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施萍,1957年生,中国-澳大利亚《促进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儿童保健管理》项目国家级专家,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专家带你练,全科医师实用技能培训项目主讲人,中华预防医学会辽宁儿童保健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儿童保健和疾病诊治工作近30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制定了“儿童保健服务规范”,规范的实施对明确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儿童保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提高儿童保健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保障儿童获得基本保健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和意识明显增强,医学科学的发展也对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儿童保健服务规范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委托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自2006年8月开始修订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经多次调研、讨论和征求各地意见,于2009年10月30日定稿。2009年12月17日卫生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印发《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机构,全科医生作为在基层卫生机构工作的人员,有责任有义务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利用现行社区进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力条件,承担起全科医生社区儿童健康维护的任务,逐步实现全科医学赋予全科医生连续性、综合性、可及性等服务目标。
范围
本规范所涉及的儿童保健对象为0~6岁儿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基本保健服务,包括出生缺陷筛查与管理(包括新生儿疾病筛查)、生长发育监测、喂养与营养指导、早期综合发展、心理行为发育评估与指导、免疫规划、常见疾病防治、健康安全保护、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儿童保健管理包括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和学龄前集体儿童卫生保健管理。
职责
妇幼保健机构 妇幼保健机构是辖区内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妇幼保健的技术指导中心,承担对下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业务培训和工作评估,协助开展儿童保健服务。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推广儿童保健适宜技术。按照《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要求,对辖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进行业务管理、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考核评估。做好儿童保健信息的收集、汇总、上报、分析、反馈和交流等管理工作,做好信息统计工作的质量控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建立健全婴儿及≤5岁儿童死亡和出生缺陷监测系统,建立残疾儿童筛查和报告制度,开展儿童死亡评审工作。对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开展调查与科学研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根据当地儿童保健工作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任务。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开展与机构职责、功能相适应的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技术服务。掌握辖区内儿童健康基本情况,完成辖区内各项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的收集、上报和反馈;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儿童保健服务、信息收集、相关监测等工作进行指导和质量控制。接受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工作评估。
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下,开展或协助开展儿童保健健康教育,收集和上报儿童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数据。
胎儿保健 动态监测胎儿发育状况,为孕妇提供合理膳食、良好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的指导,避免或减少孕期有害因素对胎儿的影响,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
新生儿保健 新生儿出院前,由助产单位进行预防接种和健康评估,根据结果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开展新生儿访视,访视次数≥2次,首次访视应在出院7天之内进行,对高危新生儿酌情增加访视次数。访视内容包括全面健康检查、母乳喂养和科学育儿指导,发现异常,应指导及时就诊。按照《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保健
建立儿童保健册(表、卡),提供定期健康体检或生长监测服务,做到正确评估和指导。
为儿童提供健康检查,1岁以内婴儿每年4次,1~2岁儿童每年2次,≥3岁儿童每年1次。开展体格发育及健康状况评价,提供婴幼儿喂养咨询和口腔卫生行为指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
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中重度营养不良、单纯性肥胖、中重度贫血、活动期佝偻病、先心病等高危儿童进行专案管理。
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咨询。
开展高危儿童筛查、监测、干预及转诊工作,对残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与指导。
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重点对龋齿、听力障碍、弱视、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要求
专业机构 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机构必须为卫生行政部门已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保健机构。
专业人员 从事儿童保健工作的人员应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并接受儿童保健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在岗人员需定期接受儿童保健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
业务用房
