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科学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科学专业知识

篇1

【关键词】环境科学 民办 实践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7-0047-02

【Abstract】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high-skilled talents who are oriented to front-line positions such as manufacture,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servings, they carry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ask. In this paper combined Xiamen Donghai College to carry out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actice, from enhance students interested and building a new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etc, explored and reflected in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on the private vocatio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Key words】Environmental science Private Ecperiment teaching Exploration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都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大批具有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的人才。民办高等职业院校不但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主体,而且是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民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针对民办学生的特色,以强化能力为主,开展具有开阔视野、提高认知能力的实践教学,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观教育,以适应海峡西岸在人才需求上层次多样化、专业多样化、能力综合化等特点。

一、转变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受师资、教学场地及其它教学资源的限制,在课程和教学安排上往往忽视了以生为本的原则,没有根据学生入学时的基础加以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看作同一起点,按照同样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教学。[2]再加上我国大部分高校所设立的环境科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一般让学生感觉比较抽象,而实践课一直作为理论课的辅助课程,实践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课的内容进行验证,起加强理论学习的作用。通常课本中已有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很难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观念,结合民办学生的心理特征,将这种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创新型和研究型实验。

我院在实践课程中让学生接触实际、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的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理论知识的强化。例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堂课就由专业教师做了一堂生动有趣的专业介绍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专业的作用和就业前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专业必须理论结合实践。有了这次学前教育,我院环境专业学生就会自主地开展各种环保主题活动。学生首先建立了绿心环保协会,该协会的宗旨是:“环保每一天,行动在身边”;并在大家的努力下创办了“绿心会刊”,该会刊的全部内容从设计到定稿都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不断学习和宣传过程中让本学院更多的教师和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由于我国政府基本上没有向任何形式的民办高校提供财政性资助,民办高校主要依靠向学生收取的学费运行和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这就使环境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存在很大的困难。[3]

1.建立环境专业实验室

我院自建校以来以文科教育为主,理科教育基础薄弱,存在经费不足、实验室建设滞后等情况。自2008年环境监测与评价专业建立以来,学校加大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宗旨,增加经费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提高办学能力,并尽量提高实验教学水平。随着学校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领导认识到要提升学院的综合水平,以实验为支撑的教学显的尤为重要。因此,2009年学院又成功申请了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为促进我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院环境实验室建有多媒体教学、基础化学实验设备、监测分析仪器、专业实践所需精密仪器等。

2.建立严格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

实验教学质量是环境科学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实验教学质量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其中包括教材、教学大纲、教案、实验方法操作手册、实验员培训、仪器、试剂、试样、样品、实验记录以及实验报告等。因为资源有限,现有实验药品和仪器不一定能进行所有的实验教学要求。因此,每学期初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本学期实验项目,然后根据拟定的实验项目购买所需实验耗材。系主任作为教学正常运行的负责人,每学期定期组织质量检查和评审,并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组织整改。教研室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质量检查工作,定期将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汇报给系主任。任课老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课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为了确保实践教学的正常进行,还必须针对实验室人员、仪器设备、各类耗材、检测方法和校准方法的确认、采样、样品前处理、实验室环境及安全等建立完善的文档。

三、构建新的环境专业实验教学模式

高职阶段传统的环境专业的实验课是由基础性、综合性实验构成,导致一些实验内容重复、陈旧,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很难满足目前科技日新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模式,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帮助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性。

1.开设自主性和研究型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研究兴趣。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环境专业实验课程设置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预期的现象和结果。但是在这种方法下的学习缺乏主动性,[4]机械地按照老师要求步骤进行操作,不能积极地去思考和改进。因此在民办高职环境专业实验课程中,应增加自主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例如在分析化学提纯实验中,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提纯对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资料,设计相应实验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出最佳实验方案。

环境监测实验是整个环境专业最重要的实验课程之一,教材中给我们提供的实验基本是按照国标的要求设定的常规检测。虽然准确度高,但也存在效率低、操作繁琐、监测项目有限等缺点。为了适应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一些研究型实验课程,由学生收集资料,找出目前环境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出新型的检测方法。虽然这些方法不一定真正实用,但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学校条件,设置实地监测,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开展实地监测实验。每学期都开展一次实验技能竞赛,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急迫性。通过亲自对身边一些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监测,学生会留下有关环境问题的直观印象,同时,多次动手实地操作监测仪器,熟悉仪器使用,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可以让学生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快的适应岗位要求。

除了现场监测外,我校学生还利用自创的环保协会组织全校学生一起感受环境污染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提高环保意识。邀请专业教师做节能减排的讲座、观看例如《后天》等关于环境问题的影片。

此外,《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处理工程》和《环境化学》等课程均设置了课程实践内容,安排学生到污水处理厂、食品加工厂、垃圾填埋厂、化工厂和海峡西岸环东海域等地进行实地参观,认知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性强,学生兴趣浓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建立定点实习基地

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明确的针对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发展型人才方面的重要意义。

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工作单位的第一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发展,所以毕业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虽然学校刚刚起步,但校领导一直在积极寻找实训基地,例如与污水处理厂、环评公司、环保企业等单位进行合作,力求妥善安排学生挂靠实习的单位。

我校学生80%毕业后将留在厦门工作,其中一部分会在不同行业或部门中成为不同层次的技术员、管理者或执行者。因此,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面,需要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突出创新教育,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实验教学手段的创新,在实验室管理水平方面要求更高,要高度开放,体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宋爱平.民办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9):19~20

2 刘自团、杨旭辉.浅析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1):19~21

篇2

[关键词]专业设置 政策环境 生态环境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简介]王志蔚(1961- ),男,安徽淮北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产业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叶川(1973- ),男,江西九江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美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改重点课题“注册制趋势下江苏省师专专业建设科学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GXM201101)

[中图分类号]G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030-03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和就业政策的改变,国家和地方政府集中资源,确保重点,加大对重点大学和特色大学的支持力度,而对地方师范院校涉及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专业的政策优惠逐渐弱化,这种形势迫使地方师范院校纷纷开始突破原有单纯的师范教育模式,向教育的非师范化、综合化方向转型。虽然国家制定了教师教育更加多元开放的教育政策,但目前师范院校仍然是教师教育的主体。地方师范院校虽然可以切分教师教育专业这块蛋糕,但位于学历层次低端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能够得到的份额是十分有限的。在教师教育专业市场需要逐步减少的形势下,发展非师范教育专业,拓展生存空间是师专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江苏省两所师专专业设置所处环境

