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篇1

关键词:信用卡;信用记分;风险管理工具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6-0008-04

一、信用记分概述

(一)定义和概念

信用记分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Fair & Isaac公司开发设计的,80年代初在美国受到广泛认同,90年代的时候在英国得到了较多的应用。信用记分是一套为申请人提供的一系列可量化风险因素的统计学工具,将申请人的信息转化成数字,然后加总得出一个分数,该分数是衡量该申请人的风险程度的指标。信用记分系统通常是由一系列的指标组成,这些指标是说明该客户未来会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的较具有预测性的信息,这些指标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使整个测试样本产生一组有辨别力的分数。在信用卡业务中,一般得分越高的申请人,客户的信用状况越好,风险程度越低。

信息是集合了数学与统计学的定义,是做经济类决定时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信用打分的工具和技术一般都是用过去的行为信息预测未来的表现,它是建立在“未来会与历史相似”的假设前提基础上的,表示可以用过去的表现来评估未来的风险。

(二)信用记分的主要类型

信用记分主要有两种类型:申请记分和行为记分。申请记分一般是在客户提出办理信用卡申请时,针对客户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评分,汇总后作为预测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能力的一种判断依据。根据申请记分可以做出批准申请或者拒绝申请的决策,可以设定给予申请人的信用额度,还可以此为参考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不同的风险定价。

行为记分是在信用卡持卡人获得卡片以后,使用账户进行交易过程中的记分管理。通过对其交易及还款情况的评定,来分析其还款意愿,并且做出是否需要授权、是否增加额度或者减少额度,是否止付账户等决策。通过每月对客户交易行为进行打分,来发现是否有交叉销售的机会,以及是否对客户采取相应的催收措施等等。行为记分比申请记分更有预测功能。

国际上大型的发卡机构中在申请记分应用的基础上,近来愈发注重行为记分的开发和应用,有的做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和突破。国内的发卡机构中有的在使用申请记分,但是指标的范围和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比较有限,行为记分一定应用还比较少。

(三)相关变量

1. 坏账户,一般是指在事后看来,当初不会接受的账户。通常是用该账户的历史最差违约状况来衡量。计算坏账户比例的公式为:

B%=NB/(NB+NG)(1)

其中:B%表示坏账户占比;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

2. 好账户,指除了坏账户以外的所有账户。计算好账户数量的公式为:

G%=NG/(NB+NG)=1-B%(2)

其中:G%表示好账户占比;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

3. 可能性比率,指好账户与坏账户的数量之比,例如,可能性比率为9:1表示10个账户中9个是好账户,1个是坏账户。换句话说,坏账户的比率为1/10,即10%。表示可能性比率的公式为:

R%=NG/NB(3)

其中:R%为可能性比率;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

4. 信息价值(IV),这是衡量统计上是否显著的一个指标。

上式中,NB:坏账户数量;NG:好账户数量;TN:总账户数量。

二、信用记分的主要方法与分析步骤

(一)样本数据筛选与获取

在信用记分中一般设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两类。以申请记分为例,一级指标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拥有住房情况、工作情况、家庭成员等;二级指标是根据一级指标进行的逐项分解,来设定不同的记分区间。

首先确定记分的时间点,并根据当时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风险,以此推断将发展为好客户,还是坏客户的可能性。其次,按照用过去的表现来预测未来风险的假设,从申请资料、征信系统等渠道采集申请人的数据信息。从已有的账户资料中采集样本数据信息,例如违约的客户信息,从中区分好的客户和坏的客户。将行为数据信息进行比对,整理分析出区分好与坏的客户的人群特征的变量描述。可以使用在12个月内逾期超过90天(或连续三个月)的客户的数据作为区分的标准。按照统计数据显示,一旦账户逾期超过90天(或连续三个月),约有95%的账户会转移到更高违约程度,由此,说明以逾期90天(或连续三个月)可以作为判定发展成为坏账户的主要指标。通常采用滑动分析和每月账户分析的方法来建立行为数据的表现定义。

滑动分析法是通过账户违约状态的迁移情况作为区分账户的好与坏的标准,如果账户违约,说明很少有坏账户可能转变为更好的状态。设定在逾期大于90天(或连续三个月)为考量的依据,坏账户的定义可以确定为由坏的状态转变为较好账户状态的概率很小,而转移到更高的违约状态的概率很大。

每月账户分析法,可以用来测量资产组合成熟度周期。资产组合成熟度周期是大多数账户从导入期变为成熟账户并发生违约所需要的时间。每月账户分析可以描述在不同账户开立的期间每个账户历史的交易情况和违约率。它是反映违约率与账户开立时间之间关系的信息。

(二)数据清理与分类

进行数据清理,就是要剔除有偏性的和不确定的数据,确保记分卡开发样本能够综合反映申请人的情况。主要针对两类账户:一类是申请排除的数据,例如,要排除由于政策原因而被拒绝的客户样本,比如年龄小于规定的底线,月收入达不到基本的门槛标准等;另一类是结果的排除,包括休眠的账户,未进入成熟期的账户(如开户时间小于12个月的账户),卡片丢失或被盗的账户等。最后将样本数据与需要分析的数据按照共同识别的标准进行对照,选取账户号码、申请书编号、客户编号等指标信息。以选定的基本指标来建模,预测未来申请人成为好账户或者坏账户的可能性。

按照能够提供稳定的,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的组群来建立模型,对需要判断的数据进行分类,一般有两种方法,精细分类和粗糙分类。精细分类是用来检查申请项中的原始数据,以确定其可靠性和使用性。如果指标数据中坏的概率与情理中预料的相反的,需要剔除。如果数据的集中度过高,也应当剔除。

粗糙分类是在不打破标准的前提下,将信息价值丢失最小化,将每个指标的分组数量最大化,组群数据之间的差异最小化。

(三)指标剔除

由于记分卡模型要既稳定,又有一定的预见性。因此,在设定指标的时候,需要将一些受数据质量影响严重的指标进行剔除,例如,一个单身的,与父母住在一起的申请人,收入为6万元,与一个拥有住房、妻子和两个孩子的,同样收入为6万元的申请人,这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另外,对于由于审批政策必须自动拒绝的条件,也要进行剔除。在选择和设定指标的时候要筛选最具有预见性的指标。