县(市)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 儿童保健管理用房:开展儿童保健群体工作和信息资料管理业务,房屋面积各≥15 m2;儿童保健门诊用房:儿童保健门诊应相对独立分区、流向合理、符合儿童特点;应设立分诊区和候诊区,总面积≥100 m2;儿童健康检查门诊诊室≥2间;专业门诊用房根据所开展的专业需求确定。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当地儿童保健需求、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业务量配置用房,面积参照本规范执行。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开设儿童保健相关专业门诊,根据业务工作量参照本规范执行。
各专业门诊设施设备 根据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内容,配备必需的基本设备和设施。
评估
篇2
(一)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
(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以下称基层医疗机构)。
二、目标
(一)20xx年,启动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10%的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二)20xx年,40%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20xx年,所有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和80%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四)20xx年,所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儿童保健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标准。
三、内容
按照《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评分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见附件)的要求,建设工作的内容包括:人员资质、儿童保健门诊管理、诊室设置、房屋面积、设施设备、服务内容及质量等。
四、工作职责
(一)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估。
(二)市儿童保健所。负责全市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及质量控制。
(三)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和考核评估。
(四)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负责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工作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质量控制及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儿童保健门诊,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按照《标准》要求,设置儿童保健门诊,配备相应设施设备及相应资质的卫生技术人员。
五、评估标准、权限、方法及步骤
(一)评估标准
依据《标准》对各级儿童保健门诊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标化赋分,得分85分以上(含85分)为规范化,70-84分(含70分)为合格,69分以下为不合格。其中机构执业许可、人员资质是评价的必备条件,有一项不达标者视为不合格。
(二)评估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察看、业务考核等方法进行评估。
(三)评估步骤
1、自评:开展儿童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对照《标准》进行建设并自评,自评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
2、评估:市卫生局组织专家对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申报单位进行评估、认定。县(市)区卫生局组织专家对辖区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申报单位进行评估、认定,并报市卫生局备案。
六、结果应用
篇3
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儿童体检规律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体检性儿童保健组,对照组为不规律儿童保健组,每组90例儿童,对两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社区儿童保健对18个月内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影响,规律性社区儿童保健对优化儿生长发育情况,减少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社区儿童保健 18个月内儿童 生长发育 营养性疾病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58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1-0348-01
社区儿童保健对儿童正常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对儿童进行整体和连续的健康管理,有利于促进和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 [1]。18个月内的儿童处于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儿童进行有效、规律性的保健和体检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控制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2]。本文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儿童保健对18个月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参与社区儿童保健并建立档案的儿童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6例,女性84例,年龄在3~35天之间,平均15.8天,根据儿童体检规律性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日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社区儿童保健从母婴出院办理“母子保健卡”开始,在24小时之内对新生儿的情况进行家庭随访,同时对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的溢出、正确的哺乳方法等保健知识的宣教,同时结合相关的儿童保健准则对儿童进行全面、定期的体检,体检时间为儿童出生后1、2、3、4、5、6、8、10、12、14、16、18个月,体检的内容包括生长发育情况、喂养、智力发育、以及口腔保健和疾病检查等,应用儿童保健电脑对儿童的体格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如发现儿童发育发生偏差就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对儿童营养性贫血以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的发生进行观察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对两组儿童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体质量和身高等生长发育情况做出详细的记录,同时对两组儿童营养性疾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以供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0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X2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P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6个月、12个月以及18个月的体重和身高等生长发育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儿童,观察组儿童在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儿童营养性儿童发生情况对比分析
