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策略研究

篇1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迫使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工作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关注热点,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又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不竭动力。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和期望效用最大化共同决定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必然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核心问题。

1 科技创新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为热点问题。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方法、流程、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新发明、新创作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化等。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新科技创新体制,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体制,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科技创新的途径分析

2.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强化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利用其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掌握先进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其研究效率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就具体学科来讲,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国外专家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精力相当集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加上学术交流比较频繁,基本上都是顶级的专家,能够对于某一个学科的问题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并且开拓研究视野,并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为自身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2 鼓励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在我国,学术交流互动比较多,依照不同的学科,每一次都安排相关的人员参加,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相似单位的研究近况,并且掌握发展动态,查找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哪些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否已经和国际接轨,实验设备是否已经更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对方技术合作,加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科技资源的概述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组织、信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等硬件与软件所有要素的总和。它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强调科技资源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技资源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其包括内容分类,可总结为四类:来自政府的科技财力资源;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科技活动工具与场所资源;科技知识信息资源。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使用情况可分为投入资源与产出资源;按资源内容可分为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科技资源,并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不同组织的核心科技资源也不相同。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全面发展。

4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与途径

4.1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的使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使用和组合。目前我国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科技资源应是第一资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在科技资源的战略决策、具体布局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投入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总量还是不足;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不大;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急需优化;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强度不够等问题;科技资源使用率低。

4.2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提高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4.2.1 在财力资源方面上,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事业,而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在总的科技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占重要作用。从前面分析的我国当前现状和与国外对比来看,我国在科研投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技兴国”为总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对科研投入的主导作用,重视科技与教育,切实提高我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政府投入起到模范作用;优化科技投入的方针政策,使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国家要制定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优化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软环境,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淡化区域限制,以是否有利于科技进步为判断标准,形成科研投入的多元化体系,形成国家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吸资的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转化科研成果,可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4.2.2 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也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源将成为基础资源。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实现人才市场的体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促进人才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等。

5 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5.1 加强战略研究

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一定的战略来指导,我们要提高对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战略研究要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使我国的科研发展与国际接轨,从自身情况出发,内容明确,突出重点,提出合理的战略方针,支持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

5.2 科技成果管理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政府部门应监督管理科研过程;表彰和奖励那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里获得知识产权的产权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

在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下,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任何方式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这是科技资源得以有效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大幅度的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2]王宏起,王雪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的分形评价[J].技术经济,2008,1.

篇2

关键词:电力施工型企业;关键链;资源优化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40-2

0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飞速发展,电力行业市场化竞争也日趋激烈。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开始步入了各行各业高速建设与发展的白热化阶段。尤其是电力施工型行业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呈现去地域化、跨行业性等特征。面对几何级扩张的市场背景,传统的企业项目管理理论体系与方法已经不足以满足电力施工类企业内部多项目并行的实际运营情况[1]。多项目管理思维方式的引入就是帮助企业站在战略层面的高度来衡量项目管理活动,其核心管理内容就是对有限的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作者所在的企业是隶属于国内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电力施工类企业。该企业主营300MW及以上大型燃煤、燃气、核电机组的检修、维护、改造和技术咨询、培训业务以及各类工业锅炉、管道、地铁工程等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试验。本文以该企业为例分析企业管理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资源优化管理流程模型。

1 电力施工型企业管理现状

国内电力施工类行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主要有两种类型企业。一类是以承接电站设备检修及日常维护项目为主;另一类是以电厂基建与设备安装为主。随着电力体制的逐步深化改革以及市场化经济不断深入,该类型企业的管理体系设计通常以所承接的项目作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其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以遵循业主意图及与签订的合同的条件下为业主提供的一系列服务。一般而言,从项目施工阶段开始作为一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起始,项目验收交付业主确认作为项目终止完成。因此,电力施工型企业的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企业资源约束下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电力施工型企业面临的市场正呈现几何型扩张的趋势,然而行业内部技术核心骨干人员成长的速度却相当缓慢,甚至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出现了与承接项目倒挂的现象。因此,目前面临较为紧迫的问题正是资源配置效率偏低,尤其体现在有限的人力资源方面。企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上述两方面之间的激烈矛盾日益凸显,暴露出了不少行业体制变革带来的企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企业内部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如何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获得最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应已然成为H公司的管理新课题。

2 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配置的流程介绍

电力施工工程项目无论是电厂基建类项目还是机组检修与日常维护项目都要求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工程质量。因此,项目执行过程中几乎每个分解后的任务工序都有非常强的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大部分的任务都有规定的紧前或紧后任务,不能随意变更。在这样的行业特性下,本文选择关键链技术来实现多项目管理的资源优化配置。因为关键链技术的核心首先是关键链的确定,也就是项目分解后各个任务之间逻辑关系的确定,同时关注项目与项目之间的资源流向与约束。其次,是设置项目缓冲,在关键路径中设置合理的缓冲时间来减少突发性任务带来的干扰,从而稳定整个链路。

电力施工型企业在多项目管理的背景下,本论文设计了基于CMMP的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模型,详见图1。多项目管理团队通过循环应用模型中设计的三个阶段来实现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实时动态化管理[2]。

2.1 识别多项目群中的资源需求

首先,多项目管理团队结合项目集群内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项目任务分解并确定各个项目的进度计划;其次,估算各个项目所需要的资源种类与数量;最后,将各个项目的情况统一到同一时间轴上来确定各种资源需求的时间点与总的需求量。

2.2 分析各个项目之间的资源约束

多项目管理团队完成了多项目群中的综合资源需求后,就需要对这些资源需求进行详细分析。这个时候就开始正式引入关键链管理思维,首先确定各个项目的关键链并建立起项目与项目彼此之间的依赖关系。其次,通过这些项目之间的逻辑关联关系来识别各种资源需求产生的冲突,并得出资源约束条件。最后,通过调整多项目群的关键链来化解彼此之间的资源冲突。

2.3 制定资源约束和进度计划

根据第二阶段分析出的资源约束关系,对每一个项目的进度计划进行细微的调整。同时,引入项目缓冲区从而保护多项目群的关键链不因特殊或突发性任务变更而被破坏。最后,根据资源约束情况以及每个项目运行的关键链综合调整每个项目的进度计划,确定在资源优化后的新的进度情况。

