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情绪对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大学生;健康观念;问题;预防保健;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558-02

大学生作为21世纪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群体,不仅有远大的志向、高尚的道德素养、牢固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又具有健康的身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缺乏对健康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很少注重健康活动的训练,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活动也很少,使得大学生普遍处在亚健康的状态,身体素质不佳。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各方面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他们对健康重要性的认知,对于大学生的自身的个性形成和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校和学生都要加强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

1 现代健康观念的主要内容

现代的健康观念主要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三个方面,我国公民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要求,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

所谓躯体健康就是指身体各个发育正常,身体各个机构性能完整、无缺陷,具有健康的体魄。躯体健康从六个方面要求人们,分别时体型匀称、体重达到标准,具有抵抗普通的传染病和感冒等病情,眼睛敏锐明亮,发泽光鲜发亮、头屑较少,牙齿没有龋齿,干净、颜色正常,牙龈无出血现象,身体肌肤具有弹性。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精神健康、心理素质良好,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优点和缺点、自身的能力特长等,有科学、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对于自身的缺陷能够坦然面对,接受自己、认可自己。个人具备发育完善的大脑,与年龄特征相符的智力条件,没有智力障碍和大脑疾病等。个人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接受自己,也可以接受身边的人,乐于助人,乐于与他人交往,并在人际交往中感受工作、生活的乐趣,认可他人与自己一样有着重要的存在性和价值,在社会发展中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等。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还表现在热爱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激励自己在工作中进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持有一颗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变化不大,不会亦喜亦忧、多愁善感,不自卑、不焦躁,不自暴自弃,遇到困难不畏惧,能够勇敢面对,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总是处在乐观、满意和愉快的状态。所谓社会性健康又包括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两个方面。社会适应良好是指个人对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明确的观点和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环境,能够承担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道德健康是指在于他人的交往中能够尊重健康准则,重视对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促进和维护。道德健康还包括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如捐献爱心、献血等,不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等,这些都是衡量道德是否健康的标准。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性健康三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只有具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性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也能相应地推进躯体健康的发展,保持自身的整体健康状况。

2 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通过调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微或者严重的健康问题。大部分学生熬夜现象严重,晚上一点以后才睡觉的学生大有人在,晚上不睡,白天不起,周末可能会睡一个上午或者直到下午才起床。不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早上为了赶课,不吃早餐,导致上午的课程还没有结束,就出现饥饿、头晕、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喝酒、抽烟等现象较多,一些男生甚至女生都会存在抽烟、喝酒的问题,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压力太大,抽烟、喝酒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心情,调节情绪,却忽略了这些行为对健康的损害程度之大。大学生的生活缺乏规律性,最终导致了躯体健康受到损害。另外,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结果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存在轻微的心理障碍,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缺乏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心理障碍使得他们产生自卑感,学习成绩下降,生活态度不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降低,最终导致轻微的人格障碍和精神障碍的出现。

大学生存在的健康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针对躯体健康问题,是由于大学生的睡眠不规律、缺乏体育锻炼、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因素形成的。现代的大学生都是居住在集体宿舍中,舍友之间的干扰性较大,又由于自身压力等的原因,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足够的睡眠时间,形成睡眠障碍。大部分学生的校园生活比较慵懒,很少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体育课程减少,更加得不到有效锻炼。锻炼意识薄弱,特别是女生,更加缺乏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影响自身的健康素质。大部分在校生缺乏良好的饮食习惯,一日三餐时间不规律,不能按时起床吃早餐,而三餐中最重要的则是早餐,它对于人的营养的补充十分重要,大学生却不能引起对早餐的足够重视。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和自理能力都不高,不能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规律,表现出生活懒散、对事物不能提起兴趣、对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等。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积极性下降,成绩不好,影响到自己的心情,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导致变得自卑、情绪不高等,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认为别人不如自己,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很大的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学生为了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忍受对他人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心理健康。还有恋爱问题,由于被别人拒绝,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不能正确与异往,导致在爱情中受到挫折,从而不能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情况,最终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3 针对大学生健康观念转变的预防保健对策

