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开展的困难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开展的困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智慧”和“云”成为时展的重要标签,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很多“新一代”技g装备却渐渐偏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一些看似“高大上、功能全”的产品,却因配置繁琐、故障频繁、管理困难、脱离教育主体的功能设计,实际却并不好用。
针对以上问题,锐捷网络带着十余年来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对用户诉求的精准挖掘,推出智慧云课堂,重新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锐捷智慧云课堂方案包括由智慧学习终端RG-SmartRain100、智慧手写组件RG-RainPen、智慧一体化桌椅RG-RainDesk组成的硬件环境,以及教学互动软件RG-ClassManager Air(覆盖教室教师端、学生端和办公室Web端)组成。
一体化智能架构
让课桌与终端合二为一
在硬件架构上,智慧学习终端RG-SmartRain100、智慧手写组件RG-RainPen完全嵌入一体化桌椅中,实现了硬件的完美融合。整套设备采用了一键升降设计,教师可以统一控制,5 秒即可开启教学环境。与此同时,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智慧终端观看教师展示,还可通过智慧手写组件在普通纸张上实现真实书写,并在0.2毫秒内传输到智慧学习终端中,真正做到不改变学生书写习惯。值得一提的是,锐捷智慧云课堂方案采用PoE供电,低于人体安全电压,利用桌腿底部过线,彻底解决终端网络连接不稳和反复充电的问题,实现极简管理。此外,锐捷智慧云课堂采用了全球领先的“净蓝”护眼专利技术,有效过滤蓝光,保护学生视力。
创新教学体验
教学互动软件一看就会用
为了实现“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智慧教育建设目标,除了高科技的硬件产品,锐捷智慧云课堂还配备了“一看就会用”的教学互动软件RG-ClassManager Air,集备课、分组教学、随堂测试、翻转课堂、学情分析、学生激励于一体,实现“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篇2
关键词:新型课堂;精神能量;构建
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是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到智慧的滋润,是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因此,课堂不应是“沉重”的,而应是“生动”的;不应是“枯燥”的,而应是“灵趣”的;不应是“痛苦”的,而应是“享受”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愉悦的过程,是一种幸福的体验,是一座智慧的王国,是一片诗意的栖息地。那么,如何构建这样的新型课堂呢?
首先,要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意义的问题与情境;关注学生独有的文化,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实施个别化的差异教学。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呵护自尊,培育自信,激励自强的课堂。
其次,构建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与其他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问题化、活动化、情趣化。依靠知识本身内在的魅力或者创设童趣化的课堂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灵活地处理好生成性教学资源,实施发展性的教学评价。构建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的课堂。
第三,构建洋溢成长气息的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受教师的启发与鼓励,满怀兴趣和探究热情,主动地参与智慧性、挑战性的学习活动,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的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化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个性不断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活动---教学,使自我价值不断得以实现,并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与学相长的过程。
第四,构建成学生激情燃烧的广场的课堂。课堂就是亲历生活,体验着由服从、沉默、竞争、合作、展示、成功、失败等带来的种种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课堂上,人类的美好情感、大自然的瑰丽风光,历史的风云变幻,伟人的沉浮拼搏精神等一一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共鸣,充分地燃烧着自己的思想激情,或痛恨,或赞美,或抒怀,或感慨,或悔恨。。。。。。课堂理应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场所。
第五,构建成学生思想碰撞的原野的课堂。课堂上几十个精神世界共聚一起,该有多大的精神能量。教师要激活这一个个沉睡的精神原子弹,让他们的思想体验在课堂上尽情交流、碰撞,辨别人世间的真善美,欢呼理想与美好,让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认识世界,即使眼光有些短浅,思想有些幼稚,但决不能熄灭他们心中涌动的思想之火,应像呵护叶尖上的露珠一样呵护学生的个性体验,给他们的思想之火添薪加柴,等待有一天燎原成他们成长中的精神原野。
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有效性教学;途径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和学生绝对服从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取向,强调课堂互动,关注愉快和谐氛围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开始了高效课堂模式的研究,“生本课堂”“寻根课堂”“愉悦课堂”等等课堂模式百花齐放,尽展风采。然而不管是哪种课堂模式,都离不开众多辛勤研究探索的教师。
从我校“生本课堂”模式运用于英语教学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学习兴趣浓厚了,从被动地接受学习到主动地提前预习,并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在这一系列转变的背后,是英语教师们自身角色和教育思想的的转变。但这只是开始,要让每一节课都成为高效课堂,还有漫长的探索之路,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改进教学方法,成为“智慧型”教师,高效课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智慧型”教师的“智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智慧”一: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
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本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知识,以及人类语言本质特征使用规律的知识。对于一个英语教师来说,研究语言学习理论、正确认识语言习惯与英语学习的概念以及了解一些教学方法的发展,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以上情况,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习者在学习的海洋中既能乘风破浪,又提防暗礁,成功地到达彼岸。
所以英语教师要有过硬的英语基本功:(1)教师的语音语调要标准,纯正,流利;(2)有一定的口语能力,能用简练、准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3)英语书写工整规范。
“智慧”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活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对英语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有了兴趣就有了一个自主学习英语的动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一旦被激发,就会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对英语进行学习和探索,兴趣也就越浓。在遇到困难的情况下,会更有意志力。
1.用教具或多媒体激发兴趣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思维还比较形象,喜欢观看生动有趣的图片或动画,所以教师就要多创设条件满足他们。可以利用图片、实物进行Free talk,如2B《At the zoo》:可以出示一些动物图片,What do you like? I like ….动画更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有效手段,如2A《Here you are》中,我让学生们先观看了一段“洪恩少儿英语”的动画,并让学生们回答“Teddy”在干什么,结果同学们看得非常认真,很快地就把动画中的食品单词a hamburger、a cake、a pie学会了。
2.开展小组合作,处理好团队合作与竞争
目前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密切联系,主要是以趣味性最强的“情景会话”为主。为了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干扰,我经常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4B《Buying fruit》中课文学完以后,可以让同学在小组里用课前带来的水果进行创编对话,并上台表演,小组之间比一比,哪个组的语音语调最标准,哪个组编的对话最有创意,哪个组表演的表情,动作最到位。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优势,又通过别人的表演看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取长补短。
3.融入艺术元素,让英语不再单调
英语歌曲、英语漫画、英语手抄报都是深受学生们欢迎的,教学生唱他们喜欢的英语歌曲,画简单易学但生动形象的简笔画,或举办英语手抄报比赛、英语诗歌朗诵比赛,英语幽默小故事比赛等等,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有了兴趣才会积极,积极了才会动口,才能摆脱“哑巴英语”。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既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是英语教学的手段。
