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篇1

关键词:新形势 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X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139-02

1 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分析

1.1 环境保护为经济发展所提供服务的地位不能变

在对诸如项目建设、规划地区的开发和扩建城市的实施过程当中,环保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发的明显。而且相对应来说,环保部门可以为政府的相关决策部门在环保领域提供专业性的建议或者是给予数据上的科学支持。在进行项目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对项目会给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相关可行性论证,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必须要做到角度、层次、方面和手段的多,而且由于渐进性和局限性在思想上对于事物的认知上,这必须依赖于技术的高端化,要做到充分利用所有尽一切可能的高端科技。立足于此,从而进行重新更正之前的意识,并且做到从之前的被动的接受服务到现在的主动的接受服务的转变,特别是立足于充分掌握当前环境容量所能够承载的承载力,按照本地区的资源、政策和地域所具备的优势,制定本项目的构想书。这些举措实施的最终根本性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而付出最小的环境牺牲代价。

1.2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决心不能变

中国所实施的政体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基本国情和别的国家根本不同,那么就不能够在中国实施发达国家的那一整套环保模式。再按照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在追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同时还不能够放弃我国的经济发展,这就使得走双赢发展之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而双赢小股哟的实现,这就需要彻底的摈弃环保对于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特别是不能够在对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的时候将环境考虑进去,应该清除上面的错误看法或者是观点。而与之相对应的相反效果就是当出现达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是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国民素质之后,不管哪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就是发展壮大环境保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衡量的一道标尺存在。要确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着两者之间和谐统一关系,不能够对这两者进行对立分离处理,还要确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不能够对两者关系进行背道而驰,所以在对经济发展主题的确立的时候必须积极纳入环境保护这个因素,为了能够对经济发展创造出良好的效果和效益则必须完善体制和管理制度。

1.3 监督监管监察向服务型转变

在当前新形势下,环保工作也呈现出新问题和新特征,所以在进行环保公司方式的选择上要做到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如今在环保部门当中仅仅依托单一监管、监督和监察这对于当前环保工作的需要显得不能够很好的进行满足,只有立足于将单一监管、监督和监察进行倾斜称为服务型的工作方式。只有这样做之后,才能够使得矛盾性、趋势性和全局性的问题有利于解决。

一方面是对超前服务意识进行强化。环保部门要提前介入到设计环境保护的相关事务当中,要认真考察和调研所能够获得最大效益的项目和企业建设项目的时期以及类型。环保部门要做到全程介入到重大项目的建设过程和可能会给社会造成重大污染的项目当中。做到监督的全过程,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想项目选址和建设的全过程。

另一方面是做好经常化的思想服务。要让企业从之前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承担,从企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时不时的在企业当中有着偷、漏、乱排的一些违法污染现象发生,但有着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些现象所产生的原因上,之前这种现象的原因只是对利益最大化的以为追求、扩大生产比较盲目、企业根本在意识中没有形成环保理念,而现在的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转变成对环保产业所能够提供的技术服务了解比较少、意识中对于环保知识更新比较慢和比较淡薄的环保意识等。如今的企业也在对其思路进行慢慢的转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在对环保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上,一部分的中小和地方企业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会出现在部分的企业当中有的治污设施能够符合相关标准要求,可是在对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的时候没有专门性的人才。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当环保部门和企业之间能够有着长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的时候,对企业以往那种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环保看法从观念、理念和概念上进行彻底的改变,特别是向企业进行灌输可持续发展利国利民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辅之以政策制度推动和监督监察监管等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这样企业就会从以往的被动接受到如今的主动承担环保。

2 创新环保管理体制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 确保职权独立性

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模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环境污染的经济学简单分析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必要的前提条件。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环境作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种资源,其具有资源的特性——稀缺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环境效益具有公共性,其收益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或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判断环境对经济发展是外部经济还是外部不经济的标准是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比较。

二、环境污染指数与经济发展速度关系模型的建立

通过建立下面的模型来分析、探讨环境污染指数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假设前提:因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我们把除环境外的其他所有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看做一个常数ū,此常数ū与环境污染指数是同步的,即当环境污染指数为Si时,该常数为ūi。由此给出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污染指数之间的函数关系:VGDP=f(epi,ū)。在这个函数中,只有一个自变量epi, ū是一个参变量,即在这个函数中只考虑环境污染指数与经济发展速度二者之间的关系。

上图(a)是环境污染指数与经济发展速度关系图。其横轴表示环境污染指数,用epi表示。纵轴表示经济发展速度,用eds表示。上图(b)是边际环境—经济发展速度图。其横轴表示环境污染指数,用epi表示,纵轴表示边际经济发展速度,用Mee表示。边际环境—经济发展速度又叫环境—经济发展加速度,是指环境污染指数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经济发展速度的变化量。用Mee表示。该概念中的加速度是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加速度概念,加速度在物理学中是一个矢量,但在这里表示的是一个标量。

