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与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与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辽宁省大连市一三中学进行了教育教学的“微”创新。为了开辟一条全新的学生自主智慧发展、学校多元智慧育人之路,学校鼓励教师创立名师工作室,实现教育信息化校本研修,构建智慧育人“微课堂”,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培养学科名师;相应地,也为学有所长、志有所求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微平台”。
一、智慧育人微课堂涵义
智慧育人微课堂亦称翻转课堂、翻转学习或反转课堂。教师在课前将学科核心素养知识录制成5~8分钟的微课,通过网络搭建智慧育人云平台;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并把自己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探究协作式学习或由教师提供个别指导。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微课形式翻转了既有的学习模式,实现了智慧育人,故称智慧育人微课堂。
二、智慧育人微课堂的优势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的方法是齐步走,为实现因材施教,有些家长不得不把学生送到一对一课外辅导机构。社会辅导机构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家长和学生难以甄别,难免会遇到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经济负担的情况。而智慧育人微课堂利用信息化的现代教育手段,使真正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进教室前,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视频来完成新课;智慧微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学案、课中探究案,师生、生生参加自主合作探讨,开展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同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教学中教只能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受教学进度与时间的限制,难以为所有学生做课后辅导。然而智慧育人微课堂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并通过课前预习案云数据快捷地获得智能化分析反馈,使教师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学情、班情。教师针对问题备课,利用课堂时间针对学生困惑做分层次的指导解答,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智慧育人微课堂将学校和家庭的功能和顺序进行了颠倒,即把记忆、理解这些难度较小的环节安排在家中,让学生通过视频和网络对知识进行识记和理解,把掌握、理解、应用、创造这四个难度较大的环节安排在教室中进行。教师给予学生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能带领学生实践,引导学生探索,进而在课堂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导学案、微视频、学习小组是智慧育人微课堂能够顺利实施的三个抓手。教师以此时刻关注学情的变化,精心打造智慧课堂,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智慧育人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是一个指挥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打造高质量的课堂。
三、实施智慧育人微课堂的四个基本步骤
实施智慧育人的第一步是制作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科微课教学视频。首先,确定学科核心素养;其次,考虑不同教师和班级的学情差异,提供分层次的“微课程自助餐”,实现分层次智慧自主学习。
第二步是校本研修。教师通过团队协作,结合微课编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分层次高品质“课前预习案、课中探究案、课后巩固案”三案并举的导学案。
第三步是自主学习。学生在线观看微视频,结合自学完成课前预习导学案的自测部分,做好记录和总结,以备次日课堂教学合作探究学习。
第四步是组织微课堂教学活动,其中包括三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这一阶段向学生点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二是探究核心,解决问题。这一阶段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利用平板电脑再次观看微课,师生讨论过程中解决个人、小组的问题,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三是汇总疑难,提炼拔高。这一阶段学生整理学案、成果展示,教师点拨、提升。
教师的指挥官作用在第四步的三个环节中,应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表现、课堂核心素养生成情况进行灵活调整,以配合课堂变化和学生需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智慧育人微课堂带来的改变
一是教育教学发生了改变。教师引导学生的方式,从传统的单一方向的引导转变为针对各个学生的指导;在课堂中使学生积极主动融入学习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合理高效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实施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对教师来讲,利用云平台处理大数据,能及时、准确掌握学生的学情;校本研修、团队合作,形成了集体智慧结晶的数字化资源库;资源共享,减少了备课所需花费的精力,能将更多精力用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上,达到了教学水平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双提升。
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再局限于学校,地点的选择更灵活;可依照自己的能力调适学习内容,查缺补漏;通过平台的诊断,快速取得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升在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参与度,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对课堂来讲,从传统的师生纵向主从关系变为横向对等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使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所需;通过增加互动与回馈次数,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
二是学校培养教师的方式发生改变。学校管理者通过云平台数据分析,准确掌握教师教学成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教师作出有针对性的“微培训”,为学校长远规划与具体工作计划提供参考。
篇2
人物对话
《教育》:如何理解“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教育理念?
游业强:作为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经过数年探索、实践、思考后,我们提出了“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是以美德为支撑,以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目的,培养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教育是“求真知,做真人”校训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发展而来,是上芬小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办学思想的延续,是新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成果的体现。
《教育》:您对智慧课程再构建有哪些想法?
游业强:电子教学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x择,教育现代化、国际化也不等于简单的实施教育技术化、课堂电子化。本人认为:真正优秀的教育缘于投入,而投入的关键在于优秀教师与有趣的教学相结合。上芬小学的“3H智慧课程”,就是基于课堂内容的再构建,基于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灵活把握,基于教育教学综合能力、文化审美和身心健康的融合,在不依赖电子课堂、不依赖科技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育人目标,从而实现办学品牌的形成。
《教育》: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哪些关系?
