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走进新课程》一书中指出:“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因此,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都应该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首先,应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的讲台,走近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其次,教师与学生应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
二、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学生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故事、游戏、竞赛等引入课堂,寓教于乐,在轻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样,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还让学生乐于参与、乐于争先、乐于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让学生体验成功.如上课时应用循循善诱的语言启发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用期待的目光看待他们.学生回答错了,教师既不能讽刺,也不能不加理睬,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耐心地引导学生,使之正确地回答完毕,再予以肯定.这样,学生能体会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使学生觉得教师在关注他,就会自觉地参与,还能直接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增添学生的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摆脱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着眼于不同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激励、独立获取知识、自求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能独立学习.如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先学后教,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问题,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板演.这样,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口、动脑、动手,亲身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获取新知以及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四、精心组织数学实践活动
篇2
关键词:四边形教学;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66-01
在哲学上有一种认识是要从特殊化到一般化,这对数学的教学与学习也是一样的,首先要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并且重视解题策略的应用,由具体的例题到一般化的题目,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地应对各种数学问题。对于数学来说,就是要解决一道道数学难题,所以数学学习者通过大量的练习,其实要获得的是一种数学的解题策略。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策略的能力与水平,是初中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解题策略是针对题目具体来说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也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来进行讲解。数学几何部分关于四边形的内容的知识点包含了许多的数学解题策略,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下面就具体地分析四边形教学中初中数学解题策略的应用
一、在四边形教学中要注重运用观察探究的数学解题策略
1、四边形教学的特点 四边形的教学属于数学几何教学部分中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最大的特点就是图形结合。而对于初中阶段的数学四边形教学来说,其内容主要是长方形、正方形、矩形等的性质与公式的教学。这也可以说是四边形教学的主要内容。而这些图形的外延都可以称作是四边形,因而它们就潜在的具有一些内在的联系与关系,在具体的做题过程中,判断它们的关系往往不仅要通过相关的公式与定理来进行,很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善于用观察的,通过最直观的感觉、图形印象来帮助判断,进一步确定其所需要运用到的公式定理。
2、四边形教学内容的特点需要运用观察探究的数学解题策略 从上面的四边形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可知在四边形解题的过程中要运用到观察探究的方法,并且这对于解题十分重要。因为首先对题目的观察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解题过程,如果一开始就不认真审题,不注重观察,那么很难发现题目给出的一些隐性的条件,这些条件往往是解题的关键。其次,与四边形有关的题目基本都会有图形,如果对四边形图形观察不够仔细,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容易漏掉一些条件,缺少一些步骤,这些都是失分的地方。
3、如何更好地在四边形教学中运用观察探究的数学解题策略 对于观察探究的数学解题策略的运用,首先就要从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说起,比如观察的习惯,先是审视题目,再仔细过程图形,要把题目与图形结合起来;比如解题过程的习惯,在解题时,先是哪一步,再到哪一步,理清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注重学生的探究性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形成互助学习小组,对四边形的学习可以对一些问题共同进行探究、讨论,通过这样的形式,既提高了数学解题能力,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四边形的教学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二、在四边形教学中要注重总结归纳的数学教学策略
1、在四边形教学中要注重总结归纳的数学教学策略的重要性 归纳总结的方法对数学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甚至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能力,并且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是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人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在工作中能得到提拔。对于学习来说,这种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对于数学的学习来说。一方面,数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需要学会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尤其是对于四边形的教学来说,首先是四边形教学包含的内容是多部分的,有正方形,有长方形、梯形等,对于这些内容的辨别,只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总结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才不会混乱。其次,四边形的教学中,与许多的关于四边形的性质、公式、定理需要记、背,只有学会总结归纳,才会深入理解,帮助记忆。此外,对一些四边形方面的题型也需要进行总结归纳,这样才会更容易做到举一反三,学会融会贯通。
2、在四边形教学中要如何实施总结归纳的数学解题策略实施总结归纳的数学解题策略,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于教材中的例题进行深入的理解掌握,并进行分类,一种是对题型的分类,一种是对知识点、公式等的分类,并进行比较,得出其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另一方面,要在做题与老师评讲分析题目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归纳,并且这种总结与归纳是非常高效的。对于学生来说,建立一个四边形的题型错题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在四边形的教学中要注重产生式数学解题策略的应用
四边形教学内容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掌握一些公式、定理是怎么来的,知道了怎么来的,这样才会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运用。如果只是硬性地记忆这些公式、性质、定理,即使是背得滚瓜烂熟,在真正的做题中,学生往往也不知如何运用,这就是不知道怎么来的主要表现。所以在四边形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产生式数学解题策略的应用,让学生知道这些公式、定理是如何被证明出来的,才会更好地在解题中运用。不仅在教学中要进行产生式的教学,在讲评作业中也要注重这个策略的应用。因为这些作用都是学生自己做过的,印象深,运用产生式的解题策略,就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是怎么错的,还存在哪些知识的盲点,从而更好地进行查漏补缺。
参考文献:
