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的未来范文
时间:2023-12-22 18: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的未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从实际案例来看,中兴网信的智慧城市有以下特征:一是全面感知,通过泛在的传感网络和智能设备组成物联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检测、监控和分析;二是充分整合,利用物联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和统一,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公共资源,提供智慧的基础设施;三是激励创新,鼓励企业和个人在智慧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四是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业务高效协同。
衡阳市电子政务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陶小平谈到了云平台对数字城市、智慧城市整体架构的重要意义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对数字衡阳项目来说,集中、统一、共享的云平台是纲,公安、交通、城管、应急等行业应用是目,纲举则目张。我们只有抓住了云平台这个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实现集约化的规划、建设与运营,才能走出过去各自为政、孤岛系统、信息壁垒的困扰。”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教授李琦对中兴网信的智慧城市云平台架构表示肯定。他表示:“过去我们一直谈电子政务和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信息共享问题,但落地很困难,一是体制问题,二是缺乏有力的平台支撑。智慧云平台概念的提出与落地,综合了城市空间地理信息框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要素,使城市信息化从电子政务的1.0时代、数字城市的2.0时代,迈向智慧城市的3.0时代成为可能。”
中兴网信负责平台的副总裁窦水华则表示:“中兴智慧城市云平台包括一个平台和两个体系。所谓一个平台,就是把城市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及虚拟化平台三部分融为一个整体,以一个统一的体系来满足城市IT基础设施资源整合、城市基础数据信息整合、城市行业应用互通与共享三个层次的需求。两个体系分别是标准规范体系和运营与安全保障体系。”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中心智慧城市首席专家杨崇俊说:“所谓建立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要建立分布式网络环境下的城市数据共享交互平台,这是我国近年来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需要利用面向服务的理念进行构建,以XML为信息交换语言,基于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进行数据封装,利用消息传递机制实现信息的沟通,实现基础数据、业务数据的共享交换,以及控制指令的传递,从而实现各部门智慧应用间的资源共享。各级地方政府人口数据、企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空间地理信息在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上统一共享交换。”
“应用支撑共享平台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的一个开放的PAAS云平台。”窦水华表示,为了实现智慧业务的快速开发,应用支撑共享平台需要提供数据支撑组件和能力引擎组件。数据支撑组件包括搜索引擎、报表引擎、数据分析引擎等模块,可以用于快速开发数据检索及分析类的应用模块。能力引擎组件包括工作流、门户框架、离线/在线流程设计器、表单设计器等模块,基于这些模块,云平台可大幅提升上层应用的开发效率和质量。除了以上组件之外,应用支撑套件还需要包括一套完整的开放环境,用于将整个系统内部的数据和业务能力封装为服务,并对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开放。基于开放环境,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可以在安全可控的条件下使用系统内部的数据,调用系统内部的业务流程,同时也可将第三方业务系统和应用的能力接入到系统内部,实现跨系统的数据和业务的无缝集成。
“城市的资源虚拟化平台可以通过智慧城市云计算数据中心,对IT基础设施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管控、动态调度、弹性增长、按需使用的IT资源池,提高资源利用率,避免重复和浪费。”窦水华介绍,“通过分阶段的整合努力,希望能汇聚城市管理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能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实现ICT 基础设施可共享,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的目标。”
薛宏建认为,智慧城市标准规范体系应该成为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城市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作为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的副理事长单位,中兴网信积极参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行业规范的制订工作。国家相关主管部门正在组织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统筹工作,这是一场及时雨。”薛宏建表示,只有在统一标准规范下开展顶层设计、方案规划、建设落地和运营等工作,才能统筹协调,从而最大化地发挥云平台的作用,使得参与的企业实现开放和共赢。”
“以往一些项目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建设、轻运营,重系统、轻安全的现象。”薛宏建表示,“运营机制与保障机制是智慧城市发挥长效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信息通信在给人类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信息安全风险,对企业和个人如此,对一个城市大系统更是如此。因此,必须在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到智慧城市的运营需求与安全需求,从体制机制、流程制度、技术手段上给予支撑保障。目前我们已将智慧云平台的研发重点转向统一的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使云平台具备可运营能力。”
篇2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篇3
新闻回放:
一个万亿级的庞大市场已经开始启动。
2012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知表示,我国将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而为了支持智慧城市迅速发展,各地方给予了多项政策支持,预计“十二五”期间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与此同时,国内已有22个大中城市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
2012年12月11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通知,要求全国启动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每个试点项目经费总投入不少于3600万元。试点建设将主要围绕时空数据建设、时空信息云平台开发、支撑环境完善和典型应用示范等。
在此之前,2012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则了《关于征求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意见的通知》。
而据国家信心中心信息化研究部2012年年底公布的统计显示,国内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总数已达到154个,预计总投资规模将达1.1万亿元人民币。另外,随着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新闻点评: 国内服务商迎来发展良机
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有几年时间,但一直不温不火。
不过,在2012年,政府相关部门所启动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则将这一市场完全的引爆。
智慧城市建设所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其所带来的广阔的市场空间几乎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智慧城市的建设会涉及到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方方面面。
另外,由于智慧城市涉及到政府和民生的很多重要应用,在这些市场中,国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有着天然的优势。因此,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有大量的国内企业从中受益。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就曾表示,未来的五年国内IT建设的核心将转向与城市信息化为主的智慧城市的战场。“这个市场会有一个爆炸式的增长,依据这个判断,我们把未来五年的战略定义成围绕智慧城市、以智慧城市为核心的一个战略。”
事实上,在2012年,已经有很多国内IT服务商将目光瞄准了智慧城市这一市场,其中包括神州数码、太极计算机、东软、浙大网新、数字政通等。