游业强: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适合学校发展、适合时代需要和为未来公民做准备的课程体系,是一名优秀校长应尽之责。智慧教育与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内涵的生命线;比如,我们学校开发足球、机器人、创客、水墨国画、数码摄影及智慧生活等系列课程,能有效补充国家基础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而且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实践操作,重视活动体验。
《教育》:为什么说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
游业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重新定义了智慧课程,因为课程不是一本书,而是对孩子思想情感、生命成长的有效影响,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是课程。上芬小学开发的智慧课程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后,老师们在“怎样教”和“教什么”上有了很大进步,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壁垒,不得不在“怎么教”上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这也与国家课改中“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课程”相吻合。所以,智慧课程必须要不断的生长与完善,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勇立时代潮头的学校
深圳市龙华区上芬小学创办于1976年,现有教学班34个,学生1720名,教职工105人,其中省、市级名师28人。2017年9月将搬至新校址,办学规模也将扩至48个教学班。新校址位于腾龙路与简上路交口,背靠中海锦城,东邻和公馆花园。占地2.46万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是龙华区又一所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学校。新校建有艺术楼、机器人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等。
学校认为:“智慧之人”首先指向“德”,指向人的品质,“智慧之人”应是具备美德的人,具有“真”和“善”的品质;教育是与时俱进的,“智慧之人”也一定是适应“未来”之人,他们是有现代意识、时代视野的未来公民,“智慧之人”应有“仰望星空”的志向,亦有“脚踏实地”的意志;“智慧之人”不仅是聪慧的,更是“敏于行”、有强大实践能力,并在实践中能够体会到幸福与快乐的人。此正是上芬小学“智慧上芬人”的三个标识。“2017年FIRST工程挑战赛华南区选拔赛”之前,上芬小学机器人创客实践室学生代表参加了由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举办的“2017年深圳市中小学电脑机器人活动”,学校派出9支学生代表队分别参加4个项目比赛,学生陈尧夺得“机器人足球比赛”项目第一名,也成功实现了连续4年该赛事卫冕;该项比赛全市100多所中小学参加,上芬小学“机器人足球”“机器人灭火”“FLL动物之友竞赛”等项目5支代表队获得晋级。除了以机器人、摄影、水墨、民乐合奏团、文学社为代表的智慧社团,学校还开发“3H智慧课程”,契合学校“快乐学习、学会学习”学风建设,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拓展学生成长空间的目的。学校先后出版《语文智慧教育探索》《墨趣》《智慧生活》《跟着课本去旅行》等教辅用书。通过“3H智慧课程”建设,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据“广东省义务教育均衡街道”“深圳市办学效益评估”调查结果,上芬小学综合满意度超过95分,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高度认可的优质学校。近3年,师生获得区级以上荣誉达1159人次。
校长游业强在任深圳市清湖小学校长期间,将一所村办小学打造成具有教育特色的“航母学校”,校长岗位13年来,创造了一系列教育典型。游业强任上芬小学校长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学校继续沿着培养“时代视野”为标识的智慧学生迈进。近年来,学校毕业生成为深圳名校的抢手生源,学校因此先后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广东省水墨国画和摄影特色教学实验基地、广东省红领巾小社团、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深圳市中小学创客实践学校、深圳市足球特色学校、深圳市“智慧校园”示范校、深圳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深圳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培养试点学校等荣誉称号。
“3H智慧课程”解读
上芬小学是深圳市龙华区首批“智慧学校”实验学校。学校认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教育永恒的话题。上芬小学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智慧育人,育智慧之人”的智慧教育理念。“智慧”既是育人目标,又是育人手段,必然成为学校办学特色与构建课程的关键词。学校以“智慧”为关键词进行顶层设计。“3H智慧课程”突出智慧教育,是实现智慧育人的重要载体。“3H智慧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总目标基础上,结合学校智慧教育理念,通过校本课程整合,从课程统领、课程规划与建构、课程实施三个维度实施课程改革。三个维度既是自上而下的引领,又有自下而上的互补与创新。在“慧心课程”“慧思课程”“慧行课程”中取“慧”字的首字母,合称“3H智慧课程”,又如三个齿轮一样咬合、叠加,螺旋推进,共同培育“智于心,明于思,慧于行”的智慧学生。
上芬小学课程改革的规划、建设、实施,都带有自己特定的标识,如英语配音、语文国学、趣味数学相互拓展。据介绍,“3H智慧课程”以“拓展”为途径,以“体验”为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学校每天下午第三节课,教师实行走班制,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发展需要开展课程。“3H智慧课程”以课程表的形式落实在课堂、功能室及社区活动场地,教师是智慧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学校规定,每学期至少有一次大型智慧教学展示活动。此类活动已成为深圳市、龙华区品牌教研活动。过去一年,学校以智慧教学为核心,将“智慧课程”落实在操作层面,形成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教学成果。
学校建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团活动”四位一体教学体系,如“慧心课程”既有《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学科教学,也有“手拉手工程、义工工程、当家工程”及“职业体验俱乐部”综合实践活动;“慧行课程”实行学生走班制,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走向不同教室,形成自学与互学的学习氛围;“慧思课程”实行导师走班制,负责不同课程的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这样,每一天,每一名孩子都能享受不同的智慧教育,满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需要。
V东省南粤优秀教师、上芬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陈燕香说:这种课程内容与形式的再整合,以学科单元或知识点统领教学内容,将知识、经验与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学到连贯性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光影课程”“FT机器人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整合后,出现一种视界融合的教学景观:机器人社团的孩子用现场演绎的方式,展现科技魅力;而摄影社团的孩子,用镜头记录机器人社团的精彩校园生活;文学社社团孩子,则用文字为镜头润色。
近年来,全国不同省份学校相继来到上芬小学取经,“3H智慧课程”教学模式走向天津、杭州、桂林、重庆等地学校。浙江省特级教师蒋军晶到上芬小学仔细研究了“3H智慧课程”后说:我很欣赏这种自主开发、高度整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是一次重大创新。上芬小学基于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智慧,被深圳市授予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称号,《南方都市报》《广东教育》及深圳教育新闻网以不同方式对上芬小学“3H智慧课程”进行专题报道。
智慧学生的别样风采
在上芬小学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摄影、水墨作品,校长办公室也是用学生作品装饰。学校现有机器人、数码摄影、水墨国画、文学社、朗诵社、女子足球队、舞蹈队、民乐合奏团等20多个学生社团。退休教师邓建昌主动向学校提出建立“小小实验家”社团,组织学生进行科普活动。学校100%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摄影作品分别在《摄影之友》《特区教育》等杂志发表110多篇(幅),学生水墨画作品获区以上奖项740余人次;学生摄影与水墨国画在深圳市少儿图书馆、宝安群艺馆、新区文体中心展览13次。目前,学校既是广东省国画特色教育与创作实验基地,也是广东省摄影特色教学与创作实验基地。“星光点点文学社”创办至今,已经编辑出版《星光点点》校报33期,在各级报纸杂志发表文章560余篇,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红领巾小社团”,被深圳报业集团定为“学通社小记者站”。在各级比赛中,学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学生7次获区级冠军,5次获市级冠军,2次夺省级冠军,1次拿到全国金牌。
在学校活动中,拿着“长枪短炮”拍照的是“童心飞扬”摄影小社团成员,他们是“生活即教育”的最好实践者。社团负责教师贺剑辉说:我们的初衷只是让学生熟悉相机,用镜头记录童年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通过摄影不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审美与创新素养也得到了极大提升。2010年,上芬小学申报摄影教学课题《小学数码摄影教学探索》成为区重点课题,由此开启了学校探索普及摄影教学的时代。
摄影教学以小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采取“实践、点评、再实践”循环教学法及小团队合作实践法。比如:以拍摄某主题为契机培养学生合作、操作与沟通能力,拍摄期间有教师跟踪指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作总结性分析;学生逐渐学会理解与拍摄方法,通过电脑制作、整理图片达到教学目的。同时,社团在进行循环学习期间,经常穿插作品欣赏、名家作品分析及学生作品观摩等,以提高学生的审美与欣赏能力。
科普机器人成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阵地,目前在龙华区乃至深圳市都小有名气。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机器人课程,五年级学生已经可以“玩转”编程,让不少教育专家大为惊叹。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组委会主席、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艾米・江口(Amy Eguchi)女士,以及青少年机器人世界杯中国区主席、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李实等人,曾慕名来到上芬小学,高度肯定了学校普及机器人教学与培养方式,并愿意为机器人教学提供经验和技术支持。