(一)政策环境

截至2012年,江苏省还有两所师专,即连云港师专和泰州师专。连云港师专专业总数有34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11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3个;泰州师专专业总数34个,其中教师教育专业9个,非教师教育专业25个。根据《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未来十年,江苏省注重“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教师教育基地,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格局”。这个规划提出的教师学历要求,使两所师专本来已经减少的教师教育专业陷入了十分不利的境地。具体来说,未来十年,在江苏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强手如林的情况下,两所师专很难成为省重点建设的“教师教育基地”,很难跻身于“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性大学参与、职前职后教育贯通、学历非学历教育并举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开放性、多样化、高水平的教师教育格局”的行列中。

与职业技术学院比较,两所师专专业设置也处在一个不利的环境中。江苏省教育厅于2005~2007年对全省高职高专进行了第一轮评估。由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共同使用同一个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而这个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其评估的关键要素涉及支撑专业的建设目标、产学合作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因素,这对以培养教师为优势和特色而非教师教育专业刚刚起步的师专明显不利。

不仅如此,2010年12月22日,江苏省教育厅披露,从2011年起,江苏省探索实施高职招生注册入学制。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将率先试水,未来3~5年内,江苏省所有公办高职院校将全部纳入注册入学的行列,实现全面注册入学的最终目标。实行注册入学,高职院校虽然有了更多的自,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情况以及本校的专业结构和特点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可以招到更多符合专业要求的学生。但是,学校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吸引学生,而吸引学生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校设置的专业有没有竞争力,学生将来能不能就业,就业质量如何,就业后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如果师专专业占多数的非教师教育专业缺乏竞争优势,就业前景不看好,就会在未来的高职教育竞争格局中面临淘汰,学校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二)生态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淀,两所师专的教师教育专业已经根深叶茂,优势突出。而非教师教育专业起步较晚,大多依托于原有的教师教育专业,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既与传统教师教育专业相去甚远,也与职业技术学院无法相比。尤其是非教师教育专业的骨干教师主要由原来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师资转变而来,他们对高职类专业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还缺乏足够的准备和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和动力,造成非教师教育专业与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随着师范院校综合化的发展,滞后的非教师教育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两所师专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因素。

从外部环境看,两所师专专业设置还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江苏省生源逐步下降和基础教育对师资质量要求的提高。在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控制下,江苏省人口出生率有了显著下降。适龄人口下降,导致高考报名人数减少。2009年,江苏省高考报名人数为54.6万人,2010年为52.7万人,2011年为50万人,2012年为47.4万人。连续四年每年以2万人左右的速度下降。这一严峻形势意味着一些处在“末位”的高校将出现“生源荒”,最终可能会被淘汰或撤并。由于多年来师范院校不断为满足教师数量的需求而努力,现在中小学师资结构、师资状况已经实现了数量需要与供给的基本平衡,基础教育对师资的要求开始由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向。随着人口数量走入低谷,学龄儿童正在减少,中小学教师已开始过剩,教师资格认定的严格实施、教师队伍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建立与实行,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第二,两所师专面临着本专科院校的专业竞争。根据课题组调查,两所师专设置的专业与本省本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重复率很高。如果把同一地区的连云港师专与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泰州师专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非教师教育专业设置进行比较,两者专业设置分别重复11个和8个,分别占连云港师专和泰州师专非教师教育专业总数的79%和32%;如果把坐落在苏中的泰州师专与扬州大学、南通大学等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相比,两者的重复率高达78%;如果把坐落在苏北的连云港师专与江苏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专业设置相比,两者的重复率高达97%。可见,两所师专设置的教师教育专业完全被本地区本科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所覆盖,学历层次和办学条件明显处于劣势。

第三,两所师专的一些传统专业和热门专业失业率和失业量较高。如果参照2010~2012年麦可思《就业蓝皮书》关于中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数据,我们发现,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中,连云港师专有动漫设计与制作、小学教育2个专业,泰州师专有法律事务、英语教育2个专业;2010届高职高专专业失业量(前十位)中,连云港师专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商务英语、电子商务3个专业,泰州师专有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数控技术、会计5个专业;2011年度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前十位)中,连云港师专有语文教育、电子商务2个专业,泰州师专有语文教育、法律事务、计算机应用技术3个专业。上述数据显示,三年来,两所师专专业中,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较低,且薪资较低的高失业、风险型专业占十大红牌专业和十大黄牌专业的20%~40%。由此可见,两所师专的专业设置明显与市场需求不符合,缺乏市场调查,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正确认识。

二、师专专业建设改革思路

(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比例

师专要在诸多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当务之急是根据市场需求,准确把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专业和非教师教育专业的需求以及周边地区本科高校专业设置情况,办学规模,全面审视自身的办学条件和资源优势,以此确定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两大类专业的构成比例及其办学规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近年来对教师教育专业计划的控制要求,我们认为两所师专应把教师教育专业总数控制在30%~40%,其余60%~70%的专业应积极主动发展非教师教育专业。如果无视市场需要,因循守旧,依然把主要精力、主要教育资源投入到教师教育中,路子必然越走越窄。在专业布局调整上,我们既要反对不顾市场需求和就业前景,一味固守市场需求小、就业前景差的教师教育专业的僵化观念,也要反对放弃已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不顾自身条件,跟风设置非教师教育专业的非理。

(二)充分发挥教师教育专业多年积淀的资源优势和特色

师专要与本科师范院校错位发展,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重点办好国家急需的农村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专业,调整、压缩招收教育部和教育厅布控的语文教育、化学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学前教育列入教育事业发展任务之一,“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多种途径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多种渠道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高科学保教水平等十条措施。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2012]48号)文件提出要“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大力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工程,2015年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2020年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以上”“加强农村幼儿园建设,到2012年,每个乡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村级幼儿园都要建成合格园”,对于农村义务教育,要“在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学校建设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加大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依据国务院和江苏省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农村教育的迫切需要,以及2010~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提供的数据,师专应重点建设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中急需的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对于2010~2012年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因为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连续两年被《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亮出了红牌或黄牌,或者位居高职高专专业就业排行榜后列的语文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必须进行调整、改造或转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有什么资源就办什么专业的抱残守缺,也要反对缺乏专业调查和可行性研究,闭着眼睛捉麻雀的盲目行为。