从目前国内智慧城市市场的发展来看,国内IT企业的受益时间次序大致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服务商、通用软件硬件厂商、各系统实施建设服务商和IT运营维护服务商。其中,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服务商和运营服务商的发展前景更为可观。
作为智慧城市的总体设计者,顶层设计服务商无疑是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不过,这对于服务商的整体能力和知识积累有非常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具备这种能力的IT企业并不是很多。而具备这种能力的服务商,很有可能会借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成为未来国内IT产业的领导者。
对于国内大多数IT服务商而言,智慧城市运营服务商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事实上,在智慧城市建设完成后,运营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决定智慧城市成功与否。因此,运营服务市场的空间和机会也是十分巨大的。而IT服务商可以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向切入,做智慧城市细分行业和业务的运营服务提供者。
篇4
《经济》:2014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8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明确要求“加快研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随着标准化体系的完善,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否会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
吕卫锋:标准是为了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工程建设、系统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科学、高效。建设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信息、遥感、通讯、城市管理和规划等诸多技术和领域,目前各技术领域内的标准种类繁多,成熟度不一,通过标准建设可以让大家统一对智慧城市的认识,为智慧城市提供标准总体框架,建立起统一完善的技术标准以及各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反映出智慧城市标准的全貌,并促进各系统之间的连接,更好地支撑各具特色的智慧应用的发展。因此,智慧城市标准建设不仅不会造成智慧城市千城一面,反而恰恰会为不同的智慧应用提供发展的可能。
《经济》:完善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在您看来,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标准体系会起到哪些作用?
吕卫锋:高效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需要率先做好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准备工作,而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在各项准备工作中又是至关重要且势在必行的。
首先,研究制定智慧城市评价体系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明确了目标和评价标准,对整个智慧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次,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能够帮助管理者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结果做出客观、有效的评判,发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建设结果和建设效率。智慧城市评价体系是由一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指标构成的,是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行科学量化、有效评估的方法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指南,将起到引领、指导、量化评估等作用。开展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势在必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意义。
《经济》:从各地乃至国外的经验来看,您认为具有哪些特征的指标体系能够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
吕卫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符合《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能够体现智慧城市特点和特征,符合我国国情,经济适用,导向清晰,体现各部门管理及服务重点,满足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需求,并能适度与国际接轨,可用于合理、客观地评估智慧城市建设现实水平与未来方向,引导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
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00503
0 引言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病”越来越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影响公众的居住在城市里的幸福感,为了让城市变得更美好,城市管理者尝试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智慧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开始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本文通过查阅和检索大量国内外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文献资料,试图对智慧城市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并对目前智慧城市的实践情况进行介绍,为今后建设智慧城市提供经验借鉴。
1 概念内涵
智慧城市作为新兴的城市发展模式,概念外沿宽泛,至今并无权威和统一的定义。欧盟2007年10月发表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从六大维度来界定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Caragliu(2009)认为智慧城市是这样的城市:通过参与式管理,在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智慧管理的同时,对人力和社会资本以及在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投资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Harrison等(2010)将智慧城市定义为广泛连接物理、IT、社会和商业等基础设施,并充分利用集体智慧的城市。除了相关学者对智慧城市理念的研究外,IBM公司(2009)依据其提出的“智慧地球”理念,认为“智慧城市”(Smart City)是城市发展的一种新型策略,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其管辖的环境、公共事业、城市服务、本地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地方政府在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职能过程中的相关活动和需求,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环境。
伴随着IBM《智慧的城市在中国》(2009)的,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理论的研究。国内对智慧城市概念的界定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狭义上的智慧城市就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通过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往的方式,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快速、智能的响应,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为市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广义上的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是涉及空间、经济、社会、制度和管理等全方位革新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尽可能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城市。
2 战略和方法
2.1 基本战略
依据智慧城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可以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传统城市管理改造提升与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相互适应阶段;
阶段2: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的项目逐步孕育出新的管理方式,两者之间培育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互融合;