*注:与对照组比较,P
3 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一系列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健康均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而儿童的身体器官尚未成熟,免疫力和抵抗力还较差,在缺乏保健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营养性疾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一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对儿童保健进行一定的探讨和分析 [3]。
随着对儿童保健重要意义认识的不断深入,社区也应该加强对儿童的保健,从多个方面对儿童进行定期的体检,同时,也要对儿童的家长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和方法宣教指导,进而提高儿童的生长发育质量 [4]。18个月以内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社区儿童保健要对将这一阶段的儿童作为保健工作的重点,对有生长发育不良以及营养性疾病的儿童进行及时的饮食调整和治疗,为儿童和其家庭进行全面、便利的保健服务,通过优质的社区保健为18个月之内的儿童提供良好生长发育的保障 [5]。
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营养性疾病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周彦文.2~3岁儿童父母儿童保健知识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期刊.2012,12(28):201-202
[2] 熊甲赛,胡涛.社区1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应用效果探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期刊.2011,20(07):213-214
[3] 陆红珍.提高社区儿童保健工作,促进儿童身体健康[J].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1,11(08):187-,88
篇4
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卫生院 浙江省余姚市 315412
【摘 要】目的:研究和探讨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为日后提高儿童保健率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 年3 月到2014 年3 月参与我院组织的社区儿童保健活动的儿童312 例,根据儿童是否规律积极地参与活动,分为对照组(不规律参加儿童保健活动)儿童156 例,观察组(规律参加儿童保健活动)儿童156 例,对比和分析两组儿童的健康情况等。结果:1 岁时对照组患儿体重9.45±1.04kg,身高73.91±2.34cm,血红蛋白检查≥ 110g/L 共122 例;观察组患儿体重10.51±1.12kg,身高76.56±2.61cm,血红蛋白检查≥ 110g/L 共138 例,且均P < 0.05 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结论: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对儿童的生长发于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 社区;1 岁小儿;儿童保健;效果分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社区儿童保健,成为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 岁儿童社区保健的主要内容包括[1]:
(1)对贫血、肺炎和腹泻等重症疾病进行检查和预防。
(2)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对精神和智力发育进行初步的评估等。
国外文献报告表明,社区儿童标间可以提高儿童语言和行为的发育,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对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2]。本文主要研究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 年3 月到2014 年3 月参与我院组织的社区儿童保健活动的儿童312 例,男150 例,女162 例,平均年龄6.6±2.3 个月。根据儿童是否规律积极地参与活动,分为对照组(不规律参加儿童保健活动)儿童156 例,男75 例,女81 例,平均年龄6.7±2.1 个月;观察组(规律参加儿童保健活动)儿童156 例,儿童156 例,男75 例,女81 例,平均年龄6.5±1.9 个月,且均P >0.05 两组儿童性别和年龄等无明显差异,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1.2 方法
根据社区儿童保健的统计资料和档案,调查儿童参与社区保健的情况,并统计1 岁儿童的参保次数、母乳喂养情况、出生时和1 岁时的身高体重、是否患有佝偻病和血红蛋白检查情况等。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0.0 软件将临床诊断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件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算P 值并对差异值进行分析,若P < 0.05 则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分析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2 结果
由表1 可知,1 岁时对照组患儿体重9.45±1.04kg, 身高73.91±2.34cm,血红蛋白检查≥ 110g/L 共122 例;观察组患儿体重10.51±1.12kg, 身高76.56±2.61cm, 血红蛋白检查≥ 110g/L共138 例,且均P < 0.05 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因此,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对儿童的生长发于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3 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 结果表明,1 岁时对照组患儿体重9.45±1.04kg, 身高73.91±2.34cm,血红蛋白检查≥ 110g/L 共122 例;观察组患儿体重10.51±1.12kg,身高76.56±2.61cm, 血红蛋白检查≥ 110g/L 共138 例, 且均P < 0.05 差异值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综上所述,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对儿童的生长发于具有促进作用,能够减少疾病发生的概率,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戴艺, 刘素珍, 隋亚莎等. 社区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09,6(24):552-555.
[2] 卢浩棠, 卢爱仪.1 岁小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探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4,3(12):82-83.