3 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的实施

实现盈利是企业运营目的,通过科学的项目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企业引入多项目管理思维,将企业管理分为三个维度来进行。第一层为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项目组合管理;第二层为已确定的项目组合策略进行项目群管理;第三层为在项目群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管理[3]。一般而言,第一维度的多项目管理更偏重在策略选择的管理方向。第二、第三维度的管理侧重点在于动态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对项目资源需求的准确识别以及对资源及能力约束的准确掌握是制定资源计划的基础,而在这一过程中,资源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中枢,它需要在符合企业战略的前提下,找出资源需求与资源约束的最佳平衡点,同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多项目管理是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优化企业资源配置,从而将企业业务层面与战略层面更好地结合,进一步提高企业利润、开拓企业发展前景。所以,多项目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相对传统意义的单项目管理更能适应现如今企业的发展需求。

参 考 文 献

[1] 徐霆.施工型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 优化配置 信息生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网站数量剧增,目前网民人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有了新的要求。虽然网络信息资源的容量曾几何级数的增长,但信息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组织与控制,这都严重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获取及使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信息管理者所关注的问题。

网络信息资源配置是以人们对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追求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质量为指针,通过设计网络上信息资源的流向,进一步规划分配网络信息资源的类型、内容、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分布,最终达到为网络用户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和信息资源被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

一、研究的必要性

1.技术的变革与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技术架构经历了信息孤岛、以局域网为支撑的内部集成、以Internet为技术平台的分布式系统。体系结构从单层结构发展到3层乃至多层结构,从C-S结构到B-S结构。互联网的出现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它所涌现的信息资源的海量与包容性是其他任何信息媒介所无法比拟的。信息资源管理也有数据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生态的不同阶段。技术的发展进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信息资源管理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到其引起的变革。

2.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从内容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种类多和不稳定的特点;从形式上看,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非线性、交互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的特点;从信息资源的质量上来看,网络信息资源又具有良莠不齐,真假莫辨的特点。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现状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组织;二是信息检准率较低,网上信息资源分散、无序现象加剧;三是网络信息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只有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积极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带来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间,实现信息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企业应用系统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单体应用、部门级应用居多,企业级集成应用少。应用系统的数据以不同形式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中,而且各个业务系统通常分别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管理和维护,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加之网络与信息安全性的防护措施,使得这些系统功能之间相互交叉,有着重复的信息和数据,但相互之间却很难进行畅通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4.环境的变化。目前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有企业信息化的战略构想,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企业流程重组等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但是,在进行信息化改造的时候,决策者容易忽视环境的因素给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如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等。特别是进入到21世纪以后,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已从相对稳定、变化可预测的线性时代步入不断发生激烈变化的非线性时代。过去,信息资源管理通过给予企业信息保障,来向企业决策提供各种预测方案。但现在所提供的预测跟不上环境的变化,信息管理对企业环境的不适用已是必然,只有适合环境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在信息社会中各种事物的变化越来越快,“变”成了惟一不变的因素。要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环境就得了解信息环境, 企业内外部环境将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效用与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正视环境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内容。大多数国内学者从网络信息分布的时间、空间和数量特征三个方面论述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内容。李楠澜将网络信息资源配置内容总结概括为网络信息资源的时间矢量配置、空间矢量配置以及品种类型上的配置和在数量上的配置等四方面的内容。就品种类型配置,又从媒体类型、内容、时效性、归属特性及保密程度进行区分。

2.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刘水养指出网络信息资源的配置应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多种不同模式的调配有序、高效地进行,使得网络信息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他认为应该遵循宏观调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原则、质量保证原则、集成配置与互补合作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原则、品种多样化原则等。

许恩元在《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原则与模式新论》中引入了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的理论依据—帕累托最优理论。分别就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需求导向原则、公平原则、协调共享原则、市场手段与政府手段互补原则、合理分工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原则等进行分析。

3.网络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网络信息资源配置的模式包括宏观配置和微观配置两方面的内容。宏观配置就是政府通过宏观手段对信息资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性的指导,是一种政府层面的行政干预行为。对于宏观配置研究者一般从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政策和信息法规、设置均衡配置的指导目标、引入竞争机制及调控增量信息资源的规划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微观配置就是信息的制作、传播部门在政府宏观调控指导下对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和数量等要素上作适时的配置,是一种技术性、操作性行为。重点需要网络信息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类型、及技术的配置。

郭东强等认为应该将生态学及生态平衡的理念引入企业信息系统中形成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当企业信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各类的企业信息的比重、数量趋于平衡,信息的流向和流动趋于稳定,即达到企业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此时,整个社会经济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经济主体不仅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同时他还建议正视过度依赖技术、使用技术给企业的信息环境带来的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注重人的因素,使人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篇4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对策

在社会各项资源中,人力资源作为其中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存在,并且同电力工程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展开研究,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1电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合理配置电力工程人力资源,指的是深入研究每位员工的职业技能情况,切实了解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技巧和工作范围,使各个工作岗位,都能有与之相匹配的员工,使每一位员工的潜能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圆满完成岗位职责,进而实现提高电力工程总体绩效的目标。深入研究电力工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每位员工胜任本职工作,完成岗位职能的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其更加热爱本职工作,以更饱满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完成工作,从而有效节省电力工程的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

2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

2.1人力资源配置理念跟不上发展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在人才选取方面,往往忽视人才的实践能力,将学历作为选择人才的标准,甚至存在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人才管理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在人员的升职上,忽视员工的实际能力,过于注重员工的相关资历。这就使得很多优秀的专业人才失去了升职的机会,人才被闲置,因此急需转变旧的人力资源配置理念,以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来指导人力资源配置工作。

2.2人力资源配置单一

电力工程要想获得发展,提高电力工程的效率是根本的途径,而从管理的角度而言,就需要有效地激励员工,进而提高电力工程的效率。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是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两种形式。人们通常所采用的激励方法就是物质激励,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单一,简单地根据岗位来定薪资,支付报酬的方式单一。对员工的个体化差异,较为忽视,无法满足员工的个性需求。这些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降低员工积极性,电力工程的效率难以提升。

2.3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一些电力工程中,并没有设置人力资源部门,或者虽然设置了这一部门,却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问题,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落后,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人才选用上处理不当,人才考核制度不够科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人力资源无法得到良好的配置,造成人力资源缺乏的现状,严重阻碍了电力工程的发展。在一些电力工程中,聚集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然而却没能很好地运用,导致电力工程的效益偏低。在员工素质提高、员工培训方面,很多电力工程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不愿意去花费财力、物力和时间开展员工培训工作,导致人才的流失和浪费。