阶段3:智慧城市培育和发展新兴项目和产业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态势。
发达国家智慧城市的崛起一般都是在传统产业发展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因此之间衔接比较容易,而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对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承接问题尚未真正提上议程,是在传统产业发展不充分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工业化、信息化在很多城市还有一段路需要走。
在这过程中,地方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策略也应因地制宜,目前有三种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战略以供选择:
(1)缝隙型战略。尽管智慧城市是未来的潮流,也对城市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一些城市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能全面推开;可以采取缝隙型战略。政府根据当地的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项目,使这些项目融入整体城市管理中,为全面推开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
(2)圆弧拱顶战略。在这个战略中,智慧城市提供一个新型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传统产业、即将孕育的产业尽可能地共享信息价值,使信息对称,使沟通畅通。因此实施该战略的城市政府不仅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致力于构建并维护一个平台,使新旧两个模式能够很好地交融,从而使智慧城市更好地发展。
(3)主宰型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政府通过横向一体化(Horizontal Integration)或者纵向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智慧城市平台直接控制和管理整个运营系统,将传统的产业和智慧城市孕育的项目很好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可以主宰、引领其他利益相关者将为智慧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方法可以减小成本,提高效率。
这三种战略,并不互相排斥,可单兵推进,也可混合使用。地方政府在使用过程中,可自发的组合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一定机制组合的过程中成的战略。
2.2 诊断和评估
国外对智慧城市的诊断和评估方面,欧洲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分为六个方面,六个方面分别是指智慧经济、智慧流动,智慧环境、智慧公众、智慧居住和智慧管理。其中每个维度包括了33个要素,具体细分共有74项指标,其中48项为国内指标,26项为国际指标。另外,国际智慧社区较早定义了智慧社区的五个关键成功要素,即:宽带连接、知识工作者、数字包容、创新、营销与宣传。它认为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努力,可以提升一个城市或社区在宽带经济社会中的竞争力。按照评选程序,国际智慧社区要求申报“年度智慧社区”的城市或社区就以上五个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提供相应的材料和说明,更加偏重于定性的说明。
国内方面,2011年5月,上海浦东新区率先对智慧城市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如果一座城市的两项指标达标率超过80%,那么它将迈入“初级智慧城市”的门槛;如果核心指标100%达标,那么将被称为“成熟智慧城市”。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诊断和评估指标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
3 国内城市的实践情况
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解决城市发展中日益严重的交通、耗能、污染、安全等问题已成为关键。智慧城市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新一轮城市发展和转型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途径。目前,我国正逐步迈进智化发展的快车道,上海、北京、广州、宁波等国内城市已纷纷启动“智慧城市”战略,智慧城市渐行渐近。
(1)上海。
上海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国内较为领先的信息化水平,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且《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的为其智慧城市的未来建设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目前,在“光纤到户”、无线互联网覆盖密度、城域网出口宽带等方面,上海领先全国。在卫生领域,市民在家能通过互联网、电话预约全市34家三级医院的专家门诊;交通领域,由于有了覆盖全市的路况信息采集系统,市民出行前能通过手机、网络、电话等规划行程,尽可能避开堵车;在教育领域,正在建设覆盖全市高校、中职学校和区县教育机构的教育网络,它将把原本分散在各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输送到百姓家里,帮人们实现终身学习的愿望。
(2)宁波。
2011年4月19日,宁波市出台《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根据已排定的实施路线图、计划书、时间表,未来5年,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共包括31项工程87个项目,总投资约为407亿元 。截止到目前,宁波已斥资100多亿元启动智慧交通、智慧健康、智慧公共服务等十大应用体系建设。其中,智慧健康保障体系是宁波智慧城市十大应用体系的首个试点项目,已建成“区域影像集中诊断系统”,覆盖了宁波八成以上的乡镇卫生院,与此同时,宁波还建立了统一的预约挂号平台,患者可在网络上直接预约挂号全市16家二甲、三甲医院,并通过手机实时付费。宁波已在全国率先建起生猪、水产、蔬菜、牛肉、家禽等10类大宗食品的数字化“购销路线图”,至今年底,将完成建设宁波肉菜流通追溯系统。
(3)北京。
2012年3月16日,北京了《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城市智能运行行动计划、市民数字生活行动计划、企业网络运营行动计划、政府整合服务行动计划、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智慧共用平台建设行动计划以及应用与产业对接行动计划、发展环境创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同时,作为拥有全球家喻户晓的著名旅游景点如故宫等的城市,北京在智慧旅游领域也上马了一批示范工程。5月10日《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年)》,同时“智慧景区”、“智慧饭店”、“智慧旅行社”和“智慧旅游乡村”四个建设规范也即将启动。
(4)广州。
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力推“无线城市”建设,已建立近万个“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同时部署“天云计划”,拟建亚太智慧城市。2011年4月17日,广州市政府召开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现场工作会,部署加快推进包括一页(市民个人主页)、一卡(社会保障市民卡)、一库(城市海量信息资源库)、一台(公共支撑平台)和一城(天河智慧城)智慧广州“五个一”工程建设。作为广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天河区将建设63平方公里的“天河智慧城”,目前着眼于低碳、生态、智慧、宜业、宜居五大元素的天河智慧城建设方案也初步确定,按照方案计划,天河智慧城将在一年内建成智慧广州示范基地,三年内完成主要小区、街道和CBD智慧化改造,五年内形成智慧产业聚集区,十年内力争成为国际智慧城典范。
4 总结
通过感知设备的充分感知和数据获取,利用网络互联,在云计算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下,将所获取的信息应用到各个领域,涵盖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是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目前国内外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总体来说,没有一个城市能够真正地称之为“智慧城市”,物联网和云计算只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如何实现真正地造福于民才是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之处。本文仅仅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当前智慧城市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希望能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紧跟时代的步伐,继续加以深入地研究。
参考文献
[1] Giffinger,Rudolf;Christian Fertner,Hans Kramar,Robert Kalasek,Nata,a PichlerMilanovic,Evert Meijers “Smart 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R].Vienna,Austria: 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 (SRF),Vien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7.