(三)师专要顺应师范院校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要根据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优势,准确把握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壮大非教师教育专业。以连云港市为例,目前,未来五年,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将新兴产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海洋工程、光伏产业、现代中药、医用材料、纳米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生物质能、核电装备等产业,传统支柱产业将重点发展食品果蔬加工产业、石化产业、精品钢产业、重工海工装备产业等。那么,连云港师专今后要有所作为,专业建设必须紧密结合连云港产业,下大力气改造创新设置新专业,从师资、设施、设备、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夯实基础,以寻求突破。

笔者认为,非教师教育专业要对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等国家和省政府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群,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选择建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冶金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复合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技术、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城市热能应用技术、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工业热工控制技术、反应堆与加速器、节能工程技术、生化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药品质量检测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保健品开发与管理等专业;依托港口产业群重点建设航海技术、水运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海事管理、轮机工程技术、船舶工程技术、船舶检验、航道工程技术、船机制造与维修、船舶舾装、港口业务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集装箱运输管理、港口工程技术、报关与国际货运、港口与航运管理、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依托钢铁石化产业群重点建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精密机械技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焊接质量检测技术、激光加工技术、机械质量管理与检测技术、药剂设备制造与维护、服装机械及其自动化、武器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特种加工技术、机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高聚物生产技术、化纤生产技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等专业;依托食品加工产业群重点建设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储运与营销、食品机械与管理、食品生物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加工及管理、食品检测及管理、粮油储藏与检测技术、食品工艺与检测、食品工艺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测等专业。

[参考文献]

[1]陈晓春.江苏省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将试水“注册入学制”[N].新华日报,2010-12-24.

篇3

论文摘要:工程教育认证制度通过设定专业标准和连接专业准入制度,可有效提高高校工程专业教学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应从提升专业内涵、严格认证标准、建立衔接机制、加大专业学会参与等方面强化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与传统学科相比,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基础口径宽、方向分散和教师工程经验缺乏等特点,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从持续培养教师工程能力、强化学校专业特色等方面进行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工科在校生约7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但高等工程教育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陈旧、实践教学偏少和教师缺乏工程经历等问题,导致学生专业面窄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相关专业进行认证,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其作用正日益受到政府、高等院校和企业的重视[1]。 

国际上有3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性协议,即《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和《都柏林协议》。其中《华盛顿协议》签署时间最早、缔约方最多,是世界范围知名度最高的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也是另外加入两份协议的基础[2]。目前《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包括美国的abet(美国工程与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的ecuk(英国工程委员会)等13个组织,另有德国和印度等5个国家的认证组织为准签约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当年成立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可进行认证的工程专业数量已从4个增加到10个。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虽然其不直接进行工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也不直接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管理和雇用,但它通过设定专业标准为工程专业人才和就业市场实现无缝衔接,在二者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尽管“认证”的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工程专业的专业主义理想的实现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等学校的学术组织的特性和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功能,为专业发展和专业认证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专业人员的准备和文化萌生的制度环境。工程教育认证则通过规范学生的知识、技能与道德标准,为其进入工程专业领域提供了前瞻性的引导。认证制度与工程专业准入制度相连接,为专业市场的控制和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了基本“门槛”,反过来为学校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了质量先导,促进了学校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一、工程教育认证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我国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目标是保证和加强毕业生培养质量和促进高校通过修改教学计划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达到上述目标,认证机构需具有以下特点:(1)建立明确的学术质量定义以供被评估学校和教学计划去努力实现;(2)要求学校和教学计划必须提供关于学术质量和学生成就的一致、可信的信息以保持公众的信心和投资;(3)鼓励学校为改变和所需的改进而进行自我审查和计划;(4)采用适宜的、公正的组织化政策和步骤进行决策;(5)对其认证活动进行自我审视和检查;(6)拥有和保持可预见的和稳定的资源。 

认证机构需制定鉴定标准,以有效地保证学校或教学计划的质量:(1)与学校适应的专业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进行工程教育的能力、素质和道德;(2)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理论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等培养方式,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3)合理的师资结构和持续的教师发展政策;(4)充足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信息资源和校企合作;(5)学生发展管理体系,包括招生、就业和学生指导等方面;(6)教学管理制度,可进行过程控制与反馈;(7)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8)针对专业特色,提出具体化的专业标准。 

为通过专业认证,学校需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定,进行下列活动:(1)定义待评估专业的目标;(2)设计课程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3)根据学校和职业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产出。 

二、我国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工程的专业化进程和工程的专业制度的建立具有根本性、战略性的重要作用。结合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建设,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动我国工程职业的“专业化”建设,使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和工程师注册制度尽快形成“专业”的内生机制,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对专业本质和内涵的认识。对于工程教育中的“专业”特质和专业性问题,国内一些知名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并提出很多前瞻性的建议。朱高峰认为工程专业人才应接受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的全面素质教育[3]。文辅相和杨叔子等均提出改变工程教育中过窄的专业导向,建立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教育目标,让专业人才的成长建筑在较宽的知识面上[4]。对目前比较狭窄的工程教育目标体系进行基础性的调整,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伦理道德和责任教育、社会发展和工程影响等纳入专业教育的目标体系,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建立符合专业本质内涵和发展规律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作为对认证对象的状态和符合教育目标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基本依据,认证标准具有统一性、标准化和先导性的特征,对被评对象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第一个标准,就强调工程专业标准的规范性和开放性的统一,避免阻碍工程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全国工程教育的认证的组织体系,制定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评价原则、认证标准和程序。 

