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程序教学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ADAMS 机械原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23-02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教育。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应用型本科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的特点,在《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应用虚拟样机技术软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起着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从理论课程过渡到结合工程实践的承前启后关键性作用,与工程实践的联系极为紧密。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性的知识讲解,多采用板书讲授、出示挂图和模型的方法进行教学。虽然近年来逐步采用多媒体教学,但也仅是普通ppt,无法动态演示机构的运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不能够理解机械产品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理论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缺陷。由于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多,而且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因此学习难度大,学生的感受大多是“机械原理不好学,实践应用更无从下手”,无法达到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目标,对此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中引入虚拟样机技术的目的
虚拟样机技术是设计制造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建立机械系统的三维实体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可以快速、准确、直观地分析和评估机械系统的性能。目前已出现多种虚拟样机技术软件,市场占有率较高、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由美国MSC公司研发的机械系统动力学自动分析软件(Auto Dynamic Analysisof Mechanical System,以下简称ADAMS)。
ADAMS具有易教、易学、易用的特点,使用者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机械原理知识和计算机操作就可以完成常用机构的建模、仿真和分析。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利用ADAMS完成机械原理中常见机构,如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等的建模,等于将实验室、生产现场搬入教室,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各种常见机构。学生建模的过程也是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变枯燥的传授性讲授为教师主导的学生自主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
利用ADAMS进行运动学分析,速度快、精度高,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因传统方法使用不便而形成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了解、掌握现代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方法,提高学习积极性,为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中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一)在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模型多、关系多、门类多、公式多、图形多、表格多”的特点,相对枯燥且难以理解,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时刻注意,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利用ADAMS制作各种常用机构的三维模型并多角度动态演示机构的运动,使教学内容直观、生动,吻合了学生涉新猎奇的心理愿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图一为利用ADAMS建立的行星轮系模型。
此外,笔者针对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利用ADAMS创建机构模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机构组成及运动特点,降低学习难度,取得很好效果。
传统的凸轮设计无论是用图解法还是解析法,其原理都是“反转法”,即在选定推杆的运动规律和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基圆半径和偏距等)的前提下,假设凸轮静止不动,使推杆相对于凸轮沿-ω方向做反转运动,同时又在其导轨内按选定的运动规律作预期的运动,推杆在这种复合运动中其尖顶的运动轨迹即为凸轮轮廓曲线。
利用ADAMS设计凸轮采用的是相对轨迹曲线生成实体方法,只需要定义凸轮的转速、偏距和基圆半径以及推杆的运动规律,仿真凸轮和推杆在各自运动规律驱动下所做的运动,利用ADAMS提供的捕捉运动点轨迹功能,可得到推杆尖顶相对凸轮的运动轨迹,也就是凸轮的轮廓曲线,然后就可以快速生成凸轮的几何实体。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学生可以直观地、全面地了解凸轮设计过程,在短时间内理解并掌握尖顶推杆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方法,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综合应用三维建模软件(UG、Pro/E)和ADAMS进行滚子推杆盘型凸轮机构的设计,从而化教学难点为学习兴趣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图二为利用ADAMS设计的凸轮机构示意图。
(二)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的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设计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方案设计,第二阶段是尺寸综合、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第二阶段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的方法通常是图解法和解析法,运用图解法时,一张图纸只能完成一个位置的分析,且准确性差;运用解析法时,无论数学模型的建立还是计算程序的编制相当繁琐。实践证明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学生都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不能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影响了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利用ADAMS完成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可便捷地建立全参数化的机械系统模型,快速地完成运动学和动力学仿真,以曲线图和动画形式输出分析结果,能够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方法验证图解法或解析法分析结果精度,保证学生能按时、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图三为指导学生利用ADAMS完成的牛头刨床运动分析示意图。
利用ADAMS的参数化建模,还可以自动改变设计变量完成优化设计,找出设计的最优方案,可以弥补学生由于缺乏设计经验,在尺寸综合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此外,利用ADAMS完成课程设计,还可以进行多种方案的对比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让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语
将虚拟样机技术引入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可以改变原有较为陈旧的分析方法,有利于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实现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大为提高。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程设计中,以ADAMS为代表的虚拟样机技术都能得到充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现代机械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培养他们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大胜,石怀荣,吕明.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2):90-92
[2] 孙恒,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发与应用研究
一以《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为例
学科专业:教育技术学
研究方向:网络教育资源开发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人类社会己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传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显著,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被纳入到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探讨如何利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在教育教学领域轰轰烈烈地展开。为深化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效果,一方面要求我们应熟练掌握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及其教育教学应用方式,另一方面充分了解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学习时,认知能力、认知风格、学习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运用知识的交互发生机制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降低其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果。
微视频教学资源的研究依托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也是适应目前教学资源微型化、个性化、交互性的发展趋势。结合视频学习特点,笔者通过Adobe captivate4屏幕录像软件,以SPSS中数据初步分析和数据高级统计为例,开发SPSS微视频教学资源并上传至网络平台,供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便于其自主建构数据统计知识,并灵活运用到相关课题的数据分析中。文章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2010级50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学习,对学习者而言,能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提升,有助于拓宽其知识视角,深化知识建构的层次。
具体来讲,该研究的价值主要在于:
(1)明确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
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使复杂的知识变得更形象、直观,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学生兴趣,利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首先,单一的文字教材呈现方式易使学习者感觉枯燥,产生疲劳,继而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多媒体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将画面与教师的讲解配音融为一体,学习者可以边学习边操作,便于他们进行持续的探索。其次,微视频独特的播放方式,可以供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学习内容可以反复演示观看,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尤其是对于操作性知识而言,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效果显著。
(2)探讨微视频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的方式,方便教师的利用 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融入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微视频的多媒体技术优势。与此同时一,教师可对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进行引导,解决学生在利用微视频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两者结合,既发挥了微视频辅助教学的优势,也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本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前后测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传统模式与借助多媒体视频片段进行辅助教学的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而发现传统学习中的不足。至于教师应该在课前或者课后将微视频教学资源呈现给学习者,文章在后文的结论中也给予明确的解答。
二、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 1微视频相关概念
一般认为,视频是相对于文字、图片等单媒体而言,集图像、声音、文本于一身的综合性媒体,具有表现力强、蕴含信息量丰富、形象生动等优点。随着3G网络的普及、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移动互联时代已全面到来,它全方位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对于视频而言,更是在逐步进入更加便捷,更加人性化的微视频时代。[}l微视频的出现及其“普众化[z]”的趋势,意味着我们真正进入了“超视像”的新媒体时代。
对于微视频的概念,整个网络视频行业乃至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甚至其名称也是五花八门,比如从开始的短片、短电影,到后来的数字短片以及现在的微视频、短视频、微电影、短电影等。[3]其中,数字短片是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借助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多种播放媒介盛行起来的,在短时间内播放结束的数字影视内容。[4]根据其定义及相关的网络释义,微视频与数字短片、微电影、短电影等,并无本质区别,只是称谓的差异。
学界对微视频的定义,大多采用优酷网总裁古永锵的表述:“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 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上传至互联网进而播放共享的30秒至20分钟左右的,内容广泛的,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记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的视频短片的统称。”[5]短精快、用户参与、操作便捷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6]
本文主要探讨微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前述学者对微视频的相关研究,笔者界定的微视频教学资源是多以3-5分钟的长度呈现,依据教学规律制作的供学习者自控学习步调,自主的去实践,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频片段,它是一种可以让学者通过手机,电脑,MP4等视频终端随时随地反复播放的视频资源。
2. 2微学习理论
移动设备的普及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的到来。[']2004年微型学习的概念第一次提出,随着媒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情境的改变以及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广泛深入,微型学习已然成为教一育技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g]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微型学习来代指微学习,两者都来自Micro-Learning这一概念。微型学习是一种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的双向互动交流学习方式,可以使学习者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奥地利学习专家林德纳(Lindner )把微型学习定义为一种存在于新媒介的生态系统中,基于微内容和微媒体的新型学习方式。[9]具体来讲,微学习是一种“以多媒体、跨平台、小容量的网络微内容为学习单元的个人学习方式”。[10]从实践层面来讲,“微学习”欲处理的是规模相对比较小的学习单元及时间相对比较短的学习活动;从研究层面来讲,“微学习”指的是在多样化的教育境脉情境下对学习研究采取的一种微观视角。[川
微媒体承载的微学习内容,是指以实用短小的内容组块来呈现学习内容,并由此组织起来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和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常以移动终端作为终端载体,如便捷式终端(手机、PDA等手持设备)。[12]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型学习和移动学习密不可分。移动微型学习是微型学习与移动学习融合后的结果,是运用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的微型化学习方式。[13]微型学习由于其具有的移动性、片段性的特点,能够帮助学习者达到一种实用的学习目的,从而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14]李娟等从学习理论和情境创设两方面出发,对基于微型移动终端的非正式学习研究总体构架进行了分析。[IS]微型学习作为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形式,应发挥广大学习者的智慧与热情共建微型学习资源。[ 16]
微型学习以其具有的短时间、小片段、个性化、多媒介等特征,在未来的非正式学习及混合学习等的普及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我们把微视频引入教学过程中来,利用微视频时间短,播放内容精确等特点与传统教学相互融合,让学习者更加充分的利用数字媒体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文章研究微视频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微学习的相关理论。
2. 3程序教学理论
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斯金纳。1954年,斯金纳针对当时传统教学存在的种种弊端造成的学习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以操作性条件和强化的原则来重新安排教学程序,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使所有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_民学习的每一步骤都得到强化。‘’‘,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做出的反应之间的连接的形成过程。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一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连接而成。
具体来讲,程序教学是一种以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以及积极强化原理为其理论基础,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模式。其具有小步子、积极反应、及时反馈的原则。U91关于程序教学内容的编制,斯金纳分解出许多方法细则:如编制者必须先熟悉整个教材内容,找出具体的终端行为;据此,分解出许多中介步骤或细目;将细目分布均匀,编写简单明晰;细目与细目之间密切联系;选择个体有效的反应予以强化;单元大小应符合学生的反应限度;己学过的术语或事实,应间断性地呈现在后来的细目中,等等。[ZOO
篇3
1学习多种教学模式,博采众长,提高教学能力
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主要有下面几种基本模式:
1.1讲授模式:
它属于传统模式,突出都是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的基本程序是:
复习讲授——理解记忆——练习巩固——检查反馈
它是当前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模式.解放后广泛推行的前苏联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即组织教学、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也属于这个模式.多年以来,在这个基本模式下,为了探索动用启发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变革,演变出一些新的形式,正在被广泛运用.