[2]Caragliu,A,C.Del Bo,et al.[M].Vrije Universiteit,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2009.
[3]Toppeta,D.The Smart City Vision: 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Livable”,Sustainable Cities[R].The Innovation Knowledge Foundation,2010.
[4]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中国,智慧的城市[J/OL].http:///cn/services/bcs/iibv,2009.
篇6
【IBM】建一个智慧城市要10年
受访者:IBM大中华区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 夏然
对比来看,国外智慧城市有较多包袱,因为城市建设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和规模,不能从头再打造一个智慧城市。在为全世界2000个城市做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智慧水源管理,还是智慧交通,都以单一项目为主。而在中国,虽然也有智慧旅游等单一项目,但在未来5年,中国将有2亿—3亿人口变成城市人口,因为很多城市拥有打造“新城”的便利条件,这相当于在一张白纸上建立“智慧城市”。
另外,中美决策层的考虑也不太相同,美国四年一大选,很多城市的长期规划并不理想;我们与中国多地方市委书记打完交道后发现,他们有更加长远的规划,而从头到尾打造一个智慧城市,也需要将近10年的周期。
IBM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之后,很多厂商都在谈智慧城市,喊出“打造城市运营中心”口号,其实只是买了一个大屏幕、建了一个大机房,把数据展示在屏幕上,这叫“数据展示中心”,而不是“智慧运营中心”,真正的智慧运营中心,必须二次开发,将各数据运行之后再汇合,最终提出一个智慧的决定,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企业寥寥无几。即使是IBM这么大的公司,今年的战略也是“打精不打多”。
一些中国本土企业会说,跨国公司水土不服,因为“政府关系”不同。这就像是,别的牌都打不响的时候,只能打这张牌。在我们眼中,每一个市民的基本需求,无论是在中国,在美国、欧洲,甚至非洲,在吃、行、住上都是一样的。
【德国电信】智慧城市易沦为“业绩工程”
受访者:德国电信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 黄辉
智慧城市谈了好几年,总体上看,仍是雷声大雨点少。
国内的智慧城市,从智能交通,到医疗云、教育云等,再到电信基础设施和无线网络上做的铺垫,都只是智慧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关键障碍在于:只将重点放在ICT技术层面,却没有让整个市政管理体系做出调整。
过去三到五年间,电子病历在各个城市推动力度很大,可至今,没有一个城市把这事做成。建立电子档案的初衷是减少拍片,但由于部门利益上不妥协,从A到B医院仍需要再检查。这相当于,既浪费了市政府的钱,又让看病更繁琐。所以,绝对不要将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市政管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更新脱钩了,否则最后沦为“业绩工程”。
怎么去做智慧城市?在云计算上,已有前车之鉴,不少政府主导之下的云平台变成了不良资产。事实上,这本来就不应该是政府来做的事。政府可以制定政策,但要引导商业资本和企业参与进来,才有可能将消费者需求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
【EMC】应该出台一些标准
受访者:EMC大中华区云计算解决方案业务总监 谭仲良
智慧城市有三个重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城市治理。
除了技术瓶颈之外,部门之间的合作也很重要,因为智慧城市的中心是人,包括市民和各个政府相关部门。
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智慧城市;智慧生态城市;生态城市
1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内涵
城市的发展从早期的人类的憧憬构想中逐渐建立,乌托邦式的城市建设无疑带来了一定的理想与愿望,人们也朝着这样的理想城市靠近,在时间的回溯和科技的发展中,人们开始对城市的发展,经由普遍化的城市模式的反映机制,产生无数的构想一与憧憬,同时也是对自身历史与现实的反思。
生态文明城市是在对以往城市模式建设探索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和协同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人类社会进程发展,转变到大趋势下发展而来的新型城市模型,对今天的城市建设起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城市的建设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在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强有力的正确教育宣传和突出环境灾害的危机意识导向都是人们群众将目光聚焦到对生态文明的城市建设里去。在现目前对生态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的情况下,通过建立城市生态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又经由多方面的生态道德标准评价体系机制引入,使人们愈发自觉的保护自然环境,从而反馈到建设城市社会的工作中,并积极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行动中去。
2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构建
2.1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最近几年开始趋于流行的热门话题,自2009年由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后,通过互联网等信息媒体传播,并逐渐被世人所认知。在全球引发的“智慧风潮”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监督的背景下,我国也将“智慧城市”作为一个在未来的可行的城市发展建设前景,大力支持和倡导,并将建设“智慧城市”这一概念作为培育竞争力、应对金融危机、扩大市民就业、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的重要战略。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概念主要是从信息技术出发,联系各个领域。由此看来,“智慧城市”更多承担的是一个核心的位置,关联其他包括以互联网、云端链接、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内的智慧方式运作,从而达到一个改变网络信息环境的现状,为城市、市政、企业和个体等提供更快捷更有效率的互动联系,使其在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要做出符合时代效率的积极响应,达到符合现代化城市的信息运行状态,并具有不断积极发展的空间。
2.2智慧生态城市理念。通过前文对智慧城市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无疑体现在其“智慧”与“生态”的两个关键詞上。将智慧与生态两者融为一体,作用于城市规划中,从社会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的存在无疑和谐的处理好了自然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并绝妙的解决了二者的平衡关系,使得城市空间和城市空间周边环境都处于协调一致的环境中,为社会稳定带来重要作用;经济层面来说,智慧生态城市在促进经济开发的同时追求其生态效益,提升经济可利用率。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理论构建
3.1明晰概念体系。智慧生态城市涵盖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产业等多种因子,超越了城市建设的层次,并向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所以明晰其具体概念体系非常重要。在智慧生态城市的总体建构体系里,我们可以将智慧生态城市分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五位一体建设、四化同步发展、智慧生态城市等层次;将这样的大致框架结构建立出来,提出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指导布局和技术框架,为现有新兴发展起来的智慧城市作出技术指导和补充行业空缺。
