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篇1

【关键词】林业生态资源;有效措施;涵养水源

0.引言

我国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部分。森林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多发挥作用不可取代,随着森林覆盖面积的较少以及各种植被的灭绝,我国生态环境日趋恶劣,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不能弥补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给人们所带来的伤害,因此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也更加关注。大力倡导林业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制定各种切实可行的保护原则,提高林业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实现阶林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应该大力进行的工作。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背景分析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是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主导作用,在我国污染程度不断加深,污染种类不断增多的趋势下,对于林业生态功能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森林资源生态保护力度,提高林业生态功能,已经迫在眉睫。现阶段我国在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很大,针对各种污染的解决办法也一直的研究中。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的建筑更加重视,尤其是针对森林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并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我国森林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探讨

我国林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我国的人均森林占有量较低,同时长期以来对林业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1林业的生态功能

2.1.1保持水土

各种树木的林冠具有降水截留的作用,一般说来,降水中的20%~30%会被树冠截留,树冠的截留过程可以降低降水程度,从而降低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使得水土流失现象所有减缓,最终实现保持水土的目的。

2.1.2涵养水源

林木的根系一般比较发达,森林的根系在土壤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水源的涵养,一般说来,每公顷森林可贮水500~2000m3。

2.1.3防风固沙

森林能够缓解风沙以及水土的冲蚀,从而降低风速,使得风沙地区的风沙危害降低,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保护,防止风沙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严重的影响。

2.1.4调节气候

森林的树冠层比较密集,大面积的森林可以降低太阳能的辐射,使空气的湿度变大,林外的热空气不会轻易传递到林内。到夜间时,林冠又能起到保温的作用,使得林内的昼夜温差较小,水分不易蒸发,与此同时,森林的蒸腾作用,还可以实现自然界水分循环和改善气候,森林每天都要吸收大量的水,然后通过蒸发回到大气中,水蒸气在蒸发的过程中可以吸收一定的热量,所以在密度较大的森林上空,空气一般都比较湿润,容易成云,同时致雨,增加地域性降水量。

2.1.5消除污染

随着近年来工业生产的力度逐渐加大,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越来越多,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大气污染,空气中的CO2、CO、粉尘浓度越来越高,对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森林具有净化空气、净化污水、消除噪声的作用,森林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CO2、CO等物质,同时释放O2,消除空气污染。森林中很多植物以及树木都能够分泌多种杀菌素,可以杀死众多病菌,使得空气中的含菌量降低,从而起到清新空气的作用。另外,当代社会中噪声污染也是一个公害,当噪声达到80dB,就很容易引起人的听力减弱,同时还会使人变得疲惫。

2.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探讨

2.2.1加强国家政策的完善

国家政策的完善对于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被提上我国发展的日程之上,在林业生态保护过程中要加强各种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完善,比如划分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在自然保护区内建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以及管理规则,并且要积极落实责任人制度,实现对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对于自然保护区,需要加强对进入的外来人员的控制,防止外来人员进入森林自然保护区造成森林破坏。

2.2.2采取保护性措施进行森林建设和经营

森林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需要在原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上,按照生态平衡的原则,促进人类与林业资源之间的和谐发展,做到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经营以及对水资源的保护。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抚育间植。在森林再造过程中,各级政府应该要积极按照自身的承诺,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加强森林的后期抚育工作,在工作中要采取各种措施改善林木的生长环境,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第二,封林。在一些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需要做好封林工作,尤其是在造林之后,为了给森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需要进行封林养护,在重点防护林的保护中做好地区的宣传工作,促进广大群众可以提高林业保护意识,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第三,因地制宜选品种。在森林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土壤的条件、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的林木品种,才能实现森林再造。

2.2.3建立良性循环机制

为了实现森林资源的保护,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建立良性循环机制,使得森林的成长速度可以大于森林的消亡速度,从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发展过程中建立良心循环机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做好林业补偿,通过对落实森林保护责任的人群进行奖励,以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理念,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从长远角度来看,让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每一个人自觉遵守的习惯,才是进行森林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为了促进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还需要将林业生态环境与水源生态环境之间的整合进行有机结合,创建科学合理的统一整个机制,促进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可以尽快完成。

2.2.4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的各种资金的整合

在林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资金的整合力度,比如给林业建设部门进行必要的拨款,确保林业生态建设部门可以配备相应数量的林业建设队伍,配备更多专业化的机械,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解决,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在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而在森林资源保护则是生态资源保护中的重点,面对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恶劣的生态问题,我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在加大力度治理和整顿,但是效果依旧不够理想,也就是说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这条道路上依旧有很长一段路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林业资源的重要性,只有明确了林业资源的重要性,才能够切实体会到保护林业资源的意义所在。树木在故土培元、消除污染以及防风固沙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多得的优势。从前掠夺式的开采使得我国森林资源元气大伤,面对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恢复工作依旧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这也是人类自己所造成的恶果,因此加大力度进行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建立良性循环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科]

【参考文献】

[1]孙永宽.加强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漫谈[J].现代园艺,2013(18).