(四)建立模型

对数据进行分类和筛选,并选定基本的变量指标,其中存在内部关联效应的指标,二者选其一,建立多元统计的模型,采用的方法为二元回归法、阶梯式方法和残值分析法。

线性回归的方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点来找到最合适的线,通过对367条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发现非线性的函数更为适用。如果将θ看作是预计坏账户的函数,则F(θ)表示变坏的可能性,按照二元线性函数有以下等式:

(五)回归分析

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是将选定的指标通过一个关系等式生成数学的组合,分析一个单一、非独立结果是如何受多个独立的变量影响作用的。回归分析主要有三个阶段:开发已知好坏的模型(KGB),进行拒绝推断(AR),开发已知和推断模型(KIGB)。

将已经获得申请的账户信息放在KGB模型中进行统计,得到一个计算后的得分,该分值就等同于一个变坏的可能性。例如,将表1中的数据通过KGB模型计算后得到相应的分值(见表2),这个分值等同于一个变坏账户的概率。经过测算,这个分值确定为400分,大于400分的可判定为自动通过,小于400分的则为需人工审核。

(六)模型检验

对模型的量化能力进行检验和校准,可以通过基尼系数,来衡量好账户与坏账户的区分度,洛伦茨曲线将累计的坏账户的数量与累计的好账户的数量进行对照分布,进行偏差分析。通过对样本稳定性指数(PSI)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表3,0-0.1是可接受的,0.10-0.25为不好,大于0.25为不可接受。指标5、9、11、13属于主要不稳定的指标因素。

三、信用记分在信用卡业务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一)使用信用记分系统,提高审批决策的一致性

通过对申请者使用一致的、无倾向性的记分方法,使客户的信用评定标准基本相同,审批的依据基本一致。同时,每个分数都代表申请者正常履约的概率,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也是一个预测的可能违约概率,使信用评估工作得以量化,从而能够对操作流程和信用风险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控制。

(二)应用记分系统进行业务管理,减少风险管理的运营成本

将申请人的信息录入记分系统,并且通过记分系统进行自动化管理,包括公共信息的变更,到期换卡的提示等都可以通过系统自动搜索并发送相关的提示信息,节省了人工操作的工作量和时间,也减少了相关的纸制凭证打印以及邮寄等费用,从而降低业务运营的成本。每年,大型的发卡机构都需要做出数亿万计的审批决定,记分系统建设完备的发卡机构可以做到90%的申请是通过自动审批系统处理的,如果这些都需要手工完成的话,就需要雇佣大量的员工,自动处理系统为发卡机构节省了大量人工成本。

(三)运用记分模型,进行自动批准分数的设计和调整,不断改进客户服务

首先,在客户申请时进行申请评分,可以快速做出审批的决策,减少了客户等候的时间。在实践运用中,需要根据业务的发展变化,按照统计数据的积累,调整设置截止分数,低于该分数,则没有申请可以自动被批准,高于该分数,则申请者会被自动批准。同时,设定特定的分数区间,在这个区间中的申请人不被自动批准,也不被自动拒绝,而是需要人工参与审批再做出决定。随着记分工具应用的成熟和深入,这个区间不断缩小,即自动决策的范围会不断扩大。其次,基于记分系统的给出的得分,给予客户更为适度的授信额度以及是否需要授权的决定;再者,通过行为记分对客户的催收进行细分管理,减少对低风险客户的催收工作,使其更好的用卡。

(四)动态管理信贷资产,提高资产组合管理能力

通过信用记分系统,特别是行为记分系统的支持,发卡机构可以动态地管理信贷资产,对可能出现的损失给出更合理的预期,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客户统一地执行相应的政策,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从而提高对信贷资产的综合管理能力。

(五)将客户进行系统区分,实施差异化价格策略,增加业务收入

通过记分系统区分出好客户与不好客户,对于较好的客户可以给予更快速的业务处理,从而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且可以进行交叉销售,获得更多贡献度;对于风险较高的客户,执行基于风险差别的价格策略,收取更高的交易和业务管理费用,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

参考文献:

[1]Michael Auriemma, “The Bank Credit Card Business”,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Second Edition,2002.

[2] “Notice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BRC on the Active Credit Card Encashment Risk” Indications No.74 [2008] of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BRC,effective date:05-19-2008.

[3]Robert D Manning,“Credit Card Marketing” ,A&S Publishers a Division of A&S Companies ,first Edition Copyright@2002,Hickory N.C,USA.

[4]Nicholas Yannios, “Risk Model in Credit Card Business ”,risk training at the head office of ANZ ,Melbourne, Australia ,2007.

[5]江明华、任晓炜,《信用卡持卡者人口统计特征及透支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金融研究》2004,(4)。

篇2

关键词信用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信用衍生工具

1引言

信用风险(CreditRisk)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借款者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

本文系统分析了信用衍生工具的基本原理和分类应用。第一部分总结了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影响信用风险的各种因素及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第三部分对信用衍生工具产生的相应的风险的和其监管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第四部分对中国银行业应用信用衍生工具思想管理信用风险的初步设想,第五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2信用风险的测量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信用风险对于银行、债券发行者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影响决策的因素。若某公司违约,则银行和投资者都得不到预期的收益。现有多种方法可以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但是,现有的这些方法并不能满足对信用风险管理的更高要求。本部分对如何测量信用风险和信用风险对投资者、发行者和银行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并对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如贷款出售、投资多样化和资产证券化等)作了总结。

2.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信用风险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①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②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

