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体经济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体经济的含义

篇1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简述我国农业生产在城市化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如何通过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农业人口减少而粮食产量和产值保持增长的奇迹,对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资源互补,经济互惠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把具有地理和行政区划特征的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问题与产业一体化对应起来,提出产业一体化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根本途径,制度创新是推进产业一体化,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产业一体化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现象从单一的农村城市化或农村城镇化,逐渐转变为更有组织、更大规模的以城市圈或都市圈为特征的区域经济的集群发展模式。一个多年前就被提出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因为城市圈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与产业一体化产生了交叉,这一交叉是怎样产生的,又将怎样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变革呢?

城市化、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涵义

城市化现象是在上世纪中期以后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的一种具有地理区划特征的社会学现象,指的是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向一个较小的范围迅速集合,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城市,以减少生产过程中社会劳动时间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的现象。这里的城市指的是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高度集中的大都市。随着世界经济体系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一些非农业的、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也开始呈现城市化的特征。以便利居民生活和商品交换为目的的聚集愈显发达起来,这种城市更多的是指“城镇”,例如我国的义乌就是这种类型。

城市是以工业化为主要生产手段,拥有大规模、成熟、专业的交易市场的地方,而乡村,虽然也存在着少量的简单加工作坊和小规模的交易行为,却是以农产品生产为显著特征的地方。如果撇开农村和城市的地理特征,而仅仅从农村和城市主要的产业类型来划分,则可以将农村看作是第一产业聚集地,而城市则是第二、三产业聚集地。由此看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现城市和乡村(农村)产业层面的一体化。

从概念的产生看,“一体化”最初是应用在企业发展的研究中,指的是企业利用社会化生产链中的直接关系,扩大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实现供、产、销联合的战略。一体化战略通常有纵、横两个向量。经济学上,沿产业链占据若干环节的业务布局叫做纵向一体化。同行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而有序组织的规模化生产则是横向一体化的表现。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应用,目的都是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和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体化的概念也不断转借和扩展。在应用技术领域,一体化概念得到了很好发挥,芯片和集成技术的不断创新就是一体化概念发挥的集中体现。而同时,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范畴的一体化理论也不断创新,经济一体化、区域一体化、货币一体化、城乡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基建一体化等概念层出不穷。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涵义

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并不是简单重提,而是有了更加具体和深入的涵义。首先,从概念本身的表述来看,“城乡一体化”的概念表述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从增加的“经济社会”四个字就能清晰地展现,新的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将城市和农村统一职能,把农村发展成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性质和商品交易繁荣的城市。一体化的首要目标是在经济关系上实现城市工业化和乡村农业化生产的互补,而实现这种互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生活同质,也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如此看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至少有两个阶段:经济一体化阶段和社会一体化阶段。由于经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不可能脱离经济生活独立存在,而经济生活也绝不是社会生活的唯一内容,它同时还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所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体化阶段注定不能分割,必然是紧密关联的。经济的一体化需要有社会的统筹规划作为基础,需要有政策和法律的支持作为保障;而社会的一体化需要巨大的经济需求作为动力,借助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来实现。也就是说,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互为因果的一个总的过程。我们可以先从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社会一体化两个角度分别考察城乡一体化的实现过程。

城乡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式

传统上,我国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根据建国以后5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和国家统计局的2005、2008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所做的曲线图(见图1)显示,虽然农村人口的绝对数量始终超过城镇人口,但自1980年以后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农村人口比例持续下降。2008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接近总人口数量的46%,如果考虑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量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形成的民工潮,造成了由于流动人口数量难于准确统计而出现的统计出入,则农村实际务农的人数会大大少于农村户籍统计数据。即占人口54%的农村人口并未全都从事农业生产。按照几年前某些农村2/3人口进城务工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保守地认为有至少1/3的农村人口是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的,那么第一产业的实际务工人员应该不会超过人口总数的36%,即不会超过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统计的农业人口总数。

与农业人口绝对数量的下降相反,我国的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极大提升。这是因为农产品产量的上升得益于农业科技的进步。但这一答案无法解释农业人口减少和农业产值增加的关系。

为什么农业人口大幅下降而农业产量和产值还继续上升呢?根据对我国粮食产量逐年数据进行的分析显示,虽然粮食产量存在3~4年的短周期波动,但自1949年以来,粮食产量不断上升,特别是党的以后,粮食产量屡创新高。1978年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刺激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年产量达到了30477万吨,实现了粮食产量历史性的跨越。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再次跨越历史,达到40732万吨。这次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推行的,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再次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从1985年到1989年,由于前期农产品显著增加导致的产粮过剩,和特区开放导致的第一次民工潮,对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粮食产量一直处于倒退和徘徊的境地,直到1990年才再次实现飞跃,而这之后,连续十年的粮食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虽然2000年以后,由于国际粮价的持续低迷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促使更多农村人口外流,但我国的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1990年到2009年的这20年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得益于化肥和农药在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但自从我国进入WTO、以及欧盟等经济体严格执行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之后,化肥、农药等投入在粮食增产和增值的过程中日益失去作用。粮食产量的增长受粮食单产、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以袁隆平主持的杂交水稻为代表的良种繁育技术对粮食单产的显著增加有着决定性的贡献,而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制度之后一次大胆的农村体制创新。它从根本上形成了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升农业经济质量的重要条件。所以,农业人口减少而农业产量和产值增加的真正原因可以归纳为农业生产的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双重结果。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简单地说就是将农业生产的过程分解成具体且独立的组成部分,由各专业工作队伍协作完成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从产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而言,这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正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向纵横两个方向拓展的具体表现。而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将农业一体化的触角伸向了第二产业,在产业分解和融合的现实中将人为隔离的农业和工业联系起来,提出了农业和工业乃至服务业一体化的新要求,而这正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要求。

城乡社会一体化的任务

虽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呈现出迅速扩张的局面,但许多困难仍然影响着这种体制创新基础的稳固、困扰着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扩大。总体而言,困难突出地表现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制度保障不到位,思想认识混乱,管理和经营缺乏科学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生产秩序混乱,合作组织成员权益得不到保障,效益难以提升。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要求,对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的改进形成了强大的推动力,经济体制的创新已经走到必须向制度创新阶段推进的地步。而制度创新的目标正是城乡社会一体化。