对于学校而言,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定期向学生灌输健康知识。完善学校内部的医务室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增加设备,选择优秀的医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给学生开设一条良好的健康预防保健通道。此外,学校还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体检,保证学生的健康,及时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学生,并进行及时的健康维护,防止流行疾病在学校内部的感染,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保持良好的宿舍卫生等,从各个方面做好学生健康的预防保健工作。

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注意调整自己学习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熬夜现象的出现。增强体育锻炼,坚持每天散步、跑步等,增强自身的体质,调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促进发育,增强自身的健康状况。调整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注意合理的饮食,保证一天三餐在规定时间内进食,一定要重视早餐的重要性,每天都要吃早餐,补充自身所需要的能量和营养,杜绝暴饮暴食和节食等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减少饮酒量和吸烟量,要充分了解酒精和烟草对身体的危害,自觉地维护健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针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和保健。首先,要增强自己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和自理能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时刻考虑别人的感受,坦然面对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和客观现象。有不良情绪要及时与他人交流,防止走极端、钻死角,增加自己的阅读量,从书中学到更多的交往知识。最后,要有自己的理想目标和规划。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思考未来想要达到的目的,并制定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一步步达成目标。避免失去方向、生活迷茫现象的出现,及时根据所处环境进行规划的调整,增强生活的计划性,为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障。对于社会性健康的维护,要在维护自己健康的同时,加强对他人健康维护的意识,提高个人素养,尽己所能帮助他人,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定期的鲜血,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健康质量,还能帮助到需要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能力和特长,承担起自己所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4 总结

总而言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一定要加强对自身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作息时间,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体魄。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从各个方面加强自己对健康观念的转变。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和健康同时发展,共同进步。此外,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学生对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做好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工作,自觉提高自己的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小兰,李永红.体检信息化系统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前景展望[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05):225-227.

[2] .高校医院在医疗改革中定位的几点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0(02):102-103.

[3] 崔月颖,王小万.《塔林:增加财富与促进健康的卫生系统[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02):23-25.

篇2

【关键词】 领导干部;心理健康;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01

一、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健康,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要以健康作为保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至关重要的前提。领导干部作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群体,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之一。仅2010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媒体披露:乡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自杀的例子就30多起,原因大多因心理问题引起的。中央已意识到领导干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近几年来中央也进行了相关的条例,如:2012年十报告中也有相关内容: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

1、什么是真正的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世界卫生组织》中对健康进行重新界定:“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表现。”所谓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性良好四个方面的因素,这四者之间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

2、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3、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一)是智力正常(二)是正确的自我意识(三)是情绪稳定乐观(四)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五)是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六)是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七)是人格品质相对稳定。

三、领导干部常见的心理不适症状及原因

(一)不适症状

1、疲劳:主要表现为感到身体劳累,常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出现工作厌倦,工作兴趣和激情减退;诱发心理疾病。

2、焦虑:是一个人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威胁的存在,产生的紧张、忧虑、害怕等。对于领导者来说,焦虑多疑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身肌体健康产生的焦虑。二是,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难以应对自己承担的工作而焦虑不安

3、强迫心理:反复多次进行同一件事,特别是办事认真的人。有些领导干部过分强调工作上求全、求好。这种倾向虽有好的一面,但是当事实与理想发生冲突时,常使自己陷于一种痛苦的境地,强迫自己去想一些无关紧要的念头,从事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

4、抑郁心理:多表现为情绪低落、苦闷、行动迟缓、反应迟钝、语速缓慢或整日沉默不语;感到力不从心,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自卑甚至绝望、厌世。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专向测试,领导干部存在的不健康心理倾向中,抑郁比例最高。

5、躯体化症状:躯体化是指由于心理痛苦而引发的身体不适,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头痛、胸闷、心悸和心血管、胃肠道不适等等。有研究表明,经常感受紧张、烦躁、压抑等不良情绪而又无法发泄或释放渠道较少时,会转而表现为躯体的不良反应。

