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模块化设计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了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充分认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 对《会展空间设计》课程的内容选择、课程设计以及各种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在引导激励、科研创新、课程安排和实践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探讨,以达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最大化的满足设计行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1 课程的特点
第一,模块化课程结构将“空间名片”的塑造作为核心内容组建课程体系。《会展空间设计》是展示设计中目的性明确的展览设计,也是一种独特的品牌展示方式,即在空间设计中调动一切的物质手段,为公众打造一个完美的展览空间,启在帮助客户进行品牌或者产品方面的宣传与推广。本课程教学设计将知识点进行模块化设计,注重对会展空间的创意表现、展品的陈设方式以及广告宣传手段等知识内容的构架,涉及相关的空间分隔、展示形式、照明方式、道具结构、规格和尺度、技术和材料等各个方面在空间展位中的塑造。
第二,模块化课程结构将互动参与的交互设计分割为具体各项技能。《会展空间设计》是以人的物质与精神全方位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将人与环境行为作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探求其认知心理,营造有交流和对话的环境“气场”,尽可能地满足参观者的信息需求与生理、心理需求。课程教学中将使用者、介质、场景、目的、过程等所需要的单一能力分割成各项技能,贯穿于空间交互设计中,融入项目空间设计,提升使用体验,将单一的静态、封闭式空间转化成赋予生命力的动态空间,鼓励学生形成新意迭出的独特交互陈列创意。
第三,模块化课程结构将艺术创作手法作为整体内部细化融合多重知识。《会展空间设计》属于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活动,为了更好的体现互动性与品牌推广,空间展位设计运用不同媒体、计算机数字化处理等应用技术,充分展示空间场景现实与虚拟环境,包括文字、图形、数据、影像、动画、声音及特殊效果,使参观者通过更多的渠道,用现代的手段感知空间、了解信息,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在本课程设计中注重将实用艺术设计形式的表达与二维、三维、四维等多元化造型结合,逐步形成一个多学科、多技术交叉融会贯通的完整课程体系。
2 《会展空间设计》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
将模块化思想引入会展空间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极大提高了《会展空间设计》课程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即《会展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元,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1 《会展空间设计》课程模块化设置的依据
高职高专模块化教学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强调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知识和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基于此,《会展空间设计》课程模块化设置主要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综合考虑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因素,依据市场导向与专业岗位设置制定各个不同主题的教学单元,以迭进的方式来组织实施,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
2.2 课程的模块化教学内容设置
运用模块化思想,《会展空间设计》的教学内容的组织直接与工作过程衔接,以“技术―应用―实践”为主线,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培养学生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此《会展空间设计》课程的整个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6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再设子项目,各模块的具体内容如表1:
第一,《会展空间设计》认知及策划模块是对《会展空间设计》的基本内容、行业现状、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教W方式以及达成的标准作出界定,对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整体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兴趣。
第二,标装展位设计模块是以职业能力为标准,结合专业特点和与之对应的社会行业特征,加强实训教学。根据《会展空间设计》教学内容及市场的需求情况,标装展位设计模块成为课程实战教学的基础。具体以标装展位的设计制作为主要任务展开教学,拟实现标装展位空间平、顶、效果图绘制的能力目标。努力使学生经过这一模块的训练和实践,真正提高动手能力、转化能力、生存能力。
第三,特装展位设计模块是在标装展位设计模块基础上的拓展,是为空间品质提高所做的展位设计。学生不但要熟悉会展场地设计的相关规定,还要熟悉相关展位客户要求,能够进行空间案例的分析,为设计开展做好准备,将职业能力培养循序渐进地渗透于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突出对学生综合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2.3 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特点
模块化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依据岗位需要,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直接引入就业岗位。并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前沿性――本课程模块化教学设计从市场需求出发,分析目前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技术需求,将《会展空间设计》所需要的实用技术和方法构建到课程内容里面,形成系列化、结构化的教学模块。关注行业前沿技术与动态发展,及时将行业最新的技术、优秀案例纳入教学体系,使学生学到知识并能够满足当下的岗位需求。
第二,真实职业环境化教学――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设置和设计教学情境,使课程教学与就业岗位形成真实联系,不断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较好的认知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参与完整的实际项目,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岗位角色、设计流程、客户要求、施工环节等实际问题,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突出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模块化教学将知识认知、技能培训、上机操作、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使课程建立了连续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真实职业环境的模拟,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性与交流性,此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协作的精神,营造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课程模块化教学体系的实施
《会展空间设计》模块化教学,看起来是一门课,但实际是多门课程的综合,需要教学知识点重组和细化教学目标来设置模块化内容。在统筹安排各个教学环节,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的同时,要注意避免与相关课程内容的重复,对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和考核要求, 并保证其严格执行;在各模块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过程和课程考核环节中,需要校内教师与企业专家协同授课,强化实践训练,将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融入《会展空间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中。
第一,设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会展空间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基础理论知识的构建;二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将这两部分内容进行细化,配置到各教学模块中,按照学生认知规律,以层级递进的方式逐步融入模块教学中。
第二,强调模块化教学体系的主线和核心。空间与展示道具设计是《会展空间设计》的核心内容,项目内容由标装空间设计制作过渡到特装空间设计制作,实现职业能力的迁移。而职业能力的实现需要多种技术能力的综合支持,这也就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因此在教学上,围绕空间手绘制图表达、计算机制图运用、装饰材料与构造技能的运用等核心内容,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学去开发设计思维。
第三,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模块库”。课程中的教学资源“模块库”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相关设计大赛项目;同时学生课后利用数据库和互联网搜索到的前沿性资源,也可纳入《会展空间设计》教学“模块库”中,提炼成可实施、易操作的活动模块,为教学设计提供半结构化的框架。教师与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目标层次等多方面的因素来自由选择“模块库”资源。通过会展空间教学“模块库”的教学体系建设,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自主式的学习需要,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4 结语
《会展空间设计》课程模块化教学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技能培训为核心,注重基础知识点与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重视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好满足当前多样化的会展行业职业需求。在拓宽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 必须保证有实践性教学环节, 完成设计师的基本训练, 培养学生独立的工作能力。同时有利于校内外资源优势的有效发挥,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补充到教学中,加强产学研的多向发展,以取得实践教学由浅入深的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会锋.高校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22).
[2] 陈烈,陈东旭,荀海鹏,文川.高职创业教育:目标、模式与误区[J].职教论坛,2015(8).
[3] 俞仲文.产业升级需要高职教育的创新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6-01-19.
[4] 袁熙D.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2).