(a)图中的A点是一个拐点,它表示的是环境——经济发展加速度Mee由递增变为递减的一个转折点,其对应(b)图中的C点是环境——经济发展加速度Mee的最高点mee*,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横坐标都是e*。e*是一个分界点,它是环境污染指数epi对经济发展速度eds产生的外部效应的分界点。

(a)图中的B点是经济发展速度eds的最大值点,其对应(b)图中环境——经济发展加速度Mee为0的D点,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横坐标都是e。e是一个分隔点,它是环境污染指数epi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分隔点。分界点与分隔点的区别是用哲学中的质量变的概念来界定的,分界点是指环境污染指数epi尽管过了该点,但社会福利只是发生了量变(社会福利是增加的),并没有发生质变的点,而分隔点是指环境污染指数epi过了该点社会福利就发生了质变的点。

三、建立该模型的意义

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可知,当epie时,经济发展速度越过了最大值点B点。环境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此时环境——经济发展加速度mee为0,社会福利开始减少。由此得出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污染指数之间的函数关系: V(GDP)=f(epi, ū)=lim epi,lim epi=lim eds

四、针对保持模型中二者关系的对策

由分析知,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如何才能做到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分析目前我国环境污染的原因可知,环境污染控制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水平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质量重视不够,“偏爱、袒护”经济发展,而相对的“歧视”环境。要想真正做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该改变对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制度,避免因追求个人成绩而忽视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问题,加大产权制度创新的投入,使产权明晰化,尽可能地减少“公共区域”的范围。

(2)确定环境的适宜指数,制定环境与经济发展速度之间明确的标准,使环境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

篇3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策略

一、保护环境的意义

保护环境是现在全球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很多国家加大力度惩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于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采取一切措施进行严格控制。中国几千年来都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人类想要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环境。环境如果不适合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得再好也都是徒劳。所以,经济发展也需要环境作为保障,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却在发展的同时污染了环境。全世界都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保护环境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降低和改善环境污染,将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现象慢慢改变,确保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是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保护环境使得国家的环境更加优美的同时,可以很好地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此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良好的环境对国外投资者来说极具吸引力,可以很好地引入外资,将我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得更好,以此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优美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形象标签,可以很好地提升国家在全球的影响力。因此,无论对于国内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外的国家形象,保护环境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力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影响到其在国际中的地位,对于这个国家生活着的人们而言,经济发展决定了他们的生活水平,经济实力强的国家,人们必然会有高质量的生活,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安定。所以,经济发展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极其重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把大力发展经济当作其工作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才能为保护环境出更多的力量。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得落后的国家慢慢变得强大,同时也可以使该国的人们获得更多的利益,让公民可以自由投身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主题就是和平和发展,每个国家都应该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尽一切努力使得经济能够高效和快速地发展,以保证国家能够繁荣昌盛。

三、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互相关系而存在。资源不宽裕的条件下,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互相矛盾,因为人们如果想要发展经济就必然会破坏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发展经济是制约条件,二者不能共生,只能择其一,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特别突出。增加经济发展的投入,就会减少环境保护的投入,二者的矛盾显得非常明显。而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发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和谐共生的,二者不存在矛盾,经济发展了,环境保护就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环境保护好了,对于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大的助力。因此,对于长期发展而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目标就是保护公民的根本利益,所以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经济发展都对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利益。所以,在我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应该积极有效地予以解决,最终保证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和谐共生,最终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四、保护环境的措施

1.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就要从起源处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一些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应该重点监督,具有浪费资源和环境污染性质的项目应该限制进入,根据产业政策和环保规范来淘汰落后的项目和设洌将其对于环境污染的程度降到最低。重点控制和监督造纸厂、水泥厂、钢铁厂、禽养殖场、城镇污水处理厂等排污的情况,重点投入和发展循环经济,将不同的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使得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主张增产减污、清洁生产。

2.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对于影响公民健康和破坏科学发展规律的环境问题应该重点对待和解决。将环境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对于水平不高的重复建设项目坚决拒绝,对于产能过剩的项目建设降低损耗。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优先处理和解决类似于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饮用水污染等影响公民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重点投入大气、水以及农村防治污染等工作,用大力治理污染的态度让人们感受到环境改善势在必行的决心。

3.保护环境

重点发展环境保护相关的科技产业,加大投入环境保护相关技术的科研工作和科技攻关,把一些环保项目优先纳入国家科技计划行列,对于汽车尾气净化、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和饮水安全等问题加大投入科技研发力度,将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不断提高,积极将新材料和生物技术投入使用,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措施更具科技性。

4.保护自然生态

保护生态环境的首要措施就是控制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势头。首先,对于严重影响环境的资源开发活动应该严格静止,关注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确保天然植被和生物多样性不会受到破坏。其次,持续坚持建设生态工程,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地区石漠化治理等,使土地荒漠化、退化和沙化等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彭斯震,孙新章.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背景、进展与有关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2)