3电力工程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

3.1更新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电力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更新和转变用人的理念,不再简单地通过学历来衡量人才。在进行员工的招聘工作时,考察应聘的人员是不是有利于电力工程的发展,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考察,既注重能力,也不能忽视其思想道德素养。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然后决定应聘人员是否适合这项工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提高竞争力,员工必须具有独立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工作能力。要重视和尊重每一位员工,关注员工的需要,不单单以物质奖励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应结合精神激励,使员工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使员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具有发挥自身潜力和创造力的空间,为电力工程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充满活力。只有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起来才能充满动力,工作效率才能提升,为电力工程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有效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3.2导入竞争机制,优化配置手段

在短时期内,采取物质激励的方法的确能够提到激励员工的作用,然而却并非长久之计。如果一直采用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终将会使员工养成安于现状的习惯,不利于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因此,应科学地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这里提到的竞争机制也并非仅仅适用于日常工作,在企业员工招聘中也同样适用。在开展员工招聘工作时,择优录取,注重实际能力。在电力工程中,职位的晋升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工作完成良好,变现突出的员工,给予升职的嘉奖和鼓励,从而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其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当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于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出现了人才供给与电力工程需要之间的矛盾,人才的流动也日趋频繁。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应通过适当调薪的方式,以及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吸引优秀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3.3建立电力工程招聘机制

在电力工程中,应当转变人才招聘、引进的思维方式,适得其才,才尽其用。在招聘过程中既要测评其业务技能与素质,更要考验其综合素质,工作品质与精神。提高电力工程的招聘质量还要依赖企业是否有明确的岗位分析,是否有合适的选拔方式和规范的招聘程序。在招聘前对岗位需求情况,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等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与评估,从而选拔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

3.4适当进行培训,提高职业素养

对于电力工程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还需要电力工程开始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加大对人才的培养投入。电力工程可以让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来带动新员工,帮助新员工尽快的适应和融入到工作中。每个电力工程都有自己的专属文化,在电力工程文化中也应当融入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让电力工程的员工能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丰富自己的职业内涵,在强化电力工程精神和工作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才是竞争力的关键,电力工程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应用才是重中之重。因此,电力工程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不断的改进,使电力工程的员工素质不断增强,这不仅可以促进电力工程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高电力工程的竞争力。

作者:李岩 单位:国网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祖恩.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策略[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7):98-99.

[2]陈林燕.当代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4):82.

[3]陈昌强.电力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2-64.

[4]郑明敏.关于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与应用的探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5).

篇5

关键词: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96-02

安徽省是人力资源大省,省会合肥是科教之城,人是经济、科技发展的至关重要的要素,但是并不是有了人,就万事俱备了,必须要使他们得到合理的配置,让他们在每个岗位上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人尽其才,人尽其能。

1 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

1.1 科技人力资源的概念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统计局等联合编写的《科技人力资源手册》中的定义,科技人力资源是指实际从事或有潜力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力资源,既包括实际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的人员,也包括具有从事科技活动(或科技职业)潜能的人员。具体来说包含专业技术人员、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人员。

1.2 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指在组织或企业中,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不断改善人员组合、流动等情况,实现科技人力资源的最优化而实行的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

2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现状

2.1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安徽省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都有所增强,这得益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竞争力的增强。安徽省地处于中部,靠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虽然能获得长三角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其对人才的争夺和挤压。东部地区具有吸引人才的经济、科技和环境多方面的优势,西部地区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行,获得了资金的投入和有力的政策因素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增强,人才分流到东西部地区,流入中部地区的就很少。

2.2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总量

安徽省的人口众多,但科技人力资源占的比例却非常低。根据安徽省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有23万人,科学和工程师13.38万人、R&D人员有59.7万人。在学研究生38991人。普通高校100所,在校生93.9万人,普通高中743所,在校生127.6万人,普通初中2995所,在校生279万人,小学13997所,在校生460.4万人,各级各类成人学校毕业生39.8万人。与2009年相比,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2.3 安徽省的科技研究和投入情况

R&D人员和R&D经费是反映科技投入的指标,同时它也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的主要指标。近几年来安徽省的R&D人员和R&D经费在不断增长,分别较之上年增长20.1%、38.3%,虽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体上保持着与经济同步增长。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活动的重要产出之一, 2010我省的科技投入为135.95亿元,居全国第十四位,与2009年相比,上升了两位,与中部六省的科技投入相比,居于中等地位,与湖北、河南、湖南还存有一定的差距,在全国的科技投入重量中仅占1.4%。加大科技投入是安徽省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经途径。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安徽省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申请量逐年上升,但是授权的量,以及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量仅占全国的0.017、0.012、0.021、0.015,排名仅为后三甲。R&D经费投入规模逐年增长,但科技成果发展滞后,这说明安徽省科技人才对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2.4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结构

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合计746743人,工程技术人员为87816人,占11.75%;农业技术人员为20276人,占2.7%;科学研究人员占0.43%;卫生技术人员为118062人,占15.81%;教学人员为517357人,占69.28%。按照OECD的分类,从行业上来看,安徽省的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教育事业的居于首位,剩下的依次是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我省科学研究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极为缺乏,这严重影响着整个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安徽省是个农业大省,但是从事农业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0276万人,占总数的2.7%,这两个数字与安徽省的农业大省是极其矛盾的。安徽省的教学人员占据大半壁江山,教学人员数量丰富,安徽省的教育事业也是蓬勃发展,学校的数量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为我省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合芜蚌铜,合肥是省会又是科教之城,毫无疑问吸引着大量的科技人才。芜湖的工业比较发达,为皖江的龙头,是专业技术人员和R&D人员的汇聚地。

2.5 培养和流动情况

(1)人才培养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老龄化且严重不足。

安徽省有普通高校100所,在全国排名第五,但是培养出的学生数量排名15,高等次人才博士生的教育虽然有所增长,但总量仍然很少,这说明安徽省培养出的学生数量和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流动情况。

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每年培养出大量的人才,但都承担着输血者的角色,培养的科技人力资源去向一直是单行道,纷纷流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出去,就不再回来,而其他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又不愿过来,尤其是高层次的人才流动的意愿更为强烈,由此引起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

2.6 科技人才资源利用率偏低

由于社会上对人才需求向高层次移动,忽视了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从而影响了人才资源投资的质量。部分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层次人才,学以不致用的现象还是存在的,在专业技术人才数量不多的情况下,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出现专业人才去做知识含量极不匹配的工作的现象。

人才配置的不合理还表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上,70%以上涌入事业单位;而企业、农村,尤其是非国有经济单位所需的人才得不到有效补充。

