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责任评估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责任评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责任评估

篇1

【关键词】 评估机构;社会责任;执业责任;个体责任

评估机构是指发挥着服务、沟通、协调、公证、监督等作用的社会中介组织,它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各个领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评估机构有了较快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评估机构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强调和重视评估机构的社会责任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

一、评估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决定了评估机构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评估机构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今评估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仅中外合资、企业改组改制、国内联营需要评估,而且抵押担保、企业纳税等也在呼吁评估。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以其专业知识为市场提供智力性的专业服务,从而为不同的社会组织和民事主体之间信息的交流与服务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正是由于评估机构这种媒介作用的发挥,使其社会地位日益显著,也使其承担起了一定的社会责任。

同时,由于资产评估机构在本质上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一方面,它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维持其运行的资金,因此盈利是资产评估机构的基本目标之一;另一方面,评估机构还要向社会提供服务,这主要表现在他所提供的评估报告上,提供客观、真实、合法的评估报告是评估机构的另一目标。因此,评估机构的这种双重目标性使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远不同于仅以盈利为目标的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

二、评估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

本文所指的评估机构的社会责任是指评估机构在执业中的责任、对员工和委托人的责任、对同行的责任以及对政府和公众的责任。下面从评估机构在社会宏观经济运行中所面对的几个主要层面的利益关系来确定社会责任,具体分为:

(一)执业责任

执业责任是指评估作为一种专业服务的合同行为,评估师作为专业服务的提供者,应当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评估准则的要求,对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特定目的下的价值进行分析、估算并发表专业意见,为客户提供满意的评估服务,并对评估对象的法律权属和所提供的评估结论的合理性承担的责任。

(二)个体责任

个体责任是指评估机构对其员工和委托人的责任,一方面,评估机构对其员工的责任不仅包括给予他们的报酬,对其进行的后续教育和保障,而且包括对其执业的监督与管理和必要的辅助;另一方面,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应承担坦诚的对待客户,向客户介绍本机构的执业能力,不作虚假宣传,不向客户收取评估费用以外的利益,尽最大努力,竭诚为客户服务,提供与评估相关的专业服务,维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并对在评估过程中知悉的客户的商业秘密予以保密,并与客户保持相互信任关系的责任。

(三)对同行业的责任

评估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应当做好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与协作,以诚相待,共同维护和增进本行业的执业信誉和形象。其具体内容包括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配合同行的工作,不以任何方式诋毁同行,不损害同行的利益。

(四)公共责任

这里主要是指评估对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责任。一方面,各级政府作为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对全国的国有资产进行监督与管理,并随时掌握其保值增值情况,而评估机构最初的产生也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的,所以评估机构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为政府管理资产的责任;另一方面,评估机构所提供的评估结果往往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投资和决策的依据,所以评估机构不应迁就客户,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为了客户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公众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目前我国评估机构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评估机构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以来,短短十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仍然属于新兴行业,同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一样不是十分成熟,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从而导致了其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机构对社会责任认识不清

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对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社会责任进行了一定的规定,但由于缺少一部独立、全面的评估法律或法规,不仅使各级政府、司法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评估机构和评估师的责任认识不清,甚至连评估机构本身和评估师也对此问题认识模糊,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评估行业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且使一些评估师和评估机构认为违规或不合理的行为很难追究其具体责任,出现为了自身利益出具虚假报告的现象。

(二)评估机构之间的社会责任划分不清

评估机构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识不清,直接导致了评估机构之间责任的不明确,主要表现为评估机构之间在互用评估结果时所出现的责任不清问题上。比如,对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既涉及到流动资产又涉及到土地的评估,这就要求不同的评估机构同时对不同的资产进行评估,并出具相应的评估报告,最后资产评估机构在各评估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出具总评估报告。如果在这当中土地评估机构所出具的评估报告不真实,就会直接导致资产评估机构所出具的报告具有不真实性,那么,对于这种不真实的评估报告应该由资产评估机构承担责任还是应该由土地评估机构承担责任,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三)社会责任与盈利目标的冲突

评估机构的社会中介服务性质要求其提供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为交易双方确定合理的价格提供依据,这是其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点,也是评估机构不同于其他经济组织的根本所在。同时,评估机构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是一个理性的“经纪人”,按其性质来讲,应当属于企业,盈利是其生存的基本目标,在这一点上讲,评估机构与一般企业并没有什么不同。评估机构通过向委托方收取一定的评估费用,为其提供客观、公正的结果,也就是评估机构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向社会利益相关者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当评估机构为了收取委托方的评估费用而随意满足其高估或低估资产的要求时,评估机构的盈利目标就会与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发生冲突。

(四)评估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亟待强化

评估机构和人员在职业过程中应当尽职尽责,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此前提下,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根据《中国注册资产平产评估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规定,要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态度、具有职业责任感和专业胜任能力、遵守职业纪律等方面的素质。但是就目前评估机构和人员来看,尚不完全具备以上素质,有的评估机构服务意识淡薄,只要赚钱什么都干,丧失了客观、公正的立场,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也损害了同行业的形象和声誉,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评估机构正处于一个不能够很好地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履行其应尽义务的状态中。因此,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监督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督促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是目前的一件大事。

四、促使评估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对策

(一)加强立法,健全准则,规范评估机构的活动

行业要发展,首先应该有直接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指导和约束。我国的评估机构立法现状与评估实践迅速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滞后现象,因此,为使评估机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国家应结合我国评估实践,加强评估立法,完善评估准则,明确各评估机构的社会责任。

(二)实行分工专业化与合作,加强不同评估机构之间的交流,促进评估机构健康发展

我国现在的评估机构大致可分为资产评估机构、土地估价机构和房地产估价机构,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应加强它们之间的协作。特别是在评估上市公司的整体资产时,更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以使不同评估机构之间了解评估报告的依据和可靠性,在互用评估报告时更加慎重。这样也为互用评估报告的评估机构因故意或过失出具虚假的评估报告时相互之间承担连带责任提供了依据。当然,这只是针对企业整体评估而言的,在各单项资产的评估中,各评估机构仍应对自己所出具的报告负全面责任。

(三)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用

评估机构虽然是服务性的社会中介组织,但其主要目标仍是盈利,所以给予评估机构和人员物质上的奖励是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但获得物质奖励的评估机构和人员并不是零风险的。在执业过程中,应当要求每位评估师和评估机构签署一份《执业承诺书》,其上载明违反承诺书的惩戒办法,并在相关部门记录备案,以此来约束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营造良好的执业氛围。

(四)强化评估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诚信教育

评估机构各自隶属部门或行业协会可以强制规定每年评估人员接受教育的时间,严格职业道德,明确惩戒办法,宣传诚信原则,不乱收费,使评估人员在执业过程中能够做到过程不违法、行为不违法、结果不违法,保证评估结果的质量。

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要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摆正评估机构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承担的角色,以明确评估机构的社会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1997中国资产评估法规汇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3月.

[2] 刘萍.资产评估准则―基本准则释义、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释义[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7月.

[3] 刘萍,俞明轩.注册资产评估师责任与风险防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3月.

[4]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中国资产评估,2006年12月.