[2]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

篇4

1.EPI发展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经济发展署科学家,联合的关于2010年世界各个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比研究的报告显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污染综合指数比(EPI)的排名中,澳洲的新西兰占据第一位的最好成绩,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污染程度最低,且使用了新型的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稳定。与我国“一衣带水”,隔黄海相望的国家韩国,在EPI排名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腾飞与发展高科技行业密不可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与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破坏环境的“阵痛期”,伴随着高能耗污染行业的发展给经济环境的污染带来影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衍生问题,韩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汽车行业的扩大投资建设,推行大型船舶制造活动,最终实现了年制造轮船吨位达到了世界第一。

2.锐意改革,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压力下,韩国政府锐意改革,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相对比这些EPI建设环境较好的国家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令人堪忧。在全球共149个参评国家与地区中,我国的EPI总分数为60.14分,落后于新西兰的93.82分,与韩国的89.71分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日益严重的大气PM2.5问题和水资源的污染,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拨出专项财政资金进行污染问题的治理。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污染性环境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活动,需要对环境建设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深度与环境损益水平,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建设保护策略。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反思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高速消耗

以我国中部六省中各个省份经济与环境的相关系数分析为例子,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的污染物排放与GDP发展的关系来看,综合分析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排放量的水平来看,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数量最高的省份,在2010年,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1亿人大关,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关系数达到了0.557382,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78475,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0.990537.河南省人均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最为明显。湖北省人均DGP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59085,其中,湖北省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42198。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926491.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相比而言,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却为-0.830246,其中,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29563,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00148。

2.废气污染在环境污染中问题突出

在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三者的相关系数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当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污染问题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必将会有部分成果用来花费到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会阻碍城市化绿色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人均工业三废排放量对于GDP发展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这说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还是环境污染对于经济增长的恶劣影响,都是相当大的。

三、促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问题和谐发展的措施

1.展开长期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我国要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道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人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升高,将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不划出大量数额的资金,用来进行饮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不适宜于我国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当前“穹顶之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问世,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大气污染会造成“尘肺”、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影响人们出行安全,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问题埋下隐患。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入手,展开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2.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相关要求

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从短期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计划来看,环境污染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瓶颈阶段,最终,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来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推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考量,需要国家发展统筹的工作人员,找到两个部分的关键契合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结束语

篇5

【关键词】GPI;PCII;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投资

一、引言

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自然资源有着较大的需求,由于其开发的速度过快,利用的效率偏低,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该问题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因此,要有效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二者间的关系。对于二者间关系的协调与处理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因此,提出了环境经济指标,分别为GPI指标和PCII指标,旨在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二者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

1.环境经济指标

该指标的评价对象为某一环境经济系统,运用定量或者定性方法对评价对象的综合情况与发展进程等进行考量,从而体现环境保护和经济活动二者间的作用与关系。

2.区域经济发展

它主要是指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们,其实际福利的增长,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与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具备的内容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多,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质量的改进。

3.环境污染治理

环境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中排出的废气、废水与废弃物等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它对于人与环境等均有着较大的影响,主要的污染包括土壤污染、水源污染与大气污染等。为了实现对污染的治理,要对其进行投资,环境保护投资指标直接体现着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力度。

三、基于GPI的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研究

1.GPI的概况

GPI指标主要体现着经济增长和环境发展二者间的协调情况,在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数量。该指标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二者间的关系实现客观的、全面的、定量的研究,从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保护提供可靠的数据。在此基础上,各区域的政府将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资源进行高效的利用与合理的配置,在控制环境污染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

2.GPI在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关系的应用研究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其经济增长是最为重要的,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资源的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直接影响着环境,目前,环境污染直接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要注重对环境污染的处理,并根据二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各个地区要计算GPI,以此为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与分析,GPI的增减与区域的GDP有着紧密的联系,GDP越高,GPI越低;GDP越低,GPI越高。在此基础上,可知,环境污染主要源于人类的活动,即: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同时,它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该问题有效处理的保障为经济的协调、健康与良性发展。

3.基于GPI的措施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了科学的、量化的与客观的GPI指标,并且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要求政府重视该指标,将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进行有效的联系,积极利用GPI指标,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进行协调与统一,并且要坚持可持续的、协调的发展观,运用环保理念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保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全面性与科学性。

四、基于PCII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的研究

1.PCII的概况

在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是其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工业污染的研究,要制定科学的指标,即:PCII,这一指标能够对工业与环境二者的协调发展进行客观的评价,因此,该指标也能够体现国家或者地区对于环境污染治理的能力。

2.PCII在工业污染物与治理投资关系的应用研究

工业污染物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废水、废气与废弃物,因此,PCII指标体现着对工业废水、废气与废弃物的治理投入力度及投入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进行指导。

