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艺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创新思维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性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世界向前发展,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创新,都离不开创新的思维。而每一个领域对于创新性的人才,都十分渴求。(二)人口众多的社会分工。人口基数多,社会资源有限,创新思维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了。人口众多,每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同,必然会有革新者出现,推动社会再一次进步。
(一)何为东北地域文化。东北的北面是辽阔的草原,西北连着广袤的沙地以及无数的游牧民族,东北文化就是在这样独特背景的酝酿下形成了自身的一种文化形式,并在时代的带动下不断发展。(二)文化同化。东北文化有着和中国文化一样的特性,那就是同化。就拿美食为例,全国各地的美食来到东北,即便是最简单的麻辣烫,也有着不一样的创新和改革,融合当地人的口味和审美,这就是同化。自然,各个领域也都有着同化的标准,都在吸收不同的东西发展。
三、创新思维作用
(一)推动文化产业良性发展。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要素之一,没有文化产业的推动,经济基础也必然会有着巨大的影响,会导致城市的各个层面面临着巨大的危机。而创新思维却能够让文化领域有着非同一般的改变,使它内部存在一个永动的机制。(二)新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点也在慢慢的改变,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也要不断发展,那么拥有新的观念陈述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就是必然的。而且每一个创新的思路,所带来的都将是巨大的发现,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问题,还有史观的改变,也将是这个地方未来走向的巨大变动。(三)思维方式的改变。创新思维方式带动不仅是一个或两个的具体的变动,还有精神层面上的改变。思维形式的改变,思维方法的变革,系统思维的变动,都将是巨大的改变,都会给东北文化领域艺术研究带来良性的改变。(四)重要性。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迎接文化艺术研究上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四、案例分析
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之中,已经有了许多的创新例子,给世界或者一个地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一)乔布斯的苹果手机了整个世界。乔布斯即便已经离开,但是他的创新思维还有他的苹果手机却一直留在这个世界上,让人们趋之若鹜,这就是创新思维的作用。(二)文化产业化。文化从来都不是作为一种产业营销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化成为了必然。诚然,在文化商业化的同时,却也因为经济的必然性使得它推广甚远,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三)戳出来的发明。日本一位K先生,他发现在打火机的火芯盖上钻个小孔,可以给打火机灌一次油由原来的使用10天变成50天。由此可见任何的一种创新都会有不断地进步,而且取得进步都是巨大的。
五、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创新方式。当思维创新融入东北地域文化艺术研究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思维模式的改变,新思路的产生,都将给研究带来新的变化,不断地前进、丰富和发展。(二)带领东北文化的变革。东北地域广阔,文化地域广博,其中的历史文化也十分的杂乱,但当新的思维模式融入,便会将不同的思路串联起来,产生新的变化。而且这也将引领东北文化的变革,朝良性的趋势发展。(三)创新人才。创新思维必然来源于人才的创造,只有培养新时代人们的创新思维,这才能够真正的给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带来真正的发展。故而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将是未来东北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
六、结束语
篇2
一、主题内容研究
《晋书?干宝传》写道干宝有感于生死,"遂撰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5],关于《搜神记》主题内容的探讨是研究其文化艺术的基础。
(一)异类相恋的婚恋主题
《搜神记》婚恋主题最受学者的关注,汪龙麟先生在《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一文中将《搜神记》中的婚恋故事分为三类,即人神婚型、人兽婚型、人鬼婚型,前两种类型受儒家文化和传统巫教的影响,后一种类型则透露出强烈的幻想,这些异类婚恋故事对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作用甚微,而是人们期望获得富贵、长寿和兴旺的象征,同时不失暂时的风流。
屈慧青的《和神人相恋范式的定型》(《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通过对神人相恋范式的原型追溯,认为高唐神女是《搜神记》婚恋主题的最初原型。而《搜神记》将神人相恋的范式加以定型,即内容为女性主动追求和男性热烈梦想,形式为故事的表现格局,此成为后代幻想爱情小说的基本范式。李和平亦以《浅谈中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一文中从叙事角度、民俗文化等方面肯定了人妖相恋神话的文化价值,并指出其对后世神怪文学的影响。
(二)奇妙莫测的复活主题
复活主题是研究者关注的又一焦点。梁莉的《中的"死而复生"故事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文教资料》2005年第1期)对《搜神记》中"死而复生"的故事进行分类整理,指出这类故事的出现一方面受佛教"死而复生"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导致认识的局限性。作品反映了魏晋时期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和对个人价值的重视。
而熊慧玲在《之"怪"研究--死而复生》(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中对《搜神记》的复活主题进行了专门性研究,在论文中作者将"死而复生"故事分为六类,并分析了其出现的历史渊源、哲学基础及社会背景,最后提出"死而复生"故事具有文学、审美、民俗等多方面价值。
此外,罗欣也对《搜神记》的复活故事做出探讨,认为其与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政局动荡及道教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关,多采用虚实掺半的叙事方式,叙事特点呈现出"由强调实录的传统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向重视想象与虚构的散文体叙事小说过渡的性质。"(罗欣《魏晋复活小说叙事研究--以为中心》,《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8期)
(三)耐人寻味的其他主题
还有一些学者论述了《搜神记》中的复仇主题、侠义主题等,如侯洁云的《复仇主题研究》(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阐释了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复仇意识之间的关系,叙述了《搜神记》中复仇主题的内涵和特点,并指出其具有多重叙事视角、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相结合、客观与主观杂糅的叙事特征。
二、宗教文化透视
关于《搜神记》宗教文化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间信仰、巫术文化及礼仪风俗等方面。
(一)朴实的民间信仰
《搜神记》以志怪小说的形式展示了魏晋时期盛行的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马得禹的《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通过对魏晋时期思想文化进行探索,指出《搜神记》是儒学衰落、玄学兴起的产物,神仙及佛道二教思想普遍流行,当时人们的谈资主要是评论人物和谈鬼说怪。阳繁华在《浅论中的神仙观》(《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一文中认为《搜神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不同于世界三大宗教的世界,即神仙世界,认为其中记录的神仙道士故事反映了民众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而神仙的等级之分正是社会门阀制度在神仙世界的反映。