篇5
【关键词】 基层;儿童;健康管理;缺陷分析;对策探讨
在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理念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及卫生部2009年12月《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相继出台,儿童保健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我院儿童保健实践工作已近20年,作者在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实践中发现了诸多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儿童健康保健管理的工作,如何组建系统管理的质量体系,怎样提升儿童健康管理水平的问题,如何制定监测——评估——指导——干预与治疗——信息平台为一体的操作流程,以达到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要求。现本文对儿童健康管理的现状、缺陷及风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探索对策,以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的儿童健康管理的目的。
儿童健康管理包含了:儿童亚健康、儿童早期发展、儿童健康教育、营养指导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操作。现在直接针对儿童健康管理的表述文献所见不多[1]。我国儿童健康管理的实践工作已有20多年,但理论研究发展较晚,2009年国家卫生部才正式出台《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本文作者通过20多年的保健工作讨论分析后综述如下。
1 基层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与现状
目前,基层儿童保健的管理模式多样化,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医院、社区乡镇等的管理模式各自为阵,其保健内容不尽相同,尤其是社区基层,基本是检查最基本的内容,过去常以单纯的“查病“、年度例行体检等为主的体检模式;保健内容简单,未能做到长期有序的监测及指导,0-6岁各年龄段的心理行为评估、营养促进、疾病筛查、意外伤害防范以及五官保健,高危儿、特殊儿专案管理等均不完善,现在单位之间相互没有信息交流的平台,均以过去的常规操作持续进行工作,相当一部分仍沿用全纸质档案管理。
2 儿童保健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基层保健工作者对儿童保健管理的理念认识不够,管理模式较为陈旧,思维拓展不够,对管理的内涵、操作流程、运行模式、技术指导、实施标准、风险干预、质量保证等均不完善。基本属于实践中探索管理经验,均缺乏一套相对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体系[2]。
2.2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属地内无统一规划要求,管理体系尚未健全。例如:基层妇幼保健医院、医疗机构、社区与基层诊所等到底该如何划分职责、有序互动,怎样发挥各自的优势和潜力[3];就竟该如何管理健康档案,而程序化、合理流程、各自的优势与潜力,无信息沟通平台,保健功能模糊致儿童保健漏检。
2.3 信息服务平台未建立,未建立网络平台共享,内容各自为政,流程各异,标准不统一,存在管理模式不规范,大多数由电脑由公司开发,缺乏专业人士参与设置流程及内容,一些基层仍然沿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明显落后。
2.4 一部份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大多数从业人员未经过专业培训,业务水平及技术操作参差不齐,兼职人员比例大,因而不能真正有效保障健康保健质量,导致检查和评估欠规范,指导和干预不到位。
2.5 特殊儿童管理尚不规范,各基层医院、妇保院、医疗机构缺乏信息沟通,缺乏有效的转诊或双向转诊流程、无具体指导意见,导致区域内流动的婴幼儿保健脱管或未受随访。
3 探讨及对策
3.1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管理系统,优化儿童保健流程 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儿童保健管理体系,注重儿童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规范(0-3岁儿童)》和2009年国家卫生部《儿童保健工作规范》的规定(试行)》标准,以0-3岁的婴幼儿体格发育正常、行为能力较好、社会适应力良好、有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情感、具有主动、高效的学习和博奕能力,发育商高达到或超过生理年龄等为目标,优化儿童保健流程,把好保健管理质量关。
3.2 进一步提高儿童保健管理的理论和技术研究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管理的实践已有20多年,但其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还不成熟,比较滞后,虽然现在的国家、卫生部、行业相关专家,提出了管理内涵、技术操作、运行模式、管理内容、保健指导、风险预防干预等,但目前仍未出台规范而完善的理论系统。所以需进一步加大其管理理论的研究。
3.3 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其培训学习 从事儿童保健管理的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应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素质,对未经专业培训学习的人员进行儿童健康管理的理论学习机技术操作进行规范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3.4 加大地方经费投入,配置相应的基础设备 希望政府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重视基层保健管理,特别是市级以下妇幼保健机构的基础设施落后[4],应予重点投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配置基础设备,确保儿童健康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二0一二年十月十六日)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杂志编委会,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初步共识[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3):141-143.
[2] 黄建始,陈君石.健康管理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杂志,2007,1(1):8-12.