3.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州工程师注册制度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这两个制度的结合是工程专业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工程教育为工程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为工程师“入职”设置了最低“门槛”,工程师注册制度受到国家的市场庇护,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对应,保证了工程将促进公共安全、福利和健康作为最高目标的专业理想[5]。因此,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将为我国工程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4.进一步发挥工程专业学会的作用。作为专业发展的基本组织结构,专业学会可体现专业自律和共同治理的精神。目前,我国工程专业认证制度建设的基本模式是由政府推动的、包括专业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与的联合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在改革初期高度集中、快速推动和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与之相比,工程专业学会主导的认证机构专业性更强,更能及时反映行业对工程教育质量的需求,应为未来的发展方向[6]。 

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土木建筑、化学工程、生物学、气象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通过评价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用具体的工程、规划和管理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环境与资源,使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7]。 

由于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交叉学科的特点,相关学科间的方法和培养模式差别很大。如污水处理工程以给排水专业的传统工程方法为主,而城市环境规划则与城市规划的方法相关。尽管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但课程设置的深度相对母学科较浅,理论阐述较多,而实践设置相对较少,限制了学生在该方向应用能力的深入培养。而我国企业特别是工程类企业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引起环境工程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的错位。而工程教育认证正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使其达到工程师的基本水平。因此,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在原有培养方案宽口径的基础上,针对环境工程应用的某一主要方向,如污水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污染防治、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设备、环境评价与管理、环境规划等,通过提升学生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或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强化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避免其设计多而不精的问题。 

除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等少数高校外,全国绝大部分的环境工程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正处于成熟前的发展阶段。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本地区共有8所开设环境本科专业的高校分别为: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工学院和钦州学院。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其环境专业形成时期均较晚,均在20世纪90年代后。与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相比,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储备相对不足。且部分教师直接从博士阶段导入,与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相比,其参与企业的工程实践和工程教育经验均存在不足,也削弱了学生工程设计教育的效果。因此,对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专业教师,应建立持续改善其工程能力的制度。如支持教师直接参与工程设计、鼓励其参加注册工程师考试、利用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对教师进行工程能力培训和建立有工程经验教师传、帮、带指导年轻教师的机制。 

与传统的环境专业名校相比,地区高校各学科整体实力较弱,其环境专业多源于学校传统优势学科的交叉与延伸。以广西为例,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工学院等学校的环境专业均从化学工程发展而来,广西师范学院和钦州学院的环境专业均从地理学科发展而来,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则依托电子仪器专业,桂林理工大学的环境专业则从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等发展而来。不同学校的背景下,其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的特色也应有所不同。通过与学校强势学科的交叉,可有效提高学生在相关环境工程应用领域的竞争力,如化工学校可强化学生在其化学工程和工业中的环境工程治理能力,而地质学校如中国地质大学可强化学生在地学类环境工程中的能力培养,管理专业较强的高校则可强化环境评价和规划等环境管理应用领域。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地质专业和市政专业为其传统优势学科,通过与上述学科交叉,该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以培养废水处理和矿区土壤修复为特色。在课程设置中,强化水处理工程的理论和实践,并增加矿区土壤修复的选修课和实践课程,重点培养掌握废水处理工程和土壤环境修复工程等领域主要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 毕家驹.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正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2] 毕家驹. 走华盛顿协议之路[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6):38-42. 

[3] 朱高峰. 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1-9. 

[4] 杨叔子. 谈谈我对“cdio-工程文化教育”的认识[j]. 中国大学教学,2008(9):6-7. 

[5] 李茂国.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册工程师认证制度的基础[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9. 

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体系;课程群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1-5122-03

The Architecture Building Research of Practical Course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Such as Soft? ware Courses

CHEN Jian-yao, WANG Peng-fei, WANG Zh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Shaoxing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oxing 312000, China)

Abstract:In Vocational Colleges,the talent training goals should train with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technical talents to meet market and in dustry needs a foothold and source power. Therefore build the system of quality teaching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dea of relying on the Curriculum of resource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system. And the details of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n the course-building needs of teachers, lesson plans, training objectives, as sessment and appraisal system support.

Key words: talent training;teaching reform;course architecture;course group

高职院校软件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以软件开发、软件测试、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等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但目前企业的需求与学校的软件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1]:1)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没有紧密结合企业公司的应用领域的需求,造成一定程度的脱节。2)实践类课程群模式衔接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贯穿整体知识的体系与项目案例。传统的课程群体系知识点过于重复,有些知识体系不能合理有机地安排。3)学生企业实践实习活动与软件项目教学结合不紧密。软件开发的过程和理念,不能及时跟踪软件技术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造成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适应较大型软件的个人或团队开发。4)忽视人文教育和人际交流沟通和开发测试文档编写能力的培养。鉴于以上这些问题,开展网络环境下实践类课程为主线的优质教学资源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1网络环境平台与实践类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是目前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素养与能力的培养迫切需要改善高校的网络教学环境、优质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和方法。

1.1网络环境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助教助学平台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在网络平台中向学生提供辅助的学习资源和实践项目案例,已经成为强化课堂教学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补充。网络环境平台为学生开创丰富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实践类课程DIY自主研学平台和网络交互平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意识和互动交流能力。平台结构如图1所示。

网络教学环境实践平台主要体现如下内容[2]:

1)网络助学平台,主要提供扩展性的理论内容、实践类教学资源案例,立体化学习资源、扩充性资料、课程实习和实训实习活动资源。

2)网络交互平台,主要提供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和校企互动等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的渠道,如实践教学资源、教学案例等。

3)DIY自主研学平台,主要围绕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包含问题征集与、项目设计过程与实施思想、成果展示管理等功能。

1.2实践类课程体系构建

实践类课程群的选择和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课程群设置可以分为实践基础型、技能提高型、实战强化型和职业素养型。具体设置如图2所示,课程群体系内容以项目案例为主线,将学习情境分解到多门课程中学习,明晰每个学习情境对应的岗位工作任务。将每个综合性的任务分解为多个子任务,在能够完成子任务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综合性任务,进而推进到完成整个学习情境对应的任务,这种递进式的模式和课程实践模式增加了学生完成项目的成就感,拉近了课程教学和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3]。

同时将类似软件技术等实践课程进行整合划分,突出实践基础型、技能提高型、实战强化型和职业素养型等。学生通过一系列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体系的学习后,能够胜任企业公司的开发设计等岗位要求。