篇2
在近日举行的2014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创新峰会上,施耐德电气全球高级副总裁、APC大中华区总裁黄陈宏博士就首次展示了推动能效云的三大力量,以系统化思维破解数据中心能效难题。他表示:“构建能效云的关键在于聚焦云就绪、云能效和云持续三位一体的系统化思维:云就绪关键体现在速度提升,这就包括加快速度运营,方便快捷应对变化,将自动化与IT同步协调;云能效则在于降低成本,包括最小化或延迟资本投入,优化运营成本,最大化机房可用空间等角度;而云持续的重点在于提高性能,专为用户所需的正常运营时间设计的产品方案,需要对正常运行时间进行维护和监控,可以按需部署供电制冷和IT,以及在各个环节应用节能技术等。”
这就需要用户对数据中心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而不是简单地购置节能产品。在峰会上,施耐德电气为了充分落实云就绪、提升云能效和实现云持续,推出了一系列全新举措,涵盖产品、解决方案、服务和认证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提升数据中心的整体能效。
预制化方案落实云就绪
数据中心正在从模块化走向预制化,这是十几年前就率先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施耐德电气给出的又一前瞻性判断。为此,施耐德电气于去年年底收购了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领导者西班牙AST公司,并在创新峰会上正式推出预制模块化解决方案。“预制化方案显著改善了云就绪的现状,大大提升了云就绪的关键指标――速度。”施耐德电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永哲认为:“由于它为用户简化了规划、设计、建设数据中心的过程,使数据中心的部署更快速、更可预测,同时具有与业务同步扩展、高安全性与高可靠性的特色。”
预制化与模块化都遵循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设计和建设思路,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采用工厂预制方式,即在工厂完成数据中心相关基础设施的组装、连接和测试,尽量降低数据中心对场地条件的限制,减少建设现场工程量,从而缩短建设周期,提升工程质量。此外,传统的模块化解决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常更多地强调设备级的模块化,这样很难提高整体可用性和能效。“甚至有的企业将模块化UPS就定义成模块化的数据中心,这完全是误解。”施耐德电气IT事业部大中华区战略市场部总监谢卫刚表示,“预制化数据中心系统的模块化架构,不仅集成了整个解决方案,由于工程预制因此还实现了数据中心工程的产品化。”这也成为从模块化到预制化跨越的高门槛。预制化数据中心需要在企业工程中转化为定制化产品,虽然现场施工难度大大降低,但是却加大了工厂生产和组装的难度,方案、产品、材质、组装都需要进行反复的整体优化、评估和测试,这不仅需要企业对产品和方案有准确的把握,还需要企业对整体数据中心系统、工厂内部运营机制,调试与组装机制,以及客户需求与条件等有丰富的经验和咨询服务的能力。“不仅这种经验要体现在方方面面,技术细节的把握关乎整个系统工程,甚至小到一个特殊的螺母。”金永哲强调说。
预制化将IT设施加物理设施组成集成一体化的架构,其中最为典型的应用当属集装箱式数据中心。虽然它的应用尚在初级阶段,但不少行业和特定环境对它都有强烈的需求。金永哲介绍,集装箱式数据中心的应用环境广阔:第一,企业数据中心需要扩容,但办公地点已经没有空间;第二,诸如石油开采等偏僻地区;第三,诸如武警部队等对数据中心有移动需求的场合;第四,环境辐射较强不适于采用一般机房的数据中心。最近的新趋势则是,在云就绪中对资金投入产出压力较高的托管数据中心用户,最希望分批按需部署,“边运营,边扩建”。比如今年上半年正式启用的国内首个预制模块化数据中心――深圳云基地盐田港数据中心,第一期项目实际建设周期只有三个半月,建设速度快、成本低,质量却没有打折。据悉,全球更大规模的采用集装箱数据中心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仅施耐德电气就已经有近500个成功案例。
创新技术提升云能效
云能效重点在于降低成本,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拥有创新技术的不间断电源和制冷产品在最小化投资,优化运营成本,最大化可用空间上可圈可点。
平衡高可用性和高效率历来是数据中心的节能难题,作为施耐德电气数据中心与工业应用能效管理解决方案的关键组成部分,Galaxy VM三相UPS则在这一点上迈出关键一步。它采用三种能效模式实现高可用性,成为市场上唯一使用三种能效模式实现高可用性并满足业务需求的UPS。其创新的ECOnversion超级能效模式可实现高达99%的效率,在达到双变换模式电源净化效果的同时,进一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创新性的模块化电池架构借助灵活的蓄能方式实现扩容和延长正常运行时间,从而支撑用户“边成长边支付”模式。而施耐德电气新推出的InRow 2代行级制冷产品则是新一代紧靠热源的创新制冷产品。它的最大特色就是“能效高、占地少”,据悉,它可降低单位制冷量投资50%,空间减少50%,并能随负载的变化而调整制冷量和风量,既满足制冷需求,解决了高热密度问题,又大大降低了制冷能耗。
在本土化研发上,施耐德电气和百度合作“天蝎”计划,研发符合行业需求的整机柜等定制产品。随着来自行业的个性化需求渐成趋势,施耐德电气旗下APC还为此进一步加强研发战略。据来自中国研发团队的高级市场经理张亮介绍,去年施耐德电气旗下APC抽出各事业部和产品线的精英力量组建了“China for China”团队,做到协调集团内资源为中国客户定制产品,实现本土决策。今年下半年,将有不少为中国客户定制的产品推出,从而进一步提升云能效。
服务与认证实现云持续
篇3
(1)模块化施工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工厂化预制,其施工条件的优越性是现场施工无法比拟的,良好的工装设施,对于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安全风险有很大的益处。(2)模块化施工可根据安装顺序进行流水作业,同时工厂、现场大部分作业可同步进行,极大地缩短施工工期。(3)模块化施工可大量减少施工资源和材料、设备在现场的占用时间,有效地加大了现场作业空间,创造了良好的作业环境,保证了施工工期。(4)模块化施工尽可能地做到地面组装,减少了高空作业,有效化解了高空施工带来的安全、质量、降效等方面的风险。(5)模块化施工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创造了便利条件。(6)模块化施工要求设计图纸提前送达、设计标准统一、设计质量高,这样既加快了设计交图进度,又减少了后期现场变更工作量。(7)模块化施工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综合、系统化的管理理念,它涵盖了吊装、运输一体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及施工专业化的许多工作内容,同时也延伸了吊装、运输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范围,提升了项目标准化建设的水平,促进了专业化施工的发展,也是项目建设节能降耗的一种有效途径。
2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现状与案例
2.1模块化施工现状随着石化装置规模的大型化,于工程建设方对工期、质量及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模块化施工已成为确保项目按期、高标准建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由于起重、运输机械的超大型化,构件、设备加工制造能力的快速发展,实施模块化施工的客观条件越来越成熟,模块化施工由过去单一材料的装配方式变成了多专业复合式的模块组合安装。由于建设环境、项目管理模式等不同,石化建设项目的模块化施工模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为基本模式,施工单位接到图纸后,根据现场作业环境、施工进度安排,自行安排预制,将单根构件做成片或框架,这种模块较为简单,一般不超过三个专业的结合,如塔器在吊装前,安装完劳动保护构件、附塔管道、保温结构;管廊分段预制时将结构框架和管道固定在一起等。第二种为单体模式,对装置中某一个部分或某一个单体进行模块化设计,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如加热炉的模块化施工,整个加热炉按多个模块在制造厂预制好,然后运到现场组装。第三种为集成式功能模块,这种模块将一个小型装置或装置中某一个单元的所有相关专业在预制厂或制造厂全部装配成型并调试后,运到现场只进行简单的固定安装碰头即可投入使用,目前这种施工模式在国内应用较少,而在国外许多大型石化企业和工程公司已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建设模式,如由多个功能模块组装而成的海上作业平台、小型天然气液化处理装置集成模块等。
2.2石化项目加热炉模块化施工案例国内石化建设模块化施工由最初的施工单位独自设计制作,发展为由设计部门牵头多方协作,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下面仅以石化项目加热炉施工为例,反映模块化施工的发展过程。
2.2.1案例一2007年,在某施工现场重整装置四合一炉辐射炉管施工中,施工人员采用模块化流水作业方式,使施工质量、工效得到极大提高,见图1。
2.2.2案例二2012年,在某石化炼油二期改造180万t/a加氢处理装置改造项目的两台加热炉施工过程中,采用模块结构形式,制造和施工合理分工,保证了模块化施工的顺利进行。
2.2.2.1反应加热炉依据厂区运输通过条件,反应加热炉(方炉)主体结构通过管架的最低高度只有4.5m,这是本模块化施工的最大制约因素,因此将加热炉分为:辐射室模块一(2件)、辐射室模块二(2件)、辐射室模块三(2件)、集合烟道模块(1件),见图2。这7件模块均为长方体,长度14m、高度2.5m,宽度约3.2m,最大质量14t(辐射室模块一),最大安装标高10.7m(集合烟道模块)。施工中,在加热炉基础完工后,将预先制作的模块根据安装标高由低至高的顺序分别运到现场,使用200t汽车吊依次安装,模块与模块之间使用螺栓连接。模块组装完成后,最后进行内部炉管的安装及耐火隔热块施工。