“3H”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学校认为:教育无时不在创造智慧,以“3H智慧课程”为载体的智慧教育,成就了智慧学生、智慧教师、智慧学校的整体功能。“3H智慧课程”下的“慧心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内,以学科为基础进行整合与重构。首先,“慧心课程”整合为“智慧语文”“智慧数学”等7个学科。每一个学科课程均有独特的智慧标识,如“智慧数学”,学校教师黄爱华组成课题组,构建“基于问题”的数学课程,课程学习从“大问题”开始,提供“大空间”,最终呈现“大格局”的智慧景观。游戏是少年儿童的天性,体育与健康教育遵循这一规律,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不论是田径、篮球等常规课程还是“快乐足球”校本课程,都散发出一种寓教于乐的智慧。“慧心课程”是“3H智慧课程”的基础,占有核心地位,是学生品德素养、学习素养、审美素养等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慧思课程”则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少年儿童作为“快乐的体验者”参与到课程活动中,既有灵动的“国学堂”,又有时尚的“英语配音秀”;有引人注目的“趣味数学”,还有流连忘返的“阳光体育”;课堂不再局限于班级教室,由课堂走向操场、功能室、社区等广阔天地。
“慧行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而构建,它以教师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实现课程的“私人订制”。学校的摄影社团、文学社团、机器人社团由此分别走进“光影课程”“星光点点文学课程”,在“慧行课程”中,学生不仅是体验者,也是实践者,更是成功的“创造者”。“慧行课程”开发与执行中,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得以“刷新”和“升级”,不断体验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幸福。上芬小学教师与“3H智慧课程”同行,每一学科都写满故事: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陈燕香,深圳市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深圳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上芬小学负责人;深圳市首批“教师专业发展基地学校”继续教育课程主讲教师;上芬小学“智慧教学研究室”的核心成员。
语文教师马强国,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教师;深圳市龙华区首批学科带头人;曾获得原宝安区首届班主任大赛第一名。
美术教师贺剑辉,小学一级教师;深圳市美术兼职教研员;先后主持、参与省、市、区重点课题研究;编著《童心飞扬》《墨影》《索摄拾文》《墨趣》等教育文集;作品在宝安区艺术馆、深圳少年儿童图片馆展览;所教学科已成为深圳市美术继续教育实验基地。
数学教师陈觯深圳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在参加市、区课堂教学比赛中,其数学的本真教育获得广泛好评,参与出版《数学“三味”》等文集。
语文教师张慧,深圳市教坛新秀;龙华区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获得者;曾获原宝安区第三届教师综合素质大赛一等奖;合著《语文教育智慧探索》《跟着课本去旅行》;编著《点点星光》一书;辅导学生发表作品100余篇。
英语教师廖晓霞,龙华区首批中青年骨干教师,深圳市第二、三届小学英语教研中心组成员;龙华区“卓越课堂”大赛英语学科一等奖获得者;参加课堂教学、说课、资源包设计、试题命制、英语演讲等各类比赛获得佳绩。
篇3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总结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学校在认真解读《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个人修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重习惯、习方法、丰素养、厚人文
以“知品合一”文化为引领,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养成特色,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打造“新六艺”课程体系。“新六艺课堂”开设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六大系列课程。以“新六艺课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培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气质的人才。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形态
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依托学校特色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深入40+X的习惯养成模式探究,打造40分钟的新六艺主体课程,注重课后X延伸性学习,开设拓展性课程,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美德,化美德为快乐。
1.“新六艺主体课程”即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范、高效执行落实好,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40+x”学养课堂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支撑下,学与教的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课程整合的理念,加强课程内、课程间、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助学单、认知策略等,切实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轻负高效课堂。
2.“X1”即知识拓展课程,主要就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拓展,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开设“经典吟诵”课,将国学经典、诗词吟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每日晨诵、课前五分钟的经典驿站等,增加诗词积累量,弘扬明德,开启智慧。数学学科开设“启智驿站”课,依据教材,以每个班级一个小版块作为驿站的形式开展,教师结合每周的“启智一刻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科学学科开设“趣味实验”课,以月课形式开展教学。体育学科低年级开设“柔韧操进课堂”,高年级开设“足球进课堂”,结合课堂开展教学,全校性普及足球运动。音乐学科开设“器乐进课堂”教学,通过器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3.“X2”即综合特长拓展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雅生活情趣。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我们计划把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深入与延伸,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打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为基础,充分挖掘孩子身上潜力的多元化x习惯养成特色校本课程群。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学生自愿选择社团课程,全校走课学习。
4.“X3”即实践活动拓展课程,学校以“经典传承,放飞梦想”为主旨,为学生搭建各种传统文化体验平台,重拾文化信仰,回归智慧生活。如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活动;将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学生每月学唱孝亲感恩歌曲,长养孝心和恭敬心,培育感恩意识;依托黄金河度假村这综合实践学习基地,倡导师生家长参加系列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红色经典。
( 二)课程实施建议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基于语语文学科的书艺课程——一至五年级开设书法飘香、阅读写作、经典吟诵等技艺课程,让学生寄情书画,畅游古文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勤于书写、善于表达且富有底蕴的人。全校开设硬笔书法课;一至五年级开设阅读写作课、经典吟诵课程,通过诵读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加大诗词背诵积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故事分享、国学达人挑战赛、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基于数学学科的数艺课程——各级部依托课堂借助导学案和思维导图创建“工具撬动智慧创造”的学科内课程整合的课程建构。
开学第一课,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教材的梳理,重组先关内容绘制目录树和思维导图,重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内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单元,通过导学案实现单元内的知识整合。
数学教师还可以依据个人教学风格,定位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任教学段的教学模式和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教学风格,自己定位一个教学特色,借助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实践验证中逐渐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数艺课堂模式。
基于体育学科的射艺课程——我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间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开设足球技术指导课,分层提升学生足球能力。每节体育课都有针对足球基本功的“5分钟课课练”:低年级主要是熟悉球性,学习揉球、踩球、脚背正面颠球等基本技能,四年级则学习多种部位颠球等相对复杂的技能;五年级学生学习的范围涵盖踢球技术、接球技术、运球及运球过人、射门等。以球促智,构建以足球为原点的足球文化课程体系。
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以音乐为元素的所有称为美的教育。
2.三级课程相融重组
课程统整绝不是信手拈来,亦非是课程的叠加,更不是为整合而整合的几次主题活动,它的核心是基于标准朝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这一具体化的过程需基于对课程标准精准的理解与分解。
基于课程整合的御艺课程:国家课程综合实践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心农场课程是我校多年来最受师生青睐的校本课程之一,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热爱生活。
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的整合: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整合,分年级有计划进行诵读,并将“吟诵”引入到教学中,学习中国式读书法,还原汉语言文字本来的声音;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班级诵读检测、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三)课程评价
