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社会实践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社会实践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艺术社会实践总结

篇1

关键词:声乐教育;实践训练;策略

0 前言

众所周知,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声乐艺术实践的方式、途径很多,形式也颇为丰富多彩。例如,声乐艺术实践方式、途径大体可分为声乐教学观摩、声乐考试、声乐汇报演出、声乐选拔和比赛、毕业音乐会、个人演唱会、卡拉ok演唱、文艺汇演、慰问演出、专题晚会,群众文化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区表演、暑期艺术实践、录音录像等。声乐艺术实践的演出形式可以分为独唱、重唱、对唱、小组唱、小合唱、大合唱、表演唱、音乐小品、音乐剧、歌舞剧、歌剧片段等。所有这些活动依据性质、目的、内容、环节、形式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演唱要求,具有不同的表演实践内涵。总体而言,声乐艺术实践活动共计可以分为三大基本类型,即声乐教学实践、校园文化艺术实践和社会艺术实践等。高校要想真正加强声乐教育,就要坚持将其落实到实践中去实施,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掌握声乐水平的质量只有靠实践去检验。没有实践训练,声乐教育只能说是流于形式。

1 声乐教育必须注重实践训练

1.1 在课堂中加强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实践活动属于与课堂教学工作直接联系的实践内容,如声乐观摩、声乐考试、声乐汇报演出、个人演唱会、毕业音乐会等。这类实践主要用于检验学生阶段性声乐学习成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相对正规的实践演唱机会。其中毕业音乐会是全体毕业班学生共同参与的正式文艺演出活动,声乐节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为毕业班学生提供了全面展示全学程整体学习成果的机会,是艺术专业学生大学学业的全面总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重大。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全面巩固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1.2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实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声乐实践,形式非常丰富,生动活泼,贴近大学生生活,而声乐活动是其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这类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校园歌手、校艺术团、合唱队、文艺汇演、大合唱比赛、专题晚会、节日联欢会、社团艺术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等。由于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是面向全体在校学生的音乐活动,而作为校园文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音乐专业的学生能够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对这类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促进作用。例如在全校性的合唱比赛中,音乐专业学生完全有可能成为参与非音乐专业院、系排练、辅导工作的组织、训练、指导的核心力量。通过这类活动能够很好地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知识、技能的能力,为日后开展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群众文化活动,以及为日后从事音乐教育、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在其他各类音乐活动中,有关声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对活跃大学生业余校园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而且为音乐专业声乐方向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发挥自己的艺术专长,增长艺术才干,提高实践能力。

1.3 在社会中加强实践训练

社会艺术实践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这类活动主要通过面向社会的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开展社会音乐普及、宣传、教育、娱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联系社会、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体验社会生活的实践平台,推动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促进了社会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建设,宣传了学校和系科,扩大了办学的社会效益。声乐社会实践活动是音乐社会实践的必要组成部分,与校园音乐艺术活动相比,其演出的艺术实践舞台从校园搬到了机关、厂矿、部队、社区、农村、城镇的社会舞台。由于社会实践的演出地点、场地、听众、环境等物质条件相对复杂,因而加大了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环境和面对不同条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开展工作的难度,从而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考验。这类活动主要有慰问演出、公益演出、群众文化活动、大型政治活动、主题演出、社区表演、送戏下乡、暑期艺术实践、街道宣传、志愿者活动、录音录像,以及电台电视台的文艺演出和比赛活动等。这类活动因活动主题、参加者、欣赏者、演出形式等各种因素的差异很大,所以实践演出的要求、标准和效果均应体现相应的差异。参与活动的学生一定要注意活动结束后的回顾与总结,以扩大艺术实践的成果,使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成为自我学习、锻炼和教育的有益活动。

2 结束语

声乐教育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涵盖面极为广阔、宽泛,且始终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话题。其训练的方法、手段、步骤和内容远远超出了前文提及的若干方面,但不管怎样,任何一项歌唱训练内容都需要受自身内在教育教学规律的具体制约,而任何局部问题的解决也都必须在其被纳入整体歌唱操作实践中加以检验时,才能检测出训练质量和效果的优劣,才能明了声乐训练的方法、手段是否正确、奏效和得法。只要我们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注意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积累、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创新,可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增加,我们的声乐技能技巧一定会越来越完善,我们的声乐能力水平一定会越来越高超,我们的艺术表现、创造能力也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参考文献:

[1]李琦.漫谈音乐美学中的声乐美学[J].艺术百家,2005(4).

篇2

学生会在本学期进行了换届选举,新当选的主席是来自高一7班的田野同学。他是名很有责任心,思路严谨的好干部,希望在他的带领下,校学生会能够创造出更加的辉煌。 

   社团联合会在社长杨紫的带领下,办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如社团巡礼中的学雷锋活动,还有表彰大会等。作为一个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年轻组织”,其承办活动的高效性是有目共睹的,为我们其他各部树立了一个非常如的榜样。 

   由于本学期的活动次数非常繁多,在此以时间为序将每月的大事件概括一遍: 

2月,对优秀支部、中队的寒假社会实践进行表彰; 

3月,学雷锋、奥运主体教育、初一团校结业、高一党校结业; 

4月,高三成人仪式教育、高三年级档案整理、十佳表彰活动、趣味运动; 

5月,文化艺术节、初二、三年级档案整理; 

6月,文化艺术节颁奖。高三毕业典礼; 

7月,各部门工作总结; 

   以上就是本学期团委各月的重大活动,在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都取得了很高的成效,这些将永远存于十一学校的历史中。 

  下面,我想对团委的工作提出几条建议: 

