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院教学管理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院教学管理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教学管理;学习型组织;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70-01
一、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技能型人才,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各自优势,从而让学生受益、让教师受益,实现学生培养目标,从而使学校能够长远发展下去。
(一)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着力培养的是高素质创新型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引入企业的优秀文化和课程,使学生了解到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从而更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制订并执行好学习计划;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实际岗位需要,采取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或者学徒制等培养形式,训练学生的相关职业技能,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熟练运用,让学生切实学习到一项专业综合技能;学生也通过接受企业技师指导或到企业具体岗位进行实践,使书本上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使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二)有利于教师的职业发展
高职院校的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由于与社会实际脱节,往往缺少实践能力,不能时时了解企业最新的经营管理模式、社会经济最新形势的变化等,导致教学偏重理论而缺实践,不能与社会接轨,“纸上谈兵”,或者即使注重实践也是过期的实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能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具体模式及人员需要情况,通过与企业优秀管理人员共同探讨,可以在实践操作中提升其理论技能,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
(三)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通过校企开展深层次合作,能够促进高职院校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主动地调整专业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从而培养社会和企业都满意的合格人才。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社会认可,才能有更长远发展。
(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为企业量身打造企业发展所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从而使企业节省大量的职工培训成本和时间,学生不管是实习期间还是分配到企业工作后,直接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作用,为企业创造出价值。同时企业通过校企合作也能有效提升其社会形象和知名度,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为提高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必须对教学管理进行改革创新,对课程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变革,从而实现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一)打造学习型管理队伍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原来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将难以适应专业模式改革。打造学习型教学管理队伍,通过组织、参与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使教学管理者了解校企合作的最新动态,让深厚的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与时俱进的实践能力相结合,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推进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推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激励和扶持政策,促使教师加强技能学习。同时提供条件促进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养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师乐于从教、乐于改革,从而把教师的个人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开展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
(三)打造学习型班级
与传统班级相比,学习型班级里成员具有更强的进取心、团队感和实践能力。通过打造学习型班级有利于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去设计教学环节,形成较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理念。
(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通过制定一系列奖励和扶持政策鼓励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全面发展。其次,各系部要努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企业的人力、物力,同时全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最后,要进行广泛调研,经常性掌握行业发展数据,邀请企业人员指导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共同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篇2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吸收先进的经验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而决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就是知识的创新,这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核心之一。培养符合发展的人才也成为国家知识创新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在生长的环境变化之下,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其需求,而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成为积极支持教育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有效因素。
1 当前教学管理制度中以人为本理念的缺失
1.1 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未有效确立
制度的建立是依据一定的文化基础作为支撑的,制度受到相关支撑理念的支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样也是建立在具体文化基础之上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一直坚持学年制,并且带有鲜明的刚性特征,教学过程中的管理事项细化,条款繁多,看似简单的条款内容,往往造成复杂的管理控制体系,而无法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权利均集中在管理层,制度的设置往往是根据管理层的意志来设置的,高职院校的管理层也比较简单,因此,造成权力过分集中,教师和学生所处在的位置则非常尴尬,作为管理的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学管理内容。这种客体化的被动管理模式,造成教学管理上下的沟通不畅通,没有人文关怀,对人的追求和人的需求不予以肯定和支持,抑制了人的能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无从谈起。以人为本的理念无法深入教学管理当中。
1.2 模糊的目标引致以人为本无法有效落实
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虽然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结合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逐步提高了教学管理的水平,但是,到目前依然还无法较好地明确教学管理的目标,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作为引导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往往从高职院校的教学使命中很难发现,并且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定位依然不够清晰,促使管理人员在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上存在差距。
1.3 管理量化标准过多造成人本理念的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对待教学管理的方式,通常都采用指标考核的方式来划分,具体的管理量化标准也无法较好地归类并形成管理的体系,也正是因为在教学管理目标的模糊定位基础上,具体的教学管理实践中,无法结合以人为本的思想,有选择地促使教学管理更加人性化,而是通过全面和大量的管理量化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教学管理的考核通过标准量化后的得分,教师和学生在完成量化指标上,仅仅作为一种目标去实践,而没有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管理量化标准过多,对于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一定的限制,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
1.4 学生在自主选择专业方面受到一定限制
当前,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专业在高职院校中顺利实现是非常困难的,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专业选择和自主发展问题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经推出了不同的新制度或规定,如一些高职院校规定允许在10%~20%的年级学生内,根据学生所在专业的学习成绩评定和排名,来确定更换专业的目的,虽然这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转专业,但是这些规定的制度,往往是针对学习成绩好的部分学生,并未完全考虑其他学生的发展。它是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在选择专业上的实质意义,即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专长和个性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因此,总体来说,部分的学生是具备了自主选择的权利,但真正具备自主选择专业权利的学生很少。