“智慧”三:掌握灵活的教育机智,加强课堂组织能力。
优秀的英语教师既像是乐队指挥又像是导演,同一内容的课不同的教师上完,肯定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不同,就直接导致教学效果有高低,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多动脑子,把课堂组织得既合理又生动活泼。英语学科的教学尤其应该注意直观手段的运用,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情绪变化,随机应变的处理一些具体情况。比如:有同桌两个同学在说悄悄话,教师可以站在他们的旁边用手轻轻地敲一下桌子,或者请他们给同学们唱首英语歌放松、休息一下。在不伤害学生们自尊心的同时,也让他们明白自己所犯的错误。
“智慧”四: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注重教学研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反思。上完一节课后,静静地坐在办公桌前,从容地整理自己的教学思路,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或捕捉课堂教学的某个细节,及时记下课堂中精彩的插曲或突发的灵感。我们应在教学工作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待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应经常反思、反复地进行反思,不仅对不同事件或现象经常进行反思,对于同一个事件或现象,也要不断地持续地进行反思,并保持探索的习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心境下,反思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反思的本质,就是教师在不断的反思活动中,通过反思来理解教学内容、理解教育对象,让自己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篇4
一、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配合
素质教育所涵盖的各种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第一素质,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决不能偏离。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的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质与量同发达国家相比并不逊色,中学生在奥林匹克竞赛频频获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相比之下缺少的是学生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感悟性的思考,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原因。素质教育的加强,只靠课堂教学还不够,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让学生有成果,充分享受探索的成就,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智慧,从探究实践中体验、思考和感悟。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减负而是学习知识过程中所缺乏的感悟。学生从直接得到知识向通过感性认识再感悟后获得知识的过程转变,而能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就是智慧的形成。课外活动中,那些肯下苦功夫,下大力气搜集相关资料的学生,他们的作品才是成功的。应让学生懂得,真正的英才并不是天才,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首先要具有吃苦精神,从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渴望,才能把学习中的苦学变成乐学,才能去忘我地进行自主学习。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为灵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并使德智体美劳和社会实践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造就真正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伟业的建设者。
二、素质教育中如何开展课外活动
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丰富智慧,在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乐于助人、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韧性。课外活动要随时展而变化,要尽可能多的开展有质量的课外活动,如小发明、小制作、野外采集或观察等。教师不要认为活动课只是让学生学习紧张之余轻松一下的课堂,尤其是科技制作课,要让学生做大量的准备,这样小组活动中的交流才有说服力,在活动中把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时,学生需手脑并用,如进行科技制作和标本制作都需要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课外活动需要教师适时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应是个学者,能够迎接挑战,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学生主要是靠自己努力完成处理问题。在课外活动中,学生需要阅读、观察、整理资料,认识新事物,提出新问题,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
(一)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课外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精神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在各种课外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随之独立思考、刻苦钻研,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形成了智慧,这样有利于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培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助于青少年智力的充分发挥,他们从中得到各种探索的愿望与要求的满足,反过来又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课处活动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活动空间,而且把从课堂获得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使学生各种技能技巧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张扬学生的个性
课外活动是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有效途径。每个青少年思维发展的路径都是独特的,课堂教育,只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学生个性差异和爱好,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就会受到约束。课外活动可把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在一起,为他们提供一展才华和天赋的机会,把参与活动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充满乐趣的活动中接受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教育。
(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5
一、联系生活,发展语言智慧
鉴于拼音符号抽象枯燥的特点,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孩子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对于保护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是极为不利的。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即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理解。语言来源于生活,在拼音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地为儿童创设一种语言环境,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例如,在教“ai”这个音节时,我请一个孩子上台来和老师站在一块比身高,然后让学生把观察到的用一两句话说出来。孩子们有的说:“胡老师高,xx小朋友矮。”有的说:“胡老师比xx高,xx比胡老师矮。”甚至有一个孩子还用这样两句非常精彩的话来概括出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老师是a,我是i,高高矮矮在一起。”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发展孩子的语言智慧。
另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zhi”这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我请孩子们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告诉大家这个音节不能分开拼,只能整体认读。因为在教“zi”时,我就是采用故事的形式来带领他们学习的,因此,孩子们的兴趣很高,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被他们编了出来。有一个孩子这样讲道:“zh是妈妈,i是孩子,有一天妈妈带着孩子上街,可孩子不听话,到处乱跑,走丢了。最后在警察叔叔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妈妈,小i哭着对妈妈说,妈妈,我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听了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我惊异于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语言表达力。作为孩子,天生就喜欢听故事、讲故事,那么在我们低段教学中,何不利用这个特点作为我们设计教学环节的组织策略和依据,来促进学生语育智慧的发展和提高呢?