1、将“马上实施”这四个字作为团委委员的工作准则。这是犹太人的座右铭,其直接作用是使犹太人把1分钟当两分钟来用,把40年工作时间延长成80年奋斗时光,从而大大延长生命中极有价值的创造时间,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原因是人人批有惰性,我们团委委员再加上课业负担,总会不自觉地想把手中的活往后推,这种惰性蔓延开,那团委的工作就会瘫痪的,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想着这四个字,不仅不会拖拉时间,更能将团委的工作办到完美; 

2、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团委的人员数目是在逐渐增加的,但当把所有人分派到各部时,却又总感觉人员有些吃紧。因此,当有需要其承担比较大活动时,就需要其他部门来尽力协作,这不应该只是秘书处和副书记们的活儿,而应该是所有人的任务,以后不能再听到有人说“我们人手不够……”这类的话,任何部门的任务都是团委的任务,也就是所有委员们的任务。 

3、鼓励所有委员多出好点子。每次的例会当老师说完后,基本上都是各部说各部的活,其他人大多作为旁听者。为了使团委办的活动更精彩、更新颖,就要鼓励大家多出好点子,也就是“人人都要进谏”。在会上说最好,单独找老师谈也可以,总之是“人人都要想,人人都必须出主意”。这也是增强各部门间合作的方式,也一定能大大提升团委各项活动的质量。 

4、委员们多与各支部交流。让每个委员深入到各班中,对各项活动进行宣传,比如文化艺术节的开闭幕式。并参考同学们的意见,进行反馈讨论。团委是为学生们办事的组织,正所谓“兼听则明”,只有广泛地吸纳不同的意见,并使他们对团委的工作进行不断完善。 

   以上四点是本部经过细致思考得出的想法,希望团委能够采纳,让我们共同努力,再接再厉,将十一学校共青团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严明  芦兮 

『相关阅读

篇3

一、 招新目的

吸纳一些有才华有能力的同学到大学生艺术团,为艺术团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给大家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让大家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艺。给同学创造机会,在必要的文化知识外,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丰富课余生活,改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二、 招新细则

(一) 招新对象

科学技术学院大学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除外)

(二) 招新要求

1、思想端正,组织纪律性强,能服从艺术团的各项规章制度。

2、工作积极主动,有责任心,有上进心,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3、有一定的艺术特长或舞台经验,对艺术抱有梦想。

(三) 招新人数

舞蹈团30人,声乐器团30人

时间:20XX年3月12日

地点: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排练厅10618教室

三、 招新流程

(一)前期宣传

1、海报宣传

(1)时间:20XX年3 月7日-20XX年3月12日

(2)地点:学院大厅

(3)内容:突出招新主题,注明招新时间、地点及各分团招新要求

2、人员宣传

组织人员进班宣传招新,展示往年艺术团的视频等。发放报名单。

(二)初试

1、时间:20XX年3月14日

2、方式:回收报名单,进行初审

(三)复试

1、时间:20XX年3月16日

2、地点: 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排练厅10618教室

3安排:各分团根据初试情况,通知通知领取登记表的同学参加复试,内容、形式个分团自定,复试结束后,整理出艺术团新成员名单。

(四)招新工作总结

1、时间:20XX年3月16日社联大会

2、地点:

3、安排:确定最终艺术团成员名单,总结招新工作,部署艺术团成立大会等事宜。

附件1: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大学生生艺术团招新登记表

附件2: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大学生艺术团简介

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以促进高校艺术素质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为己任,坚持专业性提高和群众性普及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将培养艺术人才、营造艺术氛围、创作艺术精品有机结合。

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由舞蹈团和声乐器团组成。

大学生艺术团的宗旨是:大力建设校园精神文明,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倡导高雅艺术,全面提高我院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艺术团的基本任务是:积极开展各类有组织、有意义、有层次的文化艺术活动,选拔优秀学员,通过美育培训、社会实践、艺术熏陶等形式短期内提高学员的文化艺术品位,进而带动全院整体文化层次。

大学生艺术团的工作内容是,在校内外组织既符合院团委的各项要求,并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大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为具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打造学院品牌,提升学院的声誉。

科学技术学院大学生艺术团在过去有许多卓越的成就,学院在大学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发展艺术团,在这里可以有更好的机会展现自我。大学生艺术团期待你的加入!

附件3: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大学生艺术团招新细则

亲爱的同学们:

我校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于XX 年,是一个全院性的学生文艺团体,接受院团委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的直接指导。目前成建制的有舞蹈团和声乐器团艺术团队。大学生在提高师生的艺术修养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现根据大学生艺术团制定的20XX—20XX年发展规划以及20XX年“扩规模、高水平,影响大”的建团工作思路,同时也是为了让在文艺方面有特长及兴趣的同学有充分的展示和深造的机会,艺术团根据《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学生艺术团章程》,经校团委批准,决定面向全校招聘艺术团成员,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新(人数、条件)

二、面试要求

(一)初试时间,地点

1、时间:

2、地点:

(二)复试具体安排如下:

时间:

(三)面试准备

(1)舞蹈:准备一段短小的舞蹈当场表演或模仿主考人示范的舞蹈动作。(伴奏自备)

(2)声乐:准备一段歌曲。

(3)器乐:按自己选择的乐器演奏自选曲目,并视奏主考人指定的简谱或五线谱。

新疆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大学

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公益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文化工作既要面对市场竞争,不断寻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公益性文化的责任,发挥其自身的功能。近年来,经过广大群文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在这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论述:

一、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和作用

群众文化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人们职业以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活动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和辅导的工作。其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当今就是要培养现代人、教化现代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人们参与其中,接受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高全民素质,推进经济和社会的繁荣进步。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就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工作的长期实践中,已形成了较完整的方针原则: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地指出:在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在一部分文化经营者中,由于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和市场的自发性倾向,往往容易导致经营和消费的短期行为,造成一部分文化艺术产品和艺术门类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失衡,造成文化的长期积累和短期消费之间的失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运用经济、舆论等手段,扶持那些社会需要但暂时在市场竞争中还处于困境中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业,从而把文化发展引导到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随着文化建设的加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程度将会越来越好。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就是要向实现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目标努力。