1.5 人才培养单一化,格式化,学生学习缺少弹性选择空间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一直采取培养计划的规定模式,课程和教材的选用均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变动性差,教师的观念还不能转变。学生在选择教师的自由度上,存在限制性约束,严重缺少对教师和教学内容的选择。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和方案中,针对不同批次的学生,均由同一个老师和同样的教材来指导,施行同样的实验,同样的教学要求,统一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缺乏个性化的培训,培养的学生往往知识结构单一,格式化的发展。此外,课程的内在设置简单,可供选择的课程资源稀缺。
2 全面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
2.1 用先进的理念引导人本制度的构建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顺利、高效地完成培养目标,需要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作用。在培养目标中,精神因素要求更高, 依赖学生的创造性、创新型技能的支撑。传统教学管理依赖物质技术过程,追求所谓的科学和规范,是一种刚性的管理,仅满足于大学生可量化的专业技能目标的达成,表面上是高效的,但忽略了对人的考虑,忽略了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就失去了内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现代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设计中,必须走出传统管理理念束缚,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予以引导,充分考虑高校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和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增强教学管理的弹性和柔性,保护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要牢牢把握尊重人、爱护人、培养人、依靠人、发展人和为了人这一根本宗旨,以人为核心,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教师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态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让学生在一个富于宽容精神的大学制度环境中,心智逐渐成熟、完善,发挥自身的优势。
2.2 促成以事务为本向以师生为本的转变
当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在人才培养中,通过直接灌输的方式,来解答学生的疑惑,学生只是被动式地接受,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为主体的事实,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制度设计中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充分尊重教师的意识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权利,允许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意见平台,来促进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给更多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价值观,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一定选择课程和选择教师的权利,在专业学习中,能够建立多种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平台资源来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参与人才培养计划。高校办学还应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本,充分信任和尊重他们,给予他们教的自和选择权,保障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自由,体现他们在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与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在满足其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利益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和价值选择,以充分调动他们潜心于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计划中,能够凸显教师的工作价值。
2.3 做好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调适
制度管理在现代环境下,带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制度管理的建立是基于科学规范的管理理念实现的,因此,制度管理也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所在。当前,管理优劣的论述存在许多偏激的方面,过分地追捧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完全扼杀了制度管理的优势是无法成功的。人本管理的思维具有制度管理没有的优势特征,但是并不是两者就能完全替代,两者的关系而是相互融洽和相互贯通,通过合适的调整来保证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优势发挥。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升华,是一种管理文化,要避免用制度对师生实施极端的控制,用刚性的制度强迫师生的发展,它要求在制度管理中遵循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规律,重视对人的精神分析,重视对人的尊重,通过尊重人、激发人的热情,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达到提高效率和实现人的自身不断发展的目标。制度管理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具有较高的地位,且一直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不能全部抛弃,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大对人本管理的思维方式,并形成积极的行动。适度的调整是未来教学改革的基础,但是往往需要作出一定的牺牲,包括放弃过量的指标体系,坚持合理和合适的指标管理,让学生参与的方式,积极引导制度管理者彻底改变思维。
2.4 学生在导师制的帮助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高等学校对教学的质量要求非常的高,而如今对提高优秀的老师工作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在正常的情况下班级中学生的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信息传递则是班主任的责任。学生们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的课程,因此淡化了班级的概念,从而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后优秀的老师参与到他们的中间,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素质、管理和创新的意义,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首先,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有目的性地来学习选课,这样可以做到避免学生为了选课而避难就易,同时也为了避免学生凑够学分而盲目选择课程,在大学阶段能够让学生们有意识地完成整体的知识结构也是导师的责任。
篇3
一、理论教学部门二级教学管理的基本原则
1.部门健全,权责分明
很多的技工院校在向二级教学管理过渡的过程中,都会出现茫然无措、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状况,最后导致部门、人员间责任推诿,严重影响教学效率。能避免这一情况的唯一措施就是把二级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落实到人,并且把权责落实到相关的章程上。在章程的创立上不仅要明确各个岗位的权责,还要明确工作的有效时间,权责推诿后的问责制度。系部建立教学管理处室,落实管理的各个环节。
2.繁中求简,理清权重
教学管理是个繁杂而长期的工作。完成大量的教学常规管理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此基础上去思考通过有效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展现系部教学的特色,就对公共基础课程的二级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笔者认为,要想在这样琐碎繁杂的工作中做出成效,发挥教学管理的真正魅力,要做到“繁中求简,理清权重”。例如,教学质量的考评,抓好各科目的考试,做到“教、卷、监”分离;督导员的常规检查和听课,不打人情分,以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打分依据,抓结果、轻过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3.上下畅通,服务师生
二级教学管理部门作为学院教务处和各个教学岗位间的桥梁,要切实发挥好桥梁的作用,不仅要把上级部门的要求、命令传达到具体教学岗位,更要把教学一线的现状及时反映给上级,以便上级教学管理部门能及时调整不合理的政策。二级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也要转变理念,以达到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服务教学、服务教学工作一线的师生”。
二、理论教学部门二级教学质量考核的建议
1.教学考评简化过程,建立多维度试题库
教学过程是一个时间长、过程复杂的智力劳动过程。俗话说“教无定法”,笔者认为教学结果的考查,最公平合理的方式仍应重结果轻过程。针对职业院校学生专业多样化、进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要用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考评教师有欠公平。笔者建议学校应结合自己学校的专业状况建立一套理论课程多纬的试题库。以固定的题型和章节为经,并建立试题库的难度系数指标,以难度系数为纬。根据不同专业对相应基础课的要求,确立难度要求和章节,按照这样的要求确立考核试卷,避免了所有的专业基础不一的学生使用一套试卷的混乱现状。同时,可以使用学生的提升幅度作为教师的考核指标,把学生的成绩提高作为教学考核的主要手段,必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教学中去,促进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方法。
2.多角度考评,以考评促创新
在职业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是一个桥梁的作用,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直接关系到实习老师的教学工作,从这个层面考查,理论教学应该是服务于实习教学的。所以,我们把实习老师的反馈也作为理论教学成绩考查的一个面。这个考核方法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基础理论教学学以致用,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以使学生能更好地进入专业学习。