[1] 杨 洋.浅谈四边形教学中初中数学解题策略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29)
[2] 唐伊琳.浅析初中数学解题策略在四边形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4(11)
[3] 蒲秀敏,张露.怎样解答中考数学试题[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 2005
篇3
一、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 层(拔高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
B层(发展层),是基础和思维一般,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
C层(基础层),是基础、智力较差,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
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4位同学组成,其中A层1人,B层2人,C 层1人,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二、备课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
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而学生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因此,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对每节数学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如何设计各层次的作业、练习等等。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就是分层教学。在相同课时的限定下,需要教师兼顾所有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育的本意,是让所有的学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多给予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并且多以鼓励为主。对于B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分层
教学的分层必须实现作业分层,作业能巩固学生上课所学知识,并且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
中国从孔夫子时代起就一直倡导“因材施教”,而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是存在的,特别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长期以来,初中数学教学由于受传统上课班级授课制的约束和限制,教师很少顾及不同学习智能水平学生的差异性,致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在各自的水平层次上,造成了后进生“吃不好”,尖子生“吃不饱”的现状,各类学生都不能达到很好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据教学实践来看,分层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分层教学的一些观点。
一、学生分层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非常了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根据班级学生的成绩、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可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
A 层(拔高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
B层(发展层),是基础和思维一般,成绩中等左右的学生
C层(基础层),是基础、智力较差,学习积极性差的学生。
各层次内学生合理搭配,建立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4位同学组成,其中A层1人,B层2人,C 层1人,并任命一名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中途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请求可以随意调整一次。
二、备课分层
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
数学基础要更扎实,数学思维能力要更强。
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外,尽量多看些有关解题和数学竞赛的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
提高数学基础知识水平和数学基本运算技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一部分能向A层转化。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争取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其中一部分向B层转化。
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而学生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因此,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对每节数学课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教学目标及具体教学策略,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如何设计各层次的作业、练习等等。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三、教学分层
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部分,也是教师最富创造性的部分就是分层教学。在相同课时的限定下,需要教师兼顾所有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授。育的本意,是让所有的学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低起点,缓坡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弹性教学。为了能鼓励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应将有思维难度的问题让A层的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优待C层的学生,适中的问题回答的机会让给B层学生,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均等参与课堂活动,便于激活课堂。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给他们以适当的引导。对于C层的学生,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上,多给予他们参与课堂的机会,并且多以鼓励为主。对于B层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他们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帮助他们解答疑难问题,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精神,让他们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对于A层的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探索,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并归纳出一般的规律与结论,再引导学生变更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变式探求。对A层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突出教师的导,贵在指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进而向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
四、作业分层
教学的分层必须实现作业分层,作业能巩固学生上课所学知识,并且反馈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作业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所掌握知识的情况,能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作业应该多层次设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题量、不同难度的作业,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成阶梯形。C组做基础性作业;B组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A组做基础作业和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的题目。使得作业的量和难度使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从而调动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作业批改上,对C层学生尽可能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7、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鼓励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的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虽然有一些困难和不足,但不能否认分层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而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更好发挥它的作用,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发现问题及时订正,集中的问题可利用放学后组织讲评,反复训练,真正掌握;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抽查、互改等处理。