回顾上述方针原则,我们群众文化的工作思路也就更加明确了,那就是: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是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唯一途径,而实现两个效益的最佳结合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二、群众文化辅导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1、群众文化辅导的原则,是辅导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它作为正确处理辅导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规则,贯串于各类辅导的实践活动中。体现为辅导工作根据社会一定的需求,对辅导对象身心进行教育和影响。辅导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实践,必须确立明确的辅导任务。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各种辅导活动的方向,并予以正确地实施。

2、群众文化思想政治的辅导是其他辅导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群众文化是建立在价值观之上的,需要在辅导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对整个群众文化的方向进行把握和引导,始终以保持群众文化的先进性为目的进行工作。在群众文化中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家庭美德教育,陶冶道德情操,营造善良风俗。对群众身心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和思想,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支持,对伤害群众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娱活动,应坚决予以取缔。思想政治辅导是把握群众文化演进的大方向,避免毒害和谬误的思想戕害群众文化的发展路剑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3、群众文化辅导的另一面即对文化修养的辅导,是群众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群众文化的形成除娱乐性的群众活动外,也应对文化知识传扬和普及。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对群众文化的辅导应有助于群众文化修养的提高,通过文化知识的渗透,或自成主题,或结合娱乐活动,在不断的发展中培养群众高层次的审美趣味。让群众通过群众文化辅导过程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以理性地判断生活中的美丑,更清晰地区分人性中的善恶,才能更好地以正直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才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亲身实践中,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构建出从善如流、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氛围。

三、提高群文辅导工作的建议

如何搞好群众文化工作及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兴办群众文化事业的新格局回首以往,毋庸讳言,在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群众文化只是依靠国家搞、文化部门办,没有发动社会的力量,没有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以致群众文化的路子越走越窄,天地越来越小,无异于作茧自缚。改革破除了人们头脑中的陈旧观念,使群众文化挣脱了束缚手脚的条条框框,政府文化部门一统天下的清冷局面被打破,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从城市到农村、从集体到个人齐抓共办群众文化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在基层企事业单位、“职工之家”、“青年之家”等设施随处可见,大家在此举办卡拉OK、琴棋书画、岗位培训等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在城镇街道,群众文化馆、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它们立足于基层、利用现有设施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受到群众欢迎。

群众文化是社会实践主体按美的规律自我完善的客观需要在社会化满足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在文化方面得到彻底解放的体现。它以文艺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也包括了群众文化事业的各种必备要素。是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以市场为依托,向人们提供文化消费产品、场所、服务等城市文化现象。我国的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而成长起来的。

篇5

【关键词】 农村小学 生活化 作文 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8-01

如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凸显农村生活化特色,是课题组一项主要研究内容,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引入生活化体验之外,我们还更多地靠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体现。因此,教师如何挖掘、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学生写出富有农村生活乡土气息的内容和文章来,是课题组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的做法是:

(1)依托校本资源,开展主题作文训练

我校地处乡镇,城乡结合部,学校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是肥东县第一批合肥市特色学校,有着较强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一直以来,以“德育导行,科研引领”作为办校理念,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就因势利导,结合这些校本资源,开展主题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身边的事,表达出亲身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近年来学校已经形成以“学雷锋文明礼貌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心阅读节、健康体育节”为主要内容的“四大主题”活动。我们紧紧围绕“四大主题”活动开展生活化主题作文训练。

三月是文明礼貌节,课题组结合“学雷锋月”开展读雷锋日记、讲雷锋故事、唱雷锋的歌、学习雷锋事迹和写身边活雷锋等活动;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我让妈妈露笑脸”主题征文,“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感恩贺卡寄语;结合“3.12”植树节、“争当环保小卫士”、“清洁家园”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同学为小树挂牌,写环保标语,发环保倡议书;五月份为“校园文化艺术节”, 每年都要组织“快乐艺术・快乐成长”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活动。有绘画书法展、手抄报评比、庆六一文艺汇演等活动,课题实验教师让学生用日记、卡片、文章等形式记录自己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和体验。九月份为“开心阅读节”,课题组教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读书笔记展读活动,比比谁读的书多,开展写“一本好书读后感”,比比谁的收获大;开展班级“故事大王选拔”,看看谁说得好。每年的十一月份为“健康体育节”,课题实验教师就组织学生写现场赛况报道,记下赛场精彩瞬间和感人画面,在校园广播中播报;组织学生写《一场激烈的比赛》《团结就是力量》主题作文,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写生活情感文章,学生的体育意识、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我们把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一窗一栏(橱窗、宣传栏),一室一站(图书室、广播站)当做课程资源,利用校内开展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使每一个节日,每一个活动,都成为作文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走到活动课程中去,去玩,去唱,去跳,去感受,去体验,这样学生就有了亲身体会,自然愿意去写,也有内容可写,此时教师开展主题作文训练,再给予指导,写场景,写人物,写场面,写感受,往往能够写出声情并茂、富有生活气息的文章来。校本资源是很好的生活素材,有效利用自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整合校外资源,拓宽写作渠道

我们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注重整合校外资源,拓宽学生的写作渠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做好“四个走进”。

走进家庭,感悟家庭生活。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另一重要天地,感悟家庭生活,捕捉写作素材尤为重要:①家庭成员间的相处。②家里种植的花草,饲养的小动物。③孩子独自在家的情况。④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当学生把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情感带入作文中,朴实而又平淡的生活就会格外生辉。