篇6
儿童保健工作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其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童保健工作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卫生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实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和人口素质。但是,在广大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就此简述如下[1]。
存在问题
儿童保健观念滞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也明显升高,但是在基层医院儿童保健的观念较发达地区仍十分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社会关注度低,主要体现在广大人群对保健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和社会宣传度偏低两方面,尤其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更是不能及时、正确地接受婚检和胎儿期检查,流动儿童比例明显升高,致使一些先天性疾病患儿出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②医务工作乏力,虽然儿童保健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但是服务项目普遍简单,主要还是以单纯的体格生长为主,此外,即使是正规的综合医院也很少有专门的儿童保健科室和专业人员,在整个儿童保健工作的执行力度上也显得非常乏力[2,3]。
儿童保健制度疲软:儿童保健工作应该是以家庭为基础,包括优生优育,预防疾病、合理喂养与营养、心理咨询、生长发育监测、五官保健等多项服务措施的一系列综合服务。事实上,在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只能停留在疾病筛查和生长发育检查等非常有限的范围,更兼流动人口比例的增加,甚至一些婚检和胎儿筛查也被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儿童保健制度的疲软,缺乏足够的宣传和制度规范,儿童保健选择的主动权主要由广大人群自由掌握。此外,儿童保健的保障制度也非常局限,致使流动人员不能及时得到合理的服务[2~4]。
儿童保健设施匮乏:儿童保健项目所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所需要的硬件设施也非常高,尤其是一些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往往需要CT、MRI,甚至需要基因水平的诊断,而这些设施在基层医院很难达到要求。具体工作中,由于儿童保健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以筛查为目的,许多检查项目的结果没有明显异常,真正筛查出阳性结果的病例相对较少,家属很少积极进行全面筛查,服务内容明显减少,许多保健设施的适应性也大打折扣。但是,保健设施的匮乏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去认真关注[2]。
缺乏专业儿童保健人员:虽然保健工作的进行需要依赖一些检查来判断,但是专业人员的缺乏在基层医院非常显著,据相关资料显示,即使在发达地区,专门从事儿童保健的人员只能占到儿科医务人员的12%以下,甚至更少,在基层更是少之又少。事实上,在具体的保健工作中所突显出来的服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也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保健项目的全面性和质量性,同时也制约着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和长远发展,因此,组织儿童保健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显得非常必要[2,5]。
对 策
参考发达地区儿童保健工作的实施,笔者认为虽然基层医院的保健工作收到很大制约,但是仍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予以改进。
改进服务项目:随着经济的发展,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也应随之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增加体检次数,1~6个月每月体检1次,更利于及时发现婴儿发育上的偏差,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②检查项目从以前单纯的体格生长检查发展到了心理发育指导,开展小儿早期教育;③对小儿喂养及营养状况的评价及指导更全面;④健康教育方法要灵活,促使家长保健意识的提高,以期主动参与亲子活动[1]。
提高服务水平:包括努力提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两方面,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儿童保健工作和宣传工作中来,注重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筛查诊疗活动。目前,很多初步筛查的疾病相对比较简单,只要详细检查即可以早期明确,从而减少漏诊病例,而具体工作中很多漏诊病例仍然比较明显。因此,定期的进行保健人员培养显得非常必要[2]。
社会共同参与:儿童保健的全面、顺利进行绝非单纯依靠儿童保健工作人员,而需要包括儿童自身、家属、社会等协同合作来完成,尤其是儿童陪护人员和幼儿园监护人员的仔细、积极的配合。儿童许多日常行为方式和心理变化往往提示着某些疾病的存在或即将发生,比如膳食结构、睡眠质量、精神状态等多项内容时常是儿童期一些疾病的重要提示,而这些内容只有陪护人员细心、全面地掌握才能准确的提供给保健人员,以便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值得指出的是,组织专门的儿童保健宣传和教育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流动儿童的教育工作更加紧迫[1,2,6]。
儿童保健工作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其全面、顺利的实施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事实上,在基层医院的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但是只要能引起医务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入配合,仍有着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参考文献
1 曹务莲.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调查研究,2010,7(13):171-172.
2 刘湘云,陈荣华.儿童保健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06.
