。
启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理解,难免出现启而不发的“意外”现象,使课堂教学出现暂时的失控。这时,教师要善于提供暗示,或者改用其它提问方式,或者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进一步方便学生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
案例2:我曾旁听过这样一节英语课:教师想与孩子一起开展“Guessing game”的游戏,先在屏幕上再现了一个很酷的小男孩,旁边画了一个问号?,让学生猜猜男孩会问什么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猜了很多:Why are you looking at me? What am I going to be when I grow up? Am I a good boy? Do you like me? ... 结果老师都用:No! No! You’re wrong!一一否定,很快学生猜猜看的欲望被熄灭了,因为学生没有猜出老师预设的“Am I cool?”这样的答案。结果游戏草草收场,根本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显然,这位教师缺乏精心的预设。其实,这堂课完全可以成为一堂精彩的课。
只要教师预设几个方案,就能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启示: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但是,如果组织不好,缺乏精心的预设,则会发生很多“意外”,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2.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所谓捕捉意外,就是指教师要善于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巧妙的转化为积极的动态教学资源,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实现教学目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否将一次意外事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机智和教学智慧。
案例:我曾在一节英语课上,教学一般现在时,发现有个同学低着头手里摆弄着一个新的MP3。我发现之后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和他旁边的一位同学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Teacher:Hello, Betty. Do you like music?
Betty:Yes, I do.
Teacher:Does your deskmate Herry like music,too?
Betty: Yes, he does.
然后我又和Herry(刚才开小差的那位同学)进行了一段对话:
Teacher:Hi, Herry. Do you like music? 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best?
Herry:Yes, I like pop music.
Teacher:Do you often listen to MP3 for songs?
Herry:Yes, I do.
Teacher:Well, Listening to music can help us relaxed. But we’d better do it after class. Do you agree with me?
Herry:Yes, I do.
这两段对话所占用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巧妙的处理了这个突发事件,恰到好处地保护了Herry的自尊,同时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现在进行时态进行综合性口语交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启示: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有个别学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处理才能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影响整个的课堂教学气氛,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的。
3.利用错误,巧用生成。
教师巧妙地把学生课堂上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以此展开教学,改变教学流程,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这显然比教师直接给出答案要更有效果,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了体会,有了争论,就会有更深的认识,也会获得思维上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应十分注意保护“犯错误”的学生的积极性。
案例:“Neither his father nor his mother like shopping online. ”对这样一个语言表达错误,教师就不能简单地将句子中的“like”改为“likes”,而应该想到学生一定是把“father 和mother”加在一起了。这时,教师不妨将这个句子首先板书下来,然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T: What does neither...nor... mean?
S: It means “既不……也不……”.
T: Yes, that’s right.
然后讲解用这个结构作主语,谓语动词采用就近原则,即以nor后面的成分决定谓语动词的单复数。如:
(板书)Neither he nor I am a scientist.
启示:如此处理,不仅避免了繁琐的语法分析,而且在上述教学活动中全班学生都明白了neither...nor...连接的成分作主语的用法。
4.因势利导,调控生成。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地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倡导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探究兴趣,养成探究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的责任是,要不断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生成的兴趣、发现的生成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促其教学生成。
案例:当教师在问学生“What kind of sports do you like best?”时,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回答是很直接的,如:“I like football best.” “I like basketball.” “Volleyball.”等。但是,教师不能满足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而应该就此深入地问下去,如:“Why do you like football?” “Why don’t you like tennis?”等。
启示:因势利导的处理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丰富课堂教学的语言信息量,而且能够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5.挖掘教材,发展生成。
外研版新标准英语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知识涵盖广,内容丰富,需要教师不断去挖掘、去领悟、并创造性地使用。
案例:教师上课时带来了一些水果作为实物教具,在与学生进行模拟性会话时,已经把这些水果都分完了。接下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操练性对话,教师将已经用过的水果作为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进行二次使用。对学生说:“Now, children. If you like the bananas, you can ask your classmates for them. But you
have to speak English.”于是,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
起来,学生争相走出自己的座位与那些已经得到老师水果的学生主动用英语进行交际。
启示:教师能将已经使用过的教学资源作为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又能减少课前教具准备的工作量。
三、课堂教学中利用动态生成资源的思考
1.提升教学理念,重塑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教师要更新观念,提升理念,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从而促进具有生命色彩的课堂动态生成。
2.培育教育智慧,把握动态生成。
要培育一定的课堂教学机智。这是及时把握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的能力基础。真正意义的课堂,往往只能也只需预设一个大概,而不能也不必设计到细节。而要面对预设之外遇到的问题,迅速作出判断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得益于教师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那些精彩的片段往往都是无法预设的,而那些无法预约的精彩都是执教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结晶,是教育智慧的体现。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课堂教学机智。只是,课堂教学机智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作为教师,应该用功在平日,用心于平时,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这是教师培育课堂教学机智的前提和基础。
3.激发学习兴趣,建立心理优势。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有用英语表达思想、进行交际的强烈愿望,有对自己能用英语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成功自豪感。但由于教师对学生主体作用研究不足,影响英语整体教学的成效,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是焦虑、抵触、失败的情感,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应善于因势利导,通过创设情景,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并在听、说、读、写对学生进行有一定难度的技能训练,使不同层次的都能有所得,防止与克服他们心理上的失败定势,从而使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心理上的优势。
4、紧扣课程标准,营造生成氛围。
要紧扣学科课程的特点和目标,这是有效利用学科课堂生成的课程资源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教师无法预设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细节,尤其是学生在课堂情境中可能展现的个性化的一切。如何判断课堂情境中呈现的信息的价值,及时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有效的利用?紧扣学科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是每一个教师必须坚持的操作原则。换一句话说,就是只有有助于学科课程目标实现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成为课程的资源;也只有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围绕着学科课程的目标加以利用,这种利用才能显现出它的意义和价值。而无视学科课程的特点和目标,比如课堂上常出现的:或一任学生不以化学理论为依据“胡言乱语”,不问其是否脱离现实;或一味赞赏学生的“独特、丰富想象”,不问其是否符合科学的、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其结果将是“牺牲”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资源的利用,是一种教学智慧,同时也是一种教学经验。教师要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调控能力,积极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任何有益的细节和突发性事件,巧妙处理,归纳总结,从成功案例中汲取营养,得到启发,不断提高利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的灵敏度和调控能力,从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活力,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郑金洲,生成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3)
2.朱志平,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教育发展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