1.规范基础性课程的评价。
通过单元检测、音体美学科的抽查等,注重对学生基础学科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
2.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拓展性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表现性、表演性、竞赛性等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表现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平时参与的态度、方法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于评价。
表演性评价,通过学生特长专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竞赛性评价,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
3.加强管理过程的评价。
美德章:在班级层面,学生通过日行一善、学习进步、热爱读书、午餐保洁、志愿服务班级、家庭习劳知感恩、特长发展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在评价卡上争取得到“美德章”。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小组成员等都参与评价,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多元化评价每位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既体现共性,又关注个性差异,在引导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个性发展。
篇4
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仅是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在信息化背景下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的重要工作。“智慧校园”概念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由于智慧校园建设还处在摸索阶段,尽管学术界对智慧校园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在这些争议背后,我们仍可以找寻学者之间的共识,即“智慧校园是指在互联网基础上,通过多种应用系统把教学、科研、服务融为一体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教学、学习和生活环境。”
智慧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较之数字化校园,它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第一,网络与智能终端的“无缝隙”覆盖。“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化的校园,互联网的无缝隙覆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也使得校园环境、师生生活状态等相关信息传输到学校控制系统,这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物质基础。第二,海量的数据支撑。“大数据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和分析。相较于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最核心的特征是通过各种智能终端、可感知设备和信息系统获取了海量的活动过程与状态数据。”第三,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智慧校园环境及其功能均以个为理念,各种关键技术的应用均以有效解决师生在校园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诸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这一显著特点满足了师生的各种需求,同时也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不懈动力。第四,开放的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发挥其信息共享的优势,打破了以往单一的教科书模式,同时时间上的可支配性(从单一的课上扩展到任何时间)、空间上的可延展性(真实情境和虚拟情境能得以发生)都使得学习环境大大的开放。
二、智慧校园建设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在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由于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构建的不完整性,导致校园内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这不仅制约了智慧教育改革路径的创新,在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中也遭遇了新的障碍和瓶颈。
(一)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与信息化技术的耦合性低
毋庸置疑,全方位“智能化”是建设智慧校园的技术核心,也是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崭新途径。它试图将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与校园资源充分融合、统一协调,以此建立高效、科学的管理模式。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因云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不到位,学生管理工作更多的是依托于数字化校园,仍以“学校—院系—班级—宿舍”的单向管理模式为主,学工线的教师仍然未从大量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真正走出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着重构建独立部门的信息系统(如图书馆管理、公寓管理、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等),这种建设方式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集被“割裂”,各个应用系统所应发挥的效益没有更好地被利用和挖掘,也很难对整个学校信息进行查询和决策分析,这大大降低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再加上学工线上的辅导员教师学科背景各异,信息素养能力参差不齐,这也在客观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智能化信息服务能力不强
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向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使其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校内的人员、设施等资源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服务。如学生考勤管理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和参加社团活动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由教师或活动负责人来承担考勤管理工作,但是这项工作会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何利用智能化信息手段提高学生考勤的效率是多数高校亟待攻关的难题。再如校园一卡通,多数高校现有的一卡通系统在设计时仅仅是将多个系统进行简单的整合,对于整合后的系统如何管理,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如何共享、如何交互使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控制系统的各部门在对师生进行服务时,并不能全面的了解用户(如未能将学生的学习、科研、心理档案等独立信息源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信息集呈现出来),这使得部门的重复工作大大增加,也造成了部门的服务始终不能达到师生的满意。(三)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思政教学水平有待提升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视频微课、翻转课堂、MOOC(慕课)成为教育变革的三大热点,要求教师在使用信息资源时,必须要像运用粉笔和黑板一样自如。教师的信息素养在这些课堂上成为“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当信息技术撬动了课堂,课堂就必须与时俱进。智慧课堂建设,关键还是在教师自身。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既要排除机器的干扰和牵制,又要最大限度的发挥智慧课堂的优势。新技术用与不用之间,掌控全在老师。”但对于高校的大多数辅导员老师而言,其所学专业与智慧校园建设中所需知识并不能有效吻合。在未经过较长时间培训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思想工作的管理更多依靠的还是“言传身教”。但成长在高科技浪潮背景下的95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来真实表达自己的状态和情感。面对教育对象这一庞大群体特征的巨大变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相结合是必然趋势。
三、智慧校园建设进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径
“智慧校园”不仅仅是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还是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创新。顺应智慧校园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化手段为校园植入智慧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者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协同性,将信息化技术植入学生管理工作
打造智慧校园是不仅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手段、促使校园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也是为了给师生创建更安全、便捷、智慧的校园环境,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师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因此,信息平台建设人员与信息使用人员必须实现有效地沟通。一线的学工人员必须了解学校网络平台、智能终端设备等的使用方法;幕后的信息平台建设人员需要了解一个学生全部信息的维度。在综合考虑技术和学生工作管理方案之后,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之中,以此构建稳定、便捷、安全、科学、广泛参与的智慧校园。为了响应教育部“走出寝室、走下网络、走向操场”的号召,宁波某院校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晨跑制度管理中。学生在学院规定的时间内晨跑锻炼,只要刷一下校园卡,就会被记录晨跑的时间段和次数,进而与体育成绩直接挂钩。这样既督促了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又为老师烦琐的考勤工作减轻了负担。