3 段建华,王惠珊.中国流动儿童分布及卫生保健状况[J].华南预防医学,2010,36(1):57-60.
4 何能清,黄俊芳,贺卫权,等.新型社区儿童保健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社区卫生工作平台,2010,13(7A):2169-2174.
篇7
关键词 社区 居民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前的准备
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护理部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要求健康教育不仅要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行为学、伦理学、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康复学等专业知识。掌握不同疾病的基本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补充吸取一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使之能够胜任健康教育这一角色。
对健康教育者素质要求:要求护士具有高度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接待居民热情有礼,态度温和。利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与居民进行交流,了解居民需求。
社区健康调查:深入居委会和入户调查,根据调查资料为社区住户建立家庭和个人健康档案,确立社区诊断,明确工作目标。
健康教育方法
设立健康课堂:根据社区居民的健康情况,制定健康宣教内容,每天8 小时滚动式为居民播放宣教录像,每月为居民举办健康教育讲座4次,针对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谱,请专家为居民传授预防保健知识。并有针对性地举办对重点人群的各项专题讲座,如“老年人保健讲座”、“孕产妇保健讲座”、“儿童保健讲座”以及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等,使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
自办宣传栏:结合不同时期的防病保健需要制定宣传内容,每月更换1次,及时传递有关防病治病信息。同时自制各种疾病及健康教育宣传单,不定期向居民发放。
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对就诊的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将不同种类疾病需要在饮食、睡眠及卫生习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告诉病人,讲解每种疾病的危害、易患因素及如何预防等,同时开具健康处方。
社区卫生防病及妇幼保健工作
加强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工作:深入社区了解儿童的免疫动态情况,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得到新疫苗的接种工作。认真做好儿童保健工作,加强体弱儿童管理并给予指导,对儿童进行计划免疫和儿童保健工作。
做好妇女保健工作:创办孕产妇学习班,为孕产妇举办专题讲座,每月2次,并指定专人负责。认真做好早孕建卡和孕产妇保健工作,同时做好妇女治病和防病保健工作。
老年保健、慢性病防治:派专人每周社区访视2次,特殊情况随叫随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为病人开具健康处方、指导服药等工作,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设立家庭病床:为行动不便等病人建立家庭病床,指导康复训练,使慢性病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讨 论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地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这是达到健康教育目的的关键环节。进行社区健康教育的计划设计,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既要注意防止脱离社区实际情况照搬照套,把计划设计得过于“洋化”,也不能凭经验行事,不讲求科学性。
我国健康教育处于初步阶段,健康教育的经验相对不足,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健康教育这一低投入、高产出的预防保健措施。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通过临床实践、自我学习、不断探索、在职培养与训练。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充当主力军,有助于拓展职业范围,发挥多元化角色功能,丰富知识层面,提高自身修养。应加强健康教育人才培养和技巧训练,以居民的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以达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郁秋.社区护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2-3.