中医有句古话,叫“百病皆由心生”。现代医学也证明,人的许多躯体疾病,多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果我们不能自我调节,疾病就会发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

(二)原因

干部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工作环境复杂、工作任务艰巨等外因,也有自我素养欠缺、调适不够等内因。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造成心理紧张。“

2、竞争压力过大致使部分领导干部心理有些扭曲。

3、部分领导干部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

四、领导干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随时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以充沛的精力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领导干部更是如此。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压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观念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行为。领导干部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个人素质,才能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二)合理调整情绪。合理调整情绪就是要把握好情绪,可以通过转移法,宣泄法,自我安慰法,自我暗示法等,总之,一旦不良情绪来了,就要学会有意识的把这些不良情绪转移开,这样紧绷的神经就可以松弛一下不良情绪常常可以得到减轻或排解。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1、学会宽容。宽容即宽恕,能容人要学会小事糊涂。古人说的好: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心胸似海的人,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特别是在挫折面前表现出大度。大事不应糊涂,但小事不妨糊涂些,做个“难得糊涂”的人。这样,你会生活的比以前更轻松、愉快。

2、保持平常之心。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涉及自己名利的事件和人物。作为领导干部,平常之心的实质是淡泊名利。人的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世无忧。一个人如果没有平常之心,就很难应付不顺利或忧愁的时候,从而怨天尤人,增添许多烦恼。所以在现实生活当中,人就生活在围城里面,进去的人确实想出来,外面的人确实想进来,搞的都很累,都很辛苦。

(四)增强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1、认清自己的角色。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我们交友肯定有深浅厚薄,不可深交的人,我们不妨浅交,注意保持适当距离。对别人不要苛求太多,否则会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2、克服挑剔心理。挑剔心理是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常见的一种病态心理。它表现在经常以指责、抱怨、批评、唠叨的口吻讲话。领导的赞赏有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从而也就树立了自己的威信。总之,宽容、赞赏是领导者克服挑剔心理的良药,也是实施有效领导、提高个人威信的重要途径。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学会用赞赏的激励下属的积极性,建立起良好的上下关系。

3、培养幽默感。是选择一个严肃的领导者还是一个乐观的领导者,可能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的去选择那些乐观幽默的人。在工作中,一个领导者有一定的由职位权利带来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能力或命令能力。除了这种能力,还应该使下属员工愿意追随你,它就会使人们产生更大积极性、能动性。

总之,优质心灵的钥匙归根结底掌握在自己手里。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正确认识自身可能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不断提高自己调适心理状态的能力,使我们的内心、工作、生活更和谐,使我们的人生更幸福、更成功。

参考文献

篇3

    1在教学中认识到精神护理的重要躯体的健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标准、高需求。在经济、文化、价值观等社会因素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所面对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也愈来愈突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所以,深入开展精神科护理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1.1全面理解健康的概念强调健康的身体加健康的心理才等于完美的人生。心理活动又称精神活动,而精神健康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前提,精神健康是身体健康的条件和动力。因此,要让学生理解,既要学好为别人服务的本领,又要在这其中发展自己。所以,学好《精神科护理》,不但对今后的工作大有益处,即便是在综合性医院,也更有利于全方位的做好护理工作。作为21世纪的医学生,一方面在分享生产力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承受着各种压力;再者,她们大多又处于情感和身体不断发展的青春期,是一生中关键的时期。学好精神科护理,将使她们更加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逐渐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学会科学合理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应激源,自觉地在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1.2正确认识精神科护理的对象精神科护理的对象不仅是指患有疾病的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精神科护理的对象。