篇2

关键词: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生产;作用;问题;对策

生态环境逐渐恶劣,森林资源短缺,水土流失速度加快,空气质量下降,PM2.5值逐渐提升,雾霾天气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威胁,所以,如何加强森林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新时期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提高林业发展,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下面从林业发展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物质保障、社会基础以及有着决定性作用等方面展开重要作用分析,并提出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可行对策。

1林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作用

1.1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森林资源作为林业经营管理中的主要管理对象,其规模庞大,是一项具有循环性的经济载体,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林业管理的重视越来越高,对林业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也有了新的要求,不断进入科学技术的融合,实现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主要管理形式为机械化模式,不仅能够获得了良好的劳动生产效率,还对林木资源有了更好的运用以及产出计划,从而森林资源走向科学经营、合理开发的发展渠道,并且在林业快速发展下,生态系统的可循环高效率作用愈加明显。使得林业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要求。

1.2满足生态环境社会基础要求

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并主动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阵列中,而这种保护理念与支持意识并不是从嘴上宣传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经过实际的林业文化建设,利用有权威性的宣传条件进行保护意识传播。林业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森林资源价值,促进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并将森林资源功能以循环式的形式发挥出来,让人们真确的意识到森林资源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由自主的传播生态理念,相互感染、相互影响,进而形成“保护森林资源、实现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1.3对生态保护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湿地与森林已经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生态环境有着保护与维持的作用,可以说承载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与主导性的重要作用,在森林中,有近70%的产业已参与到地球化学循环中,并对生态系统中生物界与非生物界之间的交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促进生态系统稳定、平衡、合理发展的关键。而要想提高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水平,首先就要加强林业发展,实现净化空气、水土保持、降低自然灾害、供应工业化生产、节能减排、提高经济,让人们清楚地意识到森林资源存在的重要性。

2林业发展中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森林资源短缺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森林面积占用量非常少,已经与国家相关规定的人均森林占用面积标准不相符,据目前森林覆盖面与人口数量统计,我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在世界的百分之十,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已成发展滞后状态。我国森林资源的短缺并不是一时引起,而是经由长期森林管理不当,林业建设不积极,森林保护意识淡薄做引起,因此,解决森林资源短缺问题是促进生态平衡发展的关键。

2.2林业生态建设保护政策不完善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态建设保护意识非常薄弱,并且重视度也不高,因此相关的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体制也不够完善,还有很多地区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只需要自然林的生长就可以,人缺少对林业建设、生态保护的环节,并且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充足,建设体制过于简单、敷衍,也没有采用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致使乱砍滥伐行为频现,不仅保护不到位,反而破坏成分还非常大,没有完善的管理政策,缺乏健全的生态保护激励机制,更没有对生态系统所能创造的经济价值看重,不注重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浪费资源,致使最终管理工作一塌糊涂。

2.3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实施力度差

我国草原植被不断遭受破坏、水土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森林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土地沙漠化、植被再生能力差等情况越来越普遍,这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也提出了立即整改的要求,并制定一系列改进方案,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也作出研究,并对改善生态环境提出加强林业生态建设要求。而实际上,各地区对林业生态环境建社工作缺少的是落地实施,所以,就算有相关的改善政策与计划,而不去有效实施,也就属于形同虚设。同时在林业建设管理中,对森林植被结构的搭配与规划也缺少科学性,管理中问题诸多,解决能力有相对较低,进而导致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效率低。

3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

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要实现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资源基础要有保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科学造林、育林、养林,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营造林的实现,让森林结构更加合理化,促进多样性生态发展;第二是经济基础要有保证,加强林业发展,不仅要保证资源的充足,还要让森林资源有利用价值,并且具备循环性高效率价值效果,借助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节能环保的木制产品研发与生产,以满足绿色、环保的健康社会发展要求;第三是生态平衡发展基本要求,在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平衡性、稳定性发展,借助科技发展的优势,加大对生态系统中有利资源的开发,在开发资源的同时,要着重考虑资源的再生要求,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发展,同时要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多样性发展,避免单一树种的大面积培育,完善群落,实现合理的生态大系统。无论是在森林管理中、还是木制产品生产与利用中,都要加强科技的运用,实现技术服务、技术开发,形成经济生态共同发展的趋势。

3.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

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3.3注重林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时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生态效益经济”这一概念,便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卫雄.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意义研究[J].农家科技旬刊,2015(10).