此外,刘玲提出《搜神记》透露出儒家天人感应的思想,于众多鬼神故事中贯穿着"孝"、"德""仁"、"礼"等儒家学者的伦理观。(刘玲《试论中体现的儒家思想》,《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而罗玲云则意识到《搜神记》除了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民间信仰的影响外,还颇受阴阳五行思想的熏陶。(罗玲云《中的阴阳五行思想》,《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二)神秘的巫术文化
马得禹的《与中国古代巫方文化》(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通过分析《搜神记》产生的思想文化背景,认为《搜神记》以丰富的鬼魅神怪故事展现了两汉魏晋时期鬼神崇拜的文化现象,其中突出的是巫术与方术文化,包括红色崇拜、巫术灵物的运用、符篆谶纬等,从中反映出阴阳五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以及儒家思想对干宝创作的影响,体现了东晋时期儒、释、道三家合流的趋势。
张瑞芳则在《研究--巫史文化与搜神记》(西藏民族学院硕士论文,2007年)中总结了巫文化在《搜神记》中的表现,指出巫文化为《搜神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巫文化思维拓展了小说家的想象空间,其相关内容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及转折方面具有一定的关联作用。
而董高凌《中的巫术及其文学意义》(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将《搜神记》中的巫术故事分为有道具的巫术类故事和无道具的巫术类故事两类,总结得出《搜神记》中的巫师具有通神事鬼、占卜凶吉、医疗厌劾的功能,这些巫术故事构成层层推进的结构方式和富有开放性和趣味性的结局,增加了文章的审美娱乐性。
(三)古老的礼仪风俗
《搜神记》所记载的鬼神故事从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礼仪风俗的面貌。李艳芬的《中的祈雨习俗研究》(云南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对《搜神记》中的祈雨习俗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祈雨巫师具有宗教色彩,经历了从政教合一的帝王巫师到专司祭祀的巫官的转变,神话人物、龙、山、树、石头都被作为祈雨的对象。作者还将祈雨方式分为交感巫术之相似律祈雨、天人感应行善祈雨、虐待神媒迫天祈雨等,并对祈雨祭仪的社会动因作了探讨。
张亚南在《 中的魏晋婚姻丧葬礼俗》(《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中提出魏晋时期的婚姻特色主要表现在门第婚、财婚和民间开放的婚姻观念三大方面,而其记录的丧葬习俗深受魏晋时期提倡的"以孝治天下"观念的影响。此外,李婕《论对魏晋服饰风俗的政治文化阐释》(《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通过分析汉末魏晋时期服饰风俗的变化,指出干宝对其做出的政治文化阐释表面上是与传统服饰制度和流行于魏晋的"天人感应"说有关,实际上来源于当时文化思想领域存在的三大冲突,即玄学与儒学、汉族正统与北方少数民族以及男权思想和妇女解放的冲突。
三、艺术特色研究
近三十年来,《搜神记》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和瑰丽神奇的艺术价值逐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一)丰富鲜活的人物形象
侯兴祥在《女性形象研究》(宁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重点对情爱作品中的女人、女仙、女鬼及女怪形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既是魏晋时期女性恣意追求美好爱情的投影,又暴露了男性阴暗丑恶的一面。在其他类型作品中女性往往具有智勇双全、惩恶扬善、舍生取义等美德,而从男性视野中关照的女性依然没有逃脱儒家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李真的《中异类女子形象解读》(《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也持相似的观点,认为《搜神记》中系列女子形象一方面展现了女性美,另一方面典型塑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男性心理。
韦凤娟的《另类的"修炼"--六朝狐精故事与魏晋神仙道教》(《文学遗产》2006年第1期)对《搜神记》中的狐精予以关注,认为神仙道教对狐精的"人形化"起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形成"人狐恋"这一文学母题。而丁秀霞在《简析中吉狐和学问狐形象》(《蒲松龄研究》2012年第4期)一文中以《搜神记》中吉狐、学问狐为研究对象,试图探讨不同"狐"的独特情怀,并指出"狐"具有无与伦比的审美意象,对后代文学中"狐"形象的塑造影响深远。
(二)瑰丽多彩的艺术价值
修晓春、姜庆仁的《论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莱阳农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认为《搜神记》具有文简义丰、情节曲折、巧用细节、趣味性浓等艺术特点。
王扬、马远在《简论特点》(《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2期)中进一步对《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作了分析,指出《搜神记》语言朴实简练,善于刻画人物,普遍运用拟人的手法,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分别为来烘托主题,但其在艺术上尚有严重的缺陷,其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不仅带有消极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而且不少条文缺乏感情和形象,如同干巴巴的封建说教。
篇3
[关键词] 潍坊市;民间文化艺术;瓶颈;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40 [文献标识码] B
民间文化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成果,它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政治、文化功能日益凸显。潍坊地处胶东半岛中部,历史悠久,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自古以来就是手工业发达的地区,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潍坊的民间文化艺术主要有风筝、年画、嵌银、布玩具、泥塑和剪纸等。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及功能
(一)民间文化艺术的涵义
所谓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化艺术”覆盖的领域很宽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二)民间文化艺术的功能
1.经济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也逐步发展,呈现出丰富和多样化的特点,并自发地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已成为商品,成为了经济新的增长点。民间文化艺术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政治教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使人们受到他们共同认可的行为准侧、价值观及规范等的教育,具有政治教化的功能。
3.文化功能。民间文化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之余,为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财富,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发展和传承的过程,是一代代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放松人们的身心、活动人们的肌体、交流人们的情感、丰富人们的知识、陶冶人们的心灵。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一)潍坊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现状
根据其发展现状,潍坊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已经淘汰、消失的,如传统工艺灯笼《老猫灯》手工制作、手工刺绣、蓝靛印花等,由于生产耗时、成本高、竞争力差,已经在潍坊地区相继绝迹;
2.具有地方特色但日趋衰落的,如传统的手工印花织物蓝印花布,已经被套染花布取代,濒临灭绝,其制作流程及技法也濒临灭绝,此外,花丝首饰等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3.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不断发展的。当前潍坊风筝、年画、红木嵌银、青州花边抽纱等民间文化艺术经政府的运作,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