城乡社会一体化根本而言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扫除机制体制障碍,通过资源的流动和福利的均衡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劳动用工和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同,城市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生活上都远较乡村为好。对更好的生活条件的憧憬导致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城市基础设施和资源压力乃至社会不安定因素与日俱增。反过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又侵占和破坏了大量的农用耕地,使农业陷于人力和土地资源双流失的境地。2007年,爆发全球性粮食危机之后,中国参与国际粮食贸易,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对国际粮价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跃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我国农业的稳定,不仅是自身战略安全的需要,也是对国际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经济运作方式而言,我国农业稳定的出路已经摆在眼前,但还缺乏对农业与工业资源互补,以及农业与服务业资源流通的体制支持。

结论

通过产业一体化的改造,实现农业、工业、商业、物流、教育、科研、信息等产业的协作和互惠,完全有可能使生产力快速发展。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已经初现端倪,城乡社会一体化正亟待推进。只有变体制障碍为体制基础,充分融合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成果,才能尽快通过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改造,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封志明.中国未来人口发展的粮食安全与耕地保障.人口研究,2007,31(2)

篇2

【关键词】简约主义;室内设计;精神内涵

一、简约主义室内设计概述

室内设计中的简约主义风格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中简洁、以少示多内容的反映和深化。简约主义室内设计是通过事物的本质来追求空间原有的真实和美感,在最为纯粹的形式中去展现艺术对象的原有本质,强调纯粹的艺术体验。

它是以“否定”,“减少”,“净化”的思维,打破琐碎的固定模式,把装饰不断简化,用高度理性的语言和简洁的手法来加以表述,从而获得室内空间的纯粹和强烈的心理感受

二、简约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特征

简约主义室内设计中注重对单纯形体的塑造,对空间内部质量和场所精神的关注以及对材质的关注。简约主义在室内设计中的具体特征如下:

1.重视使用空间的功能需求,注重对空间的舒适性和实用功能的塑造,体现人在使用空间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人在空间中的便捷度(各使用空间的可及性、各空间中设施设备的使用的便捷性等)。

2.重视使用者在空间中的体验,去繁留简,通过减法设计去除多余的繁琐装修,使空间沉静下来,侧重于对使用者情感和想象力的激发。

3.重视使用空间中光线的运用,光在空间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参与到空间中,通过季节与时间的变动而改变,不断的变换空间的韵律和丰富空间的层次。

4.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更高要求,简约主义室内设计要求装饰细部精巧、工艺突出, 精致的工艺是表现简约主义风格的重要方法和必要的实施手段。

三、简约主义室内设计的精神内涵

1.从哲学的角度分析

亚里斯多德一直在寻求一种合理的秩序,达到对自然的解释和社会的管理的最佳效果,在他看来秩序是产生“和谐”有效保障,没有秩序就会产生混乱,和谐也将会消失,同时,他认为艺术使人的情感得以净化,他的这一观点体现着理性、秩序,这与简约主义设计作品的理性主义特征,严谨的秩序感是一致的。

简约主义由现代主义发展而来,现代主义哲学观点对简约主义的影响是较为深刻的,现代主义对于理性主义原则、实用主义原则、探索物与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原则、精英主义原则的遵循,反映到室内设计中则是:通过理性的设计来反对多余装饰,追求空间的本质的要素,由此来实现严格的审美取向。

《道德经》中有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由此看来“有”给予人便利,“无”则发挥了它自身的作用,因而,一个空间的产生,并不在于它“有”多少东西,而在于它是否有特定的“无”。就如同中国画的韵味存在于其中大量的留白一样,画面中大量留白的“无”则意味着“有”的无限可能性,这是对于纯净的空间形式的一种有利映射,与简约主义室内设计中回归空间的本体性是相符的。

2.从美学的角度分析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在于“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适当的比例”,他们提出了第一个美学范畴——和谐,认为美就是事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在他们看来基本几何体是最美的。

柏拉图认为绝对美的产生依赖于几何学,绝对美的表达首先是几何的表达。他试图用几何学的秩序来表达他对艺术上美学的解释。

在现代主义美学中对简约主义比较有影响的两个观点:一是艺术需要精确,二是形式遵循功能。艺术需要精确是由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形式遵循功能则是功能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它是由易斯·萨利文提出的,萨利文认为艺术创作的真正标准是形式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大自然中的一切物体都有着自身的外部特征(即形式),外部特征向我们指明了这个物是什么以及同我们和其他物的区别,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形式都遵循功能。

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遭遇了后现代的“矛盾”与“复杂”、解构主义的“冲突”与“疯狂”之后,更加渴望寻求宁静与秩序,在审美的取向上,呼唤简约的回归。由此,形成了当代美学中去繁从简,回归自然的思想。

3.从西方宗教的精神上来分析

西方宗教精神中包涵有简约主义思想。早在12世纪,西方清教徒就主张道德和宗教的简朴、严肃,提议以最朴素的教堂来接近上帝,建议教堂中少去多余的装饰,通过追求光与宁静的主题来创造圣洁完美的精神氛围。

柯布西耶设计的拉图雷特修道院标志着宗教建筑的一个新的阶段。该建筑物简洁朴素没有太多装饰的外表,没有任何多余的华丽存在,重视对于生命的表达,构成了一处真正的精神的居所。尽管它没有什么装饰性的元素,但它们凭借极为简朴的构成形式,依然是显示出了应有的美丽与平静的本色。柯布西耶在谈到这个设计时曾说到,设计之初他在心中描绘了利于进行祈祷、默思以及研究的型态、配置及院内走动的路线,继而再考虑如何将人们需要的宁静与和平带入这个修道士们所栖息的场所。柯布西耶的理性思考和宗教般情结,造就了这座伟大的宗教建筑。

4.从东方禅宗思想上来分析

禅宗的宗旨是以参悟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蕴含着对本性的关怀。禅宗的核心是从心性上论佛的,禅宗的心性论认为本性应该是清净的,是丢弃陈俗与浮华之后与人们的思想观念高度统一。简约主义则是通过对繁琐定式的摒弃,去提炼简洁以而来获取视觉空间的纯粹感。

禅宗思想中注重对本性的关怀,这一思想在简约设计中表现为强调简洁,自然的形式,做到感官上的简约,材料的运用上比较讲究精简。禅宗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的超脱与自由。在简约主义设计中,设计师要通过个人的直觉来提炼物象,由物体形态的表面形象来高度凝练概括出空间中物体精简的形式并张显出其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张绮曼,郑曙肠.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篇3