3.基于PICC的措施

在污染物排放中工业占有较大的比重,根据PICC指标对工业污染物的治理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指导了政府的管理与工业的发展,为了实现对污染物的有效治理,要不断加大治理的投入力度,同时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工业污染物进行防治。

在治理投资方面,要保证投资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通过资金的投入,才能够促进环境质量的提高,在此投入中要积极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同时,要保证治理投资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可以通过环保投资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监督与管理。对于工业污染物来说,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与工业特点等,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使其具有针对性与高效性。

五、总结

综上所述,GPI与CPII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要对两个指标进行全面的运用,并根据指标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此基础上,区域的经济才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区域的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理。

参考文献:

[1]杨梦瑶.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的评价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4.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353-01

环境保护是我国一直关注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如何正确的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现阶段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 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从科学发展观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是客观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鱼和熊掌不得兼得”。有些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这种“不可兼得”的关系:发展经济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如果注重环保,则必须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为代价。其实这种认识是十分错误的。美国南佛罗里达州自然资源保护局资深环境科学家伍业纲认为,环境保护和发展经济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源和流的关系,是鸡和蛋的关系,如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无异于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经济发展依赖环境为基础。环境问题产生于经济发展中,也必然在经济发展中得到解决。《中国环境与发展的十大对策》提出,“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如果不积极采取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如果没有先进、实用的污染控制技术,没有优质可靠的环保产品和设备,没有拥有高新技术的环保产业的支撑,环境问题将治不胜治。以保护环境保证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经济盲目发展会带来环境问题,不良的环境必然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健康发展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良好的环境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搞好环境,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反而会对经济健康发展起促进作用。

1.2 互相矛盾,相互制约

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也是人类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许多国家,尤其是部分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几乎都采取了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方法。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经济有很大发展,但是也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GNP(国民生产总值)是各国通用的计算和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现在国际上一些环境保护组织把这三个字母推理为Garbage(垃圾)、Noise(噪音)和Pollution(污染)。GNP增长了,不但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也意味着垃圾、噪音和污染的增加,甚至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还要多几倍,严重地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健康。我国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环境和生态方面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巨大的。且不说像沙尘暴、水污染等人们切身感受的事实,据国家海洋局的报告[1],在我国沿海地区,有70%的海滩被侵蚀,10多个海湾港口正在丧失原有功能,滨海湿地丧失近一半,红树林减少了66%,近岸珊瑚礁95%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70%的水域遭到污染,2000年,近海发现28次赤潮,累计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正成为最严重的海洋灾害。因此2004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把保护海洋列入人们环保关注的重点。可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又是相互制约的。当经济发展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必然会极大地造成环境问题,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为了改善本国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等工程,力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2.如何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人与自然作为变革自然实践活动的直接体现,既是造成人和自然产生矛盾的直接根源,也是调节二者关系的直接手段。人在创建和拓展人工自然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活动来完善、发展自己,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不断改造人类本身,最终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能动性的发展又加深了人对受动性的认识和对受动性的控制力,从而使人工自然朝着既有利于人类,又有利于自然的方向发展。人类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加强,使其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趋于对环境的保护,注重开发环境的长远经济利益,并逐步朝“双赢”的目标迈进。在全球分工日益细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立足本土化重要特色之余,应与相关的国际标准接轨,要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相互协作,吸取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最优秀的生产经验,促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共同发展。要实现上述目标,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应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和支撑体系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以人为本,增强公众环境意识与法制观念,让社会公众参与各种环境保护活动,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模式。环境保护需要良好的机制,包括激励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等,并且辅之以完备的法律法规、道德观念和科技文化等方面支持,这样才能共同将生态环境的建设落到实处。

2.2 加速环保产业市场化推进步伐

应结合实际调整优化行业对策,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政策,培育环境保护市场需求,突出环境保护的重点,有力促进环保产业潜在市场转化为现实市场,同时依法加强总量控制和排放许可制度;确立环保产业发展战略,实行综合开发利用;加强政府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监督和监察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为环保产业营造走向国际市场的良好环境;鼓励国际资金以及多种市场主体进入环境产业领域,壮大环保产业的内在机制,引导其走向健康的市场空间;把环保技术作为现代企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予以支持,集中人力、物力和资金,突破环保产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创新,加快技术经济一体化步伐。

2.3 应大力培养高素质的环保经济型人才

环保型经济的发展需要科研能力强、市场反应快的高技术人才,能够驾驭大工程、同时承担多项大型环境工程设计项目能力的人才,环境咨询与环境服务产业领域人才,用商业经验武装起来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是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所在。应全力培养他们的技术、管理、营销、金融等多方面知识,使其熟悉资本运作,发现和捕捉环保产业中的商机与天机,在众多环保过程中发掘最有潜力、最能保证环境与经济发展平衡的环保项目。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出现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显其重要作用。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注重长远经济利益,才能逐步朝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迈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3.总结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环境的自净能力,减轻甚至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只有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才能提高环境质量,环境和自然资源才能充分、永续为人类所利用,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森林资源;策略;协调发展