(二)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潍坊民间文化艺术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弱、生产规模小等许多问题。分析其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1.外部环境的变化。
第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民间艺术文化针对市场需求,努力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已经成功与市场接轨。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第二,政府对民间文化艺术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保护意识不强,导致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困难。有些地方对民间艺术的保护意识不强,工作缺失,保护传统民间艺术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对一些濒危传统工艺还缺乏有效保护手段。而且,对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保护投入的经费也不足,影响了民间艺术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教育上力度不够,致使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本国的民间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第三,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保护,虽然出台了一些规章条款,但就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发展等整体实施缺乏依据,对民间艺术文化缺少针对性管理,在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
第四,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不高。近年来,一些民间艺术文化产品在投入市场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规模一般都比较小,影响力不够,满足不了大批量需求的要求。
2.民间文化艺术的自身缺陷
第一,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主要依靠个人的知名度,研发、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进而导致市场认知度不高。多数民间艺术传承人市场经济观念差,只是一味地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手艺,不愿意积极开发创新新的产品,有的也曾尝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改进,结果却导致艺术产品五花八门,影响了其艺术感受力;有的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改变而被淘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品的实用功能消退,很难继续生存下去。
第二,由于传统民间艺术产品市场需求量小,经济收益低,很多年轻人不愿意涉足其中,而且优秀传承人甚少。各传承人之间各自为战、争名逐利、互不往来,缺乏培养后备人才的经济实力和投入的积极性,组织形式松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稳定的营销网络。
第三,传统民间文化艺术产品竞争力差,不能适应市场要求和变化,有的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没有找到市场。
三、保护并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大力推行,大量民间艺术进入了公众与学者的视野。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民间艺术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民间文化艺术传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知识水平低、经济来源不足,仅靠他们自身的能力,技艺的延续性很难保证;另外,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间文化艺人急剧消失;此外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承主体出现了老龄化倾向。因此拓宽民间文化艺术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做好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发展工作势在必行。
当前民间文化艺术要走出生存的困境,不断提高竞争力,需要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注、民间文化艺术自身求变三方面的配合。
(一)政府的支持
1.政策扶持。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的政策扶持,根据当地情况,积极探索建立稳定有效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保护专项资金,并列入每年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行为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和利用。对生存困难、濒危或将失传的传统工艺,采取必要措施,加强保护和传承;经济效益不高的,要加强调控和引导,使其快速适应市场变化,融入市场;对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重点保护
2.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一方面,通过出台新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对民间文化艺术在社会地位、经济保障、专业技术资格认定以及从业资格等方面给予法律、政策和制度保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大对民间艺术文化有关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权、泄密行为。
3.加快人才培育。一是注重从内部培养人才,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参与,不断培养壮大民间文化艺术人才队伍;二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给予多种形式的奖励;三是鼓励民间艺术传承人与工艺美术院校合作,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培养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
(二)社会的关注
1.制作民间艺术宣传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利用电视媒体等进行宣传,宣传片可以直观生动地展示文化艺术产品,使人们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其特点,可以有效提高文化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2.搭建民间艺术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实现了信息的分享、记录、远距离传播和远距离实时多媒体多向交互的传播,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推广也离不开互联网,需要我们抓住“互联网+”重大机遇,加快推进民间艺术文化的发展、传承。
3.定期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活动。通过举办各种活动,提高居民兴趣和社会的认可度,从而达到宣传、普及、发展和传承的目的,这是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传承发展的有效手段。
(三)自身求变
1.加强创新,提高民间艺术产品市场竞争力。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整合相关资源,提高民间艺术文化的表演性和审美价值等,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满足市场需求。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走产业化发展之路,培育民间艺术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消费。
2.加强自身的管理,从分散式无人管理向集中的统一管理转变。如成立专业性比较强的协会等对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管理,对有价值的民间文化艺术及时保护和改造,使其健康发展。