国际上,测量公司信用风险指标中最为常用的是该公司的信用评级。这个指标简单并易于理解。例如,穆迪公司对企业的信用评级即被广为公认。该公司利用被评级公司的财务和历史情况分析,对公司信用进行从aaa到ccc信用等级的划分。aaa为信用等级最高,最不可能违约。ccc为信用等级最低,很可能违约。另外一个对信用风险度量的更为定量的指标是信用风险的贴水。信用风险的贴水不同于公司偿债的利率和无违约风险的债券的利率(如美国长期国债)。信用风险的贴水为债权人(或投资的金融机构)因为违约发生的可能性对放出的贷款(或对投资的债券)要求的额外补偿。对于一个需要利用发行债券筹资的公司来说,随着该公司信用风险的增加,投资者或投资的金融机构所要求的信用风险贴水也就更高。某种级别债券的风险贴水是该类债券的平均利率减去十年期长期国债利率(无风险利率)。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贴水有很强的关联。公司的信用评级越高,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低,所要求公司付出的信用风险贴水越低;而公司信用评级的降低,则投资者或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越高,则在高风险的情况下,投资者或金融机构要求公司付出信用风险贴水越高,则公司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融资成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同一信用级别的债券,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筹资所要求的风险贴水也不同。是依据无风险利率和该类债券平均利率的变化而确定的。

2.2信用风险的影响

信用风险对形成债务双方都有影响,主要对债券的发行者、投资者和各类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有重要作用。

2.2.1对债券发行者的影响

因为债券发行者的借款成本与信用风险直接相联系,债券发行者受信用风险影响极大。计划发行债券的公司会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风险因素而大大增加融资成本。例如,平均违约率的升高的消息会使银行增加对违约的担心,从而提高了对贷款的要求,使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即使没有什么对公司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经济萎缩也可能增加债券的发行成本。

2.2.2对债券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某种证券来说,投资者是风险承受者,随着债券信用等级的降低,则应增加相应的风险贴水,即意味着债券价值的降低。同样,共同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会受到风险贴水波动的影响。风险贴水的增加将减少基金的价值并影响到平均收益率。

2.2.3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当借款人对银行贷款违约时,商业银行是信用风险的承受者。银行因为两个原因会受到相对较高的信用风险。首先,银行的放款通常在地域上和行业上较为集中,这就限制了通过分散贷款而降低信用风险的方法的使用。其次,信用风险是贷款中的主要风险。随着无风险利率的变化,大多数商业贷款都设计成是是浮动利率的。这样,无违约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而当贷款合约签定后,信用风险贴水则是固定的。如果信用风险贴水升高,则银行就会因为贷款收益不能弥补较高的风险而受到损失。

2.3信用风险的传统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保险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

篇3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 信用评级 信用风险管理

一、引言

所谓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借款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扩张加大了其潜在的信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对其进行管理,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伴随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改革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尤其突出,然而运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不论在监管,还是在防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患。

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选取了中国农业银行2008-2012年年报,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并根据具体数据做出客观评价,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1.不良贷款率现状

高的不良贷款率,表明银行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近几年,为了减少不良贷款率,农行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信贷风险的累积。从官方数据来看,到2007年末,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3.6%,然而,自2008年开始,农行开始着手减少不良贷款,并将其比率降低至5%以下。

虽然自2008年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是剖析深层原因发现,农行于2008年11月21日,处置了行内不良资产8156.95亿,当然,包括26%的可疑类贷款以及67%的损失类贷款。如果没有上述不良资产处置,农行2008年以后的不良贷款率将不会大幅降低。除此之外,贷款规模的扩大也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

2.贷款集中度分析

农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从2008-2012年的数据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特点:贷款投向的地域、产业以及贷款客户的集中度较高。因此,过度集中的贷款导致农行受到个别贷款客户和个别产业兴衰的影响极大,加之又没有相应的分散风险渠道,这样就加大了农行的信用风险。

从中国农业银行2012年年报来看,总体上讲,60%的贷款投向了能源、交通、通信、高效等领域,投放行业比较集中,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先前积累的信用风险就会展现,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农行将贷款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业上,而忽视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容易造成信贷领域的“马太效应”。

3.资本充足率现状

资本充足率,也称为资本风险资产率,集中反映商业银行面对资产损失前,能够以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合理的资本充足率能够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小。农行自2008年以来,资本充足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然在2009年有所降低,但是其整体也是稳健上升。但是,从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说,巴Ⅲ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上有所增加,并且该比率不得低于4.5%,此外一级资本充足率从4%升至6%,大大增加了农行对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压力。

(二)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组织问题

农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该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总行公司业务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客户,分行负责所在区域的大型客户。但是,这样就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总部的客户经理只剩下汇报和产品分析的职能,导致市场营销常常脱节。

2.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首先,农行的信用等级评定采用综合打分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农行信用评级的技术水平还很低。其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较差,缺少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缺乏协调性。最后,内部评级缺乏广泛性,覆盖程度较低。

3.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

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管理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技术如VaR、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技术等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未投入实践中去。

三、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各自的风险预警制度,有针对性的预警体系才能发挥更好的预警作用。其次,尽快制定一套风险限额控制的比例。最后,建立贷款失败后评价制度。严厉惩罚不当行为,并在银行内部进行批评和警示。

(二)建立高效的内部评级体系

要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数据的收集首当其冲。之后再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包含客户信息和符合管理要求的系统,为内部查询、监控等提供准备。

(三)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的对冲风险。农行要根据自身特点,有步骤的实行资产证券化,同时,对于接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制定对策,积极防范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额外风险。

四、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加强了在重点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但是农行还需不断完善行业贷款的限制管理,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不良贷款处置,推进我国银行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金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视角下的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陈颖,甘煜.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框架和影响[J].中国金融,2011(01).