走进社区,关注社会生活。通过融入社会、接触生活,增加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师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走进社区:①老师带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比如:敬老院慰问活动,规范书写,“啄木鸟”纠错行动,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会看到哪些现象;②家长带孩子进入的各种社交场合;③感受家乡巨变,了解风土人情等。有了体验,细心观察,才能写出反映生活、时代气息浓厚,闪烁个性火花的佳作来。

走进乡野,流露自然天性。乡村田野,是我们学校地缘位置的一大特色,也是课题组彰显农村特色,突出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走进田野,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感受淳朴民风民俗,瞩目农村劳动场景,发现乡野趣闻,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亲身经历乡村生活,自然会天性流露,只要留心感受,会为我们农村学生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

篇6

一、发挥好高校团组织在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的第一优势

现阶段,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路是: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加强与就业指导部门的协同配合,以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就业创业教育为基础,以建立共青团“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为重点,努力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

第一,高校共青团在高校中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从校团委到各学院分团委,院团总支到各班级团支部,团组织覆盖范围广泛,组织结构清晰。团组织紧密联系学生,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这就使得团组织在高校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进程中能够运用这些学生组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开展创业系列活动中能调动学生会、团支部、社团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其他社会组织在就业创业方面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高校团委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高校团组织通过发挥地方团委、各行各业团组织、青联组织、青年企业家协会的桥梁作用与社会各界建立联系,积极开辟创业方面资源。在搭建实习见习基地、搜集就业信息、推荐实习就业岗位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第三,高校团委具有一大批优秀的团学干部队伍。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学院层面,都有一批素质好、贴近学生、敬业精神强的团学干部队伍。团的干部在掌握大学生群体创业意识的培养、创业意愿的收集、创业项目的酝酿、创业激情的引导、创业意向的谈判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和潜能。

二、建设好活动载体是引导和服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环节

第一,融入创业思想的校园文化建设。创业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即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生存、提高能力以及进行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校团委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主要推动者,拥有校园文化、科技创新、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精品文化活动阵地,把创业理念融入到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节、科技竞赛和文化艺术活动节等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领域之中,寓创业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于校园文化之中体现创业智慧,让学生在领略高雅校园文化活动之时耳濡目染创业之春风,使创业教育以润物细无声般地浸入学生心灵。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不断提升自我。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育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

第二,承载创业设计的实践平台建设。校团委搭建社会实践项目平台,组织学生申报社会实践项目,通过亲身体验项目组建、策划、申报、答辩和实施等系列环节,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有力提升和明显拓展。校团委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基础上,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并拓展社会实践的外延,增强社会实践的效果,把暑假、寒假社会实践打造成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良好平台。要重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优秀青年实业家对有意向、有条件的毕业生进行指导或辅导,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提供创业尝试的创业就业基地。对于创业而言,不能只停留在创业思想火苗的迸发和产生,更需要实践的检验,从而使创业金种子有萌发、成长的沃土。应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和搭建社会实践基地,给大学生创业提供活动载体和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等特点,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创业基地,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序开展的基本平台。应密切配合校就业部门,积极争取建立校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园等创业实践平台和基地,服务好大学生创业。

三、服务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是高校团组织的重要任务

高校团组织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要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在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的职能定位,在凝聚青年人心、引导青年就业、服务青年创业上努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健全就业创业工作体系。

一是搭建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各级团组织要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媒体向社会推荐优秀毕业生,形成良好的机制,加强团组织和用人单位联系,形成长期合作关系,稳定大学生就业渠道。通报就业政策和信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这个有效载体,将共青团网站与大学生就业网、就业门户网站进行链接,公布最新的就业资讯,积极拓展网上就业渠道。

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素质 拓展计划 大学生就业

论文摘要: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伴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还比较严峻,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已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高校必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是高校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贯彻和落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本文就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这一问题做简要探讨。

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与就业能力的内涵

(一)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2002年3月由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推行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以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该计划注重课内外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主要围绕职业设计指导、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强化社会认同四个环节,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Ⅲ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对自身潜能的自信。国内常见的定义或描述有: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的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也有的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就业竞争能力、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

二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核心问题是就业能力的不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短期不平衡问题在就业领域的突出表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性因素也有社会性因素。而从学生自身来看,最重要的就是就业能力的不足。而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大学生科学择业,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环节。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能力的提高,在求学期间提高心理素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综合素质高、发展较全面的人才。

(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教育体制虽然不断改革,但是仍未能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大学生还无法实现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可以逐步消除这一弊端。课堂知识的积累、课外活动的锻炼、社会生活的完善,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另外,素质拓展计划可以在大学生的在校期间,利用不同的素质教育新途径,针对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其毕业后的择业就业有很大帮助。因此,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然要求。

三 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促进个性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至少包括两个方面:—是自主性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主体是学生,高校以大学生的自主设计确定素质拓展的内容和方式。自主性原则不但保证了学生在素质拓展计划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够保证学生的个性特征在素质拓展过程中得到尊重和张扬,学校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从而实现大学生自主性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择业过程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独特性的全面发展。目前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独特性素质的人才更受亲睐,但独特性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演讲比赛、主题设计活动、各种文体活动都可以培养和展示大学生的独特性,尤其是设计活动,能够激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当然,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高校只有充分开展各种不同的活动,才有利于大学生在参加各种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的独特性,为将来的就业积累资本。

(二)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目前多数用^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据了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企业也不大愿意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求职就业中就会遇到很大困难。在高校教育中,除了鼓励学生自身加强实践能力的锻陈之外,高校就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本质属性就充分突显出它的实践性特点。通过组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多方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活动中由于有了大量锻炼表达自己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机结合,做到学以致用,提高自身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