1.2发现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为了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性,不少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经常在一些思维价值较高的课例上,运用发现模式进行教学,基本程序是:
创设情境——分析研究——猜测归纳——验证反思
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及研究问题的方法.但是相对来说教学进度较慢,基础较差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种教学模式整体或部分地在教学中运用,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1.3自学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各地创造了多种自学模式,它的基本程序是:
布置提纲——自学教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自评反馈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对语言的阅读、理解、交流、运用能力.对于阅读性比较强的教学内容,采用自学模式十分有利.
1.4掌握模式:
按照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学理论,注重反馈和评价作用.当前,不少地区使用的目标教学模式属于此类,基本程序是:
目标定向——实施教学——形成性检测——反馈矫正——平行性检测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目标和评价,注重把教学过程分解,有利于加强基础,防止分化,在师生基础比较薄弱的学校适应性更强.
属于基本教学模式的,还有结构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和注重学生合作突出讨论的教学模式,这里不一一介绍.这些基本的教学模式反映了国内外教育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是多年来数学教学富足经验和教改的结晶.对它们的学习和研究,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可以看到,当前教学改革中涌现出的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多数是由上述基本教学模式交叉或变形组合而成的.抓住对基本教学模式的学习,就可以更加深刻和主动地理解和学习其它教学模式.
2综合、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模式来说也是这样,教学作为一门科学,应当有规可循,但是教学作为一门艺术,不应当也不能仅依靠某一种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重要的是针对具体情况,选择、设计最能体现教学规律,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过程.
为了发挥教学过程的整体功能,保持教学系统的最大活力,在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活动,为能力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课型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考虑.
比如,在一章教学中,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动用发现模式;同时选定几节便于学生阅读;讨论的内容,可安排用自学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一般内容,可以采用讲授模式,以便保证教学进度.这样在一章教学中,几种教学模式分别发挥了它们的优势,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效益.
再如,在一册的教学来看,,也可选定内容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比如平面几何“四边形”等内容,采用结构教学模式,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对于开阔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是有益的.但如果每章教学人武部采用这种模式,不仅教学困难,而且也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再如,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从教学改革的角度看,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我们要在原来熟悉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吸收其它教学模式的优势,开拓创新,逐渐形成
自己的教学风格.
灵活地运用教学模式,是指在对比各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吸收几种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知识引用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自学模式.当然,这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和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的认知水平是不断发展的,一般来说,不同的教学模式适应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比如发现模式比掌握模式在认知水平上要求更高.我们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相应地不断变化,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向高层次发展.另外,从引导学生参与程度,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来看,采用的教学模式也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体现“教学是为了发展”这一规律.比如,在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中,可以更多地体现知识结构特征,突出讨论交流的形式.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发展地造反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途径.
3了解发展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开拓创新,深化教学改革
从教学改革的方向出发,当前发展中学数学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呢?
3.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先哲孔子所强调的,但当前废止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仍是教学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尤其是在思维上深层次的参与,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关键.为了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由教师到学生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教学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3.2运用系统科学的整体、有序、反馈三个基本原理指导组织教学过程.
一方面要从整体效益和结构考虑优化教学过程,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反馈和矫正环节在教学中的作用,并立足于教学系统的开放与发展,把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具体运用到教学模式的学习与发展上来.
3.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注重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教学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教学模式中进一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由“爱学”到“学会”,再到“会学”,注重学法指导,突出从“学”的视角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无疑是一个需要加强的问题.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人们在某种范围内根据特定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因此,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就拿较为简单的讲授法来讲,它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在短时间内传授较多知识,系统性强,亦可引发学生进行一定的思考。但是,它不容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还需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听讲能力。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邱学华老师最早设计和提出的,经过在一些地区和全国逐步推广,到现在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1、尝试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尝试教学法与普通的教学方法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改变教学过程中“先讲后练”的方式,以“先练后讲”的方式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尝试教学法产生的背景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教学改革已经走上了正轨,国内有许多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同时,也有许多国外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大量地介绍进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根据我国的教学改革的实验,研究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既符合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教学方法。邱学华老师多年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在“”前后进行了多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方面的调查与实验,深感研究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对比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的设想。他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启发式教学”原理、发现法和自学辅导法教学的思路,综合地分析和研究这些教学法的长处与不足,试图形成一种独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学方法。
2、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和课堂教学结构
(1)自学课本。在学生尝试练习,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看一看书上对这个题目是怎样讲的。教师提出一些与解题思路有关的问题:如上题,“分母不同怎么办?”“为什么要通分?”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可以知道自己对个问题认识的情况,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2)尝试练习。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对所学的内容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这时,就再出尝试题让学生试一试。一般采取让好、中、差三类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同时在练习本上做的办法。
(3)学生讨论。在尝试练习时,可能有的同学做得不对,也可能出现不同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讨论。
二、自学辅导法
1、自学辅导法的基本含义
自学辅导法是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对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一定影响。有人也在小学进行相似的实验研究。特别是运用自学辅导教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
自学辅导的实验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并且进行实验的,开始是借鉴了西方的程序教学的原理,实行小步子、多反馈的教学原则,后来进行了改造,并命名为自学辅导法。自学辅导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自学辅导法一般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
2、自学辅导法的教学程序
自学辅导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采取适当步子、及时反馈的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实行三个本子综合运用,即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运用自学辅导法,在教学中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规定了一节课中学生用于自学的时间在30~35分钟,这包括自学、自练、自检。教师用于讲解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3、对自学辅导法的评价
此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能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得教师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和研究学生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可以在课外多看其他参考书,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自学辅导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特别是它是基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分析
篇5
关键词 教学 小组 汇报活动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概况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课程是信息工程学院大二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的理论和方法,利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程序,体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精髓,进而在软件开发等方面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在实际教学中,起初学生的兴趣很高。随着课程的深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验题的过程中常常遇到问题,会有很多同学感到计算机语言枯燥难懂,坚持不下来。鉴于这些因素及选修课上人数较多的现状,我们采用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完成实验内容,且在学期各个关键段安排阶段实验,并采用小组汇报活动的形式验收阶段实验成果。
2 小组汇报活动实施过程
2.1 小组划分原则
合理的小组分配对合作学习至关重要。首先,根据实验证明,同质高分组或低分组中,合作进行的并不好。美国研究员本纳特研究发现,包含两个低分生一个高分生的小组远比包含两个高分生一个低分生的小组好。其次,根据对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调查,初步对学生学习情况有了了解。最后依据 “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由学生自愿及学习风格问卷调查结果将班上115名同学分成23组,每组大约4~5人,基本保证了每组中一个高分生,两个中等生,一个低分生,做到组内异质,同时各小组同学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等大致均衡,基本做到了组间同质。并且由组内同学选出了本组一位小组长,负责完成实验分工合作及组内沟通讨论。
2.2 课程及实验安排
实验一,学时:3。内容:java编译环境下载、安装、配置及运行。学习目标:掌握下载java sdk软件包,java程序运行环境,编写最简单的java程序。实验二,学时:3。内容:简单数据类型和流程控制。学习目标:掌握java简单数据类型,控制流程语句。实验三,学时:3。内容: java基础知识、类的初步知识。学习目标:掌握java的基本语法、java程序的基本结构,main方法的格式。实验四,学时:9。内容:类的继承、抽象类、接口。学习目标:掌握java类的结构、定义、方法及对象的实现;方法的传递和返回值的用法;类变量与实例变量,类方法与实例方法;抽象类使用及接口。阶段实验一,学时:6。内容:编写一个能模拟简单猜扑克牌大小游戏的应用程序。学习目标:理解面向对象的思想,合理的分解对象类;设计和实现各个组成类。实验五,学时:6。内容:流操作。学习目标:掌握File类有关文件目录和路径用法;掌握字符流文件及字节流文件输入输出方法。阶段实验二, 学时:6。内容: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与实现:日记本编写。学习目标:掌握SWING组件的基本用法,了解流入输出的基本原理,着重掌握类File、FileReader、FileWriter的使用。最后是,小组汇报活动。
2.3 小组合作方式
根据课程安排,每个知识点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实验分两部分,一部分要求每位同学必须独立完成,称之为个人任务;另外一部分要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是小组任务,除了程序代码外还包括小组讨论日志、小组成员贡献值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部分学生依赖高分生的弊端,锻炼了自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营造了合作讨论的氛围。期末我们还增加了小组汇报活动这一环节,且在活动中有意识地融入了竞争与合作、奖励与反馈等游戏元素,使得这一小组活动更加有趣,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2.4 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主要考虑两方面,注重学习过程,其次是学习结果。在整个学期教学及最后的小组汇报活动(下转第35页)(上接第27页)中都涉及小组评价。此外,结合观察、谈话、机考等多种评价形式。