3.学生学习成果考查不能流于形式,“以量化考核为主,学生作品成果加分为辅”
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三级教学管理;管理体系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学管理的幅度和难度也在增大,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教学,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改革应从扩大规模向提高质量转变,从外部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向内部微观管理体制改革转变[1]。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建立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系现状是“校-系”两级管理体系和“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并存[2]。目前许多高校的“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各级管理主体责权利关系不明确。如何完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是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改革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围绕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3],探讨激发教学院和系部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为“校-院-系”教学管理体系的运行与完善提供切合操作实际的方法与建议。
一、目前“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校级管理权力下放不足
目前,大部分的过程管理和环节审批仍然集中在学校职能部门,决策和管理权限也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管理重心并未真正下移。当执行力这一因素的重大作用被忽视时,新发展目标、新的管理制度和新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文件往往成为了学校层面下发的空洞的文字游戏,降低管理效果。
(二)教学院职能定位不明确
教学院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职称评聘、人员调配、人才引进、经费调度等方面的管理自主性和决定权不够,成为简单的上传下达的执行机构,对于一些本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学院却不敢管或不愿意管,虽然不易出错,却容易致使教学管理安于现状,办学的依赖心理越来越严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和生机。
(三)系部功能弱化
很少有人研究教学院所属的系部功能和系部目标,高校预算也鲜有给予系部教学活动的经费,系主任岗位也属于兼职设置,系主任地位、任务和职责也没有在校级层面上明确,系主任属于没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干部,系部教学管理档案的分类及归档范围没有标准,教学建设、研究、改革、监控等资料的保存完整性没有保障。学校对系部工作的不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系部工作的深入开展,也导致系部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陷入日常琐碎的事务中。学校或教学院没有系部工作的绩效评价,缺乏对系部未来工作的导向作用,系部工作质量的差别没有在学校、学院的管理机制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在“校-院-系”三级管理体系下,校院系有各自的职责分工:学校主要负责目标管理和监控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与教学质量;学院重点负责学科建设并监控专业、课程建设过程;系的重点是负责专业建设并保证教学质量[4]。
(一)一级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宏观决策与调控的核心能力
一级管理组织包括学校党委会、学校行政和各职能部门。一级管理组织主要通过制订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制度框架、任免干部、考核绩效、检查实施过程和落实情况、筹措并分配经费以及提供服务保障等实施管理。1.作为教学主办者,宏观管理权由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负责。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把握并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不偏差,确定学院整体发展规划、必要的机构设置,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筹措办学经费;另一方面要负责校园基本建设,扩大对外交往,注重考核评估与监督管理的协调性等协调性工作都是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的主要职责。2.校级职能部门应主要负责制定总体目标和发展的宏观政策。学校职能部门包括人事、教务、财务、科技、资产、对外办事处等部门及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等,职责是根据行使职能分块处理学校的具体事务。凭借学校政策与各项规章制度的导向作用,利用外部因素影响来引导教学院各项活动的进行,使用目标、规划、督导、评估和经费投入等杠杆因素直接调控教学院的具体工作,进而间接调控学院的教学管理目标,促进学院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使学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与学校宏观发展的总体目标相适应。
(二)强化教学院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地位
教学院对各个具体专业、具体学科的情况最了解,教学院应该是三级教学管理体系的主体和中心,应担当起本单位教学管理的重任[5]。教学院主要负责业务管理,制定具体计划和执行上级方针政策;既充当各项教学活动的组织策划者,承担着教学科研、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及学科建设等重要工作的任务,又是执行者、控制者,负责维持教学秩序,组织日常教学活动和具体的学生管理。(1)教学院应具有自主的教学管理权限。教学院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学校应该实行“准企业化模式操作”。即按照教学院的教师及学生人数、课时数、实习实训所需经费等按比例下拨各项资金。学院可拥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权限,包括制订、调整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经费管理权与使用权、教师岗位津贴分配权、教师岗位聘任权、实验室管理权、学科专业规划建设权,使教学院成为办学管理实体,充分发挥其从事教学管理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2)教学院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教学院在拥有更多自时,义务和责任也相应增加。明确规定教学院主要领导的管理职责;设立学院的教学委员会,主管学院教学管理工作的咨询、研究工作;应定期研究讨论学校的教学工作,并向学校提出相关建议;充分发展发挥教学骨干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学校的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等业务骨干作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和主要完成者,在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重视培育教学名师,提升教学团队,鼓励并大力支持他们发挥在基层学术事务、教学、科研以及学校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三)夯实系部管理职能
学院所属系部是学院领导下的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其设立与调整的依据是一个或多个相近专业,或者是与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集合;也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是直接在系的组织下进行的,教师依课程(或专业)和兴趣组成课程(或学术)小组,负责组织和落实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科研[6]。系部的工作效率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工作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风和学风建设。每个系部把本系部的教师管理好,问题解决好,保证每个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都能不断地提高,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也就能得到提升。1.设立系部教学管理的专项经费预算。每年由学校人事处核定学年度每个系部的教职工人数,确定经费标准和经费总额,规定系部教学管理费、办公费、学术活动费、差旅费、短期培训费等支付办法。2.明确规定系主任的权益与职责,择优选拔系主任。通过制定《系部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系部主任的义务、职责和权力。适当提高系主任的待遇,有利于调动系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系主任工作的创造性。3.制定《系部评估质量标准》。按照标准规定,对系部工作和成果进行定期的检查与评估,对评估优秀者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对不合格者要求限期整改。通过系部评估质量标准,各个系部不断自查和改进,通过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以创建优质高效系部。4.定期召开系主任工作会议和教师代表座谈会,加强教学院与系部之间的沟通,加强对系部工作的指导,及时解决系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结束语
文章探讨了高校实施的“校-院-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的关键是明晰管理层级,校级管理主要行使宏观决策与调控职能,切实加强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为其赋予更多的教学管理权限,学校和教学院必须夯实系部的基层管理职能,增强其日常教学管理和常规性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作者:谢献忠 聂忆华 刘丽芳 钟新谷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杨西玲.高校教学管理机构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2,4:83.
[2]王海骊,张兴.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2):100.
[3]赵保全,孟莉,刘圣汉.校院两级管理十年研究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4):27.
[4]孔焱清.关于校院系管理体制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146.