[3] 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07).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VaR

[DOI] 10.13939/ki.zgsc.2015.08.017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和交易的主要金融中介,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在减少经济风险和不稳定因素,保证国民经济顺畅运行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在运营中本身承担着各种类型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资本风险和政策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社会经济实体、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988年巴塞尔协议提出信用风险的权数管理方式。在该风险管理方式下,银行有效的定量信用风险定量管理技术有:专家系统,评分方法,评级方法。20世纪90年代以后,金融机构资产状况日益多样化,如信用衍生产品兴起,使信用风险管理更加复杂,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更有效的定量工具来辅助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此时,商业银行开始发展内部模型,采用VaR等方法对其资产市场风险进行管理。1996年巴塞尔协议修正案,正式许可金融机构可选择内部模型度量其面临的市场风险。在此推动下,用于信用风险度量的新方法也开始兴起。它们与以往的度量方法相比,更多应用现代金融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

总的来讲,信用风险评价方法越来越体现出从定性到定量、从简单到复杂、从个别资产信用评价到资产组合信用风险评价的趋势。

1 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1.1 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最大特征是银行信贷的决策权是由该机构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信贷官掌握,主要依赖于他们的主观分析或定性分析方法衡量企业贷款的信用风险,并做出是否贷款的决定。在专家系统制度下,实施信用风险分析时,商业银行要遵循5C原则,即通过衡量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s),判断其信用风险程度并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专家系统中,专门信用分析员随着机构的扩大越来越多,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另外,信贷官自身的偏好使其实施的效果很不稳定。因而,专家系统只能作为一种辅的信用风险度量分析方法。

1.2 Z评分模型和ZETA评分模型

Edward I. Altman于1968年提出了著名的Z评分模型(Z-score model),1997年他又提出了修正扩展后的第二代ZETA评分模型(ZETA credit risk model)。Altman的评分模型是一种多变量的分辨模型,根据数理统计中的辨别分析技术,对银行过去的贷款进行统计分析,将反映借款人经济状况或影响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若干指标赋予一定权重,然后对所得Z(ZETA)值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基准值相比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Altman的评分模型本身存在一些缺陷,如只考虑了违约与不违约两种极端情况,而忽略中间各种可能情形;缺乏足够的经济理由解释赋予各变量的权重等。

1.3 非线性区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

非线性区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等的应用使信用评分模型得以拓展。Altman Marco和Varreto在对意大利公司财务危机预测中应用了神经网络分析法,Coats及Fant等采用神经网络分析法分别对美国公司和银行财务危机进行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王春峰等也应用神经网络等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了信用风险评价。然而神经网络的最大缺点是其工作的随机性较强。因为要得到一个较好的神经网络结构,需要人为地去调试,非常耗费人力与时间,而并没有实质性的优于线性区别模型。

2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2.1 期限结构模型

期限结构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有风险企业债券与无风险债券之间的利差的分析推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2.2 死亡率模型

死亡率模型(Mortality Model)是通过分析某一信用级别的债券或贷款的历史违约情况来测度具有同一级别的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程度。这种方法以贷款或债券的组合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违约经历为基础,开发出一张表格,用该表来对信用资产的边际死亡率(Marginal Mortality Rate,MMR)和累计死亡率(Cumulative Mortality Rate,CMR)进行预测。将MMR、CMR与违约损失率结合起来,人们便可以获得预期损失的估计值。目前这类模型用来分析贷款违约情况的主要困难是缺乏必要的历史记录材料。

2.3 RAROC模型

RAROC(Risk-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模型的主导思想是通过计算单位贷款风险的收益率并与基准相比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贷款定价。其基本表达式为:RAROC = 贷款收益/风险资本

其中分子反映了某项贷款一年的预期收益,包括利差收益、手续费等并扣除预期损失及运营成本等。分母则是对不可预期的损失或风险资本的度量。如果计算得到某项贷款的RAROC大于临界风险收益率,则可以发放该项贷款,否则应拒绝。

2.4 基于VaR的现代新兴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VaR(Value at Risk)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通常是95%或99%)上,某一投资组合预期可能发生的最大损失。

目前国际上基于VaR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有如下几种:(1)J. P. Morgan的CreditMetrics模型;(2)KMV公司的KMV模型;(3)CSFP(Credit Suisse Financial Products)的CreditRisk+模型。下面对这三种新兴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2.4.1 Credit Metrics模型

1997年,以J. P. Morgan代表的几家著名的金融机构联合推出了CreditMetrics模型,该模型将借款者的信用等级与风险资产的预期价值联系起来,对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和分析,目前已成为最具国际代表性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型。

在CreditMetrics模型中,给定投资组合(已知组合中资产类别以及它们之间的组成比例),可以得出一定期限后(通常一年)的组合价值分布曲线,进而用该曲线计算投资组合VaR值。计算组合价值分布曲线有分析方法和模拟方法两种。以下用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分析方法计算组合价值分布的过程。这里假定债券投资组合中仅含有一种BBB等级债券。计算中需要的违约率和转移矩阵由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它们是通过对历史数据求平均值获得的。假定下一年BBB债券等级变动概率见表1(限于篇幅,该表仅取信用转移矩阵的一部分)。

从表1可以看出,债券下一年保持BBB等级概率为86.93%。信用等级变化后,债券价值将采用相应等级债券利率期限结构进行折现。如果信用等级下降(上升),信用利差高(低),债券价值将下降(上升)。本例中设BBB等级债券利率期限结构见表2。

同理,我们对债券期末变动到其他等级的情况,也分别进行估价,可得表3。

从数据中,可得出一年后债券价值分布曲线,然后可求出该投资组合在一定置信度下的VaR值。投资组合中只有一种债券的例子是最简单的,现实投资组合往往很复杂,含有多种债券(或其他有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用分析方法将很难求解,常采用模拟方法。模拟方法首先根据信用转移矩阵确定信用等级发生变化的临界资产收益率;然后假定公司资产价值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模拟产生相当数量的资产收益率,结合临界收益率决定每次模拟信用等级变动情况,分别计算投资组合价值;最后得到投资组合价值分布的模拟曲线,根据该曲线可以计算VaR值。

