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校园建设的好处

篇1

关键词:高校;智慧校园;互联网+;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030-02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在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在建设智慧校园的过程中,很多高校会面临着信息孤岛、信息安全隐患、重复建设和高成本维护、系统后天不足等问题与挑战。如何科学有效利用好“互联网+”来打造智慧校园,促进高校搭建一个随时随地的学习交流平台和高效安全的智慧校园环境,逐渐成为信息时代、移动媒体环境下很多高校值得思考的课题。高校管理者、教育工作者、校园建设者,需要共同透视自身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深刻剖析智慧校园发展的不足与难点,认真探索“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

1 “互联网+智慧校园”:技术发展瓶颈

当下,大学教育教学发生了三大变化,主要是:1)人类的知识建构走上了分布式知识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知识的存储不再仅限于人脑,而在服务器,实现了人机交互的互联互通;2)人类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成为工作生活中的需要;3)高等教育教学迈入了混合教育阶段,也就是教育的线上线下结合。

新时期,在不断复杂、变化万千的互联网变革下,校园的各类信息、数据的产生、传播和分析的对象变得更加复杂与多元化,这些信息与数据之间,产生了更加剧烈的聚合效应,身处校园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工作作用,实现更加广泛的高效功能。最终实现教学、教务、生活、学习方面人与人、人与关系的连接,进而实现跨终端的数据采集、加工处理以及信息的挖掘、分析。具体开说,就是实现个性化的师生服务、高校的校园信息交互,这可以说是当前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趋向。

当下,互联网+正推动着数字校园加速向智慧校园的升级,一些大学积极迎接信息机遇和挑战,全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校园的各项活动,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更优、更多层次的智能化服务,这些正改变着我们的高校校园学习、生活、教育、教学、外联等活动。与此同时,智慧校园的目标还远未达成,很多高校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与挑战,遇到了技术发展与应用的客观瓶颈,譬如:第一,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能力不强。在不少大学的管理中,不难发现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沟通、互动,仅处于“人治”环节,靠传统方式(即^布告栏或者老师、班长通知的方式)公布、、和共享信息,网络信息平台没有发挥实际的效能,可以说,没有实现移动互联网化,而通过移动互联网传递即时信息也面临信息数量有限制、无法对不同类型学生实现精准发送的问题,这容易造成沟通效率低下、信息传播范围窄的问题。第二,学校提供的管理服务尚且不够便捷。目前大学校园的在校生源、教职工以及其他辅助人员,都是比较多的,面对几万人这样的生态圈。设计和科学组织容易产生拥堵环节的流程和管理制度,是考验一个学校运作能力的直接体现。遇到招新季、毕业季等,各个缴费点,极易出现“长龙”现象。因而我们会看到,高峰期,自助交费的POS机数量有限、分布各处难找,各种缴费处大排长龙,学生、工作人员都叫苦连天;甚至有的办公处上下班时间没跟上课时间错开,加之校园面积大、道路分布多,学生办个手续还得请假甚至采取逃课应对。其他还如教务管理效能不高、校园内消费场景繁多、环保差、公共秩序管理成本高,导致安全隐患较大。高校为了解决这些难题,虽然花了巨大成本与投入,但是效果甚微,谈于此师生多会大吐苦水。第三,各个部门信息流通不畅。由于学校部门机构多、部门多、院系多,会出现学院、专业与不同行政部门各自建网站、开发和应用不同的信息平台会找不同的公司或者单位开发、使用完全不同的系统,导致难以统一管理。比如,有的高校,院系自己独立拥有网站和信息平台。这就导致了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各个院系等系统及数据各自独立,部门数据不能有效及时交互;新生数据不能及时同步到各部门,导致各部门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学籍变动、人动,信息缺乏互通;学生处和后勤部门信息不统一,学生突发状况很难处理……学校内部信息流通亟待畅通。第四,校园开发投入不足。建设智慧校园的平台需要大额资金、人员和技术投入,可能导致智慧校园建设不到位、推进缓慢。以上的四大痛点,归根结底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大数据平台,以及没有充分调动外部资源去建设这个平台。

2 “互联网+智慧校园”:突出应用潜力

2.1 校园移动终端APP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校除了整合大数据,可搭建学工系统平台。在利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消息方面,一些大学也做了很多尝试。从前几年的“飞信”到现在的QQ群、微信群、钉钉办公通讯软件,都体现了突破运营商的限制、实时消息的特点。短信是纯文字,最多发发放假通知和天气,而且只能单向发送,群发效率低,根本无法实现家校间的互动。校讯通群发效率相对于短信高一点,与短信一样是纯文字,难以实现家校互通。

当前是大学生利用手机端APP的思潮,高校校园出现更多的“低头族”,他们抱着手机获得信息、甚至通过手机上的APP进行学习。在这样一个人人都关注手机APP的年代,让学生们利用手机得到更多的学习和生活的便利也是学校的心愿。高校可以开发建设适合本校信息的移动终端APP,应用功能可以涵盖教务、学工、后勤、人事等各个方面。学生时候在教室上课,没办法用电脑登录网页,有这样的手机APP十分方便,不管是查成绩、查课表、或者是借教室、查询一卡通的流水账都十分方便,省去了许多麻烦。可以说,通过手机将师生与学校整个信息化平台紧密联系在一起。