篇3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继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18102

1引言

在当前,全球超过50%的森林资源集中分布在5个国家,而我国就是其中之一。从这项数据来看,我国拥有极为丰富的森林资源,不过政府并没有因此而疏忽对森林资源的保护。1990~2015年这20年间,全球的森林资源面积减少了19.35亿亩,而中国的森林面积却还在持续的增长,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森林资源的重视。这是因为,森林不仅能够净化水源、涵养水土,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森林中生活生长的动植物,对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行业的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森林自身所具备的优美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保健功能,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参与到生态旅游当中。

2生态旅游提出概念

所谓的森林生态旅游指的就是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来满足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亲近以及娱乐、探险、休闲、健身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旅游还能够让游客更好的亲近大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明白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提高当地经济水平的同时,也起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功能。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20世纪著名的雾都伦敦,以及2016年底我国发生的大规模雾霾事件,都是因槿死喽宰匀坏乃烈馄苹邓引发的严重后果。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类本身的生存也遭到了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由于长期处于工业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也渴望回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中的绿色生存环境。因此,森林生态旅游应运而生。

3森林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3.1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

从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点就是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与盲目利用。因为在我国部分地区,对于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作用、规律、特点以及意义没有明确的认知,没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导致在进行开发工作时,缺乏有力的理论以及技术指导。这样一来,不仅会对当地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以及经济成效产生影响,同时也会造成同质性产品的增加,旅游资源浪费及粗放开发等问题。

除此之外,从当前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实际的开发状况来看,在产业开发之前,很少有相关部门或者是相关工作人员对地区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做详细的调查,并且针对市场对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产业开发的粗放性以及盲目性。进而导致自然界中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遭到严重破坏和浪费,不仅不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任何的帮助,同时也会加大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使当前本来就严峻的环境问题更为严重。

3.2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开发,除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以及娱乐需求以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在进行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时,一定要注重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然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属于服务行业的一种,因此部分风景区为了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过于重视当地的交通以及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希望以此为游客带来更好的旅行体验。然而,交通以及服务设施建设,会对当地的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仅会对景观的自然性、整体性和统一性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景区内生活垃圾、污水等急剧增多,从而对生态环境造成极为严重的污染。

3.3游客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当前我国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国民的经济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在闲暇之余,部分国民会选择生态旅行来充实自身的生活。然而,虽然我国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得十分迅速,但是知名的景点却不多。国民选择旅行的地点通常是根据景点的知名度来决定旅游行程,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游客分布极为不均匀的情况出现,而这样一来也会对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的影响。

4森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

针对当前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以及实际运营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新思维,在新思维的指导之下进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具体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1进行可持续的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建立是依托于丰富的森林资源之上,因此,只有确保森林资源的丰富性,建立一个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生态圈,这样才能既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又起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

篇4

关键词:生态林业 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地球频频出现能源危机和环境危害。大气污染、酸雨危害、水体污染、温室效应加剧、水土沙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迫使人们反省过去,逐渐认识到牺牲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认识论的突破带来了行动的大转变。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森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后工业社会中,对林业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对木材产品的需求,更多的是对其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和维系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由此,人们提出了生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在涵义: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必要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生态林业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它的核心是追求生态经济的最佳平衡。在理论上可以用森林环境保护工程、森林生态环境服务工程和林业生态产业工程来“圈层”构建。在实践中则可采取建设自然保护区、发展森林公园、循环经济、构建森林分类经营的林业管理体制等途径来实现。

二、我国林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林业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森林生态功能分析与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依据

3.1 从森林生态学角度看,森林是由林地(含地形、地貌、土壤等)、生物(含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气候等因子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因其复杂的生物及群落多样性而具有诸多生态功能:(1)调节气候,净化空气;(2)涵养水源,滋润农田;(3)保持水土,改良土壤;(4)防风固沙,保护农田;(5)保护生物多样性;(6)提供生态服务。

3.2 我国著名林业经济学家张建国、吴静和教授等认为,生态林业是指以现代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通过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在促进森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生存与发展创造最佳环境的一种现代林业发展模式。