7、评价分层
篇4
关键词:初中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一、重视对教材的阅读指导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的规范性材料,教材中的很多引例、概念、例题、练习等都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典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SAS”后,我们可让学生阅读定理的内容:“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尝试让学生从这个定理中寻找关键词,并把它们圈画出来,学生不难找出“夹角”“对应相等”等关键词,但仅仅强调这些,学生只能算是了解了该定理的内容,还谈不上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这个判定定理,我们可以适当补充内容或适当加以改变,让学生阅读。
重视利用教材中的“读一读”等补充材料,这些材料通常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我们可充分利用它们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例如,九年级上册教材“读一读”中“生活中的判定与推理”,我们在新课结束后可以布置学生认真阅读,而后在下节新课开始前相互交流阅读所得,他们既可以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对阅读中的问题积累
在学生的课外练习和作业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阅读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体存在的问题,适当穿插一些阅读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a、b、c是ABC三边之长,且满足a2+b2-4b-6a+13=0,求ABC中最长边c的取值范围。这个问题前面部分的解答学生大都能顺利进行,通过配方得到(a-3)2+(b-2)2=0,求得a=3,b=2,从而得到答案1
三、重视对阅读问题的渗透
近年来,阅读理解型问题已然成为中考中的一类热门题型,这类问题所涉及知识面广,要求高。在平时教学中,如果我们经常能渗透此类问题让学生尝试去解决,在考试中遭遇此类问题时,学生的把握应该更大一些。因为要解决好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所给材料,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比较、概括与综合。这类问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需了解解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 生活化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46-02
1.引言
生活化教学是现今很多课程当中积极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该种教学方式中,其通过生活当中形象案例的应用同教学内容实现积极的结合,以此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
2.生活化教学意义
初中是对学生数学思维、技能进行培养的过程,同小学相比,无论是学习要求还是学习难度都具有一定的提升。而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追求数学知识的讲解,却没有做好生活同数学知识间关系的介绍。在该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当中所面对的仅仅是枯燥的数学理论,并没有感受到这部分知识所具有的实际作用,进而在产生怀疑的同时失去学习数学的热情。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这门课程在生活当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使其认识到该门课程的实用性以及重要性,进而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姿态进入到数学学习当中。
3.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方式
3.1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数学现象
在生活当中,数学奥秘以及现象可以说应用的十分广泛,如房屋建设以三角形原理搭设的三角支架以及金字塔等,可以说处处体现着来自数学的美感。对此,在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就需要通过科学引导方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数学问题以及现象的观察,在做好这部分情况把握的基础上实现问题的解决。在中心对称图形相关课堂中,教师在对中心对称的概念以及相关图形特点之后,则可以按照学生开展积极的联想以及讨论,发言在生活当中都具有哪些中心对称图形。初中生自身思维较为活跃,且具有较强的观察力以及想象力,在联系生活观察、实现图形的绘画的过程,其实质上也是一个知识不断提升、融会贯通的过程。在数学知识学习当中,经常有部分知识以传统方式教学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在该种情况下,教师则可以充分做好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通过知识向生活化方向的转化使其能够同生活密切结合。
3.2 创设生活情境
在数学课堂上,也需要做好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造。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需要积极做好备课,在充分联系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到课程知识同生活间存在的相同之处,在将知识实现合理生活化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好的实现数学知识掌握。如在坐标轴相关知识讲解时,教师则可以及时联系,要求学生将自己两位数学号更改为(x,y)的形式。之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做好坐标图绘制,安排同学来到讲台上在坐标图当中标出自己在坐标系上的位置。通过该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数学知识学习同生活之间的联系,即在生活当中也充满了数学相关知识。通过该种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够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气氛,且能够在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程当中的基础上使其成为课堂学习主人。此外,教师也需要在教学当中做好学生生活常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应用。在生活当中,当有东西要倒塌时,学生往往会使用棍子类型的物品对即将倒塌的东西进行支撑。在这样做的同时,学生可能还不了解需要这样做的原理,而教师在三角形相关知识讲解时,则可以以此向学生介绍这部分生活常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到这样做其实也蕴含了数学知识在其中,在“恍然大悟”感受到数学知识对生活所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更好的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当中。
3.3 合作数学学习
在生活当中,人都需要同其他人进行合作。在初中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应用保证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在交流合作当中,学生则能够取长补短、散发思维,在做好数学问题深刻、全面理解的基础上各取所长共同实现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在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应用时,需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把握:第一,联系班级以及教学内容实际做好教学目标的设定,通过目标的明确制定,能够帮助学生能够以更快的方式进入到讨论环境当中,以此大大节约了上课时间。同时,也需要做好讨论完成时间的规定,通过规定时间方式的应用给学生在讨论当中具有一定的紧迫感,不仅能避免学生在组内当中出现开小差的情况,且能够在有效提升小组成员合作效率、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完成既定目标。要想有效实现该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分组完成后及时做好本次讨论具体问题的讲解,并使学生充分了解到结果目标以及结果目标的评定标准;第二,在班级当中不同小组开展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始终处于其中,以巡回的方式来到不同组当中做好指导以及倾听工作。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的实现不同小组讨论情况的掌握,而如果在观察过程中发现某个小组学生存在讨论不够深入、或者存在问题的情况,教师则可以及时做好指导与总结,以此做好学生合作交流当中存在问题的解决。
4.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做好把握,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欢.“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3(08):122-123.