2.2 校园信息化平台

过去,不同处室,管设备的、管房间的、管课程的,相互间老师、教室、设备和学生管理,各种数据不衔接,造成学校大量空间、时间、老师甚至学生的浪费。而且,以前的高校校园信息门户的平台,只是简单的充当一个信息“告示板”的作用,教师想要查询学生的基本信息需要翻阅很多纸质的档案、非常不便。开发、建设、投入使用新的学工系统,许多功能逐步上线,系统不断更新,可以给学校的信息工作带来一次革命性的提升。比如,某高校的校园信息门户已经涵盖了迎新系统、学工系统、离校系统、就业系统四大版块。从新生确定录取的那一天,学生的信息就会导入系统,在迎新过程中,包括分配寝室、打印宿舍床头卡、关联银行卡、学生证信息等就可以一键导出。正式入学后,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补助、学业预警、寝室门禁信息也一直更新和记录。毕业离校系统,方便毕业生打印在校证明、档案输出,最大限度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就业系统记录每个学生的档案去处,在学生毕业2、3年内仍可回校查询,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辅导员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这其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1)学业预警功能,一些大学取消了毕业大补考,这意味着同学们要在四年的学习中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学业预警功能就是这样贴心的小助手,实时关注学生学业进度,分析学生成绩。在学生成绩有挂科的情况下给学生发送预警信息。很大程度上防止了一个辅导员关注几百个学生可能出现的疏漏。2)群视频的功能应用,即同时在线的几十位老师可以实现实时互动、视频交流。视频会议有两个好处,一是提高了老师们的工作效率,打破常规的例会形式,节省开会、散会的路程时间。二是视频可以生动地讲解一些操作流程,辅导员们在听着视频会议的同时,还可以同时打开其他页面与主讲人一起操作。方便了对辅导员的理论学习、业务培训。

2.3 校园创新教育新模式

信息时代,很多高校都曾描绘过这样的愿景: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和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管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校园的建设者,应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站在学校发展层面实施布局,确保了统一的信息标准、统一的技术路线、统一的基础架构和组织管理;以应用为核心,力求覆盖师生需求,将用户体验视为最高标准。一些大学激活了庞大的校园信息移动平台,不断地开发新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实现各个系统的数据共享和实施交换,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高校正描绘着“互联网+”时代下一幅多层次、多维度的信息化蓝图。此外,智慧校园还可以连接打通不同学校、园区企业之间的资源设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互动,让教育工作者、大学生、教师、企业等人员,实现跨越墙院空间,共享更多资源与信息。

3 总结与体会

为了进一步搞好“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建设与技术应用,在建立或开发统一的系统平台时,我们应该注意:1)智慧校园所依附的平台,必须与高校学生群体的习惯和偏好相符。校园服务的主要人群还是师生,尤其是众多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对系统平台的认可度、信任度、跟随情况,应用习惯等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在校园的实效好坏。有关数据表明,手机即时通讯的网民使用率高达95%以上,因此智慧校园平台必须注重搭建即时通讯系统的价值意义,充分考虑年轻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开发时尚多元、功能使用、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2)平台必须能够提供一个成熟的应用模块,以此实现智慧管理,体现网络技术强大的服务功能。智慧校园的系y平台需要提供便捷模板,让高校不需另外开发就能顺利接入,使学生在移动端快速、便捷地实现校内吃、住、行、教务信息一体化等功能。目前国内研究这类解决方案的技术团队,已经注重开始针对高校的数字化展开研究与开发,值得期待。3)这个平台的建设维护成本要可控,用有限的投入实现无限的可能。必要的话可以充分利用和应用一些成熟公共平台,使用现成服务作为入口来打造智慧校园。4)平台必须能支持信息(如文字和图片、甚至音频、视频多媒体)的精准传递,提高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信息传递效率。另外,平台也应该支持多层操作,为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管理权限、实现便捷管理。如:一个高校就是一个统一的认证账号,不论各个部门机构、各院系老师,都可通过该账号对不同领域学生发送相关消息,信息数量不受限,但是信息内容要与本部门工作相关。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智慧校园的环境下,要打造一个高效便捷、舒适智能的智慧校园,不仅是每个高校建设者、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话题,也是网络技术开发者应该关注、破解智慧校园建设技术瓶颈及提出解决方案的重要课题。

总之,通过网络,一个学校的智慧是学生和老师、校园资源管理变得更加智慧。高等教育作为育人者,借势信息时展的东风,更要走在创新发展的前头。高校大学校园建设者利用科技,改变校园里的办公和学习方式,让全校师生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这是未来高校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互联网+智慧校园”探索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姜楠. 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J].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4(5).

篇2

对智慧教育的解读也至少有两种方式,一种偏重于人的思维方式,即如何辩证的、平衡的、包容的看待身边的人、事、物,并正确处理在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关系。第二种解读偏重于技术角度,即通过技术方式,提高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率。本文中的智慧教育是第二种。

远程教育是智慧教育的雏形

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合理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成为了一个社会议题。首先,顶级优质教育资源数量稀缺。其次,优质教育资源具有地域性,往往集中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均导致了社会“上升”机会的不平等。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开始探索能够有效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老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由老师进行讲授,学生学习。这种教育模式的缺点就是无法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这段时间里面只有有限的学生接受了教育,如果错过了这节课,没有办法补上。因此提出了远程教育的概念,学生不必去学校学习,而是利用电视广播网、互联网自主学习。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老师上课的视频、课件、作业和推荐阅读书目都上传到存储服务器并对外开放,学生只要能连接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自主学习,那么就可以打破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远程教育还打破了受教育人数的限制,允许更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自主安排学习计划接受教育并获得学历,有效配置了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可以说远程教育是智慧教育的萌芽。

数字校园更近一步

数字校园和远程教育相比离智慧教育的概念更近了一步。数字校园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科学规范的管理规律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相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强力的泵,把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肢体末端。服务器就像是心脏,对读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展示再通过校园内的网络基础设施把信息传递出去。数字校园建设的重大意义在于首先建设了校园内网络基础设施(血管),其次把各种信息资源进行了数字化(血液),最后按照科学规范的管理规律对业务和流程进行再造(心脏),使得智慧教育的出现成为了可能。