二、色彩记忆,发展视觉空间智慧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者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三、儿歌串连,发展音乐智慧
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例如。“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太阳出来红彤彤,公鸡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鹅,水中倒影eee。”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例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如,在教“i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他们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有个孩子站起来说,她要用儿歌来记:“天上一颗星,树上一只鹰,墙上一颗钉,地上一块冰。”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慧。
篇6
实行“扁平化管理”,最大化满足师生需求。成立校务委员会,其成员由幼儿园、小学部和中学部干部组成。学校重大事情交由校务委员充分讨论、集体决策,有效地实现了民主与集中的结合。所有校务委员会成员均承担相应年级的工作,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学校信息的通畅,迅速解决一线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工作科学决策提供保障。
由各学科教研组组长组成课程委员会,以“专业探究,提升课程领导力”为宗旨,制定了近三年的发展目标:第一年——课堂探索发展年;第二年——课堂特色发展年;第三年——课堂成果展示年。任务:加强课程的理论学习、专题学习、案例学习、同伴学习、专家学习、实践学习;学会诊断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围绕魅力课堂进行深度探索与实践,走进课堂、研讨课堂、提升课堂。
汇聚各方智慧,立体思考教育。在不断创新学校内部教育的同时,我校还汇聚了各方智慧,促使教职员工立体思考教育。2011年教师节,我校组织了“社会名家教育论坛”,汇聚各行各业的诸多名家,倾听社会呼声,从而让学校教职员工跳出教育看教育,从立体角度思考教育,并从中得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营造温馨校园文化,使教师产生归属感。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旨在尊师重教,增强教师的光荣感、使命感、责任感和归属感。学校工会成功组织了“齐聚一堂,共享幸福”全校教职工教师节欢聚活动,团结一心、创新发展;教育处、团委、小学部、幼儿园设计的系列尊师重教活动,让教师暖意融融、深感自豪;各班主任设计的年级、班级主题班会精彩纷呈,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每月工会组织的“幼小中教职员工”生日聚会,让每一位员工感受到了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加大宣传力度,激励师生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以师生发展需要为依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在办学中,我校不断根据师生的需求以及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创建温馨的校园文化,使师生快乐地投入到学校生活中。
近年来,学校加大对学生住宿条件的改善,宿舍内基本设施一应俱全,环境干净整洁、温馨舒适;完成了对学校食堂的改造,增加了630多个就餐位;总务处与音乐教师一起拜访了军乐团的专家,参观了军乐团的专业训练演出场所,邀请专业设计院的工程师精心设计、严格挑选了质优价廉的广播音响及监控设备,全力打造了一座专业、大气、美观、实用的艺术排练楼,为培养艺术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办出特色,创造辉煌。充分利用学校“幼小中十五年制”办学资源,开展“幼小中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研究”,让幼小中教师开展思维的有效碰撞,更好地汇聚集体智慧,激活了全校教师的内动力,提升了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学校凝聚力的增强。
篇7
关键词:教学智慧;教师;课堂教学
Abstract: Teaching tact means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a kind of ability with sensitive ,swift and correct judgments and actions when facing complicated teaching situations. Teaching tac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which can be pided into empirical teaching tact and creative teaching tact according to its degree of complex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tact has close relation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eaching arts, accumulation of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competence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teaching tact; teacher; classroom teaching
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二重性,长期以来,人们受“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影响,较为重视对教学科学性的研究,而对教学艺术性的研究显得不足。教学艺术性是教学人文性的反映,它一般表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之中,因此常常作为教师钻研的内容之一。事实上,随着教育研究中“人文主义”研究方法的兴起,对课堂中教学艺术的研究正在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课堂志”[1]这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主,对课堂教学智慧进行专门研究,力图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研究教学的艺术性。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在英文《韦氏大学词典》(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将智慧(tact)定义为“一种对言行的敏感,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关系或者避免触犯别人。”智慧常常和机智同义,是指一种全身心的、敏感的、审美的投入到做事中去而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智慧活动具有人际间性和规范性的特点,是活动者瞬间知道该怎么做,并与他人相处的临场能力和才艺。正如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那样“展现智慧的人似乎都具有在复杂而微妙的情境中迅速地、十分有把握地和恰当地行动的能力。”[3](165)可见,智慧是人在活动过程中,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智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虽然我们说智慧不是知识,也不是智商,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它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安身立命、直面人生、应对生活的一种最高境界的品质和状态。但智慧还是与人所在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体的智商、人生的阅历、能力的水平、知识程度等密切相关,尤其是智慧与教育的质量关系特殊,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做事时表现的智慧水平。“好的教育有利于人的智慧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条件有可能限制和压抑人的智慧的发展,只有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人。”[4]难怪一些教育家批评中世纪的教育时指出学校变成了屠宰青少年智慧的场所,也难怪今天一些人批评应试教育时指出,应试教育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一些知识,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宝贵的智慧。