3 对优化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配置的建议

通过对前面的分析可知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不足,分布失衡,产出效率低,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少等问题。要实现安徽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进程,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水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3.1 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增加科技人力资源的总量

政府部门要制定宏观的科技人力资源战略,保持科技人力资源每年以一定的速度增长,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以增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要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消除科技人才得到有效利用的各种体制。加强高校对科技人才的培养能力,高校是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

3.2 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

科技人才是安徽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实施科技强省战略就必须依托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和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针对安徽省科技人才总量偏少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实行积极地引进策略,是实现安徽省经济、科技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障。

3.3 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科技人力资源的绩效水平

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的绩效较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对于这种现状,科技人力资源的载体: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应全力启动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工程这其中主要以教育培训为重点。优化科技人力资源的配置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现有安徽省的科技人力资源绩效,而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绩效最有效的方法,这需要靠政府、 科研机构、 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把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工程做好。

3.4 加强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并完善管理机制

对科技人力资源的管理通常是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以市场的需求为主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先前的管理已不能满足对人才的管理需要,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科技人才创新评价机制、人才市场运行机制。

3.5 创造良好的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环境

安徽省科技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具体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策法规环境、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2010年安徽省科技进步环境全国排名第27位,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全国排名第2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22名,这阻碍着科技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为此必须改善这种情况,建立起良好的科技文化创新氛围,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欲望,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晓红,罗珊,安宁. 论“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 (09).

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具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迅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很好的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就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基于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进行相关的创新。

一、电子商务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的冲击

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合并、控股的现象越来越多,导致财务管理针对的主体越来越不明确。另外,与电子商务随之而来的是顾客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随意化的要求。而这种要求的出现要求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更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应对新时期的这种变化。

(一)对内容的冲击

1、无形资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工业社会时,生产商主要通过厂房以及设备等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然而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诸如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与此相适应,人们在财务管理中也应重视起无形资产这一部分。

2、对筹集与投入的意识发生了改变

以往的财务管理重视的是对资金的筹集以及投入,但是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企业的资本不仅仅局限于资金,更多的可能是知识或者说是人才。一个企业筹集到更多的人才后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筹集到知识资本后,再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来将知识资本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3、风险意识会逐步增强

电子商务使得顾客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随意化,这种需求的变化使得企业生产中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增强,进而增大企业财务管理的不确定性,风险相应增加,因此为了确保企业经营高效平稳的进行就要求企业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

(二)对职能的冲击

1、电子商务能让企业在更广的范围内来扩张自己的业务

电子商务的出现可以实现信息的高效利用,通过信息与企业经营的完美结合,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减少冗余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更快的拓展自己的业务。

2、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效准确的财务分析

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是相当强大的,在财务管理中如果能够有效的运用计算机技术,那么对于那些不需要财务管理人员专业判断的财务分析都可由计算机准确快速的完成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人力的成本。

3、实时管理企业财务,实现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由于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一体化,因此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可以迅速获取相关信息,从而对信息作出一系列迅速的反应,从而实现了企业财务的实时管理,与此同时对于企业中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部门可以及时进行调整,优化整合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基于电子商务下的企业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中相关概念的创新

1、合作竞争

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而且随着企业业务的拓展,其合作的机会也不断增加。因此企业之间既存在着许多竞争,又有许多可以合作的机会。这时企业若能用“双赢”的思想处理问题,以实现双方经济利益的协同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状态。

2、环节的相互协调

电子商务的出现对企业的各个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环节的协调有利于目标的更好实现,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企业的价值。

3、风险管理

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企业会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诸如,创新风险,财务风险。风险的出现是由于其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因此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防范方法以降低风险使得企业的经营平稳高效进行。

4、知识管理

新如今,知识资本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人才对于企业越来越重要,更好地实现对知识资本筹集与投入的管理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财富。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技术创新

1、财务网络管理

通过利用网络进行相应的财务管理可以解决传统财务管理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主要列举以下三点:信息共享。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一个企业可以形成自己的一个网络信息系统,从而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各个子系统都可以方便快捷的获取自己所需的财务信息;在线管理。企业财务管理不会再局限于过去的自己工作的封闭单元,直接在网络上就可以实现相关的财务审批,资金调度等;集中式的一种管理。利用网络技术,上级可以加强对下级的监控,从而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财务的柔性管理

电子商务出现以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各个环节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强,因此整合企业财务信息,使得相关信息能够被企业内部更好地利用以降低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观点即被称之为财务的柔性管理。

3、财务的虚拟管理

电子商务下,企业经常只会保留自己最核心的部门,而把其他部门外包出去,即将这些外包出去的部门虚拟化,来尽可能的实现本企业的利益。财务的虚拟化管理是以网络为依托,突破传统的企业的有形界限,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期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三、结束语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财务管理创新使得企业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整合企业的财务信息,信息可以在企业的各个分系统之间进行传递与流通,使得企业的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及时迅速的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反馈,制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企业通过协调企业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资源的更加优化配置,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华先本.常见授信客户财务报表舞弊之甄别[J].统计与决策.2002.(17).

[2]尹丽艳.遏制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的途径和方法[J].辽宁经济.2009.(9).

篇7

关键词: 煤炭企业 营销策略 创新

1. 对当前煤炭营销工作的几点思考

1.1促销问题

当前煤炭企业多采取直销方式,不注重宣传,因此企业应加强新闻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道企业改革,既宣传企业又宣传了自己的产品。另外在媒体上不定期刊登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我们的产品,还可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既关爱社会又培育企业产品品牌,塑造企业良好企业形象的作用。

1.2渠道问题

选择良好的销售渠道,也是营销的重要环节,企业一般要求大量、连续地供应煤炭,所以,许多煤炭企业大多采用直销的方式来供应大客户。除直销外,还可采用设立办事处和总的方式,在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可使煤炭企业更加贴近客户与市场,有利于双方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客户的信息和意见,做好售后服务。设立办事处的不足之处在于营销费用增加。在销售量较小的地方,可以采用商的办法,一定选择有实力、有信誉的商,确保产品质量和资金安全;也可以采用直销与相结合的办法,至于选择何种营销方式,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予以决定。

1.3服务问题

煤炭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的质量控制中可能因偶然因素发生质量问题。一旦出现问题,企业要有快速反应机制,售后服务立马跟上,把因质量问题对客户产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企业还要查清原因,拿出整改措施。