日本政府从2009年开始着手推进“教职员工每人一台PC终端基础配备”的目标,强化校园ICT环境建设。北九州市响应政府号召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推动文档电子化,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审批工作效率。2012年4月,北九州市教委为210所幼儿园、中小学,6000多教职工提供的校务支援云服务开始陆续启动,业务效率提高后,教职员工有了更多的时间接触和陪伴儿童、学生。

智慧教育仍在探索中

硅谷的一项新技术正在帮助教师“监视”学生读书。由CourseSmart公司开发的一项技术可以让教师跟踪学生阅读电子教科书的进度。通过CourseSmart提供的数据,教授可以挖掘学生成绩背后的深层原因,例如发现了一位总是在深夜读书,打了两份工且成绩为“C”的三个孩子的父亲。但是这些数据也不总是准确,因为学生可以打开书,但是干别的事情。

目前智慧教育还无现成的模板可言,无论是政府和厂商都正从尝试开始。至少智慧教育应比数字校园更具有开放性,打破学校间的壁垒让信息资源自由流动。比如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一个区域乃至全国的教育资源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免费的获取名师的讲课视频、教材、课件。

对于还未具有足够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的未成年人,智慧教育的参与者不应只包括老师和学生,还应该把家长包括进来,使家长也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建立一个老师、学生、家长都能登录的平台,老师可以在平台布置、批改作业并反馈意见以及推荐读物,学生可以在平成作业、留言提问,家长可以在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和老师沟通孩子近来的表现。还可以对孩子的历史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当了解到孩子做某种类型的题目总是正确率很低的时候,就证明他没有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老师和家长应多花心思引导。

此外,共享教育资源的途径不应只局限于互联网,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和电信网,尤其是近年来,智能手机普及率提高,智慧教育相关应用程序开发应从个人电脑向智能手机迁移。如果担心现有的存储设备存放不下这么多的教学资源,而扩展机房费时又费电,可以采用云存储架构和虚拟化技术,把分散在学校各处的存储资源变成一个大的“资源池”,再从这个“资源池”里面动态调配资源。学校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在学校里面安装收集温度、湿度、空气质量数据的传感器,打造绿色校园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另外,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出现了校园枪击案,通过生物识别技术可以加强安保力度,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安全的学习环境。

总之,智慧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共享的有机整体,任何想法和技术,如果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应该被包括进来。

怎样做好的人做对的事

尽管智慧教育有种种好处,却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人类学习知识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记住知识,而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创新和进步更是来自于质疑和否定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仅仅来自于教室的知识是不够的,人们需要家庭的关怀、社会的认可和自我的反省才能建立起完整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长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作用。未成年人还未具有独立人格,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完全,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因偏激而犯错误,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和第一个老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交往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Ultranet”平台为家长进行儿童早期教育提供多项计划。以0-12月儿童为例,家长可以在该平台交流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及获得如何和这个年龄段儿童玩耍和沟通的小贴士,并在玩耍和沟通中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对于有身体缺陷的儿童,幼儿园会提供一系列的支持计划,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平台上找到。此外,“游戏乐园”项目鼓励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家长也可以通过参加游戏活动互相认识。

而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的认知自己则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此外,判断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如果没能正确预测事态的发展方向,南辕北辙,试问又怎么能达到初衷呢?

培养孩子的试错精神

创新来源自人类的不断尝试和摸索,尝试和摸索的勇气则来自于家长和学校的不断鼓励,鼓励孩子敢于犯错误,从错误中培养乐观的心态和坚忍不拔的品格。通过对已经形成的认知的否定,形成新的更加广博的认知。当人具有了创新精神,科研机构、商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都会具有创新力。美国的教育学家已经提出了未来大学生不是“找工作”而是为自己“发明工作”的说法。

在3D打印已不陌生的年代,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里,一场技术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这里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一个类似激光打印机的机器,能精确地将几万乃至几十万个微型芯片准确地放在一个平面的正确位置上,这种技术可以取代现在需要工厂才能组装的电路板,将对目前遍布全球、需要雇佣成千上万工人的供应链进行大幅压缩。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到,美国政府计划未来4年在1000所美国学校配备3D打印机和激光切割机等数字制造工具,以培养新一代的系统设计师和生产创新者。

篇3

关键词:推进;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37-02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越来越多,教师网上教研、晒课、学习、制作微课、参加国培、县区培训,等等,这些工作占用了教师很多时间,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做这些事情,很多人一时还难以理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信息时代,从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物联网的出现,到3D打印、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社会各行各业都在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好处与便利。与其它行业相比,教育信息化还没有形成体系与规模,远远落后于其它行业。为此,很多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本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于2012年出台了“教育信息化2010-2020发展纲要”,利用10年时间推进教育信息化,以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一场跟时间的赛跑,争夺教育制高点的战役。

为了打好这个战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举措。首先,是“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意义重大,它可能会引起一场重大的教育变革。其次,一千万中小学教师的“国培”。新一轮全国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就是为了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作用,破解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此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三,“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2014年7月开始,教育部在中小学教师中开展了“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旨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力争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至少上好一堂课;每个学校都有一位引领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的优秀教师。第四,“全国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成立。“全国智慧教育微课联盟”成立的目的是探索应用微课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方式与方法,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微课设计、制作能力,深入研究微课环境下培养学生智慧、促进学与教方式创新的途径,建立优质微课资源应用的推广机制,支撑教师利用微课构建智慧课堂,帮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学习,提升智慧水平,真正实现教育革命性变化。第五,数字化校园示范校评选;各类微课、翻转课堂培训、信息化竞赛等系列活动,都是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那么,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推进教育信息化?