Credit Metrics模型还考虑了投资组合中不同债务人资产之间的相关性。为求不同债务人资产之间的相关度,该方法先构造不同国家产业之间的相关度模型,使用各个国家证券市场的综合指数和行业指数来进行分析。然后根据每个债务人在国家和产业中的参与程度,分配权重。运用指数相关度和权数一道就可以计算债务人之间的相关度了。Credit Metrics模型是第一个公开提供的用于投资组合信用风险度量的方法。J. P. Morgan还了基于此方法的Credit Manange模型工具来进行投资组合信用风险的管理,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框架。但该方法中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第一,模型中违约率直接取自历史数据平均值,但实证研究表明,违约率与宏观经济状况有直接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违约率较低;而在经济衰退时期,违约率则很高。第二,模型假定资产收益服从正态分布,它是进行模拟的基础,但资产收益的实际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模型中假定企业资产收益之间的相关度等于公司证券收益之间的相关度,该假设有待进一步验证,模型计算结果对于这一假定的敏感性很高。第四,模型中假定无风险利率是固定不变的,影响投资组合价值的只有各种信用事件,市场风险对于投资组合价值没有影响。以下两个模型也同样假设没有市场风险。

2.4.2 KMV模型

Credit Metrics模型中,认为同一信用等级公司违约概率相同,不同信用等级公司违约概率是历史数据平均值,这两个假设对于计算结果的精度影响较大。KMV公司提出的模型不使用信用评级机构提供的统计数据来确定违约概率。它对每一公司分别使用默顿的违约证券估价模型来确定其实际违约概率,模型中违约率是公司资本结构、资产收益波动率和公司当前资产价值的函数。该方法定义了期望违约频率EDF(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概念,每一公司有自己独特的EDF。模型认为EDF值充分反映了公司信用利差、信用等级等市场信息。计算EDF分为三个阶段:首先估计公司资产价值和公司资产波动率;其次计算违约距离DD(Distance to Default),它是用指数形式表示的违约风险值;最后使用KMV违约数据库将DD转化为EDF。以下具体说明EDF计算过程。

PV为债券现值,LGD为违约时的损失,Ci为现金流,Qi是累积风险中性EDF,对EDF进行修正后得到。式中第一项为无风险部分现值,第二项为信用风险部分现值。KMV模型不对整个投资组合价值进行模拟计算,而是用分析方法求解投资组合价值分布。KMV模型假定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其损失分布是反正态分布,从而求得一定置信度下的损失值La。

与Credit Metrics模型相比,KMV模型度量方法包含更多市场信息,因而认为能更好预测未来。该模型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1)期权定价方法可求解公司资产价值和波动率,但缺乏有效方法对它们的精确性进行检验。(2)为了能使用期权定价公式,分析时假定公司债务结构是静态不变的。(3)模型离不开资产收益正态分布假设,否则就不能求出理论EDF值。

2.4.3 基于精算方法的Credit Risk+模型

CreditRisk+模型使用保险精算的计算框架来导出投资组合损失。该方法只对违约风险进行建模,而不考虑信用等级变化。

由于每一次违约损失额不一样,对于整个投资组合来说,损失分布将不再遵循泊松分布。为求得损失分布,CreditRisk+模型先将投资组合中每笔贷款风险暴露按大小分组,组内贷款暴露相同,因此,每组损失分布将遵循泊松分布,然后将各组损失汇总,就得到整个投资组合的损失分布。

CreditRisk+模型还分析了投资组合多期情形下的损失分布和违约率随机变化下的损失分布。该方法明显优点是数据需求少,主要输入数据仅为贷款违约率、违约率波动率和风险暴露,但主要不足有:第一,由于忽略了信用等级变化,因而每笔贷款信用风险暴露在计算期间内固定不变,这与实际情况不够符合。第二,分组时,对每笔贷款暴露进行近似,从而将高估投资组合损失的方差。第三,违约率波动率不能直接获得,需要用结构模型从其它市场数据中获得。

2.4.4 结 论

以上比较了当前国际金融界三种最知名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分析了它们的基本原理和相应优缺点。归纳起来,CreditMetrics模型的信用风险基于一定时间内某一信用等级资产向其他信用等级资产转化的概率;KMV模型认为违约的过程是内生的,并且与其公司的资本结构有关;CreditRisk+模型认为对贷款或债券的违约是外生的泊松过程,3种对违约概率的不同估计,造成了模型的差别。近年来,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发展很快,又有不少知名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引起业界注意。如1998年,麦肯锡公司提出Credit Portfolio View方法,它不使用历史数据,违约概率基于当前经济状况;2000年4月,穆迪公司提出Risk Calc方法,该模型也使用了默顿的期权理论,并用统计方法分析历史数据。将来,随着信用风险度量方法进一步成熟,它们在金融机构信用风险管理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志辉.现代信用风险量化度量和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王曼怡.金融企业信用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王春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1998(1):68-72.

[4]张瀛.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及主要新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4,13(4):324-329.

[5]李毅敏.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测量方法的演进及借鉴[J].华南金融研究,2002,17(5):33-36.

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信用风险 管理

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概念

信用风险的概念可以分成两个方面,传统的观点和现在的观点。

1.1 信用风险的传统概念

在传统概念中,信用风险也被称之为违约风险,其定义为交易双方无法抵抗的风险,也就是只因为债务人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返还债款,导致贷款人受到亏损的风险。其中亏损是在借贷双方有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才存在。但是在现代金融业和银行业不断发展之时,传统的信用风险概念已经无法正确对当前信用风险管理的性质和特性进行全面的定义,其主要因素是由于信用产品的市场价值会跟着债务人的还钱能力和信用值情况的改变而发生改变。借贷交易中的相关投资人和商业银行都会因为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而收到影响,债务人信用也会因此而大大降低,这对其日后再次进行贷款将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1.2 信用风险的现代概念

在现代概念中,信用风险是因为债务人或借款人违约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以及因为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履行合约的能力出现变化而使得交易市场的债务价值也跟着出现变动,进而导致合同出现贬值亏损的风险。从这一概念中可以得出,信用风险主要内容可以分成两部分:违约风险和信用变化风险。违约风险的定义是指借贷双方中任何一方不想或无能力履行合约,导致交易双方另一方出现亏损的风险。信用变化风险的定义则是指因为信用等级的变化导致交易一方出现亏损。这一概念更能满足当前金融业、商业银行等有关单位对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全面理解。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一般金融风险中必然性、普遍性、传输性、密闭性等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性。