现代林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就是环境保护性资源经营与林产品生产经营,前者为后者的基础。这两大任务由林业自然再生产过程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由林业经济再生产过程形成的“林业经济系统”来完成。前者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对林业经济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如果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也就破坏了生态平衡,进而也就摧毁了林业经济系统,因此,经营林业,首先要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使林业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达到最佳产出,也才能使森林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达到最优状态。森林生态经济学研究表明,推动这个复合系统向前发展的本质力量是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是指人们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基础,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投入相应数量与质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在林业生产过程中将森林的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森林的经济生产力,以获得人们生产生活日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能力,从而为社会持续不断地提供最优的生态贡献和经济贡献。

四、实现生态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1 大力实施森林环境保护工程,建立以天然林保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森林环境保护工程的核心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在森林资源的保护中,以天然林的保护最为重要。天然林是未经人类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对环境自身的保护有良好的稳定和促进作用,更有种质遗传多样、动植物群落多样和系统多样的特点,对于保存稀有濒危物种和创造新物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

4.2 实施森林生态服务工程,发展以森林公园为主的森林旅游业森林生态服务就是利用森林现有的环境、地形、气候以及动植物等形成的自然生态景观,以实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协同发展。

篇5

关键词:经济建设;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环境保护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使林业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入,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使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大大降低。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林业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林业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将林业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蒋健的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以及一些经济作物等。比如,在林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改善了原有的自然破坏,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对林木的病虫害以及森林火灾等做好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篇6

 

党的十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不仅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还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加深。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项目。林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基础性产业,还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兼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起来,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系统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增长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供给林业产品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

 

一、陕西省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情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林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视,以及在陕西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陕西省各地紧握生态文明建设时代的新机遇,以加快转变林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和农业现代化工程为抓手,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修复和保护,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加强保护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繁荣林业生态文化等各项工作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效,进而为促进本省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

 

1、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陕西省上下全力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等林业重点工程,大力推广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提高本省的森林覆盖率。截止 2012年陕西省累计造林5525万亩,平均每年造林550多万亩;治理湿地0.27万hm2,治理荒沙9.67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8万 km2,黄土高原区年均输入黄河泥沙量由原来的8.30亿t减少到4.00亿t,北部沙区每年沙尘暴天数由过去的66d下降为24d,绿色向生态脆弱的陕北地区推进了400多公里;全省林地面积达到1.84亿亩,森林覆盖率由37.26%增长到41.42%,林木蓄积4.2亿立方米。全省大地实现了从黄到绿的转变,实现了生态环境由以前的整体恶化到现在的整体转好的良性发展和改善。

 

2、提升林区民生水平

 

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915万农民享受退耕还林补助239.9亿元,人均直接受益2622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户均资产性收益增加 1.2万元,发展林下经济、干杂果、种苗花卉人均年增收310元。国有林区职工收入近两年增长较快,住房条件明显改善。随着棚户区改造、引水通电通路、广电网络覆盖等基础民生工程的陆续实施,林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和改善。

 

3、重视文化引领,强化生态意识

 

陕西省加快林业文化基地建设,如建立多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积极开展林业文化研究与交流,成立相关协会和举办林业生态文明研讨会,大力弘扬和传承林业历史文化。同时,随着各级领导对林业工作的越来越重视,以及社会造林、爱林、护林积极性的空前高涨,每年1200万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8000多万株,增加890万方森林蓄积。

 

4、勇于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近些年来,本省通过对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使得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同时,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整合现有资源资产,积极筹备组建林业集团;不断完善生态建设思路,组织编制诸多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方案;此外,本省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又依托森林、林地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产业,截止2012年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就已经达到了515.9亿元。

 

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陕西省结合本省林业的特点和森林的多种效能,紧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新机遇,突出重点,谋求突破,积极实施林业大生态建设和保护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陕西省作为中国生态环境最为敏感和脆弱的省份之一,在发展林业生态建设中还依旧存在水土流失严重、森林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等问题,只有勇于正视这些问题,分析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质量不高,效益低下

 

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是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质量不高,效益低下。总的来说,南边多,北边少,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林区,这几大林区的森林资源已经占到全省森林总面积的83%,然而由于这些林区的森林资源多为自然次生林,并且林分生产力不高,生态效益低下,森林每公顷蓄积量仅为61.2m3,比全国平均 75.8m3低了19%还多。

 

2、水资源严重短缺,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

 

陕西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省份之一,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洪涝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导致土壤肥力和土地承载能力降低,威胁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突出,治理难度大,任务艰巨;投入不足,综合配套差,生态保护建设效果不理想。

 

3、林业生态意识水平不足

 