篇8
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是儿童保健最基本的工作,指定期对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并进行健康干预的过程。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是反映社会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的最好标志,因此,调查儿童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能客观的衡量他们的生长发育和生活状况,故制定能客观衡量儿童生长发育状况的指标是非常重要的。
检查具体内容包括:①体格测量:主要包括体重、身高(长)、头围、胸围,必要时测量上臂围及坐高。体重是衡量体格生长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最容易获得的灵敏指标。身高主要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受营养的短期影响虽不显著,但与长期营养状况关系密切。头围的大小与脑和颅骨的发育有关;大脑发育不全时,可出现小头畸形;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胸围代表胸廓与肺的发育状况。坐高的增长反映脊柱和头部的增长;②全身体格检查:主要包括头颅及五官检查、胸廓及心肺检查、腹部、脊柱和四肢检查等。通过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这些部位或器官的异常;③实验室检查:一般在6个月时查一次血色素,1岁以后每年检查1次;以早期发现营养性贫血。1岁、2岁分别进行1次尿常规检查;2岁以后每半年检查1次大便,了解有无寄生虫卵。有条件的可测查血锌、铅、钙、铜、铁等微量元素和进行膳食营养分析等。
系统评价监测,早期发现生长偏离。通过询问养育史、测量、身体检查等方法,得到一些儿童发育方面的数据资料。这些资料还要经过保健医师的分析、比较、判断,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做出评价,并提出指导意见,指导家长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儿童时期常见的体格生长
作者单位:473003 河南省南阳市口腔医院防保科
偏离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较常见的:体重过重可见于肥胖症患儿、水肿患儿等;低体重可见于部分有严重宫内营养不良的儿童,生后体重发育未能追上同龄儿童,或因喂养不当、慢性疾病等因素造成营养不良。而身材偏高可见于家族性高身材、垂体性肢端肥大症等;矮身材则可由于体质性发育延迟、长期喂养不良、慢性疾病、生长激素不足症等因素造成。
篇9
一、不断加强社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
1、按时执行并传达护理部的各项指示精神,以护理部为中心,以护理三基三严为基础,扎扎实实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2、组织科内护士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的学习,并定期考核。
3、针对过去一年社区护士在工作中存在的沾沾自喜的思想,开展护士职业素质及政治思想教育,必要时请护理专家进行授课。
4、组织科内护士学习《21世纪医院发展战略大课堂》中的素质教育课程,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以正确的服务观念真诚对待每一位病人。
二、规范各项护理工作
1、继续发挥护士特长,配合开展各项护理工作。科室各小部门设立项目负责人,加强对物品、器械、资料等的监管工作,减少工作中容易出现的漏洞。
2、成立质控小组,每月组织科内质控自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防微杜渐。
3、进一步完善社区上门探访及儿童保健质量控制工作。制定调查问卷,每季进行调查,了解服务对象对我们服务的反馈情况。
三、持续改进科室各项护理工作
1、加强门诊管理:
(1)在扩大门诊业务后,加强对门诊护理工作的管理,设立3-4张观察床,开展有特色的社区门诊服务。
(2)加强院感工作,尤其对妇科检查室、治疗室、化验室医疗废物的监管,由负责院感的护士(黄丽婵)负责培训及监督工作。
(3)创建特色社区门诊服务,提高护理人员主动服务意识,为病人操作时注意多与病人沟通,树立五十佳文明窗口形象。(门诊由温雪飞负责)
(4)年度内无护理投诉及护理差错发生。门诊就诊病人满意率为90%以上。
(5)提高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减轻病人的痛苦,增加病人对护士的信用度。
2、积极发展社区慢性病及康复上门访视个案
(1)保持与护理部、院内各科室的密切联系,取得配合和支持。尤其与内科两个病区护长多沟通,尽量做到将出院后在县城范围居住的病人作为常规转介到社区。
(2)加强社区护士探访慢性病及康复病人的技术培训,主管以上职称社区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尤其加强对年轻社区护士的培训。
(3)计划本年度社区上门探访率比去年增长10%,普通科病人探访率达到20%。
3、持续改进儿童保健服务
(1)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率(仪器保养由邓小宇负责)。做好宣传工作,加强与妇产科及儿科沟通,开展耳声发射筛查。继续动员儿童在保健期间至少进行一次或以上视力筛查。配合保健科的体检工作,到县城幼儿园做好儿童视力筛查。
(2)完善档案管理及做好两纲工作,做好各项数据登记。(由周振霞负责)必要时可由门诊护士及药房人员协助整理资料。
(3)由儿童保健人员全力负责搞好产前讲座。具体做法:
A、在妇产科门诊做好宣传工作。
B、争取改善讲座室环境,如设置空调及做好室内宣传栏。