(二)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智能化信息服务能力
高校的学生群体已经进入“95后”的年龄层,他们在科技浪潮的洗礼下,更加注重校园智能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人与物的联系更加紧密,甚至对“物”产生生活依赖。全面建设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有效地整合并共享信息资源,适应并引领学生时代潮流,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创新高效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也是智慧校园建成的目标之一。“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校资源、数据的融合和共享。很多高校在每年迎新方面,尤其网上迎接系统方面得到不断完善,使得报到程序更加清晰化、人性化,体现了学校始终“以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再比如,为了能够提升大一学生的生活技能水平,某高校宿管辅导员老师用微信这个智能平台,制作了关于如何清扫宿舍的微电影,通过互联网上传到学生的微信群中,学生通过手机、ipad等智能终端可获取服务资讯。
(三)构建智慧课堂,完善校内外的信息平台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翻转课堂将课堂的教学时空拓宽,搭建起一个“半开放式”的教学系统;MOOC课堂则完全是基于网络的社会化学习,是一种深度协作式和开放式的教学。翻转课堂和MOOC课堂成为众多高校着力打造的新式教学模式。为此,高校应首先完善并整合校内的资源信息平台,并与相关学科背景强的院校达成“信息共享”的意愿,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无墙的课堂”,教学相长。此外,在课程评价方式上,可以借助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的知识建构与复杂能力进行有效评估,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支持,实现“智慧化”学习。部分高校已开设“微学分”“小微课堂”等,通过建设“微”教室、开设“微体验”课程、构建“微”单元自助式学习模式、开展“微”讨论活动等方式,逐步推进“微”教学的改革。“微”课的推出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和合作式教学,也将传统枯燥的思政课堂充满活泼的气息。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平台,通过采取“一对一”模式或学生自主进行拼装组合模式,在线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无疑为学校建设智慧校园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为学校的进一步提升做了良好的准备。
四、结语
篇5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篇6
关键词:双高视域小学教育实践教学
引言
特色专业群建设的探索在高职院校悄然兴起,对以实践性为专业特质的小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必须以双高为契机展开具有实效、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浸入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应以科学性、师范性、前瞻性、实践性为引领,有地域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1.关注学生发展
在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可以说是社会发展、国力强大、人才培养的基石。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
2.浸入实践理念
只有理念上更新,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因此,教育教学要从理解课程标准和掌握教材、备课、语言、板书、现代教育手段、课程开发与实施、学科专项、教学评价、组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导、班级管理等基本功和知识、能力、职业道德、人格、审美等专业素养方面浸入实践理念。
二、以教学内容为依托,学习实践知识
“实践知识”是一种“从经验中获得隐藏于实践中的默会知识”[1]。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需要学生浸润在鲜活的教育学内容中通过反复观察、体验、训练才可获得。
(一)丰富教学内容
双高视域下,小学教育专业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公共学习领域、教师教育领域、专业学习领域、专业扩展领域和综合实践领域。多领域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师范生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拓宽获得途径
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获得实践知识的依托是教学内容。实践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第一,观察学习。这种观察学习的对象来自书本、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媒体。在观察中,学生领悟到隐性和显性的实践知识,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从而内化为实践知识。第二,经验的反复。于师范生而言,实践知识的获取可以分有意识的经验的反复练习与无意识的教育的反复。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褒扬期许,及时给予反馈。同时提高学生监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这种练习中重要的是伴有反思的练习。第三,从经验中进行归纳与类推。实践知识的获得不同于其他知识的积累,要进行归纳与类推。
三、以四课堂为平台,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的实践能力指其能够运用知识决定在某一工作情境中应该做什么,并据此以有效、合适的方式加以行动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教师职业素养,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是影响教师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第一课堂
第一课堂是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设置实施的课堂教学;第一课堂实践教学是整个实践教学中的关键,是实践理念、实践知识、实践能力得以学习、培养的关键。围绕追求真知,培养真才,学做真人;“知”“情”“艺”“能”协调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教、数教、板书设计、综合训练、现代教学技术等课程有机整合,形成切实可行的实践课程体系。在基本教学技能的培养上,按照领悟、准备、模仿、表现、熟练领域发展五个层次进行递进教学,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践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上,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以案例教学法为引领,以互联网为辅助,以导师制为突破,以模拟教学活动为依托,以精品课程项目建设为支撑,强化基本教学技能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是师范生与在职教师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基本职业技能。为此,将朗读、常用字、古诗文背诵、口头说文、地理绘图、三笔字、简笔画、书写规范数字、等式和竖式、数学作图、利用图形或模型推倒公式等作为教学技能考核内容,并研定测试标准。
(二)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是指早自习和晚自习。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依托,以微课为载体,不仅能对第一课堂进行延伸和补充,而且能帮助学生发展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的社团活动突出“人本、自主、实践”的宗旨,让学生“主动交往,学会做人;主动求知,学会学习;主动锻炼,学会健体;主动工作,学会做事;主动思考,学会创造”,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将微课应用于社团之中,通过新型的表现形式能够更有效且直接地将实践能力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工作。
(三)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指以比赛、成果展示交流、名师工作室等为平台开展的活动。根据小学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求,可于每年的11月份举办师范生实践成果展示。展示的主题为: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质为宗旨,可以以国家、省、市、校从、系里的各级比赛为依托,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与实践能力。竞赛可分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比赛、综合技能比赛、授课技能比赛、说课比赛、试讲比赛、教学设计比赛等。
(四)第四课堂
第四课堂是指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教育见习、实习环节要全程化,全程多元互动式教育实习模式是一种大教育实习观,教育实习应贯穿师范生整个学习过程。在上述教育实习环节中,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教育实习全程化包括教育实习指导的全程化。承担教育实习指导的教师包括高校的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校的指导教师,只有在这些教师科学、耐心的指导下,教育实习的全程化才能真正实现。
四、以四结合为引领,践行实践智慧
所谓教学实践智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追求教学合理性驱动下对当下教学情境的感知、辨别与顿悟及对教育道德品性的彰显,从而促进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综合才能[2]。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教育教学上对于教学价值目标的体认,对启迪学生智慧的执着追求;在教育教学组织与实施中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博弈、应变能力;在沟通与合作方面师生双方共同成长的愉悦体验;在激励与评价方面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反思与发展方面关注自我成长与终身发展。践行实践智慧是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上要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在实践理念、知识、能力、智慧的空间构建上做到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即专业教师“走出去”、学生“走出去”、眼界和思维“走出去”、专家学者“请进来”、实践项目“请进来”、名师“请进来”、新理念和新方法“请进来”,要做到模拟与实战结合。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智慧学习系统;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近年来,“智慧”理念研究不断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智慧学习系统”也成为了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建设满足学生需求的“智慧学习系统[1]”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问题。