一、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全国各地学校因地方经济发展不均衡,办学水平千差万别,很多人才因为办学水平差而被埋没,由此引出了择校热、择班热、高考移民等诸多社会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三通两平台”的建成与应用,教育资源与服务实现了最大化共建共享,全国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够享有相同的资源与服务。这样能够逐步地缩小地区及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为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随着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资源与服务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充分利用资源与服务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充分利用资源与服务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许多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有望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得以解决。

二、推进教育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质量的竞争。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我们的教育不但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教育是整齐划一式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如果我们缺少创新型人才,参与当今的国际竞争势必会失败。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为创新教学模式、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课堂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唯一的重要阵地,网络平台与空间也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诸多学习方式已经变为现实。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加活跃,个性得到张扬,教育必然会培养出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人才会成为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时展的需要

篇4

一、文化溯源:以精神文化价值引领学校方向

学校文化总是产生于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我们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进程中,坚持做到尊重历史,植根历史,传承和发扬学校精神。

我校始建于1960年,前身系部队子弟学校。多年来,学校形成了以“弘扬军营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文化精神。“少年军校”将严以守纪、雷厉风行的军人作风,坚韧不屈、顽强拼搏的军人意志,超越一般、永不放弃的军人精神根植于鹅小师生心中。

针对学生来源广、流动性强、家庭教育薄弱等现状,我校继承“少年军校”传统教育精髓,坚持“自信育桃李,自昭养正气”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一心三最”为办学宗旨(即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自信心态”,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才能的最近发展区和个性的最佳发展区,有效促进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秉承“每天自信一点点”的校训,将学生的公德教育、品德教育、习惯养成、意志锻造、体魄锻炼、纪律规范等非智力因素作为重点,培养“自信砺学、自昭明德”的学生群体,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价值取向及文化氛围。

二、文化管理:以共同发展愿景激发教师潜能

文化管理是一种“人化的管理”,它优于经验之治、制度之固和绩效之困,以人为根本出发点,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终目的,是无声的熏陶和同化。教师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参与者与实践者,教师发展是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管理者作为学校文化的引领者,引导教师、鼓励教师,认同自信,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氛围、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指导下的学校精神和职业道德。

一方面,把办学思想贯穿于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政治学习、教学培训等场景,不断正面强化学校发展近况与核心价值追求的交融、共促,进行价值引领,从具体的办学行为、重要事件、典型人物等入手,大力宣扬学校的主流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采取民主管理、行政先行、以身示范、本职为重的“一步工作法”。面对难事大事前一步,遇到利益好处退一步,在思想、行动上起好示范、带头作用,以有人品、有能力、有态度、能干事、能成事的领导管理队伍来带动良好“政风”的形成。

同时,通过“以校本教研为载体的教师团队发展研究”课题实验,激发教师潜能。从LDC学习发展共同体、多维互动沙龙、学科组子课题研究、跨学科教学微格关注、团队文化打造、日常教学研讨六个维度打造教师团队,共营自信文化氛围,共育自信发展目标,共享自信价值引领。

三、文化具象:以“五品学校”打造培养“五品少年”

我们强调自信小事做起,自昭现在养成,落实到学校实践中,则具象为“五品学校”的打造,即阳光品行、智慧品质、强健品格、高雅品位和文化品牌。

打造“阳光品行学校”,倡导学生“有教养”“行为习惯好”,设计了校园礼仪长廊,让文明“提示语”伴随师生行走;打造“智慧品质学校”,倡导学生“爱思考”“爱读书”,设立了笑脸自信墙、阅读展示栏,让学校洋溢书卷气;打造“强健品格学校”,倡导学生“心康体健”“热情阳光”,兴建完备、精心布置了心理咨询室,并定期更新军营文化墙和安全常识墙;打造“高雅品位学校”,倡导学生“欣赏真善美”,营造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宜人环境,设置艺术科普类、传统文化类的校园展板,让雅致赋予墙面育人的精气;打造“品牌文化学校”,倡导学生“榜样激励”,通过榜样激励墙、星光评比栏等文化展示,让师生得到“激励文化”“执行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培育和弘扬。

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长、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们以“自信砺学、自昭明德”为培养目标,建立科学合理的活动序列,将班队会、社会实践与校园主题教育活动有机渗透在一起。德育以培养良好习惯为重点;智育以培养阅读兴趣、发展科学素养为重点;体育、美育以培养学会欣赏、热爱生活为重点;劳育以培养乐群善良、热心助人为重点,加强实践教育。

四、文化生根:以“三级课程”培育学校文化土壤

课程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载体,是学校文化的根本土壤。学校围绕“自信成长”的教育目标,实施与其相适应的课程改革,落实国家课程,更新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一)国家课程内涵化——滋养自信

努力营造渗透“自信立人”的课程教学氛围。实施“为自信学习而教”的自信教学模式。开展“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通过有效提问、有效评价、有效作业等多层级的研究,把学科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人格结构和智能结构,让学生乐于表达、自信学习,让教师转变观念、自信教学,让学校润物无声、自信发展。通过国家课程的内涵滋养,形成学校的文化底气。

(二)地方课程个性化——生长自信

根据本校文化发展,整合、创新地方课程。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健康100分工程”和“自信心理辅导课程”。结合环境教育,坚持打好区“绿色学校”这张名片,用好毗邻鹅岭公园、浮图关公园和区园林局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环保资源。学生在“做”中生长智慧,在活动中生长自信。