篇5
1.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分析。
通过对有效调查问卷中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环节和希望参与教学管理环节相关调查项目的数据整理和统计,可以看出:(1)第一个层面(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仍然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环节。调查显示,目前35.8%的学生选择了与任课教师沟通过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19.45%的学生选择了与任课教学沟通过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并且有41.40%的学生选择希望与任课教师沟通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41.76%的学生希望与教师沟通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说明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尽管是目前高等院校教与学融合的主要环节,但融合深度和程度不够,学生希望进一步加强深化,更好地强化教学环节的交流与互动。(2)第二层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程度明显不足。调查显示,目前只有5.11%、7.49%和4.57%的学生选择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提供了建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提供了建议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提供了建议。而希望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希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和希望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时多吸收学生意见的比例高达39.31%、43.19%和42.85%,说明学校在诸如开展人才培养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专业教学计划等深层次教学管理方面,学生参与和融合的程度不足。(3)在教学内容选择的倾向性方面。目前36.70%的学生建议过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内容,25.51%的学生曾经建议过多开展实践教学;而选择建议过老师多讲些理论知识的学生只有7.99%,曾经建议多开展课堂教学的只占10.95%。与之相对应,选择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应用和案例知识、希望多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或实习)的学生分别高达69.53%和63.61%,而且,学生年级越高,这种迫切程度越强烈,说明高等院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际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4)在任课教师的可选择性方面。目前,选择少数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部分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和全部课程可选择任课教师的比例分别为34.7%、24.85%和6.61%;而与之相对应希望选择任课教师情况分别为12.02%、43.62%和29.40%,说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对任课教师的可选择性程度不足,需要进一步扩大可选择任课教师的课程数量。(5)在学习任务的轻重情况方面。42.04%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比较合适,22.9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偏重,只有17.78%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学习任务偏轻,并且有59.47%的学生希望有更多自我发展的时间和机会,而且,随着学生年级升高,这种愿望越强烈。说明目前高等院校学生教学任务的安排不尽合理,特别对高年级学生,应适当减轻课堂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与途径分析。
教学方法的改进,授课效率的提高是在教与学共同探索努力下完成的,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学生的积极参与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法和途径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1)与同学进行学习情况交流、通过与任课教师交流反映问题、通过课堂教学质量调查表反映问题、通过班干部或课代表反映问题等基础性和传统性做法(选择比例分别为63.47%、33.78%、25.52%、29.46%),仍然是目前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主要方式与途径,而且学生也希望继续加强这一环节的参与方式与途径。(2)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定期与专业课程组沟通等中间层次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为11.35%、11.81%)则明显不足,学生希望通过学生信息员反映问题、通过学生教学管理委员会反映问题、定期与专业教研室主任沟通、定期与课程组沟通等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分别为19.59%、21.96%、41.53%、36.19%)要求比较强烈,需要不断加强中间层次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方式和途径。(3)定期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沟通、定期与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定期与学校主管领导沟通等高层次的参与方式和途径(选择比例为:8.27%、8.17%、6.19%)非常有限,而希望通过这种高层次方式与途径参与教学管理的比例高达30.64%、32.91%和25.29%,表明学生更希望直接与高层教学管理部门和人员反映实际问题,以进一步提高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双主体型”教与学融合模式的构建
教育的意义在于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价值引导首先是通过教育目标,特别是人才培养规格的设定而实现的;其次是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而实现的。教育者价值引导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构之间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选择,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围内选择教育者所提供的课程、教师和教学进度等。并且,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提供的课程,还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设计意图基础之上进行主动接纳还是被动接受的态度选择。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及教学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人才培养规划(包括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界定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包括教师选择与配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包括教学效果评估、授课学生教学效果信息反馈、毕业生综合教学效果信息反馈)等多个阶段,要想实现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参与和深度融合,必须设计良好通畅的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参与渠道和反馈途径,实现学校教学管理各个阶段保持持续的信息反馈和优化调整,使得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始终处于动态优化的过程之中,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系统与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诉求相适应,为此,可构建包含教与学双方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的“双主体型”教学管理系统模式。本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一是从人才培养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教学过程管理与控制、教学效果考核与评估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逻辑规划。本部分的关键在于规划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划执行的严密性和规范性。二是教师及教学管理部门的反馈与修订。在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任课教师及各级教学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相关信息和修订意见,并对规划方案进行修订。三是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环节与途径。包括教学层面广泛信息的第一层次反馈、人才培养方案层面的第二层次反馈和人才培养规划层面的第三层次反馈。
三、“双主体型”教与学融合模式运行体系
基于上述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模式,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现实教学管理的工作过程,构建了从学校、学生双方出发,学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院系领导、教师、学生参与的“双主体型”教学管理模式运行体系,该运行体系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专业教学管理委员会的建立。
建立由学校主管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的“教学管理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负责收集社会、学生对教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办学宗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制定、教学效果监测、评价与反馈、管理模式修订等教学管理模式实施的全过程。
2.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规划与制定。
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诉求,紧密结合学校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和办学特色,遵循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任课教师配备到教学效果评估与信息反馈的逻辑思维,开展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规划和路径设计。
3.教与学过程的实施和运行。