2.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非全面性的特点

从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因素来分析,主要是由于单个企业或个人违约和信用等级变化而造成的,非全面性特点很显然。因此,在进行信用风险管理之时,要和借贷双方沟通好,关注其信用等级变化和还钱能力,并用分散化投入的非全面性风险管理标准进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内生的特点

这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也是对借贷双方利益和亏损影响最大的特点,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债务人不愿意或无能力还钱。因为说,出现信用风险的主因在于交易双方的个人因素,这就需要在进行交易之前,双方要对对方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尤其是了解清楚其信用等级。

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有发生率不明确的特点

从借贷交易双方的盈利分布图来分析,曲线图并不具备对称性,这也表明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发生率不明确。

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普遍存在,并影响着交易双方的利益。由于信用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威胁到了整个国家金融行业的资金安全,因此商业银行、政府部分等单位都对信用风险管理非常关注,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3.1 规范信用评级标准

相应的管理部门要强化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对信用风险的评级标准进行规范化,提倡通过先进的技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进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可以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将银行内部的数据库进行升级和规范,这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交易操作的成交时间,还可以有效地对交易双方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看起来更加直观,对信用的评级也更快更准;二是借助第三方专业评级中心对交易双方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通过专业评级机构所提供的庞大数据和信息,能够更准确地分析交易双方的信用度,进而有效地减少商业信用风险的发生。

3.2 研发可行性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策略

目前,国外相关行业人士对信用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包含两种:利用主观判断法和财务统计中的动态计量法,其发展模式越来越趋向于从单笔交易的信用风险管理过渡到组合式的管理。但是我国当前在对这两中方法的应用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设备过于陈旧、技术无法跟上等。 但无论是进行组合管理方法还是进行对交易双方信用的评级方法,都西药使用到的工具是信用评级作为模型输入变量。因而就要求更深入地研究合理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和方法。,更好的满足信用评级的标准。

3.3 强化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工作

对于银行的保监会而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明:(1)当标准化的管理向风险管理演变时,若想提升尽管力度和治疗,则需要将合规性和风险性有效的连接连接起来,真正做到信用分险的防范和控制。(2)确立统一的非现场管理制度,并保证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能三分钟热度。同时还要对监管进行规范化记录。

参考文献

[1]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7):78―85.

[2]陈雪娇.从雷曼破产看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与市场.2009.

[3]张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1).

篇6

工商企业面临着信用风险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为了保证工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避免出现信用资金危机现象,需要对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做全程的监测工作,尤其是中期和后期的监测,监测信用资金的使用情况,负责监测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有一套科学的工作指标,严格按照指标开展监测工作,企业对监测人员进行监督,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从而达到将其信用风险的目的。其次,对于高档消费所产生的抵押贷款清单,务必要进行严格管理,并控制该行为。企业人员在工作中,对高档消费品抵押业务,要有持有坚持的态度,拒绝该业务,并对高档消费品的相关商品进行严格的对待,例如钻石、黄金项链等,这一系列的高档消费品,鉴定存在一定的难度,为此,在工作中压要坚持不为利动的工作理念。

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与注意恶意型风险

工商企业面临信用风险,这与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质量存在很大的联系,但是,我国的工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制度并不完善,为此,建立一套详细的财务管理制度。工商企业在日常的经营工作中,严格那还早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例如,推广三铁财务准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行该项准则,在实行的过程中,注意漏洞补查,降低资金风险。企业要与借款工商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为了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必要时可开展法制知识讲座,避免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误入歧途,出现短期行为。工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常常面临着恶意型风险,工作人员对此要高度提防,给予警惕。工商企业在信用资金的使用上,一旦使用周期结束,要立马加强还款的积极性,提高信用额度,为贷款工作铺垫。另外,工商企业还可采用与法院联合起来,一同建立一种有效的惩罚机制,对存在恶意型借款的人给予处罚,一旦发现,尤其是在初期,立马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若是国有企业出现不想行为,此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与相关机关联系,例如可与公安机关联合调查法定代表人,调查其是否存在不良行为,若是证据确凿则要严格处罚。

3重视人才的培养

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工商企业要有效提高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我国大部分工商企业,均出现人才匮乏的现象,工商企业出现风险管理问题,这与人才缺乏存在很大的联系。企业进行风险防范管理工作,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主要位置,培养处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能采,熟知各项业务的同时,认识到信用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企业人员对风险环境有一定的认识度,透彻的认识到风险环境,在此基础上提高自己破解风险的技能。在企业工作人员风险管理工作中,强调工作人员要具有信用风险的研究精神,不但对信用过程做全程的记录与监视,还要及时掌握到相关的信息资料,培养信用风险管理人才对风险的判断能力、预测能力等,信用风险管理人员一旦具有这一系列的能力,在风险萌发的初期,就可采取措施,将风险在初期破解。由于我国工商管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严重缺乏人才,企业本身无法对新进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为此,企业领导者要具有开放精神,给风险管理人员出过学习的机会,在发达国家学习更多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预防方法以及化解方法,全面提高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4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篇8

在与各国经贸往来中我国外贸企业并未充分重视客户信用风险的管理,在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上的欠缺造成的债务拖欠和应收账款问题已成为外贸企业发展的瓶颈。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特征

下面笔者结合美国邓白氏公司中国代表对我国外贸企业大量逾期应收账款问题的调查报告数据,对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特征进行结构分析,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现状。

