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贸易发展报告

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转型;低碳贸易

[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013-03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大量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国际社会关注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2003年,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明确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英国成为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其后,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型,这必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发展也势在必行。

一、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一)货物贸易规模增长迅速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货物贸易发展迅速,2004—2013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1545.5亿美元增至41603.3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3.6倍。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的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绝对值三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但2009年以来,进出口差额绝对值波动不大(见图1)。

(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2004—2013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337亿美元增至5396亿美元,后者约为前者的4倍;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绝对值三项指标均呈现正增长,但是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且逆差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见图2)。

(三)加工贸易占比下降,一般贸易占比逐年上升

2004—2013年,除2009年外,我国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均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以前,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额的比重高于一般贸易,但自2008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以来,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及占比均呈逐年上升态势,而加工贸易占比则呈逐年下降趋势(见表1)。

(四)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

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不断增加,但是,产业链中低端商品出口多、高端商品出口少的局面未发生根本性改变。纺织、服装、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仍然是出口主体,出口商品中“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排放、资源型)产品占比依然很高。如2007年美国进口的高碳商品中,有11%来自中国,包括15%的进口钢铁、6%的进口铝制品、12%的进口纸品、19%的进口混凝土。面对来自国际社会巨大的减排压力和国内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瓶颈,“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粗放型贸易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贸易商品结构亟须调整

自1996年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首超50%以来,加工贸易的占比一直较高。虽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该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占比依然较高。从加工贸易的商品结构来看,虽然交通运输设备和机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较快,但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主导。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引导加工贸易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但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处于加工贸易“微笑曲线”底端的局面很难短期内从根本上改变。另外,受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钢铁、水泥等高能耗产业过度扩张,加上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能源过度消耗。低层次的贸易商品结构,较低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得我国单位出口商品中的载能量和碳排放量不仅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高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国际贸易低碳化也是大势所趋,国际贸易的商品格局将随之调整。传统能源即化石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比重将趋于上升;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碳商品比重将趋于上升。我国的传统贸易商品结构将遭受严重挑战。

(二)对外贸易价格优势弱化

低廉的价格一度是中国出口商品的标签,并帮助中国商品进入世界市场。但是,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中粗加工产品占比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因而单位产出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大大高于发达国家。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标准将不断提高,环境成本将逐步内化,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随之上涨;而且低碳标准越高,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此外,碳关税等贸易壁垒还将增加出口商品的交易成本。以碳关税征收为例,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因此,一旦发达国家开征碳关税,我国一半以上的出口产品将受到影响。此外,随着碳标签、低碳认证的实施,出口企业将增加有关的检验、测试、认证等相关费用。我国出口贸易的价格优势将不断弱化。

(三)对外贸易摩擦加剧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增长方式来看,走的是一条以数量扩张为主要特点的粗放型增长道路,以低廉价格占领国外市场,并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逆差,这不仅给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压力,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和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频发,针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两反一保”措施不断升级。而且,随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贸易摩擦领域由传统优势行业逐步扩大至新兴优势行业,新型的贸易壁垒层出不穷,采取措施从公开走向隐蔽。2008年以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的影响,国际贸易领域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新的贸易壁垒不断出现。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借限制碳排放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各种低碳壁垒将大行其道。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产业结构的互补性较强,我国出口商品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依赖程度较高。短期内,国内的产业结构不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程度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在发达国家“碳关税”、“碳标签”等低碳贸易壁垒的冲击下,我国必须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实现对外贸易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低碳可持续模式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

(二)推动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优化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中低端制成品和碳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结构,不仅加剧了对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挤压,而且容易招致发达国家的贸易限制。在国内和国际节能减排双重压力下,将推动政府和企业重视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能效较高的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限制资源类、能源耗费密集型产业产品的出口,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

(三)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最终产品的组装和简单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处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点,即国际产业价值链的底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以及“低碳壁垒”的影响下,我国加工贸易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这就要求政府制定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关系,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同时,在低碳减排的倒逼之下,企业也不得不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延伸加工贸易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服务型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和境外加工贸易。这将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发展,加速我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四)推动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服务贸易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者多的特点,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为我国服务业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推动服务业由传统走向现代。2008年以来,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迅速发展,国际生产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趋势明显,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带来契机。其次,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加大了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国内的低碳技术服务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提高低碳技术水平。第三,伴随低碳经济所产生的低碳技术、碳金融、碳交易、合同能源管理等新生事物中,有许多属于低碳服务领域,将会催生出巨大的低碳服务业需求。

[参考文献]

[1]吴玲璃.WTO体制下的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282.

[2]施用海.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2):4-6.

[3]张蕊.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对外贸易,2010(22):389,406.

[4]杨平丽,郑丹青.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J].价格月刊,2010(5):37-39.

[5]王玲莉.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贸易结构转型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2):119-122.

篇2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竞争力;外贸依存度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了更多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5097.7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2004年,我国进出口总值就达到11548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并持续至2008年始终排名世界第三;即使是在2008年末爆发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对面贸易总值在2010年仍保持着增长的态势达29727.6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有必要对其前景和如何发展进行探究。

一、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发展的成绩

(一)外贸总值不断增加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为中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进出口贸易总值可谓实现了。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38667.6亿美元,较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了186倍。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是不断靠前,由1978年的29位一跃为当今的前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二)外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额占我国GDP的9.7%,2012年达到46.6%,比重不断扩大。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7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33100亿美元,增长近2万倍,使我国从一个外汇紧缺国变为外汇储备大国,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外汇资金。另外,进出口也为我国税收做出了贡献,增加了我国财力。