第一,技术革命正向产业革命深化。自上世界末兴起的ICT革命仅是技术革命,新经济是其深化。凯文.凯利在《新规则,新经济》中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时代的经济运行十个新规则。

强调的不是新技术,而是新规则。当前的互联网新经济,重心更从电子转向商务,是一场产业革命。

第二,工业革命中,技术革命发端于英国,产业革命结果于美国。在信息革命中,技术革命发端于美国,中国要争取在产业革命中结果(而不是以拿技术第一为目的),要高度注重新规则。

不扣细节,我以为有实质内容的新经济应含以下实质性内容要点:

第一,新经济是质量经济。“十三五”初步甚至基本形成新经济的格局,实践含义是从GDP主导增长转向质量主导的增长与发展,补充GDP目标的,应是“民生(灵活就业)-财政”双增(国强民富);理论含义是从质量不经济转向质量经济,即标志差异化的AC-MC从短期均衡视为内生差异化的帕累托最优。

第二,新经济以服务化为主导,以产业化为基础。2016年3月16日,克强总理讲话中提及的新经济,可以概括为一二三产的服务化,而改变了以(GDP导向的)产业化定义经济的惯例。对应的基础理论问题,在于对效率的重新审视。李杨认为质量的核心是效率。我建议细化为,区分多样化效率(质量的效率)与专业化效率(数量的效率),分别寻找对策。

第三,新经济是新的经济稳定机制。应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角度理解新经济。虚拟经济分为信息经济(以信息对称方式实现稳定)与金融经济(以信息不对称方式实现稳定),应高度警惕金融虚拟经济中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背离实体经济的倾向,对策是通过信息应用,创造发挥网络配置资源主导作用(例如鼓励区块链与滴米类的创新),从信息越不对称越稳定的机制(市场机制),转向信息越对称越稳定的机制(网络机制)。

认识中国新经济的内涵

不同于强调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产业的单纯技术定义,“技术-经济”型的新经济定义,应增加以下内涵:

第一,强调新的增长动力。要从以投资为主导的增长动力向以消费为主导的增长动力的转变。

个人进一步建议,内涵上借鉴费尔普斯“经济增长的黄金率”,即内生消费确定投资的自然率。将居民初次分配、居民收入、灵活就业,内生进GDP机制,克服动员储蓄冲动,从强制储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转向支持大众创新的新垄断竞争经济。

第二,强调新的动力机制。从以政府为主导的增长机制,向以市场为主导的增长机制的转变。也包括更加强调创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个人进一步建议,要在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之外,发挥网络配置资源与利益分配的作用。

新经济还应包含分享的分配机制,强调通过分享经济,在一次分配中使双创人员得到机会公平(参见姜奇平:分享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及其政策含义,中国信息化,2016-04-10) 。

第三,强调新的经济结构。从以工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转变,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

个人进一步建议,在吴敬链先生“ 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命题基础上,扩展为“ICT革命是一个服务化的故事”(指包括一二三产在内的整个国民都主要通过服务创造价值,解决转型升级获取高附加值问题)。

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主导”概念: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个人建议,可以把主导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如信息化为主导,工农业为基础;或服务化为主导,产业化为基础。

拓展中国信息经济的外延

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导致新经济外延不同。中国产业化产能过剩,而服务化发展不足;发达国家服务化产能过剩,而产业化发展不足(空心化)。中国新经济的外延,应特别考虑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如何增长这一周期性因素。除学术定义外,建议补充以下两点:

一是嵌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二是嵌入新理念产业所涉及的外延,包括三个方面:新兴服务业和新业态(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以及电子商务等);一产中的农业服务化(建议修正农业产业化政策为“服务化带动产业化,产业化促进服务化”)与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制造业服务化为主导的智能制造(而非跟随工业4.0)。

扬长避短走出中国新经济的新路

要处理好应用与发展的关系,发挥中国在产业革命中的市场主导优势。中国应抓住为新常态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的契机,明确迎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国家战略。个人认为,“抓应用,促发展”方针,对当下极具借鉴意义。

抓应用促发展,当前强调在产业革命中,发挥本地市场的主导作用。包括,以市场优势缔造平台国家优势(如果增加10个阿里巴巴,等于中国增加10个苏格兰);以市场立标准(如4G标准由消费地决定)。

抓应用促发展,不等于忽视技术和技术产业发展,而旨在发挥中国不同于美国德国的比较优势,在弯道超车中扬长补短。个人主张,对技术创新,应区分平行追赶阶段战略与超车阶段战略的不同。在平行追赶发力阶段,应发挥国家竞争优势。

在发挥市场主导优势方面,强烈建议以平台(支撑服务)为核心抓手。占领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定位。

有效破解当前经济增长中面临的动力不足、结构失衡等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需要新思路。中国与美国在产业革命中的位势不同,决定了侧重不同。中国需要采取有别于美国的思路。

一是以重化服务业作为产业化的新引擎。不赞成照搬美国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战略。不应把发展新动能片面理解为发展新的实体产业,中国经济当前主要矛盾是量与质形成反差,不能简单用更多的量来解决更高的质的问题。

因此应明确:把服务化作为主要矛盾,带动产业化发展;在服务化中,进一步抓住支撑服务(相当于服务的“重工业”),发展重化服务业(平台业),使中国服务业尽早从小生产过渡到大生产(大规模定制);通过重化服务平台,吸纳千万级就业,使这些劳动者D向创造性增值(如APP开发)。

篇4

一、虚拟经济产生和发展

虚拟(fictitious)一词有:假想、假定、编造、虚伪等含义,并作为现实的对立面。经济学意义的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便是从这里引申出来,并且从虚拟资本开始的。虚拟经济是资本独立化运动的经济。首先,虚拟经济是和资本运动相联系的经济。什么是资本?用于获取收益的那部分财富才是资本。什么是虚拟资本?虚拟资本是通过信用手段为生产性活动融通资金。 这是比较传统的提法。其实,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虚拟资本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尽管如此, 理论 上,一般把虚拟资本作为"实际资本"的对照物,后者通常指生产资料,也包括生产过程中?quot;货币资本"。资本的本性是要获取价值增殖。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才能获取价值增殖。虚拟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资本是其运动的主体。其二,虚拟经济是和资本价值形态的独立运动相联系的经济。资本的基本形态是价值形态。资本以脱离实物经济的价值形态独立运动,这是虚拟经济之虚拟属性的根本体现。