2.2.2.2分馏进料加热炉分馏进料加热炉(圆炉),直径8122mm,高度31300mm,整个加热炉共分为26个模块,见图3。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炉底柱脚及环梁分为3个环型模块,现场安装就位后拼接成环型,在拼接好的环梁上安装两块半圆型炉底板模块。(2)辐射段筒体分为8个弧型模块,在炉底板上依次安装,拼接成一个整体。辐射段筒体安装完成后,进行内部隔热块及炉内附件的施工,并在胎具上将炉管预制成4个弧型模块,待内部隔热保温施工完成后成块吊入安装(见图4),各块炉管模块安装完成后,仅需两道焊口即可完成整个辐射段炉管的安装。炉管安装完成后,拼装辐射段顶部结构。(3)安装好对流段框架,开始吊装对流段模块。对流段模块有4个(见图5),其箱体结构长6.4m、宽3.5m、高3.2m,模块内部管板、炉管及隔热安装均在厂家完成,运到现场后分块吊装安装,然后焊接各模块之间的炉管,并与辐射段炉管通过转油线连接在一起,这样整个炉管得以贯通。总共只有12道焊缝需要现场焊接。(4)对流段模块安装完成后,安装加热炉的热烟道系统,热烟道系统也是预制好的模块,现场只需吊装此模块就位,然后用螺栓连接即可。在整个分馏进料加热炉施工过程中,最大安装模块质量约30t,最高安装高度为31.3m,使用吊车最大吨位为300t。
3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存在的问题
(1)项目建设条块分割,各自独立,没有形成总体规划。在20世纪末以前,我国工程建设的结构模式是横向分割,勘探、设计、制造、施工、试车等单位分属不同的建设主体,虽然从本世纪初开始出现了部分纵向整合的建设主体单位以及诸如EPC、PMC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但即便是这些纵向整合过的单位,因组建时间较短,多数设计人员仍然不太熟悉施工,对便于模块化施工的结构形式综合考虑不足。(2)制造厂家受自身利益驱动,加之其多数技术人员对现场施工也不太熟悉,使得结构设计更多的是考虑方便制作,而对现场的施工条件未给予足够重视,甚至出现由于结构形式考虑不周使得现场工作量和难度不但没有减小、反而增加的情况,增大了建设成本。本文介绍的某石化项目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前期在业主的组织下,经设计、制造、施工各方针对现场模块施工多次对接沟通,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3)物资供应方一味考虑自身便利,致使到货次序混乱,出现先安装的后到、后安装的先来的情况,增加了现场施工准备工作量;而且由于到货的部件长时间不能安装,也使得施工现场场地被长期占用,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本文介绍的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对现场到货进度进行动态管理、协调,甚至仔细到掌握每一件梯子、平台的到货情况,所以保证了现场整体施工安装有序进行。(4)设计、制造、施工三方结合不够,对模块化施工认识深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模块化施工的优势。本文介绍的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由于充分结合了施工现场,以现场安装便利作为主要考虑因素,较好地发挥了模块化施工的特点。(5)由于近年来物价指数上涨,造成施工成本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成本上涨极快,施工定额的更新跟不上市场价格的变化。模块化施工相对于现场散件安装节省了大量的现场作业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降低了作业风险,但是还需要尽快出台和完善模块化施工统一、标准、可接受的费用定额,否则由于设计、采购、制作、安装费用的分配不均或不合理会影响模块化施工的工作进程。
4实施石油化工建设项目模块化施工的途径
4.1模块的组装原则(1)稳定性原则。框(块)结构、集合多专业的结构一般优先组装,易成框的片结构为其次,尽量减少高空组对片结构。(2)可施工性原则。综合考虑吊装能力(以自有吊车为主)、运输能力、道路通过能力、结构形式、施工场地(包括预制厂的加工能力)等条件。(3)综合效益原则。总体效率优先,如按照现场安装次序到货等。
4.2模块化设计要真正实现模块化施工,仅仅从制造、施工角度来考虑是难以做到的,主要原因是设计决定了装置布局、结构型式、采购的原材料种类,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的衔接关系、连接方式和后续的开车工作等。因而决定模块化施工的主要因素是模块化的设计、标准化的采购,首先必须从基础设计开始,来确定设计“可模块化”结构需要达到的基本条件:(1)工程项目的可施工性研究与周边的地理环境条件结合,找出适用于模块化施工的条件,主要是考虑道路通过能力、吊装能力、设计成大型模块的可能性等。(2)实施模块化施工时,在成本、质量、安全等方面都能满足要求。(3)对于模块化施工已达成一致意见,设计、采购标准适用于模块化的施工。其次在项目实施阶段,将模块化施工程序纳入到设计管理的一个主要部分去执行和完成。例如,将一个化工装置的不同单元进行模块化设计,增加其“集中度”,调整支撑的结构体系,使建造后便于长、短途运输和吊装;将管道工程的调节阀组统一为一个标准尺寸,便于“橇装”出厂;将系统管廊钢结构、附属管道工程和电气、仪表工程等进行模块化,改变目前的结构型式,形成在工厂内制造“管廊”的主体结构;将支撑部分进行分解,便于运输和吊装等。近年来在中石化已开工和即将开工的许多建设项目中,明确提出了模块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施工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在项目建设中也产生了许多先进的模块化设计理念和思想,其中做得最好的就是加热炉模块化施工。目前应用在石化行业的加热炉,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模块化预制、现场组装的程度,从最初的加热炉对流室的模块化,发展到炉体和钢结构的联合模块化、炉管的模块化供货等。这些进步大大加快了工程的建设速度,也提高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减少了劳动强度,改善了现场的操作环境,更加有利于HSE的管理。
4.3模块化施工的保障措施大型模块化施工对于运输、吊装能力的要求较高,石油石化行业大型施工企业随着近年来起重、运输装备的配置更新,基本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石油化工建设中已推行十年的大型设备吊装、运输一体化管理办法,也有力地保证了模块化施工的顺利实施。关于模块化施工的制造能力,以现有的结构、管道的工厂化预制能力而言都是可以达到的,只要根据项目规模要求,建设以模块化施工为条件的大型预制工厂,特别是可灵活拆卸组装的工厂化车间,就具备了适应模块化施工的最有效手段。此外,预制场地到安装现场的运输通过能力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在国内新建的许多大型项目,一般都有极好的运输通过能力。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系统;驻留应用;单板计算机;开发平台;ARINC 653;AFDX接口
中图分类号: TP368.2;V247.1 文献标志码:A
Design of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hosted applications in integrated module avionics system
WANG Yunsheng1,2*, LEI Hang1
(
1.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2.China Electronic Technology Avionics Company Limited, Chengdu Sichuan 611731, China
)
Abstract:
The common computing resources in the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 system provide the hosted applications with temporal and spatial partitioning platform. The platform for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should comply with the ARINC 653 specification which defines the application executive interfaces for partitioning operation system. By porting and developing the Board Support Package (BSP) and AFDX network driver, for the first time, an IMA platform solution for hoste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was achieved based on the C2K, a Commercial OffTheShelf (COTS) single board computer. The functionality and performance of the COTS based platform are similar to the popular common computing resources in IMA of modern civil transportation aircraft, offering a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hosted applications development and debug at a pretty lower costs.