3.2系统方法统筹。较为传统的观点并不能支撑出复杂斑驳的理论,在现在的现代化进程中,早已远远赶不上城市化的步伐。构建智慧生态城市必须要求一个连续的、总体的、全局的系统支撑,并将系统科学下的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原理梳理成为一个具体的系统体系,为其基础性宣传做理论基础。
此外,明确其任务核心,从智慧生态的整体出发,在“协调、合理”,的原则下,寻求最优的发展道路提供研究方法上的可能性是必要的。在城市这个大系统下,所具有的变量、参数、指标、要素极为庞杂,唯有从整体出发的系统分析方法,才有可能把握那些最能反映城市问题特征的变量或参数,从而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前提下找出一条最佳发展道路。
篇8
【关键词】 智慧 城市 建设
一、简要概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
智慧城市就是一种以先进、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及治理城市问题,除此之外,其还能为城市的新颖式发展、时代性发展及飞跃式发展创下可遇而不可求的机遇。智慧城市的概念告诉我们,在新时代下只有坚持建设智慧额建设,才能让城市在发展中处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这一白皮书中,把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定义如下:其书认为新时代下的智慧城市就是能够合理、科学、高效的将信息化形式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步骤及环节的实践中,然而,就能通过这种科学、创新、智能的形式对城市建设中的市民、环境、城市设施、城市安全、公共服务、各类活动等方面起满足性的作用,由此为城市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带来空前的变化,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推行智慧城市建设。再者,智慧城市建设的宗旨就是将城市的自身看成一个源源不断的发展系统,其是由人、事务、运输、信息、自然资源等方面组成的,然而这些方面是不断改进、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一种系统循环,才叫做智慧城市。
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提倡技术是核心。技术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核心部分,其就是将城市里的先进技术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此来组成一个以“智慧”来形成的综合技术城市,其中包括:计算机、人的活动、通信网络等等。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都是需要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创新的手段及科学的方式方法去模拟人类的各种活动,并将这些先进的技术替换人的智力工作,由此来实现城市智慧化。从技术本质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新时代下普遍存在的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信息技术等的综合组成部分,是实际建设及信息化建设的科学结合体。于是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必须将智慧技术应用到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坚持这样的建设方法方式,才能有效的建设智慧城市,才能促进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
2、城市本身是基础。要想建设智慧城市就要把城市本身当着一个综合的整体,重点在于培养其的管理、学习、应变等能力。于是,与之有关的数据的接受、感应、输出、掌握、解决和使用等设施就形成了智慧城市之基础,也是建设智慧城市不可忽视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与此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凭借与很多技术将城市组成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物质基础设施、经济基础设施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就能实现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3、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特征。首先,将整体全面联系在一起是其特点之一,其就是通过智能的传输机器将城市里的全部设施相联,并将这些部分用网络连接起来,由此对城市活动的主要部分进行准确、按时、高校的感应与监督。其次,就是要使各方面互相协作。面临智慧城市的基础建设,就是要将城市里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与之相关的步骤进行高效的合作,并提高多方面、多点及多形式的写作能力,才有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智慧化的建设。
三、在建设的实践中分析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来说,其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人们在生活中比较重视及爱关注的问题,于是,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就显得很重要。例如:在中国信息化推进联盟主办、赛迪承办的2012年中国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了《中国智慧城市产业战略研究报告》和2012年典型城市“智慧化水平”评价结果。报告显示,从经济角度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调整这个城市的经济结构,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及改进其发展方式。其次,建设智慧城市还能结合其自身的特点来节约城市资源、环境保护等,这对于每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很重要且不可忽视的方面,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最后,其的建设还能带动城市里新事物的产生,能让城市实现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不仅能为城市开拓前途无量的市场前景,还能做到资源浪费最低、各行各业效益最大及综合发展最全面的实际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展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很重要的,在开展的过程中找准方法也是不可忽视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帮助,才会打造出一座无与伦比及与众不同的智慧城市。
参 考 文 献
[1] 张永民. 智慧城市总体方案[J]. 中国信息界. 2011(03)
篇9
但翻译成中文的智慧城市后,这个概念就被广义化了,通过信息通讯等现代技术的帮助提升城市整体的效率、生活质量逐渐成为共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说过:“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件大事。”那么,城镇化与高科技相叠加,则将迎来智慧城市的大趋势。 回归城市发展本源
从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以来,世界各国的主要城市都在相关领域有所尝试,但由于各国家、各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其发展模式和侧重点也各不相同。
发达国家由于已经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城市管理、运营水平较高,制度较完善,所以其智慧城市建设更多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其公共设施与服务效率或实现绿色低碳等目标。例如,英国在《智慧伦敦规划》中就明确了要通过发展智能电网提高能源效率,通过技术应用减少交通污染50%等;而巴塞罗那则通过建设无处不在的传感器来实现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优化和提高。 在“互联网+”时代,商品交换、思想交换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业态,以及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自2012年以来逐年升温,从城市规划机构到IT厂商到通信公司,各行各业只要能沾上边的,都拿出了自己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和产品,而各地方也纷纷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大数据产业园”“云计算中心”建设此起彼伏。但由传统IT企业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热潮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成果,由于大部分项目并未基于城市具体的需求和问题,缺乏对市场的考量,将技术落地作为目的,再加上自上而下地按照传统基础设施的行政命令进行建设,缺乏明确的基于城市产业发展、服务提升的目标和战略指导。