具体表现为:缺乏对自然生态的敬畏,浪费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生态责任意识,一些人甚至认为保护生态环境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缺乏生态忧患意识,对生态环境恶化给人们带来的生存威胁视而不见;对生态环境缺乏科学的认知,过于重视提高森林的覆盖率,缺少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从而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不畅

 

在实际工作中,还未建立健全各部门的协作工作机制,无法有效实现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导致工作效率很低。同时,工作流程不够完善,工作衔接不畅,各部门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无法形成合力。

 

此外,还存在林业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从根本上无法适应生态林业发展的新要求。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也成为制约陕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只有重视这些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分析问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陕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水平,进而促进本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1、积极实施生态建设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对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的生态建设战略的实施。具体而言:把关中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园林化地区。即:加快以丝绸之路为新起点的关中生态示范带、秦岭北麓生态保护林区、渭北生态经济防护林区、关中森林城市群及田园生态景观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加强陕北高原大绿化工程建设。针对陕北生态脆弱、森林覆盖率低的实际状况,加快推进三北防护林和风沙治理工程的进度,加快百万亩野樱桃、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扩大绿色植被的覆盖率,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工程的成果,有效遏制水土流失,从而提高陕北高原生态脆弱区的森林质量与环境质量;实现陕南山地森林全覆盖。陕南不仅是陕西省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还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是陕西及关天经济大发展的生态保障和物质基础。在陕南地区,全面绿化宜林荒山荒地,增加森林植被,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湿地质量,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力度。

 

2、提高思想认识,制定合理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林业在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并且在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因此,在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中,要提高对林业生态建设的全面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制定合理的、长远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和模式。根据本省的实际状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林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优势产业,搞好服务,为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共赢,才能实现山清、水秀、人富的和谐境界;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等存在差异,因此,制定规划时,要在全省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的发展与利用实况,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制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具有实效性和操作性的林业生态建设规划。

 

3、建立和完善各项林业生态制度

 

健全林业法制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林权流转市场体系和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和规范林业生态区域的管理;完善林地征占用管理办法和审核审批制度;有序开展林业生态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补偿方案,做好兑付工作;建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实施有关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林业法制宣传和普法培训工作,提升法治观念,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加大林业大案、要案的查处和打击力度;提升林业重点项目的自查和检查力度,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安全高效运行。

 

4、增强各部门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

 

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各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至关重要,因此,要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中建立各部门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平台,便于他们遇到问题积极交流沟通,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促使他们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效率。

 

5、加强林业信息化,实现林业治理现代化

 

当前,随着林业信息化在林业改革发展各领域、各环节的不断深化,实现林业业务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改变管理方式,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这已经成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的创新平台的战略举措,从而为实现林业治理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而言:一是推进林区无线网络建设,全面加强各种传感设备在林业资源监管、林产品运输等方面的应用;建设统一完善的视频监控系统及应急地理信息平台,为林业生态部门提供可视化、精准化的应急指挥服务;二是依托林业基础数据库,对海量林业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林业数据;三是加强信息技术在林业重点工程监管、林业文化等方面的应用,提高林业工作效率和协同性;四是围绕全面建设生态林业民生林业的要求,构建智慧化综合服务平台,努力提供智能化、整体化的林业商务服务。从根本上解 决林业面临的问题,推动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提升林业系统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了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趋势,提高林业系统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做好林业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好林业人的服务作用,有效开展林业工作,加强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提升林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必不可少。具体而言:要加强继续教育,以提高全省林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为目标,采取脱产培训和在职学历教育方式,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提高掌握新知识的能力和学历水平,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制度;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林业技术人员,始终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职业技能规范要求和岗位工作需要组织林业技术人员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加大对林农的培训力度,大面积推广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和致富实用技术,大幅度提高林农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林业专业技术人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林业文化结构,从而为推进林业事业的科学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篇7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林,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以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

篇8

 

引言

 

目前,环境问题表现的越来越突出,人们已经意识到环境破坏对人们生存造成的威胁和影响。林木资源需求量非常大,造成的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的大量开采和过度砍伐造成林业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林业部门对此也更加重视,逐渐转变传统的山区经济建设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目标,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山区的林业建设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逐渐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科学、合理的发展绿色林业。

 

1、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我国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水平逐年在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但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加上经济结构与基础因素,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受到严峻考验。林业发展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面,也是人们改善环境的重要资源。因此,做好林业生产与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应该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向前看,创造一条全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2经济意义

 