教与学过程是教学管理模式中的主体部分,是在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下开展的,主要包括教学知情、教学选择、教学反馈、教学研讨、教学评价、教学决策六个环节,六个环节学生以分层的方式参与。教学知情环节是教与学阶段的基础环节,在这个阶段学生了解专业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学生应该清楚学校要把他们培养成为什么人、计划怎么样培养、为什么要这样培养等问题,并及时了解学校重大教学决策的内容及其理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学校教学计划以及重大教学决策加深理解,与学校形成共同认识,从而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选择环节学生在对教学知情的前提下,以学生代表的方式选择教师、课程和学习进度,学生按照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计划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学习进度的空间将越来越大,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和“一课多师、一师多课”制将使更多的学生有可能选择到自己满意的课程和教师;反馈环节是对前两个阶段实施情况的阶段性反映,由学生与院(系)领导座谈的形式完成;研讨和教学评价阶段由学生代表与教学管理部门完成,学生代表可以将学生的心理、思想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反映到学校,学校与学生针对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再次将解决措施反馈给学生;教学决策环节是教学管理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环节。由于知识水平的限制,一般应以高年级为主的学生代表参与,对教学计划的修订、评估、专业课程的增设、调整,广泛采纳学生民意。
4.效果分析与信息反馈。
篇6
【关键词】独立学院 教学管理 策略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7-01
独立学院的出现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大创新,它的出现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形式,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绝大多数独立学院已经渡过了快速发展期,办学规模趋于稳定,逐渐开始探索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要实现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的教学管理是关键。教学管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教学管理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从这些分析来看,我们有必要对其高度重视。那么独立学院教学管理的策略又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对其有如下四点建议。
一、从管理定义的正确解读,提高其制定的正确性
在学校管理学研究中将教学管理内涵界定为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它是学校领导者和教学管理人员根据教育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评价、反馈等一系列管理手段,科学地组织、协调和使用学校教学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以推动学校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行,达成教学目标。从管理主体上看,学校教学管理既包括学校领导者对教学事务的管理,又包括学校教学行政人员对教学事务的管理;从管理的内容看,则包括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等方面。那么进行教学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者和教学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教学管理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的重要性。
二、从管理策略原则的坚持,提高策略的方向性
通过对独立学院办学特点和教学的独有特点,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的教学管理策略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合理安排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坚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带动“五认真”的教学常规管理;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标的教学路线;坚持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建设一支政治和业务都过硬的教师队伍; 坚持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兼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对教学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可以说,这五个坚持是选择与设计一个既对学校发展有利,又能激励教师队不断发展的教学策略的指导方向。
三、从管理任务的明确化,提高策略的针对性
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各项具体的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都要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具体说来,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认真组织学习,统一思想,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目标,确保学校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建立和维护学校教学工作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锐意创新,积极促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科研管理,促进教学科学化;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上所述的教学管理内容是一个学校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重视其中的某一项,可以减弱其中的某一项,但不能忽略其中的任何一项。
四、从管理内容的细分化,提高策略的实用性
笔者认为教学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学常规的管理,教学常规指组织教学活动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工作要求和规范,如作息时间的调整、课表的编排与调整、教室的安排、教学进度的编制、考试的安排等日常工作,都属于教学常规管理的范畴。其次是教学组织管理,包括教研组的管理与教师队伍管理。教研组是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基地,建立健全教研组是健全学校教学组织系统的重要方面。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就是学校通过各种管理机制,建设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务实精神的教师队伍。第三是教学研究管理,教学研究管理即是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第五是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教学质量的监控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各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互动、教师的工作态度、学生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的过程性监测、反馈和调控,及时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新对策。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策略的选项与设计对于一所高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从学校的实际、师资队伍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去认真考虑。同时,要不断的自我总结与剖析,及时的修正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林鑫.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21)
[2]梁天权.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初探[J]. 科技咨询导报. 2007(02)
[3]邸凯辉.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基本理念初探[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4]杨根顺.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研究[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3)
[5]邓文艳.高校加强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02)
作者简介:
篇7
与普通高校教学、科研并重点相比,新时期民办高校的工作主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管理工作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教学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学秘书来完成,他既是高校教学管理的基层管理人员,又是教务处对各个分院(系部)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管理的桥梁,还是学校各项规定和任务的主要传达者和具体执行者。他起着联系教务部门与教师之间的协调作用,是保障分院(系部)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教学秘书工作政策性强、业务性强、服务性强、时间性强,工作繁杂,责任重大。结合自己工作实践,民办院校教务秘书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素质:
1 提高思想和道德素质
1.1 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
党教育方针的落实,教学思想和计划能否顺利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基层管理岗位——教务秘书的个人素质。这就需要教务秘书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此外,还需要熟悉民办高校的办学、教学和管理的特点。以便更好地开展工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地安排和开展工作。
1.2 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养
教务秘书工作任务重、范围广,所涉及的多是一些琐碎的、具体的事务性工作,这些工作都要求教务秘书必须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度的敬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为教学工作服好务,为学院教师和学生服好务。“教务无小事”,教务秘书工作中的任何微小的疏忽都有可能给教学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要求教务秘书本文由收集整理必须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尽职尽责、恪尽职守。此外,还要对师生充满爱心,不计名利,用自己的言行来展示管理机关的作风、形象和水平。
1.3 要具有甘于默默奉献的职业素养
繁杂、琐碎的教务工作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工作中的辛苦也常常不被理解和认可,有时为了及时完成工作还要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这些都需要教务秘书有一种强烈的敬业心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树立一种“替学生着想,为教学服务”的理念。
2 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