(三)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980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比重为50.3%,2006年下降至5.5%,同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则由1980年的49.7%上升到2006年的94.5%。其中,1986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的出口额,成为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首次转折,之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额一直明显高于初级产品出口额,当今,我国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之比甚至高于发达国家。另外,我国出口产品也逐步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代表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由此可见,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我国贸易区域的布局不断均衡化

随着内陆和沿边开放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中西部地区也逐渐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和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加工贸易也开始出现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大量转移的态势,不少行业领军企业也纷纷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式”向中西部转移。由此可见,我国的对外贸易区域不再局限在上海、广东、浙江等沿海区域,中西部地区的外贸也不断活跃起来。以2012年的地区进出口总值为例,安徽、四川、重庆、贵州、河南、云南、贵州等七个省市的外贸总值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明显上升,达到6.7%,较上一年增加了1.6个点。相反,上海、浙江等沿海七省的该比重却是下降了1.6个点。

(五)外贸方式趋于合理化

我国加工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仅30年的时间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并且,其进出口贸易额于1996年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首次过半以来,比重就一直稳居高位,可谓撑起了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从而与一般贸易一同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两种对外贸易方式之一,另外,我国加工贸易为我国经济尤其为解决就业难题这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加工贸易的重要性。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我国加工贸易也受到了严重打击,许多小型加工贸易企业纷纷倒闭,加工贸易额也有所下滑,但随着外部需求状况改善和稳定加工贸易发展政策逐步见效,订单有所恢复,加工贸易出口明显回升,以2009年数据为例,前五个月加工贸易累计出口降幅一直大于一般贸易,而6月之后,同比降幅已经小于一般贸易以及出口总体降幅。前三季度加工贸易出口408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2243亿美元,下降23.9%,其中9月份加工贸易出口下降11.4%,进口下降6.9%。与此同时,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3785亿美元,同比下降24.5%,降幅呈现扩大的态势,主要原因是2008年一般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导致基数相对较高;进口3812亿美元,下降16.4%,其中9月份增长1.7%,2009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由此加工贸易下降幅度趋缓,贸易方式结构也逐步稳定,趋于缓和。

二、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我国对外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

(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敲响了警钟,促使他们纷纷出台如“奖出限入”的政策,以此扩大出口,使国际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还有一些发达国际利用汇率杠杆,将本币贬值增加出口,增大了我国外贸企业的汇兑风险,压力增大。另外,目前受美国、欧盟等发达地区经济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为美国国内失业率较高,经济恢复缓慢,国民对未来经济前景持悲观态度,据相关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民众消费者信心指数1月份为70,而到9月份却跌至45.5;欧盟更是受经济危机影响,各成员国纷纷紧缩财政,严重制约了其经济恢复,也大大削弱了消费者消费意愿,这些因素使得国际市场消费也出现疲软,国际市场大大萎缩,从而使我国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方面受到制约。同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竞争中成长,对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产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越演越烈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继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阻碍世界经济贸易复苏的重大威胁。WTO报告显示,4月到8月短短5个月时间,20国集团就出台了91项新的潜在的保护主义措施。据世界银行统计,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20国集团中有17个国家一共推出约78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其中47项已经付诸实施。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企稳复苏的关键时期,抵制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迫切。

(三)出口产品技术含量较低,自主品牌少

当今,全球随处可见“Made in China”,让我国冠以“世界工厂”之称。但在这些众多的产品中,较为低端的加工贸易产品唱着主角。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的发展过程,并且,其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自1996年首次超过一半以来,就一直稳居高位,成为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使我国的这些量大的加工贸易产品还处于低端,附加值不高。虽然我国的产品多,但多为贴牌及廉价的产品,缺乏自主品牌,这种状况使得我国的众多外贸企业利润偏低,收益减少,竞争力降低。

(四)我国贸易竞争力指数偏低

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是衡量一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常用指标,是指一国贸易中进出口的差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该比值越趋于1即为该国竞争力越大,越趋于0表示该国竞争力越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而言,我国竞争力指数偏低,尽管我国是出口大国,但出口产品多为低端的纺织、家电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相对弱势。如果过多依赖于某几种产品,一旦国内外市场上出现不利影响时,我国的产品就会受到冲击,难以保持其竞争力。

(五)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落后

我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一直是以货物贸易为主,而服务贸易却相对落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为传统的运输、旅游等,占其总额的八成。在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保险及咨询等高附加值的服务领域中,我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国的高端服务贸易还低于世界服务贸易平均水平,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

除此以外,我国对外贸易还面临着其他不足,如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使我国受到国际市场经济波动影响增大;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外贸企业生产成本和压力增大了。

三、我国对外贸易的前景及发展对策

我国对外贸易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有以上诸多的问题和挑战,那么,我国的对外贸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是喜是忧,以及该如何扬长避短,值得思考。为了保持我国外贸的进一步稳定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政府在稳定对外贸易政策的同时,应积极引导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具体而言,应逐步完善对外贸易制度建设,改进进出口商品结构,引导我国出口企业向高附加值的产品上发展,促使外贸企业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增加自身竞争力。

第二,面对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反应机制,在反补贴、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等问题上,应制定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第三,努力发展我国服务贸易,要求在发展传统服务贸易的基础上,加快计算机、信息服务、保险及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可以采取放宽这些行业的准入门槛,同时也要保证这些服务业的整体素质,从而使之与货物贸易平衡发展。

第四,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即保护我国资源和自然环境,限制资源型产品的出口,进口资源、能源和技术。

第五,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外贸企业中的应用和发展,在电子商务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它势必会对外贸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外企应积极适应发展的需要,利用电子商务的低传递成本和市场风险,从而创造和增加贸易机会,提高自身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永洁,杨明,支玲.关于WTO后过渡期我国对外贸易问题的思考[J].北方贸易,2007(09).