1.4资金问题

营销过程是销售产品、回收货款,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只将产品销售出去,而不能及时回收货款,只完成营销过程的一半,无法保证再生产过程的延续。我们在煤炭营销过程中,对信誉好的长期客户,可优先供货,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对有钱不还的企业,在发货前,要签订完备的供货合同,明确还款日期以及违约责任,一旦发生拖欠,协商不成,可以诉诸法律。对于无力还款的企业,一定要严格把关,宁愿库存增加,也不予销售。要建立健全销售责任制,加强对销售人员回款考核,切实保障销售资金安全。

2.煤炭企业的营销创新

2.1知识营销

知识营销是营销方式的发展方向。所谓知识营销至少包含以下一些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更注重与顾客建立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以培训为中介,使营销更适应产品技术、文化含量的提高及个性化的要求。

为此,煤炭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挖掘产品文化内涵,增加营销活动的知识含量,并注重与顾客形成共鸣的观念价值。第二、注重与顾客建立起结构层次上的营销关系,使顾客成为自己产品忠实的消费者。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建设,以培训知识为中介,使营销活动更适应文化技术含量产品的推销,更适应产品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2.2营销整合

整合战略表现在市场营销的各个方面,要达到市场营销各个环节的协调和统一。在战略整合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煤炭企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营销的盲目性,忽视营销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降低了营销效益。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只有把人的主观性、创造性同煤炭资源、市场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及时发现市场先机,战略才具有前瞻性,同时通过战略的优化组合,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效益大化。

第二,以加强营销管理为基础。营销战略整合的实质突出的是营销管理,加强营销管理就是在营销活动中建立健全的营销规章制度,从强化内部管理人手,强调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在销售过程中细分市场,达到内部管理与外部市场的完美结合与统一,规避市场风险,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提高销售质量。

第三,以市场信息为依据。市场营销战略整合必须强调战略的整合具有针对性,针对煤炭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凋整营销战略和营销手段,以夺取市场的商机。

第四,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通过营销战略整合,使各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强协作,相互监督,既能独立承担应负的营销职能,又统一于企业的整体营销工作之中,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实力,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2.3文化营销

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文化营销的基本前提。开展学习型企业文化创建活动,为达到实效性,应该分步骤、分环节的有序进行,在第一个创建循环过程中,重点进行理念宣传灌输,探索建立反思、共享、交流的学习机制。在第二个创建循环过程中注重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更加注重文化指导管理升级,更加注重完善考核机制,把创建工作不断推向深入,通过实施文化营销战,创新营销理念,实现产品综合效益最大化。

2.4绿色营销

绿色营销是把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环境保护三者相统一,来指导企业的产品设计到销售的全过程。煤炭企业要在实际行动中把“以销定产”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以销售为龙头。在经营理念上,要变“以我为主”为“以用户为主”,要确立名牌战略,树立名牌意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企业要运用绿色理念来指导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切实制订绿色计划,实施绿色工程,颁布绿色标准,树立绿色标兵,组织全体员工参与绿色营销活动。企业要认真组建好绿色管理组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管绿色营销的实施,处理厂商的绿色生产、绿色设计、绿色营销等重大问题。通过绿色营销的实施,协调企业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进行创新营销,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行业的市场营销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地创新发展,才能顺应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结合煤炭行业实际,对煤炭企业创新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彬,浅论煤炭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能源技术与管理, 2004(06);

篇8

关键词:资源整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策略

随着WT0规则,我国资源整合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规模与实力迅速增长。使我国经济在规模上迅速扩大,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而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资源企业需要通过管理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以加强在国际贸易竞争力,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因此资源整合不仅需要通过管理手段整合,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还需要加强以市场经济为核心,这也是国有资源整合如何进一步和国际贸易融为一体化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如何让我国的资源整合在国际贸易中也将担当起重要角色,这也是国有商贸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一、国际贸易及资源整合理论概述

1.国际贸易与资源整合的基本介绍

(1)国际贸易是各国(或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也是各个国家(或地区)用商品和劳务等方面进行的交换活动。从而反应了世界各国(或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构成的。

(2)资源整合,是企业政策调整的手段,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工作。整合就是要优化资源配置进行有进有退、有取有舍,进行整体的优化。也是指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来源、层次、结构、内容的资源进行识别、选择、有机融合,使其具有较强的柔性、条理性、系统性和价值性,实现穿创造出一个新的资源动态过程,分析了解资源整合能力增强市场经济化提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2.国际贸易与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现状

(1)资源整合。二十一世界的资源整合,正面临这“国际贸易经济一体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双重浪潮的影响。国际贸易经济体化是对经济、市场、企业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对经济、企业、市场进行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加强市场、经济、企业资源整合的大势所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资源整合以成为我国发展的必修课程。为了集中体现世界经济发展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对经济、企业、市场进行资源整合。从而达到市场竞争这善于运用资源整合,而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资源整理,而是在与如何运用资源整合。资源整合的速度快,效果明显、资源分散的背景下,以进行双赢、共赢的利于下进行导向性的优化配置,从而可以更好开拓和发展。

(2)国际贸易。国际贸易中经济是发展经验的基础,是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价格的对比关系,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贸易。随着我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出口、投资加上经济增长,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提高,使我经济贸易生活有了很大的转变过程。随着世界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担当这重要的角色,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国际贸易也必然会通过全球竞合机制,进而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人加快发展、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新时期。

二、资源整合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策略

1.内部资源整合策略

内部资源整合是在特定思维下,使内部资源正式在国际贸易中组织企业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建立研发中心,进行联合开发,对所控制的商贸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布局,集中世界经济自由发展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可促进国际贸易一体化发展。如何改正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历史因素,复杂的股权结构、经营模式、人脉关系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难度比较大。可以根据营业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发挥协调引导作用、将人力、资本、人际等资源进行有倾向性、选择性的配置业务单元。加大培育力度,对国际和国内贸易融资人才的相互交流,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更好的达到多赢局面、共享效应,共享渠道、信息、人脉等各种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效应,进一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引进人才,为我国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通过国际贸易,把我国市场、企业、经济积极介绍和推荐给世界,吸引更多的优秀产品和技术人才的流入,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动权。

2.外部资源整合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经济正处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日益相向国际贸易的市场发展。国有企业和经济转型升级正进入到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企业、经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企业、经济资源有效的加强提高自身现有的基础和原有的优势,积极的加大对外部资源的重组力度不断的改善自己、完善和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促进我国企业、经济结构升级的条件。