什么是教育智慧呢?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是教育的实践语言──它是在教育时机行动的语言,是教师对教育情境的即刻的投入。教育智慧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能够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从情感上、从反应上,由衷地行动。当教师作为富有智慧的教育工作者时积极地、敏感地、反思性地与学生生活──搜寻恰当的语言或行动,教师也只能隐约地意识到自己行动。“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3](196)因为教育智慧是那种能使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细心的技能,而教育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学生在变,教师在变,教学的气氛在变,时间在变,所以教师在这种不断的变化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教师要时刻在意想不到的教育情境中表现出积极的状态,而这种积极的状态,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所以研究教师的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中研究教师的教学智慧。
什么是教学智慧呢?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5]理解教学智慧的内涵,需要分析它所强调的三个关键词:一是教学的“复杂性”,二是教学的“情境性”,三是教学的“实践性”。第一,教学智慧强调教学的复杂性就是在于说明教学智慧是必需的。“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6]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去遵循一些必然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从人文的角度解释与理解一些特殊现象,处理一些特殊的问题。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是因为教学智慧和教学的人文性相联系,强调对待个别、特殊的教学实践问题,是一种关于教学践行的知识,它和教学实践经验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学智慧大都是由突发事件、特殊情境和意外情况“逼”出来的,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必须符合一些教学活动的必然规律,同时教学活动又是一种艺术活动,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性,有些现象需要理解和解释。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即人们对教学现象及规律的能动的、系统的反握,并形成严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为基础的内容体系,反映的是教学的必然性。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这是要把教学智慧和教学技能区分开来,虽然教学技能和教学智慧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毕竟不是一回事,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关系:教学技能是一种通过训练就可以形成的较为简单的能力和技术,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其目的存在于自身之外,而教学智慧则不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是不可学习与传授的,而是将原则反省的普遍性和感觉的特殊性结合在一个特殊的教学情境中,其践行本身就是目的。
二、教学智慧的特点
有人把教学智慧比喻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7],意指教学智慧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同时反映了教学智慧的可观察性。是的,虽然教学智慧是偶发的,但它绝不是不能把握的,只要研究者身处教学智慧出现的特殊教学情境之中,就可以观察到教学智慧展示的整个过程,就可以用课堂研究中常用的课堂志的方法来再现教学智慧,将此情境、此智慧、此方法三者融为一体,以教育叙事的形式或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表达与解释这种似乎没有规律性的教学现象。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教学智慧的可把握性,我们还是通过一个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加以说明吧。
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专业支持小组的听课活动中,曾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所小学里,听过一年级的一节语文课,课文是儿童童话《蚂蚁与蝈蝈》。课文内容是“夏天,天气很热,一群蚂蚁在搬运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有的推,个个累得满头大汗。几只蝈蝈看见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他们躺在大树下,个个很得意。冬天到了,寒风呼呼地刮起来了,蚂蚁们正围在暖烘烘的家里吃着美味佳肴。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第二天,蚂蚁去看蝈蝈时,它们已经被饿死在家里了。”
当教师让学生扮演蚂蚁与蝈蝈时,扮演蝈蝈的五位学生在教师朗读到“蝈蝈被饿死在家里了”时,便躺在了讲台上。是啊,学生认为既然蝈蝈被饿死了,就不能再站着了,所以就用这种方式来表演。戴老师让躺在地上的“小蝈蝈们”站起来,而王小刚同学倒在地上不起来,教师问他为什么不起来时,他慢慢地站起来,并问老师他可以提一个问题吗,在戴老师的许可下,他问道:“老师,我觉得蝈蝈也挺可怜的,你想那么冷的天,又没有吃的,都快要饿死了、冻死了,它们需要蚂蚁来帮助,可蚂蚁呢?一点同情心都没有,我觉得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由于教师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所以一时不知该怎么办好?她站在讲台上,一会儿看看听课的人,一会儿看看学生,脸一阵红一阵白的,课堂气氛十分尴尬,这种情况持续了约20秒钟。20秒在平时可能是一个瞬间,大家都不会太在意,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挂在黑板上”时却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戴老师在这种情境下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同学们,大家讨论一下,王小刚同学说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到底有没有道理?”课堂里一下子像火山爆发了一样,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争论了起来,沉闷的课堂气氛顿时烟消云散,教师的不知所措也一下子找到了台阶。同学们的争论十分激烈,有的甚至为了蚂蚁是不是好东西的问题还吵了起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变得镇静起来,她一边在同学们中间走来走去,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观点,一过在着力思考这个问题如何在课堂中解决。当她发现学生对这一问题十分感兴趣,而且有许多话要说时,她的灵感再一次闪现,她把学生分成了两组,一组是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另一组是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然后组织两个小组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同学认为,蚂蚁没有给蝈蝈食物,是没有同情心的表现,因此它不是什么好东西。不同意王小刚同学观点的学生则认为,蚂蚁爱劳动,自己创造财富,是光荣的,蝈蝈懒惰,不爱劳动,还笑话别人,是可耻的。同学们还分别联系到自己与人相处时是否帮助别人、是否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在家里是否热爱劳动、在学校里是否打扫卫生等表达了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参与积极,问题讨论有一定的深度。正当教师组织学生试图从讨论中得出一定的结论的时候,下课的铃声响了,教师不得不带着某种遗憾离开了教室。