2.商务部. 世界经济贸易形势[EB/OL]. 商务部网站,2011.

3.邢学杰.我国相机抉择的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分析[J].企业经济,2011(12).

4.赵书晓.浅论电子商务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0(18).

5.阮娴静.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3).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对外贸易

一、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世界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在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201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据全球经济的份额比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所占份额下降了2.4个百分点,而“金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所占全球经济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了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按购买力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有所放缓

贸易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全球化加大深入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20(19852005)年间,国际贸易的出口额从2万亿美元增加到10万亿美元。金融危机使全球的贸易投资受到了重创,国际贸易萎缩,跨国资本流动减少。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2009年,全球的货物贸易量下降了12.2%,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全球的货物贸易额下降了23%,从2008年15.8万亿美元下降至12.2万亿美元。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未见改善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再平衡便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话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2009年的二十国集团峰会时倡导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这个理念,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再平衡的认识有所不同。发达国家认为,造成不平衡主要是由于新兴经济体大规模的出口导致贸易顺差增加,国内消费不足是全球经济失衡最主要的原因。

(四)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

金融危机爆发时期以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一直呈扩大之势,贸易的争端不断增多,贸易摩擦也从产品延伸到了产业,从贸易政策发展到了经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是贸易摩擦激增产生的根本原因。当发达国家的经济不景气时,这种保护倾向就更为严重。目前,发达国家为了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一系列新型贸易保护手段,例如:放任本币贬值,逼迫顺差国汇率升值以及企图征收碳关税等。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一)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人力资源和劳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应用水平都不算高,在这种国际分工下,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相对较弱,人民的消费水平一般,也就是内需是比较小,只能通过对外国的消费者的贸易,也就是制造业的对外贸易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跟进,使我国和美国和欧盟等等消费型的国家和组织进行了友好的贸易来往,增进了国际合作,维持了睦邻友好。

(二)扩大了中国的市场

对我国自身来讲,剩余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的出现是我国的社会问题,然而由于本国的消费能力较低,中国只能建立扩大化的对外贸易,经济全球化的脚步跟进,扩大了中国的市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达,全靠扩大欧美市场来消耗中国的大部分产品,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使得对外贸易的脚步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不仅为中国开拓了国外的市场,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伴随着金融的全球化,中国的企业可以在国外上市,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样,又可以为中国的企业融资。而且,从外资进入我国的这个角度上讲,本国的市场的扩大化与外资的引进密切相关。

(三)有利于中国更好的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我国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从经济全球化的近程的逐步推进,更多的外资才会关注中国国内的市场环境,有了外资的进入,外企进入,才会有外国相对先进的技术和相对先进的管理制度。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创造了良好的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现金管理制度的机会。

三、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对策

(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目标与对策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目标是与国际上的大国建立友好的贸易多边关系,以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等国家为例,用我们的制造业输出来逐步构建一条国际上的贸易链条,这样中国的各项产业才能更加稳固。另外,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过程需要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要多引进国外的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发展目标就是在世界的贸易中占有各个行业的主体,逐渐通过自身国际经济地位的提升和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来实现强国之梦。中国对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在世界上属于前列,排在墨西哥、德国和俄罗斯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1980年为13%,1990年为32.5%,1995年为40%,2001年为44%。到近几年来已经攀升至50%以上了。

(二)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探讨

自从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以后,各个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纷纷开始注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开始建立本国的金融防御体系抵制外来的干扰。新形势下,以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十三年后的今天,我国的很多行业会逐步向国外开放,会迎来发达国家的一些同行业的平行竞争,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要建立本国的金融防御体系,还有如何增强我国本国企业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三)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与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影响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结合自身的基本国情,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有限,由于本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局限性,现阶段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多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粗放型经济形式,从这一点上说,我国的对外贸易没有太强的主动性,而且对国外的消费力的依赖程度较高。

参考文献:

[1]张幼文.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开放型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的核心与走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3)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环境污染;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233-02

一、我国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入WTO以来,我国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地参加了相关的国际性会议。目前,有关贸易与环境的法律法规主要有货物进出口环境管理政策、废物进口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服务贸易等。在货物进出口环境管理政策方面,2001年公布了第一批禁止进出口货物目录;在废物进口环境管理政策方面,我国已对废物的进口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其实行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在环境服务贸易政策方面,我国政府依照对外开放服务贸易的承诺,贯彻执行了“议定书”的有关内容。可以说,这些政策的内容与WTO有关规定基本上是相符的。但是,由于存在“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的现象,我国的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国在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时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出口贸易的发展,轻视对环境的保护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出口导向”原则的指导下,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38 667.6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由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0 489.3亿美元。但我国的对外贸易却是在牺牲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环保意识淡薄、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偏低、环境检测手段落后、环境资源价格未得到合理定位等等,使我国对外贸易走的是一条不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出口产品遭遇非关税壁垒日益增多

由于保护环境的标准偏低、劳动成本低等一些原因,我国的出口产品具有相对的价格优势,但也因此遭遇了各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针对中国的反倾销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反倾销诉讼大国。其次,针对我国的反补贴立案数量逐渐增多。最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环保、科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对出口国的产品设置了严格的规则标准,从而使得中国等国家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三)国际合作欠缺