篇5

    1.课时和时间安排不合理该课程课时安排不宜过多和过少,开课时间应合理。课时安排在40~50学时为宜,过多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过少则不能完整讲授课程内容,亦不利于兴趣的培养。课程开设的时间宜在专业课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因为一方面可通过专业英语的学习巩固已讲授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基础可促进对专业英语课程的理解。

    2.授课与考核方式陈旧单一很多专业英语的课程讲授主要以英汉翻译为主,导致难以调动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不好。部分老师认为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无需使用多媒体设备,传统的板书仍是主要的授课方式,使得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课程结束后,笔试分数在学生成绩中所占比重大,无法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面全面综合提高。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

    专任教师应与学生及时、全方位沟通,了解学生需求和兴趣点,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大力强调课程的实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习兴趣,变被动接收为主动获取。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应选择学生兴趣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内容,相互渗透,学以致用。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应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特别应在专业知识讲授后补充专业英语的写作内容,至少应对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的写法进行介绍,以为后期学位论文的撰写奠定基础。

    应大力改进教学方式与手段。在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设定时应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适当设置部分双语教学课程,这样可使学生继续在高中英语水平基础上予以提高,亦可为专业英语学习作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式、互动式、参与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前10分钟”的教学方法。即由随机抽取的学生将某一环境问题或现象发言7分钟,互动提问交流3分钟。

    这一方面可以尽快带入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巩固专业词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当讲到全球变暖内容时,可让学生观看英文影片《后天》,然后组织分组讨论,这种集体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让所有学生进入英语学习的状态,每个同学都开口说,这样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另外,应分层次地开展教学活动。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英文和专业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专业知识的讲授应遵循由简至难、由浅入深的原则,从环境问题入手,再逐步讲授原理与技术。在讲授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等章节时可选择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选择合适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专业英语的讲授应涵盖环境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主要内容,素材应不断丰实和更新,在选择教材时应选择与本校学生水平相当难度的教材,并适当根据学校专业和区域特点补充有关知识。同时,应注重理论知识与前沿知识相结合,拓展学生知识面。除纸质书面教材外,应辅以多媒体教材,如录像、录音和图片等。教师应图文并茂,激发学习兴趣。

    可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可将部分章节设置成专题讲座,改变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如在讲授环境管理、环境评价等章节时可结合国内外实际,将内容改为讲座形式,由专任教师或该领域的专家参与讲授和讨论,保证课程教育的实效性。

    专业英语教学是整个大学英语教育从应试教育向应用教育转变的过程,如果此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仍停留在简单的笔试考核方式上是不妥当的。笔者发现在考核中应合理调整笔试所占比重。加大学生在课前资料准备、课堂讨论与互动中表现所占的比例,使得专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都能得以综合评价。

篇6

随着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也日趋凸显,熟练掌握英语已成为对高素质、综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国际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教育部2001年发出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在高校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环节推广双语教学。环境科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其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采用英汉双语进行环境科学教学对跟踪国际环境科学发展前沿、环境科学教学内容与水平,同国际接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开展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对于学生快速了解本专业研究的国际发展前沿动态,提高专业外语水平,增强学生阅读外文文献的能力非常必要。

一、开课对象

由于能够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环境科学导论这门课程涉及一些较深的环境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因此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知识,对于提高学生接受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已有的研究表明[1-2],目前由于受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还不是很适应,认为在大学低年级开展双语教学是不理想的。因此,综合考虑学生的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以往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我们将环境科学导论双语教学的对象定位为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他们在高中和大学一年级阶段对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在中学的地理和生物课有一定的接触,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同时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和适应,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完成了大学基础英语的学习,有些同学还通过了四、六级英语考试,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基础。这些都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的选择

为了做好环境科学导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根据学生的状况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环境科学学科的迅速发展使英文原版教材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环境科学教材的内容相对陈旧,尤其是环境科学双语类教材更是只有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的《环境学基础》,但是其英文内容相对偏少,只是对一些专业词汇给出了英文翻译。目前在我国已有较多影印出版的环境科学教材,考虑到教材的编写理论、内容安排、深度、涵盖范围以及教材的价格和课程学时数(本校环境科学导论为50学时)等因素。经反复比较,我们选用了由G.TylerMiller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LivingInTheEnvironment(ThirteenthEdition)(影印版),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材。这套教材为国外优秀教材畅销榜的上榜教材,面向大学生;编写理念较为新颖、结构合理,包括提纲、总结、复习题、思考题和关键术语,并给出相关网络站点资源,给学生课后拓展知识面和了解最新信息指明了方向。另外,书中信息丰富,除了常见的图表外,还有特写(close-up)、全球透视(globalperspective)等卡片式栏目转递丰富的知识。并且书中英文使用较为自然、易懂的语句,适合中国学生阅读[3]。此外,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该教材思维国际化、内容先进,部分章节的内容紧跟国际最新科研动态,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有重要意义,并附有相关内容图片光盘,使学生能更直接地理解抽象内容。不过本书也有不足之处:教学内容中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中国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较低;其次,价格较高,部分学生往往由于价格问题并未购买,这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有部分内容程度较浅,学生在初高中就已经学习完毕。所以,我们决定将该书相关重要英文部分在课前复印给学生。学生用书方面,配套选用了南开大学鞠美庭等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环境学基础》为中文教材。这样,英文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合使用,获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

