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法

篇1

由国际卫生组织灾难传染病学研究中心(CRED)和联合国国际减灾策略中心(ISDR)等共同的年度报告显示,从2000年到2007年,自然灾害的数量以每年8.4%的速度递增,主要是洪水、风暴等和气候相关的灾害的增加。国际红十字会气候中心的首席气候专家Maarten van Aalst也报告了同样的观测结果:1987到1997十年间,全球每年发生的自然灾难大约200起,进入21世纪,这个数字已然翻倍。

气候灾害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对发达国家的影响。气候灾害对发达国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往往是摧毁当地居民的基本生计。亚洲一直是受自然灾害(特别是由气候原因造成的自然灾害)打击最大的地区,2007年37%的自然灾害发生在亚洲(主要和强季风影响有关),经济损失占全球的46%,而受灾人口高达90%。亚洲的孟加拉国、印度和中国更居受灾人口、灾难死亡人数的前三位。

中国面临气候灾害加剧的挑战

而最近五十多年问,特别是最近十年间,中国经历的气候灾害的强度和频率也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大部分陆地区域强降水发生频率升高;某些极端事件如热昼、热夜、热浪更为频繁;更大范围地区发生强度更强、持续更长的干旱;热带气旋(台风和飓风)强度增大。

仅在2007年一年,我国就发生了众多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气候灾害。2007年的夏天,我国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山东、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则遭遇了罕见的暴雨,个别地区的降雨强度超过了百年一遇,甚至二百年一遇。2008年初,中国南方18省区遭受了大面积冰雪灾害,2008年夏天南方各省又都经历了洪水、台风等众多气候灾害,“XX年不遇”的字样屡见报端。

作为世界上受自然灾害特别是气候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候灾害每年带给中国的损失是巨大的。根据国务院2009年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国70%以上的城市、7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2009年初,中国北方八个省份遭遇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干旱,近400万人吃水困难,河北、甘肃等十二省区出现三十年一遇的罕见干旱,特旱区达五十年一遇,1.43亿亩小麦受旱。

由于海陆温差形成的东亚季风偏弱,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以来引发了中国境内一系列大范围旱涝等重大气候灾害,包括1976年以后华北的持续干旱、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百年不遇的酷暑干旱和2007年淮河流域的洪水。仅2008年1、2月份波及中国南方20个省区的严重雪灾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516.5亿元,相当于2008年一季度全国GDP(61490.6亿元)的2.47%(胡鞍钢《汶川地震灾害评估及灾区重建的报告》)。世界气象组织专家认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拉尼娜现象(海表温度异常偏冷,是厄尔尼诺之后的矫枉过正现象)和大气环流异常联手,是造成2008年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雪灾的主要原因。

进入2010年,中国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更是出现历史罕见的持续干旱,值得我们警惕。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气候灾害中的参与状况

在气候灾害面前最脆弱的人,是那些居住在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区域、生计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气候、本身欠缺资源和应对能力的人。世界范围内,生活在沿海地区或低海拔岛国、河流三角洲、城市贫民窟和旱灾频发地区的人更易面对气候灾害的考验。在中国,贫困地区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两者在地理分布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与国际扶贫组织乐施会2009年6月17日在北京共同《气候变化与贫困――中国案例研究》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贫困地区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95%的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

作为人类脆弱性和气候变化影响交锋的最前沿,气候灾害正成为国内外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士,尤其是公民社会组织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之一。但遗憾的是,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在气候灾害领域的工作实践,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由于政策和国情等原因,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国际上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民问组织的数量、规模和财力都十分有限,很多民间组织还处于接受外来“输血”的状态。而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不论在研究上还是实践上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这让很多国内的民间组织常常感到无处下手,力不从心。

其次,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着众多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和民生问题,相对而言,气候变化问题引起关注的程度还比较轻,时间也比较短,很多民间组织还没有将其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即便是国内的环保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并没有将气候变化列入其主要的工作内容,即使有的环保机构参与了气候变化工作,往往也专注于相对容易操作的倡导和宣传等方面,很少触及气候灾害这样具体的基层实践工作。

再次,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很难在一个区域内解决,而公民社会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在一个区域内采取行动并不能立刻产生显著的效果,这也使很多国内的公民社会组织缺乏从事相关行动的动力和目标。

而且,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造成的后果相当复杂多样,而公民社会组织往往集中在某个领域开展工作(环保、扶贫等),这也增加了公民社会组织介入气候变化议题的难度。

最近几年,随着中外公民社会组织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包括国外民间组织在华的分支机构)也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这个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尝试了一些联合行动,但是在气候灾害救助方面的参与还是不足。

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气候灾害救助的可行性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的国家,应对这些气候灾害的措施却往往属于传统“救灾”的范畴,而在中国的国情下,政府一直被认为是救灾的主力,而相对而言,中国政府也确实在救灾方面做得比较迅速、有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社会组织就应该将气候灾害救助的工作完全交给政府,政府在救灾方面固然是主力,但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灾害正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常态化,而政府的救灾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在中国现行的救灾体制下,防灾与救灾还是相对脱离的,分别由民政部、农业部、商业部等多个部门分头管理,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从整体上将防灾、救灾、灾后重建进行整合。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未来气候灾害的发生将越来越频繁,我国当前的这种救灾防灾体制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气候变化的本质就是它与人类生产生活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的问题上,中国的救灾体系也有必要尝试打破以前的领域划分,进行整体综合的规划。而中国的公民社会组织则应该发挥自己扎根本土的特点,在社区综合灾害管理方面进行先验性的探索,推动中国灾害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完善。

实际上,国际上已经有相关的经验。如孟加拉的很多民间组织就从事了很多构建社区灾害管理体系的工作,进行社区灾害管理的分析研究,并参与政府灾害管理机构的工作。在这些基础上,孟加拉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组织合作,从国家到各村级都建立了有效、系统的紧急备灾机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最近的几次严重的飓风灾害中,伤亡和损失都比以往大大减少。在国内,也有一些民间组织开始始尝试社区层而的灾害管理工作,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本土民间组织绿色流域开展的流域管理,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其次,在突发的灾害面前,政府的首要责任和工作往往是确保主要大城市安全、交通干线畅通,媒体的关注焦点也放在这些方面,而对于弱势群体和地区往往缺乏足够的关注。这在2008年雪灾中表现得尤其明显,而这正是公民社会组织发挥自己作用的地方。而原来就在弱势群体和地区开展工作的民问组织也应该联系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给各自所在社区带来的影响,将社区发展和扶贫与气候变化状况相结合,做好气候适应和灾害救助工作。

虽然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形势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对于气候灾害,人们往往依据以往的经验和制度惯性将之视为偶发事件,对其应对策略也往往纳入救灾的工作范畴,具有临时性和一次性的特点,缺乏可持续性和长期性,没有融人日常气候应对计划。实际上,不管是政府还是公民社会组织都不应该把气候灾害当作偶发事件或者额外的负担,而应将其作为更有效地减少贫困、促进发展、提升项目实力的机会,对于从事社会发展和扶贫工作的公民社会组织,应该将气候变化和气候灾害产生的影响纳入日常的工作,而不是将气候灾害作为突发事件来应对。

篇2

Vivienne Westwood:我确实来过上海,但是说实话,对于上一次的行程我都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我记得那一次我去参观了上海博物馆。那时上海博物馆刚刚落成,里面的展品美极了。这一次,我又重新造访了上海博物馆,那里精美绝伦的中国画和瓷器让我印象深刻。

FAMOUS:请问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

Vivienne Westwood:我每件衣服,都有一个“故事”在里面。通过我的设计,我想告诉别人我所关注的事。我最早注重人权,现在则更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最近四年来,我的设计都在提醒受众关注全球气候的变化。这20年来,我的丈夫Andreas一直和我一起进行设计方面的工作。他很注重衣服的细节,以及衣服最终呈现出来的精致效果。另外,我认为,中国应该在全世界范围内成为环境保护、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领头羊。

FAMOUS:你和很多不同领域品牌合作过,从Mellisa鞋到为芝华士最新的酒瓶设计。能和我们说一下您手头正在进行的其他项目吗?