2 什么是智慧学习系统(What is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智慧学习系统是指包括信息化教育所需的网络等硬件环境、智慧学习平台、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等多维度一体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它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的和传统的、个人和机构的、商业的和免费的教学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活动。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动下教学由单项传输转向多维发展[2]。在学习时间、地点方面给受教育者提供更多的方便,而课堂教学也由以教师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如何利用好数字化的资源引导、辅助学生学习。智慧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尝试进行智慧学习系统建设。
3 智慧学习系统建设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3.1 突破时空界限
教育信息化以网络的虚拟形式最大限度把数字课堂活空间利用起来,并突破时空的限制实现随时随地上课[3]。在信息化平台的支撑下,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中学习书本知识和进行各项实验,还可以在宿舍、图书馆、实训基地、实习工作岗位等任何存在互联网络的场所获得相应的教学资源来进行以上操作,实现了真正国际化“名师名教”的教学模式。
3.2 突破传统师生关系
教育信息化也使课堂教学角色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为学生为主体。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缺少主动参与课堂能力。而现在学校的信息化下新型数字课堂具有在线教学互动,将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
3.3 突破媒介限制
信息化下的多维度新型数字主要是通过电子书包、电子白板、投影仪、电子讲台等教学终端和多媒体设备教学工具构成的新型教学沟通媒介,连接网络来将需要的教学资源传递到临时的课堂教学现场,师生在临时的现场当场教学、现场演示,实现走到哪就在哪学,突破书本、黑板和粉笔的限制[2]。
4 智慧学习系统建设方案(The building programs
of the intelligent learning system)
4.1 大力加强基础环境建设
在原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基础环境建设。
以我们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前我校共有多媒体教室46个,共配备1576台学生电脑;视听阅览室六个,共有300台电脑;每个教师和教辅人员都配备了办公电脑;整个校园装有线网络,学生可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上网。
我们准备将每个教室都改造为多媒体教室,与网络运营商联合,着手建立覆盖全院的免费WIFI环境,从而实现学院教学管理、教学服务和课程资源及仿真实训方便快捷的应用。
4.2 利用数字信息化平台[4],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应用
水平
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上,提高智慧学习系统内涵建设,把数字化运用于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个磊实训活动中,实现教学管理的智能化、课堂教学的便捷化、实训活动的网络化,以此来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建设与实践:
(1)构建智慧学习平台
通过开发或购买的智慧教学平台,将教学中的各类信息和资源通过数字化处理,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快速、完整、便捷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在教学管理中,有每学期教师任课情况、试题库、课程资源、学生成绩统计、试题分析、科研信息等,在选课系统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需学习的课程,课程的面授地点、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网上作业提交和作业反馈等。通过数字课堂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资料库,实现课堂教学的网络化和数字化。
(2)打造数字课堂师资队伍
在智慧学习系统的建设过程中,教师即是应用推广的对象,又是应用的推广者,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适应数字化环境的前提,也是引领学生进入数字课堂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信息技术,才能够满足教育对信息化技术支持的要求。数字课堂中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体现在: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良好的信息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鼓励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及相关的应用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比赛,结合学科教学研究,不断地挖掘技术应用的潜力,促使应用与技术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引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逐渐转变为网络应用建设者,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发展与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寻求实现数字课堂的根本途径。这样,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与网络应用建设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循环,不断推进。
(3)积极开展精品资源库建设
利用开放资源、开发和引进资源,注重实现优势教学资源的互补;同类型职业院校通过资源交流互惠互利,缩小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带来的教育不均衡;同时使资源最大化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避免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造成浪费;各类职业院校要首先打造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具有高水平的优质教学团队,然后在校本资源、引进资源、开放资源上应形成不同的特色,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对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交流、教学创新发挥积极作用。选择、利用优质开放资源的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资源的开放许可协议,尊重版权,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
(4)建造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
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是进行高职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以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建立了一批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的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养成职业习惯,提升职业素养。
而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的建立则可以改善实训效果,提高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数字化仿真实训基地是面向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同时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与现实结合的实训基地。在仿真实训基地,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到机房,针对所开选课程开设的实验和实训,进行网上虚拟实训。通过网络虚拟仿真技术掌握实训与实验的流程和操作步骤,在线进行虚拟实训考核,获取虚拟实训评价,然后预约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操考核。
(5)营造数字化育人环境
智慧学习系统[4]的建设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关键时期,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将对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为此,我们在抓好常规学生思想建设的同时,还要抓好以人文文化为主的数字课堂建设,通过“一馆、一站、一台”的载体功能来教育学生提高品位,提高鉴赏力和辨别力,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去学习知识,既要成人,还要成才并发展特长,成为品行端正、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技能的合格的职业人。“一馆”即电子图书馆,“一站”即学院网站,“一台”即学院电台。
4.3 积极创造条件,确保数字课堂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对信息化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建立以院长牵头、分管院长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学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院信息化工作。院长确立以信息化为平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带头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和实施管理。同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从人员、资金、服务保障各方面促进数字课堂一体化的建设。
5 结论(Conclusion)
信息化平台下的智慧学习系统不仅仅是网络教学或课件教学,必须最大限度挖掘开发信息化平台下智慧学习的应用与功能,真正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球人人共享,缩小人才培养的差距,满足人才培养的弹性和柔性需求。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
[J].电化教育研究,2015,03:34-35.