林业发展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生物循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树木森林属于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的经济建设或者工程建设都需要木材。比如,工程方块、室内家具等。对于山区来讲,木材可以带来很大一批收益,增加经济收入。但是通过对实际调查发现,山区的林业发展由于没有科学的管理理念以及品种比较落后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生态失衡,对经济效益造成很大影响。成片的森林被破坏,不仅使林业在生产能力上有所减弱,而且大大降低了林业的其他效益功能。

 

2、 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林业的生态保护要把经济功能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应该进一步明确人工林的管理与天然林管理的政策界限,即要保护好天然林资源,也要依据林业管理技术要求对人工林做好管理和保护;尊重林木的自然生长规律,制定合理的采伐计划,不仅要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也要充分体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是提高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做出调整和改革以后,林业部门对林业采伐的数量以及采伐范围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使加工企业与林农之间建立密切关系,减少企业灰色支出,同时使农民直接受益,大大提高林木加工企业和农民种植林木的积极性

 

3、 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关系

 

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仅仅重视本身的木材资源,但是林业可以提供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森林旅游、花卉、果实等等。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是林业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喜欢旅游,休闲娱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发展森林旅游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可以拉动内需使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扩大内需。森林资源是林业旅游的基础,,林业旅游结构具有多层次性,可以开展以森林资源为依托,以交通、餐饮、旅行社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森林公园,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一些辅助服务机构或者组织,这些都是促进林业旅游非常好的途径。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

 

林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发展相应的林业产品,使林业副产品更加有特色,更加多样化,最大限度的发挥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般林业副产品有林木的果实、花卉、家具、以及一些木制成品等。还可以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其它林下经济建设,比如,在林区周围可以养殖一些家禽、在鱼塘里养一些鱼类,或者在空余空间种植一些高粱玉米等经济作物等,这些都充分的利用空间,减少了对自然破坏程度,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林业的经济价值。因此,我们在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开发的同时,一定要以不破坏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为前提。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

 

山区林业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使森林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在以后的发展中,首先还应该继续开展全民义务种树等活动,进一步推进林业工程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如防护林建设、速生林建设以及退耕还林等工程。其次也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减少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4.2促进工业园区与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做好山区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减少了城市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而且使城市的经济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要确保城市工业园区的发展与园林城市的发展协调一致。首先要以绿化为工作重点,我国正在开展以环境建设为中心的模范省市、县乡发展等活动。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广泛参与到造林绿化活动中。在提高经济水平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其次是我国有关生态圈绿地的法律规定不是很明确,存在任意侵占用作建设用地的行为非常多,所以要采取合理方法阻止这些行为,进一步明确城市绿地的法律地位,加强保护措施。

 

总结

 

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自然环境遭到了很大破坏,出现泥石流、山体坍塌、空气质量低等现象越来越多,这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存造成很大威胁。因此,必须将林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好协调,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解决好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其共同进步。

篇9

1森林的生态作用分析

1)森林具有良好的防止水土流失作用。在局地强降雨发生时,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地区可以涵养较高的水分,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现象发生。相关实验研究证明,林地中65%的降水被树木叶片截留,部分被叶片吸收,部分蒸发,35%的降水可以变为地下水,这可以有效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在森林覆盖率较低或者地面上,半数以上的降雨均会变成地表径流,仅有5%变为地下水,地表径流的产生也加剧了水土流失量[2]。森林具有良好的涵养水源,减轻地表径流产生的良好作用,因此森林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涝灾害发生概率,减轻干旱以及泥石流的危害,更好的固着土壤,防止发生大面积的水土流失。2)森林具有防风固沙的生态作用。沙尘暴是我国北方地区早春比较严重的风沙灾害,也是重要的空气污染源,而防治沙尘暴的关键就是提高森林覆盖率,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防风固沙的作用。相关研究证明,防风林带两侧可以有效降低风速,一般林前5倍树高处和背风面25倍以内距离风速可以降低20%左右,这对降低风速,减少风沙危害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森林还可以较好的固定沙土,防止沙尘暴的形成。森林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互配合可以较好的固着沙地,也可以显著降低风速,这对防止土壤被风吹走具有良好作用;对于沙漠周边的林地而言,由于枯枝落叶的不断积累,可以较好的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对防止沙丘移动具有重要作用。3)森林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作用,还可以较好提高空气中氧气含量。空气质量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森林覆盖率高低是决定性因子,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具有良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首先,部分树木种类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柳杉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刺槐可以吸收氟化氢;其次,很多树木可以分泌杀菌物质,降低空气中的有害微生物和细菌含量,如丁香可以分泌杀菌素降低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再次,森林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维持生态环境中的氧气平衡,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森林中每产生1m3的木材,树木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可以达到852kg,而每公顷森林每天生产的氧气量可以供1000余人呼吸消耗。