引言:

目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改革也逐渐见效,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经济、生态资源,同时也是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保护森林资源能够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并促进区域经济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科学、可持续性地发展;区域经济的科学、可持续性发展又能够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保障与支持。因此,要协调好森林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造成两者不协调的深层次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和调整,从而促进森林资源和区域经济能长期、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1.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的关系

森林资源是林地及其所生长的森林有机体的总称,包括林中和林下植物、林木资源、野生动物以及其他自然环境因子等资源,同时是生态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其自身具有强大的天然更新与生态修复的功能,是大自然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依托;而森林资源中的林木及其他资源,则是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原料和经济物资。森林资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在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社会实践中,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关系:

1.1 现实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现实发展与长远发展之间既存在着相互制约又有相互促进的矛盾关系。现实发展是长远发展的基础,如果过度重视现实发展则会对长远发展造成损害;长远发展又是现实发展的目标,然而如果过度期待长远发展也会制约和影响到现实的发展。所以,森林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又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定要兼顾和和协调好现实发展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就要做到立足现实、兼顾长远,不但要重视现实发展,为长远发展储备和积蓄力量;又要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做出长期、科学合理的规划。

1.2 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保护的关系

森林资源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对于提高森林的覆盖率、增加森林资源的储备量、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物质资源消耗量相对较大,为了满足现时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过度开发和利用森林资源、忽视了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这样下去,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等问题。森林资源是重要的经济物资,务必要把握好“合理保护”和“有效利用”之间的“度”,应该在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力求做到兼顾好资源恢复与经济发展,既不能重复“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也不会影响到经济的正常发展。

1.3 区域经济发展与整体环境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一种局部利益,有可能会对整体环境形成维护或者造成一定的伤害;整体环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协调好区域经济和整体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但要避免因重视区域经济发展而对整体环境造成的伤害,而且也要充分发挥区域的优势,为整体环境的保护工作做出积极的努力。这样才能使区域经济与其外部环境保护之间形成和谐稳定、互惠互利的关系。

3.协调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策略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只有在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谋求区域的经济增长,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需要建立健全森林保护体系,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调整林区经济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生态环境。

3.1 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

森林生态平衡系统本身就具备了自主更新和再生的能力。但是在现代人类文明社会里,人类在森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相对地,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及保护的能力则变得越来越弱。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明显,所以要在唤醒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和保护能力以及维护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的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人在森林资源保护中的作用,构建和完善系统、科学、规范的森林资源保护体系,以确保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有序推进。

3.2有效发挥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用

中央及地方政府在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幸福和安定方面背负有重大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森林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是政府履行自身职能和职责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好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行政力量,为协调森林资源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做出重要的努力。首先,要加大森林资源保护资金的投入,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当合理地分担森林资源保护的成本,并拓展保护资金的来源渠道,构建一个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融资为辅的林业投入保障体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保障。其次,要积极开展关于协调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宣传。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真正地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就一定要促进人的观念意识的转变,让全社会都能够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且能在具体的森林资源保护、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付诸于实际行动。政府要利用好自己在信息资源、传播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宣传媒体,把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发散给人民群众,营造出一种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3.3 充分发展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是所在区域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协调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佳切入点。所以要大力发展林区经济,对于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和化解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有着积极的作用。

4.结语

总而言之,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森林资源是促进经济增长以及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因此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也日益严重,甚至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发展、威胁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因此,有效协调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显得至关重要。要做到结合实际,深入分析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和现实矛盾,找到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症结以及切入点,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发挥中央及地方政府作用,充分发展林业经济,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美满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ery close. on the one hand, economic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raint on the other hand,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n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demand i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along with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sues are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for both the current,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a rising star such as japan, south korea, china taiwan, as well as 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ll have experienced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have had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is is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a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environm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experience; china

引言

环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活、作用于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体系统。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逐步被认识的。环境问题也是逐步被认识、重视和解决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辩论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而转向对于环境的关注。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提出了“生态发展”的概念;1980年unep召开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关系的讨论会,指出这四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相制和互相促进的,新的发展战略就要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1982年2月,《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实现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198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了新“环境”概念。1992年6月《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发表。到目前环境问题仍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关乎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幸福和未来。

 

1、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1.环境问题

人 和自然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对立统一整体。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环境发展史。自然环境创造了人,人又改变自然环境。人以其社会活动影响和改造自然环境。人类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活动是一个引起生态系统变化强有力的因素。当人类 的活动与外界环境相协调时,人类的活动就可以促进人类和环境的共同优化,反之,人类的活动与外界环境不能协调时,将导致外界环境的恶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在近代大工业建立之前,环境对于人类作为一种自然界无偿提供的公共产品存在着,环境问题只是在大工业发展到相当程度之后才为人 们认识。