在课后的反思与评课活动中,先是戴老师本人对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步骤进行了说明,比较谦虚的她最后得出结论:这节课还是失败的。她说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没有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教案里写的内容没有讲完;第二,没有回答出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被“挂在黑板上”了;第三,课堂秩序混乱,没有组织好学生课堂中的讨论。因为参加评课的有当地教育局的领导、学校的领导、教研员、学校教师代表等,我认为有必要对这节课的定位和认识加以引导,所以我以“读懂老师”的角度,首先第一个发言来评这节课。我认为这节课并没有失败,相反,它的真实性、生成性、问题性表明它是一节十分成功的课,是一节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课。第一,从教学任务来看,似乎教师没有完成教案,但教案是预设的,而教学有许多不可预设性,即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课堂教学,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第二,从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看,这确实是一个出乎成人意料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准备的情况下,一时回答不上来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完全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戴老师就做得很好,她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来讨论,自己来解决,是教师教学智慧的表现,而且,这种智慧是连续表现的,即当学生对此问题有话可说时,戴老师就安排了小组辩论的形式,气氛热烈,学生发言积极,很好地完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说话训练任务。第三,课堂秩序问题要正确对待,不要以为秩序井然的课堂教学就是好的教学,有时,课堂里学生为某一问题争起来,吵起来,好像秩序有点乱,但这里面还是有规则的,说明学生投入到了学习内容的思考与表达之中,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进行组织与调节,秩序仍然是很好的。由于我发言的引导,当地教研员也就对这节课持肯定态度,并挖掘了许多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后来在我们离开广西时,戴老师来到我们住的宾馆,她说十分感谢我对她的课的评价,是我的评价拯救了她的教学生涯。我觉得奇怪,问她为什么这么讲呢?她说就在评完课的当天,学校教导主任就找她谈了,说他们(当地教研部门)认为这节课是失败的,是因为我评为成功的课,大家只好迎合着说,因为我们是教育部派来的专业支持专家。虽然是意料当中的事,但我听了还是不禁有点失落。戴老师说,为了感谢我,她送给我当地的一块奇石,那石头确实很漂亮,但因为太重,我把它留在了那个宾馆,但戴老师的真诚与谢意却永远记在心里,那块石头也同样永远地留在了我的心里。
在这节课例里,我们完整地再现了教师教学中教学智慧的形成与展现过程,并反映出了教学智慧的主要特点:第一,教学智慧的情境性。教师的教学智慧并不是一下子或很容易就能展示出来的,而是需要特定情境的激发,需要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需要教师以经验与技能为基础的创造。学生王小刚是因为睡在了冰冷的水泥地上扮演被饿死的蝈蝈,才有了需要蚂蚁来帮助的同情心,于是提出了“蚂蚁不是什么好东西”的观点。正是学生的怪问题为教师创造了一个需要展示教学智慧的“情境”。第二,教学智慧的复杂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不仅指教学智慧生成的情境对于教师的理解与把握来说是复杂的,而且还指教师养成教学智慧的过程与方法是复杂的。戴老师因为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准备,所以形成了不知所措的教学困境,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的思维定势便是自己应责无旁贷地去回答,因此当无法回答时,教师常常因自责而显得十分不安,并会陷入一种教学过程中断的窘迫状态。当戴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不知所措时,就需要走出自己思维的定势,需要一种教学智慧来艺术地解决这一问题。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经验将问题的“皮球”抛给了学生。这样不仅解决了自己难以回答问题的尴尬局面,而且还为进一步思考这一问题赢得了时间,还可以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对这一问题回答中的闪光点。在复杂的情境中生成智慧,在复杂的智慧中选择最为恰当与艺术的一种。第三,教学智慧的实践性。教学智慧是一种教学行动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方式。戴老师正是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被“逼”出了另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这一方法在她作了充分准备的教案材料中是没有的,而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不是一种预设的过程,而是一种生成的、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事实证明这种特定情境下的教学实践是较为成功的,正是在教学的实践中产生了教学智慧,教学智慧又在教学的实践中发挥了作用。
教师正常上课基本是按照预设的教案来执行的,一般比较顺利,其教学成功与否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而教学常常会遇到意外的情况,或者学生突然提出违背常理、常规和常情的问题,教师又缺乏足够的准备,或教师的知识库存与思维方法难以解决学生的此类问题,教师又不得不作出较迅速的、敏感的、正确的应对,以打破教学的僵局,才需要“急中生智”。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才能“急中生智”呢?首先是教师的态度问题很重要。教师在面临教学的困境时常常容易急躁,急躁的情绪会影响做事的质量,常常是简单化处理问题,这是在“急”的情境中难以“生智”的主要障碍。所以,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的怪问题、怪答案、怪动作、怪要求、怪事件等,教师不能产生急躁心理,不能简单化处理问题,而是要保持一种善意对待学生的心态,不受干扰、不带偏见,灵活机智地处理问题。其次是方法的问题。尽管教学机智是个体的行为能力体现,但在处理课堂教学的这些特殊问题时,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方法的,如马克斯·范梅南讲到的“机智表现为克制、机智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机智表现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机智表现为潜移默化、机智表现为对情境的自信、机智表现为临场的天赋”等,[3](197-209)又如陈桂生先生所讲的“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等。[8]对这些方法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处理类似的教学事件与问题,防止简单化或情绪化的做事方式。同时,教师要把加强自己教学理论的学习与反思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减少盲目性、随意性、片面性,增强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性、科学性、全面性,只有通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理论的作用下,面对特殊情境才能产生教学智慧。再次是教学智慧的养成问题。教师的教学智慧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类型,常常渗透在教学理论的运用和教学技能的掌握过程之中,只有智慧型的教师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教学的智慧,但由于传统教学背景下形成的教师的教学习惯与工作方式阻碍了教师和教学智慧的生成,再加上经典教学体系的束缚、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只注重规律性,轻视人文性与智慧性。所以,教师应在系统学习教学理论与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养成教学智慧的习惯。