(三)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仓4业意识的高科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时所需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展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方面的素质拓展训练进行提升。通过开展科普宣传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成立大学生科技小组,开展发明制作竞赛、学术论文竞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论坛、创业讲坛活动,邀请科技专家、创业精英、成功校友等方面的突出人才为大学生传授科技创新经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定期开展创业计划培训及创业计划大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提供就业实战锻炼的舞台。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见习基地、创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在素质拓展创新创业的活动中配备得力的指导教师,特别是要加强对创业受挫学生的心理引导,帮助其总结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不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日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提高社会交往能力

高校通过实施素质拓展计划,鼓励学生在学校范围内组织成立各种不同的社团,如文学社、艺术协会、心理协会等,并跨系跨专业定期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通过成立社团、管理社团或参加不同的社团活动,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桥梁,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大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工作、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的活动,如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可以尽早了解社会现状、认识现实社会、懂得人与社会的关系,锻炼其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为日后能够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五)提高职业素养与能力

许多学子考上大学后,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成功感和优越感,自信心增强的同时也易于自我感觉过于良好,自我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以至于不清楚自己的未来走向,等到临毕业时才匆忙进行职业选择。据调查,大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自己的求学生涯规划和中长期职业发展计划,而是过分依赖已有的经验,缺乏与就业指导机构的沟通交流,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就业形势等缺乏及时而全面的了解。他们多按照培养方案与导师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为只要获得文凭就意味着完成了就业准备,就能顺利就业,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被市场牵着鼻子走,被动就业。通过素质拓展计划,针对学生个人情况进行职业设计导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以实现准确定位,做好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决策,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同时,有针对性地参加本专业和非专业的技能培训,考取各类技能证书,也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六)提高挫折承受能力

随着竞争的加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者的挫折承受能力。所谓挫折承受能力,就是指在失意、困难、失败等面前要有很强的抗挫折的耐力。当前的大学生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具有心理脆弱、遇事敏感、抗挫折能力差等显著特点。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在求职过程中,经常会遭受这样或那样的打击,特别是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极易陷入焦虑、迷茫和抑郁等心理状态,不仅逃避现实,甚至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个别人还走上了极端道路。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差,已经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能力提高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加强承受挫折的训练显得极为重要和必不可少。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素质拓展计划,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社会心理学、自我调节、就业观等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正确评价自己,了解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克服自卑、浮躁、依赖、恐慌等心理,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挫折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在素质拓展的社会实践中,学生必定会经受失败、遭受挫折,但是往往只有在失败中才能更好地成长,学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增强克服挫折的信心,提高社会适应力,才能在将来为展示自己的才华踏出第一步。

参考文献

[1]李卓慧,郑澎,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现状实测调研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2]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篇8

院长学堂,就是研究艺术创新的哲学,并运用这些哲学观念――推开一扇门,点燃一盏灯,照亮一条路,实现一个梦。

张继钢著《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张继钢论艺术》(下简称《论艺术》),2011年10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书题取自作者一句广为人知的创作箴言。书的内容由作者在艺术学院创设的“院长学堂”系列讲座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该系列讲座又在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和文化单位演讲,以其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双重的探索创新而独立于大学校园、高端讲坛。上面的引文便是张继钢写给“院长学堂”的“题记”,题记文字也排印在书的扉页上。

正如题记中所言:这是一部研究艺术创新的书,一部赋予艺术创新以哲学思考的书。更具体地说,是一部研究怎样实现艺术创新、怎样为艺术创新作价值定位的书。这一写作宗旨在书序中有更直接和深入的表述:

我在大学讲学时许多学生的提问,让我记忆犹新,当代大学生们如此关注民族的创新精神令我感动。其实,任何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都是发轫于文化艺术的创新。

我们天天说创新,那么,究竟怎么做才是创新?怎么做才能创新?

自古以来,艺术天才一直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本书就是探究如何戴着镣铐还能跳出最好的舞。

“创新”是《论艺术》一书的主题词,“创新”也是作者从业的足迹和不懈追求。“创新”一词和张继钢的名字联在一起,是一条满载着辉煌的艺术之旅:《千手观音》(舞蹈、舞剧),《复兴之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杂技《肩上芭蕾――东方的天鹅》,京剧《赤壁》,说唱剧《解放》……以“创新”为中心概念,《论艺术》开启了对多年艺术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同时伴随着面向广阔文化空间的精神探索。书中所论及的“创新”蕴含着丰富的层面:从艺术到文化,从个体到人类,从创作实践到哲学玄思……而在写作风格上刻意规避玄奥艰涩,相反,创新过程和艺术文本的细致解析,创造的魅力诱惑及其生命体验,成为写作的重要旨归和建构理论的基石。全书生趣盎然、色彩斑斓,感官与精神交融、此岸与彼岸共在,将智慧充盈于纹理,在现象还原中昭示一种有着充沛生命的“创新哲学”。