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涉及到多个国家,这就需要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特别对于跨国性的污染,更需要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协商。如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将消费性带有污染的产品销往他国,为了发展对外投资,利用外国宽松的投资环境,将污染生产基地迁往国外,都会引起国家之间的矛盾。虽然我国也参加了一些有关贸易和环境问题的国际性会议,但无论从深度和广度、双边和多边以及影响力上看,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显然还有所欠缺。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途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经济和对外贸易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但我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忽视了环境保护。为了使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走向良性循环,必须协调好两者关系,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发展对外贸易和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走经济发展和资源、人口、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要强化环保意识,建立并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继续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及时调整贸易发展模式,坚持贸易结构优化战略,由数量型出口转向质量型和绿色型出口,提升产品质量。协调好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坚持无污染无公害产品进口的原则,加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与设备的引进。总之,在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改善贸易结构,提升出口产品能力,走一条对外贸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环境成本内部化

环境成本是指开采、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和处理商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需的费用。环境成本内在化主要体现在:依据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可再生性、给企业或消费者带来的收益,以及恢复环境的费用等确定环境资源的价格;环境资源的产权要清晰,通过产权交易,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从而减轻环境污染;需要由政府制定相应地环境法规政策,针对污染源的制造者进行征收环境税。从理论上讲,贸易不是环境退化的原因,它只是加剧了环境方面的市场失灵。若能够使环境成本内在化,贸易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就能够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就会消除或减少其对环境的损害,就会成为消费者、企业内在的要求和自觉的行动。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成本内在化是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以及协调贸易与环境发展的最根本途径。

(三)处理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国际合作

国际合作可以解决环境政策制定方面的“囚徒困境”和“免费搭车”问题,一定程度上解决国内环境政策制定方面的“政治失灵”。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国际环境组织协调全球环境问题。在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处理方面,还缺乏一个与WTO相抗衡的国际组织,与WTO共同协调解决贸易与环境问题。所以,成立一个多边的世界环境组织(WEO),既可以为各国在环境成本内在化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提供组织基础,又可与WTO共同协调贸易与环境的发展,从而达到各国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作为世界性贸易大国,我国政府应积极发起并推动WEO的建立,参与其游戏规则的制定,并掌握WEO运作的主导权,使其规则的制定一定程度上表达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利益,为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促使世界贸易与环境保护健康发展。另外,我国积极开展对外贸易的同时,应主动参与世界环保合作工作,这不仅符合世界的利益,也符合我国自己的利益。

总之,在贸易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要充分的利用国际资源,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国家竞争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保护好、美化好环境,努力实现对外贸易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这既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Dean.InternationalTrade and the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Librar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Policy Series,Ashgate,UK,2002.

[2] 方锴.绿色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8,(24).

[3] 兰天.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经济;转型;对外贸易;贸易模式

一、经济转型已成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由此影响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转型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如深圳经济特区在2010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80%,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在我们整个国家来说,这处于向后工业化转型的一个过程。

2.外向型经济向开放性经济的转型。我们实行了行之有效的所谓的外向型经济,在过去的30年当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无论是金融危机对它的冲击,还是它这种外向型经济本身的结构性的脆弱性,这种经济类型已经不符合我们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3.工业文明向科技文明的转型。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型,任何一个文明的产生就是对旧的文明的一个摧毁,如今知识和技术等因素在产品中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当科技文明的手段出现在我们的前面的时候,我们不但要成为一个工业文明的强国,更要成为一个科技文明的强国。

4.产业结构低度化向高度化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实是调整它的高度化,高度化的调整需要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干代的努力。

5.城市经济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转型,过去我们主要是紧盯住城市的发展,我们不但要有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视野,更要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视野、国际的视野。

6.市场化向国际化的转型。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在全国已经普遍建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的体制,用市场化叠加国际化的方式来配置世界的优质资源,这样我们就可以以创新的体制领先国家的经济发展。

二、现有对外贸易模式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一直是以比较优势理论指导为基础的,主要实现的是产业间的贸易,这种贸易模式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时期,国际贸易格局出现重大变化,中国的传统贸易模式已表现了明显的不足:

1.不利于改进我国对外贸易条件

传统的贸易模式是以产业间进出口为主要方式,与当今的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不相适应,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条件。在人们供需愿望日日益扩大的今天,单一的产品或以产业间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2.不利于我国的产业结构的升级

分析近十年对外贸易的发展形势,世界各国的产品出口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初级产品日渐显现出疲软状态。在所有消费者提高自己消费水平的同时,世界出口商品结构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各自推出自己技术层次较高的知名品牌来抢占有利的出口市场份额。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断将其传统的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样逐渐使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僵化,固化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

3.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我国的国际贸易结构中,产品技术水平低,消耗高、污染现象很严重。虽然我国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但我国多出口大多通过浪费资源、恶化环境和牺牲劳动力者福利取得的。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与安全间逐渐的凸显出来。

4.不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效益和人民福利水平

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是加工贸易,其中大多属于来料加工,大部分的利润被他国占有,我国所能得的是非常微薄的劳动力收入。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我国加工出口到美国的芭比娃娃,在美国卖9.99美元,美国从我国进口时的计价是2美元,其中扣除其他环节的费用,我国只获得35美分的劳务成本。加工贸易增长建立在耗费资源括廉价劳动力、能源的基础上,贸易增长方式相当粗放。2008年前的3年里,我国外贸平均以30%以上的速度高增长,但是质量和效益并没有同步增长,从事加工贸易的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也没有同步增长。

5.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为了尽快扩大出口规模,我国不但一般加工工业的技术装备需要大量进口,装备工业自身也极度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产装备工业的萎缩。统计数据表明,1994年以来,我国食品加工机械、纺织机械、建筑及采矿用机械、自动数据处理设备以及发电机组及旋转式变流机等一些支柱产业对进口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在资本品上对进口的过度依赖,制约了企业通过自我研发进行技术创新的愿望,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潜力和动力,将我国牢牢锁定在国际分工的食物链的底层,限制了我国经济超越发达国家的可能性。