Key words:
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 system; hosted application; single board computer; development platform; ARINC 653; AFDX interface
0 引言
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Integrated Modular Avionics, IMA)系统可以看作是嵌入式系统环境下的集中式分时共用系统,各种驻留功能应用(Hosted Applications, HA)运行在公共计算资源(Common Computing Resources, CCR)板卡上,其基本特点表现为高性能公共处理资源、高速通用数据网络和开放式的软硬件体系结构[1]。IMA体系架构改变了以往以传感器为中心的设计方式,通过驻留在通用处理资源上驻留的功能软件实现不同的功能应用,减少了设备和模块种类,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便于升级维护,降低了航电系统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已经在现代航空电子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IMA的广泛应用与良好的工业标准密不可分。与IMA相关的业界标准包括除了航空领域的安全性设计规范、适航认证标准以外,还有定义系统开放性的航空无线电公司(Aeronautical Radio Inc., ARINC)标准和工业标准,例如ARINC 653规定了分区技术(Partitioning)环境下的应用程序的执行(APplication EXecutive, APEX)接口标准[2]、ARINC 664第7部分规定了全双工的机载以太网(Avionics Full Duplex Switched Ethernet, AFDX)接口以及硬件接口标准[3]。目前主流的民用航空电子系统体系结构都遵循ARINC 653和ARINC 664规范,包括我国正在研制的C9型客机[4]。这也构成了面向IMA的驻留应用开发平台的设计要素。
1 分区技术及开发平台
随着处理器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将多个功能应用集成到一个处理器板卡上运行成为必然的趋势。这种情况下首先要解决的是容错(Fault Containment)问题,即在一个处理器板卡上的某个应用发生的错误时,一定不能影响到其他的应用。分区技术就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离,将多个应用程序限制在属于该应用自身的有限的处理器时间和空间资源中,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从而方便系统的验证、确认和认证工作。采用分区技术得到的处理器资源的单元就是分区(Partition),每个分区就是一个独立的程序运行环境,有自己的数据、上下文环境、配置属性等。
在ARINC 653中,明确规定了分区环境下在硬件平台上驻留应用的机制及应用程序执行接口[5]。如图1所示,图中各个组成部分的说明如下:
1)驻留应用是各种与航电功能相关的软件部分。这些软件都由特定的应用功能供应商按照其功能需求和适航要求开发,这些程序都在时间和空间分区环境中运行,只能够调用ARINC 653规定的接口访问系统和硬件资源。
2)O/S内核提供的API接口函数和分区功能及服务。即APEX接口,为应用程序提供标准的和公共的运行环境,包括设备驱动和自检等硬件接口。
3)系统分区需要的APEX接口标准以外的接口。这些接口仍然受到时间和空间分区的限制。这些分区需要完成例如管理硬件通信或者故障管理,这些分区是可选的,依赖于模块及操作系统的实现。
4)特定系统功能。包括特定的硬件接口,例如设备驱动(例如AFDX接口)、软件加载、调试接口及自检功能等。
篇5
【关键词】砖;传统文化;模块化;建筑表皮;构成设计
前言:
当下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大行其道,作为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材料砖,在中国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如今,似乎不再被重视,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建筑形式雷同,城市特色衰微,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特色的重要性。新旧建筑交错,互生共存成为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永恒的主题。作为传统建筑重要角色的砖,是本土文化的重要载体。应引以为重,在砖的营造文化中探寻中国的建筑风格和民族文脉,赋予现代建筑独有的东方气质,为最终建立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空间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
1 砖在传统建筑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砖瓦发明与发展无不充满着远古文化的衍绎发展,砖作为一种传统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脱胎于仰韶文化陶艺,成体系于商周,秦汉时期成熟发展,时有“秦砖汉瓦”之称,有着千年不衰的悠久历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带有极其深刻的人类远古文化气息。
首先,砖表面的纹理自然朴素,透出细致亲切的质感,具有一种质朴的特性美,是现代技术产物金属玻璃的光滑、冷漠所不具备的。阳光下,色泽淡雅,于清雅幽静中透露出和谐与统一,给人以素雅,沉稳,古朴,宁静的美感,应和着“中庸之道”的传统美学思想。其丰富的色泽纹理,独特的文化表现力,是很多现代建筑师追求东方神韵的设计源泉。
其次,砖的雕饰艺术为中国建筑赋就了华丽的篇章,它附着于建筑,与建筑溶为一体,制作精益求精,题材内容丰富。砖雕一方面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大都采用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吉祥寓意;另一方面是封建等级地位的体现,尤其是大门作为突显户主身份和意趣爱好的外在形象,是富甲竞相显贵夸富的标志。这类门面砖雕大都工艺精巧华美,玲珑剔透 ,寓意丰富,对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文化启迪。
另外,作为砌筑的艺术,在几千年的建筑营造中形成了丰富的砌筑形式,明清砖砌体建筑的盛行,更使得砖砌工艺及砌筑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装饰意味浓厚的建筑构件以及装饰性极强的砌筑工艺,通过各种类型的砖组合构成整个建筑体,使其具有了很强的装饰艺术性,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施工工艺的砖砌艺术,极具技术含量和文化价值。这些砖砌建筑融我国的传统工艺、砌筑艺术及装饰艺术为一体,使建筑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技艺和文化内涵。
2 砖的模块化构成之美
砖以单元为模块,按一定规律进行排列组合,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创造出丰富的装饰肌理, 富有构成的韵律之美。这种模块化的构成形式主要有缝面组构、立体层构和漏空构成。对砖模块化构成美的研究,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推动现代建筑和环境设计的文脉意象。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缝面组构,砖依墙面组砌,构成多样的砖缝交错纹理。砖材本身形态平直, 可组合为直线、斜线的规则图形, 经过砍削的异形砖块则可构成折线、曲线等图案。直线构成中又可演变出正方格、斜方格、人字纹、席纹等构成形式。这种由面构成的缝理是传统建筑中使用最多的表面肌理, 其排列组合大大增加了建筑表皮的装饰性。
立体层构,这种组织结构是一种小尺度砌块模数式的逻辑排列,形成一种秩序,强调的是同种材料在三维空间中的秩序。通过多样的构造组合,可以使砖材自身的排列产生丰富的立体变化。砖塔是典型的砖砌建筑,单体砖通过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规则的秩序,在层与层之间做砖出挑而形成腰檐的形式,表现出了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韵律性构成。
漏空虚构,常见做法是花墙子, 即在墙体的局部或大部分通过挑出、收进、连续等排列方式, 以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构成各种透空或半透空的漏空墙,其装饰效果似透非透, 似隔非隔, 充满虚实互补的艺术效果。漏空砖墙可以将建筑的不同空间略加区分,形成相对的小空间,漏空的部分又隔而不断,不会让人觉得闭塞、郁闷。花式砖墙的做法虽然繁杂,但本身形象非常美观、花样赏心悦目,其透空部分往往能借调墙体内外的景致,而景致会随着人不断行进而变化的,所以能让人百看不厌。
3 砖的现代设计探索
3.1 砖的文化魅力不衰
砖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建筑材料,不同于混凝土、钢材、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气息。砖作为古老的建筑装饰材料有着生之具来的文脉认同感,其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都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应推陈出新、运用当今的高科学技术研发新的途径解决环境问题,同时开拓挖掘新时代审美体系下的砖营造。这已被当代众多设计师所认同。如: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就大胆的使用了青砖材料,并且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磨砖对缝工艺,是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吴良镛设计的中央美术学院绿竹灰墙,用现代烧制的灰色面砖同样应照了“门对千杆竹,家藏万卷书”的文化气韵。
3.2 砖与现代材料携手重组
现代建筑大多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支撑结构和表皮结构的分离,使砖不再担负承重的功能,设计更加自由多样。因而砖的使用不必是传统形式的简单再现,在多重申美的今天可与各种现代材料创造性的结合,既能展示传统又张扬了它的时代个性。
任何一种材料都具有不同的特质。不同材料之间虚与实的对比、硬与软的融合、不同材料的新工艺之间的创造性结合,都能极大程度地挖掘和扩展某种单一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表现魅力。钢和玻璃可以弥补砖现代感不足的缺憾;砖在质感上也弥补了钢、玻璃的冷漠感和机械感,可以说,砖与现代建材的携手重组既表达了历史的存在,又富有了非凡的新时代气质。
3.3 砖的文化新构
在现代高科技影响下,墙体系统发生了功能和性能上演变,出现了革新的趋势。这种变革的发展赋予砖表皮以新的时代姿态。砖面临着一种设计原则上的新机遇,它可以与结构相结合,不再坚持传统砌筑的实体性,更大作用的突出建筑体的艺术创造。
试验性拓展砖特有的模块式逻辑排列,创新节点的搭接构成或连接方式,让砖墙呈现新的表现形态,当下很多设计师做了成功的案例,比如北京798艺术区,红砖试验性地运用于旧建筑改造中,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营造出中国建筑的气质。同样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重庆某药厂厂房,运用青砖的“ 近亲”,对混凝土砌块的砌筑方法进行了创新,建筑已不同于传统青砖建筑,却仍将青砖的传统韵味表现得淋漓尽致。
4 结束语
砖的独特韵味在建筑装饰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即使在时展的今天,砖构成的中国建筑气韵依然散发着强烈的东方气韵。借鉴、学习和运用传统建筑砖的肌理构成手法,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必能使建筑呈现出更为丰富多样的立面形式,并增进建筑设计的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容丽嫦.:“建筑表皮的变革―空透的砖墙” 《建材与装饰》2007 .11
篇6
与数据中心规模无关
从实践来看,无论用户机房的规模大小,都可能存在对模块化方案的需求。小型数据中心用户采用模块化的解决方案,希望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部署和实施能够变得更加简单;大型数据中心用户面临的业务方面的压力较大,因此对数据中心的总体拥有成本以及投资回报等考虑得比较多,而通过模块化的部署,可以加快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部署速度,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现在,仍有许多用户将数据中心建在普通的写字楼中。这类数据中心就是典型的中小数据中心。模块化机房解决方案能够轻松满足这部分用户的需求。艾默生公司认为,通过工程化的产品和工厂预制的解决方案,不仅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成本,加快数据中心的部署速度,而且还能通过尽量减少现场工程量,有效地提升数据中心的建设质量。用户在构建小型数据中心时,需要在项目前期综合考虑建筑物与模块化机房解决方案的兼容性,比如建筑物的承重、层高等问题。