三、教学智慧的类型及养成策略
从教学智慧的动因与情境来分析,教学智慧主要是由于出乎教师意料的情境而产生的,这一情况大都是由学生引起的。正是从这一教学智慧的生成因素出发,陈桂生先生把教学智慧分为如下类型:学生的怪问题、学生的怪答案、学生的怪动作、学生的怪要求、个别学生的差错或迟钝、教师的差错或疏忽、突发事件或情况等。教师如何应对课堂上发生的这些意外情况呢?陈桂生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转移话题、转移看问题的视角、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冷处理、让学生歪打正着、对学生的异常言论或动作进行化解、把尴尬事化作善意的笑谈、在发现疏忽或失误后脑筋急转弯等。[8][9]陈桂生教授所讲的教学智慧因为结合的都是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有关教育智慧的案例,其作者基本都是中小学教师,内容基本属于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的“怪问题”“怪动作”“怪要求”“怪表现”等引发的教师的“灵机一动”,显然是属于教学智慧的范畴。但是,我认为这只是教学智慧当中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教学智慧属于较简单的层次,是基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聪明机智的反应就可以掌握和展现的。这种教学智慧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这种学习首先必须立足于个体经验,外来的知识只有通过和个体的教学经验相结合的时候,才能内化,才能表现为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正如教学智慧研究的专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一位智慧的教育者认识到要跨过街道走过来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必须知道‘孩子此刻在哪儿’‘孩子是怎样观察事物的’,这个学生从他本身的角度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因而不能跨过街道走进学习的领域。教师应该站在孩子的身边,帮助孩子要认识跨越过去的地方,为孩子找有效的方式帮助孩子顺利走到另一边来,走到这个另外的世界中来。在这种行动中确实包含了educarer的意义,‘引入’到这个世界上来,一个增强了意识、提高了责任感和理解力、茁壮成长的世界中来。”[3](204)所以更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教师能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综合素质,是内化于教师自身信念、价值与方法之中的实践能力。教学智慧是教师对意想不到的情境进行崭新的、出乎意料的塑造,将教学活动中的所谓小得有意义,这样教学就可能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就有可能产生教学中的奇迹。富有智慧的教师更容易发现教学中的困难或学生表现的困难,更容易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及帮助学生培养兴趣,所以,高层次的教学智慧是复杂的,不仅仅是经验的产物,不仅仅是灵机的一动,而是立足于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与创造能力。正是基于上述理解,马克斯·范梅南所讲的教学智慧的类型就更加丰富和复杂一些,主要包括:为了创造一种积极的言语气氛而形成的言语调和智慧,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调和智慧,当眼睛和嘴巴相互矛盾时表现的眼睛调和智慧,身体和动作初次相遇时表现的动作调和智慧,营造一种专门的气氛来调和的气氛智慧,榜样加以调和的教学智慧,等等。这种理解比前面理解的类型之所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原因还在于,教学智慧不仅仅是被“逼”出来的,更主要的还在于积极主动地在教学过程中展示教师的教学智慧水平,这种展示常常伴随着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内容、技能等,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
面对复杂的教学智慧类型,教师如何养成自己较高层次的教学智慧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理解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内涵。教学活动是一种艺术活动,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随着人们对教学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前仅重视从教学科学性角度研究教学规律的做法有了一定的改观,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人文性、艺术性的把握。事实上,教学的二重性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在教师的身上有明显的反映的。以前我们培训教师重点放在对教学理论的学习方面,其实是理解与掌握人类已经成熟的教学规律性认识成果,现在教师培训中所谓的行动研究、校本研究、讲教师自己故事的叙事研究等都是加强教师对教学人文性方面的理解与体验。这种培训与教师的个人经验距离最近,最容易让教师接受。不过,要养成教师的教学智慧,恐怕顾此失彼的做法仍然是不可行的,教师培训中的系统理论学习与个人经验反思还应该很好地结合起来。第二,重视教师的实践缄默知识。英国思想家波兰尼在研究科学知识及其性质的过程中,提出了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并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10]默会知识是教师整个教育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智慧表现的基础。教师必须意识到教学生活中存在大量缄默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提高这种知识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即在教学缄默知识的积累中蕴藏教学智慧,在教学智慧的表现中积累缄默知识。第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师作为教学的角色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却是近几年来的事。这是作为专业人员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教师要成为自己从事的职业专家,教师不仅是要取得专门职业的资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研究教学工作,使自己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别人无法取代的专业人员。教师成为研究者,不仅使教师成为自觉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者,而且也使他们成为自己教学生活的反思者与教学经验的总结者,这样,教学智慧就自然而然地在教师的教学生活过程中孕育,而且随着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会主动积极地成为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志:回归教学生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4,(1):79—86.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50—58.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6]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2.
[7]黄伟,谢利民.教学机智:跳荡在教学情境中的燧火[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58—62.
[8]陈桂生.漫话“课堂智慧”[J].教育科学研究,2004.(10):59—60.
篇8