6.不利于我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

“出口创汇”的贸易政策曾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也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多次陷入被动局面。在实质上的固定汇率制度下,我国的外贸顺差作为外汇储备储存了起来,其总量呈不断加速的趋势。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2.3万亿美元。过高的外汇储备在提高了我国经济安全度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问题:储备资金的机会成本过高,造成资金的浪费;导致我国的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处于被动局面;同时外国也不断以“操纵汇率”为由,向我国施压。另外,过高的贸易顺差也导致贸易摩擦不断增多,反倾销压力日益加大。近些年,一些贸易逆差严重的发达国家不断针对我国制造贸易摩擦,采取各种手段对我国出口进行限制。

三、变革现有对外贸易模式,促进转型期对外贸易的发展

我国当前的贸易模式仍然是追求出口总额和速度的粗放模式,这种模式使我国在较短的时期内获得了大量的外汇,促进了经济增长,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贸易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为了适应新型国际竞争的需要,保证我国经济及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我们应大力发展产业内贸易,变革现有的对外贸易模式。

1.发展内需主导型的对外贸易模式

中国对外贸易只可能走经由出口导向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而渐次过渡到依靠规模经济、一体化和行业内贸易的发展模式。

2.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促进贸易结构升级

当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的应用,世界变得越来越近,在相对平等的竞技

场上,我国完全可以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在高科技领域加大投资与研发,在某些领域占据世界领先地位,完全可以改变现行的国际分工和贸易格局。如果我国能够在某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性产业如计算机、电信、生物技术等产业中通过自我创新,占据一定的优势,这些高技术产业就会产生广泛的外部经济,促进未来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3.优化出口结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求我们一方面对现存传统加工贸易企业的功能深化,重点发展研发和设计产业,力争将“中国制造”改为“中国设计”或“中国发明”;另一方面,对加工贸易区域分布不均衡现状加以调整,以适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应着重引导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我国,增强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4.完善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发展多元化市场

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传统贸易模式已不能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调整,能否顺利的融入国际贸易体系,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就必须要求我国完善对外贸易的结构,把重点放在那些可以提高出口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加快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时,逐渐提高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唤起全民的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建立起市场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打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区域集团的垄断势力,从根本上优化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让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由粗放型逐渐向集约型转变。

5.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的竞争优势

篇6

关键词:外贸人才;培养;对策;能力本位

近年来,重庆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和国发3号文件精神,努力推进内陆开放体系建设,外贸进出口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人才的需求量趋旺,然而,实际上却存在着外贸企业招聘难、外贸专业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因此,培养高层次外贸人才成为重庆发展对外贸易经济的当务之急。

一、重庆外贸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据中国海关总署报告显示“2008—2009年中国城市外贸竞争力100强”城市名单:重庆市在整个西部地区位居第一。2011年重庆进出口贸易超过350亿美元,2012年突破500亿美元。重庆贸易前景可观。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唯一一个位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保税港区,将成为西部地区功能最全、效率最高、政策最优的特殊监管区,变内陆口岸为开放前沿。

市外经委对外公布,重庆将打造“1枢纽” 和“1平台”: 依托水、陆、空、管综合交通优势,形成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 以两路寸滩港保税港区为依托,建成集贸易、加工、物流、口岸、结算、保险、信息、研发、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西南国际贸易大平台,力争在2020年形成,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

二、重庆外贸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及分析

1.从市场供需数量方面看。随着中国加入WTO,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迅猛,西部大开发带动了对外贸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走访重庆西永保税港多家外贸公司,行业专家表示,未来五年,外贸专业人才相关缺乏,尤其是报关人员明显不足。在我市外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和战略投资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2/3以上,即使在金融危机时,外贸人才需求量仍然呈现上升的趋势。2.从企业质量要求方面看。重庆很多受访外贸企业管理者一致认为,高素质人才在谈判接单、留住老客户、开发新客户等外贸业务活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外贸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具体体现在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职业道德与职业核心能力、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3.从学校培养外贸人才供应全方位看。虽然社会对外贸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但是高职外贸专业出现了人才培养的“瓶颈”现象,该专业的毕业生正面临着求职困难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重庆外贸人才的发展。

三、重庆外贸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培养目标宽泛、不明确。对于企业而言,期望的是外贸人员素质高、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然而,大多数高职外贸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没有能真正体现企业的需求,或者说对企业的需求认识还不够,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学生在归口就业上出现“滞销”现象。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2.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长期以来,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学科为中心,其根本的问题课程设置与职业能力培养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外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据调查显示,75%以上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的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一直模仿和拷贝普通本科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课程设置,无法凸显高职课程培养的优势。

3.教学方法单调、不灵活。外贸课程专业性、实践性都比较强,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非常重要。目前在高职外贸专业的教学中大都仍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一的灌输教育方式,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缺乏分析问题的引导和训练,这种照本宣科、脱离实践的讲授内容不能体现出行业发展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4.课程评价单一封闭。目前,高职外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更侧重对知识的评价,评价单一片面,导致人才评价失真。在评价主体上,教师是课程评价的主体,而学生和企业对课程的评价几乎是没有的。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外贸人才的培养。

四、重庆外贸人才培养的对策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目标由外贸实务型向能力素质型转变。要想培养出适合对外贸易行业发展的人才,其前提就是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纠纷能力、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2.建立能力本位课程观,突出教学实践性。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是按照实际需要,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的,也就是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中要学习的知识,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工作过程知识”。高职外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紧扣外贸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实践教学,开设实践性课程。