3.民间文化艺术也要“走出去”,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交流,向国际化方向转变。随着对我国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大,民间文化艺术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必然会进一步扩大,我们应抓住机遇,以民间文化交流为纽带,带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振民.潍坊文化三百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程嘉宏.对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3]袁丹,雷宏振.我国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12)
[4]张在湘,蔡万江.潍坊文化通鉴[M].济南:山东友谊书社,1992
[5]王培竹.潍坊历史文化名人[M].济南:齐鲁书社,1996
[6]方海枸.潍坊民间艺术[J].潍坊学院学报,2007(1)
篇4
[关键词]泰山玉;文化;产品开发
一、泰山藏美玉
泰山玉十分神秘,《山海经•东山经》里曾有“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环水中多水玉”这样的记载,足以证明泰山玉在古代就负有盛名。5000年前大汶口时期的泰山玉斧就是最早的人工雕刻的生产工具。至秦汉,泰山玉深受欢迎,常被人们用作“镇宅”“辟邪”之石。魏晋诗人曹植也以“玉石扬华英”来颂赞泰山玉,可见,泰山玉久负盛名。随后,不知何因,泰山玉神秘地消失了,至明代,《岱史》中则明言泰山玉久已失传。直到2009年山东省地矿局在泰山西麓泰安、济南一带进行勘探时,发现了泰山玉矿藏,泰山玉才真正揭开其神秘面纱。据检测考证,泰山玉形成时间距今二十五亿三千六百万年。颜色以黑色为主,有碧绿、暗绿、墨黑等色,半透明至微透明,油脂、蜡状光泽,硬度4.5~6,密度2.53~2.85。玉料中多含有直径约0.2~1mm的磁铁矿小黑斑,也时见有粒径小于1mm的自然分布的黄铁矿,在抛光后泛出烁烁金光。根据玉石的颜色、杂质成分和显微结构等特征,我们将泰山玉分为泰山墨玉、泰山翠斑玉和泰山碧玉三类,这都是制作观赏石、雕刻工艺品或饰品的上等玉料。泰山玉历经二十六亿年地质作用而依泰山而生,可谓名山美玉。泰山玉的质地,虽没羊脂玉的洁白细腻与岫岩玉的透明晶莹,但它生于泰山,质朴厚重,端庄大气。它得泰山之灵气,拥泰山之品格,载泰山之精神,具有独特美感与价值。
二、美玉载文化
玉在中国自古就是美好、平安、灵性、温润的集合体。英国著名自然学家李约瑟说:“对于玉器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玉,石之美者。”古人崇之、尚之,进而形成玉文化,是因为“在古人看来,玉兼备了人间所有的美德与至性”,正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孔子称“君子之心如玉”。《礼记•聘义》载孔子赞美玉有十一种美德。东汉的许慎则将玉之美德统称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而玉所体现出的这些美德恰是君子所必备的,故“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并以此自警自励。可见,玉承载了更多的美好寓意和社会功能。泰山玉源于泰山,二者本为一体。泰山具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儒道释三家相互杂糅、渗透,而泰山玉的自然品质完美地诠释了三者精华。泰山文化是以泰山为对象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的表现,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地域特征。泰山文化以帝王文化为根基,融聚宗教、民俗、旅游、玉石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多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地域特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泰山文化风景线。一部分人看重泰山玉,并非是它那秀如春水的色泽,也不是名匠的鬼斧神工,更多的是其深入人心的文化情结与泰山崇拜。泰山玉虽无和田的名气、翡翠的华贵,但它质朴厚重,品行端庄。泰山玉既有玉的一般属性和美好寓意,又得泰山之神气,兼具玉文化与泰山文化于一身;既具有玉的仁、义、智、勇、洁等品性,还有泰山的高大、厚重、尊严、威慑、进取、不屈的形象特征,以及蕴含平安、祝福、转运等美好寓意;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可谓博大厚重。泰山玉作为一种文化收藏品,其所包含的文化底蕴与信仰崇拜远非其他玉石所能比拟,它既是社会美德的体现者,也是泰山文化与精神的传播者和最佳载体。泰山玉形体可大可小,既可佩戴在身,也可成为家庭的上等摆饰品,成为祈福玉、镇山玉和辟邪玉,安慰信仰者心灵,把他们精神层次上的希望得以物化。
三、泰山玉文化艺术综合开发
泰山玉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美学品质和潜在经济价值博得了世人的青睐与追捧。从某种程度上讲,泰山玉是传播泰山文化、弘扬泰山精神的载体,坚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开发泰山玉的根本原则。
1.谋求正名,创建品牌
泰山玉要立足发展必先谋求正名,只有进入国家宝玉石名录,才算有了“身份证”。另外,品牌的创建离不开文化的创新。泰山玉的品牌创建应以文化积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泰山文化为基础。然而,与日益增长的市场价值和由此带来的收藏价值相对比,泰山玉的市场现状却令人忧心。当前泰安市场流通最多的大都是泰山玉石的原石,制成的工艺品也大都比较粗糙,档次低劣,毫无收藏价值。都是小作坊式加工,所谓的匠人不仅没有设计能力,而且极大地浪费玉石原料。目前,泰山玉加工、出售的店铺数量不少且地点较为集中,但缺少强有力的品牌凝聚。结合泰山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日益增长的收藏价值和市场价值可以看出,它与其母体泰山相得益彰。国山出国玉,泰山玉实可谓“吉祥之尊,五玉之首”。但观其发展现状,品牌形象建设刻不容缓,亟待把分散的力量凝聚到一起,创建较为统一的品牌,打造“中国平安吉祥第一玉”的品牌形象。2.设计创意,突出文化对泰山玉开发时,应对泰山玉的文化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研究,继而开发出具有文化内涵和收藏价值的泰山玉产品。泰山的宗教源远流长,泰山神祇与道教、佛教相互渗透、融合,进而形成了“三教合一”的状态。我们可以将凝重典雅的泰山玉赋予道教、佛教的文化以及宗教传说中,这样更能彰显泰山玉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将泰山历史文化传说设计制作成泰山玉圆雕或者浮雕作品,在欣赏泰山玉的秀丽丰姿时感受泰山的历史文化与典故。也可借助山东的传统文化以及民间吉祥物的代表形象进行设计创作,例如葫芦(寓意吉祥)、蝙蝠(幸福美满)、石榴(多子多福),借用其中寓意彰显泰山玉的品质以及文化内涵。
3.产品工艺,美观精致
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泰山玉的作品往往都是停留在简单的纪念品开发上。泰山玉的开发创作还可以借助传统纹样和民间吉祥物进行设计创作。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速,原始古朴的简洁设计之风正好迎合了现代人的生活品位与节奏。这种传统花纹的使用绝对不是重复使用,而是对原来用途的再一次提升,结合现代的艺术创作手法加以创新,创作出崇尚现代的时尚之风和尊崇古朴的风格相结合的完美作品。在泰山玉的吉祥物设计开发方面,可以借用民间形象进行设计。传统的民间吉祥形象和符号主要有蝙蝠、葫芦、石榴、炉薰、石狮等。这些都是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代表,将这些吉祥物和泰山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彰显泰山玉的品质及其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对泰山玉的创作:一是可以从几何造型的方面出发;二是借鉴传统的艺术造型;三是对泰山玉的产品进行组合造型;四是历史典故开发。(1)几何造型类几何造型类别以人们佩戴的装饰品为主,类似戒指、指环、手链和挂坠等。人们贴身佩戴的饰品之类的玉料都比较优良,在造型方面一般都是以弧形面的、环形面的等为主。(2)艺术造型类艺术造型类创作,就是对玉器造型经过一定的构思和设计,结合玉雕师的艺术设计思维,将玉雕雕刻成带有一定纹饰的和一定意义的玉雕作品。人间万物都可以作为表达对象,一些传统装饰和抽象的图案也可以应用于其中。在收藏、作品设计方面完全可以运用此种方法进行设计和创作。(3)组合造型类即在将玉石雕刻成玉雕之后,再重新组装成造型艺术品。组合造型类作品主要有盆景和屏风等大型摆件。泰山玉的产品也可以朝着大的盆景和屏风这个方向发展。大型盆景主要有玉石盆景、雕刻的花卉盆景、动物盆景和一些人物场景的盆景。(4)历史典故开发泰山有许多广为人知的故事和传说,例如开天辟地等传说。还有一些被人们熟知的泰山神灵,比如碧霞元君、泰山奶奶、王母娘娘的王母池等。就连泰山石敢当都有它的相关故事传说。泰山玉的艺术开发与创作可以以历史传说为素材设计制作成泰山玉圆雕作品和浮雕作品,让人们在泰山历史文化与典故的畅游中能够感受泰山玉石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资源统筹,开采有序