【关键词】 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良好的学习习惯
目前,农村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容乐观。无人监管儿童,留守儿童大量存在,再加上这几年来社会环境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了惰学情绪,而一部分在学习上没有人督促,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看到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为了给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身受用,我开始从自主学习的方法尝试,概括地说,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真正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而只有自主学习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呢?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预习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预习课文,是学生接触文本的第一步,上每个单元之前,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单元学习提示”,先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阅读要求,也就是明确学习目标,任何知识的学习,有了目标,学习起来就不再盲目。然后对本单元各课浏览一遍,了解每篇课文的课题、作者和大致内容,使学生对本单元内容有所感知。在学习每篇之前,我又让学生自主预习课文,并提出具体要求:查字典、词典,给文中生字词注音释义,并在文中相应的段落找出生字词,这有利于对词义的理解;查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简介;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资料,如时代背景、人物事件等,帮助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思考课后练习与研讨,了解每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让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探究。以上几点不作统一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意愿、兴趣,选择预习的内容、方法和侧重点。有的对作品原著感兴趣,就借来原著阅读。
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语文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好场所,是实施新课标的主阵地,是开启和展示学生智慧的核心场所,是学生表演的舞台,是其灵气与智慧飞扬的园地。教师应利用课堂阵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的太多。”对此,他大声疾呼:“老是先生讲,学生听,还得了吗!”所以,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我们应变“满堂灌”、“老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是分六步进行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明确任务;学生自读,整体感知;师生研读,释疑品析;精彩探究,激活思维;拓展迁移,读写结合。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目标,明确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自读感知,整体感悟,这是学生接触文本,获得第一印象的过程;师生研读,这是学生和文本进行心灵对话,获得审美感受的过程,也是激活思维提升智力的过程,是整个课堂的重中之重,我们尝试建立了学习小组,各组在前两个过程的基础上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能统一意见就可放过,而有疑问的,大家讨论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学生,教师一起解决,而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得到释放,随处可见智慧的火花,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得以发挥,在互相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都得到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学的轻松愉快,有所收获并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而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激活技能,提供技能运用的情境,这是智慧技能获得的主要过程。
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贯穿两条线索,学生的“学”——感受、质疑、研读、讨论、联想、感受等;教师的“教”——引导、求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整个课堂,围绕学生提出的一个个问题研讨,从而把学生的阅读引向作品的深处,也引向学生心灵的深处。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们掌握了“六步”“二线”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学会”为“我会学”,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带动和引导。本学期,我在班级开展了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人类文化的优秀文本——文学名著,与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展开对话,促进批判性思考,获得审美体验,最终达到身心和谐发展。
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出现的经典作品,根据八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认知能力,向学生推荐了许多中外名著,要求每个学生找两本以上名著,在班上交换阅读,并规定每学期至少读1-2部文学名著,名著内容由自己选择。
篇9
一、选好主题,明确教研目标
新课改倡导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是局限于一般教材、教法的研究,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研究怎样改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问题不在于大,而在于小、深、实。
例如,在上学期听课中,学校教学干部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于是,学校组织兼职教师座谈会,了解大家在实施这门课程中的主要困惑,然后,根据教师们的需求,围绕“活动教学设计”这一专题开展了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这样“自下而上” 的研究主题,极大地激发了教师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反思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实践智慧,并与外界互动生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积极对话和转化。
二、让教师成为研究主体,形成教研合力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如果活动中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没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民主讨论、自由交流和智慧碰撞,就没有相互沟通、理解、启迪,校本教研活动就缺乏互动性。在活动中,组织者要善于启发教师个人思考、小组合作研究,人人有序有效地在规定时间里发言,运用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智慧碰撞等形式,调动教师全程积极参与活动,感受合作研究的乐趣和收获。