纵观虚拟经济的 历史 发展,可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或形态:一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银行资本、股票资本运动的虚拟经济初级阶段;二是价格剧烈变化条件下出现 金融 衍生工具的虚拟经济发展阶段;三是 网络 技术进步产生了大量网络服务的工具和场所,出现了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第一,虚拟经济的初始阶段。

希法亭(hiferding, r., 1910)从揭示股票资本的运动 规律 出发,对虚拟经济活动进行了详细 分析 。他提出,在股票交易所里,资本家的财产以生产之外的纯粹形式出现了。此时,虚拟资本具有双重迷信色彩,仍有某些实际根据,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职能表示的货币资本。

第二,虚拟经济的发展阶段。

虚拟经济不仅独立于实体经济活动,而且呈现虚拟经济活动的双重虚拟性,即新的金融工具可以是对某种虚拟资本(如股票)所有权的收益进行再分配,如期货、期权、期货的期权等工具。近20年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进入了发展阶段。期间,金融工具的推出以及金融市场的建立有了较快发展。

第三,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

虚拟经济在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因特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网上股市、网上交易正在向我们走来,这些市场没有一般意义的建筑物,没有交易大厅和柜台,"营业厅"就是网页,所有交易和清算都通过互联网络自动进行。

没有中心交易所和柜台,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出现了虚拟空间,并使得虚拟经济的无形化,其"假想"的程度更高。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开始于90年代中期,因特网的发展,网络超市的出现,虚拟空间的扩大,加上数据化存储技术的采用,传统的时空观念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革命。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这种虚拟化的空间和市场形式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将会与日俱增。此时,虚拟经济的特点及其功能发生了质变,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相应得到了扩充。

二、虚拟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高度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等四个方面。

1、高度流动性。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即使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从生产到实现需求均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但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股票、有价证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 电子 化,其交易过程在瞬间即刻完成。正是虚拟经济的高度流动性,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和再配置的效率,使其成为 现代 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不稳定性。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这是由由虚拟经济自身所决定的,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象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虚拟资本持有者和参与交易者对未来虚拟资本所代表的权益的主观预期,而这种主观预期又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 政治 及周边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3、高风险性。由于影响虚拟资本价格的因素众多,这些因素自身变化频繁、无常,不遵循一定之规,且随着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交易规模和交易品种不断扩大,使虚拟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变得更为复杂和难以驾御,非专业人士受专业知识、信息采集、信息分析能力、资金、时间精力等多方面限制,虚拟资本投资成为一项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尤其是随着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对冲基金等大量投机性资金的介入,加剧了虚拟经济的高风险性。

4、高投机性。有价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虽然可以作为投资目的,但也离不开投机行为,这是市场流动性的需要所决定的。随着电子技术和网络高 科技 的迅猛发展,巨额资金划转、清算和虚拟资本交易均可在瞬间完成,这为虚拟资本的高度投机创造了技术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持。越是在新兴和发展不成熟、不完善、市场监管能力越差,防范和应对高度投机行为的措施、力度越差的市场,虚拟经济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投机性游资也越容易光顾这样的市场,达到通过短期投机,赚取暴利的目的。

三、适度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作用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但又密切联系,各种形态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与不同阶段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而且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然而,虚拟经济一旦形成并发展,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延伸。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必要补充,并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活动。在虚拟经济的初始形态,股份制的出现不仅在股东共担风险的前提下,为产业资本提供资金融通,而且有利于 企业 加强管理,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虚拟经济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适合价格剧烈变化要求的,新的工具和市场形式可以用来防范价格风险,确保产业资本运行的稳定性。

虚拟经济的成熟阶段,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虚拟经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实体经济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网上交易的开通,为更多的潜在交易者提供了市场准入的可能,并大大地推进了跨越时空的金融交易。此外,网络超市的出现不仅有利于简化购物手续,而且会大幅节约交易成本。

二是,虚拟经济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资本形成。虚假经济有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比如,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上市公司可以获得稳定的产业资本来源;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促使相关资产(或标的物)的流动性有所提高,并为风险控制提供新的手段,有助于增强实体经济的稳定性;网络经济的出现使得实体经济的空间有所延拓,此外,较低的成本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趋于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股票资本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托宾"q比率"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运行的资本形成,扩大资本形成的基础。

三是,虚拟经济有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虚拟资本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从产业资本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获取收益的权证,因而具有虚拟性。然而,虚拟资本的形成并非"虚无缥缈"或"无中生有",而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而产生,并形成对实体经济有益的补充,这种补充倾向于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

股票资本的出现使得借贷资本形态转化为股票分红,这样,不仅使产业资本的来源得到保证,而且倾向于降低资本成本;对于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使相关资产的流动性有所提高,盈利能力有所扩大,并直接或间接地降低实体经济的资金成本;就网络经济而言,虚拟交易场所和空间的扩大,不仅拓展了现实的空间,而且直接降低了相关设施成本,如网上购物、网络交易相对降低了实际经济交易活动的寻租成本或交易成本。

四是,虚拟经济可对实体经济的风险进行重组。

虚拟经济是以虚拟资本运动为特征,与实体资本相比较,虚拟资本所有权的市场性更强,其价格构成中包括预期因素和时间因素。尤其是一些新的风险对称性金融工具可以对实体经济所有权进行重新组合,产生风险的重新"捆绑"。

总之,虚拟经济虽然独立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以现实的实体经济为基础,不能离开实体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却能对实体经济的运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相应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益。

四、过度虚拟 经济 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 影响

虚拟经济的出现及其 发展 是实业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如果虚拟经济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虚拟经济的优点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相反,其不利影响会有所放大。因此,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促进作用是有一定条件的,过度发展、缺乏管理的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危害。

第一,虚拟经济可能产生"泡沫"经济。

虚拟经济价格形成往往与心理预期和时间密切相关,一旦对未来经济形势展望过于乐观,便可能出?quot;虚假繁荣",出现"泡沫",最终形成经济衰退。

股票交易本来有利于股票一级市场发行和股票融资,但是,如果股票交易过度,市盈率高,转手率太高(这意味着其价格变化频繁而且幅度大),股票市场所停留的资金量就会越来越大,这些被"挤出"的资金可能来自产业资本,因而会相应减少实体经济的资金。不仅如此,股票市场价格的剧烈变化,还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人们的资产,尤其是价格下降时,所产生的财富效应可能形成需求萎缩而直接影响到 社会 总需求变化,使宏观经济波动的幅度和频率有所加剧。为此,大多数国家创建商业银行、组建股票市场、 金融 衍生市场以及开通网上交易,其目的在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支持,而不在于促进虚拟经济的膨胀。经验表明,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常常会形成金?quot;泡沫",最终危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虚拟经济会对实体经济需求产生剧烈震荡。