Vivienne Westwood:最近我在做一个叫做“清凉地球”的项目,这是一个有关拯救世界上现存三大重点雨林的环保项目。你要知道,失去雨林,就等于失去地球。具体措施包括鼓励秘鲁雨林地区的原住民女性制造手工艺品,比如项链,出售所得用来保护雨林。而在保护雨林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手工工艺。

FAMOUS:为了环保,您还愿意做些什么?

Vivienne Westwood:如果可能的话,我想做档电视节目,围绕“热带雨林”的话题,以谈话的形式,由专家和大众来对话,我来亲自主持,节目的主要宗旨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管最后这个解决方法是否可行。这是很有必要的尝试,不过我还没考虑好。无论如何,你得了解你所居住的世界,才能与世界和平相处。

FAMOUS:您从事时尚行业已经超过40年。您认为时尚的发展是不是已经过了它的“黄金年代”?

Vivienne Westwood:是的。我认为最原始的、用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可惜的是,现在的社会工业化程度太高。人们盲目追求“数量”而不是“质量”。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买太多的衣服,而应该选择质量好的衣服。质量好的衣服,你只要买几件就可以了。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便宜而去买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

FAMOUS:您热爱艺术。那么,您认为时尚产业也是一门艺术吗?

Vivienne Westwood:我不知道,也许是的。不过时尚产业更像是一门“应用艺术”。有些衣服摆在博物馆里看上去确实很美,但是你能想象如果现代人穿上它们的样子吗?我是说,如果伊利莎白女王一世穿着她那时的衣服出现在现代社会,大家一定会觉得她是从另一个星球上来的人。

篇3

一、碳排放会计定义及相关内容

(一)碳排放会计定义 碳排放主要是温室气体中碳化气体(61%)的排放,这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在碳排放会计没有正式提出之前,其相关的概念,如排污权、碳汇、CDM等已有学者进行研究。

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但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碳排放会计进行定义。Tristram O.West,Gregg Marland(2002)对与碳排放会计密切联系的净碳通量(net carbon flux)会计进行说明,指出认清“净碳通量是指源头排放和汇清除(emissions by sources and removals by sinks)”是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净碳通量会计的重要一步。Climate Change Information Center(2003)通过说明CDM,对碳排放会计进行了定义,认为碳排放会计是通过源头和汇清除的方式,由碳会计记录、总结和报告碳排放量的过程。这些定义只就碳排放本身独立而言,还未形成系统的概念。Janek Ratnaunga,Stewart Jones(2008)提出了碳排放会计的体系概念:“一般将碳排放会计和碳固会计合称为碳会计,把碳会计作为一个企业实施碳排放管理的体系,即碳会计体系”,认为碳排放会计是构成碳会计体系的一部分。该研究不仅指明了碳会计体系研究对碳排放会计研究的有利之处,而且对构建碳会计规范给出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与IPCC原则相协调的碳信用的会计规范;二是在温室气体协定书内(GHG Protoc01)对CO2排放分别进行计量和报告的相关会计问题,成为目前研究碳排放会计问题最具系统、全面的文献,也可作为我国学者初始研究碳排放会计问题的参考,如周志方、肖序(2009)对Stewart Jones(2008)的总结,以及Liu Qiang(2009)对中国碳会计发展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基于“只有在分清排放源的基础上,实施碳排放会计才是有用”的论断。可以看出,学者们一致强调碳排放其排放源头的重要性,这是碳排放会计客体研究的重点。综合而论,笔者将碳排放会计定义为:碳排放会计是以碳排放量作为客体对其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用以传递企业碳排放过程和减排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

另外,由于缺少对碳排放会计的权威界定,导致目前一些研究将碳排放会计与碳会计概念混淆。碳排放会计与碳会计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碳排放会计侧重于对碳排放所引起的会计内容,包括碳排放的分类、碳排放存货、碳排放计量、碳排放报告等。而碳会计其范围更广,除了碳排放会计的内容外,还包括碳固,以及一些涉及到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碳问题,如碳信用等。

(二)碳排教会计目的及实施步骤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实施碳排放会计,都需要有一个目标作为指引,激励全员为减排管理而努力。CCIC(2003)对企业实行碳排放会计提出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建立有效战略管理GHG排放提供信息的需要;二是为企业参与到GHG交易市场做好相应准备的需要;三是企业服从政府在碳减排方面的相应管理。此外职业界的呼声也很高,ACCA(2009)政策执行总监罗杰·亚当斯基于对未来碳排放会计和报告准则的期望,指出建立碳排放会计准则可以让投资者、股东、员工和其他相关各方更容易地进行碳排放和温室气体测量,以了解企业经营表现。可见,企业碳排放会计的目的不仅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要履行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在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实行碳排放会计,承担对气候变化、温室气体减排进行有效管理的责任,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减排信息的需求。

现有文献主要从企业排放目标设定、边界划分、排放量计算、排放记录和报告的真实与公允性这四个方面予以阐述。其中最权威、最系统的实施步骤指南是2004年WBCSD&WRI联合的《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修订版)》。这份指南就GHG存货的核算和报告进行详细阐述,概括为五步:识别边界;识别所覆盖的排放源;选择一个碳排放计算的方法;收集活动数据并选择排放系数;应用计算工具估计排放量。对此指南规范划分了GHG排放的范围:直接GHG排放;电力间接GHG排放;其他间接GHG排放的划分。在计算企业GHG排放方面,指南将GHG排放予以量化,即GHG=A×EF,其中A指活动数据(activity data),EF指排放系数(emission factor)。该公式简化了碳排放定量的研究困难,但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即公式的构成因子如何确定、确定的标准、数据的来源等。这些都可能存在主观估计的偏差,而指南中并没有给出说明。但不可否认的是,指南的颁布为目前企业GHG排放会计(主要是碳排放会计)提供了实务依据,如澳大利亚Carbon reduction institute、Gary Otte(2008)、Jolin Warren(2008)等的论述,其中Jolin Warren通过对苏格兰碳会计指南的收集、总结,不仅提出借鉴GHG协议的企业碳排放会计实施步骤而且强调全员为企业碳排放会计实施服务的必要性,指出只有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经营目标向低碳经营转变,碳排放会计才能真正落实到企业中。

二、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问题

(一)不确定性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很早就对会计的不确定性,进行研究。奈特(1927)、科斯(1937)和哈耶克(1945)一致认为不确定性对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大影响性。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1965)提出会计不确定性的两个主要来源:一是与会计信息在未来持续存在的实体有关的不确定性;二是由会计在计量未来不确定事项时产生的估计不确定性。我国学者林长泉(1997)、李学峰(1998)、林斌(2000)、陈红,周映群(2004)、田建芳,丁君风(2005)等,对不确定性定义、分类,不同学科下不确定性表现,以及会计信息稳健性、会计假设与不确定性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承认会计的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同时将不确定性归纳为概率事件和非概率事件。他们的研究立足于传统财务会计,对会计信息系统内外部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但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兴会计分支——环境会计逐渐发展,其会计客体上的不确定性日益突出,碳排放会计作为环境会计中的一个新领域,将这一不确定性表现为当前碳排放对未来影响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可以说具有双重性:一是会计学科自身的不确定性,即会计程序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由会计估计、判断带来的不确定性;二是来自于会计对象(客体),即不确定性经济事项(碳排放本身)导致的不确定性。