我读《论艺术》,感受最深的是其在坚固的实践基础上,展开了艺术本体与文化形象双重的创新探索,实现着独具个性的理论建构。

“创新”之喻:艺术本体与文化形象

《论艺术》中的“创新”一词,有一条活力充盈的能指链:基本的“所指”是艺术,延伸的喻指在文化。全书因此而接通了“高端”与“地气”,意境高远且踏实厚重。

《论艺术》的第一个章节题为“绝处逢生”,开篇便从一种文化现象切入,就“新作品”的判定犀利直言:“我们国家晚会很多,各地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几乎每天都在推出新作品,其实,新推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就是新作品,有的作品理念可能已经很陈旧,或是重复别人的影子。”作为有影响力的“文化人物”,张继钢的立足点始终是艺术,他对“艺术本体”有着深度理解和坚定的持守。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才是“新作品”呢?答曰:“真正的艺术创新是突破,应该是确立新的理念、求得新的发现、选择新的角度、进行新的整合、构成新的语言陈述方式,从而,形成新的品格。”《论艺术》中所有的关于艺术创新的讨论皆源于实践,其中,大量例证源于作者自身成功的艺术实践。例如:盲人舞蹈《去看春天》便是角度的突破与新的发现,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创造奇迹”。这是张继钢继《千手观音》之后编创的又一个盲人舞蹈。不仅是盲人舞蹈,而且是盲人群舞,而且让盲人去“看”,看一个抽象的“春天”。作品创造了“用手摸春天,用耳听春天,用鼻闻春天,用心看春天”的特殊情境,盲人演员们头顶绿草,手执盲杖,在春光里列队行进,享受着也展示着生命的美丽。舞美背景是梵高式抽象、梦幻的春光。这样一个舞蹈,在艺术与生命的创造上给予人的惊诧和温暖,很难用简短的文字道出。男子群舞《红蓝军》则是“新的理念形成新的陈述方式”的一个例证。《红蓝军》的立意在表现新军革背景下的军队与军人,而“新军革”首先也基于观念的变革。作品直面发展中的当代军事生活,重构“对峙”这一传统的舞蹈主题,以地面和高空两个意象空间的对峙,以、蓝军两个群体精神意志的对峙,取代“对峙”传统中双人舞式的肢体对抗。这一创意还在切分舞台空间的舞美设计和三维全频声场的现代风格音乐建构中同步展开。舞台上未呈现一件高科技的武装设备,给予观众的是新时代之军魂的强烈震撼。类似这样成功的范例,在张继钢的艺术实践中不胜枚举,而“美的诧异”早已作为一个标记,扎根于张继钢作品的期待视野。《论艺术》解析了这些作品中的艺术创意及创意的实施过程,同时以其深刻犀利的专业目光,精辟独到地剖解着更多的人类艺术经典。他认为:“那一点‘黄金’无论如何是存在的,只是藏得太深,躲得很远,需要‘踏破铁鞋’执著寻觅,‘衣带渐宽’艰苦探究。”

“创新”的理念与追求自然地延伸到张继钢所承担的重大文化工程,诸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梦幻五环”、《击缶而歌》、《文字》,北京残奥会开幕式的点火仪式、闭幕式的《香山红叶》……凡所承担之节目,皆刻印着他的创新标记。在《论艺术》中,这类或广场或殿堂的文化活动中艰辛的创编过程及其文化意涵,有细致的体悟与解读。张继钢曾做过以《与完美对望》、《朝有梦的方向走》为题的演讲,从艺术的创造讲到文化的创新,更有演讲题名为《文化的承传》、《文化的力量》。他以“艺术家”身份入选“文化人物”、“十大影响力人物”,皆因他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卓越贡献,然更难得的,是他对国家文化发展的自觉思考和担当意识。

艺术家张继钢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而他对“艺术本体”的理解决非“唯美主义”。他多次明言“真善美”的结合是终极的艺术理想,他是要通过艺术形式来表达对至真、至善、至美的追求。当代的文化研究理论揭示出所谓艺术之“本质”的生成性特征:“艺术本体”是在言说者的社会立场中、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被建构的。而我们当下所言之“文化建设”,也决不能仅仅局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或自明的概念,它只能经由一个又一个物质化的细节、确定的社会实践建构而成。应当说,张继钢所理解的“艺术本体”,是一个逃逸出“本质主义”之窠臼的本体,一个被建构的并仍处在建构之中的本体。这一建构过程直接关联着他的文化立场、政治关怀,关联着他自觉担当的文化责任。

在《论艺术》之“序”中,作者这样表述了对文化艺术与国家形象的思考:“对于一个成熟的国家来说,软实力必将通过文化艺术的创新来发展,通过有效展示国家文化艺术形象来实现。一个国家影响力主要是看不仅能把话说出来,还能让人听进去。”在作者心目中,艺术的创新,肩负着建构国家文化形象的使命,是一项具体的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建设”。他的观点醒目之处更在于:当代语境中的文化创新就是一种“艺术的”创新,或言之“文化艺术的创新”。国家的文化形象就是“文化艺术”形象的塑造,就是“艺术”地塑造国家的文化形象。就是要在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艺术地、有成效地获取话语权力。基于此,“艺术创新”在他那里始终肩负着“文化隐喻”:创新植根于并建构着精英层面的先锋艺术,同时,建构着主流意识形态视野中的大众文化,关注着国家形象塑造中的文化合力。这样一种宏伟志向,提升着其工作的意义、境界,彰显着其著作的精神价值。

创新“秘籍”:建构在“麦芒”上的艺术理论

《论艺术》的最后一个章节有一个奇谲诡异的篇名:“麦芒上能站几个人”。这是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以超现实的思维,可以想象是一个人,一个特殊的人:艺术家;也可能是许多人:由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无限数的人。然作者在该章前言中直接给出的一个答案,再次颠覆了常规的想象:“应该是两个人。麦芒上首先站着一位哲学家,而在哲学家肩膀上站着的才是艺术家!”“谁也不相信麦芒上能站人,这是一个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哲学命题,看似虚构,然而,却蕴涵着艺术创作理想的哲理。”“麦芒,指生活,是人类劳动改变世界的产物;哲学,指理性和智慧,是对生活的理性概括。”

“麦芒”是《论艺术》中最具独特个性和隐喻特征的概念之一,它关联着张继钢艺术理论中对一个基础性论题的考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且由于“麦芒”一词的意象性,其探讨便可在艺术、文化、哲学、人生之间游走延伸。这个被喻指“生活”的既现实又抽象的“麦芒”,凸显了张继钢艺术理论的个性风格与理论意义:以命题、概念为中心的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学术品格,以寓言性、隐喻性为依托的诗性思维及其方法选择。