3 小组汇报活动案例
3.1 活动要求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报名,演示整个学期满意的实验作品,可以是阶段实验也可以是课外内容,按照时间限制,阐述程序设计思路、结果运行、小组成员讨论情况等,同时接受老师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有效融入竞争与合作等游戏元素,通过作品的交流和讨论,每位同学看到同一个实验的完成情况,反思了自己的不足,对于今后学习是一个很好的鞭策和激励。
3.2 活动课堂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学生在融入游戏元素的课堂汇报活动中是如何表现的。
观察重点:参与汇报活动与未参与汇报活动同学的各自表现。
实地情况:(1)教师宣布休息十分钟开始汇报活动。(2)2组同学拷贝后进行两次调试,在演示了作品日记本大约1分钟左右,教室顿时安静下来。(3)主持人(教师助手,一名研究生)宣布汇报活动开始,用3分钟的时间又详细介绍了活动规则、目标和注意事项。(4)1组N同学走上讲台,坐下,对着电脑边说边操作“我做的是……”屏幕出现程序运行的结果。(5)2组三位同学一起走上讲台,H同学操作电脑,L和Z1同学共同阐述设计思路,使用了ppt、编译软件,课堂气氛很活跃。(6)3组J同学走上讲台,介绍了所在小组成员后开始演示作品,使用了ppt,气氛很活跃,用时13分钟。(7)4组Z2同学介绍了小组成员后演示“画图”程序;另一位X1同学演示“学生管理系统”程序。
直接感受:(1)看上去,2组同学对汇报活动很紧张?提前演示作品是不是有意的?(2)为什么N同学总是说“我做的是……”他们组的其他同学没有参与吗?(3)小组配合很好,每位同学都对汇报内容很熟悉。(4)J同学自信、语言表述很清楚,有效使用工具ppt,但超出了规定时间。(5)Z同学很适合当组长。
课后访谈:(1)提前展示一点内容是为了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印象,对汇报活动不紧张,胸有成竹。(2)1组成员之间学习进度不一样,平时沟通较少,组内合作的意识不强。(3)2组成员每次作业都一起讨论,各抒己见,每位同学都得到了进步。(4)J同学是学生会干部,沟通能力很好,小组经常一起讨论问题。他很抱歉超时了,准备阶段忽视了时间问题。(5)Z是组长,在作业遇到问题时首先会和组员一起讨论,解决不了的会请教老师。
分析与思考:(1)融入游戏元素的课堂活动容易让学生接受。(2)2组同学在准备汇报活动中巧妙运用了一点策略,吸引大家。(3)有规则、目标任务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是游戏化活动。(4)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但是必须考虑成员间的学习能力、性格因素。(5)小组内积极合作,发挥了每位同学的优势,培养了团队意识,对完成目标任务有极大帮助。(6)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很重要;时间限制作为游戏活动的规则之一,是为了增加压力,必须严格控制。(7)一个组的成员之间由于角色不同,对活动的态度会有差异。组长的责任心往往高于组员,所以如果指定个别同学担任组长对督促学习是一种可尝试的方式。
3.3 小组汇报活动观察结论
(1)以分组协作的形式和小组汇报活动演示环节,1/3的同学学习兴趣非常高,近3/4的同学兴趣很高,说明小组学习调动了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2)通过作品演示,对培养学生自主反思能力有帮助。与未参与活动的同学相比,参与活动的同学对实验题主动进行了反思。(3)小组汇报活动设置在学期末,对原本学习就好的同学的效果更积极显著。
篇6
一、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简单回顾
教材结构新问题可以说从有教材时就提出了。人们对教材结构的探究是随着教材的发展不断深入的。早期的小学算术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成人学习算术的顺序,采取直线前进的编排方式。后来人们逐渐熟悉到,按照成人的学习顺序编排教材,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内容的编排应该和儿童的年龄阶段相适应,于是就出现了圆周式(或称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随着学习心理学探究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小学数学教材的变革。20世纪初,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强调教育应该从儿童的喜好出发,课程应该心理化。随后有人倡导“单元教学”,即把算术内容分别组织在各个生活单元之内。这种教育和心理相结合的编排,比较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以后的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影响,但不足的是不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算术知识。以后,有人提出“程序教学”的思想,即把教材的内容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步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进度。这种思想,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究,对以后的学习过程的探究也有很大启示。但由于学生的差异很大,因而程序教学不能使大多数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教材的编写也比较繁琐。
针对上述教材改革的经验和教训,60年代兴起了教育现代化运动(简称:新数运动),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提出要注重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学数学教材改为主要按数学的逻辑顺序来编排。由于这种编排过多地强调了数学的逻辑顺序,忽视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新数运动”后,各国都在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80年代后期,各国都相继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新方案。这些方案不是对“新数运动”的简单否定,而是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努力克服以往的缺点,使之更适合儿童学习的特征。
二、教材结构内涵的探究
什么是教材结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熟悉,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教材结构要反映学科的知识结构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按他的说法,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他认为: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轻易理解;懂得基本原理、观念有助于长期记忆,就是在部分知识遗忘的时候,也能得以重新构建起来;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练习迁移”的大道;领会结构能够缩小“高级”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他的这些观点的主要意思就是,学生懂得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可以理解和把握整个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够促进迁移。基于以上观点,他提出了一个假设:“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这一思想不仅对当时“新数”教材有很大影响,就是在现在美国的小学数学教材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教材中仍有它的影响。
2.教材结构就是教材的组成部分和编写形式
叶立群先生认为“教材的结构指的是教材有哪几部分,哪几种形式组成的。”另外,王策三先生在《教学论稿》谈到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结构时,认为教科书一般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和附录构成,这种观点侧重于教材的编写体例。
3.从学科内容和儿童年龄特征两方面综合构建教材
周玉仁先生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教材体系和结构时,指出:“小学数学教材结构是在综合考虑数学本身的逻辑规律以及小学生熟悉规律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前提下,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事实和基本方法联系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是知识、原则的罗列和拼凑,也不是各部分数学知识的简单求和,而是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叉、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再如,曹飞羽先生认为“一个学科的教材结构必须是能反映这个学科的各要素、各成份(包括知识、技能、智能、思想观点等)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它的组织形式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和认知的方法,便于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在教材结构的这几种观点中,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三种。因为它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本身的联系,又考虑了学科知识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结合。假如一个教材结构把这些新问题都处理得很好,就可以使学生比较轻易地形成一个学科知识的认知结构。
三、建立合理教材结构的几点熟悉
从前面的简单回顾可以看到,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变革的中心新问题,都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数学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对于这个新问题,笔者想谈几点学习心得。
1.应认真探究每部分知识的特征,以及它对培养能力的功能
数学知识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对某些能力培养的优势,只有对此有比较明确的熟悉和理解,才能较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还需要认真总结提炼,把经验性的内容上升到理论高度,以此指导教材的编写工作。
2.应深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有共性,这从大多数国家编写的教材就能反映出来。但是每个国家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特征,所以每个国家的教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因此我们在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时,不能总是引用外国心理学家的理论。这是因为任何探究都是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的,人的熟悉也因此受到制约。学生年龄特征和熟悉规律在总体上是由低向高发展的。但在具体年龄段的划分上有很大的差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生的年龄特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环境等具体情况进行探究,按照我国学生学习数学的特征和规律来编写数学教材。否则,老走别人的老路,就不可能编出有中国特色的教材。
3.要精心设计教材结构
教材结构的建立必须经过大量探究,认真策划,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必须精心设计。教材和一般的书不同,它的每一部分都应该经得起反复推敲。否则,教材就会显得深一脚浅一脚,这个矛盾不解决很难提高教材编写的质量。
4.应注重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个合理的教材结构,其知识间纵横联系必然是比较紧密的,搭配是合理的。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教材结构就不太合理。如义务教材在纵横联系方面就有不足。第三册教材基本上是表内乘、除法,加减法和其他内容很少,而第四册教材基本上是加减法。这种搭配就不能说合理。学生在一学期接触的总是类似的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不利。
四、我国教材的结构及其特征
要探究教材结构,除了探究外国的教材外,还应对本国的教材有所熟悉,下面介绍一下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结构及特征。
小学数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数和计算、量的计量、几何、代数、统计知识等几部分知识。
1.数的熟悉
数的熟悉小学阶段主要教学整数、分数、小数及其相关的一些知识。在整数方面根据我国的计数特征和低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征,分五个阶段:“20以内”、“100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亿以上”。分数、小数各分两段: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初步熟悉一般布置在三年级,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整数基础时教学,并且先教学分数再教学小数。系统学习一般布置在四、五年级,先教学小数,再教学分数。这主要是考虑到,分数的书写形式和运算法则跟整数都不一样,并且需要有整除的知识作为基础,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小数和整数都是十进制,小数的写法和运算法则和整数的基本相同,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轻易,因此先教学分数后教学小数。由于前面已经布置了分数的初步熟悉,为小数的教学作好了预备,所以这样编排既符合儿童的学习规律,又不违反数学的逻辑顺序。
2.计算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计算。计算的编排是配合着数的熟悉进行的,数的熟悉每扩展一次,就配合有相应的计算。例如,整数的熟悉分为五段,每一段都布置有计算的相关内容。在“20以内”学习一位数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在“100以内”重点学习两位数加减法,在“万以内”重点学习三、四位数的加、减法和乘数、除数是一位数、两位数的乘、除法。在“亿以内”,重点学习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简便算法。在“亿以上”,重点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等。
计算内容的编排有这样几个特征。
(1)加强算理的教学。通过操作直观加强算理教学,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三位数时,一方面从已学的口算引入,帮助理解笔算除法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直观,说明每次除的顺序和商的书写位置,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2)注重各种计算方法的适当配合。小学数学主要教学:口算、笔算、珠算、估算、简算几种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是密切联系着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的基础,也是学习估算和简便算法的基础。因此把一般它布置在每种运算教学的开始,在此基础上教学笔算。把握一定的笔算之后,又有助于口算能力的提高。珠算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相同数位对齐、进位、退位的理解,一般把它布置在加、减法笔算之前。估算布置在笔算之后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检验笔算的能力。同时在估算时,又要用到一些口算,又有助于提高口算能力。简便算法对一般的口算和笔算方法来说,属于非凡情况,需要根据某些运算定律采取非凡的计算方法。简便运算需要一定的口算和笔算基础,因此放在每种运算最后教学。教材就是根据各种计算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它们合理地加以布置,使其相互配合。
3.量和计量
小学数学中量和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计量单位比较抽象,而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熟悉比较贫乏。因此,这方面的内容采取分散编排的原则。
(1)由具体到抽象编排。在上面的几种计量单位中,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比较直观具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多,把握起来比较轻易,所以先进行教学。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用比较形象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且进率又是60进制。所以后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积累了一些量和计量的学习经验基础上来学习,这样编排比较符合儿童的学习特征。
(2)注重和认数、计算和几何知识的配合。由于学习计量知识需要有数和形的知识作基础,因此编排时,教材注重和相关知识的配合。如,米和厘米布置在100以内数的循环圈内,毫米、分米、千米布置在万以内数的循环圈内。而面积、体积单位和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联系紧密,所以布置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
4.几何知识
几何知识从一年级起有计划地分散在各册教学,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步熟悉。这一阶段,一方面出现一些常见的几何形体,把它们作为教具帮助学生认数和理解计算法则。另一方面教学一些几何形体的初步熟悉,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形、圆柱、球。通过直观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熟悉这些图形的特征,并能够区分它们。
(2)平面图形特征的熟悉。这一阶段,是在前面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图形的特征,并教学相应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如,长方形、正方形的熟悉,一年级已初步熟悉,到这一阶段,就要进一步熟悉它们的特征:它们都有四条边,都是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都有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并教学它们的周长和面积。