2森林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1)森林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在陆地生物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是主体,也是大量野生动物植物的生存场所,在原始森林中,除了乔木和灌木之外,森林中还有大量的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存在,也有大量的鸟类、野兽和多种昆虫生活其中,这些生物均需要森林的存在才能生存,所以森林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由于世界各地乱砍滥伐现象屡禁不止,每天都有生物灭绝,据估计,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以上。在林业发展相对比较迅速的国家,维持生物多样性成为了其发展林业的重要标准之一[5]。2)森林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作用。森林调节气候的主要表现是可以有效的降低温差变化和降低温室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从而有效降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从而局部降低气温。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森林可以吸收太阳辐射量的50%~80%,加上森林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热能的消耗,使得森林内昼夜温差显著降低,也可以有效降低冻害和夏季高温危害。当前温室效应成为了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而温室效应主要元凶就是二氧化碳的积累,森林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功能,对于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具有重要作用,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对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具有重要作用,这对降低温室效应,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6]。3)森林是天然的净化器。森林可以净化空气,吸收粉尘,降低噪声污染,还可以净化水体,是天然的环境净化器。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质,而树木叶片可以吸收这些粉尘及悬浮物,试验表明,林地空气内悬浮物数量低于非林地75倍,每公顷林地每年可以吸收粉尘及悬浮物70t以上;树木叶片对降低噪声也有良好的作用,试验表明,城市中40m宽的林地可以降低噪声20%以上,其中乔木和灌木混合林地降低噪声效果最佳;由于森林生态系统复杂多样,因此对流经其中的污水具有良好净化作用,相关试验表明,流经森林生态系统的污水内细菌及杂质可以降低90%以上,所以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化作用不容忽视。

3森林对节能减排和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的作用

1)森林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耗、建材消耗量巨大,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以上,而环境污染则是发达国家的30倍以上,这也是我国华北地区冬季严重的雾霾天气持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近两年国家花费大力气整治京津冀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关停了大量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国家在进行节能减排净化空气污染的同时,还应当重视森林降耗减排的作用。森林的降耗减排作用主要表现在间接方面,这与森林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粉尘、悬浮物有关。首先,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重要碳吸收源和储存源,全球碳库中半数的碳储存在森林中。从我国来看,每年全国所有林地可以吸收二氧化碳9亿t以上,相比较之下,我国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亿t左右,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森林资源可以较好的维持生态系统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并且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排放的污染物总量,对于降低由于关停这些企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森林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7]。2)森林可以营造适宜人居的良好生态环境。森林可以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城市景观效果,对于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树木光合作用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负离子,而负离子可以杀灭细菌、真菌、病毒,对于降低空气中有害生物含量具有良好作用,这也提高了人类生活区域的环境质量。试验表明,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越低,空气的污染程度越重,生活在这样环境条件下的人非常容易发生癌症这种疾病,而森林覆盖率较高地区负离子浓度较高,人类在这种环境下生存患癌症疾病的风险显著降低[8]。所以森林营造适宜人居环境的生态作用不可忽视。

4建设生态环保型林业的策略

篇10

“生态旅游”的概念是在生态旅游发展之后提出的,最早是由拉斯格瑞提出的,拉斯格瑞是墨西哥非常权威的生态专家,同时也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特别顾问,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这一概念,随后便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使人们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实现形式以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为主,其中,森林旅游资源已经成为现阶段生态旅游最主要的形式。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起众多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旅游项目,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模正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研究也逐渐加深,除了对生态旅游概念、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则和对策进行探讨外,近年来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对参与主体和生态旅游目标的研究,对于森林生态旅游而言,更加关注其发展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早期国内学者主要探讨和研究的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如李向明在《近年来我国森林旅游研究综述》中重点阐述了森林生态旅游产生的时间背景以及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所获得的效益,其在肯定森林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加注重其生态价值;吴南方在《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再认识》中重点对森林生态旅游行为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以森林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应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为目的的、而非单纯以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有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即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生态旅游活动中,更加关注于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现路径是以区域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来带动和促进全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关于森林生态旅游的研究有很多,如潭开湛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前者是实践层面的可持续,后者是理论层面的可持续,前者是基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而开展的旅游活动,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实践;刘紫云认为森林生态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产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要想更好地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就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待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和管理中。