《论艺术》一书的理论特征之一是,从艺术实践出发,提出命题,创新概念,设立范畴。全书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一个独有意涵的命题,“麦芒”一题外,有“‘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起手就在巅峰上”,“绝处逢生”,“经典参照”,“寻找原点”。命题之下,有体系化的创新概念或概念新解,如限制、天才、创意、原点、绝处、逢生、经典、经典“告诫”、艺术“窄门”、再现生活、表现抽象、创意三昧、创意行程、原点与灵感、艺术作品的“象”与“场”……在后续出版预告的章节提示中,还可见到的命题、概念如“打开关键”、“持续着的美更可怕”、“对比就是视觉,矛盾产生记忆”、“独处”、“虚拟与时尚”……所有这些,围绕着全书的主题词“创新”,结织出一个命题、概念与范畴之“网”,类似一个不断在扩展、充实的“元素表”,在艺术实践与抽象思维的结合中探索那个完美的“结构图”。这是一套建设中的、开放形态的艺术理论,这一理论以“创作论”为主体,向艺术本质、艺术形式、鉴赏与批评、产品与接受诸方向辐射,来解决全书所提出的“什么是创新、怎样创新”这一基本问题。

《论艺术》始终不是一部“玄奥”之书。对文本的尊重,对创新细节的着力剖解,使其成为一部可读可感可思可悟的理论著作,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是该书最重要的理论品格。《论艺术》为我们展开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范例”:手的艺术,脚的艺术,点的艺术,线的艺术;“关系”限制,“空间”限制,“顺序”限制,“定点”限制;正面强攻式,顺势借力式,逻辑颠覆式,三翻四抖……从古到今,从自身到民族到世界,作者广阔的视野所至,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互动、理论对实践的互文性。这使得该书在建树理论的同时,具备着艺术欣赏、艺术教学乃至感悟生活等多重阅读期待。例如,在“经典参照,自成一家”的命题之下,梳理出7种以“经典”为坐标,“自成一家”的创新路径,谓曰:出类拔萃、触类旁通、得意忘象、师出无门、南辕北辙、主题先行、形式决定。理论上说,面对“经典”去超越、去创新的路径可能远不止这7种,事实却是:作者对7种路径的描述和解析全然来自艺术实践。以实例说话,用文本发言,其示范作用和启迪功能,引导读者经由对“出类拔萃”的范例的理解、领悟,最终达至“得意忘象”、“触类旁通”。

命题的寓言性、概念的隐喻性是《论艺术》在研究方法、写作文体上的一个突出特色。格言、箴言、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维语言并置共存,展示了以“诗性”的思维来阐述艺术的理论活力。寓言式、隐喻性的理论思维有自己久远的传统,如古老中国的庄子寓言,如近代德国浪漫主义批评家,如现代的尼采、本雅明、卡夫卡。在现代性文化反思中,寓言式、隐喻性批评方法,着意于贴近文本、贴近生活之本真建构新的理论范式,对打破刻板僵化的思维定式,颠覆传统理论的自明性,推动艺术思维与艺术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借用保罗・利科的一句话:“活生生的存在意味着活生生的表达”,本雅明更明言:“格言是不加修饰的思考的学校”。一句“麦芒上能站几个人”就是一个寓言,“绝处”、“巅峰”、“麦芒”、“限制”等概念作为喻体,有各自的张力结构,更在该书的理论构架和学术语境里,具备了跨领域映射的功能。在《论艺术》中,寓言成为传递智慧的重要方式,而隐喻以其固有的张力能量,实现着能指意涵在不同领域内的转换与生成。

这些“不同领域”,跨越着艺术的不同门类,跨越着艺术与哲学、艺术与文化,也跨越着艺术与生活、艺术事业与现实生存。

创新独白:“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

在“张继钢论艺术”的已有的命题中,“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无疑影响最深广、最富有寓言意义,是一个标志性的话语,是烙着个人标记的“创新独白”。它甚至可以称作一条“生存独白”、“事业独白”,“限制”一词因之而又获取了更丰厚的隐喻意义。

“‘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绝对自由’肯定不是艺术大家的摇篮。”“自古以来文学艺术天才都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张继钢如是说。

“限制”是这一句式中的核心词。一般认为,“限制”的反义词是“自由”,但在张继钢的艺术生命中,与“限制”词义相悖又相辅相成的,另有一个词:“跨越”。跨越不同的文化身份:艺术家与军人、艺术家与教育家、艺术家与部门领导、精英与主流……跨越不同的艺术门类:舞蹈、舞剧、杂技、歌剧、京剧、歌舞剧、说唱剧、广场演出、音乐舞蹈史诗……跨越不同的学科方向、思维模式:艺术与文化、艺术与哲学、艺术创作与理论建构。生命体验与艺术创新在此产生了同构:所有的“限制”都被视作“跨越”的起点,“限制”成为追寻和坚守的目标,在限制中磨砺“天才”,创造人生。

“天才”是这句“独白”中另一个极富个性的词语。书中没有给“天才”一词以专门的解释,不是由于该词具有所谓的“自明性”。在句式中及在不同语境的表述中,“天才”皆由“限制”磨砺而出,所以“天才”也是“生成性”的。书序中的一段话或可用来作一侧解:“创新,除了才华,还有基于对本行业深刻而广泛的了解,所以,做事要慎重;评价作品是否创新,也离不开对本行业深刻而广泛的了解,所以,说话也要慎重。”这段话可谓慎而又慎,坦之以诚而力压千钧。在我看来,《论艺术》中所言及之“天才”,是璞玉,是精英;是一个境界、一种呼唤;是“创新”与“美”的隐喻。“天才”无须敬畏,天才有大爱。

篇9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快适应工作和社会,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为此,在校期间强化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