篇2

关键词: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政府责任;区域差异;实证评估

中图分类号:F84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5)01-0034-05

一、引言

2009~2011年,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的制度建设已初见成效。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居民参保人数增加到32644万人,其中有约9000万人已经超过了60周岁,开始领取养老金,“新农保”制度为此共支出养老金588亿元①。短短两年,“新农保”制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尽管“新农保”政策的施行促使各地区的农村养老保障事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然而该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如制度保障能力不强,区域间以及区域内部制度发展不均衡等问题。

国家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保证全国农村人口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国家或政府在履行这项职能时,关键是要明确政府责任,才能保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各级政府在承担责任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充分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政策的制定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2)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需完善,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财力不相匹配;(3)没有提出一个合理的标准来规范政府应承担责任的大小。为此,本文在相关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失衡中政府责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并着重对政府责任的理论水平与现实差异进行了实证评估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作为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农民的收入水平呈现较大差距,其养老需求也明显不同。对于建立怎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学者们基本上达成一致意见,认为应分区域分层次建立不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李迎生(2002)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认为经济发达地区可以尝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经验。[1]武深树(2003)指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建设,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实行差异化政策,建立农村社会养老非均衡保障制度。[2]邓大松,李琳(2008)则进一步提出,应针对我国不同群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差异,设计出相应的转换机制,保证农民在不同群体身份的自由转换,增加其参保的自主选择权。[3]

(二)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模式,现有成果较为丰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其一,依据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构建,强调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实行分类分层的差异化建设思路的合理性,如要求优先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和已经实行计划生育的农村夫妇[4],以多元化为起点,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管理、逐级推进[5],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模式[6]。其二,我国可以建立一个“三管齐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实行不同的制度模式,并重点解决资金来源问题[7]。其三,“实物换保障”,即改革现有的缴费方式,将农民拥有的土地、农产品或股权等实物在折算后抵充保费,如被征地农民与老年农民可以实现“土地换保障”,而年轻农民可以实行“产品换保障”的方案等[8]。

(三)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责任的研究

对于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承担责任的具体内容,学者们均认为主要包括制度设计、财政支持、组织实施、制度监管等。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区域差异明显,各地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也有所不同。即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政府承担责任应有所不同,特别是政府责任的重点和功能应表现出较大差异[9]。另外,考虑到地方经济与各级财政责任的差异性,应突出财政补贴的激励和引导作用[11],并建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10]。特别是针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以保证和推动这些地区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制度建设[12]。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5年第1期2015年第1期(总第193期)郑 军,龙俊桃:发展不均衡与政府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实证评估

综上所述,尽管理论界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地区差异和政府责任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更注重考察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模式选择,以适应各地方经济的区域差异,并没有提出一个有效的评价标准来规范政府应承担多少责任。为此,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理论,实证考察了政府承担财政责任的水平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保障程度的影响水平,并提出了政府承担责任的理论标准和相关政策建议。

三、相关理论界定

(一)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之间的地区差距在急剧拉大,经济由西向东呈梯形发展。相对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与滞后。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政府财政收入也在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应保尽保。由此,考察该制度的区域发展失衡时,应注意:其一,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其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服务水平。如图1中,分别用实线和虚线表示社会经济发展的均衡路径(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呈相对稳定的正相关关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路径(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水平的同步提高)。[13]

图1 发展中的均衡与失衡

对制度失衡中政府履行责任的程度进而进行深度考察,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责任型失衡,即政府提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水平与政府的财力不相符合,即政府由于主观原因使得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供给的实际水平小于理论水平。其二是发展阶段型失衡,即限于发展水平提供的财政收入,政府提供的财政资金数额无法满足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这种失衡政府不存在主观失责的原因。[14]显然,针对区域失衡的原因差异进行深入分析,应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理论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各级政府在现有的财税收入、事权和职责框架体系内部的一种财政资金进行转移的制度。转移方式包括上下级的纵向转移与同级之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等)的横向转移。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本质是一种财政补助,即中央政府“加强国家凝聚力”,并对各地域的“利益外溢”进行补偿,主要表现为“抽肥补瘦”,体现国家的宏观经济财政政策。[14]

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理论表明,政府之间进行转移支付有如下特点:其一,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各地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也使本辖区以外居民受益,如铁路;其二,各级财政收支的不均衡。即各地方财政往往收入有限,需要上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帮助其实现收支平衡。其三,公共服务的公平性。政府只有通过相互之间的转移支付,弥补各地的财力差异,才能保障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也能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服务。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失衡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取

本文认为制约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服务水平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1)同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政府财政收入能力;(3)政府加大制度投入的意愿,具体表现为政府主观上愿意将财政资金投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程度;(4)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服务的效率。上述因素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收入能力是客观变量,它们共同决定了政府确保该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能力。然而,政府意愿与服务效率应为主观变量,存在政府责任缺失的可能性。因此,判断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失衡中政府是否存在失职,考察政府主观因素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的影响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由于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政府责任缺失是否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区域失衡的重要原因,如是,这种影响程度又有多大。为此,本文在充分利用各省相关数据基础上,考察了政府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的双重限制下,能够保证制度服务水平的一般规律(理论数据),从而勾勒出一条如图1中所描述的均衡发展路径作为参照系,然后再比较各地区的实际水平与理论数据之间的差距,从而判断政府是否存在主观责任缺失。

(二)数据来源和模型构建

本文中数据均来自2011和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在变量选取方面,本文以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GDP的比值,Y代表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以农村人均纯收入X1代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与当地GDP的比值代表当地政府财政收入能力。一般而言,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增速相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要缓慢些。因此,两者不能呈线性关系。为此,本文将农村人均收入X1进行适当变换,取其对数值,并设定回归模型为:

Y=β0+β1Ln(X1)+β2X2+ε。

本文假定政府支出意愿与制度效率等主观变量与各地经济水平和财政收入能力等客观因素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据此假定模型中并没有引入政府主观方面的意愿和制度效率,因此这些主观变量对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影响表现在残差项ε里。最后,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变换,得到经验模型如下:

Y=21.93-2.488Ln(X1)+0.2112X2

(21.54) (-19.88) (16.12)

R2=0.9941 F=219.7052 D.W.=1.653

显然,模型设定中各变量值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整个模型设计较为合理,拟合度较高,达到了0.994。这些数据说明,当各地政府对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支持意愿与制度效率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财政收入能力对该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产生重要影响。

(三)实证结果分析及说明

将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2010年与2011年相关数据代入计算公式,不难计算出各地方政府能够确保当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理论值,并将其与该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实际值相比

较,最终得到我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责任的实现程度。

从表1可以看出,自“新农保”试点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村居民的家庭人均纯收入不断增加,说明经济水平在不断增长;而各地财政收入与GDP的比值也呈同步增长趋势,这表示各地政府在确保该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能力也在相应增加。

将表格中31个省市地区的相关数据代入上述回归模型中,不难计算出各地方政府能够确保该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理论值,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表2显示,我国大多数地区政府在确保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实际值与理论值有较大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政府主观层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地区间的政府责任实现程度日趋完善,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政府责任实现程度大部分要低于中西部地区。自2009年实施新农保政策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政府责任的实现程度都在100%以上,这说明我国大多数地区政府财政责任完全履行到位了,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存在政府责任缺失问题。但是也有部分地区的政府责任实现程度低于100%,甚至包含东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江苏、广东、福建等。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失衡中政府责任缺失的简要分析 如前所述,导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发展是否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制度投入的支出意愿积极性程度和政府管理该制度的效率水平。因此,深入探索分析影响这两个要素的关键性因素,无疑是解决和修正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发展失衡的重要思路和手段。

(一)政府支出意愿缺失的原因分析

相对于政府财政能力的高速增长,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制度设计有着诸多限制,制约了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水平。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主要以经济绩效为主。尽管这种考核方式有助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所瞩目的成就,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发展的滞后。基于这种官员考核制度,各级政府往往忽视了应该承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职能。特别是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以及改革中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等政策,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方政府更愿意进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投资,而不愿直接改善农村养老服务的水平。这种体制性的“投资饥渴”现象,无疑是导致我国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保障水平与其投资比例失调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管理体制经常调整,资金管理效率有待提高,制约了该制度的效率水平。这种影响主要包括:其一,各地政府对当地制度建设是否投入以及投入水平如何,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导致各地制度提供服务水平的主观差异性较大。[15]其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政府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各地方政府在实际投入时,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另外,央地政府间的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仍不合理,许多转移支付项目及数额的决策主观性较强,“基数法”在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等方面仍在使用,这些缺陷为各地政府为赢得中央更多转移支付在制度设计层面留下了非合作博弈的空间。[16]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由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与各地众多的财政支出项目相比,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如何吸引竞争流动性强的外资,加快地方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调整有限的财政支出项目,无疑是各地政府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往往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被迫减少了对当地包括农村养老在内的公共服务制度的财政投入,这无疑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地区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财政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中西部地区政府官员在地方建设的“最优决策”是调整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的项目,为其升迁提供政绩,即增加见效快、周期短的基础设施建设,减少那些见效慢、周期长的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投入力度,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同时,在人才竞争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总是处于弱势地位,这些地区呼吁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地方政府对于满足辖区居民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的需求更加忽视。源于地方政府支出偏好的空间差异性,才从主观的层面上导致了基本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供给水平的区域差距。