艾默生灵睿(Smart Cabinet)解决方案在一个机架内实现了智能、一体化网络基础架构的快速部署,能够为小型的网络间、远程站点提供基础架构保障。该方案采用在线式双变换UPS供电系统,能够避免出现较多的供电异常,其电池寿命也更长,电压适应范围更宽。除了关键的电源设备之外,Smart Cabinet还可以一站式提供所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组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监控系统能够让用户及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并能实现无人值守,这对于IT人员不足的小企业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集装箱数据中心潜力待挖掘
中国的很多用户因为各种原因正在尝试部署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艾默生公司也一直密切关注用户的需求,并拥有众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中国用户通常会比较理性地看待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能够从实际需求、边际条件、经济性、可用性、节能环保、部署方式、后期运维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艾默生公司认为,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据记者了解,一些在中国销售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两三年的厂商,实际销售出的集装箱数量十分有限。艾默生公司认为,集装箱数据中心是一个新鲜事物,要为广大用户所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集装箱数据中心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用户对基础资源(比如水、电、土地等)的获取方式,并会更多地采用创新的节能技术。但是,这种改变能否与当前中国用户的关键需求相吻合,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考察。
一般来说,具备下述一种或者几种特征的客户可能会考虑采用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第一,获取基础资源比较困难;第二,对运营成本十分敏感;第三,对数据中心的移动性或快速部署能力具有特殊需求;第四,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高。艾默生公司认为,集装箱数据中心除了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应用环境(比如有移动、应急、野外应用等特殊需求)以外,也可用于一些普通的应用环境,关键看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与场地是否匹配。
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领域,艾默生公司拥有完整的产品线,可以提供集装箱数据中心所需的全部基础设施组件,更容易实现集装箱数据中心的产品化和工程化。艾默生推出的每一个集装箱数据中心都经过CFD(流体力学)建模仿真,可以对数据中心环境进行热评估,避免出现局部热点。每个集装箱在实际组装前都经过虚拟装配,并制造出相应的数字样机,从而确保安装的精度。
艾默生公司基于自身完整的基础设施产品线和中国本地的研发体系,可以为客户提供专业的集装箱数据中心定制化服务。艾默生公司从2010年开始为客户提供All-In-One集装箱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为海外的很多客户提供了集装箱数据中心方案。
PUE值大小不取决于厂商
从技术的角度看,将数据中心的PUE值降到2.0以下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一些IT厂商已经帮助其客户将数据中心的PUE值降低到1.25甚至是1.05。PUE值是不是越低越好呢?艾默生公司认为,PUE值的高低不取决于供应商所提供的解决方案,而是取决于客户的需求及价值取向。PUE是衡量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能效的一个重要指标。PUE值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指标。用户通过对PUE值的控制,能够有效实现数据中心的节能降耗。PUE通过一种简单且易于理解的方式实现了对数据中心能效的定量评估,这对于促进数据中心的节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的中国用户在建设数据中心之前都会对PUE值的大小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从定义上看,PUE值不能完全反映一个数据中心绝对能耗的高低。截至目前,PUE还不能对数据中心的主要耗能设备,如服务器、存储器、交换机的能耗进行量化与考核。从这个角度上讲,PUE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艾默生公司建议,用户在建设数据中心时,一定要综合考虑数据中心的能耗、能效、成本、计算能力、可用性等指标,找到一个平衡点。
是不是模块化或集装箱数据中心的PUE值就一定比较低呢?从理论上讲,PUE值的大小与数据中心是否是模块化或集装箱式的没有直接关系。艾默生公司认为,集装箱数据中心只是模块化数据中心的一种方式而已。PUE是反映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能效高低的一个指标,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技术应用水平。
如果一个数据中心在基础设施层面能够采用一些创新的节能技术,那么其PUE值就会比较小。这些创新的节能技术无论是在传统的数据中心里,还是在模块化和集装箱数据中心里都是可以应用的。如果传统的数据中心采用了创新的节能技术,那么其PUE值也会很小。从大量实践来看,模块化和集装箱数据中心更多地采用了高热密度解决方案以及创新的节能技术,因此其PUE值通常会较小。
链 接
艾默生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
艾默生宏睿(SmartAisle)是一款基于通道设计的模块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基于可靠、节能和整体快速部署的理念进行设计,以符合业务功能需求的最小基础设施为单元,包含模块化的精密空调、供配电系统以及基座、机柜和监控系统。SmartAisle采用模块化、高可靠的UPS不间断电源,能够向用户提供可度量的输出功率,并可满足各类负载的动力要求。此外, SmartAisle具有配置灵活、易于实施的特点。
篇7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公共环境设施 系统设计
一、概述
“公共设施”一词来源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e,直译为“街道的家具”,在欧洲被称为Urban Element,城市的配件。在中国,我们一般称为“城市公共设施”或“城市家具”。公共设施是由政府提供给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产品,是满足人们公共需求的设施。从功能出发,我们一般把城市公共设施分为信息设施、卫生设施、服务设施、休息设施、照明设施、交通设施、艺术景观设施、无障碍环境设施、公共安全保障设施及管理设施等。
二、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是指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采用系统设计的思想,把其系列产品纳入到一个系统里来进行设计,由一个基本构件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扩展系列。这样可以使系列产品在面貌上进行统一,可以增强城市公共设施的可识别性,有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同时在生产、装配上也便于组织和管理。
系统设计是以系统思维为基础的,目的在于将客观事物置于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来设计,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整体设计方法。系统一般分为外系统和内系统。对于城市公共设施来说,其外系统是指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内系统是指城市公共设施系统中各项产品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将系统设计的设计方法运用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来,将各项功能设施完善地组织起来,使其相互间建立起有序的联系,在整个城市公共环境中形成体系,共同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城市公共设施的外系统
从城市公共设施外系统的角度来说,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考虑与城市公共环境相协调,与城市特色相一致。
从城市公共环境的整体角度而言,城市公共设施应该与城市公共环境相协调,突显城市特色。城市公共设施与周边的环境、小区、街道、公园乃至整个城市交织在一起,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形成一种有机的整体。在进行具体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首先应该从构成城市公共环境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清各要素的主次地位,突出重点与主体,完善其功能间的组织搭配,使其与城市公共环境相协调。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衍生物,是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整个城市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城市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一座城市的公共设施应准确反映它的人文特色、地域特点。比如“江南水乡”“现代上海”是完全不一样的城市特色。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都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因此在进行公共设施设计时,应该从所涉及的地域特点出发,考虑城市公共设施应该具有的风格形式,使得整个公共设施系统以统一的形象展现城市的特征。
四、城市公共设施的内系统
城市公共设施的内系统在这里指城市公共设施系统中各项产品之间的关系。各项功能设施应该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相互间应建立起有序的联系,在整个城市公共环境中形成体系。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系列产品的形态、色彩、材质等基础要素进行统一,强调结构与元素的联系性与秩序性。
(一)产品造型特征的系统化
就城市公共设施系统中各项产品之间的关系而言,各项功能设施应该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相互间建立起有序的联系。这些产品将采用统一的产品造型设计语言,统一的材质和色彩。我们可以通过提取某一基本元素,转化成可以标准化生产的设计语言,在系列公共设施产品上反复出现,形成统一的产品形象。
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需要根据特定的城市特定的场所,挖掘特定主题内涵,提炼象征元素进行延展设计。比如我们需要对杭州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那么就需要提炼杭州的元素。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些相关的意象,把这些意象特征提炼出来,然后抽象化转换为可以批量化生产的设计语言,赋予系列公共设施产品之上,以期产品既是能够标准化批量生产的产品,同时又是具有特定个性的产品。
比如案例1。这组作品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里面的一组实验设计课题《杭州地铁西湖站公共设施设计》。在作业过程中,学生们提取杭州西湖十景中的“曲院风荷”中的“荷”为设计主题,采取荷叶中的错落、柔美的荷叶为造型意象。杭州给人的感觉是清秀、柔美、精致的。所以在杭州地铁西湖站公共设施设计中,采用典型的西湖元素作为设计元素。这组系列公共设施的产品采用统一的荷叶元素,抽象化了的曲线造型形式贯穿于系列产品之中。这组产品涉及产品有售票机、休息座椅、指示牌、闸口、垃圾桶等。他们给这组产品定了标准色彩,把它们的材质和色彩也统一起来,这样形成了公共设施系列产品统一的形象,在环境中可以增强产品本身的识别性,便于人们发现和使用。