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参照系或相关资产,其价格变化表现为对实体经济预期趋势。实际上,虚拟经济可以作为实体经济未来变化的一面镜子或参照物,展示未来经济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正因为如此,虚拟经济的剧烈变化可能带来实体经济行为的相应变化,比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相关资产市场(现货市场)的供求变化;外汇远期、期货、期权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到外汇现汇的供求及其价格变化。因此,虚拟经济会增加实体经济供求失衡的力量。

第三,虚拟经济可能成为监管和税收的"盲区"。

虚拟经济的高级形态中以非中心场所为特点的市场部分可能游离于宏观管理之外,与实体经济相比较,这些经济活动的合法性较难得到确保,监管上有可能存在"漏洞",尤其是虚拟经济往往处于国家税收管理范围之外。一旦大量的实体经济行为为虚拟经济活动所替代,国家税收的税基范围会相应缩小,从而影响到国家税收的合理增长。

五、促进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虚拟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我国虚拟经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既面临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从机遇来看,随着全球 网络 业的发展, 中国 网络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外资正看好中国网络市场的前景。中国的电脑及网络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日本、美国和中国 台湾 省的上市公司通过加强 科技 开发,实行向网络公司转型,把发展目标瞄向中国市场。

从挑战来看,我国的虚拟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不仅股票市场发展规模小,受 企业 运行机制的影响,作为虚拟经济初级形态的股票市场还有待规范和发展。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推出方面,我国金融创新受到强大的制度性约束,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很低,还有待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有效的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的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利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

发展虚拟经济的目的是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实体经济有效的延伸,为实体经济提高效率提供有效的空间。无论是发展股票、期货、期权等金融工具,还是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标志的成熟形态的虚拟经济,都要从现实经济需求出发,根据现实经济的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点,明确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予以保护,适当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为此,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发展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有益的设施。

对于可以代替实体经济运行的虚拟经济部分要有条件地发展,力求降低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要转变宏观管理的观念,逐步取消金融管制,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内部监管,增强透明度,确保虚拟经济健康运行。

二是,根据虚拟经济可能面临更大的风险,加强系统性风险管理。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其价格变化更多地受心理预期所影响,因而具有比现实金融交易的风险更大的风险,因此,其系统性风险日益突出。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管理,如在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防火墙设置,要有确切的安全防护措施,确保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其有效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在加强风险管理中,要针对虚拟经济中存在风险投机交易行为,对虚拟经济的风险重组适当加以限制,不仅要对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加强管理,而且要对风险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转移予以防范,并实现技术上的保证。

三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管理。

不管是对新的金融工具,还是对提供虚拟服务(虚拟社区、网页、邮箱等虚拟服务)虚拟场所,都要加强宏观调控,适时制定有效的虚拟经济法规,颁布相关的税收和 会计 准则,确保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挥积极作用。

四是,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

虚拟经济的发展可能会给现实经济提供经济金融犯罪的可乘之机,为此,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督管理,防止通过虚拟经济进行非法金融交易、盗窃资金、"洗钱"等金融犯罪。

五是,建立和完善实体经济结构调整。

虚拟资本的发展可能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形成竞争和替代。例如虚拟经济的发展将使银行业面临新的重组。原来, 电子 商务和电子货币的普遍使用,银行办公大楼开始出现减少,并相应增加网络化建设。据报导,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对银行业进行重组,仅在加州就要关闭120家分行,裁员3700人。 今后若干年内,美国银行业的经营网点将减少一半左右。

为了适应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还要在企业改革、金融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采取相关政策措施,要努力推动 现代 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重组银行业,充分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逐步放松金融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建立适应市场机制运行的金融市场体系;在宏观调控手段方面,要努力采用市场化手段,发挥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积极性。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为发展虚拟经济创造条件,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同步发展,最终实现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 文献 :

1.hayek, f. a., 1939, "price expectation, monetary disturbances and malinvestments", in hayek, profit, interest and investment, london, routledge.

2.hiferding, r., 1910, finance capital,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篇5

实体经济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实体经济的繁荣有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而虚拟经济则立足于实体经济,促进了概念性经济市场的繁荣,即虚拟资本交易市场,其对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货币流通速度,促进实体经济项目的成交,为大型工程项目提供资金筹集,分享社会经济体制衍生利益等方面。但是需要对资本市场进行规范和监管,防止出现过度的投机行为和热钱流动,以免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

虚拟资本概念

针对虚拟资本的理论研究起源于资本论,并产生了众多的分支,以下从虚拟资本的定义和虚拟资本对社会体制的多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理论体系阐述。

(一)虚拟资本定义

虚拟资本的定义有多种,依据资本论的观点,虚拟资本分狭义定义和广义定义,狭义定义主要指等价替代物如证券,广义定义涉及到了信用范畴的虚拟资本。

狭义的虚拟资本一般指专门用于债券和股票等有价证券的价格,它是最一般的虚拟资本。在论及国债时指出:“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

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不仅如此,“银行券兑现的这种保证也是幻想的”。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二)虚拟资本效应

虚拟资本对社会经济体制的影响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依据其影响类型,主要可以分为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

1.正面效应

(1)虚拟资本的产生,扩大了货币资本的积累效应,使得货币资本不再局限于实际货币的流通;伴随而来的信用制度使得股份制度应运而生,促使企业发展可以进行股份制合成;股份制度又催生了股票,增加了虚拟资本的运营平台;而股票则是企业实际资产的虚拟化凭证,虽然股票不会影响企业固定价值的变化,但是股票可以收取固定价值部分所产生的效益。

(2)为资本的集中提供了条件,虚拟资本的实际承担物通过证券价值的波动,价格的波动就成为了一部分人获得利益的手段,同时证券带来的虚拟资本增值也促进了企业的再扩大。

(3)增加了资本的流动性,通过增发信用债券和股票,将闲散资金迅速聚集到一起,为经济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了资本的流动性和资本的增值速度。