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学;岗位实习

一、以社会实践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必要性探讨

(一)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高职思想政治教学旨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道德品质过关的接班人,其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和信念。但是,摆在所有思想政治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思想和信念的教育让很多学生感觉枯燥和乏味,这种负面情绪已经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因为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传统手段一直是灌输,即便强调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情境的创设也都出现了比较空洞、虚假的问题。而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情境,这种真实鲜活的社会情境是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目前最需要的。在社会实践中,学生会感受社会各方面的成就和进步,自然地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这将大大优越于纸上谈兵式的虚拟课堂教学。

(二)帮助学生增强责任心和服务意识高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经历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相对单纯,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简单的知识和较浅的生活阅历去衡量社会和人生,容易被人煽动和误导。尤其是我们国家正处于重要的改革期,学生难以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容易滋生不满和急躁情绪。再加上市场经济环境下持续发酵的“利己”主义的影响,许多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受到猛烈的冲击,给我们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教育学生要做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将学生引导到大环境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社会进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三)帮助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思想,强化其自我教育意识社会实践活动往往伴随体力的消耗,这对长期处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杜绝不劳而获的思想。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通过这种活动在大脑中的内化,帮助学生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课堂上的言传身教很难内化为自我教育,而学生亲自参与、亲自动手和亲身经历更能刺激这种内化的完成。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的高职思想政治教学的设想

(一)依托专业实习展开活动现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讲究的是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视教学任务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实训、实验和实习是教学实践的重要阵地。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也要利用实训和实习这一环节展开,争取收获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课教学的双丰收。高职思想政治教学要下力气加以变革,走出教室,多组织学生到一些校企实习基地参加岗位实习活动,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绝好机会。在安排学生专业实习之前,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老师需要认真设计和选题,实习结束时要第一时间跟进、验收和总结,检查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践成果之间的差距,并加以反思和改进。

(二)依托校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单一的校企合作基地的实训和实习无法满足教学训练的要求,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我们展开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场所。依托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展开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强化教师自身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能力。国内外的形势在不断变化,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又较为活跃,许多新思想和新观念纷纷涌现,这给高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实不只是学生社会关系和生活阅历简单,教师如果也一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埋头做学问,也会脱离社会。为此,教师要想更好地指导校外社会实践,做好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自己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的素材,做到身在校园,心系天下;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常采用的方式,大学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社会大舞台和课堂小舞台有效结合,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观察、了解社会,把握时代脉搏,科学理解理论知识,使之内化为意志和品质,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

(三)依托校园开展实践活动毕竟校园才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定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好校园实践这一平台,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在民主的人文环境内,深刻理解课堂理论的精神实质,从而内化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例如,我们可以举办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组织报告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谈专业的现状和前景;组织一些关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方面的辩论会,模拟招聘会现场及社会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式等。

参考文献:

[1]史竞艳.关于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0(3):101-102.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动手实践;学以致用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在平时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学生通过在课堂和生活中对这门学科进行应用来达到对技术的理性看待,在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以后会更加积极的学习。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一、任务驱动策略

任务驱动指的是通过情景暗示的方式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操作的目标状态,通过状态的牵引来实现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将自身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并付诸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方式将对学生起到长期和定向激励的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实现目标的效率。具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1.情境暗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其特殊性,技术学科由于其知识点枯燥并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技术学科教学又有其灵活性,可以通过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探索实践,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2.任务引导

任务的方式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实际中的任务设置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需注意的是:任务的设置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际,尽量将知识点和实际联系起来。通过完成任务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 WORD 表格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提出,学习这一章后我们能做什么,然后由学生相互提出任务,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任务并完成。比如,有的制课程表,有的制作明信片,有的进行板报设计,还有人制作通讯录等等。每个同学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任务,纷纷动手,很快就制作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大家把自己的作品共享上传,肯定能得到其他同学的赞美,大家学习的劲头也更大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更锻炼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活动竞赛

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加入游戏竞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游戏不但满足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需求,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游戏中得到心理和技能的增强。

二、学以致用策略

平时的信息技术教学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作为一门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技术课程的延伸例如信息技术兴趣小组、操作竞赛、社会实践等其他活动目前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展,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技术课上的教学和实际应用存在着严重脱节的情况。由于许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学都是一周一次,这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均不太理想,这也为教师的重复教学提供了很大的隐患。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而且还需通过课外延伸来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现自身价值。

1. 信息技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它课程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并对目前的新式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有一章几何面板,这即是信息技术和数学的结合。在学科中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传统的数学给人的印象就是逻辑推理和计算,有了计算机可以把实验引入数学教学,把计算机的“着色”、“隐藏”、“显示”、“变换”、“动画”功能引入几何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图形等等;用Flash制作数学中关于“圆的形成和定义”的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既容易理解,又容易掌握,通过将文字转变成图文并茂的动画,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2.将信息技术教学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

学学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班级的黑板报等学校精神文化的宣传阵地,让同学们依靠信息技术进行片头设计、版面编排。同时,还可以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将心理健康知识、人际交往宝典、学习优化技巧等一系列素材通过采集和整理,使得这些内容经过花样的形式展现到校园中。同时,还可利用校园网搭建网络德育宣传阵地对某一时期校园中产生的不良现象进行曝光,并开设校园论坛进行讨论。学生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与校运会等社会活动,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并展现信息技术魅力。同学们设计的铺天盖地的海报,图文并茂的宣传小册,活动会场的视频捕捉,闭幕仪式上的影像传播,你会惊讶于学生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坚持信息技术教学为学以致用服务的结果。

3.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

目前,信息技术的力量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很多个领域。信息技术已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广大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只有将信息技术教学和社会活动紧密结合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也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渗透性。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课时制约因素,我们在将信息技术教学与社会紧密挂钩的环节中,是依附在社会活动实践中的。即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来帮助社会,也从社会实践中总结信息技术教学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