3.创新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自主性。高职业教育要把外贸专业技能的培养融入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并贯穿大学三年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力求多元化,创建模拟情境、聘请外贸生产类企业中有专长的管理人员到校作专题讲座、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自发创业活动以及贸易专业知识和技能竞赛等。在外贸专业教学中,应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还给学生。

4.构建能力本位评价标准。以能力为标准进行课程评价根据能力标准来进行评价,及时反馈。采用建立目标体系的方法来替代传统的综合目标管理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根据目标进行考核和管理,保证每一个教学环节实施后,都能及时得到考核评估,并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5.实行双证毕业制度。由于外贸行业趋势的发展,对综合性外贸人才的需求提高,要求我们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技能的能力,积极实行双证毕业制度,将技能考核与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相关从业资证的培训与有关资格证书考试。学校可以根据专业优势,开设相关资格证考试课程,帮助学生获取技能证书,学生就业就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韦霞 我国外贸人才需求状况与培养问题分析 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0.12(上)

[2]曾庆均 重庆对外贸易发展前景分析 重庆商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

[3]马向阳 从企业需求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 合作经济与科技术 2012 年5月号上(总第440期)

篇7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和采购中心,前一时期影响跨国公 司在中国建立采购中心的出口退税问题可望在近期内解决。中国还将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进 一步完善立法,加强管理,以解除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后顾之忧。

李灿荣:

明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可能明显回落

国家商务部规划财务司副司长李灿荣表示,如果海内外环境不发生重大变化,初步预计 二00四年中国对外贸易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考虑到今年出口基数较高,出口退税率下调 等因素,进出口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增长速度将可能出现明显回落。

展望2004年的外贸形势,李灿荣据此报告分析说,由于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总体形势趋 好,国际商品市场行情趋暖,价格上涨,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浪潮方兴未艾,将为 中国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创造更多机遇。

篇8

【关键词】新常态 中小城市 对外贸易 蚌埠

主席在河南进行考察时曾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经过两年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来源。新常态下,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外贸易行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中小城市,将面临重大机遇期。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新型创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将促进城市外贸在未来能够平稳多元发展。

据国家建设部官方标准,中小城市的定义是市区中具有50万以下非农业人口的城市,根据经济发展指标等划分,大多数中小城市属于三线及三线以下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中小城市的作用愈加突出,成为我国城市体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蚌埠市作为一个地级市,其经济实力介于三线和四线城市水平,地处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是京沪铁路、淮南铁路的交汇点,同时也是京沪高铁、京福高铁的交汇点,是华东铁路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也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水路运输优势明显,蚌埠坐拥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被视为安徽省重点建设的水路枢纽,安徽省淮河的航运中心以及皖北的水路运输中心。经济发展方面,蚌埠拥有机械、化工、医药、电子、建材等行业齐备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科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认定数目逐年增长,技术产品发展效益显著。面对经济新常态,各方面条件使得蚌埠虽为一个中小城市,在对外经济发展方面仍具有巨大的潜能。

一、新常态下蚌埠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蚌埠市外贸逆势增长。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蚌埠市加大对企业经营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深度开发国际市场,赴境外参展,使其争取出口订单的积极性不断增加。根据蚌埠海关提供的数据,2015年,蚌埠市进出口总值145.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3.7%,出口总额102.4亿,进口总额42.9亿元,贸易顺差为59.5亿元,占同期蚌埠市进出口总值的41%。其中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130.2亿元,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8.1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56.4%。民营企业进出口82.8亿元,占该市进出口总值约57%,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国有企业进出口总值也明显增长。

(一)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

如表1所示,在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蚌埠市外贸行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全年进出口总额增速放缓,主要是蚌埠市主动调优结构、挤压水分的结果。新常态下的优结构显效加大,但实际增长额仍较可观,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2015年蚌埠市进出口增幅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四位。

(二)优化结构显效表现

进出口商品方面,蚌埠市的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2015年该类产品占同期出口总值近三分之一,上升趋势明显,与此同时纺织服装、塑料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业务比例稍有下降,占同期出口总值近四分之一。进口商品仍以农产品为主,以及两高一资产品、机电产品、机械设备等。除此之外,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跃于各大企业的业务活动中,园区内外贸及非商贸企业表现良好。

(三)物流平台发展迅速

企业扩展业务量及贸易伙伴范围,急需先进的物流平台支持。蚌埠市委、市政府应形势所需,在全省率先启动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平台。蚌埠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已建成验收,有多家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型企业、货代企业入驻其中。该中心的建立使蚌埠市作为皖北中心城市的功能进一步提升完善,也更加有力的激发了蚌埠市外向型经济释放更多的能量,将为蚌埠市建立国际性分拨和配送中心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推动全市对外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四)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在新常态的经济背景下,为进一步扩大进出口工作力度,推动全市外贸工作步入新台阶,蚌埠市及时响应并制定出台《2014全市促进出口业务回归工作意见》,针对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筹建、在建企业,采取提前交流、主动对接、壮大扶持、资源整合等途径,最大限度的将外贸业务留在本地。同时在各区县对已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建立完善档案数据库,定期跟踪以引导外流的进出口业务回归本市。除此之外,蚌埠市有关部门还特意研究出台《关于实施大通关战略推进贸易便利化的工作意见》,从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全面落实减免政策、采取更便捷通关通检等方面为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获取更多订单、拓展市场范围、降低成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率,为广大进出口公司打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二、新常态下优化蚌埠对外贸易路径选择

(一)迎接“新常态”,加快推进结构升级

货物贸易的关键环节在于商品本身,蚌埠市目前外贸商品结构虽已有优化趋势,但仍以机电产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积极往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型的同时,也要注重自主品牌国际形象的打造,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摆脱完全以成本竞争的局面。在进口商品方面,也可以通过提升进口商品水平,如加大高级设备、先进技术、主要零部件的进口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促进本市产业内技术水平的提升进而实现向高附加值价值链环境的转移。