例如,有一次,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各组教师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应该关注学生活动结果;有的认为,应该关注学生在实践中的困难和获取的主要生活经验;还有的认为,应该关注本节课目标是否得到有效落实。教师们针对各组提出的不同观点展开激烈讨论,最终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课不仅关注学生实践后的收获,更要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成功与失败两方面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落脚点。在大家的智慧碰撞下,形成教研合力,达成教育共识,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整合学科教学经验,多途径开发校本教研资源
校本教研不仅是一种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也是一种经验的理论提升过程。教育经验是教师专业发展最有价值的资源。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教的学科、经历、经验,这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最方便、最独特、最新鲜的资源。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学校将各科教师整合在一起,注意开发各学科教师资源,变个人智慧为群体智慧,变个人成长为集体成长,实现多学科教师资源整合。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活,思维能力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组合这种方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进行学习,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才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学手段活起来是课堂教学活起来的催化剂。
一、多媒体让教师变“活”
虽然多媒体课件制作时比较费力,但一旦制作完成后,修改方便,可以反复使用,真正让教师告别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历史,并且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和上课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活”时间和精力从事其他教学和科研活动。教师上课只要轻击鼠标,原来要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就立即出现,节省了写板书、擦黑板的时间和精力,又没有粉笔灰的污染。
生物教学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带网络功能的多媒体计算机引入生物课堂,将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作用。
二、多媒体使教学内容变“活”
生物学教学非常注重直观,而多媒体技术集动画、图像、音乐等媒体于一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直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化微观为宏观。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够观察到一些生物学现象。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试验,是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够观察到的,一般中学没有这种条件,但使用多媒体系统来进行模拟,可以很清楚地说明浸染细菌的过程,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提高教学效率。
化快速为慢速。一些生物学现象是非常快速的,学生不容易观察。这时,采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就能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可使图像化快速为慢速,甚至可以暂停下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同样能够化慢为快,把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生物学过程在几分钟内播放出来,如花的开放过程等。
化抽象为形象。自然学科中的很多规律是抽象的,但往往是学习重点和难点所在。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实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三、生物图片使生物变“活”
利用网络、光碟、VCD中的图片,并加上文字说明,使图片与文字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制成的多媒体课件实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直观效果。例如: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课件,采用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配以文字说明,能够让学生认识多种动植物。有些学生自己有电脑,还可以拷贝,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
四、精彩的教学语言让课堂“活”起来
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主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教学语言活起来是课堂活起来的核心。教学语言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保证,因此生物学教师要增强教学语言的力度和魅力:第一,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第二,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内容深刻、形象具体、通俗易懂;第三,教学语言要激情风趣,变化多样,抑扬顿挫,有节奏、技巧和感染力,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五、精心质疑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全过程,重视求异、质疑和辩证的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内容中的趣味因素、智力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质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问才能点燃学习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究的热情,这样课堂会很快“活”起来。否则,教师平铺直叙,讲得头头是道,但学生不动脑筋,不去思索,无动于衷,课堂怎么会“活”起来。
当然,教师要善于质疑,因为不同的疑问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答案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有一定的深度和思考性。例如:讲种子休眠时提问,西红柿种子播种前为什么要清洗?讲根的结构时提问,树木移植时为什么根要带土?把生产生活实际知识引入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动脑。
新课程环境下的现代课堂更多地应该关注学生,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关注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要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和水平。但在整合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的信息素养跟不上,不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搜集、管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要开展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也就无法实现。所以,我们也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巨大的变化,使我们的生物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