由于LivingInTheEnvironment内容往往以美国问题为例,且部分内容程度较浅,所以,以该书内容为基础,从3个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删减和补充。(一)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如该教材中每章内容均有大量的案例介绍,这些内容国内的教材基本很少或没有,但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拓宽知识面非常重要,因此在本门课中将其作为重点介绍。(二)重点介绍环境科学领域的相关知识由于该书中涉及部分生态学知识,而本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有专门的生态学基础这门课;另外,由于中美教育的差别,其中一章关于能量的内容与我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学的内容有重叠,故将这部分内容删去,不做讲解要求。(三)注重中国和世界环境问题的接轨由于该书的案例分析多以美国为主,学生的认同感与熟悉程度不高,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补充了中国的环境发展现状,如中国的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问题的案例与分析。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双语教学的效果。环境科学导论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后,课时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首先确定该课程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动画、纯英文视频等方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但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板书时间,生动的多媒体画面还可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一些较抽象的专业知识。为此,我们收集了多个视频,如水污染、酸雨、臭氧层损耗、地球温室效应等。另外,还利用一些与环境相关的纯英文科幻影片加深同学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帮助提高英语听力。一般而言,双语教学分为:混合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汉语讲授为主,板书中的标题或主要结论用外文;半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以外文讲授为主,并采用外文板书;全外型双语教学,即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或外文讲义,全部用外文讲课[4][5]37-45。这3种模式对双语教师和学生要求的程度差别较大。鉴于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听力和口语表达普遍不是很好,加上还未开设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所以几乎没有接触过专业词汇。因此,我们决定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后进行教学,即选用国外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配套使用,部分教学内容采用英文教学,部分内容采用中文教学,英文授课比例占50%左右。多媒体幻灯片内容50%以上为英文,对一些难点和部分专业词汇或生僻词汇用汉语标注,讲授过程中以汉语为主,但夹杂50%左右的英语内容。另外采用渐进式教学,刚开始时的外语比例少一些,以后逐步加大。

五、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

要检验双语教学的效果,并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态,取决于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的建立。双语教学是将英语应用于专业课教学,使英语的学习与专业知识的获取同步[5]37-45,因此对它的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两方面的评价。根据任海蓉等的层递性评价方法[6],参照郑江、关瑞章的分级评价方法[7],对这门课双语教学建立了分级评价标准:(1)英语水平的分级评价标准:单词阶段(能认识和表达专业词汇)—句子阶段(能基本理解和初步表达专业的概念、原理)—完整的理解和自由准确的表达;(2)专业知识的分级评价标准:概念的理解—原理的理解—知识的应用。通过这个标准,设计了课堂提问、随堂测验、作业、考试等考核方式进行反馈评价。其中作业、随堂测验试题题目都是英文的,以评价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双语教学考试模式的研究显示,高年级学生认为试卷应以英文为主,低年级学生则认为应以中文为主;就答题方式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应当采用客观性试题用英文,主观性试题用中文回答[8]。由于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二下学期的学生,英语水平一般,因此我们将试卷内容的30%以英文形式出题,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用哪种语言答题,但是鼓励学生用英文答题。最后,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评价、感受和建议。这样,通过分级评价标准的设立、反馈机制的建立、考试模式的选择以及问卷调查的了解,使整个双语教学的反馈评价体系基本上建立了起来。

篇7

关键词:双语教学 多媒体环境类课程 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

环境科学领域各种新术语层出不穷,学生看不懂与环境科学相关的外文文献,听不懂报告,不能进行交流。同时,环境类专业主要招收理科学生,当前理工科的教学普遍采用汉语教学,英语教学只局限在学时有限的英语课。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制定了推动“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高职高专院校环境类课程涉及内容广,综合性强。在高职环境类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实现从公共英语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的转变,而且有利于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为确保环境专业双语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通过对双语课程的学习获得有效知识量,教师应采取科学的多媒体双语教学方式。

1 确立环境类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理念和目标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宗旨,以“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完善素质”作为教育目的,不仅强调双语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且注重扩展学生本专业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本领域专业术语及特殊语法,掌握翻译技巧。专业英语是基础英语在专业领域的延伸,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了基础英语对“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的要求,而且在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也结合了专业教学的发展脉络,组成了具有特色的高职课程体系。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专业外语的表达方法和词汇。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较浅显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形式,用英文讲授,重点和难点用中文讲解,组织中英文讨论课、案例分析。关注高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英语表达的逻辑性、条理性、准确性达到有机结合,学生最终能够掌握环境专业术语,具备基本英文沟通能力,查阅英文资料,能翻译简单英文资料,掌握环保仪器设备英文界面的操作等。

2 明确环境类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与国内课程标准配套,语言难度与我国高职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吻合,学校应自编环境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高职院校的环境类课程主要由环境监测、环境评价、环境法与执法、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工程技术、工程制图等课程组成的。因此,根据课程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与组合,补充难度适中的阅读材料,以扩展高职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课件中的英文内容要清晰、精练、重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可因专业课程设置、教师理解而灵活变动,另外,多媒体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长期存储,随时修改、增减,生动、精练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节省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能够直接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高效率,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的多媒体形式,是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等融为一体,以图形和动画、工艺流程为主线的。屏幕图像中新颖的色调、重点突出的文字说明,不但传播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使学生乐于学习。多媒体授课把“教”与“学”推向一个较高的境界,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3 探索多媒体双语教学评价的有效方式

多媒体双语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多媒体双语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评价。评价内容涉及教学课件、多媒体资源、多媒体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使用情况等方面。高职多媒体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大致有学生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自评等。因此,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评价,吸收专家、同行听课评价,结合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建立科学性、技术性、趣味性的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量化评价方法是难点,笔者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开展研究。

4 高职环境类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建议

教育部门与软件开发机构的联合将是开发多媒体双语课件的捷径。高职院校环境类课程的多媒体制作更侧重于环境工艺流程的展现,但是往往教育部门缺乏软件制作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软件开发机构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和精巧的教学设计。因此,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要在教学部门和软件机构双方联合的前提下进行,更有利于双语教学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定期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单位的双语教学观摩、双语教师研讨会以及软件开发机构培训会,及时总结、交流教改经验,探索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途径。这样才能使课件合理、适时、灵活、有序、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是渲染教学。

双语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可以使得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都明显的提高,是一个值得推广的好方法。总之,双语教育可以加强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使其成为“专业+外语”复合型人才。我们要认识到双语教学的深远意义,需要专业教师群策群力,发挥其专业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和合理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使双语教学达到专业、英语知识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宏丽.双语教学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03).