(三)校本课程人本化——滋补自信

努力寻求“提供每个孩子天赋与个性最好发展的教育”,挖掘校本特色,建构个体的生本课程,组织开展“三色”教育:蓝色教育(课外阅读)、绿色教育(军营文化)、红色教育(地缘特色)。

篇5

一、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

媒体时代,电视、游戏、卡通等无不在吸引着我们的学生。当学生还没有领略到文字世界的精彩时,他们是不太愿意跨进阅读这道辛苦的门槛的。这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阅读习惯。

比如从一本好书中挑出一个精彩的片段讲或读给学生听,看他们兴味盎然时便可打住,想知道后面的故事吗?请去看原书。

有时还可以和他们说说某个作家的故事,如法布尔为了观察昆虫,曾在野外连续趴了一昼夜,直熬得眼睛通红,浑身被蚊虫叮满了疱,被人们称为“疯子”,但他终于写成了《昆虫记》,因而被誉为“无以伦比的观察家”,“昆虫界的荷马”,想读读他的《昆虫记》吗?快去吧。

还有的时候,只向他们提一个所有人都会感兴趣的问题就行了。如:一个爱冒险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被独自留在一座孤岛上长达28年之久,他能活下来吗?他怎么生活呢?学生自然会对《鲁宾孙漂流记》感兴趣了。

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但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还需要有力的督促,甚至是一些强制性的措施。比如,每天的家庭作业布置一道阅读保留题,读什么书,读了多长时间,请家长配合做一个记录,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读得多的及时表扬、鼓励,读得少的尽快了解原因,责令改正。除此之外,还要在学校保证阅读时间和质量。比如:可以每周开设一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尽情阅读;每月开设一堂阅读交流课,可以交流阅读方法,也可以交流阅读收获。这样就可以把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二、开发学生的阅读资源,关注学生的阅读内容

阅读资源无处不在。学校静态和动态的校园文化套餐为学生的广泛阅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校园楼道悬挂张贴的名人画像、名人名言,教室楼道、墙壁的文化橱窗、“手抄报”、“红领巾广播站”、“校报”、“校园文化月”、“同游百科园,放眼看世界”读书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深层次、广角度地开发了学生的阅读资源。当然,为了让学生能读到尽可能多的好书,除了建议学生向校图书室、县图书馆借阅,还可以发动家长从网上为孩子订购图书。教师还可在班内建立图书柜、阅读角,让学生把自己的好书拿来大家共享,这样既节省资金,又可以提高图书使用率。另外,教师自己的好书也可以作为奖品,借给那些购书积极、乐于互助或读书较多的同学阅读,学生往往把它当成一种殊荣而越发地积极。

为了调节好学生的口味,教师一方面硬性规定,学生读一些必读书,这些必读书可以是本级或本班学生共读的书目,一方面利用晨会课、阅读课、综合课,让学生进行好书推介、新书。充分利用学生间的阅读差异这一资源,让学生互相影响,相互引导。

三、提供保障,关注学生的阅读环境

阅读其实是一种奢华的享受,它需要时间,需要自由的个人空间。我们学校每周安排两节阅读课共80分钟,为学生广泛阅读,提供了时间保障。教师还可以把每天中午到校至上课前的一段时间辟为午读时间,每天少布置些练习题,让学生放心地读,好好地读。

学生的课外阅读仅得到教师的支持还不够,还需要取得家长的认同。教师可利用家长会、家访、电话或在学生家庭作业本上留言的方式与他们进行沟通。向他们大谈课外阅读的好处,努力说服他们少为孩子买教辅资料、交补习费,支持孩子们订阅报刊,购买书籍。在一次家长会上,我告诉家长让孩子喜欢阅读最有效的办法是:一、帮助孩子及早爱上书,越早越好。每天抽出一点时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二是为孩子选择优秀的书。孩子要读的书,应该是孩子能读一辈子、受益一辈子的书,这就是经典童书。我们希望孩子在人生之初,看到的都是美丽的花,而不是杂乱的草!三是和孩子一起读书。因为你捧起书这个行为,比你从书上获得什么更重要!让孩子以你为榜样,以你而自豪。

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通过开展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篇6

“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是古人对环境造人的精辟阐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他说:“依我们看,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环境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学校环境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一条校训和一条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告诫语,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中可以起到催化的作用。学校的环境教育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程的始终,它具有全面、长效、潜在几个特点。这些特点能对受教育者产生一种激励因素。由这种激励因素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信念,促进受教育者在没有意识到接受教育的情况下而接受了教育,从而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滴水穿石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校长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治校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

一、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在校园建设中,就是把环境的教育功能凸显出来、强调出来,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影响、催发、诱导、制约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而形成有利于控制情绪、约束行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学生成长环境,提高教育的整体性。因此,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个集多种教育功能于一体的大课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校园环境的德育因素是十分丰富的。我国著名华侨陈经纶先生为家乡捐资兴建的经纶中学,教学楼的设计别具一格,有的像笔筒,有的像墨水瓶,这些建筑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它们时刻启迪着学生要为祖国强大而发愤学习。同时,校舍内部的布置也会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我校在教学楼室外墙壁上悬挂的名人名言,无时无刻不在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走廊和楼道的激励性和提示性的中英双语标语,处处提醒大家要严于律己、尊重别人、保持安静。在学校大厅两侧设立的教师风采廊和希望之星廊,都在激励着广大师生奋发向上。郁郁葱葱的树木,茵茵舒软的绿地,整洁美观的环境,舒适可人,空气清新。师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不心情愉快呢?