(4)虚拟资本的运行减少了实际货币支付和流通带来的物流障碍和手续障碍,更为简捷和高效,因此,提高了社会经济体制内各项活动的运行效率。

(5)虚拟资本的产生,也催生了一系列服务于虚拟资本的社会经济产业和经济部门。

2.负面效应

(1)虚拟证券的交易通过价格变动产生额外的经济利益,但是证券关联的实际承担物本身并未发生变化,因此频繁的虚拟证券交易容易产生虚假的经济繁荣,从而催生经济危机。

(2)一旦爆发经济危机,虚拟证券将不再能够兑换实际承担物,同时实际货币的流通量降低,承担物业也很难转换为货币,使得社会整体的支付能力因虚拟资本的缩水而迅速降低,社会陷入恶性循环。

(3)虚拟资本的快速增值使得其本身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承担物增息的范畴,因此使得资本市场单纯的自我扩张,而不创造实际的社会价值,从而扰乱了实体经济的运行,不利于宏观经济的调控和平稳运行。

虚拟资本膨胀原因

虚拟资本是用于经营获利的价值,它以实体资本为基础,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并有自己独特的运动规律。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虚拟资本经过了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货币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国际金融的集成化五个发展阶段,目前虚拟资本的发展正处于国际金融的集成化阶段。从金融全球化的运行看,世界金融发展已经历了中介金融、信用金融和资本金融阶段,现在进入产业金融阶段。同时,世界金融发展又衍生出工程化、信息化、混业化等特点,金融运行不再是简单地从属、外生、决定于实体经济,而是既相融、适应、内生于实体经济,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独立、超越、背离于实体经济的特点,呈强烈的虚拟性。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随着金融主体越来越多、金融资本不断扩大,短期游资与长期资本将并存。长期资本的投入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短期游资的逐利和投机则易引发一国的金融动荡。与实体经济运动无关的国际资本流动大多属于投机性资本流动,其以逐利为目的的肆意攻击成为威胁世界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因素。

由于虚拟资本的投资目的由配置自然资源转向推高资源价值,从而获得利益分享,因此虚拟资本的过度交易容易造成虚拟经济的迅速膨胀,但是这种经济繁荣对实体经济无任何益处,反而会推高物价,降低货币购买力,掠夺区域实体经济财富。

虚拟资本膨胀诱发资本流动性过剩

虚拟资本的膨胀使得资本与其对应的承担物并不完全对等,而超出承担物本身价值的这些资本就会成为游离资本,使得资本市场投机性资本成为主要组成部分,加速了资本市场的流动速度。发具有货币优势的国家通过经济虚拟化和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放虚拟资本,来实现利益的增加,这一过程就会导致资本流动性过剩;发展中国家内部的储蓄高于投资时,出现贸易顺差,贸易顺差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就会导致资本流动性过剩。因此,虚拟资本的膨胀无论是外界刺激还是自身产生,都会带动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产生,而控制此问题的重点在于控制经济体制运转的平衡。

结语

篇6

1.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第一,虚拟经济发展需要实体经济提供物质基础。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虚拟经济发展就是“海市蜃楼”。第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随着实体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对虚拟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要求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必然会推动虚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三,虚拟经济发展好坏需要通过实体经济的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因此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体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程度。若实体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则说明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匹配。

2.虚拟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发展。首先,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实体经济要发展,需要有资金支持,资金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向各类金融机构贷款;一种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筹集资金。无论实体经济采取哪种方式融资,都与虚拟经济产生联系。其次,虚拟经济发展影响实体经济发展。虚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轨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若虚拟经济发展过慢,会制约实体经济发展;若虚拟经济发展过快,则会挤压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因此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第三,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实体经济发展,不仅受制于自身状况,而且还受外部环境影响。其中一项重要的环境就是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筹措及循环状况等,而这些都与虚拟经济有直接或间接联系。

二、黑龙江省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与结构性矛盾

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化进程缓慢。在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黑龙江省退出计划体制最慢,融入市场竞争体制存在诸多障碍。例如黑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较为滞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相关法律政策还不完善。二是历史遗留问题突出。黑龙江省的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哈尔滨电机厂、一重等,大多是苏联时期的援建项目,是在“一五”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自诞生之日就背负着企业债务、办社会和冗员三大历史包袱,改制成本巨大,影响了企业重组。黑龙江省又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众多的省份,由于多年的超强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如大庆油田自2015年以后每年要调减150万吨原油产量,国有林区已经无林可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替代产业和接续产业的发展。三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转换远未到位。虽然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但尚未真正建立起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缺少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导致企业发展速度缓慢,盈利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表现在:一是支柱产业中地方占比小、收益低。在支柱产业中,除食品产业、能源中的煤炭和装备制造业的部分配套产品外,其余原油和天然气开发、石化和重型装备制造均由国家直接掌握,地方所发挥的作用只能是协调和服务。中直企业每年向国家上缴的利税达1620亿元左右,接近全省GDP的30%,导致地方GDP虚高、收益较低。二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黑龙江省主要工业产品有28种,其中高端产品仅有工业锅炉、金属切削机床、汽车和微型计算机4类,数量比较少;属于原字号的产品包括原煤、原油、十种有色金属和天然气4类,但对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贡献度达到90%以上。三是产业链过短,如一条包括碳纤维原丝、碳纤维、碳纤维制品和碳纤维设备等完整的新材料产业链还未形成;在新能源太阳能产业中,多晶硅生产、组件生产、系统集成以及国内外销售网络产业链一体化还没有打造出来。

(二)发展路径依赖性强,技术创新水平低

黑龙江省发展的路径依赖性较强。在发展观念上,一直以来在谋思路、摆项目时,只是在油田、森工、动力、煤城、军工等固有定格中形成思维定势,很少能够突破创新。在发展出路上就是依赖煤、木、粮、油四大自然资源。在发展动力上,过度依赖国有经济发展。黑龙江省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弱,实体经济发展慢,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黑龙江省只有1/3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机构,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多数企业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知名品牌较少,产品附加值较低,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个别企业里,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设备仍然在挑大梁。受体制、机制和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技术人才流失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制约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三)实体经济遭遇虚拟经济的严重挤压