(1)加强建设文化,为资源整合提供保障。国际贸易的发展,促使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加剧,使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我国资源存在的问题。企业、经济就是资源整合的剂,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资源整合策略还是外部资源整合策略,其都会大大提高我国的企业、经济、市场的快速发展。因此对现在企业、经济不断加强建设,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对外部资源强式整合做好准备。

(2)集中优势资源,对个别重点发展的行业,实行以产业链延伸发展为取向的纵向一体化方针策略。全球竞合机制激励着我国国际分工的水平不断提升,例如控制产业上游资源、控制产业上游资源、拓展商贸流通服务功能、横向兼并扩张规模抢占市场。通过国际贸易折射出来问题,找出我国优势和差距,占据上有战略资源就掌握了主动权,进而推进有实力的成员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实现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角色,并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

篇9

关键词:资源配置;制播分离;电视节目市场;频道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54-01

我国电视节目资源配置的历史是与电视业的体制改革同步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启了电视产业化的步伐。九十年代的飞速发展和辉煌成就进一步推动了电视业的产业化步伐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加入WTO以后,在外来媒体对国内市场的强势攻占下,节目资源配置的优化日益受到重视和研究,国家提出一系列促进电视业产业化发展的措施和政策,使电视节目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地配置和利用。时至今日,我国电视节目市场已基本建立,对内对外交易已基本实现,节目资源共享机制虽不成熟但已有发展,节目资源配置问题也已成为探讨我国电视业产业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电视节目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目市场的不公平竞争。这种不公平表现为:社会性质的节目制作企业较电视台所属或分离出去实行企业化操作的制作机构或企业而言,进入、退出壁垒较高。社会性质的企业进入、退出电视媒体市场要突破制度、高额成本、市场价格垄断等壁垒。而电视台所属制作机构或由电视台分离出去实行企业化操作的机构或企业,在电视台人才、设备、资金、优惠政策等的强力支撑下则可轻易进入电视市场。原有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再加上进、退出壁垒的“间接特权”,电视台附属或分离出去的制作机构或企业在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打击了社会企业进入节目市场的积极性。这样势必会导致我国电视节目市场的不规范、无秩序,资源浪费,效益低下,从而使电视业的产业化步履维艰,无法真正突破事业格局带来的“瓶颈”。

第二, 频道同质化严重。频道专业化就是按照专业化的要求对原有频道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专业化分工和受众细分条件下的必然要求。我国省级电视台在频道设置上大多有财经、教育、都市、影视、体育、频道等,各频道虽打着“专业”的大旗,但在真正的具体操作中却是徒有虚表,无法摆脱小而全,综合化的“阴影”。

第三,节目运营模式的单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广告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对节目资源后续产业链的开发不足。唯“广告独尊”的盈利模式,使得电视节目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内容资源、形式资源等几乎得不到开发。二是在制播分离配置机制的具体操作层面上不成熟,产生很多误区。

二、我国电视节目资源配置策略

第一,不断进行体制上的改革。首先要改变节目市场的不公平竞争情况,需要政府加大对社会企业的扶持,出台优惠政策,提高社会企业加盟节目市场的积极性,从而使市场的竞争机制能更好的发挥作用,优胜劣汰,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其次,应逐步改变行政划分留下的“节目以行政中心制为主,频道总监制为辅”的模式,使各内部频道竞相争夺节目资源导致的节目购价恶性攀升,广告价位互相倾轧,节目资源难以共享、多头管理、资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等的现象得以改观。

第二,实现频道的专业化、栏目的对象化、节目的精品化。 针对特定受众群的专业化频道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是专业化的市场定位。频道在定位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特点,选择优势资源,高举“独特”“专业”两面大旗为最后的品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安徽卫视电视剧频道定位,湖南卫视的青春、娱乐频道定位,广州卫视的女性频道定位,浙江电视台教育频道的定位为“新科学、新知识、新青年”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次是科学化的编排。节目编排要根据不同时间、不同观众的不同收视习惯和兴趣,不同收视欲望和期待,合理安排不同节目的播出时段,最大限度的发挥不同节目的传播优势,进而提高整体节目的收视率。

第三,改变原有的单一化运营模式,盈利方式实现多元化。一是建立统一的协调中心,频道内部以栏目为中心进行。具体到频道内部,集合优势资源打造品牌栏目,以品牌为号召力,创造持久的高收视率,从而带来高额的广告收入,获得争夺的“第一桶金”。 二是探索制播分离配置具体操作层面的灵活性。在我国,制播分离即制作与播出的专业化分工,电视台与电视节目进行“角色剥离”。对于意识形态功能不强的节目品种有社会上的电视节目制作单位承担,电视台只管节目的审查、购买和播出。经实践证明,真正的“制播分离”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决绝”。所以我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一改以前制播双方只在市场交易中发生关系的“完全制播分离”,寻求在产业链的策划、制作、生产播出等环节中实现“不完全制播分离”,从而使双方能够不断的联络和沟通,能够提供必要的相互保障,减少生产和制作的盲目性,实现供需的良好“接轨”,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杜绝竞争的无效率。

篇10

关键词:资本配置效率 要素集聚要素扩散

一、引言

资本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区域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潜力。国内外有很多关于资本配置效率的研究成果。Makinnon(1997)和Shaw(1973)认为,金融压制导致资本配置效率的降低。Jeffrey Wurgler (2000)运用实证分析发现金融市场越发达,资本配置效率越高。我国大部分学者均参考Jeffrey Wurgler 的方法对国内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度量。国内学者如韩立岩(2005)以及潘文卿、张伟(2003)利用全国层面数据做了类似的研究。方军雄(2006)还利用樊刚、王小鲁(2001、2003、2004)的市场化指数检验了市场化进程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改善了我国资本配置效率。目前的研究成果多是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和全国层面对资本配置效率的改善和促进经济增长进行了探索。基于多因素视角和区域层面的研究较少。湖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支点省域,其资本配置效率的优化,直接影响着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本文通过考察2002年至2010年湖北省企业分地区统计数据,分析了湖北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机理和提升路径,以期为湖北省经济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顺利实施提供参考。