二、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良好校风的形成

物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通过人们的视觉实现的,幽雅、美观的环境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对人的不良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的,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之前,他必然要考虑他的行为是否适合他所处的特定的场合,如果不适合,他将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转移到他认为合适的场所去。良好的环境给人的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反过来,文明的行为习惯会使环境变得更加美好。优美的环境会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这种美的感受又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观念并且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习惯。因此,美好的校园环境,会使学校成员受到熏陶和鼓舞,从而形成健康心理和积极的人生观,促使优良的校风形成。

三、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校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

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反映学校管理水平的一面镜子,校园面貌则能够折射出所培养人才的质量。干净整洁的校园,说明师生的文明程度高。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好了,主管部门也会常常把我们的校园作为宣传的榜样,这对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很有好处。一所脏乱的学校,一所无园林景点的学校,很难受到学生的青睐,参观者也可能望而却步。

篇7

11月6日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学院张晓东博士谈到"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即"给孩子做人的道德。影响孩子的是教师。并且谈到:

1.亲近道德,有重要的科学视角

核心:善于判断——好与坏。

外显:行为表现。

内化:高尚品质。

旨向:幸福生活。

2.积极作用

多种可能的生成,丰富不同个体的生命的意义。彰显中华民族的本上文化。构筑充满理想的精神高地人活的有意义。

3.道德挑战

令人尴尬的无奈金钱尺度的随意泛化,没有标准的生活选择,人从目的沦落为工具,令人担忧的社会冷漠。

4.不良折射

学校的道德困难,育人目标不断异化残缺,短视思维抛弃弱势群体。人际交往变的世俗庸俗,美好言辞遮蔽利益纠结。我们的眼光短视。

5.亟待改变

存在管理问题,功利价值掩盖人文的意蕴,行政影响大于转业权威,旧有自上而下等级安排,少数群体实现话语霸权,正权说了算忽视了学术。教育要让正真有水平的人去做。

6.必然追求

需充分合理的人道关怀,浓郁适切的民主氛围。求真务实的鲜活品质。公正有效的运行秩序。

7.恰当的张力状态

社会:被动迁就与积极引导。

师生:外控于主动成长。

自身:量的扩张与质的跃进。

行政:创造执行,机械应付。

8.路径选择

具体的时间转化构建共享的发展价值观,师生积极参与过程管理。义与利结合的引导机制,把学校经营成大家庭。

9.素养提升

管理的道德基石、强烈的教育事业心,执着的工作进取劲,敏锐的自我识别度,周到的延伸服务力。

10.未来展望

要准备艰难的漫长行走,只有不断努力向美好的目标境界攀登,才会有价值。

2013年11月7日,我们听了单道华校长讲的:爱在儿童"原色课程"的结构化追求。我们从事的教育,我们的情怀要关注每一个、发展每一个、成就每一个。接着我们听了南京师范大学附小吴玲校长讲的"西湖",体现出爱的课堂改革试验。

(1)学生们的听读欣赏。充分体现了把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

(2)知识在互学中展开。

(3)让教在智慧中渗透。

通过听这一节课体会到:在挖掘潜能中学习的重要性,教师不能给学生的信号太多,给的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低了。

11月8日我们参观了逸仙路小学,观摩了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公民教育实践课,通过观摩我们体会到我们针对日常生活中现有的问题结合现有的情况开展教育实践课,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从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从实践中学,从实践中锻炼自己。

通过一周紧张而有序的学习,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同时深知要想让孩子们成才,要给孩子们带着走的能力,不能给孩子背不动的书包。南京市玄武区教育有自己独特鲜明的、长期稳定的办学特色,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一进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校园文化首先是墙壁文化,孩子们一进校门就能学习到文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学校的墙壁会说话"。这些好的墙壁文化有利于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学生自身潜能的提高。他们的学校,大到整个校园布局,小到教室走廊,每一个角落布置都进行了精心的构思,每个地方无不散发着文化的清香,打造成了书香校园。他们的学校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建立了适合自己的管理机制。师生用自己的成功经历来感染更多的学生,教师把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

学习考察结束了,我带着给孩子走的能力这个主题,引发思考:我们寻找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那就是让"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以给学生的能力"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具体、生动、充分地得以实现。

我们现在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重视了学科知识的发展但关注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力不够,只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重复学习。

(2)重视了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挖掘家长社会方面的资源不够。

(3)没有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人文环境不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制度,不断提升课程的自身价值。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丢掉每个学生,不加重学生负担,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评价。随着学校设备的完善,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由各科教师在对学生兴趣、差异、特长、情感等进行及时的文字评价。其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努力做到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发挥育人的功能,都成为育人的平台。一草一木都体现出对孩子的关爱。通过专题化的墙壁使学生感受文化,品味文化达到环境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和谐统一。

总之,要想让孩子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不成为一个拿来主义者,而是通过多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成为一个规律的自主探索发现者。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在今后运用好所学知识,而且能使思维充分得到发展。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定向操作,给与学生必要的提高和指导,引领他们观察、思考、领悟。

篇8

1.幼儿活动区域有待扩大

家长将孩子送往幼儿园后,幼儿一天的学习与生活的空间便局限在整个园内,由于园内空间的面积是固定的,园内用于幼儿活动的设施、工具等只能满足一部分幼儿,这种情况使得多数幼儿在教师组织活动时只能轮着来,例如,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搭积木”大赛,由于游戏室的面积较小,加上积木数量较少,尽管幼儿对此满怀热情,也只能分组轮流进行,虽然这样能够锻炼幼儿的团队协作与集体意识,但也会让幼儿产生依赖、模仿、缺乏创新性等消极心态,因此,扩大幼儿的活动区域,同时增添必要的设备是幼儿园在教学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