(二)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要解决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应该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投入体制,促使各地方政府从执政理念上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注重服务保障、关注民生。具体而言,可以从地方政府的考核体制入手,逐步改变政府对农村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意愿不足和制度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的状况。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将关注民生引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从主观意识上增强各地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财政投入的意愿,逐步落实政府在制度建设中的财政责任。其二,采取财税优惠等工具刺激民间消费,减轻体制性的消费压力,逐步调整并改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支出的结构,帮助各地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财政资金投入的压力有所降低。其三,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财政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入的稳定机制。其四,进一步加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改革力度,将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服务水平等公共投入,逐步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范围,从制度设计层面,规避政府责任缺失的风险[17]。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2》。

参考文献:

[1]李迎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J].宁夏社会科学,2002,(1):57-61.

[2]武深树.构建非均衡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J].改革,2003,(1):110-116.

[3]邓大松,李琳.中国农村耕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8,(9):71-76.

[4]郑功成.专家把脉未来就业和社保[J].劳动保障通讯,2002,(3):12-22.

[5]卢华东.建构多元化农村养老保障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5,(7):59-61.

[6]郝金磊.区域差异背景下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2,(12):100-104.

[7]杨翠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何去何从――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8):167-169.

[8]卢海元.实物换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之路[J].湖湘论坛,2003,(1):46-48.

[9]马雁军,孙亚忠.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障的农村养老保障产品属性与政府责任[J].经济经纬,2007,(6):111-114.

[10]柯卉兵.中国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地区差异问题分析[J].农村养老保障管理学报,2009,(1):55-63.

[11]毕红霞,薛兴利.财政支持农村社保的差异性及其有限责任[J].财政金融,2011,(2):41-48.

[12]曹信邦,刘晴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府财政支持能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10):129-137.

[13]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农村养老保障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4):52-64.

[14]官永彬.财政分权体制下的区域基本农村养老保障服务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1-168.

[15]潘明清,高文亮等.我国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影响效应的检验与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18-125.

[16]赵佳佳,朱黎.农村养老保障服务区域差距及影响因素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08,(3):39-44.

[17]杨立雄.建立健全贫困线制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J].湖湘论坛,2012,(4):8-10.

Uneven Development and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Rural Social Endowment Security System

ZHENG Jun 1,LONG Juntao2

(1. School of Financ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2. Chengdu Branch of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Chengdu, Sichuan 611130,China)

篇3

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治理;内部治理

2008年曝光的三鹿奶粉事件再次引发了广大民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极大关注。针对社会责任问题,人们一般倾向于道德规范的反省,却很少从理性上去追究怎样提升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与我国经济转型期过分强调企业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绩效有一定关系,而社会各个层面,包括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容忍和无意识,则导致了必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的薄弱。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与实现必须依赖于宏观治理机制的推动作用和微观治理机制的促进作用。本文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视角,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上述治理机制进行分析。

一、基于复杂适应系统与企业社会责任治理

(一)复杂适应系统概述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tve System,以下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在圣塔菲(sFl)研究所成立十周年时正式提出的。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4个特性和3个机制。4个特性是: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3个机制是:标识、内部机制和积木块。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适应性造就复杂性,即CAS的复杂性起源于个体的适应性(李士勇,2006)。由此可见,复杂适应系统更加强调复杂性的一个侧面――适应性。所谓具有适应性,是指单个主体能够与环境及其它主体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并根据经验改变其结构和行为方式。

CAS理论的提出对于人们认识、理解、控制和管理复杂系统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微观方面,CAS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这种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表现在它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在宏观方面,由这样的主体组成的系统,将在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表现出宏观系统中的分化、涌现等种种复杂的演化过程。

(二)社会责任响应的复杂适应系统机制

按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响应是由公司主体与其利益相关者(投资者、职工、消费者、供应商和债权人)构成的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同样存在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

标识机制:主体之间的聚集行为并非任意的,在聚集体形成过程中,始终有标识机制在起作用。

内部模型机制:内部模型是主体在适应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主体在接受外部刺激,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中能合理调整自身内部的结构。

积木机制:基于规则的主体不可能事先准备好一个规则,使它能够适应所遇到的每一种情况。主体通过组合已检验的规则来描述新的情况,那些用于可供组合的活动规则就是积木,使用积木生成内部模型,是复杂适应系统的一个普遍特征。

(三)社会责任响应的复杂适应系统学习行为

按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个体主动与环境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个体根据一定的规则对环境的刺激作出反应。这些规则以所谓“染色体”的方式存放在个体内部。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被选中并且被应用,这种选择既有确定性的方面(按一定的条件挑选),也有随机性的方面(按一定的概率选择)。刺激一反应模型是用来描述不同性能的适应性主体的统一方式,它说明了主体在不同时刻对环境的反应能力。

在企业社会责任响应的复杂适应系统中,要生成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学习行为,并递延遗传,需要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治理机制

按照CAS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治理的功能是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刺激信号,并通过法律、行政和市场手段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遵从意识。其外部治理机制包括如下措施:

(一)立法明确企业社会责任

在我国2006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公司法》中,虽然要求“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但如何承担、承担到何种程度却没有进一步说明。此外,我国的相关法律虽然都要求企业承担保护职工和消费者权益、控制污染排放、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等社会责任,但基本上也是原则上的规定,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6年第一次针对上市公司了《企业社会责任指南》,不过作为规章制度,其约束力和调整范围都比较有限,因此,在上述法律和规章的基础上,国务院应该以《企业社会责任条例》的行政法规形式,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原则、范围、内容以及相关的报告、披露和评价等予以具体、详细的规定,便于企业和相关部门在实践中实施和执行。

(二)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认证

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许多社会责任认证标准,其中社会责任国际(SAI)2001年版的SA8000标准影响较大。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建设滞后,已经给社会责任管理造成了障碍。虽然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这些认证体系对我国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然而,由于国情、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国外的标准尚不能完全照搬到我国。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尽快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组织专门机构开展企业社会责任认证工作,对通过认证的企业给予市场准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鼓励政府或民间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机构,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进行评估,定期以社会责任指数为代表的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举办“最具社会责任企业”评选等活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行动提供社会责任指南。

(三)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

国际上通常采用两种方式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一种办法是在公司年报中载明企业社会责任业绩;另一种是定期独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企业是采取自愿方式,在年度报告内以分散披露的方式处理社会责任信息。为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一方面应该在法律法规中强制性要求企业定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另一方面应该在披露形式上予以规范,逐步从年度报告内分散披露过渡到独立性报告形式,保证认证机构、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和评价。

(四)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型投资

社会责任型投资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商品名称,而是指一种为投资组合设定特定价值的应用方法。它是指将融资目的和社会、环境以及伦理问题相统一的一种融资模式,即以股票投资、银行贷款等形式为那些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它要求企业在对其盈利能力加以“合理”关注以外,同时也关心另外两项对所有的企业生存产生影响的与日俱增的因素:环保和社会公正。社会责任型投资能使环境和社会业绩同时出色的