(二)碳排放会计不确定性的研究现状 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核心特征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碳排放会计核算和报告的基础。但由于碳排放检测技术、标准的研究滞后,目前,碳排放会计还无法全面实施,WRl2009年的报告指出:如今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0%采纳了温室气体协议下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所要求进行的GHG存货(主要是碳排放)核算、管理和报告。然而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主要还是因碳排放自身的不确定性所致。且目前的研究也以机构、组织为主。

加拿大环境咨询公司(2001)以林木业碳排放的管理为例,将碳排放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并量化不确定性所导致的企业碳排量差量,包括对基年的碳排放量和项目碳排放量比较分析,研究不确定性影响下,这两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企业利润。同时对木制品企业可能存在的9种参数依据不确定性类型划分,依次进行不确定性敏感测试,判别不同参数的不确定性敏感程度,为管理不确定性提供参考。Richard Clarkson and Kathryn Deyes(DEFRA,2002)从估计碳排放社会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不确定性,认为不确定性是由于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和边际成本法所致;并将不确定性分为两大类: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与经济价值相关的不确定性。另外,WBCSD&WRI(2004)在其联合的《温室气体协定书——企业会计和报告准则》中提供了企业GHG排放(主要是碳排放)数据的计量、估计中不确定性解决的工具,将GHG排放存货的不确定性分为两类: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估计的不确定性,其中估计的不确定性包括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参数的不确定性,通过原则导向提供了各类不确定性相对应的解决方法。转贴于

与此同时,政府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俄罗斯政府联合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2004)通过使用完全碳会计(FCA)计算1988~1992年俄罗斯陆地的碳通量,指出基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会计方法比纯粹的自上而下会计方法更能缩小碳排放存货估计的不确定性。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的报告一技术摘要(2007)在阐述决策、风险和不确定性三者关系时,以一致性程度和证据量(独立来源的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对不确定性进行定性定义。虽然目前碳排放会计的不确定性研究还处在定性分析的阶段,但是仍有进步,如发现明确排放源头以及不确定性根源是不确定性解决的依据,故Jan Bebbington and Carlos Larrinaga-Gonza'Lez(2008)对气候变化的内在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时,指出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是温室气体本身的独一无二性所导致的,组织很难将其处理但可以通过“风险窗口”致力于不同利益相关者。同时指出研究者要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碳会计与会计责任共同研究的方法以及与碳账户设立相协调的规范研究来进行。Gregg Marland等(2009)在结合碳排放自身的不确定性与人为估计的主观偏差引起的不确定性基础上,认为不确定性在于对碳排放的估计,其中不确定性来源有两方面:排放形式的动态性以及全球排放影响的巨大、扩张性导致的不确定性;理解、估计全球碳排放、碳循环所需排放数据的数量不确定。此外,Gray(2002)、IPCC Good Practice Guidelines、Stem(2006)、周志方,肖序(2009)等也就碳排放不确定性产生的源头进行说明与分类,以便于披露碳排放不确定的信息,包括有益于不确定性的表内、表外披露,有助于不确定性在报告中的要素披露以及披露方式。综合而言,这些研究都还处在定性分析阶段,且更多地侧重于不确定性基础概念的辨析,而没有涉及如何解决碳排放的量化。这是目前碳排放会计研究的难点。

三、碳排放会计报告与鉴证问题及评析

(一)碳排放会计报告与鉴证问题 目前关于碳排放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排放披露的信息质量要求、报告准则和审计、鉴证准则的标准化问题等方面的建议。

WBCSD&WRI(2004)指南提出了碳排放报告的五个信息质量要求: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准确性。并指出由计量、估计或计算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需要减少到切实可行的范畴内,但对于什么程度是“切实可行”的,指南中并没有说明。英国Aldersgate Group(2007)在对英国企业进行碳排放披露动因(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缺乏对碳排放披露的清晰定义和相关协议,特别是一致和可比的披露框架的缺失,影响了企业碳排放披露的发展。在这方面,报告列举了英国具体5项缺失的披露框架内容。为此,Aldersgate Group认为政府在促进企业碳披露方面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努力:标准化的披露准则、所有部门均使用的披露准则、政府的披露榜样、各机构在计划制定安排时对碳排放交易财务重要性的考虑等,体现了最早低碳发展的英国对规范化碳排放会计信息的努力。AnsKolk,DavidLevy and JonatanPinkse(2008)以碳披露计划(CDP)为例,从制度方面,阐述温室气体会计报告体系的发展,对CDP制度建立、披露所采用的方法和数据、投资者压力、碳披露报告通约以及碳会计通约进行详细说明,指出由于缺少披露的类型、排放数据以及可靠性检查(第三方鉴证),碳披露仍然存在争议、受到质疑,从而很难对已报告的排放进行检验,更不要说企业自身的实际排放效果。因此,碳披露体系存在的不足间接影响到信息的使用效果,即有用性。此外ProfRoger Simnett,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Australia(2008)、CBI on climate changes(2008)、RachelJackson(ACCA,2009)、《ACCA&GRI联合报告——重要行业:面对气候变化报告的挑战》(2009)等都提出颁布全世界适用的碳排放报告标准化指南及第三方认证准则的迫切需求,以助于所披露信息的可比、一致,并将其通过立法化的方式得以实施。转贴于

篇4

关键词:国际视野;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8)-07-0031-02

生态安全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只能依靠国际社会全体成员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此目的。保护生态安全是每一个国家的权利也是其应尽的义务,由于全球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全球生态保护义务的公平分担,要求国际社会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国际合作机制。推动我国与国际间的生态安全合作,政府部门在这其中必须发挥更大的功效并提升其管理绩效。

一、国际视野下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

根据生态安全的内涵。国际视野下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必须建立在国际法原则和规则基础之上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借鉴在世界范围内以强制性手段和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的合作机制。

1.生态安全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主要是协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协调与生态安全相关的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要以《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中的有关规定为宗旨,在各种国际环境条约和协定中兼顾各国的利益,同时保证对发展中国家的额外财政援助,照顾到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生态安全相关责任分配方面。要平等落实到各个国家或地区,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有区别责任。

2.生态安全资源共享机制

资源是生态安全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各国除了位于本国领土(包括领陆、内水、领海、领空)之外,还有主要分布于海洋、南极洲和外层空间的共同的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必须赋予其“人类共同遗产”或“人类共同财富”的地位,要求通过承认各国对它们享有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国际合作对他们进行保护,这也是对生态安全加以保护的重要内容。例如,在海洋资源方面,联合国于1969年2月设立了联合国和平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床洋底委员会(简称联合国海底委员会),1982年底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3.国际环境责任承担与争端解决机制

在国际生态责任承担方面,坚持损害环境者付费原则和预防原则,并对国家赋予一定的保护环境的义务,违反这些义务则要承担一定的国际法律责任,如停止不法行为、赔偿、恢复原状、补偿、赔礼道歉、保证不重犯等,甚至可以把保护环境的义务与经济贸易权利相挂钩,采取贸易制裁等经济惩罚措施;在环境争端解决方面,应该在坚持和平解决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除了谈判、协商、调停和调解,还必须重视国际仲裁、国际环境诉讼等司法解决方法。

4.国际区域环境合作机制

在共同的全球利益之下,较为成熟的区域性组织可以说在环保利益上更具可协调性和自身的向心性。并已成为国际环境合作的一种途径。例如,我们可以借鉴欧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1992年末由欧共体委员会制定的《第五个环境政策及行动纲领》反映了环境保护政策一体化已经提到了欧洲联盟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纲领》立足于“促进发展和预防为主”的原则,旨在探索改变有害环境的倾向和行为。“以使后代免受环境之害”。

二、国际视野下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

中国生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经济发展等内部因素,又有复杂的国际因素。在这里主要分析下国际视野下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建设面临的问题。