要回答未来智慧城市如何发展,会出现哪些业态等问题,还要回归城市发展的本源,正所谓“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城镇化本源是二三产业和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而人到城镇主要就是做两件事情:一是交换商品,二是交流思想。智慧城市将对这两件事都带来极大的变革。
人类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就对传统的商品交换带来了颠覆式的变革,让城市商品的交换变得极其便利,不再需要面对面交易,给传统零售业带来了极大压力。
与此同时,思想交流也迎来了变革。在互联网兴起之初,曾有人预言大城市将因此衰落,因为即时通讯工具让人们不用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流。但现实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全球的大城市都迎来了进一步的人才和资源聚集――因为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思想交流一定是要面对面进行的。肢体语言、眼神沟通传达的信息没有通讯工具能取代,而通讯工具却让人们能够更加便利地安排、组织面对面的会面。
所以,在“互联网+”时代,商品交换、思想交换方式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业态,以及新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例如,国内传统商业中心越来越多从商品的贩售中心逐步转变为体验式的交流中心。而强调体验、交流的新业态无疑会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更进一步讲,与商品交换是“一物换一物”的零和交换不同,思想交流了,大家都同时拥有了彼此的思想,可以充分共享,而思想的交流还能产生新的思想,是1+1>2的交换。这样势必会为城市带来全新的发展模式和产业模式。而这正是在“互联网+”时代智慧城市发展要重点关注的领域。 冷静看待顶层设计
在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中,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国家明确提出了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让企业发挥主导性作用,让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所以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从政府来讲,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智慧城市发展思维如何从计划经济转到市场经济。低层次思维解决不了高层次问题。所以首先政府要转型,要从计划经济下追求大包大揽的大政府思维转到市场经济下法无授权不为的小政府思维。这方面中国在“互联网+”的探索中已经付出了一些代价,换来了一些经验教训。例如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人民搜索,以及一些交通主管部门主导的路况信息系统,今天已被市场机构完全取代。所以政府明确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做什么,不做什么”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时代,城市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政府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打破地方一亩三分地的行政壁垒,打通城市间的数据孤岛,发展互联互通的智慧城市。中国正大力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典型案例。
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是需要解决产业在城市里更智慧发展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中,不同产业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产业的空间变迁、人口的空间移动在智慧城市发展中都会有新的规律出现,如何把握这些规律是政府面临的很大挑战。
创新驱动、创新主导是大家的共识。而创新来自针对不确定性的冒险,在发展智慧城市中更是如此。但不少城市仍然希望将一切都确定下来,自上而下地安排智慧城市要怎么建,如何“科学”地实现智慧城市的发展,缺乏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性的基本认知。
“科学”的决策和安排往往意味着中庸、意味着保守,而市场上出现的真正的变革与创新,都来自于企业家在不全面的信息和高度的不确定作下做出的战略判断和决策。
政府要倡导创新驱动、创新主导,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从传统的将一切经济资源配置都“确定”下来,“科学”规划的计划经济思维,转化到市场经济下把市场的“不确定”交给市场,让市场去配置资源,这是当前诸多地方都面临的难题。人类已经用20世纪100年的计划经济实验表明了,一旦经济进入高度确定性的状态就将毫无活力,我们不能重蹈覆辙。
要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引导作用,政府的引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规划。这就涉及到智慧城市领域的热门词汇――顶层设计。而我们亟须的是冷静看待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实际上是来自于软件科学的工程词语,其使用的必要条件是边界条件明确。当边界明确时,使用这种自上而下的框架设计可以实现整个系统效率最大化。但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人口在向城市间流动、聚集、分散,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城市的边界条件是高度不确定的,从而顶层设计的思维其实并不适合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的判断是对战略城市未来发展价值观的判断,来自综合各方面考虑的目标导向的价值选择。所以做智慧城市战略规划的核心不是解决怎么做,而是做什么。
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物质的交通网络和虚拟的互联网络二网有机融合,让物质和信息在城市的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如何让符合城市发展的产业在空间上效率更高,让各种要素在城市空间内组织、配置更高效更便捷。 企业面临着新挑战
智慧城市战略规划要处理的核心关系,是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如何通过制度设计解决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行为边界,明确两方的角色和职能:哪些领域该让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哪些领域是政府必须的责任?哪些领域应该双方合作?回答好这些问题才能做好智慧城市的战略规划。这对政府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和极大挑战。
政府负担了极大的责任,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全方位转型升级的挑战。现在主导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都是中国过去30年成长起来的大型IT企业,这些企业的实力和资源不容置疑,但也要清晰地认识到,智慧城市的发展涉及到理念、模式、技术的全方位转型升级,这一过程中的首要挑战往往来自企业自身。
丰富的商业案例已经表明,上一轮竞赛的优势和资产会成为下一轮改革的障碍与负资产,正如当银行开放一个新的窗口,最先到达的往往是之前队伍中靠后的人。我们的企业在进行智慧城市发展探索中要时刻警醒自己。