公司脱颖而出,约束经理层参与到社会责任治理问题中,从而改善企业在这些领域的业绩。我国的社会责任投资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宏观调控层面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促进各类社会责任投资基金和各种社会责任投资工具的发展。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内部治理机制

按照CAS理论,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治理的功能是将社会责任遵从意识,利用治理、战略、结构、制度、文化、审计等积木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行为规则,并予以继承。其内部治理机制包括如下措施:

(一)公司治理结构中纳入社会责任承担机制

企业社会责任要落到实处,就必须纳入到企业的治理环节中。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应该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与实现机制,能够在企业面临决策时,综合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得决策行为符合企业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原则。这样,企业的行为就是可以预期和控制的。从整个社会来看,只有企业具备了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形成实现社会责任分担的微观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政府就可以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引导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应由董事会承担,并在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如社会责任委员会等)负责企业社会责任事项。社会责任委员会应由独立董事构成,承担的职责包括但不限于(宁向东、吴晓亮,2006):1、评估公司的愿景和目标是否与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相一致:2、为确定公司的公共政策事项而评估公司的技术与流程;3、评估公司在环境、安全、健康方面相关的政策、计划与表现;4、评估慈善和政治捐款,提出建议;5、评估法律事项以及对法律、法规及道德守则的遵守情况;6、评估在诉讼案件中对消费者和公司员工进行的赔偿,提出建议。公司社会责任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涉及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和实现的议题开展讨论。

(二)社会责任管理中战略、组织与制度的耦合

毕马威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其2005年企业社会责任调查报告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被企业看作企业核心价值和战略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组织内部应对负面新闻时才履行的一种临时功能(温兴琦,2005)。在我国现行的企业管理中,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逐渐增强,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尚缺乏战略、组织及制度的支撑。公司社会责任回应必须融入公司战略。社会责任政策应该由公司战略思想所引导。公司社会责任回应作为一个有组织的过程,需要在流程再造中考虑沟通公司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机制,并通过制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予以规范。企业应将“公司公民”的思想整合、演化为企业的一种经营理念,渗透到自身的持续发展过程之中,体现、分解在管理目标的制定上,并将各种潜在目标不断转化为实质性目标。为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企业还必须设立专门部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职能,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标准的建立,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内部评估,撰写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以及处理其他相关事务。企业将社会责任等活动纳入经营过程之后,要自上而下开展社会责任教育和培训,使企业全体员工认识统一、行动一致,促进企业社会责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使之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三)内部审计在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中的增值作用

按照IIA(1999)对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要求,内部审计是用来增加组织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它以系统的、专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改善,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的目的是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社会责任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增值”服务,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包括:评价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相关的政策、计划和表现;对已识别的社会责任风险是否充分进行评价,找出未被风险管理系统识别和控制的潜在风险,确保剩余风险在企业承受的风险阈值范围内;对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找出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方面的弱点和缺陷。最后,内部审计部门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治理机制设计、社会责任风险管理体系以及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制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和咨询意见,从而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

篇4

一.注重社会责任战略融入

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新阶段要求企业将社会责任融入决策机制、日常运营管理。G4体现了这一趋势:指南新增指标中近三分之一为公司治理指标,强调公司治理结构要体现对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管理,特别是最高治理机构在管理经济、环境、社会风险方面的决策机制应在报告中予以披露;新增商业道德和诚信议题;此外,指南要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重点议题管理方法的披露更加细致。这要求企业真正将社会责任管理作为企业风险管控的工具,纳入公司战略决策,融入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

二.强调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G4要求企业披露更多的供应链管理信息,说明其在商业实践中促进和带动供应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如供应商环境影响评估、劳工实践评估、人权评估、社会影响评估等。这要求企业要把供应商的潜在风险纳入自身风险管理体系中,建立健全供应链管理办法、监督体制,特别是在供应商筛选、进出机制方面将环境、劳工、人权、社会影响等因素纳入系统考虑,推进产业链健康良性发展。

三.突出对核心议题的披露

G4强化了报告内容质量方面的要求,尤其提高了报告对核心议题的披露要求。G4要求企业分析哪些是对自身战略目标和核心业务相关度高且对利益相关方影响大的议题,在报告中予以重点披露,并将此分析过程写入报告。这使得报告内容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战略和运营,便于利益相关方评估企业履责业绩。这要求企业要用战略思维来看待报告编制工作,把报告编制与企业风险评估、利益相关方沟通等工作相结合。企业应将社会风险放在与传统的环境风险同等重要位置,纳入统一考虑。完善利益相关方沟通管理机制,定期收集和处理利益相关方反馈及评价,及时调整关键业绩指标,提高沟通效果。

篇5

1月21日,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两项地方标准,并于2014年2月1日起施行。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和报告编写指南等系列地方标准,这在全国省市尚属首次。

据了解,该系列标准由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和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及企业社会责任考评的先行先试开发区及企业联合起草。指标体系采用基本指标和进步指标相结合的模式,包括4项一级指标、12项二级指标、58项三级指标、119项评估内容;指南标准包括报告编写的内容要求、质量要求、报告结构等,并辅以翔实的指标解读。

标准化已经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包括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社会责任倡议、行业的社会责任指引、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规范、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行为守则等国际标准正在成为国际通用的新的商业语言,逐步影响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品质和方向。

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正在编制社会责任中国标准,将从宏观层面推动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介绍,目前正在制定的社会责任国家标准包括社会责任指南、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和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三项。

山东省顺应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出现的标准化趋势以及国家社会责任标准的建设,在中国地方政府层面,率先推出《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指南》(以下简称地方系列标准)等地方标准,以标准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意义,并体现出地方区域特征。

基础与深化

据了解,自从2008年以来,山东省企业信用与社会责任协会在山东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着力推进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其中重要的工作就包括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建设等。省内数百家企业参与了该项工作,为标准的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因此,此次的地方标准具有很好的实践基础。

上述地方系列标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一次重大提升与深化,呈现出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系统性、完整性,标志着山东省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上迈上了新台阶,进入到新阶段。

规范与引导

标准具有基本规范的作用,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则是企业通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工具和解决方案,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适应性。山东省地方系列标准在设定基本指标的同时,设立了进步指标,即向企业提出了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企业做得更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标准中的基本指标和进步指标充分体现出社会责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该标准不仅可以应用于评价,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可指导、可操作的标准。因此,该系列标准对于推动山东省乃至其他地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山东省质监局副巡视员王光辉认为,标准的实施将不仅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还通过企业社会综合测评等促进政府管理企业方式的转变,并规范第三方社会责任的评价组织,保证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服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本刊主编于志宏表示,“总体来说,此次通报的标准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发生的重大标志性行动,对于推动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以及推动山东省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应用

作为始终关注并倡导社会责任的先锋媒体,本刊见证并报道了山东省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起步和发展,传播了国家电网山东电力公司等部分优秀企业的理念和实践案例。本刊率先在国内提出责任竞争力理念,倡导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提升企业、区域和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并建立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评估体系、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评估体系。

在该地方系列标准之后,如何推进应用值得思考。首先应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让企业、政府、社会充分认识到系列标准的价值以及与自身的关系,形成积极推动企业应用标准、社会运用标准的氛围。

同时,强化对于重点企业实施标准的指导。如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黎燕指出,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当多的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知识知之甚少,或理解偏门。因此,在标准宣传贯彻的前期,重点引导一些意愿较强、基础较好的企业积极应用标准将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篇6

社会责任目的:财务驱动比例降低

冉毅波介绍称,在从2010年到2012年的调研中发现,可持续发展投资的驱动力因素中,选择“财务竞争优势”的企业由13%降低到4%,这表示美国很多企业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调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多地融入了企业发展的目标,50%的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战略规划流程结合;开展工作场所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企业数量比例(72%)持续稳定,大、中型企业和上市企业相对更多地开展工作场所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因开展持续发展实践活动而获得正投资回报率的企业数量有所上升。