[2]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
育研究,2009,10:23-25.
[3] 黄勇,李雅玲.课堂数字化教学测验的应用研究[C].全国高等
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
集,2007(88):1024-1028.
[4] 王昌金.面向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过程管理
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2(06):43-45.
作者简介:
王淑敏(1977-),女,硕士,副教授.研究领域:网站建设,网
络安全.
篇8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积极采取情智语文教学模式唤醒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语文答题技巧。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叙述不同方面的情智语文教学策略来突显这种教学方法的具体价值,以期为后续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一、丰富教学课堂
在具体的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注意力,又要时刻把握上课节奏,从而有效地将学生带入整体课程学习流程中。在这一教学要求下,教师可以适当采取情智教学模式,以便于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将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中。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散步》这篇表达深厚母子之情的文章时,教师的课程导入就可以采用情境设置这一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生活联想,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己与母亲之间的互动,当一家人在一起时候的生活细节等,当学生在感同身受的情况下教师再继续展开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解,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融入文本,真实地体会到文章语言文字中所表达的浓浓依恋与感恩。
在文章结尾处“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综合全文赏析这样结尾的好处,同时,鼓励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班级讨论,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感受交流,在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环节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讨论学习中加深对于生活中真善美的理解。
二、内化学生情感素养
初中阶段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与语段大多是精x的典范之作,作品中无一不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教材为重,帮助学生将教材语篇文段中作者的表达形式与观点内容等达到基本掌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语言文字的美妙之处也正是在于利用渲染、传递、抒情等多种方式表达,尽管是平静的水面下也总是涌动着暗流,只有深入地投身于文章的理解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发现文章表面文字以下所暗藏的激荡力量。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文段内容时,应善于内化学生情感素养,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对文中作者4次流泪的片段进行仔细研读,引导学生发现朴素自然的语言中的父子深情。同时,教师还可以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等,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细节想想作者父亲的形象、父亲对于儿子的牵挂与深情。当讲解结束以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这篇文章的朗读音频,指导学生注意作者叙述中没有直接描写的心理活动,加深对于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启迪学生智慧情怀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进行课文赏析,更应该帮助学生在赏析他人文章的同时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在进行语文答题时能够独立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准确把握文章主旨等。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记叙文六要素时就可以先通过文章赏析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在体会语篇情感时,准确把握住文章的表达方式与文章书写脉络。而在语文试题中,遇到记叙文写作或者是修辞、描法赏析时能够真正地将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题目解答与作文书写中。
又比如在词语、诗句的赏析中,教师也可以侧重于采用情智语文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诗句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诗句中,作者要将自身对于友人的一片真情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作者的思念,陪伴友人同到那偏远之地,以此聊慰孤寂。此时,教师则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尝试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此一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答题写作中,更是丰富了学生自身的人文智慧情怀。
篇9
一、教育信息生态观与智慧校园体系框架
教育信息生态观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促进人和实践的和谐”。这里的“人”包括我们每位师生,信息技术的具体运用则是实践。技术进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技术的消融”,明确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核心,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避免成为技术的奴隶。
从以往强调没有生命的“物”到现在的以“人”为中心,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与飞跃,为智慧校园构想与建设的探索打开了新思路。现阶段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是以软硬件设施、无线网络设施等为基础,以管理应用中心和教学应用中心为重点,以实现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出发点的。其目的是创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资源中心、培育信息化教学队伍、升级信息化教学制度体系,最终实现资源数字化、传输网络化、终端智能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效率化、校务公开化。在先进的硬件保障与优秀的软件资源基础上,珠海一中的智慧校园建设已形成一套独特的、可操作的系统框架,并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
二、智慧校园的基础建设
任何体系、框架都需要有一定的硬件与软件基础作为支撑。在教育信息生态观的指导下,珠海一中从设备、人力、技术与制度等多方面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便利,确保了智慧校园框架体系的成长动力与操作基础。
在基础设备铺设方面,学校在原有校园信息设备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规划财政,实现了信息终端覆盖校园生活学习各功能区的每一个角落。学校千兆校园网出口链路连接教育城域W,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在家里访问学校资源;建设了演播室、微格教室、微课堂制作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功能场馆,实现了微课辅导终端进课室;校园一卡通覆盖教学、生活、考勤及安全各领域。随着学校发展脚步的加快、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还将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网络,全面实现校园内部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办公效率、降低成本消耗,实现办公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