1.国际社会缺乏统一的事务组织协调政府合作

国际社会缺乏统一的事务组织使得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也使得国际社会无法执行统一的环境政策。目前,中国还面临着发展甚至生存危机。它高度关注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关注的力度不够,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片面追求GDP发展。中国需要获得来至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帮助。由于在国家之上不存在任何中央权威。任何国家都只能根据该国的自身利益来制定环境政策,无法由统一权威或统一的事务组织来执行统一的环境政策。因此对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虽然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有共同的利益。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在各国的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不一样,导致了各国的环境政策不尽相同。难以统一执行政策,难以落实。《全球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发达国家政府对生态污染转嫁控制不严

从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迅猛发展,其产业结构迅速升级,能耗小、污染小、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标准,使得很多企业利润下降。为了维持其利润最大化。这些企业产生了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将一些对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强烈动机。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或者尚未出现比较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对其认识不足,环境立法缺乏,或者制定的环境标准很宽松,为了发展经济,它们也迫切希望得到它们所稀缺而发达国家比较充足的资本。这样,主观的动机与有利的客观环境相结合。使发达国家很容易将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造成这些国家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这其中,跨国公司起了急先锋的作用,因为“跨国公司的活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核心”。

3.传统国际法的局限削弱了政府对生态安全合作重要性的认识

在国际法层面,生态安全受到的重视程度还不够,传统国际法理论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问题一直制约着生态安全的国际保护,不健全的国家责任制度使得对生态安全的保护很不周全。一方面。由西方大国支配的国际经济组织以“让渡”的名义对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干涉越来越常见。另一方面,“保护”、拒绝干涉又常常成为阻碍各国为环境合作提供所需信息和资源的理由。其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关系的紧张导致国际环境合作阻碍重重。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围绕各自的国家利益展开激烈斗争。

三、国际视野下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建设的对策思路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益,这就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在国际生态安全政府层面合作机制建设中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应积极推行和平与发展的环境外交政策

双边环境外交应成为中国环境外交的重点。截至2006年,中国先后与42个国家签署了双边环境保护合作协议或

谅解备忘录,初步建立起覆盖五大洲的双边环境合作框架。我国的双边环境外交以周边邻国为重点,同时与发达国家保持密切的环境合作。

大力开展了区域性和多边环境外交。区域性环境外交已构成中国环境外交中重要的一环。中国重要的多边环境外交活动包括:围绕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国政府积极参加了全部四次实质性筹备会议,提出设立“绿色基金”第一系列建议,并派出大型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2.政府应积极参加有关生态安全的谈判与活动

环境外交中维护国家权益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积极参与国际环境立法。我国应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积极参与加强生态立法和督促执行生态立法的行动。通过参与国际环境法规则的制定,使其最大限度地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政策。

出于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和切实履行国际环境立法和相关决议的制定。截至2005年,中国已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50多项涉及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并积极履行这些条约规定的义务。同时应充分利用我们所参与制定的相关法律和决议,根据《联合国》和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有关环境问题的决议,以及《世界大自然》、《里约宣言》等现行的环境保护公约,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国家”、“不损害他国环境”、“共同但有区别”以及“损害预防”等国际环境法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现在和将来有关环境问题的讨论、谈判以及法律文件的起草和制定。

在维护自身环境利益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中国在周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推动环境工作发展。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等国际会议,并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重要国际环境公约的起草和通过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我国鲜明的提出“这是无视发达国家的排放”是“奢侈性排放”,而发展中国家的排放是“生存性排放”的基本事实,是“不公平、不现实的”,从而在《公约》中明确了南北双方的责任是“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

篇5

投资家罗杰斯在最近的采访中劝年轻人更多的投身到农业中。这或许不是玩笑。根据Industry Analytics公布的数据,2012年共有1亿美元被投向农业技术创业公司,比上一年增长150%。投资参与者包括Andreessen Horowitz和Khosla Ventures等初涉农业技术投资的重量级硅谷风险投资机构。不过,以色列医疗与农业技术创业孵化器Trendlines Group创始人、联合首席执行官 Steve Rhodes在接受《第一财经周刊》采访时表示,农业技术投资的高速增长源自全球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当然,这背后也充满了变革和发展的机遇。罗杰斯相信随着更多投资的加入,以及政府在监管和基础科研上的支持,新兴创业公司将改变农业市场完全被巨头所控制的局面,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多创新技术。

C: 目前农业技术的投资趋势是怎样的?

R: 今年5月我在美国参加一个投资会议,不少大型风险投资机构也已经开始投资农业。每天有10亿人饿着肚子入睡,此外水资源匮乏、可用耕地不足和气候变化也为农业带来很大挑战。这些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只有通过技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问题越大,机遇也就越大。投资巨头开始注意到农业方面的机遇也就不奇怪了。我相信我们正处于农业投资和农业创新爆发的边缘。到今天为止,农业技术基本上完全由非常大的公司所把持。未来这些大公司仍将主导市场,但随着投资者对农业技术机遇的认知加强,我们会在这个领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

C: 政府在农业技术创业趋势里扮演了多大的作用?

R: 农业领域的监管非常严密,而且很多时候必须先经过基础科研才能开发出商业产品。因此政府在农业创业领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监管,还要支持基础研究。比如以色列目前有超过200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农业技术,其中最大的一家研究机构名叫农业研究组织,由以色列农业部资助,它在研发顶尖农业技术方面享有盛誉。政府在以色列农业技术创业公司的成长中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以色列政府理解早期创业公司的风险很大,私营资本很多时候不愿冒险。因此政府会通过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私营资本承担风险。政府已为我们孵化的每一家创业公司提供60%的种子资金,也就是60万美元,并且不占任何股份。

C: 农业技术公司有什么特殊之处?

R: 农业技术的测试往往有更长的周期,因为有季节的束缚。换作医疗设备公司,随时都寻找医院进行测试。但农业技术公司,或许只能在春天测试新技术,拿到测试结果之后有时甚至要等到下一年春天才能进行下一步测试。这是农业技术非常不同的地方。当然,还有很多工作必须在户外、田间完成。以色列的很多农业技术创业者本身就是农民。这些人受过大学教育,能够在每天的工作中发现问题,并想出解决方法。有时他们会和科学家合作开发解决方案。还有一些农业技术创业者则是科学家,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各种农业问题。

篇6

关键词:林业种植;生态平衡;改善环境;美化环境;应用

林业种植一来可以满足经济市场需求,而来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是一举双得的发展行业,因此,人们对林业种植非常重视。尤其是在改善环境问题上,林业种植发挥了巨大贡献。林木利用自身的吸附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净化空气、加大地表植被覆盖率等优势在改善大气碳含量、降低大气酸含量、预防水土流失、防风暴、稳固砂石等方面发挥显著作用,使得环境改善效率明显。不断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合理规划林业建设对改善环境有着重大意义。

一、林业种植

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林业具有非常大的贡献作用,尤其是在工业化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的新时代中,排放污染物越来越严重,自然生态环境一再遭受破坏与打击,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想恢复生态环境良好发展,必须加大林业种植。我国森林面积逐渐缩减,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无疑是种不利的影响,必须要扭转林业种植现象,这就需要加大人们对林业种植对环境改善的重要性的认识,并能够真正意识到林业种植扩建的意义,掌握林业种植对改善环境污染、对美化环境的应用价值,全面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扩大林业种植需要全面掌握造林技术以及相关知识,并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等方面充分调查,并结合实际做出针对性的选种、播种、种植管理以及防火防灾防病虫害等方面的技术制定,保证造林合理、规范。