    精神健康和精神疾病为人类精神活动动态连续过程的两端,两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亚健康状态,它没有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却处于疾病的边缘.因此,必须注重人们的精神世界,对亚健康的人群开展优质的护理,从而向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电化教学、作业、小组讨论、见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内外科病人的病史是用笔和墨写的,而精神疾病病人的病史是用血和泪写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如先带领学生去精神病院,通过学生们的所见所闻,再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以“修复破碎生活,再现美好人生”为题的演讲。会前把准备好的病例发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准备。在演讲会上,学生们一致认为精神疾病病人是精神上最痛苦的人,需要人们在心理方面给予温暖、同情和支持,不但不能歧视他们,而且要理解、帮助呵护他们。对于健康的人和有心理问题、适应不良的人,宣传自我心理保健知识,心理、社会因素的致病作用,使人们学会在应激状态下如何松弛、如何进行心理调节,了解应对各种应激源的方法,以缓解精神压力,做好精神疾病的一级预防工作。

    2从自杀现象看精神护理的重要性

    2.1自杀的流行病学资料现代社会中,自杀已成为人类的十大死因之一。WHO新近的统计数据表明,世界上每年有80万人死于自杀,是第5位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据统计,有企图自杀者的人数是自杀身亡的8倍~10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数字。在自杀死亡人数中又以青少年居多,青少年因躯体疾病的发生率低,从而使自杀成为主要的死因之一,同时也是18岁~30岁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关于自杀相关的因素十分复杂,有的是有重大负性应激事件的触发,有的是因为患有抑郁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也有神经生化和遗传方面的因素。自杀对社会和家庭均带来巨大的影响,每个自杀或自杀未遂者至少有5位亲近的人受到牵连,使他们为此悲痛和烦恼。

    2.2自杀的动机及行为干预自杀是有意的自我伤害导致的死亡,但同时也是可以预防的。为了挽救这些人的生命,精神护理极为重要。心理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自杀者的内心世界除了有要死的一面,也有要存活的一面。实施自杀通常有一个心理过程:挫折v无用感v厌世v绝望v自杀强迫意念v产生自杀行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自杀企图的病人往往不是立即采取行动,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复杂的心理矛盾过程。在他们“要死与要活”犹豫不决时,常常向亲友、同事、医务人员或在日记中流露出消极、悲观的情绪,表现过自杀的意愿,如言语方面时不时提到“死”字、和有医学知识的朋友讨论自杀的方法;行为方面开始反复整理自己身边的东西,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心爱的物品送给朋友作纪念;情绪方面变得忧郁消沉、精神恍惚、哭笑无常,等等。企图自杀者表达这种矛盾心理正是以恳求帮助的一种心理表露。因此,重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咨询,提高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对精神疾病的识别能力,已刻不容缓。因而,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界重视“心理美容”“心理按摩”,关注并及时发现有自杀企图者的迹象,给予精神上的呵护,进行心理疏导、支持、帮助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同时教育青年人感受坚强,珍爱生命,乐观地迎接生活的挑战。

    3进行自我精神护理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神疾病的病人,因此,一旦出现情绪非常低落时,要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事业上去,使自己无暇沉浸在这种情绪之中。如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结婚只有两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爱妻就不幸去世,海克尔十分痛苦,他说:“只有工作才能使我免于发狂”。于是他每天忘我的工作,一年之内,就写出一本巨着《生物形态学概论》。这种能善于把不良情绪升华到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高度,是保持精神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篇4

在客观的认识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幼儿园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正确对待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民主而又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使幼儿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的策略和方法: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情绪的好坏影响着他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影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所以教师要注意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请看下面两段实录:

一位幼儿刚走进活动室,看小朋友都在玩,便很高兴的跑到第二组,拉起边上的一张椅子想坐下,谁知“啪”的一声,连人带椅子摔倒在地上。老师生气的说:“你怎么回事?刚到活动室就有事,哪个小朋友像你这样,讨厌。”这个孩子呆呆地睁大眼睛望着老师,不知该怎么办。