冉毅波认为,社会责任工作需要有一个尺度进行评估,例如战略层次的评估,或者更具体的指标,如从员工的日常的工作的业绩细则中评估以及针对人力资源管理中岗位设置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评估。调研发现,美国企业除了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估,也逐渐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结果进行测量,有很大一部分的企业发现其结果是积极的:实现了利用可持续发展活动吸引、保有和培养员工。具体包括员工士气得到提升、更佳的公众形象、更有效的工作流程、定位于员工首选雇主、积极的财务表现等。

绿色工作职位数量上升

冉毅波介绍了美国企业中一个新词“绿色工作职位”,包括两类:一类是,工作内容与可持续发展,或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有所帮助或有直接联系的工作;另一类是,工作本身创造了能够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流程或者生产流程。

最近几年的调研中,绿色工作职位的数量在美国呈上升趋势,但依然不够。20%的企业表示正在创建绿色工作职位,或者已经创建了绿色工作职位。还有70%以上企业表示将要做这方面的工作。

篇7

欧美企业仍是排行榜“主力军”

在美国《财富》杂志的2008年全球500强前100名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中,欧洲51家、美国31家、亚洲4国16家、拉丁美洲2家(巴西、墨西哥各1家)。与2007年度相比,欧洲和亚洲企业分别增加了3家和1家,美国企业减少了4家。

上榜企业来自10个行业,包括金融、通信电子、石化、汽车、公用事业、商业零售、制药保健、邮政物流(美国邮政和德国邮政)、材料(阿塞洛-米塔尔公司和蒂森克虏伯公司)和化工原料(巴斯夫公司)。其中,入选企业最多的四个行业分别为金融29家、通信电子17家、石化17家、汽车12家,累计占全部入选企业的75%。

在入榜的3家中国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排名第55位,得分45.9分,获得中国企业历史最好排名和最高得分。

AA1000标准全面考察社会责任

《财富》2008年度全球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遵循AA1000社会责任系列标准,认为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必须做到:一是透明,确保行为的开放和诚实,客观披露企业行为、决策理由以及自身运营对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二是回应,对利益相关方关注的议题作出回应;三是合规,遵循法律法规、社会规范和自愿遵守的行为标准。

入选企业的具体得分由四方面履责绩效的单项得分累加而得,这四个方面分别为公司战略、公司治理与管理、利益相关方以及运营绩效。

在公司战略方面,评分标准关注企业是否了解自身运营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核心议题,以及企业能否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在应对上述问题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在公司治理与管理方面,评分标准关注企业能否有效管理自身运营、供应链、分销商对环境、社会和广义经济的影响,切实保证负责任的企业行为,包括经营模式、战略、治理机制、管理体系、运营政策、管理流程、员工培训以及反映环境、人权、社会经济影响等非财务绩效的业绩指标体系。在利益相关方参与方面,评分标准关注信息的公开披露、第三方审验、利益相关方的确认流程、对利益相关方关注问题的有效回应,以及通过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确认、讨论和解决实质性的环境、社会和广义经济问题的具体程度。在运营绩效方面,评分标准关注企业如何确保安全健康、减少员工流失率、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有效开展慈善事业,并要对企业是否已经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运营的消极影响、增加积极影响,以及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作出判断。

对上述四方面履责绩效的评估打分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在第一阶段,通过145道是非判断题评估企业的责任管理行为及影响,然后附加与具体行业相关的30道是非判断题,综合评估企业对与自身运营相关的履责问题的认知程度及其实践绩效。这一阶段的评分权重为55%。在第二阶段,参与评估打分的专家团队依据所获悉的信息,对反映企业四方面履责绩效的五个核心问题作出综合回答,并对每一个答案提供充分的证据支持。这一阶段的评分权重为45%。为确保评估质量,开发了正式的质量保证流程,使评估团队成员能够对各企业的分值进行交叉审核。同时,还另外成立了独立的专家小组对评估过程和结果进行检查。

欧洲绩效全球领先

2008年,欧洲51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平均得分为51.0分,较上年度增加了4分,超过2008年排行榜平均得分5.6分,超过日本企业平均得分3分,超过美国企业平均得分13.2分,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整体绩效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欧洲上榜企业来自13个国家,其中英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平均得分在所有上榜国家中最高。自2004年《财富》杂志首次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以来,英国企业已经连续第5年占据了排行榜的榜首。其中,英国石油公司获得了三次冠军,沃达丰占据榜首两次。2008年首次入选排行榜的芬兰诺基亚公司,排名第6。

从分项得分看,英、法两国企业在四方面分项得分均高于其他国家。其中,英国企业的公司战略、公司治理与管理、利益相关方参与三方面分项得分最高,法国企业的运营绩效分项得分最高。

美国绩效差距明显

根据榜单分析,美国企业平均得分37.8分,虽然较上年度增加了7.1分,但仍然低于2008年排行榜平均得分。在上榜的31家美国企业中,得分低于榜均分的企业有21家,占全部企业的近70%。美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与欧洲企业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既有排名榜单第2位、得分70.2分的通用电气公司,也有处于榜单末位、得分仅有11.2分的属于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萨维公司。在榜单后20家企业中有14家是美国企业,在后10家企业中有8家是美国企业。

入榜的美国企业除材料和化工原料行业外,涉及8个行业。公用事业和邮政物流行业企业各有1家,分别是通用电气和美国邮政。通用电气公司的社会责任得分在美国企业中排名第一。除通用电气以外的其他行业企业社会责任绩效较好的分别是通信电子、汽车和石化,基本与排行榜平均得分持平。社会责任绩效较差的3个行业是制药保健、商业零售和金融。

亚洲绩效进步显著

亚洲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得分42.9分,较上年度增加了5.6分,低于2008年排行榜平均得分2.5分,也与欧洲企业平均得分存在着较大差距,但高于美国企业的平均得分。在亚洲16家企业中,有7家企业得分超过榜均得分,但是没有一家企业得分超过60分。其中,排名最高的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排名第15位。

亚洲上榜企业涉及通信电子、石化、汽车、公用事业等4个行业,以基础行业企业为主。汽车、通信电子、公用事业的平均得分均超过了排行榜平均分。

在亚洲16家企业中,来自日本、韩国、中国的上榜企业分别为8家、4家、3家;马来西亚1家,为最新上榜的马来西亚石油公司。

日本企业平均得分较上年度增加8.5分,超过2008年排行榜平均得分2.6分。有4家日本企业进入排名前50位。韩国企业平均得分较上年度增加7.1分,低于2008年排行榜平均得分。中国企业平均得分35.1分,较上年度增加4分,较2008年排行榜平均得分低10.3分。

在中国企业中,国家电网公司的得分与排名分别为45.9分和第55位,较上年度增加了14.9分,提高了15名,是唯一一家得分超过排行榜平均得分的中国企业。

榜单折射经济格局

排行榜100强企业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与变化。

首先是欧洲和美国企业在排行榜中占据了绝对多数,但是总体构成发生了一定变化。在《财富》100强企业中,欧洲企业51家、美国企业31家,所占比例超过80%。与2007年相比,美国上榜企业减少了4家,而欧洲和亚洲的上榜企业分别增加了3家和1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和亚洲经济发展的态势。

二是不同行业上榜企业的地区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分工的大格局。上榜企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金融29家、通信电子17家、石化17家。在金融行业中全部为欧洲和美国企业,明显反映了世界金融格局中欧美国家的强势地位。在通信电子行业中,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企业共7家,欧洲6家,美国4家,基本反映了日韩企业进军电子、计算机和通信企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石化行业中,欧洲企业7家,美国企业4家,亚洲企业4家(其中中国2家、韩国和马来西亚各1家),拉美企业2家,分布比较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兴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