商业模式转型的挑战。传统的智能城市项目,例如智能交通,企业主要为政府优化其内部职能服务,例如优化交通管理、监控违章、处理罚款等。而智慧城市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政府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优化,而这也与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是契合的,是行业发展趋势所在。企业应明确这点,在为政府提供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时应改变传统商业模式,从城市问题出发,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优化升级出发。
技术主导思维转变的挑战。从几年前智慧城市的概念传入中国,IT硬件厂商就主导了智慧城市的建设。一时间大数据园区、云计算中心的建设遍地开花,但大部分的类似建设都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未针对任何具体的城市问题或发展方针,将技术落地作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目的。
但在事实上,技术只是手段而并非目的。在“互联网+”时展智慧城市,切忌就大数据论大数据的IT工程导向思维。要从城市产业发展需求出发,从城市的问题出发,从城市公共服务的提升出发。这样,才能发展出真正的智慧城市,也只有这样,才能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产业才能更有竞争力,获得发展。
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运营商转变的挑战。智慧城市发展,光有信息技术和响应的基础设施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经验、有实力的运营商进行运营和维护。这正是智慧城市与以往城市建设升级的区别所在,也是关键的增值领域所在。
企业要把握机遇,从过去提供一次性的产品向提供长期服务转变,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实现可持续的长期的政府企业合作提供公共设施与服务的商业模式,发展出一批有实力,有经验的智慧城市运营商。 中国智慧城市大有可为
“互联网+”时代,中国智慧城市的发展大有可为,对未来发展的判断至关重要。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点关注:
新的经济学理论的诞生。互联网发展至今,在传统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如信用、定价等领域都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例如Uber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考虑天气、交通等多种因素实时灵活定价,解决了困扰出租车领域多年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为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带来了诸多新的观察素材。
如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经济现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有了新的待回答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分析,并指导行动。个人电脑出现的时候,美国经济学家就有过论断,将来成功的IT企业不是制造计算机的企业,而是利用计算机创造新的服务、新的价值的企业。梳理30年来IT行业的发展正是如此,戴尔通过革新销售渠道取得了成功,思科作为IT基础设施的“管家”取得了成功。新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了滴滴、Uber以及Airbnb等,新的经济理论是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全球经济版图的重构。过去30年,全球要素布局的版图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研发,非洲、南美、澳大利亚等资源国家输出资源能源到中国,在东部制造加工完成后进入到全球价值体系。中国承担的是中低端的制造业,高附加值产业基本还是由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占据。而产业的转型升级正是中国在新常态下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如何突破中国物流成本高、交易成本高、服务业成本高的束缚,如何走创新驱动的经济之路,智慧城市的发展建设会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城市治理将是重要议题。中国虽然很早就有了城市,但那更多的是基于农业商品交换的城市,真正的现代基于二三产业聚集的城市在中国只有很短的历史,我们的治理经验也相对不足,而这限制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也限制了智慧城市的发展。国务院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就强调,我们要多向欧洲学习,学习其城市治理的经验。发展智慧城市,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解决好城市治理、优化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更加完善、更加强大,是重要的突破口。
篇10
关键词:智能城市;现状;发展;研究
1“智慧城市”简介
“智慧城市”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国内最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引起了社会的特别关注。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在我国全面展开,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已经进入了建设阶段,其它城市也逐渐开始进行规划与设计。作为近几年来对人类城市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智慧城市”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社会公众所接受。其实智慧城市并没有大家所想象得那么神秘,它的很多功能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校园通、手机挂号、手机银行、短信群发、电子政务等,都早已经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推广应用。智慧城市应该以发展为主要动力,把每个城市自身特征和发展优势结合起来,寻找他们各自的建设和发展之路。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制约和平衡智慧城市建设、融入已有的规划体系和完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制度等方式,树立智慧城市的规范性准则,发挥各自的优势、适应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城市建设技术的现状
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的信息基础建设的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城市建设中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当今,我国大多数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都能把本城市的定位和本城市的特色紧密结合起来,确立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思路和突破点,创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品牌。比如,现如今北京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之一就是将“文化智能传承”,这目标充分体现了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大城市北京的需求;除了北京之外,东莞也充分结合自身“世界工厂”的优势,把智慧应用建设与智慧产业协调发展看得极其重要。随着社会各界和各个领域对智慧城市认识的不断加深、不断积累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经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然而当前,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中,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盲目跟风,并没有把城市的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使得建设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存。