(二)城市公共设施系列产品结构连接方式的系统化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还表现在结构连接方式的模块化、标准性和组合性上。
模块化设计可定义为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虽功能相同但性能、规格不同的产品进行功能分析的基础上,创建并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的产品,以满足市场不同需求的设计方法。公共设施模块化系列产品就是由一组特定的模块,在一定范围内组成多种不同功能或同一功能而不同性能的产品。
比如案例2。这组作品是该校另一个课题作业《杭州西湖名品街公共设施设计》,在设计中应用了可拆卸模块化结构。在设计中,主要运用了一个固体连接体,用来夹住玻璃并固定在支架上面,用螺丝和螺帽把固定件固定在支架上。通过这种系统的模块化构件和结构,固体连接体结合玻璃、方钢型材,组合成电话亭、候车厅等公共设施产品。他们运用统一的结构形式、统一的标准件,组合成了不同功能的系列产品。
运用模块化物件和结构,不仅能有效地实施功能,降低成本,发挥最佳的综合效益,同时还能增强美感,塑造城市美观形象。
城市公共设施系列产品结构连接方式的系统化,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满足产品快速设计,节约生产成本。2.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模块是精心设计的相对独立的单元,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批量加工,在提高模块质量的同时进而提高产品质量。3.良好的可维修性。由于模块化产品是由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模块的互换性很强,便于拆卸、维修和搬运。
城市公共设施结构连接方式的模块化设计可以有效提高系列产品的标准化、通用化程度和互换性。
结语
我们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应采用系统设计的方法,对公共设施的外系统和内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做到有主有次,既要考虑城市整体的公共环境,还要考虑整个城市公共设施的产品规划;既要考虑公共设施系列产品造型特征的系统化,也要考虑结构连接方式的系统性。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经济、实用,受人们欢迎且具有城市个性的公共设施产品。
参考文献:
[1]吴翔.产品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张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杨正,杨克修,杨凯华.城市公共设施的模块化设计[J].包装工程,2006(10).
[4]王营.谈城市公共设施的系统性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篇8
关键词:选修课程;模块化;学科导向;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24-02
目前国内高校的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基本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部分构成,一些高校还将选修课细分为指导性选修课与任意性选修课。在选修课部分,各校根据主流法学学科内容、自身特色、学院师资力量等因素开设,并无一致的模式,全国范围内各校法学专业的选修课开设可谓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但就学生选课而言,多是出于兴趣爱好等非理性因素,缺乏对选课的系统规划,导致课程的选修与学生的考研、就业、出国等毕业去向之间失去关联,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浪费了高校的教学资源。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探讨在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就选修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的必要性,比较不同的模块化思路,分析模块化的强制性,以期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的科学化提供建议。
一、选修课程模块化的需求分析
(一)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弊端
一切建议必须有相应的需求。如果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程的设置足够科学、合理,则无须提出修改的建议。但事实并非如此,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法学专业指导性选修课容量为26学分,要求学生选修18学分,任意性选修课提供了80个学分的容量,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8个学分。这些指导性和任意性选修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法律部门,那么学生们是根据什么选课的呢?笔者做了一项统计调查,向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4份,学生为省内一表及省外二表录取生源(以下所引调查数据均出自该份调查问卷)。就选课依据回答如下:
由于是多选题,选项总数大于104,比例总数大于100%,但就以上统计数据来看,根据兴趣、老师个人魅力、课程本身的难度占据了学生选课考量因素的前三名,根据未来职业规划和考研专业来选择的只占34.62%和18.27%。由此可见,学生的选课行为缺乏科学的引导,无法做到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结果到学生毕业之时,成绩单上无法看出学生的优势所在。
(二)学生对选修课程模块化的需求
学生对选修课程模块化的态度如何呢?这一部分涉及调查问卷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你是否需要得到选课方面的指导;二是你是否希望学校能给大家提供一种套餐式的选课方案。调查结果显示:
从以上两份统计数据来看,希望得到选课指导的学生合计占到了94.23%,希望提供模块化选修课方案的占88.46%。加之与大四年级同学的访谈,学生们普遍认为现有的选课方式十分盲目,待到高年级涉及考研、找工作、出国等时才发现,一些该选的课程还没有选,一些已经选修的课程与自己的毕业去向无关,在资源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未能做到物尽其用、学有所长。
综上可以发现,现有的粗放式选修课设置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迫切需要精细化的指导。此外,粗放式的选修课设置也无法满足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需要。所谓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是指掌握法律基本理论、具备法律操作技能,具有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实际法律纠纷能力的人才。现有的粗放式选修课设置,使得学生回避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实务讨论、诊所类课程,而选择那些以纯粹讲授为授课方式的课程,结果是提起理论头头是道,拿起案子束手无策。因此,应对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部分进行模块化设计,使课程体系不仅拥有纵的知识深度,也体现横的知识宽度,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1]。
二、选修课程模块化方案的比较
国内一些高校已经采取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化,但总体而言,在模块化设计方面又有三种不同的思路:一种是以学科为基础的模块划分,可称为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即将选修课划分为理论法学、宪法行政法学、民商经济法学、刑事司法、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方向,由学生选择其中一至多个模块,直至修满学分。第二种是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模块划分,可称为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即将选修课划分为理论课程模块、实务课程模块、比较法课程模块。第三种是将选修课按理论、案例、研讨、实务等模块划分,但要求学生在各模块选修一定数量的学分,这种模块化不是本文研究的模块化方案,因此以下只比较前两种模块化方案。
(一)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劣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点在于它适应了法学人才专业化的需求。就我国审判机关而言,民商事、刑事、行政审判职能的划分在法学人才培养上具有相当的导向性,国内稍具规模的律师事务所也就采取了专业的部门划分,过去那种民事、刑事、行政案件“通吃”的法官和律师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法律工作需要的是专门性法律人才。学科导向的模块化方案将选修课按照民商事、行政、刑事等法律部门划分,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精力掌握某一法学领域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门性人才。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另一个优点在于它满足了学生考研的需求。目前法学人才培养逐渐向研究生倾斜,法学本科毕业生考研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在法学硕士招考当中,大多数高校将硕士划分为不同的学科,即通常所谓的二级学科,本科生在准备考研的过程中要选择特定的学科方向,这就直接决定了考研专业课的内容。学科导向的模块化方案能够帮助同学准备考研的内容,使学生在选修课程时根据将来要考取的研究生专业进行选择,节省了学生的精力。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的缺点在于,它无法摆脱过去我国法学专业细分所受到的那些批评。学者认为,我国法学教育的专业设置一度过于琐碎,而导致法科学生的法律知识面普遍比较狭窄[2]。法学教育仍然受到过早过细的专化倾向影响导致法学院所提供的基础知识教育在广度、深度上都有欠缺。学生选择了模块甲,对于模块乙等其他模块的知识就无法掌握,这与过去的法学专业细分在效果上似乎趋同。但这实际不应成为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受到批评的理由。最优的方案当然是学生掌握全面的法学知识,甚至相关领域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夯实基础。但在选修课容量大、本科生选修学分有限的情况下,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也不失为一种次优选择。
(二)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劣
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的优点在于它适应了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去向多样化的现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包括考研、公务员(非法官)、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法务、出国以及其他。不同的就业去向需要不同的法律专业素养。法律职业群体,即法官、检察官、律师除了需要掌握实体部门法律以外,还需要就程序法有很深入的了解,而对于外国法律方面无太大需求,企业法务需要掌握更多民商经济领域的法律,而对于传统公法的需求不大,出国的学生则需要注意法律的比较和外语的学习,而对于双语教学可能有强烈的需要。就业导向的模块化方案能够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为学生毕业做好相应的准备。
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的缺点在于,由于各就业去向所需技能之间有重合之处,各模块的课程必然有所重叠,这样一来模块化本身的功能就不如学科导向模块方案那样突出。另外一个缺点则在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日新月异,无论如何悉心设计,总会有一些去向被忽略,这样会导致学生心理的不平衡。
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与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孰优孰劣?不可一概而论,要结合高校自身发展定位、生源情况等综合因素确定。对于研究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多数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科导向模块化方案更加合理。而对于教学型大学,法学毕业生多数选择就业的,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更加科学。