(3)立体图形的熟悉。这一阶段主要教学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相应的表面积、体积计算。
5.代数知识
小学数学的代数知识一般都是在算术知识基本结束,在比、比例知识之前进行代数初步知识的教学。分三个阶段。
(1)渗透孕伏阶段。从一年级开始通过布置一些用括号或其他符号表示数的练习,如,出现3+=9,16-=8,6×()=30等算式。这里的和()都代表一个具体的数。这种练习形式多次重复出现后,学生对用符号表示数就比较轻易理解了。
(2)用字母表示数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计算,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使学生心得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比较简明的优越性。然后再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功能。
(3)简易方程阶段。这一阶段先结合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出现求未知数x,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简单应用题。在此基础上再正式教学简易方程。
6.统计知识
统计知识教材是采取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编排,并注重和计算、应用题的联系。为了加强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熟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义务教材在编排上,做了两点改革。
(1)把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思想方法进行介绍,不再作为一种应用题。
(2)统计初步知识分散编排。在低年级渗透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中年级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和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高年级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表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较复杂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五、对教材内容及其结构进一步的探究和思索
虽然我们的教材改革取得到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教材中已有一些内容和方法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教材结构应贴近时代要求。在教材结构方面,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新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索。
教材结构体现时代特征的新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国力竞争的增强,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应该对此作出及时的反映,小学数学教材结构应反映出时代特征。
(1)估算新问题。
随着先进而简单的计算工具的广泛使用,社会生活对笔算技能的要求降低了。同时由于需要处理大量的、变化的信息,对口算、估算能力的要求提高了。但是目前我们的教材,估算仅作为选学内容,且呈现的形式比较单调,没能体现出对学生估算能力培养的完整意图。因此,要加强估算,应首先把它作为正式的必学的内容确定下来,并且渗透到各个年级。不仅有计算的内容要布置相应的估算,而且还要配合几何、量的计量、应用题等内容进行。要把估算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来培养,使学生学会用估算的方法去观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引进计算器的新问题。
随着计算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逐步普及,在小学数学中引入计算器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代替机械性的计算,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理解数学、探索数学和应用数学上去。因此,可以考虑在适当的年级(如中、高年级)引入计算器,答应学生在验算、面积和体积计算以及统计数据等时使用,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正确率及学生的学习喜好。
(3)加强统计知识的新问题。
我们已经步入信息时代,大量信息需要我们去收集、整理、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统计的思想、方法在各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应该把这些思想、方法变成学生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自觉行动,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进行渗透、教学。因此,我们应该把统计知识分散在各年级教学,从一年级开始结合数的熟悉、计算、几何知识等内容教学。并且还要加强实际活动,提出一些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新问题,让学生寻找条件,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出有用的数据,选取合适的条件来解决这些新问题。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喜好,又可以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成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4)应用题改革的新问题
应用题在我国小学数学中是份量比较重的一个内容,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它的改革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认为:我国的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还是有其独到的功能,但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新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比较薄弱,可以借鉴一些“解决新问题”的思想,从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方面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应用题的教学更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这样既可以提高学习喜好,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实际新问题转化为数学新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分段新问题
数学概念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反映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矛盾和不断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经历多种水平或阶段的渐近过程。因此布置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时,应根据各部分内容的分量、难易的程度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适当划分阶段。如,分数的概念比较难建立,需要在不同层次上有适当的重复。目前教材一般都是分两段编排:先初步熟悉,再系统教学。这种编排比较符合数学的逻辑顺序,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教学分数,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数的扩展,而且把握起来也比一开始就学轻易。但不足的是由于分段较少,两段内容的差异较大,且相距的时间较长,给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分数教学的分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在探究时,一方面要注重各阶段应有不同的重点,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重防止把知识分得过细,或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这一原则不但适用于分数,也适用于其他的内容。
3.教材和教学过程的关系新问题
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的编写应该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教材应不应该体现教学过程?从目前我国的师资水平考虑还是应该有所体现。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又可以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虽然这样编排可能显得比较死板,但对教师把握教学要求还是有帮助的,同时也不限制好教师的正常发挥。因此,在考虑教材的编排时,要认真探究各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
4.和其他学科的联系和配合新问题
数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一方面要注重适应别的学科的需要,如,学习常识、地理需要用到一些计量,数学要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尽量提前布置。另一方面,数学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做基础。如,应用题的学习,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识字和阅读能力,因此在布置应用题时,除了要考虑应用题本身的系统和难易外,还要考虑到语文学习的进度,要在语文课给学生打下初步的识字、阅读基础之后,再布置应用题。
篇7
(一)适度原则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他认为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境界了,要求人在处理事务时,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他的这种中庸思想成为后人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要遵循适度原则,既要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度”,也要注意讲授时间的“度”。教学中要充分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施的依附性,防止牵强附会、“喧宾夺主”和消磨时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绝非游离于管理学科之外,而是由学科本身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因此,专业教师应认真研究,把握学科特点,不可将管理类课程变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那样将失去专业课的教学本质。[3]例如在讲授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时,值得讲授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多,可以说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在专业课中不分场合过多地介绍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分渲染传统文化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并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如果在介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花大量的时间,主次不分,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不能刻意强调某节课、某个内容,更不能在整个专业课课程教学中过分实施,应把优秀传统文化中明显体现管理思想的精髓分析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管理思想的意义,力求达到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引导和启发的原则
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善于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学会辨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传承和发展积极、进步的传统文化,摒弃落后、保守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之间的联系,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感受、理解管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掌握获取管理知识的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富于想象、勇于创新和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教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变结论式教学为过程式教学,按照“发现与思考———分析与探讨———总结与实践———验证与巩固”的程序教学,启发学生去发现、观察、思考、分析、探索,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与经验积累,理解和巩固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思维能力、举一反三的推理能力、善于剖析的研究能力,使学生不仅掌握管理知识,还能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因此,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自主总结其中的管理思想,达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管理知识一箭双雕的效果。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通过耐心地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管理思想,再用专业知识的魅力吸引学生,来加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只有把管理类课程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管理思想。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实践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在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管理思想的作用,乐于用丰富的管理思想指导实践。通过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调查访问,或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践、顶岗实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管理的必要性,加强对管理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巩固学生的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
(一)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选择实施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可以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很多,管理学中“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方法”等很多内容中都可以根据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相应地进行传统管理思想、优良道德传统、传统哲学思维的教育,然而如何有效地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即如何更好地选择实施的切入点,便于学生对管理类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更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合理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应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一定了解,否则生搬硬套只会适得其反,既没法给学生讲清楚管理学的知识,也达不到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管理学教师,应充分挖掘专业教材中蕴含的管理思想、方法、精神,并随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还应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出管理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选择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便在教学前做好充分准备,在教学中把握住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时机。如在《管理学》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中可以选择切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就非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和法家等经典如《论语》、《管子》里面就记载并体现了很多管理知识,孔子主张“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这种节用的思想不仅体现了管理学中的“成本意识”,也体现了“重人”即讲究用人之道的人本管理思想。又如,在第十六章“领导与领导者”中介绍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领导工作很易受到领导者所处的客观环境的影响,即领导与领导者都是某种既定环境的产物,每个组织的内在要素和外在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动中不存在适用于任何情景的原则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发展变化权宜应变。这种权变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思想相对应,因此在权变理论的教学中切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二)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中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篇8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