二、林业种植对改善环境污染的应用

1、改善大气碳含量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渐明显,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速增高,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是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林业种植中,发展碳汇林业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可行措施。我国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光热条件充足,适宜各种林业树木与经济林的生长。诸如资源冷杉、杉木等林业资源的碳汇功能强大,这些树种能够广泛的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有效的改善了大气碳含量。

2、改善大气酸含量

化工企业的规模生产,尽管对第二产业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助推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因化工生产而造成的空气质量恶化,酸含量增长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更加困难。国家与政府的相关部门在改善大气酸含量方面不得不做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工业生产的燃料废气排放使空气的酸质加倍,酸雨现象频发,不仅高度腐蚀生态环境中的树木,还严重腐蚀人工建造的各类社会建造。同时,各类树木抵抗酸雨的能力也不尽相同,而山茶树则对酸雨有较强的抵抗力。因此,在当前林业种植中,对于空气质量酸化严重和酸雨频发的地区,广泛种植山茶树木能够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有效改善大气酸含量。

3、防止水土流失

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无论是田产的开发还是煤炭、石油资源的开采,都不可避免的会破坏森林地表植。比如开采石油时,石油粘质会附着在地表植被或是地下根系中,使得植被的生长呼吸不能通畅,造成植被的不可再生与死亡,进而破坏地表植被的覆盖率。当前社会活动中,石油开采过程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过程。石油开采工程,需要建设庞大的工作基地,各种勘探检测仪器的放置会不可避免的松动土体岩性物质,使地表其中,土壤抗蚀和抗冲性降低,加速了土壤的侵蚀。同时地表植被覆盖率的降低,使土壤的吸附与植根能力大为削弱,遇到暴风雨水的侵袭,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林业种植正是从环境破坏的中间环节着手,广泛种植林业树木,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有效的形成了地表的额风速缓冲区,加强了植被的附着土壤能力,很大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程度。

4、防风固沙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的严重污染,还包括土地的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加重。大量的木质产品的市场需求,使森林树木砍伐面积不断扩大。其次,对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例如黄土丘陵沟壑区、戈壁风沙区来说,地表剥离引起的植被破坏,短时间内很难恢复。这种情况下,土壤的沙漠化与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林业种植的其中之一目标就必须是防风固沙,维护地表。三北防护林,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环境,其最广泛的植被树种是鸿森槐,这种植被的成长速度迅速,固氮效果极强,并且落叶也能肥沃土地,最重要的是这种树种可以在贫瘠的土地生长,这对于已经沙漠化或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的环境改善的作用巨大。

三、林业种植对美化环境的应用

除去林业种植对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之外,还有利于美化环境。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生态园林或是休息场所的建设,都会考虑到造林树种的美化作用。一方面既要保证树木的四季常绿、树形美观之外,还需要发挥应有的保健功能效用。如园林树木的修剪,其给人的直观感受,除了千奇百怪的外形之外,还有它的各式各样的颜色。园林树木自身的特有的颜色也是一种别样的观赏风景。诸如此类的还有沿海防护林、牧场防护林等,兼具生产、防护、与美化的作用。

四、林业种植的迫切需求

林业种植的广泛加强,不仅仅需要依靠政府科学系统的组织,还需要社会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一方面美化环境需要工业生产企业的高度配合,严格把控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民众自我主动的进行林业种植的意识性。当前我国的荒漠化不断延展,只有动员全体社会成员,从小事着手,强化保护环境的意识。政府也要加强对民众的素质教育宣传,广泛呼吁林业种植的额迫切性与必要性,并组织相关的植树活动与造林运动。

结语:我国林业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维护的作用。在改善环境污染、美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还能够有效起到预防水土流、及防风固沙的作用。可以说林业种植在环境改善中的应用意义重大,值得相关部门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计量;碳计量

1引言

伴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环境日益恶化以及温室效应的持续增强,“高能耗、高污染、能源消耗巨大”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低碳环保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该模式的特征为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低碳经济的起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能源约束,二是气候变化,就计量而言,能源约束体现在能源计量,气候变化体现在碳计量。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大力推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的工作,二者在落实发展低碳经济中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2低碳经济下的能源计量

所谓能源计量是指在煤炭、原油、天然气、电力、焦炭、热力、煤气、成品油、生物智能和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获取的有用能的各种能源过程中,对用能单位各个环节的数量、性能参数、相关的特征参数进行检测、度量和计算。能源计量是为了确定用能对象的能源完善程度而对能源及相关量的计量。2.1能源计量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能源计量是用能单位节能的基础。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做的就是减少碳排放、有效合理的利用能源资源,因而对能源的计量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节约能源,就应该找到用能单位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有准确和必要的计量数据,有了计量数据才能真实体现用能单位的能源消耗,从而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能源计量为节能监管提供了依据。在《节约能源法》中第五十三、五十四条中明确了用能单位的节能义务,强化了监督和管理;同时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要求督促用能单位开展能源计量工作。因此只有做好能源计量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能源计量数据才能编制出反应用能单位内部真实的用能情况,为各级节能部门对能源监管提供数据支持。能源计量是减少排放、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能源计量能够对废弃物排放进行实时全程测量监控,对测量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归档、分析,从而发现污染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可极大的提高废物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废弃物的排放,改善环境问题。2.2能源计量措施(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能源计量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从而导致部分用能单位不太重视该工作,因此要加强国家能源形势、能源政策和能源计量重要性的宣讲,宣传节能计量知识,提高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意识,使用能单位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狠抓落实。(2)执法监督,强化力度。首先根据JJF1356-2012《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及GB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对用能单位计量器具的配备、检定、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其次加强实施能源效率标识管理,扩大能效标识的应用,促进用能单位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应用。(3)加强培训,提供保障。举办能源计量技术培训班,邀请能源计量方面技术专家为用能单位特别是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讲解能源计量、能源平衡测试等方面的知识,宣传贯彻能源计量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指导用能单位能源计量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技术水平。

3低碳经济下的碳计量

碳计量是对碳排放量的测量计算,又称碳核查或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碳计量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眼镜”和“尺子”的作用,通过计量碳排放量获得数据,用来评价低碳经济的发展情况,反应节能减排的效果。因此发展碳计量是建设低碳经济、实现减排目标和减小温室效应的关键和前提。3.1碳计量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温室气体核查过程的基础。进行温室气体量化、核查工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量清单和碳排放量报告,组织核查工作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是活动水平数据的收集和排放因子的确定,因此,无论是直接获得碳数据还是间接测量碳数据都离不开碳计量。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的前提。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数据就是碳排放清单。排放清单从理论上说可以通过对各类碳排放的连续监测和计量获得,但由于碳排放源繁多且排放总量大,气体排放成分复杂,使得对气体排放实现连续监测计量变得不太可能,因此目前国内外均采用通过直接能源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数量统计,再通过量化得到排放因子,编制排放清单。碳计量主要体现在对水、煤、电等用量计量上,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测量可以估算排放量,为编制对应的清单打下基础。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依据。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核查以及清单编制工作,可以确定企业的排放源和高能耗设备,企业可以根据这些计量数据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进行用能情况实时、动态分析等,这些节能减排措施的运用都离不开碳计量。3.2碳计量方法目前,我国对于经济活动生产的碳排放如何进行量化,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和方法,需要进一步研究。然而国际上关于碳计量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系数法、IPCC推荐缺省法、部门分类核算法以及卡亚公式等。(1)系数法主要用于能源碳排放量的计算,其公式为:E=k×N其中,E为碳排放量,k为碳排放因子(中国CO2的排放因子系数为0.67,日本为0.68,美国为0.69),N为某一能源使用数量。(2)缺省法是根据能源消耗量估算碳排放量,是一种粗略的估算,其公式为:CO2排放量=(燃料消费量×单位碳含量-固碳量)×氧化率×3.7(3)部门分类核算法是以部门为基础,使用更加微观的数据,通过对每个部门使用每种燃料进行单独计算并进行汇总得到每个部门总排放量,然后利用同种方法将每个部门的碳排放量进行相加得到总排放量。该方法缺点是计算起来比较繁琐,但是与缺省法比,其计算结果更接近真实排放量。(4)卡亚公式由日本学者yoichikaya提出,反映了碳排放与GDP和人口间的关系。其公式为:CO2排放量=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量×单位能耗碳排量从该公式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GDP高速增长,要减少排放量就必须降低单位GDP能耗量和单位能耗碳排量。

4能源计量与碳计量的关系

能源计量主要工作是节能,其重点是减少能耗、有效使用能源;而碳计量主要工作是减排,其重点是减少碳排放、控制温室气体效应,这是两者的不同点。同时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两者都是以计量数据为基础,碳计量是能源计量的一部分,又是能源计量发展的分支,两者是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缺一不可。

5结语

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长年粗放型的增长模式造成了能源紧张、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这就要求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开展能源计量、碳计量工作,为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思齐.低碳经济背景下碳计量工作的思考[J].中国计量,2013(12):103~105.