在人力培养方面,学校优化师资、管理服务团队,力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信息化素养较为深厚、能够满足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具有奉献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智慧型校园人力资源队伍。在教育信息生态系统里,“人”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智慧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校总动员,人人做技术的主人。学校组建了建设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筹划并全面监督各项工作;师生通过锻炼提高信息素养,改变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技术探索与制度完善方面,学校聘请了专门的研究与服务机构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并把智慧校园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一方面,构建了学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以及技术专家的高效合作模式,由学校实施全校系统建设总体规划,分管部门确立系统建设方案,由各年级师生充分表达实际细节需求,由专业的研发团队提供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了每个系统功能明确、反馈及时、操作便捷、技术成熟。另一方面,建立了智慧校园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制订了网络安全、信息安全、设备使用与管理、资源建设与使用等制度,各种设备设施使用、保管、维护均有专人负责,为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有序地向前推进提供了保障。
三、智慧校园的科研纽带
学校的一大特色是“课题起步”,借助课题研究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探索。“十一五”期间,学校申请了大量的国家级课题,包括全国教育科学的规划课题“珠海一中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创新育人模式的研究”、中央电教馆的专项课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等。“十二五”期间,学校又成功申请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微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创新实践研究”。
截止目前,学校教师已制作多达4300个微课,总时长350小时,累计播放超过25万次,总时长3000小时,等效于4500节常规课,实现了教学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研究目标也均已达成。除了积极建设微课堂外,学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资源、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智慧校园的应用实践
学校坚持以“应用”为目标,基础建设、科研纽带最终都要通过“实践见真知”。信息化系统的功能设计不仅覆盖了教与学的全程管理,而且涵盖了学生思想素质发展的动态过程以及人文关怀等重要方面,为多元化的学习和优质环境的打造带来了效率上的显著提升,充分贯彻和体现了学校多年来追求的优质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教育发展思路。
第一,在基础学科教学方面,规范各类教学信息的收集和输入,通过标准化技术形成测评、题库、数据、个人成长四大数据库,最终服务于四大应用范畴――整体宏观教学管理、学生的个人学习管理、基于知识点的微观教学管理和动态的素质教育管理。除了不断深化微课堂课题研究与成果落实外,还设计了成绩单、错题本系统,统称为珠海一中的信息化教学“三大系统”,辅之以选课系统,全面倡导学习中的个性、高效和整体思维。
成绩单系统自动完成每次考试的成绩分析,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并引入动态视图。而且通过人性化的设计,使多次考试之间的趋势分析完全自动化。从年级整体数据到学生个人单科数据都实现了自动跟踪管理,教师可以了解各班级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与隐藏的问题,从而有效调节下一阶段的教学工作重点;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图表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注重改善的科目。
错题本系统实现了错题的自动化管理(包括各科目每一道错题的题目、答案、统计数据),并提供了自动的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学生从难度、类型、错因等多个层面来分析自己的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后续的复习内容。这些因学生而异的个性化功能通过大幅减少错题收集的时间成本,从而使学生们能够贯彻“错题复习”这个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
“校本课程选修系统”进一步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力度,创新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文化类、科学类、德育类、艺体类、社会实践类、特色活动类等六十多个特色课程,形成了素质均衡、架构完整、特色多元的“创美育人”新课程体系。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利用网络资源,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特长发展的校本课程,突显了课程实施的基础性、选择性、有效性、方向性。
第二,在德育管理上发挥信息化资源优势,开发了综合素质发展系统,对每位学生的德育操行、社会实践、文体素养、学业学分、社团活动等各方面进行动态管理,把学生社团、青年志愿者活动和获得的相关奖项等列入德育评价量化内容,实行学生填报、同学监督、教师检阅的审验模式。这一运作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地关注自己的求学履历,主动地表述自己获得的成就,教师也能够及时了解本班学生综合发展的动态,并给予必要的指引和帮助。在学生毕业之际,系统将能够自动汇总信息,并以省教育厅要求的档案格式自动生成及打印。学生高考档案的生成过程完全实现了自动、精_、标准、高效,不但减少了人工制作的错漏和繁琐,更充分展现了学校“师生为本、规范高效、追求卓越、共同发展”的管理作风。
第三,在校医室建设方面推陈出新,研发了校园医务管理系统,包括就诊系统、医务流程、数据统计三个主要模块。就诊系统完全替代了传统式手写登记,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辅助校医了解患者既往病史与诊疗记录,以务实的态度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医务流程能够及时有效地联系校医、学生、班主任、家长,更好地沟通学校各个部门,排除了校园卫生安全的隐患,共同为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努力。数据统计模块能够帮助校医根据数据的异常变化做出预警,采取措施,提前应对,防患于未然;对校外则配合珠海市疾病控制中心工作,进行数据统计上报,有效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五、智慧校园的根本核心
学校始终坚持“师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努力打造优质高效的智慧校园平台。
学校汇聚全体师生智慧参与校园建设,在全校范围内举办教学应用设计创意大赛;各部门的教师团队出谋划策,参与需求分析;定期进行问卷调查,精益求精,持续改善。例如,学校建立了技术支持快速反馈改善机制,当师生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发现问题或待改善之处,该机制确保技术团队能够在1小时内确认问题,3小时内出具解决方案,95%的问题当天就可以得到解决。
学校信息化系统使用方式的设计力求满足教师的教学发展需求,而且切合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客观考虑使用情景的时间和地点;使用了超过30种数据图表持续跟踪使用状态,不断调整以完善用户体验。
篇10
为什么本土创新的微课程教学法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因为,她扎根于生生不息的教育教学实践,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致力于从课程理论、教育技术、哲学智慧的百花丛中发现系统最优化选择的解决方案,并且在实践中显示出促进核心素养发展和学习成绩提升的良好态势,被誉为“最接地狻钡姆转课堂。
前瞻引领,趋势与现实碰撞融合
北京大学汪琼教授专程为会议带来题为《翻转课堂与核心素养发展》的报告;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以精湛的技术与现场互动,为会议带来《翻转课堂中的学习进程与教学支持》的冲击;微课程教学法创始人金陵以《设计的力量――微课程系统设计精华与教师发展要义》为题,详解微课程教学法系统设计要义。
15位实验者分享实验成果,他们通过主题演讲展示了实验成果与实践者的思考深度。
如果将会议的前瞻引领与实验成果之深刻说成在全球翻转课堂中独树一帜,恐怕也不为过。会场代表反响强烈,报告结束,头脑风暴便随着代表与报告人的互动开始。
所有的孩子都会自主学习
观摩会提供的课堂上,孩子接受检测,完成进阶作用,开展以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为主要形式的微项目学习,什么样的姿态都有。不过,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么就是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很少说话。这让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看不懂。
有教师在听课后问学生:“这个内容是第几次上?”学生回答:“第一次。”教师的神情依然狐疑。这不奇怪,微课程教学法实验教师在第一次收获成功的时候都会感到不可思议,没有经历过微课程教学法修炼的教师暂时参悟不透其中奥秘是非常自然的。
由于微课程教学法强调课前学习知识中的质量管理,强调课堂循序渐进实现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主导”新境界
合乎认知规律与人性发展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师不再写了“脚本”自己“演”,而是成了为学生学习搭建脚手架的设计师。“搭建脚手架”成为会议热词之一。
这种“主导”并不显性,主要通过系统设计凸显。通过目标管理、问题导向、方法与视频支持,以及课堂检测、进阶、“微项目”,把质量管理落到实处。这需要修炼。
- 上一篇:绿色制造的意义
- 下一篇: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