A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 、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 、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 、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
A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 、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 、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 )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认知过程
B 、情感过程
C 、意志过程
D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 )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 、普通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理论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5、(B )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 、社会心理学
B 、应用心理学
C 、发展心理学
D 、比较心理学、
6、(F )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 )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 )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 )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 )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 、比较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实验心理学
E 、发展心理学
F 、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
A 、社会心理学
B 、理论心理学
C 、应用心理学
D 、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
A 、减少人为性, 提高真实性
B 、减少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C 、提高人为性, 增加真实性
D 、提高人为性, 降低真实性
9、(C )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 、笛卡尔
B 、洛克
C 、冯特
D 、缪勒
10、(B )年, 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 、1789
B 、1879
C 、1798
D 、1897
11、(A )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 、冯特
B 、洛克
C 、笛卡儿
D 、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 是(C )创立的
A 、笛卡尔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
A 、精神分析
B 、行为主义
C 、认知
D 、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 )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 、罗杰斯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C )
A 、心理过程
B 、认知过程
C 、个性心理
D 、情感过程
E 、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 ,E ,G )
A 、感知过程
B 、知觉过程
C 、认识过程
D 、注意过程
E 、情感过程
F 、行为过程
G 、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 ,C ,E )
A 、认知
B 、能力
C 、气质
D 、情感
E 、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 ,D )
A 、理论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 、普通心理学
D 、应用心理学
E 、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 ,B ,D ,E )
A 、普通心理学
B 、社会心理学
C 、教育心理学
D 、生理心理学
E 、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 ,C ,D ,E )
A 、社会心理学
B 、教育心理学
C 、咨询心理学
D 、管理心理学
E 、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 ,B ,C ,E,F )
A 、心理学学科性质
B 、心理学方法论
C 、身心问题
D 、学习心理机制
E 、心理的生理基础
F 、心理的起源
8、科学的三大特征是(A ,B ,D )
A 、客观性
B 、可验证性
C 、准确性
D 、系统逻辑性
E 、描述性
9、(A ,B ,C )决定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A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B 、心理学的历史渊源
C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D 、人的社会性
10、(A ,C )的基本原理是心理学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
A 、辩证唯物主义
B 、形而上学
C 、历史唯物主义
D 、唯物主义
E 、机械唯物主义
11、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A ,B ,C ,D )
A 、客观性原理
B 、系统性原理
C 、发展性原理
D 、教育性原理
E 、协同性原理
12、观察法可以分为(A,B,C ,E )
A 、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B 、现场观察与情景观察
C 、长期观察与短期观察
D 、情景观察与控制观察
E 、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
13、观察法要有效,就要特别注意(B ,C ,D ,E )
A 、每次尽可能长
B 、有明确观察目的
C 、随时记录
D 、可利用现代手段
E 、每次时间不宜过长
14、实验法就是要在保持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研究(A ,B )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人脑
D 、客观世界
15、实验法可分为(A ,D )
A 、实验室实验法
B 、情景实验法
C 、参与实验法
D 、自然实验法
16、在实验室实验研究中,主要要控制哪些方面(A ,B ,C ,D )
A 、实验情境
B 、控制被试
C 、控制实验刺激
D 、控制被试的反应
17、调查法可分为(B ,C ,D ,E )
A 、一般调查法和特殊调查法
B 、一般调查法和专题调查法
C 、事实特征调查和征询意见调查
D 、结构式调查和非结构式调查
E 、访谈法、邮寄问卷法和电话调查法等
18、调查法的缺点是(B ,C ,D )
A 、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第一手的资料
B 、被调查者可能有意不作出真实回答
C 、封闭式的问题损失数据有效性
D 、问题措词不易确定
19、一般研究法主要包括(A ,B ,D )
A 、实验和研究设计
B 、对数据的统计处理
C 、抽样法
D 、逻辑思维法
20、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分为(A ,C )
A 、孕育阶段
B 、转折阶段
C 、确立阶段
D 、发展阶段
21、冯特对心理学的历史功绩主要有(A ,B ,D )
A 、心理学的确立
B 、实验心理学的创立
C 、出版〈〈生理心理学原理〉〉
D 、建立心理学专业队伍
22、弗洛伊德把人的意识分为(A ,B ,C )
A 、意识
B 、前意识
C 、潜意识
D 、后意识
23、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包括(A ,B ,C )
A 、潜意识理论
B 、梦的解释
C 、泛性论
D 、本能学说
E 、人格理论
三、判断题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科学。(-)
2、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内在心理活动的反应。(-)
3、在心理过程中,认知和情感是基础,意志是将认知和情感转化为行为的动力。(-)
4、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知觉。(-)
5、心理过程是在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影响着个性心理特征的进行与发展。(-)
6、以揭示各种心理现象之间以及心理现象与现实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为任务的是应用心理学。(-)
7、心理学是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学科。(-)
8、心理学是对人进行研究的,而人是社会性的,所以心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
9、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心理学提供了依据。(+)
10、心理学研究通过揭示心理现象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提供依据,使人更自觉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1、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学科,能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得益于哲学本身的发展。(-)
12、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一旦有观察机会,观察时间应尽可能长。(-)
13、实验法是按研究的目的控制或创造条件,对由此引起的或改变的被试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14、在实验法研究中,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因变量。(+)
15、用观察法研究心理现象时,不必借用仪器。(-)
16、个案研究法把个案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进行的研究,不可以以群体为单位。(-)
17、调查法是直接对研究总体的全体进行调查。(-)
18、调查法的研究对象可来源于志愿者。(-)
19、调查法中只有保证总体中每一个人被抽到的机会相等,才能使样本情况代表总体情况。(+)
20、内省法是依靠对自己或他人的意识经验的反省,来寻找心理学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21、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2、在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具有重要作用。
(-)
23、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4、洛克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25、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以任何人为研究对象,强调人的价值、本性和尊严。(-)
26、行为主义的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强调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其自身行为过程与认知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7、精神分析学派的兴起被称为第一次革命。(-)
28、人本主义的兴起被称为第。(-)
29、实验法是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前提下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
第二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感觉属于A
A 、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B 、信息的识别
C 、信息的选择
D 、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2、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信息的演算是以下哪种心理过程?
A 、感觉
B 、知觉
C 、记忆
D 、思维
3、主要收集声音和身体平衡位置信号的感觉器官是B
A 、眼睛
B 、耳朵
C 、鼻子
D 、舌
4、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B
A 、阈限
B 、绝对阈限
C 、差别阈限
D 、相对阈限
5、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称为A
A 、大小恒常
B 、形状恒常
C 、颜色恒常
D 、亮度恒常
6、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B
A 、感觉
B 、注意
C 、记忆
D 、思维
7、人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D
A 、注意广度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配
D 、注意的转移
8、以动作、技巧为内容的记忆是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9、根据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成D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B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C 、机械记忆和逻辑记忆
D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0、以下又可以称为实践思维是A
A 、动作思维
B 、形象思维
C 、语词逻辑思维
D 、抽象思维
11、按照思级结果的新颖性,可以把思维分成C
A 、发散思维和聚敛思维
B 、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C 、受制思维和创造思维
D 、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感觉器官除了感受光波、声波、气味、滋味以外,还可以感受ABCD
A 、温觉
B 、冷觉
C 、痛觉
D 、触觉
2、在“群魔殿”的多水平信息加工认知模型中,设像参与信息加工的有ABCE
A 、映象小鬼
B 、特征小鬼
C 、认知小鬼
D 、判断小鬼
E 、决策小鬼
3、注意具有以下功能ABCD
A 、选择
B 、保持
C 、调节
D 、监督
E 、伴随
4、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物体是ABDE
A 、刺激物是新奇的
B 、刺激物亮度增加
C 、刺激物静止
D 、刺激物发生相对运动
E 、刺激物符合需要
5、注意的基本品质特点是ABDE
A 、注意范围
B 、注意稳定性
C 、注意的分散
D 、注意的转移
E 、注意的分配
6、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有BCD
A 、动机
B 、神经系统的特点
C 、后天的训练
D 、兴趣
E 、刺激物的特点
7、自动加工是ACE
A 、不需要大量注意资源
B 、随时应对环境的变化
C 、经过大量统习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加工模式难以改变
8、控制加工是ACDE
A 、受资源量限制
B 、是一种程式化的程序
C 、不能同时进行多项作业
D 、应用灵活的加工方式
E 、需要集中注意完成
9、以下以表象的方式编码的是ABC
A 、形象记忆
B 、情绪记忆
C 、运动记忆
D 、语词逻辑记忆
10、长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CD
A 、物理特性编码
B 、言语听觉特性编码
C 、语义编码
D 、表象编码
E 、行为编码
11、遗忘的发生是由于BCD
A 、信息错误
B 、记忆痕迹消退
C 、信息的干扰
D 、意识的抑制
E 、信息不能再认
12、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ABCDE
A 、尝试错误
B 、顿悟
C 、类比
D 、启发式
E 、反推法
13、以下关于定势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一种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
B 、凭借以前的经验看问题
C 、有时有助于较快解决问题
D 、缺乏灵活性E 、可以发现更好的解决方法
三、判断题
1、眼睛的适宜刺激是光波。(+)
2、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称为阈限。(+)
3、绝对阈限是衡量感受器灵敏性的唯一指标。(-)
4、阈限越低表明感受性越差。(-)
5、阈下刺激对人没有丝毫作用。(-)
6、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7、注意是一种有限的资源。(+)
8、心理学家用直接测量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9、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前面学习的内容的干扰作用称后摄抑制。(+)
10、在问题解决中,发现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在明朗期。(+)
11、对于复杂问题,中等偏低的兴奋水平比较有利。(+)
第三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是(C )
B 、动机
C 、兴趣
D 、理想
2、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B )
A 、气质
B 、性格
C 、兴趣
D 、能力
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纳
D 、班杜拉
4、将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的是(A )
A 、荣格
B 、谢尔顿
C 、威特金
D 、霍兰德
5、编制16人格因素问卷的是(B )
A 、艾森克
B 、卡特尔
C 、哈撒韦
D 、霍兰德
6、以下能够测定12种人格特质的问卷是(B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Y-G 人格测试
C 、主题统觉测验
D 、卡特尔人格因素问卷
7、不爱与人交往、有孤独感,动作显得缓慢、单调、深沉的特征属于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D )
8、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是(C )