[2]张春鹏,唐蓉,王昌玲.碳计量的国际经验和实际做法[J].未来与发展,2015(10):45~47.

[3]陈卫斌,曾鉴三.碳计量:由概念到技术支撑[J].中国计量,2012(2):39~40.

[4]胡建栋,刘继兵.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规范[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5]张昌州.浅析能源计量在低碳环保经济建设中的作用[J].现代营销,2011(6):228.

[6]吴斌.狠抓能源计量,助推低碳经济[J].福建质量技术监督,2011(5):26~27.

[7]赵海凤,闫昱霖,张大红.低碳经济计量模式[J].生态学报,2015,35(4):1249~1257.

[8]杨蕾.没有碳计量就没有碳交易[J].质量探索,2014,11(Z1):63~64.

[9]吕学都,王艳萍,黄超.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7):27~33.

[10]周娟.低碳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1]方大春,张敏新.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及其经济学价值[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91~95.

篇8

关键词:环境;立法;执法;标准;澳门;内地

中图分类号:F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96-02

随着澳门与内地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双方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都在加剧。作为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两个不同法域,在环境法方面的冲突,伴随两地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要实现两岸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必须解决两地区际环境法律冲突。

一、环境立法冲突

澳门在回归祖国以后,积极加入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公约和议定书,同时保留了澳葡政府时期的一些环境法例。其环境法主要有:《环境纲要法》,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系澳葡政府早在1991年颁布,后沿用成为澳门现行环境法例,内容基本是以原则性的方式规范“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至于数据性的准则就分别以其他法令作进一步约束。如《澳门环境噪音管制规则》、《控制及减少使用可减弱臭氧层之物质措施》、《无铅汽油之特征及使用条件》、《噪音的声学标准》等。其他环境法规定在部门法中亦有涉及,如刑法典关于污染水、土壤及空气方面的刑事处分;《发出工业执照之法律制度》针对加工制造业制定措施,规定行政当局在发出相关准照时须订定规则,要求厂方采取减轻对环境影响的适当措施等;《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有关防止噪声污染的规定。总体上,内容涉及水污染、海域污染、汽油、机动车辆、臭氧层、噪音、濒危物种多个领域,但“问题在长期环保法例不全,不少人习惯制造污染,或许不自知,或许没法律可管便不理,甚至囿于旧生产设施,故控制污染上,始终需要切合实际的法例先行,拨乱反正,整顿好现时紊乱的环境,解决好长期困扰民生的老问题。”

内地在转型过程中,为有效应对严重的环境污染,迅速建构了以《宪法》为根本依据,以《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法,包括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以节能减排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法体系,建立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协同合作原则、受益者负担原则为主体的环境法基本原则体系,构建了以环境标准制度、环境计划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监测制度、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度、生态治理、恢复与补救制度等为主体的环境法基本制度体系,形成了以环境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为主体的环境法律责任体系,参与签订了五十多项涉及臭氧层保护、化学品和危险废物、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等方面的国际环境条约。总体上,从末端治理、以污染防治为主体的第一代环境法律制度,发展到从源头开始,污染防治、资源保护并重的第二代环境法律制度,乃至当前以循环经济法律控制为主的第三代环境法律制度。

两地区际环境立法的主要冲突在于:澳门在许多环境法领域属于空白,急需做出扩充,配合内地第三代环境法做出适应性制度建构。在澳门已经生效的有关环境法、刑法典、民法典和葡萄牙宪法,所载的条例对保护环境有效用的继续生效,并根据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增长等做出调整。

二、环境行政执法冲突

澳门在环境执法领域由于缺乏专门具有行政职能的政府部门,环境管理职能比较弱,并无典型的环境行政执法手段,仅限于政策性宣告。如澳门在制定《环境纲要法》之后,确定了澳门环境政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例如政府应适当地在发展社会经济和保护大自然之间作出平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尤其须制定地区规划,包括保留适当的面积以设立受保护的风景区,使澳门的自然生态环境在都市化的发展中仍能保存。“过去数年,澳门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环保工作,可惜效果仍不尽人意,澳门市民在环保意识上偏于薄弱,尽管澳门政府一直紧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强各个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力度,比如特区政府在环保基建及生态保护设施的硬件及营运保养上投资了接近40亿元,以打造澳门成为一个绿色宜居的优质城市。”然而,“环保的作为往往受到经济急速发展所需而被牺牲,凡此种种使本地区的环保工作及效益无甚进展。政府如何持续提高全体市民的环保意识,把环保的行为贯彻于日常生活中,以及怎样制订符合本地区最大利益的环保政策,修订目前已感落后和不足的环境法规并予以落实执行,更是政府需要拿出决心和魄力去解决的重要课题。”

内地在加入WTO之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汲取国际先进环境管制手段,结合内地情势,在环境行政执法手段上有很大的改革。从最初的命令―管制手段发展为命令―管制手段和市场―诱导手段兼用的混合环境管制手段。从针对污染进行末端控制的强制性环境管制发展到从源头控制污染,实现污染的减量化、循环化和再利用,顾及经济人的利益本性,通过利益驱动机制促进经济人实现环保目标,既可以极大地降低政府环境管制成本,又可以激发经济人的逐利本性,提升被管制人履行环保义务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环境行政执法效率。如内地近年分别实行的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产品、绿色信贷制度。

在行政执法上,澳门缺乏独立的环境执法机关,这使得两地无法在环境行政执法领域进行针对性地合作。澳门政府已经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适应内地在大部制改革中,环境保护总局升格为环境保护部的现实,澳门也于2009年以颁布专门法律的形式,设立了具有行政职能的环境保护局代替以前仅有咨询和建议职能的环境委员会,为两地进行环境行政执法合作奠定组织基础。

三、环境标准冲突

澳门与内地在区际环境法律冲突中,突出表现在环境标准制度的差异。比如,就空气质量标准,澳门所采用的参考标准是来自不同渠道的,主要是来自葡萄牙、欧盟、美国和香港等;再如,就有机物污染问题,澳门水域虽然存在典型的无机磷污染、重金属污染、耗氧量污染,但是其测定值均低于内地海水标准;不同的环境标准导致同一跨界污染行为,在不同区域是否构成环境违法行为的不确定性,并因此引发是否需要环境行政执法以及采取何种环境行政执法手段就值得商榷。

以澳门水域污染问题为例,澳门的水源主要来自内地珠江流域的磨刀门水道,经过珠海挂定角吸水口、洪湾抽水站、竹仙洞水库,最后运到澳门青洲水厂,而剩余部分则贮存在新口岸水塘。当前该区域水污染比较严重,需要考虑消减该区域污染物,以当前流行的总量控制原则为准,但在珠海与澳门两地分别达标排放情况下如果仍然不能满足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则需要在地区层次上各自分担污染责任和分配污染物的消减量,在区域层次将会出现环境质量标准或排放标准适用冲突等。