要做好教学管理的各项工作,教务秘书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要对分院(系部)各专业的情况熟悉掌握。民办高校属于社会力量办学,与公办院校相比,必然要突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学科和专业特色,这要求民办院校的教务秘书对分院(系部)所开设的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都应该有一个宏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只有熟悉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的安排,才能在教学管理中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保证民办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 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是教务秘书必须具备的主要素质能力之一
具体表现为要做好教务处及学校各职能部门与分院(系部)的协调沟通工作上。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当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必然实行二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务秘书工作中具有协助管理的职能凸现出来,教务秘书不但要协调系部主任搞好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工作,还是上下、平级之间沟通和教学情况反馈的主要枢纽。作为教务秘书,要做好上传下达的沟通协调作用;还要向教师传达学校和系部的各种规章制度,要主动与学校教务处、学院办公室、人事处等学校职能部门联系,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任务。此外,还要主动和其他分院(系部)联系,相互学习,相互合作,要主动征求和虚心听取师生对学校、系部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给分院(系部)领导和学校主管部门。
4 要有创新精神
任何工作无创新就无发展, 无创新思维就无创新工作。教学秘书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动脑筋,对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管理活动过程中,向教学主管领导提出今后教学工作安排的建议。又要有新观点、新视角,要敢于突破旧的思维方式,使建议有创新性,从而进一步完善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篇8
关键词: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07-0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发展,人们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尤其是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身为高校的基础教学单位,二级学院肯定会受到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学生个性发展及地区经济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机制不但可以起到充分利用学院教学管理资源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充分调动教职工的教学积极性,对于提高学院教学水平、管理能力及科研水准而言是特别有利的。最关键的是它还能够较好地促进及推动高等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符合时展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一、实行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的扩大,校区数量的不断增多,高等学校传统集权式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日益明显。为了更好地克服高等学校传统集权管理模式弊端,许多高等学校开始了对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探索。
1.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通常是以教务处为中心,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执行都是由教务处完成的。随着学校校区数量的增多,以前的教学资源配置出现了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也慢慢暴露了出来。所以,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明确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领导地位,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基本前提。
2.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由于学分制的引进和各种新兴学科的出现,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然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实行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及办学效率而言是特别有利的,同时它还有利于专业口径的拓宽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各二级学院可以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方法,如此便可以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及教学水平,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二、二级学院存在的不足
高校二级学院的创建使学院有了相对独立的权利及职责,然而,学校在很多方面都未给予二级学院充分的权力;同时还对教师的积极性,学生个性及创造性的发挥进行了限制。这对于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及效能而言是特别不利的,最重要的是它根本就无法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需求。
1.二级学院不具有充分的教学管理自。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表现出了职责和权力不相符的现象,学院在教学管理上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掌控了教学管理的所有决策权,学院充其量只是一个配角,他们只能贯彻执行学校的决策,站在自己学院的立场上对学校的决策提出咨询建议及反馈意见,根本就不具备决策自。
2.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缺少柔性。当下,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过足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及课程选择不自由、考试及学籍管理制度不合理、课堂管理制度缺乏活力等诸多方面。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考试要求及教学计划等方面具有高度统一及高度认同的特点,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个体差异及多样化发展需求。这一点在教学管理上集中体现为对人才的培养过分注重统一,可是却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应有的重视。
三、加强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对策
为了将二级学院的主动性、创造性及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创建更加健全的学校管理制度及二级学院管理制度,我们理应认真分析现有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深入研究实践科学发展观,从诸多方面着手,逐步完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体系。
1.更新管理理念,明确管理职责。近年来,高等教育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学院的专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其内部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进行校、院二级管理,充分更新管理理念,明确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领导性地位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要想明确二级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领导地位,那就必须先明确二级学院的领导意识。学校理应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将管理重心下移、权力下放,教学管理工作理应完成由“过程管理”到“目标管理”的转变。进行二级学院管理不但可以起到将教务处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由事务处理中心转变成监督中心的目的,同时还可以让学院掌握更多的自,激发学院的动力及活力。如此二级学院便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进一步执行创新办学的理念,推动二级学院管理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2.创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高校二级学院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之下,与此同时,完善的教学基本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及建立个性教学管理体系的前提。因此,为了创建完备的运行机制,将二级学院的主观能动性完美地发挥出来,二级学院理应制定一系列与教学活动相符的教学管理制度。这些教学管理制度理应囊括教育的各个方面,如此才能够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3.激发二级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中,由于各学院及部门之间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及任务;因此,各学院及部门通常只会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根本就不会受到工作目标及努力方向的约束,在工作中也不具备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各教职员工每天疲于奔命,进行各种各样的工作,然而,他们做的许多工作都是无用功。所以,高校理应建立并完善奖惩考核机制,给学院下达科学合理的目标。学院在进行具体工作的实施时,学校不应过分关注其工作过程,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其工作目标有没有按时完成,工作效果好不好。如此,便可以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及创造性。
总之,就整个学校而言,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确实属于学校教学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为了二级学院的发展,它理应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及特点。二级学院必须从自身的情况及特点出来,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规章制度;同时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理,逐步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最终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蒲龙云.提升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水平的思索[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6).
[2]曹如军.试论大学专业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J].复旦教育论坛,2003,(4).