篇6
一、充分利用“感性与材料”,抽象出数学概念模型
比较各学科的特点,很多人认为数学是比较“抽象化”的,抽象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之一。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呢?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感性材料作为基础,抽象出数学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平时应用感性材料的方式很多,通常给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利用幻灯、多媒体等,包括实验研究等实践活动。
如在讲到八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时,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首先老师预设了以下几个问题,用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
1. 有支3厘米长的针,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来观察,放大后的线段等于多长?(6厘米)
2. 有个20°的角,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来观察,我们看到的角将是多少度?(两种回答:一种是20°,另一种是40°。教师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接着问)
3. 有个90°的角,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观察,看到的角度又将是多少度?(这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即刻就会明确第二题正确的答案应是20°)
接着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如果用2倍的放大镜来观察三角形,放大后的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的边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由此可使学生马上领悟到:经放大镜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是各对应角相等、各对应边是成比例的。由生活经验可知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是“相像”的。
在上述谈话的基础上,引入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认识上就有了依据,能够认识到概念中的约定不是数学研究者的臆想和编造,是客观事物的抽象而已。通过引入学生熟悉的事例,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学习形成鲜明的观念,减少心理上的陌生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概念。
二、合理利用“知识与经验”,寻找理解概念的捷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平时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和数学知识发生联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取并积累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生活经验。学习时,在大脑中留下的深刻记忆一旦被激活,就会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概念的理解带来积极影响。
如在“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设置以下问题情境: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你能说明车轮为什么要做成这种形状吗?如果改成其他形状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学生会回忆乘汽车、骑自行车时的情境,结合车轮图片看到每根钢丝都等于车轮半径,即车轮上每一个点到轴承的距离相等,就能理解车轮做成圆形,车子就不会颠簸,人坐在车上就感到平稳。 抽象出只要比较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数量关系,就能判定点与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
篇7
习题教学中教师应该吃透教材,领悟具体的教学要求,对课本中的知识重点做到全面和深刻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可以从解题方法和解题思维层面梳理自己的学习思路,形成较为合理全面的知识信息网络,掌握扎实的解题基础。
1 重视课本,加强基本技能训练
可能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会发现自己付出了很多时间进行习题训练,却没有取得显著的学习进步,这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法则没有合理的进行自主学习推导。其实初中数学中接触的很多公式定理除了要正用和逆用外,还要进行合理的变形应用,让解题思路更加开阔。打造具体的数学课堂时要利用一些典型范例做导入教学,针对性的讲解知识重点,让学生可以有效的进行学习迁移,比如说,在学习函数解析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已知点A(-2,y1),B(-1,y2),C(4,y3)都在反比例函数(k>0)的图像上,则y1、y2与y3的大小关系为什么。这种具体的应用问题主要是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入手,让学生利用其主要的数学性质进行思考,判定不同象限内的点的主要关系,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函数基础知识,顺藤摸瓜,不断加强学习能力的提升。
2 以境串型,触类旁通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学生会面对很大应用问题,但是有些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致的,只需要把一些类型相似或者是相同的实践问题归类在一起,统一的进行教学探究,学生就会掌握一定的知识概括和整合能力,在之后遇到相关问题时可以有一个完整的解题体系。比如说,以现在要去一个景点观看一场帆船比赛,门票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是600元每张的门票,第二种是120元的门票,由于班级组织一起前往,购买第一种门票和第二种门票一共15张,设第一中门票的购买数量为x,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购票费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再让学生根据不同的购票方案总结出最省钱的购票方案。在这种问题的有效串联中,学生分析问题就不仅仅是从自己学习过的内容出发,而是要联想和对比,从各个应用问题的知识单元中进行有效选取,发散数学学习思维,提高自己对于应用问题的解决速度和效率。
3 以变促能,举一反三
教师在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可以尝试着给予学生一个学习主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网络情况进行有效的整理,编制不同的知识层次,从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探究出发,逐步衍伸自己的学习触角。在这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集综合性较强、知识跨度较大的系统学习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层次。为了让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明朗化,形成知识链,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一次函数y=ax+3,y=-x+3与y轴交于点A,与x轴分别交于B、C两点,且∠BAC=15°,求a的值。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的基本探究方法进行问题解答,然后再利用背景问题提问学生,如果现在有一段路线OA,走向是南偏东30°,在O的北偏西30°方向上有一点B,在B周围400m内为居民区,沿OA向前走400m到B处,测得BA的方向为南偏东75°,让学生根据计算来测量具体路线的长度。学生在进行实践解题时就会发现,这两道问题所设计的图形是同样的,因此,在变化题型的解答中,学生的学习理解层次也会更加深化。
4 以错示警,缜密思维