1.2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普遍性

从大多数国家现代化过程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或多或少都出现了环境问题。

19世纪80年代,美国第一次意识到自然界赋予的公共环境产品已相对稀缺。在城市中,饮用水也不能免费任意使用。1895年左右,工业废物的排放问题被提到了议会 。伴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引起人们的关注。

日本、韩国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开发的十年”的60年代,韩国的经济出现了腾飞。被称为“汉江奇迹”。但同时,以“汉江污染”为代表,韩国的环境、生态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日本于战后50年代中期,经过经济恢复之后,进入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时期。1955~1973年平均增长9.8%。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偏重重化工业,这一时期的产业技术整体上具有“重、厚、长、大”和高资源能源投入的特征。巨大规模经济加上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60年代后半期,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害大国。

战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了环境保护,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后,被称为“富裕中的贫困地区”。

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近年经济也有了较快的增长,但同样出现了环境恶化等问题。

从这些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增长都出现了环境问题。无论是美国这样的先发展的国家,还是日本、韩国这样的后起之秀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在目前的初步发展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不能不令我们警醒。

1.3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3.1.由于认识不足。

由于人类缺乏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的正确把握,认为资源环境的无限供给性,所以往往单纯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安排活动,这样不可避免会打破人与外界环境的均衡,导致环境问题。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当然后起的工业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环境问题。

1.3.2.从人类的效用偏好分析

我 们可以把一切可以给人们带来效用的物品分为环境和非环境两类。由于人类存在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当环境物品非常丰富时,人们对其的边际效用接近于零,而对其它非环境物品的边际效用很大,所以人们往往选择牺牲环境来生产其它的物品,直到两者相等。而在这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牺牲环境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 引起环境问题。这在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体现。

1.3.3发展过程中一些客观限制

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等的限制,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另外,由于人口等一些原因也会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使用,造成环境问题,如印度等国家。

1.3.4 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国际分工问题,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只能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口初级产品,并接受一些有污染的国外企业。以获得发展。

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以将一些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造成破坏。

1.3.5 制度失灵

包括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机制可以被理解为配置资源的制度。由于现实的市场中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完备等问题,市场不能有效的配置资源,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政府由于不恰当的行动或缺乏行动,也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治理过程

2.1.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过程和治理过程

在当时的开发年代,包括发达国家都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环境问题为世人所关心,主要在1972年如开联合国环境大会之后。

美国1899~1948年期间,环境污染在美国尚未成为全局性问题,加上联邦政府的经济实力有限,因此,在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管制职能主要靠地方政府行使,且侧重于水资源的保护。从整体来说,各个地方的政策成效很不平衡。1948~1970年时期,1948年颁布水源污染控制法,联邦政府开始真正介入环境保护。1970~1980年时期,环境保护政策开始取得成效。1972年颁布了净水法。由于财政经费充足,加上美国各界对污染问题高度重视,环保手段大大强化,进一不提高了环保系统各层次措施的协调配套能力。但是,巨额环保开支成为美国财政赤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严厉的管制措施对整个经济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关注。

韩国60年代开始“汉江奇迹” ,那时,工厂的烟尘被称为“繁荣的烟尘”。人们陶醉于经济的发展之中。在经济增长至上主义的时代,虽然也有一部分舆论强调环境意识的重要性,但占压倒多数的立场反倒人为经济增长才是维护环境的先决条件。只有经济增长国家和个人才能富裕起来,只有富裕了,才能维护环境。进入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一边倒政策所产生的社会问题日益暴露,国民也开始切实感受到,经济增长和环境,大体上处于“相抵消”(trade-off)的关系,这时环境问题得到重视,政府和民间都开始行动起来,但力度还不是很大。环境保护的社会意识到了80年代末,才开始初见成果。到了90年代,环境意识在国民之中极大高涨起来。但韩国的环境保护,总的来说仍只停留在“改良主义”的水平上。

日本和台湾也大致经历了相似的过程。所以我们分析,这些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一个“试验和失误”(trial and error)。从环境无知的阶段,到环境认识的模糊阶段。然后是知到行的过渡阶段。最后达到环境保护的官民共同行动阶段。

2.2.治理和管理手段、方式

美国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措施是多层次的。就整体而言,其特点是以立法为基础,以行政措施为主,辅之以一定的经济手段。主要有:1、直接的行政管制2、自愿管制3、责任赔偿制4、污染税制5、津贴制等 。

日本现在强调的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首先在法律和有关政策、计划中明确社会各部门的环境保护责任。第二,把环境考虑纳入政府的政策、计划和重在公共项目。第三,把环境保护纳入企业的综合决策。第四,日本民众和ngo的参与及其综合决策活动。