一位女孩从洗手间走出来,恰好一个男孩往里跑,便撞在女孩身上,女孩忍不住哭了起来。老师对女孩说:“宝贝,他不是故意撞你的。”接着老师转向男孩:“快,该怎么办?”男孩:“对不起,我不小心。”此时女孩还想哭又忍住了。老师又对女孩说:“你的衣服真漂亮,一定是妈妈买的吧。”女孩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从以上两个实录片段中可以想到这两个幼儿接下来的情景:一个处于恐慌的状态中,而另一个则能以愉快的情绪投入新的活动。造成这两种迥然相异情绪的原因是教师对幼儿所持的态度不同。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种安全的,使孩子感到轻松、和谐的氛围。要知道,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二、为幼儿创造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心理疏导”环境

这种环境应当是为幼儿特殊安排,经过

教师精心设计,符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对于产生了敌对情绪或侵犯的幼儿,光靠说理或批评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策略。

1.音乐角

在这个活动角幼儿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任意跳舞或大声歌唱。这是一种让幼儿随着音乐旋律发泄不快情绪,并在发泄中逐渐平静心绪的疏导方法。

2.美工角

在这个活动角,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挥笔作画或进行其它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是幼儿宣泄被压抑的情绪的最好方式之一。当孩子们尽情挥洒时,他们会被眼前五彩缤纷的色彩变化所吸引,并会在随心所欲的“创作”中体验到愉悦感。这是依靠转移注意而达到疏导的目的。

3、愤怒角

幼儿在这个活动角可以戴上手套任意打击沙袋,也可以在体操垫上任意翻滚。这是依靠消耗体力而达到疏导目的的。

三、家园合作,共同对幼儿进行指导;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方展

当幼儿宣泄了愤怒的情绪之后,他们的心境也许会得到一时的平静,但要真正克服他们的敌对情绪和侵犯,还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措施。如及时检查自己对该幼儿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并同家长取得联系,与家长一起帮助幼儿从情绪困境中解脱出来。在一段时间里,我班一个男孩经常光顾“愤怒角”,经了解,他的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不顾孩子的感受,孩子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因此十分气愤。此时我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希望家长注意孩子的焦虑心理,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园合作,双管齐下,这个孩子又变得活泼可爱了。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1.概念界定

(1)心理健康。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界众说纷纭,观点有很多,综合其他学者的权威观点,笔者对心理健康作如下定义:心理健康就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总是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即认识、情感、意志的健康和人格的健康,同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2)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大学生的年龄与大学生这个身份,以及大学生的心理能力能够满足他的学习与生活需要。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按照规定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意义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定义模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开设心理咨询机构,都将心理咨询的对象群体锁定在少数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上,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大学生群体不仅仅是那部分有问题的学生,很多大学生内心可能都多少面对着压力,只是还没有形成问题表现出来。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由于当前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再加上学校领导工作的短期效应,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不高,重要性得不到正确认识。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估认识出现偏差。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人数也一直呈上升趋势。由于各大心理机构的采样不同,得出的评估结果差异也很大。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未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

3.概念操作化

(1)情绪稳定性。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般心境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状态占主导,但同时又能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产生合理的情绪变化。所谓合理的情绪变化是指会因为遇到开心的事而感到愉快,也会因为遇到悲伤的事而感到难过。除此之外,适当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也包括在内。

(2)人际关系和谐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会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乐于与身边的同学交流,自由地与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够包容同学的思想。

(3)对现实感知的充分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评估自己的反应能力或解释现实时,比较客观,不会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去勉强自己去接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

(4)焦虑适当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虽然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一定的紧张感,但从不产生过度的焦虑,他们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恰当地面对眼前的压力,并能够利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心理调节。

(5)心理适应性。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意志坚定;自主性强;内心充实,很少有孤独感;他们较能接受现实,不轻易产生敌对情绪。他们能够较好地将自己融入社会,而不是与社会格格不入。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篇6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今天早上第三节课,侯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这次的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主题为“如何面对老师的批评”。老师先跟我们玩了一个小游戏,大西瓜小西瓜,然后故意找了一个不太认真的同学批评一下,寻问大家觉得这位同学被老师批评后会有什么感受?心情会怎么样?“生气”“难过”……答案五花八门。