二、湖北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测算

(一)样本选取和模型建立以2002年至2010年湖北省武汉城市圈、襄十随城市带、宜荆荆城市带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分析。其中“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的城市群落。其空间地域范围除武汉之外,包括湖北省的5个地级市: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以及3个县级市:仙桃、天门、潜江。“襄十随城市带”是以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为中心形成的鄂西北城市群落,其空间地域范围除襄阳外,还包括湖北省的2个鄂西北的地级市:十堰、随州。“宜荆荆城市带”是以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为中心形成的鄂西南城市群落,其空间地域范围除宜昌外,还包括湖北省的3个鄂西南的地级市州:荆门、荆州和恩施。本文选取的数据来自湖北省统计局规模以上企业分年度分地区统计数据。由于搜集数据有限,本文借鉴了目前最常用的Jeffrey Wurgler提出的测量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原理是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在高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继续追加投资,在低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内适时撤出资本。模型为:ln■=?鄣i+?浊iln■+?着i,t,i=1,2,......7,t=1,2......7 (1)

其中I为固定资产投资净值,V为主营业务收入,i为制造业的行业编号,t表示年度编号。?浊i为度量各行业资本配置效率的弹性指标,?浊i>0表明该区域的资本配置效率是有效率的,反之则说明缺乏效率。如果?浊i=0,则说明该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与企业成长性无关。

(二)各经济圈带资本配置效率差距分析为了研究湖北省资本配置效率各年度变化的情况,采用湖北省2002年至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和截距数据代入公式(1),用EVIEWS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第一,湖北省总体资本配置效率不高。按照年度进行总体分析,湖北省资本的年度配置效率是0.227721(测算表格从略),与其他省市的资本配置效率相比,广东为0.385458,北京为1.074354,浙江为0.416404(洪荭,2011),可见湖北省资本配置效率并不突出。这同湖北省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本、技术、人才的流动性较弱有关。第二,湖北省各年度资本的年度配置效率的波动较大。各年份均大于零,但显著性较差。2009年湖北省的资本配置效率最高,达到1.12012,2005年的资本配置效率最低,仅为0.16976。从以上可知湖北省企业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导致资本配置效率极不稳定。第三,各经济圈带资本配置效率不平衡。湖北省各区域2003年至2010年的资本配置效率均值均大于零,但各区域差别较大。三个城市圈带的数据构成的模型的修正判定系数R2为0.88946,F值为0.00116,说明模型整体线性拟合度较好,方程总体通过检验。从区域来看,武汉城市圈、宜荆荆城市带、襄十随城市带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均值分别为0.169743,0.402039和0.370806。可见宜荆荆城市带资本配置效率最高,其次的是襄阳城市带,最后是武汉城市圈。

三、湖北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提升路径与策略

(一)湖北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提升路径 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和区域经济差距协调越来越强调和倚重于资本有效配置,尤其是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金融支持已经不是实现资本的优化配置唯一要素,技术和人才也成为衡量资本配置的有效依据。资本配置的空间分布主要是由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的向心力和要素扩散的离心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因此,集聚和扩散成为资本空间配置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对外开放和后发地区的政府支持促进着要素的集聚和扩散,进而推动资本配置的空间结构的演变和效率的提高。湖北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不高,且各经济圈带在金融支持、技术、人才等要素,以及对外开放和政府支持力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有必要通过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对外开放进一步促进要素的集聚和扩散,提升湖北省区域资本配置效率。要素聚集依托产业园区,以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为载体,形成资本配置的优化增长极。这一增长极的形成,是解决目前湖北省各年资本配置效率波动显著,经济发达地区资本配置效率不高的关键。随着增长极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逐步在企业间、产业间、区域间扩散,形成企业集团、产业链和区域聚集带,带动配套企业跨区域发展,构成湖北省自主品牌的产业供应链。这是提升湖北省整体资本配置效率的重要路径。这种聚集和扩散效应的空间边界需要对外开放加以引导,政府予以支持,才能真正形成一套科学提升湖北省整体资本配置效率的方案和策略。

(二)要素聚集打造资本配置的优化增长极 随着集群内信息聚集和共享,同类企业集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产业集聚。(1)以产业园区为要素聚集的载体。产业园区的发展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条件,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要素进一步集聚,产业的规模又随之扩大,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目前湖北省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武汉城市圈一支独秀的现象持续了很多年,而湖北省其他地区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武汉城市圈。鉴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湖北省的产业园区必须要有层次、有重点的发展,以不同的层次的产业园区推动要素的集聚,合理配置资源,打造资本配置的优化增长极。根据湖北省目前的状况,把武汉产业园区作为主增长极,襄阳和宜昌产业园区作为次增长极,其他地区的产业园区作为一般增长极。武汉产业园区作为主增长极要重点发展,调整产业园区内的产业结构,加快主导产业的转换,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使要素在武汉产业园集聚。同时武汉产业园要辐射带动襄阳、宜昌两个次增长级产业园,根据次增长极的特点,转移劳动密集型、资产附加值低的一些产业,在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宜昌、襄阳产业园区的发展。推动相关产业在两个园区的集聚与发展,带动要素在两个园区的集聚。作为一般增长极的一些产业园区,要根据自身情况,集合优势资源发展若干个有潜力的产业集群,使要素进行有效率的集合,同时承接主增长极和次增长极的相关产业。(2)以品牌培育作为优化增长极的导向。值得注意的是,优化增长极的打造和产业集聚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湖北产业的同构化较为严重。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武汉城市圈发展为例,三大产业的相似系数较高,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大都在0.9以上。在产业关联程度上,武汉城市圈虽然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内在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张晓松,2007)。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以粗放型为主,带来了能源的高度浪费(杜静,2010)。因此,产业园区要以促进品牌培育为核心,优化要素集聚效率。尤其是在武汉城市圈,一些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环境制度建设比较完善,要素基础好,产业集聚形成的同时,必须通过集群内的竞争和知识共享,形成品牌价值,并辐射出品牌效应,进一步吸引更多专业化的企业和产业聚集,反过来更进一步促进资本配置效率优化。