台湾的对策有:1、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区,保护自然环境。2、对城市与重点经济区、工业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3、推行“清洁生产”。主要措施:1、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正常机制。2、较大幅度地增加环保投入,积极治理污染,加快环境保护建设。3、加强以立法为中心的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完善法规,强化法治。4、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污染处理。

从这些国家治理和管理环境的手段、方式来看,都强调了政府的干预。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且,各个国家由于国情的不同,在具体的行动中不尽相同,有各个国家的特色。

 

3、对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参考意义

3.1.必须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如资源禀赋,人口众多等问题。

从 上面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其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也不尽相同。同样,在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手段和方式上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清楚认识我国的国情,选择适合我们的发展道路,采用适合我们国情的环境策略,处理好我国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2.采取适合于我国国情和地位的政策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大问题。我们应当结合国情和发展阶段,将环境问题放在发展的进程中加以解决。综合处理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3.3.注意制度设计

    制 度设计即包括有效的利用市场机制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利用市场机制方面可以参考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管理方式。在目前应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一方面,加强立法和执法。用行政管制手段,通过国家权力强制执行,以禁止、限制或要求经济主体的特定行为。如最低技术标准、排污限额或指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基础 的经济手段,主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刺激方式,将资源环境的成本纳入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从而间接地改变经济主体的行为。如排污收费、污染税、生态环境补偿税、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等。

3.4.建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也即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

3.5.政府和民众一起行动。根本在于人们的效用偏好,人们真正认识和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效用的影响。

3.6.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这 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中,我们应该吸取经验教训。那就是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树立大系统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发展目标上,追求单一的经济近期高速增长逐渐转换成追求近期与长远相统一、经济与资源、环境、人口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路径上,主要依靠拼资源、上规 模扩大生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发展内容上,应该注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pearce,d.w. and warford,j.j., world without end: economics 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japan environment agency. national action plan for agenda21.

oecd planning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ry experience. paris ,1995

unced.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a guide to agenda21.geneva,1992

bartelmus,peter environment ,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and strategies of sustainability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4

carew-reid,jeremy(et al).strategies for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handbook for their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1994

王金南,《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夏光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刘思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金炯国,《经济发展过程和环境问题:现代韩国的经验》,《当代韩国》第4期,   1994,

张俐萍,《美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外国经济与管理》第10期,1994,

张茂法,《论台湾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1995

陈  萍,《台湾经济成长背后的环境代价台湾经济》,《海峡科技与产业》第4期,2000

胡国杰等,《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师》第10期,2002

杨庆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世界经济》,第9期,1994

冯  薇,《环境问题的经济分析及其局限性》,《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1期,2002

许云霄等,《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及政策建议》,《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2002

何全先,《论环境问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商业研究》,第6期,2002

魏一鸣等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集成模型》,《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第8期,2002

李崇阳,《试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变和博弈》,《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第2期,2002,

篇9

关键词:价值观;国民经济;传统发展价值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7-00-01

一个国家的价值观,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不断地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形成的,它不仅指导着国民行为和价值的判断,也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行为动态,又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发展。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实力有着重大意义。

一、价值观的内涵及价值观对人的指导作用

价值观,就是人类在一定的感官认知和思维活动的基础上,对事物、事件、观念等做出的主观认知、理解和评价。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引导作用,也决定着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对把握自身理想、人生目标和前进方向起着重要意义。

价值观对于人的行为方式具有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观判断的集合:价值观是人类经过对社会的长期认识而形成的结果,它既包含了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包含人对社会自然的主观评价。也就是说,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中的一切事物做出的主观判断。

2.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哲学上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认识对于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由此可见,人的行为活动受主观意识的支配,价值观便以此形式,指引人们设定目标,并努力达成目标。

3.决定人们的活动方式:每个人都是存在的个体,同时又是整个社会的一份子,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不同的价值观指引着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也会给社会带来不一样的影响。良好的科学价值观,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会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致力于研究价值观与经济发展关系,无数前辈分别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结果一致认为,价值观对于国民经济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发展观

1.传统发展观的发展历程

最早期的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生产力的因素,而忽略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的行为活动都是为了追求财富。彼时的学者认为,人们和社会的所有活动都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在@种价值观的指引下,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人们对于物质的满足也普遍提高,但学者和民众们渐渐发现,生态和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应运而生。直到后来爆发了比较严重的生态危机,自然灾害摧毁着人们的家园,影响着经济的建设,学者们才开始重新审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传统发展观的缺陷

(1)忽视了生态关系。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普遍观点认为,生产关系着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在经济发展中备受重视,然而,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却忽视了经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对生产力或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时,往往从效益入手,很少将资源环境作为评价标准。即便考虑到资源因素,也往往只是重视其经济价值,而非生态价值;此外,长期以来,经济优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便在经济发展中,个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发生了冲突时,生态通常也要让位于经济。