   接下来老师说我们在学校里,和老师相处的时间很多,也常常会受到老师的批评,面对老师的批评,你是怎么对待的?同学们都纷纷分享了自己曾被老师批评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也大胆地说出心里的感受。接下来我们了解了不能恰当对待老师的批评,后果很严重,既影响学习又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后来我们同学讨论相处了很多化解矛盾的方法。首先要理解接纳老师,再换位思考,如被老师误解了,要主动与老师沟通。很快下课铃响了,同学们带着思考走出了课堂。

   下午,科学老师又帮我们班出了一条新规定:上课认真的同学有国分,加分可以抵一次罚抄。结果科学课上,同学们非常认真,捣蛋的同学也消失了。看来,科学老师的这一招真灵。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我有幸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你生搬硬套理论,不要我们教师诚惶诚恐,而应该是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式应该是形式多样,时时处处注意的问题。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老师也有烦心的事,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没有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在新形势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是新生入学的适应期。这一阶段应用心理评价系统建立小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学习生活的困惑期。这一阶段小学生正处于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一阶段,第二信号系统活动日益发展并初步占主导地位,口头言语,内部言语能力不断完善,但学习生活中往往表现出自制力差,社会道德是非判断力以近期、自我为主的特点。

   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小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篇7

一个好的教师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面对的一般都是成长中的学生,他们幼稚、没有多少辨别能力、或处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缺乏足够的识别能力。对外界的干扰、压力和不良刺激缺少抵抗能力。如果说父母的心理健康影响的是一、二个孩子的生活,那么,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的学生面可能就是成百上千。因此:青少年学生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群,对他们的细心呵护和积极关怀是家长和全社会的职责,其中教师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有些资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格奠定和发展的关键期”,对其一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积极关注、热情鼓励、消极暗示、负面指责,对于学生的影响是绝不可低估的。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习的榜样,对学生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神奇的力量源于教师的言行,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青少年是最需要信任、鼓励和支持的。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为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在造人。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或不健康的教师就容易发生心情烦躁、发怒、缺乏兴趣、情绪压抑、不耐烦、丧失幽默感、神经过敏,还容易引起疲劳和多种身心疾病。国内媒体报道的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之类的事件。其中不排除有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某些教师个性有缺陷,脾气暴躁,情绪容易失控,表达情绪的方式欠妥当,就容易把不良情绪发泄到学生身上。

篇8

关键词:心脑血管 疾病 护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41-02

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特别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不仅需要生活与心情的调理,还需要有效的护理措施?本文通过了解分析一些新型护理方法,进行了关于合理人性化的健康护理方法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并达到康复目的不仅需要医院的护理干预措施,还需要病人调整心态,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治疗的结论?

一、关于新型的护理方法的介绍

1.健康教育

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向病人讲解关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的知识,不仅让病人了解自身情况,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接受医院的健康护理并重视自我保健?同时也对家属宣传了相关的医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并鼓励病人?

2.个性化护理评估

一般采取咨询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个性化护理评估,通过询问病人文化程度?家族病史?生活状态等方面资料的收集,最后建立患者信息库,并建立针对病人个性化的健康护理模式?

3.预警护理

很多疾病往往是由于病人对病症不了解,等到病重时才到医院检查,不知不觉中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但为时太晚?尤其是家中有中老年人要特别警惕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病状要及时到医院检查并治疗?

4.家庭计划护理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时间长,但这种疾病多发于老年人身上,若是睡眠不好?血压不稳很容易导致病情复发?因此务必使患者居住的环境干净整洁?舒适温暖,有利于保持患者愉悦的心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家属需要制定计划,帮助病人适当锻炼,陪伴着散步?步行等,提高病人的免疫力和战胜疾病的信心?

5.药物治疗护理

出现任何病症都不能盲目使用药物,滥用药物的后果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是阿司匹林,但是服用这种药要听从医生的叮嘱,定时定量而不能乱吃?若是服用药物期间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停药,并及时就医,以免威胁生命?