泰山玉矿自从被发现以后,在玉石商家的怂恿和金钱的驱使下,当地村民开始疯狂开采玉石,使矿区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国土资源部门虽然加大了对泰山玉的保护力度,但缺乏对泰山玉矿资源的统筹和对玉矿有序开采的指导。泰山玉的开发需要先进的开采技术,按玉质特点进行规范有序、有计划、保护性的开发,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保障矿产资源的传承性。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林凡曾教授表示:“保护性限量开采是必要的,同时,市场要规范,相关配套要更完善。在这些方面,如果济南、泰安两地能够统筹协调,是最好的选择。”泰山玉矿资源珍贵,且全国唯一,以整个矿区为概念,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统筹管理,效果会更佳。例如,把泰山玉的勘查、开采、加工、销售、鉴赏融入泰山旅游的大格局中,形成综合性的产业规划体系,提升整体开发水平,实现综合开发效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整体开发,创建国家级矿山地质公园,以便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泰山玉石的珍贵资源。
5.研发推广,形成产业
泰山的人文杰作与自然景观是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的。所以,对泰山玉矿区进行考古、科学研究和吸引工艺美术家在此进行勘测和学习,对发掘泰山玉的文化价值和对泰山玉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泰山玉的生产与开发可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在打造成地址公园的基础上建立一个集考古、科学研究、工艺美术设计、地质勘测为一体的教育教学基地,对泰山玉进行深入开发和推广,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可由政府的文化和旅游等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泰山玉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同时要支持企业或个人建立泰山玉石的专业营销体系,通过泰山玉文化的策划宣传,烘托泰山玉石产业的文化底蕴,提升泰山玉石的知名度、影响力和认可度。政府也应该计划打造全国最大的泰山玉石展示销售中心,集多种功能于一体,通过招商引资,吸纳国内知名玉石商户、国内知名玉雕大师来经营、创作,逐步形成一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玉石加工贸易城。泰山玉依泰山而生,泰山赋予了泰山玉独特的文化内涵,所以我们对泰山玉的价值不可简单地以玉质来评价。泰山玉贵在“泰山”二字,蕴含“平安吉祥”等非凡的寓意和祝福。泰山玉也责无旁贷地成为泰山文化无可替代的载体,使泰山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也必将对进一步弘扬齐鲁文化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泰山玉的可持续性开发必将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世平.玉文化简论.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4
2.张树国注释.礼记.青岛出版社,2009
3.王海燕译注.山海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教育;人才队伍
一、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群众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群众文化的教育工作,以此提高群众的自身修养,宣传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净化群众的心灵,并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群众进行文化艺术教育,能够满足群众对精神生活的各种需求,并提高群众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的和谐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群众文化教育是社会进步的要求。群众文化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良好的氛围。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教育工作,可以调节群众的心理变化,对其错误思想进行及时调整。艺术教育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也促进群众的全方位发展,使人们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群众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要将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计划的日程,对其做好各项部署。比如财政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活动预留经费,设有专门的款项;规划部门要为群众文化教育提供固定的场所,使教育工作稳定开展;文化机构要多向社会大众开放,承担向大众普及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责,应当深入群众内部,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各界的大力支持,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保障,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二)文化人才的培养。人才队伍的建设主要分为以下几步:首先要建立人才库,挖掘优秀的文化人才;其次,要定期对这些专业人才开展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再次,要鼓励这些人才多参与到群众文化教育当中,通过人员编制、激励措施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最后,应当多发现民间存在的优秀人才,开展基层的群众文化教育工作,使教育能够渗透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当中,增加文化广场、文化中心的数量,为群众的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空间,让群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专业的文化艺术人才,获取当下最新的文化艺术知识。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忽略农村地区。在农村地区要多开设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开展更多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四)资源的优化整合。群众文化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兼顾到不同层次的群众对文化的需求,需要对各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资源整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群众文化教育的主体是群众,要通过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将教育工作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第二,城市与乡村之间要加强文化交流,双方取长补短,共同完善、共同进步;第三,开展重点地区的文化教育工作。每个城市都会存在文化艺术教育较为薄弱的地区,要通过对这些地区重点开展文化教育,吸引当地热爱文化艺术的人群,发挥群众之间的宣传作用,带动整个地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繁荣。
(五)政府部门加强引导,维护教育秩序。群众文化教育仍然需要政府加以适当的引导。在尊重群众个人意愿的基础之上,适当地制定一些政策加以指导,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文化艺术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和鼓励,并且要对其进行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确保每一位群众都能够参加到这一项教育活动中来。政府要鼓励优秀文化活动,打击迷信封建活动,净化文化艺术教育环境。
三、结语
在新的时期中,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因素,为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陶冶群众的情操,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蒙昌梅.对做好群众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9).
[2]张守富,孟庆梅.群众文化工作漫议[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1(04).