社会责任绩效极不均衡

在上榜企业之间,社会责任绩效存在着很大差距。从地区看,欧洲企业(俄罗斯情况比较特殊,需要单独讨论)的社会责任绩效明显处于领先地位,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虽然没有特别突出的明星企业,但整体绩效在排行榜企业平均绩效之上,而美国和其他地区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相对比较落后。这与各国关于企业性质认识的主流意识形态、社会发展环境和政府政策倾向有着很大的关系。

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在意识形态上并不过分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不认为企业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社会责任发展环境上,欧洲和日本关于环境保护、人权、合规经营等社会责任意识比较强烈,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也大力支持。比如,日本政府明确要求企业编制环境报告;欧盟各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推进可持续发展,倡导企业发展利益相关方参与机制。因此,欧洲和日本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明显要好于美国和其他国家。而美国企业受股东权益最大化的意识形态影响很大,在经营上重视资本市场的短期业绩表现,强调利润最大化目标,在环境问题上也主要强调履行法律责任,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在美国的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其他地区的企业往往属于新兴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与实践处于引进、探索和改进的阶段。

中国绩效需要加强研究和改进

入选《财富》2008年度100强的中国企业,与上年度一样只有3家企业,仅涉及公用事业和石化两个行业,与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地位并不完全匹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企业国际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大企业的发展步伐会进一步加快。从目前看,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移动,分列2008年度全球500强第133位和第148位,很有希望在未来几年内进入全球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

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得分,比上年度有所提高,但还明显低于上榜企业的平均得分。中国企业,特别是在海外上市的石化行业企业,需要加强与国际同行业企业的交流,加强社会责任研究,依据中国国情和企业实际改进社会责任绩效,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国际影响力。

《财富》全球100强企业社会责任评分主要以通过互联网、有关专业研究机构和上榜企业网站能够收集到的英文资料为依据,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对非英语母语国家的企业存在明显的不公平。对于资料渠道受到极大限制的中国企业而言,其社会责任绩效很难得到全面完整的评价。

篇8

关键词:赤道原则;商业银行;社会责任

近年来,赤道原则越来越受到国内监管机构和国内银行业的重视,人民银行、银监会、环保部等监管机构也先后引进了赤道原则的相关理念与方法改进推动相关工作。对于中资银行而言,采纳赤道原则,一方面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能使银行更加注重长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

一、赤道原则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赤道原则(the Equator Principles,简称Eps,意即非南非北而居中间赤道,以示公平)原名为“格林威治原则”,是一套在2002年10月由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已成为国际上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也是国际金融机构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之一。赤道原则在国际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第一次确立了国际项目融资的环境与社会的最低行业标准,是国际上第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机构的企业社会责任基准。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06年,赤道原则经历了一次较大的修订,这次修订广泛争取了各非政府组织、非赤道银行、和ECA机构的意见,修订后的赤道原则于2006年7月开始施行。它适用于全球所有行业的新的项目融资和已有项目的扩建或改建,并且要求项目的财务顾问也执行赤道原则。新版的赤道原则扩大了项目的适用范围,由只适用于资本成本大于等于5000万美元的项目改为适用于资本成本大于等于1000万美元的项目,扩充了文本部分和展示部分。与旧版相比,新版强调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重,而不是只重视环境问题,如改环境评估(EA)为社会和环境评估(SEA),并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更好的协商机制。目前包括渣打、汇丰在内的数十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根据《基础建设期刊》(InfrastructureJourna)的数据,2007 年,在新兴市场追踪的总额为 746 亿美元的债务之中,有 529 亿美元应用了赤道原则,占新兴市场经济体全部项目融资债务的 71%。因此,加强对赤道原则的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国金融机构参与国际项目的投、融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赤道原则的现状

总体上来说,我国金融机构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只有极少数机构开展了绿色信贷建设,制定了贷款的环保审查机制,如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和兴业银行。2007 年 7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推出的“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在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门槛,切断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和盲目扩张的经济命脉,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绿色信贷使环保部门和银行共担其责,旨在机制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发展,这是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创新。据不完全统计,五家大型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2007 年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 1063.34 亿元、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贷款 38.78亿元、节能减排技改贷款 209.41 亿元,收回不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的企业贷款 39.34 亿元。1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了专门负责赤道原则的工作部门,与赤道银行开展合作,旨在建立自身绿色信贷管理体系;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承诺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赤道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于2007、2008年连续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积极关注“赤道原则”的发展与变化,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政策,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绿色信贷银行的发展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行绿色信贷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严格限制向高耗能、高污染的环保不达标企业提供融资;二是要大力支持绿色环保、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等行业、企业的发展。绿色信贷的目标虽然与赤道原则的宗旨相一致,但绿色信贷的内容与赤道原则的内容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三、遵循赤道原则的必要性

目前,赤道原则已成为国际项目融资银行间合作的基本条件。我们认为,国内的其他商业银行,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也应主动实行赤道原则,提升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和水平。

1.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需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在经济建设全面发展的同时, 也引发了诸如收人差距过大、城乡和区域发展失衡、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今后的社会发展目标。银行作为特殊的公众企业, 既依赖于股东资本投人, 也得益于客户、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不同资源为银行所付出的努力;银行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传导的重要媒介, 发挥着支付中介、融资渠道、货币创造和培育良好金融生态的功能,日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其日常经营不仅仅关系到自身的利润,而且影响到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切身利益。因此,银行在为股东创造利润的同时,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主动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纳入自身的发展目标, 真诚推动与各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商业银行在为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 遵循赤道原则,承担更广泛利益层面的社会责任,通过提供新产品和服务, 承担起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慈善公益事业等道德层面的社会责任,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可向社会彰显自身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社会信誉;另一方面,可将风险文化传导到每位员工,进一步提高其识别、管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增强公众对银行的了解和信心。

2.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赤道原则是由国际金融机构为解决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原则,确立了国际金融机构承担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遵循赤道原则将有助于提高在国际上的美誉度,促进各项国际业务的拓展。同时,也有助于学习国际著名银行先进金融理念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提高银行的国际影响力。

3.推进银行业务结构调整和盈利模式转变的需要

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不仅是盈利与纳税, 也不限于参与慈善活动, 而应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来实现环境保护、减少排放和增加社会福利,通过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发挥影响力, 支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可结合赤道原则的相关标准,提升提供新型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复杂多变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下,资产负债结构配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项目贷款具有占用资本大、周期长、流动性较差等特点,在商业银行资本资源、信贷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严格项目贷款的准入,强调资本占用和资金占用,提高中长期贷款的整体收益率,对于商业银行推动业务结构调整,促进业务转型也将有着积极的作用。

4.提升银行专业能力、实现长远发展的需要

赤道原则对银行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相对于国外先进的赤道银行而言,国内商业银行目前十分缺乏行业专家和环保专家,因此,商业银行采纳赤道原则后,通过强化内部能力建设、培养自身的专家团队、建立行外专家库资源等方式培养与引进专业人才,对于银行提高自身的调查能力和风险评估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遵循赤道原则应关注的问题

在遵循赤道原则,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过程中,建议商业银行应关注以下几点:

1.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

从战略高度重视社会责任,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运营模式, 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作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合规经营的重要内容,并在风险管理、信贷审批等内部管理制度中增加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考量,确保赤道原则的有效实施。

2.将承担社会责任与拓展业务统一起来

商业银行的重大投资和贷款决策应充分考虑社会和环境风险,并充分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金融创新商机,积极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加强风险管理,提升社会形象、品牌价值和声誉。

3.坚持“适度”、“发展”和“盈利”原则

商业银行在履行社会责任,实施赤道原则的过程中,应坚持“适度”、“发展”和“盈利”三项原则。所谓“ 适度”,就是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实力, 力所能及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谓“发展”就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发展阶段,动态调整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内容;“盈利”就是把履行社会责任与拓展业务、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起来, 在保护环境、减少排放等社会责任活动中, 保持一定的盈利, 确保承担社会责任的长期性和持续性。

五、结论

简言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热环境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高昂的成本,尤其近些年环境保护的压力已都然而生,环境保护的实质就是实现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其目的在于督促生产者和消费者关注其生产和消费行为的社会福利效应,督促和引导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赤道原则的实践充分证明,其已在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了一个成功的切入绿色命题的范式,虽然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大规模推开尚有一个过程,但随着以绿色信贷为切入点的环境经济制度的实施,中国各商业银行在追求企业自身利润目标的同时,也必将追求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目标的实现。商业银行的自觉行为和监管部门的积极推动将进一步推动赤道原则的应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推断,赤道原则在中国金融业的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新挑战:对“赤道原则”的认识和遵守》,载《经营与管理》2009年第5期.