杜平认为:数据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传输的数据,没有加工储存和再加工利用的数据,智能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建设就只是空谈。但是现在仍然有一些地方忽视了这个基本条件,甚至还存在着许多的纸质文件,在这种情况下,没法搞智能化,更别提智慧城市。有些地方追求高大上,热衷于形象工程。国际上许多智慧城市是从一个点一个领域开始着手建设,效果明显。但是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有许多地区喜欢搞全面发展,这往往是欲速则不达的。除了这些问题,渠道单一、模式陈旧的问题大为存在。一般我们会认为,人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和承担着,但实际上政府才是智慧城市的主要建设者,这样就存在了一些观念上的误导,然而政府又因为各种原因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于是就产生了社会上很多的政企工程。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应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为基础,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进一步设计,并制定出符合当地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保证智慧城市项目的可实施性。
3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信息模型(BIM)技术
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不断推广和应用,为已建和新建的建筑空间数字化提供了合理的技术路线。BIM技术是工程设计建造领域一次重要改革,是从二维图纸到三维设计和建造的革命,BIM技术彻底地改变工程建设的设计、建造和运维方式;与此同时,BIM技术也在为实现城市的彻底数字化做出巨大的努力,对建筑领域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不断促进建筑领域的不断发展。
3.2传感技术
实现对城市建设的管理各方面监测可以合理巧妙地运用传感技术。智慧城市利用各种各样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化系统,自动识别和感知城市环境、位置等信息的变化,并能通过信息的变化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与业务流程智能化实现积极主动响应,对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3物联网技术
通过宽带,就可以实现互联。智慧城市可以通过利用全方位存在的宽带网络,实现城市中人和物的全面联系,对于智慧城市作为自适应系统的信息获取、实时反馈、智能服务的能力的增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通过广泛的宽带,还可以借助云计算平台,实现智能融合。借助云计算平台的工程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大脑”,智能融合技术的广泛合理的应用实现了对大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综合集成法(综合集成研讨厅),通过人的“智慧”参与,不断提升决策支持的能力,全面推动城市实现智能化和融合化。多元化的数据采集、感知技术是以物联网的智慧物流为基础,面对的是各式各样、信息关系十分复杂的各种数据,而多元化的数据采集和感知技术,为智慧物流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在全方位的网络支撑下的数据传输技术将成为信息通讯网络的基础设施,在与其它网络联系的基础上,给智慧物流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技术,提供给人们各类准确信息。除了智能的网络,还有智能导航系统。智能导航系统可以根据司机需求和交通实时信息,为司机推荐最短路径、时间最优路径,甚至为出租车司机推荐人口流动量较大的路线来节约出租车司机的时间。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动态地显示车位占用情况,实时监控停车场的整个使用状况;还可以根据快速路径算法,指导汽车迅速地进入空闲地车位,并且还能够统计停车场的分时段使用率,有助于停车管理合理安排,促进智慧交通的发展。
4促进智能城市技术发展的措施
高度重视、积极发展、融合推进。作为加快区域城市化和信息化这两个现代化基本任务的重要结合点的城市智能化建设,将给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发展起到了根本性和全面性的作用,是推动转型升级、再创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支点。因此,政府应当从区域全局发展给予高度重视,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导部门和相应的系统设施有序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之外,也应该成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工作协商组和决策咨询专家指导组两个强有力的专门机构,建立健全《智慧城市实施方案》,明确智能城市的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建设规划以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计划,并合理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产业的政策,以便政府批准后,制定的方案能尽快出台实施。明确目标,分段逐步实施。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明确与本城市的发展水平相匹配的定位和分阶段目标,一定要牢牢把握近期要突破的重点,尤其是对于中小城市来讲,一定要先搞好城市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城市的建设,再逐步向智慧城市迈进,脚踏实地,朝着一个个目标前进。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引进大项目。建设智慧城市必然离不开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和物联网,通过这些全方位的网络把城市中的物理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商业基础设施有效地衔接起来,建设成新世纪的智慧化基础设施;同时也要不断落实运营项目,包括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公共服务管理和智慧的教育等;而且还要涉及发展与物联网、“云计算”密切联系的产业领域。目前,我国企业尚未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传感器、芯片等核心技术层面还需进一步努力。合理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浪潮中,很多着手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导致建设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存。政府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应该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新思路,借助城市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统筹规划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合理制定出符合本地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以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落实性。
5结束语
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对智慧城市认识的不断加深,不断积累智慧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是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有助于推动智慧城市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建设技术水平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作者:赵静 单位:开封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站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大学生对网络诈骗的认识
- 下一篇:金融服务研究