三、选修课模块化方案的强制性
所谓选修课模块化方案的强制性,是指学生一旦选择了一个或多个模块,必须在该模块当中选课,不得选修其他模块课程。从调查问卷的数据来看,93.27%的学生希望模块化方案是推荐性的,只有6.73%的学生希望模块化方案是强制性的。这反映了学生对强制方案的抵触情绪,但不能以此作为设计选修课模块化强制性的唯一依据。
对于学科导向模块化套餐而言,每一模块所含课程数目有限,很少能够通过选修一个模块即能实现学分的要求的,通常会建议学生选修2个或多个模块,此时,若不做强制性的要求,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将失去意义。原本每一模块当中课程就有限,通常是3到7门课程,此时若再突破模块进行选课,则回到了最初的漫无目的选课状态。
对于就业导向模块化方案,则应结合模块容量予以考量。如果模块有足够的学分容量,可做强制性的要求。如果模块没有足够的容量,则不应做强制性的要求,而只能采取推荐性的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在模块内部选课。所谓的足够容量是指,模块的选修课学分总数应大于要求学分一定的比例,笔者认为,这一比例应为:要求学分/模块容量≤75%,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选课有足够的腾挪空间,避免因课程设置不合理而无法修够学分。例如,模块甲提供了40个学分的课程,要求学生从中选择30个学分或者以下,可以是强制性的。若无法满足该比例的要求,则不应采用强制性的方案。
结论
法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选修课的粗放式设置已经不能适应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同时亦广受学生的诟病。选修课的模块化方案虽然不是解决法律人才培养问题的“万能钥匙”,但它至少能够解决学生在选课过程中的盲目和感性,使得选课这一严肃的教学行为回到理性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付子堂.当代中国转型期的法学教育发展之路[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06.
篇9
建筑学是除医学以外的另外一门五年制本科专业,学科培养时间长正是源于其综合性强且特别强调应用能力培养。建筑学集社会、技术、艺术等多重属性于一体,且与力学、声学、光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人文、自然领域联系紧密。同时,建筑学注重知识的集成与运用,通过对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的研究,结合具体的应用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建筑学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对象的应用型学科,其发展动力与研究方向都来自真实而广泛的社会与时代需求,因此把建筑学的培养目标定位于社会需求、市场需求,并不是贬低高等教育,反而更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本质。这就要求高校在在具体教学中不能单纯流于形式,应结合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具体实践应用教学,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建筑学科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建筑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机械化
当前建筑高校在实践环节上普遍缺乏对理论课程操作的灵活度。由于总体教学方案制定的保守化,多数实践教学被机械地设置在学习期末,导致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在高年级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虽为真题真做,但学生对设计形式的追求过于理想化,真题设计大有纸上谈兵之势。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性、实践性、严谨性,使学生对建筑实务的过程缺乏了解。在教学模式上的脱节,造成了建筑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设计任务时的孤芳自赏和无视社会需求而进行设计的现实。
2.2单位实习质量难以保障
高校扩招后,生产实习的学生大幅增加,加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设计强院不愿接收本科实习生。即使进入设计单位实习,设计单位处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普遍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度,设计人员的报酬与业绩挂钩,安排实习的任务很难在人员、场地、时间上予以保证。大多数处于工期的应急需要,实习生基本承担一些辅工作,在不同的项目中不断被调配,难以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体验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过程、接受系统训练和学习。部分实习单位出于种种原因,实习负责人对实习目标和任务认识比较模糊,对实习内容缺乏细化的考核标准,客观上给实习的组织、管理与评价带来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样的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实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3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具体方法
模块式技能培训,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知识输出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和科学技术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思路中各模块并非是单一、孤立的,它的设置与认知规律本身高度吻合,即模块之间的承接递进关系反映着“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内涵”的认知规律,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连续性。对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整合,重新整编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美术写生、建筑认知、古建测绘和综合技能四大模块,除此之外,计算机设计实践也贯穿整个大学的教学实践,如CAD、SketchUp、Photoshop等绘图软件的运用。
3.1写生模块
以往的美术写生教学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高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相应的实践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但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因此,在当前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写生模块比例应适当减少。教学重点应把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3.2认知模块
建筑认知模块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建筑。建筑认知不受地域的局限,在路线的选取上,应突出“专题、专线”的认知模式,使认知更有明确性、目的性。学院结合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设置三条典型路线,即乡土建筑认知路线、地域建筑认知路线和生态城市认知路线。这三条路线从乡土到城市,从局部到整体,从传统到现代,形成了系统的认知体系,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建筑知识。并通过认知过程中教师不断给学生们灌输和传达有关建筑的历史、文化、构造和规范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建筑视角、设计思维和规范化的设计要求。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形式。2013年路线结合刚刚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王澍的作品,让学生们重点参观了南京三合宅、宁波博物馆及南京四方当代艺术湖区。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以创新的理念,将地域文化特征、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形式和工艺融为一体,造型简约而富有灵动,外观严谨而颇具创意。它的地域和历史感与四方当代艺术湖区的现代气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同学们对地域建筑的理解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2012年路线先后让学生参观了刘克成的富平陶艺博物馆和马清运设计的“玉柴石山”,观察它们古朴的外观造型、顺应自然的空间形态以及精致的细部处理等。
3.3测绘模块
古建测绘是建筑学专业本科生在完成《中国建筑史》理论课程之后,通过对现有古建筑的现场勘查,运用测量和制图技术来记录古建筑,以印证和巩固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古建筑群体组合、设计手法和装饰特征的理解。在以往的古建测绘中,学生只是进行简单的平面、立面的图形练习。而古建筑测绘不仅仅是简单的图形练习,还要使学生达到对空间和形体初步认识的效果。古建测绘中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古建筑的轴线和柱础的位置,找出基准点和水平线。另外还要进行古建筑有关资料和图纸的搜集,了解其历史沿革和当前的整体情况,勘察现场,确认测绘条件,制定测绘计划,确定测绘步骤等等。测绘完成后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测绘所得数据和搜集的资料进行古建筑的模型制作,这样可以使学生经历从教学到图形,从平面到立面、从空间到实体的认知和表现练习,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联系。
3.4综合模块
综合技能模块主要包括高年级综合设计课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在高年级课程设计上设定某一课题,附设地形、道路、景观、材料、结构、构造、工艺等诸多条件限制,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创新的转变,建立起“设计的研究,研究的设计”观念。毕业实习是让学生在设计单位工作,全程跟踪某一具体项目,掌握建筑设计(管理)的全部动态过程和时间把控。加之对计算机做图的系统训练,提高综合技能和深入分析设计能力,在建筑技术与建筑法规方面的继续拓展深造。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引领学生从学习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变,从设计手法到研究思想的创新。基本模式要摒弃以任务书为中心的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答辩的被动模式,要采用开题、案例分析、实地调研、设计构思、建筑技术、设计辅导、公开评图的多种形式教学模式。
篇10
Abstract: MES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mplement with working process-oriented thinking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in a useful practice.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logistics modul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fro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evalu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several aspects proposed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 teaching reform;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ability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是一所以语言类与商务类见长的高职院校,为了培养语言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院设置了各类职业模块化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模块,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帮助。