[2]《赤道原则:银行的绿色宣言》,载《董事会》2009年第8期.

[3]沈洪涛:《公司社会责任思想起源与演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6一4.

[4]William L .Thomas.“Equator-Risk and Sustainablity”,Project Finance international,Yearbook2004.

篇9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利益相关者; 审计风险; 审计收费

【中图分类】 F23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2-0119-06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公司”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国内外学者开始对审计收费进行关注,并对影响审计收费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其中Simunic是最早建立收费模型研究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学者,他提出企业的资产规模、控股子公司个数、资产负债率等十种因素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较为显著[ 1 ]。我国倡导坚持以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路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因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公司法》也明确提出“企业应当履行社会责任并倡导积极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项工具,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关注无形中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潜在风险。因此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理论,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以及责任报告的鉴证是否能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有助于政府、公众、消费者等外部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上是具有选择权的,当然企业履行责任信息的披露实际上也是社会责任表现的一种[ 2 ]。从外界媒体获取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相对于从企业内部获取信息就显得不易控[ 3-4 ],并且这些从外部获取的信息更有助于评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5 ]。同时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能够有效减少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 6 ],并能够降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发生诉讼风险和声誉风险的概率,进而影响后续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所投入的资源和所承受的审计风险[ 7 ],最终会影响审计收费[ 8-9 ]。但是企业实施责任活动的动机也有可能是为了从事一些投机舞弊而谋取私利,以致企业经营风险变大,加大审计风险,影响审计资源的投入[ 10 ]。

因此,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关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以评估企业经营中是否存在问题与风险,进而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并制定合理的审计收费标准,保证审计质量。

假设1: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能够显著地影响审计收费。

虽然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信息进行披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其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11 ],并降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诉讼风险和法律制裁[ 12 ],而且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风险评估的水平越低,因而会降低审计收费[ 13-14 ]。但是也有些学者经研究发现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有84.6%的履行信息存在隐匿负面消息的情况[ 15 ]。张健[ 16 ]研究发现注册会计师会对强制要求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关注度更高,并对责任信息披露评级得分高的企业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强制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并没有降低风险的评估,反而认为这样的企业会增加审计风险,因为被强制要求披露的企业可能没有真正实现社会责任的履行,所谓“言行一致”正是说明企业应该加强社会责任履行的意识,同时张健认为社会责任报告鉴证活动在未来发展中是需要极度重视的。另外,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会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能够增加投资者对企业经营有效的信任以致加大投资的可能性[ 17 ],而且还能增加公众对企业合法经营的认知[ 18 ]。

因此,本文认为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经专业机构鉴证能够增加企业责任履行的真实性,而且能够增加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信任度。所以注册会计师会对经过鉴证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降低审计收费。

假设2:企业提供社会责任鉴证能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可信度,进而降低审计收费。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时,识别和评估的是企业被审计当年财务状况是否存在重大错报风险,且在制定审计收费时考虑的是被审计单位当年的风险状况。因此本文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中只考虑2014年一个年度的数据,据以分析社会责任履行不好的企业是否隐含经营风险,进而有效应对风险以制定收费补偿。

本文以2014年在深圳、上海证交所挂牌交易并社会责任报告的A股企业为样本,筛除金融业与ST上市企业以及部分未完整的数据,得到653家企业的完整数据。其中,聘请专业机构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鉴证的企业有14家。2014年的数据取自CSMAR数据库及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企业履行对相关者的社会责任评价信息数据通过CSMAR数据库中的财务指标值手工计算得出,并利用SPSS21.0软件验证假设。在做实证检验前本文对变量值采取了标准化处理,以免数据的量纲影响回归结果的准确性。

(二)变量定义

1.社会责任履行程度

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会通过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向外界披露,但是最终能够影响投资者的信息是财务报表中的财务信息,因此,借鉴先前理论将企业对债权人、供应商、政府、消费者、员工、股东、社区承担的责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计算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其中得分越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好。另外,如果企业本年度提供了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则取值1,否则为0。

2.审计收费

Simunic(1980)等一般都采用境内审计费用衡量,为剔除不同规模企业审计费用相差较大的缺点,本文采用国外学者方法,用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衡量审计收费。

3.控制变量

Simunic(1980)、Chen et al.(2012)等的研究发现,会计师事务所任期、股本结构是否变化、财务风险、独立董事比例会影响审计收费,因此,本文将这些变量作为影响审计费用的控制变量。研究变量的说明见表1。

(三)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和假设,本文构建模型来检验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模型如下:

LNFEE=?琢0+∑?琢iFactori+ ?琢7CFA + ?琢8TENURE+?琢9GB+

?琢10DOM+?1 (1)

LNFEE=?琢0 + ?琢1CSR1 + ?琢2CFA + ?琢3TENURE + ?琢4GB +

?琢5DOM+?浊2 (2)

LNFEE=?茁0 + ?茁1CSR + ?茁2AS + ?茁3CSR*AS + ?茁4CFA +

?茁5TENURE+?茁6GB+?茁7DOM+?着1 (3)

模型说明:模型(1)、模型(2)是就假设1从企业对股东、债权人、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情况和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两个角度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模型(3)是要证明企业提供经鉴证的责任报告是否能增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对审计收费的负向影响。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2014年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平均为0.0000001,其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均值与标准差之间偏离较大,说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较低,比较符合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现状;股权结构是否变化平均为0.51,财务风险平均为0.05,审计任期平均为7.31,独立董事比例平均为0.38,经第三方鉴证平均为0.02,审计收费平均为14.01。从社会责任信息指标看,财务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均值与标准差之间偏离较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指标之间有明显差距,而且社会责任报告鉴证的均值为0.02,表明在披露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中仅有约2%的企业经过第三方鉴证,其比例比较低。

(二)因子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1.因子分析

本文将社会责任分为7个部分,从债权人、供应商、政府、消费者、员工、股东、社区方面的责任计算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综合得分,由于影响审计定价的风险源自被审计单位,所以从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中的指标来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11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进行KMO测试和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值为0.681,Bartlett's球形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0,表明原变量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实施降维度处理,选用方差最大法作为载荷矩阵的正交旋转方法,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最后对各因子重新命名并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

累计方差解释率为90.373%,表明多维指标的降维效果比较好,分别命名为债权人、供应商、政府消费者、员工、股东、社区责任因子。这6个责任因子分别将企业对债权人、供应商、政府、消费者、股东、社区责任的履行程度评价出来,且从总方差解释分析中可知债权人责任因子解释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能力最强,比例占38.448%,而股东因子解释率最低。由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在财务报表中不能体现,所以仅列示这6个因子,这6个因子是影响审计收费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根据因子得分系数表计算出的单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表达式:

Factor1=0.28j1+0.316j2+0.334j3- 0.245j4-0.112j5-

0.015j6-0.084j7+0.045j8-0.049j9-0.025j10+0.009j11

Factor2 = 0.017j1 - 0.019j2 - 0.127j3 + 0.102j4 +

0.571j5-0.002j6+0.045j7+0.031j8+0.5j9+0.004j11

Factor3=0.063j1 + 0.123j2 + 0.1j3 + 0.105j4 + 0.049j5

+0.067j6-0.511j7+0.614j8-0.075j9-0.117j10+0.023j11

Factor4=-0.07j1-0.067j2-0.042j3-0.113j4-0.085j5-

0.007j6-0.143j7-0.265j8+0.1j9+0.93j10-0.008j11

Factor5=0.029j1+0.037j2+0.018j3+0.119j4+0.006j5+

1.004j6-0.062j7+0.037j8-0.015j9-0.006j10+0.002j11

Factor6=-0.016j1+0.01j2+0.017j3-0.007j4+0.007j5+

0.002j6-0.019j7+0.013j8-0.001j9-0.007j10+1.001j11

社会责任综合得分:

CSR=34.954/90.373*Factor1 + 16.904/90.373*Factor2+

12.771/90.373*Factor3 + 9.230/90.373*Factor4 + 9.042/

90.373*Factor5+7.471/90.373*Factor6

2.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测试,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都呈现显著相关,而且在多重共线性检验上,Tolerance的值均在0.5以上,VIF的值均小于3,因此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不会影响回归分析的结果,也不会造成模型估计失真。

(三)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并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本文对企业承担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责任报告的鉴证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

模型(1)结果显示,债权人责任因子同审计收费呈显著负相关,供应商、员工、社^责任因子同审计收费呈不显著关系,政府、消费者、股东责任因子同审计收费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公司对政府、消费者、股东及债权人责任的履行情况是影响审计收费的关键因素,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这些责任的履行情况,以评估企业风险并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模型(2)结果显示社会责任履行综合得分在0.01的重要水平上为负,说明上市公司整体社会责任履行越好,注册会计师收取的费用越低。原因是社会责任履行越好的企业,信息透明度较高且具有可信性,并且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会降低,这样在整个审计过程中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节约审计资源,并且降低承担诉讼等事件风险的可能性。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会降低审计收费的定价标准,假设1得到证实。

模型(3)结果显示独立第三方的鉴证虽然与审计收费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没有显著影响社会责任与审计收费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假设2没有得到证实。其模型控制了财务风险、股本是否发生变化、审计任期、独立董事比例变量,结果显示这些控制变量均与审计收费呈现显著的相关性,能够影响审计定价,与以往学者得出的结论一致。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避免社会责任评价指标测量误差,笔者又将6个社会责任因子所采用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替换,对模型进行回归,社会责任综合得分的系数在0.01的重要性水平显著为负,报告鉴证与审计收费并不显著。检验表明在替换了解释和被解释变量后,研究结论保持不变。

五、结论

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能够增强企业的声誉,降低企业的诉讼风险,进而影响审计定价。本文通过回归实证检验了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独立鉴证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

第一,从公司履行各个利益群体责任情况来看,公司对债权人、股东、政府、消费者的责任能够显著影响审计收费,而且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公司履行债权人责任情况成为影响公司社会责任整体评分的关键因素,其诠释公司社会责任履行程度的贡献度达到最大。因此注册会计师应该关注上市公司对政府、消费者、股东及债权人责任的履行情况,识别与评估企业是否面临重大的经营风险而加大注册会计师承担事件风险的概率。

第二,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上市公司,审计收费有所降低。这可能由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表现比较好,增加了公司的信誉并降低其经营风险,以致降低了审计师的风险成本进而影响审计定价,所以注册会计师应加强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并对评估出的不可控风险增加收费补偿,从而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第三,企业聘请专业机构对责任信息进行鉴证没显著增加其责任履行程度与审计收费之间的影响关系。这说明注册会计师对鉴证报告仍持怀疑态度,并未百分之百相信鉴证是真实的,意味着上市公司提供责任报告鉴证还未达到增加其履行程度的效果。目前我国经鉴证机构鉴定的企业数量很少,2014年大约仅有2%,因此需要提倡上市公司实施社会责任报告鉴证,并鼓励专业评级机构发展,不断规范责任报告鉴证活动,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可信性与有效性,提高市场效率并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SIMUNIC D A.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s: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18(1):161-190.

[2] 刘玉廷.严格遵守会计准则,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认真履行社会责任[J].会计研究,2010(1):7-13.

[3] BELL T B,PEECHER M,SOLOMON I.The 21st century public-company audit: conceptual elements of KPMG's global audit methodology[Z].Montvale, New Jersey:KPMG,2005.

[4] BRAZEL J F, JONES K L, PRAWITT D F. Improving fraud detection:do auditors react to abnormal inconsistencies between financial and non-financial measures?[Z].Brigham Young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11.

[5] DHALIWAL D S, RADHAKRISHAN S, TSANG A, et al.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analyst forecast accuracy:international evidence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2,87(3):723-759.

[6] LUO XUEMING, BHATTACHARYA C B.The debate over doing good: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rketing levers, and firm-idiosyncratic risk[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6):198-213.

[7] KIM Y, PARK M, WIER B. Is earnings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7(3):761-796.

[8] CHEN LONG,SRINIDHI B,TSANG A,et a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udit fees,and audit opinions[Z].George Mason University,Working Paper,2012.

[9] 翟华云,郑军,方芳.社会责任表现、报告鉴证与审计定价[J].证券市场导报,2014(6):32-37.

[10] SKAPINKER M.Do corporate citizenship reports matter?[N].Financial Times,2010-08-10.

[11] DHALIWAL D S, LI O Z, TSANG A,et al. 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86(1):59-100.

[12] GODFREY P C, MERRILL C B,HANSEN J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shareholder valu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risk management hypothesi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4):425-445.

[13] n文才,汤琦瑾.公司社会责任对审计收费与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2013(5):30-38.

[14] 朱敏,刘拯,施先旺.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会影响审计收费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113-124.

[15] 钟宏武,许英杰.商业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1,20.

[16] 张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从影响审计收费的视角[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5(6):96-106.

篇10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孙瑞哲副会长、开平市市委书记赵瑞彰、市长吴平超、常务副市长谢伯欣等领导、开平市10家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试点企业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等230余人出席启动仪式和普及培训活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纺织产品开发中心副主任阎岩主持启动仪式。这是继2007年5月26日“10+100+1000”项目进入产业集群启动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抓紧社会责任建设落实的又一重要举措,此举不仅标志着该项目在开平的执行进入了实质性推进阶段,而且将对提升开平纺织服装行业整体社会责任管理水平,促进开平产业发展的品牌化、规模化、现代化、国际化起到历史性的作用。

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10+100+1000”项目即在十个左右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选择百家骨干企业建立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对上千家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培训,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备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及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培养1500名左右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人员,整个推广活动简称“10+100+1000”项目。该项目旨在帮助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提升社会责任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自律树立企业、行业良好形象:营造公平贸易环境,构建负责任的供应链;通过项目实施以点带面,促进社会责任建设,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10+100+1000”项目将按照自我评估、初始评估、培训及试运行、复评4个阶段进行,历时近两年。目前为止,共有11个纺织产业集群的114家骨干企业已确定参与本项工作。自2006年12月启动以来,该项目整体推进工作中的第一阶段中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企业自我评估工作已基本完成,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各产业集群的项目启动仪式和普及培训活动会陆续举行,从而将各地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向新的,并为下阶段的初始评估等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2002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后,开平市以此为契机和转折点,抓住侨乡优势,进一步紧抓产业整合和提高,不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以科技为手段推动产业坚实发展。全市现有纺织企业456家,从业人数超过3万人次,2006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亿元,出口总值达4.9亿多美元,全市60%的税源来自于纺织服装产业。开平纺织服装产业从发展的第一步起就拥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化纤产品一直在华南和华东市场占有相当重的份额,牛仔布年产量近2.2亿米,出口量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牛仔服装年产约1.2亿件,出口到世界近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纺布产量达1.03万吨,继续保持国内三大生产基地之一的地位。近50家纺织企业的技术装备目前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织机无梭化率达100%。提高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水平,将为开平纺织服装产业的提升与企业品牌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