(二)深入“新常态”,转型推进创新驱动

1.积极创新业务模式。在所有行业都试图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改造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外贸行业也在不断获得自身的增长动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就是将传统国际贸易加以网络化、电子化,积极推动外贸企业在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改进调整,导致一定程度有利变化的产生进而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也能使企业被更多的境外消费者所知从而提升企业形象及品牌知名度。

2.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创新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且特别的意义。蚌埠市经开区应放眼未来,注重培育发展新动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鼓励创新加快实现工业倍增的宏伟目标。日前,蚌埠市已计划要求加快高效晶硅太阳电池项目、CIGS创新和技术支撑平台、天柱新能源新材料基地等项目建设。为了把握“十三五”发展时机,蚌埠市还应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强的绿色工业项目。

(三)应对“新常态”,多重措施迎接挑战

1.积极拓展外贸市场。目前,蚌埠市对外贸易伙伴国主要为亚洲、欧洲、北美洲部分国家。蚌埠市在2015年与外国进出口总额数据表明,美国目前是该市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贸易总额高达15.4亿元,增幅高达69.8%。泰国、韩国分列第二、三。为促进对外经济持续发展,应继续加大新市场开拓力度,做好做宽进出口市场。相关部门应时刻关注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在鼓励企业进一步谋求市场多元化、积极发展新市场的同时,也要将外资引进来带动外贸发展。

2.吸收外贸专业人才。地区专业领域发展除了需要政府支持,一定的地理、环境、生产要素等优势的支持,也总离不开专业型人才的长期努力与贡献。蚌埠市作为中小城市,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仍为较低水平,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吸引力较上海、北京等一二线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坐落于蚌埠市龙子湖区的安徽财经大学属于全国专业财经类院校,每年都有大批优秀的本科及硕士人才输出,相关外贸企业应尽力留住人才加之专业培养,以更好的为蚌埠市总体的对外贸易发展做出贡献。专业型人才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同时可以运用自己的知识对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因此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3.发展国际服务贸易。从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来看,国际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世界产出及世界货物贸易的增长速度。但蚌埠市作为中小城市其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是服务贸易出口对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要求相对较高,而蚌埠市在这方面的发展有待加强。在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同时,应结合相关行业技术优势,在现代服务贸易巨大的发展空间中赢得一席之地,促进外贸转型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保证外贸出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对于中小城市对外贸易而言,新常态所带来的是机遇和挑战的并存。在积极应对挑战的同时也要把握住发展的机遇,科学制定外贸发展增长目标、加快推进结构升级、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夯实基础迎接挑战,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为国家总体经济增长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中.外贸“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15,(12):40―44.

[2]武鹏.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研究――基于新常态背景下的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103―108.

[3](美国)查尔斯・W・L・希尔・《国际商务》第7版,周建临等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经开区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N].蚌埠日报,2016-03-01(5).

[5]去年外贸进出口逆势增长[N].蚌埠日报,2016―01―29(A1).

篇9

[关键词] 对外贸易 机遇 挑战 对策

在我国已经走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岁月变迁,融入全球经济的程度前所未有的环境下,在经历了全球几十年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和贸易崩溃后,对作为一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贸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外贸现状:

一、经济危机后的三年,虽然全球经济有所回暖,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备受挑战:

首先,在这个后危机时代,经济危机还没有彻底结束,各国政府为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采取了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于此同时贸易摩擦不断,贸易纠纷更是日趋激烈。国际保护贸易的发展使得我国的外贸外部环境恶化,不仅体现在09年的我国外贸顺差规模相对上年大幅缩水,2009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额19640亿美元,同比下降17.5%。其中,出口10710亿美元,下降18.8%;进口8930亿美元,下降15.8%。而且在世界经济大病初愈后的2010年,由于各国经济复苏程度不一,主要经济体的自顾性增强,国际间的政策合作意愿也相对减弱,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出口恢复的阻力。

其次,我国外贸企业“单体大,但不强”,根据某知名报刊在上半年的一份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占62%,并且我国的进出口企业众多,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外贸规模刚刚超过1千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仍然偏后。

再次,汇率压力加大。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2009年我国汇率保持基本稳定,为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起了重要作用。但来自国际上的各种声音在人民币汇率上大做文章,不仅有欧美和IMF对我国施压,而且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其实我国国际收支已经日趋平衡,为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和我国早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应该保持人民币基本稳定。人民币升值会给中国进出口带来巨大影响,同时会对中国优势产业产生严重损害。

第四,外贸结构不合理。资源性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下跌,价格下降对外贸影响显著;大宗商品进口量继续增加,机电产品进口降幅缩小,出口价格下跌幅度较大;加工贸易降幅逐步缩小,一般贸易出口降幅有所扩大;对美日出口降幅缩小,对一些新兴市场出口降幅较大;我国进出口企业中,国有企业的进出口下滑明显。

第五,美元疲软对商品市场价格影响明显。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生产成本有上升趋势,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次贷危机后,国际资金市场调整及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强了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形成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第六,碳关税征收对出口将产生巨大且持续的影响。金融危机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开始主张发展全球低碳经济,由于与诸如欧洲,日本等国家相比,我国在此领域并不占有优势,如果碳关税一旦普遍得到采纳,那我国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将会承受严重打击。,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在备受挑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机遇:

首先,中国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企业竞争力强,基础坚实,加工制造和产业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我国拥有劳动力比较优势,高素质,高生产效率,成品成本低,增加产品竞争力,如此可以吸引大批的外国消费者。