篇9
[关键词] CDIO教学;可拓模型;可拓变换;教学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39-03
0 引言
CDIO教学改革在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实施已经3年多了,在CDIO教学管理中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如项目驱动教学与学时有限的冲突、学生学习空间限制与理论实践并行教学模式的冲突等。如何有效解决,往往需要求解工具的支撑。可拓学是我国研究员蔡文提出的一种解决非相容问题的工具集,已经在很多领域得到应用[1]。本文将可拓学引入到CDIO教学管理中,对教学管理进行可拓分析,建立可拓模型,分析教学管理的关键控制点,并将关键控制点进行可拓变换,为后续教学管理的改善提供参考建议。
1 CDIO教学管理的可拓分析
1.1 可拓学简介
可拓学主要研究非相容类和对立类的矛盾问题,采用形式化的工具,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研究解决矛盾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可拓学的逻辑细胞是基元,包括物元、事元和关系元;基本理论是可拓论,基元理论、可拓集合理论和可拓逻辑是它的三大支柱;其特有的方法是可拓方法,包括可拓分析方法、共扼分析方法、可拓变换方法等。可拓方法是通过基元的转换,将矛盾问题中不相容的条件和目的,通过适当的转换和推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要解决的问题“不行变行”、“不是变是”、“不知变可知”[1,2]。
1.2 CDIO教学过程的可拓分析
CDIO教学过程通常包括教学计划、课前准备(含驱动项目设计)、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研活动、实验项目等,因而教学过程受这些环节的影响[3-5]。根据可拓学的物元理论,将教学过程作为一个多特征物元,各环节作为特征,则教学过程可以描述为图1的形式。
该物元模型表示教学过程受到教学计划、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课外辅导、教研活动、实验项目等的影响,,,,… 表示特征对应的量值。
任何物元都具有四对共轭部,即虚实、软硬、潜显、负正,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下面对教学过程的共轭部进行分析。
实部:={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生源,师资,基础设施,…}
虚部:={课堂状况}∪{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
硬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
软部:={教学制度}∪{岗位责任制}∪{学籍制度}∪…
显部:={教学现状,…}
潜部:={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培养}∪{师资潜能的提升}∪…
正部:={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良好学风,高水平实验室,…}
负部:={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负责任}∪{教学条件落后}∪…
从上面的共轭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教学管理主要是对实、硬部加以控制,例如提高教学硬件、修订教学大纲等,而忽略了对虚、软部的控制。
教学过程具有可拓性,包括蕴含性、相关性。教学过程蕴含性是指整体蕴含个体,如教学过程蕴含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管理蕴含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6,7]。教学过程相关性是指教学过程的各特征构成一个相关网,彼此共同影响教学过程及教学管理,如教学管理的相关特征包括管理观念、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与评价、管理队伍素质等。
1.3 CDIO教学管理的可拓模型
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可拓分析,可以建立教学管理的事元模型,如图2。
从模型看到,教学管理工作是依据科学的规章、制度、体系,采用前馈、过程控制方法,由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过程的相关特征实施控制。
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管理的因素是多方面、复杂的,需考虑成本和可行性,找出“关键质控点”,即“关键特征”加以有效控制,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把控制目标落脚在教师讲授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上,这样可以确定教学管理的目标元和条件元,即:
目标元 =()=(控制,支配对象,讲授质量的关键特征);
条件元 =()=(讲授质量的关键特征,确定情况,未确定)。
2 CDIO教学管理的关键控制点
根据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可拓模型及目标与条件元,构建CDIO教学管理转换模型为:,式中 为原来的管理思路, 为转换后的管理思路。约束条件为, 为可拓转换方法。
可拓转换方法很多,这里主要利用的是可拓学的共轭转换和可拓变换找到教学管理的关键控制点[1,2,6,7],为教学管理有效控制提供着力点。
2.1 教学管理关键控制点
1)由共轭分析可知,软部是管理关键,即对教学制度和体系的控制是关键,软部搞好了,能促进硬部的改善,最终教学管理效果也将得到提高。
2)“化潜部为显部”是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思路,主要是将师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如选送年轻教师到重点院校作高级访问学者或参加高级研修班,加强重点课程教师的培训等措施,为教师学习、进修创造条件,强化对教师知识结构的控制,使得教师能力由潜部转化为显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学质量。同样也可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通过可拓学的置换、增删、扩缩、分解四种变换,并利用可拓优度评价来确定教学管理的关键点。根据CDIO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主要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可拓分析和可拓变换,进行最好优度评价,确定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验项目、教研活动是教学管理的关键点。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应该对这个环节严格控制,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并提升师生的CDIO能力。
2.2 CDIO教学管理的建议
1)机电工程系CDIO教学管理状况调研。通过与师生的座谈,对广州大学机电工程系CDIO教学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1)一体化课程的排课冲突问题。CDIO课程实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而一体化教室较少,出现排课冲突;(2)课外监管问题。学习内容由项目驱动,而不少项目是学生课外完成,如何实现学生课外参与项目的监管是个问题;(3)成绩评定问题。学生以团队参与考核,需要思考如何区分差生、如何淘汰、如何给出精确分数等;(4)工程环境的营造问题。CDIO教学模式希望学生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而目前我国企业不愿承担起学生培养任务,因而存在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学习的问题,需要在学校内营造这种真实的工程环境;(5)实验室管理问题。学生参与CDIO项目,需要长时间占用实验室,但实验室开放时间、人数容纳有限,无法保证学生无限制利用实验室。
通过分析以上问题,实际涉及到教学管理四个关键点,强化管理这些关键点可以避免问题出现。
2)基于可拓学的CDIO教学管理问题求解。针对上述CDIO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对应的可拓转换方法。如针对一体化教室少、容易出现排课冲突的问题,可以采用共轭变换,转化为硬部和软部的矛盾,在一体化教室硬件缺乏的条件下,可以改善软件,即提高利用率,如可以将授课时间错开、有的课安排在夜晚等。因此,针对CDIO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对原来的教学管理方法进行基于约束条件的转换,映射到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验项目、教研活动4个教学管理关键点上,就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CDIO教学管理建议如下:(1)制定可持续的教学计划,特别是设置一体化课程时应考虑实施场所的容量,对专业关键内容实施一体化授课,强化学生重点知识能力。对支撑性知识点归类形成有特色课程,按需要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2)强化一体化课堂教学管理。一体化课程是专业学习的重点,要严格审定教学方案,并加强教学过程的监控,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体化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更好的学习效果;(3)成绩评定细化。CDIO成绩评定是以团队为主,但可以进一步细化,包括时间细化与项目内容细化,注重平时材料的收集与及时判定,这样可以给出有差异性的成绩;(4)CDIO教学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特别要发挥学生团队学习的作用,优生带动差生,实现共同的进步;(5)适当增加一体化教学环境,并使一体化教学环境接近于真实的工程环境,让学生能够尽早体验真实工程环境;(6)构建实用的实验项目。该项目要具有反映课程知识点、学生能够顺利实施(中等难度)、实施成本较低的特点。这样的实验项目才具有可持续性,如目前机构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无碳小车”项目,通过不断改进方案,能够锻炼学生设计与应用机构的能力,学生能够完成设计制造过程并进行竞赛,成本也控制在实践环节所给的经费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实验项目;(7)开发一体化实验设备和虚拟实践平台。现有实验设备综合性不强,如果能够自主开发一系列综合的专业教学设备,将大大提升教学便利性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可开发一些虚拟实践平台,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实践,克服实践过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8)加强实验室的开放管理。之前尝试了由学生自主管理,但存在安全隐患。建议学校能够改革实验员坐班制度,或者给予实验员加班补贴,如果实验员能够倒班的话,实验室开放管理便比较容易实现;(9)强化教研活动。目前学校加大了对教研项目的投入,激发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但项目数有限,很多教师有教学改革的项目而没有经费资助。建议增多教研项目,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同时给予每个系一定的教研经费,便于各系(或各教研室)开展教学研究讨论会。
3 结束语
通过对CDIO教学过程进行可拓分析,建立教学过程物元模型及教学管理的事元模型、目标元、条件元,并构建了教学管理问题求解的转换模型。通过教学管理变换分析(由于篇幅限制,这些变换分析没有详细展开),找到教学管理的关键点——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验项目、教研活动。通过CDIO教学管理调研,汇集一些教学管理的实际问题,采用可拓分析方法,映射到4个关键环节上,得到一些教学建议,供后续CDIO教学改革参考。
参考文献
[1]蔡文,杨春燕,何斌.可拓逻辑初步[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1.