C、设置孕妇反馈本及员工进行季度分析总结工作,并改进部分产前讲座课件,力求通俗易懂,孕妇容易接受。
每季举行一次家长讲座,六.一儿童节举办一次亲子活动。
(4)加强3-6岁儿童保健工作,具体由邓小宇负责接见及预约。
4、不断壮大慢性病支持小组队伍
(1)继续做好糖尿病、高血压小组工作,让新护士也尝试学习带小组的方法及技巧。
(2)高血压小组,由廖春花负责,朱金萍协助。
(3)糖尿病小组开新组,由黄丽婵负责,陈杏琼协助。
(4)适当改变活动方式,尽量发挥组员的主动性,让老组员带动新组员。
(5)年终组织组员做好体检工作,各项检查给予八折优惠。
5、坚持拓展社区护士参与的各项社区业务
(1)继续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讲座活动,如到工厂、幼儿园、学校、老干局开展健康讲座活动,向社区不同人群传授健康知识,提高社区群众的健康意识。
(2)协助做好社区入户调查工作,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跟踪服务。
(3)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义诊、健康活动,支持总院护理工作,积极参与工会组织的各类活动。
(4)积极配合卫生局开展双向转诊工作,每日安排一名探访护士负责转诊。
四、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1、每月开展护士业务学习,本年度学习内容主要以《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为主,加强护士社区护理知识的培训。(详见社区护士业务学习安排表)
2、在人手充足的情况下,加强探访护士业务素质的培训,派一至两名探访护士到香港学习康复技术。
3、继续争取香港蔡姑娘的支持,加强3-6岁儿童保健技术的培训及带教培训。
五、同行交流及培训
1、做好社区参观进修人员的实习和带教工作。
2、一如既往继续支持各地医院开展社区护理工作。
3、通过与各兄弟医院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改进社区护理工作,让社区护理工作可持续发展下去。
六、做好科研及论文书写的传、帮、带工作
1、鼓励护士积极馔写论文,如有论文在报刊杂志发表的,科室可从主任基金中给予适当奖励。
2、争取去年申报的一项科研项目《新型儿童保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探索》本年度能顺利通过评审。
篇10
1.1一般资料
选择近两年在我科进行咨询的440例儿童为研究对象,男235例,女205例,年龄7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3.54±1.02)岁,所有儿童均无严重疾病及家庭病史。把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20例,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及病史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根据常规工作流程对儿童家长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及指导,并定期要求儿童进行体检检查,对于适龄儿童提醒按时接种等。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家长的不同困惑及需求进行健康指导,具体如下:(1)调查了解: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总结家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及家长对儿童保健护理服务的需求种类,如儿童的营养配合、早教指导、用药信息指导等,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详细的健康指导内容[1];(2)发放健康知识手册:把儿童成长过程中需注意的阶段及常出现的问题及流行疾病等内容都印在手册中,让家长对儿童成长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地方有个大致了解,并通过图片配合增加该手册的可读性和趣味性;(3)开展专题讲座:为提升家长的理论学术水平,定期在社区或科室内开展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在开展前一星期在社区或医院的宣传栏中公布,以便家长进行选择和准备。在讲座中,提供答疑阶段,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回答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若有必要的话可以通过多媒体或图片对讲解环节进行示教;(4)分层次进行教育:不同家长有着年龄、文化水平及职业区域的差异,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家长可以采用传统的宣传册和板报等宣传方式进行传授,对于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可通过网络电子平台的方式进行,总之要因人而异采用灵活多变的宣传方式对家长进行儿童健康知识的普及;(5)回访:宣传教育后通过电话回访了解家长对儿童健康知识的掌握度及再次存在的问题,以便制定下次的健康指导内容[2]。
1.3评价指标
6个月后比较两组儿童的健康成长状况,包括儿童偏食或厌食、缺钙缺锌、儿童出现病症情况等方面,及家长对健康指导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儿童成长状况比较:教育指导6个月后,对研究儿童进行全面检查及电话回访家长对健康教育护理工作的意见,有部分儿童出现营养不良缺少微量元素、挑食厌食、感冒发烧等情况出现。可见,实验组中儿童出现偏食厌食、缺钙缺锌、病症例数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