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良好的?W习习惯,可以针对自己的数学错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纠正,把数学的具体应用贯彻在解题步骤中。可能很多应用问题中设计的数学定理条件并不符合,但是每个例题都有属于自己的适用范围,教师应该让学生以错题复习来提升自己的解题效率,进一步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内容。比如说在学次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应用问题做教学引导,如果再现靠墙需要建造一个围栏,长度为24米,围成一个有两道篱笆的花圃,如果长是x米,求面积的表达式,可能很多学生在进行解答时都会把应变力量和自变量搞混,教师要明确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时纠正一些不够准确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从应用问题的本质学习出发,更好的多层面、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程改革 教学策略
一、应用题教学的重要性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当前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的应用题基础薄弱
长久以来,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重课本、轻生活,因而生活阅历有限,对应用题的背景和情境不熟,教师们常常在教学中抱怨“学生应用题的阅读理解能力差”。实际上,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差,而是学生阅历不足造成的。另外,很多学生遇到文字比较长的应用题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不知道怎样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我曾做过一次调查,针对所教的初一两个班的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应用题的得分情况是这样的。
(二)传统教学方式和旧教材的影响
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弱,与老师的教学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都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解题,不太重视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而且旧教材在这方面也比较缺乏,没有实践性活动的专题,而且一些应用题的素材也比较陈旧,根本不能跟当今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没有用,老师又不注意引导,以致影响了应用题的教学效果,甚至对整个数学科都产生不利影响。
(三)学生接受应用题训练的机会较少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认为应用题文字叙述长,分析起来繁琐费时,课堂效率不高,而应用题的解题能力又无法在短期内形成,在以往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重也不高,所以教学中分析探索过程往往一笔带过,更是很少作为一个专题进行学法指导。所以学生接受训练的机会少,自然解应用题的能力只能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
三、优化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一)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二)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
(三)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组)模型、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进行系统复结很有必要。
(四)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错题;矫正;合作学习
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做错题是很正常的事情,学生由于年龄不大,做题中会存在着马虎、不认真的现象,结果导致了错题的出现。为了避免学生在做题中出现错误,教师要教授学生科学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可以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究和反思,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的做题准确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创设错误情境,欲擒故纵
为了让学生能够避免数学解题过程中经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陷阱,故意让学生做错题,这样学生在做错后就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从而反思自己的问题所在。例如在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图片来进行展示,让学生看到一些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是轴对称图形的图片。教师故意让学生说他们就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一定会掉进教师的陷阱。这时候教师再给学生指正,学生会有一种焕然大悟的感觉。还有在学习《绝对值》得时候,学生往往在做题过程中会忽视绝对值的非负性。如一个数的绝对值是5,则这个数是;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往往会掉以轻心,在没注意中犯错误。教师也可以针对性的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地总结和归纳,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失误。这样学生在自己的失误中就会提高认识,不断地去认真审题,认真分析,促进学生做题准确性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析
面对错误有时只要教师一点,学生就明白了。可是有些问题,难度比较大,学生需要仔细地思考才能够解决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维的完整性。小组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的学习思路在讨论中就完善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且讨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避免了学生易犯的错误,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指正和探究,让学生可以更快地接近知识殿堂的顶端。例如已知AB是圆O的直径,点C在圆O上,过点C引直径AB的垂线,垂足是D,点D分这条直径成2:3的两部分,若圆O的半径为5cm,则BC的长为多少?很多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知所措,甚至胡思乱想。有些学生有自己的思路,可是并不是正确的。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首先可以把自己的思路相互交流一下,没有思路的学生则可以认真倾听。通过讨论,学生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促进了学生避免错误,及时矫正自己,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自主思考错题,整理思路
学生做错题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应该是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看看自己哪里存在着问题,哪里解错题了。学生的思路正确了,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认识,面对任何数学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在对于错题的思考中,学生就会进行逻辑推理和想象判断,让学生在一步步的解题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数学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面对错题,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探究来发现问题,之后更正自己的错误,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认识,解决问题。
例如练习题:等腰三角形的一条边为4,周长为10,则它的面积为多少?这道题需要学生进行完整地考虑,根据周长为10和等腰三角形这两个条件,学生应该进行讨论,通过分析,学生应该得出这个三角形的各边长为3,3,4或2,4,4。之后更具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但是学生往往会忽视一种情况,当学生想到腰长为3时,底边为4,3+3>4能构成三角形,学生的思考就会停止到这里,就不会考虑腰长为4的情况了。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会发现自己的错误,自然能够把问题解决的很完美。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
四、当面批改练习,减少再错