篇6
【关键词】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教学团队建设 方法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逐步开始注重学科团队建设,相关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均取得了有效进展。尤其是自教育部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教学团队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处于蓬勃发展状态。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尤其是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学科融合性都很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自身的个性特点。
首先,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集人文性、工具性和职业性为一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竞争力,这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如音乐、美术、舞蹈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如今课堂教学需要用到课件、图片、动画等各种多媒体素材,教师教学的开展必须要不断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再次,大学语文课程一般都涵盖文学、哲学、历史、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除大学语文教师要了解所教各个专业的具体情况外,艺术类教师也必须要参与进来,对专业知识点进行把关。尤其是近年来微课、慕课等新形式课程及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对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想要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不遗余力建设一支涵盖大学语文教师、艺术类教师、信息技术教师在内的集学科知识为基、艺术涵养作辅、信息技术参与的教学团队。对此,文化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可以重点考虑以下方法。
一、内培外引,选拔带头人
教学团队带头人是整个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团队运行的掌舵人,在团队中起着管理和组织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学团队带头人的选拔,一是要外引,引进校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有着独特见解和科研能力的人,通过“老带新”和“传帮带”,促进团队其他成员的发展。除引进必要的新鲜血液之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注重从内部选拔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有责任心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有效发挥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影响辐射作用,以带领本团队能够和谐发展。同时,对于教学团队带头人,还要注重其先期和后期管理能力的培养,培养其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以便其更好地胜任、管理工作。
二、协调统一,培养教学骨干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一位教师不可能完全精通所有内容,这就使得教学骨干的培养难上加难。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分为四门分课程,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国学经典导读》《应用文写作》和《演讲与口才》,由本学科或有所长的教师授课。这就使得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在各个科目之间培养多个教学骨干,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本学科教师的发展和成长,最终实现多门学科协调统一于大学语文之中。
三、优化数量,老中青结合
一个教学团队中的成员不宜多,如果成员较多,很容易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吃”或“搭便车”的情况。成员的数量可以根据大学语文的性质、教学目标等来确定。如1个带头人,根据分课程选拔4个教学骨干,每个分课程下各有2―3名专业教师,1―2名相关艺术类教师和1名信息技术教师。这样的组合更容易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理解,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更好地促进本团队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团队中各个年龄段的教师数量,合理配备老中青三种不同的年龄结构。
四、分析整合,打造校本教材
大学语文是以人文素质培养为基础,兼具工具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综合实用能力提升的课程。纵观现今的大学语文教材,类型多样,风格各异,突出了高职教育“实用、够用”及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但艺术类专业大学语文教材却存在内容安排不尽合理、专业性不强等问题。相比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团队的建设中,打造适合文化艺术类高职学生使用的教材就显得尤为重要。校本教材的水平能够直接反映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因此,团队成员之间要各尽其能,通力合作,编写出凸显艺术专业性、实用性与人文性并举,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相互补充的立体化教材体系。
任何一个团队的建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的摸索、探讨和改进。高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和融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其教学团队的建立和发展,除了需要在带头人、教学骨干、团队结构和教材建设方面下功夫,还需要各种运行机制的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才能达到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篇7
【关键词】新课程体系 初中英语 文化渗透
随着英语的广泛应用,对初中英语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英语基础知识,而忽略了对相关知识的文化渗透。这种情况与新课程体系并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保证学生在相关的环境下能准确的应用英语交流,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部将外语列入中考高考科目内,表明了对外语学习的重视,包括当前考试改革,更是注重英语在实际应用方面的效果,降低了对基础语法知识的考查。在之前的英语教学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学习英语的初中生并不具备课程大纲所要求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演讲演示能力,以至于在阅读英文书刊时不能正确理解其表达含义,甚至在于国外人士进行全英环境下的交流时,听不懂对方说的什么,也不知道张口说什么。这种哑巴式英语,脱离了文化背景与西方环境,也成为了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语言的瓶颈,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文化渗透是非常重要的手段。
在《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渗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在不同程度不同情况下扩展相关的文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具体表述为以下内容:教学中,文化包括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与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文化不仅在英语的理解和使用上发挥很大的作用,更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初级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简单的了解,在教材中所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在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在新课程教育环境下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具体方法
1.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文化资源。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课本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课本中的每个单元都会涉及一个主题,其中包括话题讨论和交际功能模块,在这些小的模块中,除了日常的生活交流,有很多都是以中外文化差异对比来进行展开的。新课程改革对于文化渗透的要求在课本中一一体现,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每一项文化资源进行教学,不仅实现文化渗透,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保证了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通过节假日举办活动来进行情景教学。随着全球化的扩大,西方节日在中国的不断盛行,很多年轻人都热衷于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之类的西方节日。当前很多学校出现这样的问题,在圣诞节期间禁止学生之间赠送圣诞礼物,被发现会得到相应的处罚。在这种要求下,学生还是会偷偷的互送礼物,学校不仅没能制止这种情况,还让学生产生了一些逆反心理。与其这种结果,不如好好利用这些西方节日,让学生来感受一下西方文化。教师可以在圣诞节前准备一些圣诞树、糖果等,并向学生讲授一下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在晚自习时间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小的圣诞节晚会。这样一来,学生身历其境,学习到相关文化知识的同时,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感恩节时,教师在讲解相关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恩节班会,让学生说出自己心里想感谢的人;或者教师准备一些与感恩节有关的食物、视频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并结合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进行对比,让学生真正的去感受西方文化,从中学习。