(三)要素扩散推动资本配置区域间协调发展资本市场的完善、跨区域产业链的打造和传统产业升级成为要素扩散和资本优化配置的载体。(1)完善资本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实现企业间扩散。企业资本流通变现需要一个合适的场所,而根据投资收益的预期从而确定投资方向和比例的资本市场是企业资本流通变现的合适场所。资本的逐利性使市场资本自发的流入收益高的企业或行业中去,无形中推动了生产要素的重组与配置。可见,资本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间资金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单兵作战的模式在产权合作中往往处于劣势,而湖北省很多企业资本实力有限,难与同国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无法获得竞争优势。湖北省在选择扶持的企业时,应该扶持那些有实力和潜力的企业,鼓励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平台、通过国外联盟联合外国的资本力量,发展主业。同时创新资本的联盟方式,推动资本在国内外企业的扩散,优化资本配置效率。与此同时,有效的产权制度、明确界定的产权对发展资本市场、发挥市场调节作用有着积极的影响。要想建立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首先要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为主板市场和二版市场提供上市资源。如果一些区域性的非上市企业满足了上市条件,应鼓励企业积极通过创业板、中小企业板等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市场进行上市,扩大企业的融资,是企业获得更大的资本市场,推动资源在企业间的扩散。(2)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产业间扩散。传统产业在湖北省的经济中占了相当大比重,事实上,湖北省建国几十年来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如武钢、东风等一些重工业企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大。除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大外,传统产业对就业也有很大的贡献,对维持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产业发展阶段滞后。因此,湖北省必须重视发展传统产业,以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为切入点,有计划地进行产业升级。对湖北省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形成跨区域产业链的传统主导产业(如汽车产业)进行优先升级,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对于传统产业要注重内涵发展,以高新技术解决传统产业能耗高、污染重等问题。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也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使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扩散。随着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产业分工程度加深,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武汉城市圈产业同构化严重问题。(3)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链实现区域间扩散。产业扩散需要一个纽带,而产业链是产业扩散的重要途径,打造若干条长的、跨区域的产业链可以把各个经济圈带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湖北省应根据各个经济圈带的不同情况,在产业链的上、中、下游进行合理的分工,使产业通过产业链在各个区域之间进行扩散。鉴于目前湖北省市场发展并不是十分完善、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实际情况,在打造跨区域的产业链时,湖北省要根据各个产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产业链模式,以更加合理、更加有效的方式推动产业在区域间的扩散。如湖北省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光机电产业、在各个地区均有分布且已经形成了龙头企业,可以选择上、中、下游企业联系紧密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而对于新材料等呈散点状分布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选择需要有强大研发能力的核心企业的准市场式产业链;对于那些容易受到政府调控的产业,产业机构和企业管理比较复杂的产业则可以选择混合式产业链模式。

(四)对外开放增进资本配置优化的空间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决定了要素扩散的空间可达性,以及接受资本流动和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机会和潜力。(1)区域间对外开放。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间的对外开放是绕过区域行政壁垒的有效手段,区域的开放为要素和产品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可以提升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企业与其分支机构往往不在同一个地区,而区域间的对外开放为企业与其分支机构进行合作、开发提供了保障。区域分工的程度和区域联系紧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域的对外开放对资源共享、交易成本降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由前述实证结果发现,湖北省资本配置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明显,而且产业同构化显著,这就需要打破区域间的壁垒。武汉城市圈发展情况最好,作为先发区域,可以把企业扩展到相对落后地区,可以降低材料、土地、劳动力等成本,同时获得了巨大的消费市场。宜荆荆和襄十随城市带发展相对落后,属于后发区域,需要把产业向武汉城市圈扩张,以此来获得本地企业发展所需的各项资源,降低企业运营的运输成本、信息搜集或获取成本融资成本等。如此一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区域资本配置效率的优化。(2)面向世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企业通过走国际路线,打开国外市场,将自身品牌推向国外,而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要素跨国界进行流动,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湖北省面临着武汉城市圈主增长极资本配置效率低,整体资本配置效率也不高等问题,必须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中去才会有出路。核心技术是树立品牌的前提条件,目前,湖北省在技术上还与发达地区有差距,在引进外商投资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吸收核心技术,警惕跨国公司对湖北省企业要素锁定效应,以免落入外包陷阱。尤其是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龙头的武汉城市圈,仅靠扩大资本规模总量是不够的,还要积极打造自身品牌并走向世界,以“技术+品牌”打造高质量的产品,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改善武汉城市圈作为龙头区域但资本配置效率低的尴尬局面,实现资源在更广阔市场上的配置效率,真正发挥其作为区域资本配置效率优化增长极的地位作用。

(五)政府支持营造资本配置优化环境政府营造的制度环境和要素区际流动机制是影响要素扩散和资本配置效率均衡的重要因素。(1)构建区际要素流动网络。不少研究显示,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具有空间依赖性。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的官产学研之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对资本配置效率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区域要素流动网络的主体是官产学研共同体,官产学研的这种区域要素流动网络不仅可以直接形成要素流动和技术创新的渠道,而且还可以通过联盟、第三方合作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信息交流、人才培训,提供新技术和新知识,促进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向企业焦聚,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研究表明湖北省圈带间资本配置效率发展不均衡,产、学、研协同性不高,因此湖北省有必要依托教育资源优势,在政府引导下构建区域要素流动网络,引导大学、研究所等进入企业,促进知识、技术、人员等要素流动,从而带动后发地区的发展,实现区域间资本配置效率的优化。(2)打造投融资平台。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为协调湖北省中小企业和一般企业的均衡发展,尤其是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湖北省政府要建立全省统一的投融资协作平台。在投融资平台上,政府不仅起到资金的引导作用,即引导社会资金流向高新技术等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和支柱产业,而且还能解决部分企业资金紧张的困难,挽救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支撑跨区域产业链的打造。湖北省中小企业众多,然而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较大,因此在投融资信用平台上,政府有必要开展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这样,既可以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发展,又可以实现资金的有效的流动,最终实现资本优化配置。(3)完善政府合作机制。新管理体制理论表明,合作者之间的协调是建立管理体制的关键。区域间的要素流动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合作。从根本上讲,区域间要素的流动是通过行政性合作,消除行政壁垒实现的,这样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在不断推进湖北省圈带区域发展的过程中,湖北省也一直强调加强区域间政府合作,但是目前在政府合作机制中还存在着合作保障力度不强,合作方式单一的问题。因此,湖北省政府有必要完善政府要完善政府合作机制的制度环境,同时还需建立多层次的政府合作组织。在湖北省政府政策引导下,建立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激励各区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同时采取激励与惩罚制度,鼓励各圈带间的联系与合作。这样,通过完善政府合作机制,可以促进区域之间资源的流动,从而塑造出区域的整体优势,实现圈带间资源优化配置效率。

*本文系湖北省软科学课题“湖北省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资本配置效率研究”(项目编号:20102S011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可、郭炜、曹梅艳:《我国中部各省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比较》,《经济学家》2011年第3期。

[2]章宁宁:《我国金融发展优化资本配置效率区域比较的实证研》,《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王永剑、刘春杰:《金融发展对中国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及区域比较》,《财贸经济》2011年第3期。

[4]赵奇伟:《金融发展、外商投资于资本配置效率》,《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9期。

[5]金雪军、王永剑:《我国资本配置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金融与经济》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