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素描 教改

素描课是所有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和艺术设计)所含各专业的造型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造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意能力。在艺术设计学科里,由于各专业研究领域、工作任务和服务对象的不同,对专业技能的需求与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在素描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专业对绘画技能的特殊需求,对素描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下简称环艺专业)的素描课教学体系也应具有自己的专业特征。

一、环艺专业素描课教学体系的现状

在艺术设计院校,素描课的教学工作归属于基础教研室,其教学体系多实行各专业统一的标准。虽然近年来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们在不断地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将传统写实素描扩充为结构素描、新表现素描和创意素描等),但这些改革和探索多数只是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或在“形式美感”上做一些“跨界”的练习,仍然缺少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更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就造成了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缺少整体性与延续性,后续课程教学中仍需对前期的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梳理的现象。

二、环艺专业素描教学体系的重建

(一)师资的重建

许多艺术设计院校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是从绘画专业(国、油、版、雕)毕业的研究生,他们有着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可其中较少有人经过装饰美感的系统训练,对艺术设计各专业的专业知识也不太了解,因而造成素描教学基本沿袭绘画专业的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环艺专业建筑速写课为例,建筑速写是环艺专业造型基础课中的一个重点,其教学目标是通过以建筑为主题对象的描绘,去训练学生观察的方法、概括归纳的能力、线条的表现力以及快速表达的能力。在训练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建筑风格和建筑结构问题。授课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哪些是该建筑的典型特征,哪些是要重点表现的,哪些是应舍弃的。例如,悬山或硬山屋顶结构特征的区别在哪?房屋构架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房屋的大门是广亮式还是金柱式?而目前建筑速写课的现状是训练中常忽视绘画的主题;缺少对写生对象的深入研究;仅仅是借用建筑的概廓,沉溺于研究和玩味线条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从教师授课定位和专业知识培养着手。教师授课的定位即将基础教学的教师与某个专业固定对接,使之参与到专业教研活动中来。让教师充分了解该专业整体的培养目标和授课计划,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的放矢,使基础课教学更具专业针对性;教师专业知识的培养即培养所授专业的专业知识。这虽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但对于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建设、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建设和教学效率、教学效果的提高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建

随着科技的发展,环艺设计师的绘图工作多数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但在绘制创意草图、讨论图纸和方案沟通时,还是需要手绘表达的能力。因此,根据专业的需求,在素描教学上应削弱素描写实再现的训练,注重培养通过准确的结构、简练明确的线条、适当的取舍重构组织出一幅符合形式美感的作品的能力。

1.科学的透视方法——将画法几何的知识与传统的素描技巧相结合

在传统素描的写生中通常采用“目测式”的观察方法和分析方法,其感性认识大于理性分析。在环艺专业的素描教学中,为了表现出真实的空间比例关系,必须采用科学的计算和推算方法去画透视——将画法几何知识运用到素描透视的画法中去。例如:透视面的分割可采用“任意等份分割”“任意等份延续”法;用“八点求圆”法来画圆的透视。此外,还有平行透视M点求进深画法、M点成角透视画法、CV点平面图投影透视画法、K线法、等分已知透视弧线画法等。①

2.合理的质感表现——强调符合专业要求的细节

(1)避免材质的过分表达

传统的写实素描通常逼真地再现生活场景或表现画家的某种情绪,有时甚至会表现对象的残缺、凌乱和破败。而环境艺术设计师手绘图中的材质表达,具有说明性、概括性和装饰性。说明性即准确说明材质的细节特征;概括性即表现材质的普遍特征而不是强调与材质无关的局部细节;装饰性即将材质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装饰性的表现可以概括为“新、净、准”三原则。“新”即材料的崭新感;“净”即空间环境和材料的洁净,通常会强调或夸张材质的反射;“准”即准确表现材质的普遍特征。

(2)强调材质的细节表达

环艺设计图中的材质表现一方面需要概括,另一方面需要深入刻画。概括即舍弃与材质特征无关的信息;深入即抓住材质本身的特征。在深入刻画材质特征时,不仅要表现不同种类的材质区别,还需表现同类材质中不同品种的一些表面特征。如表现木材饰面板时,不仅要画出木材的质感,还要画出材质树种的各自特征(松木、胡桃木、枫木、树瘤等)。

(三)课程设置的重建

我们在进行素描课程的改革时,不应只局限于一门课程的调整。培养计划是个完整的体系,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率和成果。例如“建筑初步”和“建筑史”等课程可先于“素描课程”教学,前期教授一些建筑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在素描、色彩和风景写生等后续课程中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去理解和表现描绘对象。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分工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对设计师职业技能提出“高、精、新”的要求。因此,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也在时刻追随着社会需求的脚步。素描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已经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随之应是不断思考与实践,以探索出更适合专业需要的基础教学体系。

(注:本文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课题《环境艺术专业绘画基础教学与专业技能需求对接的探索》成果,项目编号:YK11-06-08)

注释:

篇9

金工实习过程中传统的车、铣、刨、磨、钳、铸、锻、数控车等金属加工工艺,使学生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掌握工具、夹具、量具的使用,培养学生工程意识、产品意识、质量意识,为学习后续课程及从事机械设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与课堂灌输的理论课不同,学生在金工实习中是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知识,是一系列非常具体生动而实际的过程,这对于工科类各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乃至未来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金工实习在工厂里进行,实习学生首先必须学习安全制度,接受安全教育,严格遵守厂规厂纪,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安全实习、文明实习,在实习中养成严于律己的好习惯,通过随时发现和纠正实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违章操作和事故隐患,初步建立起安全、环保的工程意识,既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自觉性,也培养了大学生敬岗爱业的精神,有益于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习操作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工艺技术问题,需要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独立分析,进行工艺方案的比较,解决问题,分析错误,提炼方法,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中有具有一定的好奇心,它表现为好奇、探索、操作和掌握。对于求知欲强烈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实践操作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对相关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致力于用工程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研究对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以及对造成污染的放射性物质、热、电磁波等的防治技术。建设项目有关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包括为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所建成或配备的工程、设备、装置和监测手段,各项生态保护设施等,系统学习工程制图与工程设计专业知识,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手操作机械、加工设备等实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环境专业相关的先进技术、先进工艺、先进方法及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模式,树立工科概念,培养工程意识,达到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了解行业污染特征,细化工程防护理念