近年来,黑龙江省虚拟经济中的典型代表房地产业异常繁荣,在暴利的吸引下,在宽松的融资手段的支持下,许多企业和个人涌入房地产投资,致使房价虚高,致虚拟经济过热,投机盛行,社会资本大量流向虚拟经济。这将挤压生产资金,导致黑龙江省从事生产经营和研发的企业和资金减少,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关心生产的程度下降,抽出大量资金从事资本投机,而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利润率赶不上金融投机的利润率,反过来更助长投机风气。这不仅会增大黑龙江省虚拟经济的泡沫,而且还会造成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断裂,将会对黑龙江省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三、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实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一)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一是创造有利的市场环境,打造一个真正讲法治的“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同时也要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引导企业正确认识财富的意义。二是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环境。近年来,针对企业经营压力加大,特别是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已经出台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黑龙江省要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研究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经营难题。要打造更加重商、亲商、富商的发展环境,积极聚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有利因素,培育开放发展的新优势,增强区域软实力。三是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

(二)为实体经济创造盈利空间

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要打开实体经济盈利空间,要让市场嗅到实体经济中的好处。通过破除垄断,保护实体经济的生产积极性;收入分配更多向劳动者倾斜;着力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家精神。此外民营(中小)企业税负过重是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要对生产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实施减税、减费、减负等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少取多予”。

(三)继续深化黑龙江省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着力解决产权单一,活力不足的问题。指导国有企业继续深化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实现集团层面产权多元化。支持国有企业靠大联强,加快资源整合,实现战略转型。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推进黑龙江省国有企业与央企、民营大企业战略合作,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优势企业靠拢,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推进资源与环境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土地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改革。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经济。继续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加快环境设施建设,抓好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工作。强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发展接续产业。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投向,加大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前景较好的大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有重点地向符合产业政策的相关企业倾斜。进一步改革发展壮大地方金融主体,大力推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继续支持龙江银行、省农村信用社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地方金融资源的规模和实力。

(四)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篇7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转贴于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笔者认为,关于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可以对外资金融机构放开资金进入之门,采取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引进国外资金和国外的管理模式,并且进一步,可以鼓励国外金融机构在我国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或引进国外的金融工具。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全国性金融组织关系到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开放上还要采取谨慎态度,短期内不宜开展股权类合作方式,但在不良资产的处置、联合贷款等项目上可以积极开展合作。

篇8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金融市场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说明虚拟经济在我国已经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在将来一段时期内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3.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近期著名的“蓝田”事件竟然由一个业外的研究人员来引发,从某种程度上暴露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9

正确地界定虚拟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趋势,探索虚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以及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对我国经济在加入WTO后尽快融入世界经济的潮流非常有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分析

虚拟经济是一个现实,是总体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一个现象。马克思关于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初级阶段的论述非常精辟。货币的功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和支付手段;但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支付环节和实物环节发生了分离,货币经历了信用化、资本化的进程。从实质上讲,其属性利功能己发生了变化,它具有与实物或实体经济相互联系、又相互分离的两重性。实体经济突然成了货币信用的天然载体。

两者一旦分离,货币在经济生活中就逐步超越实体经济的限制形成了全新的状态和运作体系。虚拟经济的发展便突飞猛进。经济发展到规模化和产业化以后,资本积累和生产集中成了生产力的内在需求,资本市场便以资金集中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闲散货币转换为股票、债券等各种有价证券。它是货币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信用化,使以资金利资本流动为代表的金融业对与实体经济超越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航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国际资本流动和国际化金融市场形成提供了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战以后,世界货币体系几经变动,使得金融资本市场的影响力日趋扩大。

该体系的发展源于实体经济,但己大大地超出了后者,并且,体系的运作规律也部分地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限制,反过来又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如何认识这种背离,使之更好地为我所用,也许是我们对虚拟经济最本质和最具实践意义的理解。

二、虚拟经济发展的阶段

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会后提出了虚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入,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是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

以上的阶段论客观地描述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人们把握虚拟经济的运行趋势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三、何为我国所提倡和追求的虚拟经济

当前,在西方“虚拟经济”一词往往是指电子商务等“网上经济”活动。

国内一些学者也赞同这一概念,以有形、无形来确定和划分实物和虚拟两种经济形态。电子商务的兴起作为一种新的重大的经济现象,其本质也是经济活动信用化的表现。

十六大以来,我国学界关于虚拟经济的争论很多,大多集中在虚拟经济的界定上。关于虚拟经济代表性的论述围绕着信用制度展开,认为虚拟经济的内涵是信用制度膨胀下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偏离的那一部分形态,不能将建立在信用化制度下的全部金融活动视为虚拟经济。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信用膨胀形成的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中与实体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金融交易活动。上述界定本身并没有经济学理论上的含义,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经济现象的描述,这种观点比较接近主流观点。国内还有一种观点是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划分,把非物质生产活动统统视为虚拟经济。这一划分引出了关于价值和财富创造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问题。

笔者认为,以上观点在认识虚拟经济的本质上很有帮助,但是并未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论及虚拟经济的具体运用。关于虚拟经济,我国的资本市场运作体系不完善,社会闲散资金投资渠道缺乏,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架构尚未具雏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必要和充足的资金支持,中介服务组织极度不发达。只有以这些事实为基础出发点,才能论及虚拟经济的实质和其重要性。

四、关于我国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运行的几点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要发展的虚拟经济内容和功能应该区别于世界上虚拟经济发展的现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虚拟经济的一些发展经验,笔者认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力的法律保证、适时的政策调整是成功的关键。

1.尽快建立健全风险投资体系,推动民间资本运营的良性扩展。我国产业的结构还未实现高级化,集中表现在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科技含量不高,体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对滞后。而制约其成长的主要因素是投资渠道的不畅。美国的硅谷产业群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先进版本,它的成功应该归功于风险投资体系的完善。我国的创业资本投资已经起步,但普遍面临资本金严重不足的困难(平均资本金不足100万元)。为此,我国应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以拓展中小企业创业投资的资金渠道,特别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投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尽快建立和完善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二是要有效利用民间资本,使投资主体多元化。我国的居民储蓄已经突破10万亿,没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既会造成社会范围内资金利用的低效率,也会对银行的经营形成巨大的压力。

2.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增强社会的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泡沫经济的过度膨胀。我国证券市场上的各类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审计机构、证券分析机构、咨询机构等数量比较少,并且相比较国外相关机构水平也比较落后。