A 、不可遏制型
B 、活泼型
D 、抑郁型
9、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和发展起来的能力是(C )
A 、认知能力
B 、操作能力
C 、社交能力
D 、模仿能力
10、在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中,每完成一个题目代表几个月的智龄?(B )
A 、l 个月
B 、2个月
C 、3个月
D 、4个月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是(A 、C ,E )
A 、需要
B 、气质
C 、动机
D 、能力
E 、兴趣
2、以下属于个性心理特征范畴的是(B ,C ,D )
A 、需要
B 、气质
C 、性格
D 、能力
E 、兴趣
3、信念是(A ,B ,C ,D ,E )
A 、被意识到个性倾向性
B 、洞察事物的出发点
C 、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的准则
D 、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
E 、有认识、情感、意志构成的融合体
4、一般能力是指(A ,B ,C ,D ,E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思维力
D 、想象力
E 、注意力
5、气质类型包括(A ,B ,C ,D )
A 、胆汁质
B 、多血质
C 、黏液质
D 、抑郁质
E 、神经质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有(A ,B ,C ,D ,E )
A 、生理需要
B 、安全需要
C 、归属和爱的需要
D 、尊重需要
E 、自我实现需要
7、行为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B ,C ,D )
A 、荣格
B 、华生
C 、斯金钠
D 、班杜拉
E 、埃里克森
8、以下属于投射测验的是(B ,C ,E )
A 、艾森克人格问卷
B 、罗夏墨迹测验
C 、主题统觉测验
D 、16人格因素问卷
E 、儿童统觉测验
9、信度包括(A ,B ,C )
A 、再测信度
B 、等值信度
C 、分半信度
D 、内容信度
E 、效标关联信度
10、根据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活泼型的特点是(A ,C ,E )
A 、强
B 、弱
C 、平衡
D 、不平衡
E 、灵活
11、以下关于能力的描述是正确的是(A ,C ,E )
A 、属于个性心理特征
B 、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C 、发展比知识发展要慢得多
D 、随年龄增长不断积累E 、随年龄增长是一个发展、停滞和衰退的过程
三、判断题
1、特殊能力是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
2、在心理学中的个性或人格同一概念。(+)
3、主题统觉测验属于完成法的投射测验。(-)
4、画人测验属于表达法的投射测验。(+)
5、儿童统觉测验适用于4岁以下的儿童。(-)
6、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7、具有非凡的记忆力可以称为天才。(-)
8、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创造的。(+)
9、韦克斯勒力量表包括语言与操作两个部分。(+)
10、良好的记忆力是天才的特征之一。(+)
第四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某一方面的心理发展通过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比较,迅速找到差异所在的方法,称为(A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2、在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对相同的被试组进行反复跟踪调查的研究方法是、(B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3将隶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儿童的一种或多种行为和能力模式加以比较,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 、横向比较研究
B 、纵向跟踪研究
C 、连续发生研究
D 、跨文化研究
4、揭示儿童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的“发生认知论”的创始人是(C )
A 、华生
B 、加德纳
C 、皮亚杰
D 、斯腾伯格
5、()指的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C )
A 、同化
B 、顺化
C 、平衡化
D 、自动化
6、在《超越IQ 》一书中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的是(C )
A 、皮亚杰
B 、加德纳
C 、斯腾伯格
D 、戴斯
7、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获得理论是(B )
A 、强化学说
B 、先天决定论
C 、相互作用论
D 、循序渐进论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展的主要内涵是(A ,B ,C 、D )
A 、发展是有顺序的、不可逆的
B 、能够保持相当长时间的变化
C 、使个体产生更有适应性、更高效的行为
D 、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E 、是无规律的变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是(A ,B ,C 、D )
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E 、波动性
3、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主要有哪些方面(A ,B ,C 、D ,E )
A 、认知
B 、语言
C 、情绪
D 、社会性
E 、个性
4、横向比较研究的缺点是(C 、D )
A 、经济节省
B 、对不同年龄的儿童分别取样比较
C 、一致性效应
D 、很难控制影响发展的因素
5、纵向跟踪研究的缺点是(A ,C 、D )
A 、投入较大
B 、揭示心理发展稳定性
C 、会有被试流失
D 、时代变迁效应
6、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 ,B ,C )
A 、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B 、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
C 、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
D 、存在着相互独立的七种智力
7、传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智慧发展受到以下哪些因素影响(A ,B ,C )
A 、成熟
B 、经验
C 、社会环境
D 、自然环境
8、语言的构造包括三个部分(A ,B ,D )
A 、语音
B 、语法
C 、语句
D 、语义
E 、字形
9、语言的发展包括以下阶段(A ,B ,C ,D )
A 、牙牙语阶段
B 、单词语阶段
C 、双语或三词组合阶段
D 、完整句阶段
10、语言能够影响人的(A ,B ,C ,D )、
A 、人际交往
B 、认知
C 、自我调节行为
D 、社会化
11、自我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C ,D )
A 、自我意识
B 、自我评价
C 、自我监督
D 、自我控制
三、判断题
1、发展的顺序是不可逆的,也不能超越。(+)
2、同一心理机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4、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先天遗传起决定作用。(-)
5、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后天环境起决定作用。(-)
6、逻辑决定论是皮亚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7、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智慧只停留在动作水平。(+)
8、皮亚杰认为认知阶段出现的先后次序是不变的。(+)
9、提出“成功智力”概念的是梅耶。(-)
10、在《心理结构》一书中提出七种智力的是加德纳。(+)
11、智力的PASS 模型是戴斯提出的。(+)
12、心理学将对自身认知活动有所意识能力称为元认知。(+)
13、记忆是一个被动保持信息的系统。(-)
14、人所具有的最有力的认知技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15、语言的发展进程是按一定的顺序进行的。(+)
16、语言是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
17、面部表情受生物遗传的因素影响很大。(+)
18、生理上的成熟是依恋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五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布卢姆将认知目标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D )
A 、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 、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 、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认知学习分类理论是谁提出的(B )
A 、布卢姆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奥斯本
3、奥斯本提出了(D )
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
B 、认知学习分类理论(加涅)
C 、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奥苏贝尔)
D 、头脑风暴法
4、加涅的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分为(A )
A 、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
B 、知识信息、智力技能、动作技能
C 、言语信息、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 、智力技能、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5、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B )
B 、发现法
C 、掌握学习法
D 、头脑风暴法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能力是(D )
A 、教学设计能力
B 、教学组织能力
C 、教学决策能力
D 、教学监控能力
7、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D )
A 、第一年
B 、第2-3年
C 、第3——4年
D 、第五年以后
8、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以下阶段(A )
A 、顺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 、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 、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 、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 ,B ,C ,D )
A 、教学目标
B 、教学内容
C 、教学对象
D 、教学媒体
2、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B ,D )
A 、目标
B 、策略
C 、计划
D 、评价
3、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包括(A ,B ,D )
A 、认知
B 、情感
C 、意志
D 、动作技能
4、教学媒体包括(A 、B ,C ,D ,E )
B 、录象
C 、计算机
D 、黑板
E 、图片
5、行为主义教学观把学习看成(A ,B ,C ,D )
A 、经验的联结或操作的变化
B 、通过练习和刺激反应式的强化来实现的
C 、学习效果表现为外部的变化
D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技能体系
6、华莱士将问题解决描述为哪四个步骤(B ,C ,D ,E )
A 、产生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
7、创造性思维表现为思维的(A ,B ,C ,D )
A 、独创性
B 、发散性
C 、灵活性
D 、突发性
8、教师的职业心理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热爱学生
B 、善于启发
C 、勤学敬业
D 、以身作则
9、优秀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表现为(A ,B ,C ,D )
A 、个人成就感
B 、认为从事教学活动很有价值
C 、对学生有正向的期望
D 、对学生的学习负有责任
三、判断题
1、学生的起始状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态度、起始能力、知识背景等。(+)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
4、认知学习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5、应用讲授法,教师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结。(+)
6、程序教学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具有灵活性。(-)
7、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人机互动与交流。(+)
8、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体激励的策略。(+)
9、认知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认知发展为中心。(+)
10、认知教学观向行为主义教学观的过渡是学习与教学心理学的一次革命。(-)
11、“道德两难论”是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问题的重要方法。(+)
12、品行不良问题主要出现在青年期。(-)
第六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C )
A 、人和动物的学习
B 、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认为学习是不是外部行为变化的学者是(C )
A 、桑代克
B 、斯金纳
C 、加涅
D 、金布尔
3、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哪位学者(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4、提出“学习风格”概念的学者是(D )
A 、奥苏贝尔
B 、加涅
C 、布鲁纳
D 、塞伦
5、一个联结的使用,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是指(B )
A 、效果律
B 、应用律
C 、失用律
D 、准备律
6、根据强化的性质和目的可以分成(C )
A 、自然强化物和人为的近似强化物
B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C 、正强化和负强化
D 、强化和惩罚
7、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A )
A 、注意力
B 、动机
C 、情感
D 、意志
8、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C )
A 、观察力
B 、记忆力
C 、意志力
D 、思维力
9、以下属于从外在观点对动机下定义的是(C )
A 、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B 、动机是个体的内部过程
C 、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D 、动机是一种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它起激起、调节、维持和停止行动的作用
10、对多方面的事物或活动具有的兴趣是(D )
A 、直接兴趣
B 、间接兴趣
C 、中心兴趣
D 、广阔兴趣
二、多项选择题
1、认为学习是外部行为的变化的是(A,B ,C )
A 、桑代克
B 、巴甫洛夫
C 、斯金纳
D 、加涅
2、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变化的是(B ,C )
A 、华生
B 、加涅
C 、奥苏贝尔
D 、金布尔
3、金布尔关于学习的定义是(A ,B ,C ,D ,E )
A 、学习的结果是学习的主体要发生持久的变化
B 、学习是发生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变化
C 、学习是一种活动过程
D 、学习需要练习
E 、学习要受到强化
4、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中根据内容和结果将学习分为(A ,B ,C ,D )
A 、知识的学习
B 、技能与熟练的学习
C 、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D 、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学习
5、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A ,B ,C ,D ,E )
A 、生理性要素
B 、认知要素
C 、情感要素
D 、意志要素
E 、社会性要素
6、联结论的主要特征是(A ,B ,C )
A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B 、联结是直接的、无中介的,是靠尝试错误而建立的
C 、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客观研究
D 、学习主要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7、桑代克总结的主要学习规律是(A ,B ,C )
A 、效果律
B 、练习律
C 、准备律
D 、联结律
8、斯金纳总结出的规律包括(A ,B ,C ,D )
A 、习得反应
B 、条件强化
C 、泛化作用
D 、消退作用
9、正强化的方法包括(A ,B ,C ,D ,E )
A 、奖学金
B 、对成绩的认可
C 、表扬
D 、改善学习
E 、给予学习和成长机会
10、学习活动中良好的性格特征表现为(A ,B ,C ,D )
A 、努力奋斗
B 、实事求是
C 、独立意识
D 、创新精神
三、判断题
1、“学”主要指获取知识技能,“习”主要指巩固知识技能。(+)
2、桑代克认为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3、华生认为学习是由强化练习引起的潜在反应能力的较为持久的改变。(-)
4、在知识、技能、行为方面的临时性变化也是学习。(-)
5、物种的先天倾向和由集体成熟引起的变化也是学习。(-)
6、凡是教学效果好的老师,都会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认真的研究。(+)
8、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9、负强化就是惩罚。(-)
10、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
第七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行为原因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是(A )
A 、归因
B 、印象(认知者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C 、自我认知(主我对客我的认知与评价)