[2]方耀楣,陈莹.本科教学质量控制的可拓学思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5):41-46.
[3]江帆,张春良,萧仲敏,等.基于知识点优化的CDIO教学改革实践[J].教学研究,2013,36(1):81-84.
[4]江帆,张春良,王一军,等.CDIO开放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12,35(2):27-32.
[5]江帆,张春良,孙骅,等.融合研究性学习与CDIO的机械设计实践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8):267-270.
篇10
我国高职院校很大一部分是中职升格组成的,然而在他们完成形式转变的同时,管理手段却仍然延续过去中职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往的教学管理体制强调计划性和一致性,忽视了各个系部具体的专业教学要求和各系部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院校一级管理部门过分注重权威,对教学管理工作管理全面,权力未充分下放,强调布置任务,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而二级管理部门仅仅是任务执行者,责大权小,只能被动地执行一级管理部门布置的事务性工作,应接不暇,缺乏以服务为中心的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意识,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如此状况容易造成两者相互推诿扯皮,缺乏合作意识。这种传统教学管理理念显然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管理的需求。因此,必须把教学管理理念由原来的中专学校一级教学管理理念彻底转变为高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理念,明确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应用模式。院级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实行分权管理,权力下放,自己行使宏观管理权,将集中的权利相对地分散,合理分配。同时,要转变职能,由过去的过程型管理转向目标型管理,提高系部教学管理灵活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增强管理服务意识。系部则需将以往院级布置的教学目标具体和细化,同时强调过程的管理和落实,形成学院统筹协调、系部管理为主的院系二级管理新模式。
2建立健全科学化、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
高职教学管理工作包括了教学计划制定与落实、成绩管理、学籍管理、师资管理、考试安排与管理、选课管理、教材管理、教学档案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等十多个方面的内容,内容庞杂,工作量大[2]。如果没有系统性、且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就不可能使得系部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共同为教学管理目标服务,教务管理工作也不可能达到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然而目前高职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形成多是自下而上,缺乏科学的论证过程,多数是以现有的制度为蓝本,或借鉴其他高校成型的经验和制度文件,然后稍加修改,就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教务管理制度,但事实上并不适应各所学校自身办学条件,或是不能满足学院内系部的不同需求,往往在制度与制度之间或制度本身在运行中的某个环节中出现问题。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近两年开始开展院级选修课教学工作,但是工作开展伊始并未出台相应选修课管理制度,使得此项工作一度混乱,二级教学管理部门执行时无据可依,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后一级教学管理部门才初步出台相应的院级选修课管理制度,使得选修课管理才逐步规范。因而,必须从实际办学环境出发,在每一关键的教学活动环节都构建科学的、经论证后可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让各系部在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时能有据可依。笔者建议,应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由教务处组织并发起,各系部教学管理人员参与讨论,针对一些新出现的教学工作环节,例如院选课、赴台学生及参军学生学籍管理等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规范,同时对于旧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重修管理工作、教学检查规范等进行及时调整。
3加强科学化意识,提升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
在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前提下,教学管理者要打破思维定势,解放思想,不断地增强和提高管理技能,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手段指导教务管理工作,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从而应对教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从笔者所在学院来看,自2002年开发出第一套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以来,随着教学管理手段发生的变化,这套管理系统从基于CS(Client/Server)模式的网络版发展到基于BS(Brower/Server)模式的WEB版,方便了师生,也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从全院二级管理的角度出发,一级管理平行部门的沟通欠缺,造成一个系部往往面对着多一级管理部门下达的工作,甚至产生了重复性工作,例如就业办与教务处先后均下达了毕业生信息核对的工作任务、继续教育部技能鉴定结果未能与教务信息平台上学生的证书情况直接挂钩、教务处作出的学籍处理未及时在财务系统上反映出来等等问题,最终导致各项工作的执行力弱化,工作效率低,甚至表现出机械照搬、相互推诿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应当重视起院级部门未考虑到,而系部又无力解决的一些操作性问题,即使是在院系二级管理体制下,一级管理部门也必须增进沟通,同时加强教学管理现代化手段建设,比如将目前的教务信息平台进一步升级完善,逐步实现教务管理工作的无纸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以切实提高管理效率。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新型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使得教务管理中教学计划、教材选用、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课程表的编排等管理工作均得以有效实现,同时使得各校区教学资源得以共享,让教务管理人员能够快速准确地处理相关信息,实现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从而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更多的管理人员参与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推进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
4注重院、系两级教学管理工作者的沟通与协调
- 上一篇:对中医药师承教育的建议
- 下一篇:电商运营和推广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