2.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大部分人认为幼儿园的建设的重要使命为“协助家长促进孩子成长”,因此对教师的要求集中在品德方面,对其能力、知识以及素养层次的要求较低,使得整个幼儿园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多教师甚至并未经过专门的幼师训练便在第一线工作,这不仅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对幼儿知识的传递技巧欠缺,而且?导致幼儿将生活技巧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将智慧培训放在次要的地位,新时期要想赢在起跑线上,幼儿园必须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从知识讲解技巧、智力开发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等层次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够适应幼儿发展与教育的需求。

3.教学活动缺乏明确的目的

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传递,即从语言、思维、能力等角度对其进行智力开发,使其渐渐明白何为“学习”,怎样才是学习,从而能够顺应后续的九年义务教育;二是生活技能讲解,即通过与幼儿朝夕相处,对其基本生活技能进行指导,包括独立吃饭、穿衣、饭后洗手、会叠衣服、会扫地等常规的生活事项,通过这些技能力方面的学习,使其了解生活与生存的意义;三是情商方面的开发,通过讲故事、观看影片等方式使其学会如何与同伴进行交流、怎样遵守规章制度等,进一步对其情商进行培养,使其能够在激烈的社会中找到生存的法宝,但目前幼儿园的教学内容有种模棱两可的感觉,统一对幼儿进行常规知识传授,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以幼儿能够答对题目为最终目的,至于学习技巧、生活技能乃至情商方面的培养并未在教学活动中有所体现。因此,增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与针对性,让幼儿能够借助活动过程有所收获才是幼儿园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二、应对挑战的举措

1.形成固定的作息规律

在很多教师的眼中,幼儿仅仅是一群小孩子,对于这群孩子的管理,并不需要太大的约束,于是,很多孩子经常会出现一些无节制的调皮活动,使得正常的教学目的难以有效地完成。为了帮助幼儿形成一定的作息规律,教师应当采取一定的教学管理措施,比如设计幼儿时间表,规定幼儿在某个时间段所应当完成的事情。如上课时候,听从教师的指导,并对不遵从规定的幼儿进行一定的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到接受教学管理的重要性。

2.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有效的教学管理,必然离不开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教学管理制度面对的对象主要是一群小孩子,教师应当把教学管理制度设置得相对较为宽松一些。比如,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应当耐心去了解情况并引导其下次布置的任务要完成,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到温暖、重视,还潜意识里去完成下次布置的任务。同时,教师还应当对幼儿的日常学习生活进行一定的管理,比如幼儿午休的时间,有的幼儿不睡觉、吵闹,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教育,举出一定的事例表明睡觉的好处有很多。在这样的教育下,幼儿会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3.打造健康温馨的校园

篇9

一、让学生心动:校园文化构建的着眼点

很多学校的校园文化之所以不能发挥出它的引领作用,学生对它无动于衷,关键在于其多数都是学校领导单方面的构思,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很少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去建构校园文化的内涵,而学生恰恰又是为校园文化体现、传承和发扬的主角。因此,构建让学生心动的校园文化,理应成为校园文化构建的着眼点。为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为学生创设机会,让学校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角落都能够展现学生的风采,留下学生的足迹,让校园文化充满童趣、童心、童真,让校园文化真正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1.布置充满童趣的教室环境

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如何,不仅表现在外部环境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所以教室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展现的一个小窗口。因此,把学校文化融入到班级的每个活动中,融入到教室的每个角落里,融入到教室环境的布置中,应该成为班主任的重要职责。当然,班主任在进行教室环境的布置时,要征求每个学生的意见,努力使教室布置充满童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心动。

2.打造充满童心的墙壁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条走廊都富有感召力,让每一条楼梯都富有文化气息,让每一种设施都具有教育功能,让校园墙壁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这是形成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必备条件。当然,我们在打造墙壁文化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学生成为墙壁文化的主角,让墙壁文化饱含童心。

3.培育充满童真的细节文化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我想它的最高境界莫过于从学生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一笑中表露出来,莫过于时时、处处皆文化,莫过于成为一种行为、一种习惯。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我们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细节教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为细节凸显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关注细节教育,让校园文化通过学生的细节彰显出来。当然,通过学生的细节表现出来的文化应该充满儿童的天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文化。

(1)培养学生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

如果一所学校地面干干净净,排水沟里一点污物也没有,教室里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花红艳艳,树绿茵茵,楼梯走道看不到一点纸屑痰迹,墙壁上既无鞋痕,也无手印,更没有笔墨的涂鸦,花盆和草丛中也没有学生扔下的垃圾,那么生活在这样的校园里的学生肯定感到非常舒心、爽朗。受其氛围的感染,学生就是有张废纸要扔,也不好意思。但这样良好的卫生环境,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教师经过长期教育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开学之初就要求学生养成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通过国旗下讲话的正面引导,通过少先队组织的“三项竞赛”,通过班主任的奖励与处罚,通过全体同学的相互监督,学生勤捡果皮纸屑的意识明显增强。由于养成了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所以学生也就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于是,学校的卫生工作就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其实,勤捡果皮纸屑的习惯中蕴涵了学生的文明习惯,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

(2)培养学生遇见老师行礼问好的习惯

尊师重教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名学生如果连自己的老师都不能尊重,那么让他尊敬长辈、孝敬长辈就更加不可能。因此,我校在开学初就以“庆祝教师节”这一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位学生在遇见老师时要先站立,然后行队礼,再说“老师好”。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教育,学生也就从不好意思中走出来,慢慢地按学校的要求去做,于是就成为一种习惯。现在,我校教师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遇见我校的学生,他们都会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这一习惯让我校教师感到非常自豪。可见,学生养成行礼问好的习惯是校园礼仪文化的充分体现。

二、让教师心动:校园文化构建的生长点

创新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创新精神的打造,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因此,校长要和全体教师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踏着相同的节拍,一起投入理想,投入智慧,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一起创造出让教师心动的校园文化。也只有创造出让教师心动的校园文化,他们才能主动学习,萌发创新意识,才能经历“自我实现”到“实现自我”的完整历程,才能使校园文化的内涵继续向前发展。可见,让教师心动是进一步拓展校园文化内涵的生长点。

1.打造充满魅力的教研文化

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改进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增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意识,活跃学术气氛的一种好形式。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少数学校的教研活动反而出现了疲沓现象,如活动有头无尾、活动无头无尾、活动没有主题或主题随意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学校的教研活动缺乏创新意识。那么,如何让学校的教研活动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势,如何打造充满魅力的教研文化呢?