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面对当堂训练,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尽量采用当面批改的形式。面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批改的时候当面指出,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教师的批改也做到了及时和有效。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可以及时地作出点评和评价,促进了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改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提高。
例如在学习了《勾股定理》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去练习和思考:有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现将直角边AC沿∠CAB的角平分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你能求出CD的长吗?有的学生在做练习的时候错误地把ABC当成了等腰三角形,认为AD就是BC的垂直平分线,这样学生就简化了问题,认为BD=4。把ABD也认为是等腰三角形,这样BE=5……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对学生这样的错误进行批改,学生一定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不应该把ABC认为是等腰三角形。教师的指正会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及时地改正和更正。教师在批改中可以指导学生设CD=X则DE=CD=X所以DB=BC-CD=8-X,又因为AC和AE重和,所以AE=AC=6,EB=AB-AE=10-6=4,在直角三角形EDB中EB=4ED=XDB=8-X根据勾股定理可知X=3。教师的及时批改会让学生明确自己的错误,促进学生进行更正反思,提高学生做题的准确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错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学生要通过错题掌握解题的方法,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能够达到过后百分,做过的题都能够做对。学生通过对错题的不断总结和思考,会形成自己的解题方法,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让学生能够进行很好地逻辑推理和思考判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数学; 小组合作;主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32-01
一、应用小组合作,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合作互助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这种学习方式是非常有创意的一种学习方式,得到了世界各地教育机构的广泛使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初中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老师要按照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分好学习小组,可以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这样可以有效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第二,老师在小组讨论开始前要明确讨论任务,要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明白讨论内容,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成员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样才能达到小组讨论的目的;第三,老师在分好小组以后,要让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每个学习小组都要设立组长、报告员、信息搜集员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学到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在课前都积极准备有关资料,教师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一个小组的组长在课堂上代表小组上台发言,讲解本小组成员在准备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最后教师总结。这样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学习的动力,才能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们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个好的教学方式,如果所学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们来说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制作一个PPT,将一些抽象的东西以图像的方式展现出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其次,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不要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否则会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也会使教学效率大大降低,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一部分课堂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帮助每一个同学都能集中精力听老师讲课。对一些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放手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备课,让学生在台上讲,让学生们指出同学讲的不全面的地方,最后老师总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讲到直角三角形时,教师可以让每一位同学都事先准备好一个量角器和一把直尺,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室里的物品,看看哪一个物品的角像直角,拿量角器量一下,确定角度,观察以后让同学讨论这些物品的直角有什么特点。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测量和自己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融合激励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初中数学相比小学数学来说比较抽象,对学生们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一些学生在遇到难题后就会产生放弃的心理,这时,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对教师而言,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激励学生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首先,对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树立自信心,对于他们犯的比较低级的错误,应该以一颗包容的心面对,当他们取得一些成果时,教师应该鼓励表扬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意识;其次,对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多鼓励他们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时常提醒他们切记不能骄傲;最后,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一定不能辱骂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阶段,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包容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还可以采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此同时,激励学生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方法,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努力发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