物流员模块是学院商务系针对语言系学生开展“平台+模块”中的一个模块,从开始至今已经有5个周期,模块教学的职业能力培养与非语言类专业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不相同的,更着重于帮助专业知识“零基础”的学生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一张迈入职场的准入证。选择物流员模块是针对上海市对国际物流人才的需要,目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较高,究其原因是上海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发展势头强劲,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同时,国内航运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各项建设事业的稳步推进,使得相关机构和企业对国际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尤其大量外资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语言类要求,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渐被重视。如何有效提高非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物流职业能力,是摆在物流专业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通过几年的探索,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
1 教学方法改革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变了传统高等教育中学科体系的框架,抽取工作中的典型任务所需的知识并以此为载体,然后按照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来建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通常被称为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即模块式技能培训)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世界劳工组织开发出的一种提高职业技能的方法,它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岗位任务来确定技能培训模块,着重培养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故又称为任务模块教学。该教学法中的“模块(Module)描述的是特定主题内容(单一课程或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组合)的教学单元,包括理论、实践(含实验、实习)及其组合等教学形式”。模块化教学方法,能有效实现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的获得,并选择不同的组合,使得同一模块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要求,对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中强调的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提高了针对性。
模块化教学的设计思路是根据就业市场的分析,调查人才市场的需求类别和数量,然后根据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对所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模块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模块化教学法在基于工程过程的前提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组织上强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目标上强调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的学习情景即为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教室和实训场所合一,在按流程设计的工作任务引导下,学生获得具有经验性的工作过程性知识和技能。学生的学习形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由以教师讲授为主变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动手做、讨论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的主体。模块化教学的实施,符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育指导思想。
根据模块化教学法的思路,学院推进物流员模块课程教学改革的步骤:首先根据物流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归纳出物流员岗位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由此确定相应的专业操作技能;然后进行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对照岗位目标形成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模块。由于模块课程是根据工作过程目标划分的专题,且针对真实的工作任务,因此,模块化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有着明显的提升。
2 教学内容改革
真实情景的教学过程,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按照实际的工作任务,重新构建以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模块化课程的构建需要遵循两个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时间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既要符合学生技能形成的心理规律,又要充分反映职业工作中所应具备的岗位技能;时间性原则是指课程模块应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顺序加以组织,课程内容呈现一种串联结构,让学生的认知顺序和能力形成与工作过程的执行顺序相一致。
模块化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关联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的设计通常符合以下三项原则:第一是真实性原则,即项目任务的出现必须源自工作真实场景,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高度相似,这样的任务才具有驱动性,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才强大;第二是相关性原则,是指可以把工作内容相关程度比较高的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模块化门类的划分;第三是综合性原则,是指项目任务的设计必须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的深度,是“知识理论+技能”的智能化项目,不是单纯操作技能方面的项目,只有这样的任务,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岗位职业能力的目标。
根据物流员(国际货代)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能力设定为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其他运输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中设置若干个任务。如海上运输模块中包含整箱货物出口工作中的托运单、装箱单、提单等单据的缮制,结合物流公司实际案例,将客户数据脱敏处理后提供给学生制作。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将单据的概念、特点、作用等知识教授给学生,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通过现场核对,讲解错误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为日后工作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教学评价改革
改革传统的“考前画重点,一纸定高下”的教学评价模式,实行学校、行业及社会评价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评价由单纯的理论考试改为校内考试加职业资格鉴定的模式,引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物流员(四级)的职业标准,模块化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细目相吻合。
行业对教学的评价以职业资格能力认证为主,将职业资格认证的通过水平作为评价教学模块完成质量的依据,使学校教学与行业要求保持一致,对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
企业评价结合毕业生反馈来进行,通过企业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业务能力来考核,并对实习学生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做出总体评价。
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物流员模块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只针对这一模块,教学改革的经验可被其他模块所借鉴。商务系已在2011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开展了物流员教改试点,课程开设学期与考证接轨,鼓励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专业课后,参加物流员资格证书考试,2011级43名物流专业学生一次性通过物流员资格的理论和技能考试,其中4位同学成绩优秀,18位同学成绩良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下一步需针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任务,衔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能力对应相应的教学模块,若干个模块组成教学课程,从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职业教育“十三五”改革和发展规划》有关积极推进和完善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的精神和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标准更好的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加快培养适应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上海市教委与上海市人社局联合在上海高职院校中开展专业“双证融通”改革试点工作。职业院校将人社局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分散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标准中,只要学校的教学标准能涵盖职业技能鉴定的所有知识点和技能点,那么通过学校的教育培养,学生只要通过考试,便能一考获得两个证书: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在开发制定新的教学标准时,都有人社局的专家参与和审核,包括教学标准、教学实施方案、考试考核标准和实施方案等。另外,在考核评价时也有人社局的专家参与监考和评价,人社局基本上全过程参与把住质量关。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5 结束语
- 上一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 下一篇: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