D 、态度(个体对人、对事、对周围世界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反应倾向)
2、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D )
A 、首因效应
B 、近因效应
C 、晕轮效应
D 、刻板效应
3、根据维纳的两维成败归因理论,属于稳定的内在原因是(A )
A 、能力
B 、努力(不稳定的,内在原因)
C 、任务(稳定的,外在原因)
D 、运气(不稳定的,外在原因)
4、在影响人际吸引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是属于以下哪种因素的作用(A )
A 、熟悉性和临近性
B 、相似性与互补性
C 、外貌
D 、对等性或互惠性
5、在非对抗性态度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之产生一致性,称为(C )
A 、从众(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在真实或臆想的群体压力、群体规范与群体目标的影响下,向与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方间变化的现象)
B 、服从(在外界压力下,个体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行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现象)
C 、暗示
D 、模仿(在无外在控制条件下,个体由于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行为相同的行为方式)
6、看到别人穿时装,自己也去买来穿上,属于(C )
A 、服从
B 、从众
C 、模仿
D 、暗示
7、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是(B )
A 、社会促进
B 、社会抑制
C 、社会进步
D 、社会退步
二、多项选择题
1、个体具有社会化的可能性主要是因为(A ,B ,C ,D )
A 、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B 、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C 、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D 、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2、大众传媒有(A ,B ,C ,D )
A 、报纸
B 、电视
C 、广播
D 、互联网
3、印象具有以下特点(B ,C ,D )
A 、直接性
B 、间接性
C 、稳固性
D 、综合性
4、态度改变的方法有(A ,B ,C ,D )
A 、劝导宣传法
B 、群体影响法
C 、活动参与法
D 、角色扮演法
5、利他行为具有以下特征(ABCD)
A 、以利他为目的
B 、自愿的
C 、不期望回报
D 、会有一定的付出或损失
6、以下属于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是(AB)
A 、给老人让座
B 、帮助同学补习功课
C 、抢救落水儿童
D 、与持枪歹徒搏斗
7、战争、恐怖活动属于C
A 、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B 、非紧急情况下的利他行为
C 、手段犯行为
D 、目的犯行为
8、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主要有ABCD
A 、群体个数
B 、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吸引力
C 、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
D 、人的心理特点
E 、群体的性别比例
9、群体决策的缺点有DE
A 、多方面收集信息
B 、利用集体智慧
C 、增加群体凝聚力
D 、费时费力
E 、议而不决
三、判断题
1、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2、如果一个人利用自己的外貌去犯罪,漂亮可能会减轻处罚。(-)
3、通过参照测量法最后可以发现群体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权威人物。(+)
4、如果要帮助一个人需要花费很大的体力,男性较女性容易产生利他行为。(+)
5、就被帮助者而言,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得到他人帮助。(+)
6、穿着、行为古怪的人容易得到帮助。(-)
7、攻击性强的人比安分守己的人容易产生侵犯性行为。(+)
8、家长具有很强的暴力倾向,子女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对人采取侵犯性行为。(+)
9、看见武器的人比没有看见武器的人具有更强烈的攻击性行为。(+)
10、群体决策的极端化总使决策具有冒险性。(-)
第八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常说的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其标准是根据心理健康三层面中哪一层的标准C
A 、非病状态
B 、良好适应状态
C 、理想状态
D 、正常状态
2、关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论述以下哪一条是不对的C
A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细分为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
B 、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效率高,是适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C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适合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活动的主持者应受过相应的培训
D 、团体辅导是一种一对多的心理辅导方式
3、自卑感问题是按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哪种标准来划分的?B
A 、问题的内容
B 、内在心理根源
C 、特定发展时期和阶段
D 、问题的性质
4、关于自卑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
A 、自卑的人热衷于与人比较,而对自己的期待却很低
B 、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缺乏客观、清醒的认识,无法悦纳自己
C 、自卑的人容易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D 、对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是处理自卑问题的方法之一
5、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B
A 、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
B 、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
C 、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
D 、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二、多项选择题
1、张春兴认为心理健康的条件有ABCDE
A 、情绪较稳定
B 、乐于工作
C 、能与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并乐于和他人交往
D 、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悦纳自我
E 、对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适宜采用:BCDA 诊疗模式
B 、发展模式
C 、教育模式
D 、文化模式
3、关于心理测试的论述以下正确的有:ABCD
A 、心理测试可以集体进行,也可以一对一进行
B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科研和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C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筛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D 、心理测试的目的可以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宣传作用
4、造成学生学习问题的可能原因有:ABCDE
A 、学习习惯和方法不良
B 、学习动力缺失
C 、学业压力和考试焦虑
D 、亲子关系问题
E 、学业不适应
5、对于学习习惯的建立,以下哪几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A 、基本学习习惯不良多始于小学、
B 、家长的“陪读”会造成孩子在学习上对家长的依赖
C 、不良学习习惯的扭转和改变不是很难的事
D 、行为强化技术是改变不良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技术
E 、学习习惯的改变和确立要趁热打铁,趁学生有改变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建立好的学习习惯
6、在职业压力模式中,所谓的“组织外的压力”包括ABC
A 、家庭问题
B 、生活危机
C 、财务问题
D 、生涯发展
三、判断题
1、心理健康的定义之一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2、心理治疗原则上不主张多用药。(+)
4、心理治疗的对象可以是一般人,目的在于助人成长。(-)
5、心理咨询中的“咨询”有“顾问”的意思。(+)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育模式改善了原先心理咨询较为被动的工作方式。(+)
7、文化模式正成为学校心理键康教育工作的一个新趋势。(+)
8、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按内容分,可将问题分为: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自我管理问题、自我发展问题等。(+)
9、生活管理问题对一些贫困学生是特别重要的自我管理问题。(-)
10、有一半的自杀者有精神疾病。(-)
11、对于有一次自杀经历的人,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其再度自杀的可能性。(+)
12、如果有学生目睹了其他学生自杀,我们应该通过个别或集体咨询形式对他们进行危机干预。(+)
13、营造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方法。(+)
14、严重的精神障碍必须交精神科医生处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1)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诞生于 (B )
A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B .20世纪50年代
C .20世纪60年代末
D .1903年
2.将学业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个人外部的稳定因素,指的是(C )
A .能力
B .努力
C .任务难度
D .运气
3. 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迁移理论是 ( C )
A .共同要素说
B .概括原理说
C .关系转换说
D .学习定势说
4.小明原来见了陌生人就躲避。上幼儿园一个月后,小明的这种行为消失了。据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B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5.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 D )
A .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 .望梅止渴
C .蜘蛛织网
D .儿童模仿电影中的人物的行为
6.小明在两岁时就学会了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首唐诗。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这里发生的学习是 ( A )
A .言语信息
B .态度
C .动作技能
D .智慧技能
7.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哪种模式进行教学(B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学习
D .发现学习
8.下列对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单维思维
B .思维的不可逆性
C .思维的可逆性
D .自我中心
9.当一个不爱学习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时,老师撤除对他的批评,老师的这一做法属于 。 ( B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消退
D .惩罚
10.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实质是 (A )
A .有意义接受学习
B .有意义发现学习
C .发现学习
D .探究学习
答案:1-5:DCCBD 6-10:ABCBA
第九章 高等学校教学测量
本章提要:
1. 教学测量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可分为标准化成就测验与教师自编测验。
2.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包括:测验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代表性与可用性五个方面。
测验的信度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
测验的效度有: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结构效度等。
第一节教学测量与测验概述
一、教学测量的含义: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教学测量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测量的目的在于考核教学成效,也就是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即学生内在能力等的形成情况。因此,教学测量的目标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并于
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教学测量的对象是学生内在能力等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因此,测验量表的科学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必要前提。3教学成效是通过量化的学绩进行考察的。因此,命题的合理性与评分的客观性是有效教学测量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二、教学测验的含义: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
三、教学测量与测验的关系: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四、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第二节 教学测量的类型
一、教学测验的类型
测量一般通过测验的实施得以实现。教学测验可以按其方式、内容、标准和目的的不同分类为:标准化成就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标准化成就测验1.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2. 标准化成就测验的特点: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 (二) 教师自编测验,教师自编测验一般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1. 教师自编测验的类型(1)客观题包括:选择题、是非题、匹配题、填空题;(2)主观题包括:论文题、问题解决题;2. 教师自编测验的步骤和方法。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
(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二、测验的评分及结果分析1. 测验的评分,评分标准一定要与测验的编制计划及实际的编制工作保持连续性,确保整个评价活动是根据统一的标准进行的。评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分标准要客观公正。(2)评分标准要规定答案要点及可接受的变式。(3)评分标准要依据题目的难易及要点的主次配给分数。(4)评分时要注意分析评分和综合评分相结合。(5)评分标准应注重内容,不宜注重形式。2. 测验结果的分析,主要包括对测验本身的分析和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两个方面。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在实际教育中,前述纸笔测验并不是收集资料的唯一途径。教师还可使用许多非测验的评价技术,尤其是情感领域的教学评价更需要采用非纸笔的测验。情感教学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其效果可能产生在任何一种认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一)案卷分析,案卷分析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内容主要是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二)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生学业成就的信息。需客观、详细地记录下观察信息。1. 行为记录单;2. 轶事记录;3. 等级
评价量表。(三)情感评价,很多时候,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情绪、学习动机、个人观点等进行评价。
第三节 有效教学测验的基本要求
一、测验的信度。(一)信度与信度系数,测验的信度,是指该测验所要测量的东西前后一致的程度,也就是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是进行测验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信度指标通常以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是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间的相关,用来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系统误差对信度没什么影响,因为系统误差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影响测量值的,因此不会造成不一致性。反之,随机误差可能导致不一致性,从而降低信度。从这个意义说,信度也可以定义为随机误差影响测量值的程度。如果随机误差等于零,就认为测量是完全可信的,信度最高。(二)信度的类型与估算方法,心理与教育测验的信度,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2复本信度:又称等值性系数,它估计的是两个假定相等的测验复本之间的一致性,是两个平行测验分数的相关。这个相关系数就代表了复本信度的高低,复本信度反映的是测验在内容上的等值性。3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和复本信度主要考察了测验跨时间的一致性(稳定性)和跨形式的一致性(等值性),而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主要反映的是题目之间的关系,表示测验能够测量相同内容或特质的程度。(三)影响信度的因素,测量信度是策略过程中随机误差大小的反映,随机误差大,信度就低,随机误差小,信度就高。因此,在测量过程中凡是能引起测量随机误差的因素——被试、主试、测试内容、施测情境等都会影响测量信度。