二?心脑血管病的护理干预措施

针对不同病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大量研究表明,过大的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医院应根据患者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和家庭状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和指导,帮助提高患者恢复健康的信心?

1.心理干预

(1).对于情绪躁动焦虑的患者,应当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对于患者提问的问题耐心回答,解释各种检查和治疗措施的必要性?这样的患者更需要有家人的陪伴和关爱,这对及时解除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减轻痛苦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对于有依赖心理的患者,在对患者病情有充足的了解的基础上,给予合理的意见?不仅需要使用医院的护理方式,也要有自己的计划,帮助患者增强疾病治疗的信心?

(3).有些患者对主治医生缺乏信任,对于这样的患者可以多讲解医生的特长,尽可能使患者相信主治医生,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配合医院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4).对于一些比较顽固的患者,给予应有的尊重,尽量用温和的态度耐心的讲话,在维护他的自尊心的同时,他就会接受并配合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5).对于消极悲观的患者,应该和家属取得沟通,医护人员和家属齐心开导病人,支持他生存下去,帮助他走出阴影,敢于面对疾病并战胜病魔?

(6).对于有疑问的患者,医护人员尽可能有问必答,不能遮遮掩掩使患者和家属疑惑,医护人员要多和家属和病人沟通,说明治疗方案和过程,减轻他们的疑虑,了解他们的需求,避免让情绪影响病情的康复?

2.膳食指导

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因素是高盐膳食和过量饮酒,因此膳食引导成为护理干预中的重要工作之一,医务人员可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做出健康的膳食规则,指导病人平衡膳食,不挑食偏食,多食粗粮?此外,要特别注意控制食盐的摄入量,少吃或不吃油腻食品,补充蛋白质的同时注意补充微量元素,比如:钾和钙?多吃果蔬有利于降低血压,大量研究表明在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盐低脂的综合作用下就会达到降压降脂的目的?病人的饮食应以素食为主,辅以适当的肉食,由于饮酒会降低药物的疗效,所以应当限制饮酒量?

3.控制体重

为了更好的控制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把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不仅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措施并维持血压的正常值,还能提高生活质量?

4.经常关注自己的血压水平,血压水平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

5.适当运动,避免劳累

劳累容易有诱发冠心病急性发作,甚至心肌梗塞?

三、结束语

在生活中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很多,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对不同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护理的方式,提高这种疾病的治愈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仅自身需要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还需要消除心理障碍,拿出克服病魔的勇气,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从医嘱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护理?医务人员也需要用耐心?平和?认真的心态帮助病人接受治疗,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开导,最终帮助病人实现病情的康复?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希望不肯就医接受治疗,因此病人要认识到健康的意义,注意自我保健,做一个健康的人?

参考文献

[1] 许淑莲.心理学在心脑血管疾病护理中的运用[J].心理学报.2006,18(10):100.

[2] 曾剑慧,郑情卿,温杏良.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高血压及所致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6):842.

篇9

专家指出:21世纪最重要的是知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所以当代的主导教育思想应是:将目标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而在当今的中职教育中,大都只注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心理素质,导致许多学生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出于较低水平。中职卫生学校与其它中等学校相比,科目较多,课程较紧,压力较大,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加重要。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可以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一些实训活动,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如何通过心理学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的培养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可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其中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想象等。在教学过程中,从我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我都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比如我走进教室,是左脚先还是右脚先,我讲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板书有哪些内容,提出哪些问题等等这些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有意的记忆,然后在上课途中不定时提问。我会在上课时不经意的把板书内容擦去,让学生回忆我讲过的内容;我会在上课过程中不时用投影仪放一些跟课本内容相关的图片,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说出图片播放的顺序、颜色、内容,或把有关概念板书,让学生去分析总结归纳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理解、加深记忆。还会布置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比如引起肝细胞性黄疸的原因、临床表现的分析;再比如用4个1搭配在一起等于1有多少种搭配等等。每时每刻都有提问和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性,时间紧凑,学生参与性高,学习氛围轻松又愉快。既掌握了目标内容,又提高了心理素质水平。