(2)忽视了整体利益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个体利益最大化势必会促使整体利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在从事所有经济活动时,都应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但事实上,这样的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时,只顾及自身利益,而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可持续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

综合考虑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实际情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推动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以往的经验和当前社会、环境的实际现状来看,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是最佳的选择。

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指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指引人们在开展各项经济活动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协调好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使人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得以全面发展,并促进可持续发展。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经济发展可持续:经济可持续是指权衡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适当地开展经济活动。

(2)生态发展可持续:生态可持续是指开展经济活动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切忌为追求经济效益破坏外界环境,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社会发展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主要是指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注重民众之间的社会参与性与社会发展性,以此来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凝聚力。

2.可持续发展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理论上来讲,可持续发展观是通过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经济的发展,通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废弃物的排放量,从根源上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引下建立起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将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进行统一的生态经济模式。清洁生产作为生态经济的基本模式,在进行产品生产前的设计工作时,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减少甚至杜绝生产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拒绝将有毒有害原材料投放产品生产中;同时,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材料的投入和能源的消耗大大减少,避免资源浪费,尽量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污染物排放,最终达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目的,如此才能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以便日后长期开展经济活动,形成良性的发展圆环。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此外,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科技的进步,进而运用更先进的手段,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重视经济效益的增长,更强调的是改变生产方式,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意味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在节约能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篇10

摘 要 相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信用环境所代表的信用资本越来越成为一国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资本。本文用中国地级市数据并结合CEI指数,分析信用环境与经济指标的关系。研究发现,信用环境与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却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促进当地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但却因为对城乡收入提高的边际效应的不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关键词 信用环境 经济发展 城乡收入差距

一、导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与灵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人无信而不立”的说法;西方国家也有“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一说,信用成为经济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关于“信用环境”的研究也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热点。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誉或信任(张维迎,2001)。信用环境在维护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信用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为信用环境的不可测量性,历来研究较少,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信用环境的社会经济意义,进而在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上,用地级市的相关经济指标,研究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在理论和实证上阐述了信用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二、信用环境的社会经济意义

信用环境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任关系与信用程度。信用关系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最普遍的经济关系,蕴含着行为主体信守约定、遵规守约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信用环境是在信用制度的基础上,在一定的信用关系条件下形成的道德关系,并化为各种信用道德行为,最终导致信用交易行为的发生。在经济意义上,信用环境是指由市场经济主体的信用道德观念和信用道德行为在市场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所表现出来的履行信用契约的状况。它是各种信用关系及制约因素的总和。

根据交易方式的不同,可以将社会经济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物易物为主的自然经济时期、以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经济时期、以及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期(即市场经济)。

(一) 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扩大总体经济规模

现金支付体系的国民经济,交易金额和市场规模都将受到限制,经济增长就必然受到制约。然而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通过信用交易来扩大市场经济规模,进而刺激生产和就业水平。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外贸增长也增长缓慢,因而扩大信用交易,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而信用交易的增加就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环境,以避免因为信用交易而带来的信用缺失的“死结”。

(二)良好的信用环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的发生,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

信用环境的伦理意识可以使市场经济主体拥有良好的信用道德水平,从而可以在交易中可以基于信用环境而推断和实现交易行为,不必在考查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上花费大量的额外的成本。美国思想家福山曾分析“反观人们彼此不信任的社会,企业运作只能靠正式的规章和制度,而规章制度的由来则需经过谈判、认可、法制化、执行的程序,有时候还需配合强制的手段。以种种法律措施来取代信任,必然造成经济学家所谓的‘交易成本’上升”。

从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看出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信用基础,并通过影响各个方面进而最提高交易效率和经济效率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下一部分,本文将通过信用环境和经济绩效的指标的实证,进一步对本文的理论进行实证分析。

三、信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课题组编写的中国城市商业信用环境指数(CEI)来代表各个市的信用环境,而用各个城市的经济绩效如人均GDP和城乡收入差距代表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其中人均GDP和城乡收入差距来自《县域经济统计年鉴》。因为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是2010年的相关数据。

由图1可以看出,信用环境与人均GDP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相关系数为0.41,这就说明信用环境越好的地方,其经济发展就越好。而由图2可以看出信用环境与城乡收入差距也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33,这反映了信用环境越好的地方城乡收入差距也会越大。图1和图2共同说明,信用环境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可能的原因是因为信用环境的增收边际效应对于城乡是不同的。这就说明,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时间,一定要注意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信用环境带来的效益对于城乡的不同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矛盾的加重。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得出,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能够促进当地市场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但却因为对城乡收入提高的边际效应的不同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所以我国在积极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的同时,也要关注“信用效益”可能带来的进一步的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的间题。争取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解决两极分化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