四、解决区际环境法律冲突的探索

澳门与内地为解决区际环境法律冲突已经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如2008年在广州召开的“深化粤港澳环保合作座谈会”,三方代表就打造“绿色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推动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但还缺乏制度性的解决机制,目前应该着重在制度上构建和完善,在以下三个方面确立可操作性的制度规范:

1.构建区际环境统一实体法规范。一般冲突法解决机制主要采用选择连接点和准据法解决不同法域的法律冲突,而这种选择机制在解决法律冲突时存在解决冲突不彻底、法律适用结果不可预见、法域内法律选择重叠导致冲突复杂化等问题。澳门还缺乏既符合澳门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特点,又与内地环境法律制度相衔接的适应性制度。建议采用统一实体法途径解决区际环境法律冲突,即在法域外通过环境立法对区际影响重大的、紧迫的环境问题制定适用于共同发展的环境保护规则。

2.构建区际环境法律冲突协商、合作机制。鉴于澳门的自治地位长期存在,独有的体制长期存在,与内地层级性、命令性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差别将长期存在,要在这两种存在本质差别的制度基础上构建一种折中解决机制,只能是一种临时性的法律体制,不可能形成一种长期稳定性的法律体制。构建一种制度性的协商、合作机制,就区际环境法律冲突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平衡和协调内地与澳门在区域环境污染防治中的不同利益诉求。比如,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环境保护合作安排》的政策性方案提出。

3.构建区域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机制。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机制,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和原则在区域层次上采取地区之间一致的或趋同的污染控制行动,要求地区之间合作协商制定有连贯性的、综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来处理区域性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系统一体化管理体制是区域自然生态系统规律的内在要求,比如,澳门水污染控制依赖于内地相关区域污染的解决,内地珠江水利委员会与澳门政府签订了有关将澳门水资源纳入珠江水资源进行规划的合作协议。

在一国两制框架下,以保护区域生态利益为根本目标的环境法律制度缺失是造成澳门与内地相关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澳门与内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共同利益,决定了未来发展需要寻求更加稳定和安全的生态环境去应付经济全球化对地区利益的冲击。区际环境管理和法制的趋同,表现在两地对环境污染的共同干预;共同维护区域市场秩序促进稀缺资源配置;共同制订区域环境政策等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目前适用于澳门的国际环境公约主要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巴塞尔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京都议定书》等,澳门环境保护局网站,ambiente.gov.mo/sc/02/17.asp,2010-05-17.

[2]夏耘.切合生活环境修订环保法[N].澳门日报,2009-08-14(3).

篇9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

0前言

近年来,我国技术经济的快速发展,关于高层建筑使用要求,主体结构都必须设计转换层。转换层的结构复杂,施工质量要求高,施工组织尤为重要。实际施工时必须有严密的检查、验收制度,做到边施工、边跟踪验收,层层把关,决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要精心计划、精心组织,加强施工过程控制和动态管理,严格按图和规范进行施工和验收,才能使转换层结构的质量得到可靠的保证。转换层的施工难点主要是:结构构件的跨度和截面尺寸大,钢筋含量大并且排布密集互相穿插,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高,又是大体积混凝土,楼层高且自重大,模板支撑要求高。所以,在结构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较多。施工前应对各技术难点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和质量保证措施。

二 大体积混凝土和钢筋密集部位混凝土的浇捣方法

2.1转换层的梁、柱钢筋分布密集,且为大体积混凝土,对混凝土的施工要求特别高,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便于高密度钢筋混凝土的浇捣,同时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在混凝土配比中可掺16%~18%的粉煤灰。而且,最好使用细石混凝土(细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下),并选用细度模数在2.5以上的中砂,严格控制好搅拌时间,每槽混凝土搅拌时间保证不少于90s,以降低浇捣的难度,使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有保证。

2.2混凝土柱的浇捣。由于转换层结构均为大截面梁,其面筋一般应锚入柱内至梁底以下,所以梁底以下的柱混凝土不能一次性浇捣至梁底,必须分二次:第一次在梁钢筋未安装前浇捣至梁底以下的梁面筋锚入深度的位置;第二次浇捣应在梁钢筋验收完毕且第一次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时浇捣,浇捣高度至梁底平。由于梁底钢筋分布密集,所以,第二次浇捣难度较大,须在梁侧模板和柱头模板安装前进行浇捣,浇捣方法:从柱头四角侧面钢筋较疏的位置下料和振捣。为了保证混凝土的浇捣质量,第二次浇捣柱混凝土可以采用细石混凝土,这样才可大大减少混凝土的振捣难度,保证混凝土的密实。

2.3大截面梁的浇捣对于大截面梁的浇捣,考虑梁、柱头位置的钢筋特别密集、混凝土浇捣难度较大、浇捣速度慢,若梁板同时浇捣可能导致混凝土施工接口的时间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而且梁下部的混凝土浇捣质量难以保证,故大截面梁的混凝土也应分两次浇捣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第一次浇捣可先施工至梁高的中部(具置应请结构设计人员确定),浇捣完后即由专人洒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不少于七天,在其强度达70%~80%设计强度后才能进行第二次浇捣,梁的第二次浇捣则与楼板混凝土同时进行。

2,4浇捣大截面梁下部混凝土时一定要注意,混凝土应呈阶梯式分层浇捣,分层厚度约0.3m。必须注意分层间隔时间控制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为方便大截面梁下部混凝土的浇捣,梁的侧模分二次安装:第一次先将侧模安装至梁中部(第一次混凝土的高度)并锯平,以便于混凝土的振捣和养护。

2.5梁上部与楼板同时浇捣时,应避免施工人员踩踏板面负弯筋。应将弯钩朝向板下。另外必须特别注意梁的水平施工缝的处理,保证上、下层混凝土能紧密结合。施工缝的处理措施:浇捣混凝土先将接缝的混凝土表面清洗干净,提前用水将接缝充分湿润。浇捣混凝土前接缝处先铺上一层10~15mm厚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浆。浇混凝土要保证混凝土密实度。

2.6梁柱节点处混凝土的浇筑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部位的混凝土浇筑,由于梁柱节点处钢筋密集,必须采用小直径的振动棒才能方便插入。振捣时应快插慢拔,振点均匀排列有序,不漏振。振捣至表面水平不再明显下降,不出现气泡,表面泛出灰浆为准。

三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及养护方法

依照转换层的梁截面尺寸计算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和表面温度,结合现场施工时的天气温度,如果各温度差均未超过25℃,混凝土可以按以下方法进行养护:梁表面和侧面采用麻袋覆盖,然后洒水养护。养护的次数应保持麻袋处于湿润状态,养护期不少于7昼夜。

要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表面温度和天气温度之间温差超过25℃,必须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可以采用麻袋或其它轻质材料作为保温隔热层,先计算覆盖层厚度后,按厚度要求,相互骑缝式搭接覆盖在梁面和梁侧,并在保温层上覆盖一至两层编织布。为防止混凝土温度裂缝的产生,必须注意在养护期内对混凝土的温差进行监测,防止意外情况,如气候变化使混凝土表面温度骤降,造成温差增大。

为了视察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可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预埋测温管,采用Φ48钢管(用钢板烧焊封底)埋入梁深度的2/3,露出梁面约50mm。测温时从测温管中插入温度计,可测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在混凝土表面直接测量表面温度,由此掌握混凝土的内部和表面的温度。