2.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相关参与主体分析

2.1我国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复杂,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面积将近16000公顷,覆盖率20%以上,绝对数量位居世界第五,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潜力巨大,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2669个,占国土总面积近15%,超过12%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区域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营林场等,以森林公园为主体,相关旅游活动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森林旅游游客量占到国内旅游总人数的1/3左右。我国森林生态旅游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首先是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加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缺乏学科论证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和利用,同时又不注重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致使森林生态旅游环境严重超载,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而这种破坏又是在短期内很难恢复的;其次是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不到位或失位问题比较严重,旅游区管理涉及到多项内容,由多个部门联合干预势必会造成管理上的混乱,加之缺乏专业人员,对森林资源进行管理,受到的保护效益并不理想;再次是社会公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对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这种负面效应也会不断扩大;最后是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涉及到的利益相关方较多,存在开发主体与管护主体不一致的现象,容易造成成本与利益分配失衡的问题,使地方政府、开发商、游客这些受益者与当地居民处于对立状态。上述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2森林生态旅游相关参与主体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主要有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各方利益诉求不同,在经营管理上各种利益相互交织,容易产生矛盾。原则上讲,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应共同承担起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责任,但是由于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参与主体的多层次化和相关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根据不同参与主体利益要求的不同,满足各参与主体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政府考虑的是综合效益,即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开发商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当地居民则希望能够从中获得收益的同时,又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活的环境。由此可见,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研究,有其必要性,在此提出三点原则:第一,平等原则,各参与主体虽然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不同,但是其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不应让弱势主体(主要指当地居民)成为受害者;第二,互利原则,各参与主体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应注重对各参与主体目标利益的分析,有效协调相互之间的矛盾,合理分配利益,实现多方共同获益;第三,协作原则,各参与主体承担的任务不同,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只有协作程度得以提高,各参与主体的获益才会越来越大。

3.基于参与主体的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景区基本上实行的是“事业化管理、企业化经营”的模式,即政府主导管理,企业广泛参与经营,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只注重发挥政府和企业的作用,却忽视了其他参与主体,现提出景区保护性管理、游客人性化管理和社区参与管理三种管理模式。

3.1景区保护性管理

美国等西方国家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在这方面值得我国借鉴,与美国相比,我国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最大的阻碍就是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为生态旅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而这又不是能够在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国外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重视对景区进行保护性管理,以美国为例,其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主要采用的是国家公园管理模式,通过分级管理的方式对森林生态资源进行多层次的保护,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负责生态旅游管理的机构,职责比较明确,国会负责立法,内务部以此为依据,结合地方管理需要,制定决策,由管理局统一执行;其二,重视对中央与地方管理机构关系的协调,采用垂直管理的模式,排除各州政府的干扰,对管理者角色进行明确定位;其三,对国家公园的经营权限进行细化,管理者与经营者相分离,实行特许经营制度,而且相关监督机制比较健全,允许社会公众参与管理。国外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在经营机制、管理机制、规划机制等方面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3.2游客人性化管理

森林生态旅游景观与普通自然景观存在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旅游场所、旅游形式、旅游参与和旅游体验等方面,就旅游者而言,森林生态旅游景观对旅游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森林生态旅游者多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具备一定的环保意识,为此,应将人性化管理理念融入到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该管理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以游客为中心,在管理过程中能够让游客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并能够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游客在自觉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影响到其他游客的行为;其二,这是一种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要想更好地引导和约束游客行为,政府与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游客能够在旅游活动中获得学习感悟,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其三,这是一种对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更注重运用沟通和教育手段,而非单纯依靠强制性的行政和法律手段,以此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塑造真正的森林生态旅游者。

3.3社区参与管理

近年来,全国各地旅游景区纷纷将社区参与引入景区管理中,社区参与现已成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社区居民获得的生态旅游收入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参与主体存在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目前社区参与的受惠面很小,一些应当给予的生态补充也没能够完全落实。目前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社区参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程度较低、相关机制比较匮乏等,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参与的作用,应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社区参与机制,注重对社区居民的引导和培训教育,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管理和服务中来,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4.基于参与主体的我国森林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4.1协调各参与主体间的矛盾

森林生态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归纳为地方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和游客四类,由于各方利益诉求不同,相关利益关系比较复杂,在实际管理中应重视对各参与主体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节,而两者存在的主要矛盾为企业之间的矛盾、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游客与当地区民之间的矛盾,其中对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矛盾。开发企业重视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容易出现对森林生态资源盲目开发的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管理经验,逐步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进行分级管理,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经营,政府和公众对企业经营进行监督。由于政府与企业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过程中的利益诉求不同,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政府应发挥其在森林生态旅游管理中的主动作用,加强政策引导,督促企业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性管理,实现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1加强对各参与主体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