(1)教研活动要追求完整

教研活动一般应具有准备、酝酿、交流、试教、现场教学、提炼等环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有始有终。有始有终是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始有终,教研活动才能事半功倍,才会有精彩的收获。可见,完整是创新教研活动的前提。因此,作为教研活动的组织者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做就要坚持到底,否则就干脆不做。

(2)教研活动要追求特色

教研活动只有充满特色,才能吸引相关教师踊跃参与,这是让教研活动保持积极态势的关键所在。因此,作为策划者要精心思考、预设、验证、筛选、整合每一次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充满特色。那么,如何达到这一要求呢?

①要确定教研主题。教研主题具有教学导向作用,可以引领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学校举办的每一次教研活动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例如,我校本学年举行的几次数学教研活动的主题为:简约充实与数学建模的有效整合;简约充实与算用结合的有效整合;简约充实与猜想验证的有效整合;简约充实与以点突破的有效整合。这些主题都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萌发的,比较前卫,针对性强,诱惑力大,相关教师知道后都想一睹为快。当然,教研主题要让相关教师提前知晓,并在活动后组织他们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和反思。

②要创设活动亮点。如果教研活动中亮点众多,就可以使活动本身产生更大魅力,参与活动的教师积极性也就更高,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拒绝魅力十足的教研活动。

2.打造充满激励的报喜文化

所谓报喜文化,就是由校办公室在每个星期五下午统计好本周内教师在学校以外的业务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并设计成喜报形式,下周一利用移动黑板在大门口展示出来,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家长都知道我校教师取得的各种成绩。这样做,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二是增强获奖教师的自信心;三是给年青教师一点压力。

3.打造充满智慧的读书文化

教学相长,教师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就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只有我们的教师多读书、乐读书,善读书,教师的精神家园才能生机盎然,我们的学生才能好读书,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诗一样的事业。因此,作为校长要主动为教师寻找、物色有价值的书,人手一册,并通过考试、心得笔记交流等形式,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他们成为真正的文化人,成为真正的教育工作者。为此,我校免费为全体教师征订两份教育教学杂志,让他们汲取教育期刊上的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努力把这些最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譬如,笔者就连续订阅《教学与管理》(小学版)七年,从中学到了许多实践中得不到的经验。

篇10

【关键词】国学 传统文化 小学教育

1、对国学的认识

谈到国学,就能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对此的不屑与无谓,这让我们十分痛心。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国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万万不可抛弃的。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传承和发扬国学、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儒学为主题,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文学、民俗、历史、语言、数术等等的一系列文化与学术。

国学的经典分类是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史子集具体分类如下―― 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2、小学生学习国学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当代小学生来说,学习国学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充实自己和提升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2.1 健全人格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

国学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他们在了解、学习国学知识的同时,一些习惯和品格也在渐渐形成。例如尊老爱幼,正直诚实,勤奋刻苦,博爱仁义等,这些美好而伟大的人格随着学习国学,正在慢慢得养成。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很好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基本成型。

2.2 增强综合素质

十三岁以前人的记忆力很强,而且不容易忘记。所以在儿童时期,多多背诵一点蒙学读物,比如《弟子规》、《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大学》等,对于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且也可以适当得开发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以后后慢慢理解,终身受益无穷。有一句古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不仅对孩子们学人文有好处,而且对孩子们学科学有好处,对孩子们将来做人、立身行世都有好处。

2.3培养爱国精神

国学是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集合,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琴棋书画诗酒茶”,更是承载着多少令人艳羡的艺术。毫无疑问,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气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天祥,岳飞,戚继光等爱国英雄的伟大事迹更是让孩子们铭刻在心,向往不已。

3、校园生活中,我们如何传承和发展国学文化

国学不是古板、迂腐的旧思想、旧文化,而是中国历代以来经典的、珍贵的文化和学术。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最传统的学问之一,对国学的学习交流往往会牵扯到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信仰与传承,而这些东西是中华文化最弥足珍贵的东西,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似乎被忽视却又不知不觉受到影响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的精神源头,需要我们用心去看待它。我们在校园中,更是要用心学习国学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3.1 引导学习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国学,然后教育学生懂礼貌,知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适当得向学生推荐一些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经典书目,并经常举办相关的朗诵比赛等,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3.2 与时俱进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故步自封。在学习国学知识时,要时常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摆脱枯燥的、晦涩的传统学习模式,对国学方面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3.3 因材施教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孩子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程度,让他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多注重内在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所谓的形式主义。主张孩子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多从实际出发,适当进行创新。对于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多多发觉孩子的个性,解放天性。

4、结束语

国学是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更塑造了他们仁义博爱的性格和品德,受用终身。“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更是下一代无悔的抉择。

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国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学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同仁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一定会把学生带进国学殿堂,让他们知之、好之、乐之,享受知识盛宴,长成擎天栋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