其次,我国内需市场广阔。 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的中国,需要扩大内需,而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在城镇化。据了解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城镇将新增3亿多人口,这将为扩大内需和对外贸易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

第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发展空间大。一直以来,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持续增长,但是在总贸易中仍占小比重,很有发展潜力。

第四,在经济全球化和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国家外贸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参与和调控。中国政府果断的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出台了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改善企业融资环境等一系列稳外需政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外贸发展出现积极变化。实行“走出去”战略,带动出口效应明显。

综上所述,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大环境将促使中国出口形势有所好转,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不会太高,且保持进口增速快于出口增速,外贸顺差继续缩小的基本趋势。强劲内需,政府的政策措施以及贸易结构的不断转变都将促进我国贸易发展。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促使欧美国家改变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低碳技术障碍,我国贸易结构不合理、附加值低的问题等因素的存在,我国外贸形势难以恢复到较高水平。

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外需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推动进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和转型,加强行业协调和规范出口市场管理,积极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不断加强汇率灵活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篇10

    中欧贸易摩擦解决机制研究 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浙江省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中国企业国际化方式和成功因素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的动因研究浙江省各地区利用外资效果评价和实证比较 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外资在华并购动因分析 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应用分析 中美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TCL 跨国并购的问题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外商投资现状比较研究 中国农产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入世前后的比较分析 垄断、安全威胁与反垄断控制--外资并购中的问题和对策 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江浙沪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比较研究-以通信计算机及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 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管理模式研究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风险因素分析 江浙沪 FDI 技术溢出效应比较分析 中日企业国际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外资并购中资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外资在华并购绩效分析 FDI 对我国通讯产业的垄断分析 浙江化工产品的出口现状和对策分析 外资在华并购后的整合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外资并购中反垄断问题的经济分析 东亚区域经济合作障碍分析:农产品贸易视角 欧盟 RoHS 对浙江省机电产业出口的影响分析 宁波服装出口的品牌战略:合创品牌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分析 长三角地区纺织品出口市场秩序研究 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区位选择研究 温州鞋业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

    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招商引资的战略思考 我国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入世后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上升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浅析进口配额的效果及政策取向 绿色贸易壁垒对佛山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我国加工贸易政策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对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贸易技术壁垒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研究 引进外国智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垄断行业监管机制问题研究 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及路径 当前我国外贸发展对就业的影响 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发展 惠州对外贸易企业的变迁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现状、成因和对策 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中泰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和竞争性研究 中国农业开放模式的选择研究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选择与完善研究 从轮胎特保案看我国的反倾销 金融危机下广东的双转移战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的新特点 广东企业走出去研究 广东外资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金融危机下广东某产业发展对策探析 港口与区域经济的相关性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国际多式联运问题研究 港口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具体哪个港可以自己定)

    中国第三方物流中的问题研究 中国集装箱运输中的问题研究 提单的风险及防范研究 贸易救济制度研究 对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电子商务环境下新型国际贸易交易结构的确定 欧盟优惠性原产地规则调整与中国出口战略应对 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国际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以美国对中国输美纺织品设限为例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的难题及对策 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趋势与促进肉类产品出口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或某省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的技术提升研究 引进外资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或作用研究 FDI 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对外贸易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研究 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国际商品流动与要素流动关系研究 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自主创新与增进我国出口商品比较利益研究 论技术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推动 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的地位、利弊或转型升级研究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研究 社会责任对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 国际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研究 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研究 标准化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效用研究 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贸易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 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 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与我国商品出品对策

    国际劳工标准下我国政府、企业对策 我国纺织业出品竞争力问题和对策研究 我国纺织业的贸易格局与市场策略 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分析 世界 FTAS 发展态势与中国策略分析 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秩序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 行业协会在规范出口竞争秩序中的作用探讨 加入 WTO 后我国民族产业的保护 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模式选择——以惠州经济为例 古典比较利益论与中国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FDI 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国贸易的影响看我国开展海外投资 海外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互关系 中国经济反垄断立法的探索 广东区域聚集经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及风险研究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的影响 欧元汇率变动对惠州制鞋行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内在机理及未来演变研究 中国国有经济角色演进的反思与前瞻 我国产业结构调查研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及解决思路 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思考 广告语言与消费心理研究 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展研究 浅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中小企业文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民营经济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中小企业品牌经营误区及创名牌战略研究 顾客忠诚研究述评 基于顾客感知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浅析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 客户关系管理的探讨——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模式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顾客关系投资的个性化价格促销 中小企业出口及其社会责任研究 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 广东农产品出口跨越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中小企业出口低价竞销的原因及治理对策研究 惠东鞋业出口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分析 对外贸易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惠州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全球知识网络与跨国公司 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机制和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播机制研究 国际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研究 知识的国际传播机制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 双边 FTA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FDI 对我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区域性差异分析 广东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我国国际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基于因子分析的研究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倾销问题 反倾销背后的国家利益博弈 我国对外贸易战略调整的原因及障碍分析 绿色国际贸易与绿色国际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出口退税率调整的政策思考 出口退税政策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国际市场水果检疫准入与促进我国水果出口的对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法、产业法与反倾销法的冲突与协调 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与政策变化 市场营销视野下的大学生自主择业策略分析 对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方式的分析 论国际市场营销者如何跨越文化障碍和避免政治风险 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感知与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与建议

    开题报告举例 一、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论文综述 1、 理论的 渊源及演进过程 2、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3、 国内研究的综述 4、 本人对 以上综述的评价 三、论文提纲 前言、 一、 1、 2、 3、 ·· ·· · · 二、 1、 2、 3、 ·· ·· · · 三、 1、 2、 3、 结论 四、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 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 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 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