3.利用英语选修课丰富英语环境。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很多学校已经开设了丰富的英语选修课,英语选修课与传统的英语课不同,更加注重英语兴趣的培养与英语文化的渗透。如《英语歌曲赏析》、《英语电影赏析》等课程,初中生的年纪,正好对一些欧美的音乐和电影感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以学生讨论为主,在讲解一些系统的文化知识后,让学生来推荐并且分析,在音乐方面,可以分析歌曲背景甚至是歌词的口语用法;在影视方面,学生可以进行讨论,针对每个细节来分析它的文化背景。
4.利用现代化教学与网络设备。为了扩大英语环境,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受西方文化,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准备多渠道、多形式的英语教学,让学生直接去体验英语的实际应用。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实现了现代化教学,并充分的利用相关的网络资源。在教材中也会有配套的光盘音频等,很多教师可能在上课时都忽视了,这种现象要尽快改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应该加强文化渗透,将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放到一定高度。让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应用环境,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当今世界的艺术设计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地球村”。艺术设计因图形语言的交流便捷和获取信息的优势,及大地推动了艺术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起步较晚,现代设计教育的年青化和不成熟,使设计教育体系中引用借鉴西方教学内容与方法较多,因而受西方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的影响较为严重。特别是对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够重视与忽略,导致了大多青年设计者民族文化底蕴的匮乏,缺乏自己的思想与创新能力。因而在设计创作中盲目模仿借鉴西方的设计形式风格导致了设计创作只流于表面形式,而缺少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没有自己的文化风格和艺术个性,更谈不上既有民族文化内涵又具中国特色风格的设计。
如何使中国的设计走向世界,创造出中国风格的艺术设计,把握和坚持设计中的民族性,将传统的中国文化内涵与现代的艺术风格有机的结合尤为重要。
我们提倡艺术设计中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化内涵。民族文化是指该民族成员历代相传的共有价值观、思想意识,它是思想情感、风格习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等因素的综合。而设计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仅反映着文化,就它本身而言,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的传播形式。
在世界的发展日益呈现多元化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应在国际化艺术设计中将民族化的元素进行有益的补充,使本民族的设计文化得到发展,并创立出具有民族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风格,在国际艺术设计领域中,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地位。
国际主义趋势的同一性,必然形成一种单一、僵化的艺术语言,设计师的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单一性,它必然导致视觉传达效果的削弱,不利于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发展。日本在民族风格溶入现代设计中取得了很大成功,日本的设计起步阶段也是西方化盛行,但最终还是回到了传统,创造了极具民族文化风格又是现代设计观念的艺术设计成为了民族特色与现代时尚观念相结合的优秀典范,使日本的艺术设计颇具世界影响力,在日本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从艺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任何主流艺术或文化的发展都曾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影响和滋养。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流传至今,也证实了它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坚持现代设计的民族性很大程度上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学习与借鉴。尊重传统,发扬传统,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去吸取精华丰富素养,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设计者的必修课。
民族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有共性,又有历史阶段性;同时也具有社会阶层性,民族的多样性。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个性鲜明、千姿百态,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传统民间艺术的亲切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的直接接触与碰撞的结果。它即朴实又生动感人。因此,在每一件民间艺术作品中都融入了创作者们对世界、对生命、对社会的理解。它再现了每一代人的生活、观念与情感,成为最直接的艺术之源,所以说传统的民间艺术是最具原创力的艺术。设计归根到底是为人类服务的,个性化是它的重要特征。设计不仅要有民族性,也要具有世界性,而且世界性某种意义上是民族性的归纳和概括。只有个性的,民族性的东西才能被世界人士所发现并在相互交流中得到认同。同样设计作品的民族性是其具有世界性的前提,这也是我们的中国画、书法、京剧等艺术能在世界艺术领域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
以我国传统民间彩色剪纸为例,它不仅是融绘、刻、染于一体的工艺美术品,也是极具装饰魅力的设计作品。在造型上,它追求自我完美的中国民族装饰形式美;在构图上,强调对称、均衡、有稳定感;在形式上,通过点线面的对比,色彩的映衬,效果上虚实动静,产生节奏和韵律感;方法上,重归纳和概括,将自然形态规律化,更符合装饰美的要求,手法上,多采用夸张变形,并赋予象征和寓意。用色上,色彩鲜艳,感彩浓郁,这些对我们现代艺术设计都起到典范和启示作用。
设计艺术的是在空间中的设计活动,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字体设计和插图、摄影的采用,把图形、字体、插图、色彩、标志等以符合传达目的的方式组合起来,用于传达信息及指导、劝说等目的,达到准确的视觉传达功能,同时给观众以视觉心理满足。由于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的某种巧合,以及传统艺术本身的艺术魅力,传统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青睐,特别是那些优秀经典的作品,往往以很高的审美价值引起现代人们的赞叹与兴趣,并对艺术设计起着一定的影响,以致在一些现代设计大师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艺术的踪迹和设计应用的经典范例。
有很多设计师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设计的理念中去设计出了成功的作品。例:我国著名艺术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设计的标志就取材于传统的凤纹,该标志简洁有力,三条主线粗重,垂直稳健圆满,每一笔的开端和收尾都处理成尖头,使视感粗中有细、刚中与柔,飘逸的凤纹婉曲秀丽、妩媚生动,头部水平,胸部处理为垂直的线条,整体显得器宇轩昂,寥寥数笔刻画出一个姿势动人的凤纹,表明该公司能够像神鸟凤一样给人们提供舒适的飞行服务和安全保障,该标志属于现代设计中民族化风格的典范之作。再如中国银行的标志,整体简洁流畅,极富时代感,标志内又包含了中国古钱,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它巧妙地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很自然的运用传统寓意,这是民族、地域所拥有的“集体表象”,使设计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与造型上的合理性。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就能从中一目了然地解读其标志的内在涵意,这个标志可谓是香港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他在对传统民族心理、民族感情的理解和研究基础上,把民族的内核与国际化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厚积累,对一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来说是何等的重要。要创造出中国艺术设计的特色与风格,提升中国艺术设计在世界设计界的地位和影响离开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行不通的。正如我国老一辈设计大师韩美林先生说的一样:“我始终坚信,我的路在中国。”
参考文献:
《装饰》总第117期杨先艺《论设计文化》
《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9
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利弊并存,要立足于市场发展现状,创新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本文分析了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特点与发展对策,希望能为产业创新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特点;对策