从来源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来源以海外华人公司为主。从我国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性质看,我国的外贸信用风险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客户带来的。笔者认为这些为数不多的海外华人,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华人以及少数原籍中国大陆后来移居海外的华人具有与中国同族同种和语言相通的优势,他们对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比较熟悉,了解到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仍不完善,存在着各种法律、管理漏洞,外贸企业内部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薄弱。同时他们又抓住我国部分外贸企业领导存在着的一定急功近利和或多或少的崇洋的心态,使得部分海外华人进口商可以肆意拖欠我国外贸企业货款,或诈骗屡屡得手,诈骗成功率要高于一般外国进口商。

从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从企业结构中,我们可以明显了解到我国外资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相对要优于中资的外贸企业。

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根据邓白氏国际(上海)信息咨询公司1997年度受理的我国398件国际应收账款追讨案件的统计显示,其中的200个案件是由老客户产生的,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透过以上表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出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

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

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

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信用管理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作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加强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篇9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越南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对比研究,借鉴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些技术和经验:不良贷款率低、采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分散信用风险手段多样等三大特点,剖析越南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探索优化越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的策略。

【关键词】

中越比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中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一)中国

近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取得的各项经济发展成就,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快速壮大,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数据显示,我国信贷资产余额目前已突破60万亿元,同时我国信用债券市场余额也已经超过5万亿元。庞大的信贷资产和信用债产品,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目前我国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由若干全国性、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部分政策性银行一起组成的银行体系。

1.随着中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都有了较大的改变,信用风险管理也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中国国内金融业严格实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较少,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因此,中国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大多集中于信用风险方面。

2.普遍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方法(贷款五级分类:199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制定了《贷款分类指导原则》,要求商业银行依据借款人的实际还款能力进行贷款质量的五级分类,即按风险程度将贷款划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管理信用风险,它比中国过去采用的四级分类法更能反映信贷资产面临的实际风险。贷款五级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简单易行,在当时的企业制度和财务制度下,的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这种办法的弊端逐渐显露,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的需要了。

3.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形式之一,它是现代经济体(特别是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也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金融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莫过于信用风险,如何尽快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入世”后我国银行界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信用风险可定义为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随着我国资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和金融业开放程度的提高,国内银行业面临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严峻挑战。在金融全球化的新形式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借鉴国际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开发适用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4.实行风险管理专业化。目前,中国很多商业银行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并且分工明确,风险管理逐步实现了专业化。

(二)越南

1.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银行因追求利润最大化总是把信贷增长放在第一位,各家银行都在扩大信贷规模,越南商业银行信贷增长率不断增高。同时,贷款违约的情况也不断增加,贷款质量呈下降趋势。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信用风险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已经在越南商业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增加股本金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安全。近年来,股份制商业股本金增长速度较快,资本金的扩大增强了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能让银行增大信贷规模,相对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使得越南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迅速下降。

3.越南商业银行信贷扩张,但多数银行仍保持较合理的贷存比。越南国有商业银行贷存比例比股份制商业银行高,即国有商业银行将更多的存款转化为贷款。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启示

(一)不良贷款率低

就目前城市商业银行1%的不良贷款率而言,其处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1.35%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0.76%的中间水平,越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是6%,因此在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优于越南。

(二)采用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于更加巨大的信用风险,应该摒弃保守的回避和分散策略,采取更加积极的、富有进取型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以接受的信用风险暴露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长期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手段都是以定性分析、经验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和各种财务工具的运用为辅。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了很大改进,如中国商业银行基本建立起由客户评价体系――客户信用评级法、债项评价体系――贷款风险分类法所构成的评价体系,信用风险度量明显改进。

(三)分散信用风险手段多样

为避免因信贷集中带来的风险,中国商业银行一直注意运用风险分散的手段来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集中度。

三、越南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缺陷

(一)信用风险方面的缺陷

由于越南商业银行开展信用风险管理时间较短,缺少管理经验的积累,对管理人才的培训也重视不够,严重制约了国际先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在越南商业银行的推广和运用。目前越南商业银行依法、合理经营意识比较淡薄,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二)信用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越南国内经济影响到越南商业银行的运营

近年来越南将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相对宽松,政府对通货膨胀的危害缺乏重视。通货膨胀率高于银行利率,导致越南央行一方面通过高利率来收紧银根,另一方面又要增加货币共给以满足市场需求。越南国内居民和企业对越盾失去信心,将越盾尽快换成外币主要为美元或购买黄金。这导致越南国内在短期内越盾和美元的超额需求,国家外汇储备迅速减少。

2.不良贷款比较严重

越南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一直比较严重的,据越南国家银行数据,2002年,各家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为7.2%、2004年为4%,2005年增加到5%。从2007年至今越南各家商业银行都努力将不良贷款率控制在5%以下。2010年11月越南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42%,其中50%是损失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占1.19%贷款总额,国有商业银行占60.12%损失贷款类,而他们的主要贷款方是经营亏损的国有企业。

3.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过高

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是一个反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重要指标,不良贷款占股本比例越高,风险就越大。越南商业银行近几年特别注重增加股本金以保证银行经营活动的安全。不良贷款战股本金比率越高越影响银行经营能力,这将是个潜在的风险,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股本金,给银行扩大股本金规模的压力。

四、越南商业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的优化

(一)优化内控环境

1.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为了识别可能发生的风险,每个银行要设立有关客户和市场标记的警报系统。为了识别和度量这些标记的影响,信用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程度,跟踪客户生产经营状况。科学技术将会带来正确、客观结果,为大规模贷款工作减少时间。

2.发展人力资源。人力要素是活动成败的要素。各银行要设立能敏锐评价信用效果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注重市场营销业务、售货艺术、合同协议和经营文化。

(二)外部控制

1.审定客户贷款资格。在这个阶段,各商业银行要从头做好收集信息、审定客户等工作,其中要注重对内部客户评核结果和国家银行信用信息中心评核结果作比较及分析贷款机构以确定贷款机构对客户破产危机的影响。

2.贷款监察和管理。在贷款期间,银行要监察客户如何使用贷款以及时发现警报标记和潜在风险,提出预防、克服方法。银行人员要定期照顾客户,监察客户的财务状况,再评价客户的潜力及其能力,同时要再检查贷款资料,跟踪市场和客户经营行业的变化。