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通过污染源调查,可准备获取企业污染物产生总量、回用、削减量,并筛选出企业的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为从源头消减污染,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控制减少污染提供依据。但行业不同其生产流程、产品及污染物都各不相同,学生通过生产一线的工业见习与参观,了解不同行业污染特征及防护对策,初步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环境类人才要具备专业意识,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找出与环境现象、环境问题及人类环境行为相关的理论原型或依据,分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和症结。这种专业知识是普通公众或非环境类专业人士所不具备的,必须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

三、培养环境专业意识,激发专业使命感

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是专业意识的渗透,专业责任心的强化,通过生产一线的实习,让学生了解社会的现状与需求,感受环保的迫切性,必要性,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建立品质意识、培养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专业意识的激发下,通过专业知识的分析,进一步提出解决环境问题及相关人类环境行为的思路方案和优化建议。这种专业能力是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学习和实习所形成的、环境类人才所特有的优秀专业素质,提高金工实习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初步树立学生环境专业意识。

四、了解专业现状,校准职业定位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元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激烈的岗位竞争等,无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引起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和心理失衡。目前,大学生毕业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尤其淡薄,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参加金工实习是他们第一次走进工厂,拜劳动者为师,向工人师傅学,并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参加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同时接受社会化生产的熏陶和组织性、纪律性的教育。他们将亲身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通过在生产车间的实地实习,培养学生为企业服务的理念,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从而实现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并很好地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对于大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勤奋创新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理工科的金工实习时间一般为1-2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日益重要,金工实习内容也迄待改革:首先工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数控加工、激光加工、超声加工、塑料成形、电极氧化等新工艺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应该在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实践基础上,增强创新设计和先进技能训练。即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现代机械制造过程及水平的完整认识,也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其次实习对学生的培养面过窄,学生实习对工程实践过程中相关环境要素及环境污染来源缺乏深刻印象,应扩大认识实习教学的比例,积极拓展机会组织学生到先进企业参观学习,使学生对不同行业部门工厂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有更多理性认识。另外,实习中的教学方法缺乏启发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结语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工程;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7-0169-01一、环境工程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积累,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掌握,通过课堂,由教育者对课本知识进行讲解,对于工程上的结构,施工流程,施工工艺,通过举例说明,主要是平面化教育,有一定范围的教育。教育针对的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对工程力学,化学,化工掌握,对于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招投标及工程预结算以专业知识,用专业规范教学,以专业方法来计算,得出结论,传统教学加强对科学的掌握,对技术原理的掌握,对规范要求的掌握。 

二、传统教学特点 

在过去的高职院校教育中,提升学生自身素质文化素养是重点。环境工程学致力于化学与环境污染治理,注重理论知识提高,对化学、生物科学知识掌握。但是在传统教育灌输下,了解了技术原理,结构的力学原理,以及规范要求,不是根据经验施工,设计,而是依据规范要求专业规范施工。 

传统教育的优点在于学习最正规的理论,让工程行业更加规范化,通过在学校的教育下,有了一群会在实际工作中以国家规范,理论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与施工者,提高行业整体标准,守住底线,提高素质。 

三、传统教学的缺点 

(1)抽象化:根据书本知识来进行讲解,用专业化术语讲述专业化知识,抽象,难以理解。环境工程学包括普通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等。这些专业课知识对于没有接触过的人来说是及难懂的,难以在大脑思维形成图像。而课本更是以较为专业的话语在解释工程学,传统教学根据课本在教室内进行教学,学生只能知其然,如何更好的知其所以然就成了学生求学道路上的难题。 

(2)局限化:传统教学在部分知识点上,只能讲述工程局部,对于工程的细节,由于缺乏实践,缺少实物,以及课时等各方面原因,这些最基础的工程概念,学生无法了解。这也是受高等教育者与工程上一线工人的区别,他们有经验,而学生只有理论,但要想透彻学习工程学,课本上的点是不足以盖面的。传统教学注重的是知识培养,但书本中科学理论讲述的知识很局限,要想真正理解,需要实践与探索。 

四、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定义 

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是一种教学改革,由字面意义可知道,环境工程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融入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加入需要实践的课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在传统教育中重点是理论的掌握,而实践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五、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积极响应国家政策 

案例1:太原科技大学化工与环境安全专业开大量实验课程,如空气质量检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等。学校为学生购买大量实验器材,实验课要求学生对专业相关实验流程熟练掌握,能够自主,独立完成相关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分组进行实验,团结互助,共同学习,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监督指导作用,为学生讲解实验设备的使用,如何规范操作,整理相关数据[1]。在实验完成后,学生根据指导教师要求,依据课本及相关规范,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得出相关环境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太原科技大学实验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专业处理实验数据的效果。最后有指导老师对整个过程给予评价,对数据处理进行批复。 

课本教育,知识,总不如动手实践来的真实。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大势所趋,形式推动下的教育改革。由案例1可见,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加扎实掌握实验过程,在社会上,能够对实验熟练运用,及对数据的处理,可以更好对口社会职业,更好,更专业服务社会。实践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知识,更能促进师生交流,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指导教师能够在过程中能够了解实践中,学生难以掌握的难点及容易出错的细节,以便更全面为学生讲解。 

(二)增加学生动手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 

案例2:某高职院校在教学时间内设置实训周,在实训周内,为学生布置任务,时间由学生支配,指导教师负责为学生讲解所需要的知识点,然后为学生布置任务,在实训周内,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网络及实地考察,完成相应任务。在测量实训周内,学生通过对校园内建筑的测量,收集整理数据,完成放样等工作。学校建设小规模施工场地,有学生分组进行小规模施工,对工艺流程有了深刻了解。在实训周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训成果,由指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实训答辩,通过各方面考察,为学生打分[2]。 

学生学习效率低,原因是不够自觉,学习不够自主,没有积极向上的探索知识。用实践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环境工程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科学知识运用在何处,只有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途,才能更好学习。 

在当今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极大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学生如何脱颖而出,与本科生抗衡,那就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进入公司后能够尽快上手公司事务,有强大科学理论支持,有较高动手能力,特别是环境工程类,对职员的实践经验要求更高,在工程上,没有实践,只是理论知识,是绝对行不通的,所以,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正好补足了学生在学校缺乏实践经验的缺点,提高了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