四 模板工程施工方法

4.1梁、板的模板安装为保证大截面梁模板的刚度和强度符合要求,梁下支撑的门式架间距必须按实际受力情况进行计算后确定,并采用Φ48钢管作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此外,梁底的承重木枋必须全部采用经过挑选的完好木枋。截面较高的梁,侧模安装应在梁中部加钢螺栓,其间距及排距必须经受力计算后确定。再用48钢管作侧模的水平杠,做法与剪力墙基本相同。这样才能保证大截面梁的模板安装质量。

4.2楼板的模板安装楼板的模板安装也采用门式架支撑,用Φ48钢管作水平拉杆,并与梁的水平拉杆连接,使整层的模板形成牢固的整体,保证模板的稳定性。

4.3梁模板支撑的变形控制由于大跨度梁模板支撑受力后可能会产生压缩变形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变形,为保证梁截面尺寸的准确,在梁底模安装时,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起拱。模板安装后,用水平仪检测模板的起拱程度,保证拱度达到要求。

4.4为避免下层楼板受荷过大被破坏,必须在下层楼面设置回头支撑,使转换层以下的各层楼面能逐层卸荷。全部回头支撑在转换层的梁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才能拆除。回头支撑的设置虽然增加了周转材料的使用量,但能使支撑体系更安全。

五 钢筋工程施工方法

5.1钢筋抽料应严格按施工图及规范的要求计算。柱梁节点处钢筋密集、交错的部位必须先给出钢筋布置图后再严格按规范设置。钢筋下料前必须严格对钢筋抽料表进行复核。

5.2超密集部位的钢筋施工,应在施工现场先放样后进行安装,做到合理安排钢筋就位次序。为保证保护层厚度,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石板碎块作垫块,间距1.Om,统一垫在箍筋下,在梁骨架就位前放置。

5.3大直径钢筋的连接,一般采用螺纹套筒连接技术。由于钢筋排列密集、交叉,套筒连接安装的难度较大,而接头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所以必须严格把好验收关。容易遗漏的角落应仔细检查,发现不合格的立即通知修改。每个接头均须通过验收而避免隐患。

篇10

1、讲授式教学法的含义。讲授式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媒介,以语言形式,向学习者系统的讲授专业技能、理论、知识以及先进理念等的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较为传统,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气象干部培训中,会面临学员个体知识储备和业务侧重点的差异性,因此,在业务培训中,就需要通过系统的讲授,弥补这种差异性造成的知识和业务盲点或弱点。2、讲授式教学法的改进。首先,要增强讲授的艺术性,激发学员的听讲兴趣。在讲授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灵活运用语言和语言表达方式,结合具体事例,吸引学员认真听讲。教师要在讲授中利用好肢体语言,与学生形成互动。其次,要根据成人的心理特征和学习规律,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再次,要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最后,利用多媒体,充实课堂内容。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吸引学员注意力,还能够使讲授内容的呈现方式更为真实、灵活。3、讲授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在气象部门的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中,中国气象局的党组领导就在课堂内,亲自讲授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课堂内容,以自身知识、经验、信息为基础,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背景的介绍、政策的解读、战略构想的描绘、发展方向的引导等,使学员对于中国气象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在一堂课中有了全面而系统的理解,对于气象事业发展新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深入理解了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认识到了基层气象部门和台站的地位及任务。通过学习,学员完成了理念的更新、形势的学习,对于决策的执行也有了明确的目标。

二、研究式教学法

1、研究式教学法的含义。研究式教学法就是围绕问题进行教学,使学员通过教学能够提高实际工作和解决工作问题的能力,学员积极参与和探索,结合教师的讲授,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2、研究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在新疆气象局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专题研讨班的培训中,研究班围绕十报告,在领会报告内涵和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气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于气象科技以及人才建设的创新、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部门基层机构改革、气象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及生态文明等主题进行了研究式教学。学员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将实际经验运用到教学中,学习和研究相结合,将培训内容有效地转变成培训成果,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将近年来各地方气象部门的典型事例作为教学内容,对这些事例中的情境展开描述与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角色扮演以及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多种互动,培养学员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要点。首先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高质量案例。要建立一个大容量、高质量、及时更新、高效利用的案例数据库,方便选择案例。其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要在教学中加强互动,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现场体验、与案例实践者的对话等方式,根据学员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使学员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促进教学的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学员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状态。再次,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案例的选择要能够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并要求学员能够做好课前准备。在教学中,学员始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要敢于探索,积极发言,与其他学员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在相互交流中,开拓工作眼界和社交能力。最后,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引导者、协调者的作用,能够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调整心态,应对各种教学突发问题,坦然面对自身的不足,发动学员共同解决问题。3、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实例。在全国气象部门县局长综合素质轮训培训班教学中,根据县级气象局贴近基层的实际情况,围绕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基层综改,选择典型案例-甘肃永登案例、四川绵竹案例和广东社会管理类案例,对部分县局在基层综改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结合各种气象政策、理论及知识,充分联系实践,让学员在熟悉了国家政策和专业理论知识后,根据案例中的事实,结合合作研讨的形式,多个角度、层层推进、深入分析事实中的问题、经验、亮点,使学员能够从事实中真正理解到基层综改的重要意义,理解到工作的思路、方向。

四、现场体验式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的含义。现场体验教学就是把课堂设在现场,通过实践者的现场讲授,让学员能够在实地体验的同时和实践者在多向互动的交流和研讨中完成教学目的在教学形式。现场体验教学从实践中发现教学内容,再在实践中检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的思维能力,提升决策执行力,深入了解气象工作的决策部署,在教学中分享工作经验和问题解决技巧。2、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要点。在教学中要选好教学主题,突出教学重点。优化教学设计,结合班型特色及培训目标,设计好现场教学环节。加强教学组织,做好教材的选择及授课的互动性。规范教学流程,将背景和现场的讲解、实践体验、交流研讨、总结点评以及调研报告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目的性较强的教学实践。突出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活动能够切实提高学员对一线问题的经验、疑难的认知和学习,对学员今后工作的开展有启发性和指导性。3、体验式教学的实践成果。安徽分院安排学员对涡阳气象局的农业物联网建设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中学习工作思路、特色方法以及工作成效。山西培训中心则安排学员对洪洞县气象局的特色农业及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进行实地学习和体验。新疆分院安排学员对奇台县局和木垒县局进行实地体验。

五、模拟式教学法

1、模拟式教学法的含义。模拟式教学法就是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设计一定的情景、人物及事件,学员通过情景角色的扮演,在接近真实的情景中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模拟式教学法是对学员思维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灵活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培养。2、模拟教学法的实施要点。首先,要精心准备并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作为模拟的情景,结合案例理论背景,将案例材料链接到教学内容中,确定模拟的主题,设计模拟方案,分配角色,布置场景,并指导角色行为的表达。其次,模拟情景。学员通过角色扮演,完成情景的思考、探讨,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以较高的表演和语言表达能力将解决对策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处于引导和指导的地位,能够引导学员更好的完成角色扮演,及时引导学员进入表演状态,调整学员的发言节奏和内容,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最后,及时总结评价。教师要及时点评学员的模拟过程,指出优缺点,针对案例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使问题深入化。3、模拟式教学法的实施案例。针对环境的不断破坏,河北分院曾围绕这一主题开设专门的教学版块,并选择了丰宁县作为案例。根据丰宁县气象站检测到的环境破坏状况进行模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上级主管部门、政府部门、开发商以及县局长四组角色,每一组对应不同的问题,围绕依法保护环境各组角色应采取的措施、破坏环境的各种因素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对于气象站探测环境变化的保护方法等问题进行扮演,各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并进行争辩研讨,从而使解决方法更为有效、全面、系统。综上所述,气象教育培训工作需要在充分了解气象教育培训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成人学习规律以及干部培训需求的特点,积极改进并创新教学方法。根据学员特点、培训目标,课程特点以及教师风格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培训效率。

作者:王海燕 单位:新疆信息工程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