2. 培养积极稳定的情绪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心理过程中除认识过程外,还有情绪过程、意志过程。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掌握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怎样才是健康的情绪,健康的情绪的重要性,不健康的情绪对身体、工作、生活会有哪些负面影响。优良的意志品质有哪些,应该如何培养,这是教学中最基本的。通过多媒体教学,放相关的音像,让学生体验什么是自豪,为什么要自爱,分析为什么有些人会自卑或自暴自弃。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教会学生如何 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提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感受有挫折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 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训练心理学的教学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实训活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的训练。准备过程中,让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一支笔,按7-10人左右进行分组,每人在自己的小组中选3位对象,主要观察他们的身材、面貌、衣着、发型、饰品及打扮等,将观察到的特征写在纸上,有最短的语言描叙观察对象在与他人活动中的状况,最后请被观察者说一下感想,从而分析观察者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整个过程中,可掌握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语言表达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有更多沟通、互相了解的机会。还可以让教学更加成功,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良好的心理素质除以上几点外,还有对人、对己、对工作的态度等。如对人要真诚、热情、关爱、宽容,对己要自尊、自爱、自信、严于律己,对工作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有关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它不纯属于心理学的教学任务,也不仅仅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在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我们老师就是一个榜样,要从内到外,做到言传身教。全体师生应该一起,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一同提高。

篇10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此外,许多学者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康的学生。教师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心情愉快。如果教师情绪紧张、烦躁、忧郁,会使学习气氛紧张与压抑,使学生惶惑不安。教师存在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不适宜的教育行为也会直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进而影响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并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丧失学习与行为努力的动机与进取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而且对教师个人工作的成功、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我国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再加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弄清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对农村教师的心理进行维护,我们开展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的研究》。

二、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的分析,我们提出农村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

1.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

这是指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对待事业的态度必然成为社会适应的首要构成因素。一名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热爱教师事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而且应该有足够的职业自觉心理,能积极投入工作中去。能够理解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热爱学生,并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2.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

一个具有长期稳定、乐观积极的教育心境的教师会对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对学生充满爱意,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主要体现在:①以愉快、乐观为主导心境,在生活、工作中能保持饱满、高涨的热情,对学生能表现出关切、尊重、高度负责的态度。②情绪较稳定,具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不喜怒无常,不将生活中消极情绪带入课堂,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迁怒于学生。③具有高尚的情操,包括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爱、对高尚道德的崇尚、富有正义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同情心等。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3.健全的教育意志。

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4.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否协调,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能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冷落、不满、惩戒行为较少。心理健康的教师乐于与人交往,能够正确处理各种教育人际关系,能被学生、家长、同事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5.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能对教育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接受教育事业的新事物,适应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6.丰富的创造力。

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性、教育条件的多变性、教育情境的突发性等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以便在教育教学中能熟练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和教学难题,机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留给教师创新的空间与余地将不断加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才能很好地把握和驾驭。

三、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本课题组对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论有如下几点。

1.近20%的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其主要心理障碍是强迫症状、躯体化、饮食与睡眠、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发生率在4%以上的因子有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该结论也与国内许多研究的结果相一致。很多研究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使人的自信心下降,工作的紧张性增加,工作满意度下降。还发现,多数中小学教师对个人在工作中的角色不清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使身体健康下降,饮食睡眠不好,抑郁增加。同时,工作中的人际冲突也会使工作满意度下降,强迫是工作及生活紧张导致心理压力的一种反映,教师普遍责任心强、工作强度大,常常为了工作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这显然不利于心理健康。

2.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女教师。

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处于社会的转型期,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尤其是住房改革和医疗制度的改革,对于传统意义上担负养家糊口职责的男教师,冲击力远大于女教师;此外,工资待遇低、住房紧张、经济困难这些生活事件很容易带入家庭,从而引起家庭矛盾,而男性又通常被认为是有责任改变现状的角色,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对男教师的影响无疑比女教师要大得多。

3.40―49岁年龄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正常人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