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作为河北省近年来重点关注的项目,在刺激农村经济、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塑造优秀农村文化等方面有出众优势,可带动冀东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城乡发展步伐。下面对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特点进行研究,探索发展对策。
一、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特点分析
(一)民间艺术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冀东县域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为区域内工艺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各地区政府、企业的支持下,工艺品加工产业近年来都获得了充足发展,随着加工产业的不断升级,无论是加工技术、艺术形式还是发展道路上都积极创新,成为了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领头羊,为多个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精神生活的充实带来了积极影响。目前,冀东县域诸如宁晋工笔画、晋州书画、芦苇画、衡水内画等一大批中间加工产业蓬勃发展,无论是市场环境还是资源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这对于形成真正成熟且潜力广阔的艺术文化产业市场有重要价值,可进一步挖掘民间艺术文化资源背后的价值,带动城乡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民间艺术文化表演业蓬勃发展
冀东县域有着诸多艺术文化资源,在表演艺术上形式丰富、感染力强、类型多样,民俗表演中的高阳昆曲、清源哈哈腔、威县乱弹、乐亭大鼓、常山战鼓、唐山皮影、吴桥杂技、沧县狮舞等曲艺杂技与舞蹈表演,在本地和在其他地区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不仅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到民俗表演活动中来,而且传承了宝贵的民俗艺术文化,培养了优秀的民俗表演人才,这对于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不过就目前表演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体上市场缺乏准入规范、表演形式落后、表演组织不力、表演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是典型问题,在发展规模、管理组织上还存在许多问题,从而造成了消费市场潜力挖掘效果差、资金缺乏、人才流动性强、传承效果差、区域影响力低等问题,这也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在创新发展这方面,吴桥杂技最为成功,紧抓艺术传承与创意革新这两个核心,走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不仅人才储备强劲、区域发展环境上佳,还带动了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黄金链条,这对于冀东县域其他艺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三)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刺激市场发展
冀东县域在艺术文化产业发展中有着天然优势,浓重质朴的地域文化传承,丰富多彩的区域自然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冀东县域的发展软实力,在刺激市场发展、挖掘消费潜力方面有天然优势。以冀东县域最为典型的文化旅游产业为例,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景点在国家频繁宣扬红色文化的背景下蓬勃发展,以大境门、避暑山庄、鸡呜驿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了影视剧、旅游人群的重要消费热点,南戴河、北戴河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资源同步发展,历史文化与动漫影视音乐共同形成了其独特的市场产业形态。这些产业依托地域文化与自然资源在发展中坚持传承、创新相结合的理念,使得冀东县域文化产业消费市场日渐繁荣,形成了复合型产品结构,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服务,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影响力都节节攀升。
二、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发展对策
冀东县域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利弊并存,要立足于发展现状,在政策的支持下,探索创新发展新道路,挖掘艺术文化产业市场潜力,形成区域协作的高效发展模式,走向集约化、产业化道路。要善于挖掘同类艺术文化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做到强强联合、共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或恶性竞争,立足本土文化资源优势,借鉴成功经验,以创新思维为主导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要坚持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并重的理念,注意文化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便适应激烈竞争的文化市场,以务实的态度探索适合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道路,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繁荣本地艺术文化产业市场,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紧跟新农村建设、城乡共同发展的步伐,共同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与文化财富,带动冀东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冀东县域艺术文化产业市场的发展蓬勃向上,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通过创新和改革,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挖掘艺术文化资源潜力,将会促进冀东县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迎芬,张欣.冀东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魅力中国,2013,(31):125-126.
[2]吕杜鹏.壮大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J].杂技与魔术,2014,(1):42-43.
篇10
一、仿制应用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艺术文化的仿制运用相当普遍,比较典型的是在文化产业开发旗帜下的旅游热点建设和各类冠于文化地标的地产项目。这些建设项目大部分依托原有遗址或传世建筑进行扩建、重建,其建筑和环境的营造是对传统建筑及其视觉元素的复制或仿制,比如云南的大理古城、丽江古城,湘西的凤凰古镇,山西的平遥古城等,为了保护古城风貌,新增建筑与老建筑在形态、结构、材料上追求一致,以便能够融于老城的环境氛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复制运用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传统文化的形式规律和构成。比如建筑,传统的建筑形制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对其仿制应用必须对造型、结构、材料以及规划布局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了解,弄清其工艺流程和建构方法。建筑环境的仿制同样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空间结构、家具样式、陈设布局、色彩搭配都是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环节。仿制设计因为直接复制运用传统的视觉符号和视觉语言,因此风格上较容易融入遗存的传统建筑语境之中。但是,由于仿制运用重在复制,这种仿制运用只适合于特殊环境的营造,比如古建筑环境的维护与改造,以及主题性环境设计。在这一类环境艺术设计运用中,其设计的任务就是创造气氛,营造的环境观赏性多于实用性,没有时代特色且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是脱离的,如同演出用的布景道具。如果现实环境中出现大量的仿制建筑或者仿制空间,会让人有“赝品”的感觉,没有真实感,因此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二、装饰应用
环境艺术设计中对传统文化的装饰运用,主要是提炼典型的视觉符号作为环境空间的装饰元素,多集中在具有传统文化诉求的店面设计或餐馆、茶室、酒店等室内环境设计,目的是使室内环境具有某种传统文化特色。通常的做法是,运用一些典型的传统纹样或文化视觉符号对室内六个界面进行装饰设计。这种以装饰为目的的设计常常流于形式,用于装饰的视觉元素大都为图案、工艺品、古建筑构件或艺术品。对传统元素的装饰运用比较容易使空间环境富有特色,但往往只是流于表象。装饰设计往往为了强调视觉冲击力,会强调视觉元素的特点,会对装饰元素进行改良,把一些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视觉元素进行混搭构成,加强视觉冲击力以形成特色。对传统文化的装饰应用是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较为普遍的手法,目的是使空间环境具有某种传统文化特征,需要设计师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分析和挑选出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视觉符号系统或视觉语言,并利用这些视觉符号对室内空间界面展开针对性的装饰研究,最终设计出具有传统特色的装饰方案。通常是利用手工艺品、雕刻(塑)、传统纹样、纺织工艺品、服装、图腾用品等传统视觉元素,对界面进行装饰设计,来达到营造传统文化氛围的目的。由于装饰设计重在视觉效果,典型的传统视觉元素通常会被突出或夸张运用,其色彩、造型和材质也是重要的视觉元素,运用得当会出现很好的效果。近年来各地出现的室内设计案例中有许多是重在装饰的,但是有很多案例设计只是简单地运用符号进行堆砌,只要感觉是中国的传统元素都拿来用,不讲规矩章法,没有主次地胡乱拼凑、混搭、张冠李戴,用来装饰的物件缺乏细节,工艺粗糙致使整个室内空间环境不够严谨,缺乏统一性,有拼凑之感。
三、解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