我认为发展我国中介组织,要明确三个方向:一是增强中介组织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这在美国有安达信事件的教训。建议采取审计评估轮换制,规定每个审计机构对同一公司审计的员工连续年限,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显然审计成本会微有增加,但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二是延伸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更多有潜力的个小企业、高新企业纳入中介机构的服务体系,为风险投资等行为创造更好的外在环境。三是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经济分析和咨询机构,同时,将大学研究界学者和社会体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界的人力资源是宝贵的财富,内部的争鸣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清某经济现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我国在这一方面确实有待提高。

出了我国证券市场上信息批露制度的不完备性,也对我国的行政性监管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严禁违规资金入市场,防范新信贷风险的政策具有长期性。

参照国外先进经验,我国要大力推进以下措施:首先,要严格股票交易实名制,每个投资者对自己的交易行为负责,打击市场内的恶意勾结,防上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人户联合炒作。其次,要加大对市场操纵者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要调动社会闲散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保障中小股东的权益是个关键,另一方面,越来越成熟的中小股东也会成为市场上有力的监督力量和影响力量。第三,要加强交易信息、重大决策信息的透明程度,监管部门应当定期及时公布上市公司的股东户数的相关资料,对公司的重大信息披露要实行负责制,严厉处罚散布虚假信息的公司和个人。第四,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增强中小股东、特别是社会资金的投资积极性。

4.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金融创新是虚拟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创新涵盖内容较广,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金融机构组织和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工具、交易方式和操作技术等技术上的创新、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严格地说,由于市场体系仍未完备,新经济尚不发达,国内金融创新大发展的条件还未完全具备。但是,我们可以依托上海、深圳等经济金融中心大力培育和发展在小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如期货期权、外汇保值等。

5.积极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金融工具,强化竞争意识。外资金融机构资金的进入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并且已经对我国的金融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合作与学习是明智的。

篇10

融资量改善,但总体偏紧

从融资量看,由于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多样化和复杂化,传统指标“银行信贷”的代表性日益降低。央行的社会融资总量(包括银行信贷和资本市场等渠道的融资)有助于更准确判断企业的融资条件。社会融资总量代表的是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但企业部门的总体财务状况,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财政政策(决定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资金净转移量)、外汇占款(反映国内私人部门和国外之间的资金净流出或流入),以及企业本身前期的利润,这些都可能影响企业部门投资的意愿和能力。

换句话说,社会融资总量代表的融资条件是个相对概念,是松是紧还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环境。同样的社会融资总量,如果政府的财政收支或国际收支状况不同,对企业部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下面从更加广义的角度分析企业部门的资金条件的变化,涵盖自身资金积累、金融部门融资、外汇占款和政府财政收支的影响。

社会融资总量改善。社会融资总量出现明显增长,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升。2012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总量同比增长从上半年的持平大幅回升到6%,反映7月同比增长93%、达到1.04万亿元。2012年上半年社会融资总量对GDP的比率从2011年的27%回升到34%。这一指标只是低于2009年和2010年的水平(分别为41%和35%),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也高于2002年以来的历史平均水平24%(见图1)。

什么原因造成了社会融资总量的改善?这与政策支持下企业债券融资上升有关,比如5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将超短融的发行主体范围由9家超AAA级央企及铁道部,大幅度放宽至超过100家一般AAA级央企,且发债规模不受低于净资本40%的限制,致使超短融的发行规模上升;3月份以来,城投债发行规模提速,3月至7月月均发行规模为861亿元,明显高于2010年和2011全年的水平(月均分别308亿元和373亿元),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融资平台融资的适度放松。

未来社会融资总量能否持续改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在当前的经济和金融环境下,相对于银行信贷,企业债券市场更加市场化,利率变动的影响更大。

财政支持力度上升。在调节社会资金方面,财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反映在财政收支差额,它决定了资金在政府部门和实体经济部门特别是企业部门之间的流动,比如,财政赤字时,资金由政府部门流向实体经济部门,对实体经济起着扩张作用,反之则起着收缩作用。

2012年以来,财政差额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上升。2012年上半年财政盈余占GDP比重低于2011年,与2004年以来各年比较,仅高于2009年,因此从相对意义上讲,上半年财政还是比较积极的;前七个月财政盈余1.1万亿元,2011年同期盈余1.5万亿元,同比减少28%,政府部门从实体经济吸收资金的程度下降。

2012年下半年财政差额将从上半年的盈余转为赤字,对企业部门资金条件改善起到支持作用。预计下半年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于2011年同期(预计为4%,2011年为3.7%)。

外汇占款减少。关于外汇占款和社会融资总量的关系,有不同看法。有一种观点认为,外汇占款体现在银行存款(M2)中,是支持信贷扩张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社会融资中已有反映。我们倾向于把外汇占款看作相对独立于社会融资总量的一个指标。这基于两个原因:第一,对资金的最终使用者“非银行私人部门”来讲,外汇占款带来的资金(体现为贸易顺差或资本流动)和银行信贷不一样,两者既可以是相互拉动也可以是相互替代的关系。比如出口减少带来外汇占款下降,企业既可能因为销售前景不好降低投资和相关信贷需求,也可能为应对暂时的财务困难而增加信贷需求。第二,从信贷供给来看,理论上讲,央行可以对冲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从而达到一个和政策目标一致的货币信贷条件。但现实中,完全对冲不可能,因为资本流动往往和风险偏好变化联系在一起。过去外汇占款大幅增加时,非政府部门包括银行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有信贷冲动,现在风险偏好降低,银行有惜贷情绪。因为很难判断风险偏好变化的程度,政策当局难以准确把握对冲的力度。技术上所谓100%对冲在外汇占款趋势性上升时造成货币条件易松难紧,反过来,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时,货币环境易紧难松。

从2011年10月开始,新增外汇占款大幅下降,并在2011年10月、11月、12月和2012年4月、7月多次出现绝对负值,2012年前七个月新增外汇占款合计仅为2988亿元,比2011年同期下降87%,对M2的比率更从2011年同期的32%下降为28%。外汇占款的变动对企业的资金和货币信贷环境的总体影响已从过去的扩张变为紧缩,而这种变化已逐渐成为趋势。

企业盈利恶化。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工业企业部门的利润反映企业部门自身资金积累的情况。2012年以来,工业企业利润增长持续恶化,上半年利润总额2.3万亿元,同比下降2.2%,而2011年全年上升25%。虽然7月的数据显示制造业企业盈利环比下降的速度显著放缓,但基于当前的增长动能,预计企业利润难有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