二、测验效度。(一)效度的概念,效度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二)效度的类型,一般,效度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准则关联效度。(三)影响效度的因素,影响测验效度的因素很多,在编制测验或选择标准化测验时,都应该考虑到这些因素,以免影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1测验的构成;2. 测验的实施过程;3. 接受测验的被试;4. 所选效标的性质;5. 测量的信度。总之,所有与测量目的无关而又能带来误差的因素都会降低测验的信度。(四)信度与效度的关系,信度与效度有密切关系。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条件,但信度高并不保证效度一定高。
三、代表性。几乎所有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以取样的原理为依据的。(1)样本必须适当地代表总体;(2)在符合代表性和意义性要求的这个限度内,样本必须是随机抽取的。
四、区分度。区分度是指测试题目对所测试的属性的鉴别力,它是衡量题目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筛选题目的依据。
五、可用性。一般应考虑:1. 测验提供的信息有多大意义;2. 可行性测验,应当在形式与内容上适合于它所要测量的年龄范围的学生。3. 要考虑到测验的费用以及进行测试、记分和解释所需的时间。4. 评分是否客观。
本章复习与思考题
1. 什么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它有什么特点?答: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的测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
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其特点如下:1测验题目具有高质量,它们由教育和测验专家审查并完善,是经过预测的,有一定难度和区分度。2测验的实施和评分的说明十分准确,不同的使用人员在实施过程中有相同的标准。3从被测团体中取得的常模可用于解释测验分数。4一般有等同的和可比的测验表格。5具有测验手册和其他必备材料,对测验的实施和评分进行说明和指导,对测试结果进行解释。虽然标准化测验有很多共同之处,但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2. 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怎样?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教学测量是考核教学成效的一种方法。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简称学绩)进行探查,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示的考核方法。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教学测验是教学测量的工具和手段,教学测量是对教学测验或学绩测验所得结果的客观描述。也可以说,教学测量就是借助于学绩测验来对教学成效进行定量考核的。
3.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测量手段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效,并查明学生学习成效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程度。也就是说,通过教学测量与评价所提供的反馈信息,可以考察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进一步修订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提高学习效果。a 、教学测评为改进教学提供了有效信息;b 、教学评价是学生和家长了解学生状况的主要途径c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主要依据
4. 教学测量与测验的作用?答:教学测量与测验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1. 鞭策学生的学习;2. 促进教师的教学;3. 鉴定课程计划和作出判断;
5. 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分为几类?答:教学评价,是通过系统地收集和分析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变化予以确定,对教育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结果,评价者是任课教师。从实施教学测评的时机看,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从对教学测评资料的处理方式看,分为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测评本身的功能来看,分为安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测评实施的目的来看,分为最佳表现评价与典型表现评价;根据教学测评的严谨程度,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6. 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足?改进的途径是什么?答: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自己设计、自行编制的。但是,教师的水平有高低,经验有多寡,工作态度有好坏,在编制测验时自觉防止主观化、片面化的意识有强弱,因此,编制测验的质量也有高低。 教师应学习一些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知识,按照测验编制的科学原理去规范教师的测验编制行为,以提高教师的测验编制技术,努力提高教师自编测验的质量。教师自编测验应遵循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审查测验目的;(2)制定测验编制计划;(3)命题与组卷。
第十章 大学生德育心理
1. 品德的心理结构(278,283-288)---包括品德的心理结构的构成要素和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 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特征: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品德的. 心理结构的多层次性、品德结构发展的差异性、品德结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品德的心理结构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品德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2. 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有何不同?(289-294)---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主要通过研究儿童的道德判断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创立了”临床法”并采用对偶故事法来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 他把儿童道德思维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约2岁~5岁) 、权威阶段(6岁~8岁) 、相互对等阶段(约8岁~10岁) 和公正阶段(约11岁~12岁) .皮亚杰关于道德发展的阶段论贯穿着四个基本观点:(1)从单纯的规则到具有真正意义的准则.(2)从单方面的尊重到多方面的尊重.(3)从约束的道德品质到合作的道德品质.(4)从他律到自律. 他概括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发展阶段的发展规律.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阶段论-继承了皮亚杰的研究路线, 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追踪研究(每个隔三年重复一次, 追踪到22、23岁) 和跨文化研究, 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 对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更加具体、精细和系统,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 具体如下:(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 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 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 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 包括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 的道德定向阶段及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 以普通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作为行为的基本依据. 包括两个阶段:社会签约的道德定向阶段及普遍原的道德定向阶段.
3. 论述大学生品德培养的途径与方法(307-312)品德培养途径包括内在及外界条件. 内在途径就是通过个人特质的培养而外在条件包括家庭及学校集体和社会心理影响三个方面. 个人特质包括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质, 它是影响人们品德的内在因素. 个人心理特质对大学生品德影响最大. 个人特质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在外界条件的作用下慢慢形成并不断发展变化的. 家庭是一个重要的首属群体. 大学生长期在家庭中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发生面对面互动, 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大学生品德影响很大. 学校集体又分班集体的影响, 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学校集体中其它因素和校园文化的影响. 班集体是构成学校集体的基本单位, 学校集体的特点也是通过班集体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学校德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特点、道德行为规范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目的、有计划的塑造儿童和青少年心灵的活动. 学校集体中其他因素包括教师的态度及作风、集体舆论的影响、校风班风的影响. 社会心理因素又包括大众传媒和舆论、社会风气. 品德培养包括道德教育和品德修养两个方面. 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言教、奖惩、身教和榜样等. 品德培养方法包括学习、立志、躬行和自省等. 言教-是指教育者主要通过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道德教育方法. 奖惩-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给
予奖励、对不道德行为给予惩罚的教育方法. 身教-是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躬行道德而使受教育者自觉遵守道德的教育方法. 榜样-是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模仿学习某些品德高尚者的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的综合道德教育方法. 品德修养方法学习-是获取道德知识的道德修养方法. 学习的形式很多如:读书、听课、学习道德榜样、参观调查、社会实践和反思社会生活等. 立志-是学生如何使道德由社会外在规范变为自己内在欲求的修养方法, 是如何使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的修养方法. 大学生通过立志, 有了追求道德的愿望, 则会去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 实现做一个合乎道德的人的愿望. 躬行-即实习道德、履行道德、实践道德, 是按照道德规范做事, 从事符合道德规范的实际活动的道德修养方法. 自省-即反省,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品行是否合乎道德的自我检查的品德修养方法. 自省既是修养的相对终点, 又是新的修养起点. 如此循环往复, 成为习惯, 品德逐成.
第十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313,314-318)智力发展正常, 具有浓郁的学习兴趣; 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自我发展意识良好; 能控制和合理的表达情绪; 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备和谐统一的人格; 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
2.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318-320)?大学阶段是人才发展的重要阶段. 大学生不仅要自主地解决人生难题, 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现实的时候, 还将面临一系列的人生重大课题, 如专业知识储备、智力潜能开发、个性品质优化、思想道德修养、就职择业准备、交友恋爱等. 这些人生课题的完成, 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 是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 是大学生生活需要和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 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 心理健康关系到大学生的素质、人才质量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有现实的紧迫性, 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3. 试析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20-322).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特点-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未实现完全成熟的时期. 一方面大学生智力发育趋于成熟. 另一方面, 在心理内容的关键方面还带有明显的稚嫩性和盲从性.
心理发展的可塑性特点-大学阶段是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全面发展、急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 大学生心理发展普遍存在着不稳定、可塑性大的特点. 心理发展的两面性特点-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 既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 心理发展阶段性特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系列6发展有明显的不同,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1)适应期-入学适应是大学新生都奥要经历的第一难关, 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2)发展期-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 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 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 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3)成熟期-大学生经过3~4年的生活和学习, 世界观、人生观逐步形成, 心理逐渐成熟. 但是, 这个时期又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 他们需要面临新的心理适应. 这时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是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
4.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323-325)?
心理问题是指各种心理异常及行为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 只是程度不同而异.1. 环境适应问题2. 学习压力问题3. 人际关系问题4. 感情问题5. 求职择业问题
5. 谈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330-334).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既有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原因, 又有社会、家庭、学校等外在原因.(一)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因1. 生理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生物因素、脑损伤.2. 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态度、自我意识、性格特征和情绪.(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外因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总之, 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生理、心理、社会因素时常交织在一起,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6. 试述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经和方法(335-339)(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 系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 运用多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3.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4. 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二)加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 建立合理的生活次序-学习负担要适量, 生活节奏要合理3. 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