3.催债和贷款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除再检查贷款资料以外,银行人员还要经常跟踪客户还债情况。通过还债进度可以看到客户的潜力、合作态度及将来的违约风险。

4.信用风险再审定工作帮助各银行确定客户破产时的损失程度。若没有抵押贷款,损失程度确定附属于资产负债表净效果和没有担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

(三)加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专业化建设

目前,越南市场营销、操作与风险管理部门之间的独立模型在各商业银行还不普遍。越南国有商业银行还没运用这种模型,市场营销、操作和风险管理部门仍未完全独立,各部门之间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这种模型的作用体现在,部门工作分工和专门化使各银行限制风险,部门专门化让各人员更加了解自己的工作。这也是融入世界经济过程的必要要求以最好管理包括信用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

五、结语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越南商业银行正不断的完善以更全面地融入世界经济。越南商业银行正适当地引进发达国家现代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有效解决越南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风险评估问题,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南商业银行将会建立起一个有效地管理越南国内日益严峻的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武剑.内部评级理论、方法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4]张军.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化专题连载运用新科技创造竞争力国际金融研究,1998

篇10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务发展和人们对金融风险认识不断加深的产物。最初,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主要偏重于资产业务的风险管理,强调保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这主要是与当时商业银行业务以资产业务,如贷款等为主有关。20世纪6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转向负债风险管理方面,强调通过使用借入资金来保持或增加资产规模和收益,既为银行扩大业务创造了条件,但也加大了银行经营的不确定性。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市场利率剧烈波动,单一的资产风险管理或负债风险管理已不再适用,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突出强调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通过偿还期对称、经营目标互相替代和资产分散实现总量平衡和风险控制。80年代之后,银行风险管理理念和技术有了新的提升,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入。特别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存贷利差变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广泛使用,市场环境的这些变化都显现出原有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存在的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外风险管理理论、金融工程学等一系列思想、技术逐渐应用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一步扩大了商业银行业务的范围,在风险管理方法上更多地应用数学、信息学、工程学等方法,深化了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的内涵。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出台并不断完善,标志着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统一,也意味着国际银行界相对完整的风险管理原则体系基本形成。

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模式和内容获得巨大发展的时期,回顾20多年来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几乎都凝结在《巴塞尔资本协议》当中。因此,对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来讲,《巴塞尔协议》的诞生和完善,是国际银行界风险管理革命性的成果。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先后于1999年6月和2001年公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和(第二稿)。新巴塞尔协议全面继承以1988年巴塞尔协议为代表的一系列监管原则,继续延续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以信用风险控制为重点,着手从单一的资本充足约束,转向突出强调银行风险监管从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约束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约束。

可以说,新巴塞尔协议充分体现了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如果说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诞生前的银行竞争还属于无序竞争的话,那么在巴塞尔资本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将是以风险识别、度量、评价、控制和风险文化为内容的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这对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标准。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与国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外部来看,银行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信用体系尚未健全是重要的原因。此外,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的作用还远远没能充分发挥,在我国,银行业信息披露还很不规范和不完备,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措施还相对简单,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还有待加强。

从银行内部来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在观念、技术、方法等方面也与国外先进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第一,在风险管理认识上存在差距。在国外银行,十分重视风险——收益匹配的原则,把控制风险和创造利润看做同等重要的事情。但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对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还有差距。第二,风险管理理念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信用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等重视不够。二是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差别化的理念,忽略了不同业务、不同风险、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不能管理好业务风险,反而容易产生新的风险。第三,风险管理方法上的差距。与国外风险管理方法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第四,风险管理体系上的差距。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但在我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第五,信息技术上的差距。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改善风险管理方法最大的障碍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风险管理所需要的大量业务信息缺失,无法准确掌握风险敞口,直接影响到风险管理的决策科学性。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任务及要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可以分为两部分,从商业银行内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和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和确保银行业务的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银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从商业银行外部看,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加强商业银行监管,进行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从根本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实现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业务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是以盈利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企业,业务发展是商业银行的根本任务,没有发展本身就是风险。不顾风险的发展和不顾发展的“零风险”都是不对的,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而是在资本配比的范围内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匹配。

转贴于

第二,要适应外部监管要求。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外部监管越来越严,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监管部门的监管作为三大支柱之一。外部监管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合规经营的外在力量,也是加强风险控制的内在需求。监管法规是金融竞争中的“游戏规则”,银行风险管理只有与外部监管相适应,才有机会在平等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第三,要适应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发展趋向的要求。随着国际银行业的不断变化,风险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生时间还很短,与国际先进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紧跟国际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及时掌握银行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和理念,以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

按照国际先进银行风险管理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发展方向应努力做好五个方面的转变,以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第一,风险管理内容由信用风险向信用、市场、操作性风险转变。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复杂化,银行的风险由原来的信用风险为主发展到多种类型风险共同作用。与此同时,国际银行业对各种类型风险的认识程度和管理能力也在逐渐提高,风险的管理由管理单一风险到管理多种风险,体现了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不仅要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而且应更加重视市场、操作性、法律等各类风险的管理。

第二,风险管理方式由直接管理向直接、间接管理相结合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还比较简单,一些银行风险管理还主要以直接管理为主,如审批授信项目、清收不良资产等。但从未来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看,要进一步发挥间接风险管理的作用。

第三,风险管理对象由单笔贷款向企业整体风险转变,由单一行业向资产组合管理转变。目前,随着经济活动的变化,企业经营特征、资本运作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审核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为主要内容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要求,子公司、关联公司、跨国公司等复杂的资本运营模式使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复杂和隐蔽,这就要求风险管理要由对单笔贷款的管理向对企业的整体风险转变,不仅要对财务情况进行审查,还要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股权结构、对外投资以及全部现金流。同时,要把风险管理的视角从一个企业扩大到整个行业、市场的变化,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强调系统性风险的研究。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最终过渡